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章皮肤的生理功能ppt

第三章皮肤的生理功能ppt

举报
开通vip

第三章皮肤的生理功能ppt第三章皮肤的生理功能ppt 第三章皮肤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 人体皮肤的生理功能 皮 肤 的 功 能 皮肤既作为一个器官,也和其它 器官一样,具有一定的功能,那 么皮肤有什么生理功能呢, 皮肤覆盖体表,是机体内、外环境的分界, 也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除具有屏障、吸 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 谢等功能外,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 有多种免疫相关细胞分泌多种免疫分子,参 与机体的各种免疫反应并发挥免疫监视作用。 ?七个功能: 防护功能 2吸收功能 3分泌与排泄功能 4感觉功能 5体...

第三章皮肤的生理功能ppt
第三章皮肤的生理功能 ppt 关于艾滋病ppt课件精益管理ppt下载地图下载ppt可编辑假如ppt教学课件下载triz基础知识ppt 第三章皮肤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 人体皮肤的生理功能 皮 肤 的 功 能 皮肤既作为一个器官,也和其它 器官一样,具有一定的功能,那 么皮肤有什么生理功能呢, 皮肤覆盖体表,是机体内、外环境的分界, 也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除具有屏障、吸 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 谢等功能外,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 有多种免疫相关细胞分泌多种免疫分子,参 与机体的各种免疫反应并发挥免疫监视作用。 ?七个功能: 防护功能 2吸收功能 3分泌与排泄功能 4感觉功能 5体温调节功能 6代谢功能 7免疫功能 第一节 皮肤的防护功能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一个 完整的屏障结构,有双向性: 保护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免受外界环 境中有害因素的损伤。 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及营养物质的 丢失。 机械性损伤的防护 物理性损伤的防护 化学性刺激的防护 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 一、防护机械性损伤 表皮:角质层既柔韧又致密,对机械性刺 激有防护作用。经常受摩擦和压迫部位(如掌跖)的角质层 可增厚,甚至形成胼胝 真皮: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网状纤维交 织成网,使皮肤具有伸展性及较好的弹性, 有利于皮肤应对外界的各种刺激 皮下脂肪:具有软垫、缓冲作用可以减轻 外界的冲击。 二、防护物理性损伤 对电屏障作用 皮肤对电的屏障作用主要位于角质层,含水 量增多电阻减小,易发生电击。 对光线的防护 正常皮肤对光有吸收和反射的能力,且皮肤 组织吸收光有明显的选择性。 如角质层:反射大量日光,并吸收波长 180,280nm紫外线 棘层和基底层:波长320,400nm);黑 素细胞生成的黑素颗粒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 因此黑素细胞对防止紫外线损伤具有重要作 用,黑素细胞在紫外线照射后可产生更多的 黑素颗粒并输送到角质形成细胞中,使皮肤 对紫外线的屏障作用显著增强。 三、防护化学性刺激 主要是角质层 角质层具有完整的脂质膜,胞浆富含 角蛋白,细胞间有丰富的酸性糖胺聚 糖,具有抗弱酸、弱碱的作用。 正常皮肤表面一般偏酸性(pH为5.5, 7.0),对碱性物质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称之为碱中和作用。 另外皮肤对pH为4.2,6.0的酸性物质也具 有一定的缓冲作用,称之为酸中和作用 四、防御微生物 角质层对微生物的侵害具有防御功能 致密的角质层和角质形成细胞间通过桥粒结 构互相镶嵌排列,可以机械的阻挡一些微生 物的入侵。 角质层的不断脱落,可以排出一些微生物。 皮肤表面干燥、弱酸性不利于微生物生长。 皮肤脂质膜中的某些游离脂肪酸、 表面寄居 菌 对正常皮肤表面寄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 五、防止体内营养物质的丢失 角质层的半透膜性质防止营养物质的 丢失。 