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举报
开通vip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5年9月1日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5年9月1日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1.0.6.1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 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 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 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 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 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 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 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 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 对网络规划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 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 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 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2.0.1 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它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0.2 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2.0.3 存车换乘 将自备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 2.0.4 出行时耗 居民从甲地到乙地在交通行为中所耗费的时间。 2.0.5 当量小汽车 以4-5座的小客车为标准车,作为各种型号车辆换算道路交通量的当量车种。其换算系数直按个规范附录A.0.2取值。 2.0.6 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2.0.7 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2.0.8 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 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上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单位为km/km。 2.0.9 公共交通线路重复系数 公共交通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氏度之比。 2.0.10 公共交通标准车 以车身长度7-10m的640型单节公共汽车为标准车。其它各种型号的车辆,按其不同的车身长度,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车数。换算系数宜按附录A.0.3取值。 2.0.11 公共停车场 为社会公众存放车辆而设置的免费或收费的停车场地,也称社会停车场。 2.0.12 货物流通中心 将城市货物的储存、批发、运输组合在一起的机构。 2.0.13 货物周转量 在某一时间(年或日)内,各种货物重量与该货物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距离乘积之和,单位为t?km。 2.0.14 交通方式 从甲地到乙地完成出行目的所采用的交通手段。 2.0.15 交通结构 居民出行采用步行、骑车、乘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交通方式。由这些方式分别承担出行量在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 2.0.16 交通需求管理 抑制城市交通总量的政策性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 2.0.17 客运能力 公共交通工具在单位时间(h)内所能运送的客位数。单位为人次/h。 2.0.18 快速轨道交通 以电能为动力,在轨道上行驶的快速交通工具的总称。通常可按每小时运送能力是否超过3万人次,分为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和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 2.0.19 路抛制 出租汽车不设固定的营业站,而在道路上流动,招揽乘客,采取招手即停的服务方式。 2.0.20 线路非直线系数 公共交通线路首未站之间实地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环行线的非直线系数按主要集散点之间的实地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2.0.21 运送速度 衡量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指标。公共交通车辆在线路首未站之间的行程时间(包括各站间的行驶时间与各站停站时间)除行程长度所得的平均速度,单位为km/h。 3 城市公共交通 3.1 一般规定 3.1.1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规划,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公共交通方式、车辆数、线路网、换乘枢纽和场站设施用地等,并应使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满足高峰客流的需求。 3.1.2 大、中城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取代远距离出行的自行车;小城市应完善市区至郊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 3.1.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在客运高峰时,使95%的居民乘用下列主要公共交通方式时,单程最大出行时耗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不同规模城市的最大出行时耗和主要公共交通方式 表3.1.3 城市规模 最大出行时耗(min) 主要公共交通方式 >200万人 60 大、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 公共汽车 电车 大 100-200万人 50 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 公共汽车 电车 <100万人 40 公共汽车 电车 中 35 公共汽车 小 25 公共汽车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下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6 规划城市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应控制预留设置快速轨道交通的用地。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 表3.1.7 公共交通方式 运送速度(km/h) 发车频率(车次/h) 单向客运能力(千人次/h) 公共汽车 16-25 60-90 8-12 无轨电车 15-20 4 自行车交通 4.1 一般规定 4.1.1 计算自行车交通出行时耗时,自行车行程速度宜按11-14km/h计算,交通拥挤地区和路况较差的地区,其行程速度宜取低限值。 