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举报
开通vip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PAGE\*MERGEFORMAT1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观察厨房中常见物质的特征,并依据特征推测物质可能的用途。第二部分是学生收集、观察、分析厨房中常见物质变化的现象。第三部分是学生比较每种物质变化前后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科书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具有统摄性和基础性,在本单元后续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教...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PAGE\*MERGEFORMAT1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观察厨房中常见物质的特征,并依据特征推测物质可能的用途。第二部分是学生收集、观察、分析厨房中常见物质变化的现象。第三部分是学生比较每种物质变化前后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科书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具有统摄性和基础性,在本单元后续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教科书的研讨部分是对本课学习的迁移和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本课所学内容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在“厨房”这个熟悉的地方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的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水”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到有些变化只会让物体的形态发生改变,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认识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构成物体的物质也会发生变化,即化学变化。但是,学生对不同的物质变化分析和判断能力不足,会有解释不清的情况,教师可以提供文字、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获取与物质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有关的信息。【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厨房里的常见物质及其变化,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知道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区分不同的物质变化。能运用证据说明自己的观点。[探究实践]对厨房中的物质特征及其变化进行观察描述,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并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厨房物质及其变化的活动,发展探究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厨房中的常见物质,描述其特征、用途及发生的变化。[难点]能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对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变化进行拍摄,辅助学生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学生]1.水、食盐、玻璃杯、铁锅、苹果等厨房中常见的物质;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课本、桌椅、食物、动植物等图片。提问:这些都是什么?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2.讲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各种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3.课件出示厨房图片。提问:你留意过厨房里的物质吗?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4.讲述:今天我们就走进厨房,学习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例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引导学生观察厨房里的物质,并试着描述其特征和变化,激发学生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二、观察、描述厨房中的物质(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苹果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观察记录单1.过渡: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厨房中的这几种物质?预设:颜色、形状、软硬、状态、传热性能、易碎性能等。小结:我们可以借助感官认识和已掌握的科学知识,从材料特征、状态特点等方面去观察和描述物质。2.课件出示观察记录单。教师引导:(1)多角度观察厨房里常见物质的特征并记录;(2)根据特征推测物质可能的用途并记录;(3)完成后组内轻声交流,做好汇报的准备。3.小组观察、记录。4.全班交流、汇总。5.小结:原来,厨房中的物质有这么多特征和用途。[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描述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典型特征,并根据特征推测可能的用途,渗透物质特征决定着物质用途的规律。三、发现厨房中的物质变化(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苹果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1.过渡:这些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你们观察过它们发生哪些变化?预设:水会沸腾、食盐会溶解、玻璃会裂开、铁会生锈……2.提问:厨房里你还观察过哪些物质变化?这些变化都相同吗?3.讲述: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物质变化的较快,有些物质变化的较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厨房中的物质都在变化,并在大量的实例中对物质的不同变化有所感触。四、比较厨房中不同的物质变化(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厨房里常见物质变化的过程视频1.谈话:我们已经发现物质变化的速度不一样,除此之外物质变化还有什么不同?2.课件出示烧开的水、冰融化、铁生锈、苹果氧化的视频。提问: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每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几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产生新的物质吗?预设:水在烧开的变化过程中,温度在升高但水本身这种物质没有变;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冰和水仍是同种物质;铁生锈的过程中,产生了容易脱落的铁锈,是新物质;咬过后久置的苹果,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2.小结: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这两种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温度、大小、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像这样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物理变化。铁生锈,咬过后久置的苹果,这两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像这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高清视频观察4个典型物质的变化过程,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五、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变化(预设9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燃放的烟花、生锈的铜狮、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图片。提问:这些变化改变的是什么?是否有新物质产生?2.出示这三个变化的文字资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概括。