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汉语课件第六节

古代汉语课件第六节

举报
开通vip

古代汉语课件第六节第四单元第十三课介词第十四课连词第十五课语气词第十三课介词一、介词的定义及特点•定义:用来介绍和引进词与词(词组)之间关系的虚词。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一种词类。•动词属于实词,在句子里主要充当谓语;•介词属于虚词,介宾结构主要用在谓语前面作状语,或是用在谓语后面作补语。•介词所表示的语法和现代大致相同,只是古代汉语中介词有以下三点特点——1、介词宾语有时省略古代汉语的介词宾语在介词位于谓语前面充当状语时有时可以省略。介词宾语:就是放在介词后面的名词、...

古代汉语课件第六节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介词第十四课连词第十五课语气词第十三课介词一、介词的定义及特点•定义:用来介绍和引进词与词(词组)之间关系的虚词。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一种词类。•动词属于实词,在句子里主要充当谓语;•介词属于虚词,介宾结构主要用在谓语前面作状语,或是用在谓语后面作补语。•介词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的语法和现代大致相同,只是古代汉语中介词有以下三点特点——1、介词宾语有时省略古代汉语的介词宾语在介词位于谓语前面充当状语时有时可以省略。介词宾语:就是放在介词后面的名词、名词短语。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为”省略宾语“我”,译文:明天早晨宴请士兵,为我打败刘邦的军队。)2、介词宾语有时前置(介词的宾语大多放在介词后面,但也有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例: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介宾“谁”放在介词“与”之前,译文:如果死者可以复生的话,我们跟谁在一起呢?)3、一些介词结构的位置较灵活(“以”“于”可放在动词后也可放在动词前。)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放在动词前)何不试之以足。(介词放在动词后)为什么不用脚去试一试呢?这是状语后置句。“以足”是“试之”的状语。“之”指代的应该是“鞋”二、古代汉语常用介词介绍(一)于(於、乎)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涉及的范围,可译为“在”“从”“向”“到”“在……方面”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于:从)敏于事而慎于言。(于:在。。。方面)对于做事情很敏捷,对于言语很谨慎。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或“对于”例: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告于:告给)3、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动词的后面充当补语,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更……”例:苛政猛于虎也。(比虎更勇猛)4、用在被动句的动词后面,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例: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译:被庄公擒获。“乎”引进被动句的行为主动者。)(二)以“以”本来是动词,基本意义是“用”。虚化为介词,其用法也多与“用”(凭藉)的意味相关。1、介绍动作行为凭藉的工具、手段、条件、依据,可译为“用”“拿”“凭”“根据”。例: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依据)B,醒,以戈逐子犯。(以:用…..)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2、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或涉及的人。“以”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时,相当于“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秦国不把城池给赵国)3、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动机,可译为“因为”。例: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以一笑之故:因为……的缘故)看看这小子,就想因为(姬妾对他的残疾)笑了一下而杀了我的美人,不也太过分啦!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例:文以五月五日生。(以:在……)201410简答39题[评分参考]本题共8分,说明用法,每项1分,共4分;归类正确,每项0.5分,共4分1引进动作行为设计的处所、时间等。如(2)(5);2用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1)(7);3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如(4)(8);4引进比较的对象。如(3)(6)。201410简答39题1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老人的意识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2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哪个国家的政事3苛政猛于虎也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4赵氏求救于齐5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他便不再唱歌6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7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以前我对人的态度是,只要听到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三)为•“为”在古代原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音wéi,虚化为介词后,除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主动者时读音仍为wéi外,其余的介词用法读音均为wèi。1、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为”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可译为“给”“替”“帮”。例: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给)。(犀首公孙衍率领魏军与齐军战于承匡,未能取胜)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介绍动作行为原因的“为”可译为“因为”,介绍原因的“为”可译为“为了”。例:十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因为)3、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例:兔不可復得,而身为宋国笑。(被)再没有兔子被他捡到,而他的行为却受到宋国人的讥笑.(四)与介词“与”也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介绍出动作行为发出时所小溪主的对方。可译为“和”“同”“跟”等。例:王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楚昭王割破子期的心口取血与随国人进行了盟誓。(与:和,同)2、介绍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例: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对……来说”例:秦之与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与:对…..来说)(译文:秦国对于魏国来说,就像人内部的隐疾一样)第十四课连词一、连词的定义及特点•连词是在词、词组、分句、句、句群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一类虚词。