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xx研究院建设方案

xx研究院建设方案

举报
开通vip

xx研究院建设方案附件6xx研究院有限公司热管理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方案xx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年4月18日一概述1.1项目名称xx研究院有限公司热管理创新平台建设1.2单位概况1、概况xx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研究院)是xx科技公司和公司团队人员100%持股的以高导热材料民用开发为主方向的科研企业。xx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国防大学情报中心指导支持组建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经多年科研攻关,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高导热材料,该材料性能独特优异且具有良好的工程适应性,在军用、核能和工业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很高的社会经济价值。xx研究院...

xx研究院建设方案
附件6xx研究院有限公司热管理创新平台建设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xx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年4月18日一概述1.1项目名称xx研究院有限公司热管理创新平台建设1.2单位概况1、概况xx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研究院)是xx科技公司和公司团队人员100%持股的以高导热材料民用开发为主方向的科研企业。xx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国防大学情报中心指导支持组建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经多年科研攻关,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高导热材料,该材料性能独特优异且具有良好的工程适应性,在军用、核能和工业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很高的社会经济价值。xx研究院于2015年10月在广州设立。公司贯彻中央提出军民融合,富国强军的方针,坚持市场先导,技术领先的原则。在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为民用市场提供传热和散热系统解决方案。xx科技团队受国防大学的领导,优先为国防科研服务。技术团队成员主要以国外留学和中科院博士为主,具有多年的研发经验,曾参与多类型的传热和散热系统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公司研发的新型高导热材料,具有独特的原创性和良好的工程适应性,在军用和民用领域有较高的战略价值和社会价值,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种自主可控的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公司和多家国内著名公司有着广泛的战略合作,业务触及能源,交通和通讯等行业。公司参与合作单位:中国核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工业动力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联通、华为、格力等。2、创新情况公司目前共申请专利34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已经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为6项,是国内先进的高科技热管理系统材料商及应用产品研发制造企业。xx研发团队根据市场需求,运用具有独特优异性和良好的工程适应性的高导热材料,实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着重在能源、交通、通讯、IT行业快速进入市场运用阶段。(1)太阳能聚光发电技术。主要包括碟式聚光和槽式聚光两种。碟式太阳能高效聚光发电,成本降低,使用寿命长。槽式太阳能具有更强的功能稳定性,批量化的太阳能发电成本接近火电成本。高效太阳能聚光系统结合高导热技术还可以进行海水淡化,提升淡水出量及品质,降低淡化成本和能耗。此项技术可应用于能源、海水淡化等行业。(2)IDC机房换热技术。可普遍用于芯片散热、机房机柜散热、各类换热器散热,元件绝缘、阻燃特性优良,使用寿命长,完全满足电子及大多数工作设备的使用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实现节能减排效果。此项目已通过国家工信部相关部门测试,可应用于IT、家电、通讯等行业。(3)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技术。将结构技术、材料技术、电子控制等诸多技术融合,完成了xx自己独特的功率电池热管理系统----BHMS,使电池包在最佳温度下工作,抑制热失控的发生。此项目已联合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交通大学新能源电池管理研究部试验检验,可应用于汽车行业。(4)电子冷却技术。可最大限度地解决困扰各类电子器件的大功率、大热流散热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包括大功率激光核心部件冷却、大功率固体激光器冷却、大尺寸光纤激光冷却、电动汽车功率电池冷却、超级计算机芯片冷却等,实现超导传热技术民用化。此技术可应用于电子、汽车、IT等行业。(5)均温厨具技术。只需底部加热,传统厨具整体迅速达到均温,升温速度快,安全可靠,使用常规烹饪就可以使食材口感得到非常显著的改善。已通过产品效果测试,可应用于家电行业。(7)空气密度补偿器技术。强化了换热表面的散热能力,可避免压缩机长期高温下运行带来的效能下降,甚至过热停机等严重问题。吸附沉降环境中杂质的能力很强,可达到净化空气,净化换热器表面的效果。雾化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此技术可应用于IT、家电、环保等行业。3、国家级项目承担情况公司承担的国家级项目有:……等项目。1.3编制依据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2、《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3、《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4、《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5、《广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6、《关于研究推进高导热材料项目落户广东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省政府工作会议纪要xx号);7、《关于加快推进高导热材料项目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省政府工作会议纪要xx号)。1.4项目提出背景2015年9月2日,xx省长听取了xx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关于高导热材料项目的专题汇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研究推进热超导材料项目落户广东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省政府工作会议纪要xx号)。广东省大力支持xx公司研究制定研发机构筹建工作方案,同时,为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建议xx公司下一步考虑将生产基地等项目配套产业一并落户广东,并建议相关部门在相关配套政策上给予该项目大力支持。2015年10月21日,xx研究院有限公司在xx区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公司股权由xx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核心团队持有。xx研究院有限公司于广州注册成立以来,因其材料的先进性和独有性,受到了市场的极大关注,目前已与华为、格力、比亚迪以及北汽、奥新汽车、安泰科公司在网络能源、数据通信、移动终端、白色家电、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等方面签订了技术及商业合作协议,其中与格力合作的均温电饭锅、与比亚迪合作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进入了产品测试阶段。公司还与中国核动力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研究院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双方正积极开发世界领先的核电安全系统,马凯副总理对该技术项目非常支持,公司正积极运作将此类高导热材料用于重大科技装备制造的项目落户广东。1.5建设内容公司依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优势和广东创新创业优质的土壤和活力,采取开放式、集团式的发展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建设新材料技术开发、市场无缝对接、产业链集聚发展的科技转化新型驱动模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项目从2015年开始启动,计划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中新知识城征用总面积10万平方米(约150亩),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广东xx新材料热管理创新产业基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发展。1、xx研究院研究院院本部建设内容为行政办公用房及办公设备设施,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用于研究院本部各部门日常行政办公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商务办公,可满足150名左右工作人员的办公需要。2、xx新材料热管理研究创新和孵化中心主要功能为开展热管理材料和应用领域的科研实验、第三方检测认证、中试生产与科技孵化、展览展示与交流、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具体如下:(1)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分中心建设内容包括用于热管理材料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各相关实验室及科研用房,可满足热工、电子、机械、环保、新能源等专业的实验科研需要,项目用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2)热管理技术产品检测与认证分中心建设内容为可面向社会开放的第三方技术检测机构,主要专业方向为热管理相关方面的技术、产品的检测和认证。项目用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3)热管理科技孵化分中心建设内容为具有科技孵化器服务功能的中试生产线,通过中试生产孵化技术项目和项目企业,核能热管理项目、军工防务热管理项目等入驻中试并孵化。项目厂房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4)热管理技术合作国际交流分中心建设内容为2个2000平米的标准厂房单元,用于热管理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产品设计、展览展示和交流活动,同时作为孵化事业部扩能备用厂房。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5)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内容为办公和会议培训用房,用于院士专家和博士在研究院开展科研和教育培训工作。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3、xx新材料热管理技术产业化(生产)基地产业化生产基地主要是对已经完成中试的新材料和产品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项目用房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主要用于以下生产业务板块:(1)网络能源热管理产品制造基地用房面积5000平方米。针对电功率器件、太阳能发电、通讯行业的中央数据机房、通讯基站、大型计算机的空调散热,生产行业专用的直接空冷成套设备和专用制冷模块系统产品,年产热管理设备和模块单元10万台(件)。(2)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热管理产品制造基地用房面积2500平方米。制造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产品和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产品,形成年产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系列产品1万台套,年产动力(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1万台套的生产能力。(3)家用电器热管理产品制造基用房面积2500平方米。为各类家用电器提供均温及热管理系统产品,形成年产家用电器热管理系统10万套。4、综合配套服务中心主要是为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生产员工及孵化企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及生活配套设施。用房面积5000平方米,满足500名左右工作人员需求。二项目实施的意义及可行性2.1广东产业发展及规划情况2.1.1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近年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产业规模位于全国前列。201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1.1万亿元,增加值2800亿元,居全国前列。其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约4848亿元,增加值约1212亿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量约占全国的40%,居全国首位,部分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液化天然气(LNG)客车车型已开始批量生产;LED封装产量约占全球一半,2010年全行业总产值约800亿元;生物医药成为广东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迅速;轨道交通装备、航空等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速度走在全国前列。2、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三大领域共申请专利18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300多项,取得突破性技术50多项。如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DRA)”成为国家标准和国际蓝光光盘标准。东莞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顺利投产。深圳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建造的国内8.5代液晶平板显示(TFT-LCD)生产线成功试产。在新材料领域,取得了纳米冷阴极及其器件制备、木质素磺酸盐资源化高效利用的改性技术、新型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发光器件制备、微胶囊电泳显示的电子纸制备等重要成果。3、拥有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发展了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华为、中兴、广晟、TCL、彩虹、金发科技、风华高科、比亚迪、晶科电子、达安基因等公司已分别发展成为我国电子信息、改性塑料、电子元器件、电动汽车、大功率LED芯片、分子诊断行业的龙头企业。广药集团、联邦制药、三九医药、丽珠集团、康美药业等发展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优势骨干企业。中山明阳电器成为国内风电领域的主要设备供应商之一。4、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地。其中,广州成为全国信息、软件、生物、新材料产业基地;深圳成为全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产业基地;深圳、佛山、东莞、河源等地成为太阳能光伏产业聚集地。新一代通信、新型显示和软件业已发展成为规模超千亿元的大产业。但同时必须看到,广东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培育阶段,仍存在产业链尚不完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同构化明显,市场有待培育,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有待加强等问题。(二)面临形势。1、国际环境。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布局,培育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通信、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一场绿色能源科技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正在全球掀起。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为我国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缩短与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距,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有利于我国站在高起点上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但另一方面,当前发达国家对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专利技术的封锁,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严峻,也为我国引进顶尖技术、消化运用国际产业革命最新成果带来新挑战。