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举报
开通vip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太阳、地球和月球1.仰望天空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3.影子的秘密4.月相变化的规律5.月球——地球的卫星6.地球的形状7.地球——水的星球8.太阳、月球和地球1.仰望天空【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指向“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和“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两个主要概念。本单元共有8课,第1~3课学生将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太阳、地球和月球1.仰望天空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3.影子的秘密4.月相变化的规律5.月球——地球的卫星6.地球的形状7.地球——水的星球8.太阳、月球和地球1.仰望天空【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隶属于《义务教育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科学课程标准》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指向“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和“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两个主要概念。本单元共有8课,第1~3课学生将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的光影关系。第4~7课,学生将进一步对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进行认识,同时逐步探索三个天体之间的关系。第8课,学生将通过制作主题海报对地球加深了解。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通过知识分享会、比较图片和模拟实验三种学习形式,收集和了解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特征信息,记录在活动 手册 华为质量管理手册 下载焊接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ld手册下载 的维恩图中。聚焦问题“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都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充分调动学生的前认知,也揭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知识分享会,学生分享已经知道的关于地球和月球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在维恩图中。这是一个单元前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个活动是通过两组太阳和月球的照片,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三个活动是围绕“太阳实际上比月球大很多,但为什么它们看起来一样大?”这个问题来展开模拟实验。研讨环节,问题一“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让学生小结本课的收获,问题二“关于太阳和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根据已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中,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月相变化等方面已有所了解,但在广度和深度上理解得并不充分,而且学生的认知差异比较大,有些学生已经了解得比较深入,有些学生还一知半解,这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关,同时也是宇宙领域各学段的共同学情。当学生仰望天空时,依然充满好奇。在探索方式方面,学生将利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索三大天体,这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2.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3.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2.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间问题。3.能利用维恩图整理信息,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科学态度目标1.对天空产生好奇心,乐于探索星空。2.乐于陈述自己已有的认知,善于倾听与接纳别人的观点,达成共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和意识到太阳和月球是我们生存的天体环境的一部分,太阳和月球与地球朝夕相伴,对生活在地球的人类有很大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分享会、比较照片和模拟实验等方式,填写并整理维恩图,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和月球基本特征,体会科学家认识宇宙的一般方式。难点:理解模拟实验的一般过程以及模拟实验结果对探究问题的解释。【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圆形纸筒、大圆卡片(代表太阳)、小圆卡片(代表月球)、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太阳和月球的照片。【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照片。呈现一组太阳和月球的照片,如教材中阳光下的向日葵和月光下的皑皑雪山等景象,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球的特征。设计意图: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感受和认知来自于生活的直接观察体验,这里面有特征性的——太阳是明亮的、温暖的、炎热的,月球是黄色的、寒冷的等,也有规律性的——太阳东升西落,月球有圆缺变化,所以这些照片很容易让学生聚焦到本课主题。2.谈话: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都了解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请将你了解的信息填写在活动手册的维恩图中。(板书课题:太阳和月球)3.整理信息。要求:提醒学生用铅笔填写,便于修改。填写关键字,为补充、更新维恩图留出书写空间。二、探索活动一科学分享会1.在聚焦环节,学生将观点填写在维恩图中,并分享自己对太阳和月球的认知。明确活动要求:其他同学耐心倾听,可将认同的观点书写在自己的活动手册上。教师板书太阳和月球的维恩图,并记录学生提出的关键信息。设计意图:学生在维恩图中已经写下很多自己了解的信息,他们积极地展示自己的“知识渊博”。教师需组织好“科学分享会”,提醒学生,科学家们在工作时也会像这样分享和交换信息。活动二照片比一比1.先仔细观察和简单比较一组生活中最常看到的太阳和月球的实景图。2.在维恩图上及时更新比较照片所获得的信息。3.再仔细观察和简单比较另一组高清的太阳和月球的表面图。4.再在维恩图上及时更新比较照片所获得的信息。活动三模拟实验1.展示太阳和月球实际比例的照片并进行对比,提出探索问题:太阳的体积远大于月球的体积,但是为什么它们看上去差不多大小呢?2.小组讨论,提出猜想,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3.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测和证明的方法。4.通过模拟实验,找出原因。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圆形纸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与学生交流:这三种材料分别模拟什么,如何进行实验,什么样的实验结果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想。实验步骤:(1)一名同学用圆纸筒观察,模拟地球上人的观察视角。(2)另一名同学举着小圆纸片,模拟月球,移动小圆纸片,直到圆纸筒的边缘和小圆纸片的边缘重合,保持位置不变。(3)第三名同学举着大圆纸片,模拟太阳,移动大圆纸片,直到圆纸筒的边缘和大圆纸片的边缘重合,保持位置不变。(4)观察三名同学之间的距离。(5)互换角色,进行体验。