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张捷鸿(可编辑)

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张捷鸿(可编辑)

举报
开通vip

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张捷鸿(可编辑)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张捷鸿(可编辑) 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张捷鸿 当代作家评论 1999 年第 1 期 68 作家作品研究 童 话 的 天 真 论顾城的诗歌创作 张 捷 鸿 定格, 完成了它特有的历史使命。正如有的海外学者 所指出的, 朦胧诗是“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个必经的 绪 论 途径, 也是中国新诗走向世界, 中国诗人加入世界现 ?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大陆新诗坛上崛起的 代诗人群的一个明确的正 身”。 朦胧诗派, 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 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 表人物...

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张捷鸿(可编辑)
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张捷鸿(可编辑) 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张捷鸿 当代作家评论 1999 年第 1 期 68 作家作品研究 童 话 的 天 真 论顾城的诗歌创作 张 捷 鸿 定格, 完成了它特有的历史使命。正如有的海外学者 所指出的, 朦胧诗是“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个必经的 绪 论 途径, 也是中国新诗走向世界, 中国诗人加入世界现 ?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大陆新诗坛上崛起的 代诗人群的一个明确的正 身”。 朦胧诗派, 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 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 表人物, 是以那首著名 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 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 的《一代人》而一举成名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 民族文化积沉的超稳定惰性。这无疑是中国新时期 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 明” 。顾城以简洁的意象, 表达了 诗坛上最深刻的事件。 一代人的处境和心愿, 因而这首诗被称作是为一代 朦胧诗派对于中国新诗的主要贡献, 可以从以 人“立言”的诗。从最初的写作开始, 顾城就展示了他 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回归了诗歌的本质。朦胧诗 与众不同的风格, 以大睁着的“黑眼睛”的形象赢得 人不约而同地把群体的“我们”转向了个体的“自 了童话诗人的称号。从 他留下的近千首诗中, 我们能 我” , 强调诗歌最重要的是“诗人的心灵曲线” , 由客 看出他一直在不懈地追求思想和艺术的纯粹, 这使 观外在的叙事性描摹转向心灵世界的表现, 因而突 得他的诗歌“获得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性与抽象 ? 出了诗歌“内视点艺术”的特点; 2朦胧诗派以反叛 性, 一种面向未来的特质, 一种堪称禅悟的明慧” , 的态度表现了他们的现代意识, 大胆地对这个世界 他的简洁而充满神秘的诗风是他对新诗潮无可替代 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他们把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 的贡献, 他的诗在新时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可 的观照结合在一起, 表达了诗人英雄的人格, 这种人 动摇的。 1987 年他出国以后, 曾在德国、美国、新西 格是他们群体的人格。他们的理想不再是乌托邦式 兰、英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香港等国家和地 的幻想, 而是对人性、自由和爱的追求与向往。他们 区讲演, 接受过多次采访, 并受聘在大学讲授中国古 ? 的诗歌用非现实的手法表达现实性的内涵, 脚踏实 代诗歌, 国外有的汉学家称他为“东方的明珠” , 还 地地探索真理, 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是他们作为时 有学者专门研究他, 以他的诗歌创作写博士论文。 代先行者的醒目标志; 3 在艺术上, 他们把诗从庸 俗升华为高雅, 从生活上升为艺术, 恢复了现代诗的 ? 杜国清:《诗情与诗论》 , 花城出版社。 意象化传统, 并对意象思维进行了新的拓展与创造。 ? 岳建一:《顾城绝命之谜?序言》 , 华艺出版社。 现在, 朦胧诗已经在中国现代诗史上留下了辉煌的 ? 顾工:《顾城和诗》 , 见《顾城弃城》 , 团结出版社。1999 年第 1 期 当代作家评论 69 相比之下, 国内对顾城的研究是不够的, 这也许 这都不是他真正的代表作品。从他留下的大量诗作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顾城在国内时是以很纯 中, 可以看到一种贯穿首尾的风格。从早期的天然明 粹的“诗人”的身份生活的。他长时间没有正式工作, 丽、率真热情, 中期的高度凝练、流畅以及神秘莫解, 没有单位和组织, 既不热衷于办刊评奖, 也不参加社 到后期的孩童心绪、 稚儿语言、淡泊心境, 都有着深 会活动, 虽然他的“黑眼睛”被广为传诵, 但他后来的 深的“童话”印记。这种童话的印记不仅因把顾城和 诗歌实践离批评家关注的视野太远, 早在出国以前, 其他诗人明显地区别开来而显示出独特性, 更因顾 他已经是一个被冷落的诗人; 二、顾城虽然写了上千 城在中国现代诗史上的地位而显示出惟一性。 