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

举报
开通vip

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 第五章 社会福利制度 本章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和阐释社会福利的概念,从系统论的角度说明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构成和社会功能,阐明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内在联系。 本章重点问题: 社会福利的内涵和功能、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西方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福利模式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一、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一)福利的概念 从语义上理解,“福利”代表着幸福与利益,是一种人们希望获得的好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福利”的最基本的解释是泛指生活...

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第五章 社会福利制度 本章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和阐释社会福利的概念,从系统论的角度说明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构成和社会功能,阐明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内在联系。 本章重点问题: 社会福利的内涵和功能、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西方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福利模式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一、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一)福利的概念 从语义上理解,“福利”代表着幸福与利益,是一种人们希望获得的好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福利”的最基本的解释是泛指生活上的利益。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同“福利”最接近的词汇是“福祉”。在古汉语里,“祉”就代表着福利。 因此,从本质上说,“福祉”意味着一种好的生活状态,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福利:指人类所获得或所具有的一种有助于实现幸福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它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 作为一种生活利益或好的生活状态,“福利”不仅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群体(或社会)追求的目标。 因此,福利不仅同自我的利益取向有关,也同社会的道德判断与偏好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社会福利的定义 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志之一,社会福利是各国社会制度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情境中,针对社会福利的定义与具体实施项目是不同的。 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它们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金钱)的支持,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帮助;既可以是实物形式的帮助,也可以是现金形式的的支持。 从狭义上讲,社会福利则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以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资源和服务。 在中国,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由政府部门(主要是民政部)为社会中困难群体提供的津贴、服务和相关支援活动,是一种基于需要但是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服务。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单位制福利也属于社会福利的一部分,但属于排斥性的福利分配制度,因为只有单位内部的职工及其家属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福利权益。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社会制度是指那些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并被普遍接受的角色、规范以及为人的社会化行为提供基本参照的系统。同家庭、宗教、教育等社会制度一样,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社会中也具有自身的结构与内容并发挥着特定的功能。 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是满足社会中个人、群体和社区的福祉,而一个国家(或 地区)社会福利的内容与特征不仅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受到政治一经济制度的制约。 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里一套有关人类需要的和人类相关的理念、资源、机构和专业人员等制度设置,它同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一起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机制。 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包含人类社会中所有有利于改善人的福祉的制度设置。(所有的制度、机构、科技、经济、公共服务团体) 狭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只是将直接同社会服务和福利资源配置相关的制度设置包括在内。 在社会福利制度中,主要构成要素有资源(物质与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外在制度和环境系统等。 社会福利制度受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最大。社会福利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一是物质基础,二是政治条件 物质基础决定社会福利资金的筹措 政治条件决定福利资源的分配与推行 社会福利机构、政策与服务模式等也毫无疑问地受上述制度的影响与制约。同时,社会福利制度本身的功能与效力也影响着家庭、市场以及政府等系统在社会福利资源与服务提供中的作用和能力。 对一个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体而言,社会工作专业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为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设置的专门制度,它必须透过社会服务体系来实现上述目的。因此,若缺乏与之相应的社会服务传递体系,即社会服务的管理、规划与传输,则无法实现服务与人的需要的相互联结。社会工作专业则正好充当了社会服务传递体系的角色,发挥着满足社会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并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制度本身代表着一系列有组织的专业服务结构与内容,它们彼此相互联系与依赖。 二、社会福利的分类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化里,社会福利所呈现出的类型是存在差异的。社会福利的类型不仅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也同其政治制度、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常来说,社会福利的分类包括二分法和三分法。 (一)社会福利的二分法 1(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威伦斯基和李宾士在《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里,对社会福利的概念做出了如下的解释:社会福利包括两种,一是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或残补性的社会福利),另一个就是制度性的社会福利 (1)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也就是为社会上无法自助者提供的暂时性、补偿性和紧急性的社会救助。如个人年老、家庭解体、较大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时,由政府提供的紧急的福利援助。 特征: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具有暂时性、替代性的特征,具有“施舍”或“慈善”的印记。 其理论基础是:家庭和市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自然渠道。但在特别情况下,如家庭发生危机导致家庭解体,较大范围的经济萧条或者个人年老、疾病等。家庭和市场这两个渠道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来维持个人需要时,作为满足个人需要的第三种社会福利制度开始实施。 