首页 天地之中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在广西桂中平原(下)

天地之中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在广西桂中平原(下)

举报
开通vip

天地之中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在广西桂中平原(下)天地之中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在广西桂中平原(下) 天地之中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在广西桂中平原(下) [摘要]和西方世界的伊甸园一样,《山海经》、《淮南子?坠形训》等记载的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既是人类最美好的记忆和向往的一处地上乐园,也是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地之中所在地。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是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以大明山为原型神化而成的天地的中心、神话的乐园。其具体位置就坐落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中部平原地区,神树建木所处的位置就在大明山的天坪。这一观点已为考...

天地之中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在广西桂中平原(下)
天地之中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在广西桂中平原(下) 天地之中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在广西桂中平原(下) [摘要]和西方世界的伊甸园一样,《山海经》、《淮南子?坠形训》等记载的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既是人类最美好的记忆和向往的一处地上乐园,也是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地之中所在地。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是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以大明山为原型神化而成的天地的中心、神话的乐园。其具体位置就坐落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中部平原地区,神树建木所处的位置就在大明山的天坪。这一观点已为考古出土实物所证实。并与壮族民间传说相吻合。 [关键词]神话乐园;建木;都广之野;广西大明山 [作者]黄世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4,0149,006 三、民族学材料和出土文物可以佐证天地之中之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就在广西桂中平原 1、民族学材料可以佐证天地之中之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就在广西桂中平原 从民族学材料及神话、宗教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在世界各地,几乎凡是拥有通天之树(神话学称之为“宇宙树”)神话的民族,必然相应有一套宇宙神话,神奇诡异,引人入胜。 现在,既然我们把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在自然地理上落实在北回归线经过的中国南方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壮侗语民族中的壮族居住的广西桂中平原地区,那么,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壮族先民是否有其相应的宇宙神话加以支撑呢? 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据研究,古代壮族先民的宇宙观认为整个宇宙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世界,天上、人间、地下三界都各有联系之处,如在壮族民间宗教麽教经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说到:在遥远的年代,最初的世界什么也没有,漆黑无边。后来,吹来三股黑、白、黄气体,相混成浓浆,逐渐凝固成团,外壳越来越硬,像个大石蛋。蛋里有三个蛋黄,孕育出三个不同模样的兄弟,即雷王、龙王和布洛陀。三兄弟在蛋里半睡半醒,各自想方设法挣扎出蛋壳。但蛋壳太硬,大仙派使者屎壳郎来帮忙,它又咬又推,最后一声巨响,石蛋爆成三大片,一片往上升变成了天,一片往下沉变成了水,有一片不动就成了大地。宇宙分三界,各有主宰。上界是天界,由雷神管理;中界是地界,布洛陀掌管;下界是水界,图额管理。彼时,诸神时常下凡,人神杂处,而人也可以轻易地上天升国。 在壮族神话时代神话谱系中,大明山上的天坪、龙头山等在壮族神话谱系里具有崇高的地位,壮族起源比较早的神话可以在大明山地区找到遗存。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壮族群众历来把大明山当作宇宙山或祖宗神山看待。在大明山周围的人们对老人表孝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dai cij rain hwnj Bya cwx bae”,即“人老死后抬上大明山埋葬”,当地的壮族群众在人死后都要请师公和道公前来念经举行葬礼,把死者灵魂送归祖宗神山大明山,此即所谓“魂归岜社(大明山)”。