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想抑或现实——废名、沈从文、黄永玉笔下的“桃源世界”(可编辑)

理想抑或现实——废名、沈从文、黄永玉笔下的“桃源世界”(可编辑)

举报
开通vip

理想抑或现实——废名、沈从文、黄永玉笔下的“桃源世界”(可编辑)理想抑或现实——废名、沈从文、黄永玉笔下的“桃源世界”(可编辑) 理想抑或现实——废名、沈从文、黄永玉笔下的“桃源 世界” 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上 海师范大学硕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答辩委员会签名: 主席工作单位、职称: 蝤乃莒睫狂彪 , 荔豸 \ 瓢;;、\声摘筮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桃源世界”,从狭义角度来看,是指陶渊明极富盛名的《桃花源记》中想象 出的一个逃离现实困境的乐园,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还包括大洋彼岸与它时 空 对接的理想国、乌托邦乃至后...

理想抑或现实——废名、沈从文、黄永玉笔下的“桃源世界”(可编辑)
理想抑或现实——废名、沈从文、黄永玉笔下的“桃源世界”(可编辑) 理想抑或现实——废名、沈从文、黄永玉笔下的“桃源 世界” 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上 海师范大学硕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 答辩委员会签名: 主席工作单位、职称: 蝤乃莒睫狂彪 , 荔豸 \ 瓢;;、\声摘筮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桃源世界”,从狭义角度来看,是指陶渊明极富盛名的《桃花源记》中想象 出的一个逃离现实困境的乐园,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还包括大洋彼岸与它时 空 对接的理想国、乌托邦乃至后人创造的无数让人流连忘返的诗意栖居地。明 天的希望,总会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一个个美好的栖居地缓解了现实苦 难给人身心带来的磨难,让人们重新看到了生机盎然的一派繁荣,并对生 活重新燃起了希望。不管在哪个时代,乌托邦文学都是被需要的,我们非 常赞同奥斯卡?王尔德的话:一张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丝毫不值得一顾 的。纵观文学史,几乎每个时代都出现过“桃源世界”的完美畅想与随之而 来的或褒或贬的评述。然而相比对于中国“桃源理想”的延绵承续与西方“理 想国度”的演变建构的纵向研究,对于中西方乌托邦理念的横向比对与迁移略 显不足。 本文将分别以废名梦中的桃花源、沈从文笔下乌托邦、黄永玉心中理想国 的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较为全面地对三位作家与桃花源、乌托邦、理想国的 关联与创作的特点进行分析,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透视乡土中国,解读 现实存在,无论是真实还是理想,现实还是梦境,写实还是写意,他们都立足 于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自然的生机与人性的回归。并在此分析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梳理出三 位作家创作的整体特点,继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如此丰富的“桃源世界”的创作现象及其 背后的文化渊源,并探讨其构建的理想世界的相同与差异。导论将梳理和 回顾中外文学中的“桃源情结”,并品评废名、沈从文、黄永玉的研究现状及 其笔下的“桃源世界”的价值和意义。第一、二、三章,通过对沈从文、废名、 黄永玉的文本解读,呈现出边城、黄梅、凤凰的自然风俗、人情人性,以及他 们心中难舍的“桃源情结”。置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社会语境中 看,他们的作品似有远离中心、美化生活之嫌,但从审美角度来说,他们建构 的“桃源世界”何尝不是我们心之向往的乐土,他们笔下的翠翠、萧萧、三姑娘 等人物形象至今仍感染着我们,葆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正视与反观作者及其 文本,对他们理想与现实的交叠思想做出一番品评。在梳理“桃源世界”的文本 呈现和作家心理情节的互动关系基础上,从文化意蕴与审美角度对桃花源的虚 幻性作出价值评估。 关键词:理想、现实、废名、沈从文、黄永玉;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义 摘要 上海师范大学硕:仁学位论文 ” . ,,舶 , 嬲溅 . 勘 黜舶 舀” 砸” 玛 街 ;舶? ,铋如 趾,锄 西 . . , 玛 嘶 .舀 , . ,’ :” ?觚麟炯 西 .” 巧 , 巧 . 舀 觚’’ 锄 ? 饥 姗.% 曲 伽. ? 撕 锄‘‘’,.’‘?锄’,’‘’ ’‘ 印’ 咖. 僦,,莉 ’ 疵 唧’浏, 印 姚?, , 鼢, , 耐肌砷玳.撕, 锄撕 嬲 ? 硼埘撕廿幻、阳”训 , 觚 咖撕锄 舵 ?. 仃删”. 印】, 衄 “?锄 、砌’, 盟 ” . 叩, 印 廿、, ,,’ ,岫吼觚 糟‘幻” ’. 叩 玎 嘣. ,,缸 觚印 , 璐仇廿”幻弘啪,, .,? 锄 ,锄 危 、, .枷 填 】峪 镐, 廿 . 上海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打’ 椭 舶 ‘ 础’,.:, , , , 、”;录 上海师范人学硕二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 目录. 导论 中外文学中的“桃源情结”? 第一节 中外文学中理想乐土的互文织锦. 第二节 废名、沈从文、黄永玉的研究现状及其笔下的“桃源世界”??.. 第一章废名梦中的“桃花源”? 第一节静若远古、美如唐诗的竹林故事?. 第二节人情浇漓、灵魂焦灼的“失乐园”? 小结. 第二章沈从文笔下的“乌托邦”??.. 第一节自然与人形交织的“边城”乐章?.. 第二节现代文明入侵下变异的人情人性? 小结. 第三章黄永玉心中的“理想国”??.. 第一节太阳下纯美宁静的风景?. 第二节介入时代的讽喻与批判?. ,、结. 第四章理想中的“桃源世界”与现实中的社会人生的跨时空比照??. 第一节乡土经验的现实与想象?. 第二节桃源理想的真实与虚幻?. 第三节人性世界的此岸与彼岸?. 参考文献?一 致谢 上海师范大学硕二:学位论文 录 导论 上海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义 导论 中外文学中的“桃源情结’’ 第一节中外文学中理想乐土的互文织锦 陶潜在一千多年前写下了令人心之向往、情之所动的《桃花源记》。