角质层防止水分流失 第 二 节 皮肤的吸收功能 一、吸收途径 ?皮肤吸收物质的途径有三: 角质层细胞 毛囊、皮脂腺 汗管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皮肤的结构部位 角质层的水合程度 被吸收物质的理化程度 外界环境因素 (一)皮肤的结构和部位: 角质层的厚薄、完整性和通透性有关。 一般吸收能力依次为阴囊,前额,大 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婴儿皮肤、粘膜无角质层,吸收能力 较强。 (二)角质层的水合程度 角质层水合程度越高,吸收作用就越 强。封包式湿敷等 (三)透入(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 完整皮肤能吸收少量水分和微量气体 单纯水溶性物质不易被皮肤吸收,电解 质吸收也很少。 脂溶性物质,油脂类物质易被吸收;吸 收强弱顺序为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 ,液体石蜡。 药物的剂型可影响皮肤的吸收 软膏、硬膏能阻止水分蒸发,使皮肤浸软,故可促 进药物吸收 霜剂中的药物可被少量吸收 粉剂、水溶液等很难被吸收 有机溶酶如氮酮、二甲基亚砜、丙二醇、乙醚、氯 仿、苯等可增加皮肤的吸收。 此外皮肤尚能吸收多种重金属(如汞、铅、砷、铜 等)及其盐类。 (四)外界环境因素 温度高,吸收多。 湿度大,吸收多。 第 三 节 皮肤的分泌 和 排泄功能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正常皮肤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 腺进行分泌和排泄功能。 汗腺:分为顶泌汗腺和小汗腺。 一、小汗腺 1、小汗腺的分布 成人皮肤上的小汗腺约有160-400万个, 平均1?2 有143-339个,它因人种、年 龄、性别及部位等有所不同,手足掌 跖处最多,620个/?2; 小汗腺按其生理活动状态,可分为活 动状态小汗腺和休息状态小汗腺。 2、小汗腺的神经控制 小汗腺周围分布有丰富的节后无髓鞘 交感神经纤维,神经介质主要是乙酰 胆碱,它作用于腺体透明细胞分泌出 类似 血浆的 超滤液 ,再通 过导管 对 Na+ 的重吸收形成低渗性汗液并排出 体外。 3、影响小汗腺分泌的因素 小汗腺的分泌受体内外温度、精神因 素和饮食的影响。 3、影响小汗腺分泌的因素 温度 不显性出汗 当外界温度低于31?条 件下,只有少数活动状态小汗腺有分 泌活动,无出汗的感觉,称为不显性 出汗。 显性出汗 当外界温度高于31?以上 时,活动状态小汗腺增加,排汗明显, 称显性出汗。 3、影响小汗腺分泌的因素 精神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大脑皮质兴奋 时,可使掌跖、颈、面及躯干等处 发汗增多,称为精神性出汗。 药物 胆碱能性和肾上腺素能纤维兴奋也 能引起出汗。 3、影响小汗腺分泌的因素 饮食 食用辛辣或热烫的食物,刺激口腔粘 膜、舌背等处的神经末梢和味觉感受 器,引 起口周、鼻、面、颈及上胸部 反射性出汗,称为味觉性出汗。 其它 产后第1-3天,手掌有出汗,7-14天 后全身均可出汗。 5、排汗的作用 散热降温 保护皮肤 汗液可补充角质层的水分散 失,以保持角质层的正常含水量,使皮 肤柔软、光滑、湿润。汗液排出后与皮 肤混合,形成乳状脂膜,覆盖于皮肤表 面对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5、排汗的作用 屏障作用 汗液中的乳酸、Nacl 等对外界有害因素有屏障作用 代替肾脏的部分功能 汗液可排出大量 尿素、有类似肾脏的作用。 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 汗液使皮肤表面 呈酸性,可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 5、排汗的作用 排泄药物 汗腺分泌细胞对与蛋白质相 结合的药物有很高的通透性,有不少药 物如:磺胺类、氨基比林、苯巴比妥类、 灰黄霉素、酮康唑、奎宁、酒精和铅等, 都可从汗腺中分泌和排出。灰黄霉素、 酮康唑通过汗液分泌,发挥局部抗菌作 用。 二、顶泌汗腺 1、神经控制 受交感神经的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 青春期后的分泌活动主要受情绪的影 响 二、顶泌汗腺 2、成份 液体:主要为水份; 固体:脂肪酸、中性脂肪、胆固醇及 类脂质; 顶泌汗腺可分泌一些荧光物质或有色 物质,呈黄、绿、红或黑色,可使顶 泌汗腺处皮肤甚至衣服变色,临床上 称色汗症。 