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典]水稻病害

[宝典]水稻病害

举报
开通vip

[宝典]水稻病害[宝典]水稻病害 水稻病害 水稻稻瘟病 Rice blast 英文名 异名 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叩头瘟。 病原 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亚门梨孢属真菌。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 寄主 水稻、壮羊茅、秕壳草、马唐等。人工接种时为害多种禾本科植物。 危害 水稻三大...

[宝典]水稻病害
[宝典]水稻病害 水稻病害 水稻稻瘟病 Rice blast 英文名 异名 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叩头瘟。 病原 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亚门梨孢属真菌。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 寄主 水稻、壮羊茅、秕壳草、马唐等。人工接种时为害多种禾本科植物。 危害 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甚至颗粒无收。 分布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尤以南方山地稻田发病较重。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病。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其中以叶瘟发生最为普遍,颈瘟为害最重。 (1)苗瘟:秧苗三叶期前发病,由种子带菌引起,无明显病斑,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三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2)叶瘟:三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由于天气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叶上病斑形状、大小和色泽有所不同,分4种类型。?慢性型。是稻瘟病的典型症状特征,病斑呈梭型,两端常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外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背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重的叶片枯死。?急性型。发生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发病品种的 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至椭圆形的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是大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气转晴,湿度小,可转为慢性型病斑。?褐点型。多在气候干燥时抗病品种上产生,呈褐色小点,不产生孢子,无霉层。?白点型。多在发病品种嫩叶上出现,呈圆形白色小点,无霉层,天气有利可转变为急性病斑。 (3)节瘟:节间变黑,潮湿时节上产生灰绿色霉层。 (4)穗颈瘟:穗颈和枝梗发病后变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发病晚的秕谷增多。 (5)谷粒瘟:在谷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谷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病原物 (1)形态:?菌丝。菌丝具有分隔和分枝,初期无色,后变褐色。?子囊壳。病菌子囊壳黑色球形,有长喙。?子囊。子囊圆柱形至棍棒形,多数子囊有8个子囊孢子,少数1,6个;子囊孢子呈不规则排列,无色,呈梭形,略弯曲,有3个隔膜,萌发时从两端细胞产生芽管,顶端形成近圆形的附着胞,再产生侵入丝,入侵寄主组织。?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从病组织的气孔或表皮簇生出,很少单生,不分枝,有2,4个隔膜,大小(80,160)微米×(4,6)微米,基部较粗,呈淡褐色,顶部较细,色较浅,顶部形成分生孢子后,从其侧方生出短枝,再生分生孢子,如此连续多次,分生孢子脱落后,梗顶部成曲折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或淡褐色,洋梨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尖,基部钝圆,有脚胞,成熟后常具2个隔膜,大小(14,40)微米×(6,13)微米。多数分生孢子萌发时从顶部或基部细胞萌发伸出芽管,芽管顶端形成球形、卵形、卵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光滑、褐色的压力胞,然后长出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 (2)特性:菌丝生长温度为8,37?,适温为26,28?。菌丝致死温度:病节内的菌丝为55?(10分钟);谷粒组织内为53?(5分钟)。分生孢子在10,35?范围内均可形成,以25,28?为最适,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相对湿度在93%以上,并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光暗交替条件。萌发温度范围为15,32?,适温为25,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好要有 水滴或水膜存在。侵入要求条件比较严格,在适温条件下,需持续结水6,7小时,病菌才能侵入寄主。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叶表结水时间越长,病菌侵入率越高。这也是此病在山区多发生的原因。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湿热时为52?(5,7分钟)。病菌对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在60?经过30小时仍有部分存活;于-4,6?条件下,经过50,60天,仍有20%存活。在速冻条件下,-30?下可存活18个月。在室温条件下,稻节和麦粒上培养的病菌,在真空干燥器内可存活10年以上。 侵染循环 (1)越冬:发病原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病谷、种子上越冬。带病种子、病稻草堆和以稻草沤制而未腐熟的肥料是来年病害的初侵来源。第2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 (2)侵染:?当分生孢子着落于稻株表面后,遇有结水条件,在15,32?下均能萌发,形成附着胞,产生侵入丝层,从机动细胞或长形细胞直接侵入。分生孢子的侵入与温度就、结水时间关系密切。结水时间充分满足条件下,温度影响侵入率,最适侵入温度为24?,低于13?或超过35?时,病菌均不能侵入。在20,32?条件下,病菌对穗部的侵入率变化不大。?潜育期。潜育期长短与温度有关。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为4,7天,穗颈瘟为10,14天,枝梗瘟为7,12天,节瘟为7,30天。另外,潜育期还与受侵入组织的生理龄期有关,组织幼嫩时侵入,潜育期相应缩短。?孢子形成。条件适宜时,叶片上病斑形成后即可产孢。其中,以急性型病斑产孢量最大。 (3)孢子释放与传播:在自然情况下,风是孢子飞散的必要条件,雨、露、光等能促进孢子脱离。孢子自下午8时左右开始释放,直至翌日日出前,释放高峰为凌晨0,4时,其孢子释放总量占1天释放总量的40%以上。遇阴雨时,孢子可全天释放。孢子的传播距离与所在高度和风速成正相关。病菌孢子抗逆性较差,在远距离传播途中易丧失活性。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发病。就组织的龄期而言,叶片从40%展开至完全展开后的2天内最易发病。穗颈以始穗期最易发病,抽穗6天后抗性逐渐增强,13天以后很少发病。 (2)环境:在气象因素中温度和湿度对发病影响最大,其次是光和风。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水稻处于发病阶段,气温在20,30?,尤其在24,28?,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对湿度低于85%,病害则受抑制。光合作用缓慢,可使植株体内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下降,硅质化细胞减少,稻株组织柔嫩,抗病性降低,从而加重稻瘟病的发生。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遇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天气,易引起叶瘟和穗茎瘟的流行。 (3)栽培:?随着旱育秧面积扩大,苗稻瘟发病率有成倍增长的趋势,由于旱秧覆盖薄膜后,提高苗床的温湿度,有利于稻瘟病的滋生和漫延,尤其是老病区,严重的病株率达20%,30%。?种子内带菌和种子表面带菌的种子播种后引起秧苗发病。?大面积种植发病品种,气候适宜,病害就会大流行。汕优2号、汕优63、D优63大面积单一种植,严重丧失了抗性,造成病害大流行。?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源广,来年可能发病重,反之初侵源少病害轻。?偏施氮肥,稻株徒长,表皮细胞硅化程度低,易被病菌侵染。?长期深灌或冷灌,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会加重病情。 