这种社会福利的接受者常被视为弱者、失败者、形成羞耻感和自卑感。 )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2 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其理论基础是:社会福利不是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时才介入,而是现代社会中常规化的、永久性的、必需的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同于自由市场和家庭的实行再分配的利益机制。 制度性福利把社会福利的对象从特殊弱势群体(穷人、病人、残疾人)扩展到所有公民。 社会福利接受者不再被视为弱者,社会福利也不再带有“仁慈”的社会标签,接受社会福利被视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这类福利被当作一种常规机制,它通过再分配的渠道为社会中所有人士提供相应的福利服务和资源,以促进全民福利和社会发展目标。 如:瑞典的社会福利就是一种制度性的社会福利,主要有以下特点: 全民性: 高福利: 平均性: 政府负担: 上述社会福利的两种分类法不仅表明社会福利的结构,也揭示出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承担的责任与干预范围的大小。就剩余性社会福利而言,政府在福利方面扮演的角色是边缘性的;但就制度性社会福利来说,政府扮演了全面的角色。 2(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根据福利的目标(或功能)、影响与后果,社会福利还可以分为积极的福利与消极的福利。 消极的福利:意味着福利的给予须附带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标签作用给福利接受者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积极的福利:指福利本身不是单纯为了经济的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 比如心理辅导服务就是一种典型的积极福利,其目标并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是增进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在福利国家转型与改革的前提下,福利的目标要朝着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方向迈进 从各国当代社会福利改革的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来看,其中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将过去为边缘人群提供的消极福利改变为积极的福利,将福利与个人就业和价值等充分联系在一起,减少因接受福利带来的负面的心理影响,努力促进福利接受者的社会融合。 3(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根据福利提供者的区别,还可以将社会福利区分为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公共福利:主要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 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整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公共福利又可以被称为国家福利,在这里国家是生产并分配福利的主要行动者。 私人福利主要是指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的关系不仅是国家治理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考虑点,也是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平衡国家与私人部门在社会福利上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福利的三分法 社会福利从概念上可分为: 剩余性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社会服务)、 财政福利(通过税收渠道安排的相关福利津贴和待遇) 职业福利(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津贴和服务)接着, 在1974年出版的《社会政策导论》中,蒂特姆斯再次将社会福利归结为三种模式,分别 是剩余性社会福利、 工业成就一表现模式和 制度再分配模式。 三、社会福利的功能 具体来说,社会福利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福利通过资源分配与再分配来改善公民的收入分布,从而减轻公民之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 如:西方各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低收入的家庭获得的补贴较多、纳税较少,而高收入家庭获得的补贴较少,纳税较多,从而使穷人和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有一定的提高,高收入的家庭的收入有所减少。经过这一增一减,使贫富差距减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2、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控制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可以通过资金与社会服务,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并改善社会关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劳动者以工资收入为生,劳动者一旦失去工资收入,既没有固定资产可以依靠,又不能依靠宗族观念所维系的家庭保障其生活。它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抗拒年老、疾病、生育、事故、死亡、事业所造成的收入终端机贫困。劳动者所遇到的这些风险遇到一起,就成了社会问题,如果没有个专门的机构或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引起社会不稳定,如罢工、游行。于是,政府出面制定和实施社会福利措施,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就成为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发挥着解决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问题的作用,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4,社会福利服务本身是一种有益的社会投资,有利于促进公民的人力资本的增加,同时对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也有积极作用;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失业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要减少失业、增加就业机会,就需要有政府的宏观干预,政府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福利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政府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的财政开支是扩大需求的有效途径、增加全社会成员尤其是失业者在福利保障方面的消费,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凯恩斯明确将社会福利的建立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他认为国家承担私人和市场无偿的养老救济、失业保障等社会责任,是一种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和危机的措施,也是有效的经济“稳定器”之一,为此,他提出了消除贫民窟、实行累进税制、实 行最低工资主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对儿童的营养和保健、教育事业、职业培训、科学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事业都很重视。因而既培养了大量适合现代化生产要求的工程技术人员、专家、熟练工人和管理人员,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减少了失业者再就业的障碍。 同时,由于社会福利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就业的增长,此外,各国为社会福利制度还必须设立一些专门的管理机构,这也为社会提供了一部分就业机会。 5、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不仅会改善弱势人群的生活素质,提升社会总体的文明程度,而且社会福利服务本身也可以通过相互帮助的过程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中利他主义精神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成果之一。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发送或传递体系。通常来说,社会福利作为一个改善公民的社会功能与减轻人类痛苦的资源和服务体系,包括社会行政系统与社会服务体系。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重要的实施社会助人的行动系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或成熟的程度。 