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杨氏家族历史

杨氏家族历史

举报
开通vip

杨氏家族历史杨氏家族历史 「弘农」,是杨姓家族的大郡望,具有双层深远的意义:在地缘方面,代表了当初培育他们成长的地方。那远在我国中原地区的河南、陕西一带,在血缘方面,则说明了他们是姬周王室的后裔,一脉相承自三千多年前的圣君周文王,当然更是民族共同始祖黄帝的嫡传子孙。 所谓「弘农」,是汉代的一个郡名,范围包括现在河甫省洛阳、嵩、内乡等县以西,至陕西省商县以东之地。这个地方,又是如河跟杨姓家族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的, 要了解杨姓与「弘农」地区结缘的本末,必须从他们的得姓谈起。 杨姓的起源,在「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记述得最...

杨氏家族历史
杨氏家族历史 「弘农」,是杨姓家族的大郡望,具有双层深远的意义:在地缘方面,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了当初培育他们成长的地方。那远在我国中原地区的河南、陕西一带,在血缘方面,则说明了他们是姬周王室的后裔,一脉相承自三千多年前的圣君周文王,当然更是民族共同始祖黄帝的嫡传子孙。 所谓「弘农」,是汉代的一个郡名,范围包括现在河甫省洛阳、嵩、内乡等县以西,至陕西省商县以东之地。这个地方,又是如河跟杨姓家族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的, 要了解杨姓与「弘农」地区结缘的本末,必须从他们的得姓谈起。 杨姓的起源,在「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记述得最为清楚,是这样的:「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阳俟,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二曰杨氏。突生职,职生赤,赤生容胖,字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县,其后以邑为氏。」 根据这项考证结论可以知道,周文王的后裔当中,先后有两支以杨为氏: 一支是传自大约两千八百年前西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另一支则传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公族,当时的晋国公族,是由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所传,所以这一支杨氏,当然也是唐叔虞的后裔,跟上述嫡传自周成王的一支,显然同出一祖,只是在血统的分支上略有不同而已。 周宣王之子尚父首先受封的杨国,根据考证,位置是在今山西省洪洞县的东南。这个小国,后来于春秋初期被当时强大的晋国所灭,并且改置为晋国的羊舌邑。也大致在这个时候。 尚父的子系,开始以杨为氏,正式诞生了这个著名的姓氏。 第二支以杨为氏的姬周后裔,实际上也是孕育于古杨国的故址,因为,古杨国被晋国改置为羊舌邑之后,邑下又分设了铜崼、杨氏、平阳三个县,而其后晋武公之子伯侨的五世孙叔向,由于高官至晋国的太传而食采于杨氏县,后来叔向的后裔又「以邑为氏」而姓了杨,所以,上述两支杨氏的得姓虽有先后的不同,但发祥的地点则一,当然,现在山西省洪洞县的东南地方,也正是普天之下杨姓中国人的最早根源所在。 发祥于山西洪洞县东南的杨氏,后来又怎会以代表河南和陕西地区的「弘农」两个字为表记,长时以来名闻天下, 说起来或许是同一血统的心灵感应所致,因为,不论是传自古杨国的那一支,还是系出晋国公族的那一支,其后他们在面临到国亡或出仕等不得不离开老家的因素时,大家几乎有志一同,全都跑到弘农地区去另立基业了,如此日积月累,到了汉代初期,杨氏已在弘农地区汇为巨族,加上其间又出了许多分别在各方面著有成就的杰出子弟,于是,「弘农杨氏」的名号自此闯出,弘农地区当然也成为了杨姓的最主要繁衍中心。 关于杨氏茁大于弘农地区的过程,刚去世不久的李济博士在其所著「中华民族的形成」一书中,有如下十分的记述: 「杨氏之播迁分布情形,据杨名时杨氏族谱序谓:子孙避乱居华阴(今陕西省);秦汉间,或居河内,或居冯翊(今陕西省),汉有封赤泉侯,后世为安平者,关西伯起(按即杨震)即其裔孙。伯起之后又蕃炽,故今杨氏多言出自关西。 又叔向之子孙,奔于华山而家华阴。杨昌有子三人,曰包、隆、宽。包为后汉武人,关基河内;隆仕寨开基凤州(今陕西);宽亦仕秦,其裔孙分衍于扶风(今陕西)、和顺(今陕西)、原武(今河南)。杨氏在西晋末,已有一部份迁于闽、越,亦有于唐末避黄巢之乱入闽者,自宋代起,福建始成为杨氏播迁之中心。」 1 杨氏的「四知堂」,跟他们的大合望「弘农」一样,也早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创造「四知」一典的,是汉代大名鼎鼎的「关西夫子」杨震,由于「四知」美德在传统文化的永垂不朽,杨震的后裔,一千多年以来便始终以「四知」为堂号,为他们血缘归属的表记。这项传统,直到今天,衍传在台湾岛上的杨氏子孙,也仍然奉守不渝,而且必将千秋万世相承相袭下去。 杨震是东汉安帝时的华阴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人。由于当时的华阴,是位于关西地区,所以他就被尊称为「关西夫子」,而他的后人,也因而有以「关西杨氏」自称的。 有关「四知」一典的出处,以及杨震一生令人无限景仰的事迹,「后汉书」都有翔实的记载,简而言之是这样的: ——杨震,字伯起,少好学,明经博览,时称关西夫子,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五十始仕州郡,举茂才,迁荆州剌史,清廉自守,答却暮夜之贿。后转涿郡太守,延光初,为太尉,时嬖幸充庭,震历疏切谏,遂为中官樊丰等所谐,遣归本郡,道饮鸩卒。 ——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遗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其实,「四知」杨氏也好,「关西」杨氏也罢,实际上根本就是「弘农」杨氏的一份子。换句话说,由杨震所传的「四知」杨氏和「关西」杨氏,是「弘农」杨氏的一个分支,所以这一支杨氏,向来以「弘农」为他们的大郡望,以「四知」或「关西」为他们的堂号。 弘农杨氏 简介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农杨氏,中国的一大传奇家族。 弘农杨氏,是杨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朝代,隋朝的建立,使得这个家族更是成为天下望族之首。除隋朝皇室外,越国公杨素,其子杨玄感等,也是这一个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等。 历史 弘农,郡名,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辖境约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晋以后,弘农郡的辖境逐渐缩小,但从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令人瞩目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的策源地,而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后裔。《氏族略》的《杨氏》条说:“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据《史记?晋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书记载,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大夫祁柔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换妻子,被祁盈发现,把他两个囚禁起来。有个大夫叫荀砾,因受了祁胜的贿赂,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认为晋顷公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 2 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作为这些公卿子孙的食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亦载:“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羊舌肸(叔向)的子孙逃到华山仙谷,居住在华阴(今陕西灵宝),称为杨氏,此即弘农杨氏由山西徙居华阴的历史过程,亦即弘农杨氏之由来。 晋国灭了,“祈盈之难”无踪了,没有政治上的阻碍后,杨家发展壮大了。华阴杨氏文化研究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杨氏自杨道走出山林,重新进入政治舞台后,十余代皆为周室命官,或为大夫、司马,或为太傅、州牧。秦末,华阴杨硕率其八个儿子随刘邦征战,其第六子杨喜因击杀项羽有功而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为将军,杨硕本人封为太史;杨喜第四代孙杨敞也官至宰相,并娶太史公司马迁之女司马英为妻。这个时候,弘农杨氏在朝廷位在列卿,爵为通侯,乘朱轮者十人,史称“西汉十轮”。东汉杨震50岁前穷究学典,设馆授徒,时称“关西孔子”,后入仕,官至司徒、太尉,为官刚正清廉,史称“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继承杨震遗风,均官至太尉,被后人称为“东汉四世三公”。 此后历朝历代,弘农杨氏也是人才辈出,如魏晋时期分掌军国大权的“西晋三杨”;北魏政权中的公室大族杨播兄弟;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隋开国皇帝杨坚;李唐时“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等等,其由东汉杨震肇始的 “廉垂四知”、“清白传家”和杨家将“忠烈报国”的家门遗风,对后世历代影响深远。 弘农杨氏部分世系表 第一世: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大史学家司马迁女婿。为弘农族中的第一个宰相,食邑于汝南,后杨氏又有“汝南堂”之称,封安平侯,居弘农,为弘农一世祖。生子杨忠、杨恽。 第二世:杨忠,生子谭 第三世:杨谭,生子宝、并 第四世:杨宝,生子震、衡 第五世:杨震,字伯起,“关西堂”“四知堂”“清白堂”誉称得于杨震。生子牧、里(失考)、秉、让(失考)、奉。杨秉,东汉宰相,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从杨震起至杨秉后裔杨彪(8世)均为太尉,后世称为“四世三公”。 第六世:杨奉,生子敷 第七世:杨敷,生子篡、众 第八世:杨众、生子超 第九世:杨超、生子柄、骏、珧、济。骏、珧、济号称“西晋三杨”。 第十世:杨珧、生子结 第十一世:杨结、生子珍、继。杨珍为上谷房始祖 第十二世:杨继,生子晖 第十三世:杨晖,生子佑、恩 第十四世:杨佑,生子钧 第十五世:杨钧,生子暄、穆、俭、宽 第十六世:杨俭,生子文升、文休、文异、文伟 第十七世:杨文伟,生子荣、士、积、安、篡 第十八世:杨荣,生子师、奉、恪 3 第十九世:杨恪,生子元表、元政 第二十世:杨元政,生子志元 第二十一世:杨志元,生子成名、成规 第二十二世:杨成名,生子凭、凝、凌 第二十三世:杨凌,生子后之 第二十四世:杨后之,字谦人,生子帐诚、帐盛 第二十五世:杨帐诚,生子临琅、临傥、临蝶 第二十六世:杨临蝶,生子居本、居庆、居忠 第二十七世:杨居本,生子再思、再韬 第二十八世:杨再思,生十子:政隆、政滔、政修、政约、政款、政绾、政岩、政嵩、政权、政钦(俭)。再思公为靖州杨一世祖,亲立“再正通光昌胜秀”为字辈。 四知的典故: 来源《后汉书》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杨奉据闻系出望族,大姓,史称【"弘农杨氏"】,三国中的出场因在李催,当时,杨奉为李催一将.