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心理距离说”看陶渊明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

从“心理距离说”看陶渊明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

举报
开通vip

从“心理距离说”看陶渊明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从“心理距离说”看陶渊明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 从“心理距离说”看陶渊明诗歌艺术的审美 创造 第27卷第4期 2011年4月 贵州师范学院 JournalofGuizhouNormalCollege Vo1.27.No.4 Apr.2011 "心理距离说''看陶渊明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 陆烨,魏家文 (1.2.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 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

从“心理距离说”看陶渊明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
从“心理距离说”看陶渊明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 从“心理距离说”看陶渊明诗歌艺术的审美 创造 第27卷第4期 2011年4月 贵州师范学院 JournalofGuizhouNormalCollege Vo1.27.No.4 Apr.2011 "心理距离说''看陶渊明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 陆烨,魏家文 (1.2.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而且揭示 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 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 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心理距离;审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98(2011)o4—0018—03 AestheticCreationinTA0Yuan.--ming~PoeticArtViewedfrom thePerspectiveofthePsychicDistanceTheory LUYe.WEIJia—wen (1.2.SchoolofHumanities,Guizho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 Abstract:The"theoryofambition"putforwardbyTAOYuan—mingintheaestheticcreationofpoeticartisnot onlythesummaryofthepoet~poeticcreationbutarevelationoftheveryimportant"psychicdi stance"issueexisting intheaestheticcreationofpoeticart."Psychicdistance"notordyenablesthepoettobecomeap sychologicallyfree aestheticsubjectbutalsoenableshimtoseethelifeinthecountrysidewithapoeticeye,making therurallifeaaes- thetieobject.Hisspecificstatusofbeingapoetandpaasantandhisindividuationinthechoiceo fpoeticimagessolve inabetterwaytheproblemsof"distancecontradictions"and"distancevariability". Keywords:TAOYuan—ming;Idyll;PsychicDistance;AestheticCreation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向来被推崇为"古今隐逸诗 人之宗",他的诗歌被尊为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和陶", "拟陶"一度成为文人中的一种风尚.但是,在他的诗品, 人品被广为传播和研究的同时,却鲜有人注意到他诗歌艺 术审美创造的独特性及其心理机制.人们津津乐道的是 陶渊明身上所表现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骨气, 关注的重点是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躬耕田园 而自得其乐的超然人生姿态.虽然陶渊明的田园诗给读 者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但人们一般倾向于把这种艺术上 的创造视为诗人高洁品性的象征,究其原因是陶渊明自己 所说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陶渊明的 "心远说",不应该仅仅被视为诗人夫子自道的人生感悟, 而是涉及到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的心理机制问题.本文 尝试运用英国美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对陶渊明的 "心远说"进行新的解读. 一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心理距离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 家,美学家爱德华?布洛于1912年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 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提出的.在文中,布洛写 道,"不论它们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质,那也都只能是从距 离的总的内涵之中推衍出来的.这种总的内涵就叫做'心 理距离'."uj9'并以"海上遇雾"的事例对"心理距离"作 了进一步的说明:当人们乘船在海上航行时,同样面对漫 天大雾的情况,却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果乘客担心旅途 的安全,就会感到忧虑,惊慌和恐怖;如果乘客忘记航程的 危险,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把周围的雾看作是半透明的帷 幕,就会从中体验到那种与世隔绝的审美愉悦.这也就意 味着海上遇雾虽然有潜在危险,但是由于心理距离的存在 使得人们能够将危险本身和自我分离,站在个人的需要和 收稿日期:2011—03—10 作者简介:1.陆烨(1987一),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2.魏家文(1970一)男,湖北枝江市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硕 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一 18— 目的之外来看眼前的现象,从而使得潜在的危险转变为可 供欣赏的对象.这表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实际上是 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既有趣的对象,同时又是一个无利 害关系的对象.布洛以此为例,具体阐释了"心理距离" 的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距离的设置,距离的内在矛盾,距 离的易变性等问题,详细说明了"心理距离"在艺术创造 与审美活动各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布洛的理论被朱光潜先生引入中国后,"心理距离" 被广泛用于审美经验的解读.但是众多的解读中,人们关 注的重点是"心理距离"在审美经验中存在的客观事实, 忽略了布洛对"心理距离"在审美创造中的过程及其作用 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因为在布洛那里,"心理距离"不仅仅被视为审 美创造中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是"标志着艺术创作过程 的各环节","是'艺术气质'的特征."