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举报
开通vip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一.知识点、文摘与相关思考笔记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类问题:社会思维(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和他人、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的判断、态度),社会影响(文化与从众的压力、说服、团体),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和亲密关系、助人行为)。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会思维(人类构建社会现实、我们的社会直觉力量强大,但有时候也很危险、态度塑造行为),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和性格塑造行为),社会关系(社会行为也是生物性行为、对他人的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以上三种原理都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应用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知识点、文摘与相关思考笔记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类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社会思维(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和他人、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的判断、态度),社会影响(文化与从众的压力、说服、团体),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和亲密关系、助人行为)。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会思维(人类构建社会现实、我们的社会直觉力量强大,但有时候也很危险、态度塑造行为),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和性格塑造行为),社会关系(社会行为也是生物性行为、对他人的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以上三种原理都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应用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景,劣势:因果关系不清楚),实验研究(优势:可以控制变量和随机变量来探寻因果关系,劣势:通常使用实验室情景设置)。4.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在辩论中发现漏洞,并能抵制毫无根据的想法。他们认为,批评一种观点并不等于批评持有此种观点的人。他们非常热衷于进行激烈的辩论,以探明一种观点的合理性。不过批判性思维也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够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可以进一步考虑和探讨批判性思维的特质与培养方式)5.社会表征:莫斯科维奇将其界定作“某一社群所共享的价值观、观念及实践系统,它兼有两种功能,即其一是为个体在特定生活世界中的生存进行定向,另一则是提供可籍以进行社会交换及对生活世界与个体、群体历史进行明晰分类的符号,使人际沟通得以实现”。在其看来,社会表征实质上是导源于日常生活人际互动过程的概念、话语及解释体系,相当于传统社会中的神话及信念系统,甚或现代版的常识。(需进一步在以后的阅读中理解)6.现实实在论和实验现实主义?实验现实主义中,态度与行为实施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愿意在实验情境下选择做出某种行为,但遇到实际情况时就真的能做出所选择的行为吗?这种心理的操作能在多大程度上预示实际行为的操作?现实实在论和实验现实主义之间到底该怎样选择?7.人首先是情景中的生物,因为情景塑造了我们。8.但他人的行为具有一致性而且与众不同时,我们会把其行为归结于他们的人格。9.我们的所知比我们知道自己所知的还要多。10. 人类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共同发展的产物。11.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成不同的学科只是表现了人类的软弱性。12.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13.科学并不是回答为什么事最终的道的义务,不是回答生活的目的与方向是什么,不是回答什么事生活得意义,事实上他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14.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清洗那些用以观察这个世界的镜片。(只是清洗,不能摘掉眼镜)15.常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再知道事实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16.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来理解。17.几乎任何结论都会因谚语的解释而变成常识。思考:格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积淀的结果,在这种积淀的过程中,历史有着种种不同的情景,同样的的事件在不同的情景中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格言,甚至是相反的格言,因此说每一种研究结果都能找的出相应的格言与之对应,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研究都有其特定的条件与情境,要是换一种研究条件或情景,同一个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可能就和另外的一句格言相吻合。以分离为例,在恋爱的不同时期,分离对恋爱的作用就会有所不同,其作用可能会与小别胜新婚相对应,也可能会与人走茶凉相对应。格言也是经过时间和经验的验证所提炼出的,它的产生过程没有具体的实验那样严格的加以控制,但它的准确性和预测性也是不可小觑的,格言与严格的实验研究结果的相似性,是不是有些类似于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关不一定能说明问题,但它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高相关的前提下,如果得到实验验证它可能是正确的。18.就像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一样,社会心理学,的发现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显而易见,然而,实验研究所揭示的结果只是在事实知晓之后才变得明显起来。这种事后聪明使得偏见常导致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与预测作出过高评价。19.事实是一种达成共识的陈述,这种陈述有关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理论则是对事实进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与解释的观点。20.四个要牢记的可能造成结果偏差的因素:样本的代表性、问题的顺序、答案的选项和问题的措辞。21.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我承认,除了我们可以获得奖赏之外……我们写作的是因为我们希望改变什么。二.有疑问,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探讨的问题1.