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举报
开通vip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第一章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西方心理学有两个主要的思想来源,一是哲学当中的心理学思想,二是科学之中的心理学思想。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这两者结合的结果。 人类知识的发展从混沌到分化,归根到底,所有的学科都是从哲学里面逐渐分化出来的,分化的先后次序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有关,研究的现象越是简单,就越早从哲学里分化出来;研究的现象越是复杂,从哲学里分化出来就越晚。天文学、物理学最早从哲学里分化出来,它研究的是不那么复杂的自然现象;研究比较复杂的生物现象的科学——生物学、生理学则较晚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第一章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 西方心理学有两个主要的思想来源,一是哲学当中的心理学思想,二是科学之中的心理学思想。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这两者结合的结果。 人类知识的发展从混沌到分化,归根到底,所有的学科都是从哲学里面逐渐分化出来的,分化的先后次序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有关,研究的现象越是简单,就越早从哲学里分化出来;研究的现象越是复杂,从哲学里分化出来就越晚。天文学、物理学最早从哲学里分化出来,它研究的是不那么复杂的自然现象;研究比较复杂的生物现象的科学——生物学、生理学则较晚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学和行为,最复杂,所以最晚从哲学里分化出来。社会学研究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也较晚才从哲学里面分化出来。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人类文明出现以前人类对自然的理解 人类具有理解、预测和控制自然界的需要。 面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电闪雷鸣、风、雨、日、月、生、老、病、死、地震、海啸、水灾、干旱……)以及心理现象(如睡眠、做梦、梦见死去的亲人),人们自然会有一种理解和解释的冲动。由于知识的极度缺乏,早期人类的解释往往是泛灵论和拟人化的。所谓“泛灵论”,就是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灵魂的,都 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所拟人论,就是将人的属性,人的思想情感投射于万物。泛灵论的解释表现之一,就是认为万物都存在灵魂,各种自然现象、生老病死都是由这一灵魂发动和主宰的。有时,睡眠时意识的不清醒,醒来时意识的清醒,或者在睡梦中梦见死去的亲人,使有些古人相信精神(或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由此想象出各种各样的神灵。上古的神话可以看作是初民对自然现象的最初解释。神话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都是泛灵论的和拟人化的。 由于相信万物有灵,于是初民就会设法与寓居于万物之中的灵魂进行沟通和交流,试图影响和控制,这就是人最初控制的努力,也是迷信和巫术的起源,其实宗教、哲学、科学都是源自人固有的理解自然、控制自然的需要。 二、古希腊早期宗教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古希腊的地理范围比现在的希腊要大得多,几乎包括地中海所能冲刷到的所有海岸和岛屿。 希腊的哲学和科学都发源于古希腊的宗教,因此,宗教是希腊哲学思想的背景。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人对万物的解释仍然以宗教为主。当时主要流行两种宗教,一是奥林匹斯山神宗教(Olympian religion)和狄奥尼索斯——奥菲克宗教(Dionysiac-Orphic religion)。 奥林匹克宗教[1]基于荷马史诗对神的描述,这一宗教的神除了用来作自然现象的解释以外,还兼有人性。如人有战争,神也有战争;人有七情六欲,神也有七情六欲。总之,凡人所具有的,神都具有。此外,这一宗教相信,“有气息的灵魂”不死,但不[1] 奥林匹斯山诸神及其他神怪: 米诺斯—迈锡尼时期的神居住在海岛天空中,这个时期的古希腊神已经从爱琴海克里特岛移居到希腊的海拔1万英尺的奥林匹斯山顶。根据公元前8世纪诗人赫西俄德的《诸神谱系》,印欧族的希腊人主神宙斯杀死克里特岛的主神克洛诺斯以后,把爱琴海的诸神囚禁在“冥间”牢狱塌塌如斯,然后在奥林匹斯山顶重新开辟了众神的居住地。按神话传说,爱琴海的提坦诸神代表混乱,而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斯山诸神代表秩序,宙斯不是创造天地,而是维持天地的自然秩序。 奥林匹斯山究竟有多少位神,恐怕是极难统计清楚的,总该有千位神之多。其神谱,第一位是“众神之父”宙斯,第二位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掌管战争、文艺、技艺,据说是从宙斯头脑中跳出来,并且一直没有夫君,保持着女儿身,她管事很多,荷马史诗中英雄奥德修斯是在她的支持下才夫妻团聚的。第三位神可能要属阿波罗,他是男性神,掌管音乐、弓箭、预言、医药、畜牧,被认为是希腊文化的守护神,一说为宙斯与女神勒托之子,一说勒托是位与奥林匹斯山诸神相敌对的提坦女神,其父不详。有些神话里说他是太阳神、光明神,荷马史诗中太阳神为赫利俄斯,称他为神通广大的光明神,可能阿波罗原本不是太阳神。还有几位神很特别,究竟居住何处也无从深究,可能不属于奥林匹斯山神谱。如赫利俄斯,当时的神话传说多数以他为太阳神,说他每天驾太阳车在天空中由东向西急驰,夜间乘一巨杯在冽冽北风的海洋中航行,希腊罗得岛人视其为主神,后来才被阿波罗神代替。又如狄奥尼索斯,掌管酒、水果、葡萄之神,即酒神和农业神,人们以纵欲、狂热舞蹈,甚至极度兴奋时撕碎儿童和动物吞吃,来庆祝他的节日,与奥林匹斯山诸神的崇拜仪式极不相同,可能也不属于宙斯谱系。大概当时除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斯山神谱外,还有其他的神谱,只是因为宙斯神谱流传和影响极大的缘故,才淹没了其他神谱。 在宙斯神谱体系中,宙斯是位家长,诸神或是兄弟,或是儿女、情人,遇事还要召开会议商讨,最后宙斯拍板。其中,海神波赛冬、冥神哈得斯,都不住在奥林匹斯山,也不见他们参加会议,而且有时还同其他神发生争执;赫拉、得墨忒耳、阿瑞斯、阿佛罗狄忒等诸男女神是分工有序的;雅典娜、阿波罗似乎权限特大,也特别受古希腊人的推崇。 早期古希腊的神祇互相之间频繁争吵,具有七情六欲,要求吃饭和睡觉,与人间异性经常交往,可按自己的愿望和人对他的态度行善恶,其神性中人性味极浓重。 此外,古希腊人的神除拟人形象外,还有三种情况:一是把家畜与神联系起来,如“牛头宙斯”、“羊头阿波罗”等;二是有一种半神人,或是指神同人间之异性生的儿女,或是指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不同之处是有生死,如特洛亚战争中的英雄阿喀琉斯为海洋女神同人间之王生的儿子,他的行为似人似神,但不能避免死的命运,就是其母对这个结局也毫无办法;三是非神类的怪物,如英雄奥德修斯在返回家乡的中途遇到吃人的独目巨人、卡律布狄斯的妖怪、海怪斯库拉等,他们危害人的生命和安全,但不是恶魔,希腊人还没有如基督教中恶魔撤旦的观念,各种怪物只在有限范围内作崇,对奥德修斯这样的英雄人物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会带有它所寓居过的人所具有的记忆和特质。奥林匹亚山神虽然和人一样,有种种缺点,但通常是遵守秩序的、相对具有理性、并有智慧的。这一宗教为希腊的上层人士所信仰。 这一宗教是以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哲学的先驱。 狄奥尼索斯——奥菲克宗教的主要教义是灵魂的轮回转世:灵魂由于犯错而被迫寓居于尘 世的监狱,直到洗净罪恶。灵魂在赎罪的过程中, 先寓居于植物体内,然后到动物体内,再回到人体内,如此循环往复。灵魂希望在转世轮回的过程中,能挣脱尘世监狱,回到和神一样的神圣、纯洁和超脱的生活之中。这一派有许多用于将灵魂从肉体中解放出来和种种仪式:如斋戒、吃特殊的食物、戏剧化的仪式、禁忌。这一宗教具有神秘主义色彩,通常为古希腊下层民众所信仰。 这一宗教对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很大。 三、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公元前625——前480年) 前480年,是孔子逝世的前一年。 希腊的早期哲学有东西两大支,东派以泰勒士的米利都学派为代表,生于小亚细亚这米利都或厄费萨斯,故称米利教学派或爱奥尼亚学派;西派,生于意大利南部之的爱利亚城,故称爱利亚学派。 有学者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一直存在着科学的与神秘的两种趋势的冲突与交流。科学的趋势起自泰勒士,盛于希腊的黄金时代,中世纪沉寂,自文艺复兴运动至今;神秘的趋势由西派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至新柏拉图主义到基督教哲学。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主要探讨宇宙的起源、结构及其发展过程,因此是希腊哲学的宇宙论时期。它们开始以自然的解释取代超自然的解释,这标志着人类思维的里程碑式的飞跃,由此哲学诞生了。 古希腊早期东派的哲学 东派哲学家有(此三人都属于米利都学派)和。 (一)(Thales)(公元前625——前545) 古代第一个哲学家,第一个几何学家 (解释过如何用几何学原理测量金字塔 的高度:当手杖的影子与手杖相等时, 金字塔的影子的长度等于金字塔的高 度)、第一个天文学家(曾准确预测过日 蚀)、第一个物理学家。 他用自然的解 释取代超自然的解释。 他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皆发源于水,没有水,就没有创造,也没有消灭,一切生灭存废,都是水的变化。