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六上科学实验操作培训

六上科学实验操作培训

举报
开通vip

六上科学实验操作培训六上科学实验操作培训  《工具和机械》单元 第二课 杠杆的科学 1、研究杠杆尺的实验  l       实验材料:底板1块、长支架1个、杠杆尺1根、钩码若干。(学具中有)   l       操作方法:  (1)按学具中的图组装好实验装置; (2)师介绍组装方法及支点、阻力点、用力点的位置及阻力点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何测量;  (3)在杠杆尺两边各选一个位置分别放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直至杠杆尺平衡为止,并记录相应数据到P6记录表中,判断其用力情况;  (4)交流分析实验数据;  (5)得出结论。  第...

六上科学实验操作培训
六上科学实验操作培训  《工具和机械》单元 第二课 杠杆的科学 1、研究杠杆尺的实验  l       实验材料:底板1块、长支架1个、杠杆尺1根、钩码若干。(学具中有)   l       操作方法:  (1)按学具中的图组装好实验装置; (2)师介绍组装方法及支点、阻力点、用力点的位置及阻力点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何测量;  (3)在杠杆尺两边各选一个位置分别放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直至杠杆尺平衡为止,并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相应数据到P6记录表中,判断其用力情况;  (4)交流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实验数据;  (5)得出结论。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实验  l       实验材料:撬盖的铁片(或螺丝刀)、开瓶器、夹子(或镊子)、罐头、啤酒瓶。(自备)   l       操作方法:  (1)用撬盖的铁片去撬罐头、用开瓶器开啤酒瓶、用夹子夹东西;  (2)在课本P7图上分析三点位置及用力情况。  2、小杆秤的观察与制作(让学生自己做)  l       实验材料:1支长竹筷(秤杆)、螺丝帽或钩码(秤砣)、粗棉线或钓鱼线、小塑料圆盘(秤盘)、砝码(50克)、剪刀。(自备)   l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9图片,把一 支竹筷打磨光滑,其中一个螺丝帽或钩码用钓鱼线系好做秤砣;  (2)自制一个秤盘,系好三条一样长的细绳并固定在秤杆上;  (3)在秤砣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  (4)利用平衡原理制作托盘小杆秤刻度,在称盘内每次加一个砝码(50克),移动秤砣使秤平衡,并在秤杆的挂秤砣的位置做好标记,直到秤杆用完为止。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1、研究轮轴作用的实验  l       实验材料:轮轴1个、销子1个、钩码24个、2段棉线、底板1块、长支架1个。(学具中有)(或机械实验盒)  l       操作方法:  (1)如学具中的图组装轮轴装置; (2)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直至平衡,反复做4种,并记录实验数据到课本P10表中。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2、研究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准备可能较难)  l       实验材料: 添加1个轮圈。(自备)   l       操作方法:  (1)把轮圈组装到轮轴装置上;  (2)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更大的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直至平衡,反复做3种,并记录实验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1、研究定滑轮的作用的实验  l       实验材料:定滑轮1个、钩码若干、1段线、铁架台1个。(六上工具箱中有)  l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2图组装定滑轮装置; (2)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平衡时,记录两端的钩码数(请注意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否则会产生不同数量的钩码也平衡的现象)反复做3-5次,并记录实验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2、研究动滑轮的作用的实验  l       实验材料:动滑轮1个、钩码若干、1段线、铁架台1个、平板弹簧称(测力计)1个。(六上教学工具箱中有)  l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3图组装好动滑轮装置; (2)复习测力计及使用方法以及力的单位:牛顿(N);  (3)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与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用的力(测力计每次拉的方向必须一致:竖直向上),反复做3-5次,并记录数据。  (4)交流分析数据;  (5)得出结论。   第六课 滑轮组 1、研究滑轮组的作用的实验  l       实验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1个、钩码若干、1段线、铁架台1个、平板弹簧称(测力计)1个。(六上工具箱中有)  l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4图组装滑轮组装置; (2)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与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的力(测力计每次拉的方向必须一致:竖直向下) ,反复做4种,并记录数据。  (4)交流分析数据;  (5)得出结论。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1、研究斜面的作用的实验  l       实验材料:1块搭斜面的平面板状材料(五上工具箱中有)、1个垫斜面的小物品、1盒钩码、1辆小车(六下教学工具箱中的小车)1个平板弹簧称(测力计)。 (自备)  l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6图组装斜面装置; (2)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与沿斜面提升重物用的力(测力计每次拉的方向必须一致:与斜面平行) ,反复做4种,并记录数据。  (4)交流分析数据;  (5)得出结论。   2、研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的实验  l       实验材料: 添加4个不同高度垫斜面的小物品、其余同上。 (自备)  l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7图组装好斜面装置; (2)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与沿不同坡度斜面提升重物用的力(测力计每次拉的方向必须一致:与斜面平行) ,并记录数据。  (4)交流分析数据;  (5)得出结论。   第八课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齿轮大小对改变轮子转动快慢的研究  l       实验材料:1辆自行车或完整的自行车结构图、1辆变速自行车。(自备)  l       操作方法:  (1)数出前后齿轮的齿数推出自行车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慢;  (2)在变速车中,大齿轮带动最小的驱动轮齿轮,转速最快,但是用力最多;大齿轮带动最大的驱动轮齿轮,转速最慢,但是省力最多。 《形状与结构》单元 第一课 抵抗弯曲 1、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l       实验材料:长度21cm、宽度6cm相同、厚度不同(1张、2张、3张)的纸条(相同的A4纸粘贴而成),长度21cm、厚度相同(1张厚)、宽度不同(6cm、12cm、18cm)的纸条,铁垫圈(学具中有)。 (自备)(或A4纸)  l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27、P28图组装实验装置;  (2)两个实验都要控制垫起纸梁的高度不变,“弯曲了”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不变,纸板悬空部分的距离不变,放垫圈的位置不变。所不同的是第一个实验是改变纸板宽度而厚度不变,第二个实验是改变纸板厚度而宽度不变。   (3)成倍改变纸梁的宽度和厚度,记录相应数据;  (4)交流分析数据;  (5)得出结论。   第二课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实验  l       实验材料:A4纸若干张、铁垫圈、双面胶或透明胶 。(自备)  l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29图组装实验装置; (2)把大小相同的牛皮纸或挂历纸折成不同形状的纸,垫起不同形状纸梁的高度不变,“弯曲了”的标准不变,纸板悬空部分的距离不变,放垫圈的位置不变,记录相应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2、瓦楞纸板的研究  l实验材料:瓦楞纸板若干。 (自备)  l操作方法:  (1)经过手掰瓦楞纸板感觉其软硬,撕开观察其构造,学生会发现瓦楞纸板有特殊的构造,正是这种构造使其抗弯曲能力变得很大。  (2)观察后研讨这样的结构为什么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要学生作出自己的解释,这是对本节课形成的科学概念的变式应用。希望学生能发现瓦楞纸板不只是把纸单纯的弯折,也不是把纸单纯的平粘增加厚度,而是又折又黏合。  第三课 拱形的力量  1、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实验  l       实验材料: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l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31、P32图组装实验装置;  (2)做一个纸拱放在桌上测试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的压力,注意每一次实验“弯曲了”的标准不变,放垫圈的位置不变,拱足间的距离不变,只改变两边拱足的高度,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2、搭一个瓜皮拱  l       实验材料:实验桥墩、连接底座、6个梯形组件块。 (六上教学工具箱中有)  l       操作方法:  (1)如下图组装梯形拱装置。  (2)观察承受压力时的拱形受力情况,用手试着向下压拱形,感受拱形能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第四课 找拱形 1、寻找生活中的拱形构造  l       实验材料: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自备)   l       操作方法:  (1)通过“看”“捏”发现乒乓球壳本身不厚、较软;  (2)三个剖开的乒乓球壳承载了一大摞书。最后用手捏、压乒乓球,乒乓球“纹丝不动”。   (3)通过对乒乓球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认识圆顶形承受力的特点。  (3)要指导学生用比较、分部分、手捏的方法对塑料瓶进行观察,并完成记录表;  (4)提供头骨、肋骨、足骨的图片,也可以摸自己的身体感知;  (2)提供其他生物体上的拱形,如:龟壳、贝壳、蛋壳 等进行观察。  第五课 做框架 1、制作四边形框架与三角形框架比较  l       实验材料:竹棒、小橡皮筋。(六上工具箱有)   l       操作方法:  (1)先将小橡皮筋绕成两圈,套在甲竹棒一头,用两个手指捏住这两圈橡皮圈,把他拉长,压住乙竹棒后仍套回甲竹棒上,这两根竹棒就绑在一起了(马鞍形绑扎法);  (2)按以上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与四边行框架,比较其稳固性;   (3)得出结论。  2、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l       实验材料:长短竹棒若干、小橡皮筋。(六上工具箱有)  l       操作方法:  (1)用“马鞍形绑扎法”把短竹棒扎成正方体,用长竹棒做斜杆加固直致最牢固为止;  (2)用书本放到做好的框架上,感受到框架的巨大 “力量”。 第六课 建高塔 1、探究高塔不容易倒的实验  l       实验材料: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等。(自备)   l       操作方法:  (1)学生能够用到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等材料制作高塔。  (2)要学生用扇风的方法检验建造的“高塔”的抗风能力,是启发学生认识框架结构的物体抗风能力比实体的物体强。  (3)得出结论。  第七课 桥的形状和结构 1、模拟建造“钢缆桥”  l       实验材料: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两张有背的椅子。 (自备)   l       操作方法:  (1)用木板或瓦楞纸板做“桥面”,用绳子做“钢缆”,用椅子背做“桥塔”搭成一个“钢索桥”。  (2)在纸板上放重物,不同程度地拉紧绳子,感觉用力的大小,体会把桥塔修得很高的道理。 第八课 用纸造一座“桥” 1、设计并制作一座“纸”桥  l       实验材料: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自备)   l       操作方法:  (1)提出用纸造桥的要求,要求限制了时间,规定了使用的材料、桥的跨度、宽度、载重等;   (2)引导学生考虑纸的特性 、桥选择什么样的形状和结构 、桥由哪几部分组成,各用多少材料,怎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3)介绍评价总结。   《能量》 第一课 电和磁 1、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的实验  l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其中一根较长)、指南针、长约两米的多股绝缘导线。(或电流实验盒)  l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48组装好实验装置;   (2)先用小灯泡电路中的长导线做实验,再用去掉了小灯泡的电路(短路状态)中的长导线做实验,短路时注意接通一下后马上断开,时间不能太长,比较两次磁针偏转情况,得出电流越大,磁针偏转角度越大;  2、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的实验  l       实验材料:同上。  l       操作方法:  (1)在三根手指上绕线圈,线圈大小能套在一般大小的指南针盒上,大约要绕10圈,如课本P49组装好实验装置;  (2)通电后观察比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  (2)得出结论。  第二课 电磁铁 1、制作铁钉电磁铁  l       实验材料:多股绝缘胶线、大铁钉、小块砂纸、胶带、大头针。  l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50组装好实验装置;   (2)接通电流,断开电流做几次吸大头针的实验 ;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 2、改变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l       实验材料:同上添加指南针。  l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50组装好实验装置;  (2)在通电情况下,铁钉的一端与小磁针的南极相吸,而与小磁针的北极相斥,或者现象相反,说明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  (3)根据课本P51插图提示知道线圈有两种不同的绕法,启发学生想到是否与绕线的方向有关;  (4)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当调换电池正负极连接时,或线圈缠绕的方向改变时,铁钉电磁铁南北极会改变(两种方法都是线圈中电流方向改变了)。   第三课 电磁铁的磁力(一) 1、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  l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盒、长约3米的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大头针。   l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54组装好实验装置,三个电磁铁只改变的条件是线圈圈数,线圈圈数的差别要较大,这是为了使实验现象的差别较大,便于观察 ;   (2)分别接通电流,断开电流做几次吸大头针的实验 ,记录相应数据;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  第四课 电磁铁的磁力(二) 1、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l       实验材料:  组一:3节电池和电池盒、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  组二:直径不同的3个线圈管、电池、电池盒、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  组三: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3个铁螺栓,电池、电池盒、多股绝缘导线。  组四: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3个铁螺栓,电池、电池盒、多股绝缘导线。  l       操作方法  (1)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因素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电池串联节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  (2)如课本P54组装好实验装置,三个电磁铁只改变的小组所要检验的条件,其余条件相同,如线圈圈数都相同等;   (2)分别接通电流,断开电流做几次吸大头针的实验 ,记录相应数据;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  注意点:根据难易的不同,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要给予指导。对于一些因素,比如铁芯粗细与磁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数据表明二者关系并不明显,学生会感到困惑,教师在此要强调尊重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电磁铁磁力大小与铁芯粗细有关系,但不是铁芯越粗越好,也不是铁芯越细越好,这样“不单纯”“不典型”的研究学生过去很少遇到。其实,这种类型的关系在实际中是很多的,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机会。  2、设计制作一个强力磁铁  l       实验材料:较大铁螺栓、螺帽、垫圈,4米以上多股绝缘导线 。  l       操作方法:  (1)把丝帽完全旋进螺杆,螺杆不伸出螺帽。在两片垫圈间密绕线圈200~300圈,用两节电池做电源;  (2)测试其磁力大小。  第五课 神奇的小电动机 1、观察拆开小电动机  l       实验材料:锁片已经撬开(容易拆开)的玩具小电动机。(自备)  l       操作方法:  (1)拆开小电动机,根据课本P58介绍认识小电动机各部分名称。 2、探究小电动机转动原因的实验  l       实验材料:转子、硬纸板盒或纸杯、橡皮筋、铜质单股粗导线做的V字形“电刷”、铁丝支架、电池、电池座、开关、导线、磁铁、大头针。  l       操作方法:  (1)按教科书分成四步插图形式组装好小电动机装置。 注意 “V”形叉子是关键的部件,它起的是电刷的作用,要用较粗的铜导线制作,张开的角度要先试验一下,避免把换向器卡死,线头要用砂纸磨光,最好把转子的换向器也磨光一下;  (2)分析原因。  第六课 电能和能量 1、调查家用电器的能量转换情况  l       实验材料:容易弯折的铁丝。(自备)  l       操作方法:  (1)两手互相摩擦,体会手的感觉,反复弯折一段铁丝,摸摸弯折处的温度来认识人体的能量转化成了热能。 第七课 电能从哪里来 1、用手摇发电机发电的演示  l       实验材料:手摇发电机  l       操作方法:  (1)演示用手摇发电机发电点亮小灯泡 ;  (2)如课本P63组装好发电机装置;  (3)想办法使小电动机转快一点,点亮小灯泡。注可能最后也没有点亮小灯泡,但他们都能看发电机到确实发出电来了,取得了实际的感受。   六年级下册 实验课题:自制显微镜 实验目的: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实验器材: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 实验原理: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实验步骤: 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 实验现象: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实验结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 l         基本的实验操作(2个) 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P13):能用显微镜清晰地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1分);显微镜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2分)。 2、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P36):能配制一杯硫酸铜溶液(1分);能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其一部分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放置一段时间(1分);取出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1分)。 l         典型的实验操作(2个) 1、观察白糖的变化(P28):点燃蜡烛,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2分);仔细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并进行描述和说明(1分)。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P32):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白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1分);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描述(1分);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说说感觉(1分)。 