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血管造影诊断学

血管造影诊断学

举报
开通vip

血管造影诊断学血管造影诊断学 颈内动脉 根据颈内动脉邻近结构及经过的解剖部位将其分成7个解剖段: 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 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 颈内动脉C1段,颈段, 正常发育 C1段由第III弓动脉发育而来,其它段则为背侧主动脉向颅侧的延伸。 大体解剖 颈内动脉正常在C3~C4或C4~C5平面自颈总动脉分出,第一段可分为:颈动脉球部及颈升段。 颈动脉球(Carotid Bulb) 又称颈动...

血管造影诊断学
血管造影诊断学 颈内动脉 根据颈内动脉邻近结构及经过的解剖部位将其分成7个解剖段: 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 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 颈内动脉C1段,颈段, 正常发育 C1段由第III弓动脉发育而来,其它段则为背侧主动脉向颅侧的延伸。 大体解剖 颈内动脉正常在C3~C4或C4~C5平面自颈总动脉分出,第一段可分为:颈动脉球部及颈升段。 颈动脉球(Carotid Bulb) 又称颈动脉窦,ICA自颈总动脉分出处形成的一明显局部 扩张。其内血流后方为慢而逆向的涡流,前方为加速的滑流, 远侧血流开始为螺旋型,后呈层流。 颈升段 自球部向侧上行于颈动脉间隙内,此间隙内含有颈内动 脉、颈内静脉、淋巴结、节后交感神经及低位颅神经(在鼻咽 部以上有CNs IX~XII,迷走神经通过其全长)。ICA进入颞骨 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颈动脉鞘在颅底内层成为颈动 脉管内膜,外层与颅外的骨膜相融合。 解剖关系 前方:胸锁乳突肌。 后方:颈长肌、颈上交感神经节及迷走神经。 内侧:颈外动脉初位于其内侧,后颈内动脉在颈外动脉内侧行走。咽部粘膜及咽旁间隙。 外侧: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在其外侧偏后,舌下神经、舌咽神经在不同平面位于其外侧。 C1平面横断图:CS颈动脉间隙,MS 腮腺间隙,PPS咽旁间隙RPS咽后间 隙,PVS椎旁间隙,X~XII颅神经, IJV颈内静脉。 分支 无有命名的分支发出。 正常血管造影解剖 左:侧位~右:前后位~颈内动脉起源于颈 外动脉前外侧~上升时跨过颈外动脉主干而 达颈外动脉主干前内侧,黑箭示颈内动脉~ 白箭示颈外动脉, 正常变异 分叉:常见为高位或低位分叉。 部位:常见为内侧起源的颈内动脉,临 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咽后搏动性肿块。 行程:在小儿及成人常见迂曲。 变异 异常起源:少见。 不发育:先天颈内动脉缺如少见,多为单侧。检查颅底可以区分是不发育还是后天性堵 塞:真性不发育时无骨性颈动脉管。 发育低下:弥漫性颈内动脉狭窄多为后天性,伴有血流沽少、夹层动脉瘤、纤维肌发育 不良或节段性狭窄。发育小的颈内动脉常伴有小的骨性颈动脉管。 重复症与有孔异常:重复症与有孔异常是由于丛状胚胎血管不完全融合所致。 异常分支:无分叉的颈段颈动脉,颈外动脉各分支起自颈动脉主干。常伴重要畸形,如 通过中耳的迷行颈内动脉。 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正常情况下胚胎期吻合血管在后交通动脉发育后即退化,而持 续存在至成人,即为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永存的舌下动脉及寰前节间动脉将颈段颈 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连结起来。永存的舌下动脉(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 PHA)为 第二个常见的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一般在C1~C2起源于颈内动脉,向后内弯曲走 向扩大的舌下神经管。寰前节间动脉(proatlantal intersegmental artery, PIA)起源于C2~C3 水平的颈内动脉背侧,I型走向上后外侧,上升至枕寰间隙并通过枕大孔进入颅,发出 同侧的椎动脉。 颈内动脉发育低下:左侧为高分辨率CT示右颈动脉管异常狭小,白箭,~左侧正常,黑箭,~右侧为MRI T1-WI示左颈内动脉正常流空效应~而右侧颈内动脉无流空。 永存原始舌下动脉,PHA,示意图:PHA永存寰间节动脉,PIA,I型:PIA起源起源于颈内动脉,ICA,的后面~通过舌于ICA~在第一椎间隙上行~在寰椎上方下神经管,HC,而不经过枕骨大孔,FM,~与椎动脉,VA,相连~经FM进入颅内~供血给基底动脉,BA,~后交通动脉缺如。同时PIA为枕动脉,OA,的起源。 左颈总动脉造影示:永存舌下动脉,黑箭, 永存寰前节间动脉,黑箭, 颈内动脉C2段,岩段, 正常发育 胚胎期背侧主动脉向颅内延伸而来,以下相同。 大体解剖 颈内动脉C2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包裹在静脉丛及颈交感神经丛之中,分垂直段及水平段,交界处为膝部,水平段长度为垂直段(10mm)的2倍。 