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1950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1950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举报
开通vip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1950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1950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1950年代北京市地 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了谢意。签名: 王二...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1950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新中国地方外事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起源——以1950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1950年代北京市地 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了谢意。签名: 王二宝 日期: 2009年 5月2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 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签名: 王二宝 导师签名: 王续添 日期: 2009年5月2日 论文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并取得胜利之后,彻底摧毁了满目 疮痍的旧秩序,建立了坚强有力的新秩序。在此过程中,地方各种具体政治制 度纷纷创建起来。新中国的地方外事制度就是其中之一。1950年代,地方外 事 制度从初创到巩固经历了两次重大变化,昀终为这一制度的发展奠定了方向。 当代中国的地方外事制度沿着五十年代制度起源时形成的路径发展至今。 1950年代,新中国的地方外事制度在建构时主要与两个元素有关,既与中 国共产党革命年代的外事制度有重要关系,又与民国地方外事制度有联系。新 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建构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的外事制度具有沿袭性。要研究 新中国的地方外事制度,就要特别注意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事制度从历史上 继承下来的智慧。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的外事制度大致包含了五个方面: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的外事制度、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外事制度、中共中央派驻地方中 央局的外事制度、中共中央军委的外事制度和中共中央的外事制度。其组织结 构、职能、制度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等日益成熟,逐渐由“无外交”走向“民间外交” ,再到“官 方外交”、“半独立外交”,昀后到“独立外交” 。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的外事制 度为新中国外交和地方外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民国地方外事制度作 为前 代的产物,尽管被地方新生政权的外事制度所取代,但是它的发展经历对新中国 地方外事制度的建构也具有参考价值。 本文以1950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主要案例,对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 起源进行研究。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在源起时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调整,被分成 三个时期。从1949年到1953 年是地方外事制度的初创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 地方外事制度进入崭新时期,地方新生政权的外事制度初创,政府外事机构管 理涉外事务,重大问题请示党委。从 1953 年到 1958 年是地方外事制度的过渡 时期。1953年,中共中央认为政府存在“分散主义”,建立了与政府部门对应的 机构,加强对政府工作的领导。党和国家的外事体制第一次进行重大调整。地 方外事制度里出现了一个新角色:隶属于党委的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地方外 事发展进入到“党政齐抓共管”的双主角格局;从 1958 年到 1959 年是地方外 事制度的巩固时期。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党和国家的外事体制再次 进1行重大调整,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化对政府外事工作的领导,党内成立外事小 组,政府成立外事办公室,二者合署办公。外事小组全盘领导外事,外事办公 室既是政府管理外事工作的总口子,又是党委外事小组的办事机构。地方外事 体现党委决策,政府执行的特点。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自革命年代之后再度确 立。本文对地方外事制度研究时,介绍地方外事制度不同时期的背景,分析外 事制度结构中的三个要素:组织结构(涉及 机构名称、领导体制、机构设置、 外事格局等)、职能、制度规范(涉及 正式的规则和 非正式的惯例等),提炼地 方外事制度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1950年代,地方外事制度源起时经历的三个时期是相辅相承、有机统一的 整体,在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发展中具有显著特征和重要意义。首先,制度 源起的特征。从宏观层面上看,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在1950年代经历了两次重 大变化,被分成三个阶段,但是三个阶段的发展是递进的关系,地方外事制度 遵照循序渐进的路径发展,在五十年代末,地方外事制度趋于巩固,为制度的 后继发展奠定了方向。从微观层面上看,地方外事制度的源起以党委对政府逐 渐集权为主线循序发展。地方外事制度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党政齐抓共 管”,再到“党政合一”的变化,地方外事的决策权力从政府向党委逐渐集中。 1950年代,地方外事制度中的领导体制始终保持着高层次建设。经历十年的发 展,地方外事职能实现归口管理,更加专业化。新中国成立后,外事工作被摆 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但它仍然像革命年代那样,与统战工作相结合。随着五十 年代末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广泛调整,中央外交向地方外事下放了一些事权,调 动了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地方和中央两个主体在规范地方外事管理上都发挥着 重要作用。其次,制度源起的意义。1950年代,地方外事制度的建构丰富了地 方政权制度建设的内涵,增强了地方的治理能力。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为它的 后继发展奠定了方向,形成了路径依赖。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反映出党 政关系决定着地方外事制度的发展。妥善处理党政关系对于推动包括地方外事 制度在内的多种制度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也体现出中 央与地方关系的意义。