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营销学电子教案:第四章 消费者市场与购买行为行为分析

市场营销学电子教案:第四章 消费者市场与购买行为行为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市场营销学电子教案:第四章 消费者市场与购买行为行为分析市场营销学电子教案:第四章 消费者市场与购买行为行为分析 第四章 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学习目标 1、 理解消费者市场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的核心概念 2、 掌握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模式 3、 了解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 4、 理解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第一节 消费者市场界定与特点 一、消费者市场含义的界定 消费者市场又称最终消费者市场、消费品市场或生活资料市场,是指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货物和劳务的所有个人和家庭。一切企业,无论是否直接为消费者服务,都必须研究消费者市场,因为只有消费者市场才是最终市场...

市场营销学电子教案:第四章 消费者市场与购买行为行为分析
市场营销学电子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第四章 消费者市场与购买行为行为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第四章 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学习目标 1、 理解消费者市场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的核心概念 2、 掌握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模式 3、 了解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 4、 理解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第一节 消费者市场界定与特点 一、消费者市场含义的界定 消费者市场又称最终消费者市场、消费品市场或生活资料市场,是指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货物和劳务的所有个人和家庭。一切企业,无论是否直接为消费者服务,都必须研究消费者市场,因为只有消费者市场才是最终市场;其他市场,如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等,虽然购买数量很大,但仍然要以最终消费者的需要和偏好为转移。因此,消费者市场是一切市场的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市场,很多人把消费者市场理解为市场是不够全面的。 消费者市场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成功的市场营销者是那些能够有效地提供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并运用富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方法将产品有效地呈现给消费者的企业和个人。因而,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其购买决策过程,对于开展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至关重要。 二、消费者市场的特点 与生产者市场相比,消费者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1)从交易的商品看,由于消费者市场提供的是人们最终消费的产品,而购买者是个人或家庭,因而它更多地受到消费者个人人为因素诸如文化修养、欣赏习惯、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产品的花色多样、品种复杂,产品的生命周期短;商品的专业技术性不强,替代品较多,因而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大,即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2)从交易的规模和方式看,消费品市场购买者众多,市场分散,成交次数频繁,但交易数量较少。因此绝大部分商品都是通过中间商销售,以方便消费者购买。 (3)从购买行为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很大程度的可诱导性。这是因为消费者在决定采取购买行为时,不像生产者市场的购买决策那样,常常受到生产特征的限制及国家政策和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影响,而是具有自发性、冲动性;二是消费品市场的购买者大多缺乏相应的商品 知识和市场知识,其购买行为属非专业性购买,他们对产品的选择受广告、宣传的影响较大 。 由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可诱导性,生产和经营部门应注意做好商品的宣传广告,一方面当好消费者的参谋,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4)从市场动态看,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复杂,供求矛盾频频发生,加之随着城乡、地区间的往来的日益频繁,国际交往的增多,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购买力的流动性也随之加强。因此,企业要密切注视市场动态,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意增设购物网点和在交通枢纽地区创设规模较大的购物中心,以适应流动购买力的需求。 第二节 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模式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是与产品或服务的交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研究消费者行为是着眼于与消费者建立和发展长期的交换关系。为此,不仅需要了解消费者是如何获取产品与服务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消费者是如何消费产品,以及产品在用完之后是如何被处置的。 图4-1给出了本章的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基本框架。这个模型是基于德尔I.霍金斯等人合著的《消费者行为学》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得出的。 个人因素 文化因素 文化 人口统计因素 亚文化 生活方式 社会阶层 自我概念与人情境因素 格特征 消费 者行 为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知觉因素 参照群体 学习与记忆 角色因素 动机、个性与 情绪 态度 图4-1 消费者行为总体模型 该模型是一个概念性模型,它所包含的细节不足以预测某种特定的消费者行为。然而,它的确反映了我们对消费者行为性质的信念和认识。消费者行为同时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和心理因素又通过特定的情境因素表现出来。 观察图4-1,我们可能会以为消费者行为似乎是简单的、有意识的,同时又是机械的、 线形的。其实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现实生活就可以发现,消费者行为通常是复杂的、无意识的、杂乱无章的和周而复始的。这也决定了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图中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又分别包含不同的方面,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逐一介绍。 第三节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 从上节的图4-1可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文化和社会因素有: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参照群体和角色因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人与心理因素是:人口统计因素,生活方式,自我概念与人格特征,知觉因素,学习与记忆,动机、个性与情绪,态度。