首诗, 但发表得极随意, 许多诗发在一些很不起眼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顾城成为“童话诗人”是一种 小刊物上, 发表之初就不被人注意, 在他死后也给搜 必然, 他的心理机制对他的创作追求与诗歌美学风 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出国之后, 他的诗大部分发表 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海外的刊物上, 除了诗之外, 还有一些散文、诗论、 1. 封闭的情绪记忆 话本和小说, 地域的隔膜使他很难被国内的批评主 在对作家进行研究的时候,“童年经验”常被研 流发现; 三、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在生命的最后一 究者作为解剖作家的突破口。需要提出的是, 童年经 段, 他选择的是一种与现代的社会道德绝不相容的 验源于童年的精神经历, 但并不完全等于作家的童 生活方式, 而他最后的死亡方式又背负着暴力的色 年经历。童年经历中既有经验的成分, 又包含有非经 彩, 这使他很难再被作为文学现象来接受评判。在他 验的成分, 童年经验只能是剔除了非经验成分的童 死后引发的“顾城热”中, 更多的是对其死亡事件本 年经历。童年经历只是造就作家的条件, 而童年经验 身和其遗作《英儿》的评论, 在这些评判中, 又有很多 则决定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另外, 童年经历的保留与 仅是道义上的谴责而缺乏对事件的详细了解和具体 剔除与作家的个人气质和心理机制有着密切的关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是不够的。顾城的好友, 系, 正是有了这种个人的差异, 人们才会从同样的经 同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说过:“不能从正常的 历中得出不同的经验, 再者, 童年经验并不具有百分 道德范畴、个人人品和社会公德来解释、看待这件事 之百的客观真实性,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作家成年经 情, 应该更多地从心理上、生理上看顾城。”这不仅是 验的返照, 它不仅说明作家经历了什么, 也包括了作 解释顾城事件的正确态度, 或许也是我们解读顾城 家怎样经历以及他们观察、信仰和想像的方式。 的一生及其创作的一把钥匙。 既然经验是对以往经历的提取与升华, 那么, 一 个作家的童年经验便能清楚地显示出他的记忆情 童话诗人的定位及创作心理 绪。从这个角度看顾城, 我们可以看出顾城的记忆情 绪是非常封闭的。这种封闭性首先表现在记忆的时 与同时期的其他著名诗人相比, 顾城显得与众 间和空间上。他的记忆固执地停留在与父亲下放的 不同。他不像北岛那样冷峻、深沉, 具有反叛精神和 那段时间和那个地点, 其他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他 理想主义的英雄人格, 也不像舒婷那般人道、自尊, 后来曾多次谈到那个时期的生活,“我是一个放猪的 充满浪漫情调与奉献精神, 他显得纤弱、机智、纯净, ? 孩子, 没有受过教育”。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说, 他 在众多的朦胧诗派诗人当中, 他以童真的孩子形象 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孩子, 放猪生涯只是他童 确立了自己诗歌的和人格的独特性。在他刚出名不 年经历中很小的一部分, 他以偏盖全地把部分的, 暂 久的 1980 年, 舒婷就把一首《童话诗人》赠给他:“你 时的经历当作童年经历的全部, 并因此给自己划定 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 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 一种“成分” , 这显示出他心理上的某种封闭特征。他你的眼睛省略过 病 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 只凭 的封闭性还表现在与人类世界的隔绝上。在他的童 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 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年生活里, 没有朋友, 也没有对手, 只有他和父亲两 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 出发??”舒婷不愧为顾 个人, 在远离人世的地方, 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我 城的知音,“童话诗人”是一个最恰当的称号。虽然他 的成名作《一代人》被读出了政治含义, 他的《远与 近》被读出了哲学含义并被人们作出了多种解释, 但 ? 顾城:《说话难, 说诗更难》 , 见《顾城弃城》 。当代作家评论 1999 年第 1 期 70 和父亲经常在猪棚里对诗。他写一首《沼泽里的鱼》 , 成名作《一代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确称得上是 我就写一首《中枪弹的雁》 。我们写完, 就乐一阵, 然 少年早熟的天才, 十二岁时, 他的诗中就渗透了很成 后把诗和稻草一起, 塞进了土炕。土炕上经过发酵的 熟的思考:“烟囱犹如平地耸起来的巨人, 望着布满 ? 猪食正冒着热气??” 在十年动乱的年代里, 并非 灯火的大地, 不断地吸着烟卷, 思索着一种谁也不 没有这样诗意的生活, 但只保留这种诗意的生活而 知道的事情” 。十五岁时他写了著名的《生命幻想 无其他痛苦的生活记忆, 则多少带有一些人为的痕 曲》 , 后来有的评论家把这首诗誉为“很有惠特曼《自 ? 迹。在心理学研究中, 对痛苦的记忆进行剔除是常见 我之歌》超验性色彩的诗”。在这首诗中, 他热烈地 的心理现象, 这种剔除甚至不能说是有意识的。顾城 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 对自我的认定, 他要让自己的 从不与人争斗的怯懦性格, 屈服于强力、害怕压力的 “生命”去碰撞宇宙的日月星辰, 问候自然万物, 将 处世态度, 也许更能说明他精神上所受过的创 “自我”融入外在世界的各项事物并使这些事物皆染 伤。 上诗人的个性、人格和特质, 达到了“超我” “无我”的 记忆的封闭性使他有条件在有限的时空内为自 境界, 顾城的诗歌风格由此而奠定。 