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定律 一.实验过程: 1,调节弹簧测力计使指针对准零刻度,并把弹簧测力计竖直固定(或挂)在铁架台上。 2,把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把小水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4,把溢水杯正放在铁架台上,把小烧杯正放在溢水杯的溢水口的正下方。 5,向溢水杯中加水,直到有水从溢水口流出为止,当没有水流出的时候,再把小烧杯换成小水桶。 6,把圆柱体重新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使圆柱体慢慢地浸没在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7,当水不再滴的时候,把圆柱体从弹簧测力计下取下来,把小水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8,取下小水桶,把小水桶、溢水杯、小烧杯中的水都倒在水槽中,整理好器材。 二.实验记录单 项目 圆柱体的重量/牛顿 空小水桶的重量/牛顿 圆柱体浸没水中时弹簧测力计读数/牛顿 水和小水桶的总重量/牛顿 数据           三.数据分析 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等于           牛顿。 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排开的水的重量等于            牛顿。 四.你的结论是: 实验: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并观察气孔 一.实验器材 树页若干、载玻片1片、盖玻片1片、镊子1把、滴管1个、清水、吸水纸 二.实验步骤 1、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 2、观察叶表面的气孔 3、根据所观察到的结构绘图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实验基本操作  1—1种子发芽实验(一)  一、实验内容:  种子发芽实验  二、器材:  (每生)放大镜1个、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  (每组)水1杯、滴管1个  三、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第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1、实验前要先观察种子形状,记录下相关的特征和数据,并把它们画下来;  2、按照实验计划用标签给种子分组编号;  3、要告诉学生隔一段时间就去观察一次,及时做记录。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盒子或黑色塑料袋1个、一些潮湿的土壤、(冰箱)。  1—  2种子发芽实验(二)  一、实验内容:  整理分析实验记录的信息  二、器材:  (每组)实验后发芽的和不发芽的种子、放大镜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略。  1—4蚯蚓的选择  一、  实验内容:  探究蚯蚓生长环境实验  二、  器材:  (每组)长方形扁纸盒2个、蚯蚓10条左右、干土和湿土若干。  三、  规范操作要点:  1、学生先谈谈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  2、分组设计对比实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1—6做一个生态瓶  一、  实验内容:  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  二、  器材:  (每组)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和小石子、一些捕捞工具。  三、  规范操作要点:  1、讨论建造生态瓶所需的的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环境。  2、准备材料,做一个生态瓶。  四、  操作建议:  1、讨论时要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食物和其他关系等。  2、建造好的生态瓶要进行管理和长期的观察、记录。  1—7改变生态瓶  一、  实验内容:  改变生态瓶的生态环境实验  二、  器材:  (每组)已建造好的生态瓶1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漏网1个。  三、  规范操作要点: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预测、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   2—1光和影  一、  实验内容:  研究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实验  二、  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4K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尺子1根。  三、  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25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  操作建议:  1、活动1要控制手电筒到木块的距离不变,只改变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这个活动难度较大,教师要演示实验和记录的方法。其中,手电筒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提高物体,才能看到影子。  2、活动2中屏最好垂直竖起来,屏和手电筒的位置保持不变,只改变木块到手电筒的距离。  3、实验时要求学生先在屏上用铅笔画下实际的影子,再把结果画在课本上。  2—2阳光下的影子  一、  实验内容:  观测阳光下的影子及变化  二、  器材:  (每组)10厘米长的筷子1根、平滑的木板1块、白纸1张、橡皮泥1块铅笔1枝、尺子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1、  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并把它放在校园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2、  记录时,先看看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再量出影子的长度,然后在白纸上描下影子。  四、操作建议:  课堂上每10分钟观察1次,课后每1小时观察1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  实验内容:  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4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28-2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1、  每张卡纸之间距离最好为15厘米左右,并保持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高度上;  2、  教材要求画出光前进的路线有一定难度,第一次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空心弯管2个、直管3根等。  2—4光的反射  一、  实验内容:  光的反射实验  二、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小镜子1面、书1本。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30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同时将手电筒和小镜子提供给学生,特别是在活动2时,提示学生使用小镜子。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自制潜望镜1个。  2—5光与热  一、  实验内容:  研究光的强弱与温度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小镜子5面、温度计1支、白纸1张。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先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使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反射光的强弱并记录。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并记录。  四、操作建议: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  2、镜子的反射光斑调整集中到温度计的玻璃泡部位。  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4、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5、靠近温度计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1——  一、  实验内容: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学具中有)对折做成的纸袋各1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把不同颜色和材料的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四、操作建议: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实验2——  一、  实验内容: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黑色纸袋3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个。  三、  规范操作要点: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按照与地面水平、垂直、与阳光垂直这三种方式摆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四、  操作建议:  除了摆放时的角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  实验内容:  设计并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二、器材:  (每组)带盖大纸盒1个、泡沫塑料若干、饮料瓶1个、塑料薄膜1张、黑色纸1张、镜子或锡箔纸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40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设计和制作。  四、操作建议:  1、引导学生弄清教材中的设计方案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组的设计和制作;  2、升温措施有:塑料瓶直接吸热、盒子内外涂成黑色、盒内瓶子背面贴锡纸、盒盖用塑料薄膜、盒子装上支架、盒子后面用镜子或锡箔纸反光照射等;  3、保温措施有:盒子加盖、瓶子加盖、瓶子周围放泡沫塑料等。