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欺骗理论与《红楼梦》“茗玉雪下抽柴”故事

人际欺骗理论与《红楼梦》“茗玉雪下抽柴”故事

举报
开通vip

人际欺骗理论与《红楼梦》“茗玉雪下抽柴”故事第4期2016年8月阅江学刊No.4Aug.2016.审美文化研究·人际欺骗理论与《红楼梦》“茗玉雪下抽柴”故事谢清果杨芳(厦门大学,福建厦f7361005)摘要:布勒和伯克恩德提出的人际欺骗理论认为,欺骗在人际交流中占据很大比重。《红楼梦》中“茗玉雪下抽柴”故事中,刘姥姥的编造正是一种策略性欺骗行为,她操控着谈话进程,不断满足贾宝玉的期望;而贾宝玉之所以痴情受骗,主要是因为他心理存在“真相偏见”,完全沉浸于故事情节之中而忽视刘姥...

人际欺骗理论与《红楼梦》“茗玉雪下抽柴”故事
第4期2016年8月阅江学刊No.4Aug.2016.审美文化研究·人际欺骗理论与《红楼梦》“茗玉雪下抽柴”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谢清果杨芳(厦门大学,福建厦f7361005)摘要:布勒和伯克恩德提出的人际欺骗理论认为,欺骗在人际交流中占据很大比重。《红楼梦》中“茗玉雪下抽柴”故事中,刘姥姥的编造正是一种策略性欺骗行为,她操控着谈话进程,不断满足贾宝玉的期望;而贾宝玉之所以痴情受骗,主要是因为他心理存在“真相偏见”,完全沉浸于故事情节之中而忽视刘姥姥的肢体语言。人际沟通中当克服“真相偏见”和“谎言偏见”,注意谈话者的非言语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期望。关键词:人际欺骗理论;真相偏见;《红楼梦》;刘姥姥;贾宝玉中图分类号:I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6)04·0129—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海峡两岸数字公共领域与文化认同研究”(15BXW060);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l一2021)资助项目“中国话语权研究”(20132110072)作者简介:谢清果,博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芳,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人际交流本应坚持真诚友善的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然而,从古至今各种欺骗现象层出不穷,其背后原理如何,值得我们去探究。就研究“欺骗”这一现象的成果,主要有张永骅的《欺骗学》①、涂争鸣的《欺骗论——社会交往中的蜜制“砒霜”识鉴》②等著作,它们主要对欺骗的类型、骗术、心态及危害等做了分析。另外,马宏伟的《欺骗心理学》⑧试图在介绍行骗方式的基础上,分析欺骗心理问题;高金虎和徐小军两人的同名著作《战略欺骗》④反映了战争中的欺骗现象,主要内容是情报战。但较早将人际欺骗现象上升为理论的是美国的布勒(Buller)和伯古恩(Burgoon,一译为伯贡)于1996年第3期的《传播研究》上发表的题为张永骅:《欺骗学》,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涂争鸣:《欺骗论——社会交往中的蜜制“砒霜”识鉴》,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马宏伟:《欺骗心理学》,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高金虎:《战略欺骗》,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年;徐小军:《战略欺骗》,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l29阅江学刊:2016年第4期“InterpersonalDeceptionTheory”的学术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此后,两人合作于2004年在Perspectivesonpersuasion,socialinfluence,andcompliancegaining的论文集中又联合发表了同名的论文,即InterpersonalDeceptionTheory(简称IDT)。我们用“人际欺骗”为关键词搜索,目前国内没有相关研究成果,只有在少数传播学教程、人际传播学教材中有零星介绍。可喜的是,复旦大学的殷晓蓉等人翻译的《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一书的第十七章收录的正是这两位作者所撰写的《人际欺骗理论——欺骗中有目的的、相互信赖的行为》一文。至此,该理论才得以完整地以中文介绍给读者。《红楼梦》的研究早已成为一门大学问——红学。不过,就《红楼梦》中的“茗玉雪下抽柴”这一故事而言,笔者运用“读秀搜索”却未发现相关的研究成果。因此,鉴于“茗玉雪下抽柴”是一个人际欺骗故事,借助西方学者提出的人际欺骗理论来管窥中国人熟悉的经典作品——《红楼梦》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际沟通智慧,便是一项富有新意的研究。一、人际欺骗理论(IDT)的提出和基本思想布勒(Buller)和伯古恩(Burgoon)提出的“人际欺骗理论”是对人际传播中的人际欺骗研究的总结。在这个理论当中,他们把欺骗和发现欺骗看作是传播者之间你来我往的互动过程,他们把欺骗定义为“通过对信息,行为和形象的精心操控,导致对方接受一个虚假的信息和结论。他们认为,如果某个说话人实施了欺骗行为,那么,他所从事的是一种策略性的行为,这种行为歪曲了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就是一种不全面、不相关、不清楚的和不直接的言语行为。说话人有时甚至会努力把自己与他们所发布的欺骗性信息分离开来,他们试图操控虚假信息,他们担心自己这些虚假信息会被对方发现。