己营造一个与世无争、与自然为伴、绚丽多彩、富有 另一方面, 当他真正长大之后, 却又一直用拒绝 传奇特色的童年生活。 “我是在一片碱滩上长大的孩 的态度与外在世界对抗, 固执地坚守着“孩子”的阵 子, 那里的天地是完美的, 是完美的正圆形。没有山, 地, 坚守着自己的童话理想, 将自身以外的整个世界 没有树, 甚至没有人造的几何体 房屋。当我在走 都视为异己的成人世界, 而后又上升为将人异化的 我想像的路时, 天地间只有我和一种淡紫色的小草 物质世界。他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 ?” 虽然他的视野不够开阔, 领域狭窄, 个人与 影响, 直到 1982 年, 他还借一个孩子的口吻表达了 外界隔绝, 但在这个世界内部却有着丰富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浓 他对成人世界不友好不信任的态度:“在梦里 我的 烈的色彩, 顾城运用他精微的感知, 把自己的天赋才 头发白过 我到达过五十岁 读过整个世界 我知道 华在这个狭窄的世界里泼洒得淋漓尽致。他的诗王 ? 你们的一切 ??出生入死 你们无事一样”。此时 国是他自己的独立王国, 他在这个王国里延续着他 他已经二十六岁, 可他仍用“你们”来称呼成年人。 童年的梦境,“阳光、沙滩、松树、海浪、瑚草、昆虫”是 这种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左右了顾城一生的生 他诗中永远不变的主角, 他用自己的一生尽其所能 活和创作。在这之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他拒绝被 地为这个童话王国增砖添瓦。 污染、固守童真的纯洁, 不向世俗社会妥协的一贯姿 这种封闭性也许还有另外的原因, 即童年经验 态。有些人指出顾城到了后来是在“刻意”维持童话 中“我”的身份自始至终伏在他的身上。顾城的代表 诗人的身份。但即使是“刻意” , 也反映出他的一种追 作之一《生命幻想曲》 , 正是完成于他下放的这个时 求。他要“刻意”保持的毕竟是童真而不是别的, 保留 期, 这段时间不仅是作为一种童年经验对后来的创 童真不是罪过。值得一提的是, 正是因为有了顾城, 作施以影响, 它本身也参与创作并成为创作实践的 久已被人忽视的“童心”精神才得以继续发扬。顾城 一部分。这种童年经验与创作经验的同步也是顾城 很欣赏李贽的学说, 他非常推崇“天下之至文, 未有 日后无法超越自己的一个重要原因, 童年经验的影 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 只要“童心常存” , 则“无时不 响使他无法长大成人, 他只能以童话的方式讲述现 文, 无人不文, 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学而非文者” 。艺术 实中的故事。 创作就是人类的童心在更高程度上的复活和再现, 2. 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 艺术家就是最有童心的人。顾城在谈到朦胧诗时指 纵观顾城的一生, 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值得注意 出:“他们的作品在一个时期, 都不约而同地写到孩 的特点, 一方面, 他是早熟的, 在很小的年纪就有创 作的意识。正如有人指出的:“他生就该写诗, 不用七 ? 顾城:《少年时代的阳光》 , 见《顾城弃城》 。 ? 步, 出口成章。” 1964 年, 当他八岁的时候就写下了 ? 顾城:《学诗笔记》 , 见《顾城弃城》 。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 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这样具有 ? 赵毅衡:《死亡诗学》 , 见《墓床》 , 作家出版社。 象征意味的诗句, 如果不用题目《杨树》来作一个限 ? 洛枫:《镜内镜外》 , 见《顾城弃城》 。 定的话, 这首诗是可以有多种读法的, 这和他后来的 ? 顾城:《十二岁的广场》 , 见《顾城全集》 , 上海三联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店。1999 年第 1 期 当代作家评论 71 子, 或用小孩子的方式来表达痛苦、期待, 他们所经 他创作的源泉, 到了后来, 又被他上升到哲学的高 历的感情瞬间, 和人类远离的天真时代无意相合, 这 度。他将自己的哲学观命名为“自然哲学” , 在生命的 种巧缘使他们在明慧、完美难于更动的东方传统之 最后阶段, 他引为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总结出了自己 ? 上, 轻易增添了一点可爱之处。” 我们可以认为, 顾 的哲学体系 自然哲学纲要。在文章中, 他从自然 城对“童心”的刻意维持, 既是他自身气质、情感、审 之本意、自然之境的退衍、自然观与思辨、自然的方 美情趣、审美方式所决定的, 也体现了他明确坚定的 法论、关于自然哲学的表达、哲学方式的类比等十一 美学追求。他用孩子的纯真的眼光观察和探索外部 个方面全面阐述了自然的哲学观, 并将“自然”奉为 世界, 揭示的却是成人世界里的深刻。童真很容易流 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于肤浅和幼稚, 而深刻又往往沉重得让人难以负担, 他的哲学的“自然”是从科学的“自然”开始的。 顾城稳稳地行走在二者的边缘, 恰到好处地将二者 从小他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超常的感受, 融为一体, 这种童真与深刻的完美统一使他的诗在 这种兴趣和感受也是他成为童话诗人的最重要因 单纯明快的语言层面上表现出一种智性的深度。他 素。童话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的窗口, 大自然是产生 写祖母的去世,“你就这样地睡了 在每天都越过的 童话的最好土壤。只要和别的诗人稍加比较, 就可以 时刻前 你停住了 永远停住” 。他写《佛语》 ,“我穷 看出大自然在顾城的创作中占据着不同寻常的位 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痛哭 我的职业是固定的 固定地 置。在他的诗中, 自然万物不但都是有生命的, 而且 坐 坐一千年 来学习那种最富有的笑容 我不能知 具有各种感官, 有自己的语言动作, 可以和人进行交 道能给什么 甚至也不想得到什么 我只想保存自己 流对话, 同人一样, 是诗歌的主体:“我厌恶 我长久 的泪水 保存到工作结束” 。丰富深厚的内容用这样 地睡着 和大大小小的种子睡在一起 只有我, 不会 浅淡而有节制的语言表达出来, 充分显示出他见微 萌发 不能用生命的影子覆盖土地??”