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  实验内容:  展示并检验太阳能热水器  二、器材:  (每组)自行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1个、温度计1个、冷水1小桶。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各组展示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  2、在各组热水器的瓶子中装好相同温度的冷水200毫升;  3、各组同时将热水器放到指定的场地中;  4、每隔5分钟测出水温并如实记录。  四、操作建议:  1、教师事先对活动日期、场地的选择、布置、划分、活动的程序、方法等方面要作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2、比竞赛更重要的是每个组的自我评价和各组间的交流、反思和改进。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实验基本操作  3—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一、  实验内容:  探索岩石变化原因的实验  二、器材:  1、(每组)较小的岩石块1块、酒精灯1盏、火柴1包、镊子1个、烧杯1个(装半杯水);  2、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实验1——  1、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着岩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捏的方法)  2、将加热的岩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  3、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直至岩石块分裂成更小块的岩石为止,才熄灭酒精灯。  实验2——  1、在瓶子中装上大半瓶水,放入一些碎砖块,盖好瓶盖。  2、两手分别握紧瓶盖和瓶底部分,用力摇晃瓶子,让砖块互相摩擦、碰撞。  3、取出砖块观察,并与原砖块进行比较。  四、操作建议:  1、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用外焰加热,用灯盖熄灭,盖两次为好。  2、摇晃瓶子的时间要稍长一些,最好是砖块明显变小为宜。  3—4土壤中有什么  一、  实验内容:  寻找土壤成分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些新鲜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小铲子1个、塑料盒1个、报纸1张、放大镜1个、塑料杯、镊子1个、筷子或小棍1根、水半瓶、牙签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2到53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三个步骤的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做沉积实验时,土壤倒入水中时应该先观察一下,再搅拌静置、观察。  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一、  实验内容:  雨水对土地侵蚀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喷水器1个、水1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5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1、造斜坡时要将土拍紧,防止喷水时整体滑坡。  2、喷水时应离开斜坡一定距离,保持较大的喷水面积,也不宜过高,防止沙土溅出太远。  3、提醒学生对土坡和径流都要仔细观察。  一、  对一些实验器材的替代:  喷水器可用瓶盖上扎有一些小孔的饮料瓶替代。  3—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一、  实验内容:  探索土地侵蚀原因的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有植物生长的土壤若干、报纸2张、塑料薄膜2张、小铲子1个、脸盆或水桶2个、喷水器2个(孔有大小之分)、水2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8到5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1、喷水器喷水的高度要相同,喷水的量也要相同。  2、作为对比实验,实验时不能再动土坡的模型,而且只能改变实验计划中所选的那一个条件。  3、实验后观察、比较的重点是土坡被侵蚀的程度(被侵蚀的土壤的多少、所接的水的多少和清澈程度、土坡的变化情况等)。  五、对一些实验器材的替代:  2个喷水器可分别用瓶盖上扎有一些小孔或大孔的饮料瓶替代。  3—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一、  实验内容:  河流对土地侵蚀原因的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大饮料瓶1个、杯底侧边扎孔的塑料杯1个、高10厘米的木块1块、水1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8到5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测量、记录。  四、操作建议:  倒水是要保持带孔塑料杯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即保持河道中的水量和水的流速基本一致,无较大的变化。  3—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一、  实验内容:  设计和建造模拟家园  二、器材:  (每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喷水器1个、水1瓶、小泡沫块10块左右、小草4棵左右。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63到6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设计、交流、实验、观察。  四、操作建议:  实验前的设计和交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可将目标明确指向设计的意图、目的。  4—1我们的小缆车  实验1——  一、  实验内容:  安装一辆小缆车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两大盒铁垫圈(五金店买)。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70页的图示的方法和样子进行安装。  四、操作建议:  1、拴绳线的位置一般在车头的正中,否则小车容易跑偏。  2、绳线的长度应约等于桌子的高度。  3、桌子的边缘可用铅笔袋或夹子拦住,避免小车冲出桌面掉下桌子。  实验2——  一、  实验内容:  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实验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铁垫圈若干、秒表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71页的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四、操作建议:  1、小车动起来之前要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才能发现不是任何小的力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也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的力。  2、小车动起来之后要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才能更容易用秒表测量或目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  4—2用橡皮筋作动力  一、  实验内容:  橡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实验  二、器材:  (每组)带车轴套的实验用小车1辆、橡皮筋4根、测量距离的皮尺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并根据推测设计实验。  2、安装小车后,观察和感觉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大小和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因缠绕圈数的多少而不同。  3、到室外平坦的场地上进行实验,验证推测。  四、操作建议:  1、安装时,车轴套应位于后车轴的中间部位,使产生的力量均匀作用于车轮。  2、如果没有车轴套,可在轴上缠上几圈胶布或胶带来解决。  3、室外实验场地要平坦但不很光滑,并用尺子在地上画好表示距离的格子。  4、实验后可以让学生讨论怎样使小车行驶得更远,并让学生实施自己的设想。  4—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一、  实验内容:  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支架1个、喷嘴1个、气球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按照教材75页的图示的方法和样子安装一辆喷气小车。  2、试一试:给气球吹足气,放开气嘴,小车能否运动起来。  3、到室外平坦的场地上进行实验,测量行驶的距离。  四、操作建议:  1、气球吹足气安装到小车上时,要避免与碰到车轮,否则会影响小车的运动。  2、想办法将气球固定在小车上,以保持小车在运动时基本处于一条直线上。  4—4测量力的大小  一、  实验内容:  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钩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学生拿起测力计,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不准的话请教师调整。  2、测量物体重力时,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作好记录进行比较。  3、测量拉文具盒匀速前进要用多大的力,为下一课做技能准备。  四、操作建议:  1、测量前只要求检查而不调整,强调的是检查计量工具的意识;请教师调整,目的是避免学生自行乱调指针。  2、在测量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果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1、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这一点与读温度计的要求是一样的。  2、  要求学生尽量估计准确一些,促使学生建立实际的“牛”的大小的概念。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  4—5运动与摩擦力  实验1——  一、  实验内容: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砂纸1张、两块木板。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相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对比实验时,光滑程度的差别要大些才好。可以同时把接触的两个面都弄粗糙,摩擦力就会大大增加。  2、这一个实验做两次也可以了。  实验2——  一、  实验内容: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不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对比实验时,物体重量的差别要大些才好。  