5.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和完善内容。设计意图: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该环节是学生首次接触模拟实验,教师需要和学生交流模拟材料所模拟的对象以及模拟实验证明猜想的过程,结合实验结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模拟实验是在做什么,才能积极思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三、研讨科学讨论会。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讨论会,围绕问题“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和“关于太阳和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设计意图:该环节主要内容是提问和小结。“科学讨论会”的形式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提醒学生,科学家在探索结束后也会像这样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太阳和月球存在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它们都是球体,都没有生命存在,而太阳的表面存在黑子,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等等。我们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解释了“为什么太阳和月球的体积相差很多,但看起来差不多大”的问题。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更多有关太阳和月球的知识。【板书设计】太阳和月球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2课。在第1课中,学生了解了太阳和月球的很多特征,而本单元第2、3、4课将带领学生探索太阳和月球运动变化的规律,例如本课通过探索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而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制作简易日晷的活动,让学生探索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以这样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人们运用自然规律的智慧。本课的主要活动是制作简易日晷,由于该活动需要学生到课外记录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情况,故建议教师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聚焦问题“一天之中,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了解学生的前认知。然后向学生讲解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测量记录一次,确保每组学生都能完成第一次记录任务,确保学生掌握准确记录的技能,这样学生在课后才能准确记录。第2课时——围绕制作简易日晷进行分享和研讨。让每个小组上台分享,学生根据制作的“简易日晷”进行论述,谈一谈自己的发现。借助“制作简易日晷”这个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期坚持记录的能力以及根据观察事实进行论述的能力。【学生分析】学生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对影子已有了基本的认识,知道影子在光源的反方向,有阻挡物才会有影子,影子和阳光有关系,等等。但是对于影子的变化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有一些同学了解的较多,有一些则知之甚少。绝大部分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当太阳位置的方向改变时,影子就会发生长短和方向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认识到这样的规律,总体认知还是比较零碎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3.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2.能根据观察记录纸上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2.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规律,设计计量时间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2.体会技术发展对认知自然规律的推进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认识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难点:日晷方向与太阳方向的对应;根据简易日晷的记录阐述影子变化规律;根据影子变化规律,解释太阳位置变化规律。【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观察记录纸(简易日晷带有同心圆的底盘)、小短杆、指南针、记号笔、手表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关于日晷的知识。【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聚焦1.影子游戏。让学生在教室外走廊上玩影子游戏,可以是踩影子、追影子、变影子等,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影子的变化。设计意图:学生对影子并不陌生,课前利用3~5分钟时间让学生体验影子游戏,让学生获得影子变化的直接感受,有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聚焦环节的表达。2.谈话:同学们,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阳光下,物体会产生影子。你们刚才也体会了影子游戏,你们认为一天之中,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呢?(板书:影子的变化规律)3.整理信息,提出探索任务。学生提出想法后,教师简要板书学生所知道的影子变化规律。学生一般能表达出“太阳东升西落,影子在太阳的反方向”“早上很长”“影子的位置不一样”“有物体才有影子”等认知,教师提出探索任务“那影子一天之中的变化规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二、探索活动一简易日晷制作比赛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会1.比赛任务说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简易日晷,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简易日晷最好,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礼品。2.简易日晷制作步骤讲解。(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上。(也可以使用指南针辅助)(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4)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说明:制作简易日晷步骤较多,讲解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例如,可以用微课视频、教师示范等形式。其中,确定方向是难点,要重点讲解。设计意图:由于该活动是课外活动,需要学生在一天之中坚持记录,故将该活动做成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制作简易日晷的准确度、丰富度、美观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动二制作简易日晷1.让学生讨论、交流在制作日晷比赛中获胜的方法,需要做到哪些细节,如分工明确,记录多次,准确记录等。2.带领学生到教室外实际测量。先让学生用铅笔记录,确保所有小组都掌握了确定方向的方法后,再让学生用记号笔记录。确保学生掌握准确记录的技能,这样学生在课后才能准确记录。3.组织学生分享课外记录计划,如什么时候记录,在哪里记录,简易日晷保存的地方,测量工具(短杆、记号笔、指南针)的保管,等等。第2课时三、研讨活动三简易日晷大发现1.找一找。学生已经制作好了简易日晷,上面记录了很多影子变化规律的信息,课前给学生一段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和探讨这些规律,可以书写在小白板或者卡纸上,便于分享。