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保障案例集锦

社会保障案例集锦

举报
开通vip

社会保障案例集锦社会保障案例集锦 自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推开以来,首批启动的试点县(市、区)有304个,2004年增加到 333个。至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641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1.63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当然,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具体可以表现为如下 几种:第一,在具体的政策导向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保大病为主,即政府补助和农民自缴的资金,都 “主要补助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可目前的筹资水平过低,不仅不能满足农民大病治疗的需求,连 农民的基本医...

社会保障案例集锦
社会保障案例集锦 自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推开以来,首批启动的试点县(市、区)有304个,2004年增加到 333个。至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641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1.63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当然,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具体可以表现为如下 几种:第一,在具体的政策导向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保大病为主,即政府补助和农民自缴的资金,都 “主要补助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可目前的筹资水平过低,不仅不能满足农民大病治疗的需求,连 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需要都很难实现。依据测算,2003年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15元,但合作医疗的筹资总水平才人均30元,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第二,资金筹集困难。由 于各地市的乡镇经济相对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面对复杂繁重的日常工作如退休金的发放、城镇医疗 保障等都已经心急火燎了,很难再有精力去解决农村医疗保障的问题,更难把合作医疗作为一项长期重点 工作去做。除此之外,集体经济的弱化也使得新制度中由集体参与筹资的规定难以实现。第三,政策支持 力度不足。虽然《意见》中指出农民自愿参加,但一些基层工作同志却坦言那是“合法的增加农民的负担”, 这从客观上使发展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刚性,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无法顺利展开筹资工作;第四, 农民的参保率低。虽然新制度的模式使农民负担减轻,风险小,但农民的受益面却小了,大大影响了农民 的参保积极性。况且,新制度的宣传力度也不足,有的农民认为参保毫无意义,有的不理解“大病统筹” 的含义,有的还把合作医疗交费跟交纳农业税、乱收费等混为一谈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民的参保率 不高;第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运营费用过高,再加上我们国家的整个医疗卫生体制改 革滞后,新制度不免面临困境。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目标是正确的,政策实施阶段是明确的,制度试点初 始阶段的情况也是理想的,但这并没有意味着该制度在实施以后的发展会是一帆风顺。因此,有人质疑新 型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获取经验教训,分析新型 合作医疗制度的现实制约因素,从而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当然, 如何有效应对上述挑战,保证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我们还应该从强 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模式、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 多方面考虑。 思考题: 1.如何评价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它与传统合作医疗制度有什么主要区别? 2.在总结传统合作医疗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请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工内会遇到哪些难 题? 3.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采用强制参加的方式?为什么? 在西方经济快速增长的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西方国家都迅速扩大了社会保障开支,提高了社会保障 水平。但由于各主要西方国家的国情和对社会保障的政策不同,它们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高低之别。 各国国民经济规模有大小之分,人口有多寡之别,即使各国用于社会保障的国民经济资源的比重相同, 每个居民平均获得的社会保障金额也会不一样。所以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更能反映主要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水 平的高低情况。1983年主要西方国家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从高到低依次是法国2411美元、德国2369美元、 加拿大1912美元、美国1856美元、英国1387美元、日本1068美元。 从以上各项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德国和法国属于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水平,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属于 中层次的水平,日本属于低层次的水平。 加拿大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加拿大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所至。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每年有 大量移民入境,但另一方面,加拿大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气候寒冷,地广人稀。这样平均每年有5万人 迁出加拿大。照此速度,若没有移民入境,加拿大人口会越来越少。所以加拿大试图以社会保障的方式为 加拿大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来吸引移民入境。因此加拿大不得不提高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来维持较高的 社会保障水平。 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它的国民生产总值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超过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 1987 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上述三国之和。同年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美国,而它的社会保障水平 不仅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低,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低的。日本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一直很低,是 因为较其它主要西方国家相比,日本较迟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必然使养老金支出较少。日本的失业率历来 没有其它主要西方国家高,失业方面的支出也就少,而这两项的支出在主要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支出中占的 比重都较高。因此日本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低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可见,一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与该国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的联系。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均较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些改 革,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社会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具有地区之间水平不均衡、城乡之间水平差别大、 所有制企业行业之间水平差别大等特点,主要表现为: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覆盖面分别高 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小城市;城市居民人均社会保障费用是农民的20倍以上,大约占总人口1/8的城市居民 享有90%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等等。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也在不 断提高。 思考题: 1.一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2.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如何?发展趋势怎样? 综观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变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英国新济贫法的颁布、德国社会保 险制度的建立、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以及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一系 列变化,社会保障的保护对象、社会保障的项目、社会保障的水平、社会保障的管理等内容都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产生时间比较晚,发展时间比较短,但由于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 文化背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改革过程,不仅发生着由适应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向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变,而且 改革力度以及影响面巨大。这些变化以及这些改革是好是坏,可以说众说纷纭,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 对目前在我国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不同的评价。能否有一套合理的评估指标来评价我国社会保 障制度改革,一直是很多业界专家所研究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的郑功成教授认为,对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评估,可以从价值取向与建制理念、与时代 和国情的适应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四个方面进行。 1.价值取向与建制理念方面。社会保障在古今中外的实践史证明,它从非正式制度的慈善事业发展到 正式制度安排,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理念事实上起着支配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和制度建设的作用。例如,在价 值取向上一直以来存在着公平与效率之争,有的主张公平取向,有的主张效率取向,有的主张效率优先, 有的主张公平与效率兼顾。在理念方面,宗教慈善事业源于爱人如己的博爱与怜悯情怀,官办救灾济贫事 业出于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英国颁布《济贫法》是基于“贫穷乃万恶之源”而为了强迫贫民“懂得劳动”, 德国创立社会保障制度是想通过“怀柔”政策来化解工人阶级的反抗,美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弥补 市场“失灵”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英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福利国家则是出于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等等。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产生相应的效果,因此,确立社会保 障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理念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评估制度效果的基本归宿。 2.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应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性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的世界性潮流,决定了社会 保障模式的优劣评判并非是依据制度自身,而是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时代适应性与国情适应性。否 则,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同样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时期十分成功,而愈到后期就愈暴露出缺陷;为什么 同样一种社会保障模式在一国非常成功而在另一国却遭遇失败。就像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包括中国 在内的一些国家几乎成了众矢之的,但它却在部分北欧国家、加拿大等国依然成功,德国在20世纪90年 代甚至将已改为部分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再重新改为现收现付;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很成功,但在东南亚一 些国家中的时间却遭到了失败;等等。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主权国家或特定地区的 制度安排,从而不仅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且需要在与本国或本地区的国情或区情相适应。 3.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社会保障制度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实践,政策实践的有效 性虽然服从价值取向与基本理念的合理性以及制度安排的适应性,但它也从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保障制度的 价值取向和适应性产生影响。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制度结构有无缺漏, 是否协调,是否合理性;制度运行依据是否充分,运行程序是否规范,运行过程是否公开透明等规范性内 容;社会保障需求的满足程度,如普遍满足、部分满足、不能满足等;社会保障资源的利用率,是低或高; 社会保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是促进作用或促退作用。 4.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社会保障不是临时应急之策,因此必须考虑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与延 续性。在这方面,可以判断的依据有:制度的稳定性。如社会保障制度结构是短期稳定还是长期稳定。尽 管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但若过于灵活或者多变则同样会导致负面效应。因此,制度的稳定 性是政府信用与制度自身的信誉的象征;财政的可靠性。如社会保障财政是短期可靠还是长期可靠,或者 缺乏可靠性。它通常与财政责任的分配直接相关;制度的发展性。如社会保障制度是持续扩展还是不断收 敛,或者停滞。在调整发展应当是正常的现象,但若出现急剧收缩或者集聚膨胀,则一定会遭遇重大危机; 支撑社会保障制度的因素变化趋势。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走势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 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变迁?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时间,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客 观公正地看待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3.