构建和谐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因素, 促进地方外事制度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中国政治;地方外事制度;起源;1950年代2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bbreviated as CPC completely destroyed a devastated old order,and established a strong new order after a comprehensiv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Various kinds of emerging local political system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New China’s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is one of them. The system varied from its establishment to consolidation in 1950s. Then, the change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China’s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follows the path originated in 1950s to have developed till todayIn 1950s,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 system mainly related with two elements in the original period. One is the foreign affairs system of the CPC during revolutionary era; another is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The constructions of new China’s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and the foreign affairs system of the CPC during revolutionary era are of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On researching new China’s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we must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ed wisdom in the foreign affairs system of the CPC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era. Its development included five aspects approximately: First, the foreign affairs system of the Chinese Soviet Republic; Second, the foreign affairs system of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Third, the foreign affairs system of the Bureaus of Central Committee which were set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the local; Fourth, the foreign affairs system of the CPC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Fifth, the foreign affairs system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unctions and institutional principles about the foreign affairs system of the CPC during revolutionary era was maturing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nothing diplomacy” to “people diplomacy” to “official diplomacy” and “semi-independent diplomacy” to “independent diplomacy”It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new China’s diplomacy and local foreign affairsBesides, though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 product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was replaced by new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Its development is also of certain value for the new oneTaking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of Peking in 1950s as main case. The local 3foreign affairs system experienced two major adjustments, and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during its original phase. The first period called the Initiative Period is from 1949 to 1953.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enter a new era. As new local government founded foreign affairs system, it was the foreign affairs agency that managed local foreign affairs concretely, and referred to the local CPC Committee or Center Committee when encountered major issues. The second period called the Transition Period is from 1953 to 1958. In 1953,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onsidered that “decentralism” existed in the government. The CPC set up corresponding agencies with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in the government affairs. The foreign affairs system of party-state experienced first significant adjustment, which allowed a new role of the foreign affairs system to emerge: the Guiding Committee of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which was subordinate to the CPC Committee.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demonstrated a pattern of “joint administration of the CPC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The third period called the Consolidation Period is from 1958 to 1959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the government adjusted the foreign affairs system significantly again in 1958. The CPC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leadership to the government foreign affairs. The Party Committee set up the Foreign Affairs Group abbreviated as FAG, and the government founded the Foreign Affairs Office abbreviated as FAO. Both agencies were co-located. The FAG led the overall foreign affairs and the FAO was not only the main government department to manage the foreign affairs, but also the office of the FAG.