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桐城末学古文选本综录

桐城末学古文选本综录

举报
开通vip

桐城末学古文选本综录桐城末学古文选本综录 石 珂 内容提要 桐城末学是桐城派发展到晚期而形成的古文群体~他们多出自吴汝纶与张裕钊门下~在清末民国时期仍坚持创作及传播古文。本文对其古文选本进行综录。认为其选本大致呈现出简化《古文辞类纂》而编写新的古文教材、拓展选文视野但仍注重揭示作文之法等特点。 关键词 桐城末学 选本 综录 桐城末学是桐城派发展到晚期而形成的以吴闿生、姚永朴为中心的古文群体,他们多出自吴汝纶与张裕钊门下,在清末民国时期仍坚持创作及传播古文。他们编写了选本众多古文选本,是我们研究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

桐城末学古文选本综录
桐城末学古文选本综录 石 珂 内容提要 桐城末学是桐城派发展到晚期而形成的古文群体~他们多出自吴汝纶与张裕钊门下~在清末民国时期仍坚持创作及传播古文。本文对其古文选本进行综录。认为其选本大致呈现出简化《古文辞类纂》而编写新的古文教材、拓展选文视野但仍注重揭示作文之法等特点。 关键词 桐城末学 选本 综录 桐城末学是桐城派发展到晚期而形成的以吴闿生、姚永朴为中心的古文群体,他们多出自吴汝纶与张裕钊门下,在清末民国时期仍坚持创作及传播古文。他们编写了选本众多古文选本,是我们研究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 一( 桐城末学古文选本综录 《中小学堂古文词读本》 李刚己编撰,托名张之洞选文。李刚己,南宫人,光绪甲午进士。师事吴汝纶、贺涛,受古文法。本书是在“新学勃兴,士大夫炫于奇 [1]异之说,辄以废文为言” 的背景下,张之洞主持编纂的中小学堂 课本。全书文章皆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义例亦沿袭《古文辞类纂》,而兼采曾国藩“原定学堂课文”,共分为论辩、序跋等十一部类。内有入选作者小传:《诸家事略》。每篇文末附茅坤、唐慎之等诸家评语,主要“述录先师吴挚甫先生所论为文”。 关于本书编纂者,李刚己光绪三十一年序中云:“今中丞南皮张公病之,乃取周汉以降辞约义显之文三十六首蜀刚己详加评识、杂采 [2]旧说以为中小学堂读本。” 但民国十四年的刻本中,刘其标的跋文却说:“是编为李刚己手选,李为吴挚甫弟子,益信文章之正宗在 [3]桐城。” 对文章究竟为何人所选有不同的说法。考虑古代官修中书籍中,位高者托名的情况不少,所以暂且将李刚己视为本书的主要实际编纂者,具体情况留待深入考察。 此书最早刊行于光绪三十一年,原名《中小学堂古文词读本》。现存两个版本:一是民国七年的《古文辞选》,一是民国十四年的《古文辞约编》。《古文辞选》,一册,10行30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内封面题“古文辞选,原名中小学堂古文辞读本为易今名,戊午七月清道人”,卷前有李刚己序。《古文辞约编》,一册,10行23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版心题“柏香书屋校印”。卷前有李刚己序,卷后有汉阳刘其标跋及汉阳钱成浩重印古文辞约编跋。版权页镌“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校印,北京前门外虎坊桥京华印书局,原名中小学堂古文词读本”。国国家图书馆有藏。 《桐城吴氏文法教科书》 吴闿生选注。此书是在其父吴汝纶所选“古文初学读本”的基础上疏释圈点而成,专为保定两江公立小学堂编定的教材。但吴闿生此小学堂教材并的编纂并非以小学堂学生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他更主要的目的是延续文明、传承古文,并与白话文争生存空间。因此本书难度不低,当时就受到一些人的责难。 此书现存光绪三十三年(1907)本与宣统元年(1909)本。宣统元年本为铅印本,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1册,分为上下两编。