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3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最全版

2013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最全版

举报
开通vip

2013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最全版2013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最全版 2013电大法本《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最全版 第 1 大题 填空题 1 . (4分) 唐初“,,,,,,”的方针,在司法方面的表现,就是要求司法官吏,,,,,,,,谨防冤滥,务求其 实。 安人宁国 慎狱恤刑 2 . (4分) ,,,与,,,是法家历来重视的“二柄”,即推行法治的有力工具。 赏 罚 3 . (4分) 律学原本是汉代,,,,的一个分支,在晋代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我国法律史学上具有特色的,,,,, ,,。 经学 法律注释学 4 . (4分...

2013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最全版
2013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最全版 2013电大法本《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最全版 第 1 大题 填空题 1 . (4分) 唐初“,,,,,,”的方针,在司法方面的表现,就是要求司法官吏,,,,,,,,谨防冤滥,务求其 实。 安人宁国 慎狱恤刑 2 . (4分) ,,,与,,,是法家历来重视的“二柄”,即推行法治的有力工具。 赏 罚 3 . (4分) 律学原本是汉代,,,,的一个分支,在晋代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我国法律史学上具有特色的,,,,, ,,。 经学 法律注释学 4 . (4分) 玄学家从“,,,,,”的政治思想出发,反对,,,,,,,主张法贵简贵无。 无为而治 反法酷刑 5 . (4分) 韩愈的法律思想以反对,,,,、,,,,,恢复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统治地位为宗旨。 佛 道 第 2 大题 判断题 1 . (3分) 在天人关系上,刘禹锡不同意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正 确 错 误 2 . (3分) 理学主张法治优于人治。 正 确 错 误 3 . (3分) 玄学基本上是法家思想的新发展。 正 确 错 误 4 . (3分) 王守仁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正 确 错 误 5 . (3分)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最早的、未受任何外来思想影响的启蒙思想家。 正 确 错 误 6 . (3分) 儒学是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 正 确 错 误 7 . (3分) 玄学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扬了法律虚无主义。 正 确 错 误 8 . (3分) 明清启蒙思想家中,提出“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说的是王夫之。 正 确 错 误 9 . (3分) 对于治理国家,唐初统治者主张礼刑并用,轻罪重罚。 正 确 错 误 10 . (3分) 明清启蒙思想家中,第一次提出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法治主张的是黄宗羲。 正 确 错 误 第 3 大题 单选题 1 . (3分) 为了论证“君权神授”,董仲舒提出( )的神学目的论。 A.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B. 春秋大一统 C. 三纲五常 D. 原心论罪 2 . (3分) 理学的价值在于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 )。 A.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 B. 平民化 C. 哲理化 D. 合理化 3 . (3分) 唐初统治集团立法的指导方针是( )。 A. 安人宁国 B. 无为而治 C. 礼刑结合 D. 一断以律 4 . (3分) 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 )。 A. 董仲舒 B. 萧何 C. 贾谊 D. 刘安 5 . (3分) 在董仲舒的理论中,“三纲”最重要的是( )。 A. 夫为妻纲 B. 父为子纲 C. 君为臣纲 D. 礼为刑纲 第 4 大题 多选题 1 . (4分) 玄学是以研究( )而得名的哲学学派 A. 《论语》 B. 《周易》 C. 《庄子》 D. 《老子》 2 . (4分) 黄宗羲限制君权主张的具体表现有( ) A. 利用相权分君权 B. 实行君臣共治 C. 实行地方分治 D. 让学校参政议政 3 . (4分) 晋代著名的律学家有( )。 A. 杜预 B. 鲁迅 C. 张斐 D. 刘颂 4 . (4分) 《唐律疏议》中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 A. 等级特权思想 B. 宗法伦理思想 C. 德主刑辅的思想 D. 维护皇权的思想 5 . (4分) 王守仁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 A. 因地制宜的立法思想 B. “申明赏罚”的刑罚思想 C. 区别对待的执法思想 D. 以“保甲”、“乡约”正风俗 第 5 大题 简答题 1 . (15分) 法家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强调法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一切一断于法2(注重实力,倡导以奖励务农、参战的途径来富国强兵3(强调君主专制,鼓吹集中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权于专制君主手中4(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观作为其“法治”的理论基础5(使用统一的基本概念、范畴法家以耕、战为杠杆推动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 1(强调法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一切一断于法 2(注重实力,倡导以奖励务农、参战的途径来富国强兵 3(强调君主专制,鼓吹集中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权于专制君主手中 4(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观作为其“法治”的理论基础 5(使用统一的基本概念、范畴 法家以耕、战为杠杆推动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 1 大题 填空题 1 . (4分) 玄学家从“,,,,,”的政治思想出发,反对,,,,,,,主张法贵简贵无。 无为而治 反法酷刑 2 . (4分) 韩愈的法律思想以反对,,,,、,,,,,恢复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统治地位为宗旨。 佛 道 3 . (4分) 律学原本是汉代,,,,的一个分支,在晋代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我国法律史学上具有特色的,,,,, ,,。 经学 法律注释学 4 . (4分) 唐初“,,,,,,”的方针,在司法方面的表现,就是要求司法官吏,,,,,,,,谨防冤滥,务求其 实。 安人宁国 慎狱恤刑 5 . (4分) ,,,与,,,是法家历来重视的“二柄”,即推行法治的有力工具。 赏 罚 第 2 大题 判断题 1 . (3分) 儒学是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 正 确 错 误 2 . (3分)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最早的、未受任何外来思想影响的启蒙思想家。 正 确 错 误 3 . (3分) 玄学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扬了法律虚无主义。 正 确 错 误 4 . (3分) 对于治理国家,唐初统治者主张礼刑并用,轻罪重罚。 正 确 错 误 5 . (3分) 明清启蒙思想家中,第一次提出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法治主张的是黄宗羲。 正 确 错 误 6 . (3分) 理学主张法治优于人治。 正 确 错 误 7 . (3分) 王守仁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正 确 错 误 8 . (3分) 在天人关系上,刘禹锡不同意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正 确 错 误 9 . (3分) 明清启蒙思想家中,提出“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说的是王夫之。 正 确 错 误 10 . (3分) 玄学基本上是法家思想的新发展。 正 确 错 误 第 3 大题 单选题 1 . (3分) 唐初统治集团立法的指导方针是( )。 A. 安人宁国 B. 无为而治 C. 礼刑结合 D. 一断以律 2 . (3分) 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 )。 A. 董仲舒 B. 萧何 C. 贾谊 D. 刘安 3 . (3分) 在董仲舒的理论中,“三纲”最重要的是( )。 A. 夫为妻纲 B. 父为子纲 C. 君为臣纲 D. 礼为刑纲 4 . (3分) 理学的价值在于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 )。 A. 规范化 B. 平民化 C. 哲理化 D. 合理化 5 . (3分) 为了论证“君权神授”,董仲舒提出( )的神学目的论。 A.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B. 春秋大一统 C. 三纲五常 D. 原心论罪 第 4 大题 多选题 1 . (4分) 王守仁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 A. 因地制宜的立法思想 B. “申明赏罚”的刑罚思想 C. 区别对待的执法思想 D. 以“保甲”、“乡约”正风俗 2 . (4分) 唐初“安人宁国”方针在司法方面表现为( )。 A. 慎刑恤狱 B. 谨防冤滥 C. 宽猛结合 D. 务求其实 3 . (4分)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有( )。 A. 顾炎武 B. 黄宗羲 C. 王安石 D. 王夫之 4 . (4分) 晋代著名的律学家有( )。 A. 杜预 B. 鲁迅 C. 张斐 D. 刘颂 5 . (4分)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有( )。 A. 浓郁的法治色彩 B. 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C. 强烈的民主性 D. 明显的不彻底性 第 5 大题 简答题 1 . (15分) 法家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强调法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一切一断于法 2(注重实力,倡导以奖励务农、参战的途径来富国强兵 3(强调君主专制,鼓吹集中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权于专制君主手中 4(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观作为其“法治”的理论基础 5(使用统一的基本概念、范畴 法家以耕、战为杠杆推动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15 分) 秦始皇、李斯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1、"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的指导思想 2、"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3、严刑峻法,"深督轻罪"的施行方针 4、"以法为教"的文化专治思想 5、术以知奸,以刑止刑。 ( 15 分) 法家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强调法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一切一断于法2(注重实力,倡导以奖励务农、参战的途径来富国强兵3(强调君主专制,鼓吹集中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权于专制君主手中4(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观作为其“法治”的理论基础5(使用统一的基本概念、范畴法家以耕、战为杠杆推动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填空题 1、墨家的法律思想中,既有朴素的,平等,观念,又有主张君主集权的专制倾向;既反对宗法等级的“,礼治,”原则,又主张新的官僚等级制,具有矛盾性。 2、洪仁玕认为,法制,是立国的根本,他的经济法制观具有较强的,资本主义,成分。 3、急进民主派是指“,五四,”前后,在中国思想界、文化节出现的一种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子产 “,铸刑书,,即把新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公布,这事中国法制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 5、李斯的法律思想深受,法家学说,尤其是,韩非,法律思想的影响。 6、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 7、韩愈的法律思想是以反对,佛,、,道,,恢复,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统治地位,特别是弘扬,仁义,为宗旨。 8、在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中,在法律思想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首推,洪秀全,和,洪仁玕,。 9、玄学家从“,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出发,反对,烦法酷刑,,主张,法贵简贵无,。 10、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很多,其中在法律思想上最有影响的是,朱熹,,他被称为“,集诸儒,之大成者”。 11、 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 12、韩愈的法律思想是以反对,佛,、,道,,恢复,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统治地位,特别是弘扬,仁义,为宗旨。 13、在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中,在法律思想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首推,洪秀全,和,洪仁玕,。 14、玄学家从“,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出发,反对,烦法酷刑,,主张,法贵简贵无,。 15、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很多,其中在法律思想上最有影响的是,朱熹,,他被称为“,集诸儒,之大成者”。 16、道家在理论上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道,”作为其理论思想的核心,二是强调“,法自然,”,即人必须顺从自然的制约。 17、玄学是盛行于,魏晋,时期的一个哲学学派,玄学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扬了,法律虚无主义,。” 18、沈家本根据传统儒学中的“,仁政,”观,认为刑罚应实行,人道主义,。 19、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派别,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守仁,。 20、法家的先驱人物为,管仲,、,子产,与,邓析,。 21、,1851,年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太平天国革命,。 22、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是(张之洞) 23、洋务派法律思想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4、急进民主派是指“,五四,”前后,在中国思想界、文化节出现的一种思潮,他们以《,青年杂志,》等刊物为阵地,对封建专制发起冲击。 25、改良派的变法主张体现在改革方法上,就是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6、“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康广仁、杨锐、杨深秀、刘光第。 27、 28、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以,缘法而治,的“法治”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而汉初推行黄老“,无为而治,”,对巩固汉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起到巨大的作用。 29、墨家的法律观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的。 30、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体系,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的指导思想。 31、董仲舒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有三:“,天人合一,”的神权法理论;,阴阳五行说,以及,宗法思想,。 32、《唐律疏议》的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标志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成熟,礼法结合基本定局。 33、以周公为代表的“ 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意味着 神权 的动摇。 34、墨家以 墨翟 为创始人,是反映 小生产者 利益和要求的学派。 35、太平天国的刑罚主要有 枷、杖 死刑三种。 36、黄宗羲的法律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民主性,精华,因此人们往往将其与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卢梭 相比拟。 37、沈家本认为在适用法律时,也必须贯彻 统一、平等 的原则。 3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政治法律学说的思想家是(周公)。 39、王安石“三不足”变法理论指(天人了不相关,“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40、首创“九卿议刑”制度,要求慎狱恤刑的是(李世民)。 41、“竹刑”的作者是(邓析) 42、前期法家提倡(变法)。 43、儒家“德治’论的内容包含(德刑并用,以刑辅德 、注重教化,以德去刑、恤刑慎杀,先教后刑)。 44、墨翟认为法源于(天志),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45、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罚的第一人是(商鞅)。 46、早期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林则徐)。 47、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具体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是(制定宪法,设议院、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的宪政方式)。 48、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49、律学原本是汉代 经学 的一个分支,在晋代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法律史上具有特色的,法律注释学,。 50、洪仁王干的主要著作有《资政新篇》、《立法制喧谕》等,这些著作所包含的法律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 51、反映孙中山法律思想的著作主要有《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 52、梁启超认为,“救亡图存”是变法维新的出发点,变法维新是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 53、理学产生于宋代,其代表人物中最有影响的是,朱熹,,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学的集大成者。 54、在春秋时期的法律思想中,最有时代特点的是主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变革的革新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管仲,、,子产,和邓析。 55、玄学家从“,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出发,反对烦法酷刑,主张,法贵简贵无,。 56、,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其创立者为,孔子,。 57、在中国近代革命者中,,孙中山,与,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58、孟子始终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孟子的思想包含着,民本主义,、,限制君权,等积极因素,但同时对强化,封建纲常,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9、从汉代开始,学术界就将战国时期主张“,变法,”、倡导“,以法治国,”的人士统称为“,法家,”。 60、唐初“安人宁国”的方针,在司法方面的表现,就是要求司法官吏,慎刑恤狱,,谨防冤滥,,务求其实,。 6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学派中,最主要的学派有,儒,、,法,、,墨,、,道,四家,尤其以,儒家,对法律的影响最大,而对法律论述最多、研究最透的则是,法家,。 62、,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是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63、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继其之后,中国奴隶社会又经历了殷商和西周两个王朝,直到,春秋战国,之交才转入封建社会。 64、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为对商朝灭亡作出解释,同时加强统治,新的统治者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 65、中国古代法律观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与,祭祀,、,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66、儒家伦理法具有以下特征:世俗性、,宗法性,和,广泛强制性,。 67、宋代理学把封建伦理所提倡的“,三纲五常,”视作“天理”,认为只有遵循“天理”才能达到至善的人性,即“,存天理,,,灭人欲,”。 68、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修律,过程中,顽固坚持保留传统礼教的“,礼教派,”与主张依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原理改造中国法律的“,法理派,”之间的争论。 69、沈家本是,法理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按照西方法律模式与,法学原理,改革中国法律的思想。 70、白居易从,儒家,传统立场出发,极力主张为政宽简,清廉简直,奉法爱人,提振 纪纲。 71、中国早期法律观首先表现出直观、,呆板,的特性,青铜时代的人们只知有“,刑 ,”而不知有“法”。 72、 判断题 1、玄学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扬了法律虚无主义。 正确 2、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最早的、未受任何外来思想影响的启蒙思想家。 错误 3、《庄子》将《老子》的“无为”之道推向虚无的极端。 正确 4、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罚的第一人是商鞅。 正确 5、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对法的概念,国家与法的起源等问题论述较多的是章太炎。正确 6、律学是经学的一个分支,兴起于汉代。 正确 7、明清启蒙思想家中,第一次提出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法治主张的是黄宗羲。 正确 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政治法律学说的思想家是周公。 正确 9、 张之洞是礼法之争中“礼教派”的领袖人物。 正确 10、在天人关系上,刘禹锡不同意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正确 11、壹法是法家提出的司法主张之一。 正确 12、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对法的概念,国家与法的起源等问题论述较多的是章太炎。正确 13、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 错误 14、秦始皇推崇道家严刑峻法的主张。 错误 15、王守仁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正确 16、道家最早提出了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正确 17、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旨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错误(三纲五常) 18、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男尊女卑。 错误(嫡长继承制) 19、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目的在于神化王权。 正确 20、明清启蒙思想家中,提出“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说的是王夫之。 正确 21、儒家的法律观包含重视德治的内容。 正确 22、法家提出的“任法”即要求有法必依。 正确 23、《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政治经济纲领性著作。 错误(后期) 24、“法理派”的法律思想是激进的。 错误 25、“竹刑”的作者是邓析。 正确 26、沈家本的刑法改革思想可以概括为重刑主义。 错误(轻刑主义) 27、秦始皇推崇韩非轻罪重罚的主张,并在秦律中将“以刑去刑”的思想具体化。正确 28、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韩非。 错误(李斯) 29、“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推崇的行动纲领。 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0、儒学是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 错误(理学) 31、先秦儒家主张重德轻刑。 正确 32、董仲舒利用“天人合一”说来论证宗法等级制的必要。 错误(阴阳五行说) 33、黄老学派的主张体现了先秦儒、法、道三家法律思想的综合。 正确 34、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中,对法律问题论述最多、涉及面最广的是黄宗羲。 错误 35、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正确 36、太平天国初期的纲领性文件是《资政新篇》。 错误 37、儒家对周礼的态度是完全继承。 错误 38、“道德论”的提出者为韩愈。 正确 39、我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了类似于近代“罪行法定主义”观点的思想的是刘颂。 正确 40、首先提出德刑并用,以刑辅德思想的是孔丘。 正确 41、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庄子》。 错误 42、提出建立总统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是孙中山。 错误 43、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是礼法结合。 错误 44、在前期法家中,慎到以“重势”著称。 正确 45、《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政治经济纲领性著作。 错误 46、严复是我国第一个系统整理与研究中国法制通史的法学家。 错误 47、张之洞主张的“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即学习“西法”中一切先进的东西。 错误 48、孙中山“五权宪法”的宪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民生主义。 错误 49、我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了类似于近代“罪行法定主义”观点的思想的是刘颂。 正确 50、春秋时期“铸刑书”公布成文法的是管仲。 错误 51、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兼爱。 正确 52、龚自珍是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充’的思想家。 正确 53、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法律化已接近完成的著作是《贞观律》。 错误 54、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修律过程中礼教派与法理派之间的论战。 正确 55、道家反对一切违反自然的人定法。 正确 56、玄学基本上是法家思想的新发展。 错误(道家) 57、墨家组织的成员多为隐士阶层。 错误 (小生产者) 58、对于治理国家,唐初统治者主张礼刑并用,轻罪重罚。 错 59、法家提出的口号是变法,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错误(法治) 60、中国近代变法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西化的过程。 正确 61、道家认为,“道”是支配一切的主宰。 正确 62、洪秀全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天法”的论述和实施中。 正确 63、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儒家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 错误(教化作用)管仲强制 6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被广泛传播是在1900年以后。 正确 65、继承孔、孟重德轻刑的思想,提出“德主刑辅”治国方略的是朱熹。 错误(董仲舒) 66、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应是先有“法”后有“律”。 正确 67、理学主张法治优于人治。 错误(人治优于法治) 68、 69、 70、 71、 72、 单选题 1、墨家的法律起源论是(壹同天下之义)。 2、先秦法家中以重“势”而著称的是(慎到)。 3、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特征有(义务本位)。 乐观性 第一性 功利主义 义务本位 4、玄学是盛行于(魏晋)时期的一个哲学学派。 5、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子产)。 6、理学的价值在于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 7、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8、中国早期法律观念中的“礼”是由(祭祀活动)而产生的。 9、对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孙中山首先注重的是(民权)。 10、早期改革派中,关于变法的方式方法,(龚自珍)主张“仿古法而行之”。 11、为了论证“君权神授”,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12、提出著名的“五权宪法“的人是(孙中山)。 13、法家提出的口号是(依法治国),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14、唐初统治集团立法的指导方针是(安人宁国)。 15、“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是(墨翟)提出的。 16、“中华民国”这一词的发明者是(章太炎) 17、商朝时期,请示上帝并传达上帝旨意的人被称作(卜、巫、祝)。 18、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荀子)。 19、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最先提出了“自然”的概念。 20、“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是(董仲舒)的主张 21、“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权能分治)。 22、康有为在其重要著作(《大同书》)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改造方案。 23、柳宗元认为,法律起源于(势)。 24、宋代理学的奠基人是(程颢、程颐)。 25、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的思想家是(商鞅)。 26、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董仲舒)。 27、要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是(黄宗羲)。 28、先秦后期的儒学泰斗是(荀子)。 29、孔丘的法律思想以(“仁”、“礼”)为核心。 30、 “法理派”法律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1、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 32、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魏源)提出的。 33、梁启超曾七次上书清光绪帝主张变法维新,以1894年的(公车上书)最为著名。(康 有为P245) 34、夏、商的法律思想是(“天命”、“天罚”)。 35、墨家把(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称为人民的“三患”。 36、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修律过程中(礼教派与法理派)之间的论战。 37、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是(沈家本)。 38、 39、 40、 41、 42、 多选题 1、 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慎到 )。 2、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有(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 3、早期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林则徐)。 4、急进民主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 5、晋代著名律学家是指(杜预、张斐、刘颂)。 6、曹魏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 7、 集中反映道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作是(《老子》、《庄子》)。 8、洪秀全的法律思想包含(西方宗教迷信、中国古代“天命”神权观念、农民的平等、平均思想)。 9、王守仁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因地制宜的立法思想、“申明赏罚”的刑罚思想、区别对待的执法思想、以“保甲”、“乡约”正风俗)。 10、在所有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近代中国革命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孙中山、章太炎) 11、玄学是以研究(《老子》、《庄子》、《周易》)而得名的哲学学派 12、晋代著名律学家是指(杜预、张斐、刘颂)。 13、早期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龚自珍、魏源)。 14、法家提出的司法主张是(明法、任法、壹法、从法)。 15、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逢变局须变法”的变法主张、务实学、倡实务的实用主义路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行动纲领) 16、唐初“安人宁国”方针在司法方面表现为(慎刑恤狱、谨防冤滥、务求其实)。 17、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君权神授,法自君出、“三纲五常”的立法、司法原则、德主刑辅的治国之道、“春秋决狱”的司法主张) 18、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思想界发生的两大变化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的形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兴起)。 19、在董仲舒的理论中,“三纲”的内容主要包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0、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与旧民权主义相比(新民权主义强调“主权在民” 、新民权主义主张“直接民权、新民权主义批判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虚伪性)。 21、法家把法解释为(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1、"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的指导思想 2、"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3、严刑峻法,"深督轻罪"的施行方针 4、"以法为教"的文化专治思想 5、术以知奸,以刑止刑。 22、儒家“ 治”的内容主要有(以“五伦”为中心 、以家族为本位、以等差为继承)。 23、子产铸刑书及其产生的争论的历史意义在于(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使过去的礼、刑分立走向礼、刑统一、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否定和限制了贵族的法定特权)。 24、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源泉主要有(祀、戎)。 25、春秋战国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影响最大的学派是(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26、后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李斯)。 27、立法原则法家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立法原则包括主要有六个:顺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遵事理、量可能、务明易。 28、在所有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近代中国革命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孙中山,章太炎) 29、 “明德慎罚”中“慎罚”的主要内容有(要求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对危害宗法等级秩序和私有财产的犯罪严惩不赦)。 30、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 31、法家提出的“任法”即要求有法必依。法家认为(任贤、任智、任私)是对司法的最大破坏。 32、(何晏、王弼)是“正始玄风”的主要人物,魏晋玄学的创始人。 33、管仲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 34、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管仲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儒家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 35、洪秀全法律思想的局限性表现在(皇权思想、等级特权思想)。 36、西周的“以德配天’包含两层含义,分别是(求上帝保佑、动摇了神权)。 37、 38、 39、 40、 41、 42、 简答题 1、简述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逢变局须变法”的变法主张。 2、务实学、倡实务的实用主义路线。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行动纲领。 2、儒家省刑慎罚刑法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1、视不仁不义为最严重的犯罪。 2、重德轻刑。 3、恤刑慎杀。 3、法家立法论主张的立法原则有哪些, 法家立法论主张的立法原则有: 1)顺天道。 2)因民情。 3)随时变。 4)遵事理。 5)量可能。 6)务明易。 4、《唐律疏议》中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唐律疏议》中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德主刑辅,以礼率律的思想。 2)维护封建皇权的思想。 3)等级特权思想。 4)宗法伦理思想。 5、法家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强调法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一切一断于法 2(注重实力,倡导以奖励务农、参战的途径来富国强兵 3(强调君主专制,鼓吹集中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权于专制君主手中 4(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观作为其“法治”的理论基础 5(使用统一的基本概念、范畴 法家以耕、战为杠杆推动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6、试概括早期改革派形成的原因。 1.世界大势所趋的必然结果。 2.西学的渐进。 3.时局的逼迫。 7、唐律是如何体现宗法伦理思想的, 1.准五服以制罪。 2.维护父权即家长权。 3.维护男权主要是夫权。 总之,唐律维护宗法伦理,将人们以亲缘、性别、年龄等因素严加区分,在家庭中也确立等级界限,表现出突出的家族主义和浓厚的伦常色彩。 名词解释 1、以德配天 “以德配天”——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总结并吸取夏朝、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以德配天”是君权神授说。认为“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该思想的提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而且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力量的强大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2、 1. 下列符合孔子礼治精神的行为是( c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臣弑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见利忘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为亲者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子弑父 满分:3 分 2. 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董仲舒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周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孟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孔子 满分:3 分 3. 在法家兴起之前,同儒家相对峙的最大学派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道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墨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阴阳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兵家 满分:3 分 4. 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民人治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专家治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贤人治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法律治国 满分:3 分 5.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成书于(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春秋中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战国初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战国中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战国晚期 满分:3 分 6. 先秦法家理论之集大成者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秦始皇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韩非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李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商鞅 满分:3 分 7. 春秋时期私自编定"竹刑"的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孔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子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管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邓析 满分:3 分 8. “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西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春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战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汉朝 满分:3 分 9. 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善论"的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孔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管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孟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子产 满分:3 分 10. 下列符合西周“尊尊”原则的行为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忠臣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子孝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弟恭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父慈 满分:3 分 11. 先秦神权法思想极盛于( c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夏朝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西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商朝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东周 满分:3 分 12. 西周初年,与宗法制紧密结合的是( a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分封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郡县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诸侯国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中央集权制 满分:3 分 13. 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律主张的思想本质在于( c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反对自然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反对人定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提倡理性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反对一切法 满分:3 分 14. 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 c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德治思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法治思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礼治思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自然法思想 满分:3 分 15. 春秋时期,否定和抛弃周礼的是( b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邓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管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商鞅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子产 满分:3 分 16. 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先秦思想家是( c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孔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孟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墨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老子 满分:3 分 17. “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体现了法家主张( c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厚德省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以德治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严刑重罚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道法自然 满分:3 分 18.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所体现的政体本质是 (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君主立宪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中央集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分封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三权分立 满分:3 分 19. 春秋决狱始于( b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西汉中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西汉后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东汉中期 满分:3 分 20. 先秦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d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仁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德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道 1. 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礼法结合,阳德阴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E.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满分:4 分 2. 管仲提出的“国之四维”包括(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信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E. 礼 满分:4 分 3. 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周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孔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孟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荀子 满分:4 分 4. 汉初黄老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清静无为,顺乎民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逆取顺守,德刑相济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明具法令,进退循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约法省禁、除秦苛法 满分:4 分 5. 下列属于儒家思想人物的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孔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孟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韩非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庄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E. 董仲舒 满分:4 分 6. 下列符合“刑不上大夫”礼治精神的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放弑其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公族无宫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E. 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满分:4 分 7. 下列反对公成文法的人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韩非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秦始皇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叔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孔子 满分:4 分 8. 下列人物属于道家学派的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老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荀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庄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李斯 满分:4 分 9. 从理论上来看,春秋战国时的法家可以划分为哪几派(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法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势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阴阳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术派 满分:4 分 10. “礼治”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其基本原则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男女有别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亲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长长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友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E. 尊尊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1 一、填空题 1、夏、殷商、西周 2、天命、天罚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4、莫非王土、 莫非王臣 二、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B 三、名词解释 1、周礼:西周初期,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由周公“制礼”, 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厘订成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 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这就是所说的礼或周礼。 2、“亲亲”、“尊尊”: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 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 族,不得违抗,不得僭越。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谓“礼不上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 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 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礼与刑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也要处以刑罚。当然,即使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 4、“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为了使统治合法化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命是有的,“惟命是天常”,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四、论述题 试论述周公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西周统治者在思想上仍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基于殷商灭亡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的人才可承受天命。?周公以德配天说的提出有重大意义:?它解释了周灭商的原因和周的统治权的来源;?它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公吸取殷商的教训后得出来的。?周公的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对统治者而言,要严于律己,勤于政事;对统治人民而言,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宽以待民,使民心归服。?慎罚是明德在刑事法律原则和政策上的体现,包括: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主张刑罚适中。 五、材料分析 商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就是商王。他直接控制着土地、奴隶和军队,对国家的一切政务有权做出决定,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中所说的王命、王令,就是商王对重大事件做出决定的书面文件。因此,王的命令即为法律,是国家的重要法律形式,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如《尚书》记载的《汤誓》篇,就是商汤发布的动员令。他宣布“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的讨伐命令;在伐桀胜利后发布的《汤诰》中要求臣民必须“各尔守典”,遵守常法。在《伊训》篇中,又说到要制定“官刑”以警戒百官,凡犯有狂舞、酣歌、殉于货色、经常狩猎、侮圣言、逆忠直等“三风十愆”罪者,必须给予惩处。此外还有王“令”的出现,其法律效力也等同誓、诰、训。可见,商王的一切命令都是国家活动的准则,已经具备了法律的最高权威。当然,就立法的整体意义而言,它仍然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夏朝国家形成初始,法制尚处草创阶段,古籍的有关记载虽然很多,但全属后人的追忆或传说,其中不乏可信资料,但很难准确说明夏朝法制的情况。据有关文献记载,其法律形式主要有王命、习惯法。王命。夏王是夏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王的命令就是法律,是夏朝的重要的法律形式,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例如,《尚书•甘誓》记载:“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就是夏启讨伐有扈氏的总动员令。夏朝有奉天罚罪的法制观,假借天意发布的王命是夏朝法的主要形式。禹不传贤而传其子,破坏了“禅让”制,传说中曾经作为继承者候选人的益对此不服,起兵反对,为启所杀。当时的氏族首领有扈氏也反对启,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启在誓师大会上发表《甘誓》,宣布有扈氏的罪状是“威侮五行”,所以“天用剿绝其命”。而启与有扈氏的战争,是为了“恭行天之罚”。“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星,泛称天象,“威侮五行”即不敬上天,算是最严重的犯罪,必须加以最严厉的惩罚。习惯法。夏代建立之初,习惯法成为当时法律的主要表现形式。夏朝统治者将传袭已久的有利于统治的原始习惯加以筛选补充,把原始社会的祭祀鬼神的“礼”,改造成为适合其统治的习惯法律。夏朝习惯法统治方式是中国国家产生以来最为简陋的统治方式。这种统治方式的落后性是由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立法技术的落后所决定的。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2 一、填空题: 1、礼制 法制 礼治 法治 2、在顺民心、在逆民心 3、刑法 公布 公布成文法 4、先秦 秦汉 5、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兼相爱,交相利 8、道、老子、庄子 9、上古、中古、近古,当今、法与时转则治 10、慎到 二、单项选择 1、A 2、A 3、B 4、C 5、C 6、D 7、A 8、A 9、B 10、C 三、多项选择 1、A C 2、A C 3、A D 4、B C 5、A B C D 6、A C D 7、B C D 8、C D 9、A C D 10、A B C D 四、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1、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释义] 有造成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必定混乱的国家;有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使国家自行安定的法制。后羿的射箭方法并没有失传,但后羿并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百发百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世世代代称王天下。