这些因素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而且它们对外部环境与营销刺激的影响起放大或抑制作用。 一、文化因素 1、文化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活动所创造的成果,如哲学、宗教、科学、艺术、道德等。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由于研究者主要关心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所以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一定社会经过学习获得的、用以指导消费者行为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的总和。文化具有习得性、动态性、群体性、社会性和无形性的特点。 文化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界定进而影响家庭等社会组织。文化本身也随着价值观、环境的变化或随着重大事件的发生而变化。价值观是关于理想的最终状态和行为方式的持久信念。它代表着一个社会或群体对理想的最终状态和行为方式的某种共同看法。文化价值观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正确的、以及人们应追求一个什么最终状态的共同信念。它是人们用于指导其行为、态度和判断的标准,而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态度一般也是反映和支持他的价值观的。 文化价值观可分为三类:有关社会成员间关系的价值观,有关人类环境的价值观,以及有关自我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消费者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并最终影响着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及其成败得失。有关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反映的是一个社会关于该社会中个体与群体、个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适当关系的看法,其中包括个人与集体、成人与孩子、青年与老年、男人与妇女、竞争与协作等方面。 有关环境的价值观反映的是一个社会关于该社会与其自然、经济以及技术等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其中包括自然界、个人成就与出身、风险与安全、乐观与悲观等方面。 有关自我的价值观反映的是社会各成员的理想生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其中包括动与静、物质与非物质主义、工作与休闲、现在与未来、欲望与节制、幽默与严肃等方面。 不同国家、地区或不同群体之间,语言上的差异是比较容易察觉的。但是易于为人们所忽视的往往是那些影响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因素,包括时间、空间、礼仪、象征、契约和友谊等。这些因素上的差异往往也是难以察觉、理解和处理的。对一定社会各种文化因素的了解将有助于营销者提高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接受程度。 “名片是你的脸面。” “名片在这里是必需的,是绝对必不可少的。” “在日本一个没有名片的人是没有身份的。” 在一个社交礼节十分考究的国度里,名片的交换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交礼节。它强化了人际之接触,而人际接触对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交换名片折射出很深的社会寓意。一旦完成这样一种看似细小的礼节,双方都能了解对方在公司或政府机关的位置,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彼此之间的交往尺度。 两人彼此交换名片,这在美国是十分普遍、简单的活动,而在日本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复杂社会交往。 资料来源:《消费者行为学》(美)霍金斯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亚文化 亚文化是一个不同于文化类型的概念。所谓亚文化,是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每一亚文化都会坚持其所在的更大社会群体中大多数主要的文化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每一文化都包含着能为其成员提供更为具体的认同感和社会化的较小的亚文化。目前,国内、外营销学者普遍接受的是按民族、宗教、种族、地理划分亚文化的分类方法。 (1)民族亚文化。几乎每个国家都是由不同民族所构成的。不同的民族,都各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 (2)宗教亚文化。不同的宗教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倾向、习俗和禁忌。如我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这些宗教的信仰者都有各自的信仰、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宗教能影响人们行为,也能影响人们的价值观。 (3)种族亚文化。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都各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风格和态度。他们即使生活在同一国家甚至同一城市,也会有自己特殊的需求、爱好和购买习惯。 (4)地理亚文化。地理环境上的差异也会导致人们在消费习俗和消费特点上的不同。长期形成的地域习惯,一般比较稳定。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产业和贸易发展格局,而且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购买力的大小和消费结构,从而在不同的地域可能形成不同的商业文化。 不同的亚文化会形成不同的消费亚文化。消费亚文化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以产品、品牌或消费方式为基础,形成独特的模式。这些亚文化具有一些共有的内容,比如:一种确定的社会等级结构;一套共有的信仰或价值观;独特的用语、仪式和有象征意义的表 。消费亚文化对营销者比较重要,因为有时一种产品就是构成亚文化的基础,是亚达方式等 文化成员身份的象征,如高级轿车,同时符合某种亚文化的产品会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喜爱。 3、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Social class)是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每一个体都会在社会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使社会成员分成高低有序的层次或阶层。社会阶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导致社会阶层的终极原因是社会分工和财产的个人所有。 消费者行为学中讨论社会阶层,可以了解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在购买、消费、沟通、个人偏好等方面具有哪些独特性,哪些行为是各社会阶层成员所共有的。 吉尔伯特(Jilbert)和卡尔(Kahl)将决定社会阶层的因素分为3类:经济变量、社会互动变量和政治变量。经济变量包括职业、收入和教育;社会互动变量包括个人声望、社会联系和社会化;政治变量则包括权力、阶层意识和流动性。 声望(Prestige)表明群体其他成员对某人是否尊重,尊重程度如何。联系(Association)涉及个体与其他成员的日常交往,他与哪些人在一起,与哪些人相处得好。社会化(Socialization)则是个体习得技能、态度和习惯的过程。家庭、学校、朋友对个体的社会化具有决定性影响。阶层意识是指某一社会阶层的人,意识到自己属于一个具有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独特群体的程度。人们越具有阶层或群体意识,就越可能组织政治团体、工会来推进和维护其利益。 