他的出场可谓极其的轰烈,是救天子于水火之中,登时成了风口浪尖的焦点人物.其间经历了李乐等人的登场亮相,也乘机推出了一代名将徐公明的登场,种种迹象表明勤王之兵中唯有他杨奉做到了忠臣之职责.辉煌之后,是低谷的到来.势力庞大的曹孟德众望所归地成为了天子的保护伞,而杨奉则被认为是泛泛之辈,于是乎,公明离去,大败于曹操,续而投奔袁术,再招安于吕布,如丧家之犬般四处流串,当时的盛况已一去不复返. 杨奉,拥有诸侯一样的盛名,却因没有自己的领地而如丧家之犬,最后,意外的结局竟是被刘备这位当时情况不比他好多少的这样一位人物给灭了。 一场洪门宴,而刘备却没有项羽的"仁慈",最终,曾经威名大作的人物就这样匆匆离开了历史的舞台,而在罗贯中的笔下,这样一个人的离开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也许,杨奉的兴起,带着许多人的期望,曾几何时,他几乎做到了,可最终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究其原因,有很多,不能片面地认定是哪一个,可是 „杨奉之流不足道"也许是个重要的因素,也许他为一将,或许还能安渡一生,可偏偏他站了出来,于是呼如王允等人,匆匆离场 也许,杨奉这样的一生是偶然中的必然,也是必然中的偶然,不过相信他一定是郁郁离去,搞不好在被杀的一刹那还在悲叹"时不予我!" 杨奉其实幸运的,因为时虽不予他,却给予了他的子孙,史载隋朝皇室杨坚等人以及后来宋的"杨家将"都是他的后代,再联系到那个时代的名人杨修,依旧是"弘农杨氏",几乎同样的结局,也许那是"弘农杨氏"整个时期的不得志,而从这里再看,杨奉的结局又成了一种必然. 渐渐地,历史都联系到了一起,而这一切也许本就是一体的 4 【弘农杨氏】 弘农,郡名,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函谷关以东,洛阳以西】(PS:请注意,这里是董卓入京之后绝对控制下的地盘~)。这里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的策源地,而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然而,弘农杨氏又是借助于【杨震家族】而闻名的。可以说,没有杨震家族,就没有弘农杨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后裔。《氏族略》的《杨氏》条说:“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据《史记?晋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书记载,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大夫祁柔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子,被祁盈发现,把他两个囚禁起来。有个大夫叫荀砾,因受了祁胜的贿赂,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认为晋顷公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作为这些公卿子孙的食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亦载:“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羊舌肸(叔向)的子孙逃到华山仙谷,居住在华阴(今陕西灵宝),称为杨氏,此即弘农杨氏由山西徙居华阴的历史过程,亦即弘农杨氏之由来。 此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今河南修武),子孙因居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太史。”杨硕有八个儿子,第六子杨喜,西汉时封赤泉严侯。杨喜之子杨敷,封赤泉定侯。杨敷的孙子杨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杨敞有二子,长子杨忠即杨震的曾祖父。 【杨忠】,字孟兰,【安平顷侯】,有【子】名【谭】,【安平侯】。有【二子】:【宝】、【并】。【杨宝】,字雅渊,自幼好学,读书非常用功,习《欧阳尚书》颇有造诣,远近闻名。时值西汉末年,哀、平两个皇帝,昏庸无能,都不理朝政,纲纪败坏,忠*不分,他不愿出仕为伍,便隐居起来,专门教授生徒。后来王莽篡权,做了新朝皇帝,他更是不肯露面。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他与龚胜、龚舍、蒋翊三人俱被王莽征聘出来做官。他闻讯后,便逃走得不知去向。东汉中兴后,光武帝很佩服他的清高气节,曾经特别嘉奖他,并且派了自己坐的车子,去请他出来做官。他因年老体衰不能进京,老死于家。 【杨宝】的儿子【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三朝】,被杨姓尊为【弘农杨氏始祖】。他自幼继承家学,攻读其父所习的《欧阳尚书》,他“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造诣很高,时称经学世家,【“关西孔子杨伯起”】,成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儒学家】。【杨震】出名后,长期客居河南湖城县,在其家教授生徒达二十多年。州郡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被他婉言谢绝拒绝。《续汉(志)书》载:“教授二十余年,州请召,数称病不就。少孤贫,独与母居,假地种殖,以给供养,诸生尝有助种蓝者,震辄拔,更以距其后,乡里称孝。”【杨震】到了50岁才开始做官,四迁至【荆州剌史】、【东莱太守】。当【杨震】做【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以前他在荆州剌史任内举茂才时由他举荐的王密,正担任昌邑令。王密为报答举荐之恩,便在深夜偷偷拿了 10斤黄金去拜见杨震。杨震毅然拒绝接受,并责备王密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我才举荐你为茂才;而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官,你这是干什么,王密却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非常羞惭地拿上黄金谢罪走了。从此,杨震遂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四知”而扬名天下。 5 【杨震】是【汉代杨氏】家族史上【第一个】位居【太尉】的高官,他一身正气,忠于朝廷,同以外戚、宦官为代表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杨震的感人事绩,赢得了朝野的普遍赞颂,弘农杨氏正是借助杨震的事绩而扬名天下的。 杨震有五子,长子【杨牧】,做过【富波相】。【杨牧】的孙子【杨奇】,【汉灵帝】时为【侍中】,后出任【汝南太守】。汉献帝时夏入为【侍中卫尉】,从汉献帝西征有功,【杨奇】之子【杨亮】遂被封为【阳成亭候】。 【杨震】的中子【杨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博通群经,常隐居教授。40余岁出仕,【汉桓帝】延熹五年(162年)十一月,由【太常】拜【太尉】,成为三公之首。 【杨秉】为官清正,敢于直言进谏,为【东汉名臣】。先拜【侍御史】,后相继出任【豫、荆、徐、兖】四州的【剌史】,并迁任【城相】。他做官也和他父亲【杨震】一样,十分清正廉洁,以弹劝贪官污吏为己任。他自定剌史的工资为二千石,计日受俸,余禄不入私门。他的老部下见他罢官归里,送他百万钱,他闭门不纳,拒不接受。 他是桓帝的【“劝讲”】,即【老师】,经常给桓帝提意见,桓帝有时不但不听,反而还贬斥他。他“以病乞退”,出为【右扶风】。大将军梁冀用权,杨秉称病不出。梁冀被诛后,他被拜为【太仆】,不久晋升为【太常】。延熹五年杨秉出任【太尉】时,是宦官势力十分炽热的时候,他们任人唯亲,党羽满天下,竟为贪淫,朝野怨恨。杨秉与司空周景联名进谏,桓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于是杨秉条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剌史羊亮、辽东太守孙谊等50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 【杨秉】之【子】【杨赐】,字伯献,少传家学,长大后常隐居教授门徒,【汉灵帝】时官拜【太尉】、【司空】,是【杨家】在【汉代】的【第三位】【太尉】和【三公】。 【杨赐】之【子】【杨彪】,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熹平中,【杨彪】以博习旧闻被公车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杨彪】由【太中大夫】拜【司空】,同年十二月,迁【司徒】。 从【西汉末】的【杨宝】,经【杨震】、【杨秉】、【杨赐】,到【东汉末】的【杨彪】,【五代】家学相传,培养的【儒学门徒】,【遍及关、洛】。东汉是经学盛行的时代,像【弘农杨氏】这样的【经学世家】,自然备受当时清议公论的推崇和赞许。从【杨震】到【杨彪】,【弘农杨氏】一门【“四世太尉”】,与【汝阳袁氏】同为【东汉】({【最显赫】})的【世家大族】。《后汉书?杨震传》赞曰:“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由此可见,弘农杨氏天下“世家大族”的历史地位至此已经完全确立。 华阴古称弘农,境内有一山一水,毋庸说,山当以天下第一险的华山莫属,水自然就是咱渭南的母亲河渭水了。山水相映灵秀相依,在山水的环绕下,这里土地富饶,人民富足。华山更成了华阴旅游业的“大佬”,而人文方面的“大佬”则是华阴的杨氏文化。在悠悠渭水的抚育下,我国的一支大姓在华阴生根繁衍,这就是杨氏家族。众所周知,渭南历史上曾出过80多位宰相,但是,你可知道这其中有一半宰相来自华阴,而又以杨姓宰相占了绝大多数。 为什么华阴有这么多姓杨的宰相呢,这就得对华阴杨氏追根溯源了。公元前514年,杨氏家族的先祖羊舌季夙一家因“祈盈之难”秘密逃亡。羊舌季夙携身怀六甲的妻子仓皇逃离,来到华山旁的仙谷(今仙峪),或许是历史的偶然,也或许是一种巧合,当羊舌季夙看到清幽的仙谷时,竟萌发了结束逃亡生涯的念头,他认为,这仙境般的谷道,倚着奇山峻峰,就像有一座坚固的靠山在救助他们、佑护他们,于是,他们在此停留。 6 羊舌家族在仙谷白羊峰巅的一座石龛下幸存下来,伴着婴儿的阵阵哭声,一个劫后余生的婴儿就生产在石龛里的一堆茅草上,落地生根,取名道,这个石龛后来被称为羊公石室。羊舌后人为了隐姓埋名,他们便以祖宗封地“杨”为其姓氏,复姓“羊舌”二字从此被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弘农杨姓经过2000多年的繁衍生息,至今已发展到拥有7000多万人口,名列百家姓第16位的千古望族。东汉时期的太尉杨震家族,隋朝皇帝杨坚,唐朝杨贵妃家族,宋代的“杨家将”等等,相传都出自弘农华阴,当今杨姓中90%以上的人,都出自华阴。 如果读者一直关注《渭河上下》,那么应该记得曾报道过的陇西李氏祠堂,李氏尊老子李耳为其宗祖。但李耳其人却根本与陇西毫无瓜葛,李氏祠堂只是以李氏之名在此供奉了不同时期的李氏族人罢了,又以李耳名声最早也最为显赫,所以才供奉他为先祖。而华阴杨氏就不同了,他供奉的是声名远播的族人杨震,而杨震又是有史可考的华阴人。 言归正传,继续探讨杨姓的宰相。晋国灭了,“祈盈之难”无踪了,没有政治上的阻碍后,杨家发展壮大了。华阴杨氏文化研究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杨氏自杨道走出山林,重新进入政治舞台后,十余代皆为周室命官,或为大夫、司马,或为太傅、州牧。秦末,华阴杨硕率其八个儿子随刘邦征战,其第六子杨喜因击杀项羽有功而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为将军,杨硕本人封为太史;杨喜第四代孙杨敞也官至宰相,并娶太史公司马迁之女司马英为妻。