3.讲述:这三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4.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5.小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叫物理变化,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物质,叫化学变化。6.课后探究: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并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设计意图]把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延伸到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它们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用文字资料加以补充和完善,帮助学生获取与化学变化有关的信息,并激发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疑难解答】1.学生在比较厨房里不同物质的变化时,生活经验不足,无法获取物质变化现象的信息时,怎么办?利用视频快进剪辑的方式,先用手机拍摄某物质的变化过程,然后通过剪映等视频剪辑软件,对视频进行快进处理,可以适当标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现象。让学生亲眼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搜集物质变化的相关信息,更全面地比较每种物质变化前后的相同和不同。2.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情况经验不足时,怎么办?燃放的烟花、生锈的铜狮、泡沫灭火器灭火等生活中的这些物质变化解释不清时,教师可以提供文字、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搜集物质变化的相关信息,以便学生分析、概括物质变化的不同,明确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教学后记】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材简析】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聚焦,指出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部分探索,分为三个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白醋和水分别与白糖、小苏打、食盐混合,发现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体(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其他均没有产生新物质;二是引导学生利用密封袋来收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三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中哪些物质与白醋也会产生气体。第三部分研讨,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有什么特点?和人类有什么关系?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探究,培养学生寻找化学变化的证据,提升观察、记录、汇报交流的能力,在证据的基础上提升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能力,从中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学情分析】在第一课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且物质的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学生已接触过小苏打和醋,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经验不足,因此能学生激发探索欲望。学生已经听说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但对其特点和人类的关系缺乏认识,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增量之所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醋与不同物质混合,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比如产生气体。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运用证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探究实践]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变化,利用感官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用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得信息,能根据问题整理信息,作出交流。[态度责任]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不同物质与水和白醋分别混合实验,细致观察,以实验现象为依据来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难点]根据实验现象运用证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微课;2.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3个、滴管2个,少量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鸡蛋壳,贝壳。[学生]每组提供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3个、滴管2个,少量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教学过程】一、聚焦物质变化中产生的现象(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状等,比如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比如生锈的铸铁锅、咬过后放置的苹果,我们说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2.过渡:你看,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出示烟花绽放图片,提问:烟花绽放时有哪些现象?它是化学变化吗?预设:有颜色、声音、光、气味等现象出现。4.小组交流,全班汇报。5.教师小结:烟花绽放时会有光、热、其他颜色产生,它们都是不同于原来的物质,产生了新的物质,都是化学变化。6.出示图片: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醋。把醋和水分别与这些物质一一混合,会有哪些现象产生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板书课题:产生气体的变化[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内容,引出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着一些变化,伴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简单有效,为后续探究留有充足时间;从烟花绽放到厨房中熟悉物质,明确本节课研究主题——产生气体的变化。二、探索和研讨产生气体的变化(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塑料瓶盖、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醋、密封保鲜袋、滴管、勺子、一次性透明杯子、鸡蛋壳、贝壳、微课、课件(一)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1.PPT出示材料:2组塑料瓶盖中分别装有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滴管,白醋,水。2.提问:如果用水和白醋分别与它们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什么现象?3.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预测。4.教师介绍实验方法(PPT)。①在1、2、3号瓶盖中滴入少量水;②在4、5、6号瓶盖中滴入少量白醋;③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5.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6.小组内交流,准备全班汇报。7.交流研讨: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它们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瓶盖时,会有一种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白醋和小苏打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其他5个瓶盖中没有观察到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8.