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举报
开通vip

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南通大学?社会科学版 第24卷第3期 双月-T02008年5月出版 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万久富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与南通地区沧海桑田的历史紧密关联.可以通过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探 索,结合南通历史上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移民资料的分析来推测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南通地区南通话, 如皋话,通东话,启海话等四方言小片之间的方言面貌和特征可以印证方言形成的有关推断.通过大量相对 可靠的史料,对有关南通历史地理...

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南通大学?社会科学版 第24卷第3期 双月-T02008年5月出版 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万久富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与南通地区沧海桑田的历史紧密关联.可以通过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探 索,结合南通历史上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移民资料的分析来推测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南通地区南通话, 如皋话,通东话,启海话等四方言小片之间的方言面貌和特征可以印证方言形成的有关推断.通过大量相对 可靠的史料,对有关南通历史地理以及南通地区方言形成过程的某些结论和假说进行了讨论和辨正是很有 必要的. 关键词:南通话;通东话;如皋话;启海话;南通历史地理 中图分类号:H1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59(2008J03—0057—05 据可靠文献确切的记载,可考定的南通地区 明确的行政隶属始于晋,此前这一带隶属关系情 况复杂,无法断定居民来源和结构,方言的形成和 特点缺少充分的证据.我们可以通过南通地区沧 海桑田的地理变迁来推测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 地理研究和考古资料可以表明,安是南通 地区最早成陆的地方.大约6000年前,由于地球 气温上升,就在包括南通地区在内的扬泰江海交 汇地区开始形成了较多的泥沙沉积.首先在水中 形成了从扬州到海安李堡附近的东西长约200 里,南北宽约5O里,海拔高度7—8米的扬泰沙咀, 通称扬泰冈地,属于古代海积平原.此后,这个冈 地又不断向南向东延伸拓展,形成了北岸古沙咀. 西缘在扬州东部到泰兴西部的江岸;北缘沿泰州 市海安县之间的通扬运河北侧,东循原来的扞海 堤.经海安县李堡,如东县丰利到如东县掘港;沙 咀东端主体正是今海安县,如皋市以及如东县的 大部分地区.今如东县一带六朝前还属于海中沙 洲,可能就是汉海陵东境的扶海洲:?沙咀南沿正 是当时的长江北岸线.这个沙咀逐步露出水面,属 于河相海相平原.由于狼五山(狼山,军山,剑山, 黄泥山,马鞍山等)对江流的阻拦作用,在狼山以 北,从今港闸区天生港,唐闸附近起向东直到启东 市吕四,形成了一条东西方向的高地.地理学者称 之为通吕水脊,属于河相海相沉积平原.其西端正 是今南通市港闸区,崇川区以及通州市的部分地 区,是通吕水脊上最大最早的沙洲.六朝时始称胡 ?参见徐冬昌等《青墩遗址考古录》,载《青墩遗址》(徐兴 林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陈金渊《南通地区成陆 过程的探索》(南通地学会,南通土壤普查办公室,1982) ?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泰州》:"或日秦汉 东阳废县在州东百里,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洲,今堙. 收稿日期:2008—03—04 作者简介:万久富(1965一),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07SJB740004) 57 万久富 豆洲(壶豆洲),后叫做胡逗洲.?通吕水脊西端与 北边的北岸沙咀之间,在唐开成年间(836—841)还 是长江支泓.称横江.Et本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 记?