2.说一说。尽量让每个小组都能拿着自己制作的简易日晷上台与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制作过程和发现的规律。教师及时板书发现的规律。3.议一议。教师带领学生整理出来的规律有:(1)影子在一天之中会发生变化;(2)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3)上午影子比较长,然后慢慢变短,过了中午后,影子又慢慢变长;(4)影子的方向变化会像时钟一样转动。4.定一定。带领学生确定一天之中影子变化的重要规律:早上最长,慢慢变短,到了中午,影子最短,又慢慢变长。5.想一想。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说说太阳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影子的变化是太阳位置变化引起的,影子变化有规律,那么太阳位置在一天之中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即东升西落,早上和傍晚位置最低,中午位置最高;太阳在不同的位置,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也不一样。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简易日晷”这个记录作品,就能很好地结合事实证据进行论述,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锻炼学生根据观察事实进行论述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研讨时,难点是让学生解释太阳位置变化规律,以及太阳位置变化对影子变化的影响,为第3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附表:下表是教材试教中学生做的简易日晷。活动四简易日晷比赛颁奖仪式1.评奖。形式可以多样,由学生组间互评,也可以师评、组评、自评组合。评选的奖项,可设个人奖、小组奖。2.颁奖。颁发礼品(可以有小证书),合影留念。仪式感很重要,学生下次会更加积极参与活动。四、拓展1.谈话: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对比一下,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和真正的日晷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课外任务:去找找生活中在哪里可以看到日晷。五、课堂小结通过制作简易日晷的活动,我们认识到在一天之中,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也会有规律地变化,影子的变化和光源的变化密切相关。那么,影子变化还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下节课一起探索。【板书设计】第1课时影子变化的规律学生的观点:1.太阳东升西落,影子在太阳的反方向2.早上很长,中午很短,晚上又变长3.早上影子最长4.影子的位置不一样5.影子是顺时针转动6.有物体才有影子简易日晷制作比赛第2课时影子变化的规律找一找说一说1.影子在一天之中会发生变化2.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比较斜,中午的影子最短3.上午影子比较长,然后慢慢变短,过了中午后,影子又慢慢变长4.影子的方向变化会像时钟一样转动议一议太阳变化和影子变化的关系3.影子的秘密【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3课。在第2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而且明白太阳(光源)的位置变化会导致影子发生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对影子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课学生将继续深入探索影子的秘密。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模拟实验,探索产生影子的要素,以及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本课学生必须要有“影子形成原理”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理解日食、月食、月相变化等也与影子相关。通过影子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课将通过产生影子,让影子发生变化,手影游戏三个活动探究影子的秘密。聚焦问题“我们已经观察到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影子的变化怎么产生的呢?”,通过回顾第2课活动,让学生思索影子变化的过程。探索环节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产生影子,学生用手电筒模拟光源,用木圆柱模拟阻挡物,理解影子的成像过程。第二个活动是找办法让影子变化,理解光源和阻挡物对影子的影响关系。第三个活动是手影游戏,学生非常喜欢。寻找不同办法制造各种有趣的影子,在手影游戏中将光影原理内化和吸收。研讨环节让学生思考影子产生的三要素,三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影子的变化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拓展环节为观察云的活动,云朵是一种天然的阻挡物,不同的云朵会有不同的天气现象。【学生分析】学生在第2课中已经了解了影子在一天之中的变化情况,知道了影子方向和长短两个维度上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有关系,但是学生依然较难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高低和方向)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方向和长短)的,这需要学生对影子的成像原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在本课,学生将再一次进行模拟实验,该实验涉及两个变量——阻挡物和光源,并涉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学生将因此受到一些控制变量法的启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2.光源、阻挡物和屏(呈现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3.光源和阻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4.影子的变化包括方向和大小长短的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研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秘密。2.根据实验发现,实事求是地分析光源、阻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3.掌握模仿和创作不同手影的方法。科学态度目标1.分工合作,乐于参与,具有探索“影子的秘密”的兴趣。2.积极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体会创作手影带来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影子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2.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光影的世界里,人们对光影规律有各种各样的运用。【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产生影子的条件和过程,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产生影子的要素光源和阻挡物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中控制一个变量不变,改变其他变量的方法,例如保持阻挡物摆放位置不变,改变光源。【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黑暗的环境、手电筒、木圆柱、正方体木块、球体木块。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呈现视频或图片导入。让学生观看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过程的视频,或者给学生看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图片,让学生回忆第2课中制作简易日晷中观察到的影子变化过程。2.谈话1:同学们,我们已经观察到阳光下影子的变化,你认为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学生一般能回答“有光和物体”“物体会挡住光”“光是从上往下照的”,等等。