是不是如大家所说的这样,我们再来看视频。教师播放实验视频。(二)收集产生的气体1.谈话:同学们,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体都被释放到了空气中你有什么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收集这种气体吗?2.小组交流:怎么收集气体?3.全体交流,并引导收集气体的办法(PPT)。①取一个密封袋,在里面装入五滴管白醋;②将装有小苏打的瓶盖小心地放入密封袋中;③尽量排出袋内的空气,封好密封袋的封口,然后将瓶盖翻到,让小苏打和白醋混合;④仔细观察现象。4.[教师]在这个实验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5.学生收集气体,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6.研讨: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这种气体有什么特点?和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①学生阅读资料,自主交流。资料: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把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仅占0.03%,但它与人类的关系却非常密切。它是一种工业原料,在工业上用于制纯碱、尿素、糖和汽水等。它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新鲜空气;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保藏容易腐败的食品,也可以人工降雨;二氧化碳既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又能给人类埋下祸根。它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之一,大气层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因此我们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②学生结合资料开展研讨交流。(三)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与白醋产生气体?1.[教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跟白醋混合产生气体吗?2.学生交流。3.[教师]今天在课堂上我们来试一试,在鸡蛋壳、贝壳中加入白醋会产生怎样的现象?4.演示实验:在鸡蛋壳、贝壳中加入白醋。(有条件的可以分组,无条件的可以看微课)5.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有气体产生。[设计意图]活动分层,从对比“水和白醋分别与白砂糖、食盐、小苏打混合”,到收集气体,再延伸到白醋与身边物质混合,活动环环相扣,逐步递进,利于学生知识的架构与思维的提升,亲历实验与配套的视频能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发展做出铺垫。三、拓展(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微课1.除了鸡蛋壳和贝壳,还有其他物体能与白醋混合产生气体吗?(播放微课)2.观看视频。3.谈话:它们产生的气体跟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一样吗?大家课后去查阅资料。[设计意图]视频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把科学与生活融合,让学生感知科学就在身边,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它们的新物质,所以我们知道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也知道这种物质是二氧化碳。生活中还有与白醋混合产生气体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吗?大家在课后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继续学习。[设计意图]小结梳理,利于学生学习和提升;设疑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去课后学习,明确科学的学习不仅在课堂,还在课外,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疑难解答】1.本课中涉及的实验多、材料多,在常态课中如何准备相应的材料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1)材料问题。发挥学生和小助手的作用,提前一段时间让学生开始收集瓶盖,有了第一批材料后进行妥善保管;让六年级小助手一起准备相应的材料,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培养,如提前一天询问带什么材料,课前准备相应的课前准备等。(2)关于课堂有效性。当实验一多,课堂中很容易出现以下两种现象,①课堂时间不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②学生纪律不好。针对两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实验材料提前准备,实验可以进行分组、演示相结合,也可以有效应用微课等;可以用实验材料去调控学生纪律,用小组捆绑的形式助力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后记】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产生新物质。因此对新物质的观察与辨别是确定化学变化的关键要素。本课聚焦环节教材直接提出了探索的主题,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的产生过程。探索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实验观察蜡烛产生新物质,加热白砂糖产生新物质,以及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学生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并且通过变化现象与产生物质的观察与分析,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产生,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研讨环节,探讨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生活的利害关系,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情分析】在前几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关注到物质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同时他们也会产生“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疑问。同时认识到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这为本课学生判断化学变化奠定了认识上的推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看过蜡烛的燃烧,但没有有意识的去关注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学生也很少去加热白糖,这两个探索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富有意义的。【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知道有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科学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式,运用证据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科学实践: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会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在实验中,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来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态度责任]在实验过程中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好习惯,能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实验中发现新物质的产生,运用证据和推理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难点]能通过观察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糖实验,认识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蜡烛、蜡烛底座、玻璃杯、玻璃片、试管架、火柴、护目镜、白手套、白砂糖、金属勺子、牙签、贴纸。