针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众多问题,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完善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真正的 发挥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 ? 见万解秋等著:《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 见钟仁耀著:《养老保险改革国际比较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在2005年9月15日,很多网民在网上浏览时都惊奇的发现了一张“卖身贴”。这封登载在天涯论坛上的 “卖身帖”, 是在15日下午4点49分发到网上,题目为《希望好心人可以救救我妈妈!我愿意付出一切 代价》。帖子文中说道“我是妈妈的惟一,我要救她!”,“我多么希望有好心人能救救我妈妈„„宁愿 卖掉我自己„„可以以任何形式或者甘愿毕业后无条件为他\她打工,我保证我的自身条件是相当好的。” 经过记者的调查,发现这张帖子其实是西南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文学系一名20岁的大三女生所发,这位长相甜美的女孩为了挽救需要进行第二次肝脏移植手术的母亲,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做出了“卖身 救母”的决定。 记者来到这位名叫陈易的女生的宿舍时,意外的看到这间寝室里还住着她的妈妈——四川省泸州市检 察院一名干部。原来,她的妈妈因肝病,2004年6月,卖掉泸州住房后,东拼西凑起30多万元进行肝移植手术。但病情并未好转,出现门静脉血栓、腹胀腹肿且伴随双下肢水肿。医生建议:尽快进行第二次肝 移植手术。但首期需要三四十万元手术费用,而8年前这母女俩就没了顶梁柱,女孩的父亲因为肝病早早 的扔下了她们,撒手人寰,所有的一切让这相依为命的早已陷入困境的母女俩束手无策,妈妈只好借住在 女儿的寝室里等待着。 对于自己的惊人之作,陈易讲述起她和妈妈之前的经历。2005年的夏天,她和妈妈辗转杭州、南京, 求医问药,记者到来的几天之前才返回重庆。她提到“医生都说,不移植妈妈就没救了。我们哪来这么多 钱,走投无路,想争取社会的支持”。但当说起帖子的最后部分时,她说“我犹豫了10多分钟才加的这一段”,为的只是“想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救救妈妈”。 事实上,“卖身帖”在网络上也惊起不小的风浪,截至2005年9月16日晚9点37分,浏览人数达到3461人次,回帖达327条。从2005年9月15日下午发帖开始,四面八方的短信、邮件、电话,让女孩忙 得晕头转向。甚至仅仅一个上午,她的手机已被打得两度停机;到晚上两点,电话还响个不停。很多网友 都带来温馨的问候,数额不等的资助让女孩很是感动,甚至有人不愿透露姓名而一心只想拉这母女俩一把, 她们大约获得捐款10.5万元;当然也有“乘人之危”的人企图让陈易出卖身体以获得足够的金钱,这也确 实让妈妈为女儿担心和伤心。但陈易在最后也还是泣不成声地对记者说,如果到了迫不得已的一步,她也 会考虑一些烂俗的方法为救母亲做最后一搏。 网络的高效使陈易很快就广泛地获得了公众的同情和援助,但便捷的网络也意味着,网友们素昧平生, 彼此通过网络建立的信任和情感迅速却不牢靠。网友通过帖子了解陈易母女的不幸遭遇,慷慨解囊,可是 一旦有人质疑并公布某些信息,就会激起网友公愤,这种情绪还会迅速升温,便会出现一片声讨之声。很 快,网络中出现所谓“独立调查人”,千里追踪“卖身救母”之事,实地对陈易家的房产、家庭情况、捐 款情况、其母的病情等等作了调查,发现陈易家并不贫穷,母亲是国家干部并且拥有医疗保障,家中有三 处房产,“独立调查人”立即将调查结果公布于世。这些片面的或者说不够完整的调查,抑或是不够清楚 和详细的信息使得网友们更加愤怒,甚至有人向母女俩提出收回自己曾经的捐款,这位重病的母亲就在一 片声讨声中伤心的去世了。之后等到真相大白时,大家才知道陈易母女单纯依靠医疗保障已经负担不起沉 重的医疗费,而所谓的房产也为治病全部转让,但是陈易的母亲已经去世了,这么多人的努力也未能挽回 一条珍贵的性命。 许多网友开始思考,认为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应当利用它们遍布各 地的分支机构,帮助网友们核实情况、确定救助对象、发起救助,这将比网友们自发救助获得更好效果, 类似“卖身救母”事件扰攘不止的现象由此可望得到避免。 思考题: 1.女大学生“卖身救母”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类问题? 2.如何避免媒体救助和自发救助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不完备而引发的矛盾与问题? 3.近年来,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现象不断发生,单纯的生活救助已经无法满足公民的需要,社会救 助体系如何发展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 为了妥善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于1997年9月2日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1997〕29号)。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 市居民,主要对象是以下三类人员: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 标准的居民。 然而,各地执行低保制度时,为了更具体的确定救助对象,分别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审核标准。其中也 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土政策”和“潜规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排斥“有处于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成员”的家庭。首先,各地民政部门普遍采用“虚拟收入” 的方法。例如,武汉在核算家庭收入时,有年龄在18至55岁的男子或18至50岁的女子,无论有无实际收入,在职者均按最低工资标准200元计,下岗者均按最低生活补助90元计。其次,存在身份歧视。例如 个体户和下海的科技人员,无论境遇如何,均很难得到低保救助。例如,武汉的工程师Z先生,54岁,下 海后没能立住脚,在申请低保时,街道民政办认为“下海的人,怎么会没钱花?”因此,其低保申请没有 批准。又比如,X女士的丈夫因参与贩毒蹲了监狱。X申请低保没有被批准。街道民政干部说:“我们认为 现在还不能给她吃低保,要不然大家有意见。”这显然是对“有过错”人员家属的歧视。 第二,排斥“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家庭。例如,兰州的L女士1994年内退,内退费为80元/月;兰州 的S女士,从没有参加过工作,其丈夫去世后,领取106元/月的遗属补贴,他们的收入都低于兰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6元,但由于有固定收入,他们的低保申请也没被批准。 第三,排斥“有子女的老人”。W女士今年70岁,有退休金225元/月,子女均下岗,与其共同居住。当地街道以有赡养子女为由拒绝了老人的低保申请。 实际上各地还制定了五花八门的“土政策”。例如,北京低保政策中就有一项“家里安装空调的不能 享受低保”的“土政策”;有的地方规定,家里女人戴金首饰的;居委会反映家里经常吃荤的均不在低保 政策考虑之列;还有,中央企业的职工家庭,地方政府不考虑给予低保等。另外,2004年以来,石家庄、 太原、南京等地相继出台规定,凡家中养有宠物的城市居民,一律不得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他 还有如什么用手机的,新购置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有自费择校的,有两套住房的„„都不能享受低 保。 不可否认,从制度本身来说,低保制度具有很浓的人情味,是党和国家关心城市贫民的具体体现;这 些地方政策也可以说是在建立新制度上的探索。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所以导致在经济转型后常常可 能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而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是为了解决新出现问题才建立的,因此怎么去制 定和实施这项制度的确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然而,对于这项本身服务于人民的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起来却 存在一些困难,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处理问题等方面方法简单,或多或少有一些偏差,有违国家低保福 利制度的初衷。 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养宠物不能获得低保”、“有手机不能获得低保”等规定?它们是否可以并且应当作 为衡量“贫困”的合理标准? 2.这些低保制度实施中的“土政策”与“潜规则”存在弊端,将会对国家政策执行、符合低保申请标 准的人员分别有什么影响? 3.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避免对低保政策运行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在医疗保障体制方面, 城镇地区随着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探 索,目前确定了统一模式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保险)体制。在医疗卫生 服务体制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公立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 制在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除此之外,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体制、药 品生产与流通体制等等也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改革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与预期目标之间出现偏差, 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导致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违背 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具体表现是:首先,在老百姓上不起医院,看不起病,出现“大病等死,小 病不医”这种尴尬局面;其次,医院收受“红包”等腐败现象严重,购药回扣屡禁不止,药价居高不下等; 再次,医疗保险覆盖的群体现在大大缩小,对此,就连卫生部也曾披露,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因为经济困难 看不起病的比例接近四成。最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彻底被破坏。因此,一些专家也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 改革不甚满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课题中,明确给 出结论: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 当然,有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人否认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说法,广州市儿童医院院长曾其毅 就认为全盘否定10年的医疗改革是有失公允的。改革前一些人利用职权,随便支取本来属于大众的公共医 疗资源,从中牟利,把负担转嫁给其他人,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平。而改革之后,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 遏止了大肆的公共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此外,由于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明显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数量和 质量,增强了医务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有关人员的积极性。 还有人认为“中国目前的医疗改革基本是不成功”的说法是不确切的,郑州市卫生局副局长王万鹏就 觉得应该用“未达到预期目标”来表达更为公平和中肯。他说在医疗改革之初,国家定想“通过改革,使 患者以最低廉的价格享受最优质的服务”,目标的本身意向是好的,但这一目标却与市场经济时代的现行 医疗体制存在着矛盾,因而不可能完全达到目的。 作为一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制度,有关医疗改革是否成功的争论必将长时间的持续下去, 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我们都应该持以客观、理性、全面的评判标准,从多方位进行调查与检讨,提 出多种改革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让公众以及专门研究机构进行充分分析评价,一步步完善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思考题: 1.你认为目前对中国医疗保险改革成果的上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2.你觉得关于医疗改革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有哪些?根据这些标准,你觉得中国的医疗保险改革是否 成功呢? 3.你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现行医疗保险中的“统账结合”模式?中国医疗保险中的个人账户有无弊端, 是否应当取消,为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郑功成教授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提法并不十分赞同[1],他的理由是任何国 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强调公平性,制度一定是统一的,是不可能按照城市和乡村来简单划分的。但是中 国能建立一个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吗?目前国内理论界就此问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以北京 大学陈平教授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效率论”和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平等论”。 陈平教授认为如果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无异于乌托邦式的洋跃进,统一社会保障制度非但无 助于国有企业改革,还会拖垮整个财政体系,同时还会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他的论据包括如下几点: (1)国家财力不够,养不起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会拖垮整个财政体系;(2)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特殊需求的回应,他们尚且承受不了,我们何苦违背小政府大市场的改革潮流, 重蹈西方国家和东欧的覆辙?(3)社会保障制度是导致依法腐败的温床,基金被挪用、侵占的风险很大; (4)扭曲未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政党竞争、拉选票的“口实”。陈平教授认为中国应当建立以家 庭储蓄养老保障为主,民营的医疗保障为辅,社区的社会救济保底,廉价高效灵活多样的社会保障系统。 当然这是以廉洁高效的“小政府”为前提,以不提高中国人劳动价格以至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为 条件的。 另一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平等论”,即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在社会保障 制度操作的具体环节上要实行“平等主义”的原则,即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应扩及全民,所有中国公民凡 是生活处于困难时都应该“一视同仁”地得到国家的帮助,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有统一的标准,实行“按 需分配”而非按级别、素质等要素分配。例如在养老金发放问题上,他们认为每个人退休后的养老金应该 是一样的数额,如果工作时按要素分配,退休后你不再工作,大家都一样是个老人,凭什么你要比别人领 更多的养老金呢?所以应该“一视同仁”。以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理论界的交锋十分激烈[2]。 究竟我国能否建立一个城乡统一、标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呢?相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把握社会保障 制度的属性和了解我国的现实国情,就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同时又是 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相对于东部地区的高速发展,广大 的西部地区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处在相对贫穷的境地,农民收 入水平比较低,并且普遍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未在农村建立。以上这些情况说明,在构建我国社会保 障制度的时候,公平应该放在首要地位,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承担起调节收入水平差异和地区间经济差异的 责任,因此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使改革成果惠及全民的必要基础,也是保持中国社会稳 定的现实选择,更是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当然在大方向确定的同时,要正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 存在的真实差异,在社会保障制度管理方法的运用上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思考题: 1.