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reflected one feature that the CPC Committee made decisions and the government executed them. The centralized leadership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gain after the revolutionary era. The writ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and analyses its three main constituen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cluding organization names, leadership system, organization structuring, foreign affairs pattern, etc., functions and institutional principles including formal regulations and informal customs, etc., and abstracts its features of different periods. In 1950s, the Initiative Period, Transition Period and Consolidation Period of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were complemented and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It is of salient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as a whole. Firstly, there are some features of the 4original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Macroscopically,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experienced two major changes and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rogressive stages in 1950s. It conforms to the path to develop step by step. At the end of 1950s,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tended to consolidate, 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Microscopically, in 1950s,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proceeded step by step by the party committees centralized to the governments as main line. It experienced from “Governments dominated” pattern to “joint administration of the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pattern, and then to “Party-Government Integrated” pattern. Decision-making power of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was gradually focused on the CPC from the governments. Its leadership system had maintained a high-level building. Its functions tended to be more professional, and it achieved centralized management after a decade of developmentThe foreign affairs work was put on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ce after the founding of //.na. It still combined with the United Front work as it did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era. With a wide range of adjustmen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at the end of 1950s, the central foreign affairs delegated some powers to the local. This action mobilized the initiative of both. The management of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was always standardized by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foreign policies. Secondly, the origin of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is of significance.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enriches content of local systems, and enhances the capacity of local governance. The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follows the path originated in 1950s to have developed till today. This development pattern is referred to as Path Dependence by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s. In the leadership of Party-State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and government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Dealing properly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and government is of significance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y kinds of systems including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The system also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Build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can spur the positive factors which are conducive to the enhancement of the vigor and vitality of the state Key Words: Chinese politics; local foreign affairs system; origin; 1950s5目 录 导 论 1 1. 选题思考 1 2. 学术史回顾. 2 3. 