同时,传播的接受者也试图揭露或者觉察信息的有效性,时时分析所接受的信息,如果听话人能够发现说话人使用了上述这些策略,那么,他们就会怀疑自己可能上当受骗。”④由此可见,人际欺骗理论主要试图解释“有意欺骗行为”,而不是“无意欺骗”。②两位学者近二十年来不断在推进IDT研究,他们认为,“人际欺骗理论(IDT)发挥着塑造人际传播,强调那些特别重要的变量和过程的透视镜的作用。不管是进行欺骗还是说真话,人们都试图管理他们的信息内容,管理他们的非语言行为以及整体风格,以便达到获得信任的目的。”③正是因为人们往往具有对“真相偏好”的倾向,其实与正常的讲真话一样,欺骗性行为也具有调适和互惠的特点。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两位作者还展望IDT研究方向,认为研究因应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变化,欺骗问题更显丰富多彩,而且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挖掘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运用,可能能够将真实与欺骗,或将怀疑与信任分享开来,进行检验。④总之,IDT的运用研究前景广阔。①[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2页。另外可参阅Buller,Burgoon,“InterpersonalDeceptionTheory,”CommunicationTheory,no.6(1996),PP.203—242.②赵建国主编:《传播学教程》,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2页。③[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0.布雷思韦特编著:《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309页。④[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0.布雷思韦特编著:《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第312页。l30谢清果、杨芳:人际欺骗理论与《红楼梦》“茗玉雪下抽柴”故事二、刘姥姥的故事编造与贾宝玉的痴情受骗的IDT分析《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体现传统社会中国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今人完全可以借以窥探古代中国人际关系的常态以及当今中国人心理的文化基因。本文仅以刘姥姥编造“茗玉雪下抽柴”故事为例,参照IDT加以深入分析。(一)“茗玉雪下抽柴”故事中的施骗动因与欺骗策略在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刘姥姥两进大观园都是精彩的章回。文中的刘姥姥生动形象,大智若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不消极,反而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红楼梦》中的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讲述了刘姥姥信口开河地向贾宝玉等人编了一个“茗玉雪下抽柴”的故事,但是,贾宝玉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甚至派他的贴身随从——茗烟去寻找故事中的祠堂,并且在金钏的忌日还去祭拜了这位“雪下抽柴”的茗玉。在这个简短的情节中,读者可以明了刘姥姥具有欺骗贾府众人这一用心,因为书中这样写道:“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也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都爱听,便没了说的编出些话来讲”。随后,刘姥姥就编造出了一个“茗玉雪下抽柴”的故事。欺骗就是传播一些虚假的信息,而“编造”就是“凭想象创造,捏造”①。刘姥姥的这种欺骗是一种有意欺骗还是无意欺骗呢?我们认为,她是在有意的欺骗,因为她是为了哄贾母,贾府的哥儿姐儿高兴,哄他们高兴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从这些富贵的人手中拿到些好处,因为在这一回中作者这样写道:“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打抽丰的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中对“打抽丰”解释为:“打秋风,旧时利用各种关系取得有钱人的赠与,本含‘分肥’的意思,一说旧时衙役于秋风时以作棉衣为名向富户募钱”。既然刘姥姥是来“打抽丰”的,其目的就是想向贾府这家富户要钱,这正是她欺骗众人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刘姥姥的信口开河是欺骗,而且是有意的欺骗。IDT提出者明确指出,“人际欺骗理论不那么关注内在心理的、无意识的自动反应(例如,恐惧反应),而是更多地关注外在社会因素,诸如传递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交流相互作用。”②根据IDT,施骗者所从事的是一种策略性的行为。所谓策略性行为是“欺骗的实施者寻求各种策略来达到他们的传播目的,使自己看起来可信,让他们的骗术被接受为真理或者免于被察觉。”④这一点,在第三十九回中也有体现,刘姥姥对自己所传播的虚假信息进行了操控,而且还运用了倒叙方式,整个欺骗过程明显是一种策略性的行为。