学生一般也能回答出影子形成的两个条件,光源和阻挡物,但会忽视屏(呈现影子的平面)。3.谈话2:影子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从上往下照,从左往右照,效果不同等等。既然我们都不清楚,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影子的秘密”(板书“影子的秘密”)。设计意图:通过第2课的学习,学生对影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回顾,可以唤醒学生关于影子的印象记忆。教材的聚焦问题是“影子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较难理解,故建议分成两个子问题,问题1“影子怎么形成的?”确定产生影子的条件;问题2“有了影子后,影子怎么变化?”,学生认知困难,引出本课探索任务。二、探索活动一想办法制造影子1.呈现材料。手电筒、木圆柱、正方体木块、球形木块。2.公布任务。利用上面这些材料制造影子,并思考不同的材料模拟的是什么,它们对影子的产生起了什么作用。3.体验制造影子。4.汇报实验结果以及自己的思考。设计意图: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产生影子需要三个要素——光源、阻挡物、屏,以及三者形成影子的过程。在该环节中,加入了正方体木块和球形木块,是让学生体会阻挡物的不同,会制造出不同的影子,给第6课《地球的形状》中的模拟实验2(月食时,地球投影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球形的,而不是其他形状)做知识铺垫,同时让下面的探索环节只研究光源和阻挡物的摆放位置的变化。活动二想办法改变影子1.讨论方法。在实验开始前,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几种改变影子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用铅笔(使用铅笔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修改)画在活动手册上。2.合并同类项。组织学生讨论,判断哪些方法有可能是重复的,让学生合并同类项,将重复的方法合并。3.实验操作。学生首先根据活动手册的办法去改变影子,看一看是否可以制造出不同的影子。再尝试寻找更多的办法,如果有新办法,也填写在活动手册上。4.实验分享。学生上台展示找到的不同办法,教师以画图的形式板书这些方法,注意只板书不同的四种办法——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尽量呈现课本提供的两大类方法(改变光源的入射角度和改变木圆柱的摆放方式)。5.体验不同的办法。学生比较自己的办法和教师板书的办法,体验不同的办法并在活动手册上添加新办法。设计意图:教材提示我们,改变影子的方法分为两大类——改变光源的入射角度和改变木圆柱的摆放方式。试教中发现,学生较多采用改变光源的方式,即他们将光源向物体左边、右边和上边不同角度射入来改变影子。教师应提示学生,光源在阻挡物上边为一种方式,光源在左边和右边可以合并为同一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改变光源来改变影子。在实验分享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改变阻挡物(可以竖着放,也可以横着放)来改变影子的办法,再给学生机会去体验。这样的流程下来,学生会将光源和阻挡物对影子的影响掌握得比较透彻。活动三手影游戏1.欣赏皮影戏。可以给学生放一段皮影戏,或者关于手影的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公布游戏规则。利用教室的光源,手电筒,灯管等,用自己的肢体包括手、头、腿、脚等制造出不同的影子,并向同学们分享,如果有好看的影子,让老师拍照。3.制造影子。学生在教室里利用各种办法制造影子,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即可。4.交流分享。让班级的手影高手上台展示一些手影。5.学习手影。呈现一些经典的手影(小狗、雄鹰、狐狸、鸽子等)让学生学习。设计意图:学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他们会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学以致用的通过改变阻挡物的方法来制造不同的手影。例如,改变手型,用舌头和脚来制造影子等。通过改变光源来制造手影,将手电筒的光,从侧面或者从上往下去照射阻挡物等方法。他们还会找到不同的“屏”来接收影子,墙面、桌面、地面、窗帘、门都成了影子的幕布,学生在手影游戏中将光影原理内化和吸收。在该环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不要将学生限制在座位上。三、研讨1.议一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个简单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要掌握。不透明的阻挡物挡住了光线,就形成了影子。2.辩一辩。影子可以有哪些变化?包括长短和形状变化。改变影子变化的办法有哪些?改变光源和阻挡物。3.想一想。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变化有什么关系?该问题与第2课的研讨问题“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说说太阳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有呼应关系,在本课学习了影子的成像原理后,学生就能够判断短杆的影子变化与太阳(光源)位置变化有关系,不同时间段太阳的高度不同,方向不同,阳光的入射角度不同,导致短杆的影子不同。设计意图:第2个问题,影子可以有哪些变化,主要是突出影子的特征。教师可以追问,产生影子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习的办法——改变光源和阻挡物,从而评价学生对光源和阻挡物对影子的作用过程的掌握情况。第3个问题,需要将本课的模拟实验回归到太阳位置变化与影子变化的关系上。四、拓展1.谈话: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阻挡物——云朵,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请同学们在课后去观察云朵,看看有什么样的云朵,这些云朵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2.课外任务:去观察天空中的云朵。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模拟实验,我们明白了光源和阻挡物对影子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太阳的位置变化对影子变化的影响。现在,如果让我们想办法制造影子或者改变影子,我们一定有很多办法。【板书设计】影子的秘密产生影子的三个条件:光源、阻挡物、屏(平面)改变影子的办法方法1方法2方法3方法4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4课。在第2课和第3课中,通过对影子变化的研究,探索了太阳的特征以及对地球的影响,并明确了月球和太阳一个很大不同点就是月球有月相变化,而太阳没有。月相是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需要一个朔望月,在一个月之中,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在本课,学生将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本课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准确规律,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个月之中,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即可。聚焦环节,先向学生明确月相是月球和太阳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探索环节,围绕月相图片展开,先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认识更多的月相,再让学生尝试给这些月相图片进行排序。学生排序后,可以用燕尾夹将月相图片夹在一起,快速翻动,这样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月相的变化了。研讨问题“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只要能够得出“弯—圆—弯”这样的简单规律就可以了。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外尝试去寻找“亮星”,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的位置有何不同。在本课中,只需让学生了解简单规律,而不需要涉及专业的月相名词,如望月、上弦月、朔月等。