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通信新技术

现代通信新技术

举报
开通vip

现代通信新技术第十三章现代通信新技术21世纪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面向21世纪通信的两大通信平台光纤通信平台: 无线通信平台:超大容量、超长距离 宽带、移动关键技术:波分复用、 关键技术:CDMA、智光纤放大器 能天线、软件无线电IPover?21世纪电信网的发展趋势无线通信热点之一:个人通信CCITT -个人的移动性和终端移动性分开 -着重于个人的移动性,用户号码可以在任何终端上使用 -无线接入不是必要的条件 CCIR、欧洲PCN、美国PCS-个人的移动性靠终端的移动性实现-移动通信网作为个人通信网的底层网络结构-无线...

现代通信新技术
第十三章现代通信新技术21世纪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面向21世纪通信的两大通信平台光纤通信平台: 无线通信平台:超大容量、超长距离 宽带、移动关键技术:波分复用、 关键技术:CDMA、智光纤放大器 能天线、软件无线电IPover?21世纪电信网的发展趋势无线通信热点之一:个人通信CCITT -个人的移动性和终端移动性分开 -着重于个人的移动性,用户号码可以在任何终端上使用 -无线接入不是必要的条件 CCIR、欧洲PCN、美国PCS-个人的移动性靠终端的移动性实现-移动通信网作为个人通信网的底层网络结构-无线接入是必要的条件以无线接入为基础的个人通信叫做无线个人通信WirelessPersonalCommunications 1986年CCIR制订FPLMTS,以个人全球通信为目标,首次提出个人通信概念 1986年CCITT讨论UPT(全球通用个人通信)1989年英国政府发放许可证建立双向个人通信网,首次出现PCN名词90年代以来,美国提出个人通信业务(PCS),或个人通信系统(PCS) 但是,到底什么是个人通信?通信的发展目标---个人通信 目标是实现:个人通信系统(PCN) 无论任何人(Whoever) 在任何时候(Whenever) 在任何地方(Wherever) 与另一个人(Whomever) 进行任何类型(Whatever)个人通信是新的挑战个人通信(PC):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的通信 “任何时间”要求支持动中通:无线通信是前提 “任何人”要求支持巨大用户量:频谱资源有限 “任何地点”要求无缝覆盖:传输能力有限 “任何形式”要求多媒体:处理能力有限个人通信的发展基础新一代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处理新一代卫星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新一代广播电视新一代无线接入新一代信息网络与服务新一代光纤通信信息社会的PC时代 第一个PC时代 1980年~2000年 PersonalComputer 第二个PC时代 2001~2020年 PersonalCommunication 第三个PC时代 2020~2040 PowerChip(?)卫星通信 高轨道卫星通信 特点:同步轨道、静止卫星、容量大、质量好、功率受限信道 用途: -国际长途 -海事卫星 -电视广播 -军事通信 中低轨道卫星通信 特点:距离近、地面设备简单灵活,非静止轨道,要求跟踪 用途: -非实时信息传送 -遥感 -侦测 -卫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导航和定位 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和美国GPS、俄罗斯格罗纳斯、欧盟伽利略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目前,联合国已将这4个系统一起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 北斗卫星定位导统系 北斗卫星定位导统系由四颗(两颗工作卫星、两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地面控制中心、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的概念卫星通信是指地球站(也可能是手持终端)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利用通信卫星转发器实现的无线电通信。主要包括: 卫星固定通信(FSS) 卫星移动通信(MSS) 卫星直接广播(BSS) 卫星中继通信卫星通信系统组成空间段:转发无线电信号,要求放大,且尽量无失真,无噪声;地面段:放大、发射、接收信号等;监控中心:保证通信卫星正常运转,通信网络正常工作,对地球站的方向图、功率和频率进行监测。