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木棉花第1期

木棉花第1期

举报
开通vip

木棉花第1期“黑色幽默”:突出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它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黑色幽默”又称为“绞架下的幽默”。   木棉花  月刊  主编:高一语文组 本期主编:三乐  总第1期 名家经典 回过头来 安心做自己 蒋勋 一味跟他人比,迟早会走向“物化”。 人有时候也很奇怪,会倚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有信心。譬如说我小时候,大部分的孩子经济条件不好,营养也不好。但有一个同学长得特别高大、壮硕,他走起...

木棉花第1期
“黑色幽默”:突出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它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黑色幽默”又称为“绞架下的幽默”。   木棉花  月刊  主编:高一语文组 本期主编:三乐  总第1期 名家经典 回过头来 安心做自己 蒋勋 一味跟他人比,迟早会走向“物化”。 人有时候也很奇怪,会倚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有信心。譬如说我小时候,大部分的孩子经济条件不好,营养也不好。但有一个同学长得特别高大、壮硕,他走起路来就虎虎生风,特别有信心。 人类的文明很有趣,慢慢发展下来,你会发现,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使自己有信心,但前提是要有一个比较成熟。比较丰富的文化支持。譬如说我虽然很矮,可是我在另一方面很高大,可能是在心灵方面,或者精神方面,或者有某一方面特殊技能。我很期盼有这样的一种社会,这样的文化出现,让每一个人有他自己不同的价值。 我们的社会的确已经在走向多元,举例来说,现在有很多地方都要求“无障碍空间”的设计。我小时候哪里有这种东西?残废就残废嘛。可是我们现在也不用这样的称呼了,因为他并没有废。这不只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人们重新思考,过去所做的判断对不对?过去的残就是废,就是没有用的人,但现在发现他不是,他可能有其他很强的能力可以发展出来。 我想这就是多元社会一个最大的基础,人不是被制化的。制化,就是用英文分数、数学分数就决定这个学生好或不好。不把人制化,才能让人身上的其他元素有机会被发现,丰富他的自信。 我们的社会是慢慢地往这一个方向在走,但同时有一些干扰,例如重商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又会让多元趋向单一。单一化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声音:“考上大学有什么用,歌手接一个广告就有数百万人口袋,那才实在。”所以,价值的单一化,是我们所担心的。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已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 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 “够了”的快乐哲学 许多人喜欢比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装,开的车子是不是BMW,或是捷豹: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谁的课,看了哪一本书。听起来是不同的比较,精神的比较好像比物质的比较还高尚其实不一定。我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已。 其实不一定。我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就像宗教或哲学里所谓的“圆满自足”,无欲无贪,充分地活在快乐的满足中。 这和“禁欲”不一样。好比宗教有成熟的和不成熟的宗教,不成熟的宗教就是在很快、很急促的时间内,要人做到“无欲无贪”,所以提倡禁欲。成熟的宗教反而是让你在欲望里面,了解什么是欲望,然后你会得到释然,觉得自在,就会有新的快乐出来,这叫做圆满自足。 我觉得每一次重回巴黎最大的快乐,就是可以找回这么多人的自信。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人的自信,而且安安静静的,不想去惊扰别人似的。 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淇淋,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他山之石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起点,也是路的终点。门可以挡住你前进的脚步,也可以让你通向未来。大学的门,一边连接着已知,一边通向未知。从过去到未来,无数的脚步在这里交集,有的人走的很浅,有的人走的很深。谈谈你的感想,不少于800字。