所以法制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律例不可能自动被实行;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种人才,那么法制也就灭亡了。 2、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释义]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指使用刑罚没有等级,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听从君主命令的,违反国家法令的。违反国家禁令,破坏君主制定的法律的,可以处以死罪,不赦免。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有触犯刑罚的事发生,也不因此而减轻刑罚。从前做过好事,又在后来犯过错误,也不因此而破坏法令。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据他们罪过的大小来判断。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到了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 五、论述题 论述韩非法、势、术结合的思想。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他在总结前期法家法、势、术三派得失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更加完整的“以法为本”,法、势、术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以法为本。韩非认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有法。他认为,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法令,它使百姓确信守法的一定受赏,犯法的一定受罚。?治国必须以法为本。法是治国的惟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统一人们行动的准则。?刑赏是君主手中的“二柄”。他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赏刑结合的思想,把刑赏看成君主维护其权势的两大权柄。?法、势结合论。韩非讲的“抱法处势”,就是即坚持法治又掌握权势的意思。这是韩非法治理论的一项 重要内容。?法、术结合论。韩非主张用法行术,使法和术结合起来。?综核名实之术;?无为而为与禁奸之术。韩非还吸取道家的无为思想,变成积极进取的人君“南面之术”。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3 一、判断题: 1(? 2(? 3. ? 4. × 5. ? 6. × 7. × 8. ? 9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二、名词解释 1. 《春秋》决狱:指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 2. 《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即唐律的律文部分及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的疏释部分。因为文中疏释部分以“议曰”二字开头,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律疏议》,或者《唐律疏义》。《唐律疏议》总结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经验及其司法实践,折中损益,使之系统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较审慎,内容比较周详,条目比较简明,解释比较确当。其立法理论依据儒家学说,并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其法律思想基础,因此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调整各方面社会关系的主要工具。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通过唐朝与周边各国频繁通使和文化交流,《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亦产生重大影响。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立法,大都摹访《唐律》。国际法制史学者将《唐律疏议》与欧洲的《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国(华)法系”的代表著作。 3.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的修身.治学.体道的永久话题。就像禅宗的“如何是佛祖西来意”是禅师们的永久话题一样。“存天理,灭人欲”是每一个理学家的必修课程。 4. “一家之法”:“一家之法”是针对整个封建制度而提出的,是对整个封建法制的批判。 三、论述题(44分) (下面文章供参考) 两汉初期,经过高、惠、吕、文、景各代以黄老之学为指导的统治,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40年,在近七十年当中,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有了相对的缓和。到武帝初年,出现了“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的情况。同时,由于采取了削藩的政策,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已基本上改变了各诸侯国据地称雄、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封建中央得以站稳脚根,整个中国,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但是,这种大一统是有限度的。正是在这时,也出现了“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的形象。而国家“财赂衰耗而不赡”,“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转毂百数”,“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就是说,原来存在的那些老矛盾,又逐渐暴露出来了。特别是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封建剥削压迫的加强和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而日益尖锐起来了。无论从政治或经济方面来说,这种趋势都严重妨害着封建大一统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在思想领域, 汉初虽然推崇黄老,但先秦时各家各派的学说,仍在各处流传。儒道两家固然由于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纠缠在一起,表现为尖锐的对立和互黜,即其他如名、墨、法、阴阳、纵横各家,也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在活动。这样,便出现了董仲舒所说的“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以致“上无以持一统,治制数变,下不知所守”的现象。这对于正着力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封建大一统的统治者们,尤其是不能不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状况,封建统治者们不能不感到继续汉初所奉行的无为之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除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各种新的措施之外,还要力图造成一种同封建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的统一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来统一思想,既以麻痹和束缚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意志,又以驾驭和统制统治集团内部的离心力量。这样,在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之后,汉武帝采纳并实行了他的所谓“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建议。随着儒学成为官学,儒经的受到表彰和儒家经义成为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以至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在法律上,也便开始形成了以这种儒学为指导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指导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这种儒学,是有别于先秦儒学的、由董仲舒奠基的一种新的儒学。它一方面把先秦儒学的内容作了神圣化、神秘化的加工和改造,使之变成了符合“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永恒真理,将那种原来只是表达一种政治伦理思想的儒家的一家之言,通过政权的力量,推崇成了政治、社会以至家庭生活的最高准则;另一方面,它又吸取其他各家、特别是法家和黄老学说中有利于当时统治的内容作为补充,使之成了具有很强适应性的精神武器和统治工具。这样,体现在法律思想上,便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目的直到法律的具体运用,一概从神学方面来加以说明,务使符合“上应于天”的要求。它既对秦代行申、商、韩非之法,任刑而不尚德的理论和实践,持严格的批判态度,强调“德主刑辅”、“明德慎罚”,而同时又注意于“刑名法术之学”;它既重视法律的惩戒作用,而同时又更强调礼律结合,经律互用。甚至把封建宗法等级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原则置于律令之上。它既以先秦儒家经典为准则,任意比附援引,要求一切都无悖于《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同时又使之和神学的说教结合在一起,鼓吹“天刑”、“天罚”和“科冬行刑”,使司法审判带着一种“神判”的痕迹。 因此,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出现,除了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即为了适应巩固和发展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之外,还有它的广泛的历史渊源。从理论方面来说,这种渊源,可以上溯到商、周以至更早的年代。大致言之,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神权政治论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是以“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为基础的君权神授理论。这种理论把天描述成创造和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人格神,制造出“天志”和“天意”的概念: 把一切自然现象都按照目的论的要求赋予道德的属性,把人间的吉、凶、祸、福说成是由天帝的喜、怒、爱、恶所决定的奖赏和惩罚,把人间的王国比附为天上的王国,并把人间的君主神化为代行“天意”的天帝的儿子,即“天子”。这完全是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统治奴隶和平民的神明和天道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所不同的,只是突出地强调“天副人数”,赋予这种观念以更多的理论内涵。正是以这种理论为指导,所以在法律上也就继承和发展了奴隶社会“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制造出所谓天道“任道而不任刑”等理论,从而使“德主刑辅”,“明德慎罚”成为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宗法等级观 中国由父系家长制发展、演变而成的宗法等级制度,经过西周时期的改造和发展,成了维护和巩固奴隶制统治的有力工具。后来新兴的地主阶级继续利用它,使之变成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的基本支柱;它所强调并用以“别贵贱,序尊卑”的“尊尊亲亲”原则,发展到汉中期,由于儒家经典受到推崇而进一步成为封建统治者确立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这时不但根据“春秋之法”建立了“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尊君卑臣的理论,而且确立了“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的名分等级界限。因而体现在法律思想上,也就明确树立了贯彻着宗法等级观念的法有差等的原则。例如封建法律中所包含的族规家法的内容和司法实践中遵循的“凡命夫命女不躬坐狱讼;凡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以及“八议”、“亲属相容隐”等等原则,大抵都是来源于这种宗法等级观念。 (三)阴阳五行说 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点的阴阳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五德终始说”,曾先后被秦、汉王朝的建立者利用来作为他们奉天承运、更称号、改正朔、易旌旗服饰、神化各自统治的根据。嗣后由于它和儒经的结合、特别是由于谶纬神学的泛滥,更渗透到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于是在法律上,不仅由于形成了体现阳尊阴卑的“三纲五常”的伦常体系,使得作为封建社会束缚人民的四条绳索的神权、君权、父权和夫权始终互相依存,渗透到了封建法律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形成了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以“阳为德,阴为刑”和“厚其德而简其刑”为内容的德主刑辅理论和司法时令说;从立法设刑到刑罚的运用,莫不显示着这种阴阳五行说的强烈影响。 (四)百家诸子学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是和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的指导思想和许多主要内容,基本上来源于儒经、特别是《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然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汉初的统治者曾为改变秦代的思想文化统制政策而“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在此以后,汉武帝也仍然指令“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这种情况使得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各派的学说,即使到了汉代中期,也不但远未泯灭,而且仍在继续流传并发挥各自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的以在法律方面它使得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除了主要来源于作为官学的儒家经义之外,还广泛吸取了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资料。例如从尊卑等级为中心内容的礼的观念及其“尊尊”、“亲亲”原则,既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伦理学说的发展,体现了《公羊春秋》的要义,而其中的尊君理论所具的法制内容,又是对先秦法家所强调的法治的基本含义的吸收。又如关于德刑关系、尤其是德主刑辅的理论,不仅直接来自儒经所强调的“明德慎罚”,“明刑弼教”的观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先秦阴阳五行家所鼓吹的“阴阳”,“经权”和汉初黄老所奉行的文武张设、德刑相济一类主张。所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不仅是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和先秦其余各家的法律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上所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它在两汉时期的发展过程,大体上是和当时经学的发展过程相适应的。结合它的这种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如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1、则天顺时,法自君出 由董仲舒奠基的作为官学的神学目的论,公开鼓吹天子是上天之子,人间的君主是上天的代表。法律上对犯罪的惩罚,是君主“顺天行诛”的结果,从而进一步树立了“法自君出”的概念。所谓“君者出令者也”。皇帝一言而为天下法,是“三尺法”的最高主宰。举凡“诏”、“令”、“敕”、“格”、“式”、“例”等等都得由皇帝发布或批准。法律既经制定,原则上君主虽然也应遵守,但在很多情况下君主总是任意 “钦定”法律,也往往任意破坏法律;可以法外施恩,也可以法外加刑,而臣下则“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封建皇帝“奉天承运”的这种至尊地位,使法律对于任何侵犯皇权和统治阶级利益的言行,都被视为是违反“天常”的大逆不道的罪行而规定最严厉的处罚。 这种“则天顺时”的思想,还被用来解释天时与刑德之间的关系,并据以规定法律具体执行中必须符合阴阳顺逆和四时运行规律的若干准则。它认为,天地间的阳和阴,分别代表着春夏和秋冬四个季节。而春夏是万物发生、成长的季节,这时只能施行仁德;秋冬是萎缩、收敛的季节,这时始可执行刑罚。其理由就是董仲舒所说的:“阴阳,理人之法也:阴,刑气也;阳,德气也。阴始于秋,阳始于春。”《礼记?月令》篇说得更具体。据说春天正当阳和,要像上天对于萌芽的草木和孤弱的老幼善为安养一样,指令司法部门疏通监狱,解除犯人桎梏,停止狱讼和拷掠人犯;夏天气候开始炎热时,为免囚犯发生疾疫,对轻罪犯人要抓紧决遣和宽缓,对重罪犯人要放松管理,改善伙食,暂停审讯;等到秋天和冬天,才开始恢复狱讼,进行审讯和判决,凡断决死刑,都要定在孟冬十月进行。自汉以后,这些作法大都成为定制。 2、礼律结合,法有差等 封建社会的儒学,由于西汉中期以后地位的变化而受到历代统治集团的重视,被认为是“致王道”之本。就它和法的关系而言,则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分工各异而目的相同;礼的阶级内容虽然和奴隶社会有了不同,但它“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面差外内、远近、新故之极”的作用,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因为据认为,用庆赏刑罚、劝善惩恶,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体现着“仁义恩厚”的礼,足以“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它的重要作用是更不应当忽视的。董仲舒以后,礼和法渐趋结合;只不过作为礼的具体表现的封建伦理道德,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使之似乎更加具有真理性的权威罢了。所以在汉代,不但有关礼的某些原理原则,逐渐融入法典当中,而且有关礼的某些具体规章制度,也纳入了法典。例如赵禹所定《朝律》(或称《朝会正见律》),便是以礼仪入律;所谓“朝觐家庙之仪,吉凶丧葬之典,后世以之入礼者,而汉时多属律也”。等到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开所谓“进论五经异同”的“白虎观会议”以后,统治者们更在《白虎通义》一书中,把董仲舒的神学伦理观点系统化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认定它是永恒性的道德规范,并使之成为封建法律的基本组成部分。 上述“三纲”,是以“尊尊”、“亲亲”原则为中心内容的封建宗法等级观念的核心。它所要求确立并遵循的贵贱、亲疏、尊卑、上下、长幼的严格的等级次序,被认为是关系着“王道”得失的不可移易的社会关系的基础。《白虎通义?礼义》:“朝廷之礼,贵不让贱,所以明尊卑也;乡党之礼,长不让幼,所以明有年也;家庙之礼,亲不让疏,所以明有亲也。此三者行,然后王道得焉”。所以在法制方面,按照董仲舒的说法,只要能够“臣死君而众人死父,亲有尊卑,位有上下,各死其事,事不逾距”,便可以达到“寇贼不发,邑无狱讼”的目的。在狱讼当中,只有首先弄清楚这种等级关系,“然后轻重之序,可得而论;浅深之量,可得而测”。 具体地说,这种法律面前的差等,首先是“尊君”,维护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所谓“君亲无将,将而必诛”。历代为此所设厉禁很多。从汉代的“祝诅”、“底欺”、“非所宜言”、“腹诽”之类,到隋以后各代的“十恶”罪中谋反、谋大逆等规定,莫不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的。 其次是维护其他各类“尊者”的特权。一方面是严惩以下犯上的各种罪行,另一方面是赋予各类“尊者”以法律上的特权。尤其是后者。身份尊贵的人犯了罪,“废 之可见,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但决不能加以捆绑、关押、审讯,让“司寇小吏詈而榜笞之”,因此规定让他们“造乎阙而自请罪”,或者“北面跪而自裁”。 再次是维护家族范围内的不平等关系。封建儒家的伦理学说,强调要“严君臣之分,明尊卑之序”,而这首先要“正父子之伦,定男女之别”。所以在正统法律思想中,家族法规被视为国家法律不可分的部分。如家庭连带责任的规定、按照伦常决定刑罚轻重的规定等等,都体现了这种维护封建特权和法律不平等原则的特点。 3、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先秦儒家在强调“礼治”的同时,还强调和“礼治”密切联系着的“德政”。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德行仁者王”。它强调在治理国家的德、礼、刑、政四种手段中,以德、礼作为主要手段,并且在刑罚的运用上强调“明德慎罚”,“明刑弼教”;“勿庸杀之,姑惟教之”。德刑关系上的这种“德主刑辅”的原则,在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同样有着鲜明的体现。 汉代鉴于赢秦“专任刑罚”的教训,在德刑关系问题上一开始就特别强调德的主导作用。贾谊曾指出:治国的途径,或道之以德教,或欧(同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治而民气乐;欧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即主张文武并用,刑德兼施,而重点却在于道德教化,强调先德后刑。董仲舒把这种思想纳入他的神学目的论范畴,借阴阳清暖之说来阐释德主刑辅的关系。他认为上天好仁恶戾,贵阳贱阴,也就是“大德而小刑之意”。同时,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天是“任德不任刑”的。总之,德主刑辅,有天理和阴阳、寒暑的道理作为根据,是天经地义,不可移易的。他为正统法律思想的这一基本原则,进一步确立了系统的理论。 董仲舒以后,德主刑辅原则尽管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挑战,但是经过谶纬迷信的流行和儒经的法典化,终两汉之世,一直占着支配的地位。《盐铁论》所反映的西汉中期包括刑德问题在内的一系列论战中,强调依靠刑罚以禁奸止寇的法治派代表人物,虽极力攻诘“笃教以导民”的德治论者,但实际上并未削弱德治思想的深远影响。所以宣帝时期的廷史路温舒就仍然上疏极言“尚德缓刑”的必要。王莽时期,统治者在实行所谓“均田”、“废奴”等办法的同时,试图以繁密的立法来禁绝犯罪,但结果“奸史猾民并侵”,“犯者俞众”。反而导致了此后德化思想的高涨。到了章帝刘炟,接受尚书陈宠的建议,“隆先王之道,荡涤烦苛之法,轻薄箠楚,以济群众,全广至德,以奉天心”。这时和以后,虽也出现过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家如王充、王符等人力言法治的重要,但对于“德化”也只是认为“不可独任”,并非予以排斥。至于像荀况强调“惟慎庶狱”,仲长统力主“德教”,是“人君之常任”,刑罚为德教的“佐助”等等,则更是道地的德主刑辅理论了。 4、应经合义,论心定罪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社会上造成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结果,使儒家经学跟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礼和律的相互渗透,德和刑的相互为用,又使律和经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以至律学作为一门专门学问,和经学并称,受到了官方的同等重视。汉时选举、取士、任官,既要求“明经”,也要求“明律”、“明经”与“善律”、“通律”常相并举。因而不但许多名公巨卿如肖何、赵禹、公孙弘、于定国、路温舒、丙吉等人都以曾为狱吏、“明晓文法”而致位御史、廷尉或丞相,而且一些诸侯王如赵王刘彭祖、淮阳王刘钦和广陵王刘荆等,也都以“通法律”、“善文法”而著称于时。当时要图仕进的一般儒生固然必须研习文法,就是许多经师大儒,也都穷经而兼治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儒家经义是指导一切的最高准则。这在“白虎观会议”以后,尤其显得突 出。这样,便造成了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两汉时期律学空前兴盛的情况。就经学和律学的具体关系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据经解律。汉代经学的发展,促进了注释之风的盛行。许多经学大师特别是东汉时期如许慎、马融、赵歧、郑玄、何休诸人,都以治经和注经著闻于世。有的更注经而兼注律,或者引律说经,或者引经解律,许慎甚至引律解字,使经、律相互为用。如郑兴、郑众父子和郑玄的注释《周礼》,何休的注释《春秋公羊》,就都常引《汉律》以为说。至于《汉律》的注疏或章句,据《后汉书?陈宠传》:“汉兴以来,三百二年,科条无限。又律有三家,其说各异”。《晋书?刑法志》:“后人生意,各为章句,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言数益繁,览者益难;天子于是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所以,当时不仅已确有《汉律》的注解,而且注家蜂起,各自形成门户,律学著作之多,至使人们无所适从,不得不由天子下令规定一个统一的注本。显然这些注解全都是以儒家经义为说的。 另一方面是引经决狱。“应经合义”,不仅是对于立法和法律注释的要求,而且也是对于司法实践的要求。这就是要求在法律规定之外,引据儒家经义决狱。在汉武帝时期,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家经典,主要的是《春秋公羊》。所以,实际上也就是依据《春秋公羊》决狱。如董仲舒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他所特别强调的就是“法不远义”,“和不远礼”,“法之所罚,义之所去”,“和之所赏,礼之所取”。吕步舒为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兒宽善决案,廷尉张汤“以宽为秦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其他大臣论事,也多以经义为依据。所谓“不通经术,知古今之大礼,不可以为三公及左右近臣”,原因即在于此。《盐铁论?刑德》所谓“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后汉书?霍谞传》所谓“原情定过赦事诛意”,已成了汉以后魏、晋、六朝封建司法的惯例。 上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点,都是就最主要的方面而言的。它虽然不是包举无遗,却可以从中看出正统法律思想在两汉时期的发展,是同整个两汉社会的发展进程、包括在学术思想上同经学的发展进程相适应的。同时它一经初步形成,就逐渐地对当时的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指导和支配的作用,使我们在探索整个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时,不能不予以充分的注意。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4 1.公羊三世说:所见者,谓昭定哀,己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於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 2. “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是说,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力。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有某些限制罢了。 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维护三纲五常的儒家学说。“西学”只能为“中体”服务。就政治法律制度来说,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都与“中体”相违,都应予以摒弃;要坚持维护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用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 4.《资政新篇》:洪仁轩撰写的太平天国后期官方的政治经济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所包含的法律思想,是洪仁轩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结晶,其显著特点是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带有民主与科学的因素,体现了历史的新趋势。 二、简答题 1.简论沈家本的法学盛衰说。 (1) 沈家本十分重视法理学的研究和宣传,并专门撰写了《法学盛衰说》,剖析了中国法理学不发达的原因; (2) 沈家本强调指出,法理学对于立法、司法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法之明,才能“刑罚中”; (3) 沈家本对于中国法学盛衰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法学之盛衰同政治息息相关,他得出法律和政治的关系:政治决定法律;法盛而政不一定盛,法衰而政必衰。无疑,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但他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揭示出法学衰微的根本原因; (4) 沈家本还认为,法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局的变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以为世局的变化“随法学为转移”,那就陷入资产阶级法律决定论的泥坑了。 2.试述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1) 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 (2) 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 (3) 五权宪法是一种主观空想,具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三、材料分析题(仅供参考) 反映了康有为的《大同书》的哲学思想。 康有为在《大同书》里把人类描写成为一个受苦的人类。他把人类“诸苦”罗列出来,共有六类三十八项之多。他认为在现存的社会中,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是苦的。不仅是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是苦的,就是统治剥削的人也是苦的。他认为,甚而至于“神圣仙佛”也是苦的。他认为人类诸苦的原因,是由于有九种分别。他说:“总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而已。九界者何,‘一曰国界,分疆土、部落也;二曰级界,分贵贱、清浊也;三曰种界,分黄、白、棕、黑也;四曰形界,分男女也;五曰家界,私父子、夫妇,兄弟之亲也;六曰业界,私农、工、商之产也;七曰乱界,有不平、不通、不同、不公之法也;八曰类界,有人与鸟兽、虫鱼之别也;九曰苦界,以苦生苦,传种无穷无尽,不可思议’。” 《大同书》里面也有很多的幼稚的和反动的论点。康有为甚至认为帝国主义吞并弱小民族,也是通往大同世界的一个途径。这样,他所说的“去国界”就接近于资产阶级世界主义了。他要求“去种界”,可是他心中先有种族分别的成见。他认为白人第一,黄人次之,其余都是劣等民族。他认为经过改换居住地带,改换饮食,以及种族杂婚的方法,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变成白人。这些都是反动的思想。 康有为的最大的事业是组织和领导戊戌变法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他胸怀全局,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主张和论证。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号称为君主立宪的“君民合治”。在经济方面,他提出以商带工。在文化方面,他提出建立以孔丘为教主的孔教,并以之为国教。 四、论述题(仅供参考) 简述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谈谈你对这场争论的看法。 发生在1902年—1911年修订法律过程中的清末礼法之争,是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杨度为代表的法理派就修律的主要指导思想进行的争论。它对晚清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转变和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详细介绍了礼法之争的过程、内容、双方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分析了礼法之争的性质和产生根源,并揭示了其历史意义。一、清末修律的背景和主要指导思想。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清政府为了维持其专制统治决定进行修律,并通过颁布一系列谕令确立了修律的主导思想:参考西方法制,维护中国传统礼教,二者发生冲突时以后者为基准。二、礼法之争的过程。文章依时间顺序和双方争论的主要内容把礼法之争分三个阶段来分析:《刑事民事诉讼法》引发的争议、《大清新刑律》引发的争议和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争,具体介绍了争论的内容、发展过程和结果。三、双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主要介绍了张之洞、劳乃宣和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分析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法律的态度、对西方法律制度的认识和对中国法制改革的主张,并对他们的法律思想略作比较。四、礼法之争的性质。首先介绍了双方对礼法关系的争论。虽然礼教派主张礼法合一而法理派主张礼法分离,但是他们的根本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传统礼教。其次,分析了法理派修改刑律的思想基础。尽管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在改革刑律时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某些法律制度和法律原理,但其思想基础却是“仁政”思想,而不是以保障个人权利为出发点。最后得出结论,指出礼法之争的性质是统治集团内部关于法制改革的激进与渐进之争。五、礼法之争的产生根源。晚清中国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与同时期的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分别处于法律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其内容和精神有着很大的不同,清末礼法之争就是中西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冲突的直接表现。六、礼法之争的意义。清末礼法之争的争论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促进了西方法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通过双方的争论和相互妥协,使得新制定的法律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争论所反映的问题对我们的法制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礼法之争的意义:(一) 促进了西方法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二) 礼法之争使新制定的法律更具社会适应性;(三) 对中国现代法制建设的启示;(四)沈家本明确说明了“旧律之宜变通者”的五个方面:更定刑名、酌减死罪、死刑惟一、删除比附、惩治教育;(五)立法宗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理论;(六)制定新刑律,要以国家主义取代家庭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原则来改良中国的封建法律。 作业1 三、名词解释: 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2、仓禀实则知礼义,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仲认为,发展社会经济对于国家的稳定极端重要,特别是发展农业生产,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条件.只有大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搞好粮食储备,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然后才谈的上要人民遵守礼义法度。 3、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及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 4、罪疑惟轻 即审理罪案,凡罪情轻重存在疑惑的,从轻处理。 四、简答题 1、简述夏、商的神权法思想 答:在我国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阶级同时控制着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文化。他们编造“天命”、“天罚”等神权法思想,就是力图神化其统治权力,使之合法化。相传夏代奴隶主已开始利用“天命”、“天罚”对奴隶进行欺骗,给夏王的统治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到了商代,统治者编造了许多上帝立商的神话,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并为垄断神权找到了借口。 2、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 答::“亲亲”和“尊尊”为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长辈);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则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所称的“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刑罚的锋 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3、简述先秦儒家的礼法观 答:“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儒家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旧礼改造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新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级贵族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孟子也要求法先王。荀子主张用礼维护封建等级制,并引法入礼要求以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从维护礼治出发,儒家主张:1、以“五伦”为中心,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2、以家族为本位,坚持“亲亲为大”,重视孝、忠。3、区分贵贱等级,以礼规定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4、试述墨家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墨家是先秦时期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提出系统理论学说的学派。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兼相爱,交相利”的法律观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法律观的根本原则。他们要求以它来衡量国家的法律制度,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各种学说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立法主张,即国家立法必须贯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原则。 (2)法的起源和法制统一论 (3)“赏当贤,罚当暴”的刑赏论 (3)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 五、论述题 1、试论西周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答:西周时期,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明德慎罚”说,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 所谓“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的意思。因此,对于统治者本身来说,要严于律己,勤于政事,绝不可骄奢淫逸。周公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民之依”就是说,统治者不可贪图安逸,要了解一点小民的疾苦,然后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措施,要像文王那样“不遑暇食”,不敢乐于游玩打猎;必须重视小民的力量,适当满足他们的要求,必须宽以待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所谓“慎罚”,其一,他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那些故意犯罪和惯犯,要从重惩处,虽然是小罪也应处以重刑。而对于那些过失犯罪和偶犯,则从轻处 理,虽然有大罪也可减刑。其二,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强调“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只惩罚罪犯本人。其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其四,刑罚适中。就是用刑“不过”,又无“不及”,刑当其罪。这些思想,在当时世界刑法史上是罕见的。当然,周公并非一味讲宽大,也有严的一面。他主张对不忠、“不孝不友”、“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等罪犯严加惩处,“刑兹无赦”。 西周“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虽然只是适应周初政治形势的一种权宜之计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先进的理论,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试论法家的法律思想 答:(1)法的起源与变法论。法家关于法的起源说与变法论,是他们主张社会改革和变法的理论根据。 (2)“以法治国”论。法家认为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并具有强制力,而刑法是加于违法犯罪的人。他们对法的性质和特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3)法的纲要——赏与刑。法家认为赏与刑是法的纲要,治国必须赏刑并用,力求做到“信赏必罚、重刑少赏”。其实质在于重刑。 (4)“势治”论。法家认为要推行法治,必须以君主的权势为前提,以国家政权为后盾。慎到强调人君要牢牢掌握权势,但不能脱离臣民。商鞅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人君只有大权; 独揽,才能树立自己的威势。韩非进一步发展了“势治”思想,主张将法和势结合起来。他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君主实行绝对专制。 (5)“术治”论。法家的术,指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韩非特别强调把! 法和术结合起来。 (6)文化专制论。法家极力反对儒书儒术。商鞅把儒家作为打击的重点,韩非主张毁弃一切文化典籍,取缔所有文化派别,定法家学说于一尊。 总之,法家的思想理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取得政权的需要,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理论。 作业2 三、名词解释: 1、三纲伦常 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 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2、富民止狱 君主要从根本上使百姓富裕,推崇道德教化,启发他们的脸痴心,阻塞冤屈与滥刑的邪门,使人们从内心乐生,而害怕犯罪,这样,才能使犯罪自然减少,刑罚弃置不用。 3、因俗而治 所谓因俗而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让他们留居原地,按照自己的传统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二是尽可能保留其原有的行政体制。 4、别籍异财 指另立门户,各蓄家产 四、简答题 1、简述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1、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策略 2、文武并用,"德刑相济"的法律思想 3、"罚不患薄",约法省刑的施行方针 4、"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的经济政策 2、简述杜预法律思想的特点。 答:?纳礼入律,礼法合一;?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区分律、令的界限。他所谓的律,仅指刑法,是专门规定关于违法行为所犯的罪名及对这种行为的惩罚方法的;令指各种规章制度。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晋代杜预的立法思想,就是说,法律的文字要简明通俗;条例应明白准确,直截了当;法律的形式要单纯,概念要明确;条文要简约,不要繁密。 3、简述宋明两代统治者的慎刑思想。 答:“慎刑”思想在我国传统刑法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里所说的“慎刑”是指慎重地运用刑罚,即发动刑罚必须谨慎,能不动用刑罚则尽量不动用刑罚。宋明时期,日趋完善的审判制度所体现的恤刑原则,实际上针对的是一般主体,即任何犯人都有申辩、要求复审和复核的权力;其次,恤刑的内容也在增加,以最初单纯的实体上的减免刑罚到宋明以后在审判程序上对滥施刑罚的严加控制。可以说,伴随封建法制的不断完善,对恤刑原则的贯彻也就更加深入和全面。总体来看,“恤刑”原则作为一项封建的法制原则,其实质仍然是为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服务,它赋予统治者的只是一个“仁德”之虚名。尽管如此,其毕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道的一面,具有相当意义上的刑法价值。 4、简述柳宗元的限制复仇理论。 答:柳宗元认为礼与法的目的是一致的,而陈子昂的处理方法使得礼与律出现了矛盾,这是儒家思想所不能接受的,故此“旌与诛莫得而并焉”。他说,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是“不陷于公罪,师愠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则元庆应予表扬;如果其是“不免于罪,师愠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则元庆不应报仇,而应对其处以死刑。柳宗元认为礼法根本一致,共同服务于国家。 五、论述题 1、如何看待“亲亲相容隐”和汉代的复仇, 答:“亲亲相容隐”即中国古代法律允许在一定亲属范围内,互相隐匿犯罪的制度。又称“亲亲得相首匿”、“亲亲相隐”或“同居相隐不为罪”。亲亲相容隐源于儒家的伦理思想。“亲亲相容隐”是我国封建社会法制中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曾承载了重要的社会职能,体现了古代严刑峻法中温情的另一面,其对于人性的尊重,对于正在进行法治建设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在汉代 ,孝是被社会道德所崇尚 的 ,复仇是被国家法律所禁止的 ,而为了孝去复仇又是法律所认可的。孝与复仇的关系反映出汉代以礼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关系。 2、试论白居易的慎选法吏与富民止狱。 答:白居易是唐代政治家、思想家,其思想特色在于崇儒尚法;以儒为主,兼采道、法。由于他处在唐代走向衰败之时,所以,其思想多注重挽救时弊,解决实际问题。 白居易以儒学为主,结合唐代法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进步意义的主张: ?理大罪,赦小过。理大罪,主要针对藩镇、长吏而言;赦小过,针对下层官吏而言。白居易认为,只有严惩横行不法的藩镇、长吏,才能使天下人心悦诚服,执行法律。下层官吏的过失若可宽有则宽有,才能使人感恩效力。 ?消除犯罪,止狱措刑。认为只有百姓衣食有余,才能遵循礼教,只有礼教盛兴,才能刑措不用。所以说,贫穷是人民犯罪的根源。要想消除犯罪,必须先养性、富民。 ?肉刑可废不可复。认为肉刑的废除是干古仁政。因为肉刑残酷,有伤人情,如果恢复肉刑,是不合时宜的。 ?慎选司法官吏。只有有了明习法令、谨慎治狱的司法官吏,才能"准法科罪"。 作业3 三、名词解释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维护三纲五常的儒家学说。“西学”只能为“中体”服务。就政治法律制度来说,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都与“中体”相违,都应予以摒弃;要坚持维护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用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 2、礼法之争 所谓“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3、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孙中山独特的宪法思想,也是他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人民的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权。政府实施治权,采用五权分立制度,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一种中国式的近代革命民主主义的宪法学说。 4、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是魏源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之后,提出的口号。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以达到战而胜的目的。他要求要善于“师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四、简答题 1、简述清末变法修律的原因。 答:主要是指在1901年以后,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被迫推行的法律变革活动。1901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被迫实行“变法”、“新政”以后,中国所面临的内外矛盾并没有因为进行的政治欺骗而缓和或减轻。统治阶层内部的改良派,以及与清 朝廷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重大分歧的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顽固也十分不满,国内外要求改革,主张君主立宪制的呼吁越来越强烈,面对越来越强烈的政治、舆论压力,清政府不得不考虑“预备立宪”,企图以更大的欺骗活动,来缓和内外矛盾和舆论的强大压力。 1905年清廷派遣以载泽为首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的政治情况,五大臣出洋考察的结论之一:立宪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国无强弱、无大小,先后一揆,全出宪法一途”。结论之二:立宪是“救危亡之方”。结论之三:“立宪政体,利于君,可使皇权永固”。它们还举例了日本的立宪制来说明。结论之四:中国立宪可参考德国、日本国政体。 在统治集团有关立宪结论中,载泽还提出了立宪三大利:“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减轻,三是:内乱可弭”。西太后仔细考虑了五大臣考察的奏折,经过七次召见一系列的秘议,终于与1906年九月一日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宣布预备立宪”上谕。清廷在上谕中强调,预备立宪应该以:“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为原则。其真实目的在于要求天下臣民“尊君爱国”,“尊崇秩序”,而并非真正“立宪”或“宪政”。 2、简述龚自珍主张的“变法”的主要措施。 答: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3、简述沈家本“会通中西”的修律主张。 答:(1)将儒家的德主刑辅思想与资产阶级法治揉合在一起论证法的性质和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治民。认识到只有法度立,国家才能长治久安。(2)执法原则。主张在适用法律时应贯彻统一、平等原则。抨击传统中国法律适用上的特权现象,引进西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原则,提出旗人汉人“一体同科”的主张。另外,从仁恕之心出发,沈家本还提出用法从宽思想,反对严刑重罚。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已“日趋于轻”,中国应顺应世界潮流,改重为轻。这种轻刑思想较之封建重刑主义思想,是一大历史进步。(3)注重法律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只有公正贤良的执法者,才能更好地执行法律。“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主张所有国家官吏,“皆宜知法”,尤其司法官吏,更应具有专门知识,方能胜任自己职责。为此,他设置律学博士,传授法学,又奏请清政府成立法律学堂,并从外国聘请法学家,培养法律人才。(4)重视法理学的研究和宣传。认为法学的盛衰与政治息息相关:政治决定法律,法学盛,政未必盛,但法学衰,政则必衰。这一主张对法学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总之,“会通中西”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民主科学性和人民性,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与法学的进步思想性质,是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一份宝贵的学术遗产。 4、简述孙中山“权能分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孙中山认为,理想的民主政治应是“政权”与“治权”分开,即人民对国家的管理权应与政府的治理权分开。关于“政权”,应掌握在人民手中,具体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个方面的权力。关于“治权”,应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等五个方面的职权。至于“政权”与“治权”的关系,孙中山指出,应该是“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有了这种政权和治权,才可以造成万能政府,为人民谋幸福。 五、论述题 1、试论晚清统治集团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进行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宪政活动,炮制出《钦定宪法大纲》、《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等宪法文件;2、初步改革法律旧制,如删除律内重法、取消满汉差别,颁行《大清现行刑律》等;3、制定心率;4、改革司法体制,初步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包括审判制度、警察制度及监狱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等。 2、试论张之洞对《刑事民事诉讼草案》的意见。 答:张之洞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反对意见:首先,新法与“中法本原似有乖违”。张之洞眼中的“中法本原” ,“实与经术相表里,其最著者为亲亲之义,男女之别。”而根据新法,则“父子必异财,兄弟必析产,夫妇必分资;甚至妇人女子,责令到堂作证”。认为该法“袭西俗财产之制,坏中国名教之防,训男女平等 之风,悖圣贤修齐之教,刚伦法 ,隐患实深。”另一方面,关于“家室婚姻”、“子孙嗣续”这类旧律中头等大事,新法却语焉不详。假如该法“勉强骤行”,必定“人情惶惑,且非圣朝明刑弼教之本意”。其次,新法“难挽法权”,而只会“转滋狱讼”。在沈家本的奏折中,靠制订通行中外的法律来收回治外法权,是其论证的重心。但张之洞认为,“纵使所定诉讼法条理完密,体例精详”,列强仍会“指瑕索瘢,借端责难”。因为列强在与中国订立的商约中写得很清楚,只有“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审断办法及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完善”,才会放弃治外法权,而这“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完善”10 字“仁括甚广”,“其外貌则似指警察完备,盗风敛,税捐平允,民教相安等事,其实则专视国家兵力之强弱,战守之成效以为从违。”因此,通过法制改革来收回治外法权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最后,诉讼法不应先于实体法制定。在张之洞看来,“西洋各国,皆先有刑法、民法,然后有刑事、民事诉讼法”,而中国先制订诉讼法,不仅“大碍民情风俗”,也“于法律原理枘凿不合”。因此他主张从草案中选出与民情风俗相宜的条文先行修订试办章程,而将《刑事民事诉讼法》暂且搁置,等各实体法修订完成后再作讨论。 作业4 一、试论宗法伦理思想在《唐律疏义》中的反映。 答: 二、试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皇权之上,法自君出。君主是代表上天来统治人世的,君主代表天意,君主的言论是金科玉律,神圣不可侵犯,全体臣民都必须顺服,决不能抗拒不从。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汉代就出现了谋反、谋大逆等罪名,为后代"十恶"之最的发端。 2、应经合义,礼法融合。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以儒为主,礼法合流的特点。他将儒家经义应用于法律实践,他的《春秋》决狱较集中的体现了汉代礼法融合的趋势。由于董仲舒以经决狱,以经代律,是儒家思想在法律领域也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奠定了礼法融合的基础。 3、"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它由西周时期周里所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继承和发展而来。到了西汉中期,董仲舒根据先秦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和韩非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主张,并用阴阳学说加以附会,提出了一套带有的神学色彩的“三纲”学说,以维护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 4、德主刑辅,先教后刑。董仲舒继承和发展立孔子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为主;并用阴阳学说加以阐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理论。"阳为德,阴为刑","刑者德之辅,阳者阴之助";一切都是天意的体现,从而为封建统治者的德刑兼用的统治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5、《春秋决狱》,"原心定罪"。董仲舒是以儒家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他以《春 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到董仲舒是其基本上形成和确立起来,它对汉朝以后中国的封建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这种影响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三、试述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 答: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分别是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 1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不同之处: 1历史时期不同,衔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过程中,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2代表利益不同,先秦礼不老祖宗争是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近代礼法之争是代表地主阶级的法治观的礼教派与代表资产阶级的法治观的法理派之间的冲突。3争论的焦点为同,先秦礼法之争的集中焦点是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其实质是儒法之争,近代礼法之争是其立法宗旨不同,即采取旧的纲常 名教还是采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理论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要不要用国家主义取代这家族主义的问题,实际上是法法之争。4争论的结果不同,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取得了胜利,秦国以法家理论为指导逐步强磊,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新刑律 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纳常 名教 条文,沈家本也被迫辞去修律大臣的职务。 2两次礼法之争的内在联系。清末法理派是对先秦传统的礼的发展,因此,两次礼法之争中的礼是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四、试述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影响。 答: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极端注重伦理纲常的社会,这一传统生生不息。然而当代中国是必然要实行法治的,这是中华民族兴起所必经的历史过程。中国试图建设法治国家的努力已有百余年,但是回顾这百余年的沧桑历程,中国仍然没有实现法律的现代化。1842年到1901年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在坚持根本的政治制度、伦理纲常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一些与西方法律接近的改良和补充,这是一条过于保守的道路。“这一道路的主张者没有认识到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没有清醒的认识到中华法系已经整体落后的事实,没有充分认识到新的世界秩序的真谛,天真的以为中华法系只是一所只需经过一些修补就可以恢复完美的大房子。” 1905年开始的清末修律到1949年国民政府垮台,这一时期法律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是贯穿了“全盘西化”的原则;而自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权建立到1978年的法律现代化进程则以“全盘苏联化”为原则,这两个阶段的法律现代化都是照抄照搬他国的东西,无视本国实际,以强制推进的急功近利的方式迫使中国法律实现现代化,事实已经证明这是失败的。中国真正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严格的来讲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这百余年并不成功的经历与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以礼入法,礼法结合”,“刑民不分,以民为主”,“息讼厌讼,崇尚调解”等法律传统相比,根基尚不够牢靠。中国要在法治的道路上赶超西方主要的发达国家必须要加速度的发展,对西方的法律文化要采取“拿来主义”,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正视历史,正视现实,搞清楚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哪些弊端与传统法律文化有关,只有找到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因此,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转向现代法律文化,并非割裂历史,相反,中国二千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法律文化必然对当代中国的法治产生影响。 《中国法律思想史》填空题、选择题 单选 1. 我国古代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 2. 商代,商王专设了“卜”、“巫”、“祝”,其主要任务是(占卜)。 3. 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4. 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是在(殷商)。 5. 周公为了使西周的统治合法化,提出了(“以德配天”)学说。 6. 