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卫星通信系统工作方式A)双星双跳:用于国际通信,两个地球站看不到同一颗卫星,传输时延大;B)单星双跳:用于星形网,平时不通信,需要时进行通信,不允许国内话音通信,用于数据通信。卫星通信的业务类型ITU(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定义三种业务类型: 固定卫星业务FSS(Fixedsatelliteservice) 移动卫星业务MSS(Mobilesatelliteservice) 广播卫星业务BSS(Broadcastingsatelliteservice)世界卫星通信的发展 1997年世界卫星市场销售额512亿美圆,预计2007年达到1900亿美圆 截止1999年底,全球300颗同步卫星提供60%的州际通信和100%国际电视转播 全球在轨转发器4467个,正在建造的转发器1793个 发展经历了:从模拟→数字;从窄带话音→宽带综合业务;从FSS→MSS;从C波段→Ku、Ka波段。世界通信卫星的发展-亚洲区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早期:同步卫星(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MASSAT-A、B、C、M)卫星信号弱,主要为船载或车载终端。近期:中、低轨道卫星“铱”(Iridium)星系统(Motorola)77(66)颗卫星组成,50亿美圆全球用户5.5万(中国900个)终端:$3500,通话费,7$/分1998投入使用,2000.3.18停止服务“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48颗卫星组成,17亿美圆终端:¥1,5800,通话费,10¥/分卫星导航系统 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和美国GPS、俄罗斯格罗纳斯、欧盟伽利略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目前,联合国已将这4个系统一起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 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由四颗(两颗工作卫星、两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地面控制中心、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和美国GPS、俄罗斯格罗纳斯、欧盟伽利略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目前,联合国已将这4个系统一起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美国的第二代GPS卫星导航系统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卫星通信的发展 中国第一颗试验卫星“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重37Kg,运转周期110分钟,绕地球一周,以旋极化的全球波束向全球广播“东方红乐曲”。1972年我国邮电部租用国际第四代卫星(IS-IV),引进国外设备,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四座大型地球站(30m),首次开展了商业性的国际卫星通信业务。 1975年后建成了北京,南京,乌鲁木齐,昆明,拉萨等地球站。先后利用法国,德国提供的交响乐卫星和国际IS-V卫星成功地进行了各种通信业务的传输试验。证明研制的地球站主要技术性能达到国际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第一颗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1”定位在125°E,重433Kg,携带2个8W的C频段转发器,以全球波束辐射,中心波束为23.4dBW,工作在C(6/4GHz)频段。 通过这颗卫星开通了北京至乌鲁木齐,昆明,拉萨三个方向的数字电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对新疆、西藏、云南等边远地区传送了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国卫星发展史(续) 1986年2月1日“东方红二号-2”成功定位在103°E,携带2个C频转发器,以区域椭圆波束(中国地形)辐射传送,重433Kg,中心波束为34.5dBW。