民间相传“天坪”是壮族古老的鬼神妖怪和神仙经常聚集成圩的地方。“天坪仙圩”就是壮族人死后灵魂归天可以与神共度永生的地方――登之乃神。大明山上的“天坪仙圩”之说与《海内西经》说昆仑墟是“百神所在”,《河图括地象》说昆仑山上面是“圣人、仙人之所集也”等十分类似。 壮族古老的民间宗教文书如布洛陀经书以及壮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如《盘同古》等都传说壮语的“岜赤山”即大明山在古代是顶天柱所在地。现在大明山上的一二天坪就是雷王砍断了“岜赤山”(大明山的壮语音译)上的顶天柱后遗留下来的痕迹。如用古壮字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壮族师公经书中的《布伯的故事》中,传说布洛陀老了就想在人间找个顶替他的人,就找到布伯。 布伯的功绩是带领人们和雷王斗争。据说布伯带领人们生产,年年丰收。但雷王却收不到人间供品,便不下雨,人间受了干旱,布伯就仗剑顺着“岜赤山”上的顶天柱(日月树)爬上天去找到雷王大闹王宫,并把雷王打倒在地,雷王不得不答应放雨水。但布伯回到人间后,雷王便挥剑砍断了“岜赤山”上的顶天柱,把天柱和地维弄断了。这顶天柱一倒,便造成了地陷东南,水向东流的局面。自那以后,诸神回到天上,人们从此失去了天上的仙乡。雷王砍顶天柱的地方,就是现在大明山上的天坪。 在由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的《么兵全卷》有“救成工岜社”(Gyaeu baen gong gya cwex),原文译成汉语是“长寿像座山社”。这里的“岜社”,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者翻译成“指高山上神灵居住的地方。壮族民间认为这种地方人迹罕至,阴森幽深,有神灵居住”。这是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者望文生义对“岜社”的胡乱解释。据笔者考证,《么兵全卷》中的“岜社”其实应该是“Byacwx”,即大明山的意思。“救成工岜社”(Gyaeu baen gong gya cwex)译成汉语应该是“长寿像大明山”。在《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出现有“岜社”即大明山的名字,并把人的长寿与大明山相比,也说明了古代的壮族先民确实曾经把大明山当作壮族祖宗神山、始祖之山来看待。在桂中壮族师公经书中,盘古是开天辟地的重要人物。而师公经书中有《唱盘古》的条目,其内容主要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其中说到盘古因开天辟地劳累过度,睡在地上,变成了大明山上的五座山峰。壮族师公经书中有盘古化生为大明山上的五座山峰的神话传说,说明大明山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2、出土文物可以佐证天地之中之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就在广西桂中平原 远古时期,作为古南海中心区域的广西桂中平原一带气候温热、湿润,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有的地方森林茂密,丘陵地带是草地,生长着很多动物。壮族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宜居地理环境区域里创造了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由此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一是广西桂中平原史前文化传承有序。自20世纪以来,在广西壮族地区发现的重要考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包括4个巨猿化石地点、13个晚期智人化石地点以及一系列旧石器。在这些考古发现当中,广西的桂中平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世界人类发祥地之一。 如田阳县百峰乡的赖奎古人类遗址,经中美学者用氩――氩法测定,距今80.3万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田阳县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以敢壮山为中心,方圆15公里以内发现了8处古人类遗址,如赖奎遗址、革新桥遗址等。田东县檀河高岭坡旧石器遗址是“广西百色旧石器”的主要发掘地,发掘出的旧石器,尤其是4件“百色手斧”,经中美专家考证,确定为80万年前的旧石器,这些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东亚早期人类与西方具有同样的智慧和认知能力。 1958年9月,中国古生物学家在距柳州市东南16公里的柳江县通天岩旁的一个小岩洞里发现了5万年前一个缺下颌骨的比较完整的人类头骨。后来被命名为柳江人。 1956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野外调查队专家贾兰坡、吴汝康在来宾麒麟山盖头洞(壮语一卡姆头洞)发现一个人类头骨的颅底部分化石,伴生动物化石有鹿牙、猪牙, 还有大量腹足类动物的壳,并发现粗糙的石器一件和人工打制的石片两片。该人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麒麟山人”。综合地层等情况判断,麒麟山人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两三万年前。 1935年中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杨钟键等专家来到大明山下的武鸣进行古人类考古调查,在一些洞穴中发现一批颇有特色的文化遗物。这批遗物经他研究,将其时代暂定为 中石器时代。