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剂学教材

方剂学教材

举报
开通vip

方剂学教材第一单元 总 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  1.汗法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和法 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下法 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消法 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吐法 极易损...

方剂学教材
第一单元 总 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  1.汗法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和法 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下法 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消法 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吐法 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清法 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温法 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补法 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二、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2.药量增减的变化指通过调整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  运用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药物的用量。  如果药量的增减并不改变原方配伍的主从关系,方剂治疗作用强弱改变;  如果药量的增减改变了原方配伍的主从关系,该方的功用和主治改变。  3.剂型更换的变化指通过更换方剂的剂型,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  运用前提:原则上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变化方法:改变方剂的剂型。    细目三: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一、汤剂  汤剂的特点:吸收快,发挥药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每一个病人和各种病证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二、散剂  散剂的特点:吸收较快,且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便于使用和携带。  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三、丸剂  丸剂的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  丸剂大多适用于慢性病证。此外,某些用于急救的方剂,由于方中含有芳香性药物,不宜加热煎煮,亦可制作丸剂使用,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还有某些方剂,由于方中某些药物不宜加热煎煮,或由于方药峻猛有毒,为了使其较为缓慢地发挥药效,亦可制作丸剂使用,是为峻剂缓制,如舟车丸等。  常用的丸剂有:水丸、蜜丸、糊丸、浓缩丸等。  四、膏剂  1.内服膏剂又分煎膏剂、流浸膏剂和浸膏剂。  2.外用膏剂 分软膏剂和硬膏剂;外用膏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起局部治疗作用,有的透过皮肤或黏膜起全身性治疗作用。  五、丹剂  丹剂的特点是用量小,疗效确切。但毒性较强,一般只能外用,不宜内服。  六、酒剂  多用于身体虚弱、风湿痹痛、外伤瘀痛等病证,但酒性辛温行散,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酒剂。第二单元 解表剂细目一:概述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  2.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开表逐邪,散风寒而除身疼。杏仁与麻黄相配,宣降并用,以增强解郁平喘之功为佐。  炙甘草既调麻、杏之宣降,又缓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为使。【化裁运用】  1.麻黄加术汤:素体多湿,又感风寒,症见身体烦疼、恶寒无汗者,加白术,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2.大青龙汤:若风寒束表,里有郁热,症见恶寒发热、身疼痛、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者,倍麻黄,加石膏及生姜、大枣,以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3.三拗汤:若风寒伤肺,鼻塞声重,咳嗽胸闷者,去桂枝,加生姜,以宣散肺中风寒。华盖散:素体痰多者,再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宣肺解表,祛痰止咳。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  病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  姜、枣同用,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炙甘草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兼调和诸药为使。服法:温服、温覆。  【化裁运用】  1.桂枝加葛根汤:若外感风寒,项背强而不舒,反汗出恶风者,是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可酌减桂、芍用量,加葛根,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或风寒在表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下气平喘。  3.桂枝加桂汤:若表证发汗太过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可加大桂枝用量,以温通心阳,降逆平冲。  4.桂枝加芍药汤:若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症见腹满时痛者,则当倍用芍药,以调和气血,缓急止痛。  九味羌活汤(录白《此事难知》)  【组成药物】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舌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  黄芩清气,生地凉血,既除兼证之热,又制诸药之燥,共为佐。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防风—太阴、白芷—阳明、细辛—少阴、川芎—厥阴、黄芩—少阳  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香附子 紫苏叶 陈皮 炙甘草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证候】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  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  【化裁运用】  小青龙加石膏汤:若外邪与内饮相搏,兼有郁热,症见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酌加石膏,以清邪热祈除烦躁。  止嗽散(《医学心悟》)  【组成药物】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陈皮  【功用】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主治证候】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外感风寒经服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亦颇适宜。  辛温解表剂证候辨识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浮  □无汗而喘(表实)---麻黄汤  □头痛恶风汗出(表虚)---桂枝汤  □肢体酸痛、口微渴(兼湿、兼里热)---九味羌活汤  □痰多而稀,或兼水肿(兼水饮)---小青龙汤  □胸脘痞闷(兼气滞)---香苏散  □咳嗽咽痒(风邪为主)---止嗽散  细目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牛蒡子 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淡豆豉 鲜苇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  荆芥穗、淡豆豉辛温发散,以助逐邪解表之功共为臣。