预测预报 稻瘟病是气流传播的单年流行病害,其发生程度与品种的发病程度及发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毒性小种种群数量、流行期的气候条件及肥水管理等关系密切。对上诉银子进行综合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才能作出准确预测。 (1)叶瘟始见期预测:将当年发病的病节或病穗颈干燥贮存,第2年春播前剪取3,4厘米左右的病节或病穗颈200根,缚成2束,置于室外。当平均气温达15?时,逐日取样观察产孢情况,孢子始 见日后30天左右,大田发病品种上可始见叶瘟病斑。 (2)叶瘟预测:水稻分孽盛期生长旺,气温在20?以上,田间有发病中心出现,今后数日内有连阴雨天气,7,9天后大田可能普遍发生叶瘟。如急性型病斑急剧增加,则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寄主、病菌和气候条件均对病害发生有利,3,5天内病害将有较大发展。 (3)穗颈瘟预测:孕穗期稻株恋青,抽穗前期剑叶发病重,特别是叶片上出现急性型病斑或出现叶枕瘟,抽穗期间雨日多,穗颈瘟将会流行。 另外,还可根据空中孢子捕捉量或结露时间的长短,结合田间病情、寄主发病状况、气候条件等综合分析,进行预测。 防治方法 采取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抗病丰产良种为中心,农 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策略。 (1)农业防治:?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由于稻瘟病病菌的小种类型多,地理分布比较复杂,不易防治,生产上对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推广种植抗病品种以杂交稻为主,配合常规稻,大面积上应有3,4个品种搭配。在水稻品种中粳稻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弱,其中中熟中粳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最弱。然而,由于稻瘟病病菌小种易产生变异,抗病品种往往种植3,5年即丧失抗性,需要进行品种更替。?覆膜及限水灌溉,改善了田间生态环境及群体结构,使茂密度适中。 据调查,分蘖末期田间湿度为93.5%,94.9%,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瘟病的侵染和发病程度。 推迟水稻成熟期,对粳稻而言,较低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更有利于粳稻的生长发育,减轻稻瘟病对粳型品种的为害。?消灭越冬菌源,秧田期以前彻底处理完病稻草,更不能用陈稻草做盖种催芽保温覆盖物;种子不能作种用。施足基肥,巧施追肥,看苗施肥,灌水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浅水为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施用硅肥对稻瘟病 防御效果达80%以上, (2)药剂防治:?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用1%石灰水浸种,早稻在10,15?时浸种6天,晚稻在20,25?时浸1,2天,石灰水层要高出种子15厘米左右,加盖静置,浸种后用清水清洗3,4次;或 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取出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浸种用2% 灵对苗稻瘟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效为52%左右。 此外,还可以用4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50%稻瘟净EC、40%异稻瘟净EC浸种。早稻用1 000倍药液浸种48,72小时,晚稻用500倍药液浸种24小时。?针对发病品种和易发病生育阶段,结合田间病情和天气情况,适时施药防治。2,3叶期发生苗瘟,可用6%施稻灵防治1次,即可达到防治目的。移栽时,用25%使百克EC 1 200,1 500倍液,或20%三环唑750倍液浸秧根3小时,可有效地预防稻瘟病。用水杨酸溶液喷水稻幼苗,可以提高水稻幼苗对稻瘟病的抗性。本田防治叶瘟,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情况下,首次施药不宜过迟。稻株上部三片叶片病叶率为3%时及时施药。防治穗瘟,应在破口至始穗期施第1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期施第2次药。药剂可选用20%三环唑WP、40%稻瘟灵EC或40%克瘟散EC 1 000,1 500克/hm2;或50%异稻瘟净EC 1 500,2 250克/hm2;或21.2%加收热必WP 900,1 200克/hm2;或用30%克瘟散EC 1 000,1 500ml/hm2防治苗瘟、叶瘟,用520ml/hm2防治穗颈瘟,还可兼治纹枯病、菌核病、飞虱和叶蝉;或50%消菌灵DP 750克/hm2;或40%克百菌SC 1 000,1 800克/hm2。 水稻恶苗病 简 介 英文名 Rice bakanae disease 异名 水稻徒长病。 病原 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 (Saw.) W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寄主 水稻、小麦、大麦、玉米、豌豆、西瓜等。 危害 田块病株率0%,3%,少数重的田块病株率达40%以上,减产10%,40%。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分布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1)苗期:病株多表现纤细、瘦弱、叶鞘拉长,比健株高出近1/3,色淡,叶片较窄,根系发育不良,既典型的徒长型症状。少数表现比健株矮小。大部分病株在苗期即枯死,少数移栽后25天内枯死。 (2)本田期:有3种类型病株。?徒长型:病株表现叶鞘拉长,比健株高约1/3,分蘖少甚至不分蘖。叶片狭窄,并自下而上逐渐枯黄。中后期出现倒生根,叶鞘变褐,根系发黑,后期茎杆变软,整株枯死,枯死株上出现白色至粉白色霉层。?普通型:病株高矮与健株相当,叶色相近,有些发病快,2,3天即出现倒生根,并很快枯死。有些发病持续时间很长,除倒生根外外表看不出其他症状,至20天或更久才见枯黄。?早穗型:病株表现为提早抽穗,约比健株早3,7天,且穗头较高,穗小,6,10天即成白穗,未成白穗的结实也不饱满。 病原物 (1)形态:(1)形态:?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有大小2型。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少数双孢,最初在孢子梗上链状着生或簇生成球形,大小(4,6)微米×(2,5)微米。大分生孢子无色、细长,新月形,顶端弯曲尖削,有3,5个隔膜,大小(17,28)微米×(2.5,4.5)微米,通常着生于无色分生孢子梗上,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子囊壳。多在将成熟的病株下部茎节附近或叶鞘上,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微米×(220,420)微米。?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 圆,大小120)微米×(8,12)微米,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1,2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双胞,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11.5)微米×(2.5,4.5)微米。 (2)特性:恶苗病菌在30,35?繁殖最快,20,25?虽能繁殖,但繁殖速度缓慢,到40?病菌显然受到抑制。典型的症状一般发生在移栽后的25,30天内。 侵染循环 (1)越冬:以菌丝体在种子内部和表面越冬;以分生孢子在种子表面越冬。带菌种子是每年初侵染的主要菌源,病稻草也可带菌。种子表面带菌率最高;其次是种皮内部;再次是胚乳和胚。因发病程度不同,其种子带菌率有明显的差异。病菌在土壤中不能越冬。 (2)侵染:种子萌发后,病菌从芽鞘、根和根冠侵入,引起秧苗发病。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从伤口侵入感染健苗引起再侵染而使大田发病。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传染到花器上产生病种子。脱粒时,病种子的分生孢子粘附在无病种子上再次引起病种子。因此,水稻一生都可能感染恶苗病菌引起发病。 发生因素 恶苗病的发生有3个较明显的峰,第1峰在秧田期,于播种后15天左右出现;第2峰在水稻分蘖高峰期出现;第3峰在水稻孕穗期出现。以第1、第2峰发病较严重。 (1)菌源:种子带菌率的多少与苗期恶苗病发生程度有较大的关系。种子带菌率越高,发病越重。 (2)环境:温度是影响恶苗病发生的最主要外因,恶苗病菌侵害寄主以35?最适宜,诱致徒长以31?最为显著,在25?下病苗大为减少。低温可阻止病害的发生,而较高温度则有利于病害症状的出现。典型的症状发生在移栽后的25,30天内。 在水稻抽穗后若遇到高温多雨,可提高种子带菌率并且加深侵染部位。 褚家银等报道,当气温达15,18?,湿度在60%,70%,病菌孢子开始扩散,此时早稻秧苗处在1叶1心期,气温达到22,30?, 湿度在80%,90%时,早稻秧苗处于2叶1心期,此时属易感期,病菌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蔓延开来,秧苗发病。 (3)栽培:?旱育秧田的恶苗病发生比较普遍,且病情严重;地膜秧田的病株率明显高于露地秧田。 育苗阶段的温度很重要。凡高温催芽,苗床高温管理的发病重。江苏省沛县农科所报道,在30?