[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蜡烛、蜡烛底座、玻璃杯、玻璃片、试管架、火柴、护目镜、金属勺子、白手套、白砂糖、牙签(以上物品每组一套)。【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火柴燃烧图片)问: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你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样产生的吗?(生交流)2.(ppt出示蜡烛和白砂糖)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很常见,今天我们用蜡烛和白砂糖这两种常见物质,通过实验来研究它们的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物质。[设计意图]聚焦研究目标,明确研究主题。]二、提出问题,实践探究(预设25分钟)(一)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材料准备:蜡烛、火柴、玻璃杯、玻璃片、试管夹1.ppt出示点燃的蜡烛,问:“蜡烛在燃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吗?怎样证明我们的想法?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作出交流。2.出示实验方法,先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悬空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方,观察玻璃杯内壁的变化。再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将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2秒,观察玻璃片的变化。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3.请学生交流实验中的注意点,教师ppt出示温馨提示。(1)实验前戴好护目镜。(2)玻璃杯悬空倒扣时不能把蜡烛封闭。(3)注意安全,不用手触摸刚加热的玻璃片。(4)仔细观察,及时记录。4.学生进行探究活动。5.交流汇报。[教师]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吗?你这样说的证据是什么?小组上台交流,组间交流补充。教师小结后提问,“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固态的蜡烛会变成液态的蜡流下来,火焰熄灭冷却后流下来的液体蜡又变成了固态,这个现象是什么变化?”学生做出交流。[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观察白糖加热的过程中观察的更仔细,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二)加热白砂糖产生新物质材料准备:不锈钢勺子、白砂糖、蜡烛、火柴1.ppt出示材料,加热白砂糖的变化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你打算怎样研究?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在勺子中加入少量白砂糖,将勺子放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白砂糖的变化。要注意安全,不要被烫伤。及时观察记录,并思考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3.学生进行探究实验。4.学生研讨: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吗?5.教师小结: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加热过程中白糖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这是有颜色的新物质。加热后散发到空气中有特殊气味的是新物质。最后产生的黑色物质是新物质。[设计意图]让学生养生仔细观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为下一环节寻找身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做好铺垫。](三)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材料准备:课件1.ppt出示燃烧的蜡烛、加热后的白砂糖,问:像蜡烛、白砂糖这样在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现象,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产生新物质的变化?2.学生交流。3.课件出示钢铁生锈、虾煮熟后变化的图片,烘培蛋糕视频,以及相关化学变化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三、分析现象,交流研讨(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学生交流研讨:化学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2.提问:哪些变化是有益的?哪些变化是有害的?学生举例。3.教师出示视频与文字资料供学生研讨交流。4.小结:化学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有些是有益的,比如用面粉做蛋糕,牛奶做酸奶,有些是有害的,比如铁生锈、垃圾燃烧等。[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变化的意义,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探究的兴趣。]四、提出要求,拓展延伸(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微课1.学了这节课以后,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在发生化学变化,并产生了新物质,有一些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中还伴随着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是有益的,有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是有害的。2.课后用面粉、鸡蛋等材料来烘培蛋糕,并仔细观察在变化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设计意图]在活动发展研究食物变化的兴趣,同时为下一课的内容做好铺垫。]【疑难解答】1.学生在生活中较少了解物质变化,在上课过程中举例变化中产生到新物质有困难怎么办?老师上课前多寻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资料,最好是有视频解析的,可以在举例之前先让学生看看视频、资料,从而激发他们去回忆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这些化学变化。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在蜡烛火焰上加热,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用什么实验替代?可以用金属勺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金属勺子的底部发生的变化。附:学习材料钢铁生锈:钢铁生锈,是因为铁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接触就会生锈。铁锈是一种棕红色的物质,它不像铁那么坚硬,很容易脱落,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如果不及时除去铁锈,海绵状的铁锈特别容易吸收水分,铁也就被腐蚀得更快了。面粉烘培蛋糕:用面粉烘制蛋糕的过程中,酵母中的转化酶、麦芽糖酶和酒化酶等多种酶,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将面团中的淀粉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糖、氨基酸、有机酸和脂类等。脂类使面团具有一定的芬芳,二氧化碳让面团变得蓬松、多孔、柔软、有韧性。淀粉在发酵过程中被分解为麦芽糖,所以面粉在发酵后有糖化或液化的现象。各种有机酸以乳酸为主,使面团呈现酸性,发酵温度越高,糖分越多,乳酸发酵越快。虾煮熟变红:虾体表的颜色主要是由其甲壳真皮层中的色表细胞所决定的。虾煮熟变红是由于虾的外骨骼的色素区内含有一种虾红素(也叫虾青素),该色素原为橙红色,可与不同种类的蛋白质相结合,变为其他颜色。当蛋白质被破坏、变性或与虾红素分离时,颜色即变为原来的橙红色,因此虾煮熟后外壳会变为红色。【教学后记】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材简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第4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从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如产生气体、水和其他物质。