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桑叶 菊花 连翘 薄荷 杏仁 桔梗 生甘草 苇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证候】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汗出,喘咳气急,口渴,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数。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组成药物】柴胡 葛根 羌活 白芷 芍药 桔梗 生姜 大枣 甘草 黄芩 石膏【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证候】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升麻葛根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证候】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辛凉解表剂证候辨识  风热壅肺、风寒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脉浮  ※但咳,身热不甚---桑菊饮  ※无汗或有汗不畅,咽痛---银翘散  ※发热重,喘咳,苔薄黄,脉滑数---麻杏甘石汤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目疼鼻干,眼眶痛---柴葛解肌汤  ※麻疹初起,疹发不出,目赤流泪---升麻葛根汤    细目四:扶正解表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桔梗 茯苓 人参 甘草(生姜 薄荷)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证候】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取无力。  【配伍意义】正气素虚.复感风寒湿邪。  人参,既扶正以助祛邪,又使祛邪不伤正。  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人参 紫苏叶 干葛 橘红 半夏 前胡 茯苓 桔梗 枳壳 木香 甘草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证候】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证候】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神疲欲寐,脉沉微。  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药物】生葳蕤 生葱白 淡豆豉 苏薄荷 桔梗 东白薇 炙甘草 大枣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证候】阴虚外感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虚人外感证候辨识  虚人外感:恶寒,发热  ※憎寒壮热,脉浮而重取无力---败毒散  ※咳痰,倦怠无力,舌苔白,脉弱---参苏饮  ※身热,微恶风寒,心烦,舌红,脉数---加减葳蕤汤  ※恶寒甚,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麻黄细辛附子汤第三单元 泻下剂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证候】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至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热厥、痉病、发狂等由里热实证所致者。  【化裁运用】  临证应用本方,以痞、满、燥、实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主要依据。  1.小承气汤:若阳明腑实,燥证未具而痞满亦较轻者,去芒硝,并减枳实、厚朴用量以轻下热结。  2.调胃承气汤:若燥实在下,而痞满之证未具或较轻者,去枳实、厚朴,加甘草以缓下热结。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冬瓜子 芒硝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证候】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凋,或善屈右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大陷胸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甘遂 大黄 芒硝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证候】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痛,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拒按,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或短气躁烦,心中懊,舌上燥而渴,苔黄腻,脉沉紧,按之有力。  寒下证候辨识  里热积滞证:大便秘结,苔黄厚,脉实  □见痞满、燥、实四证及苔黄燥、脉实---大承气汤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大黄牡丹汤  □心下硬满疼痛拒按,脉沉有力---大陷胸汤    细目三:温下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证候】阳虚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  温脾汤(《备急干金要方》)  【组成药物】大黄 附子 干姜 人参 芒硝 当归 甘草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证候】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配伍意义】  本方所主证候乃脾阳不足,寒积阻结所致。  方中附子温壮脾阳,解散寒凝;大黄泻积通便,荡涤邪实。合而温中寓通,攻下冷积为君。大黄属“去性存用”之法。    细目四:润下  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子仁 芍药 杏仁 枳实 厚朴 大黄 (蜂蜜)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证候】脾约(肠胃燥热,脾津不足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济川煎(《景岳全书》)  【组成药物】当归 牛膝 肉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壳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证候】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润下证候辨识  津亏便秘:大便干结  ※脾约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麻子仁丸  ※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苔白,脉沉迟---济川煎    细目五:逐水  十枣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证候】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  (2)实水。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服用方法度其意义】  服法:冲服药末。平旦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每服~lg,每日1次,以大枣l0枚煎汤送服。    细目六:攻补兼施  黄龙汤(《伤寒六书》)  【组成药物】大黄 芒硝枳实 厚朴 人参 当归 甘草 (桔梗 生姜 大枣)  【功用】泄热通便,补益气血。  【主治证候】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下利纯稀水,脘腹胀满,硬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配伍意义】  桔梗,既开宣肺气以利通肠,“欲降先升”。又与人参相配,补升并用,而防正随下脱。第四单元 和解剂细目一:概述(适用范围)    细目二: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证候】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  (2)治妇人伤寒,热人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见少阳病证。  