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骐主编_课后习题答案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骐主编_课后习题答案

举报
开通vip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骐主编_课后习题答案金融学(第三版)曹龙骐主编_课后习题答案 曹龙骐《金融学(第三版)》课后名词解释及习题答案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格雷欣法则: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6(什么是货币量层次划分,我国划分...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骐主编_课后习题答案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骐主编_课后习题答案 曹龙骐《金融学(第三版)》课后名词解释及习题答案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格雷欣法则: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6(什么是货币量层次划分,我国划分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内容如何, (1)所谓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含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2)货币量层次划分的目的是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定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探索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程度,以便中央银行拟订有效的货币政策。 (3)我国货币量层次指标的划分标准主要为货币的流动性。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具有可以及时变为现实的购买力的性质。流动性程度不同,所形成的购买力也不一样,因而对社会商品流通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4)我国目前货币量层次的划分内容如下: M0=现金;M1=M0+企业结算户存款+机关团体活期存款+部队活期存款;M2=M1+城乡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M3=M0+全部银行存款 8(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有哪些特点, 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不能是观念上的,必须是现实货币。 (2)不需要有足值的货币本体,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只是一种媒介,转瞬即逝,所以,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 (3)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在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条件下,交换过程分裂为两个内部相互联系而外部又相互独立的买和卖行为。这两个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开了,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10.与流通手段相比,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有哪些特点,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与流通手段相比较,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有以下特点: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则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环节。 ?流通手段只服务于商品流通,而支付手段除了服务于商品流通外,还服务于其他经济行为。 ?就媒介商品流通而言,二者虽都是一般的购买手段,但流通手段职能是即期购买,支付手段职能是跨期购买。 ?流通手段是在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而支付手段是在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下发挥的作用。 ?货币赊销的发展,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很长的支付链条,一旦某个商品生产者不能按期还债,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严重时会引起大批企业破产,造成货币危机。所以,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与扩展为经济危机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创造了客观条件。 13. 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1)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 (2)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称“格雷欣法则”。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3)因此,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 所以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15.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其基本特点是: (1)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2)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 (3)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 (4)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稳定和汇率稳定。 (5)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货膨胀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6)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随着银行转账结算制度的发展,存款通货的数量越来越大,现钞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小。 第二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 本章重要概念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它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指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其实质是通过赊销或消费贷款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提前消费的条件,促进商品的销售和刺激人们的消费。 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中长期贷款形式,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口,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可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 卖方信贷:卖方信贷是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对出口商提供的信贷。 买方信贷:买方信贷是由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 补偿贸易:补偿贸易是指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待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的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信用方式。 信用工具: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商业票据:所谓商业票据,就是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凭证。分为商业期票和商业汇票两种。 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汇票的一种,由银行承兑。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而使利率不能继续下降而“锁定”在这一水平,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问题。“流动性陷阱”相当于货币需求线中的水平线部分,它使货币需求线变成一条折线。 本章思考题 5.试述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 (1)商业信用直接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相联系,有其广泛的运用范围,因而它构成了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得到广泛发展,成为普遍的、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几乎所有的工商企业都卷入了商业信用的链条。 商业信用在调节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交易费用、加速商品流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2)但它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性: ?严格的方向性。商业信用严格受商品流向的限制。 ?产业规模的约束性。商业信用所能提供的债务或资金是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基础的,它最终无法摆脱产业资本的规模限制。 ?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商业信用是由工商企业相互提供的,如果某一环节因债务人经营不善而中断,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债务链条的中断,引起债务危机的发生,甚至会冲击银行信用。 由于上述局限,使商业信用具有分散性、盲目性的特点,所以它不能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信用的中心和主导。 15.试述利率杠杆的功能。 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它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率杠杆的功能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1)宏观调节功能 ?积累资金。资金总是一大短缺要素。通过利率杠杆来聚集资金,就可以收到在中央银行不扩大货币供给的条件下,全社会的可用货币资金总量也能增加之效应。 ?调节宏观经济。利率调高,一方面是拥有闲置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受利益诱导将其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使全社会的资金来源增加;另一方面,借款人因利率调高而需多付利息,成本也相应增加,从而促使全社会的生产要素产生优化配置效应。国家利用利率杠杆,在资金供 求缺口比较大时(资金供给,资金需求),为促使二者平衡,就采取调高存贷款利率的措施,在增加资金供给的同时抑制资金需求。