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

举报
开通vip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1略 2黄宪 熊福平 论文提交时间:2004/12/0 武汉大学商学院 发表于《金融研究》2005年2期 摘要:本文根据外资银行跨国经营的理论,对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动机和经营策略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着重考察了中国加入WTO后在华外资银行经营行为的变化和调整,意在探讨隐藏在这些变化后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整体策略。 关键词: 外资银行 经营策略 引言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和竞争,...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1略 2黄宪 熊福平 论文提交时间:2004/12/0 武汉大学商学院 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于《金融研究》2005年2期 摘要:本文根据外资银行跨国经营的理论,对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动机和经营策略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着重考察了中国加入WTO后在华外资银行经营行为的变化和调整,意在探讨隐藏在这些变化后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整体策略。 关键词: 外资银行 经营策略 引言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和竞争,以及我国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一直是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但这些研究基本是以外资银行在母国的经营策略和方式来推断它们在中国的经营方式和竞争策略。我们研究的出发点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业,无论从动机到经营手段和竞争策略都应该是一个理性的和不断调整的过程,它基本上应该与跨国银行投资理论和理念吻合。根据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进程和程度,研究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动机、实际采取的运作方式和不断调整的竞争策略,首先应该做到“知 1 该论文是武汉大学“211”国家第二期项目子项目“入世后中国金融业竞争力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2 黄宪(1954——),金融学博士,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熊福平(1974——),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彼”,这才是我国银行业进行对策研究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对中国银行业分析外资银行这个竞争对手和制定下一步应对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一、关于银行跨国经营的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关于外资银行进入他国市场的研究,两方面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尤为重要,一是外资银行进入的原因,也就是说具体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他国市场的因素;二是外资银行进入的策略,包括进入方式的选择和进入后的市场竞争策略。目前的研究文献也大多集中对两个问题的讨论上,同时往往伴随着对外资银行进入一国市场对其国内银行、银行监管、货币政策、企业信贷行为等的影响分析等等。 (一)对外资银行进入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有代表性的研究外资银行跨国经营的基础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内部化理论”,强调银行跨国经营的内在原因是降低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交易成本,将在国际市场各种交易活动纳入一个实体的内部范围;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种理论考虑了跨国经营的产品优势和地域优势等因素,它强调外资银行在东道国提供差异性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来自于外资银行掌握的独特银行技术和管理经验、先进的组织结构与东道国当地的具体市场情况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这种理论已经成为分析外资银行跨国经营的主要理论之一。 作为企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必要的利润回报,实现银 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也是外资银行进入他国市场的必然要求。尽管目的相同,但诱发外资银行进入的直接因素却不尽相同,主要有如下因素: 东道国和银行经营所在国经济关联程度的提高 东道国和银行经营所在国经济一体程度的提高,分别体现在两国间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上。一国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贸易融资条件的支撑以及足够的金融资本的扶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如果母国企业和银行间存在着比较固定的良好合作关系,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对外竞争力。因而,国际性企业向境外的扩张,经常伴随着其伙伴银行的业务同时向境外扩张。 国际学术界对银行伴随跨国企业经营的研究较多。早期的研究主要有Grubel和Gray(1977)、Gray(1981)以及Kindleberger(1983)等。他们认为,国际银行往往跟随本国非金融企业的投资,而进入他国市场,并以这些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经济学家们使用了不同的经济变量来反映两国间的经济关联程度,主要考虑的变量包括两国间的地理位置、两国双边贸易量和双边直接投资量。对两国间经济关联程度和银行业与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都较多的表明,两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例如,Goldberg和Saunders(1980和1981),Goldberg和Johnson(1990),Brealey和Kaplanis(1996),Yamori(1998)等使用双边贸易量、非金融部门直接投资量等作为经济关联程度的衡量标准,而Ball和Tschoegl(1982),Grosse和Goldberg(1991)则将两国地理位置纳入了考虑经济关联的因素分析变量。