2、国内环境。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作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明确“十二五”期间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为全国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根据国家部署,各地纷纷制订出台了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地区之间资金、技术、人才、标准、市场等资源配置竞争更加激烈,给广东抢占发展先机带来新挑战。3、省内环境。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广东省已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基础设施、研发创新、人才培育、产学研合作等必要保障。特别是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珠三角产业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要求到2015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三大产业率先突破,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初具规模,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强;在主要领域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创新力强的中小企业,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形成3-5个产业链较完整、配套体系较完善、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三、产业发展重点(一)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为重点,通过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新型业态,突破高端环节,提升基础产品,实现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群,抢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制高点。1、做大做强优势产业。(1)新型显示。做大做强液晶平板显示(TFT-LCD),加快发展有机电激光显示(OLED),择机布局发展电子纸、激光等新型显示,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工艺并形成知识产权。加快高世代液晶平板显示项目和2.5代OLED项目建设并尽早达产,布局建设4.5代以上OLED显示屏项目。推进液晶电视终端应用创新,向三维(3D)化、网络化、LED化升级发展。以手机屏应用为重点,推动OLED显示器件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2)新一代通信。强化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领先优势,着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打造新一代通信产业链。重点突破第三代移动通信(3G)及其增强/长期演进型(LTE)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建立第四代移动通信(4G)技术核心标准体系。加大新一代通信系统(含移动互联网)的网络设备、智能天线、智能终端、专用芯片、操作系统、业务平台及应用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加快无线宽带城市建设,打造珠三角国家宽带通信产业集聚区。2、培育新型业态。(1)物联网。突破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嵌入式智能装备、物联网IP组网,以及物联网标准、交换接口、信息安全等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嵌入式芯片、RFID、传感器和网络设备等物联网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物联网服务运营业,培育物联网软件和技术服务业,加快建立广东物联网产业体系。建设智慧广东,实施电力、交通、水利、物流、环保、家居、医疗、安防等领域的应用项目和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推进智慧城镇试点,争取将广东省建成全国物联网应用先行示范区。(2)云计算。突破云计算协同技术、中间件与平台、云安全等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的云计算中心、超算中心,以及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平台。创新云计算新型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制造业等行业领域的云计算应用。(3)“三网融合”及网络增值服务。创新“三网融合”和网络增值服务模式,大力发展高清双向互动数字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移动支付,以及以互动电视为平台的娱乐、商务融合新业务,促进“三网融合”网络接入设备、智能终端、芯片、基础软件、运营支撑平台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建设跨区域的“三网融合”基础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探索广东省“三网融合”发展新模式。(4)下一代互联网。加快下一代互联网(IPv6)由试验向商用转型,支持IPv6规范的G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IPv6高性能路由器/交换机、基于万兆高性能下一代互联网关,以及固定、移动融合的多媒体子系统(IMS)设备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在科研、商业以及其他重要行业的广泛应用。加快标准化进程,鼓励产学研建立IPv6产业联盟并积极参与国家、国际标准的制定和验证工作。(5)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研发和突破卫星定位导航、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开发北斗卫星导航高性能芯片、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民用终端等重点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实施珠三角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示范系统工程,发展面向政府、行业、公众的智慧型信息服务和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数字广东”空间服务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3、突破高端环节。(1)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主要发展嵌入式软件、中间件、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管理软件、工具软件、信息安全产品、虚拟现实与平台、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等高端软件以及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软件服务外包,促进行业应用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在通信、电力、交通等领域的应用。重点支持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数字音视频等芯片设计,发展系统级封装(SIP)、芯片级封装(CSP)等集成电路新型封装测试工艺与技术,推进芯片设计的知识产权布局及产业化。(2)数字家庭。发展具有“三网融合+高清互动+智能控制”功能的新型高端系列产品。建设统一的家庭网络和多业务平台,发展和推广数字家庭文化公益应用服务。推动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AVS)、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DRA)、数字高清互动接口(DiiVA)等标准的产业化,打造从标准、芯片、软件、终端到系统设备等完善的数字家庭产业链。(3)高端消费电子产品。抓住新兴技术应用带来的产品更新换代机遇,重点支持高端消费电子产品整机设计技术和关键件的研发,重点发展高清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高端产品,推动采用新型显示技术的个人智能移动消费电子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家用电子产品高端化发展,支持信息家电、家庭医疗保健电子、智能安防监控等网络化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4、提升基础产品。(1)关键元器件。按照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化及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向,突破低温共烧陶瓷技术、电磁兼容技术、高精度高性能传感器技术、绿色环保技术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微小型表面贴装元器件、高端印制电路板及覆铜板、新型绿色电池、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高亮度发光二极管、高性能传感器与敏感元件、新型机电组件、光通信器件、新型半导体功率器件及模块等产品。(2)专用电子设备。重点发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新型显示器件专用设备、OLED镀膜、蒸镀、光刻设备、TFT-LCD检测设备、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设备、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电子整机装联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设备等专用电子设备产品。(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应用和环境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到2015年形成2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含中、重混动力汽车)综合生产能力。1、整车制造。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和中混以上混合动力客车及乘用车,鼓励发展特种用途电动汽车、新一代轻型纯电动汽车和LNG汽车,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项目获得国家核准和行业准入。布局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等其他新能源汽车。2、关键零部件。围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规划、整合、发展上游配套企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方面,重点发展动力锂离子电池及其管理系统,支持优化发展镍氢动力电池;支持燃料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鼓励发展下一代高比能动力电池;加快发展锂离子电池隔膜等关键材料。电机方面,重点发展大功率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加快发展永磁电机耐高温材料、电力电子模块、高可靠控制器等配套产品。在电控方面,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加快开发混合动力多能源管理系统,积极发展大功率车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等车用功率型电子元器件。积极发展车用电动助力转向、能量回馈式电动助力制动、电动空调以及LNG储气罐等零部件。3、应用环境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充气、维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裸车销售、电池租赁、整车租赁、快换电池等新型商业模式。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检测和试验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现有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消耗、污染物排放等地方标准,率先建立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地方标准体系,支持成熟的地方标准申请成为行业和国家标准。(三)LED产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LED市场应用需求为目标,以产业化和应用示范为抓手,整合优化LED产业链,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推动建设世界知名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1、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加强200流明/瓦(lm/W)以上白光LED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突破LED外延及芯片制备、大功率器件封装等关键技术,开展白光LED光源系统集成及智能化、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关键设备及原材料的国产化等技术攻关。重点支持新型衬底材料、外延片及倒装芯片(flip-chip)及模组、大功率芯片制备封装设备、LED背光及照明产品、LED驱动及适配器、自动化综合测试系统等产业化。2、应用示范与支撑平台。实施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合同能源管理(EMC)、买方信贷、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服务新机制。建设集专业展示、物流服务、市场交易、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展示交易体系,建立国际性产品交易中心和综合应用体验馆,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展览和交易会。鼓励半导体照明产业集聚区建立展销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加快建立可持续长效机制与创新环境,在LED外延及芯片、汽车等重大应用领域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建立辐射珠三角的检验检测机构,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广东省建设国家级半导体光源产品检测中心。(四)生物产业。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尤其是南方常见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着力发展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发展生物育种产业。1、创新药物。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和化学合成新药,力争在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蛋白质工程药物,加大治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力度。积极开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促进手性合成、激素合成、抗生素半合成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加强溶栓药物、急救药物、心血管药物、代谢病药物、老年病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2、现代中药。做强特色“南药”,着力发展中药新药、现代新型中药饮片、生物培养和拟生态条件下规模化种植的濒危稀缺中药材等。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优先发展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的中成药。开展数字化中药研究。3、新型疫苗。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并推动产业化。以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为目标,加强艾滋病、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性疫苗研制和产业化。加快治疗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形成一批临床治疗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新药。提高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麻腮风、肺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统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效果。4、生物医学工程。大力推进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设备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规模化发展与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及产业化,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开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创伤、突发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设备。