卷第一》记有开成三年(838)圆仁一行经古横 江到海陵县淮南镇再折向掘港转往如皋,海陵的 细节;?约在十世纪初,这条横江西端开始淤积,通 吕水脊西端与北岸沙咀连成一片.原来的这条横 江地理学上称"古河汉".属白蒲粉砂土地貌,古河 汉的东端在今如东县掘港和启东市吕四之间沿今 如东县掘港,马塘,通州市石港,金沙,余中,以及 吕四一线形成了一个大的马蹄形的石港湾,又称 三余海湾.元末以来,黄河南转,南黄海沿岸淤积, 三余海湾逐渐淤浅,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才形成了今天的三余海积平原.? 从十一世纪中叶开始.唐代胡逗洲东南江口 一 带还出现了东布洲,南布洲,海门岛,顾俊沙等 沙洲.东布洲.亦称东洲.或说为东洲,布洲--N合 并而成.宋代初年是"流放人犯煎盐苦役之所?."? 东布洲约在北宋年间与北岸沙咀涨接,匕岸沙咀 第三度延伸,海门县与静海县连成一片,海门也成 为一个大县(壮县).领有静海县,海门县的通州已 经成了江海之交的一个大州.哺布洲可能就在今 通州市金沙以东一带.唐末即和胡逗洲合并成了 通吕水脊的一部分;'8嗨门岛.宋元之际曾是通州 东北海中的沙洲.到明万历年间已经坍没. 顾俊沙.又称西沙,出现在唐武德年间(616— ,在其附近又已经出现了姚刘沙,三 626).南宋初 沙等沙洲,据正史和《地方志》记载,早期居民系来 自于句容的姚,刘,朱,陈,张等姓的移民,后来逐 步发展成了今天的崇明岛;?十四世纪以后由于海 面上升.江面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海门县土地开始 坍削,先后经过三次大的坍削后,县治三迁,继而 撤县建乡并人通州.?旧海门县除吕四一地外全部 坍没江中.康熙年间的1720左右,通州沿江一带 开始重新涨积,在今余东,余西以南一带江中出现 了许多沙洲.@ ?《梁书?卷三十九?羊侃传附羊鸥传》载东魏大将侯景兵 败经过胡豆洲,知胡豆洲已有人居住,且与南兖州的广 陵信息相通.《梁书?卷五十六?侯景传》记作"壶豆洲"宋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海陵县》称"胡逗洲在县 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 多流人.煮盐为业" 58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通州》:"古横江在州北,元是 海.天裙(904—907)中沙涨.今有小江,东出大海."1973 年如皋县浦西公社十九队三队(白蒲镇西十余里)在 距地面七八尺处出土了一艘唐代木船.内有陶瓷器及开 元通宝钱.经鉴定是一艘唐代江海船舶. ?参见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第四章第五节"苏北海岸的外伸". ?见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李勇先校点,四川大学出版 社,2005). ?清金榜《海曲拾遗?卷一?山川》:"又东布洲即东洲,相传 有布机流至沙上." ?《康熙通州志?卷一?古迹》:"沈公堤,在县(海门县)治东 北.宋至和(1054—1055)中知县沈兴宗以海涨病民,筑 堤七十里.西接范堤以障卤潮.王安石记." ?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卷五?通州军事》:"明道二年 (1033)复旧治静海县.东至海八十里,南至江二十四里, 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自界首至泰州二百二十五里,东南 至本州界二百七十五里……东北至海六十里,西北至本 州界六十里." ?清金榜《海曲拾遗?卷一?山川》:"南布洲,在州南四十里大 江中."陈金渊《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探索》"唐以前江岸 变迁示意图"标明南布洲位于金沙以东一带,不识所据. "条记载通州 ?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四十五?通州》:"山川 境域有狼山,海门岛,料角,大海,运河,南布洲,东布洲 等.分别注明:'海门岛,《长编》:国初以来犯死获贷者多 配隶登州沙门岛,通州海门岛,皆有屯兵使者领护;南布 洲,旧是大海,其中沙涨复为洲;东布洲,元是海屿沙岛 之地.'关于海门岛的位置.有三说:一般认为,海门岛即 东布洲;姚谦撰文指出.海门岛在如东县丰利镇以东黄 海中:周荣华撰文指出.海门岛在古布洲外侧海中,约在 通州市三余镇以东黄海中.《万历通州志?卷一?舆地图》 "通州古迹图"标明海门岛位于文丞相渡海处卖鱼湾直 东海中.约在今通州市三余镇以东黄海中.应可信据. ?《元史?卷五十九?地理志》:"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滨之 沙洲.宋建炎间(1127—1130)有升州句容县姚刘姓者, 因避兵于沙上,其后稍有人居焉.遂称姚刘沙.嘉定间 (1208—1224)置盐场.