解剖关系 后方:进入颈动脉管后方为颈静脉窝及颈内静脉。颞骨内后方为鼓室及耳蜗,ICA与鼓 室正常为一薄骨板隔开,儿童呈筛状,老人则常被吸收。 上方:膝状神经节及耳蜗位于水平段上方,岩浅大神经与其平行位于外侧。 下方:在破裂孔上方。 外侧:在茎突内侧进入颈动脉管,咽鼓管位于C2水平段外侧。 内侧:进入海绵窦时,岩下窦位于岩段ICA内侧。 ICA—C2段及其分支与邻近结构图解:ICA进入颈动脉管时~颈内静脉,IJV,在其后方~咽鼓管,ET,在其外侧~后膝位于耳蜗下前方~可见颈鼓动脉,CTA,及翼管动脉,VA,。 ICA—C3段很短~自颈动脉管的颅内开口至岩石韧带,未标出,。PTPF:翼腭窝~IMA:上颌动脉~SOF:眶上裂~OC:视神经管~SPG蝶腭神经节~GSPN:岩大浅神经~CT:鼓索~II~XII为颅神经。 分支 翼管动脉(Vidian Artery):起源于颈内动脉C2水平段刚出颞骨时,通过破裂孔前下 行与颈外动脉的分支吻合。 颈鼓动脉(Caroticotympanic Arery):为舌骨动脉的残余,起自颈内动脉膝部,上行经 镫骨供血给中耳腔,与咽升动脉的分支—鼓室下动脉吻合。 正常血管造影解剖 左:侧位,右前后位。颈内动脉岩段 如倒“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 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 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异常 迷行岩段颈内动脉:临床表现为鼓膜 后搏动性肿块,在外耳道后方进入颞 骨,在面神经管与颈静脉球之间上升, 进入中耳腔后向外前急剧成角,再转 向内进入颈动脉管水平段。 永存镫骨动脉(persistent stapedial artery, PSA):起自垂直段,穿过镫骨的闭孔行走, 自耳蜗岬上的骨管走出跨过镫骨底板,经过扩大的面神经管鼓室段,止于中颅窝成为脑 膜中动脉。 永存耳动脉(persistent otic artery, POA):极少见。 颈内动脉岩段经过中耳呈一迷行的颈内动脉,aICA,~垂直段缺如~膝部截然成角通过扩大的鼓室下小管~造影见膝部异常向后外迂曲,大黑箭,。 颈内动脉C3段,破裂孔段, 大体解剖 起于岩骨颈动脉管颅口终段,在破裂孔上方行走,围绕一层骨膜及纤维软骨组织而形成一封闭的底及一开放的顶,从顶走出后,沿蝶骨底的颈动脉沟上升,止于岩舌韧带(蝶骨舌与后方岩尖之间的骨膜反折)。 解剖关系 包绕静脉丛及颈自主神经丛。被覆三叉神经节,外侧为岩浅大神经,位于破裂孔上方。 通常没有分支 血管造影解剖 岩舌韧带大约在C4后膝部下1cm。 颈内动脉C4段,海绵窦段, 大体解剖 颈内动脉C4段开始于岩石韧带上缘。分三个亚段:后升部或垂直部;较长的水平段;较短的前垂直部,相连接部形成微圆的弯曲,称为后膝部及前膝部。C4段向上穿过硬脑膜环而出海绵窦。 解剖关系 主要由海绵窦内相互沟通的静丛及节后交感神经丛包绕。 外侧:三叉神经节覆盖C3及C4段后部,由硬脑膜层隔开,此层形成Meckle腔的底。 前方有III、IV、VI眼组神经,其中只有外展神经(VI)位于海绵窦内,余经颈内动脉 海绵窦段外侧通过,并位于硬膜壁内。C4段由前床突内侧出海绵窦。 内侧:为蝶窦,分隔为窦的骨板,2/3厚度不足1mm,偶可仅为一层骨膜。 上方:为海绵窦的硬膜及小脑幕形成的硬膜环。 下方:蝶骨底的颈动脉沟,外下方为三叉神经的第1及2支。 前方:视神经管及前床突。 远侧颈内动脉侧位图 解:PL:C4段始于岩舌 韧带~C5段位于近侧硬 膜环,PDR,及远侧硬膜 环,DDR,之间~同时显 示C6及C7段。GG:半 月神经节~GSPN:岩浅 大神经~FL:破裂孔~ FO:卵圆孔~FR:圆孔~ PTPF:翼腭窝~SOF眶上 裂~PC:翼管~OC:视 神经孔~IMA:上颌内动 脉~VA:翼管动脉~MHT: 脑膜垂体干~PCoA:后 交通动脉~ILT:下外干。 ICA海绵窦段冠状面图解: III~VI:颅神经~FO:圆孔~ MC:Meckel腔~GG:半月神 经节~AC:前床突~SS:蝶窦 分支 后干:又名脑膜垂体动 脉,起源于后膝,再分为 垂体下动脉、小脑幕缘动 脉及斜坡支。 外干:又称下外干,起源 于水平部,分支供血3, 4,6颅神经和三叉神经 节、海绵窦硬膜。并与上 颌动脉有重要的吻合支。 内侧支:供血脑垂体。 正常血管造影解剖 正常变异 过度迂曲及旁正中(接吻式)颈内动脉 异常 永存三叉动脉: 侧位及前后位示海绵窦段~大黑箭示后膝部~小黑箭示前膝部。 常规血管造影及MRA示PTA。 颈内动脉C5段,床突段, 大体解剖 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颈内动脉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一硬膜间结构。 解剖关系 外侧:前床突。 内侧:蝶骨底的颈动脉沟。 上方:硬膜。 ICAC5~C7段图解:虚线示近侧及远侧硬膜环~ON:视神经~OA:眼动脉~箭头示眼动脉眶外分支~CRA:视网膜中央动脉~CIL:睫状动脉~ETH:筛窦动脉~AFA:大脑镰前动脉~RMA:脑膜返动脉~MUSC:肌支~SHA:垂体上动脉~PCoA:后交通支动脉~ACA:大脑前动脉~MCA:大脑中动脉。 分支,通常没有可看到的分支, 正常血管造影解剖 ICAC5~C7段侧位及稍前斜位图解: 1( 眼动脉,白箭示跨过视神经时成 角, 2( 眼动脉眼支 3( 眼动脉眶支 4( 大脑镰前动脉 5( 泪腺动脉 6( 肌支 7( 筛前动脉 8( 脉络膜前动脉 ICAC5~C7段侧位及稍前斜位图 解: 1( 眼动脉,白箭示跨过视神经 时成角, 2( 眼动脉眼支 3( 眼动脉眶支 4( 大脑镰前动脉 5( 泪腺动脉 6( 肌支 7( 筛前动脉 8( 脉络膜前动脉 颈内动脉C6段,眼段, 大体解剖 起自远侧硬膜环,终于后交通动脉起点近侧。 