二、顶泌汗腺 3、作用 在动物中有性吸引作用 标记动物活动范围的作用 三、皮脂腺 皮脂腺中未发现神经末梢,不受神经 支配,直接受内分泌系统控制,它是 睾丸酮的靶器官,雄激素、大量肾上 腺皮质类固醇可促使皮脂腺增生肥大, 分泌活动增加; 大量雌激素可抑制皮脂腺的分泌功能, 黄体酮无此作用。 三、皮脂腺 皮脂 包含多种脂类物质,主要有饱和 及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甘油脂类、 蜡类、固醇类、角鲨烯和液体石 蜡。 其中游离脂肪酸是由毛囊中痤疮 杆菌和马拉色菌等微生物所产生 的酶将甘油三酯分解而成的。 三、皮脂腺 润滑皮肤,防止干裂 皮脂和汗液 混合形成乳状的表皮脂质膜,可使 角质层柔软、润泽、防止干裂。 润滑毛发 皮脂附着在毛发上,起 到润滑毛发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皮肤表面某些 细菌的繁殖。 第四节 皮肤的感觉功能 皮肤的感觉可分为两类: 单一感觉 复合感觉 皮肤的感觉功能 单一感觉 皮肤内感觉神经末梢和特殊感受器感 受体内外单一性刺激,转换成一定的 动作电位并沿相应的神经纤维传入中 枢,产生不同性质的感觉。 如触觉、压觉、痛觉、冷觉及温度觉、 痒觉。 皮肤的感觉功能 复合感觉 皮肤中不同类型的感觉神经末梢或感 受器共同感受的刺激传入中枢后,由 大脑综合分析形成的感觉。 如干、湿、光滑、粗糙、坚硬、柔软 等都属于复合觉,它使机体能够感觉 外界的各种变化,以避免机械,物理 和化学损伤。 皮肤的感觉功能 皮肤还有形体觉、两点辩别觉和 定位觉等。 痒觉属于皮肤粘膜的一种特有感 觉,其产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痒觉又称瘙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 快的感觉,属于皮肤黏膜的一种特有感觉, 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组织学至今未发现特 殊的痒觉感受器。一般认为痒觉与痛觉关系 密切,很可能是由同一神经传导;中枢神经 系统的功能状态对痒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如 精神安定或转移注意力可使痒觉减轻,而焦 虑、烦躁或过度关注时痒觉可加剧。 第五节 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 一、皮肤的温度 皮肤产生的热量很少,产生热量最多 的是肌肉,其次是肝脏。 人体体温平均不超过37?,它受皮肤 内血循环和外界气温的影响,一般规 律是躯干比四肢高,四肢近心端比远 心端高,血循环丰富的头面皮温也较 高,最低的是耳廓、鼻尖及指趾端。 二、皮肤体温调节的机制 体温主要受视丘灰白结节隆起处的体 温调节中枢的控制 交感神经调节皮肤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另 外皮肤有丰富的血管球及小汗腺,体表热 量主要通过皮肤表面的热辐射、汗液的蒸 发、皮肤周围空气对流和热传导而扩散 二、体温调节的机制 皮肤的微循环对体温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它是由小动脉、细动脉、小静脉、细 静脉和毛细血管袢等组成。其中有两 种结构是皮肤特有的,一种是位于真 皮乳头层内的毛细血管袢,另一种是 位于指趾端及甲床等处的血管球。 第六节 皮肤的代谢功能 水电解质代谢 糖代谢 蛋白质代谢 脂类代谢 一、水分的代谢 皮肤的含水量 以肌肉最高,约为体重的 41~42%,皮肤内含水量为体重的18~20%, 皮肤不包括皮下组织的含水量约为皮肤重 量的70%以上,65kg体重的人,皮肤内含水 约7.5kg。 皮肤内水分的分布 皮肤是人体内的一个主 要贮水库,约75%的水分发贮存于真皮内。 一、水分的代谢 皮肤内水分的代谢 随人体全身水分代 谢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不仅是皮肤各种 生理动能的重要内环境,而且对于全身 的水分也有调节作用。在急性脱水时, 不超过5%。每日从皮肤散发的水份约 500ml,这是从真皮吸取的。 一、水分的代谢 人体水份排泄主要有三个途径: 肾、肺、肠 约200~280g/24h; 汗腺 表皮角质层 皮肤总排出量300~420g/24h。 电解质 皮肤也是电解质的重要贮存库之一,多贮存 在皮下组织内,表皮和真皮也有一些,其含 量约为皮肤重量的0.6%。 Cl,和Na, 主要存在于细胞间液中 主要作用是维持水的渗透压和酸硷平衡 主要从肾及汗液中排泄,在大量出汗时, 24h可排20~40g。 电解质 K, 主要存在于细胞内 调节细胞内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是某些酶的 激活剂,且能拮抗钙离子。 Mg, 存在于细胞内 有抑制兴奋作用,是某些酶的激活物。 电解质 Ca, 存在于细胞和骨髓内。 