„而艺术家也正 是因为拥有掌握距离的能力,所以他的作品才具有艺术的 启示,成为艺术品.要想实现这一目的,艺术家就必须首 先用距离隔断客观对象和自我之间的利害关系,以一种审 美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事物,才能摆脱过去经验的影响, 更多地注意到眼前事物美的一面,而不是仅仅看到这个事 物对于我们具有实际好处(功利的,认识的)的一面. 当我们以布洛的理论来重新审视陶渊明的田园诗时, 我们就会发现以往被人所忽略的陶诗的独特价值,那就是 对田园生活的审美发现及其表现.因为受孔子诗教观的影 响,中国历代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绝大多数诗人笔下 所展示的是"农家苦",而非"农家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 因在于诗人没有用"心理距离"来阻断乡村生活与自我之 间的利害关系.而陶渊明则不同,他用"心远"为自己设置 了一种"心理距离",从而使得他能够独具慧眼,另辟蹊径, 发现田园生活审美的一面,并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形成自己 独特的风格,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正如 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中所说的那样,"他可以说是第一 个从农村劳动的田园生活中,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了有深 刻意义的美,并且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2j3 二,陶渊明诗歌艺术"心理距离" 的设置 按照布洛的理论,"心理距离"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把 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 使客体摆脱了人自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获得的."?]96 纵观陶渊明的田园诗,他的诗歌所描写多是世俗的日常生 活,不论是写自己躬耕田园的劳动快乐,还是写乡邻之间 那种亲密无间的朴素情谊,都非常亲切自然,蕴含着一种 平淡的自然之美.这种对诗歌艺术"自然美"的追求,贯 穿在他的整个田园诗创作中,这就使得陶诗在"心理距 离"的获得上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其一是摆脱世俗功名利禄的诱惑,使诗人成为精神上 自由的审美主体.在布洛那里,"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 与人本身分离开",实际上就是把客体及客体被人熟知的, 并非是审美的吸引力,与审美主体的人本身分离开,这种 分离是"心理距离"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陶渊明的独特 之处在于,他的这种"心理距离"的获得是通过一种积极 主动的人生选择实现的,那就是以一种"不为五斗米折 腰"的文人的骨气,自觉脱离官场的羁绊,摆脱世俗名利的 诱惑,成为精神上自由的主体.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 治中》中,陶渊明写道,"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 身后名,于我若浮烟."因为陶渊明能够淡泊名利,视之为 "浮烟",所以他在弃官归田后才能自始自终保持内心的 平静,而不会像李白那样对重回官场念念不忘.正是因为 陶渊明真正摆脱了名利的世俗诱惑,所以陶渊明在躬耕田 园的时候,才会心无旁骛,从而发现田园生活背后的美. 其二是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 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对陶渊明而言,主动弃官回 乡,是"心远"的前提条件,这也是"心理距离"得以存在的 主观条件.因为陶渊明真正做到了"心远",诗人一方面 摆脱了世俗名利的诱惑,另一方面在他躬耕田园的时候, 又能与田园生活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得世俗的田 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陶渊明躬耕田园却能做到不为 躬耕本身所累,在于陶渊明的"心远"并不是完全与世隔 绝,而是"意味着一种超越,皈依自然,但又与万物保持一 种适当的距离."因此,陶渊明通过躬耕田园,一方面切 实体验到回归田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所感受到的身心的 解放以及对大自然的美的发现,同时又使得那些表现田园 生活的诗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归园田居》之三对 自己农耕生活的描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 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粘我衣.衣粘不足 惜,但使愿无违".诗人虽然生动描写了自己劳作的过程, 但诗歌更多地传达了诗人在劳动中实现自己人生理想时 的愉快心情. 总之,陶渊明通过"心理距离"的设置,首先使自己成 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同时也使得他躬耕田园,亲近 自然的同时,又与自然保持一定的距离,用诗意的眼光去 看待这种"田家岂不苦"的生活,让"艺术的启示"充斥在 田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得从《诗经》开始的以描写 "农家苦"为主的乡土题材的诗歌开始走上新的发展道 路,形成了田园诗这一独特的诗歌样式,影响了后世的诗 陶渊明在不经意中道出的"心远 歌创作.更为重要的是, 地自偏"的人生感悟,实际上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 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而这一点恰恰在以往的陶 诗研究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三,陶渊明诗歌艺术"心理距离" 的独特性 陶渊明的"心远说"不仅仅关涉到诗歌艺术审美创造 中的"心理距离"问题,而且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在处理 布洛所论述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 问题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对布洛来说,"距离"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获得也 可以丧失.他认为在两种情况下距离会消失,一种是距离 太远,一种是距离太近.如果距离太远,主体和客体之间完 全脱离关系,引不起审美经验;距离太近,主体和客体过分 贴近,也同样引不起审美经验,这就是所谓的"距离的内在 矛盾",布洛将之归结为"有人情又有距离的关系,把人的 注意力导向一种奇异的事实."其中的"有人情"是指客 体与我们理性,感性特点相符合,与我们过去经验和谐一 致;"有距离"又是要求客观现象与主观经验不能太符合. 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只有塑造出高度个性化的经验来才 能产生最大的艺术效果,但"只有与他的纯个人经验分离开 来,才能在艺术上塑造出高度个性化经验来."-1J 一 19— 与此同时,布洛还进一步指出距离可以依据"个人保持 距离的力量大小"或"客体的特征"而变化.【1J】前者是因 为主体设置距离能力的不同,"心理距离"发生变化;后者 是因为客体本身性质而发生"心理距离"的变化.在距离 距离缩小到最有人情但是又保持"有距离"的状 的变化中, 态是艺术的最佳状态.对这个"度"布洛称之为"距离极 限",即"使距离丧失,使欣赏力要么消失要么变质的那个 限度."【lJ】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距离极限"的不 同,他们的"距离极限"通常比普通人低,也就是说艺术家 能最大程度地缩短"心理距离",又维持其不至于消失.而 对于何为最佳距离,"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 地缩小,而又不致于使其消失的境界."