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治疗技术及目录

中医治疗技术及目录

举报
开通vip

中医治疗技术及目录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1.毫针技术2.皮肤针梅花针3.穴位注射疗法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1.直接灸技术2.隔物灸技术3.悬灸技术4.温针灸技术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刮痧技术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1.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4.针罐技术5.刺络拔罐技术四、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1.成人推拿技术2.小儿推拿技术五、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热敷技术3.熏蒸技术4.中药直肠滴入技术;毫针技术: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

中医治疗技术及目录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1.毫针技术2.皮肤针梅花针3.穴位注射疗法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1.直接灸技术2.隔物灸技术3.悬灸技术4.温针灸技术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刮痧技术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1.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4.针罐技术5.刺络拔罐技术四、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1.成人推拿技术2.小儿推拿技术五、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热敷技术3.熏蒸技术4.中药直肠滴入技术;毫针技术: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一常用器具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类型主要为环柄针、平柄针,规格主要根据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临床上以长度~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其中又以寸40mm者用得最多;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二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1.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2.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3.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并进行补泻;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提插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夹持针柄,进行前后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4.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二、常见疾病的毫针治疗技术:一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或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发为中风;本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临床上根据意识有无障碍而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本节主要讲述中经络的毫针治疗;治则治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操作步骤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穴;可随症配穴,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语言不利加廉泉;刺法:直刺,行提插捻转手法;风池穴操作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寸,廉泉穴向舌根斜刺~寸;疗程: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二头风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脑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气皆上会于头;外邪侵袭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气血逆乱,瘀阻脑络,脑失所养而发生头痛;本病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本节主要讲述内伤头痛的毫针治疗;治则治法疏经活络,行气活血止痛;操作步骤取穴:百会、风池、合谷、太冲、头维,可随症配穴,少阳头痛加率谷、角孙;太阳头痛加天柱、太阳;阳明头痛加攒竹、印堂;刺法: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肢体穴位多直刺;风池穴操作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寸,或平刺透风府穴;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三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其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示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治则治法活血通络,疏调经筋;操作步骤取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穴;随症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刺法: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疗程: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四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其表现为日轻夜重,晨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局部可伴有广泛的压痛,手臂外旋、外展、上举、后旋等动作受限;后期病变组织发生粘连,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形成“冻肩”,最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丧失;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一般认为,肩部受凉、过度劳累、慢性劳损与本病的形成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治则治法疏筋通络,行气活血;操作步骤取穴: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穴;可随症配穴:上臂痛加臂臑、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刺法:直刺;疗程: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五腰痛病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等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分为寒湿腰痛、瘀血腰痛和肾虚腰痛三大类,本节主要讲述瘀血腰痛的毫针治疗;治则治法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操作步骤取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刺法:直刺;疗程: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三、禁忌症1.孕妇不宜在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至阴等部位和腧穴进行针刺;2.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3.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4.有出血倾向者,慎行针刺;四、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皮肤针梅花针技术: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以梅花针用之叩刺某些穴位的一种疗法;通过叩刺局部皮肤,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之气,达到防治疾病之目的;适用于头痛、胁痛、脊背痛、皮肤麻木、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斑秃、神经性皮炎、牛皮癣、小儿麻痹后遗症、近视眼等;用物准备治疗盘、皮肤针、%碘伏、棉签、弯盘等;操作方法1.叩刺部位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及局部叩刺三种;循经叩刺:循经络路线进行叩刺;穴位叩刺:根据穴位主治症进行叩刺;局部叩刺:即在病变处患处进行叩刺;2.叩刺方法点刺:在局部较小面积进行叩刺;片刺:在较大面积进行叩刺;条刺:呈条状移动进行叩刺;环状刺;在病变区域作环形叩刺;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叩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3.