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

举报
开通vip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1~20单元 1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Revision History Version Comments Author Note V1.0 draft version 2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Contents Revision History .......................................................................................................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1~20单元 1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Revision History Version Comments Author Note V1.0 draft version 2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Contents Revision History ............................................................................................................................................................. 2 Contents .......................................................................................................................................................................... 3 1 第21单元 ................................................................................................................................................................... 5 1.1 揠苗助长 ............................................................................................................................................................ 5 1.2 砚眼 .................................................................................................................................................................... 6 1.3 农夫耕田 ............................................................................................................................................................ 7 1.4 稚犬 .................................................................................................................................................................... 8 1.5 鷧鸟中计 ............................................................................................................................................................ 9 2 第22单元 ................................................................................................................................................................. 10 2.1 枭将东徙 .......................................................................................................................................................... 10 2.2 世无良猫 .......................................................................................................................................................... 11 2.3 河豚之死 .......................................................................................................................................................... 12 2.4 刻舟求剑 .......................................................................................................................................................... 13 鹬蚌相争 .......................................................................................................................................................... 14 2.5 3 第23单元 ................................................................................................................................................................. 17 3.1 曹竹虚族兄遇鬼............................................................................................................................................... 17 3.2 疑鬼 .................................................................................................................................................................. 17 3.3 畏鬼致盗 .......................................................................................................................................................... 18 3.4 畏影恶迹 .......................................................................................................................................................... 19 3.5 鸲鹆噪虎qú yù zào hǔ ................................................................................................................................... 20 4 第24单元 ................................................................................................................................................................. 21 4.1 孟母戒子 .......................................................................................................................................................... 21 4.2 孟母不欺子 ...................................................................................................................................................... 22 4.3 秦西巴纵麋 ...................................................................................................................................................... 23 4.4 屠夫杀狼 .......................................................................................................................................................... 23 4.5 郢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燕说 .......................................................................................................................................................... 25 5 第25单元 ................................................................................................................................................................. 27 5.1 陶侃尝出游 ...................................................................................................................................................... 27 5.2 木屑竹头 .......................................................................................................................................................... 27 5.3 墨子怒耕柱子................................................................................................................................................... 29 5.4 李存审诫子 ...................................................................................................................................................... 29 5.5 芒山盗临刑 ...................................................................................................................................................... 31 6 第26单元 ................................................................................................................................................................. 33 6.1 读书与作文 ...................................................................................................................................................... 33 6.2 卖瓜减字 .......................................................................................................................................................... 33 6.3 修改一法 .......................................................................................................................................................... 34 6.4 歧路亡羊 .......................................................................................................................................................... 35 6.5 二叟钓鱼 .......................................................................................................................................................... 37 7 第27单元 ................................................................................................................................................................. 39 3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7.1 张飞横矛当阳桥............................................................................................................................................... 39 7.2 次非斩蛟 .......................................................................................................................................................... 39 7.3 溺鼠 .................................................................................................................................................................. 41 7.4 鸡感恩 .............................................................................................................................................................. 42 7.5 猫儿索食 .......................................................................................................................................................... 42 8 第28单元 ................................................................................................................................................................. 44 8.1 刘道真戏谑 ...................................................................................................................................................... 