重点发展新一代具有组织诱导性的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及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开发一批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维护、易操作的超声影像设备、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设备、数字化X射线机、生物分子核医学显像等先进医疗设备。建立和完善多种来源成体干细胞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标准与规范,建设综合性干细胞库。5、海洋生物。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发掘和筛选,开展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鉴定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海洋生物基因,建设南海生物种质资源库。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一批防治重大疾病的海洋生物药物和新型海洋生物制品,促进海洋农业高效开发利用。6、生物育种。研究良种杂交、高效转基因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新品种,推进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示范,加快海水养殖新品种研发及推广应用,培育速生、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通用飞机和公务机为主的航空装备,打造通用航空制造产业链,积极谋划布局航天产业。依托高速铁路和珠三角城际轨道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修造业。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支持发展高端农业机械装备。1、航空装备。以通用航空制造业为核心,以航空关联产业制造为支撑,以航空服务业为配套,建成全国主要的航空产业基地之一。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制造业,以整机生产为龙头,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产品,通过消化吸收,突破部分关键技术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形成6座以下涡桨通用小型飞机规模生产能力,带动航空发动机、飞机零部件、机载电子设备、航空材料等配套产业协调发展。培育通用航空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的航空维修企业落户广东,依托骨干企业推动航空维修产业率先发展。2、轨道交通装备。围绕配套珠三角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网建设,大力发展城际和城市轨道车辆等轨道交通装备;稳步推进大功率机车修造。重点发展与车辆修造配套的高新技术产品和高强度型材产品。3、海洋工程装备。积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制造及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港口物流机械、海洋石油勘探装备设施等制造业,发展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以及操锚作业拖船(AHTS)等特色海洋工程辅助设备。延伸产业链,发展大型铸锻件等配套产业。4、智能制造装备。大力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及系统。提高机床功能部件研发和配套能力,重点支持开发用于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核心零部件加工的镗铣机床、精密压力机、数字化工具系统及测量仪器等产品。大力发展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装置、智能化电工仪器仪表和试验机、电工电气行业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汽车仪器仪表和环境、安全监测仪器仪表。鼓励发展机器人及成套系统。(六)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制造业,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为推进广东省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提供有力支撑。1、节能产业。(1)研发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建材、钢铁等行业实施锅炉窑炉改造;在电力、有色、石化等行业实施电机系统节能工程;在钢铁、水泥、石化等重点耗能行业推广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及先进燃烧技术;在冶金、医药、建材等行业组织实施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对于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应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产技术。鼓励开发液化天然气冷量回收和利用技术。支持研发高效率的工业锅炉、内燃机、电动机等新一代节能机电产品,新一代室内外节能照明产品和系统,以及符合国家最高能效标准,与世界先进节能环保标准对接的空调器、电冰箱等居家用能产品。鼓励发展包括智能调度系统、智能计量系统及智能技术系统等子系统的智能电网。重点发展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柔性交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高压直流输电、运行技术支持、配电自动化、分布式电源和微网控制保护及接入等关键设备。(2)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建立和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按照做精、做专、做强的目标,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化节能服务机构。培育节能咨询、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等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2、环保产业。培育环保龙头骨干企业,研究开发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装备、污泥处理技术和设备、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环境污染监控及预警技术与装备等,提高广东省环保装备工业水平。开发生产高性能膜材料、防渗材料、环保建材等环保产品。建立和完善环境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全面推进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环保产品认证等环保咨询服务业。3、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共伴生矿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固体废弃物等的循环利用。开展垃圾分类和厨余回收利用试点并率先在大中型城市推广。推广垃圾清洁焚烧发电技术。支持废旧电子电器产品拆解回收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水平高、成规模废旧电子电器产品拆解回收及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实施板材行业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工程。(七)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科学严谨地推进核能产业发展。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1、核电。培育核电装备自主化的核心能力,规模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加快培育核电设计服务业,推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1)核电站主设备。重点形成核电主设备成套制造能力,加快发展百万千瓦级核电关键设备制造,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核蒸汽供应系统(NSSS),培育中国第一个核蒸汽供应系统供应商,逐步增强供货能力。积极发展核级锆产业和第三代核技术燃料组件制造产业。(2)核电站辅助设备。在核安全级泵、阀、管道、仪控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领域形成小成套供货能力。引导专用设备制造企业拓展核电设备新领域,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开展核级直流电源和蓄电池的开发工作,促进省内机械制造企业参与核电结构部件、中小铸锻件的加工制造,着力发展大锻件制造能力,规划核级特殊用钢等原材料发展。(3)核电设计服务业。通过阳江核电、台山核电一期等重点核电项目的建设,加快提升核电工程总承包能力,掌握二代加和第三代技术核电站各阶段设计核心能力。推动调试专业化发展,促进核电建设安装产业规模化,培养核电建安工程领域更多专业资质企业。(4)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以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落户广东省为契机,推动核技术在各产业领域的应用。积极参与中微子实验研究项目,积极跟踪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前期研究,大力推动应用型加速器产业化,推动核技术在工业和医疗领域的应用。2、太阳能。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扩大光伏电池组件出口,形成出口拉动;做好国内光伏市场大规模应用的准备,推进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优化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广东省成为国内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和国内领先的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重点突破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成套装备制造、专用材料、器件工艺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等关键技术。引进国内外光伏电池、装备、材料等龙头企业,构建完善的光伏产业链。加强产业链协作,突破成套装备制造、专用材料、器件工艺等瓶颈,以自有装备技术支撑形成电池组件高性价比制造优势。创新发展光伏发电应用模式,充分利用接入条件好、电力负荷大、建筑面积充裕的工业园区,以及工矿、商业、公共建筑等建设太阳能光伏系统,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推动太阳能光伏类产品省级授权质检机构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检中心、光电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支持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3、风电。着力发展风电整机制造,积极推进风电技术开发及配套产业发展,逐渐形成整机与关键部件基本配套、协调发展的风电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加快3兆瓦以上风电机组的研发和产业化。进行5兆瓦以上海上风电机组的研发,部署发展超级紧凑型、抗台风型风电机组。围绕风电机组、关键部件领域,重点开发风电机组变桨控制技术、并网控制技术、海上风电叶片制造技术、数字化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技术等。积极开展风电用齿轮箱、发电机、轴承、偏航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开展风光储一体化供电系统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建设,发展适用于风能储能的蓄电池的研发和生产。积极推进小型风机和风光互补系统的装备制造业。大力推动风电互补与蓄能等新技术的示范应用。支持开展风能资源评价和风电场规划、咨询、设计等服务,加强风能资源测量和对风能资源规律性的研究。结合风电开发建设进度,加快配套电网工程建设,提高电网接纳风电的能力。4、生物质能。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推进规模化、基地化种植专用能源植物品种,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开展以木薯、油茶、小桐子、黄连木、光皮树以及植物纤维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生产试点,适度推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集中式生物燃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的发展。(八)新材料产业。根据广东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面向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重点产业发展对新型材料的需求,重点发展先进金属等新型材料,加快培育和布局发展前沿新型材料。1、先进金属材料。重点发展非晶纳米晶合金材料、高性能铁氧体磁性材料等系列靶材、高效散热材料和短流程薄板坯连铸连轧产品、石油天然气输送钢管等高性能特种钢材。积极发展高纯金属有机源(MO源)材料、核级海绵锆材料,以及高性能铝合金、镁铝合金、轨道交通用大规格工业铝型材等高端有色金属合金和金属基复合材料。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平板显示、太阳能电池用玻璃基板以及偏光片、滤光片材料,以及节能环保陶瓷、新能源陶瓷等高性能陶瓷材料。积极发展片式无源电子元件用陶瓷材料、电子敏感陶瓷材料等电子元器件用材料。3、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重点发展新型隔膜、电解液等新能源材料,以及高性能合成树脂、导电(热)胶、高档合成纤维、塑料合金等材料。积极发展OLED有机发光材料、非硅系半导体光伏材料、光学硅胶、工程塑料(ABS)、有机玻璃(PMMA)等合成材料。4、特种精细化工材料。重点发展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配套试剂等电子化学品。积极发展电子墨水材料,高性能环保涂料、粘合剂和油墨,以及高效、多功能、安全的食品、化学工业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5、新型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发展荧光粉等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和新型稀土功能助剂等稀土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性能稀土储氢、超级电容器等新型电池材料。6、前沿新型材料。重点突破纳米材料及制品的制备关键技术,开发纳米碳管、石墨烯、纳米粉体材料、纳米功能涂层、纳米催化剂等纳米材料。加强超材料机理、制备、封装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超材料中试线建设,积极开发超材料在通信、生物医疗、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2.1.2新材料产业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广东省既是新材料生产大省,也是新材料需求大省,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技术水平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在改性塑料、薄膜、涂料、化学建材等高分子材料,电子陶瓷及片式电子元器件,印刷电路板,铝、铁轻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二次电池材料,大功率LED(发光二极管)芯片,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新型发光显示材料及器件等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整体带动作用不明显。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60亿元(较2005年增长1.99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100亿元(较2005年增长2.2倍),产业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新材料领域的商新技术企业470多家,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4%,其中新材料产品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00余家。近年来,广东省新材料产业培育出一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龙头骨千企业,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小巨人”企业。但从总体上看,广东省新材料产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较少,综合竞争力不强,对地方经济和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链条基本成型,但综合配套能力不够强。