他因此否定了神是人和万物创造者的观念,以自然解释自然。 泰勒士开创了西方哲学批判的传统,他以思辨的方式提出共思想,同时欢迎批评。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公元前610年——前 540 年)。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士的学生,他以抽象的 物质为万物的本原,认为“无限”或“无极” 是万物的本原。无限充塞于宇宙之间,既没 有一定的性质,也没有一定界限,世上一切 有形事物,都是由这无定形的物质本身发出 冷和热,分化而成的。从这冷热的交互作用中,最初形成水,水的凝固而引导火、气、土的出现。一切有形之万物,都出生于无限,复归于无限。(阿氏的“无限”类似于“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又是西方第一个进化论者:人是由水中的鱼慢慢变化而成的。热水和土混合产生鱼类,第一批人类的婴儿诞生于鱼腹,第一批人在鱼腹内发育到青春期才出来。由此人类出现。 劝告人们不要吃鱼。 (三)阿那克西曼尼斯(Anaximenes,前588——528) 阿那克西曼尼斯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不 象其师那样以抽象的物质为万物的本原,而 重新以具体的物质为万物的本原。他认为, 空气是万物的本原。人依靠呼吸而生存,宇 宙也凭空气维持其运行。空气热的变成火,冷的变成风、云、水、土、石。万物因空气的冷热变化而生。 以上三人为米利都学派之成员。 (四)(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年——前480年)。 1、“万物皆流变”。 变赫拉克利特认为,万事万物皆处在不断的 变化之中,变化无始无终。“濯足长流,抽足 再入,已非前水”(严译)或译“人不可能两 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宇宙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所谓固定、静止和实在,只是幻觉而已。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但是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2、“火”为万物之本原。 万物皆由火而生成,万物皆因火而变成其他事物。 3、任何事物都含有内在矛盾。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矛盾,矛盾着的方面不断进行斗争。“战争为万有之父,战争为万有之王”。同时这矛盾斗争存在于统一体内。这矛盾斗争是万物(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源。 4、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合乎规律的。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合乎规律的,具有必然性。赫拉克里特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称为逻各斯(Logos),宇宙人生都具有逻各斯。而且人有能力认识逻各斯,这是了不起的观念。故赫拉克里特的哲学为西方认识论的开端。 5、对心身关系的解释 人的身体是土,而人的灵魂是纯净的火, 是人最热烈的部分。 灵魂受潮就会睡着或失去知觉,灵魂全部受潮就,人就会死亡;灵魂越干燥就越有智慧。 古希腊早期西派的哲学 西派的代表有爱理亚学派(Eleatic School)和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 School)。 在米利都学派兴起之后,哲学便产生了种种分化和对立。引起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变”与“不变”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观点,由此分成三个不同理论体系:一派主张“变”,变才是万物的本来面目,这一派包括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里特;主张“不变”才是万物的本来面目的是爱里亚学派;主张“变”与“不变”是事物的两面的是“原子论”体系。 爱里亚学派认为,常在的实体“存在(being)”是一切,变化只是表面现象; 赫拉克里特认为,万物不断在变化,所谓“实体”或永久存在之物不过是幻觉而已; 原子论者认为,“永久存在说”与“变化”说都有依据,实体是永久的,但实质间的关系是变化的。 (一)(Xenophanes, 前570 或580年——前480年)。是爱理亚学 派的奠基人,他生于米利都附近的 Colophon,后迁到意大利南部,流浪 各地,最后定居于意大利南部的爱理 亚。 他对希腊哲学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以宗教一元论的形式把米利都学派的一元论传递给希腊人; 2(将这种学说从希腊东部(小亚细亚)带到希腊西部。 3(他是米利都学派和爱理亚学派之间的桥梁。 色诺芬尼反对多神论,反对神人同形论,主张一神论(Monotheism),宇宙的本质是神,神是一,而不是多。神是物质的东西,有如球形,神是不变的,不动的,没有始终的,神思想上不存在矛盾,且无所不知。总之,神是无限的存在。 宇宙观:神是宇宙种种变化的原始本质,宇宙的原始本质是不变的,是一个无限的存在(One infinite being)。 色诺芬尼开创爱理亚学派思想的先河。 (二)(Parmenides,公元前540年——470年) 本体论:巴门尼德受色诺芬尼一神论 的影响,认为宇宙的本质是存在 (being),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不 变的、不动的、持续的和不可分割的。 巴门尼德用逻辑来论证其观点:“存 在”是可以被思考的,不存在是不可 以被思考的。“无”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宇宙没有“不存在”。既然没有“不存在”,“变”也是不可能的。 认识论:认识就是要认识这不变的、绝对的存在,这不变的绝对的存在只能靠理性来认识,感官看到的变化和运动只是幻觉。 以同知同的感觉学说:感觉是以同知同,人以体内与外物相同的元素感知体外那个物体,如以体内的温感觉体外的温,以体内的冷感体外的冷。 (三)(Zeno of Elea,公元前) 芝诺是的门生和义子,以为的存在哲学辩护而闻名,是辩证法和诡辩术之鼻祖。他力图证明“存在是唯一不变的”观点。 1(论证存在是唯一的。 (略) 2(论证存在是不变的。 芝诺悖论:一个事物要从A点到B点,首先必须穿过两点之间一半的距离,然后再穿过剩下距离的一半,依次类推。由于这 一过程可以发生无数次,因此,芝诺认为,从逻辑上讲,这一事 物永远到达不到B点。 芝诺用逻辑的论据表明感官所觉察到的运动只是一种幻觉。在认识唯一不变有存在,理性才是可靠的认识的来源。 (四)麦里梭(Melissos,盛年约公元前440年左右)。 麦里梭以更严密的方式论证巴门尼德的观点,认为存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同时又是唯一的、不变的,而且是不动的;多样与运动只是感官的幻觉。 (五)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盛年约公元前532年)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西派哲学的又一个重要代表。它通过影响柏拉图对整个西方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1(数是万物的本原。 宇宙中的实体有二,一是数字,二是无限的空间。数是存在的有限的方面,空间是存在的无限的方面。真的“存在”是两方 面的结合,缺一不可。数字是自然事物的范型,它预备了“模型”,无限的空间提供原料,两者结合万象生。因此,数字是宇宙万物的原动力,事物是数的摹本。宇宙万物皆归于数。因此,宇宙万物都可以用数字及数字关系中找到解释。 数字世界独立于经验世界,经验世界只是数字世界的摹本。数字世界要比经验的世界完美。数字世界是抽象的、永恒的、只有通过纯粹的理性才能认识到;而经验的世界则是变化的、能通过感官认识到。感官的经验会妨碍对数字世界的认识,因此主张禁绝肉体的快乐(禁吃肉、禁吃豆,禁止朝太阳小便)。——这一观点影响到柏拉图的理念说。 2、数字世界是和谐的。 身体健康与身体要素的和谐组合有关,疾病与这种和谐关系(即平衡)被打破有关。音乐之美在也在于数的和谐。竖琴之所以能发出美妙和声音,就是因为琴弦之间有一定比例关系。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古巴比伦人已知)。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此派致力于研究万物之间的数字关系。但又有很多神秘主义和迷信的成份。 3、身心二元论的“灵魂轮回”学说 灵魂可以进入任何一个肉体,灵魂外在于肉体的。灵魂不死,可以轮回,灵魂依照命运的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从一个生物体转到另一个生物体,因此万物皆有亲缘。 灵魂可分理性、智慧和情欲三个部分,理性和智慧在脑,情 欲在心脏。只有人的灵魂三者齐备,而动物的灵魂只有智慧和情欲而没有理性。 古希腊早期多元论(Pluralism)哲学 自泰勒斯以来,不论是东派哲学,还是西派哲学,对宇宙的构成都持一元论,只是能宇宙本质上是“变的”还是“不变的”有不同看法。东派主“动”,西派认为“动”是不合逻辑的假象。 于是就有多元论者来调和两者的矛盾。 多元论者认为,宇宙有变的一面,但变化不是变形(transformation),而是换位(transposition),是大块中各小分子的换位,生、存、毁都不过是位臵的变易而已。一切创造只是分子新的结合,一切破坏不过是原来分子的分散而已。这是多元论者吸取、改造了东派的思想。 同时,多元论者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不能变,元素自身是不能动的,宇宙间事物的运动,必须依赖自身以外的动力。这是机械论的滥觞。 多元论分两派,一派主张构成宇宙万物的单位有性质上的不同,如、;一派认为构成宇宙的单位只有数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这一派就是原子派(the school of atomism),为(Leucippus)所首创,还有他的学生特。 (一)恩多培克勒(Empedocles,约前490年——430年) 1(“四根说” 宇宙万物由四个元素构成,即 土、水、气、火,这四者不能相互 转化,但可以相互组合,万物皆由 这四者不同的组合而成。 