这些研究的 结论都证明,外资银行的进入与国家间贸易、资本往来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Esperanca和Gulamhussen(2001)的实证结果还表明,国际性银行进行跨国投资活动不仅追随公司客户,而且追随着诸如永久移民或非公民永久居住者这样的非公司客户。 尽管“跟随客户动机论”获得学术界了广泛的认可,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两国间经济关联程度与银行业进入正相关并不一定说明银行是伴随着跨国企业活动的,也理解为是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反过来为其客户的扩张创造了积极条件,还有可能是其他的经济因素的变化同时促进了跨国企业和银行的发展。Seth,Nolle,和Mohanty(1998)针对在美国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做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银行的大部分贷款客户都是非母国的企业。Miller和Parkhe(1998)所做的另外一项研究表明,主要的美国银行对发展中国家所做的直接投资同两国间经济贸易往来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 东道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多的市场获利机遇 近期的许多研究表明,许多外国银行很大程度上是受东道国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丰富获利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吸引而进入东道国市场的。Claessens,Demirgüç-Kunt,和Huizinga(2001)收集了1988-1995年间80多个国家的数据分析表明,税率较低和人均拥有资本量较高的市场环境以及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预期对国外银行有较大的吸引力。Focarelli和Pozzolo(2001)采集了涉及28个国家143家银行的更详细的数据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另外一个对外 资银行进入能否获取必要回报的重要因素是国内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事实上,上述实证研究还表明,在外资银行进入广泛的地方,其本地银行往往经营成本较高而利润率较低,处于相对的经营无效率状态。这种情况基本上印证了生产折衷理论的观点,因为外资银行正是利用自身经营上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优越性和技术先进性,在不断地重新整合低效率的当地金融机构,并在这个金融体系转变过程中和完成以后,可以获取比较优厚的利润回报。 第三、东道国相对宽松的金融管制环境 东道国的金融管制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十分直接:外资银行更偏好于管制宽松的金融市场。不同国家根据自身金融体系健全和发展程度的不同,往往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做出不同的规定。发达国家限制很少,发展中国家则出于保护国内脆弱的金融机构的目的,往往对实力强大的外来银行设置严格的准入限制和业务经营上的广泛管制。例如,在历史上,美国为了促进银行业的竞争,曾经长期实行单一银行制度,国内银行的业务经营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而与此同时进入美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并没有受到同样法令的管制,所以在美国金融市场上曾经出现过外资银行相对于国内银行经营空间更大,更占优势的局面。Goldberg和Grosse(1994)研究了美国实行不同的金融管制条令的各州情况表明,在金融制度较为自由的州,外资银行的活动明显活跃。国际上也是如此。凡是外资银行构成金融体系重要部分的国家,如阿根廷、智利等都是市场准入自由的国家,而对外资银行进入设立较多限制的如埃及、韩国等,其金融市场仍然为国内金融机构所控制。 (二)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形式和业务竞争策略的研究 通常,外资银行进入别国市场的机构设置可以采取四种形式:代表处、分支行和控股银行子公司和合资银行。在设立何种金融机构形式的选择上,Wengel(1995)认为规模经济效应是国际银行在东道国进行选择的主要因素。从现实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实际情况是外资银行以设立分支行和建立子公司两种情况为主,分行更多的是由来自于母国较大的银行所建立,参股控股子公司则更多的出现在资本流动比较自由且人均收入较高的东道国。Miller与Parkhe(1998)实证研究了影响美国银行进行国际扩张的组织形式,该研究发现,美国银行在东道国所提供的银行服务水平依赖于其组织形式的不同,以子公司形式出现的跨国银行的比重受进入壁垒、东道国是否允许混业经营、直接投资规模、银行体系的发展状况、差别税率以及东道国工业化和发展水平不同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Parkhe与Miller(1998)研究了美国银行在22个不同东道国内的组织形式偏好,发现东道国银行体制的发展水平和银行监管水平与美国银行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国际扩张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偏好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国际大行倾向于在银行体系发展完善的东道国执行子公司导向战略,而是否执行产品多样化的战略取决于东道国市场的监管情况。 在业务竞争策略方面,Grubel(1977)的研究认为首先应将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细分为三个子市场,即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服务市场(中间业务市场)。Tschoegl(1982)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由于零售银行业务需要银行与顾客存在紧密的实际距离和很小的文化差异,所以一 般国际性银行不会轻易介入零售银行业务,即使介入,也往往通过兼并和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的零售市场。Fung,Bain,Onto和Harper(2002)对专门从事于执行跨国收购战略,将跨国银行业务集中于零售银行业务的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的竞争策略进行了研究,其分析结论也支持了上述观点。类似的研究还有Buch(2001)和Williams(2003)分别对在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外资银行的分析。Calomiris,Carey(1994)和Kraus(1995)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批发市场,外资银行也偏好于通过兼并已有的东道国金融机构来争取业务,而较少自行开发新的客户。 在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研究近年来比较多,也逐步深入。