这个时候,弘农杨氏在朝廷位在列卿,爵为通侯,乘朱轮者十人,史称“西汉十轮”。东汉杨震50岁前穷究学典,设馆授徒,时称“关西孔子”,后入仕,官至司徒、太尉,为官刚正清廉,史称“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继承杨震遗风,均官至太尉,被后人称为“东汉四世三公”。 此后历朝历代,弘农杨氏也是人才辈出,如魏晋时期分掌军国大权的“西晋三杨”;北魏政权中的公室大族杨播兄弟;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隋开国皇帝杨坚;李唐时“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等等,其由东汉杨震肇始的 “廉垂四知”、“清白传家”和杨家将“忠烈报国”的家门遗风,对后世历代影响深远。 由此可见,杨氏家族不但人丁兴旺,更是人才辈出。李唐时杨氏出了宰相世家,所以,华阴杨姓宰相居多就不难解释了。 对于杨氏在历史上创造的辉煌成就,华阴市杨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蔺怀周满脸自豪地说:“天下杨氏出华阴,但凡姓杨的人都喜欢说自己是华阴人,哪怕不是也尽量让自己靠近华阴。如果不姓杨也以娶个姓杨的妻子为美。杨姓的女婿以李隆基最为著名,其次还有文人墨客,像白居易和杜甫都是杨家的女婿。” 对于杨氏文化的保护,蔺怀周举例说:“以前华县那地方有个郑国,后来就叫郑县。郑姓以前就是源自华县,后来几个支系外流,南下汉中的叫南郑,东去河南的就叫做郑州和新郑,可是由于没有重视、挖掘和研究这个文化,海内外的郑姓后人寻根问祖都跑到河南新郑去了,正宗的华县祖源地反而没人知道了。从姓氏文化保护方面来看,这是个遗憾。” 所以,如今在这华山渭水之间的华阴人便把杨氏文化看得很重。华山矗立,渭水长流,华阴人也希望他们看重的、保护的杨氏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希望天下杨氏都能够认祖归宗,为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祖先们还个愿。 记杨仁山居士族谱《弘农杨氏宗谱》 在乌石乡长芦村发现的《弘农杨氏宗谱》,是研究杨仁山居士家族史的重要史料。此部宗谱为明万历十年(1582)刻本,当时印刷了四十一部(《凡例》)中言:“俱要珍藏,毋许损失,违者罚银拾两公用,仍为不孝论。”)。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9月1版,国家档案局二处等编),该谱国内外各图书馆均无收藏,七甲保存的这部大约是海内孤本了。《综合目录》所收杨姓家谱近四百种,明刻本仅有一种(《徽城杨氏宗谱》七卷,明崇祯三年(1630)刻本),可见该谱之珍稀。此部宗谱为白皮 7 纸正楷写刻精印,除首页略有残缺及卷三缺少页外,其余完好,共计264页。此部宗谱为统谱,它包括三个支派的宗谱。首为《芦山岭下杨氏宗谱》,其次为《秋浦开元派宗谱》,再次为《贵池开元涌泉派宗谱》。在明代此三地皆属池州府管辖。杨仁山居士故里一甲二甲杨家村与杨水深所在的七甲当地人皆称之为岭下杨(因两村杨姓皆住芦岭下)。细分之,则前者称大芦岭下杨(该村在大芦岭下),后者称上芦岭下杨(该村在上芦岭下)。两村杨姓同族不同宗。统谱中的《芦山岭下杨氏宗谱》,是七甲的宗谱,并不包括一甲二甲的杨姓,但两村杨氏由共同始祖传衍分派,在一甲二甲杨姓已无宗谱保存的情况下,对研究杨仁山居士家族史仍具有重要价值。由统谱可知,早在南宗末或元初,两村的祖先便都从距一甲二甲杨家村西北五里一处名叫后村(该村目前还在,仍名后村,居民多为杨姓)的地方迁来定居了。 现将此部统谱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全谱共五卷。前为序文五篇。第一篇为《芦山岭下杨氏宗谱序》,作者毕锵。第二篇为《杨氏续修统谱序》,末署“时皇明万历拾年壬午(1582)岁首夏上浣之吉河南郑藩引礼舍人陵阳闇斋程文绣拜撰”。程氏即受杨氏家族的委托编纂此部统谱的执笔者。第三篇为《杨氏宗谱旧序》,末署“时天历二年(1329)春三月之吉翰林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宣郡贡师道撰”。贡师道,元宣城人,字道甫,举茂才。天历为元文宗年号。由此序可知,上次修谱时在元天历年间,距此次再修已有二百五十年。第四篇为《秋浦开元杨氏重修世谱序》,末署“时万历九年辛巳(1581)岁秋八月之吉赐进士出身河南参议青阳柱峰章世仁拜撰”。第五篇为《杨氏宗谱记略》,末署“时万历壬午(1582)孟夏之吉贡士笏山桂远治拜书。” 卷首。首为《凡例》。次为《杨氏祖居八景图说》。《图说》中言:“此地有奇山胜地,命为八景。曰:芦山耸翠、寨岳朝屏、平园竹雾、汤陇松阴、坞池浸月、穰岭凌云、永桥流碧、圭突锺灵。不惟可供眺望,且宅兆所系,人事所由盛者也。”《芦山八景诗》有两组,一为七绝,一为七律。七绝一组云:“一、《芦山耸翠》:万仞芦山秀所皆,岭杨人物此胚胎;参差翠绿垂天表,多是栽培梁栋材。二、《寨岳朝屏》:一山高耸近三台,曾为当时御武来;回峙屏朝知有意,又将文运自此开。三、《平园竹雾》:瑞雾轻笼数亩平,修篁曾有凤凰鸣;而今子益孙犹盛,不尽风摇玉佩声。四、《汤垅松阴》:古垅松阴胜景雄,大夫神化已成龙;孙枝更有凌云志,佇看三台次第通。五、《坞池浸月》:一泓有自开水,万里无云展玉轮;影入绿波珠颗现,光摇碧浪锦蛟腾。六、《穰岭凌云》:举头渺渺与云齐,回首迢迢万岳低;路自最高山上至,人从平地步天梯。七、《永桥流碧》:永兴桥下碧泉通,一脉流传万派同;云雨未施风浪静,青天白日卧长虹。八、《圭突锺灵》:瑞玉灵锺造化全,深藏不欲市王前;故将元土加培厚,留镇关西起后贤。”次为《杨氏重建祠堂记》。次为“刺史杨震公像”(后有苏东坡撰像赞)、“学士应之公像”(后有皇帝敕谕之像赞、朱熹所撰之像引)、“忠襄邦乂公像”、“县尹杨素公像”、“进士杨纲公像”等。最后为《杨氏历代支系图》。 卷一《芦山岭下杨氏宗谱》。此卷实为上芦岭下杨氏宗谱。从三十六世杨素(石埭上芦岭派肇基之祖)起至五十一世上。卷二《秋浦开元派宗谱》。从三十九世始迁祖茂三起至五十世上。卷三《贵池开元涌泉派宗谱》。从四十一世始迁祖喜千起至五十一世止。此三卷中,每世每人名上注明其为某人之子,名下则注明此人与所娶妻某氏生卒年、并所生子女名字。每卷后附有该宗派名人小传。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杨氏始祖得姓由来和家族发展传衍分派的大致情况。杨氏之先出自武帝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出公孙王齐生伯侨扫周,其子封为杨侯,因以为氏。至东汉初,有弘农《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县南四十里》华阴人杨宝,统谱推为一世祖。习《欧阳尚书》,西汉哀帝、平帝时隐居教授,不应王莽之征。光武帝高其节,公车特征,不至卒。相传他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鸱枭击伤,乃救之。后某夜有一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相报,谓当使其子孙洁白,立登三公。后果应之。此事在统谱和正史中都有记载。宝生子震(,-124),字伯起,为二世。诸生。习《欧阳尚书》,明经博览,时称为“关西夫子杨伯起”(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年五十始举茂才,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至夜怀金十斤送震,谓暮夜无知者。震以“无知,神知,我知,子知”作答而拒收。有人劝他置业产,震曰:“愿使后世称清白吏子孙,不亦可乎,”延光二年(123)拜太尉。震生秉(92-165),字叔节,为三世。博 8 通书传,年四十余,应司空辟。历任豫、荆、徐、兖、四川刺史,以廉洁称。尝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秉生赐(,-185),字伯献,为四世。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初隐居,不应征辟。桓帝时,以司空高第官侍中。灵帝即位,侍讲华光殿,累迁司徒、司空、太尉、封临晋侯。赐子彪(142-225),字文先,为五世。少传家学,以博习旧闻,征拜议郎,累迁司徒。董卓死,拜太尉。其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操问之,彪答:“犹怀老牛舐犊之爱。”自杨震至杨赐,三叶为宰相;自杨震至杨彪,四世为太尉,故东京(汉时洛阳之称。《帝王世纪》:“汉高帝都长安,光武帝都洛阳,是以时人谓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杨氏为汉名族。彪生修(175-219),字德祖,为六世。好学,有俊才。汉末为曹操主簿,后为曹操借故杀之。至十二世杨忠(507-568)事魏及周,封为隋公。忠生坚(541-604),小字那罗延,为十三世。初仕北周,位至相国,袭封隋国公。大定元年(581)废北周,自称帝,建立隋朝,改元开皇。后为太子广(569-618)所弑。十四世有恭仕(,—639),唐初拜侍中,弟师道(,-647)为中书令。十六世有执柔,武后朝为平章事,与祖、父、叔一门三相。十七世有元琰(640-718),封弘农郡公。二十世有绾(,-777),居华州,少孤,家贫,事母甚孝,性深静清俭,大历中(766-779)拜相。二十三世有憑、凝、凌俱登进士,称“三杨”。憑与子敬之并登第。敬之生子戎戴,登进士。戎戴生收(816-868)、严(,-878),咸通中(860-874)俱登进士。收生钜,与弟严,及严子注,两世四人均为翰林学士。三十一世有邦乂(1086-1129),字希稷。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先后任婺源县尉,蕲州、庐州、建康三府教授。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渡江,犯建康。留守杜充降,邦乂不屈,刺血书曰:“宁为赵氏鬼,不作他帮臣。”大骂就缚,剖心而死。谥忠襄。今墓在南京雨花台,旁有二忠祠,与文天祥合祀。邦乂生五子:长子振文、次子郁文、三子炳文、四子灿文、五子焕文。长子振文生万金,迁庐州。次子郁文生万思,迁居石埭芦山。三子炳文迁春榖。庐州派有杨微,生通,授徽州路司户参军。子清,家新安之上北街,其后数传之喜千,见贵池山川形胜,遂迁至开元涌泉山之麓。喜千即为卷三所载贵池开元涌泉派之始迁祖。春榖派炳文的长子若,登第,累官奉议大夫,诸孙居南陵,有茂三者,迁秋浦。茂三即为卷二所载秋浦开元派之始迁祖。炳文的次子名,迁莆阳。名的曾孙素,少颖异,博学,由闽任池州石埭县令,有惠政。见山川秀丽,遂与宗弟同家芦山之麓后村宅上。至第四十一世杨纲(1236-1330),二十三岁登开庆元年(1259)进士。调庐州合肥薄,又任当涂簿,升四川成都守事。后复由后村宅上迁芦岭下(即今七甲)。杨纲公的故宅后来改为宗族祠堂,现已拆除。总之,自东汉开始,杨氏家族流衍分布于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除以上三派外,尚有弘农派、河南派、宛陵派、华州派、华阴派、建安派、春榖派、蒲阳派、庐州派、吉水派、新安北街派等。 根据卷首的《杨氏历代支系图》,可知弘农杨氏子孙迁往石埭的共有三支。兹简述如下: 1、(唐代)杨收——锦(收之次子)——行密(唐景福时为淮南节度使)——演——永祚(因避难迁居石埭芦山之后村) 2、(唐代)杨收——钜(收之长子)——道乐——应之——志达—— 郁文(邦乂之次子)——万思(迁石埭芦山之后村)邦乂炳文(邦乂之三子)——名(炳文之次子)——相——寿三——素(因宦游石埭,遂卜居芦山之后村) 如上所述,后来杨素的五世孙杨纲复迁居芦山上芦岭下,即现在的七甲。而杨仕山的故里为大芦岭下杨村。该村杨氏宗族统谱未收(该村三大分祠堂有万历年间立《灯油祭祀公田碑记》一块,文后所载60人名字,统谱皆未收,可证),又据故老相传该村与七甲同族不同宗,故可推定大芦岭下杨姓必为永祚或万思之后。总之,杨氏迁往石埭的三支,皆为唐代杨收之后。杨收(816-868),字藏之。博闻强记,十三岁略通经义,善于文咏,时人称为“神童”。武宗会昌元年(841)进士。历任太常博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刑部尚书。 在皖南,人们的宗族观念很重。宗族由族人家庭组成,祠堂则是宗族存在的体现。如长芦村目前有57户人家、500余人,杨姓约占半数。