携带2个8W的C频段转发器,以全球波束辐射,中心波束为23.4dBW。 通过这颗卫星开通了电视,广播,数字电话,电报,传真等各项国内卫星通信业务。标志着我国的卫星通信从试验、试用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3月7日“东方红二号甲-1“简称“东二甲-1”,对外称“中卫一号“定位在87.5°E,波束中心指向101.7°E,34.11°N,中心波束为36dBW。4个C频段转发器,二个8W,二个10W,以区域椭圆波束辐射传送。卫星重441Kg,寿命7年。1988年12月22日,在110.5°E发射了相同的一颗卫星。这两颗卫星的定位精度,通信容量和工作寿命都有所提高。 1990年2月4日“东方红二号甲3“简称“东二甲3“,对外称“中卫三号“定位在98°E,波束中心指向103.23°E,33.84°N,中心波束36dBW。4个C频段转发器以区域椭圆波束辐射传送。卫星重441Kg。 1991年12月28日“东方红三号”发射但卫星定位失败。 1993年7月“中星五号”卫星启用,定位115.5o,播出8个省级节目。中国卫星发展史(续) 1996年7月3日『亚太一A』在西昌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本卫星和『亚太一号』相同为C频段双极星,定位于东经134°E,台湾地区信号覆盖强度为37dBm,接收容易。 1997年5月11日新的“东方红三号”又称为“中卫6号”发射成功,它是新型大功率的卫星,携带24个C频段转发器,定位125°E。 1998年5月30日新的“中卫一号”发射成功。它是第一颗携带Ku频段的新型大功率的卫星,携带18个C频段转发器,定位在87.5°E。 1998年7月18日“鑫诺一号”发射成功。携带14个Ku频段转发器和24个C频段转发器和一对C-Ku频段互联转发器,定位在110.5°E。 2003年5月23日“北斗一号”第三颗卫星发射成功,预计用户30万。 2003年10月21日11时16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与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二颗“资源一号”卫星和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创新一号”小卫星送入太空。火箭发射13分钟后,“资源一号”卫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火箭继续飞行约40秒后,“创新一号”卫星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2009年4月15日“北斗二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卫星发展史(续)2003年,我国已建成:(1)国际卫星通信地面站二十座;(2)国际双向电路万余条;(3)国内卫星地球站四十多座;(4)国内双向电路30000条;(5)通信使用的转发器36个;(6)卫星专用通信网近百个;(7)VSAT地球站万余个;(8)广播电视节目四十余套;(9)与通信合计使用约80个转发器。台湾:“中华一号”,“中华二号”和“中华三号”“中华一号”:1999年12月由雅典娜一型火箭运载的“中华一号”卫星在佛州卡纳维拉尔角46号发射场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任务轨道。该卫星用于科学研究“中华二号”:对地观测,2004年6月发射“中华三号”:军事应用卫星应用 通信 广播 中继 卫星导航 卫星遥感(对空和对地遥感) 气象观测 地球资源勘探、海洋监视 侦察(包括照相侦察和电子侦察)、预警 支持载人航天 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卫星应用实例 卫星视频广播业务(1)点对多点的TV节目分配(2)点到点的传输(3)点对多点的直接到户(DTH)广播方式 电话等交互式业务在地面网无法覆盖的地区使用。信号传输时延长。必须有回波抑制器。发展方向:支持高数据传输速率;支持多路电话信道;支持电视会议和可视电话;可传输图像;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综合业务。 数据通信和Internet业务采用分组交换的模式。典型例子为VSAT系统用于主站和小站之间的数据通信。卫星链路差错率高,采用FEC和数据交织。 移动通信业务具有大范围的无缝覆盖能力,为“唯星用户”服务,发展中国家的基本通信。