【学生分析】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如有时候呈圆形,有时候像小船一样呈弧形,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他们甚至会表达“一月是扁的,八月是圆的”,将月相变化规律放在一年中去界定,原因是他们没有在一个月的周期里持续观察月相。【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理解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2.能对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科学态度目标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3.乐于征求小组组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列顺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月相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制作月相变化图片手册的方式,认识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规律,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性是月球的重要特征。难点:给相近的月相图片排序;能够判断在一月之中的某个时间会出现什么样的月相。【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月相变化图片(月相图片数量根据学生能力调整,但是尽量对称提供,比如提供了上弦月,就要提供下弦月,便于学生排序;月相卡片要标注哪一边朝上)、燕尾夹。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月相变化图片或者视频。【教学过程】一、聚焦1.照片导入。呈现几张月相照片,让学生观察。2.谈话1:我们可以观察到月球有月相,但太阳没有这样的现象,这是月球和太阳的一个明显不同。我们在二年级学习过月相,那“月相”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结束后,要向学生明确“月相”概念——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明亮的部分。3.谈话2:我们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月相变化的规律)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在二年级时接触了月相,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依然对“月相”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他们通常描述为“月亮”,为了方便后面的教学,教师需要给学生明确“月相”这个科学概念,“月相”这个科学名词的掌握与否是本节课进行科学交流的前提。教学中还发现,在回答月相规律时,一部分学生可能回答“一日二日很弯,慢慢变圆”等,对月相的表述比较清楚;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知困难,故引出本课探索任务。二、探索活动一认识月相1.说一说。课前可以让学生观察记录一些不同的月相,在课堂上交流。2.呈现月相图片。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判断哪些月相是已经观察到的,哪些没有观察到。3.原理示范。可以用微视频的方式,或者教师进行模拟实验给学生展示月相的形成原理。设计意图:设计该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月相是由于月球有一部分被太阳照亮形成的,这不但为接下来的探索做知识铺垫,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三个天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了解更进一步。活动二月相排序1.呈现月相卡片。给学生展示需要排序的月相卡片,说明卡片的方位,即哪一边朝上,否则学生将难以排序。2.公布任务。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将混乱的月相图片进行排序,要求排序需要符合生活中实际的观察情况,同时能够讲解排序的依据。3.组间交流分享。排序完成的小组也可以参考其他小组的排序,及时修正自己的排序结果。4.呈现结果。教师将各小组排序情况进行拍照,呈现在大屏幕上,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和分享。5.班级交流。交流我们的排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6.观察月相变化过程,调整排序。播放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参考并调整自己的排序。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给月相排序的活动中,认识月相变化规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知道月相变化规律一般是按照圆形来排序的,但是学生并没有这种认识,故学生的排序可以是多样的,即排序的形状并不重要。例如,将月相图片排成圆形、方形、一字型或是V型都可以,我们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排序方法。学生往往在图片的先后顺序上存在争议,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小组合作、协商的能力。学生的排序情况不一定是正确的,教师可以提供月相变化的视频或者图片,便于学生调整月相的顺序。活动三制作月相变化手册1.公布任务和方法。将月相图片按顺序用燕尾夹夹在一起,快速地翻动,我们就能像看动画片一样更直观地看到月相在一月内的连续变化了。2.间交流。跨小组交流,互相欣赏制作的月相变化手册,比较出不同点。设计意图:学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该活动借鉴了制作动画片的形式,将静态的月相变化排序变成了动态的变化手册,就像看动画片一样看月相变化。可以让学生多看几遍,加深印象。三、研讨1.小挑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月相图片,让学生尝试排序;或者让学生给月相标注大概的时间;或者出示某张月相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中的月相情况可能出现在月初、月中还是月末等。2.议一议。围绕核心问题“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展开讨论,要求学生利用“月相变化手册”来讲解。3.想一想。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能看到圆圆的月亮,那其他月份能看到圆圆的月亮吗?设计意图:小挑战的目的是评价考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月相变化。核心问题“一月内的月相变化规律”,通过本课探索,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月相会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满足一定的时间规律。学生在该问题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月末又变成弧形的”“弧形到圆形到弧形”,或者是“由缺变圆,再由圆变缺”等。虽然对月相的形容不是特别准确全面,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就足够了,教材并不要求学生得出很精确的结论。四、拓展1.夜观天象。观月时,我们可能会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星(亮星)。我国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来观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动变化。你也可以试试,在不同时间,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位置有何不同?2.月相记录。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坚持记录一个月的月相,看一看是否和我们今天探索的规律一致。设计意图:由于条件受限,在本课中只能利用图片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故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观察记录,验证本课的结论。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制作月相变化手册的活动,我们了解了一个月之内的月相变化规律——由缺变圆,再由圆变缺。