我国能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吗?请谈谈你的观点。 2.依据目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如果建立起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3.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理论基础是什么? 多年来,由于各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医疗需求的提高,尤其是高龄化和过度的消费,各国的医疗费用都出 现了巨增的现象。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普遍出现医疗费用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 速度的现象,但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面对医疗费用猛增带来的财政压力,各国均加强了对医疗费用 的控制,采取了诸多的措施,遏制了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势头。从整个发达国家医疗费用上涨的过程看, 由于物价水平上涨、人口年龄结构变老、疾病谱发生变化,以及新的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与应用,人们对健 康保健的需求增长有诸多合理的成分,但医疗费用的增长确实是一大趋势,也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面 临的一大难题。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中国的医疗保险费用高居不下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根据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1978年城镇职工的医疗费用总额是27.3亿元,到1988年上升到151.2亿元,10年的时间增长了123.9亿元。而这之后的又10年,职工医疗费用增长更快,1993年全国公费、劳保医疗费用总额为459.8亿元,1995年达653.8亿元,1997年增加到774亿元。从1978年到1997年我国职工医疗费用增长了28倍,年递增约19%,增长速度惊人,而同期财政收入只增长了6.6倍,年递增约11%,职工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财政的增长速度。 在有关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原因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 就是药品滥用及药品价格失控。目前中国的药品销售主要是通过医生的处方,在医院的药房实现的。由于 医院普遍推行分配制度、技术承包责任制等改革措施,医生个人的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紧密挂钩,形成医 生“开大处方、多做检查”的激励机制。最普遍的是“医药合谋”,靠向患者出售药品特别是贵重药品牟 利。与一般消费品不同,消费者在药品消费方面缺乏足够的选择能力,无法摆脱对医生的依赖,因此常常 被迫花了很多冤枉钱,造成医疗费用高居不下。当然,也有专家指出,药价虚高是一个系统问题,从药厂 虚报成本价、新药审批、物价部门定价、各级代理商的层层加价、医生开药方拿提成,这整套系统每个环 节都注入了不正常的利润。仅截断最后一个“医药分家”问题,根本不能实现药价降低。医药分家之后, 医院为了生存可能会提高诊疗费、检查费等费用,或者增加一些收费项目。而患者在医院买药和去药房买 药,价格是不会改变的,可能去药房买的更贵。 据2004年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医疗费用上涨的直接结果就是48.9%的居民生了病不去医院看病,29.6%的患者该住院却未住院治疗,导致我国的一些卫生和健康指标恶化,在世 界卫生组织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名列144位。总之,中国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原因很多,如果不加限制的话,社会创造的全部财富也不够偿付医疗费用的花消。因此,尽管控制医疗 费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医疗费用高涨的危害性,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 思考题: 1.你认为中国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是一种合理的现象,还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2.目前,我国医疗费用的浪费比重是多少?你觉得造成医疗费用浪费的原因是什么? 3.联系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实际情况,你认为应当如何控制医疗费的上涨状况? 失业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职工在暂时失去工作期间的基本生活而设置的一项专项基金,也是失业人员 领取失业保险金以及参加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很多人都将失业保险基 金称之为是失业人员的“保命线”。 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伴随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而产生,即当1986年的《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开始实施的时候,失业保险基金也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如今,通过近20年的积累,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规模日益增大,从全国范围来看,总体失业保险基金的收入大于支出,滚存节余数额始终为正值, 基金压力不大(见表1)。 表1 1987-2004年中国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表 (单位:亿元) 年份 1987 1990 1994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基金收入 5.3 8.0 25.4 68.4 125.2 160.4 187.3 215.6 249 291 基金支出 0.8 —— 11.5 51.9 91.6 123.4 156.6 186.6 200 211 发放失业保险金数 —— —— 5.1 21.1 33.3 58.7 88.3 116.7 —— —— 滚存节余 4.5 19.5 52.0 133.4 159.9 295.9 226.2 253.8 304 386 刚开始的失业保险基金也称为职工待业保险基金,主要的支出项目就是待业职工的待业救济金。随后,失 业保险基金的支出项目逐渐开始扩展,1993年的《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明确了失业保险应当与 就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批准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出为促进再就业确需支付的其他 费用。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的实施,正式规定了失业保险基金的四种支出项目,其中领取失业保险 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成为一项重要的支出项目。然而,虽然《条例》对失业保险基金用 于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资金“两项补贴”做出了安排,但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还是多用于失 业保险金的给付,例如2002年,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为186.6亿元,而用于发放失业保险金的数额就达到 了116.7亿元。可见,失业保险基金中用来职业开发、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方面的支出较少,对发挥就业 服务和促进劳动者再就业的功能还不足。 此外,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对象大多集中在行政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结构化面试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人员各岗位职责公文事业单位考试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 、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而对于 城镇个体经营者、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中的中方职工很多都没有享受到失业保险待遇,并 且失业保险的重点是固定工和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制工人,而广大的临时工和自由职业者等非正规就业人员不被纳入保险 范围。如此窄的支出范围容易造成失业保险的作用对象错位,形成“有险无保”和“有保无险”并存的状 况,特别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 同时,在征收失业保险费的时候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存在欠缴、逃缴、漏缴、少缴等行为,严重影响 了失业保险基金的稳定性。但也有学者认为,虽然我国的失业保险存在着明显的欠费、漏费,但实际后果 不会像养老保险或者医疗保险那么严重,并不会威胁到基金的平衡。因为,失业保险金待遇的制度弹性比 养老金大得多,长期以来我们按照“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确定失业保险金以及其他待遇。尽管目 前个别地方如青海、贵州等地区由于基金征收不足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现象,也不会严重到影响全国失业保 险基金的总体平衡。他们认为有关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是否失衡或者规模大小的问题都不是重点,而应该将 重点如何有效的利用失业保险基金,让其发挥更大的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 据预测,本世纪前20年就业压力仍很严峻,,从2006年至2015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550万;按年城市化速率1%,城市每年需要接纳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深入改革,再就 业劳动力将有450万人;加上往年积累的失业劳动力,城镇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劳动力达2400万人。而根据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际就业岗位在1000万人左右,就业人口增速快与就业岗位增速慢不相协调产生的 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如此可见,合理的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水平和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对稳定我国 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促进劳动者再就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思考题: 1.您认为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是否合理?国外的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状况如何? 2.您认为我国的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促进再就业方面的支出比例达到多少才算合 适?目前用于促进再就业的资金支付效果如何? 3.当前的失业保险基金有着相当大一笔滚存节余数额,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是否应该缩小失业保险 缴费比例? 还是应当扩大失业保险的支出金额?从未来的就业形势看,失业保险制度如何发展才能应对 2005年5月1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开始施行,这标志着我国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 性养老计划在内的三大支柱构成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计划, 是构建“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关键。因为企业年金不但可以减轻政府负担、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 和应对社会老龄化危机,同时,还可以视为延期发放的薪酬,起到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的作用。 不过,尽管这些好处都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同,可有关企业年金是否应该强制执行的争议却还在 继续。 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也存在着企业年金替代率低、覆盖率低和发展不平 衡等问题。对此,就有观点提出,实行强制性企业年金模式,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率可以取得立 竿见影的实效。他们认为,总有些企业是不愿为职工提供企业年金的。有的公有制企业存在短期行为,没 有全局观念,宁可多发工资多发奖金,也不愿为职工提供企业年金。一些民营企业,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 也拒绝为职工提供企业年金。而一部分职工也有类似短期心态,他们并不能预期到企业年金在自己年老后 能为自己带来多大的益处,觉得交纳年金所需费用简直就是徒增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很多职工说“搞补充 保险的确是好事,可以增加退休后的收入,但那是十几年基至几年之后的事,毕竟不如现在增加收入好, 看得见,用得着。况且多年以后物价会涨,货币要贬值,企业年金还能值几个钱!再说,政策会不会变等 等许多因素都是未知数。”企业和职工的这些短期行为和心态,都是导致企业不愿意实施企业年金的消极 因素。鉴于此,有必要由国家立法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做出一些强制性的规定, 这样做有利于防止企业 和职工的短视病,较易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真正减轻政府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负担。所以,企业年 金制度要由自愿性向强制性转变。 然而,另一部分反对企业年金强制执行的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首先,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过剩的国 家,“强资本弱劳工”的趋势日渐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支柱的强制性实施过程中已经存在一定的困 难。一般而言,企业年金的运行机制同商业保险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商业人寿保险是遵循自愿原则的,体 现着市场机制的诸多原则。因此,企业年金计划在我国也应该采取自愿原则。只要强调企业雇主的道义责 任,以及企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对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作用再加之政府制定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就 可以激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 总之,在有关企业年金是否应该被强制执行的问题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不管最后那 种说法能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企业年金对于保障劳动者的晚年生活、抵抗“老龄 化”社会带来的危机、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 1.通过案例中所给出的两种观点,你更倾向与哪一种,企业年金是被强制执行,还是自愿参加?为什 么? 2.你如何看待企业年金在中国发展缓慢、覆盖面低、涉及人数少的现状? 3.美国的401k计划为什么会得到大多数人雇主、雇员的支持?对此,中国的企业年金发展可以借鉴些 什么内容? 养老金替代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还在客观上体现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与在 职职工工资待遇的对比关系,反映了两个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历史经验表明,养老金替代率应适度, 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替代率规定得过高,不仅会使国家财政紧张,而且会减少劳动力供给、鼓励人们 提前退休;而替代率规定得过低,又有可能会形成辛勤工作一生的职工老无所养的局面。 按照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我国现行基本养老保 险的目标替代率为58.5%。从退休人员实际得到的养老金来看,基本养老金工资替代率大致在60%~75%之间波动。尤其是近几年,通过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已经由1999年的77.30%降为2002年的63.43%[1]。