运用利率杠杆,还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结构。 ?媒介货币向资本转化。利率的存在与变动能够把部分现实流通中的货币转化为积蓄性货币,能够把消费货币变成生产建设资金,同时推迟现实购买力的实现。 ?分配收入。利息的存在及其上下浮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的改变,从而调节国家与人民、国家财政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以及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 (2)微观调节功能 从微观角度考察,利率作为利息的相对指标影响了各市场主体的收益或成本,进而影响了它们的市场行为,利率杠杆的微观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激励功能。利息对存款人来说,是一种增加收入的渠道,高的存款利率往往可以吸收较多的社会资金;利息对于借款人来说,为减轻利息负担,增加利润,企业就会尽可能地减少借款,通过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途径,按期或提前归还借款。 ?约束功能。利率调高会使企业成本增大,从而使那些处于盈亏边沿的企业走进亏损行列,这样,企业可能会作出不再借款的选择;其他企业也会压缩资金需求,减少借款规模,而且会更谨慎地使用资金。 第三章 金融市场 本章重要概念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买卖金融工具以融通资金的场所或机制。之所以把金融市场视作为一种场所,是因为只有这样才与市场的一般含义相吻合;之所以同时又把金融市场视作为一种机制,是因为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活动既可以在固定场所进行,也可以不在固定场所进行,如果不在固定场所进行的融资活动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融资机制。 同业拆借:指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短期互相借用资金的融资行为。 套期保值:(Hedging)亦称抵补保值,它是指为了对预期的外汇收入或支出、外币资产或负 金融期权:金融期权是指以金融商品或金融期货合约为标的物的期权交易形式。 看涨期权:又称买入期权,指期权的买方具有在约定期限内按协定价格买入一定数量金融资产的权利。 看跌期权:又称卖出期权,指期权的买方具有在约定期限内按协定价格卖出一定数量金融资产的权利。 本章复习思考题 2.如何对金融市场进行分类, (1)按交易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2)按市场级次,可以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指的是证券、票据、存款凭证的发行市场。二级市场是金融工具流通转让的市场。 (3)按交易方式可以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现货市场是当交易双方成交后,立即或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钱货交割的交易形式。期货市场是以标准化远期交易合约为交易对象的交 易市场。 (4)按功能可分为综合市场和单一市场。 (5)按区域可分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6.同业拆借市场有哪些主要模式,其共同点何在, 同业拆借市场的分类: (1)按媒介形式,同业拆借市场可分为有媒介市场和无媒介市场。前者是指有专门中介机构媒介资金供求双方资金融通的市场。后者是指不通过专门的拆借中介机构,而是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建立的同业拆借网络,或者通过兼营性的或代理性的中介机构进行资金拆借的市场。 (2)按照资金拆借的保障方式,可分为有担保市场和无担保市场。前者是指以担保人或担保物作为防范风险的保障而进行的资金拆借融通。后者是指可以通过在中央银行的账户直接转账的资金拆借。这类拆借多发生在期限较短,确定担保或抵押在技术操作上有一定困难,且有良好的资信和法律规范作保证的背景下。 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 (1)进入市场的主体有严格的限制。(2)融资期限较短。(3)交易手段比较先进。(4)交易额较大。(5)利率由供求双方议定。 第四章 金融机构 本章重要概念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金融机构,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专业银行:专业银行是指专门经营指定范围的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 开发银行:开发银行是指专门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性投资提供中长期贷款的银行。 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为投资性金融中介,是专门为工商企业提供证券投融资服务和办理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 进出口银行:进出口银行是指专门为对外贸易提供结算、信贷等国际金融服务的银行。 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股票或基金受益凭证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根据既定的最佳投资收益目标和最小风险原则,将其分散投资于各类有价证券或其他金融商品,并将投资收益按基金投资者的基金股份或基金受益凭证份额进行分配的一种投资性金融机构。 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是指专门从事有价证券发行和买卖等业务的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主要依靠投保人缴纳保险费和发行人寿保险单的方式筹集资金,对那些发生意外灾害和事故的投保人予以经济赔偿。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于2003年4月28日正式挂牌,主要是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其成立,是我国银行监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银行监管工作迈入了一个新阶段,有利于银行业监管水平的提高。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于1992年10月宣告成立,是国务院证券委的监管执行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于1998年11月18日成立,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或政府的相关决策进行投融资活动的金融机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一般来说,政策性银行贷款利率较低、期限较长,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其放贷支持的主要是商业性银行在初始阶段不愿意进入或涉及不到的领域。1994年,我国组建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政府间国际金融机构,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主要宗旨是通过会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的蹉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和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等。 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即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政府间国际金融机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会员国提供中长期资金,解决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部分资金需要,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复兴与发展,并协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开发资源,从而起到配合IMF贷款的作用。 国际开发协会:国际开发协会是世界银行的附属机构,宗旨是:对落后国家给予条件较宽、期限较长、负担较轻、并可用部分当地货币偿还的贷款,以促其经济发展、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际金融公司:国际金融公司既是世界银行的附属机构,同时又是独立的国际金融机构,主要宗旨是:为会员国中的发展中国家的私人企业提供没有政府担保的各种投资,促进外国私人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推动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等。 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是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商业银行组织,在国际清算中充当受托人或代理人,为国际金融活动尤其是各国中央银行的合作提供便利,称为“中央银行的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是面向亚太地区的区域性政府间金融开发机构,主要宗旨: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与技术援助,帮助协调成员在经济、贸易和发展方面的政策,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 本章思考题 1.试述金融机构的功能。 (1)金融中介机构的基本功能:在市场上筹资从而获得货币资金,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同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这构成金融机构的负债和资产业务。 (2)金融机构的经纪和交易功能: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提供金融交易的结算服务;自营交易金融资产,满足客户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需求。 (3)金融机构的承销功能:提供承销的金融机构一般也提供经纪或交易服务,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并把这些金融资产出售给其他市场参与者。 (4)金融机构的咨询和信托功能: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的投资组合。 2. 试述金融机构的基本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金融机构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金融机构的管理地位,可划分为金融监管机构与接受监管的金融企业。 (2)按照是否能够接受公众存款,可划分为存款性金融机构与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存款性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存款形式向公众举债而获得其资金来源;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则不得吸收公众的储蓄存。 (3)按照是否担负国家政策性融资任务,可划分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非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由政府投资创办、按照政府意图与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非政策性金融机构则不承担国家的政策性融资任务。 (4)按照是否属于银行系统,可划分为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按照出资的国别属性,又可划分为内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和合资金融机构;按照所属的国家,还可划分为本国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 3.