44 8.2 唐明皇赐名 ...................................................................................................................................................... 44 8.3 偷鸭求骂 .......................................................................................................................................................... 45 8.4 何梅谷之妻 ...................................................................................................................................................... 47 8.5 庸医 .................................................................................................................................................................. 48 9 第29单元 ................................................................................................................................................................. 49 9.1 马诉冤 .............................................................................................................................................................. 49 9.2 楚人有担山鸡者............................................................................................................................................... 50 9.3 某甲夜暴疾 ...................................................................................................................................................... 50 9.4 涸泽之蛇 .......................................................................................................................................................... 51 9.5 盗牛者强辩 ...................................................................................................................................................... 52 10 第30单元 .......................................................................................................................................................... 54 10.1 于令仪诲人 ...................................................................................................................................................... 54 10.2 乡人藏虱 .......................................................................................................................................................... 55 10.3 别字秀才 .......................................................................................................................................................... 56 10.4 画鬼易 .............................................................................................................................................................. 56 10.5 吹牛 .................................................................................................................................................................. 57 4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 第21单元 1.1 揠苗助长 【汉语注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成语典故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茫茫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 予(同“余”)(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5、谓:对...说,告诉。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17、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颗一颗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的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成语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 5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1.2 砚眼 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仆人往,以一金易归。仆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仆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盖此砚佳于鸲鹆眼也。 译文 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讨论价格还没有定。到了府邸之后,他让仆人前往集市,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惊讶地(认为)它不像(早先看到的那个砚台)。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陆庐峰十分惋惜,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字词注释 1.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2.既:已经。 3.邸:官办的旅馆。 4.金:银子。 5.易:交易。 6.是:这。 7.鸲鹆:鸟名,俗称“八哥” 8.何:为什么。 9.值:遇到。 10.幸:幸亏。 11.大:非常。 12.向:先前。 句子翻译 1. 公讶其不类。 陆庐峰惊讶地(认为)它不像(早先看到的)。 2. 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主旨引导) 这方砚台之所以博得陆庐峰的厚爱,因为它有这个可贵之处:有个“八哥眼”,这正是它的奇妙之处。 可是陆庐峰的仆人却不明白,结果,这个仆人把砚台上的珍奇之处当成了多余的突起之物,擅自决定花钱打磨,结果多此一举,适得其反,报废了一件砚中珍品。说明了陆庐峰仆人不懂装懂。 自作主张,必定适得其反。正因为如此,陆庐峰才觉得可惜。 启发与借鉴 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那砚台值钱的地方正在“微凸”处,而仆人却以为是疵点,结果做了适得其反的事。主观愿望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知识 “平”为使动词。上文“令磨而平之”中的“平”,要理解为“使......平整”,意为叫石工磨过使微凸处平整。 6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如果不这样理解,译成叫石工磨过平整它,那就不通,因为没有“平整它”这种说法的。因此,在这句话中“平”就成了“使动词”(使动用法)。还有其他的文言用法是: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和特殊语句。 1.3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11)亦(12)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13)服而(14)退(15)。 译文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讥笑说:“哎呀,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这个田一个月也耕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不易。”农夫说:“不是耕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服口服地离开了。 解释 1.息:呼吸。 2.行者:过路的人 3.哂:嘲笑;讥笑。(shen3) 4.竟:满;竟月即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5.术:方法。 6.移时:不多时。 7.竭:完;尽。 8.喘喘:气喘吁吁的样子。 9.仆:倒。 10.谓:对…说。 11.亦:也(是)。 12.然:这样。 13.服:心服口服。 14.退:离开。 15焉:…的样子 特殊句式: 甚矣,农之惰也 (倒装句) 去:离开 文言 作。“作”在文言中是个多义词,解释为“工作”、“做”、“发出”、“发起”、“站起来”等。上文“不能作声”中的“作”,指“发出”,意为连声音也发不出。又,成语“一鼓作气”,意为第一次击鼓进军,战士就能激发出勇气。 借鉴 1.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 2.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3.实践胜于说教 7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4.事非经历不知难 拓展 (1)行者:过路的人 。 (2)竭:尽、完 。 (3)谓:告诉、对……说。 (4)退:离开、走了。 (1)译文:农夫太懒惰了。或:太懒惰了,农夫。 (2)译文:不是耕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不对)啊~ 示例一: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 示例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示例三:实践胜于说教。 示例四:事非经历不知难。 欲速则不达:越是想要快就越是做不成事。 1.4 稚犬 某村赵氏,犬生三子,甫二月,随母行。一虎呼啸出林,疾奔母犬。母犬亟召子伏身下。然一子已为虎所噬。赵氏呼邻里壮丁,持矛逐之。二稚犬奔衔虎尾,虎带之走。犬为荆棘挂胸,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因尾为稚犬累,掉尾不得脱,行渐迟。众人呐喊而前,追及,毙于众人刀下。 噫~稚犬亦勇矣。 全文翻译 某村有一个姓赵的人,家里的狗生三只小狗,刚两个月,小狗随着母狗出来走。有一只老虎呼啸着从树林冲出来,飞快地奔向母狗。母狗急忙召唤小狗躲伏在身子下面。然而一只小狗已经被老虎吃掉。姓赵的人叫来村里的年轻人,拿着矛来追老虎。两只小狗跑过去咬住老虎的尾巴,老虎拖着两只小狗跑。小狗被荆棘挂住胸部,身上皮毛几乎掉光了,始终不肯脱口。老虎因为尾巴被小狗咬住,尾巴摆动还是不能摆脱,越走越慢。众人呐喊着冲上前,追上了老虎,老虎终于死在众人的刀下。啊~两只小狗真勇敢啊。 注释 行:走 甫:刚刚,才。 殆[dài]:几乎。 掉:摆动。 疾:迅速。 亟[jí][:立刻。 持:拿着。 累:牵累。 及:到达。 壮丁:年轻人。 为:被。 呐喊:拼着命呼喊 尽:完。 亦:也。 噫:感叹词,此指“啊~” 故事来源 出自 清代翰林徐谦所著 《物犹如此》卷一 启发 连刚出生不久的稚犬也那么勇敢,人就更应该勇敢一点,敢于拼搏~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杜”,解释为 杜绝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 8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5 鷧鸟中计 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乃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人曰:“先故假,今亦假也,”(在旧版中有这一句、新版无)】 旧版译文 从前有个人有一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鸬鹚(lú cí )总是偷偷地啄鱼吃,那人就扎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竖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有一群鱼鹰一开始在天空中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不久渐渐地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过了很久,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自然不再被它所吓了。那人看见这情况,就偷偷地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鸬鹚仍然下来啄食飞停。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鹚脱不了身。拼命拍打着翅膀嘎嘎地叫。那人说:“先前的确实是假的,现在难道也是假的吗,” 新版译文 从前有个人有一个养鱼池,但是老有一群鸬鹚(lú cí )总是偷偷地啄鱼吃,那人就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鸬鹚们一开始在天空中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过了很久,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自然不再被它所吓了。那人看见这情况,就偷偷地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鸬鹚仍然下来啄食飞停。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鹚脱不了身。拼命拍打着翅膀嘎嘎地叫。 字解 1.鷧(yì):即鸬鹚,俗称水老鸭,喜欢吃鱼。善于潜水捕鱼。 2.为:做 3.回翔:盘旋飞翔 4.刍(chú)人:草人 5.慑:使……恐惧、害怕 6.束:捆绑 7.窃:偷偷地。 8.恬:坦然,安然的样子 9.植:竖立;树立 10.去:拿走 11.已:不久 12.假假:拟声词 13.故:原来 14.初:刚开始时。 15.即:立即 16.久之:过了很久 17.执:握,持 18.审:详细,周密 寓意 鷧鸟之所以被人抓住,是因为他自以为是,不善观察,不会变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要仔细观察,千万不可以自以为是,要善于观察,要学会变通。不会变通的人,始终都会吃苦头的。 扩展 矫枉过正 【拼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 【释义】矫:纠正,变弯为直。 枉:弯曲。 过正:超过了正常限度。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正常限度,反而弯向另一边。 9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2 第22单元 2.1 枭将东徙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打算到哪里去?” 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徙。” 斑鸠问:“什么原因,” 猫头鹰说:“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徙。” 