有学者认为,当前60%左右的替代率水平已经基本合适了,尤其是对于沿海发达地 区,如果对替代率控制得过于苛刻,将使退休人员与本地区一般生活水平的差距拉大,使他们感到不能充 分地享用基本养老金,不利于保证和改善退休者的生活质量。 但也有很多人提出,对于企业来说,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仍会让它们背上沉重的负担,因为除 了支付养老金外,企业还要继续向退休人员提供各种社会津贴(如住房、医疗津贴等)。并且,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支柱养老保 险体系,如果我国第一支柱的替代率过高,就会使得企业的负担更重,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意愿不会很强, 从而限制企业年金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人群还不到领取养老金人数的5%,而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三支柱中40%、30%、10%的替代率构成才是合理的。 此外,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养老金的替代率水平已经得到了控制和降低,但是在不同的行业之间,替 代率水平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见表1) 表1 中国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养老金替代率 退休金替代率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中国企业单位 70.63% 74.47% 70.93% 69.18% 65.54% 58.63% 59.28% 中国事业单位 95.10% 101.78% 96.82% 100.92% 103.3% 101.65% 97.49% 中国机关单位 93.51% 101.70% 97.22% 101.61% 100.8 106.44% 104.56 注:表中数据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劳动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历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 计公报》整理。 由表7-4中的数据分析表明,中国企业养老金金替代率在逐年下降,并已经接近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 替代率58.5%,可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却居高不下,总体维持在92%-107%水平上,与企业养老金替代率的差距在逐年加大。由此可见,我国的养老金水平在不同的行业中发展是不平衡的,机关、 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水平明显大大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水平。 思考题: 1.你认为研究替代率的高低对制定一个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有什么样的意义? 2.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水平,你认为是高了还是低了呢?为什么?你觉得适中的替代率水平应 该是多少? 3.如何理解养老金替代率在中国机关、事业和企业等不同性质单位的差异? [1] 褚福灵 《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现状分析》.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005年的“两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科学 定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般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经过艰 巨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良性的社会发展目标,以公平与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全体社会成员有安全保 障并可以快乐生活是其追求目标。和谐社会具有下列特征:?和谐社会不是大同社会,它不仅允许差别存 在而且需要存在差别。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差别有利于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动力机制,但这种 差别必须控制在社会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程度,并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快乐地创造和生活,即高收入阶层 能够生活幸福,低收入群体也能够快乐生活。?和谐社会一定是长久稳定的良性社会,但社会稳定不一定 等于社会和谐。社会和谐较社会稳定更上升了一个层次,是由控制层面进化到良性发展的状态。运用非社 会保障手段也可以带来短暂的社会稳定,却不可能实现长久的社会安全。?和谐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 没有可持续的增长与效率,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在当前这个时代,仍然应当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继续 做大财富蛋糕,同时根据公平、合理、共享的原则来分配好财富蛋糕。?和谐社会必须用具体的指标体系 来反映,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指标,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否、覆盖人口的多寡、对收入再分配的调控力度, 以及国民的社会安全感,应当是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成就巨大,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劳动关系日益失衡、农民工受 歧视、城乡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效率与公平的失衡等多种社会问题也在持续发展甚至不断恶化,这些大 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直接相关。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社会问题,而要化解各种 社会问题又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国际上凡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均是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国 家;凡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国家,其国内社会问题必然日益恶化。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与和谐 社会构成了正相关关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指标。从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看,社会保 障以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确保社会公平为天然职责,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并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基本 目标。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保障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社会救助可以缩小贫富 差距,社会保险可以化解劳资矛盾,社会福利可以让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可见,构建和谐社 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 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与现实需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尽快构建一个 覆盖全社会,在人们遭遇生活困境时,能够免于绝望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这个安全网的构建既是保护社会 弱势群体并尽可能地使城乡居民免于贫困的基本保障,同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思考题: 1.社会保障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什么作用?发挥哪些功能? ? 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保障领域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1]本篇借鉴了郑功成教授的“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中的部分观点 商业人身保险是将人身风险作为商品的一种企业行为,是被保险人在投保后,在保险期内因投保项目受到 伤害时,由保险人负责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保险形式。一般来说,商业人身保险包括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事 故保险、健康保险等项目,是对投保人年老、生病、死亡等风险实行承保,这些保险项目与社会保险承担 的风险项目在表面上并无二致。但如同任何一个企业一样,企业利润也是商业人身保险追求的目标,也是 商业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那么,到底商业人身保险与社会保障二者之间什么关系?是商业人身保 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商业人身保险是与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互补的一种保险行为,抑或 是商业人身保险是与社会保障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保险行为? 从目前情况看,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险体系是由基本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人身保 险组成。很显然,这种观点认为商业人身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理由是商业保险和 社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工具,都具有损失补偿、稳定社会、促进经济的功能。商业人身保险与社会保险之 间并不是绝然独立的,而是既存在冲突,又彼此促进,相互融合,是一种互制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制互动 的关系表现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无论是覆盖率还是保障程度都相对落后,商业 人身保险可以充分发挥其机动灵活、富于效率的特点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比如,社会保障制度未涵盖的 公民可以购买商业性养老、医疗等保险商品以获得安全保障;对于企业年金的举办,商业保险也拥有不可 多得的优势,首先,商业保险具有较为完善的年金产品设计、寿险精算,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等关键技术, 能保证企业年金的未来偿付,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其次,商业保险产品设计灵活多变,可 以满足企业年金业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次,商业保险拥有强大的产品营销网络,营业网点遍布城 乡,给企业年金的销售以及保险给付提供了便利,等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二者在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不能将 商业保险归入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当然也不能将商业保险归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理由是:商业保 险是一种商业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保险体现的是政府职能,不以营利为目的;商业保险遵循自愿 原则;社会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执行;商业保险保障的范围只是根据自愿原则投保的保险合同中所约定的 被保险人,但其保障的内容比较宽泛;社会保险保障的范围是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所规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范围相当广泛,但保障的内容比较窄;商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则依据投保人的购买能力和风险保障的需求而 定,“多买多保,少买少保”;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以满足公民基本生活需求为标准;商业保险通常是由 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社会保险由各级政府统一 领导,由政府制定的专门社会保险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和经营管理,实行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商业人身保险是与社会保障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商业保险是采用商业手 段,按照市场法则运行的社会化管理机制,而社会保障则是依托于国家或政府,侧重于社会效益的一种制 度,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因此,两者在经营目的、保障对象、权利义务关系、资金来源、实施方式等方面 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认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乃至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促进作用。商 业保险注重效率,相对而言,社会保险注重公平,二者可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社会保险在很多方面可 以借鉴商业保险的发展经验,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必然要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思考题: 1.您如何看待商业人身保险与社会保险以及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2.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险,可以从商业保险中借鉴哪些方面的东西? 3.若将一部分社会保险交由商业保险公司运营管理,是否就可以认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二者并没有 本质区别,可以合一? 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来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人们要求国家通过行政权的运用广泛的干预社 会,为国民提供就业、培训、住房、医疗机构、养老金的背景,来源于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经济的积极 作用,来源于社会保障制度对政府作用的需求。 那么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究竟是什么呢?其合理界限在哪里?大致上讲,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分 为三种“理想模型”:包办、主导和不干预。 包办是指政府实施全面干预,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目前世界上主要是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传统福 利国家。其特点是:强调社会公平,以维持“平等社会”为制度目标,把“平等”的价值观渗透到制度设 计与安排中,建立低水平的平均分配计划,实现所谓的“人人平等”;各级政府分工明确,有一整套完整 的政府管理的机制;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负担较重。 不干预是指政府没有直接出面建立起系统化、正规化的制度体系,政府不愿或无力担负起社会保障中 的责任,主要以美国为代表。其特点是:政府提供很低的经营管理、财政支持及担保;强调效率,根据劳 动者对产业和社会的贡献程度考虑其保障;以私人保险为主,制度结构分散,不同的收益群体确立不同的 保险制度。 主导型简单来说就是介于包办和不干预之间的一种方式,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原则,例如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和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其特点是:政府干预适度,注重自治,社 会和家庭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立法和制度先行,任何的政策都具有法律的依据;权力义务相对均衡。 就中国目前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责任的承担状况来说,中国目前是出于一种正在向主导型过渡 的“包办+不干预”的形式。这主要体现在:在城镇中,过于强调政府的责任,把过去分散在企业、单位的 保障责任转向政府,出现了企业依赖政府的现象;而在农村,政府虽然已开始建立农村社会保险的探索工 作,但改革的力度、深度及收效甚微。