一、社会福利模式与社会服务的提供 (一)社会福利模式 社会福利模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的方针与策略,在社会服务领域表现为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如何筹措资源并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 社会福利制度越完备的国家和地区,社会服务体系也就越完善。 社会福利资源的多寡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服务的水平的高低。 (二)社会福利模式的类型 1、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强调的是福利津贴的统一费率和社会服务中的普遍主义原则,这种福利模式注重政府对社会福利和相关服务的公共责任,它建立在高税收和高度政治共识的基础上。是以平等和公正为目标,通过国家全方位的干预来寻求福利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和谐。 如北欧国家在收入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为所有公民提供了一系列保障,对弱势群体来说,全民性的社会保障为他们提供了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如,瑞典,实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制 性的社会化,人人必须参加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享受由国家统一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主要有六大类: 儿童保障:每个孩子出生前后,父母可以累计享有450天补贴产假,每个1——16岁的儿童,每个月都可以领取相应的儿童补贴。 教育保障:从小学到大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一到九年级的学生在学校享受免费午餐,高中学生每个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助学金,大学可以获得助学金和低息学习贷款。 医疗与退休保障:生病期间免费治疗,能领取到80%的病休补贴。 失业保障:失业者从失业第六天起从国家得到80%的失业补贴。 住房补贴:向低收入的有孩子的和低收入的退休家庭提供的社会保障。 养老保障金:所有无论有没有工作过的瑞典公民,在65岁以上领取到最低限额的养老金。 2、剩余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扮演有限的角色,政府除了在社会救助和基本的社会服务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外,在其他社会服务和福利领域基本上依靠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他强调政府的最小作用和公民的工作价值,社会保障基本上是建立就业的前提下,政府只对社会中最不利群体担负基本的社会救助义务。 3、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 以上两种模式的综合 既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服务领域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方面,这种模式既采用剩余性的福利取向,为最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护;同时也在一些领域(如教育)推行普遍的社会服务,以确保公民的社会平等。 (二)社会服务的提供 社会福利本身是一个大系统,社会服务是其中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社会服务主要通过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中的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来提供,而这一过程则是在政府相关的社会政策指导下进行的。 1、社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务、生产型服务和社会性服务 生活福利性服务: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的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 生产型服务:指直接为物质生产提供的服务,如原材料运输、能源供应、信息传递、科技咨询、劳动力培训。 社会性服务:指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与协调发展提供的服务,如公共事业、科教文卫事业、社会管理事业。 狭义的社会服务:只针对社会成员的生活福利提供的服务。 2、社会服务的分类 社会服务按性质可分为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 物质性服务:带来价值增值和创造利润 精神服务:指为人们提供某些精神服务,其形式可以是义务性的也可以是经营性的。 按社会服务的方式包括直接的社会服务和间接的社会服务 直接的社会服务:那些直接面向受助者,以受助者利益为本的服务内容和体系。 间接的社会服务:指社会福利行政、社会政策研究和社会服务评估。 二、社会工作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是判断社会福利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社会福利制度本身的完善与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也有积极的影响。 (一)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地位 (二)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 一、社会福利作为人一资源一行动的综合系统 社会福利是一个集资源、机构、人力、理念与环境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它是现代社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建制。社会福利系统中不同组成部分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首先,社会福利制度中最基本的是人的系统,包括一般的公民、社会福利工作者与社会福利对象。在这一系统中,人及其需要的满足是核心问题。为满足一般公民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需要,需要通过社会行政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来策划并传递社会服务。 其次,社会福利制度功能的正常运行还必须依赖必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金钱、物质、津贴、服务、相关的理念及政策。经济资源是社会福利发挥效力的前提,而理念与政策则是保证社会福利制度效率的重要基础。 最后,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一个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必然要通过具体的社会行动来完成社会服务的规划与传递。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作为专业的行动,是解决个人、家庭和社区等问题与满足公民社会需要的保障。任何好的社会目标与社会发展理念,都必须以具体的社会行动来实现,否则社会福利制度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社会福利制度是一个完整的和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它包括价值观和规范、资源、人力和组织框架,由行动者系统、受助者系统、目标系统与行动系统构成。社会福利的结构与活动在一个社会中无所不在,如果不理解社会福利系统同其他各部分的关系,我们就无法理解社会福利制度本身。 二、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最早是从民间慈善事业发展而来,它的发展和演进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发挥着解决不同层面社会问题、改善人的社会功能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一门助人的社会科学和专门职业,社会工作在特定的伦理和价值观指导下,通过专业化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为社会中有需要的公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对协调人与环境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社会工作专业在发展中国家出现较晚,发展水平也相对滞后。比如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一直处在不稳定的发展当中,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 展速度的加快,社会问题不断涌现,针对特定社会福利服务的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建立和发展专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这不仅是改革既有的社会福利管理与服务体制的一个机遇,也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和改善人文社会进步的十分重要的一个起点。 社会福利作为一个系统,通过不同类型的社会服务项目和计划,在一定的组织框架下满足公民尤其是困难人群的社会需要。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服务的组织、传递与评估等都需要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来完成,从而保证社会服务本身的效率与公平。社会工作是同社会福利系统联结最紧密的专业,它通过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来推行各种各样的助人服务。