不同社会阶层消费者的行为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比如:支出模式上的差异;休闲活动上的差异;信息接收和处理上的差异;购物方式上的差异,等等。对于某些产品,社会阶层提供了一种合适的细分依据或细分基础,依据社会阶层可以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战略。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决定企业的产品及其消费过程在哪些方面受社会阶层的影响,然后将相关的阶层变量与产品消费联系起来。为此,除了运用相关变量对社会阶层分层以外,还要搜集消费者在产品使用、购买动机、产品的社会含义等方面的数据。其次,确定应以哪一社会阶 层的消费者为目标市场。这既要考虑不同社会阶层作为市场的吸引力,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再次,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要与特点,为产品定位。最后是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以达到定位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由于在职业、收入、教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即使购买同一产品,其趣味、偏好和动机也会不同。比如同样是买牛仔裤,劳动阶层的消费者可能看中的是它的耐用性和经济性,而上层社会的消费者可能注重的是它流行程度和自我表现力。事实上,对于市场上的现有产品和品牌,消费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它们归入适合或不适合哪一阶层的人消费。例如,在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认为宝马和奔驰更适合上层社会消费,而捷达则更适合中下层社会的人消费。这些都表明了产品定位的重要性。 另外,处于某一社会阶层的消费者会试图模仿或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因此,以中层消费者为目标市场的品牌,根据中上层生活方式定位可能更为合适。 二、 社会因素 1、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社会群体,它与隶属群体相对应。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社会成员构成一个群体,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群体成员需以一定纽带联系起来;?成员之间有共同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有五种基本的参照群体:?家庭;?朋友;?正式的社会群体;?购物群体;?工作群体。参照群体具有规范和比较两大功能。 参照群体对其成员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产品使用时的可见性;?产品的必需程度;?产品与群体的相关性;?产品的生命周期;?个体对群体的忠诚程度;?个体在购买中的自信程度。 参照群体概念在营销中的运用如下: (1)名人效应 对很多人来说,名人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模式。正因为如此,企业花巨额费用聘请名人来促销其产品。研究发现,用名人作支持的广告较不用名人的广告评价更正面和积极,这一点在青少年群体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运用名人效应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可以用名人作为产品或公司代言人;也可以用名人作证词广告,即在广告中引述广告产品或服务的优点和长处,或介绍其使用该产品或服务的体验;还可以采用将名人的名字使用于产品或包装上等作法。 (2)专家效应 专家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专门知识、经验和特长的人。医生、律师、营养学家等均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专家所具有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使其在介绍、推荐产品与服务时较一般人更具权威性,从而产生专家所特有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当然,在运用专家效应时,一方面应注意法律的限制,如有的国家不允许医生为药品作证词广告;另一方面,应避免公众对专家的公正性、客观性产生质疑。 (3)“普通人”效应 运用满意顾客的证词来宣传企业的产品,是广告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出现在荧屏上或画面上的代言人是和潜在顾客一样的普通消费者,使受众感到亲近,从而广告诉求更容易引起共鸣。比如北京大宝化妆品公司就曾运用过“普通人”证词广告。还有一些公司在电视广告中展示普通消费者或普通家庭如何用广告中的产品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如何从产品的消费中获得乐趣等等,也是“普通人”效应的运用。 (4)经理型代言人 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广告中用公司总裁或总经理作代言人。例如,我国广西三金药业集团公司,在其生产的桂林西瓜霜上使用公司总经理和产品发明人邹节明的名字和图像,就是经理型代言人的运用。 2、角色因素 (1)角色概述 角色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或群体中占有的位置和被社会或群体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对于特定的角色,无论是由谁来承担,人们对其行为都有相同或类似的期待。 虽然承担某一具体角色的所有人都被期待展现某些行为,但每个人实现这些期待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期望角色与实践角色之间的差距被称为角色差距,适度的角色差距是允许的,但这种差距不能太大。否则意味着角色扮演的不称职,社会或群体的惩罚也就不可避免。因此,大多数人都力求使自己的行为与群体对特定角色的期待相一致。 (2)几个重要概念 ?角色关联产品集 角色关联产品集是承担某一角色所需要的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或者有助于角色扮演,或者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例如,靴子与牛仔角色相联系。角色关联产品集规定了哪些产品适合某一角色。营销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其产品能满足目标角色的实用或象征需要,从而使人们认为其产品适用于该角色。计算机制造商强调笔记本电脑为商人所必需,保险公司 强调人寿保险对于扮演父母角色的重要性,这些公司实际上都是力图使自己的产品进入某类角色关联产品集。 ?角色超载和角色冲突 角色超载是指个体超越了时间、金钱和精力所允许的限度而承担太多的角色或承担对个体具有太多要求的角色。比如,一位教师既面临教学、科研、家务的多重压力,同时又担任很多的社会职务或在外兼职。此时,由于其角色集过于庞大,他会感到顾此失彼和出现角色超载。角色超载的直接后果是个体的紧张、压力和角色扮演的不称职。 角色冲突是指不同的角色由于在某些方面不相容,或人们对同一角色的期待和理解的不同而导致的矛盾和抵触。角色冲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很多现代女性所体验到的那种既要成为事业上的强者又要当贤妻良母的冲突,就是角色间的冲突。 ?角色演化 角色演化是指人们对某种角色行为的期待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角色演化既给营销者带来机会也提出挑战。例如,妇女在职业领域的广泛参与,改变了她们的购物方式,许多零售商也因此调整其地理位置和营业时间,以适应这种变化。研究发现,全职家庭主妇视购物为主妇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承担大部分家庭购物活动的职业女性对此并不认同。显然,在宣传产品和对产品定位的过程中,零售商需要认识到基于角色认同而产生的购物动机上的差别。 ?角色获取与转化 在人的一生中,个人所承担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生活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个体会放弃原有的一些角色、获得新的角色和学会从一种角色转换成另外的角色。