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狐仙文化考

狐仙文化考

举报
开通vip

狐仙文化考狐仙文化考张来聪1214018化学学院分子科学与工程【摘要】狐仙作为一种中国民间传统的文化信仰,有着上千年漫长而曲折发展历史。而民间对于狐仙的认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它既是治病显灵的神仙,又是妖媚惑人的狐狸精,它本是劳动人民对于自然界生物的原始崇拜,却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蒙上了层层的神秘面纱与宗教色彩。本文对于狐仙文化的发展历史作了较详细的文献考察,对狐仙信仰的形式、狐仙职能以及民间的狐仙崇拜地域性特征等作了总结。【关键字】狐民间信仰历史【引言】我的幼年时期在农村度过,清凉江畔的清河县曾经有汉代的古墓十几座,...

狐仙文化考
狐仙文化考张来聪1214018化学学院分子科学与工程【摘要】狐仙作为一种中国民间传统的文化信仰,有着上千年漫长而曲折发展历史。而民间对于狐仙的认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它既是治病显灵的神仙,又是妖媚惑人的狐狸精,它本是劳动人民对于自然界生物的原始崇拜,却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蒙上了层层的神秘面纱与宗教色彩。本文对于狐仙文化的发展历史作了较详细的文献考察,对狐仙信仰的形式、狐仙职能以及民间的狐仙崇拜地域性特征等作了总结。【关键字】狐民间信仰历史【引言】我的幼年时期在农村度过,清凉江畔的清河县曾经有汉代的古墓十几座,远望如山,后经毁坏盗掘,只剩一座,当地称之为“冢子”,关于冢子,乡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最多的是关于狐仙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狐仙形象或为白衣秀士,或为待产妇女,或为说书老人,而故事中的狐仙多为具神通,广钱粮,惩恶扬善、接济穷人的正面形象。而据笔者了解,其他地方亦流传着狐仙魅惑村民、戏弄良善的反面形象。于是狐仙文化引起笔者极大兴趣,借此机会,对之进行一番探究。一、狐仙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古时期——风旗烈烈展狐图狐狸有别于其他动物而被人崇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都属狐图腾族。同时也流传有大禹治水见九尾白狐(九尾意为子孙众多),就其地而娶妻生子的传说,狐狸的地位也随着夏朝建立而上升起来。[3]先秦时期——祥瑞出对于狐狸作为一种特殊动物而被记录下来最晚是在先秦时期。《国语》中有一条吴国谚语记载道:“狐埋之而狐搰(挖出)之,是以无成功。”意思是说狐性多疑,埋了东西总不放心,过一会儿就又挖出来,所以总也埋不成。《楚辞》中有“狐死必首丘”句,是讲狐狸临死时,头必朝着出生的山丘。《诗经》中也有多处提到狐狸,最典型的是《卫风•有狐》诗,以“有狐绥绥”起兴,似有所指。而狐狸被看做一种异兽,最突出的是《山海经》中的记载。其中的《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南山经》中,都提到青丘国“有狐九尾”“其音如婴儿”“食者不蛊”。[1]由于上古时期的狐图腾崇拜与其特殊的习性,狐狸在早期人民心中占有着较为崇高的地位,甚至作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山海经》郭璞注曰“太平则出而为瑞也”。《周易》“九二田”条中有:“三狐得黄矢,贞吉。”《穆天子传》中有:“甲辰,天子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狢焉,以祭于河宗。”《尔雅翼》也有:“六月而壹,见九尾狐。文王得之,东夷归焉。”出现时代较晚的《白虎通》中亦记有:“德至鸟兽,则凤凰翔……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鸟下。”[4]在上述文献记载中,狐无一例外地都作为一种“吉兆”而现身,“九尾之狐”、“白狐”的出现成为天降祥瑞的象征,祥瑞之狐形象深入人心,狐的灵性被无限放大。因此,秦汉之前狐在人们的情感认知中是以积极正面为主的,人们对狐的情感满怀崇敬与喜爱,这样的感情态度也构成了我国古人对狐最初的情感基调秦汉时期——却向妖邪路狐狸作为一种灵异的动物而被妖化是在秦汉之后。秦汉时期可以称作狐狸由祥瑞之兆到妖媚之物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既有关于狐狸祥瑞之兆的记载,也有其妖媚惑人的记录。如在汉代画像石中,狐狸又经常与三足乌、蟾蜍、玉兔一起出现在西王母座驾前。