解剖关系 外侧:远侧硬膜环。 内侧:鞍上蛛网膜下间隙内的脑脊液。 上方:视神经在其内上方通过。 下方:蝶窦在其前下方,视神经鞘与蝶窦间骨板厚度不到0.5mm。 前方:眼动脉起自其前上缘,并在视神经外下穿过视神经管进入眼眶。 分支 眼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的前面,初位于视神经外下方、动脉及外展神经内侧,然后在 视神经和上直肌之间通过,分为:眼支,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体动脉,供血视网膜 及脉络膜;眶支,泪腺动脉及无名肌支(供血眼外肌及眶部骨膜),泪腺动脉供血泪腺 及结膜,其重要的分支为脑膜返动脉,向后穿过眶上裂与脑膜中动脉的分支吻合;眶外 支,眶上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鼻背动脉、睑动脉、额内动脉及滑车上动脉。这 些动脉与颈外动脉有广泛的吻合支,其中筛前动脉发出大脑镰前动脉,供血大脑镰。 垂体上动脉:起自C6段后内面,供血垂体前叶、垂体柄、视神经及视交叉。其大多数 为单一的主干(SHA)。 正常血管造影解剖 颈内动脉C7段—交通段 大体解剖 自后交通动脉起点近侧起,于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止。 解剖关系 于视神经及动眼神经之间通过,视神经在颈内动脉上方。在前穿质之下终于大脑侧裂的内端。 分支 后交通动脉(PCoA):起自颈内动脉的背侧,向后行于动眼神经上方,与大脑后动脉 吻合,途中发出数小分支:丘脑前穿动脉,供血内丘脑及第III脑室壁。 脉络膜前动脉(AChA):起自颈内动脉后面,后交通动脉起点上方,近侧脑池段自其 起点在视束下行走,并向上内走向颞叶钩部,转向外方通过脚间池,绕过大脑脚走向外 侧膝状体。然后陡然成角通过脉络裂进入颞角。远侧段始于脉络裂,绕过丘脑后垫状隆 起。供血前外的纹状体和后内的丘脑之间的弧形区: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 及颞叶内侧。 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见后述。 脉络膜前动脉,AChA,及脉络膜后 动脉侧位图解:小箭示脉络膜前动 脉脑池段~大黑箭示脉络丛点~为 AChA进入颞角脉络裂处。 1( 脉络膜前动脉 2( 脉络膜后内动脉 3( 脉络膜后外动脉 正常血管造影 正常变异 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缺如或发育低下,后交通动脉给大脑后动脉支配的全部区域,称为大脑中动脉胚胎来源。 异常 少见情况下AChA起源于PCoA近侧,动脉瘤手术时须注意。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纵行密线表示, Willis环 大体解剖 颈内动脉:2个终末的ICA及大脑前动脉是Willis环的组成部分,而大脑中动脉则不是。 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或A1段参与。 前交通动脉:连接两侧A1段。 后交通动脉:为前方颈内动脉循环与后方椎基底动脉循环间的主要吻合支。 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交通前段或P1段参与。 解剖关系 位于脚间池和鞍上池内,蝶鞍上方。 上方:下丘脑及第三脑室视隐窝下方。视束在后交通动脉上方走过,A1段在前穿质及直回下方。 下方:脑垂体、鞍隔、蝶骨底均在Willis环下方,动眼神经在后交通动脉下斜向前行。A1段自起点开始即在视神经上方走向内侧,ACoA位于视交叉或视神经上方。 后方:基底动脉分叉位于脚间窝内,中脑前方。 外侧:小脑幕切迹及颞叶位于环的外侧。 内侧:Willis环绕垂体柄及乳头体。 Willis环上方观图解:A1大脑前动脉 水平段,交通前段,~A2:大脑前动脉 垂直段,交通后段,~P1:大脑后动脉 水平段,交通前段~P2:PCA环池段~ SCA:小脑上动脉~OA:眼动脉~ON: 视神经~I:漏斗~CNIII动眼神经~ CNIV:滑车神经~虚线示小脑幕切迹。 正常血管造影 正常变异 Willis环的变异常见,尤其在环的 后部,这些变异多数没有意义,唯一 例外的是后交通动脉小或缺如,在颈 内动脉闭塞的病人可引起缺血性脑梗 塞。 A1段发育低下或缺如 前交通动脉变异:多血管通道 后交通动脉发育低下或缺如 后交通动脉漏斗 大脑后动脉胚胎起源 P1段发育低下或缺如 变异 Wills环变异常见,但真正异常少见。异常的Willis并发颅内动脉瘤较高。 MRA,颏顶位,:右侧PCoA缺如~左侧PCoA发育低下 血管造影斜位示Willis环 1( 颈内动脉 2( 大脑前动脉A1段 3( 前交通动脉 4( 后交通动脉 5( 基底动脉 6( 大脑后动脉P1段 Willis环及其常见变异图解: A( 完整Willis环 B( 一侧或双侧PCoA发育低 下或缺如。 C( A1段发育低下或缺如。 D( 大脑后动脉胚胎起源~伴 P1段发育低下。 E( 单侧性颈内动脉~PCA胚 胎起源~A1段及P1段缺如。 F( 多通道的前交通动脉。 G( 有孔型前交通动脉。 H( 前交通动脉缺如。 