中国要真正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保障模式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一是 责任划分的问题,具体包括财政投入中政府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政府在不同保险项目中进行的合理的 角色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划分问题。二是如何统一政府在城镇与农村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问 题。目前由于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牵涉了政府很大一部分财力和物力,暂时还无暇顾及农村问题, 所以政府对农村的“不干预”形式仍会延续下去。 思考题: 1.请分析并比较政府和市场在社会保障制度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2.请分析政府责任的三种“理想模式”的利弊和适用范围?并说明分别适用的条件。 3.三种“理想模式”中,哪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为什么? 福利、社会福利是人们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语,同时它们又是社会保障学的基本概念。两者的内涵随着 历史的发展而时有变化,以致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内涵是如此的复杂多样,使人们感到困惑不已,无所适从。 在学术领域,对社会福利的内涵有多种理论上的概括。在社会发展领域,社会福利的涵义有五种不同的理 解,分述如下: 第一种狭义的社会福利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服务,它的对象是所谓的弱 势群体,即社会的边缘群体。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补缺性的。这也就是威伦斯基提出的剩余福利模式。 这是社会福利最狭窄的涵义,在我国又被称为民政福利。因为不管是城镇“三无”对象的收养、农村“五 保户”的供养,还是城乡的济贫救灾,都属于民政部门的工作范围。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社会福利采用 的就是这种涵义。如在城镇设立的社会福利院,其实就是孤老残幼等“三无”对象的收养院。 第二种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其对象是全体公民,是为了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 活质量。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并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采取的各种具有经 济福利色彩的社会政策措施的总称。欧洲的“福利国家”指的就是这种涵义。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此种涵义的社会福利就会愈来愈为人们所要求, 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内容。 第三种社会福利包含了剩余模式和制度模式。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设置,根本目的有两个: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维持其起码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增进全民的社会福 利。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此种观点由于兼顾了弱势群体和全体人民的需要而更易得到大众的欢迎和接 受。 第四种,社会福利是一个包容甚广的概念,它与中国的社会保障概念的外延基本相同,都是指国家和 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及服务,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服务等子系统。 第五种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这是对社 会福利涵义最宽泛的界定。按照这种思路,美国学者米基利把社会福利划分为:(1)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个人、家庭、邻里和社区为履行文化和道德责任而承担的各种活动;(2)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指有组织的宗教和非宗教的慈善活动组成的志愿性的社会福利活动,它又被称为第三部门;(3)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六大服务:收入保障服务(由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组成);医疗服务;教育;住房;就业;社会工 作服务和对个人的社会服务。为了与传统的具有浓厚制度性和政府责任色彩的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概念相 区别,有学者把这种最广泛的社会福利称作社会保护。 而与社会福利最接近的概念有许多,如社会工作、社会事业、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等,下面也对此做 一些比较。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 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虽然社会福利也以提供服务为主要内容,但它 服务的范围要小于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社会福利服务只是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社会工作以 增进社会福利为自己的宗旨,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手段,是社会福利的制度化的支持条件。 社会事业有两种涵义: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事业和社会工作的涵义相同;另一种观点以日本学者康子为 代表,她认为社会事业体现了社会性和社会的责任,是以保护社会全体利益为目的,基于尊重个人自由、 平等基础之上的救贫政策。而社会福利是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从防止贫困的立场出发,积极的 促进和发展人民的福利。可见,社会福利较之社会事业更强调积极预防的一面。 社会政策是运用立法和行政的手段,动员、利用、分配与再分配各种社会资源,以解决社会问题,保 障人民基本权益,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这种广义社会政策的外延包括国民福利、住房、健康、文化、教 育、人口、婚姻与家庭生活、社区及公共环境以及宗教等等。社会福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狭义的社会 政策则只涉及到劳工问题及贫民的生活,基本上等于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服务,顾名思义是“社会提供的服务”,区别于家庭成员及政府提供的服务。但除了社会福利服 务之外,社会服务似还应包含通过市场交换提供的服务,因为这种服务确实来自于社会,而且满足了人们 大部分的日常生活需要。社会福利以非营利为原则,提供或免费或低于市场价格的福利性服务。所以,社 会福利只是社会服务中的一部分内容。此外,社会服务是社会福利的主要供给方式和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不能滥用“社会福利”这一概念,在用之前,一定要界定好其外延与内涵。同时,也要辨 析清楚各种书面中出现的“社会福利”的真正含义。 思考题: 1.是社会福利涵盖社会保障,还是社会保障涵盖社会福利,你怎样看? 2.福利国家所推行的福利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福利有何不同? 3.我们在辨析不同角度、不同资料中出现的“社会福利”时,应注意什么? 自1991年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到2002年,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达到9400万。按 现有的耕作水平计算,农村仍有1.5亿劳动力富余。如此庞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的就业、生活在激烈市 场竞争的环境中,随时可能落入“无工作、无收入、无保障”的“三无”境地,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 隐患,也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诚然,针对以上的境况,我们需要尽快建立农民工社 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可是如何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大体 有三种建议,其差异主要在于对农民工身份的认定上: 第一种是将农民工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内,他们认为农民工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份子,理应像 千万城镇职工一样,拥有同样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这也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途径之一; 第二种是建立一个单独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独立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而存在。 这种建议的拥护者认为,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可能会给正在推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造成 更大的混乱,并且给城镇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压力,在操作层面上也不具有可行性,针对农民工身份的 特殊性和可流动性,应另起炉灶,建立一套新制度; 第三种是仍将农民工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建议者认为如果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则是对已显可怕的巨大民工潮流涌入城镇的鼓励,到时候乡镇企业的吸收力会更加不足,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建设也会面临僵局。而设计新的单独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能造成的一个后果是对农村社会保障制 度建设的继续漠视。所以不如将农民工继续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对象,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学术界,就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走哪条路的问题,一些专家学者也提出了新创意。郑功成建 议对农民工实行分层分类保障,即首先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其次建立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然 后再考虑建立农民工社会救援制度。李迎生提出建立面向各企业雇佣的农民工和无雇主雇佣、从事个体经 营或自谋职业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项目有养老、医疗、失业、工作、生育、死亡、遗属、最低生活保 障等。而实践部门也开始初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如北京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成 都市也颁布了《成都市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暂行办法》。[4] 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上,以上几种方案各有所长。当然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根本目标必须定 位于给予农民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和其他需要(如治病、工伤康复)等。这就需 要从现有制度的改革和调整入手,强化法制的原则、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以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的基本 权益。 思考题: 1.根据案例所提供的资料,你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应采取哪种模式?各种模式都有什么样的优缺 点? 2.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上需要坚持那些原则,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3.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你是否还有更好的建议? [4]杨立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社会杂志 2003年第9期 40页 近几年,频发的矿难,开始困扰着我们这个社会。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从2001年到2004年10月底,我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188起,平均4到7天一起。2004年1月至11月间,我国共有5286名煤矿工人死于事故。2005年上半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就达到2672人,同比上升了3.3%,其中特大事故死亡704人,上升114.6%。2005年光上百人遇难的矿难就有:2005年2月14日,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瓦斯爆炸,死亡214人;8月,广东兴宁矿难,123名矿工遇难;11月27日黑龙江七台河东风煤矿发生煤尘爆,截至12月6日,有171名矿工遇难。 频发的矿难折射出什么问题? 有人说,目前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是不健全的,煤炭生产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利益,地方政府缺乏严 格监管的意愿,而且,政府体制内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行业监管部门的腐败现象严重,造成行业监 管很大程度上的失灵。官煤勾结是事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导致非法矿主无视法律 法规,无视政府监管,无视矿工生命,在不具安全生产最基本的条件下大干快上,最终付出的往往是矿工 生命的代价。同时,煤炭行业存在多头管理的积弊。分段、分摊、多头管理致使煤炭行业出现管理真空和 职权交叉,多头管理既浪费国家行政资源,又降低了行政效率。管理煤矿生产的不管安全,管理煤矿安全 的不管生产,相互脱节,谁都管,但是谁都管不好。日常监管马虎草率,以发证代替监管,以罚款代替监 管,一罚了事,留下大量真空地带和事故隐患。 还有人说,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期,人们的安全意识普遍下降,虽然大家都知道“人命重于泰山”, 但在经济效益面前,安全生产向超产让位,安全预防措施极度不力。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凤起研 究员向中国经济时报分析说:“随着煤炭行业管理的弱化,以及前些年全行业亏损造成的严重安全欠账, 一些国有大矿的管理已经不像以前那么严格,安全基础弱化了。而国有大矿,规模大,一旦发生事故,往 往伤亡惨重。不执行安全制度、不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超生产能力开采。” 当然,站在社会保障的角度,我们更关心,在众多的伤亡事件中,这些遭遇事故的矿工及其家属们, 他们的工伤保险权益是否得到落实与保障?有资料证实,在这些事故发生以后,一些矿主们运用最多的办 法就是“瞒”、“压”、“堵”。“瞒”是瞒天过海,能躲则躲、能骗则骗;“压”是欺压百姓,用自己 手中的权力威胁群众,为了微薄的经济来源,矿工们也只能忍;“堵”则是在事情败露、万不得已的情况 下,矿主们只好拿出一部分钱“堵”住矿工们的嘴,也正好做给上级政府和媒体看,说明自己还是很关心 劳动者生命安危的。这样做,在事故后矿主们不会得到媒体的谴责、没有正规的工伤认定、评级,也没有 规范的津贴补助,不用消耗大量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也更助长了矿主们的“黑心”。 思考题: 1.你认为工伤保险制度对于避免上述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什么作用? 2.有人提出应当明确企业的主要责任,发生事故后重罚责任人,你认为这种建议是否合理?为什么? 3.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参加工伤保险或未按时交纳费用,员工能否得到相应的工伤保险保障?如果企业 无营业执照,未依法登记备案;或者与员工未签订任何劳动协议。当该企业员工发生工伤事故时,员工能 否得到相应的工伤保险保障? 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截止到2000年11月,我国总人口12.95亿人。其中,农村人口为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而农村60岁以上老人已近亿人,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由于大量农村青年迁移到城镇,人为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农村养老模式,处理好农村养 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更加影响到国运兴衰。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还是家庭养老形式,约占整个养老保障的92%。