斑鸠说:“要是你能改变叫声就行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你的叫声仍然会被人讨厌。” 词解 枭(xiāo):同“鸮”(xiāo),又称鸺鹠,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鸟 东徙:向东迁徙。东:动词,指向东。徙(xǐ):迁移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 子:你,对方的尊称。 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 之,去。 故:原因。 皆:都,全部。 恶(wù):厌恶,讨厌、憎恨。 以:所以。 更(gēng):改变。 犹:仍然。 出自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汉代开国功臣。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寓意 1 “枭将东徙”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 2 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 10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 其他知识 《枭将东徙》又叫《枭逢鸠》,是一则动物寓言。“枭”即猫头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作者抓住枭的这一特性展开全文。 2.2 世无良猫 某(1)恶(2)鼠,破家(3)求良猫。厌(4)以(5)腥膏(6),眠以毡罽(7)。猫既饱且(8)安,率(9)不捕鼠,甚者与鼠嬉,鼠以故(10)益(11)暴(12)。某怒,遂(13)不复畜(15)猫,以为(16)天下无良猫也。 (乐俊《耳食录》) 翻译 有个人十分憎恨老鼠,破产讨得一只好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吃得饱饱的,而且过着安安稳稳,从来不捕鼠了,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凶残。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走后,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词意 (1)某:某个人;有一个人。 (2)恶:讨厌;厌恶。 (3)破家:倾尽所有的家财。 (4)厌:饱食 (5)以:用。 (6)腥膏:鱼和肥肉。 (7)罽:(jì)(罽蒘)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俗称“鬼麦”。毡罽:毯子。 (8)且:便。 (9)率:全部。 (10)故:原因 (11)益:更加。 (12)暴:凶暴。横行不法。 (13)遂:于是;就。 (14)逐:驱逐,赶走。 (15)畜:养。 (16)以为:认为。 句意 厌以腥膏:用鱼肉喂养。腥:鱼;膏:肉。 鼠以故益暴:老鼠因此更加凶暴。暴:凶残。 以为天下无良猫也: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猫既饱且(8)安,率(9)不捕鼠:猫吃得饱饱的,而且过着安安稳稳,从来不捕鼠了。 寓意 故事告诉我们: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他是个只会说猫不好,却不会反思自己错在哪里的人。给人以深思启示。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 11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2.3 河豚之死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鳍。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翻译 河里的一种鱼,它的名字叫豚,在桥墩之间游动,撞到桥的柱子,不知道离开桥远点。(河豚)恼怒那柱子撞了自己,张开鱼鳃立起鱼鳍,(因恼怒而)鼓起肚子浮在水面上,很久不动。老鹰飞过抓住了它,撕裂它的鱼腹把它吃了。喜欢游却不知道停止,因为游行而碰到东西,不知道反省自己的过错,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以至于被撕裂肚腹而死,多么可悲啊~ 注释: 去:离开。 颊:面颊,这里指鱼腮。 植:直竖起。 鬣:(liè)这里指鱼的鳍。 攫:(jué) 抓取。 鸢(yuān):鹰类猛兽。 磔[zhé]:原指分裂,此指撕裂。 食:吃。 好:爱好,喜好。 触:碰到,这里指撞。 罪:错误;此指怪在……错在…… 莫:不。 鳍(qí):此指鱼颔下两侧的鳍。 止:停止。 至于:因此,以至于。 可:令人。 夫:语气词,可译为:多么……啊~ 寓意 人们在受到打击之后,不能自暴自弃,将错怪在他人身上。 河豚之死的主要原因 “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 喜好游动却不知道停,因为游动而碰到东西,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反而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 句子翻译 有豚其名者:它的名字叫豚 不知罪己:不知道自己的过错 妄肆其忿: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 课文解析 河豚的错误在哪里,(课文原话) 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 补充--衣冠楚楚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指形容人。 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多为贬义) 出处:《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12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示例:他整天衣冠楚楚,但对工作却漠然置之。 2.4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立即,匆忙。 8(契:用刀雕刻,刻。 9(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10(吾:我的。 11. 之:主谓之间不翻译。 12(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13(其:他,代词。 14(求:找,寻找。 15(之:剑,代词。 16(矣:了。 17(而:然而,表转折。 18(若:像。 19(此:这样。 20(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1.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实词 行:(1)<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作者简介 秦相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目录学家和经学家。后为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并辅立异人(秦始皇之父秦庄襄王)登上王位。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任秦国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即《吕览》。其门客有三千人。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为秦始皇所杀。有关成语:一字千金,奇货可居。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这则寓言被收入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寓言二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第二学期第28课《吕氏春秋》二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寓言二则》。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 13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解释词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坠:落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寻找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糊涂 翻译句子 遽契其舟: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成语“刻舟求剑”比喻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2.5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 14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希望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取消了攻打燕国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注释 1方:正在。 2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产珍珠。 3曝(pù):晒(太阳)。 4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5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6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7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8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9 即:就,那就。 10 谓:对……说。 11舍:放弃。 12相舍:互相放弃。 13并:一起,一齐,一同。 14禽:通“擒”,捕捉,抓住。 15且:副词,将要。 16过:经过。 17弊:同“蔽”,蒙蔽。 18恐:担心。 19为:替,给。 两方为某事争执不下时,往往让第三方胜利。 20愿:希望 21惠王:指赵文惠王。 22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 示例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自己渔人得利。” “肃清日寇吾侪事,笑列侯。”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三。“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是指一方和另一方的争执使得两边都不得力。用法 启示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战国策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史书,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太平歌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 15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鹬蚌相争是中国传统曲艺太平歌词的经典曲目。 16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3 第23单元 3.1 曹竹虚族兄遇鬼 曹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 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死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耶,"鬼技穷,倏然灭。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动。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译文: 曹竹虚说:他的堂兄从安徽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时节,便受邀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朋友说:“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曹兄不管,一定要住下。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薄。进入房间后,便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装成吊死鬼的样子。他笑着说:“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摘下自己的头放到桌子上。曹兄又笑着说:“有头的我都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鬼的招数出尽了,一下子消失了。待到他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刚露出它的脑袋,曹兄就唾骂道:“又是那个倒霉的东西吗,”鬼最终没有进去。 注释: 族兄:堂兄。 歙:古地名,今安徽境内 延:邀请。 是:这。 魅:鬼。 蠕蠕:小虫爬动的样子。 乃:原来是。 殊:很。 作:做,进行工作或活动。 犹:副词。还,仍然。 但:只是。 亦:也,也是。 何:怎么,为什么。 足:够得上,值得。 案:几案,矮长桌。 技:技艺,本领。 穷:穷尽,完结。 倏(shū):迅速,极快。 再:第二次。 甫:刚。 辄:就。 唾:轻视,鄙弃。 竟:最终。 3.2 疑鬼 毛氏者,越人也。值雨夜行,左顾右盼,心悸焉。忽一人自后及,言未具伞,乞假之而同行。毛氏无奈,强应之。二人默然良久。毛氏疑为鬼,至桥上,遂挤坠河中。遽狂走而去。未几,天微明,有售饼者启门,往投焉,身颤栗。店主问其所以,曰遇鬼。顷之,又有一人至肆,浑身淋漓,自言为鬼推坠河中。两人相视,哑然失笑。 译文 17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姓毛的是越国人。当时他冒着雨在晚上赶路,左顾右盼(是成语)的,心中非常害怕。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带雨具,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走。毛氏没有办法,勉强答应了他。两个人沉默了很久。毛氏怀疑这个人是鬼。到桥上时,便将他挤了下去,急忙狂奔离去。没过多久,天微微亮,一个卖饼子的店铺开门了,(毛氏)便去投这家店,身体发抖。老板问他这是怎么了,他说遇到了鬼。没过多久,又有个人来到这家店,浑身湿透了,自言自语地说被鬼推到了河里。两人相互看着,哑然失笑(是成语)。 字词注释 毛氏:姓毛的人。 越:今浙江一带。 值:适逢。 悸:害怕。 及:赶上。 强:勉强。 良:很。 未几:不多时。 启:开。 所以:原因。 肆:店铺。 具:准备 遂:立即 及:赶上来 句子翻译 忽一人自后及,言未具伞,乞假之而同行。 翻译: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带雨具,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行走。 遽狂走而去。 翻译:急忙狂奔离去。 启发借鉴 两人都以为遇上了鬼,事实上并不是鬼。世上没有鬼,猜疑过了头,就会疑神疑鬼。 3.3 畏鬼致盗 荆人有畏鬼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盗知之,于是宵潜其垣,作鬼音。惴,弗敢睨也。若是者四五,然后入其室,空其藏焉。或诳之曰:“鬼实取之也。”中心惑而阴然之。无何。其宅果有鬼。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弗信有人盗也。《郁离子》曰“……馋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来,乘隙而入。由其明之先蔽也。” 译文 有一个怕鬼的楚国人,他听到枯叶落地与蛇鼠爬行的声音。没有不认为是鬼来了的。小偷知道到了这一点,便乘着夜晚藏在矮墙下,发出鬼叫声。楚人心中恐慌不安,连瞟一眼都不敢。(小偷)像这样做了四五次,然后进入他的房间,偷光了他收藏的财物。有人骗他说:“这的确是鬼拿去了。”他内心感到疑惑,但暗地里却认为讲得对。没多久,他的住宅中果然有了鬼。因此,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找了出来他也总认为是鬼偷了,不相信是人偷的。 《郁离子》中将:“……谗言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先有疑心才会相信它;离间、挑拨也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因为有机可乘之时才出现。这都是由于聪明早已在之前被蒙蔽住了。” 中心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说人不可有疑心,否则将会像文中的那个人一样相信“鬼”话。人也不可以有仇恨,只有友情有了破裂,才会使挑拨找上门来。 