4.1.2 自行车最远的出行距离,在大、中城市应按6km计算,小城市应按10km计算。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 表4.1.3 城市规模 自行车出行量:公共交通出行量 >100万人 1:1-3:1 大城市 ?100万人 3:1-9:1 中等城市 9:1-16:1 小城市 不控制 4.2 自行车道路 4.2.1 自行车道路网规划应由单独设置的自行车专用路、城市干路两侧的自行车道、城市支路和居住区内的道路共同组成一个能保证自行车连续交通的网络。 4.2.2 大、中城市干路网规划设计时,应使自行车与机动车分道行驶。 4.2.3 自行车单向流量超过10000辆/h时的路段,应设平行道路分流。在交叉口,当每个路口进入的自行车流量超过5000辆/h时,应在道路网规划中采取自行车的分流措施。 4.2.4 自行车道路网密度与道路间距,宜按表4.2.4的规定采用。 自行车道路网密度与道路间距 表4.2.4 自行车道路与机动车道的分隔方式 道路间距(m) 道路网密度(km/km) 自行车专用路 1.5-2.0 1000-1200 与机动车道间用设施隔离 3-5 400-600 路面划线 10-15 150-200 4.2.5 自行车道路与铁路相交遇下列二种情况之一寸,应设分离式立体交叉: 4.2.5.1 与II级铁路正线相交、高峰小时自行车双向流量超过10000辆; 4.2.5.2 与I级铁路正线相交、高峰小时自行车双向流量超过6000辆; 4.2.5.3 火车调车作业中断自行车专用路的交通,日均累计2h以上,且在交通高峰时中断交通15min以上。 4.2.6 自行车专用路应按设计速度20km/h的要求进行线型设计。 4.2.7 自行车道路的交通环境设计,应设置安全、照明、遮荫等设施。 4.3 自行车道路的宽度和通行能力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应加0.25m。自行车道路双向行驶 5 步行交通 5.1 一般规定 5.1.1 城市中规划步行交通系统应以步行人流的流量和流向为基本依据。并应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满足行人活动的要求。保障行人的交通安全和交通连续性,避免无故中断和任意缩减人行道。 5.1.2 人行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商业步行街、城市滨河步道或林荫道的规划,应与居住区的步付系统,与城市中车站、码头集散广场、城市游憩集会广场等的步行系统紧密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步行系统。 5.1.3 步行交通设施应符合无障碍交通的要求。 5.2 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 5.2.l 沿人行道设置行道树、公共交通停靠站和候车亭、公用电话亭等设施时,不得妨碍行人的正常通行。 5.2.2 确定人行道通行能力,应按其可通行的人行步道实际净宽度计算。 5.2.3 人行道宽度应按人行带的倍数计算。最小宽度不得小于1.5m。人行带的宽度和通行能力应符合表5.2.3的规定。 人行带宽度和最大通行能力 表5.2.3 所在地点 宽度(m) 最大能行能力(人/h) 城市道路上 0.75 1800 车站码头、人行天桥和地道 0.90 1400 5.2.4 在城市的主干路和次干路的路段上,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的间距宜为250-300m。 5.2.5 当道路宽度超过四条机动车道时,人行横道应在车行道的中央分隔带或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上设置行入安全岛。 5.2.6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5.2.6.1 横过交叉口的一个路口的步行人流量大于5000人次/h,且同时进入该路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大于1200辆/h时; 5.2.6.2 通过环形交叉口的步行人流总量达18000人次/h,且同时进入环形交叉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到2000辆/h时; 5.2.6.3 行人横过城市快速路时; 5.2.6.4 铁路与城市道路相交道口,因列车通过一次阻塞步行人流超过1000人次或道口关闭的时间超过15min时。 5.2.7 人行天桥或地道设计应符合城市景观的要求,并与附近地上或地下建筑物密切结合;人行天桥或地道的出入口处应规划人流集散用地,其面积不宜小于50m。 5.2.8 地震多发地区的城市,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宜采用地道。 5.3 商业步行区 5.3.1 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60m。区内道路网密度可采用13-18km/km。 5.3.2 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应满足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通行的要求。道路的宽度可采用10-15m,其间可配置小型广场。 5.3.3 商业步行区内步行道路和广场的面积,可按每平方米容纳0.8-1.0人计算。 5.3.4 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的距离不宜大于200m;步行区进出口距公共交通停靠站的距离不宜大 于100m。 5.3.5 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并不得大于200m。 6 城市货运交通 6.1 一般规定 6.1.1 城市货运交通量预测应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 6.1.2 城市货运交通应包括过境货运交通、出入市货运交通与市内货运交通三个部分。 6.1.3 货运车辆场站的规模与布局宜采用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大城市宜采用分散布点;中、小城市宜采用集中布点。场站选址应靠近主要货源点,并与货物流通中心相结合。 6.2 货运方式 6.2.1 城市货运方式的选择应符合节约用地、方便用户、保护环境的要求,并应结合城市自然地理和环境特征,合理选择道路、铁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方式。 6.2.2 企业运量大于5万t/年的大宗散装货物运输,宜采用铁路或水运方式。 6.2.3 运输线路固定的气体、液化燃料和液化化工制品,运量大于50万t/年时,宜采用管道运输方式。 6.2.4 当城市对外货物运输距离小于200km时,宜采用公路运输方式。 6.2.5 大、中城市的零担货物,宜采用专用货车或厢式货车运输,适当发展集装箱运输。 6.2.6 城市货运汽车的需求量应根据规划的年货物周转量计算确定,或按规划城市人口每30-40人配置一辆标准货车估算。 6.2.7 大、中城市货运车辆的车型比例应结合货物特征,经过比选确定。大、中、小车型的比例,大城市可采用1:2:2-1:5:6;中、小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6.3 货物流通中心 6.3.1 货运交通规划应组织储、运、销为一体的社会化运输网络,发展货物流通中心。 6.3.2 货物流通中心应根据其业务性质及服务范围划分为地区性、生产性和生活性三种类型,并应合理确定规模与布局。 6.3.3 货物流通中心用地总面积不宜大于城市规划用地总面积的2%。 6.3.4 大城市的地区性货物流通中心应布置在城市边缘地区,其数量不宜少于两处;每处用地面积宜为50万-60万m。中、小城市货物流通中心的数量和规模宜根据实际货运需要确定。 6.3.5 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应与工业区结合,服务半径宜为3-4km。其用地规模应根据储运货物的工作量计算确定,或宜按每处6万-10万m估算。 