《化石》 知著的体悟能力与点到为止的聪明机敏。 “一棵树闭着眼睛, 细听着周围对自己的评论” ;“风 拒绝长大的心理也使顾城在长大之后处于一种 在摇他的叶子 草在结他的籽 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 两难境地。面对长大的事实, 他一方面要承担起一个 分美好” 。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童话世界。 成年人应有的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 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各 顾城对自然界的发现与感受比一般人要早, 他 种实际问题; 同时他又要尽可能地保持童真, 在不被 还是一个孩子时, 自然万物就成为他关注和表现的 社会污染的前提下从事诗歌创作。对其他人来说, 这 对象。 “文化大革命”中, 他奇迹般地找到一本法布尔 根本就不成问题, 生活与创作毕竟是两个领域的事 的《昆虫记》 , 这本书影响了他的一生, 多次采访过顾 情。但顾城是一个无法区分思辨哲学与实践哲学的 城的斯洛伐克国家社会学院教授高利克称这本书是 人, 他的诗学就是他的伦理哲学。在非此即彼的选择 顾城的“圣经” 。在此书的引导下, 他又读了《昆虫世 面前,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为了作一个纯粹的 界漫游记》 、 《趣味昆虫》等书, 为了查找昆虫纲的三 诗人, 他拒绝参加社会工作, 始终与现实社会保持一 十四个目, 他几乎将《辞海》翻了一遍。这些自然界的 定距离, 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不被物质文明污染的 生物很早就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成为他思维表 环境, 他远离社会, 远离人群, 在荒岛上养鸡种地, 过 达的一部分,“昆虫”是他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 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的创作数年一贯地保持着纯 顾城对于自然界的发现并不仅仅是眼睛的发 真童稚的风格, 他把理应献给社会的热情通通用来 现, 而是各种感官的集体发现。他既能看到“春天里, 建构自己的理想天国。可以说, 他那绚丽、纯洁、奇异 花占领了天空” , 也能触到“歌乐山的云很? 像一只 的童话王国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代价换来的。 只失血的手” , 不但能听到“雨在两块盾牌后和谁说 3. 对自然的超常感受 话” , 也能闻到“一粒粒咸味的光亮” , 更多的时候, 这 在朦胧诗派的众多诗人中, 顾城“返回自然”的 些感觉是融为一体的,“黑色呼吸缓缓上升” ,“他们 呼声格外响亮。这使得朦胧诗在现代性的话语中增 心中的木纹像回声一样美丽” 。这时, 他的感觉器官 添了回归自然这个层面, 这是顾城对朦胧诗的不可 抹杀的贡献。 顾城对“自然”情有独钟, 从写诗之初, 自然就是 ? 顾城:《大游戏小人间》 , 见《顾城弃城》 。当代作家评论 1999 年第 1 期 72 所感到的不单纯是自然本身, 而是一种宇宙的奥秘。 着男性意识所特有的机械、名誉、科学、战争等东西, 顾城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在我周围成千的鸟儿对 男人是一些浊物、渣孽。 我叫着, 我感到一种激动??它们都看我” ,“它们走 他的女性崇拜来源于根深蒂固的恋母情结。在 了, 我觉得在那个瞬间我好像聋了, 我听见另外一种 顾城的童年经验中, 母亲是一个缺席的角色。顾城在 声音, 天、地、宇宙万物轻柔地对话” ,“这是自然毫无 1992 年曾和国外的朋友谈起他的母亲,“年轻、漂亮, ? 遮掩的秘密。我拿起笔, 找到一些字, 开始写诗。” 但是也很任性, 总是试图按自己的愿望行事” , 谢烨 他的体验不乏神秘感, 这也正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 称顾城的母亲极像《红楼梦》中的晴雯, 顾城点头称 ? 洛所指出过的创作高峰体验。在高峰体验中, 诗人对 是 。小时候的顾城几 乎见不到母亲, 母亲在他的印 外部世界的知觉具有急剧变化的趋势: 知觉被看作 象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母亲对于他仅仅是一种关 为自足的整体, 经验者感到他对知觉对象正付出全 系的存在。母爱的缺失使顾城眼中的女性有一种神 部注意力而且可能达到心醉神迷的程度。人一旦进 性, 他需要这种力量的保护, 为了得到这种母爱, 他 入这个境界, 就会失去自我意识而与宇宙合而为一。 情愿永远作个孩子。当他后来得到了一位这样的妻 爱因斯坦也肯定过这种体验, 并说:“谁要是体验不 子时, 那种依赖与害怕失去的心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到它, 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 他 顾城对女性的崇拜经历过不同的阶段。开始吸 ? 就无异于行尸走肉。” 引他的是西方油画中的女性形象, 如法国著名画家 感受自然的能力因人而异。在同样条件的自然 雷诺阿笔下优雅、端庄、纯净的女性形象, 这时他对 环境中, 有人感受到的是恢宏壮阔, 有人感受到的是 女性的崇拜只是视觉上的表象的喜爱; 后来他又被 精微细致, 对自然的不同感受是由个人感官和气质 安徒生童话中的女孩形象所打动, 这些女性冰雪一 的差异决定的。顾城对自然的感受偏重于细腻、精 样纯洁的内心和无私的献身精神使他感到“女性在 微、敏感,“水蚤追逐着颤动的波” ,“雨滴, 被一点点 西方罕有的美丽” ; 直到最后, 他对女性的崇拜才转 啄掉” ,“所有的花都在睡去 风一点点走近篱笆” 。这 到了东方的《红楼梦》中的女性群体上。他认为在《红 种细微明澈的艺术知觉已不单单是源于对客观实物 楼梦》中, 人无论好坏, 只论清浊, 而女儿性最重要的 的观察, 诗人的知觉这时已是一个自足的整体, 不完 特点就是干净, 这种女儿性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性 全依赖于被知觉的物象, 这时诗人感到的知觉是自 和佛性相互和谐统一的最高梦想。后来他甚至能够 我证实的, 不需外来的肯定, 这种知觉的存在不需要 跳出男女的性别进一步认识到: 女儿性是一种由女 被知觉的东西证实。并不是每位诗人都有这样一双 儿体现出来的精神, 和性别本无关系, 并非女人即有 敏锐的眼睛, 更不是每位诗人都有这样完整、真实、 女儿性。