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再谈赵烈文的预见

再谈赵烈文的预见

举报
开通vip

再谈赵烈文的预见再谈赵烈文的预见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前文说到,赵烈文在同治六年就提出:“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的预见论断。同治六年为西历,,,,年,距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年,正好四十六年。赵氏的论断是正确且超前的。 赵烈文为什么能提出这么准确的预见来呢, 首先,赵氏不同于普通的书生,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下,经世致用,齐平修治蔚然成风,赵和那个时代的敏锐分子一样,脱开考据经学的书斋,有意识地研究当时社会出现的具体问题。所谓的闲赋在家,只是在总结和思考社会的问题,构建自己的理论。虽然...

再谈赵烈文的预见
再谈赵烈文的预见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前文说到,赵烈文在同治六年就提出:“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的预见论断。同治六年为西历,,,,年,距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年,正好四十六年。赵氏的论断是正确且超前的。 赵烈文为什么能提出这么准确的预见来呢, 首先,赵氏不同于普通的书生,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下,经世致用,齐平修治蔚然成风,赵和那个时代的敏锐分子一样,脱开考据经学的书斋,有意识地研究当时社会出现的具体问题。所谓的闲赋在家,只是在总结和思考社会的问题,构建自己的理论。虽然他精研佛学,思想很超脱。他的理想,还是要经世致用的。只不过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个合适的合作者而已。正像现在的一句话:“时刻准备着。” 所以当周腾虎(赵烈文的四妹夫)一推荐他,在那种艰难的环境下,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来到曾的大营,准备施展他的抱负,所以,他是有备而来的。他对形势有自己的看法,对大局也有自己的估量。显得胸有成竹。 再看此时的曾国藩,水师惨败,仅以身免,投水未死。困在南昌大营中,心神不定。又曾国藩阅人很多,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对书生们自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对于赵烈文的到来,并没有太多的重视。以赵烈文的才气和认识,自然也不会太投其所好。所以才有后来到樟树营的参观。这本来是老曾的一个“知识分子再教育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的一部分,他没有料到,这个赵书生,不但不买这个帐,而且还看出了樟树镇湘军的破绽。这更惹的本来心绪不佳的曾大帅的不高兴。更觉得知识分子这种眼高手低的毛病又犯了,他没有想到,这一回是他走眼了。 赵烈文既然风尘仆仆来到大营,大有受任于危难之间的气概。但一开头,用人慎重而又驾驭有术的曾大帅,可能并没有马上委以重任,还处于观察试用期。赵一介书生,估计耐不下性子,可能心中也有些子不满。在大营中苦熬时日,这一次终于有了一个发言的机会,于是也就不客气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也可能赵在发表意见之前,早已想好了进退。他可能盘算,如果曾大帅从善如流,就继续效命。如果曾大帅拒谏,料这种人也非成大事人,那也就砂锅捣蒜一锤子买卖,卷铺盖走人,另谋高就。已经做好了“一颗红心,两套准备”。 所以赵烈文一鸣惊人地说出了:“樟树陆军营制甚懈,军气已老,恐不足恃。”这话说的很锐利,细细体味也有些否定曾大帅的味道。丝毫没有婉转的意思,可见赵烈文当时已打定主意,头脸不对就走人了。 赵氏这话为什么曾大帅不高兴呢,因为看过曾国藩著作的人都知道,曾国藩练兵的思想,有好多还是因循古兵书的提法,比如这个“军气”的问题,曾就很注意。曾经常留心军队的“朝气”和“暮气”的问题,也很注意军队的纪律问题,争取和清朝绿营兵拉开一个档次。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为注意的问题,而且是自己引以为骄傲的方面,正好被这个刚出茅庐的书生拿作靶子开刀,心中滋味可想而知。 赵烈文提出的这两句话,体现了赵烈文观察事情的敏锐性,也说明他平常研究问题的深刻性。拿现在的话来讲,老赵进兵营里转了一圈,心中已七七八八有数。凭他对社会各个层次人的观察和研究,他已经明白,这支部队,体制不全,管理混乱。