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角色集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由此也会引起他对与角色相关的行为和产品需求的变化。 三、个人因素 1、人口统计因素 人口统计是根据人口规模、分布和结构对人口环境进行的描述。人口规模指的是人口的数量。人口分布说明人口的地理分布,即多少人生活在农村、城市和郊区。而人口结构反映人口在年龄、收入、教育和职业方面的状况。上述每个因素都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并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产生影响。 (1)人口规模和分布 人口增长是许多行业是否赢利甚至能否生存的关键性决定因素。例如,有些快速消费品可能人均消费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递减趋势,但由于人口规模的增加则可以使这种消费品的总销售额保持不变。我国是人口大国,从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消费者市场的繁荣。 除了人口增长率,了解这些人口增长发生的地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代表了不同的亚文化,每一亚文化下的人有着独特的情趣、态度和偏好,了解人口快速增长出现在哪些地区以及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有何种需要可以使企业更好的开拓市场。 (2)年龄 对于我们购物的地点、使用产品的方式和我们对营销活动的态度有重要影响。目前年龄 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根据预测,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2025年左右将达到14%,这必然会导致更多新的针对老年人的细分市场的出现。 (3)职业 由于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职业的差别使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譬如,通常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在衣着的款式、档次上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以符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和社会身份。 (4)教育 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成为影响家庭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传统上,制造业中的一些高薪职位并不要求很高的受教育程度,但现在不同了。如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许多高薪工作需要专业技能、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快速阅读和掌握新技巧的能力。这些能力往往通过受教育才能获得。受教育的程度部分地决定了人们的收入和职业,进而影响着人们的购买行为。同时它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决策方式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从而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5)收入 家庭收入水平和家庭财产共同决定了家庭的购买力。很多购买行为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的,而人们分期付款的能力最终是由人们目前的收入和过去的收入决定的。 由以上五个方面的因素可以看到,人口统计因素既能直接地影响消费行为,同时又能通过影响人们的其他特征如个人价值观、决策方式等间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综合运用人口统计资料可以帮助企业界定其主要的目标市场,并规划相应的营销策略。 2、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在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活动、兴趣和态度模式。生活方式包括个人和家庭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影响。 生活方式与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个性的影响。一个具有保守、拘谨性格的消费者,其生活方式不大可能太多地包容诸如攀岩、跳伞、蹦极之类的活动。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关心的是人们如何生活,如何花费,如何消磨时间等外在行为,而个性则侧重从内部来描述个体,它更多地反映个体思维、情感和知觉特征。可以说,两者是从不同的层面来刻划个体。区分个性和生活方式在营销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在市场细分过程中过早以个性区分市场,会使目标市场过于狭窄。因此,他们建议,营销者应先根据生活方式细分市场,然后再分析每一细分市场内消费者在个性上的差异。如此,可使营销者识别出具有相似生活方式的大量消费者。 研究消费者生活方式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直接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种途径是通过具体的消费活动进行研究。生活方式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往往是隐性的。例如,在购买登山鞋、野营帐篷等产品时,很少有消费者想到这是为了保持其生活方式。然而,对于那些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来说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3、自我概念与人格特征 (1)自我概念的含义与类型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一切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自我概念回答的是“我是谁,”和“我是什么样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它是个体自身体验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消费者将选择那些与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产品与服务,避免选择与其自我概念相抵触的产品和服务。所以,研究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对企业特别重要。 消费者不只有一种自我概念,而是拥有多种类型的自我概念:?实际的自我概念;?理想的自我概念;?社会的自我概念;?期待的自我。期待的自我即消费者期待在将来如何看待自己,它是介于实际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一种形式。由于期待的自我折射出个体改变“自我”的现实机会,对营销者来说它也许较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更有价值。 (2)自我概念与产品的象征性 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效用,而是要获得产品所代表的象征价值。对于购买“劳斯莱斯”、“宝马”的消费者来说,显然不是购买一种单纯的交通工具。一些学者认为,某些产品对拥有者而言具有特别具体的含义,它们能够向别人传递关于自我的很重要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消费者是什么样的人是由其使用的产品来界定的。如果丧失了某些关键拥有物,那么,他或她就成为了不同于现在的个体。 一般来说,能够成为表现自我概念的象征品应具有3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应具有使用时的易见性,即这些产品的购买、使用和处置能够很容易被人看到。其次,应具有差异性,即某些消费者有能力购买,而另一些消费者无力购买。如果每人都可拥有一辆“奔驰”车,那么这一产品的象征价值就所剩无几了。最后,应具有拟人化性质,即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使用者的特别形象。比如汽车、珠宝等产品均具有上述特征,因此,它们很自然地被人们作为传递自我概念的象征品。 