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包利民

包利民

举报
开通vip

包利民包利民  周末讲堂:文章的结构(一) 沧桑留痕116——关于文章的结构(一) 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有时甚至比内容更重要。结构,说白了,就是怎样把一篇文章用最好的方法写出来。同样一个故事,有的人讲,就很吸引人,而有的人讲就很平淡,这其中的方法,就包含了结构的问题。我曾经有一些认为是死稿的文章,后来经过把结构重新调整后,就都发表了,甚至上了《读者》《青年文摘》等。 我说过,除非是文章中的故事本身非常精彩或者非常感人,一般不要写得太平直,就是不要平铺直叙。那么,就要用多元化的结构,把一篇文章以一种新奇的面目展现在读...

包利民
包利民  周末讲堂:文章的结构(一) 沧桑留痕116——关于文章的结构(一) 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有时甚至比内容更重要。结构,说白了,就是怎样把一篇文章用最好的方法写出来。同样一个故事,有的人讲,就很吸引人,而有的人讲就很平淡,这其中的方法,就包含了结构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我曾经有一些认为是死稿的文章,后来经过把结构重新调整后,就都发表了,甚至上了《读者》《青年文摘》等。 我说过,除非是文章中的故事本身非常精彩或者非常感人,一般不要写得太平直,就是不要平铺直叙。那么,就要用多元化的结构,把一篇文章以一种新奇的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就结构的问题简单分讲一下。 1.关于悬念的设置 悬念是文章中常用到的,有了悬念才会吸引读者一路阅读下去。到底该怎样设置悬念,大有学问。最常见的是结局悬念,这不必多说。再有人物悬念,包括人物的本身,比如感悟稿中用的最常见的写法,就是先说这个人怎么怎么样,有什么样的事,却到最后才说出这个人的名字,原来是大家都知晓的某人,这也算一种悬念。 还有一种悬念就要稍高超一些。就是让读者看不出是悬念,只有读到最后,才会豁然明白。比如你写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可以这样去写,把他都按正常人的写法去写,有意淡化他有关残疾的描写,只是浅浅地留下一些伏笔,让读者在读完后回想起来,觉得那些伏笔必不可少。这样的写法,就把读者误导成你写的就是一个正常人,这样一来,读者会有一种心理,或者是不解,或者是愤慨,或者是奇怪,到最后,才一笔带出主人公有什么残疾,这样一反转,会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比直接写这个残疾人如何坚强效果要好得多。我曾写过《心的下面,脚的上面》、《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等,这三篇文章,在我博客里和公众号上都可以找到,大家看一遍,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种悬念的设置方法了。 贴一篇例文,就是我的《最美的拥抱》: 最美的拥抱当我遇到那个孩子的时候,正是丁香花开得一片深情,初夏的阳光暖暖地照在大院里。面对我的到来,她表现出一种冷漠,只是在用心地画着国画,偶尔抬一下头,也是略带着敌意的目光。她长得很白,眼眸中泛着淡淡的黄色,一个很漂亮的小女孩,让人有一种想拥抱她的冲动。 我并没有在意她的冷淡,我知道十三四岁的孩子对陌生人都有着一种本能的排斥,更何况她生长在这样一个大大的院子里。 她叫邓晓沫,她生活的这个大院,是孤儿院。这里生活着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和她有着相近的神情。那些长得好看些的,大多被人领养走了,只是晓沫,虽然很美,却没有 人领养她。我想,以她表现出来的个性,就算有人想领她,她也会拒绝。我是来采访她的,她的国画在省内获了奖,想到她的身世,她的处境,觉得应该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与艰难,所以便想把她的故事讲给更多人,于是便来造访。 