她先是说道:“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El,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作歇马凉亭(按:本指就是驿路上供行人歇马休息的亭子,这里说①韩敬体、李玉英等主编:《汉大商务汉语新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联合出版,1996年,第4_4页。②[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O.布雷思韦特编著:《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第298页。③[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O.布雷思韦特编著:《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第300页。l31阅江学刊:2016年第4期是农民把地头当作“歇马凉亭”来休息),什么奇怪的事不见呢。就象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的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门,就听见外头柴草响。我想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到窗户眼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刘姥姥的这种“不是自己庄上人”的说法就是为了引起众人的好奇和注意。果然,贾母回答了她的问题,贾母猜是路人冷了,拿柴火来取暖,贾母的回答符合常理。但是,刘姥姥否定了贾母的猜测,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是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听到这里,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奇怪,都有想继续听下去的欲望,更何况是贾宝玉这样的人,所以,宝玉忙着问刘姥姥:“那女孩大雪地里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刘姥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这个故事讲给贾母听,没想到却这中了宝玉的下怀。宝玉再问这句话之前发生了一个插曲,就是贾府的某个地方失火了,而贾母把这场火与抽柴联系到一起了,就止住了宝玉的问题,也止住了刘姥姥的回答。其次,IDT认为信息处理是其中基础性部分。“人们可以通过操纵其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直接性、相关性和个性化,来选择隐瞒、歪曲、错误呈现,混淆视听,或者在其交往中避免传播信息等方式。”①《红楼梦》紧接着的叙述暗合了这一思想。书中写道:宝玉心中只记挂着那抽柴的故事,因而默默在心中筹划,并且在散了的时候,背地里足的拉着刘姥姥,细问那女孩是谁。而此时,刘姥姥只得继续编了,就告诉他道:“那原是我们庄北沿地埂子上有一个小祠堂里供的,不是神佛,当先有个什么老爷。”在这句话中,刘姥姥明确地说出了祠堂的地点,而且还离她家很近,自己曾经经历过,这样就增加了信息的可靠性,说这不是神佛,这就更增加了宝玉的好奇,而“当先是个什么老爷”这句话就表明了她是在思索,在回忆,同时这也暗示着事情曾经发生过,以便为自己所传播的信息的可靠性继续寻找证据,而这句话也抓住了宝玉急切地想了解事情真相的心理,也说明刘姥姥预测到了宝玉的这一心理,即他肯定会说:“不拘什么名姓,只说原故就是了。”这样看来,刘姥姥是在为自己的谎言解围。于是接着宝玉的话,刘姥姥说道:“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视如珍宝。可惜这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IDT认为,欺骗性交流当进入具体谈话任务的互动情境,并且两者之间熟悉程度和关系效价(relationshipvalence)也会影响着欺骗的进行。具体说来,施骗者可以利用对受骗者情况(包括性格、价值观、交流风格等)的熟悉来建构似是而非的信息,反之亦然。②刘姥姥很聪明,她看出了在贾府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她的这番描述与贾府中的女孩有些相似,特别是与林黛玉很像,“雪里抽柴”抽的是木,茗玉与黛玉只有一字之差,也同样是无兄弟姐妹,同样的体弱多病。这样的叙述就唤起了宝玉的共鸣,激发了他怜香惜玉的感情,使贾宝玉对这个故事更加深信不疑。所以,“宝玉听了,跌足叹息,又问后来怎么样了”,从“跌足叹息”这个非语言符①[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0.布雷思韦特编著:《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第300页。②[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O.布雷思韦特编著:《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第300页。132谢清果、杨芳:人际欺骗理论与《红楼梦》“茗玉雪下抽柴”故事号表述当中就可以反映出宝玉对这个故事的深信不疑。对于宝玉的追问,刘姥姥道:“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祠堂,塑了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想就成了精。”刘姥姥的这番话是很符合逻辑的,符合事情的通常发展,也暗和了宝玉的内心想法。对于刘姥姥的这一席话,宝玉忙道:“不是成精,规矩这样的人是虽死不死的。”