移动通信 蜂窝系统 无线通信最成功的应用 第一代:模拟 第二代:数字 第三代:多媒体 寻呼系统 无线通信最大众化的应用 其它无线移动系统 集群系统 无绳电话系统 无线数据系统 无线ATM系统 无线IP系统移动通信系统---以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为例21世纪电信网的发展趋势 20世纪 21世纪 业务方式 以音频为主的单媒体 以视频为主的多媒体 干线传输 微波 光纤 用户传输 有线 无线 复接方式 PDH SDH 交换模式 STM ATM 网络方式 三网鼎立 三网合一21世纪电信网的发展趋势 面向21世纪通信的三大革命以干线(包括部分支线)传输光纤化为标志的光纤革命以SDH、ATM和IP为标志的数字革命以个人通信和无线接入为标志的无线革命21世纪电信网的发展趋势 面向21世纪通信的两大通信平台光纤通信平台: 无线通信平台:超大容量、超长距离 宽带、移动关键技术:波分复用、 关键技术:CDMA、智光纤放大器 能天线、软件无线电IPover?21世纪电信网的发展趋势——个人通信CCITT -个人的移动性和终端移动性分开 -着重于个人的移动性,用户号码可以在任何终端上使用 -无线接入不是必要的条件 CCIR、欧洲PCN、美国PCS-个人的移动性靠终端的移动性实现-移动通信网作为个人通信网的底层网络结构-无线接入是必要的条件以无线接入为基础的个人通信叫做无线个人通信WirelessPersonalCommunications1986年CCIR制订FPLMTS,以个人全球通信为目标,首次提出个人通信概念 1986年CCITT讨论UPT(全球通用个人通信)1989年英国政府发放许可证建立双向个人通信网,首次出现PCN名词90年代以来,美国提出个人通信业务(PCS),或个人通信系统(PCS) 但是,到底什么是个人通信?21世纪电信网的发展趋势——无线接入技术关键-多址 -有效性与可靠性 -组网-蜂窝 -信令与空间接口高层无线接入 特点:-蜂窝范围大-复杂的信道处理(纠错、均衡、分集)-快速移动 -无线交换 -功率大-成本高-低速语音编码低层无线接入特点:-蜂窝范围小-简单的信道处理-慢速移动 -有线交换-功率小-成本低-中速语音编码(32Kb/sADPCM)21世纪电信网的发展趋势——无线ATM 无线ATM的发展背景 --ATM方式是未来通信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移动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与普及 --无线频谱资源的更加合理利用 无线ATM的技术关键 --窄带化技术(低到几Mb/s) --抗误码技术 --按信源的信息量动态地分配带宽 无线ATM的应用前景 --军事通信、多媒体通信21世纪电信网的发展趋势——扩频技术 扩频多址技术的缺点:非正交性(Non-orthogonality) 优点:坚韧性(Robustness) 坚韧性体现在:--抗多径 --抗干扰 --蜂窝分割的频率再用 --扇区分割的频率再用 前沿技术:时空联合处理、智能天线、多用户检测 21世纪电信网的发展趋势——软件无线电当前无线系统在硬件及软件上存在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多种标准、多种制式、多种协议、多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困难:--互连互通难--设备更新难--研制开发难能否搞成一个通用的无线系统: --硬件是公用的,除了天线和RF前端外,其它都是DSP--所有无线通信过程都用软件实现,而软件环境是开放的 --无线协议都遵循一个公共的WirelessOSI分层结构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多频段天线及RF前端技术--直接式数字上、下变频技术--高速DSP技术--标准化无线协议及协议转换技术软件无线电的应用前景 --多模手机--通用无线平台--通用抗干扰军用电台21世纪电信网的发展趋势——第三代移动通信 第一代 -模拟话音 -NMT,AMPS,TACS 第二代 -数字话音+低速数据(小于64Kbps) -GSM,PDC,IS-95,IS-136(D-AMPS) 第三代 -多媒体业务(小于2Mbps) +第二代业务 -UMTS/IMT-2000IMT-2000简介1985年国际电联就开始研究FPLMTS,1996年正式更名为IMT-2000国际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段2000MHz,使用日期2000年IMT-2000特点 全球性综合性兼容性灵活性21世纪电信网的发展趋势——第三代移动通信 RTT标准的主要建议 WCDMA 欧洲把二个标准溶合成TDD /FDD,得到日本、美国、韩 国支持,将会成为主流 cdma2000 美国提出,和IS-95兼容 TD-SCDMA 中国提出 关于市场定向 电话?多媒体?视频业务?Internet? 关于体制标准 全球一个标准?还是一个标准族? 关于上下兼容 要和第二代兼容。 关于知识产权 各国都希望国际标准中涉及的技术必须是开放的。