(2014年浙江卷) 启门一瞬间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而这世上本也没有门,纵横的阡陌多了,也就出现了门。世间万千道路分分合合,亦有万千门户隔绝两地。人在世间行,行于路,歌于途,入于门。 门是终结,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终点。经过那扇门,便是合上了一段路、一段情,便又是一段往事成空,那是一个或圆或缺的句点,是世界之极的天涯。 门是起源,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起点。打开那扇门,便是展开了一世生、一世梦,便又是一世浮生若梦。那是一道或明或暗的花火,是世界之巅的极光。 门是关卡,有的人停下了前行的脚步,有的人走上了全新的征途。门前是已知的世界,门后是未知的迷途。未知总是让人恐惧的,而已知给人以温暖的怀抱,但于此同时,已知让人丧失进取的锐气,未知却是无尽的可能与希望。是该冒险闯荡还是安于现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把门视为起点,有的人把门视为终结,行止自在人心。 门是选择,交错纵横的道路上立着各式各样的门,每扇门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天地。是进入还是退后?是大道还是小径?是青山绿水还是高楼大厦?门后有着不同的诱惑,也有着不同的艰难,万千的门户代表着万千的选择,行左行右,是正是邪,选择一直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只看你摊开或是握紧,有没有勇气推开那扇门。 门是因果,当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就注定着另一扇门的关合。门前是一段完结了的果,门后是一段等待开启的因,那是一段必定要踏上的旅程,但结局可以握在自己的手中。缘起缘灭,正如同门的开合,了却一段宿旧缘,重启一段新愿。一段路最后的终点,是因为你踏上了起点而产生的,无始便无终,而无门便无路。 门是轮回。人间循环往复的旅程,在门的开闭间不断的重启,不断的前行。门是终结、亦是起源,像是圣经中记载的那场洪水,终结了一段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世界的起源。万物都是在环形的跑道上赛跑,起跑的的那条白线,同样也是终点的那条红绸,不断的追逐竞争,最后还是回到开始的样子。打开一扇门,就是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开启一段新的轮回。 我不知门为何物,因为它代表太多太多。它是绝路亦是希望,是终结亦是起源。它是关卡,是选择,是冥冥中的因果,是无限循环的轮回。人生弹指间,启门一瞬观。看到的是红尘世间,是若梦浮生。门后的世界是无法想像的,唯有在开启以后才能感受它的精彩。 有路的地方就有门,只因门本就是路。 真我风采 十年 高二    赖宁 “哈哈!阿宁,这是你啊?”回头看我瞪着眼怒视着她,朋友又一个没忍住:“噗嗤!哈哈,原来你小时候这么‘霸气’啊!哈哈!不行了,这姿势……哈哈”无奈地扶额:“唉!谁没有个年轻的时候?”视线转到一张旧照片,照片有些泛黄,也有些年头了,近日整理旧物,这照片就是从一个角落里翻出来的,手指摩挲着泛黄的老照片,惊觉时光飞逝,十年已经过去了啊!思绪不禁飘远…… 照片上一个小女孩,下巴高高扬起,绷着小脸,双手交叉放在胸前,迈出一只小短腿,短手短腿胖乎乎的,做出的动作令人失笑,而小女孩的两侧还站着两个与小女孩一样动作的少年,三人威风凛凛,气势十足。还真是,挺“霸气”的!“你当老大,我们俩都听你的,你站中间,我们站你后面,好不好?记着,要霸气点!”记得当初小表哥就是这样哄着我拍下这一张张的照片的,那些话语仿佛就在昨日,想起来,不禁抿嘴一笑。 十年之前,我五岁,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家乡里。盛夏时的故乡,田野的稻穗已垂下沉甸甸的脑袋,一眼望去,辽阔的稻田在烈日下,散发着漾漾的金辉。而年年这个时候,通往家里的小道上,就会有一群少年嬉笑打闹着走来,走在最后较稳重的少女不时还传来几声呵斥:“别闹了!”还没走进家门,少年们洪亮的声音就响起了:“外公!外婆!我们来了!”奶奶就会急忙从屋里出来,笑着说:“哎,来了好,来了好,收拾收拾,就要开饭喽!”那时的我,就坐在家门前的一个小矮墩上,啃着一根玉米,乖乖的喊道:“表哥,表姐们好!”较小的那位少年,会先扯一下我的脸,就笑嘻嘻地跑进屋里,喊:“外婆,我帮你!”走在最后的大表姐会把我抱起,再走进屋里…… 爷爷奶奶俩人种着不少的农田,每逢夏季收割时,爸爸就会让表哥表姐们来帮忙,所以暑假时表哥表姐们帮完自家的活,就会收拾东西到我家住下帮爷爷奶奶的忙。那时弟弟还没有出生,我是我们这辈最年幼的,表哥表姐们会轮流留下两人照看我还有晒稻谷,他们会带着我打闹嬉戏,虽经常捉弄我,却永远是带着宠溺的目光。 盛夏的夜里,夜空明朗干净,可见星云缓缓推移,繁星点点,知了叫得频繁。大表姐和奶奶在屋里收拾,爷爷躺在院子的躺椅上,另外的几个表哥表姐则会在院子里“逗”着我玩,逗着我跳舞,逗着我唱“好汉歌”,逗我回答各类难以回答的问题,得到答案后,便捧腹大笑,我们会围着坐在奶奶身旁,听着她讲各种以前的故事…… 每年的夏季,我都会坐在家门前的小矮墩上,等着表哥表姐们的到来。