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情态词“忙”,而且“忙”在前面的对话中,也经常是用于描写宝玉的形容词,这个“忙”字传递着一种作为非语言符号的情态信息,这表明了宝玉对这个女孩子十分喜爱,深感同情。这与他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①的性格十分贴合。其实,刘姥姥也看到了宝玉的这一特点,故意用茗玉的可怜来吸引宝玉对故事本身的注意,而忽视其它的符号和环境。针对宝玉的这句话,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不等哥儿说,我们都当他成精。他时常变了人出来各村庄店道上闲逛。我才说这抽柴火的就是他了。我们村庄上的人还商议着要打了这塑像平了庙呢。”刘姥姥表示非常赞同宝玉的观点,这就消除了宝玉的怀疑心理,而且刘姥姥也顺着宝玉的思维,又一次故意地制造了紧张气氛,说是要“平了庙”,使整个故事又有了悬念,紧张起来,再一次把宝玉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故事中去了。至此我们不难明白,“接收者是欺骗事件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影响了欺骗的时间进程和最终结果。”②果不其然,宝玉忙道:“快别如此。若平了庙,罪过不小。”宝玉此时的心思完全放在故事上了。而此时的刘姥姥觉得时机已经到了,是该让自己的谎言收场了,所以,她说道:“幸亏哥儿告诉我,我明儿回去告诉他们就是了。”当宝玉听到这句话如释重负,但是他又是忐忑不安的,因为从“就是了”这三个字中,他感受到了刘姥姥的敷衍和不上心,所以,宝玉又说了一大段他们贾府如何乐善好施的话,这就是在暗示着刘姥姥,他们贾府是完全付得起这些香火钱的,不用平庙。由此看来,正如IDT介绍的,欺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无意识的行为,包括情绪的反应。这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第二天,宝玉还派了茗烟去刘姥姥说的地方去找那个祠堂,而且在整本书中,宝玉都一直相信着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相信着茗玉的存在,因为在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贾宝玉其实不仅仅祭奠了金钏一个人,还祭奠了这位茗玉姑娘。(二)贾宝玉痴情受骗源于“真相偏见”和强烈的谈话需求宝玉的这一系列举动看起来很可笑、无聊,竟然会为了一个不存在的茗玉这样煞费苦心,而这恰恰反映了宝玉已经完全中了刘姥姥的谎言“魔弹”,完全接受了刘姥姥所精心操控的信息。这种完全接受现象与布勒和伯克恩的人际欺骗理论中所提到的“接收者越是期望真实,并且越是熟悉欺骗者或欺骗行为,欺骗者就越是不那么担心欺骗被发现”③论断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在人际欺骗的某种状态下,即存在一方对另一方完全信任的情况或者为人单纯而另一方老谋深算、精于世故的情境下,信息接受方的防骗意识降低到①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50页。②[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O.布雷思韦特编著:《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第300页。③[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O.布雷思韦特编著:《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第302页。133阅江学刊:2016年第4期近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宝玉的心理期望得到满足,没有产生欺骗焦虑,故而易于受骗在贾宝玉与刘姥姥的对话中,贾宝玉运用了一些情态词,像“宝玉且忙道”“宝玉忙道”“细问那女孩是谁”“跌足叹息”等等,这些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与刘姥姥在对话中的情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与宝玉的整个对话中,对于刘姥姥的描写没有别的情态词,都是“道”或者“说道”,看不出刘姥姥的任何非语言符号流露,但是,在其它情况下,描写刘姥姥就运用了一些情态词,像贾母在问刘姥姥的年龄时,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这里的“忙”“立身”都是修饰语言行动的非语言符号。特别是在讲“雪下抽柴”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时,刘姥姥与贾母的对话是用了情态词的:贾母以为抽柴的是过路人,但是,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过路人⋯⋯”,就用了“笑”这个非语言符号。但是,在与贾宝玉的对话中,描写刘姥姥就没有了情态词,这种对比的意义之一就是说明贾宝玉完全被故事所吸引,而忽视了其它的信息和符号。IDT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互动性语境会增加策略性的行为,减少非策略性的行为”,“有技巧的传播者表现出更多的策略性行为和更少的非策略性行为。”①我们通常认为,《红楼梦》是作者现实生活的写照,作者这样描述,其实也是在反映自己当时被故事吸引,而不记得讲述此人的情态。这是很反常的,因为骗子一般都会有焦虑感,这种内在的焦虑是会通过“外部”的行为有所体现的。其实,刘姥姥行骗是有所体现的,就是“幸亏哥儿告诉我,我回去告诉他们就是了。”这个“就是了”就反映了刘姥姥的焦虑,只是宝玉把它理解为敷衍,而不是理解为“欺骗”而已。宝玉所以忽略这些人际交流中的情态,并且没有恰当地理解人物语气的主要原因就是宝玉的期望得到了满足。