2000年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之际,不少学者都认为外资银行的业务重点将集中在中间业务和面向企业的批发业务上,同时由于其经营网点的劣势,对于零售业务的竞争,主要将依靠其在业务创新和高科技服务手段上的优势,在网上银行业务和信用卡这两个零售市场上向中资银行发起有力的挑战。宗良(2000)和谢康(2001)、陈景超(2002)分别撰文分析了这两个市场上未来可能的激烈竞争。在批发业务上,国内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外资银行将加强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包括跨国集团在中国的分支企业、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企业、国内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外向型企业、大型加工贸易企业集团及高新科技企业等。吴成颂(2004)认为,外资银行的主要竞争手段是依靠其成熟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全面多样的金融产品以及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来满足客户的需要。中间业务方面,这方面的研 究结论比较集中,普遍认为,外资银行同国内银行相比,中间业务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有个别不同的意见认为限于国内的市场条件,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短期内仍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如耿同劲(2004)。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1979年,我国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81年,中国批准设立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1985年,有关部门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经济特区设立外资银行。1990年,配合浦东开发,批准上海对外资银行开放。1992年,又批准沿海七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1998年7月,中国宣布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的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在任何城市设立机构。截止到2004年4月,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4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192家营业性机构,其中88家已经获准从事人民币业务。另外,外资银行还在国内设立了209个代表处,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截止到2003年底,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已经达到3969亿元(人民币),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4%,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重要性日显突出。 外资银行在华设立机构的发展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一 外资银行在华机构设立的时间分布(单位:家) 年份 代表处 分行 支行 合计 1980 1 1 1981 8 1 9 1982 7 1 8 1983 3 3 1984 4 1 5 1985 8 6 14 1986 5 7 12 1987 3 3 6 1988 1 2 3 1989 5 1 6 1990 8 2 1 11 1991 4 11 15 1992 8 15 23 1993 14 27 1 42 1994 18 14 32 1995 25 17 42 1996 17 14 2 33 1997 14 15 3 32 1998 11 11 1 23 1999 16 7 23 2000 6 4 10 2001 8 2 1 11 2002 18 1 19 资料来源:根据《2003年中国金融年鉴》中的数据整理 起步阶段 扩张阶段 收缩阶段 新阶段 图一: 外资银行每年新增营业性机构的发展阶段和时间分3 布 历史地看,受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和政策影响,并为了适应当时的市场条件变化,外资银行的进入及其市场策略明显地带有阶段性。具体地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一):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起步阶段 这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2年,中国政府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金融机构,从此开始了中国金融业实质性的开放。但限于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许多政策制定都是实验性质,引进外资银行是为了配合沿海经济特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所以,这一阶段进入大陆的外资银行基本上是香港银行及少数传统上经营大陆业务的日本和欧美银行,尤其是同沿海经济特区发展加工贸易往来的香港金融机构。最明显的特点是,外资金融机 3 新增营业性机构包括每年新设的分行和支行。 构凡是设立营业性分行的,都在直接贸易往来密集的区域,如深圳、厦门等,而凡是设立代表处的,绝大部分都选择在北京,较少例外。表明了这一时期外资银行更大程度上对中国市场持摸索和观望态度,没有进行成规模的资本投入。 外资银行在华扩张阶段 从1991年到1997年是外资银行在国内迅速发展扩张的时期,每年新开业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都有十几家以上,最多的一年更是达到了42家,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分支机构中营业性的分行占了很大比重。 外资银行在华快速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上十年的历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前景明显看好的必然结果。同时,1990年9月,为了促进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设,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成为经济特区以外首先获准引进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城市。此项将中国国内最强大的地区经济体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的政策,使外资银行的目光纷纷从北京转向了上海。