本课是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观察铁钉生锈的变化过程以及更多物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上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最终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难点在于许多物理变化也像化学变化那样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那么,如何区别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几种典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物质变化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比如,铁钉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许多现象发生,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判别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依据证据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科学实践: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探究铁钉生锈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态度责任]尊重证据,当结论不一致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对于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加以关注,知道人们能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物质的变化,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判断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现象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铁钉生锈阅读资料;牛奶、白醋、红墨水、清水、搅拌棒、静置的泥水。[学生]白醋、牛奶、“铁钉生锈过程”记录表、铁钉生锈阅读资料。【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聚焦物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通过PPT呈现实验图片(蜡烛燃烧、塑料袋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后、白砂糖加热实验)提问:这些物质变化的实验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在这些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哪些现象?2.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揭题)。[设计意图]回顾前几节课实验发生的现象,聚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二、观察各种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预设25分钟)(一)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材料准备:牛奶和白醋1.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很多现象,例如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蜡烛燃烧的现象是发光、发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是产生气体,加热白砂糖的主要现象是颜色改变。2.谈话: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品(出示白醋和牛奶),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动手试试吧。3.学生观察完两种物品的特点后,将白醋倒入牛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描述:产生的物质沉在底部。板书:产生沉淀。4.研讨:牛奶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吗?你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教师小结:牛奶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沉淀物,这是不同于白醋和牛奶的新物质,因此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设计意图]通过白醋和牛奶的混合引入新的变化现象——产生沉淀;初步判断白醋和牛奶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引发思维冲突;进而引导学生探究铁钉生锈的例子,寻找证据。](二)观察、分析铁钉生锈的过程材料准备:提前一周让学生开始做铁生锈的实验1.上星期,老师让同学们做了铁钉生锈过程的长期观察实验,铁在生锈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现象能说明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吗?2.出示铁钉生锈连续几天变化的对比图片,请学生分享观察记录,并从记录中寻找证据。学生做出交流。3.提问:还有哪些证据能说明铁锈和铁是不同的物质?4.再播放一段微视频——铁和铁锈的比较。提问: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们的观点?学生交流:铁锈与铁相比,在颜色、光泽、硬度、导电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说明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因此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5.谈话:铁钉生锈产生的铁锈是新物质,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而且这个化学变化比较缓慢。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和什么有关?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学生阅读铁生锈资料。学生交流: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6.铁生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铁生锈?这些措施能防止铁生锈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小结:生活中用喷漆、刷油、电镀等方法防止铁生锈,将铁与空气和水分隔绝,就可以达到防锈的效果。在铁中加入铬或镍等金属制成不锈钢,在表面形成钝化膜,与水和空气隔绝,因而也不易生锈。[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长期观察实验发现,铁钉生锈的过程会发生颜色改变和产生沉淀物,但这些证据还是不能让学生相信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于是,教师通过视频找到证据,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钉生锈发生了化学变化。]四、判断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活动手册1.刚才我们通过讨论、观看视频,寻找证据,我们发现:铁在变成铁锈的过程中,颜色、导电性、光泽等都发生了变化,铁锈是一种区别于铁的新物质,因此我们判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2.出示一组图片:电灯发光、墨水滴进水中、静置泥水、水沸腾。这些变化都有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3.虽然这些变化过程中也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和气体,但在变化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因此他们是属于物理变化。4.小结:物质发生变化伴随的现象可以初步作为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但最终还要看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设计意图]通过对变化中伴随的现象的研讨,得出变化中的现象是初步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产生新物质。]【疑难解答】铁钉生锈在课堂上无法直接呈现,课后布置学生执行力不够,无法长期坚持观察。怎么办?首先,教师自己做一做铁钉生锈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照片和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上课时学生观察的素材。最好的方式还是鼓励学生亲自实践,提前约一个月布置该任务,可以下发一张记录表,让学生随时记录,每周利用科学课课前或者课后几分钟,交流下发现,奖励一些观察记录较好的同学,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个实验中来。附:学生学习材料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同样是铁制品,有的很容易生锈,有的却很难生锈。