属淮东制司,元至正十四年 (1354),升为崇明州."参张修桂《崇明岛形成的历史过 程》(《复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明史?卷四十?地理志》"通州"条:"海门,州东.旧治礼 安乡圮于海.正德十年(1515)徙治余中场,嘉靖二十四 年(1546)八月迁于金沙场以避水患."《乾隆通州志?卷 二?疆域志》:"明仍为海门县,领于通州,国朝因之,康熙 八年(1669)江潮内蚀,城庐半圮,十一年(1672)县城圮 于海潮.遂归并通州,省县日海门乡."据《南通历史札 记》(南通博物苑,南通图书馆1985)《海门乡最初在永 安镇》《徐涧与兴仁》考定:海门县省县为乡并人通州,先 迁永安镇.五十年后.即雍正元年(1662)再迁至兴仁镇 徐涧."清丁有煜《海门歌》:"仰天号泣救无人,梦依徐涧 托苗裔."明海门人崔桐《丙申岁归省感故里人江》:"十 年乡梦白云涯,归日残墟欲泛槎……鱼龙水阔通层汉. 雁骛烟浮影断沙" ?清保培基《西垣集?涨沙》:"鲛宫夜泣献平沙,沙去东西 万顷赊……回首可怜舟楫地,冠军早又羡桑麻." 乾隆三十三年(1768)划新涨沙地设立"海门 厅"归省直辖,海门厅与通州之间有江泓隔开,乾 隆四十年(1775)在天补沙以南建拦洪堤隔断支 泓,今天的海门市与通州市之间的海界河正是当 年江泓的遗迹.海门厅就逐渐与通州涨联起来.海 门厅以东到崇明之间出现了惠安,崇明外沙等沙 洲,光绪二十二年(1896)外沙与海门厅连成一片, 逐渐形成了今天启海平原的主体.? 随着南通农场与江心沙向长江中心的拓展. 挡住了江流,崇明与启海间的长江北泓将逐渐淤 积,崇明岛可能会在半世纪之内与启海平原连成 一 个整体. 南通地区居民的构成情况与本地区沧海桑田 的地理变迁以及行政隶属关系紧密相关,而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及方言特点又与本地区历史上的居 民构成融合相互应证.可以证明,四个方言小片之 间的分界线与地域之间的成陆涨接历史和范围大 致吻合,四个方言小片的方言特点及过渡性特征也 与各地域移民的历史和居民构成情况相一致.? 如皋,海安西部一带是南通地区最先成陆的 地区,西晋以前属海陵县地,为吴语区.? 西晋之后,南北分裂,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东晋 到六朝这一带北方移民大增.《晋书?王导传》载, "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可见北方移民之 多.鲁国尧《泰州方音史及通泰方言史研究》指出: "江淮间的北方居民成分的复杂并不下于南徐州 …… 海陵设置自西汉始.一直至西晋皆是江淮间的 最东的都邑,海陵之东则是一片近海的荒地,而至 东晋末,突然置郡,当是人口激增之故,除建陵县明 确知道是侨县外,其余五县人口也当多是北方流 民,因此海陵郡从居民成分说,当与侨郡一致."? 北方移民带来的北方话在这里扎根.进而取 代了吴语,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吴方言底层的属 于三,四世纪汉语北方方言"后裔"的与泰州话来 源和面貌相似的古如皋话,后来随着北方移民和 扬泰地区移民的不断迁人,加上宋元明清以来与 南北下江官话区的士宦兵商民的来往? 特别是吴语底层因素的部分影响以及数百年 来江南吴语的渗人,终于形成了通行于海安,如皋 和如东(大部分)一带的属于江淮方言泰如片的如 皋话.如皋话一方面与泰州话,客赣话,南通话都 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存在大量相同的方言词汇,另一方面,在语音上存 在更为显着的特点,如: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 檫音,无论平仄一律送气;阳人调值高于阴人调 值;声调多至6个到7个. 今南通市区,通州市西部一带直到唐五代才 逐渐形成聚落,可以推测的是,当时居民主体所操 方言与古常州吴语有着历史渊源关系,有一些 居民是流亡逃生的外地人和流放犯人.他栖居 ?参见《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探索》11页"坍而复涨的启 海平原". ?参见鲍明炜等《南通地区方言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南通地区方言的内部差异","南通方言词汇", "方言地图"等. ?参见鲁国尧《泰州方音史及通泰方言史研究?下篇》一 文,载《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宋书?卷三十一?州郡志》:"南兖州刺史,中原乱,北州 流民多南渡,晋成帝立南兖州……文帝元嘉八年 (431).始割江淮阃为境,治广陵."又:"海陵太守领县 六:建陵(约在今东台市境内)令,晋安帝(397—405)立; 临江(约今如皋市境内)令,晋安帝立;如皋(今如皋城 郊一带)令,晋安帝立;宁海(今海安县境内)令,晋安帝 立;蒲涛(约今如皋市白蒲镇一带)令,晋安帝立;临泽 (约今姜堰市境内)令,明帝泰豫元年(472)立." ?