促使这些元素结合的动力是 “爱”,而使这些元素相互分离的动力是“恨”。 恩氏主张“相似者吸引”,认为宇宙的运动是循环的进化,“爱”将相似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接着“恨”又将相似的元素分开。 2(心身关系 人类也由土、水、气、火这四种元素组成,也具有“爱”的力量和“恨”的力量。固体部分是土根,液体部分是水,维持生命的呼吸是空气,血液主要是水根,思维是血液的作用。火根部分离开身体而血液变冷一些,人就进入睡眠。火根全部离开身体,血液全冷,人就死了。人死之后,四根分散,各根与体外同类的根聚合。人死之后,生命和思维就都没有了。所以,没有不死的灵魂。(但恩氏又相信灵魂轮回,认为自己是神降生于人体,故其学说有自相矛盾之处)。 恩氏认为,人的心理特性依赖于身体的特殊构造,各人心理不同就在于身体中四根的比例各不相同。演说家的四根是舌头四根配合最好的人,艺术家是手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此为后气质和神经类型学说的萌芽。 3(“以同知同”的感觉学说 人身上一种根,感知外物的一种根。他说:“我们以土见土,以水见水,以空气见光明的空气,以火见毁灭的火”。 恩培多克勒对感觉过程的解释:一切外物都有流出物(物体微小的摹本),一切感官都有孔道。外物的流出物只有与感官的孔道大小合适才能进入体内。太大了则进不去,太小了碰不到孔道的边际,因此不会被感觉到。各种感官之所以能产生不同的感觉( 如眼睛能看到颜色,耳朵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各感官孔道的结构有所不同, 因 此能进入的外物的流出物也不同。 思想也是“以同知同”,与感觉一样;但是思想是经过批评与综合的认识,而感觉没有经过这样的加工。 (二)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428年) 1、宇宙观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宇宙中的万物不止有4种元素,而是由无数种元素,事物的成毁生灭都是这无数种元素聚散的结果。这无数种元素,阿氏称之为种子。每种元素都含有一切相反的性质,如“冷”与“热”、“干”与“湿”、“明”与“暗”等。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所有的元素或种子,但以占优势的元素命名事物,例如“火”也有“冷”的元素,但“火”的元素占优势,故称之为“火”。 2、“以异知同”说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物是根本不变的,一种事物之所以变成其 他事物,是由于不同种的元素会变多或变少,元素本身不会动,元素的变多变少,是由外力推动的,是由“努斯”(Nous,心)最初推动的。努斯是极精细的物质,遍布于宇宙。努斯只是给予最初的动力;此后的变化仍可用水、土、空气等之间的机械作用来解释。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开辟了道路。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活物有努斯,无生物没有努斯。感觉是努斯的功能。感觉是两个相反东西的相互作用。人的身体含有所有种子(元素),所以它有与任何外物相反的种子,这样人能感觉外物。例如,人之所以能看清外物的颜色是由于眼睛含有与外物相反的颜色。同理,皮肤是以温觉感冷,以冷觉感温。 一切的感觉都会产生痛觉,这是由于感觉是相反的东西的相互作用,互相冲击。这种痛,一般不会觉察到,但如果感觉过程持续时间太长或强度太高,就会觉察到。如眼睛看太亮的光或耳朵听太强的声音,都会觉得痛。 (三)留基伯(Leucippus,公元前500年——前430年) 留基伯是原子论之鼻祖,德谟克利特之师。 宇宙中的万物是由无数不可分的原子(atom,希腊文atomon,即不可分的意思)构成,原子是必然运动的,万物由此构成。事物的成毁生灭在于原子的聚散。事物之间的差异在于原子数量的多少。 (四)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公元前460年——前370年) 1、“原子——虚空说”与宇宙生成说 宇宙有两个部分:一是性质相同的原子;二是虚空的空间,原子在其中运动。原子性质相同,数量无限,原子为肉眼所不能见。原子在空间运动,相似的原子相互吸引,就成为无数的宇宙,有时小宇宙被吸入大宇宙;有时大宇宙因冲突而被分散,所以宇宙是无穷无尽的。事物之间的差异在于它们在原子的数量、大小、形状、位臵和排列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否定生机论,认为物质本身就是运动的(这一点不同于),不依赖外力。物质本来就是永远运动的,自始至终,任何现象都可以解释为原子的机械运动。事物的运动是机械运动,是学说的要义。这一学说接近于近代唯物论。 2(灵魂学说 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具体而言,灵魂是由火原子构成的。火原子不同于其他原子,它光滑(是球形的)、精细、能动,是最完美的原子。火原子 分布整个宇宙之中,那里有火原子,那里就有生命。动植物中都有火原子,人的火原子最多,因此人类优于其他动植物。 3、感知觉理论 原子(注意:是原子,而不是物体的微小摹本,这与恩培多克勒不同)从物体表面流出,由感官的孔道进入机体,并传递至脑,使身体内的火原子运动,从而产生感觉。 4、幸福观 人人都有灵魂,人人都希望灵魂获得安宁,要使灵魂获得安宁,必须克制欲望,节制享乐,淡泊名利,如果贪心不足,嫉妒他人,就会使灵魂不得安宁,就会带来烦恼。只有品质高尚、灵魂安宁的人才可能获得幸福。这一幸福观有禁欲主义倾向。 5(对德谟克利特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德谟克利特创立的原子论哲学,形式上是朴素的,但其基本精神却是科学的,是历史上唯物主义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顶峰。是古希腊最后一位“物理学家”,即最后一位研究宇宙起源、过程的哲学家。因为这时,古希腊人的兴趣已逐渐由外向内,从关注自然,转移到与人本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来了,尤其是认识与道德的问题。德谟克利特本身也体现了古希腊人兴趣的这种转变,他提出来一个具有享乐主义色彩的伦理学说。 对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总结 古希腊早期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源头,初步形成了“存在” 与“形成”,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萌芽。这启发后来哲学家们的思想。 四、古希腊古典时期(公元前480年——前322年)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古典时期(公元前480年——前322年),也是古希腊的繁荣时期,也是雅典民主 制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有几个条件促进了希腊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希腊取得希波战争(前490年——480年)的胜利,雅典由于在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成为希腊各邦的盟主,大批俘虏成为奴隶,这促进了希腊经济的发展,使许多人能够有闲暇从事精神活动。(二)里当政(前467年——前428年),此人是个开明的政治家,实施改革,奴隶制民主得到很大的发展,平民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这极大地促进了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伯里克里执政时期,人才辈出,俊彦云集。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德斯、索福克勒斯、大雕塑家、大历史学家、、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等人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希腊哲学,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从重传承到重批判,乃至于怀疑。希波战争之前,希腊的哲学重传承,希波战争之后,希腊的哲学重怀疑和批判,这是由于民主的发展,个人的觉醒的缘故。最重要的是对法律和道德,原先以为都是天命 的,现在个人可以对法律和道德加以评判。人为的法则是否和自然律一样是否也具有普遍适用的本质呢,——这一趋向逐渐发展成人本主义运动。由批评进一步发展到怀疑的是智者(sophist)由怀疑而入于肯定的则是(Socrates)。二是从重自然到重人事。此前的哲学,主要是自然哲学,探讨宇宙的起源和过程;而这一时期,哲学除了继续关注自然以外,更多地关注社会、国家、人生的目的等多个方面;不但讨论宇宙论的问题,而且开始重点研究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问题。 一、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 前481年——411年) 普罗泰戈拉是第一位智者,也是位怀疑论者和相对论者。他是最早关注人事的哲学家之一。 1、“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存在时,事物存在;他不存在时,事物不存在”。—— 这里所说的人,是指具体的个人,而非抽象的人。这就是说,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现的样子。更进一步说,每一个人的感知都是一样确实的。例如,一阵风吹来,有人觉得热,有人觉得冷,而风本身无所谓冷热,对感觉冷的人来说,它就是冷的;对感觉热的人来说,它就是热的。因此,真理没有一定的标准,是主观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的是“神是万物的尺度”观念。这一观念也适用于一切法律、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它们的好坏善恶 都要看它们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因此,这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观念。 