“土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诗 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地成为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不断追寻的心灵净土, 那里没有战争,没有专制,有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其乐融融的 生活景象。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诚浑朴的任意自然。“回归自然” 是陶渊明作品的一个贯通性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桃源即意味着自然,进入桃源也就象征 着回归自然,不仅意味着回到了理想情景中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也隐喻 着皈依到人性的本真世界。对于陶渊明回望过去的这种“复古”倾向的人生 观,廖仲安曾评价道;“陶渊明的感情更多是倾向过去,他的社会理想大半 是原始社会回光的幻影。”在现实波荡起伏之际,他将原始社会的回光幻影 与现实世界的破碎联结起来,寻求一片安宁和谐、适性自然的栖居地。此 后,桃花源的指征性渐渐明朗,当人们遭受现实困苦与挫折时,自然而然 会渴望寻求这片宁静致远的桃源,桃花源也几乎成为躲避世俗烦恼的一片 净土。就桃花源的思想渊源而言,可上溯至《诗经》的“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的愉悦清新;老子“绝圣弃智,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的无为境界;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至德之世;自陶潜《桃 花源记》一语出,这个诗意的栖居地在文人心中留下了更多的畅想,其中 不乏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深林修行,李白“桃花流水窗然去,别 有天地非人间”的自在悠闲;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浪漫情 调;汤显祖“青山浓翠,绿水阑环,草树光辉,鸟兽肥润”的富足田园。不难看出, 对理想桃源的描写在历朝历代比比皆是,文人们一旦遭遇仕途不畅或是现实与理 想背道而驰,桃源就成为抚慰他们精神的摇篮。在这世代传承的桃源情结里,渐 渐播种下了他们超越现实黑暗的强烈意念和寄予未来希冀的深切渴望。这一切的 声音,都诉说了一个主题:倡导适性生存,反对人为物殁。 在相隔重山万水的西方世界,人们也不断追求着理想中的诗意栖居地。早在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公元前至公元前年的《理想国》就向人们展示 了一个和谐平衡的理想城邦,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集优美、崇高为一 体的理想国度。它写于苏格拉底被民主政治判死后,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 期对话作品,它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他人之间 ‘反刍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年版,第页。 廖仲安: 导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仁学位论文 的对话,环环相扣的建设起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是他心目中 公正、公允的理想国。这个无论是上层政治制度还是基础生存环境都堪称 和谐完美的“理想国”,它的现实背景却并不是那么顺如人意。柏拉图生活的 时代正处在雅典乃至整个希腊由盛转衰之时,他历经以雅典失败而告终的伯罗奔 尼撒战争的整个过程,期间社会动荡不安,传统的伦理、信仰和社会政治制度遭 受重创,而他本人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得罪了叙拉古城邦僭主,险些被卖为奴隶, 还是好友出资将他从市场上赎回才幸免于难,亲历了内忧外患的柏拉图对现实国 家大失所望,认为一切现存的国家都存在弊端,当时的政治制度都是坏的,应 从社会各个方面重新统筹规划出一个先进的国度,来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 水深火热的危机。于是《理想国》这部蕴含深厚哲学思想的大书,不仅是柏 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 深入探讨了哲学、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各面的问题, 并以理念论为基础,建构了一个系统的、理想的国家蓝图。这个理想世界的 思想核心是正义,最高理念是至善。在《理想国》一书当中,苏格拉底刚开 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它呼应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 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于正义有着多么强烈 的憧憬与向往之情。超越了现实的阴霾与滞后,理想国为混乱的现实城邦树 立了典型的范式。 从词源学意义上看,乌托邦一词出自莫尔于年发表的《关于最完美的 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简称《乌托邦》一书当中。《乌托邦》是莫尔作为 伦敦商界的代表,出使荷兰佛兰德斯期间写成的,他的写作目的在于规劝当时 的统治者进行社会改良。在这部著作中,他采用了人文主义时代常用的游记体 小说的叙述方式,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借助拉斐尔?希斯拉德之 口讲叙出来。为了增强乌托邦岛存在的可信性,他还特意将它与当时人们非 常 熟悉的阿美利哥?韦斯浦奇的航海经历联系在一起,将主人公拉斐尔说成是阿美 利哥手下的一名随从。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避开专制统治者的猜疑;另 一方面又可使作品的可读性大增。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任何 有关新大陆的描述都会令人们感到新奇,并千方百计地找来阅读。从《乌托邦》 发表后所产生的影响看,它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乌托邦》一书共分两部。 