半个世纪以前,该村几乎全为杨姓,人口自然也更少,可是,却 9 有建于明代的总宗祠一座(三进,占地1000多平方米)、支祠六座(现已全部拆除)。有祠堂,必然要修宗谱,以收“尊祖睦族”的效果。“族规家训”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卷《杨氏家规》的内容几乎涵盖并规范了杨氏家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重视对族中子弟品质、学业的培养。当我们登上杨氏祖坟所在地凤形山,发现很多墓碑在墓主的名字上都有很长的官衔,杨氏家族历代都出现不少名人,与杨氏家族重视对族中子弟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统谱的最后是两篇跋文。其一为万历辛巳(1581)季冬南陵闇斋程文绣作。他在《跋》中言:“杨氏之谱起自弘农关西,自汉迄今,阅四十九世,其来远矣。学士收、钜修于唐,进士冲远、万里、若、纲修于宋。”可见杨氏宗谱在唐、宋之间已经过数次修订。其二为杨氏后人、此部宗谱编纂的发起人与组织者杨梧作。他在《跋》中言,自先祖杨纲公编修天历宗谱后“迄今数百余年矣。余恐岁久佚坠而又泯其传焉,故与弟煓、姪可、蓁、美,会集秋浦春芳等,同请钜工硕士,踵前旧谱,据实重修。首之以凡例、遗像、基图,次之以图传、世系,至于艺文,靡不悉载,恳户部尚书松坡毕老序其端,俾人人知尊祖宗,序昭穆,合亲疏,佑贤辅德,历世之久,族虽分而思合,分虽疏而欲亲,地虽远而不忘,其关世教也,不亦大乎,《诗》曰:‘聿修尔德,无忝厥祖。’又曰:‘子孙才族,将大吾后。’裔当共勖哉~时万历十年(1582)孟夏之吉四十九世孙痒生杨梧拜手谨跋。” 杨仕山居士共有五子二女。长子自新(字筱园),次子自超(字葵园,乳名向清),三子、四子均因病早逝,五子福严(字祇园)。长女圆明;次女静週,21岁时出家为尼,法号圆音。1904年,仕山居士的两个孙女(自新之女)因染肺结核而相继去世,他命家人将其棺柩运回石埭故里安葬。此时,仕山居士支下已无后人居住在岭下杨村了。目前,仕山胞弟杨文润的部分后裔仍居住在故里。大约在1930年以前,仕山居士的子女皆已去世。目前他们的后人甚多,散居北京、南京、香港、台湾、美国等地。笔者曾多次分别向他们询问有无家谱保存,都回答说没有。据杨时敬老人(福严之孙)回忆,至少在他的父辈中已没有人回过石埭故里。并且,他们都认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修太平湖水库,祖居已被湖水淹没了。此次杨时敬夫妇来到杨仕山居士故里,走在长芦村中古老的石板路上,心情非常激动,他说:“沿着祖先走过的路,我终于寻到了自己的‘根’。”这部《弘杨氏宗谱》的发现,对于研究杨仕山居士祖籍及家族史有重要意义。 杨氏家族史上两大亮点 —从弘农杨氏到杨家将 摘 要:杨震是汉代杨氏家族的第一个太尉,他一身正气,忠于朝廷,同邪恶势力进行了英勇斗争,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从杨震到杨彪,弘农杨氏“四世太尉”,遂使弘农杨氏,扬名天下。唐末五代和北宋时期,又出现了杨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四代英勇抗辽的杨家将世家。杨信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一文一武,交相辉映;精忠报国,一脉相承。他们的辉煌业绩,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在我国历史上,杨氏家族以东汉弘农杨氏和北宋杨家将最为著名。弘农杨氏以杨震为代表,“四世三公”,扬名天下;杨家将以杨业为代表,抗辽卫国,名垂青史。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一文一武,交相辉映;精忠报国,一脉相承。他们的辉煌业绩,在人民群众特别是杨氏族人中广为传颂。 一、杨震与弘农杨氏 弘农,郡名,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辖境约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晋以后,弘农郡的辖境逐渐缩小,但从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令人瞩目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的策源地,而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然而,弘农杨氏又是借助于杨震家族而闻名的。可以说,没有杨震家族,就没有弘农杨氏。 10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后裔。《氏族略》的《杨氏》条说:“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据《史记•晋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书记载,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大夫祁柔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换妻子,被祁盈发现,把他两个囚禁起来。有个大夫叫荀砾,因受了祁胜的贿赂,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认为晋顷公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作为这些公卿子孙的食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亦载:“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羊舌肸(叔向)的子孙逃到华山仙谷,居住在华阴(今陕西灵宝),称为杨氏,此即弘农杨氏由山西徙居华阴的历史过程,亦即弘农杨氏之由来。 此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今河南修武),子孙因居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太史。”杨硕有八个儿子,第六子杨喜,西汉时封赤泉严侯。杨喜之子杨敷,封赤泉定侯。杨敷的孙子杨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杨敞有二子,长子杨忠即杨震的曾祖父。 杨忠,字孟兰,安平顷侯,有子名谭,安平侯。有二子:宝、并。杨宝,字雅渊,自幼好学,读书非常用功,习《欧阳尚书》颇有造诣,远近闻名。时值西汉末年,哀、平两个皇帝,昏庸无能,都不理朝政,纲纪败坏,忠奸不分,他不愿出仕为伍,便隐居起来,专门教授生徒。后来王莽篡权,做了新朝皇帝,他更是不肯露面。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他与龚胜、龚舍、蒋翊三人俱被王莽征聘出来做官。他闻讯后,便逃走得不知去向。东汉中兴后,光武帝很佩服他的清高气节,曾经特别嘉奖他,并且派了自己坐的车子,去请他出来做官。他因年老体衰不能进京,老死于家。 杨宝的儿子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三朝,被杨姓尊为弘农杨氏始祖。他自幼继承家学,攻读其父所习的《欧阳尚书》,他“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造诣很高,时称经学世家,“关西孔子杨伯起”,成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儒学家。杨震出名后,长期客居河南湖城县,在其家教授生徒达二十多年。州郡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被他婉言谢绝拒绝。《续汉(志)书》载:“教授二十余年,州请召,数称病不就。少孤贫,独与母居,假地种殖,以给供养,诸生尝有助种蓝者,震辄拔,更以距其后,乡里称孝。”杨震到了50岁才开始做官,四迁至荆州剌史、东莱太守。当杨震做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以前他在荆州剌史任内举茂才时由他举荐的王密,正担任昌邑令。王密为报答举荐之恩,便在深夜偷偷拿了10斤黄金去拜见杨震。杨震毅然拒绝接受,并责备王密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我才举荐你为茂才;而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官,你这是干什么,王密却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非常羞惭地拿上黄金谢罪走了。从此,杨震遂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四知”而扬名天下。 杨震做官清正廉明,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询问他的公事。他后来做到太尉的高官,除了他应得的薪饷之外,所有的收入,一律归公。他谆谆教育子孙们要“节衣缩食,省吃简用”;出门的时候,要坚持步行或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不准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朝里的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应当购置些产业。他却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事实上杨震就是以“清白传家”的美誉传诵于世的。 后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杨震被征入为太仆,不久又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实在,因为社会风气不正。杨震主持选举后,一反常态,他竭尽全力狠煞这股歪风,经由他荐举的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都是过得硬的“显传学业”,诸儒称之,受到社会的高地赞赏。永宁元年(120年)十二月,司徒刘恺以病免,杨震由太常拜为司徒,成为当朝的三公之一。次年,邓太后死,阎皇后受宠。她的兄弟都 11 先后担任要职,皇帝的内宠开始掌权。就连汉安帝的奶妈王圣,也仗着安帝的恩典而肆无忌惮。王圣的女儿伯荣,出入宫廷,内外联络,从事淫秽、贿赂等奸邪勾当。针对此事,司徒杨震上疏进谏,要求安帝,振兴朝纲,重用贤才,排除奸倭,“速出阿母,另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结果奏疏呈上去以后,安帝不但不加采纳,反而交给奶妈王圣等人观看。王圣大发雷霆,对杨震恨之入骨。从此,王圣之女伯荣更为骄奢淫逸,她曾与已故的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禳通奸,此时刘禳更加猖獗,正式娶伯荣为妻,并获得了继承刘护朝阳侯爵位的资格,升官为皇帝宫廷随从侍中。杨震对此事十分厌恶,再次上疏表示抗议。他在奏疏中尖锐地指出,皇帝封爵不妥。朝阳侯刘护虽死,而其弟刘威仍在人世。现在封刘禳继承爵位,很不合理。因为刘禳既没功,又无德,只不过是娶了皇上奶妈的一个女儿而已。为此就破坏祖宗的规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连路上的行人都愤愤不平,社会怎么会安定呢~最后,杨震希望皇上以史为鉴,坚守君主立场。结果安帝依然故我。毫不理会。延光二年(123年),杨震继刘恺为太尉。太尉,西汉时为武将最高职务,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但不常设。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复称太尉,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首。