以上高温催芽的发病率为22%,25%;25,30?常温催芽的发病率为3%;浸种不催芽的没有发病。说明降低催芽温度或浸种不催芽播种,对防治恶苗病非常有效。?种子处理剂的浓度不同,发病存在较大的差异。育秧时,用病稻草覆盖,发病亦重。当土温在35?时,病菌最易侵害稻株,31?时引起徒长最显著。种子秧苗受损害时,有利于病菌侵入。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生产无病种子,提高种子质量。对杂交制种田要实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合理运筹肥水,适时增施钾肥,并结合去杂及田间管理,随时拔除病株,减少病菌侵染潜伏。?选用高产抗病品种。高产抗病品种是植病防治中经济有效的办法,目前各地加水稻恶苗病都初步发现一些较为抗病的良种。京香糯10号水稻恶苗病极轻。水稻协优系列,如:协优10、协优57、协优63等发生较为严重。?改人工拔秧移栽为小苗带土移栽;实行轮作倒茬。杜绝带病残体入田病稻草及未堆沤制成腐熟肥料禁止施入稻田中,对在秧田和大田发现的病株,要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避免病菌传播再侵染。?带病稻草应及早作燃料烧掉,或堆沤肥料,充分腐熟后施用。严禁用病稻草催芽、扎秧把、覆盖秧床,以防交叉感染。也不要将病稻草堆放在水稻田边。?对旱育秧田,在药剂浸种消毒的前提下,还要与农业防治措施相配套,要实行地膜打孔育苗,调节膜内温湿度,严防高温诱发病害发生;缩短盖膜时间,在播后4,5天,秧苗冒青时即应揭膜降温炼苗; 加强秧田期的防病栽培,采用适氮、高钾的肥水管理方法,促使秧苗生长健壮,增强秧苗的抗逆力。 (2)药剂防治:?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也最多,主要是以筛选新药剂及改进种子消毒方法为 主。 目前生产使用的药剂有施宝克、浸种灵、辉丰百克、使百克等。25%施宝克5 000倍液,或浸种灵4 000倍,或健秧宝4 000倍,或25%辉丰百克4 000倍等,防效均在95%以上,而且持效期长,浸种60小时后不必淘洗,即可催芽播种。用50%多菌灵WP 250倍液浸种,以60小时为好,水温要保持在16?以上,不要用25%多菌灵WP。?在旱育秧的秧苗针叶期,用25%咪鲜胺EC 1 500倍液,可减轻病菌的再侵染,对控制病害的发生传播具有较好的作用。?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如普遍发生,还要用70%托布津100倍液。因水稻恶苗病引起的早穗现象不是种子的纯度问题,所以应及时加强防治措施,使水稻损害减少到最小。?肥床旱育水稻,以施保克EC 60ml/hm2在各生育期防效最好,均在99%以上。?在制种田,母本齐穗至始花期用25%咪鲜胺EC 105ml/hm2加入25%三唑酮WP 45ml/hm2,加水750千克喷雾防治,能有效地抑制恶苗病菌侵染母本花器,同时还能减轻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成熟时还应做到抢晴收晒,充分干燥,严防湿谷霉变、发芽,提高杂交稻种子质量 水稻烂秧 简 介 英文名 Seed and seedling rot of rice 病原 分为2类,一类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稻德氏霉Drechslera oryzae (Breda de Haan) Subram.et Jain .,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水稻立枯病。另一类是层出绵霉Achlya prolifera (Nees) De Bary.,稻腐霉Pythium oryzae Ito et Tokun.,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引起水稻绵腐病。 危害 烂秧为烂种、烂芽和死苗的统称。扎根以前,幼芽跷脚,黑头黑根,以至腐烂死亡,称烂芽;播种后种子不发芽而逐渐发黑腐烂称烂种;幼苗在2、3叶期死亡称死苗。在近几年秧苗生产中,水 稻烂秧是1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低温阴雨年份尤其严重。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有生理性烂秧的传染性烂秧。 (1)生理性烂秧:在低温阴雨,或冷后暴晴,造成水分供不应求时呈现急性的青枯,或长期低温,根系吸收能力差,造成黄枯。比较常见的类型有淤籽、露籽、硗脚、倒芽、钓鱼钩和黑根。 (2)传染性烂秧:开始时零星发生,以后迅速向四周蔓延,严重时出现整片稻秧死亡。按照症状不同,传染性烂秧可分为青枯型和黄枯型。?青枯型死苗病株最初叶尖停止吐水,继而心叶突然萎蔫,卷成筒状,随后下部叶片很快失水萎蔫卷筒,直至全株呈污绿色而枯死;病株根系呈暗色,根毛稀少。?黄枯型死苗从下部叶片开始,由叶尖向叶基逐渐变黄,向上部叶片蔓延至心叶,最后植株基部变褐软化,直至全株呈黄褐色而枯死;病株根系呈暗色,根毛稀少,根易拔起。 病原物 Fusarium sp.分大小两型。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弯曲或稍直,无色,有多个分隔。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或双孢。Rhizoctonia solani只有菌丝和菌核。菌丝初无色,老熟时淡褐色,分枝与母枝成锐角分枝,分枝处缢缩,近处有一隔膜。Achlya prolifera菌丝管状,发达有分枝,无隔膜。游动孢子囊管状或棒状。Pythium oryzae菌丝纤细,发达。游动孢子囊丝状或瓣状,或球形至卵形,成熟萌发时先形成球形泄囊,再生产肾状游动孢子。 侵染循环 引起水稻烂秧,造成立枯和绵腐的病原真菌,均属土壤真菌。能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镰刀菌多以菌丝和厚坦孢子在多种寄主的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丝 核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靠菌丝在幼苗间蔓延传播。腐霉菌则普遍存在,以菌丝或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借水流传播。 水稻绵腐菌、腐霉菌寄主性弱,只在稻种有伤口,如种子破损、催芽热伤及冻害情况下,病菌才能侵入种子或幼苗,后孢子随水流扩散传播,遇有寒潮可造成毁灭性损失。生产上防治此类病害,应考虑两种病因,即将外界环境条件和病菌同时考虑,才能收到明显的防效。 发生因素 (1)环境:不良的外界条件常能诱发病菌侵染,发生传染性死苗类烂秧。如2、3叶期遇低温阴雨,秧苗活力削弱,多种病菌会乘机侵害根系,影响根系的吸收能力;在冷后暴晴,温差过大时,病苗又迅速发生水分供不应求,从而呈急性青枯;如果较长时间持续低温则病苗会出现营养物质供不应求,使叶片逐渐退绿而呈慢性的黄枯。如遇低温袭击,或冷后暴晴则加快秧苗死亡。 (2)栽培:有机肥未腐熟等条件有利发病。烂种多由贮藏期受潮、浸种不透、换水不勤、催芽温度过高或长时间过低引起。烂芽多因秧田水深缺氧或暴热、高温烫芽等引发。青、黄苗枯是由于在3叶左右缺水而造成的。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应以提高育秧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稻苗抗病力为重点,适时进行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地采用旱育秧稀植技术,或采用薄膜覆盖,或温室蒸气育秧,露地育秧应在湿润育秧基础上加以改进。?秧田位置应选择肥力中等,避风向阳,排灌方便而地势较高的平整田块。?种谷要纯、净、健状,成熟度高。浸种前晒种1,2天,降低种子含水量。?确定播种适期、播种量和秧龄。?芽期保持畦面湿润,不能过早上水,以保证扎根的需氧和防止芽鞘徒长。在有暴风雨、冰雹或霜冻时,短时间灌水护芽。从1叶1心起可适当建立水层,至2、3叶期,可相应加深水层,但不可淹顶。?秧田施足基肥,追肥少量多次,应提高磷钾肥的比例。 (2)药剂防治:?绿亨1号用于旱育秧、水育秧和塑料软盘育秧土壤的消毒,是防治烂秧的最佳药剂。消毒的具体方法:首先将秧田平整好,播种后用绿亨1号1,1.5克/m2或绿亨1号0.5克/m2加绿亨2号3,4克/m2,与过筛的湿润细土10,20千克充分惨匀,均匀撒于播种后的秧田成育秧盘上作盖土。对老秧田或灌溉污水的秧田,宜在发病前期用绿亨2号加水800,1 000倍喷雾,同时可兼治及预防水稻苗叶瘟、水稻纹枯病、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和流行。?用广灭灵AS 100,200mg/kg,浸种24,48小时。?当发现早晨秧苗叶尖没有水株和有零星卷叶苗时立即施药。用药前必需排除秧田积水,早晨排水,下午16,17时以后施药。 对由绵腐病及水生藻类为主引起的烂秧发现中心病株后,首选25%甲霜灵WP 800,1 000倍液,或65%敌克松WP 700倍液。 对立枯菌、绵腐菌混合侵染引起的烂秧,首选40%灭枯散SP。使用方法:一袋100克装灭枯散,可防治40 m2。使用时可在播种前拌入床土,也可在稻苗的1叶1心期浇。治疗时,可在发病初期浇施,先用少量清水把药剂和成糊状,再全部溶入110千克水中,用喷壶浇即可。此外也可喷30%恶霉灵WP 500,800倍液,或广灭灵AS 500,1 000倍液,喷药时应保持薄水层。也可在进水口用纱布袋装入90%以上硫酸铜100,200克,随水流灌入秧田。绵腐病严重时,秧田应换清水2,3次后再施药。 水稻苗疫病 简 介 英文名 Phytophthora blight of rice 病原 草莓疫霉稻疫霉变种Phytophthora fragariae Hickm. var. oryzo-bladis Wang et Lu.。 危害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生较多,严重发生时,病株率可达50%以上。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白色小圆斑,后扩展成不规则水渍状条斑,灰绿色,病斑融合后可使叶片纵卷或折倒。湿度大时病斑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最后病斑变褐,中央灰褐色,常造成稻苗中、下叶片局部枯死,严重时整叶或整株死亡。 