在第一部里,莫尔借拉斐尔之口主要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统治阶级的 专权残暴、厚颜无耻,并对广大下层群众的悲惨处境予以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 揭露。第二部,莫尔将自己对人类美好国家制度的憧憬投射在他所遐想的乌托 邦岛上。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 了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 表现及其特征。从词源上看,乌托邦是由希腊文的“没有”和“场所” 上海师范人学硕.:学位论文 导论 虚造而成,即“不存在的客观世界”。这是~个空间化的概念,他在其中建构了 一个社会各方面完美组合在一起的统一体,“乌托邦人已经将野心、派性以及其 他一切邪念铲除殆尽”,自然有序的生活在这片乐土上。但是,我们也要注意 到,《乌托邦》的原作采用的是拉丁文,这就意味着它只能在上层社会传阅,而 不会对下层普通人造成什么影响。这与当时自下而上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 了鲜明的对照,乌托邦也不过是少数人能参与到的理想家园的建构。中国社会 掀起的文化波澜也是首先从知识分子中开展的,并未渗透至下层社会,因此它 们的群众根基都不够深厚。 无论是中华大地上饱受凄?、寻求宁静的陶渊明,还是在残暴统治下憧憬 美好的柏拉图,抑或是在西方政体弊端的夹缝中建构理想的托马斯?莫尔,都不 曾屈从于时代的压力,积极地响应着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随后,西方文学中 建构伊甸园不断涌现。培根的“新大西岛”、安德里亚的“基督城”、进而到康巴 内拉的“太阳城”、哈林顿的“大洋国”、欧文的“和谐村”、卡贝的“伊加利亚”,它 们都是建立在权力意志与科学规则上的理性主义为主导的乐土,其中人与自然 的二元对立占据着主流意识形态。雅各比曾说:“人性并不要顺从历史,而要创 造历史。通过这道人性之门,选择的权利进入了历史的大厦。”凭借着这些跳 脱现实社会的思想智者,敲击出理想世界的一线微光,人们逐渐意识并触摸到 反抗现实的理想光芒。在这些跨越千年、横越东西方理想世界的设计和表述 中,我们可以观其异同。其共同之处在于:首先,他们都是站在社会现实的对 立面,表现出对社会情状的强烈不满,从与社会现状相反地方向去构造一个理 想世界。其次,在这些理想世界的蓝图中,不论东西方作家的侧重点如何,他 们都注重人性的建树。陶潜在一系列“回归自然”的诗句中,皆有此倾向。比如 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不经意中,他目遇 南山的暮岚紫霭、归鸟返飞,感受到造物主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 诗中己说“欲辩已忘言”,但是陶潜还是通过一系列意象例如:南山的永恒、山 气的恣意、飞鸟的悠然,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充实与圆融,尤其是人本身自在 自足的本质。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 好、自由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之外,别无所求。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人的 正义就是人心中的三个部分各尽其职各安其分,理智以智慧统帅心灵,意志 以 勇敢保护心灵,欲望以节制为心灵的正常活动提供生理基础,三部分协调配 合,使心灵处于和谐安宁之中。在莫尔的“乌托邦”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 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 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 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莫尔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当时社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 ‘最后的知识分子》,洪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美】拉塞尔?雅各比: 导论 上海师范火学硕二学位论文 会中的各种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藉之谴责后者,并企图根据乌托邦中人人平 等、和谐相处的状态来改造社会。这些心灵与政体的建造师,在不同的时代对 理想社会的畅想必然有所差异:首先,他们的时间指向不同,理想国是站在时 代的高峰,以远眺的、预见性的目光,提出理想城邦的形式。如果说这种畅想 在时间上指向人类未来福祉的话,那么桃花源、乌托邦则是凝固了时间的指向 性,它以复古思想为指导,甚至不惜抛弃一切现代物质进而“返璞归真”,它体 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圆形时间”。它与“时间的线性流逝和生命的一次性”形成 一种跨时空的颠覆性对抗,“圆形时间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时间意识,它具有共时 性特征,它把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置于同一个层面上,把个体生命的不可逆 转性融入和消解到永恒的轮回之中。”其次,他们的理想社会的根基不同,桃 花源存在于远离政治的“无为世界”,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压迫,只有草 木春色,良田美景的秀丽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光使然。人们追求一 种适性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虽然“理想国”、“乌托邦”也注重自然优 美、人人自得其乐的生命圆融,但它更注重的是从政治、法律、行政组织等方 向去设想,建构起一个城邦、民族的上层建筑体制。 “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柏拉图语。桃花源、理想国、乌 托邦乃至后人创造的无数让人流连忘返的诗意栖居地,缓解了现实苦难给 人身心带来的磨难,让人们重新看到了生机盎然的一派繁荣,并对生活重 新燃起了希望。不管在哪个时代,乌托邦文学都是被需要的,我们大可同 意奥斯卡?王尔德的话:一张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丝毫不值得一顾的。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桃花源”的演变与流深是值得注意的,废名、沈从 文、黄永玉笔下的“桃源世界”绘出了一幅幅令人心之向往的理想国度。 