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决策公布之后,国务院决定再开放广州、天津、大连、福建、青岛、宁波和南京七个沿海城市。1994年7月,又批准杭州、武汉等10个大城市成为可以引进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的首批内地城市。1995年,北京也获得了同样的批准。 除了这些政策因素,上世纪90年代初也正是我国历史上对外贸易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外资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无疑是外资银行得以迅速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而且,过热的中国经济发展使国内利率水平相对国际市场居高不下,这一方面吸引着大量的国外资本通过外资金融机构的运作到中国市场进行套利,另一方面使得外资银行的资金较国内银行有较大的成本优势,这客观上也导致外资企业有较强的偏好向外资金融机构寻求资金来源。 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收缩阶段 从1997年开始,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经历了三年的收缩时期,其在华总资产额也出现了负增长,从1997年的379.2亿美元下降到了1999年的317.9亿美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东亚地区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其中涉及到的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就有韩国和日本等。日本和韩国的不少银行出现大量坏账,不得不清理其在华投资,重组资产,在随后的一年里,这类银行关闭了部分在华办事处和营业机构。同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出现信用危机并最终破产,促使外资金融机构开始正视中国不健全的金融体制下蕴涵的市场风险,采取了较为谨慎的市场策略,不再片面强调资产扩张。同时,金融危机也使东南亚国家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货币贬值,使其出口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而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产品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替代性,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在1998年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对外贸易的小挫,加上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贸易伙伴国国内经济的严重损失,使在华的外资银行市场空间受到了不小的挤压。另外,从1998 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全面的供大于求的状况。为了刺激经济需求,我国中央银行在几年时间里连续9次降息,但这一举措使得外资银行不再具有资金成本优势,导致许多三资企业纷纷削减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且有升值预期压力的外币贷款,转向中资银行进行人民币融资。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整体下降。 外资银行发展的新阶段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并且承诺入世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入世五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人民银行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外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从此在华的包括银行在内的外资金融机构有了明确的管理条例和法规,外资银行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然而,伴随着经营政策空间的扩大,外资银行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和预计的大举占领市场的局面,反而较以往收敛了许多。种种迹象表明,外资银行对在中国的业务布局、发展战略等各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 三、当前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战略的变化和特点 经历了十几年的摸索期,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逐渐形成了清晰完整的经营战略。来自不同国家的外资银行根 据其资金规模、业务优势、企业文化等的不同,其在华经营战略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尽管外资金融机构很少宣扬其经营战略上的变化和特点,我们仍可从近年来市场上渐渐发生的各种变化中认识了解其经营战略的调整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从机构地域布局转向追求利润 外资银行对中国加入WTO的反应最初是很平淡的,同上世纪90年代的外资银行大举抢滩中国比起来,这几年外资银行新增的分支机构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非营业性质的代表处。考虑到2001年6月,台湾宣布允许部分金融机构赴大陆建立办事处这个因素(导致2002年申请设立的代表处数目增长较大,仅台湾银行代表处就有7家),外资银行近年来的机构设置就更少。而且,近几年所有在中国所设立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大都是一些处于国际中游水平的跨国银行,或者是同中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周边国家银行,而居世界前列的国际大银行几乎没有任何机构增设动作。但是,国际著名银行在华设立的分支机构的战略意图是清晰的,即着眼中国经济增长的中财富积聚最快的地区,强调设置机构的效益。它们的机构设置稳定地布局在中国沿海大中城市,基本覆盖了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表二所列的都是在全球最活跃的国际著名银行,它们在华分支机构的设立可以清晰地看清楚它们实施的是“2:8黄金分割率” 4区域布局战略。从国际活跃银行的在华机构设置和它们近年来不再进行机构扩张的行为可以看出,这些最主要的外资银行在华的地域布 4即在“二元”经济典型的社会,20%的地区一般占有80%的资源; 局战略已经初步完成。今后若干年内,可能还会有新的外国银行进入中国,或现有的外资银行也会增加其分支机构设置,但可以预料这种机构设置在数量上将是极为有限的。 