月初时,没有月相,然后慢慢出现一点月相,直到月中(农历十五),出现满月,然后又不断消失,直到月末完全不见,这个周期正好是一个月。月相变化规律周期为什么刚好是一个月呢?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探索。【板书设计】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5课。在第4课,学生已经了解了月相变化的规律,而月相之所以变化,是因为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转动。经过前面4课的学习以及日常积累,学生已经对月球有了比较多的认识,包括月球的月相变化规律、月球的形状、月球与太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但月球还有很多值得学生探索交流的地方,例如月球的背面,月球环形山的形成等。本课通过查看图片、查阅资料、模拟实验等活动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识。观察照片和模拟实验是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前面几课已经有了较好地体验和尝试。本课将使用查找课外资料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极大地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知。通过聚焦问题“月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月球还有什么秘密?”引入课题,学生作为地球居民,对于陪伴了地球几十亿年的“邻居”月球有多少了解呢?“秘密”一词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索环节组织学生通过三种活动方式认识月球,活动一是让学生借助照片近距离地观察月球,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通过观察图片来观察宇宙的实际情况,这是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之一。活动二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了解月球,这也是认知宇宙的重要探究方式。环形山是月球的重要特征,学生对环形山的成因很感兴趣,故活动三利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验证环形山的成因。此实验是本单元的第三个模拟实验,因为学生对模拟实验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让学生自主分析提供的材料分别模拟月球上的什么,充分锻炼学生的模拟实验能力。【学生分析】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月球的知识,但是月球还有很多“秘密”吸引着学生,例如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月球的背面是什么样的,月海盆地又是什么样,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所不了解的。至本课,学生对于模拟实验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可以利用本课的模拟实验情况对学生的模拟实验能力进行评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2.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对比图片,发现月球的特征。2.学会查找资料、整理信息。3.能模拟制作环形山,认识环形山特点。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2.积极搜索整理信息资料,乐于与同学分享。3.接纳别人的观点,善于分享和敢于修正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2.认识到月球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进而更加珍惜爱护地球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比较照片、查找资料和模拟实验三种方式去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难点:探索环形山的成因,清楚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实验结果是如何证明环形山成因的,更加透彻地掌握模拟实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关于月球的图片文字资料,环形山材料(沙子、形状不同的球、模拟地球的沙盘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照片。【教学过程】一、聚焦1.“秘密”分享会。围绕聚焦问题“月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月球还有什么秘密呢?”组织“秘密”分享会。先在小组内进行分享,然后在班级进行分享,教师及时板书。教师也可以适当分享一些“秘密”,用来与学生交换。2.讨论探究方法。如何获得更多“秘密”呢?有什么办法呢?设计意图:“秘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前组织“秘密分享会”,可以让学生将课外了解的关于月球的信息充分“暴露”出来,这是一个单元前认知的调查,能够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在前面四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在这里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月球有什么办法,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二、探索活动一看照片识月球1.谈话:宇宙的天体离我们非常遥远,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和我们一样,在探索宇宙时,一般是借助各种天文设备所拍摄的照片来开展研究的。2.呈现照片。给学生提供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的高清照片,需要说明这些照片分别是由哪些探测器于什么时间拍摄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关注到技术的进步对科学探索的帮助。给学生讲讲月球的背面是多么神秘,激发学生的探秘兴趣。3.及时更新。学生更新第1课《仰望天空》活动手册中的维恩图中关于月球的知识。设计意图:在该环节可以多展示一些天体(以月球为主)照片,并说明拍摄这些照片的航天器的名称、拍摄时间。例如,科学家通过“嫦娥四号”拍摄的照片,了解到月球的背面是怎样的面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技术进步推进科学研究的体会。活动二找资料识月球1.制作月球小档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太阳和月球的信息,并用一个小册子做成“月球档案”。2.交流小档案。互相看一看小档案,了解更多的信息,对于感兴趣的信息,可以摘抄。3.查找资料。第二种了解月球的方法是查找资料,这也是认知宇宙的重要探究方式。课堂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如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天文图书、视频等资料,或者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电脑室查找资料。4.及时更新。学生更新第1课《仰望天空》活动手册中的维恩图中关于月球的知识。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时间和资料毕竟有限,所以鼓励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书籍、上网查找等)去收集月球的“秘密”,并制作月球小档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外的积极性,收集到更多有趣的“秘密”。查找资料环节,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去学校图书馆上课等更加新颖、丰富多彩的方式,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活动三模拟实验识月球1.提出探究问题。月球的表面有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环形山”,那为什么月球有那么多的环形山呢?2.提出猜想。学生回答“可能是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不同大小的陨石就会击中月球,从而形成环形山。”3.