作为一门专业和特定职业,社会工作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有效联结,在需要和服务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促成政府和各种专业组织对社会问题的有效干预。 作为社会福利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服务基本上包括两类:直接的社会服务与间接的社会服务。直接的社会服务是指专业工作者直接面向受助对象并为他们解决相关问题、满足其社会需要的服务内容和机制;间接的社会服务是指专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服务活动不直接面对受助对象,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对社会福利服务的行政管理、社会政策的研究和社会服务及机构的评估等。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其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社会福利资源分配和政策实施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在确定与甄别社会福利救助和服务对象后,它能对贫困、失业、疾病和社会不公正等社会问题做出及时的回应。因此,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中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也是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第二,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等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实施可以使服务更有效地惠及服务对象。第三,社会福利制度要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必须通过社会行动来完成,而这一行动必须以专业实践来达到,社会工作是这一行动的内容。第四,社会是不断变迁与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必须对上述过程做出反应,而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应对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与资源体系,社会工作也需要从变化的环境与需要中不断发展其专业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与服务模式,在组织与专业介入两个方面改善社会福利服务的水平,以使社会福利制度能顺应变迁并满足社会福利需要。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专业化进程)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变迁进步是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公正、理想、技术、人性和非人格化的服务都必须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来体现,而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提升将有利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在社会福利系统中,除了福利津贴和相关资源外,社会服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服务的传递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对改善社会服务质量、推动国家社会政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社会福利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发展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在特定的社会福利模式下运作的一门助人专业,它深受社会福利制度理念、政策和组织框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福利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的理念、政策与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特性,在社会服务领域具体表现为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等行动者如何实施社会政策,完成既定的社会目标。社会福利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在社会福利服务具体实施过程中,各行动者界定和评估社会问题与社会需要、筹措适合资源的方式和策略都影响着社会服务的水平与效果。从世界各 国社会福利发展状况来看,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与地区,其社会福利制度也就越发达,社会服务专业水平也越高。社会福利理念、经济发展程度、意识形态与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水准。 根据各国社会福利发展状况,按照福利分配的基本原则与理念,当今社会福利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即普惠主义(universalism)模式、剩余主义(residu alism)福利模式和混合福利模式。在国家收入再分配水平、福利津贴种类与水平以及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准和内容等方面,以上三种模式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表现出其与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等相对应的特点。在第一种福利模式下,福利分配采取涵盖所有公民的普惠主义原则,其目的主要是消除差别,建立公民之间的完全平等,从而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整合。通常来说,在普惠主义模式下,国家干预社会福利的角色是主导的和控制性的,具有明显的家长制色彩。同时,公众与政党对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认受性比较高。在税收安排上,普惠主义的福利模式是以较高的收入所得税率为基础的,针对公民的福利津贴一般采取统一费率和水准。 在这种模式下,社会服务惠及所有公民的方式,社会福利服务涵盖所有社会生活领域,比如在瑞典,政府为所有公民基本上提供了全面的福利津贴与社会服务,包括退休金、儿童津贴、免费医疗服务、残疾人照顾服务、住房服务、单亲家庭津贴与服务等,国家为公民尤其是有需要的困难人群提供了完备的社会保护。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并不发达,政府在社会服务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社会政策的实施为在社会风险中的公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减少了个人因风险和偶然事件造成的贫困与排斥,从而有利于社会平等与正义的实现。长期以来,普惠主义的福利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方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高税收和日益老化的人口结构也为其福利开支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针对福利改革的声音日益强烈。尤其是全球化与区域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不少北欧福利国家都开始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与社会政策,调整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国家的平稳发展与进步。 在剩余主义福利模式下,国家只为公民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服务,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等则承担了主要的社会福利责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剩余主义的福利制度在意识形态上深受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潮影响,同时也受到传统的工作伦理与宗教思想的制约。公民与政府之间基本实现了一种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和以基本社会救助体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契约关系。在这种福利制度下,政府实行了比较低的所得税政策,鼓励公民积极就业,为企业参与竞争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为了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政府为社会中的弱势人群提供了需要家计调查的社会救助和相关社会服务。在实行剩余主义福利模式的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比较发达,专业服务在为弱势人群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则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它的社会政策路线是“中间道路”,其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公私混合的模式。