但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具有过于主观,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2、人性观 人不是生来就好或生来就坏,但人人都有道德的倾向,可以教育成好公民。这一思想,类似于的观念,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善端。明确提出政治和伦理上的美德可以由教育养成,泰戈拉是第一个。 怀疑自然哲学,认为对人没有用。 二、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399年) (一)生平 苏格拉底生于雅典,其父是雕刻师,母亲 是接生婆(产婆)。他极富人格魅力,他面 貌奇丑,而心灵奇美,生活极俭朴,有苦 行倾向,待人和谐,谈笑从容,喜欢与青 年为友,自称为“青年恋人”。他的妻子极 为凶悍,常为河东狮吼,但苏格拉底心胸开阔,肚量极大。有一天,被他妻子大骂一顿之后,出门时又被一泼一盆水,苏格拉底就说:“我知道打雷之后必然下雨。” 和其他智者一样,怀疑旧有的学说,同时因全民民主的弊端而反对雅典的民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因此遭到执政者的嫉恨, 被控破 坏宗教、败坏青年的道德,通过民主表决被判有罪,被处死刑。其实,他有数次免死的机会(一次他人帮助出钱赎罪免死,一次可以有机会逃走),但都出于捍卫法律的尊严而拒绝。临刑之前,仍然谈笑自若,与人谈论哲理,并嘱弟子替他向药神还一只鸡之愿。最后饮鸩而死。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那么从容、那么慈祥、宁静,真是一个万世垂范的哲人。 (二)思想 1(关注人间事,不关注自然。 苏格拉底也是一个智者,他反对自然科学,认为自然科学于人无用,认为自然科学不能引导人进入道德的最高境界。 研究主题:致力于寻求美、爱、善、公正和真理之类的本质。 2(“认识你自己”——真理在人心之中 和其他智者一样,也主张用辩证的方法寻求知识。与其他智者不同之处在于,其他智者认为,个人之外没有真理;苏格拉底认为,真理自在人心,人事中有绝对的知识和确实的真理。所以他提出“认识你自己”。他所指的人,是人类的全体,而非具体的个人(这不同于其他智者)。真理存在于人类全体之中。 3(探讨事物本质的方法——归纳界定法和产婆术 归纳界定法(inductive definition)。例如,要探讨美的本质,就先列举具体的美的事物,在此基础上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这些事物具有哪些共 性,这些共性就是美的本质。但要注意的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概念的本质,并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为所有人都接受的界定。 产婆术:用于讨论事物本质的方法。他先请对方提出一个关于某一事物的定义(例如:美),然后层层追问,使对方陷于自相矛盾,这样讨论下去,可能得到对这个事物的明确定义,或是得不到。这个最后定义,苏格拉底认为是人人都会同意的,表现这个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质的东西。称这一方法为“归纳的论证”,称之为“产婆术”,意指这一方法只是把人内部固有的知识引出来而已,因为知识是人的理性所固有的。可见,他属于先天论。 4(身心关系 肉体和灵魂完全不同,人死后有不死的灵魂。 5(知识即德性 节制、勇敢、正义和虔诚等德性是神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的,即每一个人都潜在有德生,而勇敢、节制、正义等德性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才是有益的,否则只能为恶。因此,正义和其他一切德性都是智慧,因此,说:“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 三、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毕达哥拉斯学派、巴门尼德和其师苏格拉底的观点,将其系统化。 (一)理念论(或译理式论) 个别事物的普遍性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外, 先于这些事物存在的。这一普遍性就是所谓 “理式”,即纯粹形式,(理式,不是人的观念,而是先于人存在的东西,意为形式,故朱光潜先生译为“理式”,根据的原意译为“理式”更恰当)。 理式是从最高级的理式到最低级的理式构成一个系统。理式是单一的、绝对的、不动的、永恒的。只有这个理式的世界才是完美的、真实的。现实的、物质的世界是众多的、相对的、变动的、短暂的,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物质的、可感的世界是从理式的世界派生出来的,是对理式世界的不准确的摹本(copy)。例如,形形式式的树,只是纯粹的树的理式的摹本。由此可见,精神性的理式是第一性的,物质的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这理式又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之外的,故其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这一思想上承,是后来形形式式客观唯心主义的滥觞。 (二)只有理性才能认识真理——理式 真理存在于理式的世界,感官只能认识可靠的物质世界,因此感官不可能认识真理,理式只能靠理性来认识。感官不可能认识真理——理式。 (三)灵魂论 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意志和情欲。理性位于头部,意志位于胸部,情欲位于腹部横隔膜与脐之间。正义的、有道德之人应当使灵魂的各部分各司其职,相互调和,应当让理性统治灵魂,以意志来控制情欲。 一个国家有如一个人一样,也应当如此。理想的国家有三个阶层组成——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他们是神用金、银、铜、铁三种不同质的金属铸造的。他们分别受理性、意志或情 欲的支配,哲学王因其理性应该具有智慧这一美德,武士因其意志应该具有勇敢这一美德,劳动者从事物质生产,要接受哲学王和武士的统治,此谓节制的美德。 (四)学习就是回忆 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由对象在心灵中产生的,而是心灵自身的产物。因为灵魂是不朽的,已经轮回过无数次,曾寓居万物,因而拥有一切知识。也就是说,我们在出生之前就知道了所有的理念,但是灵魂在出生之时,受到肉体的污染,遗忘了一切。因此,学习就是回忆已经遗忘的先天的知识。但是要回忆先天的知 识(即理式),却离不开感觉。美提供了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的桥梁,因此对的美的爱是灵魂的主要功能,是灵魂回忆理式的途径和条件。它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癫狂(灵魂的直觉,对实在的直接把握);二是理智的进展。 因此,柏拉图是先天论者;同时,既有理性主义的倾向,又有直觉主义的倾向。 四、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年——前322年) 亚里士多德生机论心理学思想创始人,其心理学思想乃为古希腊心理学思想总汇,对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机能主义、联想主义和精神分析均可溯源至此。 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是希腊城邦奴隶制处于严重危机和濒于危机的时代,也是马其顿王国统一希腊的全盛时代。 他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其父是马其顿的御医。他是柏拉图的学生,在柏拉图学园学习、研究达20年之久。此后,他到小亚细亚一带讲学,当过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创办吕克昂 (Lyceum)学园(世界上第一所大学)。他建树颇丰,著作宏富。其中,《论灵魂》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心理学的专著。该书概述了前人心理和行为的观点,并提出了对心理本质和功能的见解,探讨了对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欲望、梦、情绪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看法。此外,他还有《论感觉》、《论记忆》、《论梦》等心理学论著。 在政治上主张建立“中等阶级”的政权;在伦理学上,他宣扬“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认为过度和不足是恶行的特征,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动摇在原子论和理念论之间,带有调和与折衷的二元论的特点。他一 方面正确地把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主张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只有通过认识个别才能达到一般。并指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而者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他又错误地把种和属性称为“第二实体”,把神称之为“第三实体”。并认为存在没有质料的纯形式,它是一个不动的世界的“第一推动者”,实质上也就是神。这样,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又倒向客观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兼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他认为在获得知识之前,人们需要用大脑思维(理性主义),但理性思维的对象是由感觉经验提供的(经验主义)。但总体上,亚里士多德更偏重于理性主义。 (一)心身关系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灵魂是身体的形式,即认为灵魂是身体的功能,这接近于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又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工具,灵魂是身体的目的,灵魂推动身体的发展。这里,似乎灵魂是外在于身体的,这又倾向于唯心主义。但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与身体是相应的。狗不可能有人的灵魂,因此灵魂的轮回是不可能的。 (二)灵魂论 1(灵魂的等级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物都有灵魂,分为三等:植物有滋长的灵魂,只有同化与生殖能力;动物有感性的灵魂,只有欲望与行动的能力;人具有理性的灵魂,具有获得知识的能力。植物的灵魂最低级,人的灵魂最高级,高级的灵魂除了具有自身独特的 功能以外,还具有低级灵魂所具有的一切功能。由此可见,自然界的事物是有等级的。 2(灵魂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的功能分为认识功能和动求功能。认识功能包括感觉、记忆、想象、思维;动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和动作等过程。 (1)认识功能 感觉——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注意:非充分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外物作用特殊感觉器官发生感觉,感觉分为5种,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感官能形成关于环境的准确的表象,因此,感觉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感觉遗留下意表(表象),一物多次留下意象(表象),就形成对于它的简括意象,这就是所谓经验。人从这些经验中抽出概念或原理,以进行思维。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感觉是最基本的认识过程,其他高级的认知过程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这接近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 记忆与回忆:记忆与回忆是感知觉的结果。记忆是对以前经验过的事物的自发的回想。回忆则是心灵对过去经验的主动搜索。在解释回忆的时候,实际上提出了“接近律”、“相似律”和“对比律”,暗示了“频因率”(经验同时发生的频率越高,其联想就越强)。这些联想定律对以后的联想主义心理学都具有重大影响。 亚里士多德将理性分为被动理性和主动理性,由感觉形成表象,形成经验是被动理性的作用,而从经验中抽取原理从而进行思维是主动理性的作用。他认为,被动理性是肉体的功能,是心脏的功能,因而会随肉体而消亡;而主动理性则是从人体以外来的,因此,肉体死,主动理性回到纯粹形式之中。主动理性不死,主动理性不依赖任何身体器官。 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而脑不是,脑只是起到冷却血液的作用。 (2)动求功能 亚里士多德认为,动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和动作等过程。 感情:他认为,自由无碍活动产生愉快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积极的,与之相关的活动会得到强化;反之,如果活动被抑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消极的,与之相关的活动会受到削弱(这说明他已认识到了情绪的动机作用)。 欲望也是情绪,因它由缺乏的不愉快而引起,由满足的愉快 而结束。 意志:缺乏之感引起缺乏对象的意象,意象引起追求这个对象的欲望,从而引起相应的动作。本能动作,如直接满足饥渴的行动,是低级行动;有理性参加的动作是高级行动,按理性来满足欲望的行动是意志的行动。 (三)因果论与目的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质料因,是指事物的构成材料;二是形式因,是指事物的特定形式或模式;三是动力因,是指使质料变成某种形式的动力;四是目的因,是指事物存在的目的。其实,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目的因是最优先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存在都有一个目的,万物的目的就是实现其自身的潜能,形成它自身。如植物的种子具有成为那种植物的全部潜能,成长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这一潜能,成为其自身的过程。这一思想影响到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观。 亚里士多德代表古希腊古典时期,也就是繁荣时期哲学的顶峰。 五、古希腊晚期和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心理学 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马其顿统一希腊到公元前2世纪希腊本土被罗马征服,是希腊古希腊城邦奴隶制度衰落的时期,史称“古希腊晚期”。从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 亡为上,史称“古罗马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人们主要关注“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怎样获得心灵的安宁”,怀疑主义、犬儒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教父哲学都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这一时期的哲学可分为伦理阶段(Ethical Period)(公元前322年至公元1年)和宗教阶段(公元前100年——公元476年)。伦理阶段的主要学派有伊壁鸠鲁主义、斯多噶主义、怀疑主义和折衷主义。宗教阶段的主要学派有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和教父哲学(Patristic Philosophy)。 第一阶段:伦理阶段 一、 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的创立者是(Pyrrho of Efis,约公元前360 —— 公元前270年)。马期顿的亚历山大东征时,皮浪曾跟随到过印度。 皮浪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达到心神恬静(afaraxia),在达到恬静,必须默于不可知,安于不知,因为客观实在是不可知的。他认为,无论是感觉,还是理性,都不可能给人以真实的知识。所以,人对一切事物,都不应该下断语,应对所有事物都持怀疑态度。但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采取种种行动,必须有所决定,皮浪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只能遵从当地的习惯和法律,因为这些习惯和法律不能断定是对的,但可以认为大概是对的。这样,在思想上认识到事物是不可知的,在行动上遵从当地的习惯和法律,就可以达到心神恬静了。 皮浪的思想影响到笛卡尔和休谟。 爱那西德谟(时代不确切)的新怀疑主义:(略) 二、犬儒主义(前面已讲过,此处从略) 三、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Epicurus of Samos, 约公元前341年——前270年),曾师从皮浪,学习如何获得身心的恬静,但他后来认识到,通过怀疑一切是不可能获得身心恬静的,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才能获得身心的恬静。 (一)心物关系和心身关系 在心物关系和心身关系上,持唯物主义的立场。接受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有所修改。他认为,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的运动有它内部决定的因素,不是完全由于外力,所以不能预先计算出来。这一主张不同于的决定论。他倾向于自由意志论。 伊壁鸠鲁认为,人有心智和灵魂,心智与灵魂其实是同一种东西,都是极小、极轻、极圆滑的原子。心智居于胸中,灵魂遍布全身,心智是灵魂的集中部分,心智指挥灵魂。灵魂原子从感官传导感觉于心智,心智利用灵魂原子的传导,推动肢体发生动作。这样,心智既能作用于物质,又受物质作用,所以它们是物质性。 单独原子是没有感觉的。人所以有感觉,是原子结合的结果。人死时,灵魂原子分离,向体外四散,因此,人死就没有认识了。 (二)感觉、思维、情感 伊壁鸠鲁认为,一切感觉都是物质相互碰撞的结果。感觉是由外物流出的稀薄的原子团碰触到人的感官的结果。 思维依赖于感觉,对事物的多次感觉形成表象,人们根据很多表象进行思维。说明他认识到,表象是知觉与思维的中介环节。 伊壁鸠鲁认为情感是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切的感觉都伴随痛苦或快乐的情绪。痛苦是由于人体中原有的原子的顺序被打乱,快乐是由于原有的原子顺序得到恢复。 (三)动机观 人总是倾向于趋乐避苦,但快乐有短暂的快乐和长远的快乐 之分,肉体的、感官的享乐就是短暂的快乐。快乐来自于人的基本的满足,因此他主张过简朴的生活,反对追名逐利,反对奢华。长远的快乐来自于自由、简朴、理性而有节制的生 活。因此,德与乐不可分,有德者必快乐,快乐者必有德。 四、斯多噶主义 斯多噶学派的特点是将犬儒学派的伦理学说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logos)(理性)相结合。认为宇宙万物都受这(逻各斯)理性的支配,人人都有天赋的理性,所以人在理性的指导下行动就是善,合于宇宙自然之理。 (一)决定论 西提姆的芝诺(Zeno of Citium,约公元前333——前262年)是这一学派的创立者,也是其主要代表人物。斯多噶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也是理性的。