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胃痛1

胃痛1

举报
开通vip

胃痛1nullnull胃 痛 null一、概说 (一)定义: (二)历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null二、病因病机   1.外邪犯胃   2.饮食不节   3.情志不畅   4.脾胃虚弱     null病因:外邪侵犯、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病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病位:胃脘部,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初起病位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于肝; 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病性:虚——...

胃痛1
nullnull胃 痛 null一、概说 (一)定义: (二)历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null二、病因病机   1.外邪犯胃   2.饮食不节   3.情志不畅   4.脾胃虚弱     null病因:外邪侵犯、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病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病位:胃脘部,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初起病位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于肝; 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病性:虚——脾胃虚弱(阴、阳) 实——外邪侵犯、饮食所伤、情志不畅 寒——脾胃虚寒 热——“气有余便是火”胃中蕴热、肝胃郁热 气——胃气壅滞、肝胃气滞 血——气滞血淤、久病入络null三、诊断 1.病史: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诱因: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症状: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4.理化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有助诊断。 null四、鉴别诊断 1.与胃痞鉴别 2.与真心痛鉴别 null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分证论治 null 六、转归预后  转归:病初多属实证,多为寒凝、食积、气滞, 继续发展,寒邪郁久化热; 食积日久,变生湿热; 气郁日久化火, 气滞而致血瘀; 日久耗伤正气,由实转虚, 或阳虚、或阴虚、或转为虚劳之证; 或气滞血瘀,瘀久生痰,徵瘕内生; 或血热妄行, 或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引起吐血、便血等。null  预后: 胃痛预后一般较好。   实证治疗较易,邪气去则胃气安; 虚实夹杂,或正虚邪实者,则治疗难度较大,且经常反复发作。 若影响进食,化源不足,则正气日衰,形体消瘦。 伴呕血、便血,量大难止,胃痛剧烈.兼见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脉微欲绝者,为气随血脱的急危之候,如不及时救治,亦可危及生命。 null 七、预防及护理措施 1.适寒热:注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慎饮食:饮食宜清淡、半流质、易消化、不凉不热及不要过饱  调情志: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  劳逸结合,避免过劳过逸。 2.若胃痛剧烈难忍,胃脘拒按,或伴有寒战高热,大汗出或汗出如油,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应嘱患者保持镇静、卧床休息,对症治疗。 3.胃痛而吐血、便血或便秘甚者,应按血证或便秘及时处理,血止、便通后再治胃病。 null 八、结 语  病位:初在胃,久病及脾,与肝也有密切关系。  病因:外邪侵犯,饮食所伤,或肝气郁结,均可以使胃气受伤 若失治误治,则气滞化热或久病人络致瘀,瘀血不化则新血不生,病渐转虚,邪热盛则伤阴津,久病致虚。 病机: “通则不痛” 治疗:遵“通则不痛”之旨,治以理气和胃通降为主, 或散寒、或祛暑、或消食、或清热、或消瘀; 胃阴伤——生津养阴以益胃,治肝——疏肝理气,化热——清肝 入络——行血;治脾——健脾益气,下陷——佐以升提, 虚寒——佐以温补,若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又当标本兼顾。nullnullnull(一)定义:   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胃痛,又称胃脘痛。   胃脘部一般系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 null(二)历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  1.病名、病症 《内经》“厥心痛”与本病关系密切。 《素问·厥病》“厥心痛,腹胀胸满,心无痛甚,胃心痛也”, 《金匮要略》将胃脘部称为心下、心中,。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2.病因、病机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null 《仁斋直指方》认为胃痛原因 “有寒,有热,有死血,有食积,有痰饮,有虫”等不同。 《干金要方》提出九种心痛为“壹曰虫心痛,贰曰疰心痛,叁曰风心痛,肆曰悸心痛,伍曰食心痛,陆曰饮心痛,柒曰寒心痛,捌曰热心痛,玖曰去来心痛。”   3.治疗 《金匮要略》将胃病分为痞证、胀证、满证与痛证。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建中汤、大柴胡汤等,都是治疗胃脘痛的名方。 《丹溪心法》指出“诸痛不可补气”,对后世影响很大,而印之临床,这种提法尚欠全面,后世医学逐渐对其进行纠正和补充。  《证治汇补》阐述应用攻、补法治疗胃痛的时机。 