第二节废名、沈从文、黄永玉的研究现状及其笔下的“桃 源世界” 废名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年至年是第一阶段,研究文 章只有余篇,研究者主要有鲁迅、周作人、刘西渭李健吾、沈从文、 孟实朱光潜等人。年至年是第二阶段,研究文章不足篇, 大都是针对废名的鲁迅研究、美学研究所发表的批评意见。年以后是第 三阶段,无论是论文数量约篇,平均每年篇还是研究人员都大大 超过了此前两个阶段。新时期以后,由于文学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生前 身后都十分“寂寞”的废名在研究热潮的影响下也慢慢的得到了读者、研究 者的 耿占春: ‘叙事美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王振军: ‘奥德赛,追寻西方小说的精神原点》,海南大学学报,年第期。 导论 上海师范大学颁.:学位论文 青睐,这一阶段第一篇有分量有影响的论文就是沈从文研究专家凌宇年 再《十月》上发表的《从桃园看废名艺术风格的得失》。废名的小说留有 个集子,可诗歌、散文很少存底,手稿和简报又极少注明年代,这为废名的 资料整理带来了困难。年,由冯建男编辑的《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 版社出版,它分为小说、诗歌、散文、论文四辑,收入废名不同时期的代 表作,基本上显出废名著作的全貌。许多学者是以这本选集为蓝本进行废名 研究的。年在钱理群提出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研究丛书?诗化小说专辑》 中,吴晓东担任起对《桥》的诗学研读。杨义的《废名小说的田园风味》最 早从文化视角剖析“废名和沈从文的文化情致”。刘勇格非的博士毕业论文 《废名小说的叙事研究》是第一部以废名的小说为选题的专著。 当代的废名研究多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废名与中国传统小说在叙事 上的关系,二、废名小说与现实和时代的远近疏离。三、废名的小说的文本 叙事特点与汉语写作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近年的废名研究无论在深度、 广度,还是在角度、方法、数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很多研 究还只是借助鲁迅、周作人、李健吾等人对废名的定论来评价他的,没有什 么实质性的突破。甚至有些研究还陷入了“禅宗思想”和“诗化小说”的泥 潭,这 种以偏概全的观点尤不可取。废名的小说中一系列呓语般的复杂意象,造就 了史家庄、菱荡的宁静自足、纯净原始,这与陶渊明以意象塑造桃源形象的 方式何其相似。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与无奈,郁郁不得的他们只得将满腔 无处释放的复杂情感,以“复古”的方式,将理想世界中的安定平和、怡然自 乐 置于乱世中僻远、隐蔽的乐土中。本文拟对废名小说塑造的“桃源世界”进 行人 文文思,考量他桃源情愫的来源,并与现实情状进行比对。 自年代沈从文的《月下小景》、《边城》,年代的《长河》问世至今, 沈从文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如果以新中国为界,建国前的褒之者认为他开创 了新的文学范式,贬之者认为他过分拘泥于自我的小天地,是“一个空虚的作 者”。抗战爆发后,沈从文似乎仍旧驻留在乌托邦般的乡村世界,由于不愿受 政治左右,他甚至被斥责为一个“桃红色”的作家。建国后,沈从文研究进入 了 停滞阶段。他或被排斥在外,或被塑造成与左翼为敌的形象。直到新时期开 始,随着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渐渐解体以及艺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逐步调整,沈从文才又 回到了研究者的视野中。在这股持续的“沈从文热”中,关于沈从文研究的 论文、 论著不断涌现,并呈现出系统性的特点。尤其在人性、现代性等方面的独特 价值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挖掘。在沈从文个体研究走向深入的同时,人们 也注意到沈从文与世界文学如福克纳、哈代、与中国其他作家如废名、 汪曾祺之间的精神关联。特别是金介甫的《沈从文传》时事出版社, 年版、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三联书店,年版、《沈从文传》北导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年版、赵学勇的《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兰州大 学出版社,年版、吴立昌的《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复旦大学出 版社,年版、杨瑞仁的《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年版以及《沈从文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版、《沈从文文 集》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年版等一批研究专著和选集、 文集的相继出版,更是对沈从文的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研究的 日益深入,沈从文的文学史地位也在不断的攀升。年重排的世纪中国 文学大师座次,沈从文位居第二,仅次于鲁迅。 纵观沈从文的大量研究资料,角度多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至真至 善的人性美探析。由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或意象反观沈从文的心灵世界。三、 对比沈从文笔下的都市小说与湘西小说。四、作品体现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中自然淳朴、宁静和谐的基调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湘西世界”也是他为抵御腐朽黑暗的社会,建构的美好的世界。这与托马 斯?莫尔的《乌托邦》宣言一致,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以多方面 多角度的方式建构起乌托邦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善的人情人性以及国家理想 秩序的开展。 黄永玉,一个集书画、诗歌、散文、小说、电影剧本为一体的当代作家。 他的木刻与绘画较早的受到关注,??年间,先后发表文章评论黄 永玉木刻创作的名家有萧乾、臧克家、端木蕻良、黄新波、汪曾祺等。