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既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服务领域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方面,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既采用剩余性的福利取向,为最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护,同时也在一些领域(比如教育)推行普遍主义的社会服务,以确保公民的社会平等。这种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强调 的是政府和市场在实施社会政策中的双重作用,一是保证社会公平,二是保证经济本身的效率,并试图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两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第三节 当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社会福利的发展都代表着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立并发展社会福利制度,不仅有助于改善公民的生活素质,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总体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公正与平等目标的实现。对社会工作专业者来说,理解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与发展,对推动社会政策与改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一)福利国家的内涵与意义 作为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与经济现象,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进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一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也是各国推行与完善社会政策的一面可供参考的镜子。作为一种人为的行动选择与政治建构的产物,福利国家也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它既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后果,也是公民权与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尽管学者们对福利国家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其核心都离不开国家为公民承担基本的社会保障责任这一项基本内容。福利国家是针对修复或消除市场经济的缺陷而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福利国家与市场经济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Briggs,1961)。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政治一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隐含深刻的政治企图,也包含着对经济活动调整的意蕴。福利国家的主要目标不仅是为因遭受偶然变故(individual contingency)和市场剥夺而导致的个人贫困与不足提供补偿,同时也是对社会关系进行的一种重组。因此,福利国家既有均等化的效果,也形成新的社会分层。在资本主义内部,福利国家的发展路径与背景有着相似的特点,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学者指出,根据国家开支的水平、福利津贴和服务项目的范围与水准以及就业与福利权的内在关系等,当今发达资本主义福利基本上可以分为以英美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以德国等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团主义福利国家和以北欧国家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Esping-Andersen,1990)。 福利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在欧洲建立以来,经历了兴起、繁荣、危机与调整等多个历史时期,在今日的全球化时代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福利国家尽管存在诸多漏洞与不足,但是由于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与效用,它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与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制度紧密地契合在一起,一方面成为改革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成为改革本身的障碍。从理论上深入理解与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不同类型的福利国家模式,对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福利体制的改革,强化对社会问题的政策干预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 (二)工业化进程与福利国家的发展 众多研究证明,工业化过程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工业化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其国民收入的水平提高也相对较快。经济学家罗斯托在20世纪60年代指出,西方国家社会福利的存在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其功能是解决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缺陷和不足(Rostow,1960)。然而,尽管社会福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尺度,但是工业化的扩张与社会福利的增长并不存在一种普遍的、必然的关联。同时,工业化发展与社会福利的扩展模式也不一定表现出相同的模式。哈罗德?威伦斯基和查尔斯?李宾士在《工业 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中验证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与社会福利扩张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他们得出结论:社会福利的两种模式在工业化社会里是普遍存在的,即剩余福利模式与制度化福利模式。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本身是为应对因工业化等发展造成的社会问题而设定的制度(Wilensky& Lebeaux,1965)。上述两位学者的研究虽然在概念上澄清了福利发展的一般模式,从经验资料上论证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政策的制度安排,但是,将这两个模式概推为所有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显然是草率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与社会福利发展模式之间的关联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社会福利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制度安排,还是一种政治制度安排的后果。当今对福利国家的现代发展过程研究所做出的另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里,社会福利的扩张既是一种公民权的体现,也是一种民主内容本身的发展。社会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社会政策研究者托马斯?马歇尔在《公民权与社会阶级》中指出,社会福利在20世纪的迅速发展,是公民权利体系中社会权的明显扩展。 1(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的迅速发展,促成了两个对立阶级的出现,即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的的资本家和靠出卖劳动力过活的产业工人(无产阶级)。正如经济史学家保尔?芒图在其著作《十八世纪英国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的普遍出现,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基本特征。因此,理解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初期背景和工厂制发展的重要社会后果,是深入阐释这一制度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后果的重要前提。工业革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西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进程,而且使社会结构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关系不仅成为欧洲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社会运动的主要潮流,也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社会政策的发展轨迹。 作为一种高度组织的生产制度,产业革命的发展进程大大改变了西方的社会构成和政治经济体系。在技术引导的大机器生产体制下,细致的分工在工厂内得以实施,而工人(包括成年工人和童工)成为被任意剥削和欺凌的社会弱者。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深刻地指出:“产业革命只是促使这种情况达到顶点,把工人完全变成了简单的机器,把他们最后剩下的一点独立活动的自由都剥夺了,可是,它却以此迫使他们思考,迫使他们争取人应有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1957)。 