汉安帝的舅父大鸿胪耿宝向杨震推荐宦宫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为官,杨震严厉拒绝。耿宝亲自拜访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杨震回答说:“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杨震还是拒绝了,惹得耿宝老羞成怒,愤然离去。阎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是督巡三辅治安的长官,也向杨震推荐亲友做官,同样遭到杨震的毅然拒绝。 杨震太尉作为最高的行政长官,十分注重对官员的清理整顿。杨震直言进谏,抨击时弊,切中要害,忧国忧民。可最高统治者汉安帝却不以为然,而樊丰等奸臣则对杨震恨之入骨。起初,由于杨震是有名的大学者,权奸们还不敢加害。但是,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马上报复。有一次,河间的赵腾到朝廷上书,指责政府的过失。安帝借题发挥,大发雷霆,并逮捕赵腾入狱。审判后,给赵腾定了欺君和大逆不道之罪。杨震得知后,上书进谏,请求减轻赵腾的罪名,铙恕赵腾一命。安帝置之不理,最后还是将赵腾判为死刑而斩首。 延光三年(124年)春,樊丰等人又乘安帝去泰山祭祀之际,大兴土木。杨震查出樊丰等人伪造皇帝诏书,杨震就此事已写好奏章准备呈递皇上。樊丰知道后非常害怕,樊丰反咬一口,造谣说:“自从赵腾死后,杨震一直心怀积怨,而且他是邓骘推荐的官员。邓骘一家被皇上处死后,杨震对皇上一直有愤恨之心”。安帝从泰山返回京师听了中常侍樊丰的诬陷,当晚就派使节收缴了杨震的太尉官印。杨震只好紧闭门户,谢绝来访宾客。中常侍樊丰还不解恨,又让安帝的舅父大将军耿宝弹劫杨震,身为大臣,竟不服罪,心怀怨恨。安帝遂下诏,将杨震遣归老家弘农,杨震只有死路一条。当他走到洛阳城西夕阳亭时,他悲凉感慨地对诸子和门人说:“死者仕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后汉书》卷54)说完后,杨震服毒酒,自杀身亡,时年七十余岁。杨震带着忧国忧民之情,伴随着遗憾含冤谢世。杨震死后,中常侍樊丰等人又支使弘农太守阻止杨震丧事西行,杨震的棺材只好停在大道旁,他们还强行指派杨震之子到驿站代替信使送递邮件,路人看到此景,无不悄然泪下。 一年以后,安帝去世,顺帝即位。中常侍樊丰等人被处以死刑。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前往宫廷陈述杨震冤情。顺帝感念杨震对国家之忠心,遂下诏任命杨震两个儿子为郎官,赠钱一百万,用三公之礼仪,正式把杨震安葬在华阴潼亭。据说重新安葬时,亲友、门生不论远近都前来吊丧。下葬前,有二只高达一丈有余的鸟,飞到杨震灵堂前,悲鸣不已,鸟的眼泪流了一地,等下葬毕二只大鸟才飞去。其后,郡守把这种情景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了皇上,正赶上当时接连发生灾异现象,顺帝感到杨震的确冤枉,遂下诏公开为杨震平反昭雪。时人遂立石鸟像于杨震墓前。 杨震是汉代杨氏家族史上第一个位居太尉的高官,他一身正气,忠于朝廷,同以外戚、宦官为代表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杨震的感人事绩,赢得了朝野的普遍赞颂,弘农杨氏正是借助杨震的事绩而扬名天下的。 12 杨震有五子,长子杨牧,做过富波相。富波,县,属汝南郡。杨牧的孙子杨奇,汉灵帝时为侍中,后出任汝南太守。汉献帝时夏入为侍中卫尉,从汉献帝西征有功,杨奇之子杨亮遂被封为阳成亭候。 杨震的中子杨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博通群经,常隐居教授。40余岁出仕,汉桓帝延熹五年(162年)十一月,由太常拜太尉,成为三公之首:延熹八年(165年)六月卒,任职三年,是东汉桓帝的得力宰辅。据《后汉书》记载:“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自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杨秉为官清正,敢于直言进谏,为东汉名臣。先拜侍御史,后相继出任豫、荆、徐、兖四州的剌史,并迁任城相。他做官也和他父亲杨震一样,十分清正廉洁,以弹劝贪官污吏为己任。他自定剌史的工资为二千石,计日受俸,余禄不入私门。他的老部下见他罢官归里,送他百万钱,他闭门不纳,拒不接受。 他是桓帝的“劝讲”,即老师,经常给桓帝提意见,桓帝有时不但不听,反而还贬斥他。他“以病乞退”,出为右扶风。大将军梁冀用权,杨秉称病不出。梁冀被诛后,他被拜为太仆,不久晋升为太常。延熹五年杨秉出任太尉时,是宦官势力十分炽热的时候,他们任人唯亲,党羽满天下,竟为贪淫,朝野怨恨。杨秉与司空周景联名进谏,桓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于是杨秉条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剌史羊亮、辽东太守孙谊等50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 当时郡国计吏多留拜为郎,郎官数量成倍增长,杨秉看出了这种情况的严重后果,立即上书桓帝,指出三署郎官已逾700,建议立即停止,桓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从此以后,直到延熹九年桓帝谢世,再也没有出现计吏拜朗现象。 当时还有中常侍侯览之弟参为益州剌史,罪恶累累,暴虐一州。第二年,杨秉刻奏侯参,侯参十分害怕,在路上就自杀了。杨秉因此向桓帝打报告,参劝侯览及中常侍具瑗。桓帝不得已,竟罢侯览的官,削夺具瑗暖的封国。从此以后,朝廷每有失误,杨秉屡次尽忠规谏,很多都被桓帝所采纳,尽到了太尉的职责。 杨秉之子杨赐,字伯献,少传家学,长大后常隐居教授门徒,汉灵帝时官拜太尉、司空,是杨家在汉代的第三位太尉和三公。 杨赐曾出仕大将军梁冀府,非其好也,出于无奈。派他出任陈仓县令,他亦称病不仕。灵帝即位,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举荐杨赐,杨赐乃侍讲于华光殿中,迁少傅、光禄勋。熹平二年(173年),杨赐由光禄勋拜司空,成为三公之一。但好景不长,同年七月因为灾异被免。仍任光禄大夫,秩中两千石。熹平五年(176年)十二月,由光禄大夫拜司徒。当时朝廷授爵,大多没有根据和次序,而汉灵帝又喜欢去各地游览,杨赐遂上疏劝谏。后因杨赐任用党人被免职。不久,又拜光禄大夫。有一次进谏惹怒了皇帝,险些受罚。皇帝念师傅之恩,免于处咎。同年冬天,朝廷行辟雍礼,推举杨赐为三老。复拜少府、光禄勋。光和二年(179年)十二月,再由光禄勋拜司徒。在任期间,多次劝谏皇帝厉行节约。两年后,杨赐因病免职。次年十月,又由太常拜太尉,位居三公之首。中平二年(185年)九月,病逝。天子素服,三日不临朝,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谥号文烈侯。 杨赐之子杨彪,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熹平中,杨彪以博习旧闻被公车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光和中,黄门令王甫让门生郡界贩卖国家专卖的财物,获利七千余万,杨彪发现后立即向司隶举报。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杀王甫,天下拍手称快。中平六年(189年)九月,杨彪由太中大夫拜司空,同年十二月,迁司徒。次年即汉献帝初平元年二月,关东起兵,权臣董卓想迁都避难,召群臣议。杨彪认为,迁都易引发天下动荡,一旦动荡就很难平息,应三思而后行。太尉黄碗支持杨彪的建议。而董卓却一意孤行,他让司隶校尉以灾异为由,奏免杨彪司徒。在董卓的操纵下,杨彪终于被免职,再任光禄大夫。初平三年(192年)九月,杨彪由光禄大夫拜司空,次年十月,因地震再免,复任太常。兴平元年(194年)七月,又由太常拜太尉,录尚书事。李催、郭汜作乱时,杨彪尽节卫君,险遭杀害。汉献帝返洛阳后,杨彪又守尚书令。 13 建安元年(196年),杨彪随汉献帝迁都许昌。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杨彪不高兴,怀疑他们想图谋自己,说有病去厕所,借机回营。杨彪不得已以病辞职。其时,袁术反叛朝廷,曹操误传杨彪与袁术有婚姻关系,诬陷杨彪图谋不规,将他收捕下狱。将作大匠孔融得知消息后,来不及穿朝服,前去见曹操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期人耳’。”曹操说:“此国家之意。”孔融说:“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耶,”曹操在孔融的追查下,才不得不放出杨彪。建安四年(199年),杨彪复拜太常,建安十年又被罢。建安十一年,所有以恩泽为侯者,皆被夺封。杨彪看到汉朝将亡,遂以脚疾为由,不再做官达十年之久。 杨彪之子杨修,字德祖,聪明好学,才智出众,建安时期,为丞相曹操主簿。杨修最能猜出曹操的心事,引起曹操的忌恨,再加上他是袁术的外甥,遂被曹操诛杀。杨修又被曹操诛杀后,曹操见了杨彪问道:“公何瘦之甚,”杨彪答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砥犢之爱。”曹操为之改容。可见杨彪与曹操结怨之深。 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杨彪卒于家,享年八十四岁。 从西汉末的杨宝,经杨震、杨秉、杨赐,到东汉末的杨彪,五代家学相传,培养的儒学门徒,遍及关、洛。东汉是经学盛行的时代,像弘农杨氏这样的经学世家,自然备受当时清议公论的推崇和赞许。从杨震到杨彪,弘农杨氏一门“四世太尉”,与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袁氏同为东汉最显赫的世家大族。《后汉书•杨震传》赞曰:“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由此可见,弘农杨氏天下“世家大族”的历史地位至此已经完全确立。 二、杨业与杨家将 弘农杨氏“世家大族”的历史地位确立后,到了五代和北宋时期,又出现了杨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四代前赴后继、英勇抗辽的杨家将世家。“杨家将”一名,就目前所见到的历史文献而言,最早见于宋末元初人徐大焯的《烬余录》其曰:杨业战殁,“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瓌、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以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七子延彬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使,世称杨家将。” 唐朝末年,爆发了以黄巢为首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各地藩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壮大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新的藩镇割据势力,并先后建立政权,史称“五代十国”。五代的频繁更替,十国的连年征战,使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受到了严重破坏,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中原五代十国混战时期,居住在东北辽河流域的契丹族强盛起来。长期的游牧生活,契丹人从小就在马背上作业,成为身体健壮、勤劳勇敢的优秀骑兵。唐天祐四年(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被八部大人推为可汗。耶律阿保机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耶律阿保机用计杀死了其他七个部落的“大人”,把八个分散的部落统一起来,建国称帝,国号契丹,都临潢(上京,今辽宁巴林左旗南)。