注释 18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荆(jīng):楚国。 2.垣(yuán):墙壁下。 3.《郁离子》:明朝刘基馔。 4.馋(chán):谗言。 5.间:挑拨离间。 6.诳(kuáng):欺骗。 7.蔽(bì):蒙蔽。 8.宵:夜里。 9.明:聪明。 翻译 1.莫不以为鬼也。 翻译:没有不认为是鬼来了的。 2.惴,弗敢睨也。 翻译:楚人心中恐慌不安,连瞟一眼都不敢。 3.空其藏焉。 翻译:偷光了他收藏的财物。 4.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 翻译:因此,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找了出来他也总认为是鬼偷了。 3.4 畏影恶迹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shuò)?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译文 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讨厌自己的足迹,为了抛弃它,便快步跑起来。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还以为是自己跑得不够快,于是拼命得跑不停止,终于力竭而死。他不知道,只要走到阴暗的地方坐着,影子就没了,也太愚蠢了。 出处 战国?庄周《庄子?渔文》:“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不明事理 寓意: 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事情的根本,不抓根本而抓枝节,绝对不可能解决问题,反倒会被问题压倒。 注释 1.走:跑 2.疾:快 3.举:抬起 4.数(shuò):屡次 5.尚:还 6.迟:慢 7.息:消除 8.迹:脚印 9.绝:用尽 口诛笔伐 ( kǒu zhū bǐ fá ) 解 释: 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用语言和文字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19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 例 句 是真是假,是正是错,文章俱在,无法逃罪,只好让后世的读者口诛笔伐了。----《〈真话集〉后记》 近义词 大张挞伐 反义词 歌功颂德 出 处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垄上璠间识者羞。 3.5 鸲鹆噪虎qú yù zào hǔ 女几之上, 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注释 (1) 女几之山:虚构的山名。 (2) 乾鹊:喜鹊,因其厌湿喜晴,故叫乾鹊。 (3) 朴蔌:树名,此指树丛。 (4) 出:出没 (5) 集:聚集。 (6) 鸲鹆:八哥鸟。 (7) 鹎鶋:寒鸦。 (8) 末:树梢。 (9) 畏:畏惧。 (10) 故:所以。 (11) 何以噪为:为何鼓噪呢, (12)噪:乱叫。 (13)颠:覆盖。 (14)无以:没有什么可用来 (15) 对:回答。 (16)忌:忌恨。 翻译 有座山叫女几之山,喜鹊都喜欢在这里筑巢。有老虎出没在树丛之中,喜鹊群聚向它大叫,八哥鸟听到后,也跟着聚集起来向老虎大叫,寒鸦见了问道:“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动物,跟你们有什么瓜葛,而对它大叫,”喜鹊答说:“它一吼叫起来会产生风,我们怕风会把我们的窝从树上掲下来,所以才大叫赶跑它。”然后问到八哥鸟,八哥鸟竟无法应对。寒鸦笑道:“喜鹊的巢在树梢上怕风,所以畏惧老虎;你们是住在树洞里,怎么也跟着乱叫呢, 寓意 这是一则寓言,作者讽刺了那些没有目的与主见,盲目地模仿他人的人,告诉人们要会独立思考。 鹎鶋:bēi jū(寒鸦)乌鸦的别名。《尔雅?释鸟》:“鸒斯鹎鶋。” 郭璞 注:“鸦鸟也,小而多羣,腹下白, 江 东亦呼为鹎乌。” 汉 张衡 《东京赋》:“鹎鶋秋栖,鹘鵃春鸣。” 南朝 梁 刘孝绰 《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鶺鴒摇羽至,鹎鶋拂翅归。”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三?乌鸦》 20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4 第24单元 4.1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一旁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剪断了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这)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2)诵:背诵,背书(读出声音来)。 (3)方:正在。 (4)织:织布。 (5)辍(chuò)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6)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进:背诵下去。 (6)喧:这里指“遗忘,忘记”之意。 (7)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9)引:拿来,拿起。 (10)裂:割断 (11)戒 :告诫 (12)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自是:从此 (13)之:指代孟子 (14)续:连接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 主人公介绍 孟子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母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 21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一一习记。 4.2 孟母不欺子 孟子少时,见邻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邻家杀豕何为,”母曰:“欲啖汝。”既而母失言,自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乃买邻家之豕肉而以烹之,明不欺也。 词语解释 1、适:正好。 2、豕/豚:猪。 3、少:年少时。 4、何为:为什么。 5、啖:给……吃。 6、汝:通假字,同“你”,意思如今。 7、是:这。 8、信:诚实,真实。 9、乃:却。 10、席:坐席。 11、明:表示,证明。 12、欲啖汝:要给你吃。 13、明不欺也:表明不欺骗(儿子)。 14、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 15、明不欺也:证明她没有欺骗 割,切肉 妊,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错了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是在教他不诚实~”(孟子的母亲)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文言知识 何为。“何为”即“为何”。这是一个倒置的句式,解释为“干什么”、“为什么”。上文“邻家杀豕何为”,意为邻家杀猪干什么,又,“邻家何为杀豕”,意为邻家为什么要杀猪, 出处:《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著录了其他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著作,现在都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22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根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启示 家长是孩子的首位教师,当以身作则,对自己的言行当注意,„言必信,行必果‟。 4.3 秦西巴纵麋 鲁贵人孟孙,猎得麋,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麋而不忍,又安能亏子乎,” 注释 ? 纵麋(ní或mí):放走小鹿。 ?窃:私自。 ?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 ?居:过了。 译文 孟孙(人名)打猎获得一头小鹿,让秦西巴(人名)拿回去烹煮。小鹿的母亲跟在后边流泪,秦西巴不忍心,放小鹿回到母鹿身边。孟孙回来后,问小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母鹿跟在后边流泪,我实在是不忍心,私自放掉了。”孟孙大怒,流放了秦西巴。过了一年,把他召回来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身边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如今让他当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呢,”孟孙说:“一头小鹿他都不忍心伤害,更何况人呢,” 启示: 1.要知人善用 2.仁义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 明察秋毫 【近义词】洞若观火、洞察秋毫 【反义词】不见舆薪 [1]【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的意思 【解释】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也指视力很好。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灯谜】明察秋毫(打哲学词语一) 谜底:微观 4.4 屠夫杀狼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 23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所逼迫。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草席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可以把狼弄死。屠夫只有不满一寸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才用带子缚住他。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伸直不能弯曲,嘴张大闭不上。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注释 1、行室:搭建在野外的临时房子。 2、苫(shān):用草编织的席子。此指挂在窗户上的遮风挡雨的草帘。 3、顾:只是。 4、以吹豕之法吹之:豕,同“猪”;旧时宰猪后要在皮下吹气,使猪膨胀。 5、股:大腿。 6、负:背 7、时:一会儿 8、乌:怎么 9、遗:留下 10、焉:那里 11、令:使 12、迥: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13、移时:过了一段时间。移,改变。 14、惟:只 15、方缚(fù)以带:才用带子绑住吹气口。方,才。缚,捆绑。 启示 1、对待恶人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2、要善于利用外物;要有智慧,不能慌张。 3、抓住时机,当机立断。 迥然不同 词语释义 【发 音】 jiǒng rán bù tóng 【解 释】 迥:差得远。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出 处】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文章古今迥然不同,钟嵘《诗品》以古诗第一,子建(曹植)次之,此论诚然。”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两者之间比较. 如圆和方迥然不同 【示 例】 那公子朔虽与寿一母所生,贤愚,。(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 【造 句】 1.北京的皇家宫廷与苏州园林的格局,。 2.这两件东西虽然外表上,,但实际用途是一模一样的。 3.圆形和方形~。 24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4.这两部小说的创作风格~,各有特色。 5.这次画展毫无新意,并没有宣传说的那么迥然不同 【近义词】 大相径庭、天壤之别、千差万别、截然不同 【反义词】 毫无二致、不相上下、一模一样 4.5 郢书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注释 ? 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遗(wèi):送给。 ? 相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楚国以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帮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书:信。 ?夜书:晚上写信。 ?火:烛光。 ?举:举起。把烛火举高。 ?云而过书“举烛”:意思是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云:说。过:误。 ?非书意也:不是原来信里要说的意思。 ?受书:收到书信。 ?说之:即解释它的意思。 ?说:通“悦” ?尚明:崇尚光明。尚:重视、崇尚。 ?举:推举。 ?白:禀白,告诉。 ?国以治:国家因此治理的很好。治:太平,指治理好。 ?治则治矣:治理是治理好了。 ?类:像。 翻译 楚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在信上写“举烛”两字。其实,“举烛”并非写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理解为:举烛的意思就是,要推行开明的政治,就要推举德才兼备的人并任用他。燕国的宰相于是告诉了燕王,燕王十分的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信的意思。 寓意 燕国的宰相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作者意在讽刺当时一些学者望文生义的浮躁的治学态度,并告诫人们: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郢书燕说”后来成为成语,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解释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用法 贬义词;联合式;作宾语。 25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示例 是不必然,亦不必不然,,,固未为无益。(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 成语典故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6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5 第25单元 5.1 陶侃尝出游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作色大怒曰:“汝既不田,而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耕,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你要)用这来做什么呢,”那人说:“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陶侃改变脸色大怒说:“你不耕田,却去盗窃人家的稻谷~”然后陶侃就捉拿那人然后鞭打他。老百姓听了这消息后都努力耕种,每户人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注释 陶侃:东晋名将。 尝:曾经。 游:巡视。 持:拿。 为:做。 聊:随意。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作色:改变脸色。 田:名词作动词,意为“种田”。 贼:破坏。 执:捉拿,拘捕。 鞭:鞭打 是以:因此。 给:富裕。 足:足够,充足。 5.2 木屑竹头 【拼音】zhú tóu mù xiè 【出处】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 《晋书?陶侃传》 【解释】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押韵词】寒冬腊月、饮冰茹蘖、整年累月、明参日月、羞花闭月、翻箱倒箧、近水楼台先得月、开阔眼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谑而近虐、......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江西官吏陶侃秉公执法,诚恳待人,在担任武昌太守期间,处处以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十分注重节约,把造船剩下的木屑用作冬天铺在雪上垫路之用,把剩下的竹头做成战船的竹钉又重新用到船上,人民纷纷称赞他 原文 1、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等到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 27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类也。 