IDT认为,期望在出现欺骗的情况下起着明显的作用,如果信息接受者的期望遭到破坏就会唤起他的疑心,而如果信息接受者的期望得到满足,则会降低他的疑心。在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刘姥姥猜透了宝玉的心理,也就是了解了他的期望,并且满足了他一些的期望,而且还调动宝玉的好奇心,创造宝玉的期望,并加以满足。2.面对面交谈的互动性和直接性往往可能减少猜疑IDT认为:“当传播语境是互动的时候,当接收者具有高度的真相偏好的时候,当传递者是有技巧的传播者的时候,接收者将传递者判定为可信之人的可能性更大⋯⋯当语境是互动的时候,当接收者具有真相偏好的时候,当传递者是有技巧的传播者的时候,接收者察觉欺骗行为的可能性更小。”②故事中,刘姥姥与贾宝玉所进行的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相对于其他传播形式来说具有更高的互动性。在这种高互动性的情况下,交流的双方,贾宝玉与刘姥姥彼此接近,而且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得知,贾宝玉是全身心地投人到了整个交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彼此就会减少非策略行为(失控行为)的使用。宝玉也就很难发现刘姥姥的这些微小的失控行为,所以,这种互动性极高的全身心投入的人际沟通阻碍了宝玉发现刘姥姥的“欺骗”行为。①[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0.布雷思韦特编著:《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第304页。②[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O.布雷思韦特编著:《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第305页。l34谢清果、杨芳:人际欺骗理论与《红楼梦》“茗玉雪下抽柴”故事3.欺骗行为的结果部分取决于接受者发现欺骗的动机的强弱“当传递者背离了预期的传播模式时,当接收者熟悉传递者的信息和行为时,当接收者具有熟练的解码能力时,接收者察觉欺骗的可能性更大。”怀疑本是欺骗行为中的关键调控因素,但是,我们知道宝玉发现欺骗的动机很弱,甚至可以说,他的意识中就不存在着刘姥姥会欺骗他这样一个想法,他对刘姥姥存在有“真相偏见”。这种“真相偏见”的产生正是基于信任等情感而对可能的欺骗线索视而不见。这样,读者就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一个富贵人家的公子哥会对一个目不识丁的村野老太太产生“真相偏见”呢?这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可以说是贾宝玉的生长环境造成的,他生长在一个将他保护得极好的环境之中,下人、姐妹兄弟以及长辈们都宠着他,从没伤害过他的心灵。他虽然会听到一些谎言,但那都是为了哄他而编造的善意的谎言。像在“贾雨村因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②这一回中,林黛玉刚进贾府,宝玉因见黛玉没有佩玉而摔了自己的通灵宝玉,这时,贾母就忙哄他:“你这妹妹原来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为殉葬之死,尽你妹妹的孝心⋯⋯”作者用了“哄”字,就说明在贾府中,对宝玉的骗都是为了哄他开心,所以,宝玉从来没有因为被骗而受到伤害,反而是因为有了这些谎言而活得很开心。因此,在他的头脑中没有形成“欺骗”与“被骗”的概念,这一点从《红楼梦》的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⑧就可以看出。在这回中,紫鹃骗宝玉说林家的人要派船来接黛玉回苏州成亲。对这一席话,宝玉信以为真了,受不了打击,疯了一段时间。这不仅可以看出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之深,还能说明宝玉生活在一个自认为没有谎言的世界之中,这就是他对刘姥姥产生“真相偏见”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从刘姥姥见到贾母的那一段对话开始,刘姥姥就给人留下了一个老实、憨厚的庄稼人的形象。贾母问刘姥姥“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就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还这么硬朗⋯⋯”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作了。”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从这些对话中出现在人眼前的是一个诚实的庄稼人。贾母之后就直接地说:“凤丫头别拿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贾母对刘姥姥的评价就是“老实”。在贾母与刘姥姥的这段对话中,贾宝玉是在场的,他不仅感受到刘姥姥是个老实的人,而且贾府中的权威人物——贾母也说刘姥姥是个老实的人,这就更加坚定了宝玉对她的信任。况且宝玉姐妹们听到刘姥姥所说的那些话,比瞽目先生说得还好听,这使得宝玉增加了对刘姥姥的喜爱。而且在刘姥姥讲“雪下抽柴”的故事刚开了个头时,贾府内就走了水(着了火),等火灭了,宝玉还想听这个故事,但贾母道:“都是刚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虽然宝玉内心不乐,但是贾母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增加了对刘姥姥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因此,这些客观原因也导致了宝玉对刘姥姥的“真相偏①[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0.