6.3.6 生活性货物流通中心的用地规模,应根据其服务的人口数量计算确定,但每处用地面积不宜大 -3km。 于5万m,服务半径宜为2 6.4 货运道路 6.4.1 货运道路应能满足城市货运交通的要求,以及特殊运输、救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并与货运流向相结合。 6.4.2 当城市道路上高峰小时货运交通量大于600辆标准货车,或每天货运交通量大于5000辆标准货车时,应设置货运专用车道。 6.4.3 货运专用车道,应满足特大货物运输的要求。 6.4.4 大、中城市的重要货源点与集散点之间应有便捷的货运道路。 6.4.5 大型工业区的货运道路,不宜少于两条。 6.4.6 当昼夜过境货运车辆大于5000辆标准货车时,应在市区边缘设置过境货运专用车道。 7 城市道路系统 7.1 一般规定 7.1.1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反映城市风貌、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提供空间;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 7.1.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交通分道的要求。 7.1.3 城市道路应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7.1.4 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7.1.5 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m。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m/人,广场面积宜为0.2-0.5m/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m/人。 7.1.6 城市道路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指标应符合表7.1.6-1和表7.1.6-2的规定。 大、中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表7.1.6-1 项目 城市规模与人口(万人)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200 80 60 40 30 大城市 机动车设计速度(km/h) ?200 60-80 40-60 40 30 中等城市 — 40 40 30 >200 0.4-0.5 0.8-1.2 1.2-1.4 3-4 大城市 道路网密度(km/km) ?200 0.3-0.4 8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 8.1 城市公共停车场 8.1.1 城市公共停车场应分为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和自行车公共停车场三类,其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m计算。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10%-20%。市区宜建停车楼或地下停车库。 8.1.2 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应设置在城市的外环路和城市出入口道路附近,主要停放货运车辆。市内公共停车场应靠近主要服务对象设置,其场址选择应符合城市环境和车辆出入又不妨碍道路畅通的要求。 8.1.3 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停车位数的分布:在市中心和分区中心地区,应为全部停车位数的50%-70%;在城市对外道路的出入口地区应为全部停车位数的5%-10%;在城市其它地区应为全部停车位数的25%-40%。 8.1.4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得大于200m。 8.1.5 当计算市中心区公共停车场的停车位数时,机动车与自行车都应乘以高峰日系数1.1-1.3。 8.1.6 机动车每个停车位的存车量以一天周转3-7次计算;自行车每个停车位的存车量以一天周转5-8次计算。 8.1.7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宜按当量小汽车停车位数计算。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30m;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30-35m。摩托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2.7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5-1.8m。 8.1.8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1.8.1 出人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车道; 8.1.8.2 出人口应距离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50m以远; 8.1.8.3 少于5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宜采用双车道;5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人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 8.1.9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8.1.9.1 长条形停车场宜分成15-20m长的段,每段应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不得小于3m; 8.1.9.2 500个车位以上的停车场,出人口数不得少于两个; 8.1.9.3 1500个车位以上的停车场,应分组设置,每组应设500个停车位,并应各设有一对出入口; 8.1.9.4 大型体育设施和大型文娱设施的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应分组布置。其停车场出口的机动车和自行车的流线不应交叉,并应与城市道路顺向衔接。 8.1.9.5 分场次活动的娱乐场所的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宜分成甲乙两个场地,交替使用,各有自己的出入口。 8.2 公共加油站 8.2.1 城市公共加油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km。 8.2.2 城市公共加油站应大、中、小相结合,以小型站为主,其用地面积应符合表8.2.2的规定。 公共加油站的用地面积(万m) 表8.2.2 昼夜加油的车次数 300 500 800 1000 附录A 车型换算系数 A.0.1 标准货车换算系数宜符合表A.0.1的规定。 货运车型换算系数 表A.0.1 车型大小 载重量(t) 换算系数 <0.6 0.3 小 0.6-3.0 0.5 3.1-9.0 1.0(标准货车) 中 9.1-15.0 1.5 >15 2.0 大 拖挂车 2.0 A.0.2 当量小汽车换算系数宜符合表A.0.2的规定。 当量小汽车换算系数 表A.0.2 车种 换算系数 自行车 0.2 二轮摩托 0.4 三轮摩托或微型汽车 0.6 小客车或小于3t的货车 1.0 旅行车 1.2 大客车或小于9t的货车 2.0 9-15t货车 3.0 铰接客车或大平板拖挂货车 4.0 A.0.3 公共交通标准汽车换算系数宜符合表A.0.3的规定。 公共交通标准汽车换算系数 A.0.3 车辆 车长范围(m) 换算系数
本文档为【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7-15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