10行24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书前有光绪甲辰六月吴闿生自记之“叙”以及光绪三十有三年丁未春三月书于济南节署芝兰室之“例言”,书后附有光绪光绪三十年六月的同乡学堂演说稿。光绪三十三年本国家图书馆有藏,宣统元年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有藏。 《历朝经世文钞》 姚永朴、姚永概合著。选文多出自姚永概,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案语多出自姚永朴。本书的编撰有强烈的经世致用之意,并且将语言的传承与国家的存亡相联系,其所选文章也以疏、论、书等文体为主。《历朝经世文钞》编选与出版时间大致在民国七年(1918)前后,而民国六年(1917) 姚永朴因为章太炎弟子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离开了北京大学。紧接着姚永朴离开北京大学而编选的《历朝经世文钞》其实还暗含着桐城末学维护其文学主张正统地位的意图。 本书现有铅印本,出版于民国七年(1918)之后,11行27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无黑口。正文双行小字注释或断意,每篇后有案语。北京师范大学等图书馆有藏。 《国文教范》 吴闿生选评、高步瀛笺注。《国文教范》是在古文学习时间受到严重压缩的情况下,为提高学习古文之人的学习效率、延续古文生命而编纂的。《国文教范》之“范”不仅是“后学模范”,学文途径之规范,还是国民精神之规范,意在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资源,以确保中国精神之独立。 《国文教范》于民国十六年(1927)再版更名为《古文范》,从《国文教范》中抽出吴闿生评点的部分单独出版。《国文教范》、《古文范》是吴闿生古文教学的重要教材。是吴闿生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姚鼐《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的必经台阶。 《国文教范》现有京师国群铸一社民国二年(1913)石印本,4册,10行25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在下,单黑鱼尾,四周双边,有墨笔圈点。扉页题:“安徽桐城吴闿生辟畺甫评解、直隶霸县高步瀛阆仙甫集笺《国文教范》玖耼朱柽之题”。内封面镌:“京师国铸一社民国二年夏六月石印”。书前有国群铸一社王金绶序与高步瀛谈此书缘起之记。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有藏。《古文范》现有北京文学社民国丁卯十六年(1927)刻本,4册,10行22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鱼尾之上刻“古文范”、下刻编数及页数。内封面镌:“古文范 门人武强贺培新谨署”(篆书)、“文 学社刊行”。 有民国丁卯年贺培新《古文范序》及吴兆潢《古文范后序》。北京师范大学等图书馆有藏。 《汉碑文范》 吴闿生选评。选文主要出自碑帖汇编《隶释》,兼及近代诸家所录。选文断自汉代,魏晋不录。吴闿生“辟文家未启之蹊径”,将碑文创作模范上溯到汉代,揭示汉代碑文的文学创作启示作用。但吴闿生开掘汉代碑文资源的技术并不来自金石学家的考证、训诂之法,而是来自其本有的桐城家法:讲“雅洁”,重文章创作方法的揭示。《汉碑文范》是吴闿生在新的时代中扩大视野,想要以创变增强古文活力的一种尝试与努力。 此书现有石印本,2册,10行20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单粗边,单黑鱼尾,上下粗黑口,版心刻卷数及页数。扉页题:“汉碑文范 水竹邨人”,内封面镌:“民国十五年武强贺氏刊”。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等有藏。 《古文辞类要笺证》 高步瀛选注。民国初年高步瀛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里所教的内容仍以《古文辞类纂》为主,《古文辞类要笺证》很可能是为方便讲课而作。 