Wills环穿支 大脑前动脉:内豆纹动脉及 Heubner返动脉,供血尾状核头 部、内囊前肢及部分基底节。 前交通动脉:供血视交叉上表 面及下丘脑前部,重要的供血 区有胼胝体一部分,穹窿柱、 嗅旁区、终板及下丘脑。 后交通动脉:前丘脑穿动脉供 血给部分丘脑、内囊的豆下部 及视束。 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后丘 脑穿动脉及丘脑膝状体动脉, 供血给中脑及丘脑。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黑箭所示 大脑前动脉 ACA常用的分段法 A1=水平或交通前段 A2=垂直或交通后段 A3=远侧ACA及脑皮层支 大脑前动脉近侧段(A1及A2段) 大体解剖 ICA在前穿质下分叉形成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 A1段:又名交通前段,自起点水平延伸至与ACoA的会合点。 A2段:又名交通后段,此段自ACoA垂直延伸至胼胝体膝部。 解剖关系 1( A1段位视交叉或视神经之上, 前穿质之下。 2( ACA-ACoA交界处位于半球间 裂内或稍下方。 3( A2段在半球间裂内向上弯曲, 在终板及胼胝体嘴部之前。 大脑前动脉及其分支前后位图解: A1:水平段或交通前段~A2:垂直 段或交通后段~mLSAs:正中豆纹 动脉~RAH:Heubner返动脉~大 黑箭示血管分水岭区~小黑箭示胼 周动脉~如微笑状~空箭示胼缘动 脉~如小胡子 分支 近侧ACA有两个穿支数个皮层支。 穿支:A1段发出1~12支内侧豆纹动脉,向后上经前穿质供血给大脑前基底部,小的穿 支向下供血视交叉及视神经,A2段穿支供血给胼胝体膝部、透明隔及穹窿柱。 Heubner返动脉(RAH):ACA最大及最长的穿支,起源于A2段(34%~50%)、A1段 (17%~45%)、ACoA(5%~20%)。RAH自其起点即返折向后成一锐角。 皮层分支:正常从A2段分出2-3支眼眶支、额支(额极动脉)。 大脑半球内侧面图解: 1( ACA A2段 2( 眶额动脉 3( 额极动脉 4( 胼周动脉 5( 胼缘动脉 6( 胼胝体压部支 供血范围及吻合 穿支:尾状核头、壳核和苍白球的前内部,内囊前肢的下内面、胼胝体嘴及部分前连合。 皮层支:眼眶支供血给嗅球、嗅束、直回及眶内回。额支供血给额极的腹内面及一片长 数厘米达额叶凸面的脑实质。 吻合支:ACA-ACoA复合体。 正常血管造影 前后位示:ACA A1段 侧位示:ACA A2段 正常变异 A1段发育低下 异常 异常的大脑前动脉起源:起源于视神经之下。 双半球大脑前动脉:一侧A2段发育低下,另一侧A2段分为数支供血双侧大脑半球。 奇大脑前动脉:为单一ACA,偶然发现而无临床意义。 多通道型大脑前动脉:2支以上的A2段。 永存嗅动脉:此种变异常伴随动脉瘤的发病率升高。 迷走支:可有眼动脉及副大脑中动脉起自A1段。 颈内动脉斜位:示单一ACA,大箭,小箭示一 很小的A2段 大脑前动脉远侧段(A3至A5段) 大体解剖 A3段:绕胼胝体膝部行走。 A4及A5段:在胼胝体上方行走。 解剖关系 1( A3段绕胼胝体膝部弯行。 2( 当其在胼胝体上方行走时,远侧ACA 在大脑镰下缘下方。 3( 起于远侧ACA的大脑皮层支沿半球 内侧面及大脑镰之间行走。 图示ACA远侧支与大脑镰及胼胝体关 系。 分支 胼周动脉:为主干继续,在胼 胝体上方行走。 胼缘动脉:在扣带沟内后行。 顶支:最后最远的一组分支,供血楔前区及邻近的脑凸部以及胼胝体以上大脑半球 内侧面。 供血范围 ACA供血大脑内侧面的前2/3及向大脑凸面延伸一小片皮质带。 正常血管造影 ACA前后位: ACA侧位,椎动脉造影,: 1. ACA A2段 1( ACA A2段 2. 胼周动脉 2( 眶额支 3. 胼缘动脉 3( 额极动脉 4. 皮层支 4( 胼周动脉 5( 胼缘动脉 变异及异常 正常变异:最常见的为一侧远侧ACA发出分支至对侧大脑半球内侧面。 异常:有报道远侧ACA之间有一不常见交通支,名为前交通上动脉,使动脉瘤的发病率 增高。 大脑中动脉 MCA分段: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 大脑中动脉近侧段(M1及M2段) 大体解剖 MCA为ICA两终末支中较大的一支,在起点处管径约为ACA两倍。 M1段:自起点延伸至外侧裂,包含分叉前段及分叉后段,分叉前段为单一主干,走于 前穿质之下。MCA距其起点约10~12mm处分叉,到达膝部之前几乎水平行走,双分叉 占78%,三分叉占12%,仅10%的病例分成多干。MCA近岛阈处转向上,形成膝部。 M2段:始于膝部,包括6~8支位于脑岛上方,终于环状沟顶端的大的主支动脉。 解剖关系 1( 起自ICA的分叉部,靠近侧裂内端。 2( M1段在视交叉我侧,嗅三角之后。 3( M1段在前穿质(APS)之下水平行走。 4( 在岛阈处,M1段凸向后上形成膝部而终结。 5( M2段有6~8个主干动脉在侧裂内行走于脑岛之上。M2终于侧裂顶部到达环状沟的终端。 大脑中动脉及其分 段前后位图解:FPO 为额顶叶岛盖,TO 为颞叶岛盖,I为脑 岛。 1( 颈内动脉 2( 大脑前动脉 3( Heubner返动脉 4( 颞前动脉 5( 外侧豆纹动脉 6( MCA分叉处 7( MCA膝部 8( 侧裂顶部 分支 穿支:名为豆纹动脉起自M1段,向上行通过前穿质供血给基底节及其他脑深部结构。豆纹动脉分为较小的内侧组,供血豆状核尾状核及内囊;较大的外侧组,在外囊内弯曲上行达豆状核之上,转而向内侧,供血尾状核。 皮层支:颞前动脉,起于M1段分叉之前,直接向前下绕过颞叶尖端,不进入侧裂。 