【配伍意义】  方中柴胡疏透半表半里之邪为君;黄芩清泄半表半里之热为臣,合而清透并用,和解少阳。  半夏、生姜散结和胃,降逆止呕。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黄 枳实 芍药 大枣(无甘草)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证候】少阳病兼阳明腑实。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硬,大便不解,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蒿芩清胆汤(《重汀通俗伤寒论》)  【组成药物】青蒿 黄芩 竹茹 半夏 茯苓 枳壳 陈皮 碧玉散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证候】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达原饮(《瘟疫论》)  【组成药物】槟榔 厚朴 草果仁 知母 芍药 黄芩 甘草  【功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证候】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少阳证证候辨识  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脉弦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  ※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下利---大柴胡汤  ※寒轻热重,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苔白腻或微黄,脉右滑左弦---蒿芩清胆汤  ※憎寒壮热,发无定时,舌苔垢腻,或厚如积粉---达原饮    细目三:调和肝脾  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药物】枳实 柴胡 芍药 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证候】  (1)阳郁厥逆。手足不温,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配伍意义】  柴胡与枳实相配,一升一降,以疏理肝脾气机;  柴胡与芍药相配,泻木扶土而和肝脾;  枳实与芍药相配,理气和血而止腹痛;  芍药与炙甘草相配,益阴缓急,制肝和脾。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烧生姜 薄荷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证候】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  【配伍意义】  全方既补肝体,又助肝用。  【化裁运用】  1.加味逍遥散:肝脾气滞较甚者,加香附、郁金、陈皮以理气解郁。肝郁血虚,化火生热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2.黑逍遥散:血虚较甚,临经腹痛者,酌情加入生地或熟地以益阴养血。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丹溪心法》)  【组成药物】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证候】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虽缓而不止,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配伍意义】  本方为“扶土抑木”的代表方。  防风散肝舒脾而胜湿。  肝脾不和证候辨识  肝旺:胁胀  ※手足不温,脉弦---四逆散  ※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逍遥散  脾虚:腹泻  ※泻必腹痛,泻后痛缓,复如故,脉两关不调---痛泻要方    细目四: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半夏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炙甘草 大枣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证候】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吐,或肠鸣下利,舌苔薄腻而微黄。  【配伍意义】  中虚邪陷,寒热错杂之邪干犯中焦所致之心下痞。  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兼施。  【化裁运用】  1.生姜泻心汤:若脾胃气虚,水气内停,水热互结,症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减少干姜用量,加入生姜,以温胃止呕而散水气。  2.甘草泻心汤:若于痞、呕、下利之外,又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是胃中虚,客气上逆,可加重炙甘草用量以补虚缓急,使邪祛胃虚得复,逆气自平。第五单元 清热剂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二、应用注意事项  病势拒药时,适当使用“反佐”法。    细目二: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证候】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化裁运用】  白虎加人参汤:若白虎汤证,身热、汗多而脉大无力,或暑病身热、汗出、口渴而背微恶寒者,是热盛而津气两伤之候,宜加人参益气生津。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竹叶 石膏 半夏 麦门冬 人参 甘草 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证候】伤寒、温热、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配伍意义】  佐以半夏,降逆止呕,防滋腻碍胃。半夏:麦冬用量比为1:2。    细目三: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犀角(今用水牛角) 生地黄 麦冬 元参 黄连 银花 连翘 竹叶心 丹参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证候】热人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配伍意义】  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宣透泄,为“透热转气”的代表药物。  犀角地黄汤(《备急干金要方》)  【组成药物】犀角(今用水牛角) 生地黄 芍药 牡丹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证候】热人血分证。  (1)热扰心神,昏狂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舌红绛,脉数吐血、衄血、便血、溲血等。  (3)蓄血瘀热,善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    细目四: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成药物】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证候】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亦治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疮疡肿毒等。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组成药物】生石膏 生地 犀角(今用水牛角) 川连 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甘草 丹皮 鲜竹叶  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变化而来。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证候】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舌绛唇焦,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  【化裁运用】原方生石膏、真川连、细生地、乌犀角均设有大、中、小三个剂量,六脉沉细而数者,即用大剂;沉数而用中剂,虚大而数者即用小剂。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川大黄 芒硝 甘草 山栀子仁 黄芩 连翘 竹叶 薄荷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证候】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配伍意义】  方中重用连翘以清热解毒,透散上焦邪热为君。  