存在真正摆脱研究者价值观的纯科学吗?如果有,它能适用我们吗?在摆脱价值观的同时,它是不是已经摆脱了文化与人性,摆脱了我们研究它的必要性?2.人类自己构建社会现实。可是人类怎样构建社会现实?人们构建社会现实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还是一种顺其自然地道法所致。3.社会影响、个人态度、性格倾向都塑造我们的行为,孰轻孰重?分别怎样作用与我们的行为?激发达利和拉丹研究责任扩散的吉诺维斯案件中,纽约皇后道大街的居民们的个人态度和性格一般来说肯定是有差异的,可是同样在面临吉诺维斯被害这一情景,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性格和态度的差异为什么在这时没有导致行动的差异?这一事件中的决定因素仅仅是因为责任扩散,性格和态度的差异在这时为什么没能克服责任扩散?性格和态度在什么时起决定作用?情景在什么时候起决定作用?是不是事情关系到自己时,性格和态度对行为的塑造作用会更大些?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可以被用来操控人类,它很危险。”该怎样科学的向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解释?5.人能彻底的认识自己吗?能,需要用多长时间,一生?不能,为什么?整个科学都是历史的镜子。三.可以进一步作研究的问题  1.什么情景能让人们变得乐于助人,是否某种文化背景如小城镇和小村庄能更好的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应该怎样考察和研究想法还不成熟)2.社会直觉与消费行为。社会直觉怎样影响消费行为,我们可以怎样借助影响消费者的社会直觉从而达到影响他消费行为的效果?3.警察佩戴醒目的警牌,开着写有巨大数字可辨认其身份的警车执勤,就能减少其暴力行为吗?工作牌带来的监督作用,是不是因工作种类不同,其监督效果也就不同?在同等条件下,工作牌带了的监督作用的强弱,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有差异吗?工作牌对中国工作人员的约束力是否更大呢?最后,本章没有单独叙述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不太符合中国学生的理解习惯第二章社会自我一、知识点梳理(一)自我概念(self-concept)1.自我图式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GYF%1F"组织并指导个人社会经验中与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GD%3EB"自我相关的信息之加工。是一种人们对其自身拥有的一切信息与属性的认知结构。他会影响人们所注意到的、所思考的和所识记的关于他们自身的信息。2.可能自我主要指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包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和自己害怕成为的样子。3.焦点效应在我们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4.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认为自己把自己的情绪很清楚的表现出来并且使别人注意到,事实上我们可能比自己意识到得还要模糊不清。我们同样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5.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记忆。同时也很好的证明了焦点效应的作用。(二)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1.角色当我们扮演一个角色的时候,就会遵守这个角色的规范,并且对于将要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期待,从而更好地扮演这个角色。此外我们还会进行与角色之间的互动:当我们扮演某个角色时,我们会找出证据证明自己扮演所扮演角色的正确性;当我们感觉自己应该扮演某个角色时,我们会更多的表现出符合这个角色的行为。从而在行为和态度上达到相互证明。2.社会同一性主要是对自己的身份和个人所在的社会的一种认同感。当我们在不同的团体中会界定出不同的“我们”,当我们是一个大团体中的某个小团体的一部分时,我们经常会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社会身份。3.社会比较把自己和他人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什么不同,主要有上行比较(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和下行(和比自己弱的人比较)比较两种。在评价某个人的表现时,我们也是在把别人和自己比较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进行下行比较,但是在需要动力的时候会进行上行比较。4.成功与失败生活经验对人会产生影响,使成功者更自信。尝试挑战现实的任务并得到了成功会使我们感到自己很能干,全力以赴获得的成功更使人自信,同时自尊也来自于付出过努力的成功。5.他人评价公认的成就能增强个人的自我概念,因为我们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当别人认为我们很好时,我们也会认为自己不错。镜像自我:个体把别人当作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与我们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6.周围的文化(1)独立的自我观(个人主义):一种以自己的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的方式,而不是以一个集体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重视独立性和独特性。(2)相互依存的自我观(集体主义):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经常会受到别人想法、感受及行动的左右。在这种文化中,连结性和相互依存性会受到表扬,独立性和独特性则不被认同。(三)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1.解释行为(1)我们一般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行为原因,但是当原因有点微妙的时候,我们的自我解释常常是错误的。(2)当我们有与行动有关的思想出现在行为之前,我们往往会感觉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这种行为的。2.预测行为人们在预测他们的行为和关系的发展情况时也会犯错误;有时候我们预测别人的行动比预测我们自己的更加准确;要进行自我预测时,我们最好要依据过去相似情景下行为的情况;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当预测我们自己的消极行为如说谎、哭泣等,我们比别人做的好一些。3.预测感觉我们会错误的预测自己的感觉类型、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我们的预测通常都会存在影响偏见,即高估事件的持久性影响。我们往往会忽略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的作用。4.自我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智慧和错觉我们对自己思维的结果比对我们思维的过程知道得更多。理性的解释可能会因此而忽略实际上指引我们行为的内在态度,由此看出我们有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原因与感觉的矛盾:调查报告在问及恋爱关系应提出关于其感觉的问题,而在问及其他行为领域如花费等则分析原因比分析感觉要来得准确。(四).知觉到的自我控制1.自我效能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件事。能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具有较强的韧性。自我效能感取决自己对时间控制能力的感觉以及事件最后的结果。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伴随着辛苦付出后得来的成就而增强。