侵染循环 病原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侵入为害,病斑上形成新的孢子囊,游动孢子随水流进行传播扩散。 发生因素 主要在早、中稻秧苗和早稻大田前期发生,三叶期前后秧苗最易感病。发病适宜温度16,21?,气温超过25?病害受抑。阴雨连绵有利于发病。秧田水淹或深灌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浅水勤灌,防止串灌,适当增施磷钾肥。 (2)药剂防治:秧苗三叶前后和大田发病初期,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防治。 水稻叶黑粉病 简 介 异名 水稻叶黑肿病 病原 稻叶黑粉菌Entyloma oryzae Syd.。 危害 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是水稻生长后期的常见病。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仅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产生褐色小斑点,沿叶脉呈断续的线状排列,后稍隆起,颜色变深,其内充满黑粉,病斑四周呈黄色。发病重时病斑密布,引起叶片早枯,叶尖破裂成丝状。 侵染循环 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或病草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叶片。 发生因素 土壤贫瘠,尤其是缺磷、缺钾的田块发病重。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重病区提倡选用抗病品种。病稻草要及早烧完或作堆肥处理。合理施肥,防止后期早衰。 (2)药剂防治:结合穗期病害防治,喷施粉锈宁、多菌灵或禾枯灵等即可兼职。 水稻云形病 简 介 病原 稻格氏霉Gerlachia oryzae(Hashioka et Yokogi)W.Gams.。 危害 单季晚稻稻区发生普遍,严重时,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减产15%,20%。 分布 广东、江西、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省市。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穗部。叶片多从叶尖、叶缘处开始发病,初生水渍状小斑,后逐渐呈波纹状扩大。潮湿时病部呈污褐色湿润状,病健交界不明显。干燥时病部呈黄褐色至灰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叶片枯死部分常见波纹状褐色线条,为本病的典型特征。4,5天后,老病部上可见针头状突起的小黑点。穗轴和枝梗受害,病斑暗褐或紫褐色。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溅射和小昆虫传播,从叶片伤口或水孔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生因素 扬花灌浆期易发病且病情较重。连绵阴雨,相对湿度达98%以上,气温19,25?是病害流行条件。适温多湿,尤其台风雨频繁的年份有利发病。叶片窄细硬直的品种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浅水灌溉,适时搁田。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40%克瘟散乳油1 000倍液,或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水稻菌核秆腐病 简 介 英文名 Rice sclerotial stem rots 异名 小粒菌核病或秆腐病、稻褐色菌核病、稻球状菌核病、稻灰色菌核病等。 病原 引起水稻菌核秆腐病的病菌有:?小黑菌核病菌Helminthosporium sigmoideumvar. irregulare Crall.et Tull.(= 稻卷芒双曲孢霉Nakateae irregulare Har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是小球菌核病菌的变种,有性态尚未发现。?小球菌核病菌H.sigmoideum Cav.=N.sigmoidea Cavara)Hara,有性态稻小球腔菌Magnaporthe sal Vinii Catt.Krause et Webste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我国尚未发现。?褐色菌核病菌称稻小核菌Sclerotium oryzae-sativae Saw.,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球状菌核病菌称喜水小核菌Sclerotium hydrophilum 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黑粒菌核病菌称稻卷角霉Helicoceras oryzae Linder et Tulli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灰色菌核病菌称灰色小核菌Sclerotium fumigatum Nak.ex Har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赤色菌核病菌称稻枯斑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 Ryk.et Gooch,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褐色小粒菌核病菌称稻生小核菌Sclerotium orizicola Nakata et kawa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各稻区均有发生,但各地优势菌不同,长江流域以南主要 分布 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1)茎秆: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侵害稻株,剥检茎秆,腔内充满灰白色菌丝和黑褐色小菌核。侵染穗颈,引起穗枯。 褐色菌核病为害,茎部受害褐变枯病,常不倒,后期茎秆腔内形成褐色小菌核。 (2)叶片:?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侵害稻株下部叶鞘,初在近水面叶鞘上生褐色小斑,后扩展为黑色纵向坏死线及黑色大斑,上生稀薄浅灰色霉层,病鞘内常有菌丝块。小黑菌核病不形成菌丝块,黑线也较浅。病斑继续扩展使茎基成段变黑软腐,病部呈灰白色或红褐色而腐朽。?褐色菌核病在叶鞘上形成椭圆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褐,病斑常汇合呈云纹状大斑,浸水病斑呈污绿色。?球状菌核病使叶鞘变黄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后期在叶鞘组织内形成 球形黑色小菌核。?灰色菌核病叶鞘受害形成淡红褐色小斑,在剑叶鞘上形成长斑,不致水稻倒伏,后期在病斑表面和内部形成灰褐色小粒状菌核。 (3)穗部:球状菌核病在孕穗时发病致幼穗不能抽出。 病原物 (1)形态:?小黑菌核病菌。分生孢子梗在病组织或浮于水面菌核上形成,单生或数枝簇生,分生孢子纺缍形,弯或呈”S”形,具隔膜3,4个,大小(50,74)m×(8,12)m,顶细胞上生卷须状长丝。菌核大小约0.15毫米,深橄榄色。?小球菌核病菌。分生孢子梗深褐色,不分枝,上生新月形分生孢子,大小(41,63)m×(11,15)m,有隔膜0,4个,多3隔,中央两细胞暗褐色,两端细胞色淡。菌核球形,大小约0.25毫米,菌核有内外两层,外层色黑,内层色淡褐。?褐色菌核病菌。菌核球形,卵圆或圆柱形,深褐色,大小0.3,2毫米,表面粗糙,无内外层之别。?球状菌核病菌。菌核球形,褐至黑色,大小0.25,0.68毫米,分内外两层,生于叶鞘组织内,但较少。?黑粒菌核病菌。菌核鼠粪状,黑色,大小(0.14,0.24)毫米×(0.06,0.14)毫米,生于叶鞘组织内。?灰色菌核病菌。菌核球形至椭圆形,灰色或灰褐色,大小0.3,1.5毫米,生于叶鞘表面。?赤色菌核病菌。菌核极少,淡红色,短柱或扁平,大小0.4,1.0毫米,生于叶鞘组织内或叶鞘间。?褐色小粒菌核病菌。菌核球形或不规则形,深红褐色,大小0.07,0.10毫米,生于叶鞘组织内。 (2)特性:病菌的发育温度为11,35?,以25,30?最适宜。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核在稻草、根茬、稻种中或散落在田间越冬,成为第2年侵染的主要病源。当稻田灌水整地时,菌核漂浮在水面,插秧后附在近水面的稻株叶鞘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从叶鞘伤口或叶鞘表面侵入,在叶鞘组织内蔓延扩展形成病斑。病斑和水面上的菌核的表面可产生浅灰色的分生孢子层。分生孢子借灌溉水、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引起再侵染,但主要以病健株接触 短距离再侵染为主。水面的菌核也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还可以通过病叶的叶鞘的菌丝与邻近健株接触感染扩展蔓延。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水稻品种加水稻小球菌核病有一定的抗病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育期抗病性也不同。通常在抽穗后抗病性减弱,尤以灌浆期后随着稻株的衰老,抗病性显著下降。单季晚稻较早稻病重。高秆较矮秆抗病,抗病性糯稻大于籼稻大于粳稻。 (2)菌原数量: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田间菌核的数量。田间菌核数量多,则发病率高。 (2)环境:病菌发育温限11,35?,适温为25,30?。雨日多,日照少,昼夜温差大,利于菌核病发生。 (3)栽培:?