[1]狐狸也曾与龙、凤、麒麟一道被视作“四祥瑞”之一。传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这是其正面形象的记载。而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对“狐”的解释为狐,妖兽也,鬼所乘也(为鬼所驱使)。”与其时代相当的《易林》中亦有记载:“老狐屈尾,东西为鬼,病我长女,坐涕诎指,或东或西,大华易诱。”[4]上述记载中的狐已不再是传统的祥瑞形象,而是为妖为鬼,兴妖作祟,妖化之趋势已显。魏晋南北朝时期——魅惑红尘文笔诛狐狸经历了秦汉之时的转型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基本已经完全被看做一种妖化的动物。这一时期狐狸开始人化,变得法力无边,随时可以获得只有人才有的外形、感情与智力。在晋人的作品《玄中记》中,狐狸已经具有了幻化等神通。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志,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葛洪《抱朴子》谓狐狸满三百岁,即可化为人形;其所著《西京杂记》一书中,有古冢白狐化为老翁入人梦的故事。干宝《搜神记》一书内,谈狐的作品已相当多,郭璞也认为狐妖实有,这一时期的关于狐狸的志怪记录多不胜数,足见晋人喜谈狐仙,已成风尚。不过此时的狐狸形象虽具神通,但仍具有自然属性特点,如狐仙惧犬,遇之则现原形;狐仙有骚气,幻化而尾不可匿等。在六朝小说中,狐狸的地位较为低下,且处在与人的对立面,多惴惴不安,被揭露后多现原形狼狈逃窜。[4]唐宋时期——修成正果无在狐狸的神通被民间故事与文学作品极力渲染之后,狐狸形象虽仍带有一丝诡异特点,但终于算修成正果,在唐朝以后开始被立庙供奉,享受人间香火。“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事者非一主。当时有偐曰“无狐魅,不成村””。人民祭狐,是因畏狐。“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死人的头盖骨)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1]宋代畏狐之风更甚,各地多有狐王庙,人多祭拜,以问祸福。明清时期——道不尽千载神狐狐仙崇拜在明清时期达到发展顶峰,并终于在清代形成了完备的狐仙信仰。人们畏狐、拜狐、讲狐。各地狐王庙纷纷建立,《山西通志》记有“狐神庙在石东都”“乡民谣狐庙放太平火,有司具牲醴以谢”,民间家祭更为兴盛,各家都供有狐仙牌位,每遇灾祸则求之,俨然成了民间的“保家仙”。[4]关于狐狸的志怪小说更是数不胜数,仅清代《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3部小说中涉及狐狸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就有300多篇。[1]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狐之形象多多种多样。或为多情女子结缘才子;或为狐翁携孙阅黄老之文;或为才子问对书生[7]可谓遍历人间种种。二、狐仙崇拜的地域性特征狐仙崇拜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8云:“狐之变幻...渐南渐少...过江则绝不问。”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卷4云:“北方人以狐(狐狸)黄(黄鼠狼)白(刺猬)柳(蛇)灰(老鼠)五种为“五大家”,又称“五大仙”、“五显财神”,民家见此五者,不敢触犯,故有五显财神庙。”[1]据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记载,当时还有“南方多鬼,北方多狐”的常偐。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也有“北方人每多祭狐,南方人每多祭蛇”的结论。从中国地方志及其他文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来看,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京津、山东及东北等北方地区都曾广泛流传过这种信仰习俗。[2]除汉族外,我国的达斡尔族与锡伯族也信奉狐仙。认为长生的狐狸能成精,能在仓房作窝,如不供奉便会害人,狩猎时也忌猎狐狸,怕招惹灾祸。中国有狐仙,日本有稻荷神,其为日本的农业之神,原型就是狐狸。[1]这种明显的地域性很可能与历史上狐狸的生态分布有关。《本草纲目》:“江南无狐,狐出北方及益州”,也有“江南无野狐,江东无鹧鸪”的旧说。