广东省新材料产业的若干重要门类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已经建立石油化工——合成树脂——改性塑料——塑料助剂——塑料加工——塑料机械——制品应用——再生塑料的产业链条;半导体照明材料基本形成衬底材料——外延片生产——芯片制造——封装——检测和应用示范的产业链条;新能源电池材料初步构建起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池生产的产业链条。但其它新材料领域的产业链尚待培育和完善,新材料企业总体上仍集中在相关产业链的中低附加位环节,后续加工能力和应用推广偏弱,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但集群优势不突出。广东省已建成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材料产业基地15个、省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32个,初步形成了广州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深圳国家半导体照明基地、佛山光伏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并培育出一批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新材料龙头骨干企业。但大部分产业基地或园区内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仍较突出,企业问专业化分工和差异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影响了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基础较好,但缺乏关健核心技术。广东省新材料领域的研发基础较好,已形成包括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新材料研发和科技创新体系。有国家级重点实脸室5家,国家级工程中心1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5家,省级工程中心85家,在纳米冷阴极及其器件制备、电子陶瓷材料及器件制备、木质素磺酸盐资源化高效利用的改性技术、新型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发光器件制备技术、徽胶囊电泳显示的电子纸制备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从总体上看,广东省新材料产业中前沿领域比重仍较低,产品跟踪仿制的多,前瞻性技术储备不足,集成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市场需求空间广阔,但产品应用推广进展缓慢。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石化等支柱产业位居国内前列,新电子、新医药、新能源等新兴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建筑材料、钢铁有色、纺织服装、轻工造纸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相关产业对新材料的应用规模逐年扩大,新材料对高新技术产业优化提升的先导和基础作用日益突出,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日益增强,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广东省新材料企业与下游应用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纽带关系,与装备制造企业的同步开发合作不多,特别是一些品种比较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新材料产品应用推广进展缓慢。(二)发展环境。——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拓宽新材料应用领域。新材料产业是21世纪初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新材料产业,竭力抢占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制高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更是将发展包括新材料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随着全球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速和传统材料高技术化步伐加快,新材料的市场错求将迅猛增长,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宽,发展空间也将不断拓展。——我国新材料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新材料等7大产业作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有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同时,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工程建设要求提高,以及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新材料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广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潜力巨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东省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了成熟的加工制造体系。随着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实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进,广东省对新材料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任务,坚持政府引导推动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相结合,以推动新材料产业结构战略牲调整为主线,以提升新材料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以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突破一批关健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支持鼓励新材料应用推广,推动新材料产业成为广东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为全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排头兵作出重要贡献。(二)发展目标。至2015年,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工业总产值达11000亿元,年均增速达20%以上;工业增加位达3300亿元,年均增速达25%以上,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万亿元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在新材料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成长性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10家以上,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50家以上,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100家以上。——产业集聚进一步凸显。通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不断优化完善产业链条。培育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全省新材料产业整体层次。依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培育15-20家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面向新材料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战略性产品,培育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20个以上,省级技术创新平台100个以上,公共检测服务平合10个以上,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高端产品,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一)主要任务。——实施重点产业扩容计划。针对广东省已具有较强优势,产业链条相对完善,对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新材料产业,统筹省内资源,实施扩容计划。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在保持既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项目研发、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竟争力的企业(集团),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广东省重点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优势。——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选取目前产业规模不大。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排作用的斩材料产业,实施提升计划。支持骨干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产学研联合攻关的形式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不断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支持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扶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形成产业集聚,不断提升优势新材料产业竞争力。——实施潜力产业孵育计划。选择目前市场需求不大,产业市场尚未成型,但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新兴潜力新材料产业,实施孵育计划。鼓励投资创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健核心技术公关和创新成果储备,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二)发展重点。根据广东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重点为支柱产业进行配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不断延伸产业链,现阶段优先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新能源汽车材料等三大领域;重点发展先进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特种精细化工材料、新型稀土功能材料等五大领域。1、优先发展三大新材料——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围绕完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高世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用玻璃基板、偏光片、浦光片材料,发展导电胶、非晶纳米晶合金材料、新型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铁氧体滋性材料、ZTO(氧化锌锡)、CIGS(铜铟镓硒)系列靶材等.大力扶特企业突破高性能液晶材料、金属氧化物TFT(薄膜晶体管)材料、硅单晶片及外廷层、引线框架和封装材料、非晶硅及化合物薄膜大阳能电池材料等制造技术。积极发展OLED有机发光材料、载流子输运材料、驱动芯片、电子墨水材料、非硅系半导体光伏材料、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所需的多晶硅、单晶硅等材料产品。——半导体照明材料。围绕完善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LED用荧光粉、散热材料、高纯气体等关键材料及LED用导热胶。大力扶持企业突破衬底材料、封装材料、电极材料等制造技术。积极发展高纯金属有机源(MO源)、光学硅胶等材料产品。——新能源汽车材料。围绕完善新能源汽车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动力或储能电池用新型隔膜、电解液、储氢、氢氧化亚镍、高纯石墨负极、锰酸锂、钛酸锂、磷酸铁锂等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汽车轻量化高性能镁铝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先进复合材料等关键结构材料。大力扶持企业突破锂离子电池用电解液、燃料电池双极板材料等制造技术。积极发展氮能及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等电池材料产品。2、重点培育五大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一是高性能特种钢铁材料:重点发展短流程薄板坯连铸连轧产品,高强、耐蚀、耐候、耐磨合金钢,石油天然气物送钢管,高性能轻量化汽车覆盖件钢、汽车用高强、高韧金属材料,3兆瓦以上大型和特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用风电齿轮箱、主轴、轴承材料等。大力扶持企业突破先进金属材料的熔融还原、洁净钢生产、连铸连轧、连铸连挤等高精度、高质量产品深加工等关健共性技术.积极培育发展新型耐磨涂层与薄膜、耐腐蚀涂层、耐高沮表面涂层等材料。大力发展满足国家能源、桥梁、交通运输、军事等重大工程需要的高性能特种钢铁材料和板、管、线型材、大型构件等产品的产业链。二是高端有色金属合金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铝合金、轨道交通用大规格工业铭型材、高精度铝化成箔、亲水箱、电子铝箔等,钨基合金材料、高性能金属粉体材料,高纯阴极铜、高性能铜合金、超薄电解铜箱等,兼具高强、高韧、耐热和优异成形性能的高性能镁合金,以及铁合金、高纯和低偏析材料、快速凝固金属与合金(非晶态、准晶、微晶材料)、固相连续复合层状金属材料、颗粒或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等高性能特殊功能金属材料。大力扶持企业突破电解铜的无种板电解工艺或无始极片电解工艺,高性能有色金属合金材料成分设计,以及触变挤压技术、半固态加工技术、电磁附加成形技术、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粉末注射成形技术等。积极培育生物相容镁合金材料、特种用途轻质金属基复合材料、核级海绵锆等。大力发展满足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特殊轻质材料产业链。——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一是新型节能和绿色建筑材料:重点发展大尺寸玻璃基板,具有轻质、高强、隔热、保温等特性的新型墙体材料,隔音和吸音材料,环保涂层材料,高效密封材料,Low-E(低辐射)节能玻璃,高性能车用玻璃,超薄、超厚、超白等优质浮法玻璃,玻璃镀膜的镀层材料等。大力扶持企业突破建筑材料绿色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以及生产高性能隔热保温建筑材料、超薄玻璃、镀膜玻璃等的关健技术。积极培育发展建筑物用自动调温和调湿材料、自动预警温度、压力等的智能材料等。大力发展新型节能建筑材料、高性能混凝土、功能性建筑材料产业链。二是高性能陶瓷材料: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陶瓷、新能源陶瓷、新型陶瓷色料、高强高韧结构陶瓷材料、特种用途的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超薄建筑陶瓷材料、纤维和纳米颗粒增强材料、污水处理与过滤材料、自洁材料,抗菌材料等。大力扶持企业突破陶瓷过滤膜、高性能结构陶瓷等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及节能环保生产技术等。积极培育发展医用高性能硬组织植入材料、导电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基磁性材料和电磁屏蔽材料。大力发展新能源陶瓷、陶瓷膜、超薄建筑陶瓷及配套材料的产业链。三是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发展片式无源电子元件用陶瓷材料、电子敏感陶瓷材料、磁控溅射用靶材、高压高功率电力电子元件用陶瓷材料、电子桨料以及电子工业用功能玻璃等。大力扶持企业进行电于陶瓷用高性能化合物粉体和氧化物粉体制备技术的研究和电子陶瓷成形、烧结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功能陶瓷粉体、器件及配套材料的产业链。——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合成树脂、高档合成纤维、塑料合金、先进复合材料、多功能材料、生物材料、多用途专用料、橡胶与塑料制品产业。大力扶持耐高温尼龙、LED封装有机硅树脂、电子级环氧树脂与电子用聚酸亚胺树脂(PI),高性能聚丙烯、特种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产业,高性能芳纶、涤纶、尼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合成纤维产业,新型高性能塑料及其合金、先进复合材料、阻燃材料、热收缩材料、新型热塑性弹性体、高性能热熔胶、硅酮密封胶等改性塑料产业,电池隔膜材料,双轴拉伸聚乙烯薄膜、以塑代钢材料、轻量化材料、钢塑复合材料等加工产业。积极培育发展ABS(工程塑料)、PMMA(有机玻璃)、聚醚醚酮、液晶聚合物、聚碳酸醋、MDT聚氮酯、生物降解材料、聚丙烯酸类材料等合成材料产业,高性能碳纤维、特种玻璃纤维产业及纳米材料和功能填料产业,医用药用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电池专用胶粘带、特种专用料等改性塑料产业,废弃高分子材料高附加值再生利用产业。——特种精细化工材料。