WLAN标准 IEEE802.11(97年,草案,1/2Mbps) IEEE802.11a(99年,54Mbps,正交频分复用) IEEE802.11b(99年,11Mbps,主要标准) IEEE802.11g(20Mbps)无线传输媒体访问技术:CSMA/CA适应环境:小范围慢速移动、不宜布线的场合应用场合:有线LAN的扩展;建筑物之间的互连,特殊的网络应用(无线对等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局域网WLAN传输技术 红外线(定向光束、全方位发射、漫反射) 扩频(直扩DSSS和跳扩FHSS) 窄带微波 正交频率调制OFDM无线局域网WLAN基本服务集BSS(basicserviceset) WLAN的最小构成模块,包括一些使用相同MAC协议和竞争共享介质的站点 BSS可独立,也可通过一个访问点(AP)连到主干网上 BSS一般对应一个单元(一个覆盖区域)扩展访问集ESS(extendedserviceset) 包括多个BSS。 它们由AP和一个分布式系统(如以太网)连接。 相对于LLC层,ESS是一个单独的逻辑网络。WLAN的有关名词BSSBSSDSESS基本服务集BSS扩展访问集ESSWLAN的基本服务WLAN主要的网络结构形式 无中心的对等网络(自组WLAN:Ad-hoc) 接入点连接的网络(多区WLAN:AP接入)(目前使用的主要形式) 无线网桥桥接的网络WLAN主要的网络结构形式 —所有站点共享和竞争同一个无线信道(CSMA/CA) —任意站点间经无线信道直接通信 —逻辑上为共享信道的以太网 虽共享信道,但数据不一定能到达所有站点 存在隐藏终端的问题无中心的自组WLAN——Ad-hoc 存在无线覆盖范围外的站点 网中的站点“看不到”这些站点(称为隐藏终端) 侦听不到隐藏终端的载波信号,无法避免冲突发生 CSMA失效,信道吞吐率严重下降 A、D、C分别都能与B通信, 由于没有全覆盖,结果导致: A、D侦听不到C的载波; C侦听不到A、D的载波; 当C、A或C、D同时发送时,彼此认为没有冲突,实际上冲突会在B处发生隐藏终端问题AP接入的无线网络AP(AccessPoint),是一个可设定地址的站点,它提供接口到分布式系统,其位置固定 带有无线网卡的站点可移动 一个移动站点可以从一个AP移到另一个AP 通信范围覆盖整个网络 用于有线LAN的扩充AP接入的无线网络——AP类似于蜂窝通信网基站,移动站点类似于手机 每个AP覆盖一定范围,在此范围的移动站点接入此AP,AP接收所辖范围站点的信息,可通过有线网将信号(根据目的地址)传到有线终端或另一个AP的无线用户 站点可从一个AP漫游到另一个AP AP接入方式中,站点之间不直接通信,只考虑站点到AP之间的通信 AP实现所辖各站与有线网的接入,完成有、无线的桥接,不进行站之间的直接转发 AP完成有线LAN与无线LAN帧格式的转换AP接入的无线网络吞吐量:信道速率、介质访问效率节点数:同时容纳的无线站点数覆盖范围:无线通信的距离(几十米、几百米、或几公里)传输安全:抗干扰能力、防入侵、防窃取漫游:移动站从多个AP接入的能力动态配置:网络本身是动态的,允许动态、自动地对站点进行加入、删除或者重新定位而不影响其他站频率资源:占用的频率带宽、需许可证的频段或可自由使用的频段WLAN的性能指标WLAN的协议标准无线个域网技术 技术分类 蓝牙技术(Bluetooth) IEEE802.15 IEEE802.15.1/1aWPAN标准 IEEE802.15.2共存性 IEEE802.15.3/3a高速率 IEEE802.15.4低速率 IEEE802.15SG4a低速率其它物理层技术目前最成熟的是蓝牙技术!最新发展是UWB技术!蓝牙技术(续) 简介 1994年瑞典L.M.Ericsson发明 1998年2月,Ericsson、IBM、Nokia和Toshiba发起成立蓝牙特别利益集团SIG,目前有超过2000家公司加入 2003年11月发布最新标准1.2版,采用自适应跳频技术,解决与WLAN的相互干扰问题 蓝牙与中国 蓝牙SIG成立了中国工作小组TF9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在TF9基础上成立中国工作委员会蓝牙技术(续) 技术特点 涵盖从物理层导应用层的多层协议 网络拓扑 最多8个设备构成微微网(Piconet) 多个微微网构成Scatternet蓝牙技术(续) 技术特点 基本参数 工作频段 2.4GHzISM频段,2.400-2.4835GHz 信道带宽 1MHz,79个 抗干扰通信机制 FHSS,1600跳/秒,自适应跳频(AFH) 双工方式 TDD 调制方式 GFSK,BT=0.5 最高数据速率 723.2kb/s 语音编码方式 对数PCM或CSVD 编码方式 1/3FEC(3bit重复编码),2/3FEC(截短汉明码),CRC-16 覆盖范围 1-10m(0dBm),100m(20dBm) 链路类型 SCO(话音,电路交换,预留时隙);ACL(分组数据,分组交换,轮询) 安全机制 链路级的安全。