按照英国历史学家E(P(汤普逊的说法,18世纪最后30年左右是英国工业工人和阶级意识开始形成的历史时期。工人阶级作为一种具有某种普遍特性和共同政治理念的群体,他们对自身的处境有着相同的感受,对资本家的剥夺和压迫有明显的不满乃至抵抗意识。社会危机以及贫困现象魄进一步恶化,使骚乱和社会不稳定经常出现。为遏止这种社会危机的蔓延,也为消除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士绅阶层对社会动荡的心理恐惧,1795年英国颁布了《斯宾汉姆兰法》,对贫民救济实施了新的规定:以各地面包价格来确定工人的最低工资,工人在通过劳动获得最低工资的前提下,还可以为其家庭成员申请救助。济贫法的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产业工人贫困恶化的处境得到了稍微的缓和,而另一方面,社会中穷人的数目却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各个教区和接受救济者之间的冲突也在不断加剧,济贫税的增加引起了上层社会的不满,也改变了公众对济贫的道德判断。 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出了要求,而旧的济贫法却在流民 的自由迁徙和居住方面设置了障碍。以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为基础,18世纪产业革命时期的济贫措施在历次改革中做了不同的调整。但是,其根本出发点还是通过济贫来控制职业乞丐数目的增长以及用惩罚手段来遏制穷人对救济的依赖。工业革命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它在实现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的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普遍的贫困和明显的阶级差异。英美等国的工业化发展的重大后果之一并不是技术进步和劳动分工的专业化,而是几乎所有阶层对贫困问题及其相关影响的客观认识,以及工人阶级与阶级意识在社会中的客观存在。在农村,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被迫迁往城市,成为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家寻求低廉劳动力的基础。在城市,既有的手工业者和小业主因机器大工业而失业沦为贫民,而那些不能自立的穷人的生活处境却进一步恶化。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与以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为核心要素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了以追求物质利益和维护个人自由至上的资本主义精神现象。 2(产业革命的发展及其社会后果 1 8世纪以来的产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的发展,它们共同构成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基石。产业革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准备了一系列基本要素,它们包括:第一,人口的增长与资本的积累;第二,分工的专业化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第三,商品交易的成熟条件,比如铁路枢纽的扩张和港口的发展使客货运输更为便利;第四,法律与政府行政的效力。同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不回的是,1 8世纪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下,政府与企业主在利润分享和劳动力控制方面实现了高度的共识。资本家为追求高额利润,试图将工人工资压到最低。政府为资本家获取利润提供一切充分的法律保护,如针对可能的社会诉求和政治骚乱,英国上层社会也考虑到建立必要的社会救助体系来满足底层穷人的基本需要。这一切都成为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在启蒙时代众多的阐释产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关系以及完整论述自由放任思想的理论中,亚当?斯密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是最有代表性的。而与他同时代的诸多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如约翰?洛克、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杰瑞米?边沁,都对自由放任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他们认为财富是幸福的主要源泉,而保护私人财产是政府的责任之一,对一个自由社会来说,保证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实现平等的唯一途径。因此,每个人都必须依赖自己的努力,并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他们认为,在社会中不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政府不应该通过财富再分配来救助穷人,因为这样会损害国民经济发展。这样,建立一种最低水平的社会救助,并通过渐进的方式来根除贫困问题才是最好的办法。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相信只有追求自我利益才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方式,而过多照顾他人的福利,尤其是为穷人提供过多的救助不仅会阻碍社会的进步,而且这样的努力注定要失败。而到19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被进一步固化。在那个时代里,共同的善(the common good)就是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自我利益的集合,这些认识和经验使个人主义成为当时社会品德的基础。与此同时,自助和幸福最大化原则也成为新工业时代里两个并行的原则,它使英国社会的认识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Fraser,1973)。 英国以及欧洲大陆的产业革命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社会经济基础。产业革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职能的发展进程。产业革命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它也在产生众多的社会问题的同时,。以剥削与压迫等手段来阻碍文明的进 步。产业革命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为日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埋置了一个难以消除的困境:一方面将以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公民演变成依赖工资过活的和处于相对贫困的工人阶级,另一方面又使得以关注穷人生存需要和为脆弱者谋求福利的社会救助制度嵌入到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在19世纪的北美,产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看待与处理社会问题的方式,即政府在建立与发展剩余性的社会福利系统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个人的工作动机与自助意识,将个人的就业与生存和生活改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就业与家庭稳固的前提下,公民自我依赖成为普遍的生活准则。但是,一旦出现大的社会危机的时候,个人的风险抵御能力即会下降,国家的干预不可避免。 3(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福利发展模式的发展 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也为日后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埋下隐患。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工业化的发展促成了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说,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造就了资本家与工人两个社会阶级,并成为左右社会变化的主要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促进了政府管理社会生活的方式的变迁,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社会福利模式的发展。 对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福利扩张的阐释,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公民权理论侧重政治在社会福利发展中的作用;而趋同论则更强调工业化在形成现代社会福利过程中的作用,它认为是技术而非意识形态或文化等因素决定了发达工业 。因此,在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社会后果的社会中的社会结构(Mishra,1981) 理论解释当中,学者们多少都将技术的发展视为现代社会中一种决定性的因素,即它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后果,而社会福利的出现与发展也是注定要应对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然而工业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社会福利的发展,如何解释不同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采取的不同社会福利模式,还有待于研究者进行深入的探索。