《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志》"泰州"条称:"如皋……开宝 七年(974)以海陵监移治."《元史?卷五十九?地理志》 "泰州"条称:"领县二:海陵……如皋."《明史?卷四十? 地理志》"泰州"条云:"领县一,如皋,州东南.大江在县 南.运河在县北." ?《大正新修大藏经?游方记抄?唐大河上东征传》:"天宝 五载(746)春……大和上更与二师作方便.造舟买香 药,备办百物……六月二十七日发自崇福寺,至扬州新 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风急浪高,旋转三山."《资治 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贞明五年(919)三月…… (吴越钱传璀与杨吴彭彦章)乙巳战于狼山江……吴兵 大败."《资治通鉴》记载,唐乾符二年(875)有狼山镇遏 使,是属于浙西常州的军事据点.《旧唐书?四十卷?地 理志》:"常州,上.隋毗陵郡.武德二年(619),杜伏威归 化,置常州,领晋陵,义兴,无锡,武进四县……无锡,汉 县,属会稽郡,隋属常州.""扬州大都督府.……贞观十 年(636),改大都督府为都督,督扬,滁,常,润,和,定, 歙七州,龙朔二年(662),升为大都督府,天宝元年 (742)改为广陵郡,依旧大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复为 扬州."需要注意,唐时扬州与常州之间从军政,民政角 度观察,其关系相当复杂. 59 万久富 沙洲,煮盐为生.与外界交流稀少,从各地带来的 庞杂的语言因素在这里杂糅生根,形成了雏形状 态的古南通话.随着通吕水脊与北岸扬泰沙咀的 涨接进而与东布洲的涨接,从唐代中叶开始到北 宋末年,宋元之间,元末明初,清初,北方山西,河 南,山东,内蒙等地以汉蒙为主体的流民,戍卒大 规模迁居,有的经淮扬辗转徙居通州,他们带来的 北方官话逐步渗入,加之古海门话的不断融入,古 南通话逐步形成.代以来,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的 变化,江南吴语和启海吴语继续影响该地区,而如 皋话则强势影响该地区,还有八方仕宦兵民的杂 处.终于形成今天这样一种具有下江官话主要特 征又表现出吴方言的某些特征的过渡性质的特殊 方言小片.南通话在不少方面接近吴语,但不具备 吴语突出特征的全浊声母,词汇基本属于江淮方 言.南通话是通泰方言的东端,相对于泰州方言, 保留了更多的古语成分.? 从启东市的吕四向西经海门市的包场,余东, 四甲,再到通州市的东社,袁灶,金沙,正场一带, 是古通吕水脊的主干,历史上与北岸沙咀及东布 洲几度涨接,其方言的形成最为特别.早在隋唐时 期,这一带主体大约就是南布洲,(西部小部分则 是胡逗州)洲上居民稀少,其来源与胡逗洲大致相 似,方言雏形和发展情形大致与古南通话相同.这 里姑且称之为古通东话.唐末宋初,随着其北侧古 横江的淤积,这片土地与北岸沙咀及胡逗洲渐渐 涨接.而东端吕四一带宋初尚属于东布洲的北荡, 与西部的胡逗洲,南布洲之间有布州夹相隔.喝涨 接后,其方言形成和发展情况与古海门话大致相 似.古海门话即东布洲沙洲时代以及与胡逗洲涨 接以后直到坍没期间居民所操之方言,因为其通 行范围是古海门县地,所以名之.方言特点是,古 北部吴语为主体,部分来自各地的庞杂语言因素. 由士宦,戍卒,流民及流放犯人带来.匕宋庆历, 皇j右年问(1041—1053)随着东布洲与这片土地的 涨接,(吕四大约也在此时与西端连接)通吕水脊 连成一片.古通州境域基本形成,发展中的古海门 话不断影响着该地区.使得古通东话渗入了更多 的吴语因素.在元末到清康熙的四百多年问,随着 古通州东南部(原东布洲范围)的不断坍没,古海 门话渐渐并入了古通州中东部地区.这时的通东 话的主体因素正是古海门话的遗留,当然四百年 间,发展中的如皋话又通过今天的如皋市,如东 县,和通州市西境不断影响通东地区,通东话就是 这样在古如皋话和古海门话的影响和揉杂之下发 展着.东端的吕四到四甲一带受如皋话影响相对 弱,受海门话影响相对强,四甲以西的金沙,二鸾, 袁灶,正场等地受如皋话和海门话影响的情况,恰 恰相反.清乾隆以后,随着新海门厅与通东一带的 涨接,来源于近代江南和崇明岛的属于近现代吴 语的启海话再次强势影响通东地区. 使得古通东话发展成带有浓厚吴语色彩的现 代通东话.《中国语言地图集》把通东话归入吴语 太湖片的以常州话为代表的毗邻小片.我们认为, 西端的金沙小片是接近于如皋话,南通话的吴方 ?《江南通志?卷一?通州图说》"通州……南有狼山……江 北之海防莫要于此,故狼山设重镇焉."据《南通历史札 记》''姚存天祚题名""题名坡"考定:今狼山观音岩题名 坡上有五代姚存天祚题名石刻.姚氏是当时割据于东 洲一带的豪族,受辖于定都于江都府的杨吴.《明史?卷 十六?武宗本纪》:"八月癸亥,陆玩追歼刘七等贼于狼 山."《明史?卷九十一?兵志》:"狼山故设副总兵……兼 辖大江南北……分淮安大营兵六百守廖角嘴""自世宗 世倭患以来.沿海大都会.各设总督,巡抚,……于淮扬 则总兵驻通州."《明史?卷一?太祖本纪》:"是时士诚所 据,南至绍兴,北有通,泰,高邮……"元末陈基《夷白斋 稿?