10册,不分卷,10行23字,小字双行同,白口,无鱼尾,四周单边,版心刻页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此书扉页有“谭丕谟同志遗书”之印章,各册附有校勘表、补校表。刻书地不详,刻书者不详, 刻书时间不详,国家图书馆检索系统标为民国十八年。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等有藏。 除《古文辞类要笺证》这个选本外,高步瀛还有一个完整的《古文辞类纂》笺注著作:《古文辞类纂笺》。《古文辞类纂笺》在文论、校勘、训诂等各方面的成就被称为:“自《古文辞类纂》问世以来近 [4]二百年间,皆可谓空前的,无与伦比的。” 《古文辞类纂笺》稿本藏于中华书局,抄本藏于吉林大学图书馆,1997年由吉林大学影印出版。 高步瀛系列“举要” 高步瀛选注。《古文辞类纂笺》、《文选李注义疏》之后,高步瀛又继续笺注传统文学,所选注的范围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对宋朝之前的文章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选择与笺注,甚至对与桐城末学关系甚为紧张的章太炎所提倡的魏晋文章也用笺注方式进行了整理。但当时出版的只有《史记举要》与《唐宋文举要》甲编、乙编。其他选文民国时期只有手稿存于中华书局,80年代之后中华书局整理手稿才冠以“举要”之名出版,分别为《先秦文举要》、《两汉文举要》、《魏晋文举要》、《南北朝文举要》等。 《史记举要》是1937年高步瀛赴莲池讲学院讲学时期的讲义。现有北平和平印书局铅印本,1册,不分卷。12行35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双边,单黑鱼尾,黑口在下。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有藏。 《唐宋文举要》分甲、乙二编,甲编选散文,乙编选骈文。每编之前有总序,简述唐宋两代散文和骈文的基本情况。编选之意在“备 学者习肄”(甲编《序》)。乙编前三卷选文46篇,卷四选宋文24篇。甲编前5卷选唐文100篇,后3卷选宋文78篇。每家之下有作者简略评传,或述、或考其生平;或引证、或案论其文章之得失。文章题目之下大多有题解,点明文章关键。随文小注则或点明文章章法、或归纳段落中心。字词、名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等注释则置于文章重要的大段落之后,多从前人注疏或史料排比中归纳并进一步提出注者自己的观点。 《唐宋文举要》乙编,现有北京直隶书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四卷4册,13行34字,小字双行30,黑口(上下均有),四周单边,黑单鱼尾。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有藏。《唐宋文举要》甲编,现有北京直隶书局民国二十四年(1935)刻本,八卷8册,版式与《唐宋文举要》乙编同。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有藏。 林纾系列选本 1924年前后,林纾相继出版了《柳河东集》、《刘宾客集》、《淮海集》、《后山文集》等一系列唐宋古文选本。此外林纾还对《古文辞类纂》进行了选评,出版了《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 《论策合钞简编》 孙葆田编撰。孙葆田本打算编刻《文章正宗约选》,后因主讲皖南书院,恰逢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宣布乡会 [5]试及生童岁科各试改八股取士为策论取士。 于是承河南大学堂之请,将选本改为主要从姚鼐《古文辞类纂》中择取策论文章。此选本 所选策论,文体的辨别以真德秀《文章正宗》、姚鼐《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的分类为据。文章的选取方面,于姚选之外还从《(御选)唐宋文醇》中选取多篇。文后所附评语,则从方灵皋《古文约选》、刘才甫《评选八家文》中选取,选取的多为辨析文章源流正变之语。 《论策合钞简编》现有与《作义要诀》、《宋人经义约钞》的合刊本。