2、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等到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 注释 1、尝:曾经。 2、竹头:指废弃的竹根。 3、令:命令。 4、掌:掌管。 5、籍:登记。 5、正会:指农历正月初一。 6、厅室:官府办公的大堂。 7、布:铺满。 8、及:等到。 9、伐:讨伐 10、桓温:东晋的大将。 11、贮:贮存。 12、钉:指竹钉。 13、装:装配。 14、咸:都。 15、桓温:东晋的大将 译文 1、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 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2、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 课后练习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1:尝:曾经。 2、布:铺满。 3、贮:贮存。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侃皆令籍而掌之: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管理起来。 2、人咸不解所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三、成语“励精图治”的意思是 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 28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5.3 墨子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子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故怒之,耕柱子悟。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 注释 1子墨子:即墨翟,前一个“子”表敬称,后一个“子”是“先生”的意思 2.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3.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 4.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5.怒:对......发怒。 6.策:鞭策。 7.足:值得。 8悟:明白。 9将:准备。 10.骥:好马。 11.谁驱:即“驱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12.责:鞭责,鞭策。 13何故:为什么 要点导引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墨子的语言,朴实无华,有时甚至是平铺直叙,没什么文采,也不像庄子那样爱讲寓言故事,但他的话语逻辑性很强。他认为“文采饰太胜”,反而会使听者“迷于其辞,失之其理”,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表达、传播。本文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5.4 李存审诫子 李存审出(1)于寒(2)微(3),尝(4)戒诸子曰:“尔父少(5)提(6)一剑去(7)乡里(8),四十年间,位极(9)将相。其间出(10)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11)骨出镞(12)者凡(13)百馀。”因(14)授(15)以所出镞,命藏(16)之,曰:“尔曹(17)生于膏粱(18),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19)诺(20)。(据《资治通鉴》改写) 翻译 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这中间死里逃生的不止一次,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百余次之多了.”于是,他把所取出的 29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箭头拿出给孩子们,命令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答应了。 注释 1、出:出身。 2、寒:贫困。 3、微:地位低下。 4、尝:曾经 5、少:年轻时。 6、去:离开。 7、乡里:此指家乡。 8、极:达到。 9、出:脱离 10、破:剖。 11、镞(zú):箭头。 12、凡:一共 13、授:授给,给予。 14、诺:答应。 15、提:带 16、镞:箭头 17、藏:收藏,保存 18、命:命令 19、尔曹:你们 20、膏粱: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指富贵。 21、皆:都 22、因:于是 23, 戒:训诫 启示 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艰难创业;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忆苦思甜。李存审的子孙称得上高干子弟,吃得好住得好,可他们不知道父辈是如何艰苦奋斗的。因此李存审要告诫他们,并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让他们好好保存。只是一种忆苦思甜的教育。现在的孩子们,大多生活在安乐窝里,有父母的呵护,作为长辈应该让他们知道往日的艰苦,作为小辈也应多听听长辈艰苦奋斗的家史。 分析 李存审出身寒微,凭借战功官至极品。他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留给后人一份最宝贵的遗产“破骨出镞者凡百余”,他希望这些从他身体取出来的箭头能时时告诫后代:今日富贵来之不易,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忘本,要努力有所作为。 所以有今天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文言知识 1.释“微”。上文有“存审出于寒微”,期中“微”指地位低下,句意为李存审出生在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人家。又,“陈胜微时,为人拥耕”,意为陈胜在地位低微时给人家种田做雇工。“微”又指“无”。如,《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2.第二人称代词。古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常用的有尔、若、汝、乃等。上文“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尔曹生于膏粱”及“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中的“尔”,均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尔曹”指你们。又,“汝为何人”,意为你是什么人;“若不知乎”,意为你不知道吗,又,陆游《示儿》诗:“家祭无忘告乃翁”,“乃翁”即你们的父亲。 出处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是宋朝的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30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5.5 芒山盗临刑 第一版: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shǔn)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niè)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第二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盗临刑,母来与之诀。盗谓母曰:“愿如儿时一吮(shǔn)母乳,死且无憾。”母怜之,与之乳(奶头)。不意盗啮(niè)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行刑者曰:“尔何毒耶,”盗因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选自《读书镜》) 翻译 第一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小偷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时。小偷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奶,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母亲答应了,露出奶头,不料盗贼却咬断了母亲的奶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盗贼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都会对我的这种不良行为感到高兴,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才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我怀恨她,就把她杀了。”唉~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开始”这一点不假啊~ 第二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小偷要行刑,母亲来与他诀别。小偷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你的奶,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母亲对他感到可怜,露出奶头。没想到盗贼咬断了母亲的奶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行刑的人说:“你为什么这么狠毒呢,”盗贼因此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都会对我感到高兴,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我怀恨她,就把她杀了。”唉~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开始”这一点不假啊~ 注释 1.(宋)宣和: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2.芒山:山名,在河南省东部永城市最北部,北接安徽省砀山县。 3.盗:小偷。 4.烛:照亮。 5.吮:吸。 6.且:将。 7.乳:奶头。 8.啮:咬。 9.毒:狠毒。 10.检:约束、检点。 11.因:于是。 12.教:教育。 13.少:年少。 14.诀:最后的告别。 15.薪:柴。 16.故:所以。 17.喜:高兴。 18.夫:发语词,表示后面有所议论。 19.愿:希望。 20.盗一菜一薪 盗:偷。 薪:柴草。 21.虚:假。 22.临:将。 23.行刑者:执行死刑的人。 24.检:检点。 启示 体现了父母的责任,教育孩子要从小时抓起。要注意从小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否让他们以后能够健康的成长。愿天下父母以此为戒~ 说明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并要教育有益于孩子健康良好的知识。 一词多意 31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母来(之诀 和 与) 母怜之,(之乳 露出 与) 文言知识 愿。“愿”在文言中多作“希望”解释,也可解释为“愿意”。上文“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意思是希望像小孩时那样吸一口母亲的乳汁。如果理解为愿意像小孩时吸一口母亲的奶汁就不通。 32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6 第26单元 6.1 读书与作文 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其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为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 文章译文 (人们)读书就像熔化铜一样,把铜聚集起来放进火炉里,用大皮制鼓风器扇火炉,铜没有熔化鼓风器就不停止,很费力气。作文就好像铸造器皿,铜已熔化了,(人们只要)按照模具铸造器皿,一冶炼就能成功。只要知道模型,根本不费力气。这就叫做在读书时多用功,在写作时就轻松。 字词注释 销:熔化。 鞴(bèi):古代皮制的鼓风器。 铸:铸造。 既:已经。 矣: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冶:此指冶炼,即使金属熔化后铸器。 模(mú):模具。 所谓:这叫做。 劳于读书:在读书上多用功。 逸:轻松。 文言知识 逸。“逸”是个多义词。一指“安逸”“轻松”。上文“逸于作文”中的“逸”,即指“轻松”,意为在作文时就会感到轻松。二指“逃跑”“奔跑”。如“兔逸”,意为“兔子逃跑了”;“盗逸”,意为小偷溜走了。三指“超过一般”,现代汉语中有“超逸”“逸群”。 启发借鉴 不少学生怕作文,不是他们没有生活内容,没有可写的材料,而不知道如何表达。原因在哪里,在于读的书太少,或者没有认真读书。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写诗也会吟”,意思是书读得多了,表达自然会流畅起来,写作的材料也会丰富起来。上如上文所说,只要“识模”--即掌握文章体裁及基本结构,就能轻松的写出好的或较好的文章。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多读书。 6.2 卖瓜减字 第一版:有一田父,植瓜数亩,遇丰收,担而售之。于板书曰:此西瓜出售。一秀才过,曰:“„此‟字可去,但留„西瓜出售‟即可。”田父然之。又一秀才见之,曰:“众皆见尔西瓜,何用„西瓜‟二字,”田父亦去之。俄顷,又一秀才来,曰:“西瓜置于市,非售而何?„出售‟二字应去~”田父愕然,遂依而去之。适旁有一老人,曰:“五字均可去,是也,然价非书不可。”田父颔之,于板书曰:每斤三文。故曰:宜省则省,宜繁则繁,视事而为也。 第二版:有一田父,植瓜数亩,遇丰年,担而售之。于板书曰:此瓜出售。一秀才过,曰:“„此‟字重复, 33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宜去,但留„瓜出售‟即可。”田父然之。又一秀才见之,曰:“众皆见尔瓜,„瓜‟字可去。”田父亦去之。又一秀才来,曰:“瓜置于市,非售而何?„售‟字赘也。”田父愕然。适旁有一老父,曰:“直非书不可。” 译文:第一版 一个农民,种了好几亩西瓜,正好丰收,就挑出来卖。在牌子上写着:“此西瓜出售。”一个秀才经过,说:“„此‟字可以去掉,只留„西瓜出售‟就可以了。”农民认为这是正确的。又有一个秀才看见了这块牌子,说:“大家都看见这是西瓜,„西瓜‟可以去掉。”农民也去掉了。没多久,又一个秀才过来说:“瓜放在市场上,不是卖出干什么,„出售‟两个字应该去掉。”农民很惊讶,于是就听从(他的话),(把„出售‟二字)去掉了。正好旁边有一位老人,说:“这五个字都可以去掉,但是价格不写不可以。”农民点头,在牌子上写:每斤二文。所以说:应该省略就省略,应该多就多,看事情而定。 第二版 一个农民,种了好几亩瓜,正好丰收,就挑出来卖。在牌子上写:“此瓜出售。”一个秀才走过来,说:“„此‟字不需要写,可以去掉,只留„瓜出售‟就可以了。”农民认为这是正确的。又一个秀才看见了这块牌子,说:“大家都看得见这是瓜,„瓜‟可以去掉。”农民也去掉了。没多久,又一个秀才过来说:“瓜放在市场上,不是卖出干什么,„出售‟两个字应该去掉。”农民很惊讶。正好旁边有一位老人,说:“售价不写不可以。” 注释: 1、田父:种田老人。 2、植:种。 3、担:挑。 4、宜:应该。 5、但:只。 6、然:认同。 7、赘:累赘。 8、愕:惊讶。 9、然: 的样子。 10、俄顷:一会儿。 11、适:恰好。 12、繁:多。 13、直:同“值”,价格 启发与借鉴: 当简则简,当繁则繁说话与写作都用的上这个道理。 6.3 修改一法 近闻吾乡朱梅崖?先生,每一文?就,必粘之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者所?法也。 译文 最近我听说(这么一件事):家乡的朱梅崖先生,每次写好一篇文章,一定先把草稿贴在墙上,每天反复地看,每次去掉十多个字。十天后,觉得文章没有再可以去掉的字了,之后完稿给人看,这个(就是)后来学习(的人)都应当采取的方法。 注: 1)朱梅崖:清朝人,字斐瞻。 2)就:完成。 3)熟视:反复地看。 4)辄:每次。 5)法:效仿。 6)旬日:十天。 34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句子翻译 1.逐日熟视:每天仔细地反复看。 2.而后脱稿示人:之后完稿给别人看。 寓意 我们修改文章时要这样做,也要以这样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份作品,以这种方法和态度对待学习。 