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新人教2019-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全册教案设计

部编版新人教2019-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全册教案设计

举报
开通vip

部编版新人教2019-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全册教案设计1.春【学习目标】1.学习欣赏感悟,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3.感悟作者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领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2.学习用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

部编版新人教2019-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全册教案设计
1.春【学习目标】1.学习欣赏感悟,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3.感悟作者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领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2.学习用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明确目标。一、读春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描写了春天的代表性事物:山、水、日、草、花、风、雨;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二、品春1.寻美句:《春》中有不少句子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子,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春花的绚丽多彩,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2.赏妙笔: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形式:我认为第_____段的_____句子写得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_____(修辞;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美句推荐朗读:(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示例:我推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叠用“盼望”足见急切,借“东风报讯”满怀喜悦。读的时候要用活泼清新的语调。我推荐:山朗润起不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动词排比用,写春在山头,春在水边,春阳温暖。三个动词要重读。我推荐:第三段,写出了春草的新、力、柔的特点;尤其是“钻”字和几个叠词用得妙。要读得轻、柔,仿佛陶醉其中。我推荐:描写春花的那一段。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场面。还用了不少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特别喜欢“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花的光亮,仿佛看到它那轻盈的姿态。要读得稍快,让人产生遐想。我推荐:描写春风的那段。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要读得慢而柔,仿佛在感受春风一般。我推荐:描写春雨的段。这一段写出春雨的特征,用几个比喻写出了雨的多、细、密。我推荐:第⑦段。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要读得有激情,读出力量来。我推荐:最后三句:用三个比喻,诠释出春天的特点:新、美、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赞美之情。3.品好词: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⑵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⑶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学生品味,明确:⑴“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⑵“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⑶“卖弄”贬词褒用,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鸟儿尽情歌唱的情态,表现了鸟儿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三、悟春1.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请你根据这五幅图细心体会,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2.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急切3.朗读“迎春图”。思考: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的?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4.朗读末尾三段。学生质疑,然后老师提问。(1)作者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2)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呢?“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3)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呢?明确: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力”的特性。它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四、描春1.通过研读《春》,你对“如何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有了哪些认识、收获?学生自己谈谈,不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统一答案,能自学一点方法即可。2.写一写: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写完后小组交流展示,看谁写得最生动。结束语: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结构清晰:按盼春—绘春—颂春来组建全文。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他化入了整个春天,要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更应该抓紧这明媚的春光,奋力追求。2.济南的冬天【学习目标】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的语句。3.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2.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我们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却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一、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之美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  (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3)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⒉根据所读内容,解析文章题目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小结:作者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二、研读精彩语段,学习写景方法1.齐声诵读第3段,思考:(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2.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4.感情朗读第3语段。三、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2.对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作简析。⑴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醍。⑵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⑶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学生讨论评析: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济南老城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⑵先运用拟人手法,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接着又用比喻,以“水墨山水画”来表现城外远山雪景的淡雅之美。⑶运用拟人,“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更写出了“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外,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四、对比阅读思考,学习写景技巧。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面,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结束语:  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为我们描绘了济南的山景、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浸透着老舍的喜爱、赞美之情。3.雨的四季【学习目标】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4.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学习重点、难点】1.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欣赏文章画面美。2.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雨丝画面,配乐)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作者简介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一、读1.(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诗人创作散文,终脱不了诗人的气质。本文就是如此,作者用诗化的语言绘出如画的四季雨景,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诵,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四季雨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呢?(学生听读)  同学们听后,定会发现作者很喜欢雨,他是怎样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呢?(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这四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老师最喜欢“春雨图”,我想请同学们先和我一块来欣赏它。  2.分析“春雨图”:  朱自清《春》中也有一幅“春雨图”,同学们还记得吗?一起背背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是一幅雨中即景图,写出了春雨轻柔的特点。  