晓沫不理我,我也没有打扰她,只是耐心地看着她完成了一幅丁香滴雨图。是的,单是她作画的样子,就足已震撼人心了。然后她便抬起大大的眼睛看着我,还是无语,我亦沉默,良久,我轻叹一声,转身离去。忽然听得她低声问:“你的名字?”我微笑着告诉了她,然后走进五月的阳光。 其实我还是多多少少听到过一些关于邓晓沫的事。出生便被遗弃,在孤儿院里艰难地生活,这里所说的艰难,并不是条件上的,而是她心灵上的沉重。她挣扎着上学,踉跄着生活,仿佛身前身后都是寂寞的陷阱。很少与人交往,性格怪异,与别人总是格格不入,几乎没有朋友,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她都有着别人所不知道的艰辛。酷爱国画,自学,省出钱来买书,每天的练习,每一个脚窝里都盛满着汗水。 又一个周末,我还是来到了孤儿院,晓沫依然在画画。我站在一旁看,她在临一幅《东山草堂图》,似是已画了很多时日,就要完成了。她仍是偶尔抬头看我,目光中的戒意少了些许,我仍是不敢出言打扰。只是在不引起她厌恶的基础上,动手帮着小忙。看她峻工,我离开,外面的阳光仍是柔柔洒洒。 再次去,已是半个月后。晓沫还在画画,似乎她的生活就是如此,画笔下美丽绽放,心境却单调无比。这次她抬头看了我许久,幽深的眸子中辨不出任何情感上的波动,却再没有了敌意。依然是她完成,我告别。还没走出门口,她叫住我,说:“床头上的画,给你!”有些诧异,取来,知是那幅《东山草堂图》,已经裱好,心中有了暖意,道了谢,离开。一脚刚踏出房门,她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你的书!”我回身笑,点头。 挑了本自认为最好的集子,送给小沫,第一次看到她笑。虽然只是一瞬间,却如风展水面,又似忽然花开,给人以心灵上的温暖与莫名的感动。她说:“你别谢我,我也不谢你,咱们是交换的!”这个孩子,就是这样的个性。 就这样渐渐熟悉,慢慢地接近着她一直紧闭的心扉。她不像别的孩子叫我叔叔,只是叫你,有一次,闲聊,问起她名字的含义,她微蹙眉:“我也不知是谁给我起的名,让我想起《海的女儿》,晓沫,清晨的大海上,破灭的泡沫。”她的眉宇间闪过淡淡的忧伤,我竟是无言以对,良久,我问:“我可以抱你吗?”她一笑,摇头:“不行。你知道吗?有很多人想拥抱我,我都拒绝了,你也不行的!”我知道,要把她带出封闭的空间,还需要很多的时间。我有时会同她出去散步,看江风逐浪,看柳絮扑天,或者带她一起去采访,走进一个个别人的故事,起初的时候,她不是很愿意,可是并没 有拒绝,渐渐地,她也似隐隐有了期待。甚至有一次,我还带她参加了同城的一次文友聚会,她居然还一反常态地唱了首歌,孟庭苇的《无声的雨》:“站在摩天大楼的顶上/隔着静静玻璃窗/外面下的雨却没声没响/经过多少孤单从不要你陪伴/谁相信我也那么勇敢……”这也许是她第一次吐露心声,在这么多人面前,我竟听湿了自己的眼睛。那个晚上,在送晓沫回去的路上,她一直没有说话。在孤儿院门前告别时,她忽然抬起脸来看我,眸子中映着美丽的星光月色,她说:“你,可以抱我吗?”我轻轻地拥住她,一如拥着一颗冷而易碎的心。好久,她才低声说了谢谢,脸上有着两行泪痕。她任那泪痕在脸上蜿蜒如两条亮亮的溪流,注视着我,问:“我可以抱你吗?”我眼睛一热,重重地点头,用双臂轻轻地将她抱起。她的双腿抬起,揽在我的腰上。天上一轮澄黄明亮的月,我终于落下泪来。她放下腿,走进院子里,不去看我流泪的眼。我一直知道,她拒绝着别人的拥抱,是因为她无法给别人以同样的拥抱。我也知道,她的不幸她的艰难她的孤独,都来源于此,因为,她没有双臂!我更知道,从今夜起,她将会改变,迎接着她的,是汹涌而来的所有美丽日子。就如在清晨中泡沫破灭的大海上,在蓝天里,那些飞翔着的美丽天使,生活正在绽放。 以此类推。比如你想写一个好人,可以把他往坏里写,写的似乎都是一些坏事,最后通过反转,让大家突然明白,原来 他所做的坏事,其实都是好事。这样的强烈对比之下,效果更为突出。当然,反转过程中的合理性,要自己把握好。 还有一种悬念的设置,也是很悄然的。比如说,读文章时,看似情节在推动故事的发展,但是其中一些细节却会让我们不解,觉得不合理,或者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直到看完全篇,才明白那些细节的重要作用,是为悬念而打下的伏笔。说起来复杂,看过就会写。我写过一篇《只想让你打我一下》,大家看过之后,自然就明白了。