这种观点比他以前笼统而盲目的女性崇拜 自足、圆满、尽善尽美的高峰体验。有些诗人在创作 显然进了一步, 可惜他的进步只肯到此为止, 对男性 初期不乏这种对自然的真实的感受, 后来则慢慢失 他绝不肯作更为中肯而客观的评价。他始终认为“男 去了这种体现着激情的纯真感受。顾城的可贵之处 ? 性只是为了衬托女儿的纯洁才存在的” , 这等于说, 在于他一生都在追求这种真实的感受, 一生都在和 对男性只能从消极的一面去理解。随着他对女儿国 有可能破坏这种感受的环境作斗争。 的迷恋, 他对以前盲目而笼统的“女性”也有了“劈发 4. 偏执的女性崇拜 斩毫式的区分” , 他更细致地将女性分为“女人性” 、 顾城童话世界的核心是一个“女儿国” , 按他自 “女孩性”和“女儿性” 。这是他根据自己生活中遇到 己的话说:“永恒的女性有一个光辉使我们的生活和 的三个不同的女性而总结出来的。“女人性”以他的 语言有了意义, 有了生命, 就像春天使万物有了生机 妻子谢烨为代表, 温和、宽容、大度、有圣母样的慈悲 一样。”他最欣赏《红楼梦》里的这一句名言:“凡山川 胸怀, 可以给他提供保护;“女孩性”以他的情人英儿 日月之精秀, 只钟于女儿, 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 沫而已。”因此他也将世界分为两类, 一类是女性的, ? 顾城:《从自我到自然》见《顾城弃城》 。 他认为女儿性与中国的佛性是重合的, 天然的自由、 ?《纪念爱因斯坦文集》 。 洁净、独断, 语言直捷, 心性自现, 和禅意相合; 而另 ? 顾工:《顾城和诗》 , 见《诗人顾城》 。 一类是男性的, 在男性的世界里充满强力哲学, 充斥 ?《浮士德?红楼梦?女儿性》 , 见《顾城弃城》 。1999 年第 1 期 当代作家评论 73 为代表, 活泼、任性、机敏、充满活力、欲望强烈;“女 的心理特征, 他曾在《小春天的谣曲》中, 唱出了自己 儿性”则以一个与顾城只有过一面之交的华裔越南 的心声:“我是一个王子 心是我的王国??我要对 女子李素华为代表, 她清雅、性情淡泊, 以“半为给人 小女巫说 你走不出这片国土” 。进了顾城的城堡的 半是佛”为信条, 聪颖过人, 却又无欲无求。在顾城创 女性, 的确很难走出他的国土。 作的《激流岛话画本》中, 他用《天之净土》为题, 专门 为这位奇女子留下了一章。通过她, 顾城“悟”到,“女 童话王国的三维建构 儿性乃天之净土, 可知、可见、可明、可断” 。 对女性的过于理想化的崇拜使顾城一生都对自 同别的诗人相比, 顾城的创作经历更多地显示 己的男身深深痛恨, 当他成年之后, 自身的欲望和他 出“自生自灭”的倾向, 先天具有的天赋在他的艺术 对女性的态度使他在现实爱情中处于一种无法操作 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完全是在心灵直觉 的困境, 他既要发泄一个成年人的欲望, 又要使自己 的引导下开始了向诗王国的探索和进军的, 他对中 保持对女性的崇拜并接受女性的保护, 他不得不忍 外文化养分的吸收也完全出自于生命本能的情感与 受贬低自己的痛苦, 婚后对妻子的态度始终像一个 价值取向。他与他同时代的朦胧诗人一样, 在文化的 孩子对母亲的态度。对欲望的痛恨, 甚至使他回避对 混沌时期没有可供参照的文学范本, 他诗学理想和 爱情的表达, 在他留下的近千首诗中, 几乎没有爱情 审美风格的最终定型, 与其说是吸取了中外文化的 的内容, 虽然他在生活中曾有过惊天动地的爱情经 产物, 不如说是凭借了个人心灵直觉的导航。他曾说 历, 而这一切在他的诗中却隐藏得滴水不漏。他和谢 过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诗对他影响很大, 其实他在 烨的情书也丝毫没有尘俗的情欲, 干干净净, 堪称圣 七十年代末期才读到洛尔迦的诗, 而早在 1975 年, 洁。在他们长达数年的恋爱中, 他的诗依然在描绘纯 他就以神童的天赋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 洁晶莹的童话世界, 即使诗中出现女性形象, 那也是 曲》并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他后来只是惊喜地在 抽象、隔膜的女性的幻象, 在大多数情况下, 她们的 洛尔迦的诗中找到了自己孜孜以求的东西, 并从此 出现, 只是作为童话诗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比如小女 进一步强化了自己诗歌的审美品格。 巫之类的童话人物。对女性的偏执态度, 导致他的爱 强调顾城的天赋并非意味着他是一个只靠灵感 情观也是形而上的和童稚的。他曾在诗中这样想像 作诗的诗人, 实际上他创作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深刻 过自己的爱人,“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 的理性思考。在进行思考时, 他是观念的、理性的、抽 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 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 象的, 绝不孩子气。这使得他在诗歌之外, 还留下了 头去” 。他写这首诗时已二十五岁, 可对女人的态度 大量的谈诗和谈哲学的文章。 依然如一个孩子, 只有孩子, 才会对母亲有“永远看 他的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开始作 着我”的要求, 也只有孩子, 才会对母亲有“忽然掉过 诗到 1978 年为第一个阶段。这是他创作的少年期, 头去”的担心。这首诗不但心理是孩子的, 连语言也 作品数量不多, 内容较浅显, 语言平易, 明显看出是 是非常典型的儿童语言。 一个善于思索的天才少年之作; 1979?1986 年为第 顾城的女性观念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他必然成 二个阶段, 这是他创作的成熟期。作品数量和质量都 为童话诗人的心理因素, 对一个不愿长大的诗人来 比第一阶段有明显提高。诗歌高度凝练, 看似平淡却 说, 作童话诗人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在顾城的诗里找 不可解, 活泼空灵而又含义幽远, 有些诗已“成为一 不到一点凡世人间的情欲, 无论这情欲是美好的还 个绝对独立, 绝对自由, 比现世更纯粹, 更不朽的宇 是污秽的。当然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对爱情的向往, 但 ? 宙。” 