MCA分支图解: 1( 颞前动脉 2( 眶额动脉 3( 岛盖动脉 4( 中央沟动脉 5( 顶后动脉 6( 角回动脉 7( 颞后动脉 供血范围 (见后述) 正常血管造影 MCA最后皮层支转向下外走出侧裂的最高及最内侧点称为血管造影的侧裂点,前后位时两侧应位于相似位置。侧裂三角:上缘为脑岛各袢顶端的切线,后下缘为MCA主干,前缘为脑岛各袢最前升支。 前后位: 1( M1分叉前段 2( M1分叉后段 3( MCA膝部 4(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 脉, 5( M2段 6( M3段 7( M4段 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 裂点, 9( 脉络膜前动脉 斜位: 1( ACA A1段 2( MCA M1分叉前段 3( MCA M1分叉前段 4( MCA膝部 5( MCA M2段 6( 内侧豆纹动脉 7( 外侧豆纹动脉 8( Heubner返动脉 右图示M2段侧裂袢顶 正常解剖变异及异常 正常变异:MCA三分叉, 提前分叉,大的颞前动脉, 不可误认为副MCA(动脉 瘤高发生率的异常)。 异常:MCA发育低下或不 发育少见;MCA重复症发 生在ICA终末分支之前, 与MCA主干平行,供血给 前颞叶;副大脑中动脉(Acc MCA)是一支起源于ACA的MCA并平行于M1段,供血给额叶前下部。MCA异常 及Acc MCA可并发动脉瘤形成。其他少见的为MCA部分重复症或有孔型MCA、MCA 起源异常及单一不分叉的MCA。 大脑中动脉岛盖段(M3段) 大体解剖 M3段起自环状沟的顶部,终于侧裂表面。 解剖关系 由额、颞、顶叶岛盖覆盖。 分支 前皮层分支:眶额动脉及额前动脉 中央皮层分支:中央前沟动脉、中央沟动脉及中央后沟动脉(顶前动脉) 后皮层分支:顶后动脉、角回动脉、颞枕动脉及颞动脉(颞后、颞内、颞前及颞极) 供血范围 大脑外侧表面大部及颞前叶 正常解剖变异及异常 皮层分支及供血范围常见变异,真正异常少见。 正常血管造影 大脑中动脉皮层支(M4段) 大体解剖 始于侧裂表面,行向前、后、下。 分支 MCA有6~8个主干动脉,每一主干动脉再分1~5支皮层支,可分成前、中、后三组。 前组分支:眶额动脉供血额时下表现;额前动脉分出蜡烛台形分支,围绕额岛盖到达额 叶凸面,供血侧裂三角之前的额时外侧面。 中间组分:中央前沟动脉出现于顶叶岛盖前缘,向上行;中央沟动脉在中央前沟及中央 沟之间行走;顶前动脉(中央后沟动脉)沿中央后沟走行,后行于顶内沟。 后组分支:供血大部分顶叶及部分颞叶及枕叶。顶后动脉在侧裂后端跨过半球凸面,走 向后上,标出缘上回的前缘;角回动脉是MCA主要终支,最后离开侧裂,并跨过颞横 回;颞枕动脉在颞上沟内后行,供血颞上回,分支供血枕叶外侧面;颞后动脉横过颞上 回,呈发卡样升降然后进入颞上沟;颞中部(颞内)动脉横过颞上回到相应的脑沟内, 然后横跨过颞中回终于颞下沟;颞前动脉通常为M1段的分支,供血颞上、中、下回的 前外部;颞极动脉供血颞极。 血管分布及吻合 中央穿支:豆纹分支供血给无名质(Substantia innominata)、前连合的外侧面、壳核大 部、苍白球的外侧部、内囊的上半、附近放射冠以及尾状核体及头部(前下部除外)、 部分视放射及大脑上纵束。 皮层支:见图 吻合支:皮层支终止于分水岭区,在此区有软膜吻合小支与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相 应的血管吻合。 正常血管造影 正常变异及异常 皮层支变异很大,但真正异常少见。 大脑后动脉 PCA在解剖学上可分为4段:P1段=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P4=距裂段。 大脑后动脉近侧段(P1、P2段) 大体解剖 大脑后动脉在中脑腹侧起自基底动脉终末的分叉处,位于脚间池或鞍上池。 P1段:自基底动脉分叉部至与后交通动脉会合处。 P2段:自PCoA及PCA交界处至中脑后方,在小脑幕上方绕过大脑脚,与视束及基底 静脉平行。 解剖关系 1( 位于动眼神经上方。 2( 在小脑幕切迹及视束内侧走行,后行于小脑幕上方。 3( 行于枕叶及后颞叶下方。 大脑后动脉上面观:小脑幕切迹位置用单 虚线标出 1( 大脑脚穿支 2( 后交通动脉 3( 基底动脉 4( 动眼神经 5( 滑车神经 6( 脉络膜后动脉 7( 颞支 8( 距裂动脉及顶枕动脉,双虚线, 分支 PCA分出三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 及脉络丛支及大脑支。 中央支 丘脑穿动脉(PTPA):起于P1段,通过后穿质入脑。 丘脑膝状体动脉(TGA):起于P2段。 大脑脚穿动脉(PPA):起于P2段,直接进入大脑脚。 脑室及脉络丛分支 脉络膜后内动脉(MPChA):起自P2段,绕过脑干转向上内前行进入介于两侧丘之间 的第三脑室顶,通过室间孔进入侧脑室的脉络丛。 脉络膜后外动脉(LPCha):起自P2段,向外行,穿过脉络裂进入颞角及侧脑室三角区 的脉络丛内。 大脑分支 颞前动脉:始于P2段,在海马回下前外行。 颞后动脉:起自P2面的中部,沿海马回向后外方行走。 大脑后动脉近侧段解剖图解: 1( 基底动脉 2( 后交通动脉 3( PCA P1段 4( 穿支 5( P2段 6( 小脑上动脉 7( 基底动脉的脑桥支 8( 颞前动脉 9( 颞后动脉 近侧大脑后动脉图解: 1( 前丘脑穿动脉 2( 后丘脑穿动脉及丘脑膝状体动脉 3( 脉络膜后内动脉 4( 脉络膜后外动脉 5( 颞前动脉 6( 颞后动脉 7( 顶枕动脉 8( 距裂动脉 9( 胼胝体压部动脉 血管分布及吻合 见后述 正常血管造影 椎动脉造影侧位: 1( PCA P1段 2( P2段 3( 颞前动脉 4( 颞后动脉 5( 穿支 6( 脉络膜后内动脉 7( 脉络膜后外动脉 8( 胼胝体压部动脉 9( 顶枕动脉 10( 距裂动脉 椎动脉造影前后位: 1( 丘脑穿动脉 2( PCA P1段 3( PCA P2段 4( 颞下动脉 5( 顶枕动脉 6( 距裂动脉 正常变异及异常 正常变异:PCA的近侧段左 右不对称、胚胎型PCA。 