四、心理因素 1、知觉因素 所谓知觉,是人脑对刺激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它是对感觉信息加工和解释的过程。产品、广告等营销刺激只有被消费者知觉才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消费者形成何种知觉,既取决于知觉对象,又与知觉时的情境和消费者先前的知识与经验密切相关。 消费者的知觉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展露、注意和理解。这三个阶段也是消费者处理信息的过程。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如果一则信息不能依次在这几个阶段生存下来,它就很难贮存到消费者的记忆中,从而也无法有效地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 (1)刺激物的展露 展露(Exposure)或刺激物的展露是指将刺激物展现在消费者的感觉神经范围内,使其感官有机会被激活的过程。展露只需把刺激对象置于个人相关环境之内,并不一定要求个人接收到刺激信息。比如,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则广告,而你正在和家人或朋友聊天而没有注意到,但广告展露在你面前则是事实。 对于消费者来说,展露并不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很多情况下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往往根据刺激物所展露出来的各种物理因素而进行挑选商品。这些因素有强度、对比度、大小、颜色、运动状态、位置、隔离、格式及信息数量等。 (2)注意 注意是指个体对展露于其感觉神经系统面前的刺激物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处理的行为,它实际上是对刺激物分配某种处理能力。注意具有选择性的特点,这要求企业认真分析影响注意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能引起消费者注意的广告、包装、品牌等营销刺激物。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对某一节目或某一版面内容的关心程度或介入程度,会影响他对插入其中的广告的注意程度。 (3)理解 知觉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个体对刺激物的理解,它是个体赋予刺激物以某种含义或意义的过程。理解涉及个体依据现有知识对刺激物进行组织、分类和描述,它受到个体因素、刺激物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4)营销启示 通过对消费者知觉过程的认识,企业应针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展开调查,以了解消费者主要依据哪些线索做出质量判断,并据此制定营销策略。如果某些产品特征被消费者作为质量认知线索,那么,它就具有双重的重要性:一方面作为产品的一个部分具有相应的功能和效用;另一方面对消费者具有信息传递作用。后一作用在企业制定广告等促销策略时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把不构成认知线索的产品特征或特性大加宣传,将很难收到预期的营销效果。 这些因素有价格、商标知名度、出 另外,企业还应充分重视形成质量认知的外在因素。 售场所等,企业应了解这些因素对消费者的相对重要程度,以及不同消费者在这些评价因素上存在的差异,并据此采取措施。比如,高品质的产品应有相应的价格、包装与之相符合,分销渠道的选择上应避免过于大众化,短期促销活动也应格外慎重。 2、学习与记忆 (1)学习的含义 所谓学习,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能力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是因经验而生的,同时伴有行为或能力的改变。此外,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能力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2)学习的分类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消费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人为的联系。消费者对一些拗口的外国品牌的记忆,很多就属于这种类型。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与消费者认知结构中已经存在的某些观念建立自然的和合乎逻辑的联系。比如,用“健力宝”作为饮料商标,消费者自然会产生强身健体之类的联想,这就属于意义学习的范畴。 机械学习通过两种作用表现出来:?经典性条件反射,即借助于某种刺激与某一反应之间的已有联系,经过练习建立起另一种刺激与这种反应之间的联系。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市场营销实践中。比如,在一则沙发广告中,一只可爱的波斯猫坐在柔软的沙发上,悠闲自得地欣赏着美妙的音乐,似乎在诉说着沙发的舒适和生活的美好。很显然,该广告试图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激发受众的遐想,使之与画面中的沙发相联系,从而增加人们对该沙发的兴趣与好感。?操作性条件反射,即通过强化作用来增强刺激与反 应之间的联结。所以,企业要想与顾客保持长期的交换关系,还需采取一些经常性的强化手段。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产品或品牌形象难以改变,因为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在长期的消费体验中,经过点滴的积累逐步形成的。 (3)记忆的含义 消费者的学习与记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记忆,学习是无法进行的。 记忆是以前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虽然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记忆容量很大,对信息保持的时间也可以很长,但在现代市场条件下,消费者接触的信息实在太多,能够进入其记忆并被长期保持的实际上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企业才需要对消费者的记忆予以特别的重视。一方面,企业应了解消费者的记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进入消费者的长期记忆的,有哪些因素影响消费者的记忆,进入消费者记忆中的信息是如何被存储和被提取的;另一方面,企业应了解已经进入消费者长期记忆的信息为什么被遗忘和在什么条件下被遗忘,企业在防止或阻止消费者遗忘方面能否有所作为。 (4)遗忘及其影响因素 遗忘与记忆相对应,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正确地回忆和再认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除了时间以外,识记材料的意义、性质、数量、顺序位置、学习程度、学习情绪等均会对遗忘的程度产生影响。 3、动机、个性与情绪 (1)消费者的动机 动机指引起、维持、促使某种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消费者具体的购买动机有:求值动机、求新动机、求美动机、求名动机、求廉动机、从众动机、喜好动机等。以上购买动机是相互交错、相互制约的。 海尔以消费者为目的、以消费者需要为导向进行技术革新,不断研制、生产出技术上领先、功能上令消费者满意的新型洗衣机。 在市场调查中,海尔发现许多消费者想购买滚筒式洗衣机,又苦于住房空间小。海尔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在容量不减的情况下进行超薄设计,并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衣物的投放方式,研究开发出顶开盖式“小丽人”滚筒式洗衣机。 针对困扰人们的传统洗衣机洗涤时间长、费水费电的问题,海尔又开发出了中国第一台 螺旋飓风速洗王洗衣机。这种洗衣机以其特有的十段水位、十分种速洗功能、内外筒之间无水中空洗涤、瀑布漂洗功能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资料来源:《消费者行为学》李晴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8 关于动机的理论很多。精神分析说认为,人的行为与动机主要由潜意识所支配,研究人的动机,必须深入到人类的内心深处。