但他 的文学成就尚未取得应有的关注与讨论。最早对他的诗歌进行研究的是 年第期《民族文学》上发表的《历史的素描》,选择了黄永玉诗集《曾经有 过那种时候》中的十首诗歌进行解读与评价,对黄永玉陆续出版的《我的心, 只有我的心》、《老婆啊,不要哭》、《一路唱回故乡》等诗集研究评述几乎没 有。黄永玉的散文《太阳下的风景》较早引起文学评论界的注意,他的其它 散文作品是近五年来在国内引起注意的,但是整体把握和深入研究还是十分 不够的,诸如评价黄永玉散文的《以“碎屑”写“大书’’读黄永玉散文》、《思 想之慧与乡土意识??黄永玉散文的文化选择》,这类学术性文章数量很少, 系统性稍显不足。值得一提的是吴炫的《论黄永玉的“中国式独立品格”》,他 以中国传统文人的品格特点分析黄永玉的政治、伦理、艺术观念,可谓是视 角新颖。黄永玉的长篇小说《大胖子张老闷儿列传》、《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尚在连载创作阶段,评论界评价较少。近年来,随着黄永玉知名度的提升, 他的文学才华越来越受到关注,随之而来的研究专著也越来越多,王焕林编 写的《黄永玉年谱》上海大学出版社,年版、朱汉民《智者的声音?? 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湖南大学出版社,年版、聂梅、石磊编著的《黄 永玉的七七八八》湖南美术出版社,年版、单雅《黄永玉和他的湘西》 导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 上海文艺出版社,年版、由李辉整理编辑的《黄永玉自述》郑州大 学出版社,年版、《传奇黄永玉》人民日报出版社,年版,这些 专著逐渐丰富了黄永玉的艺术形象和文学风格。 黄永玉作为一个作家,在国内外被关注和评论的还不够。他在中国当代 文学所表现出的特色,值得我们去挖掘,尤其是他文学中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当代社会,人们已经具备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思想,不再需要想出一个完美 无缺却也无法实现的“理想国”,而是需要对当前社会进行改革,不论是如坠 深 渊的五六十年代,还是物欲横流的八九十年代,黄永玉的作品都体现了他希 望能“依靠某种思想或理想本身或使之体现在一定的社会改革机构中以进行 社 会改革的思想”黄永玉的这种思想靠近柏拉图的“理想国”憧憬,具有面向 未来 的前瞻性以及对社会现实进行改造的入世性,他借助小说、散文、杂文、诗 歌、短评等多种文体阐明道理,并且时不时的加上湘西故事的异域特色,降 低了文章刻板的思想宣扬,寓教于乐,寓美于文。 对此,本文将以废名、沈从文、黄永玉三人作为研究重点,比对三者及 其文本体现的“桃源世界”、“乌托邦情境”、“理想栖居地”,勾勒出一幅理想与 现实交织的“桃源谱系图”,藉此反观他们深藏于心的乌托邦情结,为正在行进 中的当下乡村写作提供学理支持。 ‘乌托邦思想史,张兆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 【美】乔?奥?赫茨勒: 上海师范大学硕二学位论文 第一章 第一章废名梦中的“桃花源’’ 中国文人笔下的桃源世界带着拯救意味的审美,渴望遁离人类苦楚的精神阈 值,致力于生命的自然恣意;而西方世界的理想国注重人走向自由王国,着重于 个人自我教化的过程。柏拉图说:岁月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 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 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西方的乌托邦文化与中国的桃花源 情结 达成了超越时空限制的内在价值理念的统一,废名依附于古典情结的生发,致力 于生命的圆融。法国新认识论创造人加斯东?巴什拉也认为,“如果没有情结,作 品就会枯竭,不再能与无意识相沟通,作品就会显出冷漠、做作、虚伪”。跨越 了千山万水的作家们“从故乡出发的生命,经历过童年的成长,行走在异乡的大 地上,渴望着最后的精神归宿,这也成为一类现代作家的精神自画像,成为他们 不断觉醒,不断超越的心灵史”。作家们把爱的眷恋依托在故乡,将家乡看作美 的化身,故乡,逐渐成为他们理想世界的一个现实模板,在其文化憧憬与美学标 准上塑造出合乎自然的人情天性、平和安逸的人际关系、宁静和谐的田园风貌。 这种跨时空对接的“桃源情结”,成为他们生命本能的无意识表现,亦是他们审美 价值产生的情感基础。 陶渊明对远古之世的追怀体现在“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 余”《时运》的感念中,展现在“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劝农》的情怀中,《桃花源记》中陶潜用想象的力量虚构了人类精神安适的 桃花源,其中的“忘时”在精神上复现了自由、在人性上返归了真纯。他将笔触伸 向人类生命的原初时代,桃花源里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集体失落在社会 的时间度量中,也正因为忘却了时间,这里的人们保持了远古的淳朴与美好的人 性,安顿了漂泊的精神与生命。 废名也不断地在找寻抚慰心灵的栖居地,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 慎”,将视野退守到家乡黄梅,从小处开花,慢慢经营着这个小地方的世态人情, 他的竹林青翠欲滴、满目生机,他的菱荡清溪潺潺、缓缓远去。这如梦如幻的文 境看似是一种反线性发展的传统意识作祟,实则是以古观今、以常看变的描画未 来的现代思考。美国人类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援引心理学家威廉?恩斯坦的话来 表明:“意识所抓住的与其说是对过去的关联,不如说是与未来的关联”之后指出, “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这乃是人本性的一个必要部分”。废名虽生活在城 市,笔锋却眷顾着家乡,虽身处繁华,思想却回归纯朴。这与其说是对过去的念 念不忘、追本溯源,不如说是取其精华、投以纯美。以个人的生命体悟为基础, 加之情感体验与美学想象,将地方经验和个人情结吞吐浅深,欲露还藏至一个虚第一章 上海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 无之境,并试图把这种虚无之境指正为一种精神实存,为理想的家园勾画出一幅 愈见清晰的桃源图。 第一节静若远古、美如唐诗的竹林故事 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用“镜”和“灯”的概念对十 九世纪“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进行了梳理与讨论。这两个概念分别对应着 “模仿”与“表现”的写作传统。