周公制礼,采用了与前朝不同的统治方式,礼治是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 则的。 7. 西周的王位继承是(嫡长子继承制)。 8. 主张用贤能,并创立“三选”制度的是(管仲)。 9. 春秋时期,(子产)提出为政“宽猛”的主张。 10. 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案是(无为而治)。 11. (商鞅)提出“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 12. 韩非的变法观点是(法与时转则治)。 13. 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李斯)。 14. (董仲舒)提出“大德而小刑”的主张。 15.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 16.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嵇康)。 17. 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 18. 为尽量避免冤狱,明确规定地方无杀人权,首创“九卿评议制”的皇帝是(唐太宗 李世民)。 19.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唐律疏议》)。 20. 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势)。 21. 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主张恢复肉刑)。 22. 王安石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机构。 23. 明朝有位著名“心学”大师,反对程颐、程颢的“知先行后”的理论,奉行“知行 合一”的理论,特别重视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反对专靠“刑名器数”,他的名字是 (王守仁) 24. (王夫之)提出“立法必须循天下之公”。 25. 王夫之的变法观点是“(趋时更新)”。 26. 明初统治者法律思想的特点是(重刑) 27. “立法以便民为本”是(丘濬)提出的主张。 28. 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王安石) 29. 元朝耶律楚材主张治国用(儒术) 30. 魏源的变法主张是“(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31. 提出“礼乐刑罚起源于农”观点的是(龚自珍) 32. 洪秀全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启发,创立了(拜上帝会)。 33. 下列人物,属于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张之洞) 34. 洋务派法律思想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5. 提倡“变法维新”,坚持君主立宪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 36. 清末修律的指导方针是(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37. 在中国近代,主张兼重法治与人治的学者是(沈家本)。 38.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 39.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最好的制度是(考试)。 40.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是(章太炎)。 41. “犯罪不论新旧,断罪自当一律”是(沈家本)提出的法须统一的主张。 42、引经决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董仲舒)。 43、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董仲舒新儒学) 44、孙中山有关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是(民生主义) 45、康有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是(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 46、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贤人治国)。 47、(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刑无等级”的原则。 48、墨子认为法起源于(神),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49、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贤人治国) 50、“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 )的思想。 51、孔子强调先教后刑,重视道德教化,主张( C)。 1、“有扈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出于(B)之口。 A禹B启C商纣王D子产 2、夏、商的法律思想是(A)。 A“天命”、“天罚” B“以德配天” C“明德慎罚” D“仁、义、礼、智、信” 3、商朝时期,请示上帝并传达上帝旨意的人被称作(ABC)。 A卜 B巫 C祝 D士 4、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C)。 A男尊女卑 B氏族同婚 C嫡长继承制 D分封制 5、春秋时期,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批判“刑不可知”,并提倡任用贤能 的人是(B)。 A鲍叔牙B管仲C子产D邓析 6、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C)。 A邓析B孔子C子产D荀子 7、“竹刑”的作者是(C)。 A子产B墨翟C邓析D庄子 8、西周的“以德配天’包含两层含义,分别是(AC)。 A求上帝的保佑 B上帝立周 C动摇了神权 D强调德治,弱化天命 9、“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A)的思想。 A邓析 B老子 C子产 D孔子 10、孔丘的法律思想以(C)为核心。 A“仁”、“义” B“人治” C“仁”、“礼”D“法治” 11、子产和孔丘都主张宽猛结合,但是(B)。 A子产强调以宽为主,孔丘则以猛为主 B子产强调以猛为主,孔丘则以宽为主 C子产宽“少数”,猛“少数” D孔丘宽“众人”,猛“众人” 12、周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AB)。 A亲亲B尊尊C长长D男女有别 13、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C)。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14、墨翟认为法源于(B),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A神B天志C上帝D人性 15、墨家在法律上的核心主张可以概括为(B)。 A礼 B义 C仁 D利 16、最早将“法律”二字连用的是(D)。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17、法家提出的口号是(B),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A依法治国B法治C礼法合一D变法 18、将“法”、“势”、“术”结合起来的是(D)。 A申不害B慎到C商鞅D韩非 19、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思想家是(C)。 A李俚B王安石C商鞅D龚自珍 20、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罚的第一人是(A)。 A商鞅B王安石C洪仁轩D康有为 21、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是(C)。 A韩非B商鞅C李斯D申不害 22、废除肉刑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大改革,历史上首次下诏令废除肉刑的是(B)。 A周公B汉文帝C汉景帝D刘邦 23、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C)的法律思想。 A儒法合一B道家C黄老学派D法家 24、“明德慎罚”中“慎罚”的主要内容有(ABCD)。 A针对不同的罪犯区别对待 B反对株连,主张罪止一身 C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D刑罚适中 25、管仲把(ABC)视为“国之四维”。 A礼B义C廉D耻 26、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AD)。 A管仲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B管仲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 C儒家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D儒家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 27、子产铸刑书及其产生的争论的历史意义在于(ABCD)。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使过去的礼、刑分立走向礼、刑统一 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D否定和限制了贵族的法定特权 28、新儒学的缔造者是(D)。 A李斯 B陆贾 C贾谊 D董仲舒 )。 29、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AA董仲舒 B萧何 C贾谊 D刘安 30、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C)论。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亲亲”、“尊尊” C三纲五常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1、为《泰始律》做注的是(B)。 B张斐、杜预 C刘颂、傅干 D王充、仲长统 A丁仪、刘邵 32、我国法律史上最早关于律、令界说的是(A)。 A杜预B王充C张斐D仲长统 33、魏律首先将相当于刑法总则的《具律》改为《刑名》,并放在律首。对这一重大改 革作出理论说明的是(A)。 A张斐 B杜预 C刘颂 D丁仪 34、首创“九卿议刑”制度,要求慎狱恤刑的是(C)。 A秦始皇B刘邦C李世民D杨坚 35、主张“道统论’的是(D)。 A王弼 B鲍敬言 C嵇康 D韩愈 36、“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岂将衰朽惜残年”的作者 是(A)。 A韩愈B白居易C柳宗元D范仲淹 37、柳宗元认为,法律起源于(D)。 A礼 B权 C术 D势 38、儒家的法律观包含(ABC)。 A维护礼治 B重视德治 C强调人治 D突出法治 39、儒家“礼治”的内容主要有(ABC)。 A以“五伦”为中心B以家族为本位C以等差为继承D以法治为保障 40、儒家“德治’论的内容包含(ACD)。 A德刑并用,以刑辅德B以“宽”、“猛”服民 C注重教化,以德去刑D恤刑慎杀,先教后刑 41、理学产生于(D)。 A秦B汉C唐D宋 42、理学的价值在于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C)。 A规范化B平民化C哲理化D合理化 43、按朱熹的逻辑,可以把常人分成“气禀”最厚、厚、薄、最薄四类,对气禀薄者要 导之以(A)。 A政B礼C德D刑 44、主张废除肉刑的是(D)。 A朱熹B刘颂C仲长统D白居易 45、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是(C)。 A朱熹B韩愈C董仲舒D柳宗元 46、理学的集大成者是(D)。 A陆九渊B程颢、程颐C王守仁D朱熹 47、为了论证“君权神授”,董仲舒提出(A)的神学目的论。 A“天人合一”、“天人感应”B春秋大一统C三纲五常D原心论罪 48、“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是(C)的主张。 A朱熹B阮籍C董仲舒D丘睿 )。 49、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A A“存天理,灭人欲”B“大德而小刑”C“以严为本,而以宽济”D“以公理而灭私情” 50、“革故鼎新”的法律思想是(B)提出的。 D王安石 A阮籍B范仲淹C丘睿 51、孔子“仁”论的实质内容是(ABCD)。 A以“爱人”为中心 B以孝悌为根本 C以“克己”、“忠恕”为手段 D以恢复和完善礼治为目的 52、孟子的“仁义”思想在法律上的表现是(ABC)。 A正经界B薄税敛 C省刑罚D法先王 53、荀况认为礼法起源的前提是(CD)。 A天人合一B阶级分划 C明分使群D化性起伪 54、儒、墨两家在法律思想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BCD)。 A儒家“尚贤”,墨家“尚同” B儒家“别贵贱”,墨家“兼相爱” C儒家“义”字当头,墨家“义”、“利”合一 D儒家以“爱人”为核心,墨家以“兼爱”为核心 55、法家把法解释为(ABCD)。 A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B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C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D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56、法家认为法具有以下性质(ABCD)。 A强制性和制裁力B客观性和公平性C等级性D合情性和适时性 57、法家认为法具有(ABCD)的作用。 A“禁恶止乱”,“民治国安”B“定赏分财”、“定分止争” C以法胜民,“一民使下”D君尊主重,“独制四海” 58、法家把法比作(ABCD),揭示法的客观公正。 A尺寸B绳墨C斗斛D规矩 59、法家的“法治”和儒家的“礼治”的关系是(ABCD)。 A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法治”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礼治”代表封建贵族利益 C“法治”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礼治”维护家族宗法制度 D“法治”与“礼治”是两种制度的对立 60、法家提出的“壹法”指的是(ABCD)。 A统一立法权B统一法令的内容C统一人们的思想D执法的主张 61、王安石的法律思想是(D)。 A“革故鼎新”B“大德而小刑”C“存天理,灭人欲”D“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62、“信赏罚,一号令”是(C)的法律思想。 A阮籍B王安石C张居正D韩愈 63、要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是(B)。 A张居正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64、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的核心是(C)。 A势B无为C公利D统一思想 65、“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是(A)提出的。 A墨翟B黄宗羲C老子D柳宗元 66、黄宗羲指出,立法必须体现(C)。 A天意B民意C“以天下为主”D神意 67、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D)。 A贫富不均 B天 C地 D农 68、“九州生气侍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 的作者是(A)。 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D黄宗羲 69、龚自珍提出(C)观点,作为“更法改图”的根据。 A历史发展B三不足C事无不变D趋时更新 70、“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C)提出的。 A魏源B林则徐C龚自珍D张之洞 71、法家提出的执法主张是(ABCD)。 A明法B任法C壹法D从法 72、法家针对“礼治”中的“人治”,提出(ABCD)。 A任法而不任贤B治国的关键是法C贤君无好法就治理不好国家D庸君有好法就能治理 好国家 73、慎到重势思想表现在(ABCD)。 A君主立法,“民一于法”B“权重位尊”才能“令行禁止”C“大君任法而弗躬”D“权 重位尊”的君主“不得背法而专制” 74、儒家和法家的法令思想区别在(ABCD)。 A儒家主张“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法家主张“厚商重罚”、“以刑去刑” B儒家认为“有治人,无治法”,法家认为“法者,国之权衡” C儒家提出“法先王,顺人情”,法家提出“不法古,不修今” D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法家强调“尚法而不尚贤,不用忠” 75、法家“法治”思想的不足之处在于(ABCD)。 A公开否认罪刑相适应 B忽视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 C主张实行君主专制独裁 D弱化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76秦始皇的“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思想的具体表现是(ABCD)。 A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度B废除世卿世袭的官吏制度 C制定统一法令,颁布全国D统一度、量、衡和语言文字 77、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ABCD)。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B应经合义,礼法融合 C“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D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78、王安石“三不足”变法理论指(ACD)。 A天人了不相关,“天变不足畏”B“谨守祖宗之成法” C“祖宗不足法”D“人言不足恤” 79、王安石的“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的含义是(ABCD)。 A废旧法,立新法是当务之急B法治和人治相辅相成 C立法、执法离不开贤才D法治和人治是统一的 80、黄宗羲的“以天下为主”的思想指(ABCD)。 A以此作为立法的最高原则B以“万民忧乐”为立法目的 C人民在政治上与官吏平等D以“学校议政”来保证民主与平等 81、如何理解黄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ABCD)。 A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B君臣上下遵守法律 C法律的目的在于为天下人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82、洪秀全的法律思想包含(ABC)。 A西方宗教迷信B中国古代“天命”神权观念 C农民的平等、平均思想D资产阶级民主意识 83、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AB)。 A人的良知B契约C天意D命令 84、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ABD)。 A设议会B制定宪法C实行民主选举D实行三权分立 85、在中国历史上,两此出现大的礼法之争是在(CD)。 A唐朝B宋朝C春秋战国D清末 86、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与旧民权主义相比(ABD)。 A新民权主义强调“主权在民” B新民权主义主张“直接民权” C新民权主义以“天赋人权”为内容 D新民权主义批判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虚伪 性 87、在新三民主义阶段,孙中山将(BC)规定为新民生主义的主要原则。 A平均地权B耕者有其田C节制资本D集产社会主义 88、“五权宪法”是在资产阶级“三权”基础上增加了(AC)。 A监察权B检察权C考试权D选举权 89、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具有以下特点(BCD)。 A主张代议制B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C否定代议制D主张直接民权 90、子产认为礼(ABCD)。 A与仪有本质区别B是最高的自然法则 C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D要顺民心,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原则 91、邓析和子产都是春秋时期的革新派,他们的思想主张(BCD)。 A完全一致 B并不完全一致 C邓析否定周礼 D子产改良周礼 92、孔子的爱人(BCD)。 A平等地爱一切人B具有宗法性C具有等级性D具有强制性 93、春秋时期,对郑国和晋国“铸刑鼎”,“铸刑书”提出激烈批评的是(CD)。 A子产B赵鞅C孔子D叔向 94、荀子提出的“法数”和“类”分别指(BD)。 A法学原理B法律条文C法条D判例 95、道家法律思想是以(AC)为中心的。 A道法自然B兼爱C无为而治D爱人 96、商鞅认为推行“法治”必不可少的因素是(ABC) A法B权C信D势 97、慎到讲的“公”和“私”分别指(CD)。 A公指正直或者公有B私指利己或者私有C公指人们共同遵守的原则或者规范D私指破 坏法令的行为 98、韩非将法定义成“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这个定义 包含的含义有(ABCD)。 A法为百姓而制定B法具有国家强制力C法必须公开颁布D法是成文的 99、中国婚姻史上第一次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是在(B)。 A唐朝B太平天国C宋朝D清末 100、洪秀全提出“斩邪留正”,“除妖安良”,其中“正”、“良”指的是(C)。 A清朝封建统治者B地主阶级C农民D农民领袖 101、太平天国时期,具有资本主义民主与科学因素的著作是(B)。 A《天朝田亩制》B《资政新篇》C《十款天条》D《太平刑律》 102、《大清律例》集中体现了纲常名教,而例数《大清律例》十大“仁政“的是(A)。 A张之洞B李鸿章C曾国藩D左宗棠 103、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是(C)。 A曾国藩B左宗棠C张之洞D李鸿章 104、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立法“的祖师爷的人是(D)。 A张之洞B梁启超C黄宗羲D康有为 105、主张“冲破一切封建网罗“的人是(C)。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 106、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后壮烈牺牲的是(D)。 A康有为B严复C梁启超D谭嗣同 107、旧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是(A)。 A《大清律例》B《大清现行刑律》C《大清律例》D《暂行新刑律》 )。 108、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是(CA严复B孙中山C沈家本D康有为 109、清末礼法之争的导火线是修订(C)。 A《大清律例》B《暂行新刑律》 C《暂行新刑律》D《大清现行刑律》 110、提出著名的“五权宪法“的人是(B)。 A章太炎B孙中山C沈家本D潭嗣同 1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民族平等,人民主权以法律效力的是(C)。 A《大清新刑律》B《天朝田亩制》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12、“五权宪法“的核心是(C)。 A设议会B三权分立C权能分治D制定宪法 113、“五权宪法”的精华是(B)。 A政权和治权分立B直接民权C天赋人权D议会制 114、“中华民国”这一词的发明者是(B)。 A蔡元培 B章太炎 C沈家本 D孙中山 115、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论断的是(B)。 A孔子 B管仲 C章太炎 D沈家本 116、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礼治理论的思想家是(D)。 A孔子 B孟子 C管仲 D荀子 117、提出“法义”、“法数”、“类”三个概念的是(A)。 A荀况B孔子C老子D墨子 118、中国思想史上,(A)最先提出了“自然”的概念。 A《老子》B《论语》C《春秋》D《庄子》 119、道家最早提出了(C)法律观念。, A实证主义B现实主义C自然主义D行为主义 120、前期法家提倡(C)。 A定法B制定法律C变法D适用法律 121、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的思想家是(B)。 A申不害B商鞅C管仲D沈家本 1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王安石建议“明法科”,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考察司法官吏。 B张居正主张严格考核官吏之法以整饬吏治 C范仲淹坚决主张改革官制,以作为变法图强的中心内容 D范仲淹要求废除宰相之职,以加强君主专制 多选 1、周礼具有以下性质(ABCD) A道德规则B宗教仪式C法律规则D根本大法 2、周公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周公在我国法律思想史上的贡献有(ABC) A西周礼治思想的奠基人 B提出明德慎罚思想 C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3(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级政治关系发生了大变动,其主要表现有(ABCD)。 A(奴隶主贵族内部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封建性的贵族 B(产生了新兴地主的独立的商人阶层 C(宗法“礼制”衰落 D(诞生了新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新成文法 4(“国之四维”包括(AC)。 A(礼、义 C(廉、耻 5(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AB) A.兼相爱 B.交相利 6.道家提倡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主张(ABC)。 A、绝仁弃义 B、绝圣弃智 C、绝巧弃利 7、秦朝“法治”思想的内容有(BCD)。B、法 C、术 D、势 8、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包括:(ABCD)。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C、“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D、“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 9、刘颂重法主张的主要内容是(ABC)。 A.、恢复肉刑 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C、法令断一 10、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BCD)。 B、安人宁国 C、务在宽简 D、明正赏罚 11、白居易在正确运用法律方面提出的颇有进步意义的主张有(BCDE). B、理大罪,赦小过 C、消除犯罪,止狱措刑 D、肉刑可废不可复 E、慎选司法官吏 12、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ACDE). A法自君出 C D E 13、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张有(AD) A、律简刑清 D、严于治吏 14、“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ABCD)。 A(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 B(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 C(要求用形变质不变的方法整顿旧法 D(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15、张之洞提出的“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的含义是(ABCD)。 A(“经术”指纲常名教,是法律的经义所在 B(法律是“表”,即形式 C(经术是“里”,即内容 D(法律的作用强制老百姓服从封建统治秩序 16、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主要观点有(BC)。 B、法须统一,平等 C、“平恕”为审断之本 17、在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礼法之争发生在(BD)。 B(春秋战国 D(清末 18、下列思想家中,主张恢复肉刑的有(CE )。 A.王充 B.仲长统 C.刘颂D.白居易 E.朱熹 19、沈家本确定了清末修律的基本原则有(ABCD )。 A.参考古今 B.中外通行 C.博稽中外D.模范列强 E.博采众长 20、属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思想有( ACE )。 A.平均地权B.耕者有其田C.“主权在人民”D.反清为首要任务E.“节制资本” 21、下列思想家中,主张“无为而治”的有( ABCDE )。 A.陆贾B.鲍敬言C.嵇康D.王弼E.韩愈 22、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ABCD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E(唐甄 不定项选择题 1、夏、商的法律思想是(天命”、“天罚”)。 A“天命”、“天罚”B“以德配天”C“明德慎罚”D“仁、义、礼、智、信 2、法家提出的口号是(法治),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A(依法治国B。法治C。礼法合一D。变法 3、“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的思想。 A(邓析B。老子C。子产D。孔子 4、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子产)。 A(邓析B。孔子C。子产D。荀子 5、道家法律思想是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为中心的。 A(道法自然B。兼爱C。无为而治D。爱人 6、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A(儒法合一B。道家C。黄老学派D。法家 7、"礼治"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 A亲亲尊尊B刑不上大夫C礼不下庶人D世卿世禄制 8、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安人宁国、德主刑辅) A.严刑峻法 B.安人宁国 C.法贵简当 D.德主刑辅 E.明正赏罚 9、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无为而治) A.严刑峻罚 B.无为而治 C.小国寡民D.君尊臣忠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C.玄学思想 D.道家思想 11、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完备最全面论证封建制度和理性和永恒性的思想家是(董仲 舒)。 A孔子 B孟轲 C荀况 D董仲舒 12、法家把法解释为(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法是 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A. 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 B. 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C(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 D. 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13、早期黄老治学明显具有(儒法 )结合的性质 A道法 B儒法 C儒墨 D礼法 14、秦统治者是先秦(法家 )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5、贾谊主张的法律思想为(礼义结合,礼法结合、秦为鉴,"以民为本"、张削藩,维护中央集权) A礼义结合,礼法结合 B刑无等级 C以秦为鉴,"以民为本" D主张削藩,维护中央集权 1、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 A德主刑辅B存天理,灭人欲C刑、礼、道迭相为用D道统论 2、王安石的法律思想是(“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A“革故鼎新B“大德而小刑”C“存天理,灭人欲”D“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魏源)提出的。 A魏源B林则徐C龚自珍D张之洞 4、要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是(黄宗羲)。 A张居正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5、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设议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 A(设议会B。制定宪法C。实行民主选举D。实行三权分立 6、“五权宪法”是在资产阶级“三权”基础上增加了(监察权、考试权)。 A监察权B检察权C考试权D选举权 7、沈家本认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如何得其用法之人,沈家本主张(所有官 皆宜知法"、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学识、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 吏" A所有官吏"皆宜知法" B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学识 C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D设"明法科",培养治法官吏 8、中国历史上在(清朝末年)时期出现过大的礼法之争。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清朝末年 9、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理学 )。 A儒学B道学C"法治"思想D理学 10、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张有(律简刑清、严于治吏) A.律简刑清 B.原情定罪 C.废除酷刑 D.严于治吏 E.增设律学 1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是(章太炎) A.梁启超 B.李鸿章 C.洪仁(王干) D.章太炎 12、王安石的变法理论和变法口号可归结为“三不足”,下列不属于“三不足”的范围的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 A(天变不足畏 B(祖宗不足法 C(人言不足恤 D(变法不足惧 13、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一秉于礼 ) A.一秉于礼 B.更法改图 C.革故鼎新 D.趋时更新 14、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 15、王弼"无为而治"的主张包括(法令要统一,执法要严厉,凡事要以律断罪) A建立"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 B反对繁多苛严的法律 C法令要统一,执法要严厉,凡事要以律断罪 D推行愚民政策 填空 1、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 3、“政之所兴,_在顺民心_;政之所废,_在逆民心_”。《管子牧民》。 4、邓析的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_不法先王_,_不是礼义_”。 5、“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是由_管仲_提出的。 6、孔子倡导仁者“_爱人_”,要求“克己_复礼_”。他的法律观的核心是 仁 。 7、孔子继承“为亲者讳”的周礼原则,在司法方面提出了“_仁者_,_爱人_”的主张。 8、“_民_为贵,_社稷_次之,_君_为轻”。《孟子尽心上》 9、“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是(庄子)的著名论断。 10、韩非主张法、(势)、术相结合。 11、董仲舒所讲的“五常”是指仁、谊(义)、礼、(信)、(智) 12、参加《泰始律》制定的人主要有(贾充)、郑冲、杜预等14人。 13、杜预对律、令所下的定义是:“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14、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 15、(王安石)的“有司议罪,惟当守法”主张突破了儒家以经议决狱,颇有法家的“法治”精神。 16、在德礼、政刑的关系上,朱熹主张“(德礼政刑)”。 17、(黄宗羲)最先提出“有治法而后又治人”的主张 18、黄宗羲将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称为“(一家之法)”。 19、张之洞主张,法律必须以(纲常名数)为本源。 20、康有为提出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三个具体方案是:(设代院),制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 21、在中国近代史上,洪仁玕曾提出“法贵得人”的主张,但以丰富的历史事实来加以阐发并付诸实践的当属(沈家本)。 22、沈家本修律的基本原则是“(参与古今),博稽中外。” 23、孙中山曾将他的三民主义的“一贯之精神”概括为自由、(平等)、博爱。 24、章太炎设计的总统制共和国是(资产阶级)的法治国家。 中国法律思想史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 )。 A(德治思想 B(人治思想 C(礼治思想 D(道治思想 2(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 A(男女有别 B(亲亲、尊尊 C(嫡长继承 D(兄友、弟恭 3(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尚同、尚贤 C(天志、明鬼 D(远交、近攻 4(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 A(严刑峻罚 B(无为而治 C(小国寡民 D(君尊臣忠 5(战国时期礼法结合的先行者是( )。 A(孟子 B(庄子 C. 苟子 D(申不害 6(提出“定分止争”观点的是( )。 A(子产 B(商鞅 C(贾谊 D(孟子 7(韩非的变法观点是( )。 A(祖宗不足法 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C(法与时转则治 D(礼、刑、道迭相为用 8(管仲立法思想的特征是( )。 A(重农主义 B(重商主义 C(重工主义 D(工商并重 9(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 )。 A(孟子 B(李斯 C(陆贾 D(吕不韦 10(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于( )。 C(隋唐 D(宋元 A(战国 B(汉代 11(《淮南子》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但其主要思想是( )。 A(道家 B(墨家 C(农家 D(兵家 12(刘颂重法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 A(恢复肉刑 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C(法令画一,执法必严 D(“刑九赏一” 13(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 A(嵇康 B(王弼 C(郭象 D(杜预 14(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 A. 天道 B(礼 C(经义 D. 人情 15.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 )。 A(《法经》 B(《九章律》 C(《唐律疏议》 D(《大元通制》 16(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 )。 A(理 B(利 C(势 D(力 17(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 )。 A(主张恢复肉邢 B(主张取消肉刑 C(主张扩大赎刑 D(主张取消赎刑 18(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 )。 A(范仲淹 B(司马光 C(王安石 D(宋神宗 19(元朝耶律楚材主张治国用( )。 A(法术 B(权术 C(儒术 D(道术 20(明初统治者法律思想的特点是( )。 A(重刑 B(轻刑 C(中刑 D(省刑 21(提出“信赏罚,一号令”的法律思想家是( )。 A. 魏征 B(朱熹 C(张居正 D(戴震 22(魏源的著名论断是( )。 A(天下婚姻不论财 B(专以法律为治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D.为天下非为君 23(提出“礼乐刑罚起源于农”观点的是( )。 A. 曾国藩 B(龚自珍 C(洪秀全 D(邹容 24(洪秀全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启发,创立了 ( ) A(拜上帝会 B(小刀会 C(兴中会 D(天地会 25(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 )。 C(张之洞 D(杨度 A(谭嗣同 B(伍廷芳 26(提倡“变法维新”,坚持君主立宪的是( )。 A(地主阶级改革派 B(资产阶级改良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地主阶级顽固派 27(清末修律的指导方针是( )。 A(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B(禁绝鸦片,宜用重典 C(广收人才,治法在人 D(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28(在中国近代,主张兼重法治与人治的学者是( )。 A. 沈家本 B(张之洞 C(章太炎 D(劳乃宣 29(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最好的制度是( )。 A(行政 B(监察 C(考试 D(司法 3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梁启超 B(李鸿章 C(洪仁汪 D(章太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 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 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道家提倡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主张( )。 A(“绝仁弃义” B(“绝圣弃智” C(“绝巧弃利” D(“立公弃私” E(“弃礼废道” 32(秦朝“法治”思想的内容有( )。 A(礼 B(法 C(术 D(势 E(义 33(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 )。 A(严刑峻法 B(安人宁国 C(法贵简当 D(德主刑辅 E(明正赏罚 34(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张有( ) A(律简刑清 B(原情定罪 C(废除酷刑 D(严于治吏 E(增设律学 35(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主要观点有( ) A(因伦制礼,因礼制刑 B(法须统一、平等 C(“平恕”为审断之本 D(法学盛衰与政治无关 E(法学盛衰与政治相关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6(律学 37(“大德而小刑” 38(《大学衍义补》 39(五权宪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0(简评慎到“立公”“弃私”的法律思想。 41(略述王夫之立法思想中的民主因素。 42(简述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14分) 43(试述孔子法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答案要点 1(C 2(B 3(A 4(B 5(C 6(B 7(C 8(B 9(B 10(B 11(A 12(A 13(A 14(B 15(C 16(C 17(A 18(C 19(C 20(A 21(C 22(C 23(B 24,A 25(C 26(B 27(A 28(A 29(C 30(D 31(ABC 32(BCD 33(BCDE 34(ABCD 35(BCE 36(形成于汉魏时期;依据儒家的经义来研讨、注释法律,对当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37(董仲舒提出的法律思想;要旨是治国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相互为用;其理论根据是“阳德阴刑”论。 38(明代丘壑的著作;该书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专门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发。 39(孙中山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将西方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与中国的考试权、监察权结合起来,组成五权分立的“五院制”政府;孙中山想以此克服西方民主制的弊端,实现“直接民权”。 40((1)为了保证法的贯彻实施,慎到主张“立公”“弃私”。 (2)“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君主的权势应当通过推行“法治”来体现,而不能随自己的好恶(即“行私”)来表现。 (3)它在当时有反对贵族世袭特权和约束统治者个人独断专横的作用。 41((1)“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 (2)立法“必循天下之公”; (3)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 (4)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5)这一思想主张在明末清初具有启蒙的先进意义。 42((1)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用自上而下的改良办法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 (2)“时移法亦移”,“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只有变法维新,才能使中国救亡图存。 (3)制定新的“典章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设议院、开国会、建法院等。 (4)以“公羊三世”说作为君主立宪和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5)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改良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障碍。 43((1)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 (2)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3)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 (4)立法、司法主要靠贤人。 (5)孔子法律思想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6)孔子法律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第 1 大题 填空题 1 . (4分) 韩愈的法律思想以反对,,、,,,恢复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统治地位为宗旨。 参考答案或提示: 佛 道 2 . (4分) 在晋代,,,的影响下,法律,,,,,趋势继续发展,到唐代时产生了一部律学的代表性法律成果——《,,,,,,,》。 参考答案或提示: 律学 儒家化 唐律疏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 . (4分) 从汉代开始,学术界就将战国时期主张“,,,,”、倡导“,,,,,,,”的人士统称为“,,,,,”。 参考答案或提示: 变法 以法治国 法家 4 . (4分)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反抗,,,,,最为激烈与顽强,对中国,,,,,最有贡献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与思想家。 参考答案或提示: 强权 学术 5 . (4分) 道家在理论上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作为其理论思想的核心,二是强调“,,,,”,即人必须顺从自然的制约。 参考答案或提示: 道 法自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 2 大题 判断题 30分 1 . (3分) 严复是我国第一个系统整理与研究中国法制通史的法学家。 正确答案:错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 (3分) 壹法是法家提出的司法主张之一。 正确答案: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 . (3分) 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目的在于神化王权。 正确答案: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 . (3分) 道家认为,“道”是支配一切的主宰。 正确答案: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5 . (3分)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对法的概念,国家与法的起源等问题论述较多的是章太炎。 正确答案: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6 . (3分) 张之洞是礼法之争中“礼教派”的领袖人物。 正确答案: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7 . (3分) 道家反对一切违反自然的人定法。 正确答案: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8 . (3分) 理学主张法治优于人治。 正确答案:错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9 . (3分) 玄学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扬了法律虚无主义。 正确答案: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0 . (3分) 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 正确答案:错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 3 大题 单选题 12分 1 . (3分) 法家提出的口号是( ),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2 . 法治 正确答案:2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 (3分) 在董仲舒的理论中,“三纲”最重要的是( )。 3 . 君为臣纲 正确答案:3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 . (3分) 首创“九卿议刑”制度,要求慎狱恤刑的是( )。 3 . 李世民 正确答案:3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 . (3分) 宋代理学的奠基人是( )。 2 . 程颢、程颐 正确答案:2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5 . (3分) 夏、商的法律思想是( )。 1 . “天命”、“天罚” 正确答案:1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 4 大题 多选题 12分 1 . (4分) 周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 )。 1 . 亲亲 2 . 尊尊 3 . 长长 4 . 男女有别 正确答案:1,2,3,4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 (4分) 韩非认为,要树立君主的威信,使法律得到贯彻执行,要做到“三易”,此“三易”为 ( BCD )。 2 . 易为 3 . 易见 4 . 易知 正确答案:2,3,4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 . (4分) 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1 . 商鞅 4 . 慎到 正确答案:1,4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 . (4分) 洪秀全的法律思想包含( )。 1 . 西方宗教迷信 2 . 中国古代“天命”神权观念 3 . 农民的平等、平均思想 正确答案:1,2,3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5 . (4分) 子产铸刑书及其产生的争论的历史意义在于( )。 1 . 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2 . 使过去的礼、刑分立走向礼、刑统一 3 . 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4 . 否定和限制了贵族的法定特权 正确答案:1,2,3,4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 5 大题 问答题 0分 1 . (15分) 简述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或提示: 1)“逢变局须变法”的变法主张。 2)务实学、倡实务的实用主义 路线。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行动纲领。 中国法律思想史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 )。 A(德治思想 B(人治思想 C(礼治思想 D(道治思想 2(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 A(男女有别 B(亲亲、尊尊 C(嫡长继承 D(兄友、弟恭 3(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 )。 B(尚同、尚贤 A(兼相爱、交相利 C(天志、明鬼 D(远交、近攻 4(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 A(严刑峻罚 B(无为而治 C(小国寡民 D(君尊臣忠 5(战国时期礼法结合的先行者是( )。 A(孟子 B(庄子 C. 苟子 D(申不害 6(提出“定分止争”观点的是( )。 A(子产 B(商鞅 C(贾谊 D(孟子 7(韩非的变法观点是( )。 A(祖宗不足法 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C(法与时转则治 D(礼、刑、道迭相为用 8(管仲立法思想的特征是( )。 A(重农主义 B(重商主义 C(重工主义 D(工商并重 9(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 )。 A(孟子 B(李斯 C(陆贾 D(吕不韦 10(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于( )。 A(战国 B(汉代 C(隋唐 D(宋元 11(《淮南子》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但其主要思想是( )。 A(道家 B(墨家 C(农家 D(兵家 12(刘颂重法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 A(恢复肉刑 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C(法令画一,执法必严 D(“刑九赏一” 13(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 A(嵇康 B(王弼 C(郭象 D(杜预 14(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 A. 天道 B(礼 C(经义 D. 人情 15.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 )。 A(《法经》 B(《九章律》 C(《唐律疏议》 D(《大元通制》 16(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 )。 A(理 B(利 C(势 D(力 17(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 )。 B(主张取消肉刑 C(主张扩大赎刑 A(主张恢复肉邢 D(主张取消赎刑 18(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 )。 A(范仲淹 B(司马光 C(王安石 D(宋神宗 19(元朝耶律楚材主张治国用( )。 A(法术 B(权术 C(儒术 D(道术 20(明初统治者法律思想的特点是( )。 A(重刑 B(轻刑 C(中刑 D(省刑 21(提出“信赏罚,一号令”的法律思想家是( )。 A. 魏征 B(朱熹 C(张居正 D(戴震 22(魏源的著名论断是( )。 A(天下婚姻不论财 B(专以法律为治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D.为天下非为君 23(提出“礼乐刑罚起源于农”观点的是( )。 A. 曾国藩 B(龚自珍 C(洪秀全 D(邹容 24(洪秀全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启发,创立了 ( ) A(拜上帝会 B(小刀会 C(兴中会 D(天地会 25(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 )。 A(谭嗣同 B(伍廷芳 C(张之洞 D(杨度 26(提倡“变法维新”,坚持君主立宪的是( )。 A(地主阶级改革派 B(资产阶级改良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地主阶级顽固派 27(清末修律的指导方针是( )。 A(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B(禁绝鸦片,宜用重典 C(广收人才,治法在人 D(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28(在中国近代,主张兼重法治与人治的学者是( )。 A. 沈家本 B(张之洞 C(章太炎 D(劳乃宣 29(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最好的制度是( )。 A(行政 B(监察 C(考试 D(司法 3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梁启超 B(李鸿章 C(洪仁汪 D(章太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 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 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道家提倡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主张( )。 A(“绝仁弃义” B(“绝圣弃智” C(“绝巧弃利” D(“立公弃私” E(“弃礼废道” 32(秦朝“法治”思想的内容有( )。 A(礼 B(法 C(术 D(势 E(义 33(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 )。 A(严刑峻法 B(安人宁国 C(法贵简当 D(德主刑辅 E(明正赏罚 34(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张有( ) A(律简刑清 B(原情定罪 C(废除酷刑 D(严于治吏 E(增设律学 35(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主要观点有( ) A(因伦制礼,因礼制刑 B(法须统一、平等 C(“平恕”为审断之本 D(法学盛衰与政治无关 E(法学盛衰与政治相关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6(律学 37(“大德而小刑” 38(《大学衍义补》 39(五权宪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0(简评慎到“立公”“弃私”的法律思想。 41(略述王夫之立法思想中的民主因素。 42(简述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14分) 43(试述孔子法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答案要点 1(C 2(B 3(A 4(B 5(C 6(B 7(C 8(B 9(B 10(B 11(A 12(A 13(A 14(B 15(C 16(C 17(A 18(C 19(C 20(A 21(C 22(C 23(B 24,A 25(C 26(B 27(A 28(A 29(C 30(D 31(ABC 32(BCD 33(BCDE 34(ABCD 35(BCE 36(形成于汉魏时期;依据儒家的经义来研讨、注释法律,对当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37(董仲舒提出的法律思想;要旨是治国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相互为用;其理论根据是“阳德阴刑”论。 38(明代丘壑的著作;该书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专门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 道理;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发。 39(孙中山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将西方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与中国的考试权、监察权结合起来,组成五权分立的“五院制”政府;孙中山想以此克服西方民主制的弊端,实现“直接民权”。 40((1)为了保证法的贯彻实施,慎到主张“立公”“弃私”。 (2)“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君主的权势应当通过推行“法治”来体现,而不能随自己的好恶(即“行私”)来表现。 (3)它在当时有反对贵族世袭特权和约束统治者个人独断专横的作用。 41((1)“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 (2)立法“必循天下之公”; (3)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 (4)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5)这一思想主张在明末清初具有启蒙的先进意义。 42((1)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用自上而下的改良办法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 (2)“时移法亦移”,“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只有变法维新,才能使中国救亡图存。 (3)制定新的“典章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设议院、开国会、建法院等。 (4)以“公羊三世”说作为君主立宪和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5)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改良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障碍。 43((1)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 (2)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3)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 (4)立法、司法主要靠贤人。 (5)孔子法律思想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6)孔子法律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 下列符合孔子礼治精神的行为是( c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臣弑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见利忘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为亲者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子弑父 满分:3 分 2. 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董仲舒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周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孟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孔子 满分:3 分 3. 在法家兴起之前,同儒家相对峙的最大学派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道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墨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阴阳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兵家 满分:3 分 4. 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民人治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专家治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贤人治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法律治国 满分:3 分 5.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成书于(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春秋中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战国初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战国中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战国晚期 满分:3 分 6. 先秦法家理论之集大成者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秦始皇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韩非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李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商鞅 满分:3 分 7. 