重点发展电子和LED封装材料、超净高纯试荆、光刻胶配套试剂、蚀刻溶剂、高分辨率感光干膜、导电胶、电解液等电子信息和能源产业配套用电子化学品,高性能、环境友好的涂料、粘合剂和油墨,高效、多功能、安全的食品、化学工业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大力扶持精细功能粉体、新型催化荆、新型环境友好表面活性荆、以硅和氟为基础合成的表面改性剂、二氧化碳大规模富集吸附材料、分离材料、高效水处理剂,以及汽车、船舶和航空航天产业链配套用精细化工材料及配套材料产业发展。——新型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发展照明/显示用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高性能稀土烧结/粘结永磁材料、混合动力汽车用储氢材料、新型稀土功能助剂等稀土功能材料,以及满足不同应用要求的高性能稀土铝/镁合金材料等;大力扶持企业突破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积极培育发展磁致冷材料、超磁致伸缩材料等特种用途的稀土磁性材料、高性能固态储氢材料、纳米稀土抗菌材料、稀土精密抛光材料等具有特殊物理性能的稀土粉体材料产业。完善满足高端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产业用新型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链。2.2项目实施的意义一、热材料技术领域是制造强国战略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制造2025》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中指出“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研发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积极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高导热材料技术,能够为高功率和高热流器件或系统,提供灵活、可靠、高效、高速的热传导、转移、分散的高导热材料和应用系统的开发,实现热管理与热控制的有效解决,对提升设备的核心性能和装备的整体水平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能源、电力、电子、军工、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助力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二、热材料技术是促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我国“十二五”的发展历程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结构调整的主力军。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已达到8%左右;并且随着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战略新兴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战略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生物产业倍增、空间信息智能感知、储能与分布式能源、高端材料、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研究院的高导热材料技术,可用于各种热管理与热工艺,对高端材料、储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超级计算机等领域的热瓶颈问题具有重大突破。三、符合广东产业发展方向,引领创新发展新模式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实现“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发展目标的关键。同时,广东省在落实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实现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研究院的建立,从技术创新的角度,为广东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提供技术保障与支撑;从发展模式的角度,为广东省高科技成果、新兴产业的落地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头作用,为广东省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提供推力。四、符合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随着环境问题以及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节能减排是重中之重的任务。目前所有的电子产品和工程都需要考虑节能问题。比如,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很多新能源汽车,这不仅做到了节能,还能有利的保护环境。此外,节能方案在许多其他领域同样受到关注,如高效率照明,节能家电,减排工程等。总之,世界各国都投入巨资研发节能产品,因此以热管理为核心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保障能源安全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该项目的实施符合广东省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3项目实施的产业基础2.3.1、新型高导热材料技术优势利用高导热材料所研发的新材料,基于极限对流理论,不仅具有普通相变热管所具有的传热快、温差低、没有驱动元件、体积适应性好等特点外,而且还有热流密度大、传热方向可控的优点。同时,高导热材料具有优异的加工性,理论上可做成任意形状,适用范围广泛,市场潜力巨大。2.3.2、新型高导热材料独特的优异性能1.传导快、均温好。材料响应时间短,通过充装复合工质的方法控制高导热材料在大范围大热流密度的工况下均温传热。径向温差可控在±0.5度。2.启动和传导可控。高导热材料的最低启动温差为5度,通过改变工质可以改变高导热材料的启动温度。同时,通过管路设计,可以人工设定热流方向,实现传递方向可控。3.反重力传热。高导热材料的最大优势是不借助任何外动力可做到反重力传热,其独特的反重力下传的特点可适用于各类传热的特殊场合,如在核反应堆非能动安全保护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4.传热热流密度大。由于高导热材料利用的是极限对流,所以可以将大热流,大热量均匀带到散热区域(只要取热和散热面积配合得当),热流密度可达到500w/平方厘米—5000w/平米厘米(间歇功率),轴向功率可达50KW以上(50mm内径)。5.柔性传导。因为高导热材料是单热驱动的流动传热材料,可用硬连接或使用柔性管道连接。传导功率不受充装容积限制,在线性传导时基本不受管径限制(径向限制)。2.3.3、高导热材料良好的工程适用性1.适用各种管路结构。高导热材料可用形体空壳作为基壳;也可用线型结构,甚至组合类结构,只要流动和密封性能得到较好保证,型腔可为复杂形状,取热端可贴身或包裹,散热端可采用多管翅片等方式。2.材料相容性好。高导热材料的相容性是在设计寿命内,腔内液体同壳体不会发生显著反应或物理变化,不影响工作的性能。3.产品寿命长。高导热材料可根据外部工况选择基壳材料与工质配合,可以满足稳定的传热性能和长期使用要求。4.制造工艺简捷高效。高导热材料的制造工艺相比传统热管制造简捷,通过自主研发制造的自动充装设备具有体积小、自动化程度高、产能大的特点。2.3.4、高导热材料的重要军事应用前景1.在新概念战略性武器中的应用:在激光、微波、电磁炮武器核心部件的散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激光、微波、电磁炮此类新概念武器,是用电磁能代替化学能,由于器件的电光、电磁转化效率的问题,大量的能量作为废热必须高效处理。本材料技术通过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做了长期的试验,得到了充分有效的验证,积累了系统工程转化经验。2.在高速飞行器和导弹上的应用:利用材料基壳的均温特征,与隔热材料结合,可实现隔热材料于机体材料均匀复合,对克服突破超高速飞行和弹道导弹突防时的3.在卫星和航天器上的应用:太空因辐射原因,对材料的均温性要求极高,高导热材料对保证电子器件保温和散热具有应用价值,尤其对热红外侦查,太空激光系统部件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4.在核潜艇和核动力水面舰艇核反应堆防护中的应用:目前正在和中国核工业集团核动力设计研究院联合在对核潜艇和核动力水面舰艇上的防护进行工程试验,以增加核反应堆非能动安全系统的可靠性。5.在战术武器装备电子散热与红外隐身上的应用:对于海基和空基的相控阵雷达而言,散热可增加系统可靠性,但也增加了系统重量。高导热材料可平衡这一工程矛盾,同时,更加有效的散热为研究新的高效雷达系统提供基础。对于水面舰艇红外隐身,水面舰艇的红外信号其热量主要来自主机,利用高导热材料,可将各型舰艇上的热源热量由上向下冷却到海面以下,从而改变红外威胁方向,降低其红外特征,起到红外隐身作用。对于装甲车辆和坦克的红外隐身,当前主战坦克和装甲车面临着空中和地面的多重威胁,其红外辐射是其被红外探测器发现、并被红外制导武器摧毁的根源,因此利用高导热材料技术,对红外主体的发动机和尾气部分进行处理,将高温热源与环境保持一致,起到红外隐身的作用。2.3.5、新型高导热材料的民用产业化项目1.核反应堆非能动安全系统:核电的基础是安全,而非能动安全系统是核反应堆发电在特殊情况下最后一个保证。利用本材料能够建立一整套安全经济的非能动安全系统,对促进核电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材料已通过核动力研究院72小时的热量下传试验,目前正在进行工程设计试验。2.晶硅高倍聚焦光伏发电:利用高导热材料技术,首次实现了晶硅高倍聚焦发电,使发电成本与火电成本相当。对占领新能源产业高地具有巨大市场价值。3.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作为电动车必备的核心部件有非常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通过本材料的应用,可使电池箱内温度场平衡分布,从而大大提升电池的效能、寿命和安全性。对于电机、电机驱动和空调进行控制热管理,对提升电动汽车整车性能具有重要作用。4.电子通讯网络设备高效散热:通过高导热材料用于通讯网络机房、机柜、芯片、电源的传热与散热,提升换热效率和均温速性,大幅降低设备能耗,提高电子设备使用的可靠性。5.非晶合金制备:利用本材料制造的专有设备可实现超急冷凝固,用于合金材料制造。合金凝固时原子来不及有序排列结晶,得到的固态合金是长程无序结构,没有晶态合金的晶粒、晶界存在,成为非晶合金,具有优异的耐蚀性、耐磨性,高的强度、硬度和韧性,高的电阻率和机电耦合性能等,经济附加值极高。6.余热回收,提高能效:利用高导热材料可供大量企业对生产作业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高效回收、富集,实现余热回收再利用。2.4、雄厚的技术与人才实力xx研究院有限公司目前已申请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已经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为6项,是国内先进的高科技热管理系统材料商及应用产品研发制造机构。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创的高导热材料的热流密度目前已达到1000瓦/平方厘米以上,并能够实现大功率非能动下传,生产的产品主要有各类特种散热传热高技术材料和产品、新型太阳能光电光热设备、军用装备和后勤设备等,产品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质量稳定,经济性好,在细分领域拥有竞争优势。同时,公司还具有健康水制备和生产、空气净化、直燃秸秆发电、高导热材料太阳能海水淡化等成熟项目,均显示出具备产业化条件。研究院已经构建了以高导热材料为核心,以大功率LED散热,大功率激光散热,雷达散热,装甲和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直升机红外抑制技术,基站和机房空调节能散热系统,斯特林发动机系统,高效安全高温超临界锅炉全燃料系统,太阳能光热,光伏综合利用系统、核电安全系统为主要产品与服务技术体系。以上发明和科技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够为国防和国民经济转型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持。研究院核心技术团队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型中央企业的高级科研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构成,拥有高级技术职称和博士、硕士学位的研发团队30余人,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国防科工局、解放军总装备部、总参三部、中国物理工程院等机构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和军工科技项目,已经拥有以热工新材料、热能工程、水处理、气体净化为主要领域的技术体系,技术水平居于国际领先水平。2.5、技术与服务体系高导热材料是一种新型高效传热材料,它充分利用特种工质在特殊环境下的极限流动导热特性,透过极限对流高导热导体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且均匀地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现有相变机理下的任何一种超导热管。这类高导热材料应用广泛,尤其可以大幅度节能。高导热材料具有优异特性,传导速度快均温性能好,启动和传热具备可控性,可实现反重力传热,传热热流密度大,可实现柔性传导,传输距离基本不受限制。xx公司的高效传热材料采用HotHeart高导热技术。该技术是一种基于超导传热机理的传热元件,此传热元件通过调配传热工质配方、调整元件材料等可基本满足绝大多数需要热交换的场合,其导热能力超过现有相变机理下的任意超导热管。该技术可普遍适用于芯片散热、机房机柜散热、各类换热器散热;元件绝缘、阻燃特性优良,内部工质与元件材料无化学物理反应元件使用寿命长,完全满足电子及大多数工作设备的使用标准。2.5.1研发专利公司由中国科学院研发团队构成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完全的自主研发和批量生产能力,是国内先进的热管理系统材料及应用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商。公司拥有军队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在热管理及应用领域具有多项科研成果,并申请了专利技术。具体如下表: 编号 专利名称 申请日期 受理或专利号 备注 1 蒸汽锅炉 2014年8月1日 201420432874.X 实用新型 2 笼式净化单元及净化器 2014年7月29日 201410367462.7 发明 3 静电除尘装置 2014年8月6日 201410384056.1 发明 4 一种余热回收循环装置 2015年1月28日 201510042544.9 发明 5 自适应球囊表面冷却装置 2015年2月27日 201510088704.3 发明 6 一种蝶式太阳能聚光发电元件散热系统 2015年3月10日 201510103206.1 发明 7 新型超导内循环机理(九院)     发明 8 超导冷凝工质回流机理(联通)     发明 9 超导相变高速循环机理(太阳能)     发明 10 适用太阳能聚光系统的跟踪传动机构 2015年10月28日 201510711901.6 发明 11 一种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 2015年9月29日 201510628296.6 发明 12 一种适用于海水淡化装置的链板式太阳能集热器 2015年9月29日 201520760794.1 实用新型 13 一种太阳能釜蒸式海水淡化装置 2015年9月29日 201510628215.2 发明 14 一种均温式锅体及其制作方法 2015年9月10日 201510572963.3 发明 15 一种均温式锅体 2015年9月10日 201520698273.8 实用新型 16 一种热管式均温加热锅 2015年9月10日 201520698274.2 实用新型 17 电池散热系统及电动汽车电池散热管理系统 2015年12月2日 201510873649.9 发明 18 一种带有散热装置的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 2015年9月24日 201520742741.7 实用新型 19 一种通过水煤气原理除硫脱硝的锅炉 2015年9月15日 201510587747.6 发明 20 一种家用太阳能热电联供装置 2015年9月15日 201510584418.6 发明 21 一种应用于锅炉中的陶瓷球除垢装置 2015年9月18日 201520724700.5 实用新型 22 一种用于各类数据机房的自然冷源散热系统 2015年12月10日 201510909724.2 发明 23 一种用于各类数据机房的自然冷源散热系统 2015年12月10日 201521026978.1 实用新型 24 一种超声波空调雾化装置 2015年12月10日 201521021329.2 实用新型 25 光伏电池换热冷却器 2015年12月11日 201510909434.8 发明 26 光伏电池换热冷却器 2015年12月11日 201521021422.3 实用新型 27 电池组及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2015年12月4日 201520987706.1 实用新型 28 基于非相变高导热的均热锅及其制作方法 2016年2月2日 201610074528.2 发明 29 基于非相变高导热的均热锅 2016年2月2日 201620107222.8 实用新型 30 一种使单体电池均衡充放电的电池组 2016年1月8日 201620014504.3 实用新型 31 一种基于非相变原理的冷板散热器 2016年2月17日 201620125190.4 实用新型 32 非相变超导内循环散热系统     发明 33   一种具有热回收系统的空调 2016年4月18日   实用新型 34 一种具有发动机冷却循环的无叶片涡轮泵 2016年4月18日 实用新型 总计     34项公司目前共申请专利34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已经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为6项,是国内先进的高科技热管理系统材料商及应用产品研发制造企业。2.5.2科技成果转化技术xx研发团队根据市场需求,运用具有独特优异性和良好的工程适应性的高导热材料,实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着重在能源、交通、通讯、IT行业快速进入市场运用阶段。(1)太阳能聚光发电技术。主要包括碟式聚光和槽式聚光两种。碟式太阳能高效聚光发电,成本降低,使用寿命长。槽式太阳能具有更强的功能稳定性,批量化的太阳能发电成本接近火电成本。高效太阳能聚光系统结合高导热技术还可以进行海水淡化,提升淡水出量及品质,降低淡化成本和能耗。此项技术可应用于能源、海水淡化等行业。(2)IDC机房换热技术。可普遍用于芯片散热、机房机柜散热、各类换热器散热,元件绝缘、阻燃特性优良,使用寿命长,完全满足电子及大多数工作设备的使用标准,实现节能减排效果。