表面纪律严整,实则到了关键时刻指挥不灵。大家已经成了兵油子,看上去雄纠纠气昂昂,真到了打仗的时候是靠不住的。可惜,这番高论,和所有的高论一样,很容易被看成是华而不实的高谈阔论,就连处在非常时期的曾大帅也是这样认为的。(由此可见,知人之不易。有看上去朴实,实则是油滑的,有看上去偏激,实则是良方的。) 时隔不久,果不如然,樟树镇湘军大败,证实了赵烈文的预言。赵烈文出山初试刀锋首战告捷,湘军败了,老赵却胜了。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随后赵烈文回家奔母丧,四年之后,即咸丰十一年,又重新被曾国藩邀请入幕。经此事变,通过四年的反思,赵烈文的思想和作法也产生了变化。他重新入幕后,给曾国藩上了一本万言书,仔细地阐述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这说明赵已经在为人处事上有一个大的变化。 这个万言书再一次显示了赵烈文的思想的深刻性。 他通过形势的分析,预见到了太平军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他指出,中国真正的威胁是来自于洋人的威胁。对于太平军的问题,他提出,建立根据地,减租减息的方针。在军事上,他提出:稳扎稳打,攻所不守,守所不攻,避坚击暇的方针。在用人上,他提出,要广开门路,不拘一格,任用人材。而且要对人材不吝惜钱财官职,非常时期,用非常方法。 这些看法,真正体现了赵烈文的预见不是一时一事的偶中,而是他一整套的思想的一个检验,是他总体思想的一个体现。 同治六年,在和曾国藩已很知心的情况下,两个人议论清朝的气数。 赵烈文说出他对清朝局势的看法: “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这一番话,参与交谈的曾国藩是不能接受的(这充分说明了,再优秀的人很难脱出自己位置阶层的限制,)。 师蹙额良久曰:“然则当南迁乎,” 余曰:“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 师曰:“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余曰:“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淹,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此一番言语,石破天惊。足以看出,赵对清朝的政治独特的看法。但是这个时候,曾国藩对清朝还犹抱有希望,从感情上仍然不想接受这一预见。曾还在幻想,清朝最差的结果,还能像晋宋一样偏安而治。因为这样,他这番挽清朝于既倒的中兴之举,没有白费。从曾氏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他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的各个层次,潜意识当中也已感受到了这种危险,只不过感情因素和多年的封建伦理教育,使他对这种预见避而不见。 赵对清朝政治的看法,源于他对清社会各个层面的清楚的认识。还有一面就是他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对古今治乱的一个总体把握。当曾提出君德的问题的时候,他也以一种果报和天道的道理予以回应。当然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隐约在内的民族感情。 后来,曾还和赵进行了几次讨论。总是不愿意承认赵烈文的预见。 因为 同治八年一月一日至二月九日,曾国藩在进京住了一个多月。这一段时间,除了四次觐见以外,他先后见到了清朝中枢的大部分要员,对清朝领导核心的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后,又视察了北京到直隶的一些地方,经过观察思考,终于不得不承认了赵烈文观点。 他说:“两宫(指慈安、慈禧两太后)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时局尽在军机恭邸(指奕訢)、文(指文祥)、宝(指宝鋆)数人,权过人主。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文柏川(即文祥)正派而规模狭隘,亦不知求人自辅;宝佩衡(即宝鋆)则不满人口。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即倭仁),然才薄识短。余更碌碌,甚可忧耳。” 在对具体的人的评价上,赵和曾也有过有意思的讨论。 曾国藩在最艰难的时候,恭亲王曾经给予他帮助,所以他在和赵烈文讨论的时候,对这位恭亲王态度是赞赏的。赵烈文肯定在当时没有表露出更多的意见,但是在赵烈文看过恭亲王的像片以后,可能把像和人和事做了一番归纳,再谈到恭亲王的时候,有了一定的看法。在关于恭的评价上,曾和赵有一段对话。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赵说:“在上海见恭邸小像,盖一轻俊少年耳,非尊彝重器,不足以镇百僚。”