春秋时期私自编定"竹刑"的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孔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子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管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邓析 满分:3 分 8. “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西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春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战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汉朝 满分:3 分 9. 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善论"的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孔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管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孟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子产 满分:3 分 10. 下列符合西周“尊尊”原则的行为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忠臣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子孝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弟恭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父慈 满分:3 分 11. 先秦神权法思想极盛于( c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夏朝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西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商朝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东周 满分:3 分 12. 西周初年,与宗法制紧密结合的是( a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分封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郡县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诸侯国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中央集权制 满分:3 分 13. 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律主张的思想本质在于( c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反对自然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反对人定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提倡理性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反对一切法 满分:3 分 14. 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 c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德治思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法治思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礼治思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自然法思想 满分:3 分 15. 春秋时期,否定和抛弃周礼的是( b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邓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管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商鞅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子产 满分:3 分 16. 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先秦思想家是( c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孔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孟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墨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老子 满分:3 分 17. “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体现了法家主张( c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厚德省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以德治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严刑重罚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道法自然 满分:3 分 18.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所体现的政体本质是 (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君主立宪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中央集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分封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三权分立 满分:3 分 19. 春秋决狱始于( b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西汉中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西汉后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东汉中期 满分:3 分 20. 先秦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d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仁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德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道 1. 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礼法结合,阳德阴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E.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满分:4 分 2. 管仲提出的“国之四维”包括(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信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E. 礼 满分:4 分 3. 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周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孔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孟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荀子 满分:4 分 4. 汉初黄老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清静无为,顺乎民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逆取顺守,德刑相济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明具法令,进退循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约法省禁、除秦苛法 满分:4 分 5. 下列属于儒家思想人物的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孔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孟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韩非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庄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E. 董仲舒 满分:4 分 6. 下列符合“刑不上大夫”礼治精神的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放弑其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公族无宫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E. 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满分:4 分 7. 下列反对公成文法的人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韩非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秦始皇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叔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孔子 满分:4 分 8. 下列人物属于道家学派的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老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荀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庄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李斯 满分:4 分 9. 从理论上来看,春秋战国时的法家可以划分为哪几派(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法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势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阴阳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术派 满分:4 分 10. “礼治”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其基本原则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 男女有别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亲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长长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 友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E. 尊尊 中国法律思想史各章重点及思考题 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 (一)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变化.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起的.夏朝建立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 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神和上 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治人世,对不服从统治的人施行"天罚".举例:相传夏 启讨伐有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到了商代,神权法思想进入高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商奴隶主宣称其祖先是上 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违抗王命就等于违抗神命, 就要受到"天罚".商朝的统治者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罚,把刑罚蒙上 一层神圣的外衣,同时把它说成是国王的权利. 进入西周以后,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西周灭商,这就与过去商朝统治者曾 一再宣称的"帝立商",可以永世长存的说法产生了矛盾.于是,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 以德配天"说.对天命说作了修正.他说天命是有的,"惟命不于常",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失德就会失去天 命.现在殷已失德,因此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子. (二),"以德配天"说的意义 周公之所以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以德配天",其目的在于求的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 统治永久延续下去. 这种以"以德配天"说比夏商完全依赖"天命"的思想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是因为西 周统治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靠神权不足以 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必须谨慎从事,珍惜天命,不使它再转移, 所以说,"以德配天"说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出劳动人民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一,"礼治"思想 西周初期,"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与这套制度相适应,西周统治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所实行的就是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 (1) 礼治的基本原则 周公所制之礼,始终贯穿着这样几项原则,即"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与民变革也".其中,"亲亲"和"尊尊"是它的基本原则.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要按血缘宗法关系来区别贵贱,使亲着贵,疏着贱;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长辈);必须作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谓"尊尊",即尊其所尊,凡居高位的都是尊者,居其下者应尊其上.奴隶和平民必须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臣民必须服从天子,不许违抗. (2) 礼治的基本特征 周公倡导礼治.礼和刑都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手段,但它们所适用的对象各有所侧重,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治.曲礼上〉〉).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礼和刑在适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如犯上作乱等,也要处以刑罚.当然,即使他们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 (3) 历史意义 西周礼治是建立在"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国(王)有制基础上,维护贵族世袭特权和统治人民的整个上层建筑,她实质上就是西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代名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所维护的宗法等级制,对于安定社会的政治秩序,巩固一个疆域辽阔的王朝,曾起过重要作用. 二,"明德慎罚"思想 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感到一味"重刑辟"反而会加剧人民的反抗,危及自己的生存.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说. (一)"明德"论的主要内容 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力戒荒淫.统治者应勤政修德,严于律己,力戒荒淫.应当了解一些小民的疾苦,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免除痛苦.要惠民,裕民.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殷亡的教训,因而比较重视小民的力量.当权者应当以小民的向背作为一面镜子,来察看自己的为政得失,要宽以待民. (二)"慎罚"论的主要内容 可以概括的说来为"区别对待,罪止一身",具体的说来就是以下四点: 其一,他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待那些故意犯罪和惯犯,要从重惩处,虽 然是小罪也应处以重刑.而对于那些过失犯罪和偶犯则从轻处理,虽然有大罪也可减刑. 其二,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只惩罚罪犯本人. 其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其四,刑法适中. (三)"明德慎罚"论的历史意义 周公的"明德慎罚"说,虽然只是适应周初政治形式的一种权宜之计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先进的理论,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5, 思考练习题 1, 名词解释 神权法思想 天命 天罚 周礼 明德慎罚 亲亲 尊尊 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3,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什么变化 4, 试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5, 简评"明德慎罚"思想. 争鸣时期 第二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1,国之四维,三国五鄙,宽猛相济,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等基本概念. 2,管仲,子产,邓析对礼治等改革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3,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沿革,了解孔子,荀子法律观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4,墨家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5,道家法律思想的特点,《老子》"无为而治"在法律思想上的体现和《庄子》中的法律虚无主义观点. 3, 教材内容分析 本篇主要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进而使法律思想上也出现了争鸣时期,其中课本中重点阐述了春秋时期改革家,儒家,墨家,道家这几大家的法律思想. 三,课时分配 面授50′×5 自学50′×10 4, 对各章节的学习 第三章春秋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 一,管仲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 (1) 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相,主持齐国国政.他是奴隶主贵族中主张改革的代表人物.他以法律手段推行军事,行政,和商业等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管仲的法律思想以及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 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这是管仲的法制改良思想. 他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即维系国家的四大绳索,任何一根绳索断了都会对国家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他强调要"饰四维","张四维",即整顿礼,义,廉,耻,推行礼,义,廉,耻.他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礼义的强制作用.而在实践中对周礼继承的同时,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 一是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 二是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剥夺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制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 三是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 四是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以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用赏赐以资鼓励,用刑罚纠正偏颇. (2)"作内政而寄军令" 管仲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这是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 他在施政纲领中提出将"国"分成三个区域,把"鄙"分成五个区域,让士,农,工,商分别居住,从事自己的职业,生有所依,死有所葬;同时谨慎使用生,杀,贫,富,贵,贱这六项政策. 为实现这一主张,管仲提出了"四民分居定业"论."四民"指士,农,工,商.而且严格"四民"之间的界限,反对混合杂居. 实行这种办法,就重新整顿了已被破坏的统治秩序,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控制,扩大了国君的势力.他还把居民组织与军事组织结合起来,"寓兵于民",人民平时生产,战时当兵,从而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 管仲主张,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以建立和保障新的封建经济制度.这是管仲在立法方面,尤其是经济立法方面的主张.管仲认为,民心的向背,是国家盛衰的关键,是统治成败的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民心"呢 在他看来,民众"好利恶害"的心理就是"民心",见到对自己有利的就来,见到对自己有害的就去. 从民心好利出发而得出的立法原则,自然是一切法令政策都要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使法令适应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要求.在他看来,法令对于治国故然重要,然而只有合乎民心的法令才能行的通,"下令如流水之源者,令顺民心". (4)"仓禀实,则知礼节"说 管仲认为,发展社会经济对于国家的稳定极端重要,特别是发展农业生产,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条件.只有大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搞好粮食储备,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然后才谈的上要人民遵守礼义法度.所以他明确提出了"仓禀实则知礼义,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 (2) 管仲立法主张的特点 管仲的立法主张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物质经济利益的地位,二是重商. (1)管仲认为,立法必须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为原则而赢得民心的关键在于使法律符合百姓的"欲利",适应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要求. (2)管仲主张立法必须要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商业,以富国强兵.他加强官营商业和手工业,也给民间一定的经商权,"与民分货".但管仲在改革传统的工商政策时,也注意到用行政与法律手段控制富商大贾,以防他们与国家争利. 二,子产的改革主张及特点 (一)子产改革主张的主要内容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改革家,曾任郑国执政,当政期间,进行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是一个从旧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其法律思想具有折衷于礼法之间的特色.他既强调礼制的重要,又改造旧礼,削弱其天命神权的色彩;既强调法必须以礼为原则,又公布成文法,力求以新法挽救时弊,增加了法的独立性.其思想具有后来发家思想的特色. (1)对礼制的继承和改造 子产认为,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又是人们所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子产把礼归为自然的总秩序,并将礼从礼节仪式中独立出来,加以自然化,社会化的思想,是对传统的天命神权观念的突破,这是春秋时期法律思想的一大进步. 同时,子产强调礼的规范性,认为民要不失其性,就必须"奉之以礼",用礼来制约人情,制约人的喜怒哀乐.但当礼义与民心有矛盾的时,子产认为礼仪是可以改革的.以礼规范民众,打破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原则,也沟通了礼与法的联系,开拓了由礼治过度到法治的先河. (2)改革内政,创立新制 在礼治的前提下,子产提出加强君权,服从官府,尊敬贵族,侍奉长者,孝敬父母五项"国之大节".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性的集权制与等级制.它反映了子产以法律协调新旧贵族利益的改良思想. (3)铸刑书,公布成文法 子产于公元前536年将刑书铸于金属器物之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从而改变了古代"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恐怖状况,动摇了罪行擅断的基础,为"法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肯定了法律对贵族的限制作用. (4)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 在统治方法上,子产主张行德政以"宽"服民.认为德是以道德教化,宽惠爱民感化人民,立法应体现"德政".同时,也不排除以"猛"服民,在缺乏"有德者"的情况下,"猛"会使人畏而不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子产还强调准确使用刑法,使罪行相当;并根据礼仪原则,以情断狱.这反映子产折衷礼法的思想特点. (二)子产刑法思想的特点 (1)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 子产肯定德治的方法,主张"为政必以德".他认为,立法要体现"德政",以道教教化和宽惠爱民为原则,反对"刑之颇类"(不公平)和滥狱.在实现德政时要首先保障贵族官吏的利益,放宽对人们言论的控制,以"宽"服民. 德为"宽",而刑则为"猛",子产认为,治国不能一味地强调"宽",必须济之以"猛",即立法要严,执法要严,在以"宽"服民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应以"猛"为主.宽猛相济是子产刑法 的思想内容之一. (2)罪行相当和以情断狱 子产强调量刑定罪应以公布的礼法为标准,准确地使用法律,使罪名与刑罚相当,同时,他也反对拘泥于刑法条文,主要根据礼的原则加以权衡,以情断狱.子产区分了礼和仪的不同,对一般违仪之举并不施加刑罚,在审狱时,子产则常以"倒言反事"及察言观色方法断狱,这种方法曾受到法家的批评. 三,邓析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 (一) 邓析,郑国大夫,与子产同时.如果说子产代表着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的利益和观点,那么邓析则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彻底否定周礼,实行法制革新的人物.在春秋时期天与人,礼与法的思想对抗中,邓析不谈天命,抵制旧礼,反对改良,制定竹刑,表现出实行法治的明显倾向,因此可以称为战国法家学派的先驱人物. (1)"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 春秋后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日益兴起,社会上开始出现反对维护贵族统治特权的"礼治",主张法治的思想.邓析是当时最激进的革新派.他敢于向旧的传统挑战,对郑国奴隶主阶级颁布的礼制,禁令,进行了抵制和批判,明确提出了"不法先王,不是礼仪"的主张. "不法先王"和"不是礼仪"是密切联系着的.反对"法先王",必须反对礼仪道德.邓析不但反对顽固地坚持"礼治"的旧贵族,也反对象子产那样力图在上层建筑中继承"礼治"传统的新的封建贵族.邓析帮助民众打官司,出主意,同旧的"礼"大唱反调,提出了"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主张.邓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敢于向旧传统挑战,勇敢地批判维护奴隶制旧秩序的"礼义",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邓析的《竹刑》 邓析还是一位主张刑法改革,实行法制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编著的《竹刑》,是用以对抗旧礼制的.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第一,邓析的"欲改旧制"和他"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第二,邓析编著的《竹刑》,"不受君命,而私刑法",即未经郑国官方的授权和正式批准,而是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公布的,这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是独具特色的. 5, 儒家的法律思想 (一)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法律思想比较广泛,如仁学和仁政说,维护君权说,"为民制产"与轻徭薄赋说等等,都属于儒家法律思想的范围,但其主要是礼治论,德治论和人治论. (1)"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儒家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旧礼改造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新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级贵族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孟子也要求法先王.荀子主张用礼维护封建等级制,并引法入礼要求以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从维护礼治出发,儒家主张:1,以"五伦"为中心,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2,以家族为本位,坚持"亲亲为大",重视孝,忠.3,区分贵贱等级,以礼规定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2)"为政以德"的德治论 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敬德"的思想,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提高了德的地位和作用. 1, 德刑并用,以刑辅德. 2, 主张教化,3, 以德去刑. 4, 恤刑慎杀,5, 先教后刑. (3)"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孔子,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统治者的道德感化,荀子则着重对人和法的关系进行分析,强调法由人而定. 1, 圣贤决定礼法 2, 身正则令行 3, 法先王,4, 顺人情 (二)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 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 孔子对仁作了许多解释,其中最能表达仁的含义的是"仁者,爱人".但孔子是"爱有差等"的. 〈1〉 孔子的"爱人"有亲疏之分.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 由近及远. 〈4〉 孔子的爱人有等级之分.等级不同,爱的内容就有差别.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个是"使",一个是"事"(事奉),这种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 〈12〉 孔子的爱人是不以突破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为前限的."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认为"仁"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劳动人民("小人")是不〈17可能有的. 2, 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1〉 主张正名.即纠正各种违反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现象. 〈4〉 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和出兵征战的权利由天子掌握. 〈5〉 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互相包庇犯罪. 〈8〉 反对"铸刑鼎". 4, 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 〈1〉 先教后刑,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 〈3〉 宽猛相济,以刑罚辅助德 〈5〉 以德去刑,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 5, 立法,司法主要靠贤人 〈一〉"人存政举",由圣贤治国立法. 〈二〉"身正令行",执政者应带头遵守立法. (三)孔子法律思想的影响 孔子并没有否定法律的作用,但在论述"法"与"人"的关系时,将统治者个人置于"法"之上,这与他在论述"法"与"礼"的关系上时,将"礼"置于法之上;在论述"法"与"德"的关系时,将德置于"法"之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一思想,经过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西汉董仲舒等儒家的继承和改造,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长期影响了整个立法,司法活动. (4) 孟子认为,君主要统一天下,关键在于得到人们的拥护,其办法是推行"仁政".孟子论法, 就是以"认证"为指导,围绕着"省刑法,薄税敛"而展开的.具体表现为: (1)"正经界",保障土地私有 (2)"薄税敛",征收赋税徭役有定制 (3)"省刑法",反对繁法苛刑 (12) 荀子的"隆礼"重法论 荀子把礼说成是"与天地同礼,与万物同义"的"大本".但"礼"不是万能的,只有礼法并用才能治理好天下. 〈一〉"隆礼"论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礼治论,赋予礼以封建等级制的内容.其一,礼是治国的根本.其二,论理的起源.其三,严格划分人们的等级贵贱. 〈二〉重法论 在"隆礼"的前提下,还要重法.其一,论法的作用.用刑罚惩治犯人的目的,在于禁止暴行,反对作恶,并且防范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犯罪.其二,法以礼为本.其三,士用礼治,庶民用法治.其四,赏罚并用. 6, 墨家的法律思想 1,墨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墨家是先秦时期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提出系统理论学说的学派.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法律观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法律观的根本原则.他们要求以它来衡量国家的法律制度,评价各种学说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立法主张,即国家立法必须贯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原则. (1) 法的起源和法制统一论 (2) "赏当贤,罚当暴"的刑赏论 (4) 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 2,墨家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主张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十分重视人民的生计,十分重视劳动.用墨家的话来说,即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是墨家从"农与工肆"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因此,墨家特别 提出了维护"赖其力"的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 (一)"不与其劳",不"获其实" (二)"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 (三)维护私有财产权 3,墨家法律思想的特点 在墨子的法律思想中,既有朴素的平等观念,又有君主集权的专制倾向;既反对宗法等级"礼治"原则,又主张新的官僚等级;既主张法律高于君主,又把司法大权归于君主个人;既要求法律承认并维护劳动民众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又只把希望放在明君贤臣的身上;等等.进步主张和落后观念往往同现,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特质和历史局限. 6, 道家的法律思想 6, 道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说 在道家看来,统治者应当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法.他们认为,在人定法之外,还有一种来源于自然的自然法.这种自然法比人定法优越的多.它体现了自然无为的要求,广大无边,谁也逃不了它的约束;它对人无所偏爱,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2)"无为而治"论 道家认为,"道"是自然无为的,统治者应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听任自然法则的支配,让天下万物自然生长,发展. (3)废弃仁义圣智说 (4)否定人定法 (5)"君人南面之术" 2,〈〈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的观点 1, 主张绝对无为,2, 否定仁义礼法 3, 主张绝对自由,4, 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 法家的法律思想(本章为中国法律思想课程最重要的章节之一) 7, 法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它形成于战国中期.法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多方面地阐述了法的基本理论,他们的理论,在当时世界上也名列前茅.其主要内容是: (1) 法的起源与变法论 法家关于法的起源说与变法论,是他们主张社会改革和变法的理论依据. 法的起源论.商鞅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上世,中世,下世三个阶段.他认为,在"以强胜弱,以众暴寡"的下世,人们争夺激烈,为了"定分""止争",需要"立禁","立官","立君",即产生了国家和法律.商鞅关于法的产生的论述,以后成为法家共同的法的起源论. 变法论.商鞅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统治者应"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因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实行变法是历史的必然.韩非也系统阐述了变法思想. (2)"以法治国"论 法家对法下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法加乎奸令者也."即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并且有强制力,使赏罚的原则深入人心,奖赏给予谨慎守法的人,而刑法则加于违法犯罪的人. 法的性质和特征 其一,法的规范性.法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规则.它也是一种标准,全体臣民必须严格遵守. 其二,法的公正性.法是公正无私的表现. 其三,法的平等性.法代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就应当具有普遍适用的平等性. 其四,法的公开性,法家指出,统治者制定法令,必须明白易懂. (3)法的纲要――赏与罚 (4)"势治"论 法家认为,要推行法治,必须以君主的势力为前提,以国家的政权为后盾. (5)"术治"论 法家的"术",是指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手段和方法. (6)文化专制论 8, 思考练习题 1, 名词解释 国之四维 三国五鄙 宽猛相济 与民分货 为国以礼 为政以德 仁者,爱人 为政在人 3, 为什么说子产"铸刑书"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 试述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 5,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思想有哪些内容 6, 先秦法家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有哪些贡献 7, 述韩非子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体会:通过前面几讲教学,结合面授时间等实际情况,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完全可以根据五个"w"的原则,即什么人在什么时代发表了什么观点,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他的观点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运用此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思路清晰,纲目简化,易学易懂,与自学考试这个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第八讲 秦汉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 1, 教学目标2,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1, 事统上法,无为而2, 治,3, "与民休息",仁义为本,4, 法度为末等基本概念. 5, 着重了解秦汉之际法律思想的变化,6,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7, 以及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 3, 教材内容分析 从本讲教学开始进入到第三篇即封建社会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的学习.在本讲教学中,由于本讲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讲,并非学习的重点.所以,截取课本当中的重点内容来进行讲解:(1)秦朝的"法治"思想.(2)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3)董仲舒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等四个方面来学习. 4, 课时分配 面授:50′×2 自学:50′×4 5, 对本讲的教学 秦朝"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秦朝的建立使我国进入到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维护专制王朝的封建统治,以秦始皇为首的秦王朝统治者采取了"专任"的法治.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2,"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秦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制定了各种法律.当时在政治,军事,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确实"皆有法式",体现了"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这种法治思想还表现在秦始皇在巡行天下时,通过李斯等人到处立碑刻石的颂德辞中. 3,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4,"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终于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文化专制大案――焚书坑儒. 秦朝的严刑竣法 秦朝的统治者是先秦法家思想最坚决的信奉者和实践者,而先秦法家一向是主张以"力术"统治天下的.所谓"力术",具体表现为法律,军队等暴力手段,他们认为严刑竣法之类的暴力是最为有效的.秦朝的统治者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对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正是这种赤裸裸的残暴统治及恐怖政策,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终于使不堪压迫的劳动人民起来反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从而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一个别派,以传说中的黄帝,老子为祖师而得名.汉初的统治者吸收了黄老学说的合理成分,把它运用到实践当中,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 无为而2, 治,3, "与民休息" 汉初君臣都从秦朝迅速灭亡的实际中吸取了教训,严厉地批判了"专任刑罚"的法学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陆贾的〈〈新语〉〉为汉初黄老无为之治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理论. 4, 文武并用,5, 德行相济 所谓文武并用,也就是德行兼施,二者相济为用. 6, 轻徭薄赋,7, "以粟为赏罚"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文帝的大臣晁错认为,以粟为赏罚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几项: 1, 法自君出,2, "则天顺时" 秦始皇建立起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大权独揽,自然是言出法立,全体臣民必须严格遵守.这种法自君出的根本依据是神化皇权.为了说明君主是怎么样来体现"天意"来实施法律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则天顺时"的思想,认为施政执法必须符合阴阳顺逆和四时运行的规律,并编造出"赏以春夏,刑以秋冬"说. 3, 礼法融合,4, 引经决狱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以儒为主,儒法合流的特点. 他还是将儒家经义应用于法律实践的第一人,他的〈〈春秋〉〉决狱较集中地体现了汉代礼法融合的趋势. 3,"三纲"为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 在我国历史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简称"三纲")是维护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 8, 德主刑辅,9, 先教后刑 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自孔子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突出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并用阴阳学说来加以阐述,形成了一整套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 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 董仲舒,西汉儒家〈〈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现存的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和〈〈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举贤良对策〉〉. 他的法律思想主要内容有: 1, 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 在董仲舒看来孔子做〈〈春秋〉〉是为后世立法,实际上是为汉立法.所以他特别推崇,〈〈春秋〉〉并对〈〈春秋〉〉加以理论上的论证.可以从"大一统"思想,"更化"论,"罢黜百家",统一思想等几个方面来学习. 2,"君权神授",法自君出 为了运用神权来维护君权,董仲舒创造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系统地论证了"君权神授"的问题.可以从"天人感应"与天罚论,"君权神授",法自君出等两个方面来学习. 5, 封建等级制的"三纲五常"论 可以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三个方面来学习 4,"阳德阴刑",德主刑辅 董仲舒所主张的"德主刑辅"的理论是有其特色的,那就是用阴阳无行学说来加以阐述,形成一种"阳德刑辅"论. 5,〈〈春秋〉〉决狱,"原心论罪" 所谓〈〈春秋〉〉决狱, 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原心论罪"实际上是一种动机论,在判断一种行为的时候,它看重的是行为者的动机,而不是行为的效果.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历史影响 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完全适应和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因而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在封建社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在汉代,中国封建社会还处于上升时期,地主阶级生气勃勃,积极进取,因此,董仲舒的法律思想起了进步作用.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腐化,它的反动,消极的一面就愈来愈成为封建统治者残酷镇压人民的工具. 6, 思考练习题 1, 名2, 词解释 五德始终 事统上法 事皆决于法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文武并用 约法省刑 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仁义为本,法度为末 3, 试述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 4,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有哪些内容 5, 简评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九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 1, 教学目标2,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1, 以礼率律,"理直刑正","名2, 教出于自然""越名3, 教而4, 任自然"等基本概念. 5, 着重了解杜预,张斐律论的主要内容,6, 以及魏晋玄学家的法律观点. 3, 教材内容分析 本讲主要阐述了魏晋律学和玄学的法律思想.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讲不作重点讲解.宜选出以下四个方面为学习的重点:1,晋代律学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2,杜预,张斐的主要法律主张.3,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观. 4, 课时分配 面授:50′×3 自学:50′×6 5, 对本讲的学习 晋代律学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 晋代是律学的鼎盛时代.律学原是经学的一个分支,是汉儒根据经书中的经义来研究,解释法律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晋代律学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承上启下,2, 上集汉魏以经注律之大成,3, 下开唐代律疏学之先河. 晋武帝泰始三年,新律修成,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第一部儒家化法典――《泰始率》 4, 礼律融合. 5, 巩固了律学的独立学科地位,6, 大大推进了对于法典体例,刑法原则,刑名7, 诠释等古代法律理论向纵深发展. 杜预的法律思想 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律学家.曾参与〈〈泰始律〉〉的制订.后又为之作注,成为官方认可的权威律学著作,其〈〈律本〉〉与张斐的注同称"张杜律".杜预的法律思想大致有以下几点内容: 1, 纳礼入律,2, 礼法合一 3, "文约而4, 例直,5, 听省而6, 禁简".杜预律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便是"简直的立法观. 7, 区分律,令的界限. 律主要规定关于违法行为的罪名及相应的惩罚,是刑法;令则是指各种规章制度.这是我国法律史上最早关于律,令的概念. 张斐对〈〈晋律〉〉的解释及影响 张斐是西晋著名的律学家,〈〈律表〉〉为其所做.他对〈〈晋律〉〉的解释有以下内容: 1, 以礼率律. 他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晋律〉〉的篇章体例就体现了礼的原则.他的解释,推进了礼律的融合. 2, 对〈〈刑名3, 〉〉篇的注释 把〈〈刑名〉〉篇置于首位,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3,"理直刑正". 他认为〈〈晋律〉〉的条文内容作到了"礼乐抚于中",是一部礼律结合的法律. 首先,明确区分了各种犯罪概念,为"理直刑正"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提出了"随事取法","临时观衅"的司法原则. 再次,提出了"刑","理","心","情","事"综合审讯的原则 张斐论述刑名的意义 张斐在论述刑名的意义的时候说,《晋律》以《刑名》为篇首,用来规定定罪量刑的原则;《诸侯》为末篇,以完善整个法律制度.君主立法于上为天道,诸侯臣民奉行于下为地道,礼乐贯穿于其中为人道,三者相须而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还说《刑名》是关于各种犯罪惩罚轻重的规定,确定加刑和减刑的标准,阐发法典的基本精神,对法律条文规定不到的予以补充,是统率全律的纲领.至于有关司法审判的《告劾》,《系讯》,《断狱》等篇,就好象人的手足.是规定执行,适用法律的篇章,当然要贯彻《刑名》篇所规定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张斐的这种解释,说明《刑名》篇的地位高于其它各篇,它的性质和现代刑法总则相类似,反映出当时古代刑法理论的成熟,张斐《刑名》意义的论述,对以后的封建法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封建法典无不是将《刑名》,《法例》或《名例》篇作为全律的总纲,置于律首. 刘颂"复肉刑"的主张 刘颂认为,西晋王朝不是盛世而是末世,而治理末世,就要加强法制.其加强法制的主张中,"复肉刑"的思想颇为突出. 西晋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反抗斗争激烈,他认为这是刑罚太轻的缘故,因此他积极主张恢复肉刑,而他主张恢复肉刑的理由是: 首先,使用肉刑,罪犯身体受到伤残,散失了重新犯罪的条件 其次,使用肉刑,使罪犯受到痛苦,从而不敢再犯 再次,罪犯受到肉刑之后,可以回家,伤好之后还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生育后代. 自汉文帝废除肉刑以来,已有两百年时间.可以说刘颂的这个主张是倒退的,反动的主张. 魏晋玄学家的法律观点 魏晋之际玄学盛行,依据对"自然"和"名教"关系的不同见解,玄学家内部可分为三大派何晏,王弼认为"名教"本于自然为其一,阮籍,嵇康以为"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其二, 郭象以为"名教"即"自然"为第三.其三派的法律主张大致如下: (1) 王弼"名(2) 教出于自然"的法哲学观.王弼认为,(3) 提倡名(4) 教与崇(5) 尚自然并不(6) 矛盾,(7) 因为封建等级秩序出自于无为的自然之"道",(8) 因此政治上应实行"无为而(9) 治". (10) 嵇康,阮籍"越名(11) 教而(12) 任自然"的法哲学观.嵇康和阮籍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政权,(13) 反对司马氏士族政治,(14) 他们批判名(15) 教的虚伪,(16) 主张返朴归真,(17) 一切(18) 顺应自然. (19) 郭象"名(20) 教即自然"的法哲学观.他的思想基本上维护统治阶级的御用学说. 他将名教与自然完全等同起来,将现实的礼法论证为合情合理. 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观 司马氏在名教的旗帜下进行夺位.而嵇康,阮籍政治上倾向于曹魏,所以针对司马氏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 1, 嵇康以"任自然"为根本的法哲学观 嵇康的著作有〈〈嵇康集〉〉,他否定了现实社会的虚伪礼法,希望建立"任自然"的理想法制."任自然"也就是任"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2, 阮籍抨击礼法和礼法君子 其著作〈〈阮籍〉〉集 魏孝文帝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吸收 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第七代皇帝,他主张汉化而颇有作为.他汉化改革的核心是"文治"在法律思想上,他吸取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其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 1,"齐之以法,示之以礼" 他强调礼对法的指导作用,提供礼教,反对重刑重罚. 2,"法为治要"慎狱恤刑 他认为法律是国家"治道之实要",并以法律手段推进汉化改革. 3,"教随时设,政因事改" 他主张变法,主张应因时因势而变更法律和制度. 6, 思考练习题 1, 名2, 词解释 律学 张杜律 〈〈泰始律〉〉 理直刑正 越名教而任自然 律本 纲举网疏 以礼率律 齐之以法,示之以礼 3, 简述晋代律学的特点. 4, 试述杜预,张斐律论的主要内容. 5, 魏晋玄学家有哪些著名6, 的法律观点 7, 试述北魏孝文帝的法律思想主张. 第十讲 隋唐时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1, 教学目标2,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1, 以轻代重,安人宁国,"一断与律"等基本概念 2, 着重了解李世民统治集团和〈〈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3, 以及柳宗元法律思想的特点. 3, 教材内容分析 本讲主要阐述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讲不作重点内容讲解,应截取以下四个重点内容来学习:1,李世民统治集团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2,〈〈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3,柳宗元的法律起源于"势"说及其对司法时令说的批判.4,白居易正确运用法律的主张. 4, 课时分配 面授:50′×4 自学:50′×8 5, 对本讲的学习 杨坚除削烦苛的立法和司法主张 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取得了政权之后,积极地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特别是在法制方面进行了建设,制定并颁布了《开皇律》. 1, 抑制兼并,2, "轻徭薄赋" 杨坚称帝后,立即颁布新令,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对抑制当时的土地兼并起了积极的作用. 与均田制相关联的是赋税的调整,这是改善封建国家同农民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4, 更定新律,5, "以轻代重" 根据杨坚立法,司法方面的思想主张和实践,大致如下: 1)"以轻代重",废除苛惨之法 2)慎断死罪 3)刑罚不避亲贵 4)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6, 喜怒无常,7, "用法益峻" 隋文帝杨坚在晚年"用法益竣"许多老百姓无辜惨死在他的严刑竣法之下.他"喜怒无常,不复依准科律"从而更使法制纲常遭到破坏. 李世民及其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为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少有的明君,在他的统治下,当时的朝廷形成了一个开明的统治集团.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统治表现出来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 以"安人宁国"作为立法的指2, 导思想 3, 立法公平,4, 务求宽简 李世民君臣认为,要安邦治国,必须重视立法,而立法应以礼为指导,以"宽简"为核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既制礼,(2) 又立刑 (3) 立法必须公平 (4) 立法须稳定,(5) "不(6) 可数变". (7) "国家法令,(8) 惟须简约". 5, 慎狱恤刑,6, 务求其"实" 为贯彻正统法律思想"德主刑辅"的主张,李世民统治集团不仅在立法上强调变简,执法上也强调慎狱恤刑,务求其实.其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慎狱恤刑 其二,创立九卿议刑制度. 其三,完善死刑审批程序 其四,反对严讯,务求其实 7, 明正赏罚,8, 一断于律 9, 纳谏与执法想结合 〈〈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唐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立法,先后有〈〈开皇律〉〉,〈〈武德律〉〉,到了唐高宗李治时,以前两者为基础,编纂了〈〈永徽律〉〉.并命人对它作了注解,叫做"律疏", 疏与律统称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相当丰富,本讲中只截取其礼法结合,维护"三纲"和等级特权的思想. 1,"德礼为本,政教为用" 礼法结合在〈〈唐律疏议〉〉中已达到十分完备的程度,这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已接近完成. 2,封建纲常的法律化 (1)"君为臣纲"及其在唐律中的反映 "君为臣纲"被置于"三纲"之首. (2)"父为子纲"及其在法律上的反映 (3)"夫为妻纲"及其在法律上的反映 3, 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 唐律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法.它始终贯穿着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精神.根据这个礼的原则把人分成很多等级.于是从几个方面来维护等级特权. (1) 贵族,官吏有罪无刑 (2) 良贱异法 韩愈的"道统论"及其在法律思想上的反映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现有《韩昌黎文集》.唐代中期后,在无神论思潮兴起的同时,以儒家学说反对佛,道教的斗争也发展了起来.韩愈是当时反佛,道教的代表人物. 韩愈的法律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君权至上与"道统论" 韩愈从维护君权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发动了一场反佛斗争. 韩愈的"道统论"的中心思想是儒家一向所倡导的仁义道德.他和柳宗元一样也主张打击藩镇割据势力,加强中央政府集权. 2, 人"制刑"与天刑说 3,"德礼为先,辅以政刑"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在治国问题上,基本上因袭儒家礼法兼用,德礼为先的主张. 