也就是说,物质的世界受一个神圣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主宰,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由此可见,斯多噶主义采取决定论的立场,否认人有自由意志。因此,这个学派相信预言和占卜。 (二)伦理观 既然一切事物是由一个神圣的计划(即理性)主宰的,因此,人要获得快乐和幸福,就要顺应自然,对所遭遇的所有事情都要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因此,美好的生活就是服从自然的理性。无论是疾病还是痛苦,无论是生,还是死,都要坦然面对,这样才能获得幸福。 (三)心理分类 由于罗马人强调秩序和法律,因此斯多噶学派要比伊壁鸠鲁学派更受罗马人的欢迎。伊壁鸠鲁学派、斯多噶学派和怀疑学派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时期,怀疑学派同前两个学派(即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噶学派)处于斗争状态。由于受到怀疑主义的攻击,各学派开始分裂为折衷主义,后来加上东方的新元素,后来就由宗教用信仰代替理性了。 五、折衷主义(Eclecticism) 公元前150年以后,各派学越来越有互相融合的趋势,形成所谓折衷主义。折衷主义就是调和不同学说,但同时怀疑这些学说,只不过怀疑的程度较怀疑主义较轻一些。 折衷主义的最大的代表人物为罗马共和时代的大政治家罗(Cicero, marcus Tullisus,公元前106——43年)。他研究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噶学派的哲学,企图调和各种对立的学说。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引导人的善,去掉人的恶。在认识论上采取怀疑主义的立场,在伦理学方面将、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加以揉合。其哲学并无创见,功劳在于将希腊哲学传给了罗马人。 第二阶段:宗教阶段 从公元前100年起,哲学已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研究主题从伦理转向宗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各派由怀疑而折衷,观点越来越相似,而怎样获得道德和快乐没有明确的看法,导致人们认为人类理智不可靠,并不能使人获得道德与快乐。二是东方宗教传入罗马帝国,哲学受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影响。 宗教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两大潮流,一是残留下来的希腊文明的宗教哲学,主要(Philo,公元前25年——公元50年)的哲学、新毕达歌拉斯学派、新柏拉图学派,其中以新柏拉图学派为其代表;二是新生的基督教哲学,其代表人物为Origen(公元185年——254年)和奥古斯丁(St. Augustine, 公元354年——430 年)。这两大潮流影响到中世纪的哲学。 一、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是(Plotinus,204——269或205——270)。 他的哲学可称为“流出论的泛神论”(Emanaistic Pantheiism)。 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一(The One),太一就是神,万物都是从“太一”(神)中流溢出来的。神不是无从生有创造世界,万物从太一流溢出来,就如阳光从太阳放射出来一样。所有事物都从神那里获得生命。 宇宙万物都是由神流出的,但流出有先后,离神的距离因此也有远近,因此万物也有等级之分。 最先从“太一”流出的为精神或理性(Nous);然后,从理性(Nous)中流出灵魂(Soul), 灵魂为两种,一是宇宙的灵魂,二是个体的灵魂。最后,从个体的灵魂中流出物质。物质离神最远,因此无实在性和准确性,最低贱,最丑陋,与罪恶相始终。人的身体是个体的灵魂与物质的结合,由于物质是邪恶的,因此人要拒绝肉体的诱惑,从肉体中救出人的精神,使灵魂净化,再 与神结合。 二、教父哲学 基督教兴起于公元一世纪,本来是罗马帝国下层民众的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越来越动荡,越来越多的阶层和民众信仰基督教,罗马帝国的统治者镇压不了它,就转而利用它,公元313年,康斯坦丁大帝签署了《米兰法令》,认可了基督教;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346——395年)明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基督教获得坚不可摧的政治地位,势力更加强大。从公元325年,基督教有名的利卡(Nicaea)会议之后,开始利用希腊哲学中能为其所利用的成分,将其同基督教教义结合起来,形成教父哲学。此时,新柏拉图主义是当时反对基督教的主要力量,但两者并无根本的对立,两者相争的结果是两者的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神学,即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它标志着“希腊的罗马时期”的结束,标志着西方历史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 教父哲学企图以理性的方式来论证宗教教条的正确性,但信仰高于理性,它在运用理性的方式证明之前,就已经确认宗教教 条是正确的。圣?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公元354年——430年)的心理学思想 圣?奥古斯丁将斯多噶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希伯莱宗教融为一体,形成基督教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支配整个西方世界的生活和思想,直到公元13世纪经院哲学诞生之后。 他宣扬“上帝创世说”和“原罪说”,其代表作是《忏悔录》。 1、心物二元论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内心经验和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外部世界是物质的,它占据空间,在空间移动;内心经验由个人反省得知。内心经验的主体——灵魂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因为怀疑必然有怀疑者,这怀疑者只能是灵魂。(用这一逻辑确立主观经验的存在,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一样。)灵魂由内心经验就知道自己不是物质的,不占空间的。 2、心身二元论 圣?奥古斯丁坚信“上帝创世说”。根据“上帝创世说”,神耶和华用土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然后给亚当吹了一口气, 亚当就有了灵魂。因此,灵魂是上帝的气息,是上帝之光;而肉体则是低贱的泥土。因此他认为,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灵魂要比肉体高级;灵魂指挥身体的一切活动,身体的生长也依赖灵魂。感觉、记忆、思维等是灵魂的功能,而不是身体的功能,身体只是灵魂感觉外物的媒介。灵魂能作用于身体,身体变化灵魂也有变化,但他没有明确说明身体能作用于灵魂。 3、内省——理解上帝的途径之一 真理就在人的内心,因此人应该在内心深处寻求真理,但感性和理性都不能认识真理,因为真理就是上帝,上帝只能信仰而不能认识。因为上帝大而无量、善而无质,现存在而无空间,永恒而无时间,上帝是超越任何范畴的,我们的思维和范畴都不适用于上帝,因此上帝是不可认识的。上帝只能信仰而不能认识。人的理性只能借助于“超自然之光”的照明,认识早就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抽象概念。深入内心的结果不是导向思想着的精神,而是导向上帝。由此可以见出,奥古斯丁的思想重点之,就是极度贬低理性的价值。 4、灵魂的官能及自由意志说 圣?奥古斯丁认为,灵魂(理性灵魂)的三种官能:自觉的记忆、理智、意志贯穿于一切心理活动之中。他一方面认为这三者是一体的,认为记忆包理智和意志,理智包记忆和意志,意志包理智和记忆。圣?奥古斯丁认为,记忆、理智、意志多少是独立的官能(faculty),因此有人认为这一思想是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的起源。 圣?奥古斯丁又认为意志是心理生活的根本,其余都只不过是意志的表现。如简单知觉也含有意志,因为不注意就知觉不到,而注意是意志的作用。人的本质不在于理性,而在于意志。大家注意,与古希腊哲人重视理性不同,中世纪的哲学贬低理性而抬高非理性的信仰、意志和直觉。但圣?奥古斯丁的也有自相矛盾之处,他一方面抬高意志的作用,但同时认为,但人只有行恶的自由,而没有行善自由,行恶是前定的。也就是说,意志的作用是有限的。 第二节 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与后期的经院哲学 关于中世纪起于何时,学界有不同看法。就政治史而言,中世纪应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为止,前后约为1000年时间;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中世纪开始于公元529年,那一年Justinian大帝关闭各哲学学派在雅典的学园,同年(St. Benedict)在那不勒斯附近的Monte Casino设立道院学校。不管如何,进入中世纪以后,基督教神学成为一统天下的学说,成为唯一的真理,其他都成为异端邪说。西方文化自此进入信仰时代,其精神完全不同于强调理智的希腊哲学。 一、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中世纪开始之后,基督教在欧洲一统天下,其他学说统统被视为异端;政教合一,教会的权威至高无上,教会被视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人的灵魂如果想要获得上帝的拯救,必须通过教会;教权高于王权,僧侣阶级是社会的最高层,教皇可以废立国王。