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其境东起海上,西至天山附近,北抵克鲁伦河流域,南达白沟河、雁门关北。 契丹社会的加速发展,为它向南扩张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中原地区正是五代更替、十国混战的局面下,一些军阀借用契丹的势力,达到和巩固自己权位的目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他为了夺取后唐的帝位,以割让卢龙道(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向契丹求援,甘作“儿皇帝”。后唐清泰三年(936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五万骑南下,应旗不绝五十余里。在太原城下大败后唐刺吏张敬达。石敬瑭在耶律德光的支持下,在太原做了皇帝,国号晋,改元天福,史称后晋。接着契丹又护送石敬瑭经潞州(今山西长治)进入洛阳,夺取了后唐政权。 14 由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致使契丹骑兵长驱南下攻扰,给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和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中原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人民群众不甘受契丹的压迫,纷纷起来进行反抗斗争,保卫家乡。杨业的父亲杨信任麟州(今陕西神木)、折从远在府州(今陕西府谷)聚众抗击契丹南攻,是当时著名的两支地方武装。 杨信,原名宏信,麟州新秦人。五代时,为麟州一带的土豪。后东渡来到河曲,凭借他的势力、威望,组织地方武装,结堡筑城,进行自卫。因河曲有死火山,杨信自立为“火山大王”、“火山节度使”、“火山刺史”等。今陕西神木和山西河曲境内有“杨家城”、“杨家寨”、“杨家湾”等多处遗址,就是当年杨信屯兵或作战的地方。后晋开远四年(947年)正月,契丹入主东京。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联合麟州杨信、府州折从远、夏州(今内蒙乌审旗南白城子)李彝殷等,不附契丹,自立为帝,国号汉,史称后汉,杨、折两家在联合抗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即皇帝位,灭后周,建国号曰宋,改元建隆,以汴梁(今河南开封)为都,史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封建割据的局面。这时,强盛起来的北方契丹不断南下侵扰,成为宋王朝最严重的隐患。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以杨业、杨延昭为代表的杨家将走上了抗辽的前线。 杨业,原名继业,河曲土豪杨信之子。“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挠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建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宋史》说他“幼,佣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犬逐雉兔尔。”杨业年轻时任北汉政权的保卫指挥使,被赐姓刘,仍名继业。杨业在北汉期间,虽然参加了与宋的几次大的战斗,但对北汉政权依附契丹是不满意的。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亲征北汉,“时,契丹遣其南大王来援,屯于太原城下。刘继业(杨业)言于北汉主曰: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不亦可乎~”这一建议,未被北汉主采纳,但他仍受命遥领建雄军(治代州)节度使,以备防御契丹。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在激烈的攻城战斗中,“刘继业为继元捍太原城,甚挠勇。及继元降,继业犹据城苦战。上(宋太宗)素知其勇,欲生致之,遣中使谕继元,使召继业。继元遣所亲信往,继业乃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上喜,抚慰之甚厚,复姓杨,止名业。寻授右领军卫大将军。”充分表现了杨业的大局意识和“忠于所事”的品德。不久,太宗“以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密封囊装,赐予甚厚”。杨业遂驻代州前线,担负起在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杨业不负太宗厚望,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在代州一线辽军出入的要道口,修建了十几个兵寨,堵住了通往契丹蔚、应、寰、朔等州的大小通道45处,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城寨网。仁宗朝名臣包拯曾说:“先朝以骁将杨业守代州,创筑州垒,至今赖之。”就在杨业赴代建寨后不久,就发生了“雁门大捷”的战事。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契丹皇帝耶律贤亲率辽军十万骑围攻雁门。杨业命部将董思愿等堵断峡谷南口,自己率领百骑自西陉绕道雁门关峡谷北口,南向猛攻,杀死辽节度使、驸马中肖咄李,生擒其马前军指挥使李重诲,获铠甲革马甚众,大败辽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数百骑战胜十万兵“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自此,杨业声威大振,“契丹畏之,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不久,杨业因战功升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判郑州。七年(982年)四月,契丹主耶律贤自率兵三万骑分三路攻宋。西路攻府州,被折御卿打败,东路攻高阳关,被崔彦进打败;中路攻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损兵三千,被俘万余,丧失牛马五万计,被攻破堡垒三十六个,杨业战果最为显著。在雁门连败契丹大军,引起了以主将潘美为首的忌恨,“或潜上谤书斥其短。帝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九月,辽景宗耶律贤卒于焦山(今山西左云),子隆绪继位。是为圣宗。时年隆绪方十二,其母肖太后摄政。由此,大臣不附,部族多叛。宋将贺怀浦、贺令图、刘文裕等认为这 15 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好机会,相继上书,请求宋太宗北伐。宋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宋太宗下诏分三路北伐。东路由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谭延美领兵长驱飞狐(今河北涞源);西路由潘美、杨业出雁门,收复山后诸州。出师初,三路全线顺利。尤其是西路军杨业部在雁门北口首战告捷,乘胜攻战寰、朔二州,随后又攻克云、应二州。北伐的节节胜利,受到了代北百姓的欢迎和支持。父老迎着杨业的部队,感慨地说:“久陷边陲,有粟不得食,有子不得存养,不意余年,重睹日月~”他们自动组织起来,或充向导、供军资,或夜袭辽营斩首来献,或持兵杖随军攻战。宋太宗得报,令可征募壮士,一时间就募者千百成群。这时,辽太后见宋大军逼进,决定倾国相争,派重兵十余万骑南下,致使宋主力东路军曹彬部在岐沟被辽兵打得连连败退。辽军在解除正面威胁后集中兵力压向西路军潘、杨部。宋太宗得知宋军主力战败的情报,下令撤兵,召曹彬、崔彦进等回朝;又命潘、杨所部护送云、应、朔、寰四州官民撤回关内。 杨业为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经过周密思,提出了一切实可行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使关内部队从大石路(今山西繁峙城东)直奔应州;派人密告云、朔守将,候我军离代州时令民众先出城,由轻骑接应;派伏兵于石喝谷口,准备迎战。这样可以使四州官民安全内迁。监军王侁在潘美的默许下,有意陷害杨业于绝境,首先反对杨业的方案,他坚持杨业率兵直奔雁门北川,进攻马邑。另一监军刘文裕也赞同王侁的主张。杨业表示:照此,一定会失败。王侁居然挑畔地说:“你号称无敌,今日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有不可告人的打算~”逼杨业出战。杨业非常气愤,说:“我不是怕死,是考虑如何安全撤退。既然你们这样指责我,只好出战,但是这样必败。我是太原降将,蒙皇上恩德授以兵柄,我愿以死报国。”杨业临行前,指着陈家谷对潘美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步兵强弩,待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将全军覆没。” 七月八日夜,杨业率所部出石喝路,第二天清晨到达朔州东部,与辽将耶律斜轸激战被围。杨业突围后于黄昏时,来到陈家谷口。潘美、王侁也曾布兵与陈家谷口,并使人登西侧托逻台北望。望兵误传辽兵败退,先是潘美打算领兵抢功,不久,得知杨业战败的消息,他又慌忙撤兵逃走。当杨业见到陈家谷无一伏兵,“即扶膺大恸,再率账下士兵力战”,身受伤几十处,仍奋力杀死辽兵百十人,终因寡不敌众,被俘,绝食三日而逝。在杨业最后被围时,部下尚有百余人。杨业不忍这些将士与自己同归于尽,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亡(无)益也。倘敌人散去,尚可还报天子者。”部下无一人肯离去,全部战死。与杨业同时战殁的还的杨业之子延玉、部将淄州刺史王贵、皇亲岳州刺史贺怀浦。 宋太宗得到杨业殉难的消息,非常痛惜。乃下诏曰:“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戍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如此。是用特举微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监登州。” 杨业是被奸臣潘美陷害而死,这在当时和后世多有评论。杨业自己就说:“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为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这里所说的奸臣是谁呢,就是潘美。早在宋哲宗元祐年间,苏辙出使契丹,作《过杨无敌庙》诗,云: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爱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苏辙在末两句点明,以晋代周处死事比杨业,以梁王彤隐指潘美,主张杀潘美以谢忠魂。近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在《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中指明:“业言为奸臣所嫉,逼令致死,奸臣二字,实指潘美……美以忌功妒名,遂置国事于不顾,奸臣之曰,非美而谁~”陕西师范大学李裕民教授,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加 16 以研究,他说:“现在面纱已经揭开、戏剧、小说里描绘的潘美陷害杨业的故事,尽管有许多夸大的虚构,但潘害杨的基调并没有错。” 杨业战殁后,雁门局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宋元守云,应诸州者,闻继业死,皆弃城遁逃”。仁宗时监察御使包拯在《论边将》中说:“河北沿边将帅未甚得人,特请精选,其代州尤不宜轻授。