表二 国际活跃银行在华机构分布情况 国际活跃银行 分行 代表处 汇丰银行 上海、深圳、北京、大连、重庆、成都 广州、青岛、天津、武汉、 5厦门 花旗银行 上海、深圳、北京、广州、上海、成都、厦门 天津 6摩根大通银行 北京、天津、上海 北京、深圳、上海 美洲银行 北京、上海、广州 大连 法国巴黎银行 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成都、大连 7天津 德意志银行 广州、上海 北京 东京三菱银行 上海、深圳、北京、天津、成都、广州、无锡 大连 5 另设有上海浦西银行; 6 此三家代表处为摩根大通的附属子公司怡富证券公司所设; 7 另在上海设有独资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与长江证券合资设有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恒生银行 上海、广州、深圳、福州、北京、厦门 8南京 渣打银行 上海、深圳、北京、珠海、上海、成都、广州、 9天津、厦门、南京 青岛、杭州、宁波、 大连 资料来源:《银行家》杂志2004年第5、6期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逐步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和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外资银行在经营管理上也越来越强调在华机构成长为新的利润中心,业务的盈利状况也开始大幅好转。天津外资银行已于2001年扭转前几年整体亏损的局面,实现整体盈利1786万美元。2002年在沪外资银行普遍盈利,年末账面利润以达近亿美元,2003年上海29家外资银行本外币业务实现税后利润8300万美元,同比增长6.4,,其中,超过一半的利润来源于人民币业务。截至年末,上海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275亿美元,较上年增加了35.7,。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一些主要的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盈利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其全球范围的平均水平。以2001,2003年连续三年被《金融亚洲》评为“中国最佳外资银行”的汇丰银行为例,其2003年度全球平均资产收益率(ROA)为1.03%,内地分行总资产为人民币322亿元,利润为人民币3.247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108,,内地业务ROA水平约为1.01%,已经基本达到其在全球的水平。尤其需注意的是,这个绩效 8 另设有上海浦西支行。 9 另设有上海浦西支行。 是在我国对外资银行业务仍有若干限制条件下取得的,因而更显示了外资银行强大的盈利潜力。 随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限制的逐步放开,人民币业务发展非常迅速。以中国金融开放的前沿城市上海为例,从盈利结构来看,外资银行人民币税前利润占总税前利润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15.56%增长至2003年的52.12%。外资银行还推出了很多人民币业务的新品种,为客户提供多样的服务。随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机构数量和经营地域的不断扩大,人民币业务将成为未来外资银行盈利的一条主渠道。 (二)从强调竞争转向强调同中资银行的战略合作以弥补其劣势 在大举扩张的上世纪90年代,无论是在经营指导思想还是实际市场运作上,外资银行的确是强调同国内银行进行市场竞争。国内金融界、理论界曾一度也对中资银行竞争的劣势十分担忧。中国加入WTO后更是让中国银行业格外忧虑外资银行的巨大竞争压力,“狼的真来了”的喊声一时此起彼伏。然而,入世后至今,除了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中间业务份额下降较快和“爱立信”倒戈花旗银行事件一度使中资银行感受到压力之外,中资银行仍然没有切实体验到真正的冲击。 外资银行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中资银行进行市场竞争时,其主要劣势在于难于参与零售业务和没有可靠的人民币资金来源。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相当规模的零售网络,这也是一些学者认为外资银行不可能在零售业务上同中资银行较量的理由所在。国际银行业的 发展经验表明,零售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欧美银行业经历了上世纪末期的一段艰难的调整期,在本土已经转型为混业经营、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网络银行、大力减少人员和分支机构的新型金融机构。外资银行正在把完成转型后的业务战略理念和技术引入到中国市场上的争夺上来。但是就目前看来,这种争夺主要是通过同中资银行在具体业务上的合作、参股、设立中外合资银行等形式来实现的。这是现实的选择,其目的是为了弥补其自身的劣势。 表三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情况 银行名称 外资参股方 参股份备注 额 光大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 1.9% 已完成 上海银行 汇丰银行、IFC、香港上海商业18% 已完成 银行 南京市商业IFC 15% 已完成 银行 浦东发展银花旗银行 5% 已完成 行 西安市商业加拿大丰业银行、IFC 24.9, 已签协议 银行 兴业银行 恒生银行、IFC、新加坡直接投24.98% 已签协议 资公司(GIC) 深圳发展银新桥投资公司 17.89% 已获批 行 上表反映了已经完成的外资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基本情况。此外,比较引人注目的中外银行的合作还有:2004年2月,中国建设银行与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合作建立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正式营业;2003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将其持有的上海巴黎国际银行50%的股份转让给合资方法国巴黎银行;建设银行股份将引入花旗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等。 外资之所以参股中资银行,一方面是出于长期经营的战略思考,另一方面也有着明显的短期目的,就是要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其地域网点设置完善之力,介入零售市场。例如,汇丰银行和上海银行的合作,直接催生了2004年1月申卡国际信用卡的发行。2004年2月,花旗银行和上海浦发银行也联手推出了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全国范围内发行的双币种信用卡。外资银行正是通过这种途径,绕开了人民币业务对象和地域的限制,提前进入信用卡市场。 (三)充分发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巩固领先优势 一般认为,相对于中资银行现有的金融技术、产品和管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上拥有全面的优势。外资银行所欠缺的,只是对中国的客户群体、市场环境的认知和把握上。然而,当外资银行成功度过“试水” 期,并开始盈利时,就表明它们已经基本适应了中国国内市场。在今后同中资机构的较量中,外资银行将会凭借技术和管理优势,不断研究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开发和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业务品种,在竞争中掌握主动。