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哪几种制度形式, (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即在一国范围内单独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通过总分行制,集中行使金融管理权,多数国家采取这种制度。 (2)二元的中央银行制度。即在一国范围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分别行使金融管理权,如美国、德国。 (3)跨国中央银行制度。几个国家共同组成一个货币联盟,各成员国不设本国的中央银行,而由货币联盟设立中央银行,如1998年6月欧盟在法兰克福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 (4)准中央银行制度。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设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如新加坡、香港。 4.西方国家专业银行的特点是什么, (1)专门性。专业银行的业务具有专门性,服务对象通常是某一特定的地区、部门或专业领域,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2)政策性。专业银行的设置往往体现了政府支持和鼓励某一地区、部门或领域发展的政策导向。 (3)行政性。专业银行的建立往往有官方背景,有的本身就是国家银行或代理国家银行。 5.什么是投资基金,其组织形式如何, (1)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股票或基金受益凭证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根据既定的最佳投资收益目标和最小风险原则,将其分散投资于各类有价证券或其他金融商品,并将投资收益按基金投资者的基金股份或基金受益凭证份额进行分配的一种投资性金融机构。投资基金的主要优点在于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专家理财、规模经济。 (2)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分契约型与公司型两种。 ?契约型是指基金的设定人(基金经理或基金管理公司)设计特定类型的基金,以信托契约的形式发行受益凭证,募集投资者的定期资金,进行运营和投资。基金的募集、保管、利润分配、收益及本金的偿还支付等业务则委托银行具体办理。 ?公司型投资基金是指通过组建基金股份公司来发行基金股票,募集投资者的资金,由公司投资经理部门或委托其他投资管理公司操作投资,并以基金股息、红利形式将收益分配给投资者,基金资产的保管与业务处理可以由公司本身负责,也可以委托银行办理。公司型投资基金的最大特点是基金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是股份公司与股东的关系。美国绝大部分投资基金属于此类型。 6.我国的金融机构与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相比较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主要表现在: ?都设立有中央银行及中央金融监管机构; ?金融机构的主体都是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比较庞杂; ?金融机构的设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金融体制的变革不断进行调整的。 (2)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政府,独立性较小,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都要服从于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 ?中国的金融机构以国有制为主体,即使是股份制的金融机构,实际上也是以国有产权为主 体; ?中国商业银行总数不多,规范的专业银行也少,即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主体的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数量相对不足; ?中国政策性银行的地位突出,但政策性金融业务(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的运作机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资金“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中国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仍然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都在向混业制全能银行方向发展; ?中国的专业银行发展缓慢,国外较为普遍的房地产银行、为中小企业股务的银行和消费信贷机构,在中国都未建立; ?中国的保险业比较落后,保险机构不多,特别是地方性保险机构有待发展,保险品种少,保险业总资产和保费收入与中国经济总体规模、人口规模相比较显得太小;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的设置及其运作,都有相应的法律作为依据,而中国金融法律不健全,由此造成了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的不规范和无序竞争。 8.试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开发协会各自贷款的特点。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与一般政府贷款或国际商业贷款有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贷款对象,限于成员国政府;?贷款目的,限于帮助会员国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用于贸易和非贸易的经常项目支付,但近几年也增设了一些用于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改革的贷款;?贷款期限,限于短期贷款;?贷款规模,一般与成员国向IMF缴纳的份额成正比例关系;?贷款方式,借款国用相当于借款额的本国货币向IMF购买外汇;?贷款利率,根据资金来源而定。非借款的资金来源,贷款利率略低于市场利率;借款的资金来源,在借入利率基础上加0.2%,0.325%不等的差额。除利息外,每笔贷款还要收0.5%的费用;?计价货币,基金组织无论以什么货币提供贷款,都以特别提款权计值,利息也用其支付。 (2)世界银行的贷款特点是:?贷款一般须与特定的工程项目相结合。?贷款期限较长。短则数年,最长可达30年,平均17年左右,宽限期4年左右。?贷款利率参照资本市场利率,但一般低于市场利率。?手续严密。从提出项目到取得贷款,一般需要1.5,2年时间。 ?贷款必须如期偿还,不能拖欠或改变还款日期。?借款国承担汇率变动的风险。世界银行的贷款都以美元计值。 (3)国际金融公司的贷款特点:?贷款不需要政府担保,可以直接贷款给会员国企业;?贷款期限一般为7,15年;?采用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一般高于世界银行的贷款利率;?贷款额一般为10,2000万美元。 (4)国际开发协会的贷款特点:?贷款期限长,可长达35,40年;?不收利息,每年只收0.75%的手续费。?有较长的宽限期,还款的负担轻;?偿还贷款时,可以全部或一部分用本国货币。由于协会贷款条件特别优惠,故被称为软贷款,而世界银行贷款一般称为硬贷款。 9.国际清算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国际清算银行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作为国际货币和银行领域合作的论坛。国际清算银行定期举办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例会,以及各个高级别专门委员会会议,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会议等。 (2)为各国中央银行提供国际银行服务。它是国际黄金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的重要参加者,并代理各国中央银行买卖黄金和外汇,还多次向成员国中央银行提供巨额的短期贷款,以应对这些国家的收支失衡问题。 (3)作为国际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中心。国际清算银行在国际金融调研与信息工作方面有很高的权威性,经常出版有关国际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状况的各类信息,并管理着一个所有成员中央银行可自动进入的中央银行经济数据库。 (4)作为国际代理或受托机构,协助执行国际金融协定,以及为私人充当欧洲货币清算和 交割系统的代理人和一些外债重组的抵押品代理人。 10.亚洲开发银行的主要宗旨是什么, (1)通过集中亚太地区内外的金融和技术资源,向其成员国提供贷款与技术援助,帮助协调成员在经济、贸易和发展方面的政策,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 (2)其主要业务是向亚太地区加盟银行的成员国和地区的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境内公私企业以及与发展本地区有关的国际性或地区性组织提供贷款。 第五章 商业银行 本章重要概念 分业经营:即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分离经营,严禁交叉开展业务。这种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有利于分业监管,能够有效防止金融风险,但也使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混业经营:即金融业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业务可以由一家法人主体或控股公司经营。这种全能型的商业银行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它注重货币资金的充分流动以提高其使用效益,有利于银行展开全方位的业务经营活动,从而增强银行的竞争力,并充分发挥银行的经济核心作用,但它不利于金融监管,增加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等。 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流动性原则: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告贷的能力。流动性在这里有两层含意,即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缴纳保费,一旦某商业银行面临危机或破产,就由保险机构为存款人支付一定限度的赔偿,从而使存款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本章思考题 4. 商业银行有哪些主要职能, (1)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资产业务,将所集中的资金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去。 (2)支付中介 支付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 (3)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职能是商业银行的特殊职能,它是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吸收活期存款的有利条件,通过发放贷款、从事投资业务而衍生 出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信用工具的创造;二是指信用量的创造。 (4)信息中介 信息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效解决经济金融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5)金融服务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服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6. 