布雷思韦特编著:《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第305页。②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36-56页。③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798—817页。135阅江学刊:2016年第4期见”(truthbias)。另外,虽然宝玉与刘姥姥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但是,由于贾母很喜欢刘姥姥,而宝玉与贾母的关系很密切,宝玉很喜欢贾母,在这种情况下,“爱屋及乌”,宝玉产生了“晕轮”效应,喜欢一个人,也喜欢这个人所喜欢的一切,而且宝玉自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种作用也使宝玉对刘姥姥以及她所传播的信息产生了“真相偏见”,再加上宝玉发现欺骗的动机很弱,甚至没有,就导致宝玉完全接受了刘姥姥所传播的信息。4.人际欺骗的过程受说谎者动机和社交技能的影响④刘姥姥信息传播的主要对象是贾母,而非宝玉,但是,也不敢对宝玉有任何的不恭敬,怕宝玉揭穿她的谎言。基于此,刘姥姥在与贾母交流运用了很多的非语言符号,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但是,在与宝玉交流时,就没有了情态词,这其实就反映出刘姥姥为了个人私利的欺骗动机已经减弱了,与宝玉的交流时是不得已,她只是不想让宝玉揭穿自己的谎言而已。这种较弱的欺骗动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刘姥姥的焦虑和紧张,反而使宝玉更加相信她了。这正是IDT所认为的:“在人际欺骗过程中,相互回应是传递者和接收者之间主导性的交往适应模式。”②三、DIT与“茗玉雪下抽柴”故事对改善人际沟通的思考贾宝玉的受骗并没有使他受到损失和伤害,但是,在当下的社会中,如何防止自己像贾宝玉一样处于“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境地,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很重要了。因此,从建构理性的人际沟通关系的角度看,DIT为我们提供如下原则:(一)尽量克服对任何人存有“真相偏见”,抑或“谎言偏见”如上文已述,“真相偏见”容易让人轻信他人,而“谎言偏见”也会让我们抱有类似“怀疑从有”的思维,明明是真话,也会疑神疑鬼,总觉得对方是在说谎,这样自然不利于客观地看待问题。因此,无论这个人与自己关系的亲疏好坏,也不论这个人的地位、权势、声望的高低,都应理性地分析他向自己传播的信息。(二)人际沟通中应该多注意一些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欺骗别人的人通常会有某种程度的焦虑感,害怕自己的谎言被戳穿。这些“内在”的想法通常会通过“外部”的行为表现出来。同时,这种欺骗焦虑通常会通过有节制的策略行为表现出来,但更易于通过非策略性行为表现出来,甚至会出现行为失控的情况,像有些人在欺骗别人的时候,会不停地眨眼睛或是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因此,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一旦怀疑被骗,就要留心传播者所传递的一系列的非语言符号,像声调、表情、肢体动作等等,来综合分析判断是谎言还是真话。(三)尽量避免出现“爱屋及乌”的晕轮或者移情效应不能因为喜欢一个人就信任他所传播的一切信息。日常人际沟通生活中当加强对他人真情实意或虚情假意的鉴别,不要轻易悬置自己的判断力,要牢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①孙武:《西方谎言研究理论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25—27、31页。②[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O.布雷思韦特编著:《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第306页。136谢清果、杨芳:人际欺骗理论与《红楼梦》“茗玉雪下抽柴”故事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四)不能轻易向别人吐露自己的期望IDT告诉我们,期望是欺骗得逞的重要因素,因此,不要把自己的期望与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等同起来。一旦信息接受者的期望遭到破坏就会唤起他的疑心,而若信息接受者的期望得到满足就会降低引起疑心的概率。很多算命先生能骗人的原因不在于他的神奇,而是在于信息接受者把算命先生说过的话语与自己的期望等同起来了。去算命的人一般都认为自己的命不好,算命先生也通常会说一些不好的话,而且提供一些自称能破解命运的方式。这样就满足了信息接受者希望转运的期望。在“茗玉雪中抽柴”故事中,正是因为刘姥姥满足了宝玉的期望,宝玉才会相信她。总之,虽然欺骗并非都是负面的,但是,在残酷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应该以古鉴今,吸取经验,同时也应该充分吸收西方相关理论。(责任编辑:渠红岩)l37
本文档为【人际欺骗理论与《红楼梦》“茗玉雪下抽柴”故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云中雀201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2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0-01-30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