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完全为教会所控制,人们必须信仰基督教,否则就被视为异教徒而遭到严厉的惩罚。这一时期,希腊、罗马的典籍被遗失或遭到毁来,科学、哲学和文学几乎没有什么进展,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此为西方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公元476年——九世纪初叶)。 二、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 基督教为了扩大基督教的势力范围,防止伊斯兰教势力在欧洲的扩张,组织教徒先后进行了八次“十字军东征”(公元1095年——1291年)。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基督教徒们从阿拉伯人那里发现了希腊的哲学著作和艺术作品,其中就有的著作。一开始,基督教会仍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当作异教,但逐渐地,基督教会开始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加以改造,使之同基督教的教义相结合,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经院哲学。的最伟大的代表,代表经院哲学的最高峰。 中世纪哲学,总的来说,是信仰至上,理性依附于信仰,哲学是宗教的附庸,是为宗教服务的。在这样大背景下,理性的地位在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在中世纪早期的教父哲学中, 特别是在圣?奥古斯丁的理论中,在整个黑暗时期,理性与信仰尖锐对立,理性被贬低到最低。在中世纪的后半期,理性艰难复苏,信仰与理性开始调和,试图在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获得一席之地,这为文艺复兴时期理性的复苏,为近代科学之中理性的复苏奠定基础。在中世纪,理性虽然气若游丝,但不绝如缕。 (一)圣?安瑟尔谟(St. Anselm, 约1033——1109年) 圣?安瑟尔谟是个奥古斯丁主义者。他认为,信仰是求知的基础,理性能够作为信仰的补充,教会的信条如果有令人疑惑的地方,就可以用理性来解释。这使理性在信仰一统天下的时代有了一席存身之处,为理性在基督教内部赢得了合法地位。他对上帝的存在进行本体论的证明,这具体说明了理性作为信仰的补充的观点。 (二)彼德?隆巴德(Peter Lombard, 1095——1160) 彼德?隆巴德也是个奥古斯丁主义者,他更加有力地为理性在信仰中的合法地位辩护 。他认为,认识上帝有三条途径:一是信仰;二是理性;三是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经验世界)。特别是后两者,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为研究经验世界奠定了合法性的基础。以理性的方式研究经验世界,是认识上帝的一条途径,是以后很多创立近代自然科学的伟大科学家的共同信仰(如勒、伽利略、牛顿)。 圣?安瑟尔谟和彼德?隆巴德这样的哲学家,创造了一个有利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氛围,导致经院哲学的正式形成。 (三)彼得?阿伯拉德(Peter Abelard, 彼得?阿伯拉德是西方哲学转向亚里士多德的公元1079——1142年) 标志性人物。他翻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还主 张采用辩证的方法讨论神学问题。他认为,分 别检验正题和反题,是澄清事实、得出结论的有效方法。这其实是强调了理性在澄清信仰时的作用。他坚信上帝的存在,但这种理性的辩证方法客观上起到怀疑某些宗教信条的作用。 阿伯拉德他是一个反对盲目信仰权威斗士,主张“理解而后信仰”,理性应在信仰之前,信仰应当接受理性的考验,使信仰不致于盲目。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思想,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 阿伯拉德试图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提出了概念论,其实是偏向于唯名论。 关于事物的共相、本质是否独立于个别、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有经院哲学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共相、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纯粹形式,不依赖于个别事物,经验事物是共相的表现,此为唯实论(realism);另一种观点认为,共相、本质并不存在,只不过是用来表示相似经验的文字标签或思维习惯而已,此谓唯名论(nominalism)。 彼得?阿伯拉德就唯名论和唯实论的问题与当时主张唯实论的著名神学家香蒲的威廉(William of Champeaux)展开辩论,结果以彼得?阿伯拉德胜利而告终。威廉主张唯实论,而彼得?阿伯拉德提出概念论(conceptualism),试图调和唯名论与唯实论,其实骨子里是唯名论的。他认为,普遍的共相和本质并不存在,但相似性在经验的范畴中却存在,概念可用来概括许多个别经验,此谓概念论。 四、圣?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 公元1225年—— 1274年)的经院哲学 1、“二重真理说”——为理性开拓 了生存空间 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 者,他致力于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同基 督教的教义相结合,提出了“二重真理 说”,致力于调和“信仰”和“理性”。 他认为,基于“自然之光”的哲学与基于“恩宠之光”的神学必须保持一致。“自然的世界”和“恩惠的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但“恩惠的世界”是“自然的世界”的延续,“自然世界”是发展的低级阶段,“恩惠的世界”是发展的目的,这两个世界必须合二为一才能是完满的。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及其荣耀。信仰和理性都是获得真理的方法,也就是都是认识上帝及其荣耀的方法。哲学和宗教都致力于认识真理——上帝及其荣耀,这是两者的共同点;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以理智进行研究;而神学通过聆听上帝的启示获得真理。因此,真理就有两种,即“理性的真理”和“信仰的真理”。 具体而方,他认为认识真理——上帝及其荣耀,有以下途径: 一、上帝的启示;二、《圣经》;三、审视内部经验;四、通过逻辑和理性对自然的考察。前三者属于启示真理,最后一项属于理性的真理。 虽然托马斯?阿奎那视哲学为神学的婢女,但他的“二重真理说”,为理性赢得了生存空间。这就为人们专注于理性而不必关注信仰开辟了道路。 2、心身关系 灵魂是纯精神的、独立于肉体的实体,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体,灵魂与肉体结合形成生命,两者分离,人就死亡。 3、灵魂的官能 五、司各特斯: 主张哲学与宗教分离,两者是不同的,哲学用理智解决问题,而宗教则用越越自然的方法解决解决问题。 六、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公元1290——1350或公元1280——1349)——经院哲学的终结。 奥卡姆剃刀: 七、罗吉尔?培根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见《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文件夹。 第四节 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概论 近代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开始,西方哲学的主题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在认识论上主要分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的基地主要在英国和法国,理性主义的基地主要欧洲大陆的德国和荷兰。 经验主义:认识来源于后天经验,强调感性认识的重要性,认识方法主要是归纳法。 理性主义:认识来源于先天理性,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识方法主要是演绎法。 与此相应,近代哲学心理学主要有经验主义心理学和理性主义心理学,经验主义心理学主要包括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和法国的感觉主义心理学。 二、经验主义的鼻祖——弗兰西斯?培根(Franci Bacon, 1561 ——1626) 培根是位激进的 经验主 义者,认为只有通过对自然进行直接而客观的观察才能了解它,反对根据《圣经》和宗教信仰和神学权威的观点解释自然。 (一)他认为,认识和观念来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知识的源泉。 (二)主张要用归纳法,要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归纳出一般原理。 传统的经验主义者,只知收集经验事实——蚂蚁 理性主义者,相信天赋观念,像蜘蛛只会从体内抽丝结网。 培根主张要将经验和理性这两种官能结合起来,在收集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归纳,像蜜蜂一样采集花粉以后消 化吸、转化一样。 (三)“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应该提供知识以改进技术,从而改善世界。要驾驭自然,首先要理解自然,理解自然比驾驭自然更重要。 三、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 (一)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特点 1、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即认为心灵中最简单的观念来源于感觉; 2、强调复杂观念是同简单观念通过联想作用结合而成的。