事实上,外资银行在某些具体业务上领先中资机构并不断地扩大优势。 首先,个人理财已成为国际活跃银行业务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日新月异地取得进步,国内的富裕阶层人数增长十分迅速。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2001,2006年,中国富裕家庭净投资资产年增长率将达到13.8,,个人理财将是未来中国市场上最具成长性银行业务。个人理财,分为面向富豪阶层的私人银行服务和面向一般富裕阶层的贵宾理财服务。目前在国内市场,部分有实力的外资银行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设了“卓越理财”、“显著理财”等个人理财服务。由于对这些外资银行实力的普遍认同,加上它们具有全球投资的经验和便利,使得它们已经成为内地富裕阶层理财服务的首选。轰动一时的所谓“花旗银行帮助内地居民违法进行海外投资事件”10从侧面反映了外资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优势地位。 其次,外资银行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优良的资产,还拥有发达的全球分支和客户网络,因而外汇资金的存贷、结算等业务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在这些领域,外资银行已经而且仍在继续大量侵蚀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例如,目前在华外资银行资产仅占中国境内银行业总资产的1.3%左右,而其办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则占有内地市场份额的40, 102002年10月,《21世纪经济报道》和《北京青年报》先后报道,通过花旗银行的理财业务,只要有外币现汇账户和足够的美金,内地居民不用出境,即可办理香港或新加坡的花旗银行信用卡,并以此投资香港及海外资本市场。 以上。中间业务需要先进的网络硬件和软件系统来作为技术保障,在技术支撑方面和全球覆盖面程度上,中资银行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在经营外汇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凭借灵活的风险控制方式、便捷、快速的服务程序和较为宽松的贷款担保条件,争取到了较多的三资企业和一部分国内优质企业的青睐。尤其是,外资银行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技术优势,重新组合产品的期限和风险结构,向客户提供中资银行不能提供的创新产品。例如,前文所述的南京爱立信转投花旗银行,就是因为中资银行不能满足客户所提出的办理无追索权保理业务的要求所致。 另一个特别值得我们应该重视的现象是,外资银行正力图形成它们在技术上的垄断,一个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申请金融产品专利,在中资银行面前竖立一道“专利壁垒”。从1996年到2003年底,花旗银行已经向国家专利局递交了19项发明专利申请,其中的大部分直指网上银行业务。虽然目前尚不能评估确认这些“专利壁垒”对中资银行经营造成的影响程度,但可以肯定它们将构成未来中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障碍。 另外,国际银行业早已完成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无一不是最富实力的全面经营的国际性大银行,因此它们在资产运作和管理、投资银行和衍生金融工具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储备。随着客户的业务需求多样化和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将会体现出难以估量的竞争力。 (四)经营风格和策略的多样性 与其经营风格相适应,不同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表现出了不同的竞争策略。各家外资银行结合自身一贯的优势领域,在具体业务模式上又各有侧重。一般地,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全能型银行选择了全面发展的战略,批发型银行继续拓展企业和银行业务市场,还有的则致力于专项业务,如纽约银行在华机构以贸易结算和清算业务为主,没有发放一笔贷款。而这种经营风格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市场导向金融体系下的英美银行区别于银行导向金融体系下的日韩银行的表现。日韩银行同国内工商企业存在着长期固定的关系,形成了互相依托、共同发展的局面,批发业务以外的领域涉及较少。与此对应,日韩银行在中国境内也只致力于保持日韩企业的业务往来,其他的业务就很少。也就是说,一直到现在,日韩等国银行在华业务仍然奉行“客户跟随”战略。英美银行习惯于直接融资高度发达的市场竞争环境,业务发展全面,在中国市场上也表现得十分有进取性,染指了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其战略已经从“客户跟随”转向了意图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巨大利润。 表四 主要外资银行的企业文化 汇丰银行 长期的、符合道德标准的客户关系;在团体工作中产生高 的生产力;创造最佳的自信感;拥有国际化特征及谨慎的 态度;创造力与强大的市场感知能力。 花旗银行 尊重员工,兼顾工作和业余生活;一切为客户着想;各负 其责又相互配合;守信而坦诚;不断学习,对不同观念和 新生事物保持开放态度;以优质产品和服务为荣,并一贯 持之。 摩根大通 使命、目标、价值 美洲银行 公正行事;互相信任和团队精神;兼容并包,求同存异; 取得胜利;领导地位 法国巴黎责任、创造力、雄心、反应能力 银行 德意志银业绩、创新、以客户为中心、团队合作、诚信 行 荷兰商业正直、专业化、负责、团队精神 银行 东京三菱以信任和可靠为基本原则,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为国内银行 及海内外客户带来繁荣昌盛,继续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 恒生银行 服务至上,客户第一;视员工为本行最重要的资产;取诸 社会,用诸社会。 渣打银行 勇气、责任、国际化、创造力、信任感 (五)固守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特点以确保稳健发展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表现出了比中资银行更强的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具体到任何一家银行,经营上的灵活性则是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 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精神的实际外延。在华的外资银行普遍不任意 追求业务创新,而是力图保持固有的经营风格,但是特别强调把企业 文化深深植根于每个员工心中。也正是由于它们对一贯的文化和经营 作风的坚持和延续,外资银行才能形成各自对产品、市场和业务的共 同价值观念。主要在华外资银行的企业文化特点如表四。与此密切相 联系的是,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发展的减速相对应,国内银行业预计 和担心了很久的中资银行面临的大范围人才流失状况并未出现。