此项目已通过国家工信部相关部门测试,可应用于IT、家电、通讯等行业。(3)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技术。将结构技术、材料技术、电子控制等诸多技术融合,完成了xx自己独特的功率电池热管理系统----BHMS,使电池包在最佳温度下工作,抑制热失控的发生。此项目已联合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交通大学新能源电池管理研究部试验检验,可应用于汽车行业。(4)电子冷却技术。可最大限度地解决困扰各类电子器件的大功率、大热流散热问题,包括大功率激光核心部件冷却、大功率固体激光器冷却、大尺寸光纤激光冷却、电动汽车功率电池冷却、超级计算机芯片冷却等,实现超导传热技术民用化。此技术可应用于电子、汽车、IT等行业。(5)均温厨具技术。只需底部加热,传统厨具整体迅速达到均温,升温速度快,安全可靠,使用常规烹饪就可以使食材口感得到非常显著的改善。已通过产品效果测试,可应用于家电行业。(7)空气密度补偿器技术。强化了换热表面的散热能力,可避免压缩机长期高温下运行带来的效能下降,甚至过热停机等严重问题。吸附沉降环境中杂质的能力很强,可达到净化空气,净化换热器表面的效果。雾化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此技术可应用于IT、家电、环保等行业。2.5.3开发的技术产品在前期热传导材料与工程应用基础上,针对该成果大规模转化与产业化的技术瓶颈,进一步研发不同应用领域的热管理关键材料与技术。重点优化具有热传导材料体系;研究不同材料的不同结构;建立不同应用背景和条件下的材料和应用标准。(1)提出了机房散热改善方案。充分利用了换热工质在特殊环境下的极限流动性质,即纳米分子对撞能量传递技术使热传导速率大幅增强;通过该元件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均匀地传递到远离热源的位置。其优势是继承并强化了传统相变热管的全部特性且热流密度大、传导速度快、均温性好;换热性能可控;可实现柔性管道传导及反重力、平面、远距离传导。该技术可普遍适用于芯片散热、机房机柜散热、各类换热器散热;元件绝缘、阻燃特性优良,内部工质与元件材料无化学物理反应元件使用寿命长,完全满足电子及大多数工作设备的使用标准。在保证机房使用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该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改造工程量,同时达到一定的节能减排效果;增加成套HotHeart超导换热器,与原有空调系统共同对机房室内环境进行散热;依据现场实测环境及换热参数,选择适合功率型号的机型;依据现场实测可用改造安装空间,选择落地立式或吊顶式室内机;室内机安装位置依据实际场地最大限度保证空气良好流动。(2)研发了空气密度补偿器。空气密度补偿器是通过超高频震荡使水发生雾化,微小水雾颗粒弥散在空气中,提高空气密度和环境温湿度质量。水雾一旦接触到发热设备(例如空调室外机换热器),5-10微米的弥散水雾颗粒在换热器表面迅速蒸发,强化了换热器表面的散热能力,有利于进一步降温。同时,微小水雾颗粒吸附沉降环境中杂质的能力很强,可达到净化空气,净化换热器表面的效果。实现了高技术性能,超声波雾化器电功率:225W,风机电功率:10W,室外机机箱温度:54℃,雾化量:3.29L/h,换热功率:2.238kW,能耗比:9.52。技术和产品具有整体优势,降低室外机空间内温度,可有效提升压缩机工作环境,避免长期高温下运行带来的效能下降,甚至过热停机等严重问题;保护室外机翅片,使用经过处理的水(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自来水)在翅片表面不会结垢,无腐蚀;空气密度提高,增强翅片换热效果,提升换热能力,降低能耗;保证室外机空间内设备的使用安全以及机房整体运行安全;雾化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3)开发了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在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期间分别联合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交通大学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研究部,实现了该系统应用于单体电池,小型电池模组的多次试验。对比了有超导散热我和无超导散热的电池工况。在环境温度为40摄氏度的情况下做的过充实验。分别检测了被冷电池和未被冷的电池的表面温度和极柱温度。通过数据可以明显观察到有超导散热和无超导散热的电池温度相差甚大。且无超导散热的电池在过充一定时候就发生爆炸,燃烧,而有超导散热的电池只是鼓胀,变形,未发生燃烧爆炸。2015年8月,与江苏澳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合作。针对他司生产的纯电动汽车供电单元,专门定制了冷媒式套管超导散热。新技术特点主要功能包括与传统的BMS系统结合,在原有系统上增加了传热,散热,以及控温等功能。使电池包在最佳的温度下工作。电池热管理系统(BHMS)主要部件包括:导热端:利用高导热材料将电池包内部的热量均匀的导出至散热端;散热端:把超导材料导出来的热量通过风冷或者水冷的方式分散掉;预热端:车体及电池在低温环境下需要工作时可通过预热进入最佳工作温度.;控制端:通过传统BMS的控制功能,读取电池包信息,来控制超导散热系统的启停。(4)预期研发的具体技术和产品包括:1)余废热高效回收转化再利用技术及系统集成余废热高效回收转化技术主要针对工业、生活中不同温区、不同品味的余热及废热进行回收及二次高效能量转化应用。通过斯特林发电及热功转换技术、热声热电、热功转换技术研发以余废热为能量来源的发电系统、动力系统、制冷系统、热泵系统以及热电冷级联联供系统。2)大功率高效自然冷源热交换技术基于高导热材料技术,开发利用自然冷源(包括低温环境冷风及自然水源)的大功率热交换集成系统。3)非晶合金制备技术基于高导热材料技术及大功率高效热交换技术,对非晶合金制备过程中的极冷工艺进行设计和优化,结合金属铸造工艺,研发高导热非晶合金制备技术及相关非晶合金制备工艺系统。4)液氮及液氮以下温区制冷技术及系统集成采用斯特林制冷技术、热声技术、脉冲管制冷技术开发制冷温度在液氮温度以下,以及接近单K级的具备较大制冷功率的制冷系统。5)太阳能光电、光热、光化学转换技术针对太阳能聚光后可产生的不同高温温区内的热量进行分级或梯级转化利用,包括光电、光热、光化学及级联转化系统,用于各类光伏电池聚光发电、多级光热转化以及化学电解。综上所述,xx研究院有限公司拥有的高导热材料在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xx公司在技术上又是行业的领先者,在前期研发工作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这为新型研发机构的突破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思路3.1体制机制创新公司采取开放式、集团式战略,以企业为主体,以新材料技术开发、市场无缝对接、产业链集聚发展的科技转化新型驱动模式,建设热管理创新产业基地。一是研发专业化。成立xx热管理研究创新中心,按技术和市场的需要分设网络能源热管理服务中心、电池热管理服务中心、家电热管理服务中心,以及配套的专业研究室、重点实验室、通用技术开发中心等。二是项目公司化。根据市场发展成立不同领域的专业公司,快速促进新材料在各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三是园区产业化。通过技术项目的引进与孵化,规划占地10万平方米的园区,以龙头企业、核心项目做牵引,带动相关企业多元聚集、形成以新型高导热材料为基础、以热管理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四是投入多元化。在政府对项目启动、产业发展和科技研发等方面强力支持下,实现自主投资、企业合作和金融资本运作的多元方式,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研发经费作为预算重要组成部分优先保障,执行项目独立预算制度。五是成果共享化。除采用合同制、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竞争性绩效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外,还制定了企业财务人员奖励制度,研发人员奖励制度,人事部管理制度等。公司实行科研人员全员持股制,将研发风险、科研成果与个人的永久利益捆绑在一起,将科技研发与市场效益融为一体,建立风险承担与成果分享的激励机制。3.2产学研结合xx科技团队受到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军品开发由国防大学领导,民品开发主要由广东xx公司承担。通过三大产学研的合作平台,实现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一是项目开发平台,目前主要有与华为的网络能源热处理、与施耐德的电池墙储电、与歌华的机房和新IDC散热、与中国联通的基站和IDC中心散热、与比亚迪、北汽、奥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与天河二号的机房散热及散热云平台建设、与中广核集团的太阳能发电等。二是战略合作平台,公司和国内多家知名科研单位和行业领先的公司有着广泛的战略合作,业务触及能源、交通和通讯等行业,主要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光电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联通设计院等。三是行业合作平台,公司与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创新中心达成合作协议,将高导热散热技术纳入LED光组件标准体系,制定LED散热组件标准。目前,斯特林发动机技术及环保锅炉技术已在河北唐山、保定、内蒙古进行安装运用。四是产业协作平台。公司成立热处理公共检测中心和热管理合作交流中心,为热管理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3.3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共申请专利34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已获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为6项,是国内最先进的高科技热管理系统产品研发制造企业。公司核心技术应用如下:1、太阳能聚光发电技术,产业应用可节能20%以上,可用于能源、海水淡化等行业。2、IDC机房换热技术,可用于IT、家电、通讯等行业。3、电池散热技术,已联合北京新能源汽车公司和交通大学新能源电池管理研究部试验检验,可应用于汽车行业。4、电子冷却技术,可应用于电子、汽车、IT等行业。5、均温厨具技术,已通过产品效果测试,可应用于家电行业。6、斯特林发动机技术,产业应用可节能30%以上,可应用于能源、汽车、环保等行业。7、环保锅炉技术,已在河北唐山、保定、呼和浩特等地安装应用。8、空气密度补偿器技术,可应用于IT、家电、环保等行业。通过2到3年的开发应用,高导热材料将形成产值约15亿元,利税达5亿元,促进本地主体产业新增产值近200亿元,培育至少1家科技企业上市。研究院利用5到6年时间,建成高端研发平台5个,其中包括国家级的研发平台3个。在核电安全防护、新型聚光太阳能发电、高铁大功率变频核心器件、非晶合金制备等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领域形成突破,各相关产业化项目实现产值再翻一番,达到30亿元,带动本地产业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3.4创业孵化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xx公司已着手建设占地10万平方米的热管理创新产业基地,与产业链条的关键企业集合,建立新型的联合创新发展模式。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即有材料的点到整机这个线进行联合创业,再由整机创新到产业商业创新这个层面。一是建立热管理研究创新中心;二是建立网络能源散热产业服务中心、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服务中心、家用电器热管理服务中心和热管理科技孵化中心。三是以整合热管理发展平台,以高导热材料为纽带,联合产业链条上的不同厂家,尤其是军工单位,进行整机的联合创新开发。组织专家团队对开发项目进行审核评估,筛选最佳的项目进行优先联合开发。四是市场引导。成立由研发人员、企业家、销售商,创投等组织的联合商业创新团队,对技术已成功的项目团队进行商业引导引导和帮助。五是基金扶持。成立专门的产业基金,并引入各种种子基金和投行,对优质项目进行金融服务,解决启动资金和发展基金的问题。六是产业对接,通过产业上、中、下游的平台整合,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共赢发展。3.5行业及社会影响新型高导热材料在国防和民用领域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是一种自主可控的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可全面提供热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和技术产品,解决困惑企业的散热瓶颈问题,深入服务广东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带动广东产业升级。公司已与华为、格力、比亚迪、施耐德以及北汽、奥新汽车、安泰科公司在网络能源、数据通信、移动终端、白色家电、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等方面签订了技术及商业合作协议,其中为歌华有线做的IDC机房散热已进入设计阶段;为中核实施的核堆散热已在进行中;均温锅已完成研制,产品准备推向市场;与比亚迪合作的电动汽车电池已进入第二次产品测试阶段。已出台了“天河2号”超算中心机房散热方案,并筹划合作散热云平台。通过2到3年建设,高导热材料将形成产值约15亿元,利税5亿元,促进本地产业新增产值近200亿元,培育至少1家科技企业上市。在核电安全防护、新型聚光太阳能发电、高铁大功率变频核心器件、非晶合金制备等技术装备产业化领域形成突破。高导热材料的广泛运作,可有效实现节能减排,实现绿色环保。如太阳能发电成本可直逼火电,产业应用可节能20%以上。斯特林发动机产业应用可节能30%以上。四xx研究院组建方案4.1、研究院落户广东xx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以企业法人单位注册落地,按有限公司方式运行,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4.2、研究院主要任务4.2.1、科研攻关与协同创新以研究院为基地,发挥xx科技公司的创新团队优势,联合广东及港澳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科研攻关。形成一批长期合作项目,实现人才项目对接,促进产学研用结合,促进高新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并实现产业化。4.2.2、创新平台建设、技术转移与产业化围绕广东省、广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需求,建设产学研创新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以产业化为导向,研究院自主建设、引进建设、合作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技术支撑体系,吸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落户广东,优先布局广州。4.2.3、投资孵化建立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营造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聚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创业投资、科技金融、国际合作等综合资源,形成项目投资、企业孵化、企业发展所需关键要素。4.3、组织架构研究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内设办公室、技术创新部、产业协同合作部、资产财务部等职能部门,按技术和市场的需要设立各热管理技术中心等;并建立综合后勤服务部与创投基金管理部作为保障支撑部门,确保内部制度健全、运行规范、务实高效。图1研究院组织架构4.3.1、职能部门研究院日常经营管理机构为院长办公会。研究院设院长一名,副院长二至三名。院长为研究院法定代表人。院长直接向董事会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各项决定,组织领导研究院的日常经营与管理工作,副院长协助院长工作。院长办公会成员包括院长、副院长。院长办公会由院长主持,会议纪要和决定由院长签署。综合办公室:负责研究院人力资源管理、文秘宣传、行政事务、外联接待等工作。科研计划部:负责研发平台规划、实验室运行监管、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合作管理,审核技术合同,审核技术投资,组织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考评、验收、成果鉴定等工作,协助技术团队引进。资产财务部:负责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资金筹集,以及监督、检查、审计研究院所属企业财务制度的执行与财务收支活动。产业协同合作部:负责企业合作管理、协同创新、科技市场开发等工作。4.3.2、技术中心研究院各技术中心以高导热材料为依托,开展相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研发、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研究院各技术中心一般由应用基础、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三个部门组成(见下图)。图2技术中心架构应用基础部门负责:1.相关领域热管理问题分析;2.会同高导热材料技术团队,相关领域专家等就具体问题形成可行的技术方案;3.综合考察领域客户的具体需求,形成技术需求文档,供技术创新部门研发使用;4.追踪领域新技术;5.为技术创新部门与工程示范部门提供相关理论支撑;6.承担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技术创新部门负责:1.根据应用基础部门的技术文档;研发、集成相关技术与应用系统;2.研发新技术、新材料等;3.协助示范工程部门完成工程建设中的技术服务;4.协助应用基础部门完成相关项目的技术服务;示范工程部门负责:1.完成相关领域的工程建设;2.完成相关项目的示范工程建设。研究院具体的热管理技术中心包括:4.3.2.1、电能热管理技术中心电能热管理技术中心主要以研发、集成新能源汽车、数据机房、通信基站、大型计算机相关的散热、冷却技术与应用系统,为具体行业提供热管理综合解决方案为主要技术研究方向。具体研究方向包括:1.电动汽车热管理服务技术:2.网络能源热管理服务技术:图3高导热材料新材料通信直接空冷节能设备4.3.2.2、电子热管理技术中心电子热管理技术中心主要以研发、集成家用电器领域集热、散热等技术与应用系统,为具体行业提供热管理综合解决方案为主要技术研究方向。具体研究方向包括:1.新型均温电饭煲2.新型家用空调热水一体机4.3.2.3、太阳能热管理技术中心太阳能热管理技术中心主要应用低成本、长寿命聚光器与高效集热发电系统,聚光倍率在1000以上,辅以高效的高导热材料,研发高温集热发电系统。