题名取自内封扉页“论策合钞简编”,刻书地为河南,出版者不祥,出版时间不详。根据《论策合钞简编》序言所记时间“光绪壬寅秋初”可知此书大致编成于1902年。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 [6]所录孙葆田“《历代策论约编》二卷”下注“宛南书局刊本”。 与此书卷数相同,题名相近,且孙葆田《论策合钞简编?序》中讲到自己“去岁主讲皖南书院”,大致可推定《论策合钞简编》与刘声木所录《历代策论约编》是同一书,则《论策合钞简编》的出版者也大致可推定为宛南书局。又孙葆田《论策合钞简编?序》作于光绪壬寅秋初,则其出版时间当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2)或其后。全书2册,10行21字,小字双行同,上下粗黑口,双黑鱼尾,左右单粗边。文章末附方苞、姚鼐评语。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有藏。 《四十二篇文钞》 赵衡编选。《四十二篇文钞》所选文章均为古文,但作者的编选目的却是指导时文写作,是为提高时文学问水平而做的古文选本,带有很强的实用及知识传授色彩。柳春蕊《晚清古文研究》中将赵衡的《四十二篇文钞》与吴闿生《桐城吴氏文法教科书》、姚永朴、姚永 [7]概《历朝经世文钞》等并列,被当作是古文教学之用, 并不完全准确。全书选班固律志、地理志、艺文志等知识性的古文为主,关注点在以古文的知识补救学习时文者知识结构的不足上。试图打通知识、时文、古文、实用之间的关节。 通过检索,我们并没有找到《四十二篇文钞》的现存本子,只有赵衡《叙异斋文集》卷二中的《四十二篇文钞序言》可供参考。 赵衡除了《四十二篇文钞》外还有专为举业所选的时文选本《十家制艺》,用桐城派“雅洁”的标准编选时文。 《国粹教科书》 廉泉编辑、校印。此书《 论语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论语言和语言学缠中说禅论语详解论语学而篇原文缠中说禅论语详解 》、《孟子》、《尚书》取吴汝纶圈点本为底本。《诗经》取曾国藩选本为底本而录刘大魁的圈点。《礼记》是廉泉自己所选,并录姚鼐圈点。《左传》选的是曾国藩的选本与评点。《史记》、《汉书》是廉泉自己所选,并录曾国藩评点。从学术取向上看,可以见到很明显的桐城派痕迹,而这样的经学选本是面对“灭裂者至欲刮绝初古一切,取西人之法以为快”的情况而作出的延续中国传统学问的努力。 此书光绪三十二年由廉泉自己经营的文明书局出版。书分上下两册,现代书籍装帧,但页面仍保留古籍式样。12行30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双边。书前有吴闿生序及廉泉自序。北京师范大学等图书馆有藏。 《孟子文法读本》 吴闿生选评,高步瀛笺注。有民国二年(1913)京师国铸一社石印本。七卷2册。8行18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单边,单黑鱼尾,版心刻页数。正文中有圈点,正文下双行小字为高步瀛注释,天头的眉批为吴闿生评语。高步瀛注释以名物、制度训释为主,吴闿生评语以提示文章法为主。有高步瀛民国二年序,序言以引录吴挚甫对孟子事迹的考证为主。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书馆等有藏。民国十一年(1922)直隶书局铅印本题名改作《重订孟子文法读本》,此本于民国民国十四年(1925)、二十年(1931)多次翻印。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有藏。 《左传微》 此书初稿系宣统初元吴闿生与同门刘培极所合著,民国后吴闿生更定刘培极在书中的观点并取其善者录存。而此书章卷划分以马骕《左传事纬》为蓝本,马氏之书以事为主,吴闿生《左传微》则曰“以文为主”,但他自己也承认这样的变动与马氏实无大的差别。此书所用的底本为吴汝纶点勘的左传读本,例言九则讲:“一先大夫于左传尝有写定本,书成寄萧敬孚先生穆,欲在沪刊行,遂并原稿失去。时闿生尚幼,未及见也。别有评骘校勘诸本,今皆敬谨遵录,以饷学者。唯一圈识本已由正志学校印传,与此本闲有异同,兹不更载。” 《左传微》现有民国十二年(1923)北京文学社铅印本,1990年中国书店有影印。十二卷,6册。