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盈利性原则 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其经营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盈利性既是评价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商业银行最终效益的体现。影 (2)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告贷的能力。流动性在这里有两层含意,即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受损失的前提下随时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经常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各种存款和其他所需资金。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流动性是指前者,即资产的变现能力。 (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益、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的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安全性的反面就是风险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风险。 (4)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原则的协调 ?商业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作为经营管理者,协调商业银行的三原则关系,既达到利润最大化,又照顾到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是极为重要的。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盈利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往往呈反方向变动。 ?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原则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的重要基础。 9(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规避资本管制,增加盈利来源。商业银行为了维持其盈利水平,纷纷设法规避资本管制给银行经营带来的限制,注重发展对资本没有要求或资本要求较低的中间业务。 (2)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融资出现了证券化和利率自由化趋势,银行资产来源减少,存贷利差缩小,银行资金运用又受到许多限制,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更大的困难。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选择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经营策略,从而使中间业务迅速扩张。 (3)转移和分散风险。由于资产业务的风险提高,商业银行注重寻求发展资产业务以外的中间业务,以分散和转移风险。 (4)适应客户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金融衍生工具的层出不穷,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多样化对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商业银行为了巩固与客户的关系,便大力发展代理客户进行衍生工具服务。 (5)商业银行自身的有利条件促使其发展中间业务。 (6)科技进步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电脑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六章 中央银行 本章重要概念 支付清算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具体地讲,它是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货币转移的规则;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 本章思考题 2(试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要求。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既为中央银行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又为中央银行的产生提供了客观要求。 (1)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应的货币制度和信用制度。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开辟更广泛的市场,也需要有巨大的货币财富作后盾。 (2)统一货币发行 在银行业发展初期,几乎每家银行都有发行银行券的权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和银行机构增多,银行券分散发行的弊病就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资力雄厚并在全国范围内享有权威的银行来统一发行银行券。 (3)集中信用的需要 商业银行经常会发生营运资金不足、头寸调度不灵等问题,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的产生,它既能集中众多银行的存款准备,又能不失时宜地为其他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周转资金,为银行充当最后的贷款人。 (4)建立票据清算中心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每天收授票据的数量增多,各家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由各家银行自行轧差进行当日清算已发生困难。这种状况观上要求产生中央银行,作为全国统一的、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中心。 (5)统一金融管理 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必要的管理,这要求产生隶属政府的中央银行这一专门机构来实施政府对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管理。 5(试述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1)中央银行的性质可以科学地表述为: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的性质集中体现在它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上面,具体来说,包括其地位的特殊性、业务的特殊性和管理的特殊性。 (2)中央银行的性质具体体现在其职能上,中央银行有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 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银行四大职能。 第七章 货币需求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 宏观货币需求:宏观货币需求是这样类型的货币需求,当我们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考察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量能保持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微观货币需求:是指我们从个人、家庭或企业单位的微观角度考察,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多少货币最为合适。 名义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经济部门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情况下的货币需要量,一般用Md表示。 真实货币需求:真实货币需求是在扣除价格变动以后的货币需要量,也就是以某一不变价格为基础计算的商品和劳务量对货币的需求。 本章思考题 5.试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是他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把利率因素引入了货币需求函数。 (1)他把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归结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个方面。 ?交易动机,这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交易需求是收入的函数。 ?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货币需求的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都与收入(Y)有关,两者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都是收入(Y)的函数。 ?投机动机。这是指个人或企业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这是凯恩斯做出的同古典学派不同的并运用规范化的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函数方程式,这是他对货币理论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r) 式中,M1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它是Y的函数;M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r的函数;L是流动性偏好函数,因为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货币作为资产或价值储藏的重要性。 ?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每个人只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6.试述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微观主体行为作为始点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2)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个人)货币需求函数: M/P= f (Y, W; rm , rb ,re ,1/P?dp/dt; U) 式中,?M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 ?P为一般物价水平; ?M/P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的货币需要量; ?Y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也可理解为预期的平均长期收入,是相对稳定的恒久性收入; ? 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它与货币需求负相关。这是货币主义所列出的独特变量; ? rm表示货币名义收益率。将rm变量纳入其函数式,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货币主义考察货币的口径已大于过去各学派对货币考察的口径。 ? rb和re分别为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和非固定收益的证券(股票)的收益率。弗里德曼认为,一个人可以持有几种形式的财富,不仅是货币,还有债券、股票和实物等; ?1/P?dp/dt为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它属于机会成本变量,与货币需求负相关。