这是岭南地区具有区域特色的史前文化遗物的最早记录。而“柳州白莲洞人”、“九头山人”、“都乐岩人”等的发现,说明广西桂中平原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生存。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且从江河附近逐步扩展到丘陵地带。在大明山下的上林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西燕乡江卢村米江庄古遗址、塘红乡石门村石南海古遗址、三里镇山河村山背固遗址、白圩镇朝韦村石田庄古遗址。在武鸣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石铲遗存:两江镇三联村伏邦屯附近岩洞遗址、双桥镇伏林村敢汉(山洞名)及潭王坡遗址、太平镇堂斋岭遗址、锣圩镇岜勋山遗址、锣圩镇淝阳小学遗址、城厢镇敢风洞遗址、里建圩附近潭勃遗址等,出土的大石铲类型齐全,造型规整,磨制精致;在广西桂中平原的中心区域柳州市也相继发现了大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柳江两岸台地的文化遗址等。1962,1978年,在广西平南、容县、北流、玉林、贵县(今贵港市)、来宾、南宁市郊区、邕宁、隆安、武鸣等18个县市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60处,大多分布在江河湖泊附近的土坡上。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在广西桂中平原这块土地上的东、南、西、北、中部,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至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有人类群落居住、繁衍着。由此,一方面可以说明,广西桂中平原史前文化传承有序,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生活方式的进步。 二是广西桂中平原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裴文中之后,学术界的不少专家学者也都把研究的目光投向广西桂中平原的大明山,深入大明山地区考察。1974年1月19日,20日,广西武鸣县马头公社全苏大队第一生产队农科组的几位社员在苏罗村全苏勉岭挖出一件铜卣,然后报告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之后广西考古专家蒋廷瑜教授前后三次前往全苏勉岭实地考察,随后在该地还出土有一个铜戈。全苏勉岭出土的这件铜卣的提梁是陶索形的,颈部有夔龙纹,腹部有兽面纹装饰,底部有金文“天之父”三个字,是商代晚期文物。1981年1月,蒋廷瑜教授和覃义生教授前往宾阳韦坡村考察,发现有一处西瓯人的战国墓葬遗址,出土有铜鼎和铜钟、剑、斧、钺等,共计20件。 广西民族研究所覃圣敏研究员将广西武鸣大明山下的两江镇至马头乡一带的先秦墓葬与广西各地发现的商代到战国时期的器物进行排列的结果,年代最早而且前后连贯、分布相对集中的。是环绕大明山的几个县,以大明山为中心,可将这几个县分为内外两圈。其中武鸣、宾阳、上林、马山四县紧贴大明山,可视为内圈,忻城、来宾、横县、邕宁、南宁、隆安、都安等县市,离大明山稍远,可算外圈。在这内外两圈之中,从商代到战国时期,都有器物和墓葬发现。其中年代最早、时间延续最长、最集中并有墓葬群的,只有武鸣马头一带。 据考证,大明山下的武鸣马头元龙坡遗址、武鸣马头安等秧遗址、武鸣马头全苏勉岭遗址等是广西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壮族青铜文明时期的重要遗址,也是迄今广西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密集的古墓群,其所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早期青铜器震惊了历史学界,其学术价值、出土文物的观赏价值都相当高。这些遗址的发现改变了先秦时代岭南地区是蛮荒之地的传统观点,不仅使人们对已经湮没的骆越西瓯文明有了真实深切地了解,而且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影响,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写下了神奇的一页,也在人类文明史和世界美术史上谱写了新的重要篇章。 据史籍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后,以其地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为广西乃至岭南地区设郡县之始。而其中的桂林郡就设在广西桂中平原的桂平市西南一带。人们现在简称广西为“桂”,其得名就来源于此!由此可见,桂中平原是广西的核心所在。我们说桂中平原是广西地区的核心部位,还因为,在岭南历史上,桂中平原曾经长期是广西各级地方政权机构,如部、州、郡、府、县治所的所在地。 由于桂中平原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这块风水宝地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要塞, 故而与历史的大线条联结得这般紧密,确如都广之野所描述的那样,山水神奇、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而现代的考古新发现,可以表明广西桂中平原确实存在过一个强大的文化带,一个文化带其实就是一组文化特征占优势地位的地区,这些文化特征不仅包括他们的语言,而且还包括他们的粮食作物、婚礼、宗教信仰、墓场以及随墓场而来的陶器、青铜器等。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桂中平原曾经是“文明中心”,从而印证了这里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都广之野所在地! 