《呼兰府志》云:“狐产北方,土人狃于迷信谓其能通神为祸福也,相与立庙祭祀之,谓之大仙堂。”三、各地狐仙职司中国人信仰多神,芸芸众神,各司其职。祀龙神祈无水旱之灾,祀天后祈无航海风波,祀娘娘祈求育子但狐仙崇拜具有明显的多职能性,狐仙并无固定职司,几乎关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职能也因地域不同略有差别。前清时期狐仙曾为金库、仓廒护守,被封为“守印大仙”、“守库大仙”,安徽芜湖等地商人把狐仙当做自己的保护神,山东屺坶岛渔民则把狐仙太爷当做海上保护神萨满、巫觋认为狐仙可以传神语。[2]其他多祀狐仙以求治病祛灾,求问祸福等家长里短的琐事,不可胜记。四、狐仙祭祀习俗民间的狐仙祭祀主要有庙祭和家祭两种形式。1.庙祭。庙祭是专门建造庙堂,如胡公庙、狐仙堂、土地庙、七圣祠、山神庙等。宋代邠州有“灵应公庙”,州人畏之,岁时祭祀祈祷不敢稍怠;山东屺坶岛有“狐仙太爷庙”,渔民安全回航后,要到庙里鸣放鞭炮,以示谢恩;山西交城有“灵粥忠惠利应狐侯庙”,每年七月十五日要到庙里举行报赛活动。辽宁南部天保村有着长期且体系完整的狐仙信仰,立庙供奉者有“胡天宝、胡天宗、胡天求、胡百川、胡太贞等”,传当地历史上确有其人,并称之为“胡大爷、胡二爷、胡三爷、胡大太太、胡二太太、胡小妹、胡太爷、胡少爷等等”,有着完整的家谱体系。[5]2.家祭。家祭是在厅堂之上设置龛位,书“狐仙大师之神位”或“某某仙姑之神位”等,甚至具体到有名有姓,在牌位上“书仙之本名或行次,冠胡字若姓”。祭祀时。摆上供果,烧以纸铂。[1]在河北涿县(今涿州市),“唯对狐仙信仰甚深,家家供奉,并敬书‘天下财源主,七十二口仙'类似联语之纸条粘贴之。遇有小疾病,即云闹老仙。且每至秋后,各家均须安神。在河北的万全县又有“本身狐仙”之说:“各家皆供狐仙,以求保佑,甚至有一人即供一狐仙,俗呼为本身狐仙。于初生时即供之,生男则供女狐仙,生女则供男狐仙。男娶女聘后,则所供之狐仙亦改绘男女双坐矣。人死,则将本身狐仙焚之,或装入棺内。”[2]五、狐仙信仰与道教关系狐仙信仰属于民间诸神的范畴,但在几千年的的发展过程中必会与宗教等产生联系。《搜神记》云“物老则为怪”,这显然是把老而不死、变化飞升的神仙观念一直到了物类身上。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释“妖怪”:“有超自然的怪异本领,常有各种奇禽怪兽或龟蛇鱼龙“修炼”而成”,这种物类修炼成精的观念则是对道教“修炼成仙”观念的仿制。古人认为,人经过刻苦修炼,即可成仙得道,“老而不死”,“变化飞升”。相应地,“一切动植物和无生物,因长期修炼或受日月之精华,也能成精、成人、成仙”。[6]至于狐狸礼斗祈寿、拜月炼形、媚惑采补、呼吸吐纳等学道修炼的情节,在精怪故事中更是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六、关于狐仙信仰的形成原因及思考关于狐仙信仰的形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总结。一方面,动物精怪本质上是从兽力、兽智高于人力、人智的非科学迷信心理出发而塑造的邪恶形象。人们既恐惧精怪作祟害人,又希冀得到其异能的庇佑,这种出于无知的恐惧感、依赖感,就使得狐狸这些行踪狡猾诡秘的动物在民间上升为仙而得享人间香火。另一方面,中国大多的神仙信仰源自实用主义功利心理。中国人信奉某种神仙,大多并非源自内心真正的皈依,而是因为有所求,临时抱佛脚正是这种心理的集中体现,想要孩子了就去信观音,想要下雨了就去信龙王。想中状元了就去信文曲星狐仙崇拜正是在这样一种普遍心理的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以国人的实用主义心理为出发点,人们在情感中对狐的恶感与现实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狐仙信仰是全然不相冲突的。【参考文献】【1】刘汉杰《民间的狐仙信仰与崇拜》,百科知识上2013年6月【2】姚立江《中国北方的狐仙崇拜》,文化史知识【3】王新禧《话神——惊闻人间有狐仙》,神话张进步【4】张目《信仰与情感的错位》,文教资料2013年第21期(总第617期)【5】朱月《天保村的狐信仰》,文化学刊2007年第1期(总第3期)【6】潜明兹《闻一多对道教神仙的考释在神话学上的意义——兼论神话与仙化》,思想战线1986年第2期【7】张泓《子不语中的狐仙形象及其文化意蕴》,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4月第30卷第2期
本文档为【狐仙文化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茉莉花开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2-07-0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