只想让你打我一下每次面对父亲时,他都会有一种恐惧,即使没做错什么事的时候也是如此。因为父亲脾气暴躁,打自己的孩子没有轻重,所以兄弟几个都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虽然父亲并不是无缘无故地打他,可他却是公认最顽皮的孩子,惹祸的时候很多,所以他的身体与父亲坚硬的手掌亲密接触的时候也最多。自从上中学之后,父亲便很少打他了。因为他那时在镇上住校,回去的时候少,另外,他也渐渐地走上了正轨,一些让父亲生气愤怒的事基本不做了。而且也知道努力学习了,成绩竟然还不错。这让一辈子睁眼瞎的父亲很是欣慰,毕竟吃了不识字的亏,他因此没少教训早早辍学的另两个儿子,反而对这个挨打最多的三儿子赞赏有加。渐渐地上了初三,他的成绩已成为镇上最好的,都说淘孩子如果用心学习,肯定别人追不上,此话果然不虚。他已成为重点培养对象,是最有希望考上县城一中的。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又狠打了他一次。 那个周末,他回到家,忽然就对家里人说:“我不想上学了!”家里人都愕然,父亲更是以雷霆之势甩了他一个耳光。挨了打的他,却并没有像以往般露出倔强怨恨的目光,反而有着一丝浅笑。于是辍学的事作罢,他继续刻苦读书,不负众望地考上了县一中。重点高中里学习更为紧张,他一个月也回不去一次,向着美好的大学冲刺。家里的经济条件虽然不算贫困,但也就是一般,可是父亲为了鸡窝里飞出凤凰来,铁了心要供他上学,这让他很是感动。高中的三年里,父亲更是没动过他一指头,看着优秀的儿子,已经舍不得下手,虽然有时他也会犯些错,可是父亲却是不闻不问,这让两个哥哥很是不平。高考前,他回家,就像三年前中考前一般,说:“我不想考大学了!”正喜孜孜的父亲闻言大怒,于是又是满含力度的一耳光。打过后,父亲有些后悔,一向以暴力解决问题的他,开始尝试着用语言来说服儿子。可他结结巴巴地没说完整一句,儿子却说:“好,我考大学,还要考个好的!”父亲愕然,看了看自己的手,心里嘀咕自己的巴掌啥时这么管用了?后来就是上大学,他仿佛变了个人,中途也挨了父亲一次打,却是因为他突发奇想,想退学做生意,回去同家里商量时,让父亲动用了久违的铁掌。幸好效果依然神奇,一下子就打消了他的荒唐想法。等再后来,他大学毕业留在异乡,每次回家,和家人讲起他的拼搏努力,以及想做的重大转变和决定,这个时候,父亲却是无从判断该不该 打了,只是在一旁怔怔地听着。父亲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可能自己的巴掌要彻底退休了。最让父亲高兴的,是有一次,儿子带了个女朋友回来,这让全家喜庆如过年,同时也喜欢上了那个懂事漂亮的女孩子。可是不久后,他一个人回来,竟说要和那个女孩分手,父亲一下子做出了判断,又是狠狠一巴掌。不出意料地,儿子在这一巴掌后,再不提此事,直到那女孩成了他媳妇,父亲才放下心来,心思自己这巴掌的效果还在。一年又一年过去,父亲老了,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和妻子吵架,正哄弄着孙子的父亲冲上去,打了他一耳光。他仿佛一下子醒了酒,忽然泪流满面。父亲也是愣住,觉得自己可能是打重了,儿子小时候没少挨巴掌,可是很少有打哭的时候。那个夜里,他对妻子说起了父亲,说起了父亲打他的事。他告诉妻子,中考前他故意那么说,是想让父亲打他一下,从而判断父亲是不是真的想让他继续读书。而高考前他故意惹父亲打自己,是想感觉一下父亲的力气是否还是那么大,来判断父亲能不能继续下地干重活,如果不能,他就放弃高考。而大学时那次挨打,却是没有目的,是父亲打醒了他。后来因为要和妻子分手而挨的打,也是他故意所为,想感觉一下父亲的身体是否还是像从前一样好。而今天,父亲打了他,他却没有感觉到疼,可是看得出父亲是真生气了的。父亲的身体已经不行了,连打都打不动了,这如何不让他悲从中来。他说,我多希望父亲打在脸上的巴 掌能像从前一样有力,打得越疼,我越欣慰。可是父亲年老力衰,不复从前。在我心里,父亲打在脸上的痛,却是心里最大的幸福! 有的时候,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是悬念,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心的下面,脚的上面》和《只想让你打我一下》,看了标题,就会有疑问在心里产生。