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电大2012《社会学概论》考试小抄

福建电大2012《社会学概论》考试小抄

举报
开通vip

福建电大2012《社会学概论》考试小抄福建电大2012《社会学概论》考试小抄 重点名词: 社会: “社”是指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会”是集会。两个字合起来,就表示在一定的地方,于民间节日举行的演艺集会或祭神的庆祝活动。 社会是指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即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 重点名词: 社会 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

福建电大2012《社会学概论》考试小抄
福建电大2012《社会学概论》考试小抄 重点名词: 社会: “社”是指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会”是集会。两个字合起来,就表示在一定的地方,于民间节日举行的演艺集会或祭神的庆祝活动。 社会是指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即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 重点名词: 社会 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群学肄言》 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部分。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1897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前两章,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1901,1902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于1903年出版。译文古雅而精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一时风行海内。 重点名词: 需要 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文化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文化有三个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认知文化)和规范文化。 优势需要 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重点名词: 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也称为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互动。 镜中之我 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从他人那里发现自己。 情景定义 也称情境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情景定义就是给自己面对的情景下定义,作解释。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社会角色 是与人们特定的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个地位的期待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表现。 角色扮演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 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通常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所采取的群体行动。(是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众人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无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行为) 社会化 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只是、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心理上的断乳 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生活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新里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家庭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动的群体。 邻里 是指在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逐步形成的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 社区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指的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1 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城市化 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 过度城市化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难以吸收,流入城市的人口超出城市发展需求的现象称为过度城市化,或超城市化。 逆城市化 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社会组织 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的结构 是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 组织目标 简称组织目标,是该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 家长制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 科层制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X理论与Y理论 这是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两种假设。X理论假设: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 因此必须加以强制、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假设: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恰当条件下他们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 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社会分层 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这就叫做社会分层。 社会阶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社会控制 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 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责任感,它是个人为了维护群体荣誉、保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做怎样的考虑。 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也称为违规行为,是一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 是指人文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人与环境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就业 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动的活动。 贫穷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是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状态。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社区发展 社区发展也称为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会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会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使20世纪20,30年代由我国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并参与的复兴和建设中国农村、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其中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较有影响。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涵义。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 社会流动一般仅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 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后工业社会”论 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了“后工业化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是: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 位,产品生产转变为服务性经济,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未来发展方向是控制技术的发展和靠智能技术决策。 罗马俱乐部 2 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机构。它于1968年,由意大利企业家A?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A?金共同发起组织。该俱乐部把全球看出一个整体,提出各种全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并应用世界动态模型从事复杂的定量研究,运用各种科学知识综合那些复杂问题。他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前途上持悲观态度。 社会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 操作化 操作化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之变为经验层的、能够直接测量的概念的过程。 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也叫普查,是在较大范围内对被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进行的逐一不漏的调查。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调查,并企图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从调查研究的总体宗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调查研究方式。 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是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关的所有资料,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 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调查员同调查对象接触,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资料的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是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和积累具体、生动的感性资料的方法。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制度化优先 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简答题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2、政治现代化 3、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4、城乡社区现代化 5、群体组织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 1、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3、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1、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许多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科学条件:许多自然科学学科都取得了重大成果,这就又给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圣西门企图用物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农民革命战争不断兴起,中国的上中层人物、知识分子中,为了救亡图存也先后出现了洋务派和维新派,其中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首先介绍和讲解群学或社会学,可称为中国社会学的启蒙思想家。从此可知中国社会学产生于中国的国家、民族、政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空前动荡不安,产生于中国近代的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 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2、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 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的研究,找出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具体规律。 