检查针具后,手握针柄后段,食指直伸压在针柄中段,针尖端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刺在皮肤上,并迅速提起,反复进行,一般每分钟70~90次;4.刺激的强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叩刺部位的不同,分弱、中、强三种刺激强度;弱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患者无疼痛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及头面部肌肉浅薄处;强刺激:用较重的腕力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于身强体壮、实证患者及肩背、腰臀等肌肉丰厚处;中刺激:用力介于强弱两种叩刺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感疼痛;适于一般疾病,除头面外,身体大部分均可使用;5.在叩刺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6.叩刺完毕,消毒局部皮肤,以防感染;7.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叩刺躯干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2.皮肤针针尖必须平齐、无钩、无锈,针柄与针尖连接处必须牢固,以防叩刺时滑动;3.叩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起,避免斜、钩、挑,以减轻疼痛;4.循经叩刺时,每隔1cm左右叩刺1次,一般可叩刺8~16次;5.皮肤有破溃、疤痕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3.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及药物1.常用器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穴位选用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2.常用药物根据临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1中草药注射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2维生素注射剂: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等;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多数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二基本操作方法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1.操作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2.注射角度与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4.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疗程根据病情确定,一般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宜间隔5~7天;二、常见疾病的穴位注射治疗一眩晕颈性眩晕眩晕主要是因颈椎及其有关组织的结构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而引起的一组症状;中医认为颈性眩晕是因经脉空虚,经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而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操作方法取穴:风池、颈部华佗夹脊穴;患者取侧卧位;以复方丹参注射液2ml、10%当归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2ml5mg混合溶液;取10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取上述药液,充分混匀后,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3~5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所取穴位皮下,缓慢进针15~25mm左右,有酸胀得气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1~,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5天;二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本病以肩周疼痛,伴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疼痛多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常因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舒筋活血,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坐位;将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2ml,%氯化钠注射液6ml混合配置成注射液,用10ml注射器抽取上液,采用长5号注射针头,在患肩肩前、肩髃、臑俞三处部位垂直进针,深刺可达肩关节囊所在的部位,每处注射剂量分别为3~4ml,每隔3~4天注射1次,3次为一个疗程;三呃逆膈肌痉挛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气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病症;本病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或脾虚痰浊中阻等原因致胃气上逆胸膈,气机逆乱所致,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操作方法嘱患者平卧,取双侧足三里穴,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取胃复安注射液10mg、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常规消毒皮肤后,快速刺入足三里穴20~30mm,回抽无血即可注射,每侧足三里穴各注射,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四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通痹止痛;操作方法取穴:阿是穴,局部循经取穴;药物:醋酸去炎舒松A注射液;操作:先按常规消毒所选用的穴位,用10ml的注射器抽取醋酸去炎舒松A注射液1ml,再抽取10ml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然后刺入所选的穴位,当患者“得气”后再回抽,未见回血才能推注药液,每次每个穴位注射1ml左右,每次治疗手足局部各选4~5个穴位,有时可加用大杼穴骨会、悬钟穴髓会;隔日1次,每次局部穴位可交替选用;10次为1个疗程,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隔1周后继续治疗;三、禁忌症1.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2.孕妇下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此法;3.穴位局部感染或有较严重皮肤病者局部穴位不用;4.诊断尚不清的意识障碍患者;5.对某种药物过敏者,禁用该药;四、注意事项1.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以消除患者顾虑;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反应、发热等,应及时处理;3.操作前应熟悉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使用剂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4.切勿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6.颈项、胸背部注射时,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7.儿童、老人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8.药物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9.下腹部腧穴进行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需要多次注射时,穴位应轮流使用,一般每穴连续注射不超过2~3次;10.注射药物时如果发生剧痛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注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艾灸疗法技术1、艾炷灸技术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约cm,直接或间接臵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臵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臵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臵舒适体位,酌情通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艾条灸技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臵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拔罐技术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操作方法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臵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臵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操作程序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推拿技术成人推拿技术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操作程序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小儿推拿技术小儿推拿是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手法刺激一定的穴位或部位,通经络,行气血,和营卫,以调整患儿机体的偏盛偏衰,促进其抗病能力,达到防病保健和治病的目的;适用于感冒、咳嗽、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积滞、疳积、便秘、腹泻等多种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以及预防保健;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操作程序做好解释,取得患儿及家长配合;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患儿排尿;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患儿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患儿皮肤;2.