长期灌水或深灌、排水不好田块发病重,中期烤田过度或后期脱水早或过旱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水稻后期贪青倒伏则发病重;缺乏有机肥和磷钾肥或后期脱肥早衰,易发生此病并较重。?抽穗后易发病,虫害重伤口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早广2号、汕优4号、IR24、粳稻184、闽晚6号、倒科春、冀粳14号、丹红、桂潮2号、广二104、双菲、珍汕97、珍龙13、红梅早、农虎6号、农红73、生陆矮8号、粳稻秀水系统、糯稻祥湖系统、早稻加籼系统等。?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插秧前打涝菌核。?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但要注意防止后期断水过早、过重,应根据夭气情况,及时灌跑马水。?在施肥方面要施足底肥,看苗施好追肥和壮尾肥,既要防止施肥过量,又要防止后期脱肥早衰而诱发此病,同时,应增施磷钾肥,特别是增施钾肥能明显减轻此病的发生。?病稻草要高温沤制或另行堆放,收割时要齐泥割稻。 (2)药剂防治:水稻拔节期和孕穗期喷40%克瘟散EC 1 000倍液,或40%富士1号EC 1 000倍液,或50%井冈霉素AS 1 000倍液, 或70%甲基硫菌灵WP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800倍液,或50%腐霉利WP 1 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WP 1 000,1 500倍液,或50%异菌脲WP 1 000倍液,或40%菌核净WP 1 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EC 1 200倍液。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简 介 异名 细菌性心腐病 病原 丁香假单胞菌黍致病变种Pseudomona ssyringae pv.panici (Elliott) Young et al。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穗部等。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斑,后沿脉扩展成长条状或线状病斑,黄褐至深褐色,病组织质脆易折,后全叶卷曲枯死。叶鞘染病呈不规则斑块,后变黄褐,最后全部腐烂。心叶发病,不能抽出,死于心苞内,拔出有腐臭味,用手挤压有乳白至淡黄色菌液溢出。穗苞受害,可引起穗早枯,谷粒变褐不实。 侵染循环 病原菌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病原借水流、暴风雨传播蔓延,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发生因素 该病一般在稻株受淹后5,8天开始出现症状。受淹时间愈长,淹水愈深,发病愈严重。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建立合理排灌系统,防止大水淹没稻田。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或20%噻森铜悬浮剂5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2,,次。 水稻黄萎病 简 介 病原 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简称MLO。 寄主 水稻、看麦娘、甜茅。 分布 南方各稻区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苗期发病植株矮缩明显,叶短小,叶片和叶鞘呈黄化状,无花叶现象,病节呈嫩黄色,分蘖丛生。成株发病,先从心叶发黄,而后叶鞘黄化,最后全株褪色变黄,分蘖黄化矮缩,只有健株的一半高,并在分蘖上长出不定根。发病早的植株多枯死,发病迟的呈包茎穗,结实不良。 侵染循环 主要靠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等叶蝉传毒,但不能经卵传给下一代。病原主要在黑尾叶蝉体内和几种野生杂草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抗虫品种。积极防治黑尾叶蝉。 水稻矮缩病 简 介 英文名 Rice dwarf 异名 水稻普通矮缩病、普矮、青矮等。 病原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简称RDV。 分布 南方稻区。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发病初期,在新叶叶脉上出现黄绿色或黄白色小点,对光观察时尤为明显。随后,小点沿叶脉逐渐延长,形成排列成行的断续条点。病株叶色浓绿,质地僵硬,植株矮缩,节间缩短而分蘖增加形成簇状,不抽穗或抽小穗。 侵染循环 病毒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以黑尾叶蝉为主。带菌叶蝉能终身传毒,可经卵传播。病毒在黑尾叶蝉体内越冬,黑尾叶蝉在看麦娘上以若虫形态越冬。 防治方法 连片种植,连片收割,及时防治黑尾叶蝉。消灭看麦娘等杂草,压低越冬虫源。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积极防治传毒昆虫。 简 介 英文名 Rice dwarf 异名 水稻普通矮缩病、普矮、青矮等。 病原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简称RDV。 分布 南方稻区。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发病初期,在新叶叶脉上出现黄绿色或黄白色小点,对光观察时尤为明显。随后,小点沿叶脉逐渐延长,形成排列成行的断续条点。病株叶色浓绿,质地僵硬,植株矮缩,节间缩短而分蘖增加形成簇状,不抽穗或抽小穗。 侵染循环 病毒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以黑尾叶蝉为主。带菌叶蝉能终身传毒,可经卵传播。病毒在黑尾叶蝉体内越冬,黑尾叶蝉在看麦娘上以若虫形态越冬。 防治方法 连片种植,连片收割,及时防治黑尾叶蝉。消灭看麦娘等杂草,压低越冬虫源。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积极防治传毒昆虫。 水稻高温为害 简 介 英文名 Rice High-Temperature damage 病原 生理性病害。 分布 长江流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双季早稻的开花灌浆期正值盛夏高温季节,经常出现水稻高温热害,造成水稻结实率下降及稻米品质变劣、影响早稻生产。 发病原因 高温加水稻植株的损害与水稻的生育时期关系密切。水稻在开花期,高温妨碍花粉成熟、花药的开裂、花粉在柱头上的发芽及花粉管的伸长,由此造成的不受精加水稻的为害最严重,这一时期是水 稻对高温的敏感期,尤其是开花当天遇有高温胁迫,易诱发小花不育,造成受精障碍,严重影响结实率及产量。 防治方法 选用抗热品种。如籼稻中的优早3号、辐9136、珍油占等。粳稻的抗热品种,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北京等北方稻区。适期播种,使水稻开花期避开高温胁迫的时间,减少损失。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750克/hm2加水450千克,于灌浆至孕穗期喷。隔10,15d喷1次,连续2,3次。 水稻纹枯病 简 介 英文名 Rice sheath blight 异名 水稻云纹病、水稻云斑病;俗称花秆、花脚瘟。 病原 无性态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 亚门丝核菌属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丝核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属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真菌。 寄主 水稻、麦类、高粱、玉米、粟、茭白、甘蔗、甘薯、豆类、花生、黄麻、稗草、马唐、李氏禾等54科210种植物。 危害 随着水稻优质品种的推广和高肥密植技术的应用,该病的为害日趋严重,威胁水稻的稳产高产。其中,尤以高产稻区受害最重。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低,瘪谷率增加,粒重下降,减产10%,30%,发生严重时,减产超过50%。 分布 世界各产稻区。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盛,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严重时可侵入茎杆并蔓延至穗部。 (1)叶鞘:发病初期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渐扩大呈椭圆形,似云纹状,常多个融合成大斑纹。条件适宜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并可引起植株倒伏或整株枯死。 (2)叶片:发病叶鞘因组织坏死可致叶片枯黄。叶片和叶鞘病斑相似,后呈污绿色枯死。叶片发病重时,早枯,可引起稻株不能正常抽穗,及时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造成瘪谷增加,粒重下降。 (3)穗部:穗颈上的病斑污绿色。潮湿时病部可见白色蛛丝状的菌丝体,后期菌丝体集结形成菌核,粘附在病斑上,易脱落。 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蛛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菌丝与菌核相连。后期在病部还可见白粉状霉层,即担子和担孢子。 病原物 菌丝幼嫩时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有分枝,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每细胞有细胞核3,23个,平均4,8个。