缘代州与云、应等州相去甚近,路又平坦,古来最为难扼之区。太宗朝以骁将杨业守之,继以给事中张齐贤守之,其慎重用人如此。”著名学者余嘉锡更认为:“曾巩作《隆平集》,元人修《宋史》,皆以业之生死定辽、宋之盛衰。”由于杨业的战殁,虽不致立即导致宋廷灭亡,但“杨业事,长城毁”,给宋王朝在军事上带来严重后果。 杨业与契丹角胜三十余年,尤其是他归宋后的七年抗辽,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百姓的生命财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英雄业绩,在当时就普遍传播开了,“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杨业的英雄品格也受到契丹统治区人们的尊重,在杨业殉难后不久,就有人在契丹境内的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建起杨无敌庙,“尝享能令异域尊”。今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有杨忠武祠,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杨成武将军曾于1998年题写“杨忠武祠”匾额。现杨忠武祠已经成为海内外杨氏寻根祭祖和旅游的胜地。 杨延昭,原名延朗,杨业之子。因避圣祖讳,改名延昭;又因“契丹惮之,目为六郎”,所以,小说、戏剧又称作“杨六郎”了。杨延昭从小就练就一身好武艺,喜欢布阵练兵,做军事游戏。从青年时代起,就走上了抗辽的战场。杨业常说:“这孩子最像我”,每次出征打仗,总要带上他。在战斗中,延昭很快成了一员“骁勇善战”的战将。雍熙三年(986年)北伐,延昭任先锋,在朔州城下激战时,乱箭伤了他的手臂,仍然忍痛与敌兵交战。淳化四年(993年),宋太宗“以江淮浙陕连年凶歉,民多流亡”,于八月间分派八使出巡灾区。杨延昭出任“淮南都巡检使”,镇抚淮南东西两路诸州。后改知定远军(亦称永静军),控扼河北入山东的要道。 咸平二年(999年)七月,真宗闻报契丹圣宗及肖太后屯兵幽州,准备大举南下。于是命忠武军节度使傅潜为镇、定和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屯定州。杨延昭改调保州沿边都巡检使,警备保州、广信、安肃三州军事。又以副使杨嗣屯保州,魏能屯安肃军,自领屯广信军(治今河北徐水西),杨延昭到任后,以同巡检魏能屯兵梁,杨嗣屯兵保州,自领所部屯遂城,正面当契丹之锋。九月初,契丹肖太后及圣宗率诸军越易水,破狼山,直奔遂城。肖太后亲临遂城,自执桴鼓督,矢飞如雨,攻势迅猛。城中宋军不满三千,但众志成诚,在杨延昭的带领下,披甲执械,日夜守护,辽兵急攻不下。时正值冬初,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杨延昭抓住时机,命军民夜间汲水泼浇城墙外皮,第二天早上都冻成了冰,好似冰城一座,坚滑难登。于是,肖太后又分兵攻梁门,守将魏能亦坚守不可克。契丹主力不得不舍弃遂城、梁门南向攻泰州。杨延昭、魏能与保州杨嗣开城率兵出击,契丹大败,弃军械、甲马、旗鼓无数。这一仗被史家誉为“遂城大捷”。因战功,杨延昭受莫州刺史。十二月,召杨延昭入奏边事。真宗指着杨延昭对诸王说:“这就是杨延昭,其父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复有父风,深可嘉也。”厚赐遣还任。不久,杨延昭升为莫州团练使。 咸平七年(1004年)闰九月,肖太后率兵30万分两路南下,进入宋境。这时,正是宋朝抗战派首领寇准任宰相,专决战事之际。在辽兵南下之初,寇准就指令河北、山西、山东诸州县,加固城防工事,动员当地军民坚壁清野,严阵以待。命杨延昭等诸将,分别率轻骑深入敌境,进行牵制作战。杨延昭所部渡过易水、自沟河,深入房山地区,直逼幽州。时河北平原民众亦“州县坚壁,乡村入保,金帛自随,谷不可徒,随在座藏”,又组成义军,号曰“强壮”,随时随地袭击辽兵,协助官军守城,对当时的战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辽军在宋军官兵的打击和平民“强壮”的声援下,辽军虽集中兵力转战千里,至澶州(今河南清丰西)。 17 澶州为宋都开封的北门,辽军逼近,引起了宋廷的恐慌。以参知政事王钦若为代表的投降派主张迁都金陵,签枢密院事陈尧叟主张迁往成都。寇准为排众议,促使真宗亲征,渡河御北门楼,“远近宋军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进里。契丹军相愕视,不能成列。”相持十余,辽军元帅肖达兰出阵督战,被宋兵射死。肖太后深知正面宋军实力强盛,背后退路已断,获胜希望渺茫,于是密通书使,请盟乞和。杨延昭坚决反对议和,支持寇准主战的立场。他上书真宗,“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困。凡有剽掠,皆在马上,人有归心,马有余力,其军虽众,败之不难。请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亦可袭而取。”寇准虽赞成杨延昭的决断,但是,一心只想苟且投安的宋真,在投降派王饮若的怂恿下,答应了与辽军议和,双方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胜者屈从败者的“澶渊之盟”。结盟之后,杨延昭拒绝宋廷“勿伤北朝人骑”的命令,与张凝、石普等战将连歼辽兵游骑。在辽军北退时,又不顾宋廷“勿追契丹”之令,独处率所部万余骑,“抵契丹界,破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俘获甚众”。至今在广灵西南有杨延昭与肖太后作战的遗址。 澶渊之盟后,真宗还朝,杨延昭出任莫州防御使、知保州,兼领沿边都巡检使。不久,又升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镇守“三关”,即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辖区为今河北中西部和天津南部的广大地区,是宋、辽交界的前沿地区。虽然杨延昭为高阳关路最高军事指挥官,志在收复失地,保卫家乡。但朝廷在王钦若等人的操纵下,排斥寇准等刚直重臣,致使杨延昭的鸿鹄之志,不能施展。 王饮若其人“性便佞,有智术,善伺察人主,每朝廷有所兴造,辄委曲迁就以中帝意”。为此,为宰相王旦所不齿。真宗虽宠信他,由于王旦阻止,不得升擢。澶渊之战,他力主逃跑,又为寇准所罢斥。仁宗,经王钦若及其党羽的极力挑拨,寇准被一度贬斥出朝,任王为宰相。王钦若状貌,项有瘿瘤,时人称之为“瘿相”。他与丁谓、陈彭年、林特、刘承硅等把持朝,朋比为奸,人称“朝中五鬼”。就连仁宗皇帝也曾对辅臣说:“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其奸邪也~”宋廷在王钦若奸党的把持下,虽委任杨延昭为知保州兼沿边都巡检使,但朝廷授对杨延昭的职责、行动进行了限制。杨延昭升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之后,朝廷又给杨延昭命令:“如闻保州遣兵袭贼,私越北境疆场之事,尤务宁谧,其令本州按罪痛绳之。”这等于是谁与辽兵作战,就要受到“痛绳”之罪。与此同时,朝廷又不断派去监军,就地挟制杨延昭的行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延昭仍然敬业职守,筑城堡,修城井,建水堤,设军铺,在边防沿线修建的城、砦、堡、铺、河、堤等防御工程,星罗棋布,把千里边防建设得固若金汤,使辽兵不敢越雷池半步。至今山西北部和河北中西部广大地区,见于文字记载的如六郎城、杨六郎寨、六郎堤、六郎砦以及拒马河、倒马关、试刀石等杨延昭镇守边关时的遗迹、遗址多达百十余处。 杨延昭从青少年时起,就走上了抗辽前线。他“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之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大中祥符七年(1104年)正月,杨延昭卒于高阳关任上。宋真宗闻报,甚为悼惜,“遣中使护梓从归,河朔之人,多望枢而泣”,就连契丹人也对这位英雄举哀致敬。 杨文广,字仲容,杨延昭子。初以杨家世代功勋入三班院任低级的武职,曰“班行”。庆历三年(1043年),“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留在陕西安抚使韩琦军中。第二年六月,参知政事范仲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时,见到杨文广,非常常识,又知文广是前朝名将之后,招文广作了他的部下。当时,范促俺负责处置防御西夏的战争。从此,杨文广走上了南征北战的前线,先后随韩琦、范仲淹从事西夏战事历十年之久,因战功,升至供备库副使。 宋皇祐元年(1049年),广源州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南天国,年号景瑞。四年(1052年),攻入邑州(今广西南宁),称大南国仁惠皇帝,改年号为启历。九月,宋廷命枢密副使狄青宣抚荆湖路,提举广南督诸路军攻打侬智高。宋廷又调陕西诸路军“将”一百五十人,统边兵赴广南行,隶狄青征伐侬智高,杨文广便是诸“将”之一。时侬智高攻下宜州、宾州。狄青率军与侬智高战于宾州归仁铺,杨文广助狄青指挥陕西“蕃落兵”,袭击侬军之,斩侬军师黄宓,迫使侬智高退回邕州,接着狄青又夺昆仑关, 18 攻邑州城,侬智高突围退往大理国。杨文广追至大理国东合江口(今云南个旧市北),建城堡三所,以屯兵。五年(1053年)四月,狄青还朝,杨文广因战功升左藏库副使,知德顺军。德顺军治陇干城(今甘肃隆德县)。杨文广赴任不久,广西报告侬智高与大理国王将率兵攻广西、四川。于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仁宗以杨文广熟知广西形,具有统兵才干,超升四级,为供备库使,出任广西铃辖,兼判宜、笆二州,防备侬智高。 杨文广屯守广西十余年间,大理国不敢援助侬智高东征,边塞也未发生较大的战事。以功,杨文广迁右藏库正使、带御器械,以示宋廷对杨文广的亲重。宋治平中(1064,1067年),英宗“选宿卫,以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升为成州团练使。还朝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成为中央禁军的将领之一。 神宗即位,委任大将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统筹对西夏的战事,兼领永兴军路。这,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治秦州(今甘肃天水)。这时,西夏置保泰军于定西,正谋南下秦川。杨文广受,即日整兵出发。他闻知军情紧,诈言筚篥堡有泉喷珠,鼓诱士卒一昼夜急行军一百八十,到达筚篥,立即进行部署。次日清晨,西夏兵马出现在筚篥城堡下。他们看到宋军严阵以待,不战而退。杨文广派兵开城追,杀伤数千。事,诸将问:“何以如此急行,”文广答曰:“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众将皆服文广料兵之精。杨文广据筚篥,加固城防工事,又在鸡川砦(今甘肃天水)沿线修筑城堡。自此,沿线以南数百里皆成“内地”。宋神宗闻报大喜,“诏书褒,赐袭衣、带、马”,改筚篥为“甘谷堡”,这就是延续至今的甘谷县城。由于杨文广对西夏防御战事的成功,使秦凤路的兵力和军储大为增强。熙宁五年(1072年)陕甘经略使王韶等率兵向西夏展开大规模的,促使西夏王国向宋廷称臣求和,维护了边境的安定。 就在宋廷与西夏发生战事的时候,辽道宗耶律宏基乘机挟制宋廷,要求割让北境土地,从而使宋军出现了西、北两线防御作战的局面。杨文广在筚篥挫败西夏兵后第二年,被调往北线,升任步兵都虞侯,兼领定州(今河北定县)路副都总管。定州路为宋在河北设四路之一。河北四路中,高阳关路在定州路之北,镇州路与大名路皆在定州路之南,定州路位于中部,是防御契丹南下的要冲,“重兵皆在定州”。凡有重大战事,“御驾亲征”,皇帝行营即设于定州,以指挥诸路。杨文广所受之职,正是河北边防的副帅。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北辽借口宋军越界筑城,进入蔚、应、朔三州,派使臣林牙(学士)肖禧(扈)来到宋都开封,争河东地界。