本方用大黄、芒硝通便泻下之意不在治疗便秘,而在清泄胸膈之热,是“以泻代清”之义。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组成药物】黄芩 黄连 连翘 牛蒡子薄荷 僵蚕 板蓝根 马勃 玄参 升麻 柴胡 陈皮 桔梗 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证候】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  【配伍意义】  升麻、柴胡,既助疏风清热之效,又寓“火郁发之”之义,兼可引诸药上达头面,功兼佐使。  防风通圣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药物】防风 荆芥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白芍 白术 山栀 大黄 芒硝 石膏 黄芩 桔梗 甘草 滑石  【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主治证候】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憎寒壮热,头目眩晕,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黏稠,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  此外,亦可用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隐疹等。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药物】金银花 防风 白芷 赤芍 生归尾 天花粉 贝母 乳香没药 皂角刺 穿山甲 陈皮(酒)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证候】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配伍意义】  方以金银花清热解毒疗疮,重用为君。  防风、白芷疏散外邪,使热毒从外透解;  贝母、花粉清热散结;  山甲、皂刺通经、溃坚、透脓共为臣。  《医宗金鉴》誉本方为“疮痈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一切阳证肿毒而体质壮实者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使用依据。已溃非宜,阴证忌用。  热毒证证候辨识  热毒炽盛: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  ※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溲赤---凉膈散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普济消毒饮  ※憎寒壮热无汗,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大便秘结,舌苔黄腻---防风通圣散  ※痈疡红肿热痛---仙方活命饮  ※大热烦躁,错语发斑---黄连解毒汤  ※气分证、血分证并见---清瘟败毒饮    细目五:清脏腑热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 竹叶  【功用】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心经火热涎。症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或口舌生疮,或溲赤涩痛,舌红,脉数。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药物】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黄 柴胡 生甘草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证候】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配伍意义】  柴胡疏肝兼以引经,既合生地、当归养肝体而和肝用,又防苦寒降泻抑遏肝胆升发之气。左金丸(原名回令丸)(《丹溪心法》)  【组成药物】黄连 吴茱萸  【功用】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证候】肝火犯胃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  【配伍意义】  重用黄连清热泻火:  一则据“实则泻其子”之理,清心泻火,以平肝木;  二则直泻肝火,使肝火清则不横逆犯胃;  三则清泄胃热,使胃热清则其气自和。  少佐吴茱萸:开郁降逆,与黄连相合,辛开苦降,下气最速;并可监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元凉遏之弊。  苇茎汤(《古今录验方》)  【组成药物】苇茎 薏苡仁 瓜瓣(冬瓜子代) 桃仁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证候】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咳嗽,身有微热,甚则咳吐腥臭痰,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泻白散(原书又名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地骨皮 桑白皮 甘草 粳米  【功用】泻肺清热,止咳平喘。  【主治证候】肺热喘咳证。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清胃散(《兰室秘藏》)  【组成药物】生地黄 黄连 当归身 牡丹皮 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证候】胃有积热证。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舌颊腮肿痛,或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配伍意义】  方中黄连、升麻君臣相配,清胃解毒,又寓“火郁发之”之义,以除胃腑积热及炎蒸之火。玉女煎(《景岳全书》)  【组成药物】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功用】清胃滋阴。  【主治证候】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烦热于渴,牙龈出血,牙齿松动,舌红苔黄且干。并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证候,“少阴不足,阳明有余”。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证候】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促(或数)。  【配伍意义】  方中重用葛根为君,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药物】芍药 当归 黄连 黄芩 槟榔 木香 甘草 大黄 官桂  【功用】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主治证候】湿热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配伍意义】  刘河间云:“行血则便脓白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故治以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为法。  方中官桂合归、芍(大黄)和营行血,又监制寒凉,防苦寒伤阳,冰伏湿热之邪。  大黄“通因通用”。  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证候】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者。  大肠热证证候辨识  大肠热:下利,舌红苔黄,脉数  ※下痢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芍药汤  ※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脉弦数---白头翁汤  ※胸脘烦热,脉数或促---葛根黄芩黄连汤    细目六: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青蒿 鳖甲 生地 知母 丹皮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证候】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清骨散(《证治准绳》)  【组成药物】银柴胡 胡黄连 地骨皮 秦艽 青蒿 鳖甲 知母 甘草  【功用】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证候】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午后或夜间潮热,肢蒸心烦,形体消瘦,困倦盗汗,嗌干口渴,颧赤唇红,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组成药物】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芩 黄柏 黄连 黄芪  【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证候】阴虚火旺之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脉数。  