表皮角质层毛囊内含量较多,对维持细胞 膜的通透性及细胞间的粘着性有一定作用。 与糖酵解、角质形成及色素代谢有关,皮 肤内含量很少。 铜缺乏时,可出现角化不全或毛发卷曲。 电解质 磷 酶中含有 细胞内,体内能量贮存库及能量 转换的关键。 硫 位于表皮及指趾甲角蛋白内 锌 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 核酸等代谢有关,锌缺乏可导致多种 物质代谢障碍,如婴儿的肠病性肢端 皮炎等。 二、糖代谢 皮肤中的糖类物质主要有糖原、葡 萄糖和粘多糖等; 皮肤含葡萄糖的量为60%~81%,为 血糖浓度的2/3,表皮中含量最高; 其中糖原和葡萄糖可为细胞提供能 量 (三)皮肤的粘多糖代谢 分布 表皮、真皮; 合成及降解 主要通过相应的酶催化 完成,但某些非酶类物质亦有作用。 作用 粘多糖有较高的粘稠度,对真 皮和皮下组织起支持固定作用。 三、蛋白代谢 皮肤内蛋白质的种类 纤维性蛋白、 非纤维性蛋白。 皮肤内氨基酸含量 表皮内有酪氨酸、 胱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真皮内 有羟基脯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及 苯丙氨酸。 蛋白代谢 蛋白合成作用 1、纤维蛋白类:纤维蛋白质包括角蛋白、 胶原蛋白和弹力蛋白等。 张力细丝 主要位于表皮细胞内及细 胞外,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内外的张 力; 角蛋白 位于表皮角质层,是角质形 成细胞和毛发上皮细胞的代谢产物和 主要构成成分,保护皮肤。 蛋白代谢 网状纤维 位于真皮内; 胶原 真皮内成纤维细胞产生; 弹性蛋白 真皮内,是真皮结缔组织 内弹力纤维的主要结构成分。 2、非纤维蛋白类 多分布于真皮内,称为基质; 基底膜带内控制遗传性的核蛋白,调节 细胞代谢的各种酶。 四、脂肪代谢 皮肤内脂肪含量 为人体总重量的3.5~6%; 皮肤脂类包括脂肪及类脂质 脂肪主要存在于皮下组织,其最主要的功 能是通过β—氧化途径提供能量。 类脂质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和固醇酯 等。在表皮细胞及未成熟腺 细胞内含量较 高,是细胞膜结构的主要成分和某些生物 活性物质合成的原料。 脂肪代谢 表皮中含有丰富的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 花生四烯酸),对防治佝偻病有重要作用。 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的主要功能有二: 1、参与正常皮肤屏障功能的形成; 2、是作为一些主要活性物质的前体,如花生 四烯酸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物质。 第七节、皮肤的免疫功能 皮肤既是免疫反应的效应器官,又具有主 动参与启动和调节皮肤相关免疫反应的作 用。 年Bos提出了“皮肤免疫系统”(skin immune system)的概念,1993年Nickoloff 提出了“真皮免疫系统”的概念,进一步 补充了Bos观点。皮肤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 胞和免疫分子部分。 1、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 角质形成细胞 合成和分泌白介素、干扰素等细胞因子 的作用 表达MHC-?类抗原、吞噬并粗加工抗原 物质。 1、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 皮肤内的淋巴细胞(lymphocyte)主要为T 淋巴细胞 表皮内以CD8+T细胞为主,占皮肤淋巴细 胞总数的淋巴细胞具有亲表皮特性。且能够在血 液循环和皮肤之间进行再循环,传递各种 信息,介导免疫反应等。 1、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 Langerhans 细胞是表皮中重要的抗原递呈细 胞 调控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参与免疫调节、免疫监视、免疫耐受、皮 肤移杆排斥反应和接触性变态反应等。 