尽管 随着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及经营地域的扩大,外资银行吸收了中资银行 一部分优秀人才,但是它们在对经营管理人员“本土化”的过程中, 似乎更重视对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培养。这一点从花旗银行和汇丰 银行的招聘人员比重上可以明显的感受。正如笔者在同外资银行一位 高管人员的接触所了解到的,“我们认为,长期熏陶在‘酒精文化和 关系文化’的人,是很难溶于职业化程度很高的现代国际银行的文化 之中”。这句话足以令我国银行业管理层深思人才的概念。 参考文献: George Clarke,Robert Cull,M.S.M.Peria,and S.M.Sanchez, 2001, “Foreign Bank Entry: Experience,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and Agenda for Further Resarch”, World Development ; Report 2002: Institutions for MarketsGoldberg,L.G. and D. Johnson, 1990, “The Determinants of U.S. Banking Activity Aboar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9(2):123-37; Finance Goldberg,L.G. and A. Saunders, 1981,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Banking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 5, 17-32; Banking and Finance Esperanca,J.P., and Gulambussen,M.A.,2001, “Testing the ‘following the customer’ hypothesis in multinational bank expansion”,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11,281-293; Focarelli,D., and Pozzolo,A.F., 2001, “the Patterns of Cross-border Bank Mergers and Shareholdings in OECD Countries”, 25,2305-2337;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Claessens,S., Demirgüç-Kunt,A., and Huizinga,H., 2001, “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the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5,891-911; Miller,S.R., and Parkhe,A., 1998, “Patterns in the Expansion of U.S. Banks’Foreign Oper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29,2:359-390; Business Studies Seth,R., D.E.Nolle, and S.K.Mohanty, 1998, “Do Banks Follow Their Customers Abroad?”,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7(4),1-25; Instruments Wengel, J.T.,1995, “International Trade in Banking Servic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Vol 14, No.1,47-64; 杨华,“中、外银行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对比”,《国际商务研究》,2000年第5期; 宗良,“加入WTO后国内银行面临的网上银行竞争及相应对策”,《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8期; 谢康,“中国进入WTO对网上银行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 陶士贵,“外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策略分析”,《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11期; 杨浩,“外资银行在华扩张的方式及策略选择”,《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中国银行国家金融研究所课题组,“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竞争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中国金融》2003年第4期; 马雪虹,“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核心业务”,《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45期; 李晓峰、陈光,“在华外资银行经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5期; 李良、陈晓红,“外资银行的专利壁垒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专利战略”,《金融论坛》2004年第4期; 黄宪,“国际银行业的转型”,《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Banks in China and Their Operation Strategy Huang Xian, Xiong Fupi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ose existing theories on foreign bank'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we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s, motivation and operation strategies of foreign banks in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Particularly, we make a study of the changes and adjustments in foreign banks' operation after China's access to the WTO, intending to find out foreign banks' overall strategies behind those changes. Key word: foreign bank operation strategy
本文档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经营策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16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01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