„ 首先,在"距离的内在矛盾"的处理上,得益于陶渊明 集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自己躬 耕田园的真实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而不是知识分子在书斋的凭空想象. 这样,农人的身份,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扑面而来的浓 浓的乡土生活气息,处处显示出"有人情"的一面;诗人的 身份,又使得陶渊明写诗时能做到"有距离",他不是刻意 去描写农田劳作的艰辛,而是花大量的笔墨去描写自己在 劳动获得的身心自由以及其对自然的感恩.诗人和农人合 二为一的特殊身份,使得他的田园诗既有纪实的成分,同时 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完全纪实的,而是按照诗人某 种理念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如《劝农》诗中对农村 生活的描绘:"卉目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势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里呈现的是一幅温馨祥和的农耕 图,实际上是把中国农村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行 了美化,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 总之,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既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但又 给人"奇异"的感觉.陶渊明特殊的身份,使他在亲近田园 的同时,又与田园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得他的田园 诗不单是田园生活的客观写实,而是成为寄托人生理想的 主要手段.在这里,"田园诗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 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4 其次,对于"距离的易变性",得益于陶渊明诗歌意象 选择上的个性化.在陶渊明的眼里,客观世界处在不断的 变化发展之中,这种变化无处不在,诗人称之为"万化".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距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为了解 决这一矛盾,陶渊明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显示出自己的独 到之处,他所选择是那些源自现实生活又具有超越性的意 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点是既有"人情",又有"距离".例如 陶渊明在诗中多处使用"飞鸟"这个意象,"栖栖失群鸟" (《饮酒组诗四》),"久在樊笼中"(《归园田居之五》),"望 云惭高鸟"(《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鸟是我们日常生 活中经常见到的动物,对此读者并不陌生.但是与其他动 物不一样,鸟儿的飞翔会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对于曾经 误入官场,如今复得自由的陶渊明而言,"飞鸟"成为诗人 重获自由的象征.在这里,"飞鸟"既显示出有"人情"的 一 面,同时又显示出有"距离"的一面.这样,"飞鸟"在陶 渊明笔下不仅十分传神地传达出诗人复得自由的快乐,而 且成为寄托作者人生理想的审美创造物.陶渊明在诗歌 意象选择上的独到之处,"是因为他原无意于'为诗',更 无意于以字句求胜,所以不会如退之,长吉辈的有心炫奇 立异.""总之,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不是刻意去选取新 奇的意象,而是选择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意象,却 一 2O一 又将他们陌生化,保持在合适的"心理距离"——"距离极 限"上,这让他的田园诗读来平易亲切又耐人寻味,正如元 好问在《论诗绝句》所说的那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 落尽见真淳". 关于陶渊明审美创造的独特性,以往有学者认为"是 根植于道家思想生成的审美理想的产物."【6也有学者认 才使他的审 为陶渊明是因为同时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响, 美创造独具风格:"儒道两种美学思想的对撞,从而产生新 的合力,推进着逸与狂两种情感的宣泻,在矛盾中求索,在 痛苦中奋进,用平淡和醇浓的对立统一,为我们展示了真, 善,美的境界."?其实无论陶渊明受哪一家思想的影响, 其根本原因在于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 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没有竞逐, 没有虚伪的社会,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因此,他的田园诗在总体上表现出冲淡平 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他的田园诗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对 田园生活美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陶渊明在诗歌中所 传递出的回归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成 为诗人对生命意义苦苦追寻后的必然选择,这是他的田园 诗能够带给人长久感动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总之,陶渊明的"心远说",不仅是陶渊明个人诗歌创 作的经验总结,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一看似调侃实则深刻 的人生感悟,实际上在不经意中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 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陶渊明通过主动的人生 选择,摆脱世俗功名利禄的诱惑,使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 的审美主体,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他的"心远说"不仅是其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成 为其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基础.在"心远"的指引下,"农田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 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 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 动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 [M]//美学译文(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1982.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M].合肥l安徽 文艺出版社,1999. [3]单隽.走进陶渊明的世界一浅论陶渊明诗文的意蕴 [J].唐都学刊,2001(1O). [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4. [5]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7. [6]韩文奇.论陶渊明《饮酒》的美学风貌[J].甘肃社会科 学,1996(2). [7]王海平.陶渊明隐逸心理结构及诗歌意境[J].社会科 学家,2001(2). [责任编辑:林静]
本文档为【从“心理距离说”看陶渊明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5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