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靠病斑的一侧稍凹陷,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菌核大小不一,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菌核具有圆形小孔洞,即萌发孔,菌核形成过程中通过萌发孔排出分泌物,菌核萌发时菌丝也由此伸出。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着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 侵染循环 (1)越冬: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稻田里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稻草和田边杂草上越冬的菌丝和菌核也可成为初侵染源, 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浮屑、浪渣混杂漂浮在水面上。 (2)侵染:漂浮菌核粘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温湿度适宜时萌发菌丝,经叶鞘缝隙伸入叶鞘内侧,从表皮的气孔侵入叶鞘组织或直接刺破表皮侵入叶鞘组织,扩展蔓延,为害形成病斑。病斑表面产生气生菌丝,扩展蔓延,气生菌丝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稻株和在稻丛间扩展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粘附稻株上萌发,也可进行再侵染。被为害稻株4,5天后表现症状。水稻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基部叶鞘为主;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的病源。 (3)发生时期:水稻分蘖期为始病期,孕穗至抽穗期为发病流行盛期,在始穗期前后病情将迅速从下部叶鞘向上扩展到剑叶叶鞘,乳熟期逐渐停止蔓延。 发生因素 菌核数量是决定病害流行的基础,残留菌核量达90万粒/hm2以上时会引起早稻纹枯病大流行。 (1)寄主抗性:品种和生育期水稻品种间的抗性有一定差别,但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其抗病性规律为:籼稻最抗病,粳稻次之,糯稻最发病;窄叶高秆品种较阔叶矮秆品种抗病。 此外,迟熟品种最抗病,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最发病,这是由于早熟品种叶鞘内淀粉含量随稻株生长而迅速下降,故垂直扩展速度快,发病较重。另外,植株体内细胞硅化程度高、纤维质和木质素含量多的品种抗病性也相应增强。稻株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后,叶鞘与茎秆之间相对松散,有利于病菌从内侧侵入,也是易发病的原因。 (2)环境:气温在20?以上,田间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气温上升到28,32?,且连续几天降雨,田间湿度在100%,最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和流行。当气温下降到20?以下或长久不雨,田间相对湿度在85%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 (3)栽培:长期深水灌溉,增加田间湿度,影响水稻根系活力,降低稻株自身抗性;使悬浮水面的菌核萌发侵染部位提高,故发病重。 重化肥轻有机肥、偏氮少磷钾的施肥方法,都会促使水稻生长繁茂、组织柔软、封行早、田间郁闭性好,湿度大,有利于纹枯病的发展蔓延。 预测预报 每块田采取5点梅花取样,每点20丛,共查100丛,计算其病丛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纹枯病严重度的分级标准(以株为单位)为,0级:全株无病;1级:第3叶以下各个叶鞘或叶片发病(自顶算起,下同);2级:第2叶片以下各叶鞘或叶片发病;3级:顶叶叶鞘或顶叶发病;4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病丛率(%)=发病丛数/调查总丛数×100;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 严重度)=Σ(各级发病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数( 表值)×100。可根据稻田的残留核量直接预报下年或下季发病趋势。稻田翻耕前,采取梅花5点取样,每点0.1/m2,将表土连同作物和残渣一并挖起,分别放入水缸内,加水搅动,待菌核浮至水面,捞取计数,折算成每hm2的菌核量。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春耕灌水耙田时,捞去浪渣带出浮沫田外烧毁或深埋,可降低病情20%,90%。?病区避免病草还田,及时铲除田边杂草和清除田间稗草,以减少病菌来源。?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防止禾苗期猛发,后期徒长和贪青倒伏。?分蘖期浅灌,中耕后适当灌水,分蘖盛期后掌握“够苗”及时晒田,孕穗后实行干干湿湿的管水原则。?旱地改种水稻,水稻纹枯病第1、2年分别比老水田下降96.8%和43%。 (2)药剂防治:防治指标以孕穗期和齐穗期用药效果最好。防治指标以丛发病率在分蘖期5%、孕穗期10%、抽穗期20%为宜。?水稻栽后15,20天,用20%稻脚青1 250克/hm2拌细土6 000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效果显著。?对发病的田,掌握在拔节至孕穗期当病丛率达20%时施药防治。对历年发病早而重的田,掌握在分蘖 末期当病丛率达10%,15%时即施药防治,第1次施药后10,15天,若病情仍在发展需再次防治。药剂可选择5%井冈霉素AS 500倍液,或广灭灵AS 500,1 000倍液,或33%纹霉净WP 250倍液,或30%菌核净WP 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发病较重时可选用20%担菌灵EW 2 250ml/hm2,或用75%担菌灵WP 1 125克/hm2与异稻瘟净混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兼治稻瘟病。还可用10%灭锈胺乳剂3 750ml/hm2,或25%禾穗宁WP 750,1 050克/hm2。也可选用25%敌力脱EC 2 000倍液于水稻孕穗期1次用药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叶鞘腐败病、稻曲病及稻粒黑粉病。能兼治水稻中后期多种病害。40%禾枯灵或15%三唑酮WP 1 150克/hm2;25%消菌灵WP 600克/hm2;或15%消菌灵3 000克/hm2。 水稻胡麻斑病 简 介 英文名 Rice brown spot 异名 水稻胡麻叶枯病。 病原 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 (Breda de Haan) Shoem.,属半知菌亚门平脐蠕抱属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 oryzae Breda de Haan。有性态宫部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miyabeanus (Ito et kuribayashi) Drechsl.et Dasturr Dastu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寄主 水稻、黍、稗、看麦娘等禾本科植物。 危害 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时达30%以上。 分布 世界各稻区都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稻株上各部位均能受害,尤以苗期和叶片为害最普遍。 (1)根部:发病重的根部发黑。 (2)叶片:苗期发病,叶片及叶鞘上散生许多如芝麻粒大小的病斑,多为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央为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能相互结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发病的叶片由叶尖逐渐向下干枯。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发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叶鞘上发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 (3)穗部:穗颈和枝梗受害,变暗褐色,类似穗颈瘟,造成穗枯。谷粒早期受害,病斑灰黑色,可扩及全粒,造成秕谷。后期受害,产生与叶片上相似的病斑,但病斑较小,边缘不明显。患病严重的谷粒,质脆易碎;俗称“茶米”。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4)全株:种子发芽期芽鞘受害成褐色,有的甚至芽未抽出,子叶即枯死。在潮湿的条件下,死苗上生出黑色绒状的霉层。发病重的全株枯死。 病原物 在自然条件下,通常只能见到无性世代。有性世代仅在人工培养基上发现。 (1)形态:分生孢子梗通常2,5个成丛,从自气孔伸出,不分枝,稍曲,有隔膜。分生孢子为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曲弯或不弯曲,褐色,有3,11个隔膜,大小(24,122)微米×(11,23)微米。一般从两端萌发。 (2)特性:菌丝生长温限为5,35?,最适温度为24,30?,分生孢子形成的温限为8,33?,以30?