并认为仅仅通过观察消费者行为和询问消费者都不可能获得消费者的真正购买意图。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述五种需要是按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组织起来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2)消费者的个性 个性是在个体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外界环境的作用逐步形成的行为特点。个性的形成既受遗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又与后天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童年时的经验具有直接关系。 消费者的个性对品牌的选择和新产品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影响。由于个性的不同,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会自然的判断出是否适合自己。个性不仅使某一品牌与其他品牌相区别,而且使这种品牌具有激发情绪,为消费者提供潜在满足的作用。另外,有些人对几乎所有新生事物持开放和乐于接受的态度,有些人则相反;有些人是新产品的率先采用者,有些人则是落后采用者。了解率先采用者和落后采用者有哪些区别,有助于消费者市场的细分。 (3)消费者的情绪 情绪是一种相对来说难以控制且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强烈情感。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的情绪,所以每个人对情绪的描述和分类也千差万别。普拉契克(Plutchik)认为情绪有8种基本类型:恐惧、愤怒、喜悦、悲哀、接受、厌恶、期待和惊奇。其他任何情绪都是这些类型的组合。例如,欣喜是惊奇和喜悦的组合,轻蔑是厌恶和愤怒的组合。 很多产品把激发消费者的某种情绪作为重要的产品价值,比较常见的有电影、书籍和音乐。其他如长途电话、软饮料、汽车等也是经常被定位于“激发情绪”的产品。此外,许多商品被定位于防止或缓解不愉快的情绪。例如,鲜花被宣传为能够消除悲哀;减肥产品和其他有助自我完善的产品也常以缓解忧虑和消除厌恶感等来定位。 4、态度 (1)消费者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由情感、认知和行为构成的综合体。态度有助于消费者更加有效地适应动态的购买环境,使之不必对每一新事物或新的产品、新的营销手段都以新的方式做出解释和反应。 (2)消费者态度与行为 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有重要影响。态度影响消费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并将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商标的判断与评价,进而影响购买行为。 态度一般通过购买意向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致。造成不一致的原因,除了主观规范、意外事件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如购买动机、购买能力、情境因素等等。 (3)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态度强度的改变,一是指态度方向的改变。消费者态度的改变,一般是在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下发生的。在某种程度上,态度改变的过程也就是劝说或说服的过程。 ?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态度改变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即信息源、传播方式与情境。信息源是指持有某种见解并力图使别人也接受这种见解的个人或组织。传播方式是指以何种方式把一种观点或见解传递给信息的接收者。情境是指对传播活动和信息接收者有相应影响的周围环境。 ?信息源对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一般来说,影响说服效果的信息源特征主要有四个,即信息传递者的权威性、可靠性、外表的吸引力和受众对传递者的喜爱程度。 ?传播方式对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传播方式主要包括:信息传递者发出的态度信息与消费者原有态度的差异;恐惧的唤起;一面与两面表述。多项研究发现,中等态度差异引起的态度变化量大;当差异度超过中等差异之后再进一步增大,态度改变则会越来越困难。恐惧唤起是广告宣传中常常运用的一种说服手段,如诉说头皮屑带来的烦恼,就是用恐惧诉求来劝说消费者。双面表述即同时陈述正、反两方面意见与论据。情境因素对于双面表述能 有着重要的影响。 否达到效果 出于趋利避害的考虑,消费者更倾向于接纳那些与其态度相一致的信息。当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有好感时,与此相关的信息更容易被注意,反之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因此,态度是进行市场细分和制定新产品开发策略的基础。 五、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既包括环境中独立于中心刺激物的那些成份,又包括暂时的个人特征如个体当时的身体状况等。一个十分忙碌的人较一个空闲的人可能更少注意到呈现在其面前的刺激 物。处于不安或不愉快情境中的消费者,会注意不到很多展露在他面前的信息,因为他可能想尽快地从目前的情境中逃脱。 一些情境因素,如饥饿、孤独、匆忙等暂时的个人特征,以及气温、在场人数、外界干扰等外部环境特征,均会影响个体如何理解信息。可口可乐公司和通用食品公司均不在新闻节目之后播放其食品广告,他们认为新闻中的“坏消息”可能会影响受众对其广告与食品的反应。可口可乐公司负责广告的副总经理夏普(Sharp)指出:“不在新闻节目中作广告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一贯政策,因为新闻中有时会有不好的消息,而可口可乐是一种助兴和娱乐饮料。”夏普所说的这段话,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对“背景引发效果”的关切。背景引发效果(Contextual Priming Effects)是指与广告相伴随的物质环境对消费者理解广告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广告的前后背景通常是穿插该广告的电视节目、广播节目或报纸杂志。虽然目前有关背景引发效果的实证资料十分有限,但初步研究表明,出现在正面节目中的广告获得的评价更加正面和积极。 第四节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一、购买决策类型 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谨慎地评价某一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并进行理性的选择的过程。它具有理性化、功能化的双重内涵。但也有许多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更多地关注购买或使用时的感受、情绪和环境。尽管如此,消费者决策过程仍对各种类型的购买行为产生了关键作用。 首先介绍两个概念:购买介入程度和购买介入。前者指消费者由某一特定购买需要而产生的对决策过程关心或感兴趣的程度。类似地,购买介入是消费者的一种暂时状态,它受个人、产品、情境特征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根据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介入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消费者购买决策划分为以下类型: (1)名义型决策。当一个消费问题被意识到以后,经内部信息搜集,消费者脑海里马上浮现出某个偏爱的产品或品牌,该产品或品牌随即被选择和购买等即属于这一类的购买决策。此时消费者的购买介入程度最低。名义型决策通常分为两种:品牌忠诚型决策和习惯型购买决策。 (2)有限型决策。当消费者对某一产品领域或该领域的各种品牌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对产品和品牌的选择建立起了一些基本的评价标准,但还没有形成对某些特定品牌的偏 好时,消费者面临的就是有限型决策。它一般是在消费者认为备选品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介入程度不是很高,解决需求问题的时间比较短的情况下所做的购买决策。 (3)扩展型决策。