11行23字,小字双行同,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版心刻“左”、卷数及页数。封面题名由水竹邨人(徐世昌)题。扉页镌“左传微”,内封面镌:“癸亥仲冬月文学社 刊行”,书前有曾克端序,附吴闿生《与李右周进士论左传书》及例言九则,书末有贾应璞跋。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有藏。 《左传选读》 姚永概选。铅印本,4册不分卷,11行27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单边,无鱼尾,版心刻“正志中学讲义”“左传选读”及页数。此书刻印时间、刻书单位不详,但从版式上看与姚永概《孟子讲义》相同,应是正志中学同一系列的教科书,大致可推断为都门印书局刊印。北京师范大学有藏。 《正志中学孟子讲义》 姚永概选注。此书现有民国七年(1918)都门印书局铅印本。4册不分卷。11行27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单边,无鱼尾,版心刻“正志中学讲义”“孟子”及页数。有圈点。扉页题:“正志中学孟子讲义”“姚叔节先生编。戊午夏张伯英题”,有“张仲邕锐”印章。内封面镌:“都门印书局校印”。书前附有赵歧《孟子题辞》,朱熹《序说》。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有藏。 《古文讲授谈》 尚秉和选评。《古文讲授谈》内封面镌:“行唐尚氏家塾读本”可知此书原是家塾教材。所选文论,主要偏于讲授如何作纪录、论说、碑志文章。文论思想基本严守桐城派的路子。上编所选文论起自太史公,迄于宋代。认为:“太史公为周秦以来文家不祧之祖,越数百年唐宋八大家起而应之,八家之外,李习之、李南纪、皇甫持正、孙可之,以韩为宗者也。柳孟涂、穆伯长、尹师鲁亦学韩而为欧王先导者 也,传授分明,故轨迹并合。此外魏晋诸贤,音虽近靡,苟鉴衡不谬,亦有美必收。故子建诸人附焉。”下编则以明清文论为多,而以明之归震川为首。认为:“震川冥搜穷索,独为于举世不为之会,幽怀孤抱至今怜之。越及本朝,侯魏蹶起,言雄气厉,振动一时。望溪继之,始投正轨。而变而大之者,姚姬传也。姚氏而后,途径愈辟,梅曾张吴再接再厉,二千年作者,略具于斯矣。”上下编选文所勾勒图景的大致沿袭桐城派的“文统”认识。再总观其所录文论,以方望溪为最多,尚秉和认为“本朝古文,自望溪始讲义法也,愿学者特别注意焉耳”。选文论的标准也主要讲求道与文之雅、醇其序言中云:“择之严,漓于道者不录也,不漓于道而文不雅饬、或薄弱者,亦不录也。”所守的也是桐城派的“义法”。 此书有北京官书馆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2册不分卷,只分上下编。13行31字,黑口,四周双边,黑单鱼尾。封面:“古文讲授谈 润琴题”。扉页:“历代大家古文讲授谈 刘春霖题”。页眉上镌评。版心镌:“一名古文魂”及页数。鱼尾上镌:“古文讲授谈”。下书口镌:“京师京华印书局刷印”。版权页镌:“宣统二年七月排印,总发行天津、北京官书局、保定官书局、萃英山房”。有句读,圈点。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有藏。 《国文学》 姚永朴选评。1909年清朝学部大臣奏荐姚永朴为学部咨议官,姚永朴遂举家进京。姚永朴任职学部的同时又接受京师法政学堂监督乔树枏的聘请担任国文教习,《国文学》便是此期间应京师法政学堂 教学需求而编。本书共选秦汉至清文论共20篇,重视经世致用,重视小学,重视作文之法,选文、注释精当,注重历代文论的相互关系,不限于前人观点,不限于桐城家法,既有所坚持又有所变通,是桐城末学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阐释其文学主张的重要成果,是“文论讲疏的 [8]现代奠基之作”。 《国文学》现有京师法政学堂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1册四卷,13行31字,小字双行同,细黑口,黑口在下,四周双边,单鱼尾。版心下题“京师法政学堂”,上刻“国文学”,版心内刻卷数、页数。内封面题“姚仲实先生教授国文学,乔树枏署”。牌记题“宣统二年冬十月京师法政学堂印”。卷前有宣统二年春正月桐城姚永朴序。