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英国等西欧国家率先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以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贫困等社会问题为目标,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国家,从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民族的复兴。从本质上看,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是建立在民主政治制度与市场经济这两个基础上,是政治与经济制度双重作用的结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1年石油危机出现,西方福利国家经历了一段经济高速发展、公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和社会稳定的“黄金岁月”。在福利国家内部,社会福利服务模式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大规模介入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迅速发展。在将近30年的平稳发展过程中,尽管不同国家的发展仍存在差距,但总体来看,西方福利国家很明显实现了经济与公民权的双重发展。 (三)福利国家的危机与改革 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石油危机后,福利国家相继陷入经济危机,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劳动力就业市场萧条,失业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同时,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养老保障的需求加大,各国社会开支规模不断上升,对经济发展本身也产生了明显的压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动福利国家发展的政党的政治共识已不复存在。过去基于战争背景及解决随后出现的贫困、失业问题的福利国家的制度框架,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变革的社会观念与新的社会运动和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变得摇摇欲坠。1979年英国撒切尔首相上台执政以及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同时推行削减社会开 支、向社会福利开刀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这样,西方福利国家迅速进入萎缩与改革时期。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莫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与选择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上做出了重大改革。英国改革其国有化经济体系,以私有化方式改变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体制与供给方式,同时政府也通过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福利服务领域,政府试图通过增强志愿部门、 混合福利”的建构,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效率和社区和家庭的作用来强化“ 效果。同时,为减少社会开支并防止穷人滥用福利,政府强化了家计调查制度的实施,严格了社会救助的条件与时限,其后果是贫困者的生活处境进一步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社会排斥现象不断涌现。而在美国,强调政府不干预主义和极力主张公民自由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使社会福利的发展面临历史的低谷,政府通过减税、强调工作价值与传统的伦理价值等来重新塑造福利的新哲学。而在社会保障制度层面,政府将穷人的贫困与心理依赖的品德作为一种政策实践的理论基础,其负面后果是政府的社会开支并未减少,实际用于救助贫困者的资源却在下降,但控制与管理穷人的成本却在不断上升。20世纪80年代以来直至90年代初,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保守的政治思潮下出现了经济衰退和福利紧缩的局面,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Pierson,2001)。 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经济发展的图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加大、文化多样性等社会问题日益凸现,使得西方福利国家不断对其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体制进行改革,这些变革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发展中的助人专业与学科,它必须对社会变迁和新的社会需要做出回应与调整。20世纪末期前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已经对社会工作在知识基础、伦理与实践方法等各个层面产生了重大的挑战,它不仅促使社会工作者思考这一专业的社会责任,也同时思考这一学科的未来前途(Leiby,1997;Allen-Mears&DeRoos,1997)。 二、中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发展 同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由于历史、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等原因而具有其明显的独特性。总体来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福利体制基本是一种低水平、专业化发育不足和覆盖面狭小的剩余性社会福利,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行政管理与社会动员的方式来完成,以满足社会控制的需要,从而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与即时性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民间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发育不足,由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几乎不存在。同时,由于单位制的影响,居民社会生活服务需要基本在单位内部得到满足,社区内自身的服务系统也很欠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刺激了经济的长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改革也导致传统的单位制福利的萎缩和单位对就业者个人责任的减少,企业事业单位包办社会福利服务的局面在改变,而传统的民政体制也面临资源和专业化不足的困境。更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迁,使公民的社会需要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在这一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服务体制,对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做出及时的反应,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社会服务和救助,成为改革时期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任务。 (一)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施了计划经济模式,同时在社会福利方面也形成城乡二元体制。在城镇建立了以就业为基础的单位社会福利制度,而在农村则实行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有限的社会保护机制。一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的单位福利体制和有限的政府救助型社会福利基本上涵盖了绝大多数居民,城镇企事业单位担负着管理并为公民提供相关社会服务的职责,同时也是政府实施社会行政管理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对社会中那些没有就业、缺乏家庭支持的最脆弱的人群,政府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救助和服务。而在广大农村,农民则主要依靠家庭保障,地方政府和社区则承担着对农村“五保户”的基本照顾责任。国家对农村社会福利责任的体现主要集中于特殊时期,比如出现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的情形,政府的集中干预才会表现出来。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及其家庭的经济活力得到提高,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也相应得到增加,但随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对城市就业和社会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对既有的民政福利体制提出了挑战。 