当消费者对某类产品或对这类产品的具体品牌不熟悉,也未建立起相应的产品与品牌评价标准,更没有将选择范围限定在少数几个品牌上时,消费者面临的就是扩展型决策。它一般是在消费者介入程度较高,品牌间差异程度比较大,而且消费者有较多时间进行斟酌的情况下所做的购买决策。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类型的决策并非截然分明,而是有重叠的部分。但同时也表明,消费过程的每一阶段都受到购买介入程度的影响,我们也应对不同的消费者决策类型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不同的消费者决策类型如图4-2所示。 低度购买介入 低度购买介入 名义型 有限型 扩展型 问题认知 问题认知 问题认知 选择性 一般性 一般性 搜集信息 搜集信息 搜集信息 有限的内部信息搜集 内部信息搜集 内部信息搜集 有限的外部信息搜集 外部信息搜集 选择与评价 选择与评价 评价的属性少 评价的属性少 简单的决策规则 简单的决策规则 备选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少 备选方案少 购买 购买 购买 购后行为 购后行为 购后行为 无认知冲突 无认知冲突 无认知冲突 有限评价 有限评价 有限评价 图4-2 介入程度与决策类型 资料来源:《消费者行为学》(美)霍金斯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二、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一般模型 消费者决策过程是介于营销战略和营销结果之间的中间变量。也就是说,营销战略所产生的营销结果是由战略与消费者决策过程的相互影响所决定的。只有消费者感到产品能满足某种需要,并觉得物有所值才会去购买,公司才能达到营销效果。图4-3表示消费者决策过程的一般模型。 情境因素 认搜评选购 识寻价店后 问信选购过 题 息 择 买 程 图4-3 消费者决策过程一般模型 从上图可以看出,消费者决策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并受其中的情境因素的影响。在上图中,认识问题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第一步,它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理想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存在差距,从而需要进一步采取行动的过程。比如说,意识到饿了,同时发现附近能够买到充饥的食品,于是就会产生购买食品的活动。另外,还可以看出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过程,获取或者购买只是这一过程的一个阶段。因此,研究消费者行为,既应调查、了解消费者在获取产品、服务之前的评价与选择活动,也应重视在产品获取后对产品的使用、处置等活动。 作为对问题认知的反应,消费者采取何种行动取决于问题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当时情境、该问题引起的不满或不便的程度等多种因素。需要指出的是,导致问题认知的是消费者对实际状态的感知或认识,而并非客观的实际状态。吸烟者总相信吸烟并不危害健康,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把烟吞进肚子里。也就是说,尽管现实是抽烟有害,但这些消费者并未认识到这是一个问题。 营销管理者通常关注四个与问题认知有关的问题:?需要明白消费者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需要知道如何运用营销组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激发消费者的问题认知;?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压制消费者的问题认知。比如,一则香烟广告画面上是一对快乐的夫妇,标题是:“享受人生”。很显然,这个标题正试图减少由广告下方的强制性警示“吸烟有害健康”而带来的问题认知。下面我们将讨论搜寻信息、评价选择、选店购买、购后过程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信息搜集 认识问题之后,消费者可能进行广泛的内部与外部信息搜集,有限的内、外部信息搜集或仅仅是内部信息搜集。消费者搜寻的信息有:?问题解决方案的评价标准;?各种备选方案;?每一种备选方案符合评价标准的程度。 当面临某个问题,大多数消费者会回忆起少数几个可以接受的备选品牌。这些可接受的品牌,是在随后的内、外部信息搜寻过程中消费者进一步搜集信息的出发点。因此,营销者非常关注他们的品牌是否落入大多数目标消费者的考虑范围。 消费者内部信息,即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可能是通过以前的搜集或个人经验主动地获得,也可能是经低介入度学习被动地获得。除了从自己的记忆中获得信息,消费者还可以从四种主要的来源获得外部信息:?个人来源,如家庭和亲友;?公众来源,如消费者协会、政府机构;?商业来源,如销售人员、广告;?经验来源,如产品的直接观测与试用。 认识问题之后,显性的外部信息搜集是较为有限的。由此在问题认识之前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是必要的。市场特征、产品特征、消费者和情境特征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信息搜集水平。 很多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某一商品前,应从事较为广泛的外部信息搜集,然而也应看到信息的获取是需要成本的。搜集信息除了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外,消费者通常还要放弃一些自己所喜欢的其他活动。所以,消费者进行外部信息搜集止于一定的水平,在此水平下,预期的收益(如价格的降低、满意度的提高)超过信息搜集所引起的成本。 有效的营销战略应考虑消费者进行信息搜集的详细程度。信息搜集的详细程度与企业品牌是否处于消费者考虑范围以及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如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以此为基础,有6种潜在的信息战略:?保持战略;?瓦解战略;?捕获战略;?拦截战略;?偏好战略;?接受战略。 四、购买评估与选择 消费者意识到问题之后,就开始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收集与此有关的信息的过程中,他们评价各备选对象,并选择最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图4-4描述了消费者在备选产品之间进行评价和选择的过程。 基于评价评价标准 标准对每 一备选产 标准重要程度 品进行评确定决策规则 做出选择 价 图4-4 购买评价与选择过程 资料来源:《消费者行为学》(美)霍金斯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评价标准是消费者针对特定问题而考虑的各种特性和利益。它们是消费者根据特定消费问题,用来对不同品牌进行比较的依据。消费者应用的评价标准的数量、类型和重要程度因消费者和产品类别的不同而不同。 在运用评价标准制订营销策略时,关键的一步是衡量以下三个问题:?消费者应用了哪些评价标准;?消费者在每一标准上对各个备选对象的看法如何;?每个标准的相对重要性如何。上述问题的测量并非易事,企业可运用直接询问、投射技术、多维量表等各种技术进行测量。 对于像价格、尺寸和色彩等的评价标准,消费者很容易准确判断。另外一些标准,如质量、耐久力和健康属性等的评价则要困难的多。此时,消费者常用价格、品牌名称或其他一些变量作为替代指标。 当消费者根据几个评价标准来判断备选品牌时,他们必须用某些方法从各选项中选择某一品牌。决策规则就是用来描述消费者如何比较两个或多个品牌的。五种常用的决策规则是连接式、析取式、编纂式、排除式和补偿式。这些决策规则更适合于运用在功能性产品的购买和认知性接触场合。因为不同的决策规则需要不同的营销策略,市场营销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目标市场所用的决策规则。 五、店铺选择与购买 消费者一般要对产品和店铺都做出选择。通常有三种决策方式:?同时选择;?先商品后商店;?先商店后商品。制造商和零售者应该了解目标市场的选择顺序,因为它对制定营销策略有重大影响。 消费者选择零售店的过程如同选择品牌的过程一样,惟一的区别在于使用的标准不同。商店形象是消费者选择商店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商店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商品、店员、物质设施、方便程度、促销效果、店堂气氛和售后服务。店铺位置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喜欢就近购物。