有句读无圈点。正文下双行小字注引文出处及案断意,一篇之末附姚永朴总案,讲疏文论内涵。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有藏。此书民国元年又由京务印书局再版,是姚永概为姚永朴所编《素园丛稿》之一。石印本,1册2卷,13行32字,小字双行同,细黑口,四周双边,单鱼尾,版心题“京务印书局”。内封面题“桐城姚永朴撰素园丛稿仁和邰章署”,卷前有壬子十一月弟姚永概序。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有藏。 二( 桐城末学古文选本特点 桐城末学选本大致呈现出简化《古文辞类纂》,编写新的古文教材;拓展选文视野,注重揭示作文之法等特点。 1. 简化《古文辞类纂》,编写新的古文教材 姚鼐《古文辞类纂》选文宏富而经典,于义法之外更论及神韵,是桐城派极为重视的文学选本。桐城末学大多教材仍沿袭其义例与内容。孙葆田《论策合钞简编》主要由姚鼐《古文辞类纂》中择取策论文章。李刚己编撰《中小学堂古文词读本》不仅义例亦沿袭《古文辞类纂》,选文亦不出《古文辞类纂》范围。民国十四年的刻本刘其标跋文认为:“是编为李刚己手选,李为吴挚甫弟子,益信文章之正宗 [9]在桐城。” 吴闿生《桐城吴氏文法教科书》则是吴汝纶《桐城吴氏古文读本》的再选本,而吴汝纶《桐城吴氏古文读本》又为姚鼐《古文辞类纂》的再选本。吴闿生另一本高等古文教材——《古文范》亦以姚鼐《古文辞类纂》为归依。北京文学社民国丁卯十六年(1927)本《古文范》吴兆潢序言中讲:“兆潢尝侍先生讲席,备闻余论。以先生诱导后生固勤且苦,而兹编为先生精意所寄,启辟蹊径、正伪?分,学者得此,上窥姚氏类纂、曾氏杂钞微言奥旨,如循流溯源、排闼入室,洞然而无所隔阂也。”认为《古文范》是吴闿生“精意所寄”,对延续“千年不绝如线之传”有重要意义,而《古文范》对进一步学习姚鼐《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有重要作用。高步瀛对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也是极其重视。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有这样的记载:“初,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称高等师范时,先生以部务之暇,授所注桐城姚氏《古文辞类纂》一书,而不受薪酬。” [10]可见民国初年高步瀛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里所教的内容仍以《古文 辞类纂》为主。而《古文辞类要笺证》、《古文辞类纂笺》更是笺注姚鼐《古文辞类纂》的集大成之作。 2.拓展选文视野,注重揭示作文之法 桐城末学大多数选本虽然与姚鼐《古文辞类纂》一脉相承,但他们也并不囿于此,他们也从多方面尝试拓展选文视野。如高步瀛的系列举要不仅在选文范围上突破桐城派的“文统”线索,广泛笺注各时期文学文本,而笺注的方法本身也与过去桐城古文家所重视作文之法的揭示有所不同。桐城古文家多用眉批、旁批、圈点等法,或谈文章行文特色、或总结章法、字法,或点明文章渊源,注重在评点中探讨作文之法。不过高步瀛在方法上的突破并不具有普遍性,大多数桐城末学仍坚持以揭示作文之法来进入文本。 姚永朴、姚永概合著的《历朝经世文钞》虽然选文目的在经世致用,但书中更多的仍是随处可见的揭示作文之法的评点,如第一篇《邹忌讽齐威王》“案,前路叙事缓得妙、详得妙。及中幅劲气直达,如水之注大川,又急得妙。末一语则文之结穴也。”又如韩非子《难舜救败》“案,此辩驳之文,故曰难。学者须注意其逐层推阐处,直使旧说无可自立。其思想奇警,其笔力矫健。”讲的均是如何叙事、如何用笔。 吴闿生晚年所编选的《汉碑文范》也是拓展视野的选本,他将碑文创作模范上溯到汉代,为古文创作寻找新的师法对象。不过吴闿生仍然坚持揭示作文之法。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中《北江文集》条云:“抑闿生晚治金石。尝纂成《吉金文录》、《汉碑文范》诸编。 意欲由考证以及文辞。辟文家未启之蹊径。观其考证金文,颇多创获。知其晚岁敦治朴学,功力较勤。惜其着手稍迟,未克臻于至精耳。” [11]认为吴闿生《汉碑文范》序中所讲“辟文家未启之蹊径”指的是“由考证以及文辞”即由小学考证的方法进入文章学习的路径。