为最适宜,萌芽最适温度为24,30?,并要求有水滴和90%以上的相对湿度,饱和湿度下25,28?,4小时就可侵入寄主。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分生孢子随风吹散到秧田和本田,孢子萌发,菌丝直接由表皮或气孔侵入水稻。谷壳上潜伏的菌丝可直接侵害幼苗,造成初次侵染。在干燥情况下,病 组织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可存活3,4年。但菌丝翻埋入土,过冬就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生因素 (1)环境: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间,高温高湿,病株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可反复侵染,有雾露存在时使病害加重。 (2)栽培:酸性、砂质、保肥性差或缺少磷、钾肥的土壤条件下易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发病田块的稻草,不能直接还田或用作扎秧把。?加强肥料管理,做到基肥足,追肥早,有机肥与磷、钾肥配合施用,尤其是缺钾田块要增施钾肥。钾肥不足加重水稻胡麻斑病,钾肥施用适当时,可减水稻胡麻斑病。?水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后期干湿交替,使稻苗活熟到老。 (2)药剂防治:用40%克瘟散EC 乳剂或50%多菌灵WP 1 000倍液浸种2天。发病田采用的药剂和防治方法参见稻瘟病。 水稻霜霉病 简 介 英文名 Downy mildew of rice 异名 水稻黄化萎缩病。 病原 大孢指疫霉水稻变种Sclerophthora macrospora (Saccardo) Thirumalacher,Shaw &Narasimhanvar.oryzae Zhang & Liu,属鞭毛菌亚门指疫霉属真菌。 寄主 水稻、小麦、大麦、元麦、玉米和燕麦等作物,在稗、看麦娘、马唐草等禾本科杂草上也有发生。 危害 受害病株不能结实或抽畸形穗,严重者可减产40%以上,产量损失很大。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秧田后期开始表现症状,分蘖盛期症状明显. (1)叶片:叶片淡绿,呈斑驳花叶,斑点黄白色,圆形或椭圆形,排列不规则。病株心叶常黄色卷曲或捻转,不易抽出,下部叶片逐渐枯死。受害叶鞘略呈膨松,表现有不规则的波纹,有时产生皱折或扭曲,分蘖减少,所有分蘖均发病,为系统侵染。重检查时病株叶鞘略肿胀,分蘖不良或有异状分蘖,在适温高湿时叶面可见到白色粉状孢囊梗和孢子囊,这是区别于条纹叶枯病和普通矮缩病的基本特点。 (2)穗部:病株不能孕穗,轻病株即使孕穗,也不能正常抽出,常包裹于剑叶鞘中,或从叶鞘侧面拱出,成蜷曲状,抽出的穗小、扭曲畸形,不结实。孕穗后病株矮缩更为明显,株高不及健株的1/2,叶片短宽肥厚。 病原物 (1)形态:藏卵器黄褐色,球形,大小(65,95)微米×(64,78)微米。雄器侧生,大小(45,75)微米×(7.5,10)微米。卵孢子卵圆形,无色,后变为黄褐,大小(51,75)微米×(51,75)微米。孢子囊无色,柠檬形,孢囊梗上具分枝。游动孢子双鞭毛,椭圆形,静止后呈球形。 (2)特性:分生孢子适温15,21?。卵孢子适温19,20?,可在水中生存5年。 侵染循环 病菌卵孢子可在禾本科植物上越冬。春天产生游动孢子借水流动传播,侵入水稻叶片产生分生孢子和卵孢子。分生孢子内产生游动孢子,常在湿地生存繁殖,借水流传播,故遭水淹和低湿的稻田发 病较多,淹水后15,20天发生。 发生因素 (1)环境:早稻播种季节,如遇低温或连续阴雨,早稻育秧期间的温度约在10,20?范围,正适于发病,故早稻发病常重于中、晚稻。秧田水淹、暴雨或连阴雨发病重,低温有利于发病。 (2)栽培:在秧田后期和本田前期发病重,大田病株多从秧田传入。品种与发病轻重有关,早稻品种间发病程度有较大差异。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并做到平衡施肥,防止偏施氮肥,发病田块最好不要水稻连作。?选用地势较高田块做秧田,建好排水沟;在水稻生长期间,避免秧田及本田灌深水或淹水传病;发现病株即时拔除,集中作堆肥或烧毁,控制蔓延。 (2)药剂防治:用0.1%硫酸铜溶液浸种6,8小时,保护稻种发芽时不受病菌侵入。播种后秧田按用硫酸铜1克/m2的稀释液浇施于土面。淹水田在排水后立即喷1?1?240倍式波尔多液。发病初期喷25%甲霜灵WP 800,1 000倍液,或90%霜疫净WP 400倍液,或80%克露WP 700倍液,或64%杀毒矾WP 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WP或70%乙磷?锰锌WP 600倍液,或72.2%霜霉威AS 800倍液。 水稻叶鞘腐败病 简 介 英文名 Rice sheath rot 病原 稻帚枝霉Sarocladium oryzae (Sawada) W.Gams.et Webster,属半知菌亚门帚梗柱孢属。异名Acrocylindrium oryzae Sawada。 寄主 水稻、野生稻、稗草。 危害 病株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若出现枯孕穗则损失更大,减产可达20%以上。 分布 国内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发生较多,尤以中稻及晚稻后期发生为重。国外东南亚稻区都有发生。杂交稻及其制种田发生普遍。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1)叶片:叶鞘腐败病多发生在水稻孕穗期的剑叶叶鞘上,初期为害症状为暗褐色小斑,边缘模糊,后面小斑集结成云纹状病斑,似虎斑;病斑继续扩展到叶鞘大部分。 (2)穗部:叶鞘内的幼穗部分或全部枯死成为枯孕穗;稍轻的呈包颈的半抽穗状。潮湿时,病部着生粉霉,剥开剑叶叶鞘,可见菌丝体及粉霉,即为该病病菌。 病原物 (1)形态:分生孢子梗1,2轮分枝,主轴圆柱状,每次分枝3,4根。分生孢子圆柱形至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3,20)微米×(1.5,4)微米。 (2)特性:病菌生长温限10,35?,菌丝生长和产生孢子适温为25,30?,适宜pH值为3,9,其中pH 5.5最适。光照能抑制病菌的生长发育、产生孢子。30?温度下潜育期1天,20,28?温度下潜育期为2天,23?温度下潜育期为3天,19?温度下潜育期为4天。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种子和病草上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可借气流或小昆虫、螨类等媒介传播。发病后,病部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病菌可侵至颖壳、米粒,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到第2年8,9月份;稻草带菌散落场面的存活137天;浸泡田水中存活38天;褐飞虱、蚜虫、叶螨也带菌。 侵染方式分3种:一是种子带菌的,种子发芽后病菌从生长点侵入,随稻苗生长而扩展,有系统侵染的特点;二是从伤口侵入;三是从气孔、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 发生因素 (1)环境:?低温条件下水稻抽穗慢,病菌侵入机会多。晚稻孕穗至始穗期遇寒露风致稻株抽穗力减弱的,则更易受害。高温时病菌侵染率低,但病菌在体内扩展快,发病重;?孕穗期降雨多,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 (2)栽培:?早稻及易倒伏品种发病也重。?生产上氮磷钾比例失调,尤其是氮肥过量、过迟或缺磷及田间缺肥时发病重。?田间湿度高、通透性差,发病重。?小昆虫及螨类多的田块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育抗病良种。 较抗叶鞘腐败病的有:龙粳7号。早稻选用浙辐802、原丰早、二九丰、四梅4号、沪南早;晚稻选用加湖5号、农试4号等抗病品种。?采取旱育稀植技术病害明显减轻。?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做到分期施肥,防止后期脱肥、早衰。沙性土要适当增施钾肥。?积水田要开深沟,防止积水,田要浅水勤灌,适时涸田,使水稻生育健壮,提高抗病能力。?杂交制种田母本要喷赤霉素,促其抽穗。 (2)药剂防治:?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用1%石灰水浸种,早稻在10,15?时浸种6天,晚稻在20,25?时浸1,2天,石灰水层要高出种子15厘米左右,加盖静置,浸种后用清水清洗3,4次;也可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取出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或采用40%多菌灵SC 250,500倍液,浸种24,48小时。?结合防治稻瘟病可兼治本病。必要时可喷50%苯菌灵WP 1 500倍液。隔15天喷1次,连续1,2次。此外,还可选用0.02%高锰酸钾溶液。也可用50%丰米WP 1 125克/hm2,防效较多菌灵、三唑酮、三环唑、瘟特灵好。或使用40%禾枯灵WP 900,1 125克/hm2,加水900千克喷雾,还可兼治水稻紫鞘病、叶尖枯病、稻曲病等。30%稻病宁WP 防 治水稻叶鞘腐败病效果也很好。 水稻叶鞘网斑病 简 介 病原 柱枝双孢霉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 Morgan et Aoyaqi,属半知菌亚门柱枝双孢霉属真菌。 寄主 水稻、大麦、荞麦、豌豆、大豆、小豆、菜豆、合欢、刺槐、草莓等。 危害 一般年份零星发生,但个别年份发生严重。 分布 南方稻区早稻为多见。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下部接近水面的叶鞘先发病,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稍隆起,长径1,3厘米,宽径0.5,1厘米,斑面现褐色纵横交错的网格状斑纹,病斑表面长稀疏白霉,此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内部组织充满白至黄白色填充物,此为病菌菌丝块。