概念界定 3 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6 第1章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建构的影响元素7 1.1 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的外事制度7 1.1.1 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外事制度的历程7 1.1.2 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外事制度的特点. 17 1.2 民国地方外事制度. 18 1.2.1 民国地方外事制度的简述18 1.2.2 民国地方外事制度的特点20 1.3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建构与影响元素的关系 22 1.3.1 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的外事制度 与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建构的关系 22 1.3.2 民国地方外事制度与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建构的关系23 第2章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初创(1949-1953) 26 2.1 地方外事制度初创时期的概述 26 2.2 地方外事制度初创时期的背景 27 2.3 地方外事制度初创时期的结构 28 2.4 地方外事制度初创时期的特点 32 第3章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巩固(1953-1959) 33 3.1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过渡时期(1953-1958)33 3.1.1 地方外事制度进入过渡时期的背景 33 3.1.2 地方外事制度过渡时期的结构. 34 3.1.3 地方外事制度过渡时期的特点. 37 3.2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巩固时期(1958-1959)38 13.2.1 地方外事制度进入巩固时期的背景 39 3.2.2 地方外事制度巩固时期的结构. 40 3.2.3 地方外事制度巩固时期的特点. 42 第4章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源起的特征和意义. 44 4.1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源起的特征. 44 4.1.1 制度宏观层面上的特征. 44 4.1.2 制度微观层面上的特征. 46 4.2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源起的意义. 49 4.2.1 地方外事制度的建构丰富了地方制度体系 49 4.2.2 地方外事制度的源起对制度后继发展产生了路径依赖50 4.2.3 地方外事制度的源起彰显党政关系的重要性. 51 4.2.4 地方外事制度的源起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意义 54 结束语. 57 参考文献58 附 录. 64 1. 北平市人民政府组织系统表. 64 2. 国民政府时期北平市政府组织系统表65 后 记. 66 2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 1950 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导 论 1. 选题思考地方外事既是地方层面上的涉外事务,又是“国家总体外交中的重要组成 ? 部分,是外交工作的延续和补充” 。从革命年代到新中国建设时期,地方外事 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是“得天下”,地方外事发挥着重要 的国际统战作用。一场全方位的革命摧毁了旧的政治制度和合法性模式,建立 ? 了新的、更强有力的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治天下”, 地方外事体现出管理国家涉外事务的职能。1950年代,地方外事制度经历了两 次重大调整,奠定了发展方向。以北京市为例。1949年1月1日,北平市人民 ? 政府在军管会内部成立,下设外侨管理处 ,出台规章条例,处理外侨事务,地 ? 方外事制度初创。1950 年,机构改名为外事处 。1953 年,中央要求各大区和 主要省市党委成立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北京市委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诞生, ? 日常工作由外事处代办。1955 年底,它与政府外事处“分工办公”。 1958年, ? 党和国家的外事体制再次改进。北京市委外事小组和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相继成 ? 赵丕涛:《外事概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21 页。 ? 〔美〕塞缪尔?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年,第301页。 ? 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 (1948.12-1949),北京:中国档 案出版社,2001 年。《北平军管会组织条例》显示北平市人民政府设“外侨管理处”,第 58 页;1949 年 1 月 10 日的《中共北平市委关于入城后几个具体工作的决定》文件显示有“外 侨处理局”,第 80 页;而在 这一时期的其它文件、档案资料均显示为“外侨事务处”。笔者认为,由于新政权正在筹备或刚刚组建, 对于内部一些机构的名称使用不规范,出现了一个机构多个名称的现象。根据 “外侨管理处”、“外侨管 理局”、“外侨事务处”这三个名称在资料中所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工作职能来判断,三者实为同一个机构。 ? 北京市档案馆:《外侨事务处改名外事处的文件》,档案编号002-002-00004,1950年。 ? 北京市档案馆:《市外事小组会议记录、市外办工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报告及内部工作记录等》,档案编号 102- 001-00005(缩微胶卷号H102-001-00613),1958年。? 1958年3月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中央设立外事小组和国务院设立外事办公室的联合通知》。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九卷,北京:中共党 史出版社,2000年,第611-613页。 1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 1950 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 立。 党委和政府均设置外事机构,合署办公,党委全盘领导外事,政府具体执 行。现在的地方外事制度沿着五十年代制度起源时的轨迹发展至今。基于上述 认识,笔者对1950年代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进行研究,以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 为中心进行考察,研究制度起源,探讨制度源起的特征和意义。 2. 学术史回顾 地方外事制度是地方外事研究中的一个领域,而地方外事又属于外事研究 领域的分支。广义上,外事包括外交和外交以外的涉外事务。中外学术界对外 交领域的研究很早就有,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对外交以外的外事研究成果也是 层出不穷。此类研究涉及中央层级的各类部门外事、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的外 事等;有官方性质的,也有民间性质的;有学理性的研究,也有描述性的介绍。 就地方外事研究而言,它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地方外事研究是从1970年代 ? 末才引起学者们的普遍注意,1980 年代得到发展。 笔者对国内外学者在地方 外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关于地方外事理论的研 究。学者们运用理论,分析地方政府参与国际事务的性质、动因、渠道、作用、 影响等,重点研究地方外事对中央外交的影响。如伊夫?杜恰切克(Ivo DDuchacek)提出的“平行外交说”,关注地方政府(主要是联邦成员政府)在国 际交往中与中央政府发生的竞争和冲突,与外交并行;白里安?