2.控制点描述感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被外部力量支配的还是感觉发生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最受自己的努力和技巧所支配的维度。3.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习得性无助:由于自己的努力对于结果的改变没有任何作用而形成的逆来顺受的被动行为,即使在环境可以有能力被自己控制的时候依然表现出无助性。自我决定:对于有选择权的时候自我做出的决定。个人控制会带来幸福感,过多的选择可能会导致无所适从,也会带来更多的后悔。(五)自尊1.自尊动机:(1)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别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2)如果人们对同伴中的其中一个人评价更高,就会促使另一个人以某种能够维持自尊的方式行事;(3)朋友的成功可能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胁;(4)社会拒绝会降低我们的自尊,同时增强我们渴望被接受的意愿。2.自尊的阴暗面:(1)当发现自己高傲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的方式来对应,有时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反应。(2)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敌意。(3)高自尊的阴暗面也存在于压力中,同时也发现低自尊的人在各种临床问题面前表现得更加脆弱。(4)更好的方法是把自尊建立在内在品质而不是各种外部因素(漂亮、富有、受人欢迎等)之上,因为相比把自尊建立在个人内在品质上的人而言,吧自尊建立在各种外部因素的自我价值脆弱者会经受更多的压力,愤怒、人际关系问题、吸毒酗酒及饮食障碍。3.自我服务偏见(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成功者往往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坏运气这样的外部因素。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相联系而可以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2)自我高估: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高。相对于客观行为维度,主观行为维度会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3)虚幻的乐观会增强我们的脆弱性,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遇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防御性的悲观主义者会预见问题的发生并且促使自己进行有效地应对。(4)虚假普遍性:观点方面,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5)虚假独特性:能力方面,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某种行为越不常见,我们就越容易高估它的频率。总之,自我服务的归因方式,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的乐观以及认为自己缺点的普遍性是自我服务偏见的根源4.解释:一种解释是将自我服务偏见看做是我们如何处理和记忆有关自己个人信息的副产品。我们寻求自我认识,渴望评定自己的能力;我们寻求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自尊动机也促进了自我服务偏见。5.优缺点:可以缓解焦虑,抵制抑郁。引起群体冲突和错误评价。(六)自我保护1.虚伪的谦逊:(1)贬低自己、夸奖他人——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同时减轻自我压力并为失败找到借口(2)表浅的感谢——担心别人的看法,同时有效应对了获胜后的危险。2.自我妨碍:有时人们会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样有利于将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因素而非自己的能力,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形象,而成功则更能提升其自我形象。3.印象管理:自我展示——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自我监控——不断的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校正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达到社会赞许性效果。高自我监控者的个人态度是为其社会调节功能服务的,低自我监控者更多受其内在的指引,更多的按照自己的感觉和信念来说话做事。二、启示与思考自我参照效应与焦点效应为什么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信息,我们能进行很好的加工和回忆,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是从我们自身出发。因为我们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我们的认识和理解都是无形中与我们自身有某种联系的,所以我们自身便成为一个最明显和最具有优势的线索和信息加工基础,从而导致了自我参照效应。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差异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的方式和程度有差异吗?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集体主义心理的变化(我们还那样喜欢自我批评,而摈弃自我肯定吗?)近30年来,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我们似乎越来越多的能在我们周围看到自我中心的影子,我们的集体主义文化还在多大程度上植根于我们的民族,社会取向下面的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是否已经有了某些变化,文化碰撞给我们心理和行为带了的变化体现在那些方面,是否我们的文化有无限的包容性,中西碰撞的结果,最终还是我们将其包容消化?如果一个西方人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越长,其自我意识是不是就会越来越集体主义化了?东方人更多看到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在水下场景实验中回忆起背景特征而不是焦点目标,其思维更多的是整体化,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控制我们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与我们解释行为的心理过程是不相同的。理性的解释可能会忽略实际上指引我们行为的内在态度。人们的态度的转变似乎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我想解释行为的心理过程与我们做选择和做出行为时的心里过程中都会有我们态度的指引。只是不同的是,行为解释的心理过程中我们可能很难考虑到作出某种行为时的具体情境,很难客观理性的重现情境对我们的心理的影响,而我们作出某种行为时更多是在具体的情景下,很大程度上会受当时情境的影响。对自己所做的事和别人做的影响到自己的事失去控制可能会导致我们不愉快,产生压力。这可能是集中营和疗养院的病人会迅速衰老和去世的原因。中国作为一个老龄化即将来临的国家,我们在老年人的心理保健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不是提示我们要在将来的养老院里给老年人提供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尽量让他们体会到控制感的存在,体验到自己做决定的成就感,从而表现出较少的焦虑。