认证基于共享链路密钥的询问/响应机制;认证和加密密钥的生成基于SAFER+算法蓝牙技术(续) 应用前景 发展比预想慢,但巨大的应用潜力没有消失,只是滞后 在下述领域仍具有优势 替代电缆连接多种设备 以adhoc方式构建人域网 发展趋势 蓝牙SIG分析来自工业界的反馈,针对下述不足制订新的规范 数据率不高、覆盖范围小 不提供微微网间的漫游机制 存在安全漏洞IEEE802.15IEEE802.15WPANTMIEEE802.15.1(BluetoothV1.1)IEEE802.15.1a(BluetoothV1.2)IEEE802.15.2(共存性)IEEE802.15.3(高速率MAC和2.4GHz物理层)IEEE802.15.3a(其它高速率物理层,UWB)IEEE802.15.4(低速率WPAN)IEEE802.15.4a(WPAN低速率其它高速率物理层)IEEE802.15(续) 已经标准化的802.15系列标准 标准 内容 状态 IEEE802.15.1 与Bluetooth1.1完全一致 2002年7月标准化 IEEE802.15.2 WPAN与WLAN间的共存性建议。如:自适应干扰压缩自适应分组选择等 2003年8月标准化 IEEE802.15.3 2.4GHz频段高速率WPANIEEE标准。基本特点:带宽:15MHz;调制方式:QPSK,DQPSK,16、32、64-QAM;数据速率:11,22,33,44和55Mbps; 2003年9月标准化 IEEE802.15.4 低速率WPANIEEE标准。基本特包括:频段:在2.4GHzISM频段有16个信道,在915MHz频段10个信道,在868MHz频段1个信道数据率:250kbps、40kbps和20kbps;调制方式:BPSK,OQPSK 2003年10月标准化IEEE802.15(续) 其它标准化活动IEEE802.15(续) IEEE802.15.3a 基于UWB技术,是IEEE802.15.3的替代物理层技术 基本技术需求 在10m覆盖范围时,至少能够提供不低于110Mbps的速率。在4m覆盖范围时,至少能够提供不低于200Mbps的速率;当覆盖范围进一步缩小时,数据速率可以高达480Mps。 低功耗 以共享的方式提供高容量 高伸缩性WLAN的技术定位 WALN在无线通信技术中的位置4G?UWB的定义 UWB-UltraWideband,超宽带 从信号带宽的角度来定义的概念,并没有指明相应的实现方式 FCC给出的定义(FCC02-48Report&Order): 信号的相对带宽大于0.2或绝对带宽大于500MHz式中,fH和fL分别为系统的高端频点和低端频点(按-10dB计算) 这里相对带宽的定义为: 绝对带宽定义为:什么是超宽带 超宽带(Ultra-WideBand)简称UWB-10dB相对带宽大于0.2 或在传输的任何 时刻带宽大于500MHzUWB的各种用途及所占用的频段(FCC) 探地雷达:<960MHz,3.1GHz~10.6GHz 墙内成像系统:<960MHz,3.1GHz~10.6GHz 穿墙成像系统:<960MHz,1.99GHz~10.6GHz 监视系统:1.99GHz~10.6GHz 医疗成像系统:3.1GHz~10.6GHz 室内通信系统(必须确定在室外不能使用):3.1GHz~10.6GHz 手持设备间通信:3.1GHz~10.6GHz 车载雷达系统:22GHz~29GHz1.61.92.4Bluetooth,802.11bCordlessPhonesMicrowaveOvensPCS5802.11a-41dBm/Mhz“Part15Limit”Frequency(Ghz)信号发射功率10.63.1UWBSpectrumFCC对发射功率的限制 室内和室外通信系统 频谱范围为3.1GHz~10.6GHz 在这一频率范围内,等效各向同性发射功率EIRP不能超过-41.3dBm/MHz实现方式�MB-OFDM使用多频带方式和OFDM技术可以灵活的配置工作频段Intel、TI等公司支持IEEE802.15.3a候选方案之一DS-UWB使用双频带方式和直扩技术避开了5.2~5.8G频段Motorola等公司支持IEEE802.15.3a候选方案之一UWB的传统方案利用基带窄脉冲序列携带信息,无需载波具有成本和体积优势在目前FCC关于UWB的规定下,频谱利用率不高调制载波方案无载波基带脉冲方案UWB标准化工作 标准制定 IEEE802.15.3a任务组正在进行高速UWB物理层的标准制定工作,MB-OFDM和DS-UWB两种方案相持不下,时间表一再延迟 Intel、TI等公司组成了MBOA联盟,推动以MB-OFDM方案为基础的标准化工作 Motorola等公司成立了UWB论坛(UWBForum),推动DS-UWB方案的发展 IEEE802.15.4a任务组正在进行低速、低成本、低功耗UWB物理层的标准制定工作两种方案的竞争技术领先未必市场成功产业化的成功者胜出 UWB技术研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产业链的建立 UWBForum MBOA 芯片 组网协议 应用协议 自动配置 与现有上层协议的兼容 …3G-4G 1974年Bell实验室提出蜂窝移动通信概念 蜂窝小区系统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解决大容量需求与有限频谱资源的矛盾 