曾说:“然貌非厚重,聪明过人。” 赵说:“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 “至己为何人,所居何地,应如何立志,似乎全未理会。” “身当姬旦之地,无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势极而虑不出庭户,恐不能无覆餗之虞,非浅智薄慧、涂饰耳目之技所能幸免也。” 这一段对话,很有意思。两个都是识人的行家。不过由于阶层的不同,看法有些分岐。而赵烈文的由于地位比较超脱,看得更客观一些。在这个对人的评价当中,赵烈文给出了对人的评价的几个指标:“轻俊”与“重器”,“聪明”和“厚重”,“小智”与“大智”,“卓然自立”与“虑不出庭户”。 这些指标都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对人的评价的一些概念。这种概念不像西方科学中定量很严格的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但是实用性很强。在评价人这种复杂高级的对象的时候,这种看上去非定量的评价方法,对人的评价却是异常实用而且恰当的。这个不是没有规定性,在一定的境界的基础上,这些指标也不是随意性很大的,大家基本上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所以这种看上去主观随意性很强的评人指标,是有客观性的。 当然曾国藩也是一个对人有很深认识的人,他去了北京,在接触了这许多高层人物以后,他最后不得不同意赵的看法,得出了和赵一样的看法:“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这“晃荡不能自立”六个字,深足玩味。实际上这也是好多聪明人的通病,有点天资的聪明人如果没有一个长时间沉下心来的历练,最后也只能“晃荡不能自立。”而清朝后期的贵族风气,已经不能提供把聪明变作真正的才干的氛围了。这也可能是气数吧。 赵烈文不是一个专业的预言家,但是他准确地预见到了好多的事情。我们分析一下他的思想可以总结出这么几点: ,、赵烈文的预见性,是来源于他对历史、现状深刻的了解和认知之上。从赵对清朝的评论上可以看出,赵对历史的研究,并不是完全屈从于官方的历史观。他对清明交替时的历史是很清楚的(清朝入主中原的屠杀历史,在江苏百姓中间留下的记忆是惨痛的),而且隐隐约约有一种反清的思想。(这从他对太平天国的研究和若有若无的对太平天国的同情上,可以发现他隐藏很深的世界观。)所以赵的预见性,得之于他对社会形势独特的研究和理论,并不都是卜筮一类的功劳。 ,、赵烈文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于世的看法,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体系,他能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分析总结,相对客观地评价世事的发展。从赵烈文对清朝政治的看法依据上,有这么几大依据:一者是对历史大势的把握;二者是对清朝统治集团能力的评估;三者是对清朝政治体制的敝端认知;四者是对社会各个阶层以及阶级关系的了解和分析;五者是对清朝政治衰败程度和速度的估计;六者是对湘军、淮军等势力发展的估计。 ,、佛学的理论极大地影响了赵的世界观,使他能以一种超脱的长远的观念去看待世事,不像一些陈腐的知识分子,或在各种观念束缚下的知识分子一样,以一种僵化的死板的观念去看问题。 ,、易学的思想对赵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使得赵有一种极深刻、细腻的观察事物的眼光,也有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观察事物的对照体系,同时也弥补了当时一般的知识分子重文轻理的缺点。 ,、赵列文的预见的体系,基本上没有脱出中国固有的理的范畴,主线就是格物致知,阴阳理气的哲学,以及由此衍生的中国本土的社会学、经济学等。是和晚清特殊的社会形态形成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学术观点分不开的。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看到朋友们对曾国藩也感兴趣,真是意气相投。我也很喜欢琢磨晚清文化的一些问题。我的兴趣不在考证历史上,重点在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题头照片是我若干年前在书摊上偶而搜集到的有关这方面的书。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本文档为【再谈赵烈文的预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4
浏览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