6.4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多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详版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于儒,孰是而孰非,”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yu)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 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未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译文 【译文】 杨子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他的亲友,还请杨子的僮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逃跑了。”问:“为什么会逃跑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邻人说的这番话,有些闷闷不乐。他眉头紧锁、脸色灰暗、一言不发。那一天大家再也没有见到他露出一丝笑容。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不说话,他的门客也不知道。 注释: 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 2.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3.亡:丢失。 4.既……又……: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5.率:率领,带领。 35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6.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交情的人。 7.竖:僮仆 8.歧:岔路,小道。 9.奚:(疑问代词)怎么。这里指为什么。 10.反:通“返”,返回,回来。 11.戚然:忧伤的样子。然:......的样子。 12.竟日:终日,整天。 13.既:已经。 14. 损:失去,损失。 15.众:众多。 16.奚:哪里。 17.焉:语气词。 18.怪:对 感到奇怪。 例句 马中锡《中山狼传》:“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 例句:搞学术研究若方向不明确,时而东时而西,歧路亡羊,就很难取得成果。 启示 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 从这篇寓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的东西,一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 “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最终一无所成。 寓意 1.做什么事都不可以慌张,要静下心来分析,理清思路,做出正确的判断; 2.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了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3.人生的选择太多,容易迷失自我。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列子?说符》。《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二者。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36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练习 ?补出省略部分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既反,(杨子)问:“获羊乎,”(邻人)曰:“亡之矣。”】 ?“之”字的解释 1.杨子之邻人亡羊(的。)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代词,代羊。) 3.何追者之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亡之矣(代词,代羊。) 5.奚亡之(代词,代羊。) 6.吾不知所之(到,往。) ?指出下列句字中“歧路亡羊”用得是否正确,打对或差,说出理由。 (1)面对错误,不能歧路亡羊,不知所措。 ( )理由: (2)人应当谦虚,向周围的一切人学习,不应该歧路亡羊,听不得不同意见。 ( )理由: (3) 面对众说纷纭,我应冷静分析作出正确判断,否则就会无所适从、“歧路亡羊”()理由: 【(1)面对错误,不能歧路亡羊,不知所措。 ( ) 错 (2)人应当谦虚,向周围的一切人学习,不应该歧路亡羊,听不得不同意见。 ( ) 对 (3) 面对众说纷纭,我应冷静分析作出正确判断,否则就会无所适从、“歧路亡羊”()对 理由:歧路亡羊是比喻一个人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听不得不同意见,不用来形容面对错误。】 6.5 二叟钓鱼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译文 我曾经步行到横溪,溪流边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一块)石头的两旁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十分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乙终日无所收获。(乙)就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巨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我感叹道:“好啊~这意义成为了规律了。” 注释 叟:老人 分石:各自蹲在一块石头上 分:各自 至:非常 逝:逃离 如:按照 尝:曾经 竟日:终日 投:扔下 方:当 瞬:转动眼珠 逝:逃跑 奚:什么,怎么,哪里 意:在意 乎:是 37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道:规律 如:像 旨:味美,这里引申为赞美 横溪:水名,在今江西省崇义县北 哲理点拨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冷静、沉着,不可轻浮、躁动和急于求成,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事物,强求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即使无法做到气定神闲、举重若轻,起码也要专心致志,这是能做好事情的前提条件。同时也启示我们只有掌握科学规律、讲究方法,才能取得成效。 38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7 第27单元 7.1 张飞横矛当阳桥 先主背曹公,依刘表。表卒,曹公犯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猝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张翼德在此,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翻译 刘备背叛曹操,投靠刘表。刘表死了,曹操攻打荆州,刘备逃往江南。曹操追刘备,追了一天一夜,在当阳县的长阪坡,追赶上了刘备。(刘备)听说曹操马上到了,抛弃妻子子女逃跑,让张飞带领二十个骑兵在后面对付(追兵)。张飞凭着水道在桥头拦截敌人,瞪大眼睛横放长矛说:“张飞在这里,可以过来决一死战~”敌人都不敢靠近,于是他们得以免难了。 注释 1.先主:指刘备 2.曹公:指曹操 3.荆州:故州名,今湖北一带 4.江南:指长江中游的南部地区 5.当阳之长坂:即当阳县的长阪坡(地方) 6.据水断桥:凭着水道在桥头拦截敌人 7.背:离开 8.卒:死 9.弃妻子走:抛弃妻儿离去(奔逃) 9.及:到,至。 10.猝:突然 11.瞋:瞪大眼睛 12.免:免难 练习 1、上文“张翼德在此”中的张翼德是谁, 2、上文“故遂得免”的主语是什么,;“免”指什么, 3、翻译: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练习答案:1、张飞 2、刘备 ;免难 3、(刘备)抛弃妻子子女逃跑,让张飞带领二十个骑兵在后面对付(追兵) 主旨 要勇于面对强敌,化险为夷 7.2 次非斩蛟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船人曰:“未 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众,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不韦组织门客所编撰的《吕氏春秋?卷十二?知 39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分》) 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得到一把宝剑。在返回渡江途中,到了河中央,有两条蛟龙左右围绕着他们的船。次非对摇船人说:“您曾见过被两条蛟龙缠绕住的船上的人有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放下宝剑保全自己,我哪能那么爱惜自己的生命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注释 1.于:在。 2.荆:古代楚国的别称。 3.干遂:吴国地名;吴国当时生产名剑。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4.反:通“返”,返回。(字典上直接做一个义项,而非通假字) 。 5.中流:江中心。 6.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即水蛇。 7.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8.尝:曾经。 9.攘 (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10.全:保全。 11.余奚爱焉:我吝惜什么呢, 12.复:又。 13.涉:渡江。 14子:你。 15已:说完。 16皆:都。 17谓:告诉,对……说。 18得:得到。 重点译句 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你曾经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而船上的人能活下来吗, 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文言知识:说“奚” “奚”是个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上文“余奚爱焉”又可说“余何爱焉”,句意为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又,“君奚自”,意为你从什么地方来。又,“奚不问其何来”,意为为什么不问他从什么地方来。又,“吾奚知其为盗”,意为我怎么知道他是小偷。 1.解释 (1)于: (2)反:(3)全:(4)复: 2.翻译 (1)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2)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40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3.回答问题 次非杀蛟中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靠的是什么, 答案 1.(1)在 (2) 同“返”,回,归 (3) 保全 (4) 又 2.(1)答:你曾经有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而船上的人能活下来的吗, (2)答:这只是江河中的腐肉朽骨而已~ 3.答:靠的是次非的勇敢和自信。 7.3 溺鼠 鼠好夜窃粟。有人置粟于盎,鼠恣啮,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主人患之。人教以术,乃以糠易粟,浮水面。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不意咸溺死。 翻译 老鼠喜欢夜间偷吃粮食。有个人把粮食装入缸内,老鼠放肆地吃,而且呼唤它的同伙跳进缸里。到了月底,粮食将要没有了,主人十分担心,有一个人告诉他一个办法,于是就用糠皮代换粮食,浮盖在水面上。到了晚上,老鼠又来了,兴高采烈地进入,不料都被淹死了。 寓意 这则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付一些类似于老鼠之类的动物,不要担心老鼠的为非作歹,关键要注意处理好细节上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诱鼠,让其自以为是,令其自取灭亡。 主旨 贪婪的人,总会有报应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抓住他人的弱点,就能制服他们 角度思考 老鼠角度思考——告诉我们无限贪欲最终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越人角度思考——告诉我们聪明人总能够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制服对手。 老鼠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鼠的贪婪与愚蠢。 字意 鼠(好)夜窃粟,好:喜欢。 且呼群类入(焉),焉:于之,在这里。 (是)夜,是:这。 粟(且)尽,且:将。 (且)呼群类入焉,且:而且。 乃以糠(易)粟,易:换。 不(意)(咸)溺死,咸:都。意:意料。 鼠(恣)(啮),恣:放肆。啮:吃 人教以(术),术:方法 。 有人置粟于(盎),盎: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欣欣(然)入,然:……的样子。 主人(患)之:主人十分(担心) 乃以糠易粟:于是就用糠皮代换粮食 41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7.4 鸡感恩 有旅者夜行值雨,遂赴友人家投宿焉。友人见不速之客,甚喜,将杀鸡遇之。旅人怜鸡,佯言茹素。遂不杀鸡。夜宿至三更,忽闻鸡鸣甚急,以为黄鼠狼来也,遽起逐之。俄而墙倒,适在客房。主人惊而起,以为客毙矣,举烛而索,客乃在鸡笼旁。盖鸡感恩,促其起床也。 译文 有个旅行者半夜赶路下起了雨,于是就到友人家里借住。朋友见突然有客人来,很高兴,想要杀鸡招待他。旅行者可怜鸡,假装说自己吃素,于是主人就不杀鸡。晚上睡觉,到了半夜时,客人突然听到急促的鸡叫声,以为黄鼠狼来了,于是起来想赶走黄鼠狼。不久墙倒了,正好压向客房。主人被惊醒,以为客人已经死了,举起蜡烛找客人,发现客人竟然在鸡笼的旁边。大概鸡因客人不让主人杀它而感谢他,才叫他起床的。 解释 1遇:招待。 2.佯:假装;茹吃(rú)。 3.俄而?不久。 4.适?恰巧。 5.乃?竟。 6.三更:半夜。 7.盖:通“概”,大概。 8.逐:驱赶。 9.毙:死。 10.三更:半夜。 11.遂:于是。 12佯:假称。 13.索:寻找。 14.乃;竟然。 茹吃(rú)。 词语解释 不速之客:不邀请而自到的客人。 速:邀请 启示 连一只鸡都懂得报答别人救命之恩,更何况我们人呢,我们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文言知识 1.速 “速”一般都解释为“迅速”,但它在文言文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用法,要理解为“邀请”。上文“不速之客”的意思是没邀请而自己上门的客人。 2.盖 文言文中的“盖”常用在句子的开头,作发语词。它多数情况下不需解释,无义,有时则需根据上下文解释为“大概”、“恐怕”、“原来是”等。上文“盖鸡感恩”中的“盖”,可理解为“大概”。 7.5 猫儿索食 猫生儿,稍大?。猫儿问母:“当何所食?,”母曰:“人自教女?。”猫儿夜至?他家,隐瓮器?间。有人 42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见已?,而?相约曰:“酥乳?肉等,须覆盖;鸡雏?高举?,莫?之食。”猫儿审?听,即知:鸡酥乳与肉,皆是我食?也。 注释 ? 稍大:渐渐长大。稍:渐。 ?食:吃。 ?女:通“汝”,你。 ?至:到。 ?瓮器:陶制的各种盛器;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已:以后。 ?而:就。 ?酥乳:泛指各种油腻的乳制品。 ?鸡雏:幼小的鸡。 ?举:挂。 ?莫:不要。 ?审:详细。 ?食:可以吃的。 翻译 母猫生了只小猫,小猫渐渐长大了。(有一天)小猫问母猫:“(我)该吃什么呢,”母猫回答说:“人类自然会教你的”。晚上,小猫到一家人家,躲藏在瓮罐后面。人看见了它后,对(另一个人)约定说:“烧好的乳酪、肉都要放在器皿内盖好;嫩鸡(都要)高高挂起来,不要(被猫偷)吃。”小猫仔细地听,它立刻懂了:(原来)鸡、乳酪和肉都是自己该吃的食物。 疑难解答 1“隐瓮器间”省略了介词“于” 2.题目“猫儿索食”中的“索”,解释为调查,探索 主旨 猫:遇到问题,要善于自己去解决,尤其是在听取别人建议时,不要盲目的相信,还要有自己的生活经验。 人:说话做事还应小心谨慎,小心隔墙有耳。 43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8 第28单元 8.1 刘道真戏谑 刘道真遭乱,于河侧为人牵船,见一老妪操橹,道真嘲之曰:“女子何不调机弄杼,因甚傍河操橹,”女答曰:“丈夫何不跨马挥鞭,因甚傍河牵船,”又尝与人共饭素盘草舍中,见一妪将两小儿过,并着青衣,嘲之曰:“青羊引双羔。”妇人曰:“两猪共一槽。”道真无语以对。 译文 刘道真遭遇社会动乱,在河边给别人拉船,见一老妇在这里摇船,他嘲讽说:"女人怎么不在家织布,为什么到河上来摇船,"女人答道:"你是大丈夫,怎么不去骑马挥鞭,为什么来到河上拉船,"又有一次,刘道真与人共用一个盘子在草房中吃饭,见一个妇女领着两个孩子从门前走过,都穿的是黑衣裳,他便讥(嘲)讽人家道:"黑羊牵着两只小羊。"