豪京(Brian Hocking)提出的“多层外交论”,认为地方政府在对外事务中越来越多的参与 是对外政策过程的拓展,中央外交与地方外事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和冲 突;陈志敏提出的“中央主导下的共赢机制”理论,认为在对外关系上中央政 府仍处于中心,地方政府在追求国际利益时,既争取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 过程,又积极开展自己的国际活动,达到双赢局面。第二类是对地方外事的描 述性研究。一方面是对地方开展外事活动的具体描述,主要是国际友城,领导 人互访,地区经贸、科技、文化合作等,强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展的外事活 动对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产生的作用及影响。另一方面 是对地方外事管理的描述性研究,介绍地方外事组织机构、职能、特点、性质、 ? 北京市档案馆:《市外事小组会议记录、市外办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报告及内部工作记录等》,档案编号 102- 001-00005(缩微胶卷号H102-001-00613),1958年。? 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第 9页。 2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 1950 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体制及有关外事技能等。研究时间以一九七、八十年代以后为主,主要采用描 述的手法介绍情况。如,赵丕涛的《外事概说》,介绍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地方外 ? 事的概况、性质、职能等情况 ;黄金祺的《外交外事知识和技能》,介绍外事 的知识和实践技能;王福春的《外事管理学概论》,采用外交学和行政管理学相 结合的方法研究外事管理。第三类是外事人物传记类的研究。由于著作中的主 人公是历史上从事具体外事活动的当事人,对当时外事的组织机构、领导体制、 职能分工、历史事件等情况清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如,黄华的《亲历与 亲见:黄华回忆录》、程远行的《一位老外交家的足迹:我所知道的王炳南》、 凌青的《从延安到联合国:凌青外交生涯》、金城的《为党交游六十年》、乔松 都的《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等。第四类是地方志的历史研究。它主 要体现在地方外事志里,以史料记载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材料具有相当高的 参考价值。而目前,学术界对地方外事制度的研究还很少见,更缺乏对新中国 地方外事制度起源的研究。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外事、地方外事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但缺少对地方 外事制度的系统研究,对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起源的研究也罕见。现有的研究 多以描述的方式存在,学理性研究偏少,并且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外 事为主。尽管如此,上述资料、著作对本次1950年代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起源 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档案资料和历史文献非常重要。本次研究正是在 学术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得来的。 3. 概念界定 “外事”涵义 “外事”概念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尚书?康诰》中记载: “外事, ? ? 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 “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孙策 ? 遗言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古代,“外事”一词有 现在所讲的“外交”之义。随着历史的发展, “外事”的涵义也发生了演变。从 ? 赵丕涛:《外事概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21-31页。 ? 《尚书?康诰》。 ? 《韩非子?五蠹》。 ?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3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 1950 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十九世纪中叶起“外事”有“外交事务”的含义。与“外事”接近的词有“外 ? 务”,指“与外国交涉的事务”。 赵丕涛在《外事概说》中定义,“外事是相对 内事而言。就其本意来说,指的是外交事务。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一般泛指国 ? 家、地方、部门和单位涉及国外、境外的事务。 ” 王福春在《外事管理学概论》 中定义, “外事工作,在我国政府的外事实践中,则是指有别于外交的一般外事 工作,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范围内的外事活动,广义上, ? 外事和涉外事务可以通用。” 张历历认为,在中国“外事是指除中央政府外交 部门以外的中央政府非外交部门及地方政府、国家的其他社团机构所进行的对 ? 外事务、对外活动及对外工作。” 《对外交流大百科》将其定义为, “广义上的 外事指国家机关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外国企业、团体、外宾、 外侨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旅游等一切交涉、会谈和活动。 狭义上的外事主要指外交部门、外交代表机构同外国政府及其机构、国际组织 ? 和国际机构所从事的活动。” 笔者以为从广义上理解“外事”概念更可取,即: 外事是指对国(境)外组织、人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关系的事务, 它包括外交和外交以外的涉外事务。 “地方外事”涵义 “地方外事”,是地方层面上的涉外事务,是相对于中央层面的外事而言的。 赵丕涛认为,地方外事是指地方上发生的一切涉外事务,即地方性对外交往活 ? 动。 国内外一些学者称“地方外事”为“非中央政府(non-central governments) ? 对外事务”(Brian Hocking)或“成员外交” (John Kincaid) ;陈志敏用“次 ? 国家政府(subnational governmnets)的国际行为” 指代地方对外事务;王逸舟 用“次中央外交”指代地方外事,用“次中央单位”代替各省、市、自治区政 ? 府,各种位于首都之外的重要对外交往单位, 等等。笔者以为“地方外事”是 ? 张历历:“中国外事管理基本概念诠释”,吴建民主编:《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报告2006》, 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第167页。? 赵丕涛:《外事概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1页。 ? 王福春:《外事管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 ? 张历历:“中国外事管理基本概念诠释”,吴建民主编:《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报告:2006》, 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第167页。? 蒋宝德,李鑫生主编:《对外交流大百科》,北京:华艺出版社,1991年,第1098页。 ? 赵丕涛:《外事概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21 页。 ? 成员外交指联邦国家中的成员政府对外事务。 ? 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引言第5-7页。? 王逸舟: 《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探寻新的视角与解释》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175-180页。 