不过吴闿生开掘汉代碑文的技术并不来自金石学家的考证、训诂之法,而是来自其本有的桐城家法——讲“雅洁”,重视对文章创作方法的揭示。 吴闿生对碑文文字的校改常常只是出于文理考虑。例言云:“文理未优或涉谶纬荒诞,稍从删汰以归雅洁。”对碑文改动的标准仍是桐城趣味的“雅洁”。可见《汉碑文范》辑录与文章字句的校改都不符合小学考证所讲求的精确,吴闿生都只是从便于文章学习的角度进行操作的。再看“辟文家未启之蹊径”的上下文,这句话出自《汉碑文范》例言:“历来金石家于碑刻文字,但资考证,鲜有顾及其文辞,而学士、文宗亦未尝留意碑版。此编则专供文学之研究。冀辟文家未启之蹊径。至于搜讨故实,敬谢未遑。其残泐之字,间为补缀,亦皆随手填凑,多所未安意,在便读而已。疏谬之咎尚待大雅是正之。”这段话中吴闿生更明确地点出《汉碑文范》编选目的在“供文学之研究”,之所重视碑文的文学意义,正是对历来金石学家都只关注碑文的考证作用,而忽略其文章模范作用的反拨。所以吴闿生在《汉碑文范》中既不重考证,也不重视文字训诂,对残缺的文字也多根据文意随手填写。 《汉碑文范》序言,吴闿生亦云:“汉碑刻存者无几,文字大半销蚀。自文惠所录外,后人搜得不能一二,徒供金石家摩挲把玩,论 文之士未有齿及之者,吁可异已。今钞辑汉碑文字觕完可读者都七十二篇,稍加诠次,发其大旨,后之承学者可览焉。”序言中吴闿生亦表达汉代碑文文学意义被金石家遮蔽的不满。他对具体文章的“诠次”也重在揭示碑文对文学创作的,如《鸿胪陈君碑》“所以失望也”下批云:“叙述既竟,总挈作收,引起慨叹,神情开后世碑志文法。”揭示的便是碑文的文章之法及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可见吴闿生对揭示作文之法的坚持。 桐城末学选本既有对传统的传承,又有随时代发展的新变,其价值仍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掘。 注释: [1] 李刚己:《古文辞约编》~卷首~民国十四年,1925,京华印书局刻本。 [2] 李刚己:《古文辞约编》~卷首~民国十四年,1925,京华印书局刻本。 [3] 李刚己:《古文辞约编》~卷末~民国十四年,1925,京华印书局刻本。 [4] 陈复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高步瀛〈古文辞类纂笺〉》~《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4期。 [5]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五日上谕》~见朱有擜:《中国近代学制资料》第一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6]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510页。 [7] 柳春蕊:《晚清古文研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四大古文圈子为中心》~南昌:江西出版集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94页。 [8] 董学文、戴晓华:《文论讲疏的现代奠基之作——姚永朴的〈国文学〉》~《中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9] 李刚己:《古文辞约编》~卷末~民国十四年,1925,京华印书局刻本。 [10] 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 [11]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34页。 [作者简介]:石珂,重庆万州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
本文档为【桐城末学古文选本综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2-19
浏览量: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