null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1.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   2.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   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nullnull 1.外邪犯胃      寒邪       暑热        湿浊                                  犯胃    胃气受伤,气机壅滞,和降失司    胃脘作痛                                    绞痛(寒邪)    灼痛(暑热)      闷痛(湿浊)null2.饮食不节  纵恣口腹,饥饱失调,寒热不适,偏嗜烟酒    用伤胃药物               伐伤胃气                 气机升降失调                    胃痛  null3.情志不畅      气郁恼怒          忧思焦虑          伤肝            脾伤          疏泄条达,横犯脾胃      运化失司,升降失常         肝胃不和     肝脾不和                         气血阻滞           气机不畅                                        胃病null4.脾胃虚弱 劳倦太过      身体素虚     脾胃阳虚   胃病日久 失血过多   久病不愈                 脾胃不健     阴寒内生   阴津暗耗 伤及脾胃      运化无权    胃络失于温养  胃失濡养          升降转枢乏力                                    气机失调              气机阻滞 胃病nullnull1.与胃痞的鉴别   胃痛        胃痞    相同点        部位同在心下(胃脘部)        不同点  以痛为主       以满为患         胃脘部疼痛      心下痞塞,胸膈满闷,                    触之无形,按之不痛 null2.与真心痛鉴别           胃痛       真心痛 相同点 胃脘部疼痛 不同点   胃脘(心下)       当胸而痛       多为隐痛、胀痛     多刺痛、剧痛       常有反复发作史     痛引肩背       病势不急        常有气短、汗出等,                   病情较急,“真心痛,手足青                   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 注 意  1.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     意真心痛的发生。      2.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nullnull(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          寒 证           热 证 病因  外受寒凉或过食生冷而发病或加重  性质  绞痛              灼痛,痛势急迫 缓解  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      得冷饮或冷熨而痛减 兼证  口淡不渴或渴饮而不欲咽     口干渴或口苦  null2.辨虚实 实证        虚证 年龄 壮年新病,        年高久病, 痛势 暴痛,痛势剧烈,病而拒按,痛势绵绵,痛而喜按, 缓解 食后痛甚或痛而不移,   得食痛减,或劳倦加重、                 休息后减轻, 病程 病无休止,        疼痛日久或反复发作, 治疗 补而痛剧         攻而痛甚   null3.辨气血            在气          在血 病程   初病者          久病者 疼痛性质 以胀痛为主,伴有嗳气者  痛如针刺或刀割,                   或伴吐血、黑便者 疼痛部位 游走不定、攻冲作痛者   痛处固定或扪之有积块者null4.辨在胃、在肝、在脾 在胃        在肝        在脾 多属胃病初发,    多属反复发作,    多属久病, 常因外感、伤食所引起,每与情志不遂有关 饥饿、劳倦则重 症见胃脘胀痛、闷痛, 胃脘胀痛连及胁肋 胃中隐痛,饥时为甚, 嗳气,痛无休止,   窜走不定,   进食可缓,劳倦则重, 大便不爽,  太息为快,   休息则轻,面色萎黄,              疲乏无力,大便溏薄,  脉滑         脉弦         脉缓null (二)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 理气和胃止痛,审症求因,审因论治。   具体治法: 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 养阴、温阳。null(三)分证论治    1.胃气壅滞    2.肝胃气滞    3.胃中蕴热    4.肝胃郁热    5.瘀血阻滞    6.胃阴不足  7. 脾胃虚寒    nullnulll.胃气壅滞 主症: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 饮食不节,伤胃气, 感受外邪,客于胃府; 兼次症:纳呆少馨,嗳腐――食积中阻;    或有伤食病史,或有伴有风寒、风热、暑湿等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证。 舌象:伤 食:苔白厚腻;    伤于风热:苔薄黄;    伤于风寒:苔薄白;    伤于暑湿:苔白腻 脉象:伤 食:脉滑;    伤于风热:脉浮滑或浮数;    伤于风寒:脉浮数;    伤于暑湿:脉濡。引起胃气壅滞,失于通降null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化裁。 苏叶——辛温解表散寒, 香附——行气和血, 陈皮——理气和胃降逆, 甘草——和中。 加减: 1)无外感之象,宜苏梗易苏叶,强理气降逆之力。 2)伤食所致,加焦三仙、焦槟榔消食导滞;半夏、厚朴和胃消痞。 3)风寒直中,胃痛如绞,可加高良姜散寒止痛,也可加荜茇、生姜增加散寒之力。 4)风热所袭,加薄荷、荆芥辛凉清解。 5)暑湿伤困,可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浊以和中。null2.