2、这一个实验较容易,可以多做几次再比较。  4—6滑动与滚动  一、  实验内容:  测量滚动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实验用小车1辆、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胶带。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轮子滚动前进和滑动前进的两辆小车,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在小车上加一些重物,测量滚动摩擦力就会容易些,两种摩擦力的差别也会大一些。  2、小车运动的接触面应粗糙些为好,若轮子与桌面打滑,就测不出多大区别了。  4—7运动与设计  一、  实验内容:  观察自行车上与摩擦有关的设计  二、器材:  (每组)自行车或儿童车的实物1辆。  三、规范操作要点:  1、观察实物和教材85页的图示,确定应观察的与运动密切有关的部件。  2、区分这些部件中需要摩擦力和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3、从这些部件的设计特征中找出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四、操作建议:  1、操作实物活动前要强调注意安全,不能快速转动轮子。  2、研究时只要学生说得对就应给予肯定。  3、教学目的不是要找尽自行车上好的设计,可以适时中止讨论。  4—8设计制作小赛车  一、  实验内容:  设计并制作小赛车  二、器材:  (每组)制作小车的材料和工具。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利用教材87页提供的设计任务和要讨论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设计。  2、分组进行设计,写出方案,交流和反思、改进。  3、引导学生分析教材88页提供的四个小车和一个制作流程图,指导学生制作。  4、各组介绍交流制作好的小赛车,进行小赛车比赛。  四、操作建议:  1、设计时重要的是要增大动力,减少阻力,启发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已学的知识。  2、实际制作一般放在课后进行,教师的督促和及时指导极为重要。  3、小赛车制作和测试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五年级下册 l         基本的实验操作(6个) 1、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P3):能把橡皮、萝卜分别切成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甚至更小放入水中观察沉浮,并进行比较(1分);能把一枚回形针、一块木块分别一个个增加数量,放入水中观察沉浮,并进行比较(1分);能描述两次实验的现象,并得出结论(1分)。 2、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P8):能把橡皮泥实心团放入200ML水中观察沉浮,并记录排开的水量,再捏成实心的其它形状,完成同样操作(1分);捏成能浮在水面上的多种形状,并记录排开的水量(1分);比较数据,进行解释(1分)。 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P18):能用量筒取100ML的水(1分);能用药匙或称重的办法每次取适量食盐放入水中,放入之前使食盐充分溶解(1分);最终使马铃薯浮起来(1分)。 4、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P19):把马铃薯放入盛水的量筒中测出体积,并用天平测出其重量(1分);用量筒分别量出同体积的清水和盐水,测出重量(1分);比较三者的重量,得出结论(1分)。 5、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P29):把试管装满水,用气球皮紧紧蒙住试管口并扎紧,用天平测出重量(1分);用酒精灯给试管底部加热,观察试管口气球皮的变化(1分);描述现象并说出结论(1分)。 6、极昼和极夜的解释(P88):利用所提供的地球仪、手电筒、纸板等器材,能模拟极昼和极夜的现象,并能画图(3分)。 l         典型的实验操作(7个) 1、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P5):能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按轻重顺序进行排列,再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进行记录(1分);能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物体按体积大小顺序进行排列,再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进行记录(1分);比较数据,得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的规律(1分)。 2、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P13):用天平测出泡沫塑料块的自重,能用弹簧测力计、线、吸钩、量杯组装实验装置(1分);能把泡沫塑料块分三次(小部分、大部分、全部)浸入水中,分别测出拉力大小、排开的水量,计算出浮力大小,并记录(1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分)。 3、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P19):能用弹簧测力计把钩码分别完全浸入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测出重量(2分);能用钩码的自重和测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出受到的浮力大小(1分)。 4、钢条的热胀冷缩(P37):能用一段30厘米左右长的钢条做一个桥的模型,然后用酒精灯给钢条加热,观察所发生的现象(2分);能解释所发生的现象(1分)。 5、热在铁丝上的传递(P39):能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1分);能正确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1分);能描述并解释所发生的现象(1分)。 6、钢条、铜条、铝条的传递速度比较(P42):能分别在钢条、铜条、铝条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火柴都向上,将它们都固定在一个装置上,并且有一端都相连(1分);能正确利用酒精灯给相连的一端加热(1分);能描述并解释所发生的现象(1分)。 7、做个“钟摆”(P63):能用铁架台、木条、棉线、金属圆片组装成一个摆(1分);反复调试棉线的长度或金属圆片的位置,最终使摆完成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2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基本操作  华舍实验学校  孟王芳  第一单元  天气  天气这一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学生将了解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同时学生也将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制作简易风向标测量风向,自制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1、实验内容:测量室内外的温度  器材:温度计     规范操作要点:   (1)        手拿温度计上端(拇指、食指和中指)。  (2)        观测时,等示数稳定时再读数(小液泡虽然敏感,但也需要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约2-3分钟)。  (3)        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  (4)        读数时,不要对着温度计说话,避免呼出的气影响温度。  操作的建议:  (1)室内温度的测量,可以在教室里挂一支温度计,便于全班同学观测。  (2)每天测量温度的时间和地点要一致,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3)温度计是易碎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用好后要入盒,避免放在桌子上滚落地上打碎。  链接:  1、测高温时用水银温度计,[100摄氏度以上]。测低温时用酒精温度计。  2、温度计打碎了怎么办   (1)、用硫磺粉撒在上面,让它与水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毒化合物。(其实这是最好的办法)  (2)、 若没有,可以用吸尘器,但必须要彻底清洁吸尘器。   (3)、 将碎片收集(不要碰到手),包好倒入垃圾箱。水银用纸是吸不上的,所以要用扫的。不要见水。你的伤口没碰上就没事,若不太确定,最好去趟医院,水银是重金属,有剧毒!!还有,收拾完一定要开窗通气,这一点切记切记!  3、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 正确的方法是:   A、  手拿温度计上端,将其竖直放入水中。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水中,玻璃泡不要碰烧杯的侧壁和底部。  C、示数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要让玻璃泡继续停留在水中。  D、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  2、实验内容:制作风向标测风向。  实验材料:吸管1根、硬纸板1张、带橡皮铅笔1支、剪刀、大头针1枚  规范操作要点:  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或麦秆),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剪一个圆形纸板,写上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8各方向,然后中间戳洞,把铅笔插入圆形纸板。  5、确定好方向(可借助指南针),与圆形纸板上的方向一致,然后测定风向。  注意点:  1、到空旷的场地上测风向。  2、指南针的正确使用:方向的测定可借助指南针,指南针平方,待指针静止时,轻轻转动指南针盒,使磁针的南北两极和盒上标明的南北方向一致,这时指针盒上标明的方位就于实际方向相对应。指南针务必要远离以下列举的各种物品,才可避免磁针发生错乱:指南针应离铁丝网10米,高压线55米,汽车和飞机20米,以及含有磁铁如磁性容器等10米。  3、实验内容:做雨量器测降水量。  实验材料:直筒的透明杯1个、喷壶或(洗澡喷头)、纸条1张、直尺1把  规范操作要点:  1、在直筒的透明杯子外面贴上一张纸条,并在上面画好刻度,纸条0刻度对齐杯底。  2、站直身子用喷壶对准杯子喷水,模拟降雨。  3、降水5分钟后,看看降了多少毫米的"雨"。  4、对照降水等级表,判断降水等级。  注意点:  1、纸条0刻度对齐杯底。  2、读数时,雨量器放在水平桌面上。视线和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时读取雨量器的刻度数。  链接:  课外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的指导:  1、雨量器摆放位置的确定:选择上面或附近没有遮挡物的较开阔的地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到。  2、每24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对照等级表,确定下雨的等级。  