放在潮湿地方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放在干燥地方的铁制品不容易生锈;裸露在空气中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涂了油漆的铁制品不太容易生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铁生锈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分和氧气是铁容易生锈的原因。光有水不会使铁生锈,只有当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里时,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才会生成一种叫氧化铁的东西,这就是铁锈。铁锈是一种棕红色的物质,它不像铁那么坚硬,很容易脱落。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如果不及时除去,海绵状的铁锈特别容易吸收水分,铁也就锈得更快了。【教学后记】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聚焦地球家园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由三个探索活动组成,第一活动是认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通过研讨问题“我们怎么判断出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引领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第二活动是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通过前两个活动进一步研讨“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引领学生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活动三是认识石油、钢铁、化肥等资源的利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研讨“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旨在引领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意识到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研究视野从厨房、实验室、生活中拓宽至整个地球家园,从更宽广的视野探讨认识化学变化与人类的关系。【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的现象。同时,学生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从变化的视角来认识周围常见事物的意识。对于“地球家园”,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家庭成员”如动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运动的认识,但是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拓展关于化学变化的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和实物观察,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和推理寻找证据,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建立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探究实践]通过查阅资料和观察比较活动,寻找证据和逻辑推理,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过程。[态度责任]能够怀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愿意与他人交流信息分享观点。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煤并结合阅读资料,运用证据和推理解释煤的形成过程。[难点]认识大气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若干矿石、宝石和煤块标本;3.相关视频资源。[学生]1.若干矿石、煤块标本;2.相关阅读资料;3.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谈话: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探究了有关化学变化的内容,老师想考考你们。提问: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化学变化?学生回答。2.过渡:正是这些化学变化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提出问题: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揭示课题: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板书)。[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前四课的主要化学变化,聚焦课题,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研究视野拓宽至地球家园,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家园化学变化的兴趣。二、认识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若干矿石、煤块标本、相关阅读资料、观察记录单、课件(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预设15分钟)1.出示图片:大地之下的矿物、金属、宝石、煤、石油等“宝藏”。思考:这些“宝藏”是怎么形成的?聚焦问题:地底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2.观察一块煤,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领取一块煤,仔细观察并完成记录。3.阅读资料卡,推测煤是如何形成的。讨论:通过阅读资料,你认为煤是怎样形成的?4.研讨与交流。(1)展示学生的活动单,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煤的信息。(2)研讨:利用这些证据猜测一下煤是怎样形成的。教师都要追问:“这样推测的依据是什么?”(3)播放煤形成过程的视频,说说科学家的推测和我们的推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研讨:你认为煤的形成是否经历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你认为煤和原来的植物还是一样的吗?[设计意图]本环节启发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即产生新物质来对煤的形成过程做出分析,引领他们通过对煤与植物的特征比较,证明煤是远古植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二)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预设10分钟)现代社会,煤的燃烧会造成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下降。因此,科学家们作了一个关于地球发展历史中氧气含量变化的研究。1.出示图片: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2.研讨: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经验做出推理。教师提供光合作用影响空气中气体成分含量变化的视频资料,供学生对照分析。3.小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这个化学变化调节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使我们的大气层中气体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研讨: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可能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经验做出推理,教师提供相关资料供他们对照分析。(三)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预设5分钟)1.煤是植物经过亿万年缓慢的化学变化形成的资源,大地之下除了煤,石油也是重要的资源,它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石油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出示课件。2.研讨:石油变成塑料、沥青等过程是化学变化吗?3.小结:煤和石油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它们是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的不可再生能源,所以我们要节约能源。[设计意图]提供相关资料并组织学生阅读、整理,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中的许多用品都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的,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三、说说我们的新发现(预设5分钟)1.