如1976年和1979年,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分别发掘了两座大型汉墓,这就是广西考古史上著名的“罗泊湾1号墓”和“罗泊湾2号墓”,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西汉树形青铜灯正是《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的立于“天地之中”、“都广之野”的那棵盘根错节极其茂盛的“建木”的艺术再现,同时也奇妙展现了“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的情景。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西汉树形青铜灯的主干为圆柱形,上细下粗,下端为宝瓶形,底座为覆盘形,从主干分三层向外伸出九条支干,每支顶端托一桑叶形灯盏,主干顶端置金乌形灯盏。干、枝、叶、金乌分别铸造,用榫卯套扣,合成一体,可以自由装卸。支干有长短,上层的短,下层的长,上下之间互相错叠,有重复。支干之粗端刻有“×”形符号。这件铜灯正好九枝在下,一枝在上。 笔者认为在广西贵县贵城镇罗泊湾1号墓发掘出土的象征光明和通天神的西汉树形青铜灯具就是古代都广之野“建木天梯”传说的最好见证物!它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宇宙树属同一性质,反映了西瓯骆越早期对天地自然的认识体系和神话宇宙观。远古时候的壮族先民西瓯、骆越正是根据《山海经》铸造出一棵建木作为通天的神树。 四、结果与讨论 1、结论 综上所述,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的神话体系属于南方百越族人的神话。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是壮族的先民中国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族人以现实中的大明山为原型,虚拟神化而成的天地的中心,神话的乐园。其具体位置就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北回归线经过的西瓯骆越居住的广西桂中平原一带。从聚落形态来考察,都广之野的中心区域为桂中平原,桂中平原总面积8840.75平方公里,是广西粮食、甘蔗生产的重要基地。平原上丰饶的五谷,茂盛的草木和众多的鸟兽,膏腴的地理环境,温润的气候,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都广之野之自然气候环境及其天文地理特征相吻合。 实地考察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大明山,就不难发现,大明山是壮族民间传说中最高的山,是壮族的祖宗神山!一方面,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广西桂中地区是南海的中心区域,她位于先天八卦图中“四正”方位中的乾位。另一方面,在后天八卦图中,大明山其山体走向为西北一东南,用风水术 语来说,西北一东南走向即为乾巽走向(乾山巽向),而在风水理论中乾山为天柱,为地维,为天门地户。再加上北回归线正好穿过大明山中部。每年夏至时候人站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天坪”上,就会出现“日中无影”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可见,正是特殊的文化方位,才在大明山峰岭间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积聚效应。 从现代广西的地域观点看,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主要包括南宁市(包括武鸣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来宾市(包括兴宾区、合山市、象州县、武宣县、忻城县)、贵港市(包括桂平市、平南县)、百色市(包括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等市县。以上四市即南宁市、来 宾市、贵港市、百色市都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所在地,而大明山所在的南宁市是其中心区域!大明山的最高峰龙头山,更是被民间称作是首府南宁的龙脊!如今,各个城市都在确定自己的城市名片,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作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交流平台,拿得出手的城市名片很多。择要存精,“天地之中”有底蕴厚重的文化土壤,是南宁市质地最优、最具文化影响力、最为厚重的一张城市名片。 笔者的这个研究结论有确凿的史料记述作证据,不仅为历史古籍和民间宗教文书所载,也已为考古出土实物所证实,并与壮族民间传说相吻合。这些证据之间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尽管它们总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却没有被推翻的危险。 总之,大明山正是靠其区域内率真纯朴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延续了自己的文脉,其外化为雄奇幽险的自然景观。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大明山都是壮族传统文化中最神圣的名山,在壮族文化发展中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2、讨论 “天地之中”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山海经》一书的立足点,也是现代人类的立足点。