4.3.2.4、核能热管理技术中心核能热管理技术中心主要以研发核安全领域的集热、散热、冷却等技术与应用系统,为核安全行业提供热管理综合解决方案为主要技术研究方向。4.3.2.5、医疗设备热管理技术中心医疗设备热管理技术中心主要以研发医疗设备制造领域的散热、冷却、热回收等技术与应用系统,为医疗设备制造领域提供热管理综合解决方案为主要技术研究方向。4.3.2.6、热管理与水处理技术中心4.3.2.7、特种环境热管理技术中心(军工)特种环境热管理技术中心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高导热材料在新概念战略性武器核心部件,高速飞行器和导弹,卫星和航天器,核潜艇和核动力水面舰艇核反应堆防护,战术武器装备电子散热与红外隐身扥各领域。具体研究方向包括:1.航空电子设备2.通信设备3.电子干扰设备4.卫星热管理5.激光6.信息系统4.3.3、保障支撑部门综合后勤服务部:负责为研究院各部门提供后勤保障。创投基金管理部:负责相关研究院投资孵化、创投基金管理、产业化用作等。五研究院定位与运营模式5.1、定位研究院立足广东,聚焦以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xx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导热材料技术为核心,专注于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高层次、综合性、市场化的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实体,成为亮点突出、特色鲜明、产业带动力强的华南地区重要的新材料技术创新基地,成为广东省新型科研机构的引领者。5.2、宗旨1、自主创新为先,技术创新为主研究院始终将创新作为研究院不断发展的指导原则,鼓励、敦促研究院各机构与技术人员,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工作。2、市场引导、服务为本研究院将大力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将主要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投入到国计民生的事业中,服务产业的优化升级等。3、“政、产、学、研、金”一体化的合作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各司其职但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新发展模式。4、服务广东、带动珠三角、辐射全中国研究院将扎根于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为广东省相关产业的发展、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业结构优化等工作做出贡献;并带动珠三角城市群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全国相关产业的整体进步贡献力量5.3、运营模式研究院运营模式为:5.3.1、科研单位,企业化管理研究院由广东xx公司研究院有限公司发起成立,持有其100%的权益,院长由广东xx公司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派。研究院内部对技术团队、管理团队实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5.3.2、产业先导,技术支撑,多元互动研究院坚持产业先导原则,研发领域、方向、项目的选择,以应用和产业化为最终目标。技术项目的孵化,以构建和完善产业链为出发点,以龙头企业、核心项目做牵引,带动相关企业多元聚集、形成以新型高导热材料技术为核心孵化的产业集群。研究院将构建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合作机构,成为聚集科技资源、吸纳高层次人才的高地。在申报省级平台并获批后,将陆续申报国家级平台认定资质。5.3.3、产业协同研究院在广州市建设创新园区,规划占地面积5万平米,承载产业化项目和产业协同。研究院将设立专业公司服务于广东相关主导企业,带动本地企业及产业加快转型升级。5.4、发展目标5.4.1、短期(五年目标)建设满五年,建成国内新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机构,具备较强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建成高端研发平台3个以上,其中包括国家级的研发平台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建立10个以上科技创新团队,7—8个以上相关研究中心,申报专利50项以上,在广州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10项以上。建成培育至少1家科技企业上市。在核电安全防护、高效海水淡化等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领域形成突破,各相关产业化项目实现产值再翻一番,达到30亿元,带动本地产业新增产值180亿元以上。5.4.2阶段目标第1阶段:至2018年12月31日,建成5个以上科技创新团队,申报发明专利5项以上,在大功率LED照明等方面有2项以上科技成果在广州市实现产业化。第2阶段:至2019年12月31日前,累计建成7—8个科技创新团队,申报发明专利15项以上,在电动汽车电池、大容量储能电池系统等方面有6项以上科技成果在广州市实现产业化。第3阶段:至2020年12月31日前,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00人以上规模,累计建成8—10个以上科技创新团队,申报发明专利30项以上,在非晶合金等方面有8—10项科技成果在广州市实现产业化。5.4.2、中长期目标研究院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家新型科研机构的引领者,形成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国际化创新孵化集群,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汇聚的高地,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集的基地。5.5、产业发展规划(短期)5.5.1网络能源散热升级产品产业化与华为等公司协同开发,为逆变器功率芯片散热、IDC机房散热、服务器主机散热等提供全新的散热产品和热管理解决方案。散热产品和热管理工程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促进华为产品换代和扩大市场新增网络能源整机产品和系统产值80亿元。5.5.2电动汽车的大功率动力电池安全和热管理系统产业化为比亚迪电动车、亿纬电池等公司协同开发,车用大功率动力锂电池安全和热管理系统,形成年产20000套能力,实现年产值6亿元,促进电动整车及大型动力电池模块增加产值60亿元。5.5.3家用电器和空调热管理技术和产品产业化为格力、美的等电器企业协同开发家用电器相关热管理技术和解决方案,促进其新产品升级换代,如新型均温电饭煲、新型家用空调热水一体机等,家电用热管理器件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促进电器企业新增整机新产品产值50亿元以上。六、工作基础与资源优势6.1、工作基础6.1.1、xx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完成2015年10月21日,xx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广州中新知识城开发区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公司股权由xx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核心团队持有。6.1.2、技术与人才引入xx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高导热材料核心技术团队派驻广州,着手研究院筹建、技术研发等相关事宜。6.1.3、已经合作的单位xx研究院有限公司于广州注册成立以来,因其材料的先进性和独有性,受到了市场的极大关注,目前已与华为、格力、比亚迪以及北汽、奥新汽车、安泰科公司在网络能源、数据通信、移动终端、白色家电、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等方面进行合作,其中与格力合作的均温电饭锅、与比亚迪合作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进入了产品测试阶段。公司还与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双方正积极开发世界领先的核电安全系统。6.2、资源优势6.2.1、技术优势研究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导热材料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均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为研究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力的技术后盾。6.2.2、发展模式优势研究院以科研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发展模式,有机地将政府资源、社会资本、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等融合在研究院的框架中,使得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均能高效地发挥其作用,这一模式可以确保“适者授官,功者赏禄”的发展格局,并且避免出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风险。七、对行业与区域的意义与作用研究院的组建,将进一步推进高导热材料技术更新与改进,充分挖掘高导热材料的应用领域,为相关产业的技术革新提供支撑与保障。7.1、相关行业的支撑作用7.1.1、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0万辆,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00万辆;受此影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未来十年内,其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人民币。并且,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增速在300%左右;而动力电池产业规模的增速仅约为3%;动力电池产能远未满足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动力电车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并且将迎来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动力电池的成本、性能、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的成本和可靠性。电池的温度和温度场的均匀性对电池的性能和寿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电池热管理技术已成为保证电池性能、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的关键技术。当前,美国NREL与开发商、制造商、DOE以及USABC合作,一直在进行蓄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究,在世界此方面的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见下图)。锂离子电池因其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使其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动力源。从锂电池行业角度分析,正极材料成本约占整个电池成本的40%左右,是锂电池行业的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的格局,主要由日韩寡头企业(Umicore,日亚化学等)垄断,国内正极材料企业存在同质化严重、磷酸铁锂电池产能过剩、毛利率低等。狭义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主要指动力电池散热技术。当前,国内主流的电动车动力电池组散热方式为风冷方式,而国外则为水冷方式。热管散热技术在其他领域早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的风冷和水冷方式相比较,热管散热技术主要是将矩阵的扁管,插到动力电池组的缝隙里面,把热量导出来,再通过水或风把热量散掉。其可以规避水冷散热技术“由于动力电池组的缝隙较小,如果是全水冷的话,水中的污质优可能会堵塞缝隙,从而对电动力电池组的性能造成影响”的缺点;也避免了风冷的冷却一致性则较差的不足。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散热技术将以“热管导热再通过水冷或风冷散热”为主。研究院依托的高导热材料技术,研发构建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体系与应用系统,与传统的技术比较,具有导热快、使用寿命长、材料相容性好等优势,其技术水平远超Thermalcore等国外一流热管制造商,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解决热管理的难题,促进相关行业的持续、健康增长。研究院对新能源电池动力电池行业的具体支持表现为:1.为动力电池散热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与新材料,带动了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升级与转型;进而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其上游电机与电池原材料产业、中游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及其主要部件制造产业、下游充电站(桩)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2.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提供综合的热管理应用系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增长。7.1.2、电子设备制造业近年来,随着电子元件和设备不断要求更高的功能性、更小尺寸及更快的速度,增大了电子设备失效的可能,使得电子设备的热管理及散热的重要性也愈发重要。研究院依托高导热材料技术研发的一系列散热、导热产品与应用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困扰各类电子器件的大功率、大热流散热问题,包括大功率激光核心部件冷却、大功率固体激光器冷却、大尺寸光纤激光冷却、电动汽车功率电池冷却、超级计算机芯片冷却等,实现超导传热技术民用化。可广泛地应用于电子、汽车、IT等行业。研究院对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具体支持表现为:1.为通信基站、数据机房、大型计算机、军用计算机提供更加高效、节能的热管理应用系统;2.为家用电器行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恒温技术,促进恒温家电产业的发展;7.1.3、太阳能行业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应用系统的核心,也是太阳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之一。从技术角度,光电转化效率是决定太阳能集热器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院依托高导热材料研发的太阳能高效聚光发电系统,具有更强的功能稳定性,降低了了太阳能发电成本降低,使用寿命长,使得批量化的太阳能发电成本接近火电成本。该技术的应用,将为太阳能、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带来国际一流的技术驱动。7.1.4、军工产业7.2、对广东省的支持作用制造业在广东省工业结构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201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达到28254.95万亿元,占广东全省工业生产总值的23.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为12024.40万亿元,占广东全省工业生产总值的10.0%;汽车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为5485.91万亿元,占广东全省工业生产总值的4.6%。并且,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的工业生产总值2014年比2013增长均超过了广东省工业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研究院的组建,将对困扰、限制相关产业发展的热管理问题提供国际一流的技术与综合解决方案,在直接带动新材料制造行业的同时,深入的服务广东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产业,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八、投资效益分析8.1、研究院投资计划xx研究院拟选址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中新知识城,总用地面积10万平方米(约150亩),拟建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一期用地5万平方米(约75亩),拟建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8.2、研究院一期投资建设计划研究院一期建设主要项目包括:研究院院本部和综合配套服务中心、技术研发创新中心、热管理产业化(生产)基地。1、xx研究院及综合配套服务中心研究院院本部建设内容为行政办公用房及办公设备设施,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用于研究院本部各部门日常行政办公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商务办公,可满足150名左右工作人员的办公需要。综合配套服务中心建设内容主要是为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生产员工及孵化企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及生活配套设施。用房面积5000平方米,满足500名左右工作人员需求。两项总投资6500万元,其中建筑投资4000万元,办公设备及车辆500万元,流动资金2000万元(为3年的运行费用含人员开支,每年660万元左右)。