九月,神宗派太常少卿刘忱、秘书丞吕大忠与辽使臣枢密副使肖素在代州举行谈判,久议不决。以沈括、黄廉、韩琦为代表的大臣,建言拒绝辽邦的挟制。沈括、黄廉认为:“分水画界,中原失险”,韩琦主张:“如契丹败盟,则可一振武威,恢复故疆,摅累朝之宿愤”。杨文广完全赞同韩琦等人的主张,坚决反对姑息让步,提出必要时可以一战,乘势收复燕云,并表示愿意担负作战的任务。为此,杨文广积极调整定州兵马,特地绘制了进兵作战的地图,制定了收复幽燕的作战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上献朝廷。但未及回报,于十一月文广不幸病逝于军中。第二年闰四月,宋廷赠杨文广为同州观察使。 杨文广一生征战三十余年,先是南下广西,又赴西北甘肃,最后镇守河北前线,与其祖父杨业、父亲杨延昭一样,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百姓的生命财产,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千余年来,杨家将的故事传颂不息,脍炙人口,闻名国内,声播海外。 编辑本段杨氏家族历史 杨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寻根溯源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杨氏家族,系陕西省神木县(宁河都六甲)人,祖父、母二十二岁时迁徙至黄河北岸定居,后北迁临河区定居! 详情见内蒙杨氏家谱:www.nmysjp... 19 陕西府谷县杨氏一族 府谷县境内多为山谷地带,历来人口分布稀少分散,特别是经过历史上几次较大的民族动乱后,土著居民十有八九流向外地;直至明、清以来,才有部分商贾、技艺工匠来境谋生,后又寄籍久居及仕宦卸任未归乡的,使人口逐渐增加。明洪武成化年间,由移民中转站——山西洪洞县络绎迁徙入境的则更多。他们散居境内,故不少村舍即依其姓氏为名,如王家墕、贺家畔、刘家沟、徐家峁、阎家坬、赵家寨等,这样就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一姓氏、一宗族或家族的聚居地。 杨氏有二族。一由山西迁来居本县南乡,其迁徙年代及先祖失考,后人居于县城及四乡。一为傅家墕乡狮子城杨家,其先祖杨卯,山西忻州人,于明初迁来,生子7人,人丁日盛,居于城乡各地。此二族清初均出过进士、举贡,文坛上亦有重名。 民国以来,本境每发生灾荒,即有大量居民流向内蒙古,久成惯例,故一些谋生与探亲的往往举家迁徙一去不还。再加,解放初和1972年曾先后两次动员部分贫瘠山区农户移居平川水地区,1969年城镇居民下放农村,使各地姓氏均有较大变化,原为单一姓氏的村舍已间有异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开放,亦工亦农,亦商亦农,更使县内外人口和乡间人口流动大,致姓氏繁杂,兴衰不一。加之族内又支派繁散,年久多变,所以原有几大姓氏也杂居民间而不为人们尽知。 杨姓来源 杨氏来源有五: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得姓始祖 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播迁,首先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 20 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 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郡望堂号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1、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堂号:“光裕”、“赐书”、“崇本”、“清白”、“务本”、“四知”、“绍兴”、“瑞本”、“绍先”、“河东”、“栖霞”、“秦和”、“鸿仪”、“安阳”、“鸿山”、“新杨”、“道南”、“信海”、“北山”。?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名人精粹 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宰相,天下有名大儒,有“关西孔子”之美誉,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 杨坚: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五八九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杨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 杨玉环:唐朝蒲州永乐独头村(今山西永济)人,被誉为盛唐第一美人,为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军队哗变,最后魂断马嵬驿(今陕西兴平)。 杨业:北宋大将,杨家将奠基人。在北汉刘崇时就勇猛善战,所向克捷,号为“杨无敌”,后随刘崇降宋,公元九八六年,因潘美、王亻先见死不救,被辽精兵所俘,后绝食而死。 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二十余年,因操劳过度,五十七岁时死于军前。 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诗人、学者,其诗作甚丰,有《江湖集》、《荆溪集》等九种专集,后并集为《诚斋诗集》,其他作品编为《诚斋集》,为宋朝四大家之一。 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明朝宰相,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为官清廉,爱惜人才。 杨慎: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明朝状元,其文名满天下,才气超群伦,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传世。 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领袖,封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后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变中被杀,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 杨深秀:山西闻喜人,进士及第,戊戌六君子之一,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 21 杨锐: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促使国共统一抗日。 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定居,一九五七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氏家训 这里所说的杨氏家训,就是对杨氏族人言行的规范。简单的说就是"忠,孝,勤,俭"。具体的说就是: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为运,勤劳立身。 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开销如常,吃着相似。 陕西省镇安县档案馆藏杨氏家谱(部分照片)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杨 震 过 洞 庭 湖 洞庭湖纵横八百里,传说常有河神水妖作怪。人们过洞庭湖,有一句古话:“斗米过洞庭~石米也是过洞庭”~即是说~凡是要过洞庭湖的人~不论祭礼厚薄~总得有一番祀仪表示~才能平安航行~不然必有风险。 有一次,杨震与邴氏夫人同乘船到洞庭湖, 行至半途果然风浪大作,巨浪滔天,有覆舟的险情。舟人说是河神在作怪了,启禀震公,请求拿出金钱投向河中,作为祭奠,可祈求平安。杨震说:“我两袖清风~哪里有钱,” 30 经舟人苦苦哀求~杨震无奈~只好说:“我拿不出钱来~就写四句诗来代替吧。”诗曰: 杨震为官一身清~哪有金钱祭河神, 平生不做亏心事~船到江心任你沉: 写毕,命公役焚化,将纸灰撒入湖中。邴氏夫人为了表示虔诚,背着杨震私拔头钗,投弃湖中,并默默念道: 杨震无钱祭穹苍~手拿头钗当猪羊。 天若有情天不厌~清官太平到长江。 这样一来,顿时风平浪静,安全过了洞庭湖。及至抵达官署,布置住宿停当,邴氏夫人吩咐厨师:“今天大众过江~受了惊恐~明天须买些鱼肉和菜~置酒压惊。”第二天早晨~厨师上街买菜~跑遍全市无鱼可买。厨师在无可奈何正想回衙的时候~忽见一个老渔翁携大鱼一尾上市求售~遂购回厨中~剖鱼制菜~一枝头钗从鱼腹中锵然落地。厨师拾起一看~见钗上刻有邴氏夫人的闺名~不胜惊骇。心想~此事稀奇~不能隐瞒~暂藏身上~待将酒菜捧上给杨震夫妇用膳的时候~乃上前禀道:“恭喜大人~贺喜大人~大人有喜:”杨震因问:“喜从何来,”厨师即将头钗献上~禀报得钗经过~夫人又将在船上遇险时~私拔头钗投向湖中原委奉告~大家喜庆物归故主。后来杨震晋京~将此事本末详奏圣上。圣上龙颜大悦~确认杨震是位真正的清官。 杨姓,在中华民族姓氏的大家族中为较大的一支,全球杨氏家族的人数已达7000多万,华阴自古有“天下杨氏出华阴,华阴杨氏是祖根”之说, “关西夫子”杨震、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杨修、完成统一 31 大业的隋文帝杨坚、才华横溢、革新诗风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及五代时期的大书法家杨凝式等诸多历史名人,给华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杨氏先茔在华阴市五方乡境内,是葬埋杨氏先祖的地方。据《陕西通志》载:“杨氏先茔在华阴县西十二里仙谷村东。东西二里,南距仙谷五里,北距官道一里,道旁旧有碑云:„汉将军鹦、奋、彪、鹳、鬼、俱葬于是。西隅为赤泉侯喜墓,丞相陈平为撰碑。后魏太保椿并津、逸、颖子范及后周敷葬于是茔。?”《弘农杨氏族谱》亦载:“杨氏先茔在县五方村北。前有双乳台,蜿蜒十八冢。”又载:“后魏司徒杨椿、与大都督津、刺史逸并葬五方村始祖茔。” 从以上所记,可知葬于先茔的有汉太史公杨硕的七个儿子,即赤泉侯杨喜;汉渡辽将军杨鹦;汉虎威将军杨奋;汉虎牙将军杨础;汉虎贲将军杨熊;汉破虏将军杨赂;汉虎骑督尉杨魈。按《杨氏族谱》所记,杨硕的墓葬则在县东十五里“县治定城驿东五里南塬上”。据史书记载及墓葬中所藏文物表明,先茔中还有魏司徒杨椿、中军大都督杨津、岐州刺史杨侃、北齐时光州刺史杨逸、杨懿孙杨范、北周时汾州刺史杨敷。先茔内移葬的还有魏车骑大将军、七兵尚书杨钧;北齐华州刺史杨俭;隋刑部尚书杨异。另外,据隋书载:“大业九年,杨玄感因逼东都,京兆内史卫元率军援之,至华阴掘杨素冢,焚其骸骨,夷其茔域。”《杨氏族谱》记杨素墓移“葬县治西十三里五方村北始祖茔内。”杨素的墓碑现存潼关县文化馆。 今大部分墓冢皆夷为平地,唯留汉赤泉侯杨喜墓。墓前碑石为1994年新立。 华山主峰西北,斜梁东南,有一仙峪,名白羊峰,因白羊真人隐于此得名。《雍胜略》一书记述,白羊峰层崖晃朗,洞室空蒙。据传,古时曾有人隐居此峰,没有人知晓他的姓名,只看见他骑着白羊往来于峰麓,后和其弟子一同登仙,因此,号称白羊真人。真人有禁山篆和制服虎豹狼熊之符七十道,流传于世。当地人传,每至三元八节,有神灯或三或五现于崖端,甚为奇异。 白羊峰虽没有华岳主峰奇险挺拔,但也嵯峨绵延,怪石林立,甚为壮观。峰上有石羊城景观,还有石室数处。其一称羊公石室,据有关史料考证,这里当是天下杨氏先祖羊舌氏最早隐居避难的地方 32
本文档为【杨氏家族历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5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3K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12-09
浏览量: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