这也是一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关于文章的标题,也是大有玄机,这里不细说,如果以后有时间,我会专题来讲。 熟悉了这几种悬念的设置方法,文章就会有起伏了,然后,你就会明白更多关于悬念的问题,什么多重悬念,什么真假悬念,等等,你就都会慢慢地运用自如。 2.嵌套式结构 嵌套式结构,就是故事中包含着故事。大家要注意,并不是那种多个故事说明一个主题的形式,而是多个故事本身并不是并列的,它们互相嵌套,有时互为补充互为因果。更复杂些的,比如一篇文章中纠缠着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虽然互相嵌套在一起,但是表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主题或者情感。举例说明。我写过一篇《这是我的答案》,曾被转载四百多次,里面不仅是嵌套式结构,更有多重悬念的设置。 这是我的答案 故事中说,夫妻二人去旅游,这是结婚六七年来的第一次,也是他们一直心中盼望着的。一路的山山水水,他们把幸福 的笑声一路播撒。他用心呵护着她,仿佛要把这一切都铭记在生命里。 最后,两个人在海上乘坐游轮去另一个城市。都是第一次见到无涯的大海,他们心里特别激动,站在甲板上,看着远远的海天之处,心绪欲飞。便都想起了《泰坦尼克号》中的浪漫经历,然后,当影片中的灾难真正来临,他们心中的甜美与憧憬便全被打破。于是出现了很危急的一幕,人们纷纷拥向了放下水的救生艇。他护着她一路挤到救生艇前,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惊人的变故。 艇上只有一个位置,男人却是把女人推向身后,自己跳上了救生艇。此时,救生艇迅速启动,离开了轮船。女人站在渐沉的轮船上,向着男人大声喊出了一句话。 讲到这里,我问下面的学生:“你们猜,在那样的时刻,女人会喊出一句什么话?” 这是我给作文班的中学生们上的一堂课。那些学生们听了我讲的半个故事,都纷纷陷入思索中。女生们特别激动,而且带着很大的怒气,似乎她们此刻变成了那个站在轮船上绝望着的女人。等他们考虑了一会儿后,我让他们告诉我答案。女生们发言积极。她们激昂愤慨,说的都是“我恨你”、“我瞎了眼”等充满怨恨的话语。男生们则理智了许多,也想到更多,他们大多向着美好的方向联想,他们的回答都是“我不怪你”、“我爱你”一类的,用他们的话讲,在那样的时刻, 女人如果依然会喊出“我爱你”,则比“我恨你”更能让男人内疚羞愧,会一辈子良心不安。 我看向最后一个没有发言的学生。那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生,他一直很用心地听着别人的回答。我问他,他说:“老师,我的答案,女人喊出的一定是:照顾好我们的孩子!”我一惊,问:“你听过这个故事?”他摇头:“我没听过这个故事,只是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对我父亲这样说的!所以,妈妈曾说过的话,就是我的答案!” 教室里一时沉默。我说:“回答正确。其实,不管故事怎样,我们都要向着美好的一面去想,面对苦难面对艰难面对误解面对打击也应该如此,只要心里存着一份美好,就会发现更多隐藏在丑陋下的美好。下面,大家听我把这个故事讲完。”轮船沉没了。男人逃出生天,女人永葬海底。男人回到家乡,一心一意地抚养着自己五岁的女儿。可是,这次海难的事,包括男人的所作所为,就传了回来。一时间,指责声扑天盖地。男人面上却没有羞愧,他只是沉默,于是人人疏远他,人人嘲讽他,白眼冷遇把他紧紧包围。虽然生活更加艰难,他依然把女儿养大。可是长大了的女儿知道了当初的事,却是对他只有恨。他依然不分辨,默默地承受着女儿的恨意。女儿考上大学的那天,他就自杀了。对他的死,没有人同情,女儿也没有多少的伤心,在她心里,这个男人十三年前就该死了,活着的应该是连魂魄都不能归来的妈妈。后来,在整 理家里物品时,女儿发现了父亲多年前的日记,翻看,一下子呆住。然后泪流满面,痛悔不已。 原来,父亲和母亲出去旅游的时候,妈妈的病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父亲只是为了实现当初答应母亲的事,带母亲走了一大圈。