可见,解决“天地之中”在哪里这个问题,不仅因为其关涉中国神话之历史源起,更因为昆仑山和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都是中国神话系统中最早且最重要的圣山,其展现出的神圣意义,关涉到中国神话思维与宗教信仰之肇端。 现在,笔者经过多年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解读,又通过田野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神话世界把昆仑山和建木一都广之野各自视为不同的天地之中的差异,源于古人对先天、后天八卦图方位的不同认识。在先天八卦图方位中,乾位处在南方。因而,南方当为天柱、为地维所在地,这正好对应于南方作为天地之中的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这个说法正好与上文笔者的结论一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就坐落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北回归线经过的西瓯骆越居住的广西桂中平原一带相吻合。 在后天八卦图方位中,乾位处在西北方,因而,西北方当为天柱、为地维所在地,这正好对应于西北作为天地之中的昆仑山。如果从古老的方位系统去考察神话昆仑的位置,那么,由于《五藏山经》部分主要是以”后天八卦图方位”来记录,而在后天八卦图方位中的西北方为乾位。因此,如果认定昆仑山是天地之中,那么昆仑山肯定位处西北,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历来把昆仑山位处西北并视作天地之中的缘由吧! 笔者的这个结论会对“上古时代的文化中心在哪里”这样一个问题引起新一轮论争。因为,在先秦以至汉代人士的心目中,洛邑为天下之中,河洛之地即天下中土,即使到近现代,这样的传统认识还牢牢印记在国人心目中。当然,曾经有学者论证指出,在先秦两汉文献中,以“六经”与《史记》对中国上古文明的记载最权威。然而,“六经”与《史记》所反映的主要是中原地区的古文明,对周边地区的文明状况实际重视不够,甚至有意贬低或删改。近80多年来考古所见的区域文化与古已有之的儒家经典之外的其他先秦两汉文献,正可弥补此不足。例如,就现有考古资料看,五帝时代的文化中心实际不在中原,而在海岱地区! 经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南方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因而,由笔者的这个结论而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而有趣的问题就是:五帝时代的文化中心实际不在中原,也不一定在海岱地区,而有可能是在南方地区。 笔者的理由主要是: 第一,以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在历史上出现的次序来看,以“先天八卦图方位”为空间方位记录系统的南方的天地之中神话在年代上应该早于以“后天八卦图方位”为空间方位记录系统的西北的昆仑天地之中神话。可见,古人对上古地理中心的崇拜,其最早应该是对南方的建木――都广之野的崇拜,后来的周文王改革礼俗,对古地理中心的崇拜才从南方转向西北。 第二,在历史上,古人最先使用南方发明的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到后来再使用北方发明的周文王的”后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这中间存在一段过渡时期,就是“先天八卦方位与后天八卦方位并行”的历史时期。而从伏羲氏到周文王这一时期有多长,今天很难拿出准确的数字来,但可以肯定,绝不会少于七八百年,也许是好几千年的历史呢。可见在年代上,先天八卦图先出现,而后天八卦图出现比较晚,这大概就是后天与先天的命名根据吧。 而历史上北方的“后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替代南方的“先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的过程,就是从一种文化(南方文化)完全过渡到另一种文化(北方文化)的过程,这个冲突过程较完备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柱一折造成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记载这个故事的《天文训》通篇所述皆为天文历法之学,这足以暗示这个故事必须在天文学的语境中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共工撞翻不周山,“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图景其实就是“后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北方文化)替代“先天八卦图方位”的空间方位系统(南方文化)的神话体现,它反映的就是两种文化的冲突。 现代学人张春生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不周山神话揭示出天圆地方说向盖天说过渡:居住在南方的黄帝族进入黄河流域后看到北极高出地面36度,天穹斜盖着地面,从而对先前天地模型所作的一次重大修正。由此可证,五帝时代的文化中心有可能就是在南方地区!
本文档为【天地之中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在广西桂中平原(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30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