(看到这样的解释,我不禁会想起我对爸爸的态度,在家里总是不管什么我都替爸爸做主,我似乎感觉出来爸爸越来越感觉无力了,可是我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似乎可以明白一些了。)8.是不是我们应该给与弱势群体更多的选择的权利,让他们体验到自我控制所带来的主动与幸福,而应该给强势群体增加较少的选择的空间,从而减少他们因选择过多而造成的压力。但现实是,我们周围的老年人更多的是因空虚和无力而感到焦虑,而年轻人却因选择太多而压力过大。同样的作为弱势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往往因无法体验到强有力的控制力而身心疲惫,但作为强势的社会精英们更多是因为需要做的选择太多,需要自己控制的太多,而同样也是心力憔悴,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去改变这种歪曲的现状。面对这些,国家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9.读这本最大的感觉就是,惊叹于国外心理学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研究对象的研究思路的敏锐性,为什么国内很少看到这样贴近生活的研究呢?但是,西方各种很生活化的研究除了让我们能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自己,这些研究的实际意义又在哪里?三、研究拓展1.东西方自我展示的方式方法有没有差异?2.自尊水平与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四、补充资料(自备的相关阅读资料)1.自我图式“自我图式”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逐渐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C%3AL"接受的一种关于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GD%3EB(54%5E"自我概念的理论。自我图式是对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GD%3EB"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源于过去的经验,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GYF%1F"组织并指导个人社会经验中与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GD%3EB"自我相关的信息之加工。是一种人们对其自身拥有的一切信息与属性的认知结构。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当同时呈现给被试验者一组内容丰富的信息时,被试验者记忆最多的,是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这种现象说明了自我图式的作用,被称之为“自我关联效应”。自我图式的内容  自我图式由自我图式的内容和自我图式的功能构成。  1、自我图式的结构内容有5个方面:  ①特质、属性、能力、意见、态度;  ②自我描述性形容词;  ③自我评价信念;  ④归因;  ⑤核心理性主题。  2、自我图式的功能有3个阶段:  ①对信息的最初加工;  ②评价;  ③结果输出。自我图式的表现  自我图式是随着自我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环境、家庭教养都会影响自我图式的形成。尤其是文化因素在塑造自我图式上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假如认为自己有独立性的模式,就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XB%1A"需要我们生活在一个能给与我们展示自己独立性机会的文化中。设想一个重视依赖性,缺乏独立概念的社会,它怎能形成独立性的自我图式呢。此外,文化期望也影响着人们的自我图式。它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塑造着人们的自我图式。中国文化对于自我图式的影响从最更本上说是贯穿在整个社会化的过程之中的。  中国人的自我图式多为依赖型。在儿童期,我们的父母、老师都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们,随后这种东西成为我们身上重要的一部份。例如,中国人从小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依赖的训练,尤其对家庭的依赖更是通过纵容婴幼儿,约束初步学走路的小孩,管教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生,鼓励大学生重视学业成绩,以及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克制引起不和的侵犯冲动和性冲动来完成的。具体的说,依赖训练是出自中国文化中人际间的相互依附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对亲代的依附关系。在中国的家庭中,代际之间在人格和HYPERLINK"http://wiki.mbalib.com/wiki/GD%3EB"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不希望代际之间出现断裂,父母对子女的依赖训练便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结果导致子女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一旦在实际生活中无所依附,就会不可避免的感到紧张、焦虑、恐慌。自我图式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中深深的打下了文化的烙印。可以说,从简单的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到为人处事的应变能力,甚至更高层次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空间。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我压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神经症中的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的形成便于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2.自我效能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由美国HYPERLINK"http://www.hudong.com/wiki/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HYPERLINK"http://www.hudong.com/wiki/心理学家"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目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诸如发展中国家的HYPERLINK"http://www.hudong.com/wiki/艾滋病"艾滋病(AIDS)等看起来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等领域。它同时也是目前横扫心理健康领域的“HYPERLINK"http://www.hudong.com/wiki/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运动的主要特征。“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发展性格中的优势,而不是减弱不良特质。“自我效能”与HYPERLINK"http://www.hudong.com/wiki/自尊"自尊不同,它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而非自我价值的一般性感受。目前82岁高龄、仍在斯坦福大学执教的班杜拉教授说,“人们很容易有强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标就好了。”