将它明确列入函数式,强调了通货膨胀; ?U为收入以外的影响货币效用的其他因素。 (3)上述个人货币需求函数中,只须排除W即成为企业的货币需求函数。 (4)如果忽略Y、W在分配上的影响,则上式就能应用于全社会,即M代表社会货币需求总量,Y代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W则为以财产形式所表示的那一部分总财富。若将上式中括号内的决定因素用符号K表示,则有M/P=KY或M=KPY或MV=PY,其中V=1/K,意即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流通函数的倒数。 第八章 货币供给 本章重要概念 原始存款:原始存款(Primary Deposit):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货币乘数: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创造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本章思考题 9.试述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 基础货币主要由存款准备金和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两部分组成,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 因素,具体来说就是影响基础货币两个组成部分变动的因素: (1)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 ?存款准备金比率。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商业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则多,基础货币量增加;反之反是。 ?流通中的现金量。流通中的现金流入(流出)银行系统的数量增加,能使商业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随之增加(减少)。 ?中央银行买卖信用证券的数量。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就能使商业银行的上缴存款准备金增加;反之反是。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贴现的松紧。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者,如果它扩大或放松对商业银行的放款、贴现,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也能够增加;反之,会使商业银行的上缴存款准备金减少。 (2)影响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公众收入增加和消费倾向。一般来说,公众货币总收入会逐年增加,手持现金量也会有所增加 ?物价变动状况。一般来说,在币值和物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公众手持的现金除了随着季节性的变化有所变动外,基本上是比较稳定的。 ?经济发展和体制变动情况。如商品交易发展、就业人数增加、集贸市场扩大、价格调整等因素,往往会促使流通中现金量增加。 ?存款和现金比例的变化。如收购农副产品付现比重提高,农业贷款、个人贷款中相当部分的付现等,也会促使现金流通量增加。 ?信用开展程度。如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储蓄网点的增多、非现金结算的广泛开展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流通中的现金量。 10.试述影响货币乘数的若干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率(r) 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货币乘数受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限制,货币乘数同存款准备率呈现一种倒数关系。 ?r主要受三类因素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结构;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和处所。 (2)现金比率(h)与现金漏损率(c)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所谓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现金(C)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存款D之间的比例关系。现金漏损是指银行在扩张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现金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的手中而不再流回。这种现金漏损对于银行扩张信用的限制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同等的影响。 ?h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非银行部门持有的机会成本;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其他非经济因素(u)。 (3)定期存款比率(t)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银行对定期存款(Dt)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准备率(rt)提留准备金。定期存款Dt同活期存款总额(Dd)之间也会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当令t= Dt / Dd时,则(rt?Dt)/Dd=rt?t。这部分rt?t或(rt?Dt)/Dd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便可视同为法定准备率的进一步提高。 ?t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持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定期存款的利率。 (4)超额准备比率(e)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超额准备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与法定存款碧绿具有同等作用。 ? e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商业银行持有e的机会成本;商业银行借入准备金的代价;非银行部门对现金的偏好;非银行部门对定期存款的偏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P);商 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传统。 综上,货币乘数m在量上可用以下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表示: m= 1/(r+c+e+ rt?t) 或者 m= 1/[r+e+c+h-(r+e)?(c+h)] (h为财政性存款比率)。 第九章 货币供求均衡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均衡:又称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一般而言,货币供求相等,就称之为均衡;货币供求不相等,则谓之失衡。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本章重要概念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是由于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货物,从而使包括物资与劳务在内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的总供给,因而引起物价上涨。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供给变化的一种理论学说。具体是指由于商品成本上升,即材料、工资保持一定利润水平,从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 结构型通货膨胀:即物价的上涨是由于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虽然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其发展过程是最初由于某些经济部门的压力使物价和工资水平上升,随后又使那些需求跟不上的部门的物价和工资额也趋于上升的水平,于是便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爬行式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允许物价水平每年按一定的比率缓慢而持续上升的一种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可达到天文数字,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国民党政府垮台前的退出大陆的情况。 经济增长效应:指的是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这种通货膨胀有益论观点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放弃和反对,而将通货膨胀视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U ΔP/P 强制储蓄效应:所谓强制储蓄是指政府财政出现赤字时向中央银行借债透支,直接或间接增大货币发行,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强制性地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以满足政府的支出,因此又被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菲利普斯曲线:以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ΔP/P),横轴表示失业率(U),如右图。图中的曲线即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相关关系。当失业率越低时,通货膨胀率越高;反之,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就越低。 单一规则政策: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对付滞胀的根本措施在于,政府必须首先停止扩张性的 总体经济政策,将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最适当的增长率上,即采取所谓的单一规则政策,以避免货币供给的波动对经济和预期的干扰。 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又称为抽紧银根,即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通常意义上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标准是一国消费的价格连续两年下降可被视为通货紧缩。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扩大政府采购和投资指出,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以刺激经济,包括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加强技术改造投资,提高居民现期收入等财政手段。 稳健的货币政策: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指可采取多种方式适当增加货币供应,促进信用的进一步扩张,如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适当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等措施。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通货膨胀,为什么不能将它与货币发行过多、物价上涨、财政赤字划等号, (1)通货膨胀是指因流通中注入货币过多而造成货币贬值,以及总的物价水平采取不同形式(公开的或隐蔽的)持续上升的过程。 (2)不能将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过多划等号。不可否认,货币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决定流通中货币量的,不仅是商品价格总额,还有货币流通速度。即在商品总量和货币量相适应的情况下,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也会使流通中货币过多。所以,不能将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过多简单等同。 (3)不能将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划等号。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但决不能引伸为,凡是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因为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价格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不能都归咎于通货膨胀。 (4)不能将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划等号。财政赤字如果通过多发行货币来弥补,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但是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并非都是靠货币发行,还可以采取压缩银行信贷、举借外债、挖掘库存、发行国家债券等。 2.试述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分为以下类型: (1)按发生原因划分: ?需求拉动型。即指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 ?成本推进型。即指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供给变化的一种理论假说。具体是指由于商品成本上升,即材料、工资保持一定利润水平,从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 ?结构型。即物价的上涨是由于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虽然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其发展过程是最初由于某些经济部门的压力使物价和工资水平上升,随后又使那些需求跟不上的部门的物价和工资额也趋于上升的水平,于是便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混合型。即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既不能说是单纯的需求拉动,也不能归咎于单纯的成本推进,又不能笼统地概括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因,而是由于需求、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货币经济现象。 ?财政赤字型。其本质是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但它的侧重点是强调因财政出现巨额赤字而滥发货币,从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信用扩张型。指由于信用扩张,即由于贷款没有相应的经济保证,形成信用过度创造而引起物价上涨的一种信用经济现象。 ?国际传播型。又称输入型,指由于进口商品的物价上升,费用增加而使物价上涨所引起的 通货膨胀。 (2)按表现状态划分 ?开放型。也称公开的通货膨胀,即物价可随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自由浮动。 ?抑制型。也称隐蔽的通货膨胀,即国家控制物价,主要消费品价格基本保持人为平衡,但表现为市场商品供应紧张、凭证限量供应商品、变相涨价、黑市活跃、商品走后门等的一种隐蔽性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3)按通货膨胀程度划分 ?爬行式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允许物价水平每年按一定的比率缓慢而持续上升的一种通货膨胀。 ?跑马式膨胀。又称小跑式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通货膨胀有明显感觉,不愿保存货币,抢购商品,用以保值。 ?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可达到天文数字,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国民党政府垮台前退出大陆的情况。 3.如何度量通货膨胀, 在目前情况下,一般将物价上涨指数看作是通货膨胀率。测量物价指数的主要指标有: (1)消费物价指数。即零售价格指数,它能反映直接影响一般民众生活状况的物价趋势,许多国家通常用它来代表通货膨胀率。 (2)批发物价指数。它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 (3)国民生产总额平减指数。它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的比率。 4.试述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对通货膨胀效应的不同评价, (1)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一般认为,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即使对经济发展有某些刺激作用,也是短时期的,并以积累更大矛盾为代价。 ?对生产的影响。表面上看,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生产的暂时扩大,带来虚假的繁荣,但从根本上说,通货膨胀对生产起破坏性作用。 ?对流通的影响。第一,通货膨胀会使正常的商品流通渠道遭到破坏;第二,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对信用制度的影响。第一,它会使商业信用缩减;第二,它会使银行不能发挥正常职能;同时,由于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要大得多,会使银行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此时,银行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力量,反而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对货币制度的影响。第一,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纸币难以履行定价工具的职责;第二,当通货膨胀极度恶化时,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职能。 ?对财政收支的影响。一方面,政府可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发行纸币,带来追加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当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不仅会给国民经济带来破坏性后果,引起生产萎缩,导致财政实际收入减少,而且由于货币贬值,会引起财政支出的增加。 (2)对通货膨胀效应的不同评价 ?经济增长效应 有益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有害论认为,虽然通货膨胀初始阶段对经济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长期的通货膨胀会对经济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降低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阻碍经济的正常成长。 少数经济学家采取通货膨胀中性论的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实际产出和经济增长既无正效应又无负效应。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观点是有害论,即认为通货膨胀是阻碍经济增长的原因。通货膨胀中性论的观点难以自圆其说。 ?强制储蓄效应 所谓强制储蓄是指政府财政出现赤字时向中央银行借债透支,直接或间接增大货币发行,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强制性地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以满足政府的支出,因此又被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 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是指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的实际收入和实际占有财富的价值会发生不同变化,有些人的收入与财富会提高和增加,有些人则会下降和减少。 在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工薪阶层和依赖退休金生活的退休人员等有固定收入者的收入调整滞后于通货膨胀,因而会使其实际收入减少;而一些负债经营的企业和非固定收入者能够及时调整其收入,因而可从通货膨胀中获利;通货膨胀的最大受惠者是政府 ?资源配置扭曲效应 通货膨胀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应通常是负面的,其主要原因是: a)在通货膨胀中,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和扭曲,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 b)通货膨胀会助长投机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c)在通货膨胀期间,为避免金融资产价值的损失,人们会尽量降低持有货币和各种金融资产的比例,并购入各种实物资产。由于实物资产在交易、维护、处置和管理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因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d)通货膨胀会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环境,使购买者盲目抢购,不计质量,使经济结构失衡更为严重。 e)通货膨胀会使实际利率下降,打击公众的储蓄意愿, f)在通货膨胀期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往往滞后,使金融机构的正常融资渠道受阻,而民间高利贷则得以盛行,因而会改变正常的利率结构,阻碍长期金融工具的发行,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其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 ?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紊乱效应 通货膨胀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还会破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甚至会引发社会经济危机。这方面的效应主要表现为 a)加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在通货膨胀持续发生的情况下,个人和企业的通货膨胀预期将变得难以捉摸,市场行情动荡不定。 b)导致商品流通秩序的混乱。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流通领域容易获取暴利,大量资金被吸引到流通中从事投机交易,使商品流通秩序极为混乱,产销脱节、商品倒流、囤积居奇、商品抢购等不正常的交易活动加剧了经济的不平衡。 c)败坏社会风气,激化社会矛盾。在通货膨胀期间,劳动者的工资所得赶不上投机活动的利润所得,会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助长投机钻营、不劳而获的恶习,而通货膨胀导致不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再分配,更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对立。 