连词与介词不同之处在于——介词:能带宾语,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连词:不能带宾语,只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例:1,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以”后带宾语“诸侯之师”)2,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以”连接“登”和“望”两个动词短语)二、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一)而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关系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连接并列关系可以译为“又”或不译,连接递进关系可以译为“并且”“而且”。(一般连接动动,或形形,或分句,很少连接名名)例:A,公子鲍美而艳(连接并列的形容词,不用译)B,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连接并列复句)C,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连接名词性词组)(四)与介词“与”也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介绍出动作行为发出时所涉及的对方。可译为“和”“同”“跟”等。例:王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楚昭王割破子期的心口取血与随国人进行了盟誓。(与:和,同)2、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原因、条件、目的等关系。例:觉而起,起而归(先睡醒后起来,先起来后回去)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而”前面的是后面“食之”的条件)(译:让子路留下来,杀鸡做小米饭给子路吃)•3、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或性状在整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而”带有表转折的意味。例: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而”连接前后性状“温和”与“严厉”,“威严”与“不凶猛”,“恭谨”与“安详”都是相对的关系。4、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可以不译。例: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连接“时时”状语,和“间进”这个谓语)(译文:几个月之后,断断续续地有人来进谏)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转折或假设关系。例: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主语,“无仪”谓语)(译文:人不如老鼠,居然没有威仪)(二)以1、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例: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以”:而且,又)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一前一后的承接关系。“以”连接先后两个动作,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把微子立为宋国君王,来续殷氏的后代)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例: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下臣的罪过很重,哪肯不服从刑戮使君主发怒?请求回去死在司法官那里.”3、连接因果复句,“以”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以”常连接由果溯因的两个分句。例:夏,诸侯伐郑,以其逃首止之盟故也。那年夏天,诸侯讨伐郑国,原因是他们没参加首止会盟4、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前者是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状态等。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欣欣”作状语,修饰“向荣”动词词组。与“而”相对,用法相同)5、“以”还可以连接名词与时间方位词。例: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以”连接名词“民”和时间方位词“来”)(译文:自从有人类以来,还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三)与1、连接名词性词语,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例: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白璧往(请求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去向虞国借路)2、和“不如”“宁”“孰若”等词连用,构成“与……不如……”“与……宁……”“与其……孰若……”等格式,表示选择关系。例: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四)则“则”用作连词时,主要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1、连接两个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事理上的承接关系,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存在假设或条件关系,可译为“那么”“就”例:于是至则围王离(译文:项羽率军一到巨鹿,就包围了王离)2、用在并列的分句里,表示对各种情况的列举和对比,一般不必译出。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3、表示后一项情况的出现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所未料到的,可译为“原来已经”“竟然”。例: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竟然已经在船上了)4、连接谓词性词语,前后两项含有转折意味,可译为“却”例: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译文:我尽心竭力地奉承强大的国家,但是还是免不了被侵略的命运)5、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例: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译文:好倒是好,但是不可以此来作战)6、表示假设和结果关系,可译为“如果”。例:则私,吾不受私语。(译文:如果是私事的话,我不接受这样私聊)(五)之1、“之”连接定语和名词中心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可译为“的”或不译。例:2、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之”连接主语和谓语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充当主语)(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虎兕(si)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谁”作“过”的定语,用“之”连接)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六)虽然、然而、然则在现代汉语里它们都是一个连词,但在古代汉语里,它们是代词“然”和连词搭配后形成的凝固形式。1、虽然•“虽”是表示让步的连词,意思是“虽然”或“即使”;例:虽众,无所用之。(虽然我们国家的兵马众多,但是没什么用)•“虽”还可以表示假设性的让步,即设想即使某种情况出现,也不能改变后项的结论,可译为“即使”“纵然”。例:寡人虽死,亦无悔焉(“虽”:即使,假设)2、然而(转折连词)“然”总结上文,表示对上文的肯定,“而”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却”.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因天下百姓欢乐而欢乐,因他们忧愁而忧愁,虽然如此,但是不称他为王的人,还没有见过)。3、然则“然则”是代词“然(如此,这样)”和表示顺承的连词“则(那么、就)”的搭配使用,意思相当于“既然如此,那么(就)……”例: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再败楚师,不如死。”(然则:既然是这种情况,那么还不如死去。)
本文档为【古代汉语课件第六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新缘资料馆
一回首,出现混迹工程界好久了!!!
格式:pdf
大小:3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8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9-07-25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