4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 1950 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 的考察 发生在除中央及其直属机关以外的地方层级上涉及地方对外关系的事务。它主 要包括地方上的涉外关系交往和涉外事务管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探讨 的“地方外事”仅限于代表地方政权主体并受其直接领导的职能机构,所进行 的涉及对外关系的事务。在中国,特指地方党委和政府中内设的从事涉外事务 的机构所进行的对外事务,不包含地方党委和政府组成部门下设的外事机构, 以及人大、政协、军队、群团组织、企事业等单位的内设外事部门开展的涉外 事务。例如,1950年代,北京市政府先后设置外事处、外事办公室和市委先后 设置的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外事小组,此类属于本文研究范围。 “地方外事制度”涵义 地方外事制度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地方外事制度是指地 方涉及对外事务所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规范。 如,地方《外事细则》、《涉外法规》等具体规章程序属于正式规范;在处理涉 外事务中,长期形成的习惯、惯例等属于非正式的规范。从广义上说,地方外 事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地方涉外事务和涉外管理体系。广义上的 地方外事制度又可以叫作地方外事体系。本文研究的是广义上的地方外事制度。 外事制度结构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组织结构(涉及 机构名称、领导体制、机构 设置、外事格局等)、职能、制度规范(涉及 正式的规则和非正式的惯例等)。 三者在外事制度中是辩证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组织结构是制度的主体, 制度的职能和规范通过组织结构得以实现和执行;职能是制度为实现规定的目 标、任务而具备的功能,它是制度发展的动力和目标。组织结构围绕职能工作, 制度规范以职能为中心制定规则或形成惯例;制度规范是指导制度发展的规则、 惯例,为制度职能服务,由组织结构执行。没有组织结构,职能和规则就没有 权威性和强制性;没有职能,制度的管理和控制就是盲目的;没有规范,制度 在实施管理和控制时就无从着手。地方外事制度要得到有效地实现,其组织结 构、职能、规范三者互相协调才能使制度成为统一的整体而存在,制度的效果 ? 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判断外事制度是否形成,需要满足四个条件:有开 展外事活动的组织结构;该组织有实施外事活动的职能;有处理涉外事务的独 立规范(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有具体的外事活动。? 地方外事制度的组织结构、职能、制度规范三者的辩证关系参考制度学中关于制度结构的知识。贺 培育:《制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 17-22页。 5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 1950 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本文以历史制度研究为主,采用实证和逻辑的方法,对特定范围内的地方 外事制度进行研究,通过介绍制度形成时的环境,分析外事制度结构的三个要 素,提炼制度不同时期的特点,昀终通过 探索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讨 论制度源起的特征和意义。在研究中,笔者对1950年代地方外事制度进行分期 ? 研究。 第一时期从1949年到1953年,是地方外事制度的初创时期。新中国成 立后,地方外事制度进入崭新时期。新中国的地方外事制度初创;第二时期从 1953 年到 1958 年,是地方外事制度的过渡时期。1953 年,中共中央认为政 府 存在“分散主义” ,开始加强对政府的领导,建立与政府部门对应的机构。地方 外事制度里出现了党委的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它与政府的外事机构一起管理 地方具体的外事工作。第三时期从 1958 年到 1959 年,是地方外事制度的巩固 时期。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党和国家的外事体制再次进行改进,中国 共产党进一步强化对外事的领导。党委全盘领导外事,政府具体执行,党委决 策,政府负责,奠定了地方外事制度党政合一的发展方向。 正文共分六部分。导论:介绍选题思考、学术史回顾、概念界定、研究方 法和论文框架。第一章: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建构的影响元素,共分三节,主要 探讨影响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两个元素: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的外事制度和民 国地方外事制度,并讨论二者与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建构的关系。第二章:新 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初创(1949-1953),共分四节,对 1950 年代新中国地方 外事制度的初创时期(1949-1953)进行分析。第三章: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 的巩固(1953-1959),共分两节,对 1950 年代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过渡时 期(1953-1958)和巩固时期(1958-1959)进行分析。第四章:新中国地方 外事制度源起的特征和意义,共分两节,提炼制度源起的特征,阐述制度源起 的意义。昀后是结束语:指出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文以新中国 1953 年党内成立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和 1958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党和国家的外事 体制改进,党内成立外事小组,政府成立外事办公室的事实为依据,对 1950 年代的地方外事制度划分三 个时期进行研究。 6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 1950 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第1章 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建构的影响元素 新制度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学习、借鉴、创造过程,是将制度以前变迁的 成果与新形势发展需要相融合的创新过程。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在建构时主要 与两个元素有关。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的外事制度对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产生了 昀直接、昀重要的影响。要研究新中国的地方 外事制度,就要特别注意考察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外事制度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智慧;此外,民国地方外事制度作为 前代的产物,尽管它被地方新生政权的外事制度取代了,但是它的经历对新中国 地方外事制度的建构也具有重要价值。 1.1 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的外事制度 1.1.1 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外事制度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从事外事活动,但是,早期的外事不是缺乏独立自主的 政策规范,就是缺少外事组织结构,要么没有固定的外事职能,未形成外事制 度。中国共产党的外事制度大致发端于1931年创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形成
本文档为【新中国地方外事制度的起源——以1950年代北京市地方外事制度为中心的考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7-10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