虚热证证候辨识  虚热:舌红少苔,脉数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脉细数---青蒿鳖甲汤  ※骨蒸潮热,唇红颧赤---清骨散  ※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当归六黄汤第六单元 祛暑剂祛暑剂适用于治疗各种暑病。  清络饮(《温病条辨》)  【功用】祛暑清热。  【主治证候】暑热伤肺轻证。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胸闷不舒,舌淡红,苔薄白。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证候】阴暑。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证候】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数。  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证候】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桂苓甘露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功用】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主治证候】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泻。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证候】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暑热证证候辨识  暑热:身热、心烦,舌红,脉数  ※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清洛饮  ※恶寒发热,无汗,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无数象)---香薷散  ※发热重,恶寒轻,舌苔白腻,脉浮而数---新加香薷饮  ※小便不利---六一散  ※小便不利,烦渴引饮---桂苓甘露散  ※汗多,体倦少气,脉虚数---清暑益气汤  第七单元 温里剂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温中祛寒  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药物】人参 干姜 白术 炙甘草(无茯苓)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证候】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自利不渴,呕吐,大便稀溏,不欲饮食,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黯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霍乱、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  【化裁运用】  1.人参汤:用治胸痹,丸剂缓调则药力不及,宜改作汤剂服用。  2.附子理中丸:中寒较甚,又受风冷,心胃痛,霍乱吐泻者,加炮附子以脾肾双温。  3.桂枝人参汤:中焦虚寒,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改作汤剂,加重炙甘草用量,并加桂枝以温阳益气。  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芍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证候】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得温按则痛减,神疲乏力,虚怯少气,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配伍意义】  本方主证为阴阳气血俱虚,而重点在于中焦脾胃虚寒。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  辛甘化阳:饴糖、大枣、甘草,桂枝、生姜  酸甘化阴:饴糖、大枣、甘草,芍药  【化裁运用】  1.黄芪建中汤:若虚劳里急,自汗盗汗,身重或不仁,脉虚而大者,是虚的程度比小建中汤证更甚,加黄芪以增强益气建中之力,使阳生阴长,诸虚不足者得益,里急亦除;  2.当归建中汤:若产后腹中疼痛不止,吸吸少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腹背,不能饮食者,是产后血虚,血脉不和,加当归以助养血和血之效,而奏温补气血,缓急止痛之功。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蜀椒 干姜 人参 胶饴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证候】中阳衰弱,阴寒内盛证。脘腹剧痛,连及心胸,腹中寒气上下攻冲,痛不可触,呕不能食,舌苔白滑,脉沉弦紧,甚则肢厥脉伏。  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吴茱萸 人参 大枣 生姜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证候】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1)阳明寒呕。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头痛,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中焦虚寒证证候辨识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苔白脉迟  □腹痛喜温喜按,或见出血,血色暗淡---理中丸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小建中汤  □呕吐,畏寒,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吴茱萸汤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上下痛而不可近,舌苔白滑,脉细紧---大建中汤    细目三: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生附子 干姜 炙甘草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证候】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亦可用治太阳病误汗亡阳。  【配伍意义】炙甘草为佐使,既解生附子之毒,又缓姜、附相合之峻,益气守中兼能护阴,使回阳逐寒救逆而无重劫阴液和致虚阳暴散之虞。  【化裁运用】  1.四逆加人参汤:若四肢厥逆,畏寒蜷卧,脉微下利,利自止而余证仍在者,是阳亡液脱,宜加人参益气固脱、生津资液;  2.通脉四逆汤:若阴盛格阳,症见下利、肢厥、脉微、身反小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而脉不止者,酌增附子、干姜用量以破阴回阳;  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若“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再酌加猪胆汁引阳人阴,兼防格拒。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功用】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主治证候】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阴寒极盛证。四肢厥逆,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或形寒战粟,或唇甲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至无脉。细目四: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炙甘草 木通 大枣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证候】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亦治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及血虚受寒、月经不调、经前腹痛诸证。  【配伍意义】  本方主证为血虚受寒,寒邪凝滞。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木通苦寒而通利,既可通血脉而利关节,又能防桂枝、细辛伤阴血而动相火。