3、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  第二单元    溶解  溶解这单元涉及到11个实验,基本上每堂课都涉及到两个,如果给归类一下的话,都包含在溶解、过滤、加热分离这三个实验。这三个实验的操作要求比较严谨,其中的注意点也不少。教参P43单元的第一课的三维目标有一条就是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内容:溶解实验  实验材料:玻璃棒   烧杯  勺子  溶解物质(食盐、糖、高锰酸钾、小苏打、洗净的沙等)  规范操作要点:  1、第一步:静观。把溶解的物质放入水中,静观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尤其是高锰酸钾,它在水中逐渐分散这过程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过程。)  2、第二步:搅拌。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否均匀,是否变成肉眼无法看见的物质颗粒。因此搅拌时要先慢后快,这样便于观察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3、第三步:静候。物质的溶解有快慢,溶解到一定程度后,物质看起来一下子溶解不了不要急于下判断,过一会还会继续溶解。  注意点:  1、溶解的一个判断条件是在水中是否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这和粉笔末颗粒在水中的漂浮现象是不同的。  2、高锰酸钾的取放要规范。取时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上,取时用药勺,不能用手直接拿,没药勺可以用纸槽。  3、勺子的使用:像高锰酸钾这样的化学物品,不能用手拿,要用小勺拿取。为了避免起化学反应,在实验中一般选用药勺,尽量避免用金属勺子。  4、 玻璃棒的用途:玻璃棒用于搅拌液体、引流或蘸取试液。实验前后应及时洗净玻璃棒,以防沾污试剂。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击器壁,防止碰破容器或造成液滴溅出,因为化学实验对溶液的要求很高,轻微的碰触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在没有玻璃棒的情况下可以用筷子代替食盐溶解实验,但如果是搅拌浓盐酸或腐蚀性强的液体不能用筷子代替。  2、实验内容:一杯10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实验材料:1杯100毫升的水、1根玻璃棒、1袋食盐、1把勺子  规范操作要点:  1、倒100毫升水,舀一平勺食盐倒在杯里(用尺子刮平)。  2、用玻璃棒搅拌,先慢后快,便于观察。  3、边观察边记录。  4、食盐全部溶解后,再倒一平勺食盐,用筷子搅拌,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小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记录加入食盐的量(份数):总勺数减去一勺。  5、用天平称称出一勺几克实验,算出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注意:  1、实验使用的盐选择细盐或粉盐比较好。  2、有时为节约课堂时间,可以把100毫升的水减半到50毫升,刚开始放盐可以两勺一次,节约时间。  3、食盐和水不能洒到杯子外面。  4、做好的浓盐水保存下来,可做下次盐水的分离实验。  3、实验内容:过滤实验  (过滤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操作,教师要讲解演示并做好示范)  实验器材:铁架台  三角漏斗  烧杯两只   玻璃棒1根  滤纸  规范操作要点:一帖 二低 三靠。   “一贴”:  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可适当在滤纸外围加点水)。  “二低”:   1、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  2、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1、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口,要紧靠玻璃棒,使液体慢慢流入漏斗内。   2、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玻璃棒稍倾斜,可呈45度角。  3、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可避免食盐溅起来。  注意点:  1、过滤必须用玻璃棒引流,不可直接将滤液倒入漏斗。  2、滤纸要完好,无破损,否则会影响过滤效果。  3、承接滤液的烧杯要洁净,否则会使得到的滤液受到污染。  4、实验内容:加热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材料:浓盐水少量、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蒸发皿、火柴  规范操作要点:  1、          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10毫升。(为避免费时和盐飞溅的情况可适当减少为5毫升)  2、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外焰加热。火柴轻轻甩灭后放至一旁。  3、          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避免盐晶体烧焦发黄。(如蒸发皿内出现较多量的食盐晶体时即应停止加热,用蒸发皿余热使剩余少量液体蒸。如果仍继续加热,附着在晶体上的少量水与热蒸发皿接触即爆沸,无水晶体各面受热不均,也会发生飞迸现象)  4、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注意点:  1、酒精灯的使用: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1/4,少于2/3。在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烧另一盏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2、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等在相当长的异端时间内仍然很烫,要注意安全。  3、如果实验器材没有,可以用蜡烛,调羹代替,但要提醒学生注意操作安全。  链接:  1).在用酒精灯加热可以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来给液体加热,在加热固体时可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不可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  2).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加热,以免有水珠,导致试管加热不均匀,发生爆裂。   3).加热的时候,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也不要离得很远,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影响加热效果,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破裂,也不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4).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行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对已固定的试管,可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  5).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也要进行预热。同时注意液体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体积1/3,加热时,使试管斜一定角度(45°左右),在加热时要不时地移动试管,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试管内的液体如果沸腾的话,会溅出来)。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接近试管口1/3),手应该持试管夹的长柄部分,以免大拇指将短柄按下,造成试管脱落。 6) 特别注意在夹持时应该从试管底部往上套,撤除时也应该由试管底部撤出。  第三单元   声音  声音这一单元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虽然这单元的科学概念比较抽象,但随着学生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再联系生活经验,他们的理解会得到持续加强。  1、实验内容: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实验器材:四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水 、小棒。  实验过程:  1、四只杯子分别标上号。  2、依次装上满杯、3/4杯、1/2杯、1/4杯水  3、用小棒(金属小棒为佳)从高到低,从低到高敲击杯口,比较音的变化。  注意点:  1、如果用的是口小的瓶子,敲击发出的音和广口瓶发出的音高上不一样的。  2、在试管中加水,敲击试管,试管发出的声音是由试管玻璃和水振动产生的。对着试管口朝水平方向轻轻吹气,发出的“嗡嗡”声是有试管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高→低;低→高。理由:敲击试管时,振动的物体是玻璃和水,水越多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吹试管时,振动的物体是空气,空气越多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2、实验内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实验器材:米尺  棉线  尼龙  铝箔   音叉  规范操作要点:  1、把每种材料的一端分别与音叉连接。  2、另一个同学在材料另一端倾听和感受音叉的振动  3、物体要绷紧,铝箔比较难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但要使用不同质地的材料。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这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  实验内容:体验心脏的工作  实验材料:软管1根、水槽、洗耳球  规范操作要点:  1、这是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洗耳球代表了心脏的收缩功能,塑料管代表了血管,输送代表血液。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心脏工作中的疲劳。  2、在体验心脏工作的活动中,需要小组同学共同合作,相互配合完成实验。  3、实验后要给予学生比较充分的交流感受的时间。  提醒:每次实验操作完,要求能整理好器材,及时清理并上交。  在课堂中,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时,具体每个学生掌握得如何,一个班四五十人,老师要个个看清楚都不大容易,更何况还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操作,老师一个人的眼睛是不够用的,不如我们加上学生的小眼睛,采用“兵带兵”的模式,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纠正。