研讨: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2.研讨: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设计意图]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尝试小结地球家园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并通过举例更多的化学变化,意识到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疑难解答】1.对于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能更直观地看到光合作用下氧气浓度的变化?利用气体浓度检测器,将看不到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转变为看得见的数值。学生通过持续观察与记录,并将数值绘制成曲线图,可以直观地发现光合作用下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2.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部分,涉及的化学变化较为复杂,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提供学生更多的辅助资料,如阅读资料、视频资料等,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资源利用过程与化学变化的关系。通过石油与燃料、塑料、沥青等材料的对比,铁矿石与铁的对比,原料与药品的对比,化肥生产前后对比等,认识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后记】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6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物质的变化。其实,生命体内每时每刻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本课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索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化学变化的兴趣。本课在聚焦“我们人类生命体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的问题后,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从小到大身体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进一步从物质变化的视角了解人体能量和营养的来源都与化学变化有关。接着展开探索,通过观察和探究食物中的化学变化,判断食物在身体各个消化器官中发生着哪些变化;通过关键问题“我们的身体中还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的研讨,拓展认识情绪变化、食物中毒、药物治疗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识基础:1.已初步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有能量的概念。3.知道人体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4.知道淀粉可以用滴加碘酒变色的方法进行检验。但在以下几方面存在认识不足:1.学生都有吃米饭的经历,但很少有学生关注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感受品味米饭变甜的体验。2.学生对于食物在各个器官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认识是模糊的。3.对于情绪的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关,学生基本没有了解。所以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辅助。例如,提前让孩子细细品尝米饭,感受米饭的味道变化;通过回忆呕吐、拉肚子等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食物在消化器官中的变化;通过资料阅读了解情绪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食物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阅读资料知道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现象,推理、概括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是化学变化。[探究实践]在实验中能寻找证据解释和判断食物在人体消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阅读资料,分析人的情绪变化与化学变化有关。[态度责任]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进行探究,能基于证据得出结论。【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生命体内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难点]能基于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测食物在各消化器官中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干燥的粉条、火柴、蜡烛。[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米汤、试管两支、小烧杯三个、大烧杯一个、碘酒、滴管若干、37℃的温水。【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聚焦问题(预设2分钟)1.师: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主要研究的都是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上一节课我们还研究了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知道了煤的形成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化学变化,那么在动物和人类的体内,每时每刻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学生交流。2.师: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回顾梳理学过的典型化学变化,通过问题聚焦研究内容,指明研究主题。]二、我们身体的变化(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二年级时制作的时间胶囊、干燥的粉条、火柴、蜡烛。1.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制作的“时间胶囊”也到了该开启的时候,请同学们组内展示并说一说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展示交流)2.班级交流,统计分析我们从婴儿长大成现在的样子,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板书)预设:长高了,变胖了,手脚变大,力气变大等。3.思考: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预设:我们每天都在吃东西,从食物中获得营养和能量。4.教师演示燃烧干燥粉条的实验,明确食物具有能量。小结:食物具有能量,一些干燥的食物能够被点燃,说明食物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并且能够以燃烧的形式释放出来。[设计意图]从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出发,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身体发生变化的原因——食物中的能量转换成人体的能量。干粉条的燃烧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食物中蕴藏的能量,帮助学生理解食物中蕴含着能量。]三、食物在生命体中的变化(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米汤、试管两支、小烧杯三个、大烧杯一个、碘酒、滴管若干、37℃的温水。1.过渡: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并不是像燃烧那么简单地释放出能量,而是需要经历更复杂、更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2.师:老师课前让你们去感受的食用米饭,你推测米饭在身体里发生了什么变化。3.学生小组合作,判断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经历了什么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4.全班研讨。问:米饭在口腔中是不是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生:不是,也有化学变化。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引导学生回忆刚吃米饭时和反复咀嚼米饭后的不同感受)预设:刚吃米饭时,没有味道,反复咀嚼米饭,米饭有了甜味。