异常:永存颈动脉—基底动 脉吻合、皮层支异常起源。 大脑后动脉远侧段(P3及P4段) 大体解剖 P3段:自四叠体延至距状裂。 P4段:为PCA在距裂内的终支,包括远侧PCA的皮层分支。 解剖关系 远侧PCA通常分布于小脑幕切迹之上及外侧膝状体之下。 分支 内侧分支:名为枕内动脉,分成两主支,即顶枕动脉与距裂动脉。POA在顶枕沟内沿 枕叶内侧面向后行,供血顶枕沟邻近脑组织。CA在距裂沟内后行到达视皮质。内侧PCA 分出一组胼胝体压部动脉,与来自ACA的胼周分支吻合。 外侧分支:名为枕外动脉,分现颞下前、中、后动脉,供血颞叶下面。 大脑后动脉远侧分支: 1( 颞前动脉 2( 颞后动脉 3( 枕外动脉 4( 颞下前动脉 5( 颞下中动脉 6( 颞下后动脉 7( 胼胝体压部动脉 8( 枕内动脉 9( 顶枕动脉 10( 距裂动脉 供血范围及吻合 中央支:后丘脑穿动脉供血给脑中央基底大部,包括丘脑大部、下丘脑、内囊后后部, 以及中脑的一部分;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给丘脑后垫状隆起、膝状体及丘脑底部;大脑 脚穿动脉供血给中脑。 脉络膜及脑室支:脉络膜后内动脉供血给第3脑室脉络丛及丘脑内侧部;脉络膜后外动 脉供血给脉络丛,同时发出小支供血大脑脚、后连合、穹隆、部分丘脑及尾状核体部。 胼胝体压部分支:供血胼胝体后部及压部,并与ACA相应血管相吻合。 皮层分支:顶枕动脉和距裂动脉供血给后1/3大脑、顶叶的一部分及枕叶大部,颞叶下 面除前端外均为大脑后动脉的颞叶分支供血。 吻合:于分水岭区与MCA、ACA相对应的血管吻合。 大脑后动脉穿支供血范围 皮层分支的血管供血范围,网格线为通常供血范围, 正常血管造影 见上 椎基底动脉 椎动脉 大体解剖 V1(骨外)段:起自锁骨下动脉的上方,向上进入颈6横突孔。 V2(椎间孔段):通过C6至C3的横突孔,呈倒L形通过C2,上行再转向外出枢椎, 再转而上行通过C1横突孔。 V3(脊椎外)段:自走出C1并止于穿硬脑膜处。 V4(硬膜内段):先向前内走以过枕骨大孔,然后在斜坡下部后方走向内上,在脑桥及 延髓交界处合并形成基底动脉。 解剖关系 1( 在前斜角肌及颈总动脉后方通过。 2( 通过除C7以外的颈椎横突孔。 3( 自C1走出弯向后方,经寰椎后弓的上方。 4( 在枕大孔进入颅后窝,经舌下神经之前。 近侧椎动脉段解剖,A侧位,B前后位,C颏顶位,:在C2转向外呈一倒L形~自C1走向后围绕寰枕关节~后急剧向前上进入枕大孔入颅。 1( 骨外段,V1, 2( 横突孔段,V2, 3( 椎外段,V3, 4( 硬膜内段,V4, 5( 枕骨髁的大概位置 分支 颈部分支:主要发出各椎间隙肌支及脊髓支。 脑膜分支:自远侧颅外VA来的脑膜前、后(较大)分支供血给颅后窝的部分硬膜。 颅内分支:包括数支小脑膜动脉、脊髓后动脉及脊髓前动脉、穿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自椎动脉,走向舌咽、迷走及副神经根之间。主干可分成4段2个袢。第1段(延髓前段)在延髓池内向后外走行,并从橄榄体下端绕过。第2段(延髓外段)在小脑延髓裂内继续后行,并在延髓尾侧卷曲,形成第1袢。第3段(延髓后段)到达延髓后缘,并在后髓帆内上升。第4段(小脑扁桃体上段)在扁桃体上方行走,并形成第2袢。在袢顶部分成扁桃体半球支及小脑蚓部支。 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解剖,侧 位,: 1( 左椎动脉 2( 脑膜后动脉 3( 小脑后下动脉 4( 基底动脉 5( 小脑前下动脉 6( 脑桥外侧支 7( 小脑上动脉,SCA, 8( 大脑后动脉 9( 小脑半球支大水平裂 10( SCA的小脑半球分支 11( 小脑蚓上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解剖,前 后位,: 1( 右椎动脉 2( 左椎动脉 3( 脊髓前动脉 4( 小脑后下动脉 5( 基底动脉 6( 小脑前下动脉 7( 脑桥外侧支 8( 小脑上动脉,SCA, 9( 大脑后动脉 10( 后交通动脉 11( 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解剖,侧位,: 1( PICA的延髓段 2( PICA的延髓外侧段,尾侧袢, 3( PICA的延髓后段 4( PICA的脉络膜分支 5( PICA的扁桃体上段 6( PICA的半球及蚓部分支 7( PICA的扁桃体支 8( 小脑前下动脉 9( 小脑上动脉的上蚓支 10( 脊髓前动脉 供血范围 见基底动脉部分。 正常血管造影 左椎动脉示V2,横突孔,及V3,脊髓外,段: A前后位:两白圈示向外成L形~白箭示V2B侧位:弯箭示VA弯向前上的发卡形。 段发出的脊髓支及肌支~黑点圈示枕大孔。 左椎动脉造影示PICA: 1( 延髓前及延髓外侧段 2( PICA的尾袢 3( 延髓后段 4( 扁桃体上段 5( 半球分支 正常变异及异常 正常变异 两侧椎动脉的相对大小变化甚大,绝大部分左侧较右侧大。 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共干。 