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相互协助的学习方法,老师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不但增加了学生课堂上参与学习的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去接受。  四年级下册  l         基本的实验操作(5个) 1、让小灯泡发光(P5):能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进行正确连接,把小灯泡点亮(3分)。 2、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P11):能用所提供的材料正确安装一个电路检测器(1分);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的10种物体是否导电(2分)。 3、做个小开关(P14):能用小木块、图钉、回形针制作一个简易开关(1分);能用制作的小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2分)。 4、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P18):能用两节电池、一个电珠、若干导线分别连成串联和并联,并能使小电珠发亮(2分);能说出两种不同连法的特点(1分)。 5、种子的内部构造(P32):能用镊子把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按顺序进行正确的解剖(1分);通过观察能正确指出胚根、胚芽和子叶(2分)。 l         典型的实验操作(5个) 1、体验静电现象(P2):能用一张纸、塑料梳子或笔制造出静电现象(3分)。 2、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P10):能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1分);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并把电路重新接亮(2分)。 3、里面是怎样连接的(P17):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所提供的四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并把电路通断情况记录下来(2分);根据检测记录正确推断出里面的连接情况(1分)。 4、岩石的观察与识别(P68):能借助放大镜、稀盐酸等材料,采用多种办法识别出所提供的花岗岩、石灰岩、砾岩和砂岩(3分)。 5、矿物的软硬(P73):能用相互刻划、指甲划、铜钥匙划、小刀划等多种办法测试出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硬度,并能把它们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3分)。 三年级科学上册学生观察实验解析  绍兴县杨汛桥实验学校  李  玫  三年级科学作为小学科学的起始阶段,对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本册教学的每一位科学教师,务必十分看重观察实验课,激发学生建立起科学学习的兴趣,又因为是起始学科,所以科学学习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科学探究必须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我们教师要熟知科学学习五大关键词: 观察——对于观察的指导不但要深入,而且要细致。 实验(对比实验)——关注在实验中如何控制条件,尤其是在对比实验中,更要讲究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重复——科学实验必须可以重复。 记录——学生的记录单(画图)都郑重其事地展示在教材中,记录是证据,这是科学的实证意识的体现。 图表——维恩图,作为比较用的维恩图,利用图表发展学生的解释能力和比较能力。 三上科学4大单元,植物和动物单元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描述、记录,体会动植物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单元则通过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探究物体和材料的特性、地球物质的特性。所以通过四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方面的探究技能得到训练和提高。  植物和动物两单元探究认识的是生命体,即有生命的物体,它包括植物、动物、菌类、微生物和病毒。这些生命体具有六个基本特征,本册教材主要涉及4个,一是认识生命体的多样性(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二是认识生命体的基本需求(新陈代谢作用);三是认识生命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四是认识生命体与环境的关系(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科学课程刚刚开始,我们不要急于让学生独立探究,因为他们的能力还有待发展,所以这两单元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核心有两点:着重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科学观察与平时的看究竟有哪些区别;主要技能也就是观察。学会用感官(学生的主要观察手段)观察,用简图记录和描述 ,用维恩图帮助整理,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用绳子测量,放大镜观察,用耳朵听,捡树叶,画树冠等的观察活动使学生明了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第二课:校园里的树木  关键是对个体的观察。其次带着任务去观察。如何观察树干,观察树的果实,种子等,然后进行树皮拓印(这是生物学家常用的一种方法),并捡拾植物的实物以备下一节课与小草作比较用。)  第三课:大树与小草   认识狗尾草的基础上比较四种不同的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将狗尾草的研究延伸到其它草,了解草的多样性。比较大树和小草的相同与不同的活动要求在课堂而不是课外,大树,剪一个枝条,小草用狗尾草。 比较茎识别木质茎和草质茎,区别果实和叶片,感知它们的不同。  第四课:水生植物   重点是观察两种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并用简图画下来,操作方面需注意:一、水生植物保存时要放在塑料袋里,防止水分流失导致枯萎。二、让学生从袋中轻轻拿出来放在水槽中是一个必要的过程。金鱼藻应该是沉水植物,但直接放进去可能会浮在水上,我们可以考虑用橡皮泥之类的物质放在它的根部,模仿它在水中的样子。水葫芦是浮水植物,可直接放水面。比较两种植物的不同,可发现它们在水中的位置不同,(一沉一浮),形态不同(金鱼藻叶柔软,透明,呈丝状,水葫芦完全不一样,还有茎的不同),体会植物的多样性。本课另一个重要实验是探究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教师必须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二截水葫芦的茎,能让学生用小刀切开茎,发现充满空气的中空气囊的构造。  第五课,植物的叶     前面三课观察对象是植物个体,而本课是专门观察植物的器官。重点是对叶的生命过程的认识。收集树叶(在课前进行)要求捡拾落叶,对生命的爱护;在课中主要观察发现叶子的共同结构:完整的叶具有叶片和叶柄两部分;知道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千万不能将叶脉与叶片叶柄放在一起,否则学生很容易认为叶子有三部分。本课的重点活动是观察叶的生命特征: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的不同。包括:颜色,水分,手感等。关键问题:长在树上的新鲜的叶与落叶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新鲜的叶是活的,落叶是死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叶的生命特征。  第六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秋天可观察的内容是植物枯萎死亡、叶变黄、变红掉落,生长、开花,果实成熟,种子传播等。课中教师要安排学生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叶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同时测量一棵树的树干的粗细,在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平均数,再数数一棵树下的落叶数量,让学生感悟到植物的生命迹象。   第二单元动物 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在观察大树、小草、水葫芦等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被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所吸引,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动物的问题,所以科学教学内容也自然而然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而学生将继续用维恩图来概括动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直到找到动物的共同点。 动物单元的观察研究对象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在我们这里都是比较常见的动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或者饲养小动物直接获得不少的动物知识。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构建起动物、生物的概念和理解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是观察小动物的开始课,是学生进入动物观察研究单元的大门,本课的教学可以从秋天在我们的周围能见到哪些动物的问题入手,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观察、调查小动物的方法,制订一个计划,小组成员内分好工、设计记录表格好等。在进行小动物的寻访之前还要强调有关看护小动物,保护环境和安全的问题。在课中不可能有很多时间让学生寻访,所以本课可以留给学生课外继续观察探究的时间,以便获得更多的小动物的信息,同时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课:蜗牛(一)是学生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的开始。蜗牛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小动物,而且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非常适合在课堂进行观察研究。一般在花坛的树丛下、菜园里可以找到蜗牛。本课由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观察蜗牛的身形体态、观察蜗牛的运动和饲养蜗牛四个活动组成。观察蜗牛,不仅观察外形,蜗牛的壳有左旋和右旋之分,头在右边就是右旋。两对触角长的触角顶端长着眼睛。更要关注它的生活——运动(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反应、吃食。排泄物甚至繁殖等,从而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第三课:蜗牛(二)是饲养蜗牛的基础上,通过交流饲养蜗牛的发现和经验、观察蜗牛的吃食、观察蜗牛的排泄和呼吸、继续观察蜗牛四个活动组成。本课主要研究的是蜗牛食物、休眠(放入水中唤醒)、排泄方面的问题,关于蜗牛的繁殖,让学生在饲养过程中去发现。