他说:“从模仿到表现,从镜到泉,到灯,到其他 有关的比喻,这种变化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一般的认识论上所产生的相应变 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认识论就是浪漫主义诗人和批评家关于心灵在感知过程 中的作用的流行看法。”他认为十八世纪的作家对心灵的理解主要是“镜子式” 的,而十九世纪作家们的理解,则近乎于更具主体精神与发现的“智慧之灯”。从 镜到灯的转变,是人的主体智慧与心灵力量愈益强大的过程,废名的心灵之灯则 是他洞烛存在、勘探人生的精神向度,以及小说中多向复杂的寓意。 废名在小说中不纠葛于纷繁世相的发展过程,不强调叙述对象的真切变化, 他着意于事物的神韵,并将其纳入心灵轨迹进而内化、个性化,这些反复咀嚼的 心象之物充满了诗的高蹈与哲学的沉思,有意无意的阻隔了自我与外界的交流与 沟通。一般读者嫌其晦涩,难以卒读,就连同时代的批评家李健吾也认为他的小 说“永远是孤独的,简直是孤洁的”。自认与废名写作风格最为相近的沈从文, 在谈到废名小说时说道:“冯文炳君所显得是最小一片的完全,部分的细微雕刻。 给农村写照,其基础其作品显出的人格,是在各样题目下皆建筑到平静上面的。 有一点犹豫,一点向知与未知的欲望,有时宇宙光色的眩目,有爱,有憎??但 月光下或黑暗,这些灵魂,依然不会骚动,一切与自然和谐,非常宁静,缺少冲 突。”出于两人相似的情怀与感悟,沈从文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废名的小说大多充盈了优美、健康的音符,纵使当时的农村处于愚昧无知的 蒙蔽状态,废名的目光也不愿在“丑”上停留,而是将现实的苦化作理想的蜜, 把 镜中的像变为灯下的光,为冰?黑暗的乡土大地带来光亮与温暖。《桥》中的小 林、琴子、细竹,没有庄稼人日常生活中的劳作与艰辛,三人整日里习字作画、 采花折柳、看山赏塔,这种一男两女的模式在传统文学中为情节的迸发埋下了伏 笔,而在废名笔下,它仅仅作为己知情状默默的参与了事件的构成。这与宗白华 提倡的“艺术的人生观”达成价值层面的同构,“积极的把我们人生的生活,当作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美】??艾布拉姆斯: 第页。 李健吾: ‘李健吾文学评论选》,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文集第卷,广东: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年版,第 页。 第一章 上海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 一个高尚优美的艺术品式的生活,使他理想化、美化”。宗白华甚至要求要以 唯美的艺术眼光去化解人生的烦闷,“把世界上社会上各种现象,无论美的,丑 的,可恶的,龌龊的,伟力的自然生活,以及鄙俗的社会生活,都把他当做一种 艺术品看待”?。废名的文学思想映照了宗白华的美学理念,他保持着古朴纯情 的恋乡之情,从审美价值上关注故乡人生,将现实中的痛感转变为艺术中的美感, 小说一触及悲苦,就立刻转向自然,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桃园》里阿毛的爸爸 妈妈经常争吵打架,妈妈也不知怎么就死了,这些悲惨在废名笔下都是一扫而过。 《浣衣母》里接连失去亲人的李妈的悲苦命运也被过滤掉了。废名滤掉了世事的 繁复与艰险、生命的冲动与失败,滤掉了一切具体的东西,将记忆深处的人、事、 景“意象化”,赋予“废名式”的独特的精神取向与价值选择,营造出别样的超世俗 的生命情趣。 中国自古就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也有《史记?苏秦列传》中尾 生在蓝桥下抱柱而死的悲怆故事,自此,不论鹊桥、蓝桥乃至西湖的断桥都是人 类爱情的象征。《桥》的上部多次写到小林独自过桥,被别人看着过桥。“我会过 桥的,我总是一个人过桥”,这时的桥象征着小林与琴子爱情。下部小林的感情 在琴子、细竹之间徘徊,这时的小林多是看别人过桥,即便他走过了现实中实实 在在的桥,也笃切的说:“我的灵魂还永远是站在这一个地方??看你们过桥。” 桥的过与不过,正是对现实问题的写照:原本野草如锦、水牛星散的田园牧歌似 的生活渐渐的融入了另一新鲜美好的事物,活泼的细竹为平静的生活渐渐地融入 了丝丝活力,却让淳朴善良的人失了内心的一方净水,徒增了更多的烦恼。谁能 确定鲜活的生命力带来的一定是生机勃勃的能量呢桥的那头会是白云暖暧,水 色青青的伊甸园吗小说看起来尽是田园悠扬的牧歌,却内含着这些隐忧与思 考。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桥的身影,李妈屋前过往三教九流的石桥,莫须有先生 下乡途经之处就有许多“伟大的石桥”,莫须有先生小时候“最喜欢过桥”,莫须有 先生的女儿也“最喜欢过桥”。这些主人公之所以喜欢过桥,是因为废名还是愿意 相信桥的那边是一个别有洞天的伊甸园,他把自己童年“见了桥是怎样的欢喜” 的情感记忆覆盖在人情浇漓的现实生活之上,用心灵之光驱散黑暗与阴冷,从困 苦阴冷的生活缝隙中找寻心灵的归宿。这一系列“桥的建构寄寓了他对民族灵魂 能够得救和获得新生的希望”。纵使桥彼岸的乌托邦看的不那么真切,坚定的 信念和理想的希冀也不断鼓舞着废名的执着前行。 那么,桥的那边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这里的田畴,山,水,树木,村 庄,阴晴,朝,夕,都有一层飘渺朦胧的色彩,似梦境又似仙境”。废名小说 宗白华:‘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时事新报》,年月日。 宗白华:‘青年烦闷的解救法》,‘解放与改造》,年月日。 ‘废名: ‘忘记了的日记’, ‘语丝》, 年月日,第期。 戚钧: ‘反叛与眷恋??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文化意义》, ‘上海大学学报》,年第期。 灌婴:‘桥, ‘新月,年月日,第卷,第期。 第一章 上海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 中的水“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水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生命的源 远流长,它孕育了乡村儿女天然纯净的俊秀与灵气。《柚子》中外祖的村庄,后 面被一条小河抱住,河东约半里,横着起伏不定的山坡上,清明时节,满山杜鹃。 《洲》中“一条河,差不多全城的妇女都来洗衣,??河本来好,洲岸不高,春 夏水涨,不另外更退出了沙滩,搓衣的石头挨着岸放,恰好一半在水。”《菱 荡》“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 潺潺流过。这里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邻水而 立。”《竹林的故事》中,出城有一条河,过河西走,坝下有一簇竹林,竹林 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清凌的水边自然布满了绿色的生机,竹子、 桃林、枫树、芭茅、杨柳等等,水与绿构成的生命意象,“是把书拿来就可以嗅 出的”。