肝胃气滞 主症:胃脘胀痛,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气滞;    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气病多游走不定,胁为肝之分野; 兼次症:喜太息――气机不畅;    不思饮食――胃失和降,受纳失司;    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肝郁不舒。 舌象:舌苔薄白。 脉象:弦滑。null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 气血双调,使肝体得养,肝用自如,气血调畅,  川芎——调血中之气, 香附——理气中之血,  青皮、陈皮——调肝理气。 郁金——疏肝解郁。 加减:1)疼痛严重时,宜加元胡、川楝子以理气和血止痛。    2)气郁化热,宜如山栀子、丹皮、蒲公英以疏气泄热。 null3.胃中蕴热 主症:胃脘灼热,得凉则减,得热则重――胃气阻滞,日久化热; 兼次症: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 胃气阻滞,日久化热;     甚至大便秘结,排便不畅――胃热久积,腑气不通; 舌象:舌质红,苔黄少津。 脉象:滑数。 null治法:清胃泻热,和中止痛。 方药: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泻心汤(黄芩、黄连、大黄)——清胃泻热; 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理气和血止痛 加减: 邪热久蕴宜选用蒲公英、连翘、金银花、虎杖等药以清热解毒null4.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 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久而化热,热积中州; 兼次症:泛酸嘈杂,烦躁易怒――肝热犯胃;    口干口苦,渴喜凉饮――热邪灼津; 舌象:舌质红,苔黄。 脉象:弦滑数。null治法: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方药:化肝煎加减。 贝母——散结中求疏郁 白芍——养阴柔肝 青皮、陈皮——理气, 丹皮、山栀——清肝泄热。 加减: 1)若胃脘灼痛、口苦、咽干、恶心用小柴胡汤化裁。   2)若肝热移肠,大便干结者,也可加草决明、芦荟等清肝   泻热通便之品。 null5.瘀血阻滞 主症: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 瘀血停胃 兼次症:面色晦暗无华,唇黯;女子月经衍期,色黯―― 瘀血不净,新血不生。 舌象:舌暗有瘀斑。 脉象:脉涩。null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失笑散(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通利血脉止痛; 丹参饮:丹参——活血化瘀, 檀香、砂仁——行气止痛。 加减: 1)若血瘀而兼血虚者,宜合四物汤等养血活血之味。   2)若血瘀兼脾胃虚衰者,宜加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以助血行   3)若瘀血日久,血不循常道而外溢出血者,应参考吐血、便血篇处理。 null6.胃阴不足 主症:胃脘隐痛――阴津亏损则胃络失养;    或有隐隐灼痛――阴虚有火。 兼次症:嘈杂似饥,饥不欲食――胃津亏虚则胃纳失司; 口干不思饮,咽干唇燥――阴液亏乏,津不上承; 大便干结或腑行不畅――阴液不足,肠道干涩; 舌象:舌体瘦,质嫩红,少苔或无苔。 脉象:细而数。null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玉竹——补益气阴,麦冬、生地——滋养阴津,    冰糖——生津益胃,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加减: 1)若气滞仍著时,宜加佛手、香橼皮、玫瑰花、代代花等轻  清畅气而不伤阴之品;    2)胃病较甚时与金铃子散,止痛而不化燥。    3)津伤液亏明显时,加芦根、天花粉、乌梅等以生津养液;    4)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瓜篓仁等润肠之品。    5)若兼肝阴亦虚,症见脘痛连胁者,可加白芍、枸杞、生地等柔肝之品,也可用一贯煎化裁为治。null7.脾胃虚寒 主症: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或进食则缓,喜暖喜按       ――脾胃阳虚; 兼次症:面色不华,神疲肢怠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气血虚弱,机体失养;    四末不温――脾主四肢,阳气虚不达四末;    食少便糖――脾虚不运,转输失常;    或泛吐清水――脾阳不振,寒湿内生,饮邪上逆。 舌象:舌质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脉象:沉细无力。 null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补中益气   小建中汤——温中健脾 加减: 1)若阳虚内寒较重者可用大建中汤化裁,或加附子、肉桂、荜茇、 筚澄茄等温中散寒; 2)兼泛酸者可加黄连汁炒吴萸、煅瓦楞、海螵蛸等制酸之品。 3)泛吐清水时,可与小半夏加茯苓汤或苓桂术甘汤合方 4)若仅见脾胃虚弱,阳虚内寒不明显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治; 5)兼见血虚者,也可用归芪建中汤治之。null6)若胃脘坠痛,证属中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化裁为治。 7)胃强脾弱,上热下寒者,症见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嗳气,肠鸣便溏或秘结,舌质淡,苔薄黄腻,脉细滑等治疗时,可选用半夏泻心汤、黄连理中汤或乌梅丸等以调和脾胃,清上温下。 null
本文档为【胃痛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0122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99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2-25
浏览量: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