刚才同学们在欣赏配乐朗诵,我想,我们同学也能读,而且会读得更好。请一位同学朗读,(同学们最想听谁读?)在听的同时,注意看看作者是否也给我们推出了一幅雨中即景图?写了哪些景?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你可在文中找关键词句。(师生共同欣赏“春雨图”):  一场春雨过后,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多媒体展示:柔软 春雨绵绵       娇媚驱走冬天透明 改变姿容教师小结:确切地说,这是一幅春雨后景观图,春雨“润物无声”“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场春雨滋润后,整个大自然都从睡眠中苏醒过来,把你的五官都调动起来,我们看到树木睁开明亮的眼睛,我们听到小草生长的沙沙声,我们嗅到空气中芳甜的气味,置身其中,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太美了!而这一切都是这一场春雨的功劳啊!在这里,作者对雨充满了喜爱之情,把春雨写得亲切可爱。这段文字我最喜欢“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你的鼻子和嘴唇。”我忍不住作个深呼吸。(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段文字)3.同学们可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夏、秋、冬雨图。(师生共同欣赏其余三幅图)①夏雨图:夏雨有什么特点?热烈、粗犷的仅仅是雨吗?多媒体展示:热烈夏雨倾盆丰满大地展示诱惑粗犷教师小结:整段文字充斥着火热奔放的豪情。②秋雨图:在文中找出描写秋雨特点的词语。多媒体展示:端庄深情秋雨轻轻倾诉沉思纯净灵魂产生情思轻发光教师小结:“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此作者一扫古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与凄凉,更没有林黛玉“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的伤感。③冬雨图: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冬雨和南国的雪?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自然冬雨透明降临温暖带来蜜情平静教师小结:冬雨自然、平静给人带来异样的蜜情,真希望今年的雪能早点到来。归纳总结:王维的诗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也可说是“文中有画”了,作者抓住四季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如果说春雨是一个娇媚的少女,那夏雨可就是一个泼辣的大嫂了;如果说秋雨是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那冬雨可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作者在这里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二、悟1.体会情感:雨给作者留下了如此美的形象和记忆,雨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可爱。对四季雨景的描绘,可谓一条线索,除此之外,还能找出一条线索来吗?喜欢(美)爱恋(活力、滋润、流动)用了什么抒情方式?(齐读第1、6、7段)作者也曾说过:“我好像是属鱼的,因为只要下雨,我的身心便舒适起来,情绪进入那种静谧的活跃,灵感的泉眼似乎也滋润了。”这与作者有着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心是分不开的。2.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三、延伸拓展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感受,随着生活环境、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雨给作者留下了美的形象和记忆,作者对雨的感受始终没有变化,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生活在太平盛世,未能感受到时代的沧桑之变,而蒋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一生颠沛流离,心系朝廷,对雨的感受自然会发生变化。(多媒体展示、齐读)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师生共同赏析)听雨有两种境界: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怅莫名,雨声淅沥,益增愁思。结束语:  有人说“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地活着”,但我要说:“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那诗意的境界的,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用心观察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4.秋天【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3.结合具体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学习重点、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板书文题、作者)一、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1.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朗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2.学生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熟悉读歌内容。回答: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二、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意境美。1.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讲解:“农家丰收图”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丁丁之声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具有清静、清远的氛围。“霜晨归渔图”画面包括撒网、收渔、摇桨平常活动,在诗人笔下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也许在早年的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的。“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续言是少女心怀恋情。这一节五行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视角,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里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三节诗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第三节写人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2.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学生畅谈,教师归纳:(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朗、形声兼具的画面。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是收割的形象说法。“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圆圆:双关,既写了网的形状,又写出渔民的美好愿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鱼,是树叶,还是别的)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他肯定有所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冷雾”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6)作者说“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这之中的“枯涸”与“清冽”矛盾吗?为什么?  提示:不矛盾,“枯涸见石”并非整条小溪全部干涸,而且说水位下降,有的地方干涸,露出了石头,有的地方水浅了,于是看起来更清澈。(7)“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3.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请同学们为诗中的三幅画面各拟一则标题。教师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三、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1.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畅所欲言。)(2)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表现秋天,那么所有这些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注意板书。)(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结束语:《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5.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学习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指导学习《观沧海》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一)初读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二)细读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2.教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三)悟读合作探究: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第一层(开头两句):交待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言,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几句最能体现诗的博大胸怀。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背诵全诗。(多媒体出示图片)二、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一)初读1.听读诗歌,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二)细读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提示: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唐人以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三)悟读1.“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春水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大江之上,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挂在江面之上。2.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提示: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学生背诵诗歌。三、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一)初读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二)细读1.感悟诗意: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武溪、巫溪、酉溪、沅溪和辰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2.