总的看来,韩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以继承儒家的"道统"自居,积极倡导仁义道德学说,阐扬儒家正统思想,排斥佛老;这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统治,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他既主张加强对劳动人民的镇压;又表示要改革时弊. 柳宗元的法律起源于"势"和赏罚及时说 柳宗元,是唐代思想家和文学家.现有《柳宗元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各地藩镇割据,封建社会政治的弊端日益显现.从这个背景出发,柳宗元的政治法律思想是针对当时的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的.他的法律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1,"天人不相预"和赏罚及时说 韩愈坚持唯心主义观点,向柳宗元宣扬他的天有意志,对人能"赏功而罚祸"的思想,柳宗元针锋相对,做《天说》和韩愈辩论. 柳宗元在《断刑论》中集中批判了"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谬说,强调赏罚要及时,提高执政效率. 2,法律起源于"势" 柳宗元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有其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必然趋势.他用一个"势"字来概括了这种思想.柳宗元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势"的观点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国家的起源. 3,刑,礼"其本则合,其用则异" 他这个思想是针对当时武则天时期的一个案例而出发的认为礼和刑的根本原则是一样的,而它们的用途却迥然不同. 白居易的法律思想 白居易是唐代政治家,思想家,其思想特色在于崇儒尚法;以儒为主,兼采道,法.由于他处在唐代走向衰败之时,所以其思想多注重挽救时弊,解决实际问题. 1, 刑,礼,道"迭相为用" 白居易总结了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以儒为主,杂取各家学说的统治经验,提出了"刑礼道"迭相为用"的学说. 2, 法令贵一,自上行之 白居易揭露了唐代司法中的种种弊端,指责审狱者.白居易认为造成混乱的局面在于法令不一,人心各异. 同时,白居易强调统治者要率先执行法律,只有统治者身体力行地遵守法令,才能保证法 律的统一性,才能有效地贯彻法律. 3, 正确运用法律,4, 慎选司法官吏 白居易以儒学为主,结合唐代法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进步意义的主张: (1) 理大罪,(2) 赦小过. 理大罪,主要是针对藩镇,长吏而言;赦小过,针对下层官吏而言. (3) 消除犯罪,(4) 止狱措刑 认为只有礼教盛行,才能刑措不用.认为只有百姓衣食有余,才能遵循礼教. (5) 肉刑可废不(6) 可复(7) .认为肉刑的废除是千古仁政. (8) 慎选司法官吏.只有有了明习法令,谨慎治狱的司法官吏,(9) "准法科罪". 7, 思考练习题 1, 名2, 词解释 以轻代重 安人宁国 一断于律 天人不相预 一准乎礼 良贱异法 道统论 法律起源于"势" 3, 李世民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在其立法,司法活动中的表现. 4, 柳宗元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 韩愈的"道统论"在法律思想上有哪些反映 第十一讲 封建社会宋至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法律思想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以公理而灭私情",君臣共理天下等基本概念. 着重了解朱熹,丘睿等的法律思想主要内容,以及各时期的法律观点.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讲主要阐述了封建社会宋至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法律思想.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讲不作重点讲解.宜选出以下四个方面为学习的重点:1,理学的兴起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2,宋明时期改革家的主要法律主张.3,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三,课时分配 面授:50′×6 自学:50′×12 四,对本讲的学习 朱熹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即用纲 常名教束缚人民的言行和思想.他的法律思想表现在:1,因事制宜的变法理论和改革主 张.2,德礼政刑"相为始终". 丘睿的立法思想: 1, 随时制宜 2, 因情以立法 3, 应经合义 4, 宽严适中 5, 简明划一 宋明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特点: 1, 变革法制,2,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3, 执法必严,4, 反对滥刑 5, 整饬吏治,6, 提高司法官吏的素质. 范仲淹的立法,司法主张 1, 改革管制,2, "革故鼎新" 3, 限制君权,4, "君臣共理天下" 5, "审刑名6, "的司法原则 张居正的法律思想 他的法律思想主要以下几点: 1, 主张高度集权,2, 以法律政令规范天下. 3, 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 4, 整饬吏治,5, 慎用刑罚 6, "法在必行,7, 奸无所赦" 张居正"以法绳天下"的主张 它的主要内容是:1,严明赏罚 2,"法在必行,奸无所赦" 3,"法可严而不可猛" 4,严惩"贪墨"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 表现在:1,"君权民授"的国家起源论 2,"君为天下之大害" 3,"君臣共治" 王夫之立法思想中的民主因素 表现在:1,"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 2,立法"必循天下之公" 3,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 4,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张 1, 律简刑清 2, 原情定罪 3, 关于故出入人罪 4, 废除酷刑 5, 不6, 留狱 7, 君主也应受法律的约束 五,思考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一家之法 天下之法 学校议政 政事堂 "三不足" 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以法律规范天下 6, 理学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有什么影响 7, 试评朱熹"存天理,8, 灭人欲"的法律思想. 9, 试述王安石变法革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10, 试评黄宗羲的启蒙法律思想. 11, 王夫之"趋时更新"的变法主张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二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法律思想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1,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历史背景和脉络.2,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3,太平天 国革命运动农民法律思想.4,洋务派及其法律思想的特点.5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 想.6,清末礼法两派法律思想上的斗争.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讲主要阐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法律思想,依据教学大 纲要求,本讲不作重点内容讲解,应截取以下四个重点内容来学习:1,中国近代法律思想 变革的历史背景和脉络.2,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3,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农民法律 思想.4,洋务派及其法律思想的特点.5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6,清末礼法两派法 律思想上的斗争.本讲为重点章节. 三,课时分配 面授:50′×8 自学:50′×16 四,对本讲的学习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历史背景和脉络 一,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时期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强烈影响的时期. (一)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经济基础 1,传统的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二)社会矛盾错综复杂ó1,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3,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4,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二,脉络 中心问题:"要不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思想;如何来学习 " 1,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 2,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农民的法律思想 3,洋务运动--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4,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5,礼法之争--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礼教派与法理派斗争 6,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西方的法律思想逐步被先进的中国人 接受,中国本土的近代资产阶级法律思想逐步产生,形成和发展.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在深重的社会危机的刺激下,封建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批有识之士,他们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引发了中国近代研究西方,学习西方的 时代洪流. (一)代表人物 1,龚自珍(1792--1841) "更法改图" 2,魏源(1794--1847) "因势变法"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1,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和清王朝的法律制度,揭露了清朝的司法黑暗. 2,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变法主张的理论基础 龚自珍: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 魏源: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不断变化发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3,主张变法改革 龚自珍:"更法改图" 魏源: (1)"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2)"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2)赞赏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 4,主张士人参政议政 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魏源: (1)民主议政,广开言路 --显示出中国近代早期民主思想的特色. (2)广收人才,"治法在人" 5,主张严禁鸦片,抗击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6,拘守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有很大局限性. (1)法律思想没有越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范围. (2)没有提出顺应时代要求的改革措施 龚自珍:"药方只贩古时丹"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3)变法改革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改变制度,而是让清王朝重现昔日盛景.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农民法律思想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高潮. 代表人物è1,洪秀全D2,洪仁0è(二)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这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太平天国初期立法的指导原则.它以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为核心,设计了一套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结构.它不仅对土地制度作了具体规定,而且也规定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它的核心是通过土地的均分,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贫苦农民强烈得到土地的愿望,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只能是小生产者的空想,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0为了挽救危局而著的纲领性文件.在政治方面提出了建立集权,分治与议政相结合的体制,改革封建专制独裁的弊端.在经济方面提出发展私有制,鼓励兴办近代工业等,以解放生产力.在文教方面提出鼓励现代文明事业,主张开办学校,医院,慈善事业,废除封建陋习等.《资政新篇》是洪仁0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结晶,反映了民主与科学的因素,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法律思想的特点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决定其法律思想既有革命性一面又有封建性的一面. 1,农民阶级的平等,平均观念和比较鲜明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思想.但同时又夹杂浓厚的皇权主义,宗教迷信色彩."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皇权思想,等级特权观念严重严刑峻法,轻罪重刑 拜上帝教 2,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和向西方学习的倾向. 思考:为什么太平天国农民法律思想具有两面性 这是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和社会条件造成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期,由于没有科学思想的指导,农民阶级是小私有者,易满足于既得利益,没有革命远见性,缺乏革命的彻底性,也没有明确的阶级界限.所以就决定了其法制思想的落后性和局限性.? 洋务派及其法律思想的特点 (一)洋务派及其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一部分带有买办性质的当权派,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人们称这些当权派为洋务派.他们都是代表着封建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二)代表人物 中央:奕诉o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ì(三)法律思想的特点 1,"自强求富"的主张 (1)前期:"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本质在于加强对农民起义的镇压,而不是抵抗外国侵略. (2)后期,"求富",创办民用工业 --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西方技艺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他们的封建买办性反过来又压抑和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2,维护纲常名教曾国藩:"三纲五常"是"地维能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于礼"()张之洞"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法律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以纲常名教为本,在中国原有的封建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以应世变,适应镇压农民革命和办洋务的需要,以维护清王朝 的统治.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产生条件:1,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戊戌变法"运动(百日维新)--抵制侵略,变法维新,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代表人物:1,康有为ó,梁启超 ,谭嗣同 一,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 人物简介:(1858年――a a1年),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后期变为保皇派的代表人物.é 康有为的著述非常丰富,反映其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戍奏稿》等.?(一)"公羊三世说"与变法思想à(1)"公羊三世说"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局限性: 社会的发展要按照三世的先后顺序进行,"循序而行",不可逾越. (2)"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要发展近代工业,"以工立国" 文化教育上,废科举八股考试制,按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兴办各类学校,广议西书,出国留学. 政治上:要求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行三权分立之制. 法制上:改革旧法,采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二)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 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是: (1)设议院开国会. 康有为早在《公车上书》中就颇为详尽地阐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这种政体优越于专制政体,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制度,可以使百废并举,以致富强. (2)制定宪法. 康有为依照日本明治维新,把"定宪法"作为"维新之始",实行"新政"之前,必须先定宪法.这说明了康有为对立宪的充分重视. (3)行三权分立,即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4)重视改旧法,建立新的法制以保障君主立宪政体. 首先,他要求借鉴各国律例,定宪法,即制定一部英,日式的资产阶级宪法,使君民同受其治. 其次,他主张修改旧刑律. 再次,他要求制定民法,商法,诉讼法等. (三)"太平之世不立刑"《大同书》 "太平世"即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阶段上"至善至美"的理想世界: 人人平等自由,社会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社会风尚优良,人民生活完美.人们摆脱了"乱世"中存在的各种"苦道".社会上使人犯罪的政治经济根源消失了,人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社会就可以达到"治至刑措",实现"太平之世不立刑". 二,梁启超的变法图存思想 梁启超(公元1873年---公元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出身于地主家庭.资产阶级著名的改良主义政治家,宣传家和学者. 著述极丰,有《饮冰室合集》行世.其中《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中国法理学发达史 论》,《立宪法议》,《变法通议》等等都涉及或专门谈论法律问题,集中反映了他的法律思想. (一)法律起源论 --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契约" 资产阶级契约论:法律产生之前,人类社会处于一种自然平等的状态,人人享有天赋权力,人们为了保护和扩大自己的权力,展开了竞争.这极不利于人类的全体利益.于是人们本能的按自己的"良知",认识到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保证每个人所享有的天赋权利不受侵犯,使整个人类社会生存下去.因此,人们通过缔结社会契约,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转让给社会,通过设立法律作为约束人们行为和保护人们的手段 (二)变法是"救亡图存" 必由之路 1,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变法"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 2,批驳了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派坚持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谬论.说明法随时变是"古今之公理",法制是不能"一劳永逸"的. 3,他分析中国当时的现状,指出"非变法万无可以图存之理".只有早变,自变,,才"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三)"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三权分立说 梁启超认为,中国要救亡,自强,实行变法,必须从改革中国社会本身入手,即改革中国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制度以至国家的政体. 1,变法"必先变人" 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 2,变法"必兴民权" "国也者积民而成,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3,变法必须要变专制政体为立宪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1)设立民选议会 --是否立国会是区别专制与立宪政体的重要特征之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 (2)制定宪法 (3)实行"三权分立" 国会--立法权, 国务大臣--行政权, 独立审判厅--司法权. "用":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体":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 用是可分的,体这是不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四)法治,人治并用,法律,道德"相须为用"的主张 人治主义 法治主义法治和人治不可偏废的观点.首先,他反对只要人治的主张,认为人治的弊端重重:1,人治是以某一人或某几人为转移的,但个人发挥作用的时间短,范围小,而法治发挥作用的时间长,范围广.2,人治是一种贤人政治,遇贤君则国治,遇昏君则国乱,而世上贤君少于昏君.3,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国大,政务繁,专靠人治,哪有这么多贤人.因此,在中国仅靠人治是是行不通的. 其次,他也反对只靠法治: 1,人能制法,非法能制人. 2,"徒法不能以自行",有善法,然后有善治,而"善法"即要靠人来制定,又要靠人来实施. 因此,法治和人治必须统一. 最后,他阐述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1,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道德具有社会制裁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 2,"法不能独立",两者要"相须为用,莫可偏废". 谭嗣同的法律思想é"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的特点:?1,变法维新 2,实行君主立宪 变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就成为改良派变法维新的根本目标. 3,重法治,行新法. 清末礼法两派法律思想上的斗争 一,礼法之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礼法之争--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礼法之争--清末礼法两派斗争 (一)社会背景 清末修律 1,原因: (1)社会性质改变,旧的法律已不能适用新的社会关系. (2)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清政府统治危机. (3)适应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 2,修律活动: 1901,1902年慈禧两次下诏变法,确定修律指导方针"务期中外通行" 1903年,成立修订法律馆,任命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沈家本确定修律原则 "参考古今,博稽中外" 1902年,修改《大清律例》,颁布《大清现行刑律》;1910,公布《大清新刑律》 之后,又分别制定了诉讼法,商法,民法. (二)礼法之争 1,导火线 --1910年,《大清新刑律》 这是一部全新的法律,抛弃了中国旧有的纲常名教,采用了许多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还采用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刑法体系. --触发了"礼教派"和"法理派"之间的激烈论争. 2,礼教派:张之洞,劳乃宣 简单模仿西方法律,不符合中国传统法律的基本原则,不符合中国国情. "无夫奸","子孙违反教令" 3,法理派:沈家本 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刑事制裁与社会危害性方面驳斥,属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4,争论焦点 --如何对待西方法律原则与中国传统法律原则. 5,两派分歧的根本原因 立法的宗旨不同,即是采取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 2é独立审判厅--司法权. "用":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体":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 用是可分的,体这是不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四)法治,人治并用,法律,道德"相须为用"的主张 人治主义 法治主义 法治和人治不可偏废的观点.首先,他反对只要人治的主张,认为人治的弊端重重:1,人治是以某一人或某几人为转移的,但个人发挥作用的时间短,范围小,而法治发挥作用的时间长,范围广.2,人治是一种贤人政治,遇贤君则国治,遇昏君则国乱,而世上贤君少于昏君. 3,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国大,政务繁,专靠人治,哪有这么多贤人. 因此,在中国仅靠人治是是行不通的.其次,他也反对只靠法治: 1,人能制法,非法能制人. 2,"徒法不能以自行",有善法,然后有善治,而"善法"即要靠人来制定,又要靠人来实施.因此,法治和人治必须统一.最后,他阐述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1,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道德具有社会制裁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2,"法不能独立",两者要"相须为用,莫可偏废". 谭嗣同的法律思想é"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的特点:?1,变法维新 2,实行君主立宪 变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就成为改良派变法维新的根本目标. 3,重法治,行新法. 清末礼法两派法律思想上的斗争 一,礼法之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礼法之争--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礼法之争--清末礼法两派斗争 (一)社会背景 清末修律 1,原因: (1)社会性质改变,旧的法律已不能适用新的社会关系. (2)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清政府统治危机. (3)适应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 2,修律活动: 1901,1902年慈禧两次下诏变法,确定修律指导方针"务期中外通行" 1903年,成立修订法律馆,任命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沈家本确定修律原则 "参考古今,博稽中外" 1902年,修改《大清律例》,颁布《大清现行刑律》;1910,公布《大清新刑律》 之后,又分别制定了诉讼法,商法,民法. (二)礼法之争 1,导火线 --1910年,《大清新刑律》 这是一部全新的法律,抛弃了中国旧有的纲常名教,采用了许多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还采用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刑法体系. --触发了"礼教派"和"法理派"之间的激烈论争. 2,礼教派:张之洞,劳乃宣 简单模仿西方法律,不符合中国传统法律的基本原则,不符合中国国情. "无夫奸","子孙违反教令" 3,法理派:沈家本 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刑事制裁与社会危害性方面驳斥,属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4,争论焦点 --如何对待西方法律原则与中国传统法律原则. 5,两派分歧的根本原因 立法的宗旨不同,即是采取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 6,争论结果 法理派失败,新律后增加《附则》五条,加入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 7,争论意义 中国法律从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发生的一场不可避免的争论.对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开始觉醒.中华法系也因欧洲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介入开始瓦解. 小组讨论 比较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 (1)产生时间不同: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的法治观之间的冲突.(2)争论的内容实质不同:先秦礼法之争是"儒法之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究竟应该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来治理国家,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近代礼法之争是修订法律,即立法中的争论,实际上是"法法之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在立法时是用封建礼教,还是用资产阶级的法理来指导立法,即立法宗旨的不同.(3)思想斗争武器不同:先秦法家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反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清末法理派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反对封建法典的纲常名教立法宗旨.(4)结果不同: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暂时取得了胜利,秦国依法家的法治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的,新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5)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清末法典化的礼是从先秦传统的礼发展而来的.因此,两次礼法之争的历史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了秦王朝统一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二,沈家本"会通中外"的法律思想 人物简介:(1840--1913年),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 沈家本的著述十分丰富,现存《沈寄蓉先生遗书》甲编22种,乙编13种,还编有《枕碧楼丛书》12种.这些均为研究我国古代和近代法律史的重要资料. (一)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01,法的性质和作用的论述. (1)性质: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是衡量天下万物万事的一种客观标准. (2)作用:治民和治国."法者,民命之所系也,用甚重而其义至精". 2,法随时变,"会通中外". 法律应该随着古今形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能简单袭用. 3,在适用法律时必须统一,平等. 4,教化为先,以刑辅之. 立法,司法都离不开道德教化,只有十分注重道德教化,做到情法两尽,法律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二)执法适中,"平恕"为审断之本. 1,仁恕之心.--反对严刑重罚,要求用法从宽. 资产阶级轻刑主义法律思想 2,公平执法.--须依法断罪,反对比附. "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 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废除比附援引旧制,功不可没. (三)"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 有了好的法律,还要有好的执法人,才能推行资产阶级法治 他指出用人之法在于:一所有关键官吏,都应知法;二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学识,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三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 (四)法学盛衰说 --《法学盛衰说》,分析中国法理学发展过程,剖析了中国法理学不发达的原因. 1,法理学对于立法,司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法学之盛衰,与政之治忽,实息息相通.然当学之盛也,不能必政之皆盛,而当学之衰也,可决其政之必衰.". 局限:世局的变化"随法学为转移".夸大法律作用.沈家本法律思想主流是民主,科学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特别是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理与法学的进步思想性质.他的论著,是我们研究中国法理制度和法理思想史的一份宝贵的学术遗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孙中山的法律思想 人物简介:孙中山(公元1866年---公元1925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孙中山被推举为该会总理.提出了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基本内容的三民主义,从而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基础.?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由欧洲回国,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后与袁世凯达成妥协而辞去大总统之职.袁世凯窃国阴谋大白于天下之后,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发表了《讨袁宣言》,组织了护法运动.?? 年ˉ月他在日本组建了中华革命党,1919年将之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 孙中山的著述丰富,有《孙中山全集》行世,其中《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篇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律思想. (一)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1,民族主义--首要问题 旧:"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新: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核心 旧:"反对帝制,建立民国",实质是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主权在民,直接民权.--五权宪法 3,民生主义--最富特色 "土地"与"资本"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二)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学说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独特的宪法思想,是他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它希望通过"五权宪法"保证人民主权和直接民权. 1,"五权宪法"的内容. "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治权"相 对于"政权"称作"能",故又称"权能分治".人民的"政权":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权. 政府实施"治权":采用五权分立体制,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五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与此相应,中央政府实行五院制,分别是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考试院,监察院. 2,"五权宪法"的由来. 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演变为帝国主义,"三权分立"的虚伪性暴露无遗.孙中山指出它的缺点: 一是代议制度变成了"议会专制",没有"直接民权"; 二是官员的产生不是普遍选举.因此,欧美宪法不适应中国国情. 他认真研究历史和外国法律,从"三权分立"中分割出考试权,从议会的立法权中独立出监察权,创立了"五权宪法". 3,"五权宪法"的精华."五权宪法"是"直接民权".选举权和创制权推行了主权在民;罢免权和复决权推行了人民保留的收回权. 孙中山希望,增加监察,考试两权,弥补三权分立的不足,克服代议制的缺点,矫正西方选举制聘任制的弊病,从而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国家. 4,对"五权宪法"的评价.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一种主观的空想. (1)国家权力是一个整体,国家机关的分工不等于分权. (2)他明显地把"政权"和"治权"分给人民和国家,实际上是不相信人民的能力. (3)不能明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企图超越革命阶段,幻想建立"万能的政府","全民国家",实现"全民政治". (三)"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律观?1,深刻揭露清朝封建专制法制 2,主张建设资产阶级法制国家 (1)民主政治靠法律来保证,法律靠国会制定 (2)用法律形式规定和保障人民各项民主权利 (3)主张司法独立,以保证法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的特点 第一,具有反封建性.批判封建礼教,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黑暗和腐朽. 第二,具有民主性.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主张学习西方的分权学说和法治原则. 推翻君主专制,实行三民主义. 批判君主立宪,主张五权宪法. 第三,具有民族性.力图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 第四,具有一定的反帝性.主张推翻作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 收回治外法权,建立主权平等的民族独立国家. 五,思考练习题 1,名词解释: 更法改图 法治在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礼法之争 情法两尽 立法以典民 2,谈谈地主阶级改革派法律思想的特点. 3,怎样评价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4,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5,试述清末礼法两派在法律思想上斗争的实质. 6, 试评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和五权宪法学说. 中国法律思想史各章重点及思考题 对各章节的学习 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 (一)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变化.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起的.夏朝建立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治人世,对不服从统治的人施行"天罚".举例:相传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到了商代,神权法思想进入高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商奴隶主宣称其祖先是上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违抗王命就等于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商朝的统治者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罚,把刑罚蒙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同时把它说成是国王的权利. 进入西周以后,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西周灭商,这就与过去商朝统治者曾一再宣称的"帝立商",可以永世长存的说法产生了矛盾.于是,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对天命说作了修正.他说天命是有的,"惟命不于常",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失德就会失去天命.现在殷已失德,因此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子. (二),"以德配天"说的意义 周公之所以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以德配天",其目的在于求的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延续下去. 这种以"以德配天"说比夏商完全依赖"天命"的思想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是因为西周统治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必须谨慎从事,珍惜天命,不使它再转移,所以说,"以德配天"说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出劳动人民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一,"礼治"思想 西周初期,"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与这套制度相适应,西周统治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所实行的就是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 (1) 礼治的基本原则 周公所制之礼,始终贯穿着这样几项原则,即"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与民变革也".其中,"亲亲"和"尊尊"是它的基本原则.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要按血缘宗法关系来区别贵贱,使亲着贵,疏着贱;必 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长辈);必须作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谓"尊尊",即尊其所尊,凡居高位的都是尊者,居其下者应尊其上.奴隶和平民必须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臣民必须服从天子,不许违抗. (2) 礼治的基本特征 周公倡导礼治.礼和刑都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手段,但它们所适用的对象各有所侧重,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治.曲礼上〉〉).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礼和刑在适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如犯上作乱等,也要处以刑罚.当然,即使他们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 (3) 历史意义 西周礼治是建立在"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国(王)有制基础上,维护贵族世袭特权和统治人民的整个上层建筑,她实质上就是西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代名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所维护的宗法等级制,对于安定社会的政治秩序,巩固一个疆域辽阔的王朝,曾起过重要作用. 二,"明德慎罚"思想 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感到一味"重刑辟"反而会加剧人民的反抗,危及自己的生存.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说. (一)"明德"论的主要内容 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力戒荒淫.统治者应勤政修德,严于律己,力戒荒淫.应当了解一些小民的疾苦,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免除痛苦.要惠民,裕民.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殷亡的教训,因而比较重视小民的力量.当权者应当以小民的向背作为一面镜子,来察看自己的为政得失,要宽以待民. (二)"慎罚"论的主要内容 可以概括的说来为"区别对待,罪止一身",具体的说来就是以下四点: 其一,他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待那些故意犯罪和惯犯,要从重惩处,虽然是小罪也应处以重刑.而对于那些过失犯罪和偶犯则从轻处理,虽然有大罪也可减刑. 其二,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只惩罚罪犯本人. 其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其四,刑法适中. (三)"明德慎罚"论的历史意义 周公的"明德慎罚"说,虽然只是适应周初政治形式的一种权宜之计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在当时却是 一种先进的理论,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5, 思考练习题 1, 名词解释 神权法思想 天命 天罚 周礼 明德慎罚 亲亲 尊尊 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3,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什么变化 4, 试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5, 简评"明德慎罚"思想. 争鸣时期 第二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1,国之四维,三国五鄙,宽猛相济,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等基本概念. 2,管仲,子产,邓析对礼治等改革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3,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沿革,了解孔子,荀子法律观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4,墨家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5,道家法律思想的特点,《老子》"无为而治"在法律思想上的体现和《庄子》中的法律虚无主义观点. 3, 教材内容分析 本篇主要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进而使法律思想上也出现了争鸣时期,其中课本中重点阐述了春秋时期改革家,儒家,墨家,道家这几大家的法律思想. 三,课时分配 面授50′×5 自学50′×10 4, 对各章节的学习 第三章春秋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 一,管仲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 (1) 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相,主持齐国国政.他是奴隶主贵族中主张改革的代表人物.他以法律手段推行军事,行政,和商业等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管仲的法律思想以及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 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这是管仲的法制改良思想. 他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即维系国家的四大绳索,任何一根绳索断了都会对国家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他强调要"饰四维","张四维",即整顿礼,义,廉,耻,推行礼,义,廉,耻.他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礼义的强制作用.而在实践中对周礼继承的同时,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 一是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 二是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剥夺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制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 三是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 四是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以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用赏赐以资鼓励,用刑罚纠正偏颇. (2)"作内政而寄军令" 管仲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这是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 他在施政纲领中提出将"国"分成三个区域,把"鄙"分成五个区域,让士,农,工,商分别居住,从事自己的职业,生有所依,死有所葬;同时谨慎使用生,杀,贫,富,贵,贱这六项政策. 为实现这一主张,管仲提出了"四民分居定业"论."四民"指士,农,工,商.而且严格"四民"之间的界限,反对混合 杂居. 实行这种办法,就重新整顿了已被破坏的统治秩序,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控制,扩大了国君的势力.他还把居民组织与军事组织结合起来,"寓兵于民",人民平时生产,战时当兵,从而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 管仲主张,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以建立和保障新的封建经济制度.这是管仲在立法方面,尤其是经济立法方面的主张.管仲认为,民心的向背,是国家盛衰的关键,是统治成败的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民心"呢 在他看来,民众"好利恶害"的心理就是"民心",见到对自己有利的就来,见到对自己有害的就去. 从民心好利出发而得出的立法原则,自然是一切法令政策都要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使法令适应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要求.在他看来,法令对于治国故然重要,然而只有合乎民心的法令才能行的通,"下令如流水之源者,令顺民心". (4)"仓禀实,则知礼节"说 管仲认为,发展社会经济对于国家的稳定极端重要,特别是发展农业生产,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条件.只有大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搞好粮食储备,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然后才谈的上要人民遵守礼义法度.所以他明确提出了"仓禀实则知礼义,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 (2) 管仲立法主张的特点 管仲的立法主张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物质经济利益的地位,二是重商. (1)管仲认为,立法必须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为原则而赢得民心的关键在于使法律符合百姓的"欲利",适应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要求. (2)管仲主张立法必须要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商业,以富国强兵.他加强官营商业和手工业,也给民间一定的经商权,"与民分货".但管仲在改革传统的工商政策时,也注意到用行政与法律手段控制富商大贾,以防他们与国家争利. 二,子产的改革主张及特点 (一)子产改革主张的主要内容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改革家,曾任郑国执政,当政期间,进行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是一个从旧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其法律思想具有折衷于礼法之间的特色.他既强调礼制的重要,又改造旧礼,削弱其天命神权的色彩;既强调法必须以礼为原则,又公布成文法,力求以新法挽救时弊,增加了法的独立性.其思想具有后来发家思想的特色. (1)对礼制的继承和改造 子产认为,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又是人们所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子产把礼归为自然的总秩序,并将礼从礼节仪 式中独立出来,加以自然化,社会化的思想,是对传统的天命神权观念的突破,这是春秋时期法律思想的一大进步. 同时,子产强调礼的规范性,认为民要不失其性,就必须"奉之以礼",用礼来制约人情,制约人的喜怒哀乐.但当礼义与民心有矛盾的时,子产认为礼仪是可以改革的.以礼规范民众,打破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原则,也沟通了礼与法的联系,开拓了由礼治过度到法治的先河. (2)改革内政,创立新制 在礼治的前提下,子产提出加强君权,服从官府,尊敬贵族,侍奉长者,孝敬父母五项"国之大节".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性的集权制与等级制.它反映了子产以法律协调新旧贵族利益的改良思想. (3)铸刑书,公布成文法 子产于公元前536年将刑书铸于金属器物之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从而改变了古代"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恐怖状况,动摇了罪行擅断的基础,为"法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肯定了法律对贵族的限制作用. (4)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 在统治方法上,子产主张行德政以"宽"服民.认为德是以道德教化,宽惠爱民感化人民,立法应体现"德政".同时,也不排除以"猛"服民,在缺乏"有德者"的情况下,"猛"会使人畏而不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子产还强调准确使用刑法,使罪行相当;并根据礼仪原则,以情断狱.这反映子产折衷礼法的思想特点. (二)子产刑法思想的特点 (1)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 子产肯定德治的方法,主张"为政必以德".他认为,立法要体现"德政",以道教教化和宽惠爱民为原则,反对"刑之颇类"(不公平)和滥狱.在实现德政时要首先保障贵族官吏的利益,放宽对人们言论的控制,以"宽"服民. 德为"宽",而刑则为"猛",子产认为,治国不能一味地强调"宽",必须济之以"猛",即立法要严,执法要严,在以"宽"服民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应以"猛"为主.宽猛相济是子产刑法的思想内容之一. (2)罪行相当和以情断狱 子产强调量刑定罪应以公布的礼法为标准,准确地使用法律,使罪名与刑罚相当,同时,他也反对拘泥于刑法条文,主要根据礼的原则加以权衡,以情断狱.子产区分了礼和仪的不同,对一般违仪之举并不施加刑罚,在审狱时,子产则常以"倒言反事"及察言观色方法断狱,这种方法曾受到法家的批评. 三,邓析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 (一) 邓析,郑国大夫,与子产同时.如果说子产代表着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的利益和观点,那么邓析则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彻底否定周礼,实行法制革新的人物.在春秋时期天与人,礼与法的思想 对抗中,邓析不谈天命,抵制旧礼,反对改良,制定竹刑,表现出实行法治的明显倾向,因此可以称为战国法家学派的先驱人物. (1)"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 春秋后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日益兴起,社会上开始出现反对维护贵族统治特权的"礼治",主张法治的思想.邓析是当时最激进的革新派.他敢于向旧的传统挑战,对郑国奴隶主阶级颁布的礼制,禁令,进行了抵制和批判,明确提出了"不法先王,不是礼仪"的主张. "不法先王"和"不是礼仪"是密切联系着的.反对"法先王",必须反对礼仪道德.邓析不但反对顽固地坚持"礼治"的旧贵族,也反对象子产那样力图在上层建筑中继承"礼治"传统的新的封建贵族.邓析帮助民众打官司,出主意,同旧的"礼"大唱反调,提出了"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主张.邓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敢于向旧传统挑战,勇敢地批判维护奴隶制旧秩序的"礼义",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邓析的《竹刑》 邓析还是一位主张刑法改革,实行法制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编著的《竹刑》,是用以对抗旧礼制的.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第一,邓析的"欲改旧制"和他"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第二,邓析编著的《竹刑》,"不受君命,而私刑法",即未经郑国官方的授权和正式批准,而是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公布的,这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是独具特色的. 5, 儒家的法律思想 (一)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法律思想比较广泛,如仁学和仁政说,维护君权说,"为民制产"与轻徭薄赋说等等,都属于儒家法律思想的范围,但其主要是礼治论,德治论和人治论. (1)"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儒家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旧礼改造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新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级贵族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孟子也要求法先王.荀子主张用礼维护封建等级制,并引法入礼要求以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从维护礼治出发,儒家主张:1,以"五伦"为中心,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2,以家族为本位,坚持"亲亲为大",重视孝,忠.3,区分贵贱等级,以礼规定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2)"为政以德"的德治论 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敬德"的思想,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提高了德的地位和作用. 1, 德刑并用,以刑辅德. 2, 主张教化,3, 以德去刑. 4, 恤刑慎杀,5, 先教后刑. (3)"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孔子,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统治者的道德感化,荀子则着重对人和法的关系进行分析,强调法由人而定. 1, 圣贤决定礼法 2, 身正则令行 3, 法先王,4, 顺人情 (二)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 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 孔子对仁作了许多解释,其中最能表达仁的含义的是"仁者,爱人".但孔子是"爱有差等"的. 〈1〉 孔子的"爱人"有亲疏之分.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 由近及远. 〈4〉 孔子的爱人有等级之分.等级不同,爱的内容就有差别.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个是"使",一个是"事"(事奉),这种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 〈12〉 孔子的爱人是不以突破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为前限的."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认为"仁"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劳动人民("小人")是不〈17可能有的. 2, 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1〉 主张正名.即纠正各种违反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现象. 〈4〉 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和出兵征战的权利由天子掌握. 〈5〉 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互相包庇犯罪. 〈8〉 反对"铸刑鼎". 4, 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 〈1〉 先教后刑,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 〈3〉 宽猛相济,以刑罚辅助德 〈5〉 以德去刑,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 5, 立法,司法主要靠贤人 〈一〉"人存政举",由圣贤治国立法. 