“去性存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匿要略》)  【组成药物】黄芪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证候】血痹。肌肤麻木不仁,关脉微,尺脉小紧。  中风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妇女产后、经后身痛等属于气虚血滞者,亦可应用本方治疗。  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组成药物】熟地 鹿角胶 肉桂 麻黄 白芥子 姜炭 生甘草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证候】阴疽。贴骨疽、脱疽及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  【配伍意义】  麻黄开发腠理以解散寒凝;  白芥子温化寒痰而通络散结,治皮里膜外之痰。第八单元 补益剂细目一:概述    细目二:补气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证候】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乏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虚弱者。  【化裁应用】  1异功散:脾胃虚弱,症见食欲不振、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者,加陈皮以理气助运。2六君子汤:脾胃气虚夹有痰湿,症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者,再加半夏以燥湿化痰。  3香砂六君子汤: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症见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者,再加香附(现代多用木香)、砂仁以理气散寒止痛。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莲子肉 山药薏苡仁 扁豆 人参 甘草 白术 茯苓 砂仁 桔梗 (大枣)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证候】脾虚湿盛证。食少,便溏,或泻,或吐,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或虚缓。  【配伍意义】  桔梗,开宣肺气,通调永道,以利渗湿;又作舟楫之用,载药上行,以收“培土生金”(补脾益肺)之效。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药物】黄芪 人参 白术 当归 橘皮 炙甘草 升麻 柴胡(无茯苓)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证候】中气不足证。  (1)气虚发热。身热自汗,渴喜温饮,气短乏力,舌质淡,脉虚大无力。  (2)气虚下陷。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或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舌淡脉虚。  【配伍意义】  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协黄芪升提下陷之中气,以助升阳举陷之功。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药物】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证候】气阴两虚证。  (1)暑热、温热,耗气伤阴证。体倦气短,咽干口渴,脉虚细。  (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证。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脉虚数或虚细。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组成药物】黄芪 防风 白术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证候】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者。  【配伍意义】  防风入脾而走表,既可协脾中清阳达表以实卫,又疏散风邪,与黄芪、白术相配,补中寓散,使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三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止汗御风之功。  本方虽为止汗之方,却不用收涩敛汗之药,是“以补为固”之义。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药物】炒白术 山药 人参 苍术 车前子 白芍 柴胡 黑芥穗 陈皮 甘草【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证候】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面色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配伍意义】  柴胡散肝疏郁而升清;柴胡合白芍养肝体而和肝用,使肝木达则脾土自强;  黑芥穗胜湿止带。  气虚证证候辨识  ※气虚:倦怠乏力,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弱 ---四君子汤  ※泄泻,苔白腻,脉虚缓---参苓白术散  ※脏器脱垂;发热,脉虚大无力---补中益气汤  ※汗出恶风,易感风邪---玉屏风散  ※带下清稀色白---完带汤  ※汗多神疲,舌干红少苔,脉虚细---生脉散    细目三:补血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证候】营血虚滞证。月经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或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舌淡,唇爪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配伍意义】  为补血调血之要剂。  【化裁运用】  1.圣愈汤:气血虚弱,气不摄血,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神衰者,加人参、黄芪以益气摄血。  2.桃红四物汤:血虚兼见血瘀,月经超前,量多,色紫质黏稠,或有血块,腹痛,腹胀者,加桃仁、红花以逐瘀行血。  3.芎归胶艾汤:妊娠胞阻,胎漏下瓶,腹中疼痛者,加阿胶、艾叶、甘草,以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药物】黄芪 当归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证候】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  亦治妇人经行、产后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配伍意义】  本方为治疗“血虚发热”的代表方。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黄芪补气生血、实卫固表。  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实则重在补气,后世推崇为补气生血的代表方剂。  归脾汤(《正体类要》)  【组成药物】黄芪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龙眼肉 酸枣仁 当归 木香 远志 生姜 大枣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证候】  (1)心脾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证。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血虚证证候辨识  ※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 ---四物汤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当归补血汤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便血、崩漏,量多色淡---归脾汤    细目四:气血双补  八珍汤(《瑞竹堂经验方》)  【组成药物】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炙甘草(生姜 大枣)【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证候】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  【化裁运用】  1.十全大补汤食少纳呆者,酌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开胃。