另一方面,班杜拉教授指出,有些人具备很高的“自我效能”──努力驱动自我,但是自尊心却不强,这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总是达不到他们高高在上的标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自我效能感与成就行为是相互促进的。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下述几种方式可以增强自我效能。(1)行为的成败经验。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由于一些非能力因素会制约活动质量的高低,所以,人们在评价自我效能时,往往要同时斟酌能力因素与非能力因素对于自己行为成败的作用。因此,除能力因素外,一些非能力因素,如活动任务的难度、个人努力和程度、外力援助的多少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自我效能的建立。如果任务很难,或者个人没有付出多少努力,或者没有什么外力援助,这时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这时的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任务简单,或者活动中费力很大,或者外力援助较多,这时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的评价。92)替代性经验。这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这种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种是社会比较的过程,学习者采用与示范者比较的方式,参考其表现以判断自身的效能。另一种是提供信息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从示范者的表现中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这些都会对自我效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影响观察学习的诸因素,都可能对自我效能的建立发生作用。(3)言语说服。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简便它成为一种极为常用的方法。然而,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一旦面临困惑或难于处理的情境时,就会令人迅速消失。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缺乏体验基础的言语说服,在形成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人们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此外,如果言语说服与个人的直接经验不一致,也不大可能产生说服效果。3.自尊(self-esteem)在心理学上,自尊感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可以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一般来说,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39669.htm"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较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也较能够接受个人不足之处。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的外在环境有关。自尊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培养正确的自尊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寻找个人自尊的支点(支点指自己突出的优胜和长处);二要有正确的方向(培养个人的自尊,应当懂得把个人得自尊上升为集体,国家的自尊)。4.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人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戴夫•巴里指出,“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我们也相信我们在多数主观的和令人向往的特质上强于一般人。自我服务偏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伦理道德。大多数生意人认为自己比一般生意人更道德。一个全国性调查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百分制的量表上,你会给自己的道德和价值打多少分?”50%的人给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4或74以下。•工作能力。90%的商务经理对自己的成就评价超过对其普通同事的评价。在澳大利亚,86%的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平均水平,只有1%的人评价自己低于平均水平。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自己患者的死亡率要低于平均水平。•优点。在荷兰,大部分高中生认为自己比普通高中生更诚实,更有恒心,更有独创性,更友善且更可靠。•驾驶技术。多数司机—甚琴大部分曾因车祸而住院的司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司机驾车更安全且更熟练•聪明才智。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比周围的普通人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当有人超过自己时,人们则倾向于把对方看成天才。•忍耐度。在1997年的盖洛普民意测验中,只有14%的美国白人在黑人歧视程度的10点量表(0分到10分)上打分达到或超过5。可是在给其他白人打分时,44%的白人的分值达到或超过5。•赡养父母。多数成年人认为自己对年迈父母的赡养比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多。•健康。洛杉矶居民认为自己比大多数邻居更健康,而多数大学生认为他们将比保险公司预测的死亡年龄多活10年左右。•洞察力。我们假定,他人的语言和行为能够体现他们的本质。我们私下的想法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比别入更了解我们自己。我们也认为比起别人来,我们更了解自己。很少有大学生会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天真或更傻,但他们会认为别人要比他们傻得多。•摆脱偏见。人们往往认为他们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受偏见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比多数人更不容易产生自我服务偏见。  5.自我妨碍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阻、自我设限,西方心理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国内只有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22064.htm"深圳大学的李晓东教授等少数学者在近几年内进行了研究。国外最早对自我妨碍进行研究的是Berglas和Jones,他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把自我妨碍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自我妨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像学生在考试之前不努力学习而四处游玩或声称身体不适,其实这个时候个体很可能在进行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策略同归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自我妨碍是个体故意给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归因策略。