〈二〉"身正令行",执政者应带头遵守立法. (三)孔子法律思想的影响 孔子并没有否定法律的作用,但在论述"法"与"人"的关系时,将统治者个人置于"法"之上,这与他在论述"法"与"礼"的关系上时,将"礼"置于法之上;在论述"法"与"德"的关系时,将德置于"法"之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一思想,经过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西汉董仲舒等儒家的继承和改造,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长期影响了整个立法,司法活动. (4) 孟子认为,君主要统一天下,关键在于得到人们的拥护,其办法是推行"仁政".孟子论法, 就是以"认证"为指导,围绕着"省刑法,薄税敛"而展开的.具体表现为: (1)"正经界",保障土地私有 (2)"薄税敛",征收赋税徭役有定制 (3)"省刑法",反对繁法苛刑 (12) 荀子的"隆礼"重法论 荀子把礼说成是"与天地同礼,与万物同义"的"大本".但"礼"不是万能的,只有礼法并用才能治理好天下. 〈一〉"隆礼"论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礼治论,赋予礼以封建等级制的内容.其一,礼是治国的根本.其二,论理的起源.其三,严格划分人们的等级贵贱. 〈二〉重法论 在"隆礼"的前提下,还要重法.其一,论法的作用.用刑罚惩治犯人的目的,在于禁止暴行,反对作恶,并且防范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犯罪.其二,法以礼为本.其三,士用礼治,庶民用法治.其四,赏罚并用. 6, 墨家的法律思想 1,墨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墨家是先秦时期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提出系统理论学说的学派.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法律观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法律观的根本原则.他们要求以它来衡量国家的法律制度,评价各种学说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立法主张,即国家立法必须贯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原则. (1) 法的起源和法制统一论 (2) "赏当贤,罚当暴"的刑赏论 (4) 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 2,墨家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主张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十分重视人民的生计,十分重视劳动.用墨家的话来说,即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是墨家从"农与工肆"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因此,墨家特别 提出了维护"赖其力"的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 (一)"不与其劳",不"获其实" (二)"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 (三)维护私有财产权 3,墨家法律思想的特点 在墨子的法律思想中,既有朴素的平等观念,又有君主集权的专制倾向;既反对宗法等级"礼治"原则,又主张新的官僚等级;既主张法律高于君主,又把司法大权归于君主个人;既要求法律承认并维护劳动民众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又只把希望放在明君贤臣的身上;等等.进步主张和落后观念往往同现,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特质和历史局限. 6, 道家的法律思想 6, 道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说 在道家看来,统治者应当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法.他们认为,在人定法之外,还有一种来源于自然的自然法.这种自然法比人定法优越的多.它体现了自然无为的要求,广大无边,谁也逃不了它的约束;它对人无所偏爱,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2)"无为而治"论 道家认为,"道"是自然无为的,统治者应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听任自然法则的支配,让天下万物自然生长,发展. (3)废弃仁义圣智说 (4)否定人定法 (5)"君人南面之术" 2,〈〈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的观点 1, 主张绝对无为,2, 否定仁义礼法 3, 主张绝对自由,4, 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 法家的法律思想(本章为中国法律思想课程最重要的章节之一) 7, 法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它形成于战国中期.法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多方面地阐述了法的基本理论,他们的理论,在当时世界上也名列前茅.其主要内容是: (1) 法的起源与变法论 法家关于法的起源说与变法论,是他们主张社会改革和变法的理论依据. 法的起源论.商鞅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上世,中世,下世三个阶段.他认为,在"以强胜弱,以众暴寡"的下世,人们争夺激烈,为了"定分""止争",需要"立禁","立官","立君",即产生了国家和法律.商鞅关于法的产生的论述,以后成为法家共同的法的起源论. 变法论.商鞅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统治者应"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因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实行变法是历史的必然.韩非也系统阐述了变法思想. (2)"以法治国"论 法家对法下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法加乎奸令者也."即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并且有强制力,使赏罚的原则深入人心,奖赏给予谨慎守法的人,而刑法则加于违法犯罪的人. 法的性质和特征 其一,法的规范性.法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规则.它也是一种标准,全体臣民必须严格遵守. 其二,法的公正性.法是公正无私的表现. 其三,法的平等性.法代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就应当具有普遍适用的平等性. 其四,法的公开性,法家指出,统治者制定法令,必须明白易懂. (3)法的纲要――赏与罚 (4)"势治"论 法家认为,要推行法治,必须以君主的势力为前提,以国家的政权为后盾. (5)"术治"论 法家的"术",是指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手段和方法. (6)文化专制论 8, 思考练习题 1, 名词解释 国之四维 三国五鄙 宽猛相济 与民分货 为国以礼 为政以德 仁者,爱人 为政在人 3, 为什么说子产"铸刑书"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 试述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 5,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思想有哪些内容 6, 先秦法家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有哪些贡献 7, 述韩非子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体会:通过前面几讲教学,结合面授时间等实际情况,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完全可以根据五个"w"的原则,即什么人在什么时代发表了什么观点,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他的观点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运用此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思路清晰,纲目简化,易学易懂,与自学考试这个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第八讲 秦汉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 1, 教学目标2,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1, 事统上法,无为而2, 治,3, "与民休息",仁义为本,4, 法度为末等基本概念. 5, 着重了解秦汉之际法律思想的变化,6,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7, 以及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 3, 教材内容分析 从本讲教学开始进入到第三篇即封建社会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的学习.在本讲教学中,由于本讲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讲,并非学习的重点.所以,截取课本当中的重点内容来进行讲解:(1)秦朝的"法治"思想.(2)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3)董仲舒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等四个方面来学习. 4, 课时分配 面授:50′×2 自学:50′×4 5, 对本讲的教学 秦朝"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秦朝的建立使我国进入到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维护专制王朝的封建统治,以秦始皇为首的秦王朝统治者采取了"专任"的法治.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2,"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秦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制定了各种法律.当时在政治,军事,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确实"皆有法式",体现了"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这种法治思想还表现在秦始皇在巡行天下时,通过李斯等人到处立碑刻石的颂德辞中. 3,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4,"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终于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文化专制大案――焚书坑儒. 秦朝的严刑竣法 秦朝的统治者是先秦法家思想最坚决的信奉者和实践者,而先秦法家一向是主张以"力术"统治天下的.所谓"力术",具体表现为法律,军队等暴力手段,他们认为严刑竣法之类的暴力是最为有效的.秦朝的统治者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对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正是这种赤裸裸的残暴统治及恐怖政策,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终于使不堪压迫的劳动人民起来反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从而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一个别派,以传说中的黄帝,老子为祖师而得名.汉初的统治者吸收了黄老学说的合理成分,把它运用到实践当中,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 无为而2, 治,3, "与民休息" 汉初君臣都从秦朝迅速灭亡的实际中吸取了教训,严厉地批判了"专任刑罚"的法学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陆贾的〈〈新语〉〉为汉初黄老无为之治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理论. 4, 文武并用,5, 德行相济 所谓文武并用,也就是德行兼施,二者相济为用. 6, 轻徭薄赋,7, "以粟为赏罚"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文帝的大臣晁错认为,以粟为赏罚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几项: 1, 法自君出,2, "则天顺时" 秦始皇建立起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大权独揽,自然是言出法立,全体臣民必须严格遵守.这种法自君出的根本依据是神化皇权.为了说明君主是怎么样来体现"天意"来实施法律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则天顺 时"的思想,认为施政执法必须符合阴阳顺逆和四时运行的规律,并编造出"赏以春夏,刑以秋冬"说. 3, 礼法融合,4, 引经决狱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以儒为主,儒法合流的特点. 他还是将儒家经义应用于法律实践的第一人,他的〈〈春秋〉〉决狱较集中地体现了汉代礼法融合的趋势. 3,"三纲"为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 在我国历史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简称"三纲")是维护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 8, 德主刑辅,9, 先教后刑 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自孔子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突出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并用阴阳学说来加以阐述,形成了一整套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 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 董仲舒,西汉儒家〈〈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现存的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和〈〈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举贤良对策〉〉. 他的法律思想主要内容有: 1, 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 在董仲舒看来孔子做〈〈春秋〉〉是为后世立法,实际上是为汉立法.所以他特别推崇,〈〈春秋〉〉并对〈〈春秋〉〉加以理论上的论证.可以从"大一统"思想,"更化"论,"罢黜百家",统一思想等几个方面来学习. 2,"君权神授",法自君出 为了运用神权来维护君权,董仲舒创造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系统地论证了"君权神授"的问题.可以从"天人感应"与天罚论,"君权神授",法自君出等两个方面来学习. 5, 封建等级制的"三纲五常"论 可以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三个方面来学习 4,"阳德阴刑",德主刑辅 董仲舒所主张的"德主刑辅"的理论是有其特色的,那就是用阴阳无行学说来加以阐述,形成一种"阳德刑辅"论. 5,〈〈春秋〉〉决狱,"原心论罪" 所谓〈〈春秋〉〉决狱, 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原心论罪"实际上是一种动机论,在判断一种行为的时候,它看重的是行为者的动机,而不是行为的效果.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历史影响 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完全适应和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因而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在封建社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在汉代,中国封建社会还处于上升时期,地主阶级生气勃勃,积极进取,因此,董仲舒的法律思想起了进步作用.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腐化,它的反动,消极的一面就愈来愈成为封建统治者残酷镇压人民的工具. 6, 思考练习题 1, 名2, 词解释 五德始终 事统上法 事皆决于法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文武并用 约法省刑 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仁义为本,法度为末 3, 试述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 4,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有哪些内容 5, 简评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九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 1, 教学目标2,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1, 以礼率律,"理直刑正","名2, 教出于自然""越名3, 教而4, 任自然"等基本概念. 5, 着重了解杜预,张斐律论的主要内容,6, 以及魏晋玄学家的法律观点. 3, 教材内容分析 本讲主要阐述了魏晋律学和玄学的法律思想.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讲不作重点讲解.宜选出以下四个方面为学习的重点:1,晋代律学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2,杜预,张斐的主要法律主张.3,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观. 4, 课时分配 面授:50′×3 自学:50′×6 5, 对本讲的学习 晋代律学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 晋代是律学的鼎盛时代.律学原是经学的一个分支,是汉儒根据经书中的经义来研究,解释法律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晋代律学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承上启下,2, 上集汉魏以经注律之大成,3, 下开唐代律疏学之先河. 晋武帝泰始三年,新律修成,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第一部儒家化法典――《泰始率》 4, 礼律融合. 5, 巩固了律学的独立学科地位,6, 大大推进了对于法典体例,刑法原则,刑名7, 诠释等古代法律理论向纵深发展. 杜预的法律思想 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律学家.曾参与〈〈泰始律〉〉的制订.后又为之作注,成为官方认可的权威律学著作,其〈〈律本〉〉与张斐的注同称"张杜律".杜预的法律思想大致有以下几点内容: 1, 纳礼入律,2, 礼法合一 3, "文约而4, 例直,5, 听省而6, 禁简".杜预律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便是"简直的立法观. 7, 区分律,令的界限. 律主要规定关于违法行为的罪名及相应的惩罚,是刑法;令则是指各种规章制度.这是我国法律史上最早关于律,令的概念. 张斐对〈〈晋律〉〉的解释及影响 张斐是西晋著名的律学家,〈〈律表〉〉为其所做.他对〈〈晋律〉〉的解释有以下内容: 1, 以礼率律. 他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晋律〉〉的篇章体例就体现了礼的原则.他的解释,推进了礼律的融合. 2, 对〈〈刑名3, 〉〉篇的注释 把〈〈刑名〉〉篇置于首位,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3,"理直刑正". 他认为〈〈晋律〉〉的条文内容作到了"礼乐抚于中",是一部礼律结合的法律. 首先,明确区分了各种犯罪概念,为"理直刑正"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提出了"随事取法","临时观衅"的司法原则. 再次,提出了"刑","理","心","情","事"综合审讯的原则 张斐论述刑名的意义 张斐在论述刑名的意义的时候说,《晋律》以《刑名》为篇首,用来规定定罪量刑的原则;《诸侯》为末篇,以完善整个法律制度.君主立法于上为天道,诸侯臣民奉行于下为地道,礼乐贯穿于其中为人道,三者相须而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还说《刑名》是关于各种犯罪惩罚轻重的规定,确定加刑和减刑的标准,阐发法典的基本精神,对法律条文规定不到的予以补充,是统率全律的纲领.至于有关司法审判的《告劾》,《系讯》,《断狱》等篇,就好象人的手足.是规定执行,适用法律的篇章,当然要贯彻《刑名》篇所规定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张斐的这种解释,说明《刑名》篇的地位高于其它各篇,它的性质和现代刑法总则相类似,反映出当时古代刑法理论的成熟,张斐《刑名》意义的论述,对以后的封建法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封建法典无不是将《刑名》,《法例》或《名例》篇作为全律的总纲,置于律首. 刘颂"复肉刑"的主张 刘颂认为,西晋王朝不是盛世而是末世,而治理末世,就要加强法制.其加强法制的主张中,"复肉刑"的思想颇为突出. 西晋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反抗斗争激烈,他认为这是刑罚太轻的缘故,因此他积极主张恢复肉刑,而他主张恢复肉刑的理由是: 首先,使用肉刑,罪犯身体受到伤残,散失了重新犯罪的条件 其次,使用肉刑,使罪犯受到痛苦,从而不敢再犯 再次,罪犯受到肉刑之后,可以回家,伤好之后还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生育后代. 自汉文帝废除肉刑以来,已有两百年时间.可以说刘颂的这个主张是倒退的,反动的主张. 魏晋玄学家的法律观点 魏晋之际玄学盛行,依据对"自然"和"名教"关系的不同见解,玄学家内部可分为三大派何晏,王弼认为"名教"本于自然为其一,阮籍,嵇康以为"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其二, 郭象以为"名教"即"自然"为第三.其三派的法律主张大致如下: (1) 王弼"名(2) 教出于自然"的法哲学观.王弼认为,(3) 提倡名(4) 教与崇(5) 尚自然并不(6) 矛盾,(7) 因为封建等级秩序出自于无为的自然之"道",(8) 因此政治上应实行"无为而(9) 治". (10) 嵇康,阮籍"越名(11) 教而(12) 任自然"的法哲学观.嵇康和阮籍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政权,(13) 反对司马氏士族政治,(14) 他们批判名(15) 教的虚伪,(16) 主张返朴归真,(17) 一切(18) 顺应自然. (19) 郭象"名(20) 教即自然"的法哲学观.他的思想基本上维护统治阶级的御用学说. 他将名教与自然完全等同起来,将现实的礼法论证为合情合理. 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观 司马氏在名教的旗帜下进行夺位.而嵇康,阮籍政治上倾向于曹魏,所以针对司马氏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 1, 嵇康以"任自然"为根本的法哲学观 嵇康的著作有〈〈嵇康集〉〉,他否定了现实社会的虚伪礼法,希望建立"任自然"的理想法制."任自然"也就是任"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2, 阮籍抨击礼法和礼法君子 其著作〈〈阮籍〉〉集 魏孝文帝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吸收 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第七代皇帝,他主张汉化而颇有作为.他汉化改革的核心是"文治"在法律思想上,他吸取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其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 1,"齐之以法,示之以礼" 他强调礼对法的指导作用,提供礼教,反对重刑重罚. 2,"法为治要"慎狱恤刑 他认为法律是国家"治道之实要",并以法律手段推进汉化改革. 3,"教随时设,政因事改" 他主张变法,主张应因时因势而变更法律和制度. 6, 思考练习题 1, 名2, 词解释 律学 张杜律 〈〈泰始律〉〉 理直刑正 越名教而任自然 律本 纲举网疏 以礼率律 齐之以法,示之以礼 3, 简述晋代律学的特点. 4, 试述杜预,张斐律论的主要内容. 5, 魏晋玄学家有哪些著名6, 的法律观点 7, 试述北魏孝文帝的法律思想主张. 第十讲 隋唐时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1, 教学目标2,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1, 以轻代重,安人宁国,"一断与律"等基本概念 2, 着重了解李世民统治集团和〈〈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3, 以及柳宗元法律思想的特点. 3, 教材内容分析 本讲主要阐述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讲不作重点内容讲解,应截取以下 四个重点内容来学习:1,李世民统治集团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2,〈〈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3,柳宗元的法 律起源于"势"说及其对司法时令说的批判.4,白居易正确运用法律的主张. 4, 课时分配 面授:50′×4 自学:50′×8 5, 对本讲的学习 杨坚除削烦苛的立法和司法主张 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取得了政权之后,积极地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特别是在法制方面进行了建设,制定并颁布了《开皇律》. 1, 抑制兼并,2, "轻徭薄赋" 杨坚称帝后,立即颁布新令,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对抑制当时的土地兼并起了积极的作用. 与均田制相关联的是赋税的调整,这是改善封建国家同农民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4, 更定新律,5, "以轻代重" 根据杨坚立法,司法方面的思想主张和实践,大致如下: 1)"以轻代重",废除苛惨之法 2)慎断死罪 3)刑罚不避亲贵 4)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6, 喜怒无常,7, "用法益峻" 隋文帝杨坚在晚年"用法益竣"许多老百姓无辜惨死在他的严刑竣法之下.他"喜怒无常,不复依准科律"从而更使法制纲常遭到破坏. 李世民及其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为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少有的明君,在他的统治下,当时的朝廷形成了一个开明的统治集团.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统治表现出来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 以"安人宁国"作为立法的指2, 导思想 3, 立法公平,4, 务求宽简 李世民君臣认为,要安邦治国,必须重视立法,而立法应以礼为指导,以"宽简"为核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既制礼,(2) 又立刑 (3) 立法必须公平 (4) 立法须稳定,(5) "不(6) 可数变". (7) "国家法令,(8) 惟须简约". 5, 慎狱恤刑,6, 务求其"实" 为贯彻正统法律思想"德主刑辅"的主张,李世民统治集团不仅在立法上强调变简,执法上也强调慎狱恤刑,务求其实.其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慎狱恤刑 其二,创立九卿议刑制度. 其三,完善死刑审批程序 其四,反对严讯,务求其实 7, 明正赏罚,8, 一断于律 9, 纳谏与执法想结合 〈〈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唐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立法,先后有〈〈开皇律〉〉,〈〈武德律〉〉,到了唐高宗李治时,以前两者为基础,编纂了〈〈永徽律〉〉.并命人对它作了注解,叫做"律疏", 疏与律统称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相当丰富,本讲中只截取其礼法结合,维护"三纲"和等级特权的思想. 1,"德礼为本,政教为用" 礼法结合在〈〈唐律疏议〉〉中已达到十分完备的程度,这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已接近完成. 2,封建纲常的法律化 (1)"君为臣纲"及其在唐律中的反映 "君为臣纲"被置于"三纲"之首. (2)"父为子纲"及其在法律上的反映 (3)"夫为妻纲"及其在法律上的反映 3, 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 唐律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法.它始终贯穿着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精神.根据这个礼的原则把人分成很多等级.于是从几个方面来维护等级特权. (1) 贵族,官吏有罪无刑 (2) 良贱异法 韩愈的"道统论"及其在法律思想上的反映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现有《韩昌黎文集》.唐代中期后,在无神论思潮兴起的同时,以儒家学说反对佛,道教的斗争也发展了起来.韩愈是当时反佛,道教的代表人物. 韩愈的法律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君权至上与"道统论" 韩愈从维护君权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发动了一场反佛斗争. 韩愈的"道统论"的中心思想是儒家一向所倡导的仁义道德.他和柳宗元一样也主张打击藩镇割据势力,加强中央政府集权. 2, 人"制刑"与天刑说 3,"德礼为先,辅以政刑"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在治国问题上,基本上因袭儒家礼法兼用,德礼为先的主张. 总的看来,韩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以继承儒家的"道统"自居,积极倡导仁义道德学说,阐扬儒家正统思想,排斥佛老;这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统治,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他既主张加强对劳动人民的镇压;又表示要改革时弊. 柳宗元的法律起源于"势"和赏罚及时说 柳宗元,是唐代思想家和文学家.现有《柳宗元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各地藩镇割据,封建社会政治的弊端日益显现.从这个背景出发,柳宗元的政治法律思想是针对当时的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的.他的法律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1,"天人不相预"和赏罚及时说 韩愈坚持唯心主义观点,向柳宗元宣扬他的天有意志,对人能"赏功而罚祸"的思想,柳宗元针锋相对,做《天说》和韩愈辩论. 柳宗元在《断刑论》中集中批判了"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谬说,强调赏罚要及时,提高执政效率. 2,法律起源于"势" 柳宗元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有其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必然趋势.他用一个"势"字来概括了这种思想.柳宗元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势"的观点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国家的起源. 3,刑,礼"其本则合,其用则异" 他这个思想是针对当时武则天时期的一个案例而出发的认为礼和刑的根本原则是一样的,而它们的用途却迥然不同. 白居易的法律思想 白居易是唐代政治家,思想家,其思想特色在于崇儒尚法;以儒为主,兼采道,法.由于他处在唐代走向衰败之时,所以其思想多注重挽救时弊,解决实际问题. 1, 刑,礼,道"迭相为用" 白居易总结了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以儒为主,杂取各家学说的统治经验,提出了"刑礼道"迭相为用"的学说. 2, 法令贵一,自上行之 白居易揭露了唐代司法中的种种弊端,指责审狱者.白居易认为造成混乱的局面在于法令不一,人心各异. 同时,白居易强调统治者要率先执行法律,只有统治者身体力行地遵守法令,才能保证法律的统一性,才能有效地贯彻法律. 3, 正确运用法律,4, 慎选司法官吏 白居易以儒学为主,结合唐代法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进步意义的主张: (1) 理大罪,(2) 赦小过. 理大罪,主要是针对藩镇,长吏而言;赦小过,针对下层官吏而言. (3) 消除犯罪,(4) 止狱措刑 认为只有礼教盛行,才能刑措不用.认为只有百姓衣食有余,才能遵循礼教. (5) 肉刑可废不(6) 可复(7) .认为肉刑的废除是千古仁政. (8) 慎选司法官吏.只有有了明习法令,谨慎治狱的司法官吏,(9) "准法科罪". 7, 思考练习题 1, 名2, 词解释 以轻代重 安人宁国 一断于律 天人不相预 一准乎礼 良贱异法 道统论 法律起源于"势" 3, 李世民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在其立法,司法活动中的表现. 4, 柳宗元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 韩愈的"道统论"在法律思想上有哪些反映 第十一讲 封建社会宋至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法律思想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以公理而灭私情",君臣共理天下等基本概念. 着重了解朱熹,丘睿等的法律思想主要内容,以及各时期的法律观点.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讲主要阐述了封建社会宋至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法律思想.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讲不作重点讲解.宜选出以下 四个方面为学习的重点:1,理学的兴起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2,宋明时期改革家的主要法律主张.3,明清 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三,课时分配 面授:50′×6 自学:50′×12 四,对本讲的学习 朱熹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即用纲常名教束缚人民的言行和 思想.他的法律思想表现在:1,因事制宜的变法理论和改革主张.2,德礼政刑"相为始终". 丘睿的立法思想: 1, 随时制宜 2, 因情以立法 3, 应经合义 4, 宽严适中 5, 简明划一 宋明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特点: 1, 变革法制,2,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3, 执法必严,4, 反对滥刑 5, 整饬吏治,6, 提高司法官吏的素质. 范仲淹的立法,司法主张 1, 改革管制,2, "革故鼎新" 3, 限制君权,4, "君臣共理天下" 5, "审刑名6, "的司法原则 张居正的法律思想 他的法律思想主要以下几点: 1, 主张高度集权,2, 以法律政令规范天下. 3, 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 4, 整饬吏治,5, 慎用刑罚 6, "法在必行,7, 奸无所赦" 张居正"以法绳天下"的主张 它的主要内容是:1,严明赏罚 2,"法在必行,奸无所赦" 3,"法可严而不可猛" 4,严惩"贪墨"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 表现在:1,"君权民授"的国家起源论 2,"君为天下之大害" 3,"君臣共治" 王夫之立法思想中的民主因素 表现在:1,"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 2,立法"必循天下之公" 3,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 4,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张 1, 律简刑清 2, 原情定罪 3, 关于故出入人罪 4, 废除酷刑 5, 不6, 留狱 7, 君主也应受法律的约束 五,思考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一家之法 天下之法 学校议政 政事堂 "三不足" 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以法律规范天下 6, 理学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有什么影响 7, 试评朱熹"存天理,8, 灭人欲"的法律思想. 9, 试述王安石变法革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10, 试评黄宗羲的启蒙法律思想. 11, 王夫之"趋时更新"的变法主张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二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法律思想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1,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历史背景和脉络.2,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3,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农民法律思 想.4,洋务派及其法律思想的特点.5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6,清末礼法两派法律思想上的斗争.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讲主要阐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法律思想,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讲不作重点内 容讲解,应截取以下四个重点内容来学习:1,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历史背景和脉络.2,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 律思想.3,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农民法律思想.4,洋务派及其法律思想的特点.5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6,清 末礼法两派法律思想上的斗争.本讲为重点章节. 三,课时分配 面授:50′×8 自学:50′×16 四,对本讲的学习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历史背景和脉络 一,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时期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强烈影响的时期. (一)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经济基础 1,传统的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二)社会矛盾错综复杂ó1,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3,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4,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二,脉络 中心问题:"要不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思想;如何来学习 " 1,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 2,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农民的法律思想 3,洋务运动--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4,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5,礼法之争--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礼教派与法理派斗争 6,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西方的法律思想逐步被先进的中国人接受,中国本土的近代资 产阶级法律思想逐步产生,形成和发展.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在深重的社会危机的刺激下,封建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批有识之士,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 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引发了中国近代研究西方,学习西方的时代洪流. (一)代表人物 1,龚自珍(1792--1841) "更法改图" 2,魏源(1794--1847) "因势变法"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1,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和清王朝的法律制度,揭露了清朝的司法黑暗. 2,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变法主张的理论基础 龚自珍: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 魏源: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不断变化发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3,主张变法改革 龚自珍:"更法改图" 魏源: (1)"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2)"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2)赞赏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 4,主张士人参政议政 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魏源: (1)民主议政,广开言路 --显示出中国近代早期民主思想的特色. (2)广收人才,"治法在人" 5,主张严禁鸦片,抗击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6,拘守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有很大局限性. (1)法律思想没有越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范围. (2)没有提出顺应时代要求的改革措施 龚自珍:"药方只贩古时丹"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3)变法改革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改变制度,而是让清王朝重现昔日盛景.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农民法律思想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高潮. 代表人物è1,洪秀全D2,洪仁0è(二)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这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太平天国初期立法的指导原则.它以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为核心,设计了一套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结构.它不仅对土地制度作了具体规定,而且也规定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它的核心是通过土地的均分,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贫苦农民强烈得到土地的愿望,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只能是小生产者的空想,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0为了挽救危局而著的纲领性文件.在政治方面提出了建立集权,分治与议政相结合的体制,改革封建专制独裁的弊端.在经济方面提出发展私有制,鼓励兴办近代工业等,以解放生产力.在文教方面提出鼓励现代文明事业,主张开办学校,医院,慈善事业,废除封建陋习等.《资政新篇》是洪仁0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结晶,反映了民主与科学的因素,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法律思想的特点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决定其法律思想既有革命性一面又有封建性的一面. 1,农民阶级的平等,平均观念和比较鲜明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思想.但同时又夹杂浓厚的皇权主义,宗教迷信色彩."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皇权思想,等级特权观念严重严刑峻法,轻罪重刑 拜上帝教 2,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和向西方学习的倾向. 思考:为什么太平天国农民法律思想具有两面性 这是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和社会条件造成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期,由于没有科学思想的指导,农民阶级是小私有者,易满足于既得利益,没有革命远见性,缺乏革命的彻底性,也没有明确的阶级界限.所以就决定了其法制思想的落后性和局限性.? 洋务派及其法律思想的特点 (一)洋务派及其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一部分带有买办性质的当权派,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人们称这些当权派为洋务派.他们都是代表着封建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二)代表人物 中央:奕诉o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ì(三)法律思想的特点 1,"自强求富"的主张 (1)前期:"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本质在于加强对农民起义的镇压,而不是抵抗外国侵略. (2)后期,"求富",创办民用工业 --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西方技艺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他们的封建买办性反过来又压抑和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2,维护纲常名教曾国藩:"三纲五常"是"地维能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于礼"()张之洞"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法律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以纲常名教为本,在中国原有的封建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以应世变,适应镇压农民革命和办洋务的需要,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产生条件:1,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戊戌变法"运动(百日维新)--抵制侵略,变法维新,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代表人物:1,康有为ó,梁启超 ,谭嗣同 一,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 人物简介:(1858年――a a1年),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后期变为保皇派的代表人物.é 康有为的著述非常丰富,反映其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戍奏稿》等.?(一)"公羊三世说"与变法思想à(1)"公羊三世说"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局限性: 社会的发展要按照三世的先后顺序进行,"循序而行",不可逾越. (2)"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要发展近代工业,"以工立国" 文化教育上,废科举八股考试制,按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兴办各类学校,广议西书,出国留学. 政治上:要求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行三权分立之制. 法制上:改革旧法,采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二)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 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是: (1)设议院开国会. 康有为早在《公车上书》中就颇为详尽地阐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这种政体优越于专制政体,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制度,可以使百废并举,以致富强. (2)制定宪法. 康有为依照日本明治维新,把"定宪法"作为"维新之始",实行"新政"之前,必须先定宪法.这说明了康有为对立宪的充分重视. (3)行三权分立,即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4)重视改旧法,建立新的法制以保障君主立宪政体. 首先,他要求借鉴各国律例,定宪法,即制定一部英,日式的资产阶级宪法,使君民同受其治. 其次,他主张修改旧刑律. 再次,他要求制定民法,商法,诉讼法等. (三)"太平之世不立刑"《大同书》 "太平世"即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阶段上"至善至美"的理想世界: 人人平等自由,社会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社会风尚优良,人民生活完美.人们摆脱了"乱世"中存在的各种"苦道".社会上使人犯罪的政治经济根源消失了,人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社会就可以达到"治至刑措",实现"太平之世不立刑". 二,梁启超的变法图存思想 梁启超(公元1873年---公元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出身于地主家庭.资产阶级著名的改良主义政治家,宣传家和学者. 著述极丰,有《饮冰室合集》行世.其中《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立宪法议》,《变法通议》等等都涉及或专门谈论法律问题,集中反映了他的法律思想. (一)法律起源论 --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契约" 资产阶级契约论:法律产生之前,人类社会处于一种自然平等的状态,人人享有天赋权力,人们为了保护和扩大自己的权力,展开了竞争.这极不利于人类的全体利益.于是人们本能的按自己的"良知",认识到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保证每个人所享有的天赋权利不受侵犯,使整个人类社会生存下去.因此,人们通过缔结社会契约,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转让给社会,通过设立法律作为约束人们行为和保护人们的手段 (二)变法是"救亡图存" 必由之路 1,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变法"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 2,批驳了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派坚持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谬论.说明法随时变是"古今之公理",法制是不能"一劳永逸"的. 3,他分析中国当时的现状,指出"非变法万无可以图存之理".只有早变,自变,,才"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三)"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三权分立说 梁启超认为,中国要救亡,自强,实行变法,必须从改革中国社会本身入手,即改革中国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制度 以至国家的政体. 1,变法"必先变人" 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 2,变法"必兴民权" "国也者积民而成,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3,变法必须要变专制政体为立宪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1)设立民选议会 --是否立国会是区别专制与立宪政体的重要特征之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 (2)制定宪法 (3)实行"三权分立" 国会--立法权, 国务大臣--行政权, 独立审判厅--司法权. "用":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体":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 用是可分的,体这是不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四)法治,人治并用,法律,道德"相须为用"的主张 人治主义 法治主义法治和人治不可偏废的观点.首先,他反对只要人治的主张,认为人治的弊端重重:1,人治是以某一人或 某几人为转移的,但个人发挥作用的时间短,范围小,而法治发挥作用的时间长,范围广.2,人治是一种贤人政治, 遇贤君则国治,遇昏君则国乱,而世上贤君少于昏君.3,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国大,政务繁,专靠人治,哪有这么多 贤人.因此,在中国仅靠人治是是行不通的. 其次,他也反对只靠法治: 1,人能制法,非法能制人. 2,"徒法不能以自行",有善法,然后有善治,而"善法"即要靠人来制定,又要靠人来实施. 因此,法治和人治必须统一. 最后,他阐述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1,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道德具有社会制裁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 2,"法不能独立",两者要"相须为用,莫可偏废". 谭嗣同的法律思想é"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的特点:?1,变法维新 2,实行君主立宪 变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就成为改良派变法维新的根本目标. 3,重法治,行新法. 清末礼法两派法律思想上的斗争 一,礼法之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礼法之争--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礼法之争--清末礼法两派斗争 (一)社会背景 清末修律 1,原因: (1)社会性质改变,旧的法律已不能适用新的社会关系. (2)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清政府统治危机. (3)适应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 2,修律活动: 1901,1902年慈禧两次下诏变法,确定修律指导方针"务期中外通行" 1903年,成立修订法律馆,任命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沈家本确定修律原则 "参考古今,博稽中外" 1902年,修改《大清律例》,颁布《大清现行刑律》;1910,公布《大清新刑律》 之后,又分别制定了诉讼法,商法,民法. (二)礼法之争 1,导火线 --1910年,《大清新刑律》 这是一部全新的法律,抛弃了中国旧有的纲常名教,采用了许多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还采用了资产阶级国家的 刑法体系. --触发了"礼教派"和"法理派"之间的激烈论争. 2,礼教派:张之洞,劳乃宣 简单模仿西方法律,不符合中国传统法律的基本原则,不符合中国国情. "无夫奸","子孙违反教令" 3,法理派:沈家本 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刑事制裁与社会危害性方面驳斥,属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4,争论焦点 --如何对待西方法律原则与中国传统法律原则. 5,两派分歧的根本原因 立法的宗旨不同,即是采取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 2é独立审判厅--司法权. "用":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体":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 用是可分的,体这是不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四)法治,人治并用,法律,道德"相须为用"的主张 人治主义 法治主义 法治和人治不可偏废的观点.首先,他反对只要人治的主张,认为人治的弊端重重:1,人治是以某一人 或某几人为转移的,但个人发挥作用的时间短,范围小,而法治发挥作用的时间长,范围广.2,人治是一种贤人政 治,遇贤君则国治,遇昏君则国乱,而世上贤君少于昏君. 3,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国大,政务繁,专靠人治,哪有这么多贤人. 因此,在中国仅靠人治是是行不通的.其次,他也反对只靠法治: 1,人能制法,非法能制人. 2,"徒法不能以自行",有善法,然后有善治,而"善法"即要靠人来制定,又要靠人来实施.因此,法治和人治必须统 一.最后,他阐述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1,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道德具有社会制裁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2," 法不能独立",两者要"相须为用,莫可偏废". 谭嗣同的法律思想é"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的特点:?1,变法维新 2,实行君主立宪 变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就成为改良派变法维新的根本目标. 3,重法治,行新法. 清末礼法两派法律思想上的斗争 一,礼法之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礼法之争--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礼法之争--清末礼法两派斗争 (一)社会背景 清末修律 1,原因: (1)社会性质改变,旧的法律已不能适用新的社会关系. (2)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清政府统治危机. (3)适应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 2,修律活动: 1901,1902年慈禧两次下诏变法,确定修律指导方针"务期中外通行" 1903年,成立修订法律馆,任命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沈家本确定修律原则 "参考古今,博稽中外" 1902年,修改《大清律例》,颁布《大清现行刑律》;1910,公布《大清新刑律》 之后,又分别制定了诉讼法,商法,民法. (二)礼法之争 1,导火线 --1910年,《大清新刑律》 这是一部全新的法律,抛弃了中国旧有的纲常名教,采用了许多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还采用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刑法体系. --触发了"礼教派"和"法理派"之间的激烈论争. 2,礼教派:张之洞,劳乃宣 简单模仿西方法律,不符合中国传统法律的基本原则,不符合中国国情. "无夫奸","子孙违反教令" 3,法理派:沈家本 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刑事制裁与社会危害性方面驳斥,属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4,争论焦点 --如何对待西方法律原则与中国传统法律原则. 5,两派分歧的根本原因 立法的宗旨不同,即是采取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 6,争论结果 法理派失败,新律后增加《附则》五条,加入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 7,争论意义 中国法律从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发生的一场不可避免的争论.对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开始觉醒.中华法系也因欧洲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介入开始瓦解. 小组讨论 比较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 (1)产生时间不同: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的法治观之间的冲突.(2)争论的内容实质不同:先秦礼法之争是"儒法之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究竟应该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来治理国家,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近代礼法之争是修订法律,即立法中的争论,实际上是"法法之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在立法时是用封建礼教,还是用资产阶级的法理来 指导立法,即立法宗旨的不同.(3)思想斗争武器不同:先秦法家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反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清末法理派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反对封建法典的纲常名教立法宗旨.(4)结果不同: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暂时取得了胜利,秦国依法家的法治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的,新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5)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清末法典化的礼是从先秦传统的礼发展而来的.因此,两次礼法之争的历史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了秦王朝统一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二,沈家本"会通中外"的法律思想 人物简介:(1840--1913年),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 沈家本的著述十分丰富,现存《沈寄蓉先生遗书》甲编22种,乙编13种,还编有《枕碧楼丛书》12种.这些均为研究我国古代和近代法律史的重要资料. (一)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01,法的性质和作用的论述. (1)性质: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是衡量天下万物万事的一种客观标准. (2)作用:治民和治国."法者,民命之所系也,用甚重而其义至精". 2,法随时变,"会通中外". 法律应该随着古今形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能简单袭用. 3,在适用法律时必须统一,平等. 4,教化为先,以刑辅之. 立法,司法都离不开道德教化,只有十分注重道德教化,做到情法两尽,法律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二)执法适中,"平恕"为审断之本. 1,仁恕之心.--反对严刑重罚,要求用法从宽. 资产阶级轻刑主义法律思想 2,公平执法.--须依法断罪,反对比附. "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 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废除比附援引旧制,功不可没. (三)"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 有了好的法律,还要有好的执法人,才能推行资产阶级法治 他指出用人之法在于:一所有关键官吏,都应知法;二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学识,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三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 (四)法学盛衰说 --《法学盛衰说》,分析中国法理学发展过程,剖析了中国法理学不发达的原因. 