大零售店通常比小零售店更受欢迎。上述变量被 用于各种形式的零售引力模型,这些模型可以较为精确地预测出某一行业商业圈的市场份额。 消费者去零售店和购物商场有多种原因。然而在商店里,消费者常常购买与进店前所计划的不同的商品,这种购买被称为冲动型购买。冲动型购买是商店可以增加销售的重要机会。下面这些变量对冲动型购买有重大影响,它们是:商品陈列、商店布局、销售人员、品牌和商品热销程度。 六、购后过程与顾客满意 在购买活动后,消费者可能会后悔所做出的购买决策,这被称为购买后冲突。在下面4种情况下购后冲突很容易出现:?消费者有焦虑倾向;?购买是不可改变的;?购买的物品对消费者很重要;?购买时替代品很多。 无论消费者是否经历购买后冲突,多数购买者在购回产品后会使用产品。产品可以是购买者本人使用也可以是购买单位的其他成员使用。跟踪产品如何被使用可以发现现有产品的新用途、新的使用方法、产品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还可以对广告主题的确定和新产品开发有所帮助。 产品不使用或闲弃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如果消费者购买产品后不使用或实际使用比原计划少得多,销售者和消费者都不会感到满意。因此,销售者不仅试图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同时也试图影响其使用决策。 产品及其包装物的处理可以发生在产品使用前、使用后或使用过程中。由于消费者对生态问题的日益关注、原材料的稀缺及成本的上升、相关法规的制约,销售经理对这些处理行为的了解变的越来越重要。 购买后冲突、产品使用方式和产品处理都有可能影响购买评价过程。消费者对产品满足其实用性和象征性需要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期望。如果产品在期望的水平上满足了消费者需要,那么消费者满意就有可能产生。如果期望不能满足,就可能导致消费者的不满。更换品牌、产品或商店、告诫朋友都是消费者不满的常见反应。一般而言,销售经理应该鼓励不满意顾客直接向厂家而不是别人抱怨或投诉。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如建立消费者热线可以提高不满意顾客向厂商抱怨的比例。 在评价过程和抱怨过程后,消费者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再购买动机。消费者可能强烈希望在未来避免选择该品牌,或者愿意将来一直购买该品牌,甚至成为该品牌的忠诚顾客。在后一种情况下,消费者对品牌形成偏爱并乐意重复选择该品牌。 营销战略并不总是以创造忠诚的顾客为目标。营销经理应该审视该品牌当前顾客与潜在 顾客的构成,然后根据组织的整体目标来确定营销目标。关系营销试图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一种持久的信任关系,它被用来促进产品消费、重复购买和创造忠诚的顾客。 本章小结 1、消费者市场又称最终消费者市场、消费品市场或生活资料市场,是指个人或家庭为满足生活需求而购买或租用商品的市场,它是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市场。 2、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是与产品或服务的交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3、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文化;社会阶层;参照群体;社会角色。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人和心理因素是:人口统计因素;生活方式;自我概念与人格4 特征;知觉因素;学习与记忆;动机、个性与情绪;态度。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而且它们对外部环境与营销刺激的影响起放大或抑制作用。 5、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为:信息搜集、购买评估与选择、店铺选择与购买、购后过程与顾客满意。 6、情境因素既包括环境中独立于中心刺激物的那些成份,又包括暂时性的个人特征如个体当时的身体状况等。一些情境因素,如饥饿、孤独、匆忙等暂时性个人特征,以及气温、在场人数、外界干扰等外部环境特征,均会影响个体如何理解信息。 关键词 目标市场(Target market) 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 概念性模型(Conceptual model) 消费者行为(Consumer behavior) 文化(Culture) 人口统计因素(Demographics) 社会阶层(Societal class) 亚文化(Subculture) 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 角色模型(Role stereotype) 知觉(Perception) 认知学习(Cognitive learning) 动机(Motive) 个性(Personality) 情绪(Emotion) 态度(Attitude)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生活方式(Lifestyle) 情绪(Moods) 思考与练习 1、概念理解 (1)决定社会阶层的因素有哪些, (2)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的强弱又取决于哪些因素, (3)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有哪些基本类型, (4)什么是展露,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展露的选择, (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其对营销的启示。 (6)个性对消费者行为具有哪些影响, )什么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它们对营销有何启示, (7 2、思考与讨论 (1)通过文化价值观的分类,试述中国文化的特点。 (2)到一家大型百货商场,调查各女装品牌的年龄细分情况、产品定位、服装款式及其受 欢迎程度,并写出你的调查报告。 (3)在未来五年内,你预期你的生活方式会有什么改变吗,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些变化,由 于这些变化,你将购买什么样的新产品, (4)以广告为例,试述信息的内容、结构和形式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 (5)列举一个你主要依据理性思考做出购买决定的例子,并描述当时的情境和购买决策过 程。 案例分析 给汽车起个好听的名字 汽车制造厂家都想为汽车好听的名字。美妙的商品名称能取悦用户,打开销路。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桑塔纳高级轿车,是取“旋风”之美喻而得名的。桑塔纳原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座高山的名称,该地因生产名贵的葡萄酒而闻名于世。在山谷中,还经常刮起一股强劲的旋风,当地人称这种旋风为桑塔纳。该公司决定以桑塔纳作为新型轿车的名字,希望它能像旋风一样风靡全球,结果好名字带来了好销路。 汽车的名称也有因疏忽而受到冷遇的,往往使其销路大减。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向墨西哥推出新设计的汽车,名为“雪佛莱诺瓦”,结果销路极差。后来经调查发现,“诺瓦”这个读音在西班牙语中是“走不动”的意思。又如,福特公司曾有一种命名为“艾特塞尔”的中型客车问世,但销路不畅,原因是车名与一种当地的伤风镇咳药读音 相似,给人一种“此车有病”之感,因此问津者甚少。 更有趣的是,美国一家救护公司成立30年来,一直把“态度诚实、可靠服务”作为宗旨,并将这四个词的英文开头字母“AIDS”印在救护车上,生意一直很好。然而,自从艾滋病流行以来,这种车严重滞销。 (资料来源:苗宇等.公司广告促销和经典案例.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问题: 1、 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要给汽车起个好名字, 、 从这个案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
本文档为【市场营销学电子教案:第四章 消费者市场与购买行为行为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3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12
浏览量: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