1980s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美国AMPS、北欧NMT、日本NAMTS、英国TACS模拟传输,话音业务,FM调制多址方式:FDMA大量不兼容制式并存移动通信的发展史移动通信的发展史 1990s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GSM、IS-54、PDC、IS-95(N-CDMA或称cdmaOne)数字传输,话音业务与传真等低速率数据业务多址方式:TDMA(GSM)、CDMA(IS-95)微蜂窝小区结构,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新的调制方式GMSK、QPSK等标准化提高移动通信的发展史 2000s第三代移动通信(3G)UMTS/IMT-2000:WCDMA、cdma2000、TD-SCDMA数字传输,移动多媒体业务、多速率、多种QoS要求多址方式:CDMA为主高速率: 室内或静止(<10km/h):2.048Mbps; 市内(60km/h): 384kbps; 郊区(200km/h): 144kbps;微蜂窝结构,QPSK/自适应调制,分组交换(IPv4)标准化进一步提高 2.5G标准:GSM对应的GPRS/EDGE IS95对应的CDMA1XITU定义的3G目标IMT-2000多媒体能力个人化服务智能化功能多速率和高级业务(2Mb/s)固定网的质量更简单的蜂窝结构容易进行信道规划和管理大容量:>60路话/小区/MHz低的发射功率室外<300mw,室内<20mWIMT2000的演进北美欧洲IS-95AIS-95BIS-95Ccdma2000GSMTDMAGSM+GPRS,HSCSDGSM++EDGEWCDMA普通分组数据业务高速电路交换数据GSM增强数据率IMT2000的发展和超越 第一阶段(3GEnhancement) 3GPP&3GPP2cdma20001xEV-DO/DV 1-10Mbps 2005年下行链路达到30Mbps 2010年左右实用化 第二阶段(B3G/4G) 2010年初步实现有效载荷 移动接入峰值100Mbps 慢速移动/WLL峰值1Gb/s 全球漫游 WRC-2006确定频谱分配3G面临的应用问题 制式标准仍然不统一,标准间不兼容 核心网络不基于IPv6,无法实现全球漫游 不支持高速流媒体业务 不支持与WLAN、FWA、PAN的互联第四代移动通信4G的提出——未来的无线应用 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缝的无线服务与应用 在任何地方宽带接入互联网:提供Real-timevideo、VoD、VoIP、MMS、VirtualReality、Tele-conference、Internetbrowser、Audio/Videomail、chatting、Interactivegame等多媒体业务 提供增值业务如银行转帐、移动支付、股票交易、信用卡、保险、教育等 提供信息通信之外的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与服务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提出更高速率的空中接口,移动Internet接入,更先进的多媒体应用个性化服务更大的系统容量,更便捷的接入技术更有效的频谱利用率自适应网络优化配置/可重新配置能力All-IPv6-based 全球统一的标准体系,多种系统、多种服务的兼容性 SatelliteBroadband/S-UMTS Broadcasting:DVB-S/DVB-T/DAB Cellular:GSM/GPRS/EDGE,UMTS/UMTS+ WLL:BroadbandFWA/MWS/Xmds LAN:HyperLAN/WLAN/Bluetooth/IR PAN/Body-LANWirelessIPSocietyS-UMTSSatelliteBroadbandDVB-SDVB-TDABGSMGPRS/EDGEDECTIRBroadbandW-LANUMTSSatellite/HAPSBroadcastingCellularIndoorMBS40xMDSBroadbandWFAWirelessLocalLoopBodyLANsPersonalAreaNetworksUMTS++4thGenerationLocalAreaNetworksMBS60MWSBluetoothQuasi-Cellular4G—未来无线应用的总体框架4GCapabilities1000PeakUsefulDataRate(Source:ITU-R)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提出——未来无线应用的需求 新的空中接口 蜂窝移动通信接口 慢速/本地无线接入接口 接口速率 蜂窝移动通信接口:upto100Mbps 慢速/本地无线接入接口:upto1000Mbps 