1,法理学对于立法,司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法学之盛衰,与政之治忽,实息息相通.然当学之盛也,不能必政之皆盛,而当学之衰也,可决其政之必衰.". 局限:世局的变化"随法学为转移".夸大法律作用.沈家本法律思想主流是民主,科学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特别是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理与法学的进步思想性质.他的论著,是我们研究中国法理制度和法理思想史的一份宝贵的学术遗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孙中山的法律思想 人物简介:孙中山(公元1866年---公元1925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孙中山被推举为该会总理.提出了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基本内容的三民主义,从而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基础.?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由欧洲回国,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后与袁世凯达成妥协而辞去大总统之职.袁世凯窃国阴谋大白于天下之后,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发表了《讨袁宣言》,组织了护法运动.?? 年ˉ月他在日本组建了中华革命党,1919年将之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 孙中山的著述丰富,有《孙中山全集》行世,其中《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篇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律思想. (一)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 1,民族主义--首要问题 旧:"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新: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核心 旧:"反对帝制,建立民国",实质是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主权在民,直接民权.--五权宪法 3,民生主义--最富特色 "土地"与"资本"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二)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学说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独特的宪法思想,是他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它希望通过"五权宪法"保证人民主权和直接民权. 1,"五权宪法"的内容. "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治权"相对于"政权"称作"能",故又称"权能分治".人民的"政权":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权. 政府实施"治权":采用五权分立体制, 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五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与此相应,中央政府实行五院制,分别是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考试院,监察院. 2,"五权宪法"的由来. 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演变为帝国主义,"三权分立"的虚伪性暴露无遗.孙中山指出它的缺点: 一是代议制度变成了"议会专制",没有"直接民权"; 二是官员的产生不是普遍选举.因此,欧美宪法不适应中国国情. 他认真研究历史和外国法律,从"三权分立"中分割出考试权,从议会的立法权中独立出监察权,创立了"五权宪法". 3,"五权宪法"的精华."五权宪法"是"直接民权".选举权和创制权推行了主权在民;罢免权和复决权推行了人民保留的收回权. 孙中山希望,增加监察,考试两权,弥补三权分立的不足,克服代议制的缺点,矫正西方选举制聘任制的弊病,从而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国家. 4,对"五权宪法"的评价.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一种主观的空想. (1)国家权力是一个整体,国家机关的分工不等于分权. (2)他明显地把"政权"和"治权"分给人民和国家,实际上是不相信人民的能力. (3)不能明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企图超越革命阶段,幻想建立"万能的政府","全民国家",实现"全民政治". (三)"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律观?1,深刻揭露清朝封建专制法制 2,主张建设资产阶级法制国家 (1)民主政治靠法律来保证,法律靠国会制定 (2)用法律形式规定和保障人民各项民主权利 (3)主张司法独立,以保证法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的特点 第一,具有反封建性.批判封建礼教,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黑暗和腐朽. 第二,具有民主性.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主张学习西方的分权学说和法治原则. 推翻君主专制,实行三民主义. 批判君主立宪,主张五权宪法. 第三,具有民族性.力图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 第四,具有一定的反帝性.主张推翻作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 收回治外法权,建立主权平等的民族独立国家. 五,思考练习题 1,名词解释: 更法改图 法治在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礼法之争 情法两尽 立法以典民 2,谈谈地主阶级改革派法律思想的特点. 3,怎样评价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4,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5,试述清末礼法两派在法律思想上斗争的实质. 6, 试评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和五权宪法学说. 《中国法律思想史》填空题、选择题 单选 1. 我国古代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 2. 商代,商王专设了“卜”、“巫”、“祝”,其主要任务是(占卜)。 3. 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4. 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是在(殷商)。 5. 周公为了使西周的统治合法化,提出了(“以德配天”)学说。 6. 周公制礼,采用了与前朝不同的统治方式,礼治是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 则的。 7. 西周的王位继承是(嫡长子继承制)。 8. 主张用贤能,并创立“三选”制度的是(管仲)。 9. 春秋时期,(子产)提出为政“宽猛”的主张。 10. 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案是(无为而治)。 11. (商鞅)提出“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 12. 韩非的变法观点是(法与时转则治)。 13. 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李斯)。 14. (董仲舒)提出“大德而小刑”的主张。 15.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 16. 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嵇康)。 17. 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 18. 为尽量避免冤狱,明确规定地方无杀人权,首创“九卿评议制”的皇帝是(唐太宗 李世民)。 19.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唐律疏议》)。 20. 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势)。 21. 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主张恢复肉刑)。 22. 王安石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机构。 23. 明朝有位著名“心学”大师,反对程颐、程颢的“知先行后”的理论,奉行“知行 合一”的理论,特别重视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反对专靠“刑名器数”,他的名字是 (王守仁) 24. (王夫之)提出“立法必须循天下之公”。 25. 王夫之的变法观点是“(趋时更新)”。 26. 明初统治者法律思想的特点是(重刑) 27. “立法以便民为本”是(丘濬)提出的主张。 28. 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王安石) 29. 元朝耶律楚材主张治国用(儒术) 30. 魏源的变法主张是“(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31. 提出“礼乐刑罚起源于农”观点的是(龚自珍) 32. 洪秀全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启发,创立了(拜上帝会)。 33. 下列人物,属于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张之洞) 34. 洋务派法律思想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5. 提倡“变法维新”,坚持君主立宪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 36. 清末修律的指导方针是(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37. 在中国近代,主张兼重法治与人治的学者是(沈家本)。 38.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 39.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最好的制度是(考试)。 40.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是(章太炎)。 41. “犯罪不论新旧,断罪自当一律”是(沈家本)提出的法须统一的主张。 42、引经决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董仲舒)。 43、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董仲舒新儒学) 44、孙中山有关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是(民生主义) 45、康有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是(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 46、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贤人治国)。 47、(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刑无等级”的原则。 48、墨子认为法起源于(神),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49、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贤人治国) 50、“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 )的思想。 C)。 51、孔子强调先教后刑,重视道德教化,主张( 1、“有扈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出于(B)之口。 A禹B启C商纣王D子产 2、夏、商的法律思想是(A)。 A“天命”、“天罚” B“以德配天” C“明德慎罚” D“仁、义、礼、智、信” 3、商朝时期,请示上帝并传达上帝旨意的人被称作(ABC)。 A卜 B巫 C祝 D士 4、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C)。 A男尊女卑 B氏族同婚 C嫡长继承制 D分封制 5、春秋时期,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批判“刑不可知”,并提倡任用贤能 的人是(B)。 A鲍叔牙B管仲C子产D邓析 6、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C)。 A邓析B孔子C子产D荀子 7、“竹刑”的作者是(C)。 A子产B墨翟C邓析D庄子 8、西周的“以德配天’包含两层含义,分别是(AC)。 A求上帝的保佑 B上帝立周 C动摇了神权 D强调德治,弱化天命 9、“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A)的思想。 A邓析 B老子 C子产 D孔子 10、孔丘的法律思想以(C)为核心。 A“仁”、“义” B“人治” C“仁”、“礼”D“法治” 11、子产和孔丘都主张宽猛结合,但是(B)。 A子产强调以宽为主,孔丘则以猛为主 B子产强调以猛为主,孔丘则以宽为主 C子产宽“少数”,猛“少数” D孔丘宽“众人”,猛“众人” 12、周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AB)。 A亲亲B尊尊C长长D男女有别 13、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C)。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14、墨翟认为法源于(B),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A神B天志C上帝D人性 15、墨家在法律上的核心主张可以概括为(B)。 A礼 B义 C仁 D利 16、最早将“法律”二字连用的是(D)。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17、法家提出的口号是(B),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A依法治国B法治C礼法合一D变法 18、将“法”、“势”、“术”结合起来的是(D)。 A申不害B慎到C商鞅D韩非 19、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思想家是(C)。 A李俚B王安石C商鞅D龚自珍 20、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罚的第一人是(A)。 A商鞅B王安石C洪仁轩D康有为 21、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是(C)。 A韩非B商鞅C李斯D申不害 22、废除肉刑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大改革,历史上首次下诏令废除肉刑的是(B)。 A周公B汉文帝C汉景帝D刘邦 )的法律思想。 23、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C A儒法合一B道家C黄老学派D法家 24、“明德慎罚”中“慎罚”的主要内容有(ABCD)。 A针对不同的罪犯区别对待 B反对株连,主张罪止一身 C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D刑罚适中 25、管仲把(ABC)视为“国之四维”。 A礼B义C廉D耻 26、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AD)。 A管仲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B管仲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 C儒家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D儒家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 27、子产铸刑书及其产生的争论的历史意义在于(ABCD)。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使过去的礼、刑分立走向礼、刑统一 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D否定和限制了贵族的法定特权 28、新儒学的缔造者是(D)。 A李斯 B陆贾 C贾谊 D董仲舒 29、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A)。 A董仲舒 B萧何 C贾谊 D刘安 30、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C)论。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亲亲”、“尊尊” C三纲五常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1、为《泰始律》做注的是(B)。 A丁仪、刘邵 B张斐、杜预 C刘颂、傅干 D王充、仲长统 32、我国法律史上最早关于律、令界说的是(A)。 A杜预B王充C张斐D仲长统 33、魏律首先将相当于刑法总则的《具律》改为《刑名》,并放在律首。对这一重大改 革作出理论说明的是(A)。 A张斐 B杜预 C刘颂 D丁仪 34、首创“九卿议刑”制度,要求慎狱恤刑的是(C)。 A秦始皇B刘邦C李世民D杨坚 35、主张“道统论’的是(D)。 A王弼 B鲍敬言 C嵇康 D韩愈 36、“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岂将衰朽惜残年”的作者 是(A)。 A韩愈B白居易C柳宗元D范仲淹 37、柳宗元认为,法律起源于(D)。 A礼 B权 C术 D势 38、儒家的法律观包含(ABC)。 A维护礼治 B重视德治 C强调人治 D突出法治 39、儒家“礼治”的内容主要有(ABC)。 A以“五伦”为中心B以家族为本位C以等差为继承D以法治为保障 40、儒家“德治’论的内容包含(ACD)。 A德刑并用,以刑辅德B以“宽”、“猛”服民 C注重教化,以德去刑D恤刑慎杀,先教后刑 41、理学产生于(D)。 A秦B汉C唐D宋 42、理学的价值在于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C)。 A规范化B平民化C哲理化D合理化 43、按朱熹的逻辑,可以把常人分成“气禀”最厚、厚、薄、最薄四类,对气禀薄者要 导之以(A)。 A政B礼C德D刑 44、主张废除肉刑的是(D)。 A朱熹B刘颂C仲长统D白居易 45、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是(C)。 A朱熹B韩愈C董仲舒D柳宗元 46、理学的集大成者是(D)。 A陆九渊B程颢、程颐C王守仁D朱熹 47、为了论证“君权神授”,董仲舒提出(A)的神学目的论。 A“天人合一”、“天人感应”B春秋大一统C三纲五常D原心论罪 48、“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是(C)的主张。 A朱熹B阮籍C董仲舒D丘睿 49、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A)。 A“存天理,灭人欲”B“大德而小刑”C“以严为本,而以宽济”D“以公理而灭私情” 50、“革故鼎新”的法律思想是(B)提出的。 A阮籍B范仲淹C丘睿D王安石 51、孔子“仁”论的实质内容是(ABCD)。 A以“爱人”为中心 B以孝悌为根本 C以“克己”、“忠恕”为手段 D以恢复和完善礼治为目的 52、孟子的“仁义”思想在法律上的表现是(ABC)。 A正经界B薄税敛 C省刑罚D法先王 53、荀况认为礼法起源的前提是(CD)。 A天人合一B阶级分划 C明分使群D化性起伪 54、儒、墨两家在法律思想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BCD)。 A儒家“尚贤”,墨家“尚同” B儒家“别贵贱”,墨家“兼相爱” C儒家“义”字当头,墨家“义”、“利”合一 D儒家以“爱人”为核心,墨家以“兼爱”为核心 55、法家把法解释为(ABCD)。 A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B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C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D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56、法家认为法具有以下性质(ABCD)。 A强制性和制裁力B客观性和公平性C等级性D合情性和适时性 57、法家认为法具有(ABCD)的作用。 A“禁恶止乱”,“民治国安”B“定赏分财”、“定分止争” C以法胜民,“一民使下”D君尊主重,“独制四海” 58、法家把法比作(ABCD),揭示法的客观公正。 A尺寸B绳墨C斗斛D规矩 59、法家的“法治”和儒家的“礼治”的关系是(ABCD)。 A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法治”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礼治”代表封建贵族利益 C“法治”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礼治”维护家族宗法制度 D“法治”与“礼治”是两种制度的对立 60、法家提出的“壹法”指的是(ABCD)。 A统一立法权B统一法令的内容C统一人们的思想D执法的主张 )。 61、王安石的法律思想是(D A“革故鼎新”B“大德而小刑”C“存天理,灭人欲”D“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62、“信赏罚,一号令”是(C)的法律思想。 A阮籍B王安石C张居正D韩愈 63、要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是(B)。 A张居正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64、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的核心是(C)。 A势B无为C公利D统一思想 65、“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是(A)提出的。 A墨翟B黄宗羲C老子D柳宗元 66、黄宗羲指出,立法必须体现(C)。 A天意B民意C“以天下为主”D神意 67、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D)。 A贫富不均 B天 C地 D农 68、“九州生气侍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 的作者是(A)。 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D黄宗羲 69、龚自珍提出(C)观点,作为“更法改图”的根据。 A历史发展B三不足C事无不变D趋时更新 70、“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C)提出的。 A魏源B林则徐C龚自珍D张之洞 71、法家提出的执法主张是(ABCD)。 A明法B任法C壹法D从法 72、法家针对“礼治”中的“人治”,提出(ABCD)。 A任法而不任贤B治国的关键是法C贤君无好法就治理不好国家D庸君有好法就能治理 好国家 73、慎到重势思想表现在(ABCD)。 A君主立法,“民一于法”B“权重位尊”才能“令行禁止”C“大君任法而弗躬”D“权 重位尊”的君主“不得背法而专制” 74、儒家和法家的法令思想区别在(ABCD)。 A儒家主张“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法家主张“厚商重罚”、“以刑去刑” B儒家认为“有治人,无治法”,法家认为“法者,国之权衡” C儒家提出“法先王,顺人情”,法家提出“不法古,不修今” D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法家强调“尚法而不尚贤,不用忠” 75、法家“法治”思想的不足之处在于(ABCD)。 A公开否认罪刑相适应 B忽视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 C主张实行君主专制独裁 D弱化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76秦始皇的“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思想的具体表现是(ABCD)。 A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度B废除世卿世袭的官吏制度 C制定统一法令,颁布全国D统一度、量、衡和语言文字 77、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ABCD)。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B应经合义,礼法融合 C“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D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78、王安石“三不足”变法理论指(ACD)。 A天人了不相关,“天变不足畏”B“谨守祖宗之成法” C“祖宗不足法”D“人言不足恤” 79、王安石的“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的含义是(ABCD)。 A废旧法,立新法是当务之急B法治和人治相辅相成 C立法、执法离不开贤才D法治和人治是统一的 80、黄宗羲的“以天下为主”的思想指(ABCD)。 A以此作为立法的最高原则B以“万民忧乐”为立法目的 C人民在政治上与官吏平等D以“学校议政”来保证民主与平等 81、如何理解黄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ABCD)。 A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B君臣上下遵守法律 C法律的目的在于为天下人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82、洪秀全的法律思想包含(ABC)。 A西方宗教迷信B中国古代“天命”神权观念 C农民的平等、平均思想D资产阶级民主意识 83、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AB)。 A人的良知B契约C天意D命令 84、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ABD)。 A设议会B制定宪法C实行民主选举D实行三权分立 85、在中国历史上,两此出现大的礼法之争是在(CD)。 A唐朝B宋朝C春秋战国D清末 86、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与旧民权主义相比(ABD)。 A新民权主义强调“主权在民” B新民权主义主张“直接民权” C新民权主义以“天赋人权”为内容 D新民权主义批判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虚伪 性 87、在新三民主义阶段,孙中山将(BC)规定为新民生主义的主要原则。 A平均地权B耕者有其田C节制资本D集产社会主义 88、“五权宪法”是在资产阶级“三权”基础上增加了(AC)。 A监察权B检察权C考试权D选举权 89、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具有以下特点(BCD)。 A主张代议制B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C否定代议制D主张直接民权 90、子产认为礼(ABCD)。 A与仪有本质区别B是最高的自然法则 C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D要顺民心,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原则 91、邓析和子产都是春秋时期的革新派,他们的思想主张(BCD)。 A完全一致 B并不完全一致 C邓析否定周礼 D子产改良周礼 92、孔子的爱人(BCD)。 A平等地爱一切人B具有宗法性C具有等级性D具有强制性 93、春秋时期,对郑国和晋国“铸刑鼎”,“铸刑书”提出激烈批评的是(CD)。 A子产B赵鞅C孔子D叔向 94、荀子提出的“法数”和“类”分别指(BD)。 A法学原理B法律条文C法条D判例 95、道家法律思想是以(AC)为中心的。 A道法自然B兼爱C无为而治D爱人 96、商鞅认为推行“法治”必不可少的因素是(ABC) A法B权C信D势 97、慎到讲的“公”和“私”分别指(CD)。 A公指正直或者公有B私指利己或者私有C公指人们共同遵守的原则或者规范D私指破坏法令的行为 98、韩非将法定义成“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这个定义包含的含义有(ABCD)。 A法为百姓而制定B法具有国家强制力C法必须公开颁布D法是成文的 99、中国婚姻史上第一次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是在(B)。 A唐朝B太平天国C宋朝D清末 100、洪秀全提出“斩邪留正”,“除妖安良”,其中“正”、“良”指的是(C)。 A清朝封建统治者B地主阶级C农民D农民领袖 101、太平天国时期,具有资本主义民主与科学因素的著作是(B)。 A《天朝田亩制》B《资政新篇》C《十款天条》D《太平刑律》 102、《大清律例》集中体现了纲常名教,而例数《大清律例》十大“仁政“的是(A)。 A张之洞B李鸿章C曾国藩D左宗棠 103、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是(C)。 A曾国藩B左宗棠C张之洞D李鸿章 104、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立法“的祖师爷的人是(D)。 A张之洞B梁启超C黄宗羲D康有为 105、主张“冲破一切封建网罗“的人是(C)。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 106、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后壮烈牺牲的是(D)。 A康有为B严复C梁启超D谭嗣同 107、旧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是(A)。 A《大清律例》B《大清现行刑律》C《大清律例》D《暂行新刑律》 108、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是(C)。 A严复B孙中山C沈家本D康有为 109、清末礼法之争的导火线是修订(C)。 A《大清律例》B《暂行新刑律》 C《暂行新刑律》D《大清现行刑律》 110、提出著名的“五权宪法“的人是(B)。 A章太炎B孙中山C沈家本D潭嗣同 1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民族平等,人民主权以法律效力的是(C)。 A《大清新刑律》B《天朝田亩制》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12、“五权宪法“的核心是(C)。 A设议会B三权分立C权能分治D制定宪法 113、“五权宪法”的精华是(B)。 A政权和治权分立B直接民权C天赋人权D议会制 114、“中华民国”这一词的发明者是(B)。 A蔡元培 B章太炎 C沈家本 D孙中山 115、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论断的是(B)。 A孔子 B管仲 C章太炎 D沈家本 116、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礼治理论的思想家是(D)。 A孔子 B孟子 C管仲 D荀子 117、提出“法义”、“法数”、“类”三个概念的是(A)。 A荀况B孔子C老子D墨子 118、中国思想史上,(A)最先提出了“自然”的概念。 A《老子》B《论语》C《春秋》D《庄子》 119、道家最早提出了(C)法律观念。, A实证主义B现实主义C自然主义D行为主义 120、前期法家提倡(C)。 A定法B制定法律C变法D适用法律 121、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的思想家是(B)。 A申不害B商鞅C管仲D沈家本 )。 1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王安石建议“明法科”,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考察司法官吏。 B张居正主张严格考核官吏之法以整饬吏治 C范仲淹坚决主张改革官制,以作为变法图强的中心内容 D范仲淹要求废除宰相之职,以加强君主专制 多选 1、周礼具有以下性质(ABCD) A道德规则B宗教仪式C法律规则D根本大法 2、周公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周公在我国法律思想史 上的贡献有(ABC) A西周礼治思想的奠基人 B提出明德慎罚思想 C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3(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级政治关系发生了大变动,其主要表现有(ABCD)。 A(奴隶主贵族内部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封建性的贵族 B(产生了新兴地主的独立的商人阶层 C(宗法“礼制”衰落 D(诞生了新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新成文法 4(“国之四维”包括(AC)。 A(礼、义 C(廉、耻 5(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AB) A.兼相爱 B.交相利 6.道家提倡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主张(ABC)。 A、绝仁弃义 B、绝圣弃智 C、绝巧弃利 7、秦朝“法治”思想的内容有(BCD)。B、法 C、术 D、势 8、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包括:(ABCD)。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C、“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D、“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 9、刘颂重法主张的主要内容是(ABC)。 A.、恢复肉刑 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C、法令断一 10、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BCD)。 B、安人宁国 C、务在宽简 D、明正赏罚 11、白居易在正确运用法律方面提出的颇有进步意义的主张有(BCDE). B、理大罪,赦小过 C、消除犯罪,止狱措刑 D、肉刑可废不可复 E、慎选司法官吏 12、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ACDE). A C D E 13、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张有(AD) A、律简刑清 D、严于治吏 14、“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ABCD)。 A(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 B(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 C(要求用形变质不变的方法整顿旧法 D(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15、张之洞提出的“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的含义是(ABCD)。 A(“经术”指纲常名教,是法律的经义所在 B(法律是“表”,即形式 C(经术是“里”,即内容 D(法律的作用强制老百姓服从封建统治秩序 16、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主要观点有(BC)。 B、法须统一,平等 C、“平恕”为审断之本 17、在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礼法之争发生在(BD)。 B(春秋战国 D(清末 18、下列思想家中,主张恢复肉刑的有(CE )。 A.王充 B.仲长统 C.刘颂D.白居易 E.朱熹 19、沈家本确定了清末修律的基本原则有(ABCD )。 A.参考古今 B.中外通行 C.博稽中外D.模范列强 E.博采众长 20、属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思想有( ACE )。 A.平均地权B.耕者有其田C.“主权在人民”D.反清为首要任务E.“节制资本” 21、下列思想家中,主张“无为而治”的有( ABCDE )。 A.陆贾B.鲍敬言C.嵇康D.王弼E.韩愈 22、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ABCD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E(唐甄 不定项选择题 1、夏、商的法律思想是(天命”、“天罚”)。 A“天命”、“天罚”B“以德配天”C“明德慎罚”D“仁、义、礼、智、信 2、法家提出的口号是(法治),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A(依法治国B。法治C。礼法合一D。变法 3、“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的思想。 A(邓析B。老子C。子产D。孔子 4、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子产)。 A(邓析B。孔子C。子产D。荀子 5、道家法律思想是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为中心的。 A(道法自然B。兼爱C。无为而治D。爱人 6、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A(儒法合一B。道家C。黄老学派D。法家 7、"礼治"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 A亲亲尊尊B刑不上大夫C礼不下庶人D世卿世禄制 8、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安人宁国、德主刑辅) A.严刑峻法 B.安人宁国 C.法贵简当 D.德主刑辅 E.明正赏罚 9、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无为而治) A.严刑峻罚 B.无为而治 C.小国寡民D.君尊臣忠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C.玄学思想 D.道家思想 11、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完备最全面论证封建制度和理性和永恒性的思想家是(董仲舒)。 A孔子 B孟轲 C荀况 D董仲舒 12、法家把法解释为(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A. 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 B. 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C(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 D. 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13、早期黄老治学明显具有(儒法 )结合的性质 A道法 B儒法 C儒墨 D礼法 14、秦统治者是先秦(法家 )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5、贾谊主张的法律思想为(礼义结合,礼法结合、秦为鉴,"以民为本"、张削藩,维护中央集权) A礼义结合,礼法结合 B刑无等级 C以秦为鉴,"以民为本" D主张削藩,维护中央集权 1、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 A德主刑辅B存天理,灭人欲C刑、礼、道迭相为用D道统论 2、王安石的法律思想是(“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A“革故鼎新B“大德而小刑”C“存天理,灭人欲”D“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魏源)提出的。 A魏源B林则徐C龚自珍D张之洞 4、要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是(黄宗羲)。 A张居正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5、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设议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 A(设议会B。制定宪法C。实行民主选举D。实行三权分立 6、“五权宪法”是在资产阶级“三权”基础上增加了(监察权、考试权)。 A监察权B检察权C考试权D选举权 7、沈家本认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如何得其用法之人,沈家本主张(所有官吏"皆宜知法"、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学识、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 A所有官吏"皆宜知法" B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学识 C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D设"明法科",培养治法官吏 8、中国历史上在(清朝末年)时期出现过大的礼法之争。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清朝末年 9、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理学 )。 A儒学B道学C"法治"思想D理学 10、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张有(律简刑清、严于治吏) A.律简刑清 B.原情定罪 C.废除酷刑 D.严于治吏 E.增设律学 1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是(章太炎) A.梁启超 B.李鸿章 C.洪仁(王干) D.章太炎 12、王安石的变法理论和变法口号可归结为“三不足”,下列不属于“三不足”的范围的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 A(天变不足畏 B(祖宗不足法 C(人言不足恤 D(变法不足惧 13、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一秉于礼 ) A.一秉于礼 B.更法改图 C.革故鼎新 D.趋时更新 14、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 15、王弼"无为而治"的主张包括(法令要统一,执法要严厉,凡事要以律断罪) A建立"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 B反对繁多苛严的法律 C法令要统一,执法要严厉,凡事要以律断罪 D推行愚民政策 填空 1、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 3、“政之所兴,_在顺民心_;政之所废,_在逆民心_”。《管子牧民》。 4、邓析的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_不法先王_,_不是礼义_”。 5、“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是由_管仲_提出的。 6、孔子倡导仁者“_爱人_”,要求“克己_复礼_”。他的法律观的核心是 仁 。 7、孔子继承“为亲者讳”的周礼原则,在司法方面提出了“_仁者_,_爱人_”的主张。 民_为贵,_社稷_次之,_君_为轻”。《孟子尽心上》 8、“_ 9、“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是(庄子)的著名论断。 10、韩非主张法、(势)、术相结合。 11、董仲舒所讲的“五常”是指仁、谊(义)、礼、(信)、(智) 12、参加《泰始律》制定的人主要有(贾充)、郑冲、杜预等14人。 13、杜预对律、令所下的定义是:“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14、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 15、(王安石)的“有司议罪,惟当守法”主张突破了儒家以经议决狱,颇有法家的“法治”精神。 16、在德礼、政刑的关系上,朱熹主张“(德礼政刑)”。 17、(黄宗羲)最先提出“有治法而后又治人”的主张 18、黄宗羲将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称为“(一家之法)”。 19、张之洞主张,法律必须以(纲常名数)为本源。 20、康有为提出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三个具体方案是:(设代院),制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 21、在中国近代史上,洪仁玕曾提出“法贵得人”的主张,但以丰富的历史事实来加以阐发并付诸实践的当属(沈家本)。 22、沈家本修律的基本原则是“(参与古今),博稽中外。” 23、孙中山曾将他的三民主义的“一贯之精神”概括为自由、(平等)、博爱。 24、章太炎设计的总统制共和国是(资产阶级)的法治国家。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1 一、填空题 1、夏、殷商、西周 2、天命、天罚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4、莫非王土、莫非王臣 二、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B 三、名词解释 1、周礼:西周初期,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由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厘订成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这就是所说的礼或周礼。 2、“亲亲”、“尊尊”: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违抗,不得僭越。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谓“礼不上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礼与刑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也要处以刑罚。当然,即使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 4、“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为了使统治合法化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命是有的,“惟命是天常”,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四、论述题 试论述周公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西周统治者在思想上仍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基于殷商灭亡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的人才可承受天命。?周公以德配天说的提出有重大意义:?它解释了周灭商的原因和周的统治权的来源;?它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公吸取殷商的教训后得出来的。?周公的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对统治者而言,要严于律己,勤于政事;对统治人民而言,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宽以待民,使民心归服。?慎罚是明德在刑事法律原则和政策上的体现,包括: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主张刑罚适中。 五、材料分析 商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就是商王。他直接控制着土地、奴隶和军队,对国家的一切政务有权做出决定,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中所说的王命、王令,就是商王对重大事件做出决定的书面文件。因此,王的命令即为法律,是国家的重要法律形式,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如《尚书》记载的《汤誓》篇,就是商汤发布的动员令。他宣布“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的讨伐命令;在伐桀胜利后发布的《汤诰》中要求臣民必须“各尔守典”,遵守常法。在《伊训》篇中,又说到要制定“官刑”以警戒百官,凡犯有狂舞、酣歌、殉于货色、经常狩猎、侮圣言、逆忠直等“三风十愆”罪者,必须给予惩处。此外还有王“令”的出现,其法律效力也等同誓、诰、训。可见,商王的一切命令都是国家活动的准则,已经具备了法律的最高权威。当然,就立法的整体意义而言,它仍然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夏朝国家形成初始,法制尚处草创阶段,古籍的有关记载虽然很多,但全属后人的追忆或传说,其中不乏可信资料,但很难准确说明夏朝法制的情况。据有关文献记载,其法律形式主要有王命、习惯法。王命。夏王是夏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王的命令就是法律,是夏朝的重要的法律形式,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例如,《尚书•甘誓》记载:“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就是夏启讨伐有扈氏的总动员令。夏朝有奉天罚罪的法制观,假借天意发布的王命是夏朝法的主要形式。禹不传贤而传其子,破坏了“禅让”制,传说中曾经作为继承者候选人的益对此不服,起兵反对,为启 所杀。当时的氏族首领有扈氏也反对启,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启在誓师大会上发表《甘誓》,宣布有扈氏的罪状是“威侮五行”,所以“天用剿绝其命”。而启与有扈氏的战争,是为了“恭行天之罚”。“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星,泛称天象,“威侮五行”即不敬上天,算是最严重的犯罪,必须加以最严厉的惩罚。习惯法。夏代建立之初,习惯法成为当时法律的主要表现形式。夏朝统治者将传袭已久的有利于统治的原始习惯加以筛选补充,把原始社会的祭祀鬼神的“礼”,改造成为适合其统治的习惯法律。夏朝习惯法统治方式是中国国家产生以来最为简陋的统治方式。这种统治方式的落后性是由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立法技术的落后所决定的。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2 一、填空题: 1、礼制 法制 礼治 法治 2、在顺民心、在逆民心 3、刑法 公布 公布成文法 4、先秦 秦汉 5、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兼相爱,交相利 8、道、老子、庄子 9、上古、中古、近古,当今、法与时转则治 10、慎到 二、单项选择 1、A 2、A 3、B 4、C 5、C 6、D 7、A 8、A 9、B 10、C 三、多项选择 1、A C 2、A C 3、A D 4、B C 5、A B C D 6、A C D 7、B C D 8、C D 9、A C D 10、A B C D 四、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1、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释义] 有造成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必定混乱的国家;有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使国家自行安定的法制。后羿的射箭方法并没有失传,但后羿并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百发百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世世代代称王天下。所以法制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律例不可能自动被实行;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种人才,那么法制也就灭亡了。 2、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释义]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指使用刑罚没有等级,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听从君主命令的,违反国家法令的。违反国家禁令,破坏君主制定的法律的,可以处以死罪,不赦免。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有触犯刑罚的事发生,也不因此而减轻刑罚。从前做过好事,又在后来犯过错误,也不因此而破坏法令。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据他们罪过的大小来判断。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到了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 五、论述题 论述韩非法、势、术结合的思想。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他在总结前期法家法、势、术三派得失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更加完整的“以法为本”,法、势、术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以法为本。韩非认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有法。他认为,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法令,它使百姓确信守法的一定受赏,犯法的一定受罚。?治国必须以法为本。法是治国的惟一标准,是统一人们行动的准则。?刑赏是君主手中的“二柄”。他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赏刑结合的思想,把刑赏看成君主维护其权势的两大权柄。?法、势结合论。韩非讲的“抱法处势”,就是即坚持法治又掌握权势的意思。这是韩非法治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法、术结合论。韩非主张用法行术,使法和术结合起来。?综核名实之术;?无为而为与禁奸之术。韩非还吸取道家的无为思想,变成积极进取的人君“南面之术”。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3 一、判断题: 1(? 2(? 3. ? 4. × 5. ? 6. × 7. × 8. ? 9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二、名词解释 1. 《春秋》决狱:指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 2. 《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即唐律的律文部分及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的疏释部分。因为文中疏释部分以“议曰”二字开头,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律疏议》,或者《唐律疏义》。《唐律疏议》总结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经验及其司法实践,折中损益,使之系统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较审慎,内容比较周详,条目比较简明,解释比较确当。其立法理论依据儒家学说,并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其法律思想基础,因此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调整各方面社会关系的主要工具。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通过唐朝与周边各国频繁通使和文化交流,《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亦产生重大影响。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立法,大都摹访《唐律》。国际法制史学者将《唐律疏议》与欧洲的《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国(华)法系”的代表著作。 3.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的修身.治学.体道的永久话题。就像禅宗的“如何是佛祖西来意”是禅师们的永久话题一样。“存天理,灭人欲”是每一个理学家的必修课程。 4. “一家之法”:“一家之法”是针对整个封建制度而提出的,是对整个封建法制的批判。 三、论述题(44分) (下面文章供参考) 两汉初期,经过高、惠、吕、文、景各代以黄老之学为指导的统治,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40年,在近七十年当中,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有了相对的缓和。到武帝初年,出现了“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的情况。同时,由于采取了削藩的政策,在平定吴楚七国 之乱以后,已基本上改变了各诸侯国据地称雄、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封建中央得以站稳脚根,整个中国,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但是,这种大一统是有限度的。正是在这时,也出现了“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的形象。而国家“财赂衰耗而不赡”,“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转毂百数”,“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就是说,原来存在的那些老矛盾,又逐渐暴露出来了。特别是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封建剥削压迫的加强和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而日益尖锐起来了。无论从政治或经济方面来说,这种趋势都严重妨害着封建大一统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在思想领域,汉初虽然推崇黄老,但先秦时各家各派的学说,仍在各处流传。儒道两家固然由于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纠缠在一起,表现为尖锐的对立和互黜,即其他如名、墨、法、阴阳、纵横各家,也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在活动。这样,便出现了董仲舒所说的“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以致“上无以持一统,治制数变,下不知所守”的现象。这对于正着力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封建大一统的统治者们,尤其是不能不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状况,封建统治者们不能不感到继续汉初所奉行的无为之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除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各种新的措施之外,还要力图造成一种同封建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的统一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来统一思想,既以麻痹和束缚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意志,又以驾驭和统制统治集团内部的离心力量。这样,在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之后,汉武帝采纳并实行了他的所谓“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建议。随着儒学成为官学,儒经的受到表彰和儒家经义成为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以至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在法律上,也便开始形成了以这种儒学为指导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指导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这种儒学,是有别于先秦儒学的、由董仲舒奠基的一种新的儒学。它一方面把先秦儒学的内容作了神圣化、神秘化的加工和改造,使之变成了符合“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永恒真理,将那种原来只是表达一种政治伦理思想的儒家的一家之言,通过政权的力量,推崇成了政治、社会以至家庭生活的最高准则;另一方面,它又吸取其他各家、特别是法家和黄老学说中有利于当时统治的内容作为补充,使之成了具有很强适应性的精神武器和统治工具。这样,体现在法律思想上,便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目的直到法律的具体运用,一概从神学方面来加以说明,务使符合“上应于天”的要求。它既对秦代行申、商、韩非之法,任刑而不尚德的理论和实践,持严格的批判态度,强调“德主刑辅”、“明德慎罚”,而同时又注意于“刑名法术之学”;它既重视法律的惩戒作用,而同时又更强调礼律结合,经律互用。甚至把封建宗法等级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原则置于律令之上。它既以先秦儒家经典为准则,任意比附援引,要求一切都无悖于《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同时又使之和神学的说教结合在一起,鼓吹“天刑”、“天罚”和“科冬行刑”,使司法审判带着一种“神判”的痕迹。 因此,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出现,除了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即为了适应巩固和发展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之外,还有它的广泛的历史渊源。从理论方面来说,这种渊源,可以上溯到商、周以至更早的年代。大致言之,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神权政治论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是以“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为基础的君权神授理论。这种理论把天描述成创造和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人格神,制造出“天志”和“天意”的概念: 把一切自然现象都按照目的论的要求赋予道德的属性,把人间的吉、凶、祸、福说成是由天帝的喜、怒、爱、恶所决定的奖赏和惩罚,把人间的王国比附为天上的王国,并把人间的君主神化为代行“天意”的天帝的儿子,即“天子”。这完全是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统治奴隶和平民的神明和天道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所不同的,只是突出地强调“天副人数”,赋予这种观念以更多的理论内涵。正是以这种理论为指导,所以在法律上也就继承和发展了奴隶社会“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制造出所谓天道“任道而不任刑”等理论,从而使“德主刑辅”,“明德慎罚”成为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宗法等级观 中国由父系家长制发展、演变而成的宗法等级制度,经过西周时期的改造和发展,成了维护和巩固奴隶制统治的有力工具。后来新兴的地主阶级继续利用它,使之变成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的基本支柱;它所强调并用以“别贵贱,序尊卑”的“尊尊亲亲”原则,发展到汉中期,由于儒家经典受到推崇而进一步成为封建统治者确立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这时不但根据“春秋之法”建立了“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尊君卑臣的理论,而且确立了“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的名分等级界限。因而体现在法律思想上,也就明确树立了贯彻着宗法等级观念的法有差等的原则。例如封建法律中所包含的族规家法的内容和司法实践中遵循的“凡命夫命女不躬坐狱讼;凡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以及“八议”、“亲属相容隐”等等原则,大抵都是来源于这种宗法等级观念。 (三)阴阳五行说 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点的阴阳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五德终始说”,曾先后被秦、汉王朝的建立者利用来作为他们奉天承运、更称号、改正朔、易旌旗服饰、神化各自统治的根据。嗣后由于它和儒经的结合、特别是由于谶纬神学的泛滥,更渗透到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于是在法律上,不仅由于形成了体现阳尊阴卑的“三纲五常”的伦常体系,使得作为封建社会束缚人民的四条绳索的神权、君权、父权和夫权始终互相依存,渗透到了封建法律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形成了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以“阳为德,阴为刑”和“厚其德而简其刑”为内容的德主刑辅理论和司法时令说;从立法设刑到刑罚的运用,莫不显示着这种阴阳五行说的强烈影响。 (四)百家诸子学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是和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的指导思想和许多主要内容,基本上来源于儒经、特别是《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然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汉初的统治者曾为改变秦代的思想文化统制政策而“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在此以后,汉武帝也仍然指令“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这种情况使得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各派的学说,即使到了汉代中期,也不但远未泯灭,而且仍在继续流传并发挥各自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的以在法律方面它使得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除了主要来源于作为官学的儒家经义之外,还广泛吸取了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资料。