1987?1993 年为第三阶段, 这是他出国以后 这爱情是童话里那种不在现实中操作的爱情, 是一 的创作阶段, 数量相对减少, 语言向童稚回归, 虽不 种不涉及精神经历而只有最后结局的简单的故事, 乏优秀之作, 但有时也显出无所适从的迷茫和才情 这种“爱情”只是作为人性所具有的诸多情感中的一 不足的窘困, 作诗似乎漫不经心, 却写出了生平第一 种而被展现出来, 他的诗从不涉及爱情本体。还应该 指出的是, 顾城在对女性孩子气的依恋与崇拜中, 也 暗含着对女性的专横的占有欲望, 这也很符合孩子 ? 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 , 外国文学出版社。当代作家评论 1999 年第 1 期 74 本长篇小说, 以及话本和哲学著作。在他的全部作品 响, 才能认识到当时才十五岁的顾城已经达到了和 中, 有三个统领首尾的主导意识, 这就是: 生命意识、 他的年龄相比极不寻常的高度。同时, 他的生命意识 自我意识、灵性意识。这是他童话世界的三根主要支 不仅限于人类, 而且涉及到自然万物。在他的诗中, 柱, 顾城用它们来支撑着他诗王国丰富多彩, 绚丽迷 自然万物皆有生命、有感觉、有动作, 它们和人一样 人的三维空间。 是宇宙的主人, 和人的关系完全平等。顾城没有“人 是万物之灵”的观念, 他赋予自然万物以灵性, 而不 生命意识 是将其作为人的生命的符号象征和标志, 他从心里 面真真切切地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生命, 有意志, 都在 诗歌和生命对于顾城来说是一个整体, 他曾说 按照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规律生长运动。所以, 他看 过:“诗可写可不写, 它到人间来不由诗人决定, 由它 云:“云, 正在聚集 正在无声无息地哭” ; 他看风,“风 ? 自己决定。” 这句话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 诗 在粗土中叹气” ; 他看海,“在黄昏, 为流浪者歌唱” ; 的产生是一种生命现象, 诗创作是生命的一种思考 他看树枝,“树枝想撕裂天空” 。他表现自然万物不仅 和存在的方式。他还具体解释说:“我觉得诗和生命 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其生命形态, 而且直接描摹 是一体的, 它们有着独立的过程。就我的诗来说, 刚 他所认为的事物应有的生命形态。在宇宙中, 人与这 开始显然和生活的过程有关, 到后来才发生分离, 诗 些有生命的物体同呼吸, 共生存。在他无师自通的绘 ? 一步步由生活的过程趋向生命。” 读过他的诗的 画中, 这种特质以更加直观的形式显示出来。在他的 人, 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他那无处不在的生命的意识 画中, 他让抽象而准确的“从他的笔尖流出的线, 不 在诗行中激越地跳荡, 对生命的关注, 使他的作品仿 断地生长缠绕, 像时间一样, 把一切联系在一起, 把 佛沿着一条捷径, 省略了许多芜杂无谓的风景直接 ? 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这些“不相干的东西” 到达人的本心, 到达了人所能企及的高度。 仿佛根据自己的愿望生长着, 延伸出各种莫名其妙 顾城的生命意识觉醒得很早, 在十五岁时, 他的 的肢体与器官, 它们以现实世界里绝然没有的秩序 生命意识绽开了异常灿烂夺目的花朵, 他用一首《生 组合在一起, 却错落有致地自成一派体系。 命幻想曲》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自信与礼赞。尽管诗 2. 对死亡的诗意品味。在顾城的诗中,“死亡”是 中的“我”是弱小的, 语言也是孩子气的, 但他生命的 一个贯穿的主题。有人把顾城的诗学命名为“死亡诗 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对生命的礼赞是倾其全力的。他 ? 学” , 指出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死亡, 是他对死亡的 尽情地泼洒生命的热情, 要用生命去震撼世界, 将生 一种诗意的想像、倾听和试验。说到底, 这种对死亡 命和世界融为一体, 从而使生命像世界一样丰富多 的诗意品味源于他内心深处的生命危机感, 也是他 彩。“当我成为世界的时候, 世界也就成为了我” ,“这 的生命意识在另一个侧面的展现。 ? 是个很好的自然生命的感觉”。 他的诗中很早就出现了死亡的字眼。十七岁时 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探寻顾城作品中强 作的《雨》中, 就有“让死 来麻醉 我翻滚的心灵”的 烈而旺盛的生命意识: 句子, 同年所作的《银河》中, 他希望“但愿我们能循 1. 自然本源的生命崇拜。顾城的诗王国是一片 着神秘的两岸, 一直走向永恒的安息” , 再往后, 他的 温情的土地, 对所有生命充满宽容和怜悯。对自身生 诗中不断出现死亡的意象, 任何事物都能引起他对 命消亡的恐惧, 从反面揭示出他对生命的珍惜, 当生 死亡的联想。嘉陵江上渡轮, 被他描写为“戴孝的帆 命处于辉煌灿烂的阶段, 他则更多地从正面直接讴 船” , 船行之后涌起的浪花是“暗黄的尸布” ,“钟摆, 歌生命:“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索 它是死神催来丈量生命的” , 金字塔,“你是一座坟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时间的马 累倒 墓” , 他由惧怕死亡转而品味死亡, 后发展到神化死 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坐窝 我仍然要走遍 世界 沙漠, 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我把我的足迹 像图 ? ? 顾城:《谈话录三》 , 见《顾城弃城》 。 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融进了 我的生命” 。这是一首 ? 顾城:《从自我到自然》 , 见《顾城弃城》 作于 1971 年的诗, 只有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才能 ? 谢烨:《顾城的画》 , 见《墓床》 。 理解这种对个体生命的颂扬多么可贵, 多么不同凡 ? 赵毅衡:《死亡诗 学》 , 见《墓床》 。1999 年第 1 期 当代作家评论 75 亡, 颂扬死亡, 最终, 死亡成了他摆脱不了的宿命, 成 了不堪忍受的“重” , 而在精神上又亲历了不能承受 为他抵御外部与内心矛盾的惟一法宝。在他生命的 的“轻” , 他内心所经历的焦灼、挣扎、痛苦、绝望, 能 够唤起现代人强烈的共鸣。