为研究蜗牛的吃食,教师事先务必准备10多只比较健壮的蜗牛,让它们饿上几天,以便在课中让学生比较顺利地发现蜗牛喜欢的食物。关于呼吸孔的观察,可以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蜗牛壳,当蜗牛的身体扭动时,就能看到壳上部出现一个小孔,这个小孔就是呼吸孔。  第四课:蚯蚓一课是在学生经历了对蜗牛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对环节动物的研究。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第三个活动是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最后一个活动是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与不同。本课主要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画出蚯蚓的环节,生殖带,离生殖带近的为口,远的为肛门。再将蚯蚓放在水中,发现蚯蚓努力往外爬行,说明蚯蚓不喜欢太多的水,所以雨后土壤中水分太多蚯蚓都会爬出来,让学生理解蚯蚓的生存环境潮湿。  第五课:蚂蚁是本单元认识的第三种动物,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六只脚。本课最好通过观察自然环境下的蚂蚁来完成,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画蚂蚁的身体,交流各自的发现,并继续观察蚂蚁自然状态下寻食、搬运和信息传递的活动。课中观察蚂蚁时为了不让蚂蚁随便乱爬,可以将蚂蚁引到水中石头、泡沫上,以控制蚂蚁更好地观察蚂蚁,自然状态下观察蚂蚁可以用香甜食物引诱。  第六课:金鱼是本单元所认识的第四个动物个体,这样编排的意图就是为了突出多样性,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本课要完成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吃食,呼吸,总结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四块内容,课中重点探究金鱼的呼吸,将食用色水用滴管滴在鱼嘴前,金鱼吸水后,小心地用镊子夹开金鱼的鳃盖观察鱼鳃,发现鳃上的颜色,认识金鱼呼吸时,水流过金鱼的鳃部,鱼鳃就能利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所以金鱼的呼吸是用鳃完成的。  第三单元 材料 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教材中涉及到的金属、塑料、木材、纸、砖、陶瓷等为材料,而燃料、化学原料、食物、药物一般都不能算是材料。材料的性能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描述。1、力学性能:强度、弹性、塑性、脆性、韧性、硬度、疲劳特性、耐磨性。2、物理性能:热学性能(热传导、热容量、热膨胀、耐热性)电学性能(导电性能、介电性能)光学性能(透光率和反射率) 3、化学性能:化学稳定性。本单元着重认识材料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沉浮(密度)四个性能。了解金属、塑料、木材、纸、砖、陶瓷在导热、着色、光滑、是否容易加工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特征。要求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材料的主要特性,并能结合材料的用途,自主研究某一类材料的特性。通过研究,能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它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搜集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等。  第二课:哪种材料更硬   呈现橡皮、海绵,学生通过看和触摸就马上比较出橡皮比海绵硬,而对木头、塑料、金属三种材料凭经验会认为它们的硬度依次为金属、木头、塑料,所以进行对比实验,用刻划的方法进行,分别用一种材料去划另外两种材料,根据留下划痕多少判断软硬。对于金属的特性认识,可以用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像金属光泽和颜色,金属的导热性可以每个小组动手,而金属的导电性和金属的延展性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供器材让几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上讲台演示,能在较短时间内高效益地完成金属的各类特性研究。  第三课:比较韧性   此实验要求较高,材料准备要求稍微精细点,塑料尺、木尺、不锈钢尺的长宽最好差不多,先分别在1厘米、5厘米、10厘米处做好记号,再将刻度纸贴在桌边,逐一挂上钩码记录尺子弯曲后到达的刻度,完成这一组数据,发现材料的弯曲程度大材料的柔韧性也强。塑料的特性主要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来推理出塑料的可塑性、耐腐蚀性、不易分解、不易导电、不易导热、不易延伸等特性。  第四课:它们吸水吗  比较各种纸片(图画纸)、塑料片、铁片和木片的吸水性,材料的厚薄要差不多,滴管滴水高度和水的多少要一样,使学生明白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不一样,这样产生的现象才能说明问题。纸片很快全部渗入、木片有部分深入,塑料和金属没有深入,但金属上的水柱更高更圆。纸的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看看、摸摸、撕撕、拉拉、滴滴餐巾纸和图画纸,看到纸由纤维组成、有较好的弹性;纸的着色性能良好。纸的制作在和纸浆时一定要稀一些,使用熨斗熨干成为纸在课堂上教师演示一下,做出一张纸就行,至于学生手上的纸可以在阳光下或用干毛巾吸干,不要用熨斗,同时告之家里也不能独自使用熨斗,以免出现烫伤事故。  第五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利用旧教具箱内的四色球和四种柱子来研究材料沉浮,用教材要求材料么教师要发动学生收集。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感悟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制成它们的材料有关,与它们的大小形状无关。对木材的认识同样通过生活中的列举来发现木头有(1)花纹  不同角度的切割和木材的颜色差异,斜纹理可形成各种天然花纹;(2)颜色  木材的色相;(3)光泽  木材的光泽主要表现在纵切面上, 观察光泽应在新刨削面进行;(4)纹理  木材文理简称为木纹,具体可分为直纹理和斜纹理;(5)气味  部分木材有特殊的气味,如松脂味(松木),檀香味(檀香木),樟脑香气(香樟木);(6)硬度   木材越重则越硬;(7)含有水份。    第六课:砖瓦和陶器瓷器   提供材料让学生用钉子刻划砖块和陶器瓷器面判断它们的硬度,用滴水实验判断它们的吸水性好坏,只要材料到位,学生容易掌握。三种材料都是用黏土烧制成的,只是黏土不同,烧制工艺不同,才有了它们特性的不同。  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 认知到空气和水是地球上两种常见的物质;物质存在的形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类型;知道水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作用;水和其它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相同或存在着差异。知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和水相比较,知道在颜色、形状、气味、味道、流动等方面,有着相同和不同。空气能占据空间,它容易被压缩或扩散;空气很轻但有重量。本单元还要认识一种标准工具量筒和知道一种测量物体的重量的工具天平。 第一课:水  找出哪袋是水,重在对暗袋内材料的描述,通过描述感知,将材料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区别出三类物体的最大区别:固体有固定形状和一定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第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将水和油同时滴在玻璃片、报纸和蜡光纸上比较,倒在烧杯里、用手指触摸,我们发现水透明、无气味、无色、不粘手、在蜡纸上流动快,无痕迹、水滴厚而圆、比较重,而食用油呈半透明、有气味、淡黄色、粘手、在蜡纸上流动慢,有痕迹、油滴扁圆、比较轻。  第三课:谁流得更快些  用吸管吸同样多的水、油、洗洁精,然后从同一高度同时滴在竖直的玻璃板上或釉面瓷砖上,学生会发现水流得最快,洗洁精最慢。从而发现液体的黏度不同,流动快慢不同。黏度越大,流动越慢。  第四课:比较水的多少   课始让学生猜测的三只瓶子可以是大雪碧瓶、细长的和小的矿泉水瓶,装入使学生容易判断错误的水量,在此基础上引出比较水的多少,必须让学生想尽可能多的方法来比较,然后提供杯子、瓶子放手让学生测量,比较出瓶中的水到底是哪一瓶最多。那么到底多了多少,瓶子里到底有多少水,能不能准确的知道,学生会建议用量筒,然后教师将量筒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用图示作讲解,强调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持平,读出体积数。讲解完了让学生用量筒分别测量三只瓶子中装的水的多少。基本掌握液体的测量方法。  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   证明空气存在主要是用塑料装一袋空气,然后通过挤出袋中的空气吹动小纸条,将袋子浸入水槽松开口子让气泡冒出,双手挤压袋中气体,会鼓起瘪掉,将书本放在袋子上,空气能承重,这几个小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比较水和空气,水看得见,空气看不见,水摸得到,空气摸不到,水重空气轻,水可以直接感知,空气必须借助别的物体才能感知。然后从不同点再引到相同点的讨论。  第六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材中两个实验,第一个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上台演示完成,让学生体会到空气进入瓶子,瓶子里原来装的水被赶出来了,橡皮泥起到封口固定细管的作用,可以用手挤压瓶子,在一挤一松的过程中水出来,空气进去;也可以用嘴吹气,使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第二个实验必须让学生动手,强调杯子必须竖直,提出水面后用餐巾纸将杯口擦干,以免影响杯底的餐巾纸,从餐巾纸有没有湿来证明空气保护了餐巾纸,使水不能接触到餐巾纸,来进一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是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堵住管口,用同样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时发现空气容易压缩,水不易压缩,向上拉时发现水不会增加,前面留了一截,放手后活塞不回去;空气却会增加,放手后活塞回去了。从而体会到空气能被压缩,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发生变化。  第七课:空气有重量吗     用两只同型气球系挂在小棒的两端,发现小棒是平衡的,然后取下气球尽量吹大,再系在原处,发现小棒失去平衡,从而证明空气虽轻但也有重量。用天平做此实验时要将气球换成皮球,先称出瘪皮球的重量,然后打足气再称,发现原平衡的天平不再平衡,从而得到空气有重量。
本文档为【六上科学实验操作培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5-17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