但归因是在成就结果出来后个体对这种结果所做的解释,自我妨碍是发生在成就行为之前,为了给预期可能的失败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不是对实际失败结果的事后合理化,正如李晓东教授所说的“自我妨碍是归因的基础,而不是归因的本身”。“自我妨碍”的两种形式行为式的自我妨碍是指通过行动给自己的成功施加压力,是一种预先策略,发生在成功或失败前,如故意拖延、考试前不复习而热衷于玩乐、选择不可达到的目标等等;自陈式的自我妨碍是指过分夸大成功中存在的障碍,特别是一些具有状态特质性的事件,如考试焦虑、身体不适、压抑、抑郁等。“自我妨碍”的两种功能  “自我妨碍”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哪怕以没有学到知识作为代价)。它同时具备两种功能:(1)它为失败的痛苦提供了自我保护;(2)如果成功了则提供了自我增强(没有学习也能考好,这个学生就可以宣称他拥有超高的能力)。自我妨碍的类型Lerry和Shepperd从个体能否对行为进行控制这个角度将自我妨碍行为分为    行动式自我妨碍虽然为可能的失败提供了更可信的借口,但由于做出了减少努力和练习的行为,使表现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自陈式自我妨碍只是为活动可能的失败提供了一个借口,这个借口可能并不存在,并不影响个体的努力与练习,对表现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因此不会减少个体成功的机会。  对自我妨碍的另一种分类是Rhodewalt提出的,他认为自我妨碍可以成为人的一种特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妨碍倾向。在此基础上,他将自我妨碍行为分为:  1、特质性自我妨碍  2、情景性自我妨碍。  特质性自我妨碍类似于人格特质,普遍认为是一种病态的行为模式,而情景性自我妨碍只是在遇到了威胁个体的情境下才采取的行为模式,具有偶然性。引起自我妨碍行为的情境  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有它的起因。对自我妨碍行为的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四种情境与个体是否使用自我妨碍策略有关。  第一是任务表现情境。当情境能够引起评价,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自我呈现和保护自尊的动机,因此,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就会尝试使用一些策略来影响他人的知觉。Shepperd等的研究表明,公开场合的自我妨碍行为要多于私人场合。Kolditz和Arkin的研究也发现,个体在公共场合更易于进行自我妨碍行为。Hobden和Pliner的研究则发现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在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都易于进行自我妨碍行为,而高社会性的个体仅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妨碍行为。这表明,有他人在场的公开场合都比私人场合更易于引起自我妨碍行为。  第二,个体对任务结果重要性的认知。不同的任务,个体对其重要性的觉知也不同。如果个体认为表现任务不重要,那么就不太注意表现的后果,即使失败了,对个体自尊的影响也不大。如果认为表现任务很重要,那么个体无疑会十分注重后果,害怕失败会影响自我概念,就有可能采取自我妨碍行为,正如Arkin所研究的,任务的重要性决定个体是否会采取自我妨碍行为。  第三,对任务结果和任务性质的反馈。个体对未来结果的控制感会影响个体在下一步活动中的表现。Berglas等人在研究中采用非依随性成功反馈,即并不根据个体真实的情况来进行反馈(像被试实际成功了,却告诉他失败了),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就会影响个体表现出消极的行为反应。Snyder的研究发现将被试置于一个面临智力评价的场景中而被试不能确定能否成功时,即使没有先前的不一致的成功反馈,被试也会做出自我妨碍行为。  第四,生活中的学校和课堂。以前对自我妨碍行为的研究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生态学效度低,应用范围也比较窄,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注意到在课堂和学校这种典型的能力评价情境中,学生可能为应付对自身造成的威胁,就会有意识的降低或放弃努力,这就是学业自我妨碍策略,学校既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自我妨碍策略的情境,又提供了使用这种策略后的评价情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认识到努力并成功是值得赞扬的,而努力却失败了会给人留下低能的印象。使用自我妨碍策略后,成功了是因为高能力,失败了却是因为外部因素的阻碍作用。Urdan和Midgley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遇到被同伴评价的情况时,比遇到被成人评价的情况更容易进行自我妨碍行为;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在个人成绩目标的学习环境中,比个人任务定向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发生自我妨碍行为,因为在成绩目标定向的学习环境中,更关注的是个人的能力,而非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回避成绩目标(即避免失败)同自我妨碍行为正相关。国内李晓东教授的研究则表明不同个人目标取向(成绩取向或任务取向)对学生的自我妨碍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这同Urdan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不同的,可能是因为中美两国学生的经历不同而造成了差异。Croy和Kimble发现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会自我妨碍行为,而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自我妨碍行为,说明自我妨碍行为的出现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自我妨碍的动机对于自我妨碍的动机,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解释理论,一是一种自尊保护策略(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二是一种自我呈现的印象管理策略(使他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  第一种理论认为自我妨碍行为的基本动机就是保护自我价值,保护自尊,维护自我形象。个体会尽一切努力避免可能的失败或者改变失败的含义,自我妨碍策略就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手段。Berglas和Jones认为自我妨碍行为能削弱那些威胁个体自我价值的诊断性信息,从而减少这些信息对个体自尊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自尊是失败感的晴雨表,能够引发自我妨碍行为。Tice发现低自尊的大学生在担心与自我有关的任务上失败时,会运用自我妨碍策略以保护自尊,而高自尊的大学生则是在拥有相似任务上的成功经验时,运用自我妨碍来强化自己的成功。普遍认为低自尊的个体比高自尊的个体受到更多的威胁,因此更易进行自我妨碍行为。Rhodewalt的研究又发现不稳定自尊比稳定的自尊更易进行自我妨碍,并且,它们同自我妨碍的相关比高低自尊同自我妨碍的相关要高。  第二种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在公众面前形象的关心超过对自己实际能力的关心,自我妨碍行为主要是一种保护和提高社会尊严的印象管理策略。