神疲气短,自汗盗汗,四肢不温,以及妇女崩漏,月经不调,或疮疡不敛者,加黄芪、肉桂,以温补气血;  2.人参养荣汤:惊悸健忘,夜寐不安,虚热自汗,咽干唇燥,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者,去川芎,可酌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橘皮、五味子等以益气补斑,养心安神;  3.泰山磐石散:若屡有堕胎宿疾,或妊娠胎动不安,脉滑无力者,去茯苓,加续断、黄芪、黄芩、糯米、砂仁等以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炙甘草 生姜 人参 生地黄 桂枝 阿胶 麦冬 麻仁 大枣 (清酒)(无芍药)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证候】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体赢气短,舌光色淡,少津者。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带有血丝,形瘦气短,虚烦眠差,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或虚热时发,脉虚数。  【配伍意义】  桂枝、生姜、清酒温通阳气,流畅血行以复脉。  气血两虚证证候辨识  ※气血两虚:面色无华,心悸怔忡,食少体倦,舌淡,脉虚细 ---八珍汤  ※脉结代,心动悸,舌光色淡,少津;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咳吐涎沫,虚烦眠差,咽干舌燥,脉虚数---炙甘草汤    细目五:补阴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熟地黄 山茱萸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证候】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牙齿动摇,盗汗遗精,或消渴,口燥咽干,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细数。  【配伍意义】  本方三阴并补,三补三泻。体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配伍思想。  【化裁应用】  1.知柏地黄丸:阴虚火旺而致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者,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2.都气丸:肾阴虚气喘,呃逆者,加五味子滋肾纳气平喘。  3.麦味地黄丸:肺肾阴虚,咳嗽喘逆,潮热盗汗,加麦冬、五味子滋肾敛肺止咳。  4.杞菊地黄丸:肝肾阴虚而致两眼昏花,视物不明,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者,加枸杞子、菊花养阴平肝,滋水明目。  左归丸(《景岳全书》)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证候】真阴不足证。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光红少苔,脉细数。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组成药物】熟地黄 龟板 猪脊髓 黄柏 知母 蜂蜜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证候】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腰酸腿软。  【配伍意义】本方为滋阴降火、培本清源之剂。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药物】沙参 麦冬 当归身 生地黄 枸杞子 川楝子(无白芍、柴胡)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证候】阴虚肝郁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配伍意义】  本方病机为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所致。治当养肝体以和肝用。  生地黄、枸杞子:滋水涵木;  沙参、麦冬:清金制木(佐金平木)、扶土抑木。  阴虚证证候辨识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  ※腰膝酸软,小儿五迟五软---六味地黄丸  ※骨蒸潮热,心烦易怒,足膝疼热和酸软,尺脉数而有力---大补阴丸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一贯煎  ※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脉细---左归丸    细目六:补阳  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干地黄 山药 山茱萸 泽泻 茯苓 丹皮 桂枝 炮附子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证候】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或阳痿早泄,舌质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  亦治脚气、痰饮、消渴等因肾阳不足所致的病证。  【配伍意义】  本方以大量干地黄(生地)、山茱萸、山药滋阴补肾为主,而配少量炮附子和桂枝补火助阳,一则阴阳并补,“阴中求阳”;二则微微生火,使温而不热,取“少火生气”之义。  【化裁运用】  1.《济生方》肾气丸:肾阳不足,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者,桂枝易为官桂,加车前子、川牛膝以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2.《济生方》十补丸:肾阳虚损,精气不足,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赢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者,桂枝易为肉桂,加鹿茸、五味子以温壮肾阳,纳气归肾。  右归丸(《景岳全书》)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证候】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或腰膝软弱,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虚证证候辨识  阳虚:腰膝酸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  ※脉虚弱而尺部尤沉细---肾气丸  ※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脉沉迟---右归丸    细目七: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组成药物】  熟干地黄 山茱萸 石斛 麦门冬五味子  巴戟天 肉苁蓉 炮附子 官桂   茯苓 菖蒲 远志  (煎加生姜、大枣;《宣明沦方》另有薄荷五七叶同煎)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证候】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龟鹿二仙胶(《医便》)  【组成药物】鹿角 龟板 人参 枸杞子  【功用】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主治证候】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全身瘦削,阳痿遗精,两目昏花,腰膝酸软,或久不受孕。  七宝美髯丹(《积善堂方》;录自《本草纲目》)  【功用】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主治证候】肝肾不足证。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梦遗滑精,或不育。阴阳两虚证证候辨识  阴阳两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淡苔白,脉沉细  ※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足冷面赤---地黄饮子  ※全身瘦削,阳痿遗精,腰膝酸软,久不孕育---龟鹿二仙胶  ※须发早白,齿牙动摇---七宝美髯丹第九单元 固涩剂细目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  二、应用注意事项  固涩剂系为纯虚无邪者设,凡属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火动遗精、伤食泻痢及血热崩漏等证,均非本类方剂所宜。 
本文档为【方剂学教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才高八斗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1-07-19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