3、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 3 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不断吸取具体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扎根于具体科学之中,才能更加充实地发展自己。 社会学的功能 1、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2、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 3、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4、社会学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 1、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2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1、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就产生了个人的需要并不只体现个人的意志,也是体现了个人需要的社会意义。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所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人之所谓人的本性。 2、历史、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人的需要的表现都是通过人的头脑,是人的社会性,人的一定程度的理智表现,而动物则是兽性、生理上的、本能的表现。但人性与兽性却又不能完全分开,毫无联系。 3、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人类的生产首先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再提高到为了满足高级的享受的需要,最后提高到为了满足最高级的发展的需要。这是人类生产发展的三阶段,也是满足需要的三阶段,更是人类为生存而斗争进步到为享受而斗争,再进步到为发展而斗争的必然过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是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2、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第一,人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第二,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3、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 (1)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较低级的需要得到部分的合理的满足之后,较高级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而成为有推动力的激励因素。 (3)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4)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 (5)并不是所有的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和超越。 (6)马斯洛把需要的满足看成是重要的。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较好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社会交往的意义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也称为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互动。 1、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 2、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3、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和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含义极为广泛。它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 1、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 2、指明了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3、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符号相互作用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以解释其规律的理论。 1、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是符号。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的、表示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2、语言是主要的符号系统,人们的交往主要借助语言进行。 3、社会学家卢默总结了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人们是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其所采取的行动的。 第二,人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人们在交往时对所处的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一种内部的解释,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中(直接交往、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1、人际关系特点:直接交往、情感性。 2、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1)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 (2)态度的类似性。 (3)双方距离的远近。 (4)交往频率。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受交往双方诚意、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与合作及双方在交往中都得到满足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角色扮演的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特定的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个地位的期待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表现。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4 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 2、培养角色意识。 3、实践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 在角色扮演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要克服这些矛盾,顺利 扮演社会角色,一方面要切实搞好人的社会化,另一方面社会要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社会化的内容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 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1、传授生活技能 、教导社会规范 2 3、指点生活目标 4、提供角色人选 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 1、继续社会化是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动着的形势,在完成了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之后的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 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特殊社会化是指对某些身心遭受损失不能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 2、相同点: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 3、不同点:继续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肯定的,而再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否定的,而特殊社会化在正常条件下是无 法实现的。 继续社会化是非强制性的,而再社会化是强制性的,特殊社会化是专门化的。 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生活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 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社会群体的特征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1、社会群体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 2、群体成员具有相同的群体意识。 3、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行为期待与行动能力。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1、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2)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3)初级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4)初级社会群体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5)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 (6)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2、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初级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3)初级社会群体是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4)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家庭的功能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 1、经济功能 2、生物功能 3、抚育和赡养功能 4、休息和娱乐功能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特征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家庭制度的进步 1、传统婚姻家庭的特征 (1)婚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 (2)采取包办的方式缔结婚姻。当事人没有发言权,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强调门当户对,注重经济利益。 (4)推崇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权力原则。 (5)婚姻家庭的建立必须遵守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范。 2、新中国成立后家庭制度的进步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制。 (3)男女平等。 新《婚姻法》的颁布,砸碎了封建制度在婚姻关系上的枷锁,推翻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支配,代之以新的、自由平等的婚 姻制度。使男女在婚姻关系和一般家庭关系中,得到了法律上平等的权利。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组织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2、固定的目标 3、规范性的章程。 5 4、权威的领导体系。 5、必要的物质基础。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组织的环境是与该社会组织的存在、运行和变化的社会现象的总和。包括与它有关的社会组织、经济与政治状况、社会政策、社会风气等。 从本质上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社会组织从环境中获取原料—人力、物质和信息,向环境输出产品—受过一定训练的人、物质产品和更多的信息。 社会组织对环境的交换和依存关系,决定了它的结构、功能必然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环境对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第一,组织中有专门处理同环境关系的部门。 第二,环境变化时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社会组织的目标简称组织目标,是该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 1、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 2、目标是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 3、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 、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组织成员的力量。 4 5、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 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要求 “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推崇刻苦工作,经济合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其认为工人是为了挣钱才来工厂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也使工人成为机器合工具,运用这种方式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更大剩余价值,因而遭到批判。 “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理论认为工人不仅仅是为钱而来工厂做工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需求。这种理论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对人给予基本关心,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起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许多管理的思想就来源于此理论。 分析科层制的功能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是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即它可以实现组织运转的高效率。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来讲是一种进步,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但是,科层制是不现实的,是纯粹理想型的。它没有考虑到组织环境变化对组织运行的影响,也没有考虑组织成员的多种需求,实际上,社会组织的环境与加入组织的成员都在不断变化,预先的详细规定往往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从而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效率。 社区的构成要素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 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 3、共同的社会生活。 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5、社会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城市社区的特征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1、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密度高。 2、城市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 3、城市社区成员的易质性高。 4、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5、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薄。 6、城市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 城市化及其动力 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 1、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准备了基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现实条件。近代以来,工业化极大推动了城市化。近现代工业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依托,要求便捷的交通、运输及商业服务,这些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实现。因此,近现代大工业大多兴建于城市,这导致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 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行政机构不断的膨胀,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人员加入,这些新增的人员有来自农村的,就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开辟了另外一个渠道。 3、城乡差别。 城市中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吸引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人们在城市中的发展机会比农村多。 4、城市的中心作用。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及信息中心,对农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辐射作用。城市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的代表,对农村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我国城乡关系及协调发展 1、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 6 2、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3、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有计划帮助农村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霍桑实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 1、照明实验:1924.11,1927.4 2、福利实验:1927.4,1929.6 3、访谈实验 4、群体实验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这是社会分裂为不同阶级的一个重要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就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以上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就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也有分化。 社会分层的标准 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这就叫做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社会分层的标准是多元的。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声望和权力。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声望是指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和尊敬;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这三个标准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也可以在不同情况下作独立考虑。 另外在社会分层的研究中,常见的还有职业的评价,这对社会分层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阶层划分与阶级划分的区别,阶层划分的意义 阶级划分是依据人们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而阶层划分是在阶级划分的基础上,并且包括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的大小和其他社会因素。因此阶级划分是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分层,是其他一切社会分层的纵向结构。 第一,阶级划分对于基本阶级之外的社会阶层没有揭示;第二,阶级划分揭示了阶级间的根本差别,但没有反映同一阶级内部人们之间的差别。阶层划分从理论上讲,是阶级划分的深化,从实践上看能够帮助我们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成功。 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含义有三: 第一种,是指社会形态或体系意义上的制度,是对制度大尺度的宏观观察,常用来区别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二种,是一个社会中的具体制度,它以具体的组织机构、制度设施作为自己的实体,常用来分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在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里的问题时使用,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第三种,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群体中的 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下载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范本关于公司规章制度 ,用来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社会学主要是在中等层次上来使用社会制度这一概念的。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的要素 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综合体。构成社会制度有四个方面的要素: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 1、概念系统 2、规则系统 3、组织系统 4、设备系统 社会制度的功能 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 社会制度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作为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它的基本价值是有用,即能够指导人们最有效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如果某一套行为规范体系不能再发挥这种功能,它就会被淘汰。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 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既然社会制度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那么,当新的社会成员要参加社会生活并期望成功时就必须学习以往的经验,实践有效的行为规则,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都是由社会制度确定的。人们只有按社会制度办事,才能达到社会化的目的,才会成功。另外,社会的有秩序的变化是靠社会制度来进行的,社会制度对社会成员的有秩序的流动起着指导和筛选作用。 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社会制度是一个内部结构合理的系统。靠着这个系统,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整合。人们如果按照社会制度规定的规范体系行事,社会就有序;反之,社会在结构上就会陷入混乱。 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是通过不断继承、总结、改造、创新和积累而形成的。从本质意义上讲,社会制度也是社会文化,是经过人们筛选保留下来的文化。因此,文化是在社会制度中保存的,也是在人们实践社会制度的过程中传播的。正是优秀文化的传播,人类社会才会持续发展而不会中断。 7 第九章 社会制度 当然,社会制度的功能并不总是积极的。当社会制度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已落后于现实社会和人们的需要时,它就对社会成员合理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任务就是进行制度改革。 社会控制的功能 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维持社会秩序 12、维持正常生活 3、促进社会发展 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习俗与道德的作用、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异同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习俗、道德、法律都是社会控制的工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但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却有很大区别: 1、习俗与道德作用的区别 (1)约束力不同。道德的内容较为严肃,具有较大的约束力,而习俗的约束力就相对差些。不从俗是常有的事,不太引人关注,而不道德的行为则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 (2)义务感不同。大家按习俗办事,不管谁都要顺从习俗,所谓“入乡随俗”就是这个意思;而道德则不同,它不但有种顺从的心理,而且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义务感。 2、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产生的时间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形成的,而法律在人类社会种不是永恒的。 (1)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不道德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而法律只干涉破坏它所维护的社会秩序、触犯法律的那些行为,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2)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的力量来支持的,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的。 (3)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一定行为的限制和禁止,违法者就要被处罚,甚至被剥夺生命;而道德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示范和劝阻,违反道德的人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 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越轨行为是一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1、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有关。 2、同一社会中对不同群体的规定也对判定越轨行为发生影响。 3、同一行为主体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有不同评价。 