(这里含有元素主义和还原主义的观念。 (二)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 英国经验主义的创始人,与伽利略和笛卡尔友善,做过培根的秘书。著作:《利维坦》 1、人是机器:受伽利略的影响,霍布斯认为,宇宙只包含物质和运动, 而且都能用机械原理来解释。人就是 宇宙这个大机器中的小机器,“生命无 非就是四肢的运动……心脏无非就是 一个发条,神经无非就是一些细绳, 关节无非就是一些轮轴,它们使整个身体动起来”。(Hobbes,1651/1962,p.19)——唯物论、机械论 2、人性观——人生来具有攻击性,人生来自私而贪婪。因此民主是危险的,人民和教会都应当服从君主,这样才能有法律和秩序。因此。政府能保护人类免受自身的破坏性本能的侵犯。《利维坦》,其政治学说的进步意义在主张教会应当臣服于世俗的国家。——非理性主义 3、感觉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经验主义 4、动机观:人类是趋乐避苦的——享乐主义的动机理论 5、决定论:一切活动,包括人类的行为,都是由作用于物体 的外力引起的。因此,人类没有自由意志,人类的行为是被环境决定的。 6、对心理现象进行解释:所有心理现象:注意、想象、记忆、梦都是以感觉为基础的,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7、联想观:没有明确使用“联想“这个词。联想也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联想是由于两种感觉的运动在时间上紧接着发生。 联想的分类: (三)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 著作:《人类理智论》(1690),后来 的英国经验主义者大都受到洛克的影 响,而不是霍布斯。提倡建立民治、民 有和民享的政府,其政治哲学奠定了现 代西方民主制的基础,居功至伟。影响 到美国的《独立宣言》。 1、一切认识来自于感觉:理性和知识方面的所有材料, 所有 观念,都来源于经验,要么直接来自于感觉刺激,要么来自于对感觉刺激的反思。不存在笛卡尔所谓的天赋观念。“白板说”。 心灵的内容(观念)来自感觉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洛克是经验主义者(后天论者);但他认为,心理的操作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它们是天赋的,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个先天论者。 2、联想 第一个明确提出“联想”(association)的概念,认为联想就是观念的联合,为联想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但洛克还没有用联想原理解释所有心理活动。 3、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的。 直接来自感觉或反思的简单观念是无法分割的,是经验的原子。复合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的,就是将心理操作运用物简单观念,由此产生复合观念(元素主义);反之,复合观念也可以被分解成其组成部分(即简单观念)(还原主义)。 4、情绪观 任何一种观念,无论是简单观念还是复合观念都伴随快乐和痛苦这两种感觉。其他情绪,如爱、欲望、幸福、憎恨、悲伤、愤怒、畏惧、失望、嫉妒、羞耻和希望,都是从快乐与痛苦这两种基本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评述:这说明,他已认识到认识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也有简单的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之间的关系) 5、动机观 人类是趋乐避苦的,享乐主义的动机理论。 6、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 第一性的质,是指物体的 大小、体积、形状、数目、位臵、 运动和静止,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第一性的质使我们产生的观念与事物实际的物理属性 相符; 第二性的质,是指颜色、声音、温度和味道,第二性的质所引起的经验与事物实际的物理属性并不一一对应,并不相符。 7、教养(Nurture)比天性(Nature)更重要——教育观 著作:《论教育》,他认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在性格的发展过程中,教养(经验)比天性更重要。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 其教育观与其经验主义的哲学观是一致的。 (四)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 1685 ——1753年) 乔治〃贝克莱英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为了捍卫宗教和道德而抨击唯物主义。著作《视觉新论》(1709)、《人类知识原理》(1710) 1、存在即感知 一切事物只能在它被感 知时才是存在的,因此现实 世界是由我的感知的构成 的。根本就不存在物质世界。 但贝克莱并没有否认外 部世界的存在,他反对的是唯物主义者所说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外部现实是上帝的感知,我们心中的观念代表上帝心中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准确地感知着外部世界。 2、只存在第二性的质,不存在第一性的质。即物质世界本身是不存在的。不依赖我们感知的第一性的质并不存在,只存在依赖于我们的感知的第二性的质。 3、联想 知识的本质是简单观念的复合,简单观念是通过联想复合成复合观念的。 例如: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状和硬度(感觉得来的简单观念),如果常在一起出现,我们便把这些观念视为独特的事物,并用“苹果”来称呼它。事物是由感知得来的简单观念的集合,也即感觉的集合。 以接近律作为主要的联想定律。 4、知觉是感觉的复合。 他研究了深度知觉的获得,认为深度知觉是经验的结果,是视觉印象、触觉和运动觉(简单观念)联合的结果。由此可见,深度知觉不是简单的感觉,而是由经验得来的观念的复合。(这不同于康德的先验论的解释)。 (五)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 大卫〃休谟是英国哲学家,持不可知 论。其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 1740)、《人类理智论》(1748)和《论灵魂 的不死》。 休谟的哲学进一步发展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进一步发展到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是其哲学的特点。 1、不可知论 物质的有无,灵魂与上帝是否存在,自我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有无客观根据,都是不可知的。 2、区别印象与观念 世界可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经验有两种:一是印象,相当于现在心理学中的感觉、知觉,也包括情感与意志;二是观念,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观念。他将印象与观念统称知觉。两者的区别在于印象比观念更有力、更生动。 3、简单观念通过联想结合成复杂观念 联想的条件:相似、时空上的接近、因果关系。 4、记忆与想象的区别 5、感情(情绪)是行为的最终决定因素 六、大卫〃哈特莱(David Hartley,1705——1757) 1、试图解释联想的神经机制 大卫〃哈特莱受牛顿和洛克的影响 最深。牛顿认为,神经是固体,(而不 是像笛卡尔说的那样是空心的),感觉 经验引起神经的振动。哈特莱的目标是 将牛顿的振动式的神经传导概念与洛 克的经验主义相结合,以前者解释后者。 即试图解释联想的神经 机制。具体解释略。 哈特莱否认有来自反省的简单观念,认为一切心理内容都是从感觉而来的。这一点上与洛克不同。 2、用联想解释所有心理现象(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推理、情感、随意动作与不随意动作、人格)。把所有联想因素归结为一个——时间接近,相似和对比可以归结为时间的接近。 又将联想分为同时联想和相继联想。 七、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1778——1820)——苏格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格兰学派的代表人物,苏格兰的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英格兰,封建势力要比前者强大一些,它的大学当时还在教会控制之下,因此苏格兰的大学教授们都有维护宗教的倾向,这一学派又自称以常识立论,因此称为“常识学派”。 他们反对休谟关于物质世界是否存在,上帝、灵魂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观点,坚信上帝、物质、灵魂和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此外,苏格兰学派也反对联想主义,因为联想主义设想了被动的心灵,他们强调心灵的能动性,相信官能心理学。但布朗为了具体说明心理现象,也吸收了很多联想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有助于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1、用“提示(suggestion)”代替“联想”的概念。 “联想”
本文档为【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7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7-11-18
浏览量: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