可是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大家普遍开始质疑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否已经逐渐失去了其传统功效, 很多研究还列举了一些影响因素,诸如家庭规模缩小增加子女负担、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弱化家庭养老的 功能、农村经济收入偏低使得养老缺乏经济支持、道德观念转变导致逃避养老责任等[3]。这些因素是否弱化了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家庭规模缩小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真的会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无法为续吗?请 看下列观点。 家庭规模缩小真的会增加养老负担吗?我国自七十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第一代执行计划生育政 策的农村夫妻虽然生长于传统的农村,但是经历了改革开放,交通和信息的发展使他们目睹了城乡二元经 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巨大差距,从而影响其收入支出习惯。他们不会像上一代人一样花大笔的钱在建造房屋 方面,而是将有限的财力用于子女的教育投资和自身储蓄。很多农民的子女都通过出外上学的方式跳出了 “农门”,有能力回报当初父母的教育投资,并且由于父母长期生活在农村,生活费用较低,还会有储蓄 的习惯,所以正常情况下子女对他们的养老支出不会增加子女的负担。相反,农村若是家庭规模不变,子 女的抚养教育支出就会占据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有些家庭甚至会因此债台高筑,他们的孩子就可能因缺 乏人力资本投资而失去更多获得良好收入的机会,时间一长,这些子女连自身生活都难以维继,更谈不上 有余力去养老供老。因此,子女个数的减少可能会提高子女的质量,在如今靠人口质量而不是人口数量取 胜的年代,家庭规模缩小并不一定会增加子女负担,父母反而可能因为初期的高投入在老年时获得高回报。 农村劳动力流动会弱化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吗?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大批劳动力,而农业的发展 和农民追求更多利益机会的意愿刚好迎合了这种需求,由此产生了农民工。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由于农 民工需求的特殊性,男性体力上的优势更适合这个角色,农村因此出现阴盛阳衰的局面。这部分农民工的 土地收入转为工资收入,收入的一部分转移支付给留在农村的老人,和以前的供养没有区别。传统观念下, 子女对父母经济上的供给便是最大的孝顺,农民工会比留在农村陪伴父母的农民,更有经济实力孝顺父母。 所以,农村男性劳动力的流出增加了家庭收入,农村青年妇女完全有能力通过农业生产承担看护老人的责 任。 思考题: 1.请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农村目前的养老模式状况。您认为未来中国农民应该靠谁养老? 2.你如何看待下列观点:“农村居民收入偏低会使得家庭养老缺乏经济支持吗?”、“现代社会道德 观念的转变会导致青年人逃避养老责任吗?” 3.根据案例所提供的资料及平常的阅读积累,你认为影响农村养老保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 [3]余碧岩.《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基本现状和主要发展思路》宁夏大学学报.2004.6 51-53页 加拿大《就业保险法》于1996年7月开始正式生效并实施,取代了以前的失业保险法。这种名称的变化具 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加拿大政府希望把工人的注意力从“怎样才能有资格得到就业?”转向“怎样才能 获得更多的工作、保持就业并有更光明的前途?” 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有关机构注意到有些人完全依赖失业救济生活,如1991年实际上有38%的救济申请者在5年内三次或多次提出救济申请;50%的救济者在5年内两次或多次提出救济申请。失业保险已经 成为年度收入补偿制度,已不再是保险制度,很多雇主认为他们在雇佣工人方面的最大竞争对手是失业保 险制度。 新的就业保险基金仍由雇主和雇员分别按照雇员本人工资收入的4%和2.5%缴纳。其保险金给付标准的具体数额要依以前工作情况和本地失业率而定,基本上是原工资的55%,但每周不得超过413加元。同时,为了鼓励失业者再就业,政府发放就业保险金的具体数额还要看申请人以前的领取就业保险金的频率,领 取就业保险金周数越长,申请人下次所得到的保险金就越低。具体的是每领20周就业保险金,下次的就业保险金就向下浮动1%,直至最低工资的50%。 新的就业保险法还降低了失业津贴给付标准和期限,领取期限最长为34周。尤其是降低频繁申请补助者的补贴标准,把其中一大部分资金用在了职业培训方面。其具体做法是用这笔钱向各培训机构购买就业 培训课程和成果;向各省社区职业学院或其他职业培训机构拨付教育或培训经费;并以教育贷款、助学金 等方式向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员提供资助。此外,基金不发达地区的申请期限会长些。 在就业保险金的申领条件上,新的就业保险法实行了小时制,即申领就业保险金的必备条件是失业前 必须工作累计达420-910个小时,且投保期限须达到一定标准。以前个人为了获得保险金必须保证就业几 周,现在具体到要看工作了几小时,如一个人10周中每周工作70小时就能获得700小时的信用额度,这和在20周内每周工作35小时是一样的,为此,他所得到的保险待遇的基数就会提高。同时,获得保险金 所要求的时间根据申请人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而定,即在失业率高的地区,只需要较少时间就可以获得补 贴资格,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失业率低就需要较多的工作时间。这种措施的最终目的是鼓励那些在低 失业或高就业地区的人们多工作来获得补贴资格。因为在高就业地区申请期限短,所以较短的申请期就意 味着鼓励失业者尽快获得工作。 此外,就业保险的实施还辅助了一系列的劳动力市场规划。就业能力是加拿大人力资源发展局(HRDC)的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问题,它同其他加拿大联邦机构共同制定和实施与就业保险和促进就业措施配套的 策略,长期的干预如培训购置、自雇支持,短期的干预如就业支持服务、咨询和小组服务等。如为发展青 年就业策略指导出版了为青年人提供意见的出版物(称为“青年链”),内有接受教育的经济支持、就业、 创业、求职、技术提高和学习机会、工作等信息。其他的还有提供就业支持服务,寻求本地劳动力市场合 作伙伴、启动行业合作行动、资助残疾人提高就业能力、安排老龄工人试行项目等。 虽然失业保险法和现阶段实施的就业保险法都是为了给自身无过错的失业者提供临时经济资助,但新 的就业保险法旨在采取各种措施,阻止失业者申请补助,特别是防止他们多次申请失业补助,同时鼓励就 业。此外,也让个人承担更多的责任,成为努力实现就业的合作者。所以,新法案的目的就是要说服人们 不依赖补助,鼓励他们去思考有关防止失业的问题,鼓励更多的劳动力参加工作,降低频繁申请补助者的 补贴标准,鼓励采取积极的再就业措施,而不是给予消极的经济资助。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使加拿大申请 补贴的人数降低了14%(1997-1998年度间),失业率从原来的(1996年)9.6%降到6.8%(1998年),保 险费也相应降低(1994年3.07加元,2000年为2.4加元)。 (注:根据南稀•费德洛维奇,《从失业保险到就业保险的转变:加拿大范例》,《就业能力---从理 论到实践》帕特丽夏•威奈尔特等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08和《赴加拿大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政策考察报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和信息研究所赴加拿大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政策考察团,2003 年等改写而成) 思考题 1.你认为加拿大为什么要由“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险”转变?新的“就业保险法”与原来的“失业 保险法”有什么区别? 2.以加拿大的就业保险为例,请思考和讨论失业保险制度是如何发挥促进就业的作用的?你还有没有 什么更好的建议? 就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起码有两个方面属于相辅相成的基础性内容,一是发达的经济,另一个是起码的 社会公正。目前,中国的具体情形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已经成为各个阶层高度关注的问 题,也由此引发一些对社会公平性方面的讨论和看法。目前一提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总有另外一些观点, 如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应该关注效率,“重视公正便会妨碍效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原 始积累是不可避免的”;还有的认为我国的国家财力十分有限,财政拿不出钱来为全民提供社会保障,是 “国家财力不足”等。 所谓“原始积累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指,欧洲早期的现代化进程是通过“火与血”的原始积累来实 现的,而且这种原始积累的过程是任何一个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国家都不可避免的;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既然要搞现代化建设,就必然要通过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升国民生产总值,以增加社 会总财富。因此,就免不了出现一个残酷的、牺牲多数人利益的原始积累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少数人迅 速积累财富和多数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是必然的事情,而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也就难以做 到。 “国家财力不足”的观点认为,现在之所以不能重视社会公正问题,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国家的财力十分有限。1999年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4.5%,当年由财政补贴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0%,如把当年的社会保障收支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则国家财政收支都将加大, 此时社会保障收支将占加大后的国家财政收支的24%,但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90%只保障了占全国人口30%的城镇人口中的一部分,如果以同样的水平覆盖到全民,则1999年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20%,纳入国家财政的社会保障收支将占国家财政收支的50%。所以,目前中国的财政还不能满足“社会公正”的需要, 应当先进行社会总财富的积累之后再实现社会保障的“公正”。 而“重视公正便会妨碍效率”之说认为,中国目前必须将效率放在第一位,而如果重视公正,则必然 导致多数人共同剥削和享受能力大的少数人所作的贡献,从而损伤了这个社会的活力,也就意味着妨碍了 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效率的实现。所以,重视社会公正问题必然会妨碍经济发展的大局。 维护并实现社会公正,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同时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需要。就目前中国现 状而言,社会公正问题解决得如何,更是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它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经济形态的 健康与否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开局更是影响重大。因此,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可以在基础层 面上做到低水平、广覆盖,我们必须将实现社会公正提上日程,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拖延。 思考题: 1. 你如何看待“原始积累不可避免”这种观点?这种做法是否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为什么? 2. 请结合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对“国家财力不足”、“重视公正便会妨碍效率”两种观点做出评价。 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双赢”?你有什么建议。 [1] 吴忠民.关于促进社会公正的几个重大问题,社会保障研究,2005年第一期 为了应对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养老金的支付问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过去的现收现付制转向现行的社会 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然而,在转制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其中,个 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就是在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产生的。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已经存在近3000万离退休人员的背景下进行的,由于目前离退休人员的 养老金没有来源,要通过企业“统筹缴费”解决,而实际上,在企业开始为在职职工进行个人账户积累的 情况下,已不可能再承担过高的“统筹缴费”以支付目前退休人员的实际养老金需要,但老职工的养老金 又是必须支付的,所以,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挪用目前已进入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的养老金。长期以来,正是 由于我国养老金实行这种混账管理的办法,允许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金相互调剂使用,个人账户因此成 为“空账”。据估计,2004年,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递增。 面对个人账户出现如此大额的空账问题,很多人担心,从在职人员个人账户抽调资金添补养老金收支 缺口的作法,既不能解决当下入不敷出的问题,同时也为未来的保障机制的健康运行埋下了隐患。由于个 人账户中没有资金,待目前的在职职工退休时,他们的养老金来源就又成了问题,出路只能是继续挪用下 一代人的个人账户资金,拆东墙补西墙,使空账? 然而,也有人说,目前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个人账户只是一种支付方式, “空账”“实账”都无所谓。目前来说,这种混账管理的方式是解决转制过程中所出现困难的最好办法, 并且,按现行制度的规定,职工退休后每月从个人账户部分获得的养老金为个人账户总储蓄额的1/120, 这个积累额如果按照目前的平均预期寿命和退休年龄,是远远不能满足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在职工退 休后的经济收入中也占了很少的一部分,所以,个人账户对于退休职工个人的影响程度并不大,个人账户 的“空账”问题也就不足以被视为最严重的问题了。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说,把现职职工的个人账户做实,需要中国的决策 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她说:“个人账户属于一个政府计划,还是非政府计划。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 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谁来管理和运做这个账户?什么样的机制是安全有效的,即能让它保本, 又能让它增值?关于这些问题,中国目前还没有做出一个很好的制度安排。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应当下功夫。” 思考题: 1.你认为个人账户“空账”是否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否需要做实?为什么? 2.我国个人账户“空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焦点在哪? 3. 目前我国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到底有多大?如何测算?谈谈你的思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国家论开始在西方国家广为传播,进一步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思想主张变为 政府的行动计划,由少数资产阶级社会改良派的主张变为几乎所有资产阶级政党都赞同的主张,并且逐步 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策。 1941年英国牛津大学威廉•贝弗里奇接受英国政府委托,负责起草有关战后福利制度重建的基本框架 报告,并于1942年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即有关服务》的报告,即英国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 奇报告》(Beverige report)。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以后,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改良主义者 和工会领导人一致声称,英国的“社会主义”目标就是“维持充分就业”、“扩大社会福利”和“实现收 入均等化”,国家必须负担其保障公民福利的职责。于是,工党政府采纳了贝弗里奇的计划,二战一结束, 立即颁布和实施了社会保障、工业伤亡、家庭补助等社会福利法案。1948年7月,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建成了“福利国家”。