由于传统文化、政治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福利的内涵、社会服务的安排与社会政策的制定推行同西方福利国家存在很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为国家权力结构和政府治理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也表现在社会福利政策的运作模式及其同政府的关系特征的差别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发展受到了经济发展政策与政治主导意识的影响,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是受到政治上强调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思想的影响和主导。当然,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发展也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的“单位制福利”,是一种典型的内部再分配的身份制待遇,而少数社会弱势群体被界定为传统的民政对象,他们依靠的是剩余性的、基于有限财政扶持的救助型福利与相关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有了相应改革,社会福利的发展也呈现多元化的局面。由于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和日益增加的社会需要,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服务体制已经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与需要。因此,在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改善经济发展效益的前提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并加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福利体制,民政体制和社会福利服务的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受到政府推动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和社会(市场)需要的双重影响,“社会福利社会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发展社会福利的主要政策纲领。多元化不仅体现为社会福利服务管理体制的变化,也表现在福利单位所有制、资金来源、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更太弹性上。然而,由于中国仍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福利的发展还明显受到旧体制和观念的影响,体制惯性在福利服务推行中表现很突出。同时,市场化机制在福利服务推行过程中并非是完全自由化的,它明显受到来自政府的干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快了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和社会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的改革进程,提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上任以来,政府积极强调并努力推行“以人为本”的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强调要关注人民生活,注重解决与公民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城市贫困、改善公共服务模式和促进就业发展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干预政策。2004年3月中国政府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国家发展和建设纲领,在此基本政策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总体来看,中国自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是影响并推 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我们仍不可忽视政治环境与全球化趋势等因素对国家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政策发展轨迹的影响与制约。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福利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自由主义模式的结果,也是政府、市场和社区(非国家空间的扩张)对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积极回应,这种多元福利主义的发展本质表明了中国社会政策朝向更为实际和务实的方向发展,其中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表明了中国政府积极拓展社会福利服务领域的努力。往前看,中国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的发展模式仍将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目前的社会政策领域改革的优先性更加明显(如医疗改革与养老保障改革等),在政策实践方面表现出更加积极和人本的一面。 (二)社会转型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当前中国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对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速度日益加快,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的速度加快,其改革方式也日益多元化;第二,私营经济的主导性增强,对劳动力就业市场、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频繁增加,对城市就业和社会服务管理产生明显压力;第四,市场机制对公民社会生活影响很深,居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社会需要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第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口增加速度较快,核心家庭已经成为主流家庭模式,未来家庭养老和老年保障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难题。中国在取得经济成功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国有企业发展不景气造成的职工下岗(失业)、城市贫困、农民工就业与生存保障的缺乏、收入差距加大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既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体制产生了压力,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政府对社会问题干预的动机和实践,并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中国过去20多年里发生的社会转型,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后果,也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变革的结果。社会福利制度不仅要满足既有功能的维护,也要回应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民政部加快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措施。同时,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兴起,政府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努力。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探索实践,我国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认识上取得了明显进步,强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都说明同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政府的认识与治理社会的实践能力都有了发展和提高。近年来,我国政府把大力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观作为政府工作的核心指导方针,强调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公平与社会保护,这些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发展社会政策和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契机。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专业实践和职业化体系建设的任务正变得日益重要。 思考题: 1(试述社会福利的内涵与功能。 2(试述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3(试述西方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福利模式变化的影响。 4(试述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
本文档为【社会福利制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7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