移动性的定义 低速:步行,3km/h以内 中速:市内车辆,50km/h--60km/h 高速:高速公路、火车,60km/h--250km/h及以上Motorola:20-200Mbps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主要特征核心网络基于IPv6更好地支持移动业务,安全性和无限制的地址空间支持多种异构的相互竞争的宽带无线网络之间的整合多种系统、多种服务的兼容以无线接入点(AP)为IP网关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在同一个域中共存无线资源的优化设计第四代移动通信面临的技术挑战 满足QoS要求的宽带无线链路(PHY/MAC):HSPRT ~100Kbps1-10Mbps自适应速率,可靠的无线链路,QoS要求 弹性的系统容量 高端应用带宽可能突破1Gbps 将多种无线技术整合为单一的IP网络 统一的移动协议结构,开放的网络应用接口 新的组网模式 低成本的结构 实用的移动信息服务 网络浏览、增值服务(如金融、保险、教育等)更低的费用更灵活的网络新的服务B3G/4G的前沿技术与当前研究热点 宽带无线链路:HSPRT,OFDM+CDMA 端到端的QoS控制:多级ARQ 软件无线电技术:宽带/多通道/多模式 智能天线技术:自适应天线阵/MIMO 空时传输编码分集 IP网空中接口的优化设计,分层切换:PDMA 动态非对称上下行链路:TC,动态频谱分配DSA 定位与AAA技术紫外光通信技术 紫外光通信 直视紫外光通信是基于大气散射,采用日盲区中紫外波段(200-280nm)光波进行通信传输,主要应用于短距离的、保密的通信,是常规通信的一种重要补充。 紫外光 紫外光波(Ultraviolet,简称UV)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分布在10nm到400nm上。紫外段光谱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分成多个区域,如下图所示。紫外光通信的特点 紫外光通信特点 紫外光不仅具有与其他光波相同的物理效应,由于它的波长更短,使得它有非常强的散射效应。这一效应决定了大气紫外光传输的一些主要特征: 1)太阳光的紫外辐射在通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受到对流层上臭氧层对这一波段紫外光的强吸收作用,使得这一波段的紫外辐射在海平面附近几乎衰减为零,属于日盲区; 2)UVC段光波在空气中的衰减率不是很大; 3)由于低空的分子密度高,UVC波段紫外光波具有强的瑞利散射效应。直视紫外光通信是基于大气散射,采用日盲区中紫外波段(200-280nm)光波进行通信传输,主要应用于短距离的、保密的通信,是常规通信的一种重要补充。紫外光通信的优点 紫外光通信特点 (1)数据传输的保密性高;由于大气的强吸收作用,系统辐射的紫外光通信信号的强度按指数规律衰减,这种强度衰减是距离的函数。因此,可根据通信距离的要求来调整系统的辐射功率,使其在通信范围之外的辐射功率减至最小,提高传输保密性。 (2)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紫外光传输的优点之一是系统的辐射功率可根据通信距离要求而减至最小,因此,常规的无线电设备很难干扰远方站台的紫外光通信信号。 (3)可用于非直视通信;由于大气中存在大量的粒子,紫外辐射在传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散射现象,这种散射特性使紫外光通信系统能以非直视方式(Non-LineofSight,NLOS)传输信号,从而能适应复杂的地形环境,克服了其他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必须工作在可视距方式(LineofSight,LOS)的弱点。 (4)无需ATP(AcquisitionTrackingandPointing)跟踪。采用紫外光通信既克服了有线通信需要铺设电缆的缺点,节省了收放电缆所需的时间,又克服了无线通信易被监听的弱点还大大减少了通信设备和线路开设及拆除时间。紫外光通信原理紫外光通信系统示意图紫外光通信的应用 紫外光通信应用 用于一个按编队超低空飞行的直升飞机小队 用于复杂地区巡逻的小分队 用于常规作战 用于航母飞行甲板通信系统WelcometotheWirelessWorld!谢谢!ThanksMotorola:20-200Mbps
本文档为【现代通信新技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212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文化娱乐
上传时间:2020-05-18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