5.播放微课:米饭在口腔中的化学变化模拟实验。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7.交流汇报:1号试管……,2号试管……,我认为……。8.小结: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也是一种更复杂的化学变化,最终成为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一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身体的一部分。[设计意图]通过探究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中经历的变化,引领学生思考究竟有没有新物质产生,生活中有没有例子可以成为自己推测的证据。在逐步分析、比较、推测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食物消化过程中存在化学变化,并进一步产生探究事实真相的欲望。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模拟实验,用直观的证据证明口腔中也发生着化学变化,深化学生认知。]四、生命体中的其他化学变化(预设8分钟)1.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实验的过程非常投入,看到实验现象的时候特别兴奋,不禁有一个疑问,人的情绪是不是与化学变化有关呢?2.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多巴胺、内啡肽等化学物质的相关资料或视频,帮助学生认识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3.师: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预设:呼吸、产生汗液、细胞产生与灭亡等。4.交流研讨:有些时候,我们会看到药物和食物中毒的例子,药物和食物中毒与化学变化有关吗?5.教师提供资料,学生阅读后交流。[设计意图]通过资料阅读与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命体中化学变化的认知,生命体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五、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诸多变化都和化学变化有关,人体、植物、动物等生命体的生长变化都和化学变化息息相关。【疑难解答】本课学生学习了很多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课堂上如何建构学生的自主学习?生命体中一些化学变化的认识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教师会通过资料卡或科普视频的方式呈现。但是单纯的阅读、观看后交流不能让全体学生都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深入思考。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准备的资料,设计有特色的汇报资料卡,既让学生在阅读资料后能有材料与组内交流,充分开展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班级的集体交流研讨与展示。【教学后记】7.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梳理和提升。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聚焦美丽的化学变化,将从“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及“关注我们的环境”三方面开展探索,从“美丽”视角来进一步梳理化学变化与我们亲密无间的关系。“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动态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并感受变化的神奇。“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能美化、方便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环境”则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也可能产生“不美好”,人类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变化并不陌生,生活中看见过很多的化学变化,像蜡烛燃烧、燃放烟花、苹果被氧化等现象都是化学变化。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理解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他们对物质变化也有了更深入、清晰的认识,逐步认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将紫甘蓝滴入白醋、小苏打、肥皂水的实验,知道紫甘蓝与白醋、小苏打、肥皂水的反应是化学变化,认识到化学变化的美丽。[科学思维]用举例、分析、概括的方法,认识到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和方便。[探究实践]在紫甘蓝和白醋、小苏打、肥皂水反应的实验中,观察并描述反应的过程及变化。[态度责任]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能关注化学变化和我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认可化学变化对我们的帮助。【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描述紫甘蓝液体和白醋、小苏打和肥皂水的反应。[难点]能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紫甘蓝、白醋、小苏打、肥皂水,物质变化的视频。[学生]紫甘蓝、白醋、小苏打、肥皂水。【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出示常见的化学变化图,讲述:这些现象都是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化学变化也可以很美丽。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哪些美丽的化学变化?2.交流,教师板书课题:美丽的化学变化[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唤醒学生已有的对化学变化的认知,在交流中开始新课的教学,明确本课的研究主题。二、探究紫甘蓝叶遇到不同液体的变化(预设25分钟)(一)探究紫甘蓝叶浸泡在白醋和水中的变化材料准备:紫甘蓝叶、白醋、烧杯、滴管1.出示紫甘蓝和白醋,生观察交流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并交流。2.提问:将紫甘蓝叶分别浸泡在白醋和水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3.微课介绍实验的方法。4.分组合作探究紫甘蓝叶分别浸泡在白醋和水中,记录实验现象。5.小组汇报交流。(预设:紫甘蓝叶和白醋混合后慢慢出现了红色。紫甘蓝叶和水混合后还是紫色。)小结:紫甘蓝是紫色的,白醋是无色透明的,浸泡在一起时会变成红色,这是化学变化,也是美丽的化学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对紫甘蓝和白醋的变化的研究为后面探究紫甘蓝和其他液体的反应做好知识和技能上的铺垫,让学生意识到紫甘蓝遇到不同的液体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二)探究紫甘蓝液体和其他液体的反应材料准备:紫甘蓝液体、雪碧、小苏打水、肥皂水、滴管、烧杯1.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液体比如像雪碧、小苏打水、肥皂水,它们遇到紫甘蓝叶的液体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进一步交流猜测,并说明猜测的依据。2.小组合作探究紫甘蓝液体和雪碧、小苏打水、肥皂水的反应并记录实验现象。3.小组汇报交流(紫甘蓝液体遇到雪碧也会变红色,遇到肥皂水和食用碱会变成绿色。)4.小结:通过实验发现白醋和雪碧可以使紫甘蓝液体变红,肥皂水和食用碱能使紫甘蓝液体变绿,这些变化都是属于化学变化。三、探究化学变化对生活、环境的影响(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1.引导: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出了各种漂亮的色彩,美化我们的生活,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课件出示各种化学染料以及织染的色彩艳丽的衣物。2.提问: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例子呢?小组交流讨论。3.小组汇报交流。教
本文档为【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鹿哥
积极参加教研教改,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活动设计曾荣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励。
格式:doc
大小:86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3-04-02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