那种水生绿、绿怡情、情醉人的乡村自然不禁令人心驰神往,生命按 照自然赋予的方式“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些柔美的情思出于废名对依附在草木水土上宁静自足的传统文化的眷念,他用 纯净的原始乡村对峙喧嚣的现代文明,让梦一般的过去成为诗一般的永恒。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即便是“坟”这类传统意义上让人脊背生 寒之物,在废名笔下也融入了新的哲学内涵。《芭茅》中小林与伙伴在坟场嬉戏 玩耍,“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母亲登场还觉得好玩”,死的 寂静与生的活力形成富有意味的循环。《松树脚下》史家奶奶为琴子妈的祭日上 坟,竞认不清到底是哪一座坟,“真的,哪~个坟是呢老年人到底有点模糊。” 《清明》上坟时,“松树脚下都是陈死人,最新的也快二十年了,绿草与石碑, 宛如出于一个画家的手,彼此是互相生长。怕也要拿一幅古画来相比才合式”。 坟竟能与古画媲美,这样敢想敢写的人也独有废名了。他还通过小说人物表达对 坟的无惧、对死之美的向往,小林说“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三姑娘为爹带孝“黑 底绿花鞋的光头蒙上一层白布”,“更显得好看”。少女之死是“一瓣不可思议的空 白”、“一个无边色相之夜”、“一幅画的一朵空花的艺术杰作”。少男之死是“长春”、 “对于青草永远是一个青年”,孩子之死是一个“游戏,轻灵而美丽”,诗人之死“自 成世界”。此刻,“死亡”与“美好”在价值层面划上等号,这个未知的神秘领地是 生之繁华的承接,是深刻澄澈境界的延续。他在一篇散文也表明了这种心迹,“我 觉得春天没有冬日的树林那么繁华,我仿佛一枚一枚的叶子都是一个一个的生命 了。冬日的落叶,乃是生之跳舞。“‘春华秋实都到那里去了所以我们看着火, 应该是看春花,看夏夜,昨夜星辰,今朝露水,都是火之生平了。终于又是虚空, 因为火烧了则无油也。庄周则日,‘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冬天的落叶燃 烧后 汪曾祺:‘文与画》,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年版,第页。 废名: ‘竹林的故事,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年版,第页。 废名: ‘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年版,第页。 沈从文: ‘论冯文炳, ‘沈从文全集第卷,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年版,第页。 废名: ‘树与火柴’, ‘平明日报?星期文艺,年月日,第期。上海师范人学硕.:学位论文 第一章 化为跳跃的火苗,而这冬天的落叶是由春花夏叶的逝去渐变而生的,曾经的沧海 桑田、星辰露水都有过生命的辉煌,所以不必寂寞感伤,历经世事的生命燃烧后 化作一方故土,这圆圆的坟头不只是一个固有的存在物,还蕴含了生命的灿烂圆 融与解脱后的平静安详。 除此之外,废名的小说还描写了桃园、柳、黄昏、桥等田园风物,这些投射 了个人心灵之灯”的非逻辑化的心理主义的叙述方式,建立起废名独特的审美场 域。经过光明澄澈下史家庄、陶家村,去除了世间的喧哗和嘈杂,只依留心灵的 色彩与唯美的姿态,成就了一抹记忆中的绚烂。废名看似“神光离合,扑朔不定, 非梦似梦”的小说实则是“事赝而理亦真”,他在烦恼中寻求心灵的安适,将生活 的实态转为梦想的伊甸园,在美一般的柔丝中追寻善的情愫。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废名的小说在宁静秀丽的风景背后始终笼罩着丝丝幽怨落寞的气氛,这使他的小 说呈现出清新冲淡与忧郁哀怨并蓄的风格。 第二节人情浇漓、灵魂焦灼的“失乐园” 废名迥异于时代主流,任性而刻意的建构出精致优美的桃源世界,他在字与 句、人与物中深藏潜隐了真纯与繁复的思绪,细细品读,文中蓄意遮蔽的失望与 落寞隐隐浮现。他表层的叙事意图就是心灵之灯所现,潜在的意识心态即为镜中 之象所视,正是这两个明显分裂又极力连接的叙述层面使得废名的潜在意识显出 独有的复杂与矛盾。他似是而非、亦幻亦真的语言不禁令人迷茫究竟意指何处。 其实“这就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它流过的地方,凡有什 么汉港弯曲总得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被拂抚弄一下子,才在往前去, 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脑,但除去了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了”。废名柔情似水的 思域、虚幻多义的物象为理想中的乐园带来了浓郁的浪漫与诗性,令人沉醉其中 而忘了文字背后的沉重。实际上,废名笔下的乡村首先是一个实在性的空间名词, 其次才被赋予象征性的内在文化。吉尔?德拉诺瓦认为:“乡土观念太具有象征性、 太像游戏、但我们不能只将其局限于对根的崇拜上。”在这桃源世界中,美轮 美奂的场景与虚无飘渺的特质源于他理想主义的高远目标和现实主义的理性之 间的不可调和,源于主题精神的自由诉求与现实羁绊之间的矛盾,也是主体精神 的文化困境与灵魂焦灼的意识荒原之间的论战。但我们不可忽视,废名对时代精 神的理性审视,以及对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农村的悲剧性观察。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皆只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中,然而 孟实朱光潜: ‘“我是梦中传彩笔’非命略识》, ‘读书》,年第期。 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法吉尔?德拉诺瓦: ‘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斌、洪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月版,第页。 第一章 上海师范人学硕一:学位论文 在废名的小说中,时间的是静止的,它似乎暗合了桃源的“不复存焉”。《桥》的 故事时间跨越了十年,下片首句写道:“在读者的眼前,这同以前所写的只隔着 一页的空白,这个空白实代表了十年的光阴。”这十年如南柯一梦,并未在小 林身上烙下丝毫痕迹,他依然是个懵懂无知的赤子,他眼中的人也一如往常,“三 哑叔还是三哑叔,同当年并没有什么分别??在他所最有关系的人当中,他想 ??史家奶奶也还是那样”这些人只依生命与自然的法则成长,很少受制于 阶级、矛盾,更没有经历社会大变革大浪潮的影响。“在这个传奇的时间里,什 么都不发生变化,世界依然如故,主人公们的传记生活依然如故,他们的感情也 依旧不变,人们在这个时间里甚至都不衰老”。