因此,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用社会失范论或手段——目标论分析社会现象 社会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它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社会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互相适应,正常生活。然而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作出各种类型的越轨行为。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段——目标论”。他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文化目标)与达成目的的合法手段(制度化手段)不配套、不统一造成的。默顿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一定能成为每一个成员都提供条件以达成目标。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对社会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偏离,属越轨行为。 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的五种适应模式 1(附合:既接受社会的文化目标,又遵循社会认为是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2(创新:是指人们认为社会的文化目标是正当的,是应当努力去获得的,但他们又不情愿或不能够用被社会所认可的制度化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只得用那些为社会所不允许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样,他们就常违反规范或触犯法律。 3(形式主义:是指那种已经失去了社会中的文化目标,而盲目地坚持那些制度化手段的现象。 4(隐退主义:既反对文化目标,也反对达到这些目标的制度化的手段。这些人多是放荡不羁的人,如嬉皮士、酗酒者、吸毒者,是一些社会的弃儿。 5(反抗:既反对惯常的目标,也反对社会倡导的手段,他们期望在变革之后有一种新的目标和新的手段。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1、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 表现在两个方面: (1)原生态问题,即原来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以致威胁; (2)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 另外,还表现在人类对环境的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 2、社会关系的失调 (1)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 (2)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 (3)社会结构失调 (4)社会解组 我国人口问题实质、表现、危害及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1、人口问题实质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2、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 (1)人口数量庞大。 (2)人口素质低。 3、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1)政治原因。 8 (2)人口惯性。 (3)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4、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2)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 (3)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4)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5、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 (1)控制人口数量。 (2)提高人口素质。 3)大力发展经济。 ( 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具体措施 劳动就业问题简称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1、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 1)失业。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 (2)待业。 2、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的压力 (1)新增劳动力带来的就业压力。 2)解决隐性失业和体制改革造就的失业问题。 (3、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 (1)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2)广开就业渠道。 ((3)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4)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的功能 1、负功能 (1)失业实际上是对劳动力资源的闲置,而劳动力资源的可再生性则决定了这种闲置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劳动力资源的浪费造成可创造财富的减少和社会服务机会的减少。 (2)失业剥夺了一些人的就业机会,把他们抛向不甘情愿的无所事事的状态。这些人以此产生不满心理,会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 (3)失业的直接受害者是失业者本身,失业使失业者丧失正常的劳动收入,给其及家庭带来威胁,同时也给失业者失去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为发展带来障碍。 2、正功能 (1)失业与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就业相联系,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必要的显性失业可以提高劳动和工作效率。 (3)失业给当事人以压力,使其树立发展自己、适应社会选择的信念,将压力变成动力,促进自我发展。 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到困难时的一种救援措施,因而也是一种收入保障。 其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各种大大小小的社会问题。 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 2、维护社会稳定。 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5、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但也有反功能。 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1、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 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 3、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 4、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任务和目的都是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因失业、疾病、生理缺陷、年老、灾害、事故而陷入困难者,以保障他们能正常生活,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但二者又有差异: (1)社会保障表现为一套制度,社会工作则是具体的服务活动。 (2)社会保障是为了社会稳定、社会安全而帮助有困难的人,中心偏于社会;社会工作则直接为有困难的人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是上述服务的衍生效果。 (3)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范围也不完全重合。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异同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都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都是通过国家和社会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解决其生活中的困难,以防止问题发生、维持社会稳定的措施和活动。 但三者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的角度又有不同。 社会保险是面对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而言的,是从预防的角度来提供服务的; 社会救助是对社会中贫困者,一般是贫困家庭的临时性的经济和物质援助,这种贫困是已经发生了的; 社会福利或称社会福利服务是对老、弱、病、残提供的日常生活服务,这些人一般没有经济上的威胁,但却因自己的身心条件而不能正常生活,这是提供的服务和帮助是社会福利服务。 在我国,社会福利的涵义还要宽泛,特别是国家职工,其享受的社会福利已超出上述范围。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的方向 1、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9 (1)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 (2)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 (3)行政推动。 (4)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2、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 (1)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 (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发展社区服务。 (4)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点: 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碍作用。这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 “五德终始说” “五德终始说”是由我国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邹衍提出的。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着“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由土德开始,最后又回到土德,历史上每个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五行中某一种势力占统治的地位。 “五德终始说”看到了历史是变化的,而且有必然的趋势,这是理论正确的部分。但邹衍把历史的变化理解为一种往复循环的过程,这就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从而陷入历史循环的命定论。 社会进化论 社会进化论导源于生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化和生物进化一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进化论。新进化论把研究重点放到不同社会发展变化的模式上,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渐进的过程,可以借助文化的传播作跨越阶段的发展。 社会进化论思想在我国清末明初很为风行,成为锐意改革,推翻帝制,批判封建主义旧礼教旧文化的有力武器。当时的革命代表人物,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思想鼓励中国人团结一致,共御外侮,起到积极的推动革命的作用。 但由于社会进化论援引自然进化论以解释社会现象,以及被帝国主义用来作侵略弱小民族的理论根据而遭至批判。 社会流动及类型 社会流动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涵义。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社会流动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有多种形式: 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按照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又有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区分; 按照流动的参照物划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社会趋同论 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 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评价: (1)社会趋同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工业化、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由于工业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所以无论什么国家和社会,只要现代化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出现相似的特征。(工业化、民主化、科层化)。 (2)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在趋同中也包含一些不同。 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即由西方发达国家和非西方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申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拜托不发达的境地。 评价: (1)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新的分析观点。但它将其原因完全归于外因是不全面的。 (2)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很难做到。 10 11
本文档为【福建电大2012《社会学概论》考试小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59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