他对于情爱的描写拨动 最后阶段, 他越来越喜欢这个话题, 坚信死亡可以拯 救生命, 可以解决一切生之悖论, 肉体的消逝能换来 了一代人早已麻木了的神经, 男女主人公无阻无隔 生命的永恒, 死亡是肉体的消失与超越, 生即是死, 的情爱交流与宣泄, 有如天籁般的美好和自然, 那种 死即是生, 大有一种无所谓的达观。他多次说过:“死 真切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恋, 给人以净心灵、沁心 亡是没有的, 死亡是文化的结果” ,“死亡是我们的想 脾的愉悦和享受。尽管有人指责顾城的这段生活是 ? “男人自私极端膨胀的一面镜子” , 也有人说他用一 像, 所以它是没有的”。在他看来, 生命是抽象的, 不是具体的, 是永恒的, 不是瞬间的, 生活本身是暂 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野蛮最不尊重人性的纳 时的, 而生命是永远的。他也用同样的逻辑来理解死 妾的方式去追求一种表相上的现代生活的浪漫情 亡, 对死亡作形而上的想像与赞美。 “从拜占庭, 从很 调。仅仅作这种简单的道德批评是很容易的, 但它却 早以前, 水晶就显示了死亡的美” ,“我只是苍白的化 往往掩盖了更为深层和内在的东西。当一个人在地 理上和心理上都远离传统道德, 法律和社会舆论都 石 只能告诉人们 死亡是怎样开始 又是怎样结 对其无能为力, 而他本人又是以一个无法和任何人 束” ,“你悲哀地看着我 使我失去了死亡” ,“星星的 样子有点可怕 死亡在一边发怔” ,“阿尼达在松手时 沟通的局外人的身份参加一种与世隔绝的社会生活 感到了死亡的歉意” , 只有陷入了死亡虚无的诗人, 时, 他便有了最大的可能去选择其私心向往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 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实践的可能。 才能对死亡作如此花样繁多的品味, 正像他自己所 更何况他们“三人行”的生活方式不是他一人, 而是 说的:“不仅能把生作为游戏, 对于死也不例外。” 三个当事人心照不宣共同为之的结果。还应看到, 作 3. 生命与作品相互融合渗透。顾城是一个非常 纯粹的诗人, 出国之前, 他就是国内少有的以写诗为 为一个现代人, 顾城并非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反 生活目的和生活来源的诗人, 这显示出他把创作当 省, 他写作《英儿》的初衷, 就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 忏悔, 而且下了必死的决心, 他多次说过,“写完了就 作生命的一面。在他出国之后, 却表现出他把生命当 可以死了” 。也许正是这种死的信念使他最终脱离了 作创作的另一面, 他竭尽全力地在远离人群的小岛 “忏悔”的初衷, 如实地再度重温了自己理想的不拘 上养鸡, 种地。他的创作与生活经常会发生混淆, 文 学场景与生活场景的混淆, 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 形式的爱情经历, 结果 是更坚定了不与现实社会妥 协, 不与现行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妥协的信念。死亡成为他写作 混淆。他在自己惟一的长篇小说《英儿》中, 向世人提 的支点, 也成为他继续前进的方式, 他用这种方式 供了他所向往并曾经拥有过的情感形态的范本, 这 ? “肯定着自己想肯定的, 也批判着自己想批判的”。 是他的天真, 也是他的真实。在这本书里, 他表达了 用社会道德的标尺来判断《英儿》 , 它无疑是畸 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对情爱的追求, 对传统观念的挑 型的、病态的, 但是顾城在这本书中表现出的对于生 战和为人处世的逆反心理, 而这一切的大前提是出 命的尊重, 对于生命欲望的认可, 对于精神感受与肉 于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 体感受灿烂交合的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却足以 他才敢于无视社会的道德规范, 听任生命欲望的召 让人感到震撼。 唤, 公然实践人们敢于想像而怯于实践的事情, 才能 以把生死置于度外的勇气, 向世人真实坦诚地宣布 自我意识 自己的所想所为。他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允许他作出 自我牺牲。他在死前二十多天最后一次接受香港记 顾城的自我意识在朦胧诗派诗人中有着鲜明的 者曾慧燕的采访时坦然承认, 在岛上的生活是他一 特色, 这是一个孩子的“自我” : 早慧、纯洁、自信、执 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他感觉自己的生命已达到最和 拗。这个“自我”与北岛、舒婷、江河的“自我”相比, 也 谐的状态。在小说中, 他相当真实地描写了自己力图 逃离现实社会, 回归自然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他的身 体找到了与世隔绝的栖息之地, 但他的灵魂却始终 ? 顾城:《在新诗潮讨论会上的发言》 , 见《顾城弃城》 。 在无处安顿的状态下漫游, 他在拮据的生活中饱尝 ? 白烨:《真爱成幻梦 的自白、自谴与自省》 , 见《顾城弃城》 。当代作家评论 1999 年第 1 期 76 ? 有着质的不同。北岛们的“自我”实质上是“人”的自 轮’ 、 ‘螺丝钉’ , 这个‘我’是人吗? 不, 只是机械。” 我, 这个“自我”是大写的“人”的代称, 是“人民”的代 也就是从那时起, 顾城开始了对人性异化的抗争。 言; 而顾城的“自我”从本质上说只代表他自己:“哪 这个时期的顾城, 对政治与社会问题表现出极 怕变成一只昆虫, 我也要找到我自己的声音, 说自己 大的热情, 他在 1976 年曾以一首二百六十多行的长 ? 的话”。正是有了这一本质的不同, 顾城和朦胧诗 诗《呵, 我无名的战友》歌颂了在天安门广场同“四人 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样说并非 帮”英勇斗争的勇士, 在诗的最后两行, 他表明了自 否认顾城的《一代人》等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思 己的态度:“有这样一名士兵, 还在把命令等候??” 想艺术上的成就, 恰恰相反, 它说明了当顾城的个人 同时, 他也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 的“自我”和时代的洪流汇合在一起时, 他的艺术创 这个阶段, 顾城内心的呼喊代表了觉醒的一代人的 作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并产生轰动的影响。