而在救生艇上只剩一个位置的情况下,父亲只能冲向那唯一的生机,因为,他要肩负起抚养女儿的重担。就像父亲在日记中所写:“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是我不能,为了女儿,我只能让你一个人长眠在深深的海底……”故事讲完,班上的女生都眼睛红红的,男生们则更沉默,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故事中有着这许多的曲折。他们此刻也都明白,在那一刻,女人喊出的,只能是:“照顾好我们的孩子!” 我知道,我的学生们已经听懂了这个故事,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一颗美好的种子。世间的善与恶,有时错综复杂难以界定,可是只要心存美好,那么一切都会生辉,一切也都会无悔。如此,他们将来才会给纷繁的世事一个最美的答案。文章的主体故事,看似是我给学生们上的一堂课,但是我所讲课的内容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抽离出来,也是一个很好的独立故事,只不过我有意将其打散,中间又插入了一个男生的故事。文章中,我讲课这个事件,表达的是一种寻找到人生正确答案的主题,而所讲课的内容,表达的却是一种伟大的情感,而那个男生小故事,则是侧面表现一种亲 情,是对讲课内容中那个故事的补充。讲起来看似麻烦,其实看过即会。 还有一种嵌套式的结构,就没有那么复杂。就是文章里的主体故事中的人物,他们的各自的故事,或者是主体故事中的人物所讲的故事。不过那些小故事,不仅是对主体故事的补充,也是对大结局的一种伏笔或者悬念。我有一篇《病房鬼话》,比较长些,不贴来,课后大家找来看,就是这种类型,相信会给你们启发。 3.双线索碰撞 再说说双线索碰撞。这种结构与嵌套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文章中显然也是有两个故事,但是,两个故事的关系比较特殊,即不是互相补充,也不是为表达同一主题而并列出现。两个故事,却是有着同一条线索,两个故事也许完全不同,所要表达的主题或者情感也可能完全不同,但是因为有同一条线索的存在,便有了交集,但是两个故事可能互为因果,就是说,一个故事中的事件,会影响到另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而另一个故事中的事件,也会影响第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名为双线索碰撞,其实只是一条线索引发出的两个故事的碰撞。 依然举例说明。我写过一篇小小说,进入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列第3名,叫《半瓶酱油》,就是典型的双线索碰撞结构。 半瓶酱油起初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好多年前,一个七岁的孩子,家里贫穷,听别人说酱油泡饭很好吃,就一直想吃一次。可家里基本没有酱油,他甚至没有见过酱油是什么颜色,在他的想象中,酱油应该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一个午后,这个孩子偷偷溜进村里的一户人家,那户人家是从城里下放来的,他想在这家里一定有酱油。他在这家的外屋灶台附近仔细寻找,终于在地上的角落里看到一个棕色小瓶子,里面有少半瓶液体。想着这一定是酱油了,便抱进怀里飞快地逃回家。 晚饭的时候,他吃得很少,把分给自己的那小碗小米饭偷偷留了半碗出来。天黑之后,他在房后无人处,端着那半碗饭,找出藏在草丛中偷来的半瓶酱油,把酱油都倒进碗里。用筷子搅拌了几下,似乎闻到了一种特殊的香味。正要吃的时候,忽见小他一岁的妹妹来到身边,眼巴巴地看着他。他一直都对妹妹最好,心里犹豫了半天,还是把碗递给妹妹,告诉她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看着妹妹吃完,他虽然强忍着馋意,可心里还是有着一些自豪。 故事到了这里,就有了变化。妹妹吃完那半碗酱油泡饭,回到房里睡下没一会儿,就大喊肚子疼,而且口吐白沫,全身抽搐。村里大夫来看,说是农药中毒,于是找马车去镇上医务所,在镇上医务所洗了胃,并没有好转,又连夜去县城,半路上,妹妹就断了气。