PICA起源于颅外椎动脉。 重复PICA。 异常 椎动脉起源异常:多见起源于主动脉弓。 重复及有孔型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大体解剖 BA由左右椎动脉汇合而成,终末分支多在脚间池,正常管径为3~4mm,平均长32mm。 解剖关系 1( BA在脑桥前的正中沟内。 2( 位于斜坡之后。 3( 在桥前池内上行。 4( 在脑桥下缘的外展神经之间及脑桥上部的动眼神经之间行走。 分支 迷路(内耳道)动脉:迷路动脉细长,直接起自BA或小脑上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Las 伴随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进入内耳道。 穿支:有两组重要的脑桥穿支,即正中及正中旁支、外侧支。 小脑动脉:小脑前下动脉(AICAs)是三支小脑动脉中最小的一支,向后下外跨过脑桥, 在小脑脑桥角池,位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腹侧及内侧,供血小脑前外侧。小脑上动脉 (SCA)最为恒定,SCA起于基底动脉分叉前方,在动眼神经下向后外走,再在滑车神经 下方及三叉神经上方绕过大脑脚后行。SCA有两个主要终支,即外侧支,供血小脑半 球、小脑上脚、部分脑桥臂;内侧支供血小脑半球的上内面及上蚓部。 大脑后动脉:见前述。 血管分布、吻合及血流模式 脑干:椎动脉V4段及其分支供血给外侧延髓;基底动脉的穿支供血给中央部延髓;脑 桥血供来自基底动脉正中旁及回旋动脉,上部脑桥由SCA分支供血;大脑脚由PCA及 SCA分支供血。 小脑半球及蚓部:小脑的三个面是小脑幕部或上面、岩面(向前面向岩骨)及后面或枕 部。SCA供血小脑上面及上蚓部,PICA供血给小脑的后、下面及上蚓部,AICA供血 岩面。 吻合支:颅外椎动脉的肌支与枕动脉及咽升动脉的肌支之间有吻合支。小脑三支动脉在 半球面及蚓部相吻合。 血流模式:80%基动脉内有椎动脉血流不相混现象,形成平行流动模式,余为螺旋流动。 正常血管造影 左侧椎动脉造影前后位: 1( 基底动脉 2( 左小脑前下动脉 3( 左小脑后下动脉 4( 右AICA-PICA干 5( 左PICA 6( PICA半球支 7( 小脑上动脉 8( SCA的蚓支 9( 小脑上动脉半球支 正常变异、异常 正常变异 AICA与PICA共干;副AICA代替部分PICA供血区。 变异 重复及有孔型基底动脉;永存性胚胎型交通异常 颅外静脉及硬膜静脉窦 颅外静脉 正常大体解剖及关系 头皮及导静脉 头皮静脉经过导静脉与颅硬膜 静脉窦相联结。 眼眶静脉 通过眼上静脉(SOV)及眼下静 脉(IOV)向后引流,形成一短 的共同静脉汇入海绵窦。 面静脉 面前静脉起自睑内角处,斜下行 跨过面部、咬肌,绕过下颌骨, 沿途接受眶、唇、面肌和颏下的 属支。面静脉经面深静脉及翼静 脉丛,以及经内眦静脉及眼静脉 与海绵窦相沟通。 面深静脉将面前静脉与翼静脉 丛连通。 翼静脉丛位于颞肌及翼外肌之 间,接受腭部、颞深部咬肌、颊 部、牙齿及眼眶的属支,并通过 蝶骨底的导静脉与海绵窦及其颅面静脉丛的解剖: 他颅内静脉有广泛的吻合,翼丛1( 上矢状窦 13( 眼下静脉 向后引流于一短干,即上颌静2( 下矢状窦 14( 内眦静脉 脉,再与颞浅静脉相联合形成下3( 直窦 15( 面前静脉 颌后静脉,引流至颈内静脉。 4( 横窦 16( 面深静脉 面前静脉与颏下静脉汇合形成5( 乙状窦 17( 翼静脉丛 面总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6( 枕窦 18( 咽后静脉丛 7( 海绵窦 19( 面后静脉 颈部静脉 8( 岩上窦 20( 面总静脉 颈外静脉(EJV)为下颌后静脉9( 岩下窦 21( 颈内静脉 一较小属支与耳后静脉各节段10( 导静脉 22( 颈外静脉 形成。接受头皮、耳廓、面深部11( 额头皮静23( 椎静脉 结构的属支,横跨胸锁乳突肌下24( 锁骨下静脉 脉 降,终于锁骨下静脉。 12( 眼上静脉 颈内静脉(IJV)接受颅骨、脑 及颈大部的血液,为乙状窦尾侧 延续,始于颈静脉窝,于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后外侧下行,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为头臂静脉,其属支有面总静脉、岩下窦(IPS)及舌、咽、甲状腺静脉。胸导管开口于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 椎静脉丛起自颅椎静脉丛及颈部肌肉的多数属支,在枕骨下区形成,围绕椎动脉在横窦孔内下行。它通过髁后导静脉与乙状窦相连。 颅底硬膜窦解剖~A上面观~B侧面 观: 1( 前海绵间窦 2( 海绵窦 3( 后海绵间窦 4( 基底丛 5( 眼上静脉 6( 蝶顶窦 7( 卵圆孔丛 8( 翼丛 9( 岩上窦 10( 岩下窦 11( 颈内静脉 12( 乙状窦 13( 横窦 14( 眼下静脉 正常血管造影 右颈内动脉造影静脉期,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示颅静脉: 1( 硬膜窦膨出 2( 头皮静脉 3( 眼上静脉 4( 内眦静脉 5( 面前静脉 6( 面后静脉 7( 颈内静脉球及静脉 8( 导静脉 9( 枕下静脉 10( 椎静脉丛 11( 颈外静脉 岩下窦取血时造影,上为侧位~下为前后位,示颅底静脉窦及静脉丛: 1( 岩下窦 2( 斜坡静脉丛 3( 海绵窦 4( 海绵间窦 5( 岩上窦 6( 眼上静脉 7( 蝶顶窦 8( 翼静脉丛 9( 枕下及椎静脉丛 板障静脉 大体解剖及关系 板障静脉在颅骨板障间隙内行走,无瓣膜,与脑膜静脉、硬膜窦及颅骨膜静脉自由交通。 