然而我们 呼声, 他的创作天赋使他轻易地脱颖而出, 他的作品 更应该看到的是, 顾城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诗人,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 这是他红极一时的时期。在 信守个人的创作原则, 不与社会妥协, 也不与时代妥 这种情况下, 诗人面临两种选择, 要么成为一名讴歌 协, 始终沿着个人的生命轨迹前行。他的出名, 很大 新时期的歌手, 汇入时代大潮; 要么以一种不与现实 程度上是他个人的生命曲线与时代脉搏在某一点上 妥协的姿态被人遗忘。顾城终究是个童话诗人, 充其 的谐振, 并不能证明他是一个自觉的时代代言人。 量是个宣过誓的作出了战斗姿态的诗人, 他并不是 顾城的“自我”意识, 经历了一个从自我到自然, 一个自觉的理想主义者, 他对社会的参与只是一种 最终到达“无目的”的过程。 机缘与巧合, 从来不是一种使命, 无论是作歌手还是 1. 自然的“自我”1969?1974 作斗士, 他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被群众对他表 顾城很早就有意识地寻找“自我” , 在最初的寻 现出来的热情“吓坏了” 。他只像个过客般地对社会 找中, 这个“自我”是一种自然的“自我” 。它包括“天 与政治进行了短暂接触, 便与时代主流分道扬镳了。 空、大地、生活、风雨、鲜花、草地和树木, 鱼、鸟、昆虫 3. 反文化的“自我”1982?1986 和四脚蛇” , 这个“自我”代表了一个孩子的梦想、希 经过了“文化的自我” , 顾城的“自我”来了一个 望和恐惧的方式。这个阶段表现出他“自我”意识的 倒退式的飞升。 “这个我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走 初步觉醒, 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在这个宇宙中 出了贾府的‘大我’ , 又与癞头和尚和疯跛道士, 即又 的位置, 这种个体的存在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这时 一个数量变小的‘我们’合为一体。这个‘我’用反文 他对“自我”的认识还只限于自然属性的一面。他在 ? 化的方式来对抗文化对我的统治, 对抗世界。” 在 这个阶段的创作充满对生命的热爱, 感情饱满热烈, 这里, 他把自己比作贾宝玉, 走出贾府的“大我”意味 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那时的创作是他在“对鸟、对世 着他离开时代主体的人民大众的“我们” , 而“癞头和 界、对自己说话” 。 尚和疯跛道士”的“我们”则要从他的诗里去寻找。这 2. 文化的“自我” 1974?1982 个时期他的诗作有一种破坏“自我”破坏世界的倾 顾城后来回忆起这个阶段时说过:“经历了很长 向, 显示出他这个“任性的孩子”的破坏性的一面。他 一段的思想反复的过程, 当时西方文化在大陆解禁 在 1982 年开始创作组诗《布林的档案》 , 共十八首, 以后造成了一个时尚, 冲击力很强, 叫‘寻找自我’ 。 直到 1987 年才完成。据他自己说:“布林是一个孙悟 我当时也陷入到这个思想逻辑的漩涡中去了” ,“我 空, 唐吉诃德式的人物, 很小的时候就在我心里捣 ? 开始从人的高度判断世界。” 那个阶段的顾城写下 ? 乱。” 我们暂且把“布林”当作癞头和尚和疯跛道 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 《一代人》 、 《歌乐山组诗》 士, 从中可看出顾城所谓的“数量变小的我们”其实 四首 、 《红卫兵之墓》 、 《世界和我》八十五首 等 源于他内心的虚构, 是他自己内心深处叛逆的渴望 诗, 明显地从依附自然转向依附文化。这个阶段的创 作表现出了强烈的思辨色彩, 对社会的观察角度很 ? 顾城:《从自我到自然》 , 见《顾城弃城》 。 明显地由孩子变成了成人, 对自然的歌颂变成了对 ?? 顾城:《请听我们的声音》 , 见《顾城弃城》 。 社会的批判。他曾激烈地对父亲说:“你们那一代人 ? 张穗子:《无目的的我》 , 见《顾城全集》 。 也写‘我’ , 但总是把‘我’写成铺路的‘石子’ 、 ‘齿 ? 顾城:《关 于布林》 , 见《顾城全集》 。1999 年第 1 期 当代作家评论 77 所致。这个时期的顾城内心充满了矛盾, 他无力承受 冠以“唯灵浪漫主义” 。其实, 诗的魅力就在于它有一 “盛名”的重负, 为时代讴歌, 与社会紧贴在一起是他 种近乎唯心的天赋灵感, 如果说, 生命意识和自我意 无法想像与忍受的; 而远离社会, 却又让他感到被冷 识是顾城童话王国里哲学的、诗学的支柱, 灵性意识 落的寂寞, 他甚至怀疑自己作诗人是否够格, 有一度 则是他童话王国的艺术支柱。 他曾觉得自己不会写诗了。这种极度的苦恼在他的 顾城的灵性意识的产生主要是汲取了东方文化 创作中变成了一种为所欲为的发泄, 带有明显的自 的养分。从古代建筑、青铜器上他领略了东方艺术的 我贬低的快感和用非理性与世界对抗的情绪:“他们 精美和谐, 从老子庄子和慧能那里他学到了“尽得天 从东边和西边向我要钱 他们从南边和北边向我要 下之道而无道, 尽得天下之法而无法”的方法论, 更 钱 可是我没钱 就是有也不给 就是给也不多 就是 从屈原、李白、李贺、李煜这些他偏爱的诗人那里直 多也没用 因为是假的 因为我没钱。” 接得其诗魂。他认为传统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而是 4. 无目的的“自我” 1987?1993 一种关系, 一种能力的结构, 因此对传统最好的继承 1987 年顾城出国以后, 发现自己“寻找自我, 对 是创新, 创新“是传统生命力最好的证明” 。同时, 他 抗世界”都是在一个怪圈里旋转。他对文化和反文化 也非常善于吸取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西班牙诗人 都失去了兴趣, 从此放弃了对“我”
本文档为【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张捷鸿(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16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4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1-07
浏览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