2、xx新材料热管理研究创新和孵化中心主要功能为开展热管理材料和应用领域的科研实验、第三方检测认证、中试生产与科技孵化、展览展示与交流、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17000万元,其中建筑投资7000万元,设备和研发资金5000万元,流动资金5000万元。具体如下:(1)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分中心建设内容包括用于热管理材料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各相关实验室及科研用房,可满足热工、电子、机械、环保、新能源等专业的实验科研需要,项目用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总投资3650万元,其中建筑投资750万元,实验设备1200万元,研发资金1700万元(为3年的研究资金,每年570万元左右)。(2)热管理技术产品检测与认证分中心建设内容为可面向社会开放的第三方技术检测机构,主要专业方向为热管理相关方面的技术、产品的检测和认证。项目用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总投资1350万元,其中建筑投资750万元,检测设备500万元,研发资金100万元。(3)热管理科技孵化分中心建设内容为具有科技孵化器服务功能的中试生产线,通过中试生产孵化技术项目和项目企业,核能热管理项目、军工防务热管理项目等入驻中试并孵化。项目厂房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9000万元,其中建筑投资3000万元,设备3000万元,研发和中试生产流动资金3000万元。(4)热管理技术合作国际交流分中心建设内容为2个2000平米的标准厂房单元,用于热管理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产品设计、展览展示和交流活动,同时作为孵化事业部扩能备用厂房。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总投资2300万元,其中建筑投资2000万元,设备资金200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5)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内容为办公和会议培训用房,用于院士专家和博士在研究院开展科研和教育培训工作。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总投资700万元,其中建筑投资500万元,设备资金100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为3年工作经费,每年30万元左右)。3、xx新材料热管理技术产业化(生产)基地产业化生产基地主要是对已经完成中试的新材料和产品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项目用房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总投资24350万元,其中建筑投资5000万元,设备投资6500万元,流动资金10000万元,二期建设公用设施2850万元。主要用于以下生产业务板块:(1)网络能源热管理产品制造基地用房面积5000平方米。针对电功率器件、太阳能发电、通讯行业的中央数据机房、通讯基站、大型计算机的空调散热,生产行业专用的直接空冷成套设备和专用制冷模块系统产品,年产热管理设备和模块单元10万台(件)。(2)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热管理产品制造基地用房面积2500平方米。制造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产品和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产品,形成年产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系列产品1万台套,年产动力(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1万台套的生产能力。(3)家用电器热管理产品制造基用房面积2500平方米。为各类家用电器提供均温及热管理系统产品,形成年产家用电器热管理系统10万套。具体投资计划见下表: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总投资(万元) 建筑投资(万元) 设备投资(万元) 流动资金(万元) 建成时间 1、广东xx研究院院本部和综合服务中心 3000平方米行政办公楼,5000平方米综合后勤配套服务用房 6500 4000 500 2000 2018年 2、xx新材料热管理研究创新和孵化中心 3000平方米科技研发楼,5000平方米中试基地,4000平方米标准厂房 17000 7000 5000 5000 2020年 1)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分中心 1000平方米实验室 3650 750 1200 1700 2018年 2)热管理技术产品检测认证分中心 1000平方米实验室 1350 750 500 100 2018年 3)热管理科技孵化分中心 5000平方米中试车间 9000 3000 3000 3000 2020年 4)热管理技术合作国际交流分中心 4000平方米标准厂房 2300 2000 200 100 2020年 5)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1000平方米实验室 700 500 100 100 2018年 3、热管理技术产业化(生产)基地 10000平方米生产制造车间,二期建设公用设施 24350 7850 6500 10000 2019年8.3、一期实施计划本项目一期建设工期预计为2016--2019年:1、项目选址及前期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0月;2、设计及招标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1月;3、土建施工阶段:2017年2月--2019年11月;4、设备安装及调试阶段:2018年11月--2019年11月;5、竣工验收及投入使用阶段:2019年12月。8.4、产出情况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运用具有独特优异性和良好的工程适应性的高导热材料,实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着重在电力、交通、通讯、电器行业快速进入市场运用阶段。预计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4.21亿元人民币;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22亿元人民币;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5.42亿元人民币。 年份 营业收入(万元) 部门 收入项目 分项收入(万元) 2019 42100 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分中心 科技成果转让 1000 热管理技术产品检测认证分中心 咨询、检测、认证 100 热管理技术产业化(生产)基地 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产品和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产品(10000台套)网络能源热管理系统产品和家用电器热管理模块(50000台/只) 2600015000 2020 82200 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分中心 科技成果转让 1000 热管理技术产品检测认证分中心 咨询、检测、认证 200 热管理技术产业化(生产)基地 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产品和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产品(20000台套) 50000 网络能源热管理系统产品和家用电器热管理模块(100000台/只) 30000 热管理科技孵化分中心 核电安全系统装备(试验样机)军工防务专用器件(试验样机) 1000 2021 154200 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分中心 科技成果转让 1000 热管理技术产品检测认证分中心 咨询、检测、认证 200 热管理技术产业化(生产)基地 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组产品和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组产品(30000台套) 100000 网络能源热管理系统工程及产品和家用电器热管理模块(100000台/只) 50000 热管理科技孵化分中心 核电安全系统装备(工程样机)军工防务专用器件(工程样机) 30008.5税收预期计算期内年平均销售收入9.3亿元,年均利润总额27900万元,年税收贡献可近达2亿元。预计2019年上缴税收9910.34万元;2020年上缴税收19349.88万元,2021年上缴税收36298.68万元。(因为是预计数,不考虑进项税额) 年份 纳税总额(亿元) 税种 纳税金额 纳税率 纳税比例 2019 9910.34 增值税 7157 3%、13%、17% 30% 营业税 3%、5%、20% 20% 企业所得税 1894.5 25% 15% 个人所得税 20% 10% 堤围费 5% 2% 教育费附加 357.85 3% 2% 城建费 500.99 7% 3% 资源税 3% 3% 房产税及其它 0.5-12% 15% 2020 19349.88 增值税 13974 3%、13%、17% 30% 营业税 3%、5%、20% 20% 企业所得税 3699 25% 15% 个人所得税 20% 10% 堤围费 5% 2% 教育费附加 698.7 3% 2% 城建费 978.18 7% 3% 资源税 3% 3% 房产税及其它 0.5-12% 15% 2021 36298.68 增值税 26214 3%、13%、17% 30% 营业税 3%、5%、20% 20% 企业所得税 6939 25% 15% 个人所得税 20% 10% 堤围费 5% 2% 教育费附加 1310.7 3% 2% 城建费 1834.98 7% 3% 资源税 3% 3% 房产税及其它 0.5-12% 15%九、风险控制措施9.1、市场风险控制研究院严格遵循以市场引导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研究院相关研究方向,保证将技术、人力等资源投入到市场急需的领域。9.2、人才风险控制一方面,利用股权激励,给予专业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以开放式的机制,引进行业领军人物,聚集高端人才,并逐步自主培养科研团队,提高技术能力与运营管理能力。9.3、技术风险控制保持较高的技术研发投入,确保相关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加强新技术研发工作;加强与科研院所、新兴技术企业的合作,不断保持技术更新。十、项目实施保障措施10.1公司的核心关键材料和技术优势纵观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日益严峻,控制并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及清洁能源技术已成为各领域研究人员与工作者的首要任务。xx公司从工程热力学学科领域出发,针对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余废热利用、热管理等方向进行核心技术开发。1、大热流密度传热材料技术针对现有热传导技术及导热材料研究应用背景。本公司成功开发了大热流密度传热材料技术,命名为高导热传热材料。该高导热传热材料包括高导热换热工质及承载相应工质的壳体,其基本工作原理为:在特定工作环境下,高导热换热工质在微观或介观的分子团会发生超高效能量转换过程,最终具备极限对流换热能力,其热传导性能优于现有传热材料及元器件。高导热传热材料的热性能调节通过对高导热换热工质配方及制备的调控来实现。针对导热及散热需求,通过热计算设计高导热传热材料换热工质及热传导结构,最终通过匹配散热装置完成元器件、设备及工作系统的热管理。高导热传热材料的特点主要包括:1)热学性能传热性能优于现有传热材料及元器件,同时继承并强化传统热管的一切热特性。热流密度大、热传导速度快、热传导过程具有良好的均温性。2)换热可控性采用高导热传热材料的换热系统可对系统启动温度、工作温度工况及换热功率进行调节。3)热传导空间限制小采用高导热传热材料的换热系统可实现柔性管道连接、反重力热传导、平面热传导及远距离热传导。基于以上对高导热传热材料的介绍,该项技术可普遍用于各类工作元件及设备的热管理,主要应用于无源逆传导散热技术,太阳能高效聚光发电技术,IDC机房及云计算中心散热技术,大功率电池散热技术,电子芯片及元件冷却技术,发热部件均温技术等。2、大功率换热、散热系统及相关技术基于上述高导热传热技术,衍生出大功率换热散热系统及相关技术。系统主要包括高导热换热材料及其辅助控制调节部件、换热部件、散热部件、热管理控制部件。系统主要提供大功率发热元器件与设备的热管理系统,对设备发生的大功率热流进行高效热传导、高热流密度传导及高效散热。同时,由于采用高导热材料作为传换热核心部件,系统电功耗极低,同时热效率高,系统整体能效比优于现有常规换热、散热、制冷设备。3、精准控温及散热技术基于上述高导热传热技术,衍生出精准控温及散热技术。该技术可实现对具体发热核心部件进行高效散热和均温,达到精准控温和散热,保证发热核心部件的最适宜工作温度。由于高导热传热技术热传导效率高、传导热流密度大,空间受限制小,可实现小空间大功率传、散热,提高散热精度,降低工作系统及热管理系统的整体能耗,提升能源利用率。可见,xx公司的核心关键材料和技术优势将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10.2组织管理成熟可靠按照小丹省长推进高导热材料项目在广东落户的要求,xx公司快速研究出台了项目落户的具体规划,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15年10月21日在开发区广州中新知识城注册成立了xx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并在广州开发区科学城总部经济区A5栋12楼租用了1000平方米的公司总部办公场地,目前正在装修(现在开发区科学城总部经济区A3栋10楼租用了一间办公室临时办公)。xx公司按照省新型研发机构的民营企业运行方式进行。公司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分别设立了行政中心、研发中心、市场中心、制造中心和资本营运中心,建立完备的“三会一层”体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议事管理规则,并通过对经营层和技术骨干股权激励制度和绩效奖励制度开发人力资源潜能,实现规范的高效管理。公司实行高效率管理模式,建立完备的三会一层,就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议事管理规则,包括决定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等。并通过对经营层和技术骨干的股权激励等最大限度开发人力资源潜能,实现规范高效管理。公司的研发队伍实力雄厚,大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学科背景交叉互补,为完成复杂工程技术工作提供了人力保证。公司拥有必要的研发设备,基本设备仪器条件得到满足。节能环保材料与产品一直是国家倡导的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因此,产品和技术具有先进性。本公司的高导热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预计可以高质量完成本项目工作。10.3政府支持省市政府对本项目的实施给予了大力支持。《关于研究推进高导热材料项目落户广东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省政府工作会议纪要[2015]88号)建议:1、建议xx公司抓紧研究制定研发机构筹建工作方案。同时,为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建议xx公司下一步考虑将生产基地等项目配套产业一并落户广东。请省科技厅积极指导xx公司开展筹建工作及创新团队建设,并在相关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请广州是政府积极配合做好研发机构选址相关工作。2、高导热材料项目正式落户广东后,省科技厅要认真研究论证,积极争取将项目纳入广东重大科技专项予以支持;对项目在相关领域的重大应用,要会同xx公司提前开展研究策划,充分挖掘应用潜力,确保技术高效转化,取得应用实效。项目落地并实现产业化,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要根据相关规定,通过战略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等多种方式,全力扶持项目与广东省相关产业和企业对接,推动其加快发展。3、广东省各有关单位要及时跟进高导热项目落户广东工作,协助xx公司与广东省相关企业有效对接,积极做好有关服务保障工作。涉及研发机构临时生产用房及研发用房等相关问题,广州市要认真研究,提前介入,主动作为,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关于加快推进高导热材料项目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省政府工作会议纪要[2016]32号)议定: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经认真研究并协商一致,为推动广东xx公司尽快启动项目建设,省、市于2016年5月前安排首期xx元资金(其中广州市负责xx元,省配套xx元)给予支持。2、加快项目产业化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指导广东xx公司参与各类科技成果产业对接活动,帮助广东xx公司加快与LED、电动汽车、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产业应用机构、企业的对接,加快项目技术在重点领域产业的推广应用,推动项目尽快实现产业化发展。广州市要摸清项目上下游产业布局,积极为项目建成后产业链配套提供服务。3、加快推进创新基地建设。关于广东xx公司拟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内首个热管理研究创新中心的国家级热管理产业创新示范基地,请广州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对接,在项目立项、选址、建设等方面积极予以支持,并指定专人跟进落实,推动创新基地尽快建成。
本文档为【xx研究院建设方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精品文库a
海霄科技有卓越的服务品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提供制作PPT材料、演讲幻灯片、图文设计制作等PPT及文档优质服务。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0-10-14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