模拟制造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实验步骤:(1)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2)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3)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山”;(4)讨论和描述实验过程,理解“撞击”是形成环形山的成因。4.画一画。把模拟实验中撞击出来的沙盘“环形山”画在活动手册上。5.写一写。把其它对月球好奇的问题写在活动手册上。设计意图: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环形山的成因,很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为了验证,只能进行模拟实验,收集相关的论证证明解释。在该环节,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模拟实验整体设计能力,从提出问题到设想原因,再到模拟实验的操作和模拟实验如何证实猜想,都可以让学生去做,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课的三个活动都需要提醒学生及时更新维恩图。三、研讨1.讲一讲。研讨问题1“通过前面的探索,我们知道了月球的哪些特征?”,由于学生多次更新维恩图,所以可以结合太阳和月球的维恩图进行讨论。2.想一想。研讨问题2“根据我们查找的月球资料,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首先要明白人类居住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再去对照月球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即可,其实这些方面也说明了地球具有的独特性。四、拓展1.谈话: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很多方面,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潮汐。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水升高或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那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还有哪些呢?2.课外任务: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去寻找月球更多的“秘密”。五、课堂小结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通过比较照片、查找资料和模拟实验三种方式充分地收集和了解了关于月球的信息,知道了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表面有很多环形山。我们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月球的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后我们要积极去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第1题,提醒学生及时更新第1课中的维恩图。第2题,模拟实验结束后,将结果(模拟的月球表面)画下来。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月球表面环形山成因的理解。第3题,鼓励学生提出比较关心的关于月球的问题。学生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多多少少有一些疑问,鼓励学生选出比较关键的、感兴趣的问题填写下来,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心中的想法。【板书设计】月球——地球的卫星6.地球的形状【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6课。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假说,到麦哲伦航海旅行,再到人类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当地球的形状第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才最终确认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事实。本课学生将重历人类认知地球形状的过程。很久以前,人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有一些现象,如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这些现象并不支持古人“天圆地方”的猜测。于是人们猜测地球可能是球形的,而后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为“地圆学”提供了直接证据,人们开始接受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聚焦环节,教师要将学生代入古代的观测条件,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情境营造很重要,也是本课探究的前提。“天圆地方”的观点,是人们根据生活现象观察总结的一个经验性的猜想。但是有一些特殊的生活现象,例如海边的船用望远镜总是先看到帆顶;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探索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和推测,如果地球是方的,就不能出现“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的现象;如果地球是方形的,那么在月球上的影子也应该是方形的,这与我们的生活现象不符合,所以地球可能是球体。如果地球是球体,那么围绕地球走一周,是可以回到起点的。麦哲伦的航海旅行让更多的人接受了地球是球体的观点。【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2.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2.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大球、船模、小球、正方体、手电筒、呈现影子的屏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1:同学们,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这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回答:球体。2.谈话2:地球是球体,这是因为发达的科技让我们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但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并不这么认为。刚才你们在教室外观察时,如果你是古人,你会认为地球是球形吗?学生回答:不会。那地球是什么形状呢?人们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3.谈话3: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古人一起探索地球的形状,请你暂时忘掉“地球是球形的”这件事情。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地球是球形的前认知,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所以本课需要做一个情境铺垫——“然而在古代,人们不是这么认为的”,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是因为我们有了很先进的科技,可以到外太空去观察。但是在古代,人们并没有那么高的科学技术,是无法知道地球全貌的,所以“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当教师把聚焦问题的背景给学生铺垫好之后,他们就会将自己代入古代人的视野,进而引发思考。二、探索活动一“回到以前”1.角色代入。现在我们已经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时候的古人。2.思考问题。作为“古人”,你正在思考地球的形状,并且在寻找证据。3.室外体验。让学生到室外去观察天空,观察大地,提出自己对地球形状的猜想。4.提出猜测。联系刚才的室外观察和生活中的其他观察,提出猜测。古人根据对天空和大地的观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设计意图: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并让他们到室外去观察天空、大地。