从此,“福利国家”风靡西方。 英国的福利制度经过了一定的波动,20世纪初适应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需要,政府对社会生活进行干 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建立福利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又感到福利过了头,进行反思和改革。曲折的发展进程表明,人们对福利国家制度持续性关注的不够。二战以后,公众态度和政治 家都倾向于建立福利国家,而五六十年代的经济繁荣亦给福利国家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个不可忽 视的因素是当时的人口年龄结构较轻,为福利国家提供资源的劳动年龄人口较多,而消耗资源的老年人比 重较小,使福利制度较容易实?肿式鹌胶狻?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及人口老龄化加剧, 福利制度受到冲击,资金平衡难度很大,因此不得不实行“市场化”改革。 福利思想倡导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他们认为,贫 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 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国家为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 求和应尽的义务,不是任意的施舍和恩赐,享受这种福利是个人的权利。福利政策也是促进国家的繁荣和 发展,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的必要措施。他们不相信传统自由主义关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会自 发地实现正常的经济秩序的神话,反对把国家仅仅看作保护自由竞争的消极工具,主张国家采取积极的干 预措施,实现公平的财富分配和充分就业,缩小贫富差别,保障下层群众起码的生活条件,为全社会提供 福利服务。 福利国家思想的影响在20世纪60、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面貌,但也带来一系列弊端,如通货膨胀、政府机构庞大、生产率低下等。如今很多福利国家针对福利 国家的思想所带来的问题都开始着手进行相应的改革。 思考题: 1.福利国家最近几年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什么启示? 2.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你认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能否选择福利国家的道 路? 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是研究机构和经济学人在评估经济与社会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时习惯使用的数据。若 把两个指标放在同一时间坐标中,既可反映对全社会而言,“蛋糕是否做大”了,又可反映“蛋糕分配” 的均等程度。 人们发现,在近年来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地下降。 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从1990年的54.2%下降至2001年的37.9%,农村地区的这一数值也从 58.8%下降至47.7%。这表明:从整体水平来看,中国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食品支出的比重正在 下降。人们可以把更多的消费资金投向买(建)房、家具、家电,搞装修,以及教育、文化、娱乐、交通、 旅游等各个方面。所以,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可以成为从整体上看人民生活的水准已进入小康的标志之一。 意味着“蛋糕确实做大了”。 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们在看到经济快速发展,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的时候,不应忽 视,恩格尔系数还只是个宏观的、总体水平的指标。我国的经济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在国内农村地区还 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还有许多无法完成义务教育的失学儿童,城镇地区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失业人员和低 收入者。他们需要国家财政税收方面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需要各种类型的扶贫建设活动,特别是建立和 完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同时,同期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又足以引起人们的不安。近年来,这一数值的升高同样很快。已从1980 年的0.33攀升至2001年的0.45。这表明: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拉大。说明虽然在整体上“蛋糕 确实做大了”,但是在社会成员中“蛋糕分配”的非均等程度却在扩大。 针对我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及官员们依照收入差距拉大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破坏社会稳定的观点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增长过快”,“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中国人是非患寡而患不均的”,甚至发出了警报,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一个好的体制应该能够有效的界定和保护一些高收入,特别是对其中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物质和精 神产品的开创者和各行各业中靠真才实学、努力工作来获得高收入的人员。对此,社会大众不会产生不满。 这样的高收入不但不会影响稳定,而且是一个社会能不断进步、经济能蓬勃发展的动力来源。 同时,一个好的体制还应该落实并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制约政府机构的权力、破除经 济中的行政垄断、严惩官员的贪腐行为、给予社会弱者以很好的保护,减少社会差距与不公平,维护社会 经济政治秩序。 思考题: 1.恩格尔系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它与社会救助之间是什么关系? 2.建国以来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变动趋势是什么?如何看待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3.如何看待“我国基尼系数增长过快”、“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0.4”等观点?对此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做什么? 以下给出的是2005年北京市某单位制定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条例的主要内容。 本条例的设计是根据《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北京市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北京 市大额医疗费用互助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为提高单位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解决在职职工 和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及大额医疗互助费用支付之后,需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并结合 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本暂行办法。其设计目的是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医疗保障水平,有利于满足职工的 医疗保障需求,从而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确保职工队伍稳定。条例的制度要点如下: 1.实施对象:本企业内按规定参加了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费用互助的职工、退休人员均可享 受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 2.资金来源:补充医疗保险费按企业上一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4%提取,从企业成本中列支,个人不缴费;按月提取,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当年节余部分转下一年度使用。 3.待遇给付:补充医疗保险费主要支付职工和退休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下列费 用: (1)职工门诊、急诊医疗费800元以上至2000元部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50%。 (2)退休人员门诊、急诊医疗费800元以上至1300元部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60%。 (3)职工在一个年度内门诊、急诊医疗费用累计超过2000元的部分,大额医疗互助资金支付后,对 个人自负部分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50%。 (4)退休人员在一个年度内门诊、急诊医疗费用累计超过1300元的部分,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支 付后,对个人自负部分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60%。 (5)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职工、退休人员、企业特困职工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大 额互助金支付后,对个人自负部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65%。 (6)退休人员在一个年度内的住院医疗费用(不含起付标准以下的),个人自负部分超过4000元以上的,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60%。 (7)职工患精神病、恶性肿瘤住院治疗及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肾透析、肾移植后服抗排异 药的门诊医疗费用、大额互助金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金支付后,对个人自负部分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 15%。 (8)退休人员患精神病、恶性肿瘤住院治疗及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肾透析、肾移植后服抗 排异药的门诊医疗费用、大额互助金支付后,对个人自负部分,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支付50%。 (9)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一个年度内累积支付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的最高数额不封顶、无上限。 4.管理体制:总公司人事部统一管理,提留资金自管,建立财务专款专用账户,专人负责,进行政策 咨询,办理日常事物。 思考题: 1.从该案例中可以发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应由个人自负的医疗费用采取了大约50%-60%的报销比例,试综合考虑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职工医疗费用负担中的作用? 2.该案例中并没有设计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年内累计支付的医疗费用最高数额,如果企业补充医疗保 险费用超支该怎么办?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否要设计封顶线? 3.请根据本章所学内容并结合你周围的实际情况,找一家企业,为其设计或者修订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条例。 从20世纪60年代起,智利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破绽,当时的养老保险制度委员会对此提出了报告, 并总结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危机问题,后来又提交了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法案,但在议会中没有得到通 过。20世纪70年代末,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财源不足,制度的非效率现象日益明显,其结果是陷入了破产 状态,也造成了人们对旧制度的信心危机。1973年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阿连德左翼政府,实行 了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军政府在政治上右倾,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经济上推崇芝加哥学派新自由主义理 论,推行私有化政策,一批从芝加哥大学留学归来的“芝加哥小伙子”得以进入政界。在他们的领导和策 划下,智利从1979年开始推行名为“七个现代化”的自由化改革,对积弊已深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大刀阔 斧的改革,推行“新制”。1980年军政府公布的《养老保险法》将社会保障新制一锤定音。 智利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雇员个人缴费、个人账户积累、多个私人管理公司共 同管理基金的退休金制度。这种新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强制性储蓄,建立个人账户,将强制性储蓄的功 能私人化,并结合指数化年金市场,将储蓄积累转换为退休者的养老收入。具体环节是:政府强制性地规 定各个公营和私营单位的所有从业人员都必须参加养老保险,每月从每个职工工资中扣除10%,并将其存入每个职工的个人账户,从而构成养老金的来源。养老金由私人管理机构经由国家批准成立的大约20个退休金管理公司(AFP)管理,每个公司只管理一个基金,负责基金的运营,并将基金运营的收入全部分配到 那些个人账户中去。养老保险还可以附加其他内容,如工伤保险和家属保险,这需要另外签订合同。职工 可以自由选择加入任何一家退休金管理公司,还可以中途转换公司。退休金的多少取决于投保人存款的数 额,以及这些基金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增值是多少。如果就业者到退休年龄时尚未交足养老保险规定的最低 限额,只要其在某个养老保险机构中投保已满20年,不足部分由国家补足。当职工退休可以成为退休金受 益者时,他们可以选择分阶段地使用个人账户中的积累,也可以选择年金方式。 智利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成功是智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其卓有成效的投资运营 机制和较高的投资盈利率有助于社会制度的良性运行,有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1996年,除1995年由于股市不稳盈利较低以外,其他年度的盈利都较高,一般都在12%以上,高者可达15%以上。这样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政府由过去的基金主要筹集者角色转换为养老保险市场监管者角色,从负无限责 任转变为有限责任,即只对低收入阶层提供最低收入保障。新制推行以后,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加入了 新制,至今已有95%以上的劳动者参加“新制”,这与新制下AFP高效投资运营是分不开的。人们意识到 养老基金不再是死钱,参与社会养老保险不仅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投保行为,而且是一种可能获得较高回报 的投资行为,而响应和参加人数规模的扩大,又为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从而有助 于以社会化和市场化实现养老保险的基本目标。? 智利是世界上最先推行将社会保险计划按私营或者商业经营方式管理的国家,智利模式引入了竞争机 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体制资金运营效益差、资金严重流失的弊端,为各国社会保障改革创立了一 个新的模式。有些中、东欧国家也在讨论这种改革,我国也同样如此。智利模式似乎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 应该采用的模式,在发达国家,作为解决由现收现付制方式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一种方式,也受到了一定 的重视。 当然,智利模式并非完美无缺。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盈利率还存在波动性和风险性,智利养老基金投 资在维持了多年的高收益率后,1998年上半年首次亏损1.7%。有人指出:“新制”中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仍 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从近年的实践看,AFP有垄断化的趋势,70%以上的养老金掌握在4家最大的AFP手中,而且投保人不能参与管理。这又对政府监管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此外,人们对于高昂的管理成本也 颇有微词。据估算,投保人缴纳的佣金高达缴费的15%~20%,相当于一个人一生要为AFP工作4年。如果扣除佣金,记在个人账户上的利息并不高。? 思考题: 1.