正常x线 许多小板障静脉终于大的静脉湖,形成境界锐利的明是的透明区,在平片及CT骨窗均可见到,由于血流缓慢,脑血管造影时一般看不到。 硬膜静脉窦 组织学:硬膜窦是被覆内皮细胞的管道,位于硬膜骨膜层及脑膜层之间,窦壁为坚实的 纤维性硬膜构成,没有瓣膜及肌组织。 血流模式:硬膜窦收集脑、脑膜及颅骨的血液,通过直接流经颅骨穹窿及颅底诸孔导静 脉网状结构,硬膜窦与颅外静脉系统相通。 大体解剖 上矢状窦(SSS):位于大脑镰联合处的一浅的正中矢状凹陷内,起自近鸡冠处,并在 此处与面静脉及鼻静脉相交通。SSS弓向弯向后方,与直窦相汇合而形成窦汇。 下矢状窦(ISS):在大脑镰下方游离缘内后行,接受来自大脑镰、胼胝体、扣带回和大 脑半球内侧面的属支,并在大脑镰小脑幕顶部与大脑大静脉结合并形成直窦。 直窦(SS):是下矢状窦与大脑大静脉汇合而成,在大脑镰与小脑幕会合区内向后下行 走,接受小脑蚓部及半球属支。 窦汇为SSS、SS与横窦汇合而成,围绕枕大孔边缘的静脉丛,引流入一小的形状不固 定的窦,名为枕窦,向上通入窦汇,枕窦通过许多小通道与颈内静脉、椎静脉丛及斜坡 静脉丛交通。 横窦(TSs):位于小脑幕在颅骨附着处之内,向前外弯行,自枕内窿凸至颞骨部,在 颞骨的后缘,转向下内变成乙状窦,接受岩上窦、上矢状窦、直窦血液,沿途接受来自 小脑、颞叶及枕叶的下外表现的,以及小脑幕的桥式静脉属支。 乙状窦:两侧横窦离开小脑幕缘以柔和的S形曲线形成乙状窦,最后变成双侧颈内静 脉。 岩上窦(SPSs):是从海绵窦延伸至乙状窦的管道,沿小脑幕附着处至颞骨背侧嵴行走, 其属支有脑桥及上部延脑的岩静脉、外侧中脑静脉、小脑静脉及引流内耳的静脉。 岩下窦(IPSs):位于岩骨突与斜坡间的沟内,沿岩枕裂向后外行,通常引流入颈静脉 球,与颅底静脉丛、椎静脉丛、翼静脉丛和硬膜外静脉之间有吻合通道。 蝶顶窦:是脑膜窦前下方的延续,也是在大脑中浅静脉的内侧延伸,沿蝶骨小翼曲线行 进,入海绵窦,或经基底部导静脉入翼丛,或向后沿颅中窝底入岩下窦或横窦。 海绵窦(CSs):位于蝶骨体的两侧,内有颈内动脉及外展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及三叉神经眼支位于其外侧壁硬膜之间。海绵窦在前方接受眼上及眼下静脉,也可接受 蝶顶窦,在外侧与通过卵圆孔的导静脉和翼丛相交通,在内侧通过海绵间窦相通,在后 方海绵窦排入岩上及岩下窦,也与斜坡静脉丛相交通。 大脑静脉系统的解剖: 1( 上矢状窦 2( 下矢状窦 3( 直窦 4( 窦汇 5( 横窦 6( 乙状窦 7( 枕窦 8( 大脑大静脉 9( 基底静脉 10( 大脑内静脉 11( 隔静脉 12( 丘纹静脉 13( Labbé吻合静 脉 14( 大脑中浅静脉 15( Trolard吻合静 脉 16( 海绵窦 17( 斜坡静脉丛 18( 岩上窦 19( 岩下窦 20( 蝶顶窦 正常血管造影 见上颅外静脉部分 大脑静脉 分成三组:表浅静脉;深静脉;颅后窝静脉 表浅静脉 大体解剖 大脑中浅静脉(SMCV):沿侧裂表面走行的一明显而不恒定或一组静脉。收集侧裂及 脑岛区,向前绕颞顶端并向内进入海绵窦或蝶顶窦。与脑深静脉通过海马回钩、脑岛及 基底静脉吻合;与表浅静脉及硬膜窦吻合;与面静脉及窦丛通过卵圆孔相通。 Trolard静脉:又名额顶静脉,为上吻合静脉,连接中浅静脉与上矢状窦。 Labbé静脉:又名枕颞静脉,为下吻合静脉,连接中浅静脉与横窦。 正常变异及异常 表浅静脉变异相当大。 深层静脉 大体解剖及关系 髓质静脉:处于灰质下1~2cm,通过深部白质并引流入室管膜下静脉,与其呈直角分布。 室管膜下静脉:重要的深部属支为透明隔静脉、丘纹静脉及大脑内静脉。 透明隔静脉从额角侧面开始,沿透明隔后行,绕过穹窿柱在室间孔后进入大脑内静脉;丘纹静脉由尾状核前静脉及终末静脉汇合而成,在终纹下行走,它标志着丘脑与尾状核体部的界线;大脑内静脉在第三脑室顶部脉络组织内,由透明隔静脉及丘纹静脉结合形成,终于四叠体池,与两侧基底静脉联合成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 基底静脉:在侧裂近颞叶钩部起始,由大脑前静脉、大脑中深静脉及引流脑岛、大脑脚 的静脉汇合而成。绕过大脑脚,横跨顶盖进入大脑大静脉。 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与基底静脉在胼胝体压部之下形成大脑大静脉。呈U形弯向 后上,绕胼胝体压部,终于小脑幕顶,与下矢状窦汇合成直窦。 大脑浅静脉侧面解剖: 1( 大脑中浅静脉 2( Trodlard静脉 3( Labbé静脉 4( 上矢状窦 5( 下矢状窦 6( 直窦 7( 窦汇 8( 横窦 9( 乙状窦 10( 颈静脉球 11( 颈内静脉 基底静脉及其属支解剖: 正常血管造影 颅后窝静脉 大体解剖 上组静脉(Galen组):重要 的是小脑中央前静脉、蚓上 静脉和脑桥中脑前静脉。进 入大脑大静脉。 前组静脉(岩组):最重要是岩静脉在小脑脑桥角汇合,在内耳道上进入岩上窦 后组静脉(小脑幕组):唯一重要的是蚓下静脉,终于小脑幕窦。 正常血管造影
本文档为【血管造影诊断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5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5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