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会发现,天空虽然很高很广阔,但却有弧度,地是十分平坦的,是没有弧度的,于是学生会提出和古人一样的想法,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只有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将学生代入古人的角色,才能去提出猜想并寻找证据。“天圆地方”是一种朴素的科学猜想,支撑的证据是人们在生活中的直接观察。活动二模拟实验1.提出疑问。生活中有一些现象,“天圆地方”没有办法解释。2.先看到帆顶后看到船身。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驶来的船只,发现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才看到船身,如果地球是方的,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3.地球的影子。在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如果地球是方的,也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加深学生对这两种现象的理解。4.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大球、船模、小球、正方体、手电筒、呈现影子的屏。5.讲解实验操作。模拟实验的材料分别模拟的是什么?模拟过程是什么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到位。6.实验操作。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7.实验分享。让学生对比观察结果,看一看两个模拟实验,哪个更符合实际观察的结果,即对应的地球是球体。8.提出猜想。通过模拟实验,猜想地球的形状可能是球体——地圆说。设计意图:虽然“天圆地方”的猜想能应对人们关于地球形状的疑问,但是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特殊现象却不支持这个猜想。这两种典型的“反例”现象,就是海边的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出现月食时,地球的投影总是圆形的。学生对这两个现象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师可以用照片或者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模拟实验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提出地球是球体的猜想。活动三麦哲伦环球航海旅行的故事1.16世纪的猜想。那时候有一部分人相信“地圆说”,他们认为地球是球体,但是他们没有比较好的直接证据。2.找到办法。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绕着地球一周,是可以回到出发点的3.麦哲伦的故事。通过播放录音、视频,或者结合世界地图给学生讲麦哲伦航海旅行的故事。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历时1082天回到了西班牙。至此,人们才开始相信地球是球体的观点。设计意图: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比较科学的直接证据。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结合世界地图或者地球仪,联系麦哲伦的旅行路线,给学生讲讲麦哲伦航海所经历的艰辛,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环球航行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三、研讨1.问题1。让学生上台分享活动手册的记录,结合记录来讲解哪些信息或者观察结果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2.问题2。人们是这样认识到地球是球体。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鱼骨图等形式去展现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设计意图:问题1重在锻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有根据地去论述的能力,看重学生的讲解是否结合了模拟实验的观察,推测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问题2是一个小结性的问题,需要学生总结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用口述表达、思维导图、流程图、鱼骨图等形式总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四、拓展1.谈话: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让人们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外太空观察地球,就像我们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是圆形的一样,地球的真面目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2.展示:给学生看第一张在太空拍摄地球的照片,外太空拍摄地球的照片,月球上看到的地球的照片等,加深学生印象。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新经历了人们探索和了解地球形状的过程,从古人认为地球是方形的,到对特殊现象——从海面上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和月食看到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模拟实验,再到了解麦哲伦的航海旅行,最后从外太空看地球。我们体会到科技进步对推进认知的帮助,感受到人们不断求真的科学态度。【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很久很久以前16世纪现代观点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地球可能是球体地球是球体证据直接观察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和月食看到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麦哲伦环球航海旅行外太空看到的地球7.地球——水的星球【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7课。地球与太阳、月球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其中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地球有非常丰富的液态水,这也是地球的最大特征之一。正是这一特征,才孕育了地球的独特——有生命的存在。本课将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一颗“水的星球”,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发现地球的水域种类如此多样,水域面积是如此辽阔,从定性的角度直接观察感受地球上丰富的液态水。通过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从定量的角度比较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感受地球是陆少水多的星球。聚焦环节将地球和太阳、月球相比较,突出地球独特的地方,告诉学生“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探索环节,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的热情很高,虽然关注点会比较分散,如观察到火山、冰山、河流等地貌,但绝大多数学生能观察到海洋的辽阔。第二个活动是观察世界地图,简单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大小。让学生用网格纸数一数陆地和海洋分别占有多少个网格,用量化的方式来分析海洋与陆地的面积。研讨环节,可以让学生翻开第1课的维恩图,对比地球和太阳、月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会意识到地球有很多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
本文档为【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s_111957
本人热爱教学,关心学生。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3-01-1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