而每年他们都是嬉闹着来,红通着眼不舍地离开,我都是挂着灿烂的笑迎着他们来,挂着鼻涕哭着不让他们离开……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矮墩越来越矮了,我越来越高了,而表哥表姐却是越来越少的来了,来了,也只是待一会儿就走了,我站在家门前盯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却也不像最初那样哭闹了。十岁那年,爸爸把我和爷爷奶奶接到了深圳,家乡那座院子确是很少再回去了! 当夕阳收起最后一道霞光,一条条街道亮起路灯,向前望不到头,向后望不到尾,夜晚里的城市,没有家乡散落的灯火,有的是七彩的霓虹灯,闪着绚丽的光芒。每晚从窗里望着这座城市,不知是对家乡的怀念,还是要对这座城市繁华的惊叹。许久都没有与表哥表姐们一起了,他们有时会来,却只是待上一会儿,便又匆匆离开了。心中无限感伤,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像韩寒说的那样:“当一个个熟悉的和离去的越来越快的时候,我发现已经很久没有遇见以前朝夕相伴的人了” 现看着这样一张照片,泛黄的边角,带着十年前的回忆呈现在我的眼前,童年的那一个个追逐嬉笑的日子,在脑海中依旧清晰,雨滴从玻璃上滑落的样子,原来是有迹可寻的。一个十年的逝去,并不是离开,烟消云散,它给我留下许多…… 十年已逝,回忆却依旧,不必为那十年而感伤,因为它在我们的回忆中依旧,轻轻收拾脚步,坚定的继续往前,去迎接下一个十年 了解名人的人生经历,可以一举几得:可以丰富历史、文学知识,激发人的志气,培养 九层之台 健康的人格,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增长应事接物的智慧,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对话与选择——诗人王维与长安 1、初入长安之王维(701—721)与长安 当那个宏伟壮丽的长安城对王维的到来还一无所知的时候, 这个“九岁知属辞”的文弱少年已经为了有朝一日的长安之行在家乡孜孜不倦地苦读了无数个日月。在家乡十余年的精心储备岁月中, 每当他夜读困倦仰望繁星点点的夜空时, 激励、鞭策他的除了建功立业的雄心之外, 可能多少还有对那个缓缓行来的美轮美奂的大都市———长安的莫名期待吧!高傲无比的长安, 将以何种表情和态度来迎接这位风华正茂、跃跃欲试的少年呢? 开元三年(715), 在长安城恩威并重的目光注视下, 长途跋涉之后的王维从长安外郭城东面的中门———春明门入城。王维居住在平康坊于生活和仕进均较方便, 而坊中多地方驻京进奏院又使王维与其他士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加, 为他未来的仕进之路提供了空间。伴随着初入京城的人生际遇变化, 这一时期的王维在长安创作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哭祖六自虚》等8首诗歌。这8首诗如同一个个沿着时间之河向前推进的路标, 由点带面地为我们绘制出一幅清晰逼真的王维“初入长安行踪变化图”, 让我们看到了初入长安的王维面对仕途艰难、不断因时而化的“心理演变轨迹”:独在长安——结交朋友——清心明志——结交权贵——声名鹊起。那么, 这样一段人生际遇又昭示了王维怎样的一段心路历程,初入长安的王维具体的“心理演变轨迹”随着其生活行迹的变化发生了哪些潜移默化的改变呢? 王维在开元三年(715)至开元七年(719)期间,始终徘徊于长安仕宦之途的大门外, 没能如期进入求取功名的正途, 他独自在京城品尝着孤寂与思亲的苦涩滋味。其间逗留在长安的王维结识了綦毋潜、储光羲、祖自虚等友人, 还曾与祖自虚一道隐于终南山。在与友人间至洛阳的开元六年(718), 王维还写下了借越女有貌而贫苦喻士子有才而不遇的寄托之作《洛阳女儿行》,这大概是王维进入长安初期受阻于仕进之途、郁郁不得志心态的真实写照。不谙世事的少年王维已经约略看到了长安美丽堂皇风景背后的严峻现实, 隐隐意识到了求仕之途的崎岖艰难。这也许就是促使王维心理发生转变, 开始走上以结交诸王实现其仕进理想之路的最初动因。面对长安求仕之路的艰难, 王维开始将心中的仕进热情慢慢冷却下来。他及时调整着自己的心理状态:一方面, 他开始了人生最初阶段的交友、交游, 逐渐贴近了长安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为了顺利实现仕进理想, 在适应长安官场现实的前提下, 他采取了更为直接有效的干谒手段———结交权贵, 特别是与诸王的交往, 这些使他顺利踏上了通往仕途的康庄大道。 2、进入长安仕途之王维(721— 735)与长安 经历了初来乍到迷茫的王维, 在日渐熟悉商业大都市长安的繁华与喧嚣之后, 借鉴科举考试的经验, 凭借无可匹敌的全面才华, 日渐成为长安城里炙手可热的都市诗人, 他初次尝到了声名鹊起的兴奋。 开元七年(719)至开元九年(721), 王维在长安经营仕途的成功达到了顶峰。开元七年(719)七月, 19岁的王维赴京兆府试, 以应试之作《赋得清如玉壶冰》举为京兆府解头。开元九年(721)春, 王维进士及第, 解褐为大乐丞。这一时期, 应当是王维入长安以来最畅快的日子,所有的阴霾都已如拨云见日而去, 建功立业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光明的前程就在眼前。然而, 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不仅迅速终结了他对长安的殷殷期待, 而且无情地结束了他在长安春风得意的少年时光。