通州》:"市井复喧嚣,民风杂南朔."《万历通州志》 (上海古籍书店1963)记载,"宋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 "通州文采风流,衣被到今,称淮南书院.""宋太平兴国 间,杨允恭督江南水军趣通州境." ?参见鲁国尧《学术是链》一文,载顾黔《通泰方言音韵研 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参鲍明炜等《南通地区方 言研究》. (《明史?卷四十?地理志》:"通州,洪武(1368—1398)初, 以州治静海县省人,南有狼山,临大江.有狼山巡检司. 东南滨海.旧有海门岛及布州夹."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国初以来,犯死罪获贷 者,多配隶登州沙门岛,通州海门岛.皆有屯兵使者领 护.而通州岛中凡两处:豪强难制者隶崇明镇,懦弱者 隶东北洲.两处悉官煮盐.是岁始令配役者分隶盐亭役 使之."《嘉靖通州志?卷一?古迹》"海门岛"条:"宋犯死 罪获贷者多配隶于此有屯兵使者领护."《太祖洪武实 录》记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崇明岛上民无田者2700 户迁往江北的通州,海门一带. 言,而东端的四甲小片则是接近于启海话的吴方 言.通东话的特点是既兼有江淮方言和吴方言的 诸多元素,又有较多自己的特殊方面. 今天的海门市,启东市的中南部,以及通州市 的西南部,南通开发区的部分地区,成陆最迟,居民 主要是来自江南崇明,太仓,松江,句容等地的垦 民,其方言早期正是典型的客籍方言江南吴语.? 三四百年来随着与南通话及通东话,如皋话 的交融,渐渐形成了与江南吴语略有区别的属于 吴方言的启海话,一般也叫做崇明话,沙地(里) 话.另外,随着三余海湾的淤积,加之近现代启海 垦民的北迁,?在通州市二鸾以东,从如东县兵房 到通州市海晏,三余之间也生成了一种与启海话 形成和特征完全相同的客籍方言.尽管与启东海 门的启海话之间还隔着通东话,一般也把它称着 启海话.启海话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江淮方言,南通 话,通东话的影响,渗透,另一方面,受行政隶属关 通垦查圭盛堡 系改变的影响,加上与江南交通的不便,发展到今 天,它与江南吴语之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就 语音而言,例如:"朱""书"韵母不同于太仓;上声 调值,启海是上升调,而太仓苏州则是下降调;启 海不分尖团,而太仓,苏州,常熟,江阴,张家港,靖 江等地尖团音明显:启海话中"王"姓俗读如"杨", 但"国王"之"王"和"王"姓文读音同"黄".即,黄不 同王(姓,白读)同杨;黄同王(姓,文读)不同杨.而 江南吴语则是,黄同王不同杨. 责任编校黄毓任 ?参见龚自珍《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定庵文集?卷 上》). ?参见庄安正《清末民初苏北通海地区移民概况述评》 (《东吴历史))2003第8期),姚谦《张謇农垦事业调 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AProbeintotheFormationofNantongDialects WANJiu—fu (SchoolofLiberalArts,NantongUniversity,Nantong226019,China) Abstract:TheformationofNantongdialectsiscloselyrelatedtothehistoricaltransformation ofNantong.Theforma— tioncanbeprobedintobyexploringhowNantongdistrictcameintobeing,itshistoricaladmini strativesubjectionandits immigrationrecords.Relevantinferencesontheformationofvariousdialectscanbeprovenb ythespeechfeaturesandpro— filesfoundinfourdialectareasofNantong,Rugao,TongdongandQihai.Itisofsignificanceto probeintoandverifythe historyandgeographyofNantongandsomeconclusionsandhypothesesabouttheformationofNantongdialectsthroughre— liablehistoricalmaterials. Keywords:NantongDialect;RugaoDialect;TongdongDialect;QihaiDialect;historyandgeographyofNantong 61
本文档为【南通地区方言的形成过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