他哭得极伤心,却没敢和家里人说 酱油泡饭的事,本来家里对小孩偷东西就深恶痛绝,再加上导致妹妹因此送了命,他更是不敢说出来。只是他小小的年纪便开始沉默了,有时整天也不说一句话,人们都说妹妹的死对他打击太大了。 再说说故事外的一个人,也就是男孩去偷酱油的那家的男主人。他二十多岁,他从城里被下放到农村,这些年也是受尽了艰辛,还有许多白眼冷遇。更不能接受的是,慢慢的,一起来的同伴都返城了,只有他遥遥无期。高强度的劳动对肉体的打击,看不到希望对心灵的打击,使他一下子丧失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于是从生产队偷来半瓶农药,准备在那个夜里一个人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可是到了晚上,竟是找不到那半瓶农药了,他清楚地记得放在外屋的墙角,却是不翼而飞。他猛然想到,一定是有人偷偷地注意到他的行动,怕他死,把农药拿走了。如果是这样,说明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关心着自己,生活也并不是完全失去了希望。如果不是这样,也是上天注定不让他因此就死。总之,那一夜,他想了许多,放弃了死志。后来,他终于苦尽甘来,得以返城,并顺风顺水地发展得极为不错。他常常会想起那个夜晚,想起那个拿走了那半瓶农药的人,他甚至多次回到当初下放的那个村子,问遍了许多人,都没人知道当年的事。他出资在那里修公路办企业,虽然已经不可能找到当年的那个人,可是能为村里办些事,也算是报答一下救 命之恩了。 只是每次进村,他都不会注意到,在村头的第二家,有一个看起来比他还要苍老的男人,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天空,不知想些什么。那是村里很怪异的一个人,才四十多岁,却已经头发全白了。而且有个怪癖,从不吃酱油,做菜都是用自制的农家大酱。许多年以来,一直如此。 小说中,写了一个农村孩子,由于家穷,没吃过酱油,听人说酱油泡饭很好吃,就去了村里一个下乡知青的家里去偷来了半瓶酱油,泡了饭,没等吃,却被妹妹发现,结果他心疼妹妹,就给妹妹吃了。结果,那酱油瓶里装的是半瓶浓药,妹妹因此身亡。男孩很是自责,又不敢说明真相。第一个故事至此告一段落。马上开始第二个故事,依然与半瓶酱油有关。那个下乡知青,由于种种原因,正对生活绝望,他用酱油瓶偷装了半瓶农药,想用它来结束生命。可是,当他去拿农药时,发现竟然不见了。他觉得一定是有人看出他想自杀,所以把农药拿走了。他因此觉得世上还是有人关心着自己,便消了死志,重新热爱生活。返城后,经过几年的奋斗,事业辉煌,他回到曾经的村子,想打听出当年是谁拿走了那半瓶农药,可是没人知道。他投资在村子,帮助乡亲们。结尾部分,我把这两个人再度交集,我是这样写的“只是每次进村,他都不会注意到,在村头的第二家,有一个看起来比他还要苍老的男人,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天空,不知想些什 么。那是村里很怪异的一个人,才四十多岁,却已经头发全白了。而且有个怪癖,从不吃酱油,做菜都是用自制的农家大酱。许多年以来,一直如此。 一瓶酱油为线索,引发两个不同的故事,引发两种不同的人生,这就是双线索碰撞。这种结构,大家要学会运用,对于文章的饱满度和深度方面,有着极大的好处和作用。由一个事物引发出两个不同的故事,这种结构其实并不复杂,多尝试自然会写。比如一把钥匙,怎样引出两个能互补的故事,等等。学会这种结构,文章自然有起伏,吸引人。(明天继续讲文章结构的后面部分,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学习) 包利民简介黑龙江呼兰人,现居伊春。其人自在随心,若水若云无拘无束;其文散淡任意,如风如月留迹留痕。愿用世间点滴感动,为你温暖生命苍凉。已出版《当空瓶子有了梦想》《不能跳舞就弹琴吧》《一朵花开的时间》《给星星找片夜空》《一条鱼眼中的海》等十余部。
本文档为【包利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4-25
浏览量: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