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景、叙事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诗人选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杨花,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怨的气氛。小结:渲染了气氛的黯淡、凄楚;描画了前路的遥远、险恶;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3.诗的后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4.“愁心”原是悲伤而沉重的,但愁心寄月随风的形象所给予读者的,为什么不是沉重压抑之感?在这首诗里,明月成了传送友谊的使者,长风也成了吹度明月的凭借。这夸张奇妙而又天真烂漫的想象,使这首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个性,而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也真切地表达出来。(三)品读1.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2.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3.本诗主题是什么?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背诵全诗。四、学生自学《天净沙·秋思》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一)初读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怎不叫人心碎肠断?(二)细读思考:《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读后明确: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三)悟读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背诵这首小令。结束语: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多诵读诗歌,在精美的语言与深远的意境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6.秋天的怀念【学习目标】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的。2.领悟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感受到母爱的熏陶。3.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母亲》每一句歌词都是一个你熟悉的生活片段,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处处都饱含着母亲的爱。从同学们深情的眼神里,我相信你们一定从画面中找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母爱是人们恒久歌颂的主题,著名作家史铁生就用文字表达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让我们带着一份感动,一份崇敬,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一、走进秋天——读出味道(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1.初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示例:(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正如作者所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秋天的故事。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就是因秋天的故事所引发,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2.读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朗读给大家听:(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是啊,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但他却没有了双腿,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也请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明确: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儿子着想。(二)走进母亲让儿子的“好好活”。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2)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3)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动作描写表现母亲的惊喜。(4)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扑”“抓”写出母爱的坚定与执着。2.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三个“悄悄”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耐心、细心,母爱的小心翼翼!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3.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体会母亲所说的“咱娘俩,要好好活,好好活……”的含义。母亲的疾病,让她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二、走出怀念——读出思考1.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后,那和母亲有关的秋天的故事,就深刻在心中,化作无比的怀念。就是这怀念,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到现在,这份对母亲的怀念已经整整33年。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这深深的怀念,让他懂得,好好活,不仅仅要有坚韧的意志,而且要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人生的另一种享受——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2.对于史铁生的“好好活”,我们是怜悯吗?感到他活得痛苦吗?那究竟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3.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从他们的感人故事中,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没有人能改变,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在困境中找到另一种生命的延展,用坚强的意志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好好地活着。结束语: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打击。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身,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要好好活着,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活出生命的高贵。7.散步【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美。2.品味揣摩语句,感悟语言对称之美。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学习重点、难点】1.品味揣摩语句,把握文章主旨。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一、尊老爱幼形象美1.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⑴散步的地点是:田野。⑵散步的季节是:初春。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⑷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⑸结果如何?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小路。⑹根据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本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面问题:⑴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分歧是如何解决的?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注意“熬”字。)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决定权在我。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3.跳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用“我喜欢  ,因为他(她)是一个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说话。总结归纳:我:孝顺、诚恳。我的母亲:慈爱顺从,爱护小辈。我的妻子:温柔贤惠。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二、诗情画意情境美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到特有的温馨和美好。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吗?找出文中你最欣赏、感触最深、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说话,先小组内互相说,再全班交流。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美在:⑴突出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⑵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而庆幸。⑶与前文“太迟太迟”与“总算来了”相照应。又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一句很美,美在:开门见山,刻画了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美在句式有强调的意味,显得郑重其事。“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一句很美,美在: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又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两句美在:运用对称的句式写出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一样。这些句子将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衬,形式上有对称之美,内容上也富有情趣。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很美,美在:“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中加点词能否互换?请说出你的理由。明确:
本文档为【部编版新人教2019-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全册教案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36.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帝释天
多次参与中考阅卷,10年一线教学经验
格式:doc
大小:56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9-06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