从此, 王维不再迷惑于长安表面的光彩夺目, 他与长安开始了更深层次的对话和交往。开元九年秋, 王维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坐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是秋离京之任。当时, 大乐令刘贶与大乐丞王维同领大乐署, 刘贶“犯事流配”,王维则“坐累”出贬。王维此次遭贬原因复杂:一则“伶人舞黄狮子”触及皇权的尊严, 二则由于王维与诸王来往过密。这是王维政治生涯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由于政治上的不成熟, 他初次尝到了从顶峰跌入低谷的苦涩,不期然看到了长安的另一副面孔, 从而也使他长期努力之后声名早播的长安生活迅速翻开了怅惘彷徨的下一页。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长安, 并开始了从身到心的自我放逐。王维贬官济州至回长安做右拾遗之间的一段时期, 行止不明。这一时期, 王维基本上处于疏离长安的贬谪漂泊状态。再次入朝为官, 已是十余年之后了。经历了从被贬济州之际对长安欲说还休的惆怅情怀到贬谪漂泊之后重返长安时无以言说的复杂心境, 此时的王维已不是当初那个纯净透明、阳光灿烂的青春少年了。疏离文化中心长安的数年给了他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反省过往的一切、思考即将到来的一切。他思想上的进退两难和迟疑不决在诗中清晰地表现出来,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王维在“几回欲奋飞”之后, 充分考虑到现实的无奈, 认定:游离于长安外围是没有出路的。所以, 大约在开元十四年(726)秋,随着上司裴耀卿的调离, 王维也很快离开济州西归。回到洛阳、长安闲居逗留一段时间后即隐居淇上;“踟蹰复相顾”后不久, 王维又重返长安开始积极寻求再次入京的仕进之路;后为时任集贤院副知院事、秘书少监的张九龄所赏识,被辟为校书郎。此时的王维已开始跟随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 时常出入位于长安开化坊南半部的大荐福寺。开元二十三年(735), 35岁的王维在张九龄举荐下官拜右拾遗, 遗憾的是, 张九龄执政不到三年, 即被处心积虑的李林甫排挤出了朝廷, 王维刚刚燃起不久的政治热情也随之再次低落下来。 3、半官半隐之王维(735— 761)与长安 自开元二十五年(737)至天宝十五年(756), 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当权, 朝政日渐黑暗, 王维积极用事之心日趋黯淡, 开始半官半隐。面对日益渺茫的仕途, 王维进行了痛苦的思考和艰难的抉择, 不愿“忘大守小”(《与魏居士书》)的他冷静地调整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开始淡化物质、强调精神, 淡化官场、选择山水。在其身体依然行动于官场之上时, 他的心灵早已飘然出尘, 优游于朝堂之外, 寻找着自己精神的家园。这是王维人生起落和心理变化较大的一个时期, 也是他诗歌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此时, 长安又成为他实现仕进理想、济世抱负的舞台。集多侧面于一身的王维具有非凡的应对危机的能力, 他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在每一次危机到来时都能及时调整心态, 并在不违背其基本做人原则的前提下适度地改变处事方式。天宝三年(744), 王维开始营建蓝田辋川别业。至天宝十五年(756)陷贼前, 王维一直过着他在《酬郭给事》中描述的恭顺尽职、勤勉工作的给事中的生活他也常常在公余闲暇时间回到蓝田小憩。长安与辋川, 这两个空间恰也成为两种象征, 王维优游其中, 则也成为一种姿态。他纯熟地驾驭着生活的局面, 与长安这个政治旋涡既若即若离地保持着联系, 又气定神闲地保持着距离。从更深广的角度而言, 辋川以及长安城外之离宫、别业, 也是长安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一独具魅力的部分的存在与帝都的万丈红尘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出长安更为深广的文化意蕴。天宝十四年(755), “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56), 叛军攻下长安, 王维为叛军俘获, 胁迫至洛阳, 授了伪官。至德二年(757), 唐军收复两京, 凡授伪职者均依六等判罪, 王维得到唐肃宗的宽恕, 未被定罪, 降职不久又升了官。这应是他生命最后历程的真实写照。上元二年(761), 王维卒, 葬于辋川。 从某种程度而言, 功名意义上的长安似乎左右了王维人生更多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成为导致他仕隐行藏思想波动和行为变化的催化剂;文化意义上的长安则进一步塑造了“优雅”的王维, 使他日渐成为一个典型的贵族化的都市诗人。
本文档为【木棉花第1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