私有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常见模式,但是把它放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是否合适?我们该如何看 待智利的养老金私营化? 2.智利的基本养老金改革是在原有体制上强制性的彻底改革,它是怎样解决“老人”、“中人”、和 “新人”的问题的?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有何借鉴之处? 3.智利模式的改革在它特有的国家背景下取得了很大成功,当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你认为应该如 何解决这些问题?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医疗保险的建立和实施,为公民减少疾病,生病得到及时治疗,较快 恢复身体健康,并以健康的体魄投入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重要保证。我国现在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 是针对参保人员中患有疾病的人通过保险的方式和手段给予事后补偿的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我们的 主要精力都放在已经发生的疾病风险的费用控制上。但医疗保险制度在提供及时治疗,减少疾病的同时, 是否就意味着公民的健康,“无病、无残、无伤”就是现代健康观念吗? 从理论上讲,保险不仅是一个风险管理人,还应该是一个风险控制人,疾病风险能不能控制,答案是 肯定的。如何控制疾病风险?重要的就是重视和强调预防和保健。预防保健与疾病治疗虽然是属于两个范 畴,但它们是不能分离的。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能只管进了医院的病人,而是要使更少的人进医院的门。 因此,健康的标准不再像20世纪50年代以前那样,只求不生病,即把健康单纯的理解为“无病、无残、 无伤”;现代社会的健康观念,不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或体质健壮,而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生活幸 福的完美状态。这说明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它不仅是无病或不得病,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 方面的完好状态,从而把健康的概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多学健康知识、增进健康意识、保持健康 心理,我们才能达到减少疾病风险的目的。 从国外情况看,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为主的商业医疗保险,还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管理的 社会医疗保险,都已经从过去的以事后支付医疗费为主要形式的疾病保险发展到保险范围包括预防和保健 在内的健康保险,这是一种积极的保障方式,因为只有预防抓的好,患病的人才会减少,健康的目标才能 实现。相比较而言,在我国,健康意识发展较慢。每100万元理疗费用中,有99%用于治疗,只有1%用于 预防;而在发达国家,其比例为7:3,这表明国人健康意识还有很大差距。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相信人们对健康的理念还会有更深的认识。健康不仅是人 类的一项基本要求和权利,而且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 思考题: 1.你认为现代健康的理念是什么?根据现代健康的理念,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 2.现代健康理念和医疗保险有什么样的关系? 3.健康保险的实施与疾病风险相比对控制医疗费用有什么积极的作用?你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内、外部 环境下建立健康保险能否起到有效的作用? 我国目前法定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这个规定是在当时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50岁左右的情况下制定的,这些年来,退休年龄的规定起到了保障职工权益, 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退休年龄方面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争议。很多人认为目 前实施的退休年龄偏低,与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有极大的矛盾,并且不符合国际通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惯例。 目前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2岁左右,寿命延长但是退休年龄却不变就容易加剧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不平 衡,使我国的社会保险改革更加艰难。而且,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都在60--65岁之间,与之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就显的更低。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延长退休年龄的呼声。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多,退休年龄的修订还必须 统筹考虑社会保险与就业。当前,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仍在进行中,就业矛盾十分突出,有资料显示, 从1997年到现在,我国的就业率几乎没有增长过,近年情况更糟。大学连年扩招之后,现在连大学毕业生 的就业都成了政府头疼的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延迟退休,则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将不能释放给社会。 如果劳动力人口不能充分就业,不但不能创造社会财富,而且需要消耗社会财富,与老年人口“争夺”社 会保障资源。 同时,在国内,很多人都认为“退休年龄”就是“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于是,有关“提前退休”的 问题就出现了。近年来,在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潮中,为了调整和优化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队伍 结构,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解决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冗员过多等问题,出现了大量鼓励“提前 退休的现象”。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职工生活富裕了,腰包有钱了,也就不再安心于过 去那种单调、乏味的工作了。为了早得清闲,想方设法提前退休,早办退休早享福。据抽样调查分析,目 前我国职工退休时的平均年龄只有53岁。这批非正常的提前退休职工虽然未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但仍然 可以一退休就领取养老金,并且还能享受在退休费的计算和待遇上给以优惠的政策。 在国外,养老金给付条件通常都是复合型的,职工也即被保险人必须达到规定的年龄和一项或者两项 附加条件(如必须达到缴纳保险费的期限或者满足一定的工龄),才能有领取养老金的资格。如法国规定 领取养老金的条件为年满60岁、投保37.5年,如果未达到37.5年,则减发养老金;美国规定享受条件为年满65岁,如果60岁-64岁者退休的话,也是要减发养老金的。在我国,虽然也对领取养老金的给付资 格条件在退休年龄和缴费年限上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似乎并不那么的严格限制,这也 是为什么那么多中国老百姓都认为“退休年龄”就是等于“领取养老金的年龄”。 思考题: 1. 通过案例中对我国退休年龄的讨论,你认为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是否需要提高?为什么? 2. 你或者你周围的亲人、朋友是否都认为“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是一致的?他们对此有 什么样的看法? 3. 对于目前所出现的大量提前退休的现象,你觉得是否正常?为什么?你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呢?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揭露了一起广州执法人员粗暴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致人死亡的案件, 这个案件的主角就是“孙志刚”。 孙志刚,男,27岁,湖北武汉人,2001年在武汉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结业。2003年2月24日受聘于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是一名平面设计师,月薪2000元。2003年3月17日晚10时许,喜欢上网的孙志刚离开与朋友合租的住房,准备到附近一家网吧去玩。走到天河区黄村大街上时,孙志刚突然被广 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公安分局黄村街派出所的警察拦住了去路。由于身上没有带任何证件,孙志刚被带到了 黄村街派出所。当晚,将近110人先后被带进这个派出所,其中30多人被收容。孙志刚的同学闻讯后赶到 派出所,说明孙有身份证和工作单位,提出为其补办暂住证,并予以保领,当事警官仍拒绝放孙。3月18日凌晨2时左右,孙志刚被作为“无?葑??”、“无正当职业”、“无正常居所”等三无人员送到天河公 安分局收容遣送中转站。9个小时后(即18日上午),孙志刚向中转站护师报告自己有心脏病,因为紧张 而心慌、失眠,要求放他出去或住院治疗。当晚,孙因“身体不适”被转往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护站。3月20日凌晨1时多,孙志刚遭受被护工胁迫的其他收容人员的轮番殴打,于当日上午10时20分死亡。救护站死亡证明书上称其死因是“心脏病”。4月18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出具尸检检验鉴定 书,结果表明,孙志刚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 次日,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此文,并开始追踪报道。后来的调查报告表明,正是由于待遣所民警极不负 责任,才导致孙志刚“被错误地作为被收容遣送人员送至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即使依据广东省人大 通过的条例,一个人如果他没有带相关身份证件,但是他后来提供了证件,就不属于应当收容的范围,必 须加以释放。但是孙志刚提供了证件之后仍然被关押,甚至直接导致被殴打致死的情况,这种收容本身就 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径。 2003年6月5日上午,孙案开庭。6月9日孙案一审判决:主犯乔燕琴被判死刑,李海婴被判死缓, 钟辽国被判无期。其他9名被告人也分别被判处3年至15年有期徒刑。同日,孙案涉及的民警、救治站 负责人、医生及护士一共6人,因玩忽职守罪,被分别判处2年至3年的有期徒刑。 时代发展到今天,像孙志刚之死这样的惨剧,在中国恐怕已经不是一起两起了,以中国的情况来看, 这事虽然人命关天,但也是说大能大,说小也能小,尤其是在SARS病毒疯狂肆虐于中华大地的同时,举国 上下都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但孙志刚事件同“非典”一样,同样是用人 的生命在实实在在的警示着我们:这个社会存在另一种“非典”——无法无天的权力——时时刻刻在威胁 着我们。 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孙志刚”事件,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2.对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应当注意哪些环节和问题,以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3.作为一名社会救助专员,你认为应当如何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与其他社会 救助相衔接? 按照国际惯例,失业率在5%以下,属于充分就业状态;在5%-10%时,进入失业预警线;超过10%时,则要酿成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4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以这个数字同国际上其他国家比较(如2004年7月末,法国的失业率为9.8%,欧盟成员国平均水平为8.9%)来看,我国目前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我们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是因为,目前 所公布的这一失业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我国真实的就业和失业状况。 失业率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我国目前的失业统计存在多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劳动部门于1978年建立的失业登记制度;二是以国家统计局为主,每十年进行的一次人口普查中的失业调查。 第一种,城镇登记失业率。这是我国至今为止监测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使用非常广泛。我国劳动保 障部公布的2004年的4.2%的失业率即为城镇登记失业率,但这个“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方法不同于 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失业率,其具体的计算方法是: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港澳台及外方人员)+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城镇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该失业率的统计口径很窄,它仅仅面向城镇户口的失业者,并且仅仅把那些到 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无工作者视为失业人员,而那些没有去登记的失业人员则被排除在失业者队伍之 外。因此,以这样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我国的失业状况,不仅缩小了我国的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 低估了我国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 第二种,人口普查中的失业调查。人口普查是全面系统了解就业和失业问题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来 源。一般来讲,人口普查中的失业调查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首先,它代表性强,准确度高。“五普” 的失业调查按照10%的抽样比例进行,涉及全国3451万户和11807万人,调查范围广,人数多,严格遵 循随机抽样原则;其次,它采取了与国际标准较为一致的做法,如国际劳工组织建议,只要在参照期内工 作时间达到或超过了一个小时就应被视为“有工作”(即“一小时标准”)。“五普”执行的也是只要每 周工作一小时及其以上就算有工作的标准;再次,采取按常住人口调查的原则,无论农业户口还是非农业 户口,也不管户口在哪里,还不管下岗与否,一旦抽中都予以调查;最后,从普查结果来看,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城镇失业率为8.2%,这个数字与人们的常识和失业的真实情况比较吻合,具有较高的 质量。但美中不足的是,虽“五普”调查在原则上遵循了ILO推荐的就业和失业定义,可在很多方面却无 法严格遵循国际上调查失业率的口径,所以这一失业率数字也很难是中国城镇真实失业程度的度量。 那么,我国城镇的真实失业率到底是多少呢?为了弄清楚这个答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 研究所与地方统计局合作于2001在全国5大城市福州、上海、沈阳、武汉和西安进行了劳动力抽样调 查,并在之后的2002年又进行了一次专门的失业率调查。这次跟踪的调查完全遵循国际上关于就业和失业 的定义,因此从中可以计算出与国际接轨的失业率数字。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末,5城市的总体失业率为14.3%;失业率最高的城市是武汉22.3%,其次是沈阳17.6%,西安16.5%,福州12.3%和上海8.9%。 针对如此高的失业率,北京大学的高书生学者就提出,中国的社会保障项目中不宜设立失业保险。他 的理由有三个:首先,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缴费率为3%,而根据国外专家分析,它只能支撑7%-10%的失业率。未来若干年内,劳动力供求不平衡是长期存在的,失业率一旦超过10%,失业保险势必“出险”;其次,我国失业保险的创建,当时是专门针对国有企业而设计的,目的是有利于国有企业释放冗员。如今, 大规模下岗分流已经过去,当年创建失业保险的初始条件也已经不复存在。再次,我国组织化就业(单位 就业)和非组织化就业(灵活就业)并存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02年单位就业人员只占城镇就业总人数的44.3%。随着自雇人员、自由职业者的等非组织化就业人员的规模逐年扩大,今后失业认定都很难,失 业保险就更难以实施。 思考题: 1.我国目前失业保险的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哪一种统计口径?是否合适? 2.你认为失业保险制度与失业率统计的高低有什么关系? 3.你对中国真实的失业率是如何估算和评估的?对此,中国的失业保险该何去何从?
本文档为【社会保障案例集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2KB
软件:Word
页数:75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2-20
浏览量: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