Kolditz和Arkin发现被试在公开场合的自我妨碍倾向显著高于私下情境中的自我妨碍倾向。Covington的研究则表明:尽管个体在事后有充足的理由让他人相信表现差并不代表缺乏能力,但他们仍用“懒惰”等消极词汇来描述自己。Tice的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个体进行自我妨碍是为了保护自尊,维持公众形象,而高自尊的个体进行自我妨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增强公众形象。但也有研究发现,个体虽然在归因方面获益,但却被认为是不重视成绩并缺乏动机和上进心的。Ferrari和Thompson的研究发现:社会导向的完美主义者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因而在公开场合下更倾向于使用自我妨碍策略,在私人场合下则不一定;高个人导向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比低个人导向的完美主义者在公开和私人的情境下都更易于进行自我妨碍行为。  自我妨碍的这两种动机是不可分割的,从内部讲,主要是保护自尊,保护自我;从外部讲,主要是为了印象管理,维护自己形象。从自我妨碍的分类上讲,行动式自我妨碍更可能是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因为确实做出了不利于成功的行为;而自陈式自我妨碍则更可能是出于印象管理的需要,个体并不减少实际的努力,因此并不减少成功的机会,成功了还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失败了也有外部理由做辩护,确实达到了影响他人的目的。自我妨碍行为的后果自我妨碍行为产生的后果,可从对他人和个体的影响两方面来看。对于个体来说,大部分的研究认为,自我妨碍行为虽然能使个体当前免受负面评价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会增加个体的焦虑。Covington的研究表明,即使个体能使他人不对他们形成低能力的评价,他们也会对自己形成消极的看法,特别是对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过多进行自我妨碍行为,增大了失败的可能性,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减少对学习的兴趣,继而又会进行自我妨碍行为,陷入恶性循环中。但在实验条件下,自我妨碍者事先为可能的失败找到了借口,可以不必担心表现结果,而更加专注于活动本身,能提高表现。对于他人来讲,LuginbuhlJ和PalmerR发现,尽管他人没对个体的能力做出负面归因,却对这些妨碍者的印象不好,他们还发现,当个体进行了行动式自我妨碍却成功了的话,那么在他人眼里,他比那些成功了却没进行自我妨碍行为的人,拥有更加突出的能力。Rhodewalt的结果表明,行动式自我妨碍者比自陈式自我妨碍者在人格特质上得到了更低的评价。总的来说,与没有自我妨碍的人相比,自我妨碍者往往会得到他人更低的评价。自我妨碍的性别差异很多研究表明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存在着性别差异。Harris和Snyder指出虽然男女都使用自陈式自我妨碍,但只有男性使用行动式自我妨碍。Sheppard和Akin发现当男大学生被试认为当前任务能够有效评价能力时,倾向于使用抑制表现结果的音乐,而当前任务与预测能力无关时,他们会选择能提高表现结果的音乐。对于自我妨碍的性别差异的解释,最普遍的是因为他人对男女两性成败归因的不同造成的。人们往往把男性的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运气等不稳定因素,而把女性的失败归因于能力。因此,即使女性采取了不努力等自我妨碍行为,他人还是会把她的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所以女性比男性较少的使用自我妨碍策略。6.印象管理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有时又称印象整饰,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HYPERLINK"http://www.hudong.com/wiki/库利"库利、HYPERLINK"javascript:linkredwin('戈夫曼');"戈夫曼等人提出的,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根本方面。每种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表达了一种特别适合该HYPERLINK"http://www.hudong.com/wiki/情境"情境的同一性,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创造最适合自己的情境同一性。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过程印象管理的过程通过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形成印象管理的动机,二是进行印象建构。印象管理的动机印象管理的动机是指人们想操纵和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的意愿程度。个体印象管理的动机水平将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印象与个人目标的相关性。越是与个人目标相关密切的印象,个体进行印象管理的动机就越强烈。在组织中,个体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方式形象,与个体的目标关系密切,越是有价值的目标,个体进行印象管理的动机就越强烈。例如,提升对个体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目标,而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能力与工作方式的印象,则直接影响个体的提升,因此,个体会非常在意使上级和同事形成有关自己工作能力与工作方式的好印象。一个人期望留给他人的印象与他认为自己已经留给他人的印象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越大,个体的印象管理的动机就越强。例如,某人希望上级赏识自己的能力,下级认可自己的工作方式,当认为上级过去已形成有关自己能力的不良印象,或者下级已形成有关自己工作方式的不良印象时,个体改变这种印象,对自我印象进行管理的愿望就会更强烈。印象建构印象建构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选择要传达的印象类型并决定如何去做的过程。印象建构又包含两个过程,即:选择要传达的印象类型和决定如何去做。要传达的印象类型不仅包括个人的人格特征,也包括态度、兴趣、价值观或物理特征等。研究发现,有五个因素影响到我们选择试图要传达的印象类型,这五个因素是:HYPERLINK"http://www.hudong.com/wiki/自我"自我概念;期望或不期望的同一性形象;角色限制;目标价值;现有社会形象。当人们选择了要传达的印象类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决定如何去传达这一印象。但很少有研究探讨人们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影响他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例如:是以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有能力,还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传达自己有能力,哪种方式更好?不同的人进行印象建构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可能比别人更善于建构自我形象。例如,研究发现:高度自我监控的管理者对协调其自我表现或印象更加敏感,反应更强。而这些高度自我监控的人也被认为更有可能获得提升,也更有可能流动。印象管理的策略降级HYPERLINK"javascript:linkredwin('防御策略');"防御策略。当个体试图使自己为某消极事件承担最小责任或想摆脱麻烦时,就可以使用这种策略。