与小林一样,时间也在三姑娘 那里静止了,十二年前乖巧可爱的三姑娘与今年竹林边的她并无差异。同样情节 飘忽、语义模糊的还有《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的姓名年龄籍贯等身份都 不知晓,人生经历也不明,他的谈吐更是怪异。他要去哪里,目的是什么,就连 自己也不清楚。“乡下的侦缉队也侦不明白,只好让他算了”。废名将当时非理性 社会剥落出的现实混乱、人情冷漠、人性异化的感受,转化为荒诞影像投射在小 说文本,人们在追随桃源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悠扬时蓦然发现,原来这古今莫 辨的痕迹只存在于海市蜃楼。桃花源,更像是人们做的一场黄粱美梦。 如果说文本时间的静止是废名抵抗现实浇漓的一种手段,那么他在《河上柳》 中更深刻地对现实做出了精神向度的思考。陈老爹是演木头戏为生的民间艺人, 他古雅诙谐,平时逢人就盘点古今事事,生活上自足自乐,每月进城演两次木头 戏就够了饭钱、酒钱。黑天回来时驼子妈妈就在杨柳枝头为他挂上灯笼照明,他 极爱惜这株围抱不住的柳树,旁人折柳他都唯恐伤了大枝。衙门口贴出了禁演木 头戏的禁令,在失去衣食之源后,“酒店里的陈欠,又一天一天的催”,陈老爹只 能砍掉柳树维持生计。自此,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世界,时代的错位感与生存的 尴尬性在镜中立体呈现。废名忧伤的看着镜中明晃晃的现实:现代文明磨灭了原 初的美好,他却无力抗击矛盾的冲击,只能将情愁化作笔下的小舟,希望它能泛 起人心中久违的涟漪。 更让废名痛心的是现代与传统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断侵蚀着乡村中的美 好人性,农村宗法制的道德体系逐渐土崩瓦解。《四火》中供养寡嫂姑侄的年轻 主人公,因捉猪脚偷油而被革掉差事成为游民,最后沦入酗酒、行窃之流。《柚 子》中柚子与焱哥青梅竹马,只因外祖母早已为焱哥缔结了婚约,两人只能分别。 而后焱哥外出读书归乡,清纯的柚子由于家道中落、父兄避债他乡,柚子自己赚 钱糊口已变得“成日里怨天怨地”,过早的消沉了。《讲究的信封》中仲宁生性懦 弱,为缓解家中经济困难,希望得到同乡李先生的帮助谋份工作,求告无门后, 废名:‘桥,‘废名小说下,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年月,第页。 废名:‘桥,‘废名小说下,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年月,第页。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他稚嫩的心在世态炎?中颤抖变异。现实的忧患与失落,表层痛苦与深层孤独的 交织,传统人格与现代文明的错位都掩藏在废名的乌托邦世界里。反观这理想世 界,其精神内核是他排解心灵孤独和寻求心灵平衡的避难所,不论是缓缓悠然的 桃园,还是慢慢细流的菱荡都无法不与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相区别。《桃园》 里的阿毛吃上鲜嫩桃子的小小心愿的都不能实现,愿望与现实的忤逆暗示了乌托 邦终不得宁静自在。《菱荡》中极力展现水清竹绿的自然风光,反语式的书写掩 盖了废名无意识深处的精神创伤。主人公陈聋子在陶家村做了十几年长工,他孤 苦伶仃,“轻易不见他说话”,最大的快乐就是倾听别人的说笑。在众人面前,他 选择沉默,这沉默背后的现实意义就是:静谧安详的环境下难以言说的心中郁结。 陈聋子本身就是一个象征,他拒绝他者声音的影响,以保持自身灵魂独立的方式 唤起人们对现实的思索。废名这种深藏潜隐式的乌托邦情调是由认识论出发、理 性思考过的浪漫主义,是在形而上的哲理层面传达对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的思 考。他的镜中之像,是浪漫主义哲学、美学精神旨向在现代文学创造实践中达到 的一个新的表现高峰。 小结 废名的小说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的交融渗化”。客观的自 然景象的并置排列幻化的是思想的镜境,主观的生命情调心灵之光点亮的是艺术 的灯火。废名在理想的桃花源浅吟低唱着牧歌与挽歌的旋律,作为牧歌,它表现 出一种向后看的对人类原初文明形态和本真自然生活状态的追思;作为挽歌,它 体现出一种自然与文明、人类精神与历史理性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刘西渭曾说: “废名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 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桃源是现世美好的天堂,是华美飘渺的仙境, 也是无从把握的抽象命题。徜徉其中的文人墨客,既是浊世中的梦想者,亦是人 生意义的追寻者。在那个政治斗争激烈的年代,废名把理想桃源提升到一种人生 的追求,其不合潮流的时代隐患早就埋下,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他的价值 判断与审美标准,在写实旗帜下融入主观感受的新机,与同时期的社会剖析小说 各执一端,丰富了文学的美学价值与异态表达。废名的“桃源世界”是不与外界相 交的异度空间,是充斥了真善美的乡村民风,它吸引人们向往一种美的人生,一 种引人向善的力量,延续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那支或明或暗的淙淙溪流。 宗白华: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宗白华全集》第卷,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年版,第 页。 刘西渭: ‘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 ‘李健吾批评文集》,郭宏安编,广州:珠海出版社,年 版,第页. 第:章 上海师范大学硕二仁学位论文 第二章沈从文笔下的“乌托邦’’ “乌托邦”一词最早出现在托马斯?莫尔于年发表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 制度和乌托邦新岛》一书当中,书中描绘了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一个令人僮 憬的美好社会。那里的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从事 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 有堕落和罪恶。战争时期他们从不使用自己的公民,而是雇佣临近好战国家 的士 兵
本文档为【理想抑或现实——废名、沈从文、黄永玉笔下的“桃源世界”(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1-20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