那妇人说道:"两头猪共用一个槽。"结果刘道真无话可说。 注释 丈夫:男子 尝:一次 素:白 遭乱:遇到社会动乱 妪:妇女 将:领着 并着青衣:都穿的是黑衣裳 道真无语以对:刘道真无话可说。 操橹:用橹划船。 调机弄杼:指在织布机上织布;杼,织布用的梭子。 简介 刘道真(晋 刘宝,字道真,今山东钜野人)曾因犯罪而被罚劳作。扶风王司马骏(晋, 字子藏,司马懿第七子,好学至孝) 文中"两猪共一槽"是用来讽刺“刘道真与人共用一个盘子在草房中吃饭” 主旨: 不可以随意取笑他人,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否则自及吃亏 8.2 唐明皇赐名 贺知章有高名,告老归里,明皇嘉重之。将行泣涕,上问何所欲,曰:“臣有男未有定名,幸陛下赐之,以得归乡之荣。”上曰:“为人之道莫胜于信,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孚。”贺再拜而受命焉。久而悟之,曰:“上何谑我也,孚乃爪下为子,岂非呼我儿为爪子也,” 译文 贺知章有显赫的名声,年老辞职,回到家乡时,唐明皇隆重地为他送行.将要送走时唐明皇涕泪俱下,上前问贺知章有什么想要的,贺知章说:"臣有一个男孩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希望有荣幸得陛下赐名,以此显我还乡的荣耀。”皇上说:“做人的道理没有大于信任的,孚,也就是信任,爱卿的儿子应该起名为孚。”贺知章向皇上拜了又拜(拜了两次)而领命。一会悟到了什么,说:“皇上为什么戏弄我,孚字是爪下有一个子,不是叫我儿子为爪子吗,” 44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词语解释 1.定名:正式的名字 2.再拜:拜了两次 3.宜:应当 4.谑(xuè):戏谑,取笑 5.幸:希望 6.嘉:赞扬 7.涕:流泪 8.悟:领会 9.陛下:皇上 10.在拜;拜了两次 句子解释 1.上问何所欲:皇上问贺知章还有什么想要的 2.为人之道莫胜于信:做人的道理没有超过诚信的了 8.3 偷鸭求骂 白某偷邻居家的鸭子吃,身上长出了鸭毛,最后不得不向邻翁坦白承认,让他把自己痛骂一顿,鸭毛才褪落。这则故事以荒诞的手法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有了缺点或做了坏事,只有把它揭露出来,并痛加批评,才能真正改掉缺点和错误. 作品原文 邑西白家庄居民,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盗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愈。 作品注释 1、邑(yì):县城 。 2、葺(qì):重重叠叠 3、翁:称老年人,老头儿。 4、诡:欺诈。 5、雅量: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 6、征于声色:表现在语言和脸色上 。 7、征:这里是表现出来的意思。 8、声色:声音和脸色。 9、某甲:旧时书面语中称“某个人”,没有姓名,就说“某甲”。 10、卒:终于,到底。 11、窘:尴尬,为难。 12、良:的确。 13、已:止,这里指病好了。 14、攘:窃取。 15、大惧:害怕。 文章译文 在县的西边白家庄有某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来吃。到了夜里,觉得全身的皮肤刺痒难耐。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碰到就疼。这个人恐惧了,没有办法可医治。一天夜里他梦见有个人告诉他:“你的病是上天给你的惩罚,只有让失主骂你,鸭毛才会脱落。”可是邻居老人一向气量大,平常损失东西,并不会表露在脸上或嘴上。于是,这个偷鸭的人就骗老人说:“您的鸭是被某甲偷走,他最怕人骂,您责骂他也可以警告他不再来偷。”老人笑着说:“谁有闲气去骂那些恶人呢,”最终并没有骂他。这个人感到尴尬,只好把实情告诉邻居老人。于是老人才骂他,而这个人的病就痊愈了。 45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文章赏析 《骂鸭》所叙述的故事,在当代人看来只是天方夜谭式的笑话,志异吗~或者说也有看作是作者理想人生中的一个美好愿望。在近三十年的思想积累里,我们一直在努力淡化着蒲松龄那样的传统文化积淀;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人们生活在一个提倡法而不尊重法,贬低义理而利用义理的文化环境中,这样理解《骂鸭》的文化思想就不足为奇了。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是强烈的忧愤意识引起的身心变化;诸葛亮三气周瑜,至使周瑜恼羞成怒,怒火攻心,血管破裂,吐血而亡。类似“忐忑不安,如坐钉毡;惊弓之鸟,杯弓蛇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类的情形比比皆是。 在实际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 台北市警署多名警员因渎职犯罪被拘捕后,发生了警员家属集体示威抗议事件。理由是他们的丈夫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虐待。当局调查后证实根本没有此事。原来警员家属,平时就从他们的丈夫口中,了解到警员对待人犯的手段。在他们自己被拘捕后,家属的心理压力当然就异于别人,幻想出了被残酷虐待的场面,受不了这样的精神折磨,而自发组织抗议的。 唐太宗一生征战,机关算尽,而在生命的尽头时,自己的信念压服不了自己的行为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时,鬼影重重,喊冤索命。精神不堪其扰,不能忍受这种自我精神折磨时,最后求助于佛,上演了一出西天取经。唐太宗是个明君尚且如此,况且其它。有道是,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只是当今世界有几个不是以术愚人之辈。以有几多心中无鬼、问心无愧的坦荡君子, 三十年来,我们在不断地否定我们曾经有过的信仰,三十年来,我们也以新的价值观念熏陶着下一代。而我们在两种价值观念的斗争撞击下,陶冶未熟,非器非坯,游走于边缘地带。好在我们本来就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 而在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物质基础之上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当他们的思想和未来的新文化、新的价值观念发生矛盾时,这种思想斗争会给他们造成多大的伤害呢, 当另一种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时,我们铸就的下一代将怎样溶入社会,我们现在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的自我伤害最小呢, 这是一个不断转型的社会,年轻的一代太顺了,几乎没受过任何挫折。他们要走的路还很远。 “出者不伤人,入者自伤也。“这已经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了。 我们还能以轻松的心情来看待《骂鸭》所揭示的问题吗, 文章寓意 这则故事至少给人两点启示: 一是告诫那些做贼的坏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他伪装得再好,也迟早会被别人发觉的,所以千万不要做违背良心的坏事。 二是劝诫那些受害之人,对于坏人坏事一定要检举揭发,只有这样,才能打击他的恶习,让他不再危害人间。只有适当的惩罚,才能让这些人醒悟、改恶从善 主旨道理 一是告诫那些做贼的坏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他伪装得再好,也迟早会被别人发觉的,所以千万不要做违背良心的坏事。二是劝诫那些受害之人,对于坏人坏事一定要检举揭发,只有这样,才能打击他的恶习,让他不再危害人间。只有适当的惩罚,才能让这些人醒悟、改恶从善。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字留仙(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盘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 46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经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他的书中常常出现“故家子”、“故大家子”(均指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等,多多少少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 8.4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佛事,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勿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怒我,观音一日被尔呼千遍,安得不怒汝耶,”妻顿悟,遂止。(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 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近晚年,喜欢做佛事,从早上到黄昏,一定要嘴里叫上千遍“观音菩萨”。何梅谷凭借儒家学说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他又怕被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再三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喊个不停。他的妻子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这样吵闹呢,”何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喊千百遍,怎么会不对你生气呢,”他的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注释 (1)鄱阳: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 (2)垂:将近。 (3)旦:早晨。 (4)夕:黄昏。 (5)以:凭借、倚仗。 (6)之:代词,指何梅谷之妻每天念的“观音菩萨”这件事。 (7)则:却,可是。 (8)从:听从。 (9)士人:读书人。 (10)贻笑士人:被读书人留下笑柄。贻:留下 (11)辍:停止。 (12)聒(guō)噪:吵闹。 (13)耶: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14)徐:慢,慢慢地。 (15)安得:怎么能。 (16)悟:醒悟。 (17)好:喜爱,爱好。 (18)顿:顿时。 (19)贻笑士人:被读书人嘲笑。 (20)怒我:生我的气。怒:对……生气。 文化常识 话说“儒学” 儒学,儒家学说。儒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 儒学,又叫做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 47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垂 (2)夕 (3)止之则弗从 (4)贻 (5)者......也 (6)须(7)辍 2.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千遍,安得不汝怒耶, 何聒噪若是耶 3.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4.“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中的“儒学”指什么, 参考答案 1.(1)将(2)黄昏 (3)代词: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慢慢地。 (5)(谁)是(什么) 2.观音菩萨每天被你喊上千遍,怎么能不对你感到生气呢, (你)为什么这么吵闹呢, 3.何梅谷“进退狼狈”的原因是: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4.指儒家学派孔孟之学。 8.5 庸医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剪剪去管,跪而请谢。裨将曰:“镞在膜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 译文: 有个医生,自称精通外科。有一位副将从战场下来,被乱箭射中,深入皮肉里,请这个医生来治疗。这医生手持剪子,剪掉了箭杆,跪在地上请求奖赏。副将说:“金属箭头还在皮肉里,必须赶紧治疗。”医生说:“取肉内的箭头是内科的事,想不到也要求我(医治)。” 裨(pi2)将:副将 流矢:乱箭 阵:前线 延:邀请 管:箭杆 谢:报酬 膜:肌肉 句子翻译 镞在膜内须亟治:金属箭头在肌肉内必须赶快治疗。 不意并责我:想不到也要求我(医治)。 48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9 第29单元 9.1 马诉冤 刘承节奉命赴任,自浙至赣,但与一子一仆乘马而行。至贵溪,午驻逆旅,逢数客亦投宿,刘箧中银可百两,为客所窥。诸客皆盗也。是夜盗操杖入室。刘本从军,有臂力,挥刀断其一臂,众惧而散遁。刘促子与仆起,速去,然于贵溪城外高冈下,又与盗遇,虽与拒斗,而寡不敌众,并子仆死焉。所乘马踯躅于道,适主簿出,马迎之车前,屈足如拜。主簿怪之,曰:“是必有冤诉。”遂随马行,至高冈,马伫立不前,见满地血迹。三尸仆地,肢体尚暖。主簿督人访捕,不竟日而盗悉禽。 赴:前往。 但:只。 与:带领 遁:逃。 敌:抵抗。 伫:停。 适:恰巧。 贵溪:古地名,今江西境内。 驻:停,歇。 逆旅:旅店。 踯躅(zhízhú):来回走动。 主簿: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印章。 众寡不敌:同“寡不敌众”。 窥:偷看。 赣:指江西,也是江西的简称。 悉:都。 译文: 刘承节奉命去担任官职,从浙江到江西,只带着一个儿子一个仆人骑马上路。到了贵溪,中午在旅店停下马车,遇到几个客人也来投宿。刘承节箱子中大约有一百两银子,被客人偷偷看见了。那几个客人都是强盗,那天夜里携带着杖棒到刘承节屋子里。刘承节本来是参军的,手臂很有力,挥起刀砍断了他一条手臂,强盗们害怕就分散逃跑了。刘承节叫醒儿子和仆人起床,快速离去,然而在贵溪城外的高山下,又遇到了强盗,虽然和他们反抗搏斗,然而寡不敌众,连同儿子仆人死了。所乘的马在道路上来回走动,遇到主簿外出,马迎到他车前,弯下脚好象跪拜,人走它又跟上来,共六七次。主簿为此感到奇怪,说:“这一定是有冤情要诉说。”于是就派遣几个人跟着马走,到了高冈的下坡上,马站住不再前进,看到满地血迹,三具尸体趴在地上,肢体还温暖。主簿派人追访搜捕,不到一天强盗全都抓住了。 句子翻译: 1、刘箧中银可百两,为客所窥:刘承杰竹箱里大约有一百两银子,被强盗偷看到了。 2、不竟日而盗悉禽:不到一天强盗全被抓住了。 3、主薄怪之:主薄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内容理解: 1、上文“自浙至赣”中的“赣”,是指 江西 2、上文“虽与拒斗”中,在“与”字后省略了 之(指代强盗) 中心: (从强盗的角度想)恶有恶报,作恶事的人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主薄的角度想)善于思考并动脑思考,还要及时去解决问题 49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9.2 楚人有担山鸡者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日:„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怅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值十倍矣。 译文 楚国有个卖山鸡的人,一个路人问:“这是什么鸟,”卖者骗路人说:“„是凤凰‟”。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卖吗,”楚国人说:“卖呀~”路人给他很多银子,他不卖,要求加倍,待加倍后,才卖给了路人。路人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可惜花了多少钱,只可惜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 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王,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被那个路人的行为感动了,于是把他召去赐给了好多的东西和钱,路人得到的比买山鸡的钱何止多了十倍。 汝:你。 然:是的。 酬:付出。 方:正当。 宿:一夜。 咸:都。 贵:看中。 厚:重。 直:同“值”,价格 经宿:过了一夜。 与:给,给予。 遑:无暇,顾不上。 过:超过。 山鸡:鸟名,野鸡的一种。 弗与:不给。 宜:应该。 怅:遗憾。 惟:只。 金:银子 简评 凤凰本是传说中才有的鸟,现实中并不存在。故事中的过路人因为孤陋寡闻,见识少,错把外形相似的山鸡当成了凤凰,并用“千金”买下,闹出了笑话;另外,由于国人以讹传讹,楚王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去了解,也留下了千古笑柄。这则故事的意义在于:做任何事情不要盲目信从,一定要去认真调查。 启示 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不辨真伪,或用作有所奉献的自谦、自嘲之词。唐李白《赠从弟冽》:“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另参见动物部?