例如从尊卑等级为中心内容的礼的观念及其“尊尊”、“亲亲”原则,既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伦理学说的发展,体现了《公羊春秋》的要义,而其中的尊君理论所具的法制内容,又是对先秦法家所强调的法治的基本含义的吸收。又如关于德刑关系、尤其是德主刑辅的理论,不仅直接来自儒经所强调的“明德慎罚”,“明刑弼教”的观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先秦阴阳五行家所鼓吹的“阴阳”,“经权”和汉初黄老所奉行的文武张设、德刑相济一类主张。所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不仅是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和先秦其余各家的法律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上所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它在两汉时期的发展过程,大体上是和当时经学的发展过程相适应的。结合它的这种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如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1、则天顺时,法自君出 由董仲舒奠基的作为官学的神学目的论,公开鼓吹天子是上天之子,人间的君主是上天的代表。法律上对犯罪的惩罚,是君主“顺天行诛”的结果,从而进一步树立了“法自君出”的概念。所谓“君者出令者也”。皇帝一言而为天下法,是“三尺法”的最高主宰。举凡“诏”、“令”、“敕”、“格”、“式”、“例”等等都得由皇帝发布或批准。法律既经制定,原则上君主虽然也应遵守,但在很多情况下君主总是任意“钦定”法律,也往往任意破坏法律;可以法外施恩,也可以法外加刑,而臣下则“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封建皇帝“奉天承运”的这种至尊地位,使法律对于任何侵犯皇权和统治阶级利益的言行,都被视为是违反“天常”的大逆不道的罪行而规定最严厉的处罚。 这种“则天顺时”的思想,还被用来解释天时与刑德之间的关系,并据以规定法律具体执行中必须符合阴阳顺逆和四时运行规律的若干准则。它认为,天地间的阳和阴,分别代表着春夏和秋冬四个季节。而春夏是万物发生、成长的季节,这时只能施行仁德;秋冬是萎缩、收敛的季节,这时始可执行刑罚。其理由就是董仲舒所说的:“阴阳,理人之法也:阴,刑气也;阳,德气也。阴始于秋,阳始于春。”《礼记?月令》篇说得更具体。据说春天正当阳和,要像上天对于萌芽的草木和孤弱的老幼善为安养一样,指令司法部门疏通监狱,解除犯人桎梏,停止狱讼和拷掠人犯;夏天气候开始炎热时,为免囚犯发生疾疫,对轻罪犯人要抓紧决遣和宽缓,对重罪犯人要放松管理,改善伙食,暂停审讯;等到秋天和冬天,才开始恢复狱讼,进行审讯和判决,凡断决死刑,都要定在孟冬十月进行。自汉以后,这些作法大都成为定制。 2、礼律结合,法有差等 封建社会的儒学,由于西汉中期以后地位的变化而受到历代统治集团的重视,被认为是“致王道”之本。就它和法的关系而言,则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分工各异而目的相同;礼的阶级内容虽然和奴隶社会有了不同,但它“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面差外内、远近、新故之极”的作用,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因为据认为,用庆赏刑罚、劝善惩恶,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体现着“仁义恩厚”的礼,足以“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它的重要作用是更不应当忽视的。董仲舒以后,礼和法渐趋结合;只不过作为礼的具体表现的封建伦理道德,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使之似乎更加具有真理性的权威罢了。所以在汉代,不但有关礼的某些原理原则,逐渐融入法典当中,而且有关礼的某些具体规章制度,也纳入了法典。例如赵禹所定《朝律》(或称《朝会正见律》),便是以礼仪入律;所谓“朝觐家庙之仪,吉凶丧葬之典,后世以之入礼者,而汉时多属律也”。等到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开所谓“进论五经异同”的“白虎观会议”以后,统治者们更在《白虎通义》一书中,把董仲舒的神学伦理观点系统化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认定它是永恒性的道德规范,并使之成为封建法律的基本组成部分。 上述“三纲”,是以“尊尊”、“亲亲”原则为中心内容的封建宗法等级观念的核心。它所要求确立并遵循的贵贱、亲疏、尊卑、上下、长幼的严格的等级次序,被认为是关系着“王道”得失的不可移易的社会关系的基础。《白虎通义?礼义》:“朝廷之礼,贵不让贱,所以明尊卑也;乡党之礼,长不让幼,所以明有年也;家庙之礼,亲不让疏,所以明有亲也。此三者行,然后王道得焉”。所以在法制方面,按照董仲舒的说法,只要能够“臣死君而众人死父,亲有尊卑,位有上下,各死其事,事不逾距”, 便可以达到“寇贼不发,邑无狱讼”的目的。在狱讼当中,只有首先弄清楚这种等级关系,“然后轻重之序,可得而论;浅深之量,可得而测”。 具体地说,这种法律面前的差等,首先是“尊君”,维护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所谓“君亲无将,将而必诛”。历代为此所设厉禁很多。从汉代的“祝诅”、“底欺”、“非所宜言”、“腹诽”之类,到隋以后各代的“十恶”罪中谋反、谋大逆等规定,莫不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的。 其次是维护其他各类“尊者”的特权。一方面是严惩以下犯上的各种罪行,另一方面是赋予各类“尊者”以法律上的特权。尤其是后者。身份尊贵的人犯了罪,“废之可见,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但决不能加以捆绑、关押、审讯,让“司寇小吏詈而榜笞之”,因此规定让他们“造乎阙而自请罪”,或者“北面跪而自裁”。 再次是维护家族范围内的不平等关系。封建儒家的伦理学说,强调要“严君臣之分,明尊卑之序”,而这首先要“正父子之伦,定男女之别”。所以在正统法律思想中,家族法规被视为国家法律不可分的部分。如家庭连带责任的规定、按照伦常决定刑罚轻重的规定等等,都体现了这种维护封建特权和法律不平等原则的特点。 3、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先秦儒家在强调“礼治”的同时,还强调和“礼治”密切联系着的“德政”。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德行仁者王”。它强调在治理国家的德、礼、刑、政四种手段中,以德、礼作为主要手段,并且在刑罚的运用上强调“明德慎罚”,“明刑弼教”;“勿庸杀之,姑惟教之”。德刑关系上的这种“德主刑辅”的原则,在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同样有着鲜明的体现。 汉代鉴于赢秦“专任刑罚”的教训,在德刑关系问题上一开始就特别强调德的主导作用。贾谊曾指出:治国的途径,或道之以德教,或欧(同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治而民气乐;欧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即主张文武并用,刑德兼施,而重点却在于道德教化,强调先德后刑。董仲舒把这种思想纳入他的神学目的论范畴,借阴阳清暖之说来阐释德主刑辅的关系。他认为上天好仁恶戾,贵阳贱阴,也就是“大德而小刑之意”。同时,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天是“任德不任刑”的。总之,德主刑辅,有天理和阴阳、寒暑的道理作为根据,是天经地义,不可移易的。他为正统法律思想的这一基本原则,进一步确立了系统的理论。 董仲舒以后,德主刑辅原则尽管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挑战,但是经过谶纬迷信的流行和儒经的法典化,终两汉之世,一直占着支配的地位。《盐铁论》所反映的西汉中期包括刑德问题在内的一系列论战中,强调依靠刑罚以禁奸止寇的法治派代表人物,虽极力攻诘“笃教以导民”的德治论者,但实际上并未削弱德治思想的深远影响。所以宣帝时期的廷史路温舒就仍然上疏极言“尚德缓刑”的必要。王莽时期,统治者在实行所谓“均田”、“废奴”等办法的同时,试图以繁密的立法来禁绝犯罪,但结果“奸史猾民并侵”,“犯者俞众”。反而导致了此后德化思想的高涨。到了章帝刘炟,接受尚书陈宠的建议,“隆先王之道,荡涤烦苛之法,轻薄箠楚,以济群众,全广至德,以奉天心”。这时和以后,虽也出现过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家如王充、王符等人力言法治的重要,但对于“德化”也只是认为“不可独任”,并非予以排斥。至于像荀况强调“惟慎庶狱”,仲长统力主“德教”,是“人君之常任”,刑罚为德教的“佐助”等等,则更是道地的德主刑辅理论了。 4、应经合义,论心定罪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社会上造成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结果,使儒家经学跟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礼和律的相互渗透,德和刑的相互为用,又使律和经 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以至律学作为一门专门学问,和经学并称,受到了官方的同等重视。汉时选举、取士、任官,既要求“明经”,也要求“明律”、“明经”与“善律”、“通律”常相并举。因而不但许多名公巨卿如肖何、赵禹、公孙弘、于定国、路温舒、丙吉等人都以曾为狱吏、“明晓文法”而致位御史、廷尉或丞相,而且一些诸侯王如赵王刘彭祖、淮阳王刘钦和广陵王刘荆等,也都以“通法律”、“善文法”而著称于时。当时要图仕进的一般儒生固然必须研习文法,就是许多经师大儒,也都穷经而兼治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儒家经义是指导一切的最高准则。这在“白虎观会议”以后,尤其显得突出。这样,便造成了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两汉时期律学空前兴盛的情况。就经学和律学的具体关系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据经解律。汉代经学的发展,促进了注释之风的盛行。许多经学大师特别是东汉时期如许慎、马融、赵歧、郑玄、何休诸人,都以治经和注经著闻于世。有的更注经而兼注律,或者引律说经,或者引经解律,许慎甚至引律解字,使经、律相互为用。如郑兴、郑众父子和郑玄的注释《周礼》,何休的注释《春秋公羊》,就都常引《汉律》以为说。至于《汉律》的注疏或章句,据《后汉书?陈宠传》:“汉兴以来,三百二年,科条无限。又律有三家,其说各异”。《晋书?刑法志》:“后人生意,各为章句,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言数益繁,览者益难;天子于是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所以,当时不仅已确有《汉律》的注解,而且注家蜂起,各自形成门户,律学著作之多,至使人们无所适从,不得不由天子下令规定一个统一的注本。显然这些注解全都是以儒家经义为说的。 另一方面是引经决狱。“应经合义”,不仅是对于立法和法律注释的要求,而且也是对于司法实践的要求。这就是要求在法律规定之外,引据儒家经义决狱。在汉武帝时期,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家经典,主要的是《春秋公羊》。所以,实际上也就是依据《春秋公羊》决狱。如董仲舒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他所特别强调的就是“法不远义”,“和不远礼”,“法之所罚,义之所去”,“和之所赏,礼之所取”。吕步舒为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兒宽善决案,廷尉张汤“以宽为秦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其他大臣论事,也多以经义为依据。所谓“不通经术,知古今之大礼,不可以为三公及左右近臣”,原因即在于此。《盐铁论?刑德》所谓“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后汉书?霍谞传》所谓“原情定过赦事诛意”,已成了汉以后魏、晋、六朝封建司法的惯例。 上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点,都是就最主要的方面而言的。它虽然不是包举无遗,却可以从中看出正统法律思想在两汉时期的发展,是同整个两汉社会的发展进程、包括在学术思想上同经学的发展进程相适应的。同时它一经初步形成,就逐渐地对当时的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指导和支配的作用,使我们在探索整个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时,不能不予以充分的注意。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4 1.公羊三世说:所见者,谓昭定哀,己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於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 2. “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是说,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力。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有某些限制罢了。 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维护三纲五常的儒家学说。“西学”只能为“中体”服务。就政治法律制度来说,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都与“中体”相违,都应予以摒弃;要坚持维护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用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 4.《资政新篇》:洪仁轩撰写的太平天国后期官方的政治经济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所包含的法律思想,是洪仁轩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结晶,其显著特点是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带有民主与科学的因素,体现了历史的新趋势。 二、简答题 1.简论沈家本的法学盛衰说。 (1) 沈家本十分重视法理学的研究和宣传,并专门撰写了《法学盛衰说》,剖析了中国法理学不发达的原因; (2) 沈家本强调指出,法理学对于立法、司法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法之明,才能“刑罚中”; (3) 沈家本对于中国法学盛衰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法学之盛衰同政治息息相关,他得出法律和政治的关系:政治决定法律;法盛而政不一定盛,法衰而政必衰。无疑,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但他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揭示出法学衰微的根本原因; (4) 沈家本还认为,法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局的变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以为世局的变化“随法学为转移”,那就陷入资产阶级法律决定论的泥坑了。 2.试述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1) 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 (2) 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 (3) 五权宪法是一种主观空想,具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三、材料分析题(仅供参考) 反映了康有为的《大同书》的哲学思想。 康有为在《大同书》里把人类描写成为一个受苦的人类。他把人类“诸苦”罗列出来,共有六类三十八项之多。他认为在现存的社会中,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是苦的。不仅是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是苦的,就是统治剥削的人也是苦的。他认为,甚而至于“神圣仙佛”也是苦的。他认为人类诸苦的原因,是由于有九种分别。他说:“总诸苦之根 源,皆因九界而已。九界者何,‘一曰国界,分疆土、部落也;二曰级界,分贵贱、清浊也;三曰种界,分黄、白、棕、黑也;四曰形界,分男女也;五曰家界,私父子、夫妇,兄弟之亲也;六曰业界,私农、工、商之产也;七曰乱界,有不平、不通、不同、不公之法也;八曰类界,有人与鸟兽、虫鱼之别也;九曰苦界,以苦生苦,传种无穷无尽,不可思议’。” 《大同书》里面也有很多的幼稚的和反动的论点。康有为甚至认为帝国主义吞并弱小民族,也是通往大同世界的一个途径。这样,他所说的“去国界”就接近于资产阶级世界主义了。他要求“去种界”,可是他心中先有种族分别的成见。他认为白人第一,黄人次之,其余都是劣等民族。他认为经过改换居住地带,改换饮食,以及种族杂婚的方法,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变成白人。这些都是反动的思想。 康有为的最大的事业是组织和领导戊戌变法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他胸怀全局,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主张和论证。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号称为君主立宪的“君民合治”。在经济方面,他提出以商带工。在文化方面,他提出建立以孔丘为教主的孔教,并以之为国教。 四、论述题(仅供参考) 简述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谈谈你对这场争论的看法。 发生在1902年—1911年修订法律过程中的清末礼法之争,是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杨度为代表的法理派就修律的主要指导思想进行的争论。它对晚清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转变和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详细介绍了礼法之争的过程、内容、双方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分析了礼法之争的性质和产生根源,并揭示了其历史意义。一、清末修律的背景和主要指导思想。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清政府为了维持其专制统治决定进行修律,并通过颁布一系列谕令确立了修律的主导思想:参考西方法制,维护中国传统礼教,二者发生冲突时以后者为基准。二、礼法之争的过程。文章依时间顺序和双方争论的主要内容把礼法之争分三个阶段来分析:《刑事民事诉讼法》引发的争议、《大清新刑律》引发的争议和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争,具体介绍了争论的内容、发展过程和结果。三、双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主要介绍了张之洞、劳乃宣和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分析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法律的态度、对西方法律制度的认识和对中国法制改革的主张,并对他们的法律思想略作比较。四、礼法之争的性质。首先介绍了双方对礼法关系的争论。虽然礼教派主张礼法合一而法理派主张礼法分离,但是他们的根本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传统礼教。其次,分析了法理派修改刑律的思想基础。尽管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在改革刑律时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某些法律制度和法律原理,但其思想基础却是“仁政”思想,而不是以保障个人权利为出发点。最后得出结论,指出礼法之争的性质是统治集团内部关于法制改革的激进与渐进之争。五、礼法之争的产生根源。晚清中国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与同时期的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分别处于法律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其内容和精神有着很大的不同,清末礼法之争就是中西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冲突的直接表现。六、礼法之争的意义。清末礼法之争的争论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促进了西方法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通过双方的争论和相互妥协,使得新制定的法律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争论 一) 促所反映的问题对我们的法制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礼法之争的意义:(进了西方法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二) 礼法之争使新制定的法律更具社会适应性;(三) 对中国现代法制建设的启示;(四)沈家本明确说明了“旧律之宜变通者”的五个方面:更定刑名、酌减死罪、死刑惟一、删除比附、惩治教育;(五)立法宗旨是西方资产阶级 的法律理论;(六)制定新刑律,要以国家主义取代家庭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原则来改良中国的封建法律。 作业1 三、名词解释: 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2、仓禀实则知礼义,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仲认为,发展社会经济对于国家的稳定极端重要,特别是发展农业生产,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条件.只有大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搞好粮食储备,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然后才谈的上要人民遵守礼义法度。 3、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及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 4、罪疑惟轻 即审理罪案,凡罪情轻重存在疑惑的,从轻处理。 四、简答题 1、简述夏、商的神权法思想 答:在我国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阶级同时控制着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文化。他们编造“天命”、“天罚”等神权法思想,就是力图神化其统治权力,使之合法化。相传夏代奴隶主已开始利用“天命”、“天罚”对奴隶进行欺骗,给夏王的统治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到了商代,统治者编造了许多上帝立商的神话,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并为垄断神权找到了借口。 2、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 答::“亲亲”和“尊尊”为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长辈);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则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 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所称的“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简述先秦儒家的礼法观 3 答:“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儒家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旧礼改造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新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级贵族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孟子也要求法先王。荀子主张用礼维护封建等级制,并引法入礼要求以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从维护礼治出发,儒家主张:1、以“五伦”为中心,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2、以家族为本位,坚持“亲亲为大”,重视孝、忠。3、区分贵贱等级,以礼规定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4、试述墨家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墨家是先秦时期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提出系统理论学说的学派。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兼相爱,交相利”的法律观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法律观的根本原则。他们要求以它来衡量国家的法律制度,评价各种学说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立法主张,即国家立法必须贯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原则。 (2)法的起源和法制统一论 (3)“赏当贤,罚当暴”的刑赏论 (3)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 五、论述题 1、试论西周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答:西周时期,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明德慎罚”说,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 所谓“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的意思。因此,对于统治者本身来说,要严于律己,勤于政事,绝不可骄奢淫逸。周公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民之依”就是说,统治者不可贪图安逸,要了解一点小民的疾苦,然后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措施,要像文王那样“不遑暇食”,不敢乐于游玩打猎;必须 重视小民的力量,适当满足他们的要求,必须宽以待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所谓“慎罚”,其一,他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那些故意犯罪和惯犯,要从重惩处,虽然是小罪也应处以重刑。而对于那些过失犯罪和偶犯,则从轻处理,虽然有大罪也可减刑。其二,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强调“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只惩罚罪犯本人。其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其四,刑罚适中。就是用刑“不过”,又无“不及”,刑当其罪。这些思想,在当时世界刑法史上是罕见的。当然,周公并非一味讲宽大,也有严的一面。他主张对不忠、“不孝不友”、“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等罪犯严加惩处,“刑兹无赦”。 西周“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虽然只是适应周初政治形势的一种权宜之计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先进的理论,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试论法家的法律思想 答:(1)法的起源与变法论。法家关于法的起源说与变法论,是他们主张社会改革和变法的理论根据。 (2)“以法治国”论。法家认为法是由官府制定、颁布的,并具有强制力,而刑法是加于违法犯罪的人。他们对法的性质和特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3)法的纲要——赏与刑。法家认为赏与刑是法的纲要,治国必须赏刑并用,力求做到“信赏必罚、重刑少赏”。其实质在于重刑。 (4)“势治”论。法家认为要推行法治,必须以君主的权势为前提,以国家政权为后盾。慎到强调人君要牢牢掌握权势,但不能脱离臣民。商鞅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人君只有大权; 独揽,才能树立自己的威势。韩非进一步发展了“势治”思想,主张将法和势结合起来。他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君主实行绝对专制。 (5)“术治”论。法家的术,指君主掌握政权和驾驭臣下的方法和手段。韩非特别强调把! 法和术结合起来。 (6)文化专制论。法家极力反对儒书儒术。商鞅把儒家作为打击的重点,韩非主张毁弃一切文化典籍,取缔所有文化派别,定法家学说于一尊。 总之,法家的思想理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取得政权的需要,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理论。 作业2 三、名词解释: 1、三纲伦常 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2、富民止狱 君主要从根本上使百姓富裕,推崇道德教化,启发他们的脸痴心,阻塞冤屈与滥刑的邪门,使人们从内心乐生,而害怕犯罪,这样,才能使犯罪自然减少,刑罚弃置不用。 3、因俗而治 所谓因俗而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让他们留居原地,按照自己的传统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二是尽可能保留其原有的行政体制。 4、别籍异财 指另立门户,各蓄家产 四、简答题 1、简述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1、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策略 2、文武并用,"德刑相济"的法律思想 3、"罚不患薄",约法省刑的施行方针 4、"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的经济政策 2、简述杜预法律思想的特点。 答:?纳礼入律,礼法合一;?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区分律、令的界限。他所谓的律,仅指刑法,是专门规定关于违法行为所犯的罪名及对这种行为的惩罚方法的;令指各种规章制度。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晋代杜预的立法思想,就是说,法律的文字要简明通俗;条例应明白准确,直截了当;法律的形式要单纯,概念要明确;条文要简约,不要繁密。 3、简述宋明两代统治者的慎刑思想。 答:“慎刑”思想在我国传统刑法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里所说的“慎刑”是指慎重地运用刑罚,即发动刑罚必须谨慎,能不动用刑罚则尽量不动用刑罚。宋明时期,日趋完善的审判制度所体现的恤刑原则,实际上针对的是一般主体,即任何犯人都有申辩、要求复审和复核的权力;其次,恤刑的内容也在增加,以最初单纯的实体上的减免刑罚到宋明以后在审判程序上对滥施刑罚的严加控制。可以说,伴随封建法制的不断完善,对恤刑原则的贯彻也就更加深入和全面。总体来看,“恤刑”原则作为一项封建的法制原则,其实质仍然是为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服务,它赋予统治者的只是一个“仁德”之虚名。尽管如此,其毕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道的一面,具有相当意义上的刑法价值。 4、简述柳宗元的限制复仇理论。 答:柳宗元认为礼与法的目的是一致的,而陈子昂的处理方法使得礼与律出现了矛盾,这是儒家思想所不能接受的,故此“旌与诛莫得而并焉”。他说,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是“不陷于公罪,师愠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则元庆应予表扬;如果其是“不免于罪,师愠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则元庆不应报仇,而应对其处以死刑。柳宗元认为礼法根本一致,共同服务于国家。 五、论述题 1、如何看待“亲亲相容隐”和汉代的复仇, 答:“亲亲相容隐”即中国古代法律允许在一定亲属范围内,互相隐匿犯罪的制度。 又称“亲亲得相首匿”、“亲亲相隐”或“同居相隐不为罪”。亲亲相容隐源于儒家的伦理思想。“亲亲相容隐”是我国封建社会法制中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曾承载了重要的社会职能,体现了古代严刑峻法中温情的另一面,其对于人性的尊重,对于正在进行法治建设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在汉代 ,孝是被社会道德所崇尚的 ,复仇是被国家法律所禁止的 ,而为了孝去复仇又是法律所认可的。孝与复仇的关系反映出汉代以礼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关系。 2、试论白居易的慎选法吏与富民止狱。 答:白居易是唐代政治家、思想家,其思想特色在于崇儒尚法;以儒为主,兼采道、法。由于他处在唐代走向衰败之时,所以,其思想多注重挽救时弊,解决实际问题。 白居易以儒学为主,结合唐代法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进步意义的主张: ?理大罪,赦小过。理大罪,主要针对藩镇、长吏而言;赦小过,针对下层官吏而言。白居易认为,只有严惩横行不法的藩镇、长吏,才能使天下人心悦诚服,执行法律。下层官吏的过失若可宽有则宽有,才能使人感恩效力。 ?消除犯罪,止狱措刑。认为只有百姓衣食有余,才能遵循礼教,只有礼教盛兴,才能刑措不用。所以说,贫穷是人民犯罪的根源。要想消除犯罪,必须先养性、富民。 ?肉刑可废不可复。认为肉刑的废除是干古仁政。因为肉刑残酷,有伤人情,如果恢复肉刑,是不合时宜的。 ?慎选司法官吏。只有有了明习法令、谨慎治狱的司法官吏,才能"准法科罪"。 作业3 三、名词解释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维护三纲五常的儒家学说。“西学”只能为“中体”服务。就政治法律制度来说,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都与“中体”相违,都应予以摒弃;要坚持维护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用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 2、礼法之争 所谓“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3、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孙中山独特的宪法思想,也是他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人民的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权。政府实施治权,采用五权分立制度,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一种中国式的近代革命民主主义的宪法学说。 4、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是魏源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之后,提出的口号。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以达到战而胜的目的。他要求要善于“师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四、简答题 1、简述清末变法修律的原因。 答:主要是指在1901年以后,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被迫推行的法律变革活动。1901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被迫实行“变法”、“新政”以后,中国所面临的内外矛盾并没有因为进行的政治欺骗而缓和或减轻。统治阶层内部的改良派,以及与清朝廷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重大分歧的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顽固也十分不满,国内外要求改革,主张君主立宪制的呼吁越来越强烈,面对越来越强烈的政治、舆论压力,清政府不得不考虑“预备立宪”,企图以更大的欺骗活动,来缓和内外矛盾和舆论的强大压力。 1905年清廷派遣以载泽为首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的政治情况,五大臣出洋考察的结论之一:立宪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国无强弱、无大小,先后一揆,全出宪法一途”。结论之二:立宪是“救危亡之方”。结论之三:“立宪政体,利于君,可使皇权永固”。它们还举例了日本的立宪制来说明。结论之四:中国立宪可参考德国、日本国政体。 在统治集团有关立宪结论中,载泽还提出了立宪三大利:“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减轻,三是:内乱可弭”。西太后仔细考虑了五大臣考察的奏折,经过七次召见一系列的秘议,终于与1906年九月一日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宣布预备立宪”上谕。清廷在上谕中强调,预备立宪应该以:“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为原则。其真实目的在于要求天下臣民“尊君爱国”,“尊崇秩序”,而并非真正“立宪”或“宪政”。 2、简述龚自珍主张的“变法”的主要措施。 答: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3、简述沈家本“会通中西”的修律主张。 答:(1)将儒家的德主刑辅思想与资产阶级法治揉合在一起论证法的性质和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治民。认识到只有法度立,国家才能长治久安。(2)执法原则。主张在适用法律时应贯彻统一、平等原则。抨击传统中国法律适用上的特权现象,引进西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原则,提出旗人汉人“一体同科”的主张。另外,从仁恕之心出发,沈家本还提出用法从宽思想,反对严刑重罚。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已“日趋于轻”,中国应顺应世界潮流,改重为轻。这种轻刑思想较之封建重刑主义思想,是一大历史进步。(3)注重法律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只有公正贤良的执法者,才能更好地执行法律。“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主张所有国家官吏,“皆宜知法”,尤其司法官吏,更应具有专门知识,方能胜任自己职责。为此,他设置律学博士,传授法学,又奏请清政府成立法律学堂,并从外国聘请法学家,培养法律人才。(4)重视法理学的研究和宣传。认为法学的盛衰与政治息息相关:政治决定法律,法学盛,政未必盛,但法学衰,政则必衰。这一主张对法学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总之,“会通中西”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民主科学性和人民性,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与法学的进步思想性质,是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一份宝贵的学术遗产。 4、简述孙中山“权能分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孙中山认为,理想的民主政治应是“政权”与“治权”分开,即人民对国家的管理权应与政府的治理权分开。关于“政权”,应掌握在人民手中,具体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个方面的权力。关于“治权”,应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等五个方面的职权。至于“政权”与“治权”的关系,孙中山指出,应该是“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有了这种政权和治权,才可以造成万能政府,为人民谋幸福。 五、论述题 1、试论晚清统治集团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进行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宪政活动,炮制出《钦定宪法大纲》、《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等宪法文件;2、初步改革法律旧制,如删除律内重法、取消满汉差别,颁行《大清现行刑律》等;3、制定心率;4、改革司法体制,初步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包括审判制度、警察制度及监狱管理制度等。 2、试论张之洞对《刑事民事诉讼草案》的意见。 答:张之洞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反对意见:首先,新法与“中法本原似有乖违”。张之洞眼中的“中法本原” ,“实与经术相表里,其最著者为亲亲之义,男女之别。”而根据新法,则“父子必异财,兄弟必析产,夫妇必分资;甚至妇人女子,责令到堂作证”。认为该法“袭西俗财产之制,坏中国名教之防,训男女平等 之风,悖圣贤修齐之教,刚伦法 ,隐患实深。”另一方面,关于“家室婚姻”、“子孙嗣续”这类旧律中头等大事,新法却语焉不详。假如该法“勉强骤行”,必定“人情惶惑,且非圣朝明刑弼教之本意”。其次,新法“难挽法权”,而只会“转滋狱讼”。在沈家本的奏折中,靠制订通行中外的法律来收回治外法权,是其论证的重心。但张之洞认为,“纵使所定诉讼法条理完密,体例精详”,列强仍会“指瑕索瘢,借端责难”。因为列强在与中国订立的商约中写得很清楚,只有“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审断办法及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完善”,才会放弃治外法权,而这“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完善”10 字“仁括甚广”,“其外貌则似指警察完备,盗风敛,税捐平允,民教相安等事,其实则专视国家兵力之强弱,战守之成效以为从违。”因此,通过法制改革来收回治外法权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最后,诉讼法不应先于实体法制定。在张之洞看来,“西洋各国,皆先有刑法、民法,然后有刑事、民事诉讼法”,而中国先制订诉讼法,不仅“大碍民情风俗”,也“于法律原理枘凿不合”。因此他主张从草案中选出与民情风俗相宜的条文先行修订试办章程,而将《刑事民事诉讼法》暂且搁置,等各实体法修订完成后再作讨论。 作业4 一、试论宗法伦理思想在《唐律疏义》中的反映。 答: 二、试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皇权之上,法自君出。君主是代表上天来统治人世的,君主代表天意,君主的言论是金科玉律,神圣不可侵犯,全体臣民都必须顺服,决不能抗拒不从。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汉代就出现了谋反、谋大逆等罪名,为后代"十恶"之最的发端。 2、应经合义,礼法融合。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以儒为主,礼法合流的特点。他将儒家经义应用于法律实践,他的《春秋》决狱较集中的体现了汉代礼法融合的趋势。由于董仲舒以经决狱,以经代律,是儒家思想在法律领域也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奠定了礼法融合的基础。 3、"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它由西周时期周里所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继承和发展而来。到了西汉中期,董仲舒根据先秦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和韩非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主张,并用阴阳学说加以附会,提出了一套带有的神学色彩的“三纲”学说,以维护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 4、德主刑辅,先教后刑。董仲舒继承和发展立孔子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强调以 道德教化为主;并用阴阳学说加以阐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理论。"阳为德,阴为刑","刑者德之辅,阳者阴之助";一切都是天意的体现,从而为封建统治者的德刑兼用的统治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5、《春秋决狱》,"原心定罪"。董仲舒是以儒家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他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到董仲舒是其基本上形成和确立起来,它对汉朝以后中国的封建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这种影响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三、试述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 答: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分别是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 1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不同之处: 1历史时期不同,衔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过程中,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2代表利益不同,先秦礼不老祖宗争是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近代礼法之争是代表地主阶级的法治观的礼教派与代表资产阶级的法治观的法理派之间的冲突。3争论的焦点为同,先秦礼法之争的集中焦点是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其实质是儒法之争,近代礼法之争是其立法宗旨不同,即采取旧的纲常 名教还是采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理论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要不要用国家主义取代这家族主义的问题,实际上是法法之争。4争论的结果不同,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取得了胜利,秦国以法家理论为指导逐步强磊,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新刑律 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纳常 名教 条文,沈家本也被迫辞去修律大臣的职务。 2两次礼法之争的内在联系。清末法理派是对先秦传统的礼的发展,因此,两次礼法之争中的礼是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四、试述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影响。 答: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极端注重伦理纲常的社会,这一传统生生不息。然而当代中国是必然要实行法治的,这是中华民族兴起所必经的历史过程。中国试图建设法治国家的努力已有百余年,但是回顾这百余年的沧桑历程,中国仍然没有实现法律的现代化。1842年到1901年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在坚持根本的政治制度、伦理纲常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一些与西方法律接近的改良和补充,这是一条过于保守的道路。“这一道路的主张者没有认识到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没有清醒的认识到中华法系已经整体落后的事实,没有充分认识到新的世界秩序的真谛,天真的以为中华法系只是一所只需经过一些修补就可以恢复完美的大房子。” 1905年开始的清末修律到1949年国民政府垮台,这一时期法律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是贯穿了“全盘西化”的原则;而自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权建立到1978年的法律现代化进程则以“全盘苏联化”为原则,这两个阶段的法律现代化都是照抄照搬他国的东西,无视本国实际,以强制推进的急功近利的方式迫使中国法律实现现代化,事实已经证明这是失败的。中国真正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严格的来讲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这百余年并不成功的经历与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以礼入法,礼法结合”,“刑民不分,以民为主”,“息讼厌讼,崇尚调解”等法律传统相比,根基尚不够牢靠。中国要在法治的道路上赶超西方主要的发达国家必须要加速度的发展,对西方的法律文化要采取“拿来主义”,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正视历史,正视现实,搞清楚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哪些弊端与传统法律文化有关,只有找到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因此,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转向现代法律文化,并非割裂历史,相反,中国二千多年以来形成的 传统法律文化必然对当代中国的法治产生影响。 第 1 大题 填空题 1 . (4分) 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的,,,,,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直到,,,,,,,,之交中国才转入封建社会。 夏朝春秋战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 (4分) 中国早期法律观首先表现出直观、,,,,的特性,青铜时代的人们只知有“,,,,”而不知有“法”。 单一 刑 3 . (4分) 法家以“,,,,,,,,”的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观作为其“,,,,,”的理论基础。 好利恶害法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 . (4分) 孟子始终以,,,,的继承者自居,孟子的思想包含着民本主义、,,,,,等积极因素。 孔子限制君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5 . (4分) 儒家伦理法具有以下特征:,,,,,、,,,,,及广泛强制性。 世俗性宗法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 2 大题 判断题 1 . (2分)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政治法律学说的思想家是周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2 . (2分) 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目的在于神化王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3 . (2分) 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男尊女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4 . (2分) “竹刑”的作者是邓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5 . (2分) 法家提出的口号是变法,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6 . (2分)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罚的第一人是商鞅。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7 . (2分) 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儒家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8 . (2分) 儒家的法律观包含重视德治的内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9 . (2分) 壹法是法家提出的司法主张之一。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10 . (2分) 法家提出的“任法”即要求有法必依。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正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第 3 大题 单项选择题 1 . (2分) 夏、商的法律思想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天命”、“天罚”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以德配天”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明德慎罚”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仁、义、礼、智、信” 2 . (2分) 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特征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乐观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 第一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功利主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义务本位 3 . (2分) 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邓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 孔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子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荀子 4 . (2分) 孔丘的法律思想以( )为核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仁”、“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 “人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仁”、“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法治” 5 . (2分) 先秦法家中以重“势”而著称的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申不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 慎到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商鞅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韩非 第 4 大题 多项选择题 1 . (3分) 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源泉主要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祭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 宗教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戎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原始崇拜 2 . (3分) 西周的“以德配天”包含两层含义,分别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求上帝的保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 上帝立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动摇了神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强调德治,弱化天命 3 . (3分) 中国古代“礼治”的基本特征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礼不下庶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 亲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刑不上大夫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尊尊 4 . (3分) “明德慎罚”中“慎罚”的主要内容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针对不同的罪犯区别对待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 反对株连,主张罪止一身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刑罚适中 5 . (3分) 后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韩非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 商鞅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李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李悝 6 . (3分) 管仲把( )视为“国之四维”。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 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耻 7 . (3分) 子产铸刑书及其产生的争论的历史意义在于(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 使过去的礼、刑分立走向礼、刑统一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否定和限制了贵族的法定特权 8 . (3分) 法家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立法原则包括(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顺天道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 因民情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随时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量可能 9 . (3分) 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商鞅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子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管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慎到 10 . (3分) 韩非认为,要树立君主的威信,使法律得到贯彻执行,要做到“三易”,此“三易”为 ( BCD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 易行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 易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 易见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 . 易知 第 5 大题 简答题 1 . (10分) 儒家省刑慎罚刑法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视不仁不义为最严重的犯罪 2、重德轻罚 3、恤刑慎杀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 (10分) 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法先王”的思维模式。先王、圣人创制的大经大法是尽善尽美的,是不变之常道,后世统治者只需因时制宜、知权达变、适当损益,即可用之治世。“法先王”使旧邦维新、托古改制成为可能。 2.家族伦理主义。儒家重道德,但其所重的道德并非一般的人际关系,而是家族伦理主义,或宗法人伦主义。在儒家看来,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孝”、“友”等关系,就是搞好了政治。 3.民本主义。儒家关心民瘼,重视民命,认为富国必先富民,国家的安危、政治的治乱都取决于民心的向背。 4.大一统的君主主义。儒家反对分裂,主张统一,但又把维护君权看作是统一的根本措施。 5.“中庸”的法律方法论。“中庸”的基本含义是“和”,即“无过”,也“无不及”。儒家对法的论述都是以中庸主义作方法论来展开的。此外,对待法制的适用,儒家的主张是要根据时事有所权变,反对教条的理解等等。 6.德主刑辅。在治理国家方面,儒家一直坚持德礼为主、为本、为体,政刑为从、为末、为辅的基本原则。 7.重义轻利。儒家主张把义放在第一位,即肯定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重义轻利是儒家法律价值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国古代民商习俗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试卷名称:策略一所属课程:中国法律思想史(本)课程任务:任务二完成时间:90总分:100.00交 卷 第 1 大题填空题 1 . (4分) 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 . (4分) 韩愈的法律思想以反对,佛,、,道,,恢复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统治地位为宗旨。 3 . (4分) 急进民主派是指“,五四,,”前后,在中国思想界、文化节出现的一种思潮,他们以《,,青年杂志,,,,,,》等刊物为阵地,对封建专制发起冲击。 4 . (4分) 中国早期法律观首先表现出直观、,好利恶害,,,的特性,青铜时代的人们只知有“,法治,,,”而不知有“法”。 5 . (4分) 中国古代法律观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与,,,,,、,,,,,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第 2 大题判断题 1 . (3分)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罚的第一人是商鞅。正 确 2 . (3分) “法理派”的法律思想是激进的。 错 误 3 . (3分) 玄学基本上是法家思想的新发展。错 误 4 . (3分) 《庄子》将《老子》的“无为”之道推向虚无的极端。正 确 5 . (3分) 儒家的法律观包含重视德治的内容。正 确 6 . (3分) 玄学基本上是法家思想的新发展。 错 误 7 . (3分) 对于治理国家,唐初统治者主张礼刑并用,轻罪重罚。 错 误 8 . (3分)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官方思想。正 确 9 . (3分) 道家认为,“道”是支配一切的主宰。正 确 10 . (3分) 继承孔、孟重德轻刑的思想,提出“德主刑辅”治国方略的是朱熹。正 确 第 3 大题单选题 1 . (3分) 主张“道统论”的是(D )。 A.王弼B.鲍敬言 C.嵇康D.韩愈 2 . (3分) “法理派”法律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A )。 A.实践性 B.民主性 C.理论性D.革命性 3 . (3分) 要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是(B )。 A.张居正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4 . (3分) 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B )。 A.邓析B.孔子C.子产 D.荀子 5 . (3分) 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A )。 A.“存天理,灭人欲” B.“大德而小刑” C.“以严为本,而以宽济” D.“以公理而灭私情” 第 4 大题多选题 1 . (4分)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有(ABC )。 A.神权法理论 B.宗法思想 C.阴阳五行说D.纲常礼教 2 . (4分) ( AB)是“正始玄风”的主要人物,魏晋玄学的创始人。 A.王弼B.何晏C.嵇康 D.向秀 3 . (4分) 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ACD ) A.“逢变局须变法”的变法主张B.“师夷长技以制夷”C.务实学、倡实务的实用主义路线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行动纲领 4 . (4分) 子产铸刑书及其产生的争论的历史意义在于( ABCD)。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使过去的礼、刑分立走向礼、刑统一 C.打破了“刑不上大 夫”的传统 D.否定和限制了贵族的法定特权 5 . (4分) 王守仁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 A.因地制宜的立法思想B.“申明赏罚”的刑罚思想 C.区别对待的执法思想 D.以“保甲” 、“乡约”正风俗 第 5 大题问答题 1 . (15分) 儒家省刑慎罚刑法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1、视不仁不义为最严重的犯罪;2、重德轻罚;3、恤刑慎杀。
本文档为【2013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最全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284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