菌丝块埋生成行排列的乳白色至乳黄色粒状物,此即为病菌的菌核。被害叶鞘局部坏死,其叶片逐渐褪黄终致枯死。 病原物 (1)形态:分生孢子梗有分枝,无色。主轴顶端膨大,伸长。分生孢子双细胞,圆筒状。菌核近球状,乳白色至乳黄色。 (2)特性:。病菌生长温度范围5,35?,以25,30?为最适。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块和菌核在病稻草及遗落土中的病残物或其他寄 主作物上越冬。以菌核借灌溉水或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并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从寄主伤口侵入致病。 发生因素 (1)环境:6月份发病最多,多雨低温日照少利其发生。 (2)栽培:在水稻分蘖盛期至拔节期前后盛发,排水不良及长期灌深水的田块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糯稻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良种。?实行2,3年的合理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应小水勤灌,干干湿湿,前水不见后水,适时烤田,不要长期处于淹水状态。?水稻收获后应及时清理田地里的残留病株,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菌源。 (2)药剂防治:可结合防纹枯病一起防治,尤应抓住分蘖盛期至拔节前后喷药保护,着重喷植株中下部,喷药前1,2天宜排水露田。发病初用40%三唑酮?多WP 1 125克/hm2,或70%甲基硫菌灵WP 750克/hm2,或50%多菌灵WP 1 500克/hm2,50%三唑酮硫磺SC 750克/hm2,或20%三环唑?井SC 1 500克/hm2,加水750千克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1,2次。 水稻紫鞘病 简 介 英文名 Rice purple sheath disease 异名 水稻褐鞘病、水稻紫秆病、水稻褐鞘症;俗称黑谷、不稳症等。 病原 中华帚枝杆孢Sarocladium sinense Chen,Zhang et Fu.,属半知菌亚门帚梗柱孢属真菌。 寄主 水稻。 危害 稻穗结实率和千粒重明显下降,可减产10%,20%,甚者可达40,50%以上。 分布 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贵州等大部分稻区均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从水稻孕穗期开始发生,灌浆期症状明显。 (1)叶片:幼苗期发病,叶片、叶鞘局部失绿,可见到无数个针状紫褐色斑点,随后针尖大的紫褐点穿透叶的正反两面呈不规则状,病斑外缘不明显,许多紫褐斑上下扩展,引起整张叶片枯焦内卷。成株期病斑先发生在低位叶鞘边缘,随着水稻生长,蔓延到高位叶鞘,进而侵染剑叶鞘。初期症状为暗绿色水渍状,逐渐变为紫褐色,在维管束上连成细条斑,与薄壁组织上紫褐点联合形成小斑块,后期扩展成大斑块,边缘不规则。在发病品种上病状表现深紫褐色或近黑紫褐色;在抗病品种上病状为浅紫褐色。剑叶鞘发病后,剑叶变黄早衰,比正常叶提早6,20天枯黄,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引起减产。 (2)穗部:抽穗时如剑叶鞘感染,颖壳内外颖、小枝梗以及子房上也发生紫褐色病斑。 病原物 (1)形态:?分生孢子梗的分枝轮生,3个枝梗1轮。有时其中1个或 2个枝梗上再分枝成3枝梗的轮枝丛。枝梗不长,并近似等长。?分生孢子单生于分枝梗顶端,单胞,长圆形或椭圆形,大小(2.5,7.5)微米×(1.25,2.5)微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均无色透明。 (2)特性:病菌在病残体上可存活1年。 侵染循环 侵染来源为病残体和带病种子。侵入途径除了伤口外,主要从水孔进入维管束组织,繁殖蔓延较快;其次通过气孔侵染薄壁组织, 形成坏死斑点,蔓延较慢。初期具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先田边,后田中,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 发生因素 南方6月下旬至7月中旬常是此病的盛发时期。 (1)环境:水稻孕穗期降雨量在200毫米左右,日平均温度高于28.7?,日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4.4%时,该病蔓延迅速。 (2)栽培:?在氮、磷、钾三要素中,氮肥对病害的影响最大。在磷、钾肥正常的水平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发病加重。磷、钾肥有增加抗病的作用,但在磷、钾肥之间的抗病性相差不大。因此,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稻株叶色过浓的田块、低洼垠,以及水稻纹枯病发生重的田块,发病中心尤为明显。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78130、浙辐802、二九丰、305、汕优63、威优64、威优35、加湖5号等。?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稻株抗病性。?冬季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及时翻埋再生稻和落粒自生稻。?处理带病稻草、病谷。 (2)药剂防治:播种前用1%石灰水浸种,也可用3%强氯精500倍液浸种。也可于抽穗初期喷50%苯菌灵WP 1 500倍液,此外还可选用50%多菌灵WP 900克/hm2,加5%井冈霉素1 200ml,加水1 000千克混合喷,防效80%以上。 水稻窄条斑病 简 介 英文名 Rice sclerotial stem rots 异名 水稻条叶枯病、水稻褐条斑病、水稻窄斑病。 病原 稻尾孢Cercospora oryzae Miyake=C.janseana Miyake, 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有性态为稻亚球壳Sphaerulina oryzae Hara.,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寄主 水稻 危害 部分地区发生严重。 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稻区普遍发生。 分布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本病主要在水稻拔节期至抽穗期普遍发生。稻株的地上部分均可发病。尤以叶片和叶鞘最为普遍。多先在植株下部的叶片发生,渐而向上蔓延。 (1)叶片:叶片发病后,为窄条斑,中脉或其附近的病斑最明显。病斑初期为褐色小点,很快沿叶脉两端扩展成两端稍尖,短线状、呈紫褐色至黑褐色的条斑,后中央变成灰白色,边缘褐色。抗病品种的病斑窄短色深,发病品种的病斑较宽长色浅。病斑多时,常几个病斑连成长条状,有时可长达数cm。病叶常造成早枯。 (2)叶鞘:叶鞘受害后,病斑初期与叶片相似,但病斑较大,开始多集中在叶片与叶鞘连接处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愈合成紫褐色斑块,很快扩展叶鞘大部变紫色,常造成其上部叶片早枯现象。 (3)茎秆:茎秆上病斑多在节间上部发生,呈狭长条状。 (4)穗颈和枝梗:初为暗色至褐色小点,略显紫色,发病重使穗颈枯死,注意与穗瘟区别。但本病穗部斑较长,偏紫色,两端中见细长条斑。 (5)谷粒:谷粒受害多发生于护颖或谷粒表面,呈褐色小条斑。 病原物 (1)形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大小(34.3,58.8)微米×(4.3,4.8)微米。分生孢子短鞭状,淡橄榄色或无色,有3,4个 分隔,大小(25.7,34.3)微米×(4.3,5.2)微米。 (2)特性:病菌在6,33?间都可发育,25,28?最适。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其次是在种子上越冬。病菌在稻种上可存活至第2年7月。稻草上病菌因存放场所不同,存活力有较大差异,深埋于草塘或沤粪时仅存活5天。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至稻田,由气孔或水孔侵入,引起发病。病株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生因素 (1)环境:阴雨高温气候有利窄条病发生;生长后期受低温侵袭也能加重发病。 (2)栽培:主要在抽穗期发病较重。缺磷,长势不良,发病重;长期深灌发病重。单季晚稻受害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处理方法参见稻瘟病。 病稻草集中处理。加强肥水管理,推广水稻模式化栽培和配方施肥技术,浅水勤灌,及时晒田,促进扎根,及时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2)药剂防治:选用1?2?100倍式波尔多液,抽穗前后喷2,3次。也可喷5%菌毒清AS 5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800倍液,或6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WP 1 000,1 500倍液,或70%托布津WP 1 000倍液,或50%苯莱特WP 1 000倍液。 水稻叶尖枯病 简 介 英文名 Rice sclerotial stem rots 异名 水稻叶尖白枯病。 病原 稻生茎点霉Phoma oryzicola Hara=Phyllo
本文档为【[宝典]水稻病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8KB
软件:Word
页数:4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