飞禽“楚郊凤”、动物部?飞禽“楚客山鸡”。 9.3 某甲夜暴疾 某甲夜暴疾,命门人钻火。其夜阴暝,不得火,催之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之亦大无道理~今暗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孔文举闻之曰:“责人当以其方也。” 译文 某甲半夜突然发病,于是叫仆人用铁片击石取火。那一天晚上天气阴冷,打不着火,很着急地催他,仆人生气地说:“你责备人也太没道理了,现在天黑的跟漆一样,为什么不用火把照着我,让我找着生火的器具, 50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然后就很容易了。”孔文举听到后说:“责怪人也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啊。” 门人:仆人 钻火:用铁片击石取火 孔文举:即孔融 暝:昏暗,幽暗 忿然:气愤的样子 君:文中指某甲 亦:也 暴:突然 本文意义 文中的两人都错,某甲急迫地催人取火不妥当;门人更不妥当,考虑事情不够周全。 9.4 涸泽之蛇 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 译文 池塘干涸了,水蛇将要迁徙(xǐ),有条小蛇对大蛇说:“你走在前面,我跟在后头,人们看见以为是普通的水蛇爬行罢了,必定会有人砸死你;倒不如咱们互相衔着,你背着我走,这样,人们看见就会把我当作神君呢。”于是它们互相衔着,大蛇背着小蛇,大摇大摆地爬过大路。人们看见,果然都躲开它们,说道:“真是神灵啊~” 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仔细观察,弄清实质,以识别诡计。 明明是蛇,有的人却把它当做神,就是因为被它那种装模作样、故弄玄虚的做法暂时欺骗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时时擦亮眼睛,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成语及其解释 成语:涸泽之蛇(水蛇装神) 解释:老实人受欺负,奸诈的人玩弄手段得到好处。 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子独不闻涸泽之蛇首,泽涸,蛇将徙。” 解释 涸:干涸。 泽:聚水的洼地,一般指湖沼。 徙:迁徙。 负:背 神君:神的尊称。 公道:公共道路,大路。 避:避开。 谓:对......说。 随:跟随。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相衔:前后相接。 越:穿越。 将:将要。 蛇之行者:出行的蛇 51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典故 鸱夷子皮事奉田成子.田成子离开齐国,逃往燕国,鸱夷子皮背着出关的符牒跟随着.到了望邑,子皮说:"您 难道没听说过干枯湖沼的蛇吗 湖沼干枯,蛇准备迁移.有条小蛇对大蛇说:'您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人们会认为这只不过是过路的蛇,必然有人杀死您.不如相互衔着,您背着我走,人们会把我看作神君.'于是相互衔嘴,背着穿过大路.人们都躲开它们,说它们是神君.现在您美而我丑.把您作为我的上客,人们会把我看成千乘小国的君主;把您作为我的使者,人们会把我看成万乘大国的卿相.您不如做我的近侍,人们就会把我看成是万乘大国的君主."田成子因此背着符牒跟随在后.到了客店,客店主人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们,并献上了酒肉. 韩非子?说林上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作者简介 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华夏族(古汉族),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于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韩非自杀于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 韩非据史料可考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韩堂村建有韩家祠堂,而后迁至出山镇西南,韩堂村留名至今。 韩祠为韩家宗祠,何代修筑无考,但每年春节韩姓子孙敬奉韩家宗祖一直延续,韩祠历代修复,破损于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礼堂,有“思辨”碑石一块,村人说曾盖在西街井口,后无下落。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韩非著书之余时常登临的孤愤台尤存,位临棠溪岸边,原是一处高地,松柏银杏苍苍。之后,孤愤台渐渐之低小,乡民们平素叫“孤坟摊儿”,考古和被盗均未发现萌基,专家考证应为“孤愤”台,正好符合韩非“驱车劝谏韩玉不用”而闭门著书的历史事实。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从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韩非死于秦国,终年47岁,有记载说,韩非尸体运回韩国,葬在故土,即孤坟摊处,还说葬九女山古墓群。 9.5 盗牛者强辩 有盗牛而被拘者,熟识者过而问曰:“汝何事,”答云:“悔气撞出来的。问:“晦气何能自来,”曰“适在街上闲走,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拾得之耳。”问曰:“然则罪何至尔,”复对曰:“绳头还有一小牛儿。”问者愕然,原来如此。 有盗牛而被羁者,熟识者过而问曰:“女何事,”答云:“悔气撞出来的。向在街上闲走,见地上草绳一条, 52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以为有用,拾得之耳。”问曰:“然则罪何以至此,”复对云:“绳头还有一小小牛儿。”旁观者曰;“是盗牛者也,咎由自取,何强辩为,” 译文 有一个偷牛而被关押的人,认识他的人路过看到了就问道:“你(发生)了什么事,”他答说:“倒霉的运气催的。”问:“倒霉的运气怎么能自己来呢,”回答说:“刚才我在街上闲逛,看见地上有一根草绳,觉得有用,就拾起来了罢了。”认识的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罪过到这种地步,”他又回答说:“绳的那头还有一头小牛。”问的人惊讶的样子,原来是这样。 有一个偷牛的犯人被抓了,认识他的人路过看到了就问道:“你发生了什么事,”他答道:“倒霉催的。我在街上闲逛,看见地上有一根草绳,觉得有用,就拾起来了。”认识的人问:“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罪过到这种地步呢,”他回答说:“绳的那头还有一头小牛。”旁观的人说:“这是偷牛的人,罪过是自己找来的,为什么要强辩呢,” 字词解释 拘:拘留,这里指抓 女:你 悔气:倒霉的运气 向:刚才 闲:随意 耳:罢了 复:又 适:刚刚 惊愕:惊讶的样子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羁:关押 句子翻译 悔气撞出来的:倒霉催的。 然则罪何至尔: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罪过到这种地步, 53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0 第30单元 10.1 于令仪诲人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1),长厚不忤物(2),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室(3),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4)。令仪曰:“汝素寡过(5),何苦而为盗耶(6),”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11)以衣食(7)。”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12)去(8)。"盗大感愧,卒(13)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9),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10)。 注释 (1)市井人:做生意的人,市井:做买卖。 (2)长(zhǎng)厚:宽厚,年长而又厚道。 (3)盗:贼。 (4)乃:原来。 (5)素:向来。 (6)邪:同“耶”。 (7)十千:指十贯铜钱。 (8)去:离开,使去:拿走。 (9)延:聘请。掖:教育。 (10)令族:有声望的家族。 (11)足:足够。 (12)使:让。 (13)卒:最后,最终。 (14)物:人。 (15)既:已经。 (16)忤(wǔ):触犯。 (17)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错事。即为人谨慎小心。 (18)诘:诘问。 (19)负:背。 译文 于令仪,是个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是邻居的小孩。 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麼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于令仪依照他的要求给了他。小偷已经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拿走。”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者,办了学校,请有名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儿子及侄子于杰效,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赏析 在《于令仪济盗成良》这个故事中,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作者简介 主要政绩 绍圣二年(1095年),他知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拊养柔良,锄治奸滑”,使境内人民安居乐业。曾经有手下的官吏受贿,别人在告发这个官吏时把王辟之也一块告了,王辟之神色不变,对上级来调查的人说:“白头老翁安能畏吏苛民耶,”意思是说自己是清白的,不怕上级调查,也决不对错告他 54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的老百姓打击报复。后来上级查明了事实真相,王辟之是无辜的。王辟之对古代先贤十分思慕敬佩,不但为曾经在忠州做官的刘晏(唐代理财家,曾被贬为忠州刺史)、陆贽(唐代骈文家,曾被贬为忠州别驾)、李吉甫(唐代地理学家,曾被贬为忠州刺史)、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曾被贬为忠州刺史)修了“四贤祠”,而且以这些名官为榜样,“兴旧起废,慨然不倦”,以廉洁勤政、务实爱民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戴。北宋著名词家、书法家黄庭坚在《忠州复古记》中,高度称赞他“知务乐善,击强拨烦,才有余地”。 主要作品 《渑水燕谈录》十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均著录于子部小说家类。《郡斋读书志》题《渑水燕录》,作王辟撰。 《渑水燕谈录》分“帝德”、“谠论”、“名臣”等十七类。自序云:“闲接贤大失谈议,有所取者,辄记之,久而得三百六十余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今考此书,皆记绍圣以前杂事”,而记事“不能尽确”。如“谁传佳句到幽都”,本苏辙作,而误为张舜民。柳永夤缘中宫献《醉蓬莱》词,本为仁宗所斥,误为仁宗大悦。 10.2 乡人藏虱 乡人某者,偶坐树下,扪得一虱,片纸裹之,塞树孔中而去。后二三年,复经其处,忽忆之,视孔中纸裹宛然。发而验之,虱薄如麸。置掌中审顾之。少顷,觉掌中奇痒,而虱腹渐盈矣。置之而归。痒处核起,肿数日,死焉。 译文 有个某姓的乡下人,偶然坐在树下,摸到一只虱子,用一小片纸包起它,塞在树孔里之后离去。两三年后,再次经过那里,他忽然想起那虱子,看到纸包和早先一样。取出来检验它,虱子薄得如同麸子。放在手掌里仔细看它,一会儿, 掌中奇痒,而虱子的肚腹渐渐隆起了。放下它回家。痒的地方像个果核一样隆起,肿了几天之后,就死了。 词语解释 1.扪:摸、按 2.发:打开 3.验:检查 4.少倾:一会儿 5.奇:异样 6.盈:满,此指隆起 7.焉: 了 8某者:有个某姓的 9宛然:好像和原来一样 10麸(fu):小麦磨面剩下的皮儿,俗称“麸子”。 11审顾:仔细看 12少顷:一会儿 13置:放下 14虱:虱子,它专吸人或动物的血 道理 除恶,养痈贻患。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55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0.3 别字秀才 一秀才嗜书,而别字良多。一日,读《水浒》。适友人造访,见而问曰:“君读何书,”答曰:“《水许》。”友人怪之,曰:“书亦多矣,《水许》一书未之见也”又问:“书中所载,均为何人,”秀才曰:“有一李达。”友人曰:"更奇也,古人名亦甚多,未闻有李达者。请问其人何样,”曰:“手使两柄大爹,有万夫不当之男。”曰:“书中更有何人,”曰:“有和尚鲁知沉,友人知其别字甚多,不禁哑然失笑。 ——据《嘻谈续录》改编 译文 一个秀才很喜欢读书,但错别字却很多。一天,他看《水浒》,恰逢有朋友前来拜访,(朋友)见到后问他:“你在看什么书,”秀才回答:“《水许》."朋友对此感到奇怪,说:"我听说过的书很多,但《水许》这本书确实没有见过。"朋友又问:书中所写的,大概有什么人?"秀才说:有一个李达,手中有两把大爹,有万夫不当之男。"朋友又问:书中还有什么人,"秀才回答:"有个和尚叫鲁知沉,朋友知道他的错别字很多,不禁哑然失笑。 秀才所说的别字 许——浒,李达——李逵,大爹——大斧,万夫不当之男——万夫不当之勇,鲁知沉——鲁智深,林仲——林冲。 注释 1.又称《别字秀才》 2.何:什么 3.而:但 4.适:恰逢 5.更:还有 6.良:很 7.怪: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8.之:代词,代秀才说的话 9.亦:也 10.实:确实 11.均:都 12.为:是 13.愕然:惊讶的样子 14.造访:来访 15.君:你 文言知识: 1、适。这个字有好多解释,上文“适友人造访”中的“适”,解释为“恰逢”、“正遇”等。如“适见一鸟”,意为正巧看见一只鸟;“适中秋,二人对饮”,意为正遇上中秋节,两人边喝酒。 2、省略。文言中省略的现象极多,主语、谓语、宾语在一定的情况下都可以省略。上文很多“曰”前省略了主语,即“友人曰”、“秀才曰”。不把主语写出来,有两个原因:一是读者根据上下文看得懂,二是使文字简洁而不啰嗦。 10.4 画鬼易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曰:“画孰?最难,”客曰:“犬马最难。”曰:“孰最易,”曰:“鬼魅?最易。”曰:“何为,”曰:“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也,人皆未之见,故易也。” 56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原文注释 1.孰:什么。 2.鬼魅:鬼怪。 3.夫:句首发语词,无义(独立性)。 4.旦暮:早晚 5.类:画得像 6.易:容易 7.罄(qing):出现 8.齐王:齐国国王。 原文译文 有个给齐王作画的门客。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他回答说:“狗马最难画。”齐王问:“画什么最容易,”他回答说:“画鬼怪最容易。"齐王又问:“为什么呢,”他答道:“因为狗马人人都知道,早晚都看见它们,不容易画得像,所以难画;因为鬼怪没有固定形态,而且人们都没有见到过,所以容易画。” 相关启示 1、生活中一些看似再普通不过,简单不过的事情并不都能很容易去完成。 2、胡编乱造最容易,但也最不真实。 作者简介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文学知识 1.孰。“孰”是个文言虚词,即相当于“什么”,又相当于“谁”。上文“画孰最难”,意为“画什么最难”。又,“孰长孰少”,意为“谁的年龄大,谁的年龄小”;又“无论孰是孰非,皆斥罚之”,意为“不管谁对谁错,都要受批评处罚”。 2.主语省略。上文在“齐王曰”与“客曰”之后又出现了四个“曰”,但都省略了发话人,这就是主语省略。因为从上下文来看,谁在发话十分清楚,因此可以不写出来。 启发与借鉴 胡编乱造最容易。但也最不真实。 10.5 吹牛 京师选将军,群聚以观。有人出,首如斗,足如箕,其力士也。其时山东一人曰:“此辈未足魁伟,吾乡一巨人,立则头顶栋。”山西一人曰:“吾乡一巨人更在上,坐则头顶梁。”既而一人曰:“此皆未之奇,吾乡有一巨人,开口时上唇抵栋,下唇搭地。”旁有难者曰:“然则身何居乎,”众咸哂之。 注释 栋:房屋的正梁。 既而:不久。 难:反驳。 哂:嘲笑。 译文 57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京城(北京)挑选将军,很多人聚在一起围观。有个人站出来了,头有笆斗大,脚有簸箕大,真是大力士啊。这时,有个山东人说:“这人不算魁伟,我家乡有个巨人,站起来头能挨住房梁。” 一个山西人说:“我家乡有个人比你的更厉害,坐着头就能挨着房梁。”不久一个人说:“这些都不算稀奇,我家乡有个巨人,说话时,上唇挨房梁,下唇搭在地上。”旁边有人反驳他道:“那么他站在哪儿呢,”众人都嘲笑他了。 58
本文档为【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4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4KB
软件:Word
页数:9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