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3.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止推拿;耳穴埋豆技术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或五倍子、油菜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痛证、失眠等;用物准备治疗盘、探针、棉签、%碘伏、镊子、王不留行籽、胶布、剪刀、弯盘等;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埋籽:将王不留行籽粘于7mm×7mm胶布中间,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食指指腹按压;一边按压一边询问病人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6.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根据需要留籽2~3天;7.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耳廓有炎症、冻伤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2.动作轻巧,按压力度适中,使病人有“得气”的感觉即可;3.胶布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六:刮痧技术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cm;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七:敷熏浴类疗法技术1、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敷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用物准备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医师,配合处理;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皮肤过敏者禁用;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2、中药直肠滴入技术中药直肠滴入是以中药汤剂直接灌入直肠并保留,由直肠直接吸收药物,使药物直达病所,达到行气活血,温通经络,清热利湿,祛瘀解毒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用物准备治疗盘:量杯、50ml注射器、弯盘内放消毒肛管14~16号、温开水、水温计、石蜡油、橡胶单、治疗巾、棉签、卫生纸、便盆、止血钳;按医嘱准备中药汤剂;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嘱病人排空大便;2、测量药液温度,39℃~41℃,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备用;3.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4.润滑肛管前端,与注射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肛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松开止血钳缓缓推注药液,药液注完后在注入温开水5ml~10ml,用止血钳夹住肛管,轻轻拔出,放于弯盘中;5、用卫生纸轻轻揉擦肛门,嘱病人尽量保留药液,协助取舒适卧位;6、整理用物,洗手、记录;注意事项1、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3.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对所使用药物刺激性强的病人可选用较粗的导尿管,并且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3、中药熏蒸技术熏蒸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症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操作程序用物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3.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4.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6.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7.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及禁忌1、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足浴技术中药足浴就是利用合适的中药煎煮取汁来泡脚,其中的有效中药成分在热水的热力帮助下,渗透进皮肤,被足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改善体质、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效果;一、适应范围应用不同的中药煎汁足浴,具有广泛适应证:头晕、头痛、失眠、耳鸣、颈椎综合征、神经衰弱;慢性咽炎、鼻炎、感冒、咳嗽、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下肢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趾甲炎、湿疹足癣、足趾变形、下肢静脉曲张;风湿关节痛、足跟痛、腰痛及坐骨神经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中风后遗症、肥胖症;胃下垂、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糖尿病、脑萎缩、老年痴呆症;还可用于美容、除斑;二、禁忌证1、妊娠及月经期中的妇女,因为中药足浴可能会刺激到妇女的性腺反射区,从而影响孕妇及胎儿的健康;2、患有各种严重出血病的人,如吐血、便血、脑出血、胃出血等;3.肾衰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肝坏死等各种危重病人,由于病情很不稳定,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可能会引起强烈反应,使病情复杂化;4.一些急性的传染病、急性的中毒、外科急症的患者,如外伤、骨折、烧伤、穿孔、大出血等,因此可能会贻误治疗最佳时机;5.精神紧张、身体过度疲劳的人,正处于大怒、大悲、大喜之中时;6.足部疾病者;三、注意事项1.进行中药足浴时注意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40℃-45℃,最好能让水温按足部适应逐步变热;2.中药足浴的时间在30-40分钟为宜,只有保持一定的温度和确保规定的足浴时间,才能保证药物效力的最大发挥;3.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足浴;4、中药足浴时,有些药物外用可起泡,或局部皮肤发红、瘙痒;5.中药足浴所用外治药物,剂量较大,有些药物尚有毒性,故一般不宜入口;同时,足疗完毕后,应洗净患处,拭干;6.在进行中药足浴时,由于足部及下肢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可引起头部急性贫血,出现头晕、目眩;7.有出血等症状患者,不宜足浴;有心脏病及身体虚弱者,足部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四、操作流程评估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一般情况、相关病情、既往病史、发病部位、伴随症状及局部皮肤情况;2.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合作程度,告知其操作的目的和配合要点以及使用药物的作用等,取得合作;3.病室的温度、环境是否适宜,是否需要遮挡;准备1、护士:衣帽整洁,态度和蔼,洗手,戴口罩;2.物品:水壶、水温计、足浴盆、中药散剂或中药煎出液、毛巾、必要时可备毛毯、屏风3.患者:了解治疗的目的,排尿,体位舒适,做好准备;操作流程备齐用物至床边,核对、解释;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遮挡;将药液倒入足浴盆内,加热水至所需刻度,打开电源开关,调节温度40-45℃,调节时间30分钟,足浴过程中注意水温不可过低,防止受凉;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局部皮肤情况,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时检查药液的温度,温度过低时应给予调节温度;足浴完毕,协助患者清洁并擦干皮肤;妥善安置患者,协助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整理用物,进行终末处理;9.洗手记录;
本文档为【中医治疗技术及目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海军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3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2-07-10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