这类策略包括:解释:试图做出解释或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例如,自己身体不适,或感觉不好,或者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因而影响了这件任务的完成等;道歉:当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时,就为这一消极事件向老板道歉。这样的道歉不仅可以让人感到他的确有悔恨之意,而且,也会让人觉得这样的事情以后不会再发生了。例如,确实是上班迟到了,或者的确没有按时完成任务,这时如果先解释原因,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如果能先表示歉意,再做出适当的解释,就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不至于影响自我的形象;置身事外:当个体与进展不顺利的某事不直接相关时,他们可以私下告知上司自己与某事无直接关系。使用这种方法,常常能使自己少受不好的事情的牵连。例如,当小组工作进展不顺利时,如果自己与这件事关系不大,就可以私下告诉老板,自己曾经反对这一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但被否决了。b.促进提升策略。当个体试图使自己对某一积极结果的责任最大化,或者想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出色时,会使用这类策略。常常使用的这类策略有:争取名分:当人们认为自己应该为所做出的积极成果得到应有的认可时,通常会采用这种策略。如通过正式的渠道让人了解自己的贡献,或者通过非正式的渠道告诉关键人物自己所取得的成果;宣扬:当个体已受到赞扬,但还想让别人了解自己比原先所认为的做得更多,影响更大时,常常会采用这种策略。例如,自己在小组工作上的改革,不仅使小组现在的业绩提高了,而且还将使小组的竞争力增强。揭示困难:让人们了解自己尽管存在个人或组织方面的困难与障碍,但还是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样就会使人对自己有更好的评价。例如,告诉别人,今年的成绩是在克服非典干扰的情况下取得,别人会更加高估今年所取得的成绩。联合:确保在适当的时间被看见与适当的人在一起,以让人们了解自己与成功项目的密切关系。例如,当上级来视察时,组长总是与组员在一起讨论问题这常常会使上级觉得,小组所取得的成绩与组长关系密切。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一、我们如何解释他人1.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特别是经历消极事件或者预期之外的事件的时候,我们会分析事情为什么发生。当男性位高权重时,更容易出现错误归因(这似乎可以解释男性所表现出的大男子主义)。(1)归因理论人们通常试图将个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或者外部原因。性格归因(内因)(他本身缺乏动机和能力不足);情境归因(外因)(由于身体状况和社会环境造成)。但是内因和外因的界限通常很模糊,因为外因有可能会影响内因。(2)推断特质“对应推断理论”。通过一个具体情况来推断由此出发的属于这个人的特质。(3)常识性归因A.共同反应:在这种情境下个体总是表现出这种行为B.区别性:在不同情境下个体表现出不同行为C.一致性: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也表现出这种行为2.基本归因错误(1)定义:即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低估情景因素作用的倾向。当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德影响。(2)内因倾向:我们通常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性格意图等内部特点的直接反应;当归因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时,基本归因错误表现得更为明显;聪明的人和有社会地位的人更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在实际生活中,那些有权势的人常常会主动提起一个话题并控制谈话内容,这往往使其下属过高的估计他们的只是和能力。(3)外因倾向:对于自己的行为,我们更倾向于用情境因素来解释。总结:我们内部的心理活动和由此发出的言行和行为,都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情境以及我们给情境所带来的改变。当涉及到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通常使用描述行为和反映的词语;涉及到他人的时候,我们更经常用“那个人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言语。3.产生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1)认知和情境意识A行为者和观察者的不同: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会变得相对模糊。B聚焦观点偏见:当聚焦不同的时候,我们总是从针对焦点的视角去观察问题,这样会带有偏见从而产生规因错误。C观点在随时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会更多的重视到情境的影响;预期某人最近的行为时,情境很重要;但是预期某人将来的行为时,性格则更重要。D自我觉知:当我们把注意聚焦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更可能将原因归结到自我。总之,我们总是在我们关注的地方去寻找原因。(2)文化差异西方世界观的人更可能认为是人本身而不是环境到了事件的发生;而东亚文化下的人通常对环境的作用格外敏感。不同文化下的语言语法等也会影响到我们归因于内因还是外因的倾向性。4.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1)对应偏见:认为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2)即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了环境的作用,还是会出现这种偏见。(这或许是因为要评价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比起仅仅将行为归结于个人的内在倾向需要花费人们更多的脑力)(3)我们的特性通常会引导我们选择环境,因此环境也是内因的体现。5.为什么研究归因错误(1)帮助我们揭示人类是怎样思考的。(2)人道主义的考虑。(人们不应该总司因为自己的问题而被责备)(3).帮助我们认识这种思维的偏见。二、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我们并不是如实的对现实进行反应,而是根据我们对现实的解释作出反应。我们的社会判断是一个融观察、期望、推理和热情为一体的混合体。1.知觉和解释事件:(1)当社会信息受到多重解释的影响时,先入为主的思想很重要。(2)利用人们对偏见的直觉来评价他们的态度。(3)我们关于世界的假定有时会使矛盾的事情看起来是对自己有利的。(4)不同的解释会影响到后续的不同的行为。(5)不同的解释还会影响到他人对我们的知觉。信念固着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支持它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在;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们对事件的心理构造;我们越是极力想证明我们理论和解释是正确的,我们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越是封闭;纠正信念固着的方法是——解释相反的观点、更多的考虑不同的可能性。3.构建记忆记忆会引入许多事后推理,因此记忆反应的是当时的情况以及我们现在的信念或知识。
本文档为【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丹丹陪你去流浪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8KB
软件:Word
页数:91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22-07-12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