d)助长贪污腐败,损害政府信誉。通货膨胀时期,国家公务人员工资奖金增长通常滞后,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因而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公务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 5.试述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 (1)需求拉动说。该理论认为,经济中需求扩张超出总供给增长时所出现的过度需求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根据引起总需求增加的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类型?自发性需求拉动型,其总需求的增加是自发性的而不是由于预期的成本增加;?诱发性需求拉动型,主要是由于成本增加而诱发了总需求的增加;?被动性需求拉动型,由于政府增加支出或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说。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的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 成本推进说还进一步分析了促使产品成本上升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经济中,有组织的工会和垄断性大公司对成本和价格具有操纵能力,是提高生产成本并进而提高价格水平的重要力量。此外,汇率变动引起进出口产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石油危机、资源枯竭等造成的原材料、能源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进说。在现实生活中,需求拉动的作用与成本推进的作用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将这种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情况下的通货膨胀称之为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4)部门结构说。结构说的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这种结构型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情况?需求转移型;?外部输入型。;?部门差异型。 (5)预期说。通货膨胀预期说主要通过对通货膨胀预期心理作用的分析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发生。该理论认为,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 6.货币主义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在治理通货膨胀的主张上有何不同, (1)货币主义学派认为,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不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以导致了通货膨胀预期提高、总供给曲线左移、菲利普斯曲线右移。 (2)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对付滞胀的根本措施在于,政府必须首先停止扩张性的总体经济政策,将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最适当的增长率上,即采取所谓的单一规则政策,以避免货币供给的波动对经济和预期的干扰。 (3)凯恩斯学派认为,总供给减少是导致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总供给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影响供给的一些重要因素发生了变化,如战争、石油或重要原材料短缺、主要农作物欠收、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因而造成了总供给减少并引起通货膨胀。 (4)凯恩斯学派认为,治理经济滞胀必须从增加供给着手。凯恩斯学派提出的对策主要包括政府减少失业津贴的支付、改善劳动条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税收结构等,其目的是降低自然失业率,使总体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 7.试述你对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认识。 治理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其治理的过程也必然会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各个产业部门、各个企业、社会各阶层和个人的既得利益,因此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治理对策。尤其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必须从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特殊的国情出发,认真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既要从宏观经济整体出发,保持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和总供给的不断增长,解决因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出现的失业率提高问题,又要适度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和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升温;既要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整顿经济秩序等综合治理措施,消除通货膨胀的环境因素,又要根据具体原因,采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有力措施。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终于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并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为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间接调控体系,正确地解决宏观经济调控问题,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8.什么是通货紧缩,它如何进行分类, (1)通货紧缩,通常意义上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标准是一国消费的价格连续两年下降可被视为通货紧缩。 (2)对于通货紧缩通常可以按照其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和形成的原因等进行如下分类: ?按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中长期通货紧缩与短期性通货紧缩。 ?按通货紧缩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 ?按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状况可分为增长型通货紧缩与衰退型通货紧缩。 ?按通货紧缩的成因进行分类,可分为政策紧缩型、产业周期型、需求拉下型、成本压低型、体制转轨型、外部冲击型和混合型。 9.试述西方的通货紧缩理论。 (1)有关通货紧缩的最早的探讨,可追溯到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论述。马克思指出,通货的膨胀和收缩可能由产业周期引起,可能由投入流通中的商品数量、价格变动引起,也可能由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引起,还可能由于技术因素产生。 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和紧缩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货币流通规律,尤其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基础上。 (2)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23年在《币值变动的社会后果》一文中讨论了通货紧缩问题,并指出,“从1920年起,重新恢复对其金融局势的控制的那些国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消灭通货膨胀,因而过分缩减了其货币供给,于是又尝到了通货紧缩的苦果。” 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仅是关于通货膨胀的经典文献,也是治理通货紧缩的经典之作。他针对30年代大危机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论断,抓住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失衡和发生通货紧缩的症结所在。 (3)美国经济学家费雪也于1933年根据对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会导致“过度负债”,而当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家为了清偿负债又会被迫降价倾销商品因而导致物价水平下跌即通货紧缩。 (4)弗里德曼和施沃慈认为,银行恐慌和信用收缩的产生也许加重了通货紧缩,并引发了信用危机。 (5)萨缪尔森、布坎南和瓦格纳则认为,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一样,都是政府干预过多、政策失当的产物。 (6)进入90年代以来,是否会发生世界性通货紧缩变成了经济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和争论焦点。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1998—2000年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发表了20余篇研究通货紧缩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形成了一套“新凯恩斯主义”的反通货紧缩理论。 与国际上流行的观点不同,克鲁格曼将近年来世界性通货紧缩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总需求不足,而不是供给过剩,并特别强调,需求不足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根源。他证明了在“流动性陷阱”的条件下保持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不再是中性的,因而主张用“有管理的通货膨胀”政策来治理通货紧缩。 ?现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通货紧缩的解释是“正如通货膨胀是由一种货币状况的变化——人们不愿持有货币,而宁愿持有实物——而产生的,通货紧缩的发生则是由于人们更愿意把持有的实物换成货币”。他指出,导致通货紧缩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资产泡沫的破裂对经济产生的致命的消极影响。格林斯潘还指出,由技术革命推动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等原因,使价格的抑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自我加强,这也是促使通货紧缩发生的重要因素。 10.试述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 (1) 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一国当局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大量减少货币发行或削减政府开支以减少赤字,会直接导致货币供应不足,或加剧商品和劳务市场的供求失衡,从而引起物价下跌,出现政策紧缩型的通货紧缩。 (2) 经济周期的变化。经济周期达到繁荣的高峰阶段,生产能力大量过剩,供大于求,可引起物价下跌,出现经济周期型通货紧缩。 (3)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放松管制和改进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因而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出现成本压低型通货紧缩。 (4) 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当预期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和经济走势不佳时,消费和投资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跌,形成需求拉下型通货紧缩。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或信贷扩张过快导致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和坏账时,金融机构“惜贷”或“慎贷”引起信用紧缩,也会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通货紧缩。 (5) 本币汇率高估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冲击。一国实行钉住强币的汇率制度时,本币汇率高估,会减少出口,扩大进口,加剧国内企业经营困难,促使消费需求趋减,导致物价持续下跌,出现外部冲击型的通货紧缩。国际市场的动荡也会引起国际收支逆差或资本外流,形成外部冲击性的通货紧缩压力。 (6) 体制和制度因素。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因素也会加重通货紧缩,如企业制度由国有制向市场机制转轨时,精简下来的大量工人现期和预期收入减少,导致有效需求下降;住房、养老、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变迁和转型,都可能会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收支和消费行为,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降,形成体制转轨型的通货紧缩。 (7) 供给结构不合理。由于前期经济中的盲目扩张和投资,造成了不合理的供给结构和过多的无效供给,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加剧供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许多商品无法实现其价值,迫使价格下跌,另一方面大量货币收入不能转变为消费和投资,减少了有效需求,就会导致结构型通货紧缩。 11.谈谈你对目前我国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形势的看法。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题答案略。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调控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它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货币政策时滞:又称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或称货币政策时差。它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间过程,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即货币政策时滞的内部时滞,指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个阶段。 外部时滞:即货币政策时滞的外部时滞,指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距离。外部时滞可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本章思考题 2.试述货币政策目标内涵及诸目标之间的矛盾统一。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稳定币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 ?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 ?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 ?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2)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 就统一性看,币值稳定了,就可以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可能为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 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矛盾性,即当币值比较稳定,物价上涨率比较低时,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稳定为代价,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两者难以兼顾。 ?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 一般而论,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稳定币值有利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币值。 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过分强调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又会受阻。 ?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稳定币值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衡国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如果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 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因为国际收支能否平衡还要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通常,就业人数愈多,经济增长速度就愈快;而经济增长速度愈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愈多。 但是,如果就业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那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下降为前提的,它不仅意味本期浪费更多的资源,还会妨碍后期的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统一。如果充分就业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那么,一方面可以减少进口,另一方面还可扩大出口,这当然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 但为了追求充分就业,就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生产资料,当国内满足不了需求时,就需要引进外资、进口设备与原材料等等,这对平衡国际收支又是一大不利因素。 ?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当经济增长较快时,国家经济实力也相应增长,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 但经济的较快增长又会增加进口,从而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 可见,货币政策的诸目标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只有因势利导,慎重选择,才能把握全局。 5.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其效果和局限性如何,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体系总体信用创造能力和调整货币供给量的工具。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表现在它对所有存款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通常称它是一帖“烈药”。 (3)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力度大、反应快,所以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对经济的震动太大,不宜轻易采用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 ?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如提高法定准备金,可能使超额准备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从而迫使中央银行往往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贴现窗口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 6.什么是再贴现政策,它有哪些优缺点, (1)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2)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通过再贴现率的变动影响货币供给量、短期利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达到中央银行既调节货币总量又调节信贷结构的政策意向。 (3)再贴现政策的缺点在于: ?中央银行固然能够调整再贴现率,但借款与否和借款多少的决定权在商业银行,所以这一政策难以真正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上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它可能导致再贴现贷款规模甚至货币供给量发生非政策意图的波动。 ?相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说,贴现率虽然比较易于调整,但调整频繁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预期。 7.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它有哪些优缺点, (1)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操作,并具有较强的弹性;?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可灵活安排可以用较小规模进行微调,不至于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促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和配合使用。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有其局限性: ?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工具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本文档为【金融学(第三版)曹龙骐主编_课后习题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7KB
软件:Word
页数:42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01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