皮肤主要免疫细胞的分布与功能 细 胞 种 类 角质形成细胞 Langerhans细胞 淋巴细胞 内皮细胞 分 布 部 位 表皮 表皮 真皮 真皮血管 主 要 功 能 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抗原递呈 抗原递呈、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免疫 监视 介导免疫应答 分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组织 修复 I型变态反应 创伤修复、防止微生物入侵 参与维持皮肤免疫系统的自稳 不详,可能是表皮Langerhans强胞的 前身 肥大细胞 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 真皮树枝状细胞 真皮乳头血管周 围 真皮浅层 真皮 真皮 2、皮肤免疫系统的分子成分 细胞因子:表皮内多种细胞均可在适宜刺 激下(如抗原、紫外线、细菌产物以及物 理创伤等)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不仅在细胞分化、增殖、活化等 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免疫自稳机 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细胞因子不仅可在局部发挥作用,而且可 通过激素样方式作用于全身。 2、皮肤免疫系统的分子成分 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是介导 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或 结合的一类分子,而这种接触或结合是完 成许多生物学过程的先决条件。 粘附分子大多为糖蛋白,少数为糖脂,按 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四类:整合素家族、免 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家族和钙粘素家 族。 2、皮肤免疫系统的分子成分 在某些病理状态下,粘附分子表达增 加,可使血清中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 显著升高,可作为监测某些疾病的指 标。 2、皮肤免疫系统的分子成分 其他分子: 皮肤表面存在分泌型IgA,在皮肤局部免疫 中通过阻碍粘附、溶解、调理吞噬、中和等 方式参与抗感染和抗过敏; 补体可通过溶解细胞、免疫吸附、杀菌和过 敏毒素及促进介质释放等参与特异性和非特 异性免疫反应; 2、皮肤免疫系统的分子成分 皮肤神经末梢受外界刺激后可释放感 觉神经肽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P物质(SP)、神经激 酶A等,对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 具有趋化作用,导致损伤局部产生风 团和红斑反应。 (七)免疫功能: 皮肤是全身免疫系统的一 部分。 皮肤免 疫系统 细胞成分:角质形成细胞,淋巴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血管内皮 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 胞,成纤维细胞 免疫分子: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 补体、神经肽等 1. 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组成 表3-1 皮肤主要免疫细胞的分布与功能 细胞种类 角质形成细胞 Langerhans细胞 淋巴细胞 内皮细胞 肥大细胞 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 真皮树枝状细胞 分布部位 表皮 表皮 真皮 真皮血管 真皮乳头血管周围 真皮浅层 真皮 真皮 主要功能 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抗原呈递 抗原呈递、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免疫监视等 介导免疫应答 分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组织修复等 ?型变态反应 创伤修复、防止微生物入侵 参与维持皮肤免疫系统的自稳 不详,可能是表皮Langerhans细胞的前身 学习要求 掌握表皮的构成和功能 掌握皮肤附属器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掌握皮肤的保护作用 掌握皮肤的感觉作用 掌握皮肤的吸收作用
本文档为【第三章皮肤的生理功能ppt】,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5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5
浏览量: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