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_无形学院_

关于_无形学院_

举报
开通vip

关于_无形学院_ 第 九 卷 总 期 ’ 食 然 辩 证 法 通 讯 第 期 哑 , 地 冲 , 关 于 “无 形 学 院 ” ’ 刘 于君于君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无形学院 ” 是科学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成果之一 , 也是这个学科概念创新的范例之一 。 从 “无形学院 ” 概念在科学社会学中的使用 , 可以比较具体地了解科学社会学的独立面貌 , 比较深刻地认识科学社会学在对科学这种现象进行研究中的意义 。 本文谁备从 “无形学院 ” 名词的最初使用 , 这个概念移植到科学社会学中的情况 , 以及 后来的发展等几个方...

关于_无形学院_
第 九 卷 总 期 ’ 食 然 辩 证 法 通 讯 第 期 哑 , 地 冲 , 关 于 “无 形 学 院 ” ’ 刘 于君于君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无形学院 ” 是科学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成果之一 , 也是这个学科概念创新的范例之一 。 从 “无形学院 ” 概念在科学社会学中的使用 , 可以比较具体地了解科学社会学的独立面貌 , 比较深刻地认识科学社会学在对科学这种现象进行研究中的意义 。 本文谁备从 “无形学院 ” 名词的最初使用 , 这个概念移植到科学社会学中的情况 , 以及 后来的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饶有兴趣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科学史上的 “ 无形学院 ” 默顿在回顾科学社会学发展历史的时候指出 , 在科学社会学使用 “无形学院 ” 这个概念 以前 , 科学史家早就熟悉这个名词了。 〔” 但是 , 就 目前我所看到的资料 , 在科学史上最初的 、 具体的 “ 无形学院 ” 究竟何所指 , 却是一个悬案 。 在十七世纪的英国 , 在皇家学会正式成立以前 , 就有不止一个推崇科学的团体存在 , 他 们的活动准备了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 , 他们的主要成员成为皇家学会的第一批会员。 不少科 学史著作都记述了这种非正式的组织的活动 , 商务印书馆 年 翻 译出版的沃尔夫的 《 十 六 、 七世纪科学 、 技术和哲学史 》 一书 , 叙述得比较详细 “皇家学会看来是从弗兰西斯 · 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 的 。 这些人约从 年开始每周在伦敦聚会讨论 自然问题 。 他们中间有 ⋯⋯约翰 · 沃利斯 · ” ⋯ ⋯⋯约翰 · 威尔金斯 ”一 · · 一乔纳森 · 戈达德 、 乔治 · 恩特和克 里 斯 托 弗 · 梅里 特 ”一塞缪尔 · 福斯特 特多尔 · 哈克 ” · ⋯。 这个社团表现出广阔的兴趣与讨论范围 , 但 其成员约定把神学与政治排除在他们的讨论范围之外 。 ⋯⋯ 年 ⋯⋯该社团一分为二 , 牛 律形成一个小规模的团体 , ⋯⋯。 伦敦的那一支兴旺发达 , ⋯⋯ 年由于政治动乱 , 聚会 一度中断 ⋯ ⋯查理二世复辟不久 , 那些不久便成为皇家学会核心的人又恢复了他们在格雷歇 姆学院的星期聚会 。 ⋯⋯旨在建立一个致力于探索实验知识的正式聚会 。 年 月 日皇 家学会蒙特许淮予成立 。 ” 见该书第 一 页 这一段记述对于英国皇家学会前身的组织活动描写得比较详细 , 但是没有冠以 “无形学 “ , , 的中译 , 亦可译为 “ 看不见的学院 ” 。 一 一 院 ” 的名称 。 却有许多科学史学家 , 明白地以 “无形学院 ” 称呼这些非正式的组织 , 仅以丹 皮尔的 《科学史 》 为例 “在英国 , 学者们从 年起 , 以哲学院或 ‘无形学院 , 的名义 , 在格雷汉或伦敦其他地 方集会 。 年大部分会员因内战迁到牛津 , 但 年 , 伦敦的集会又恢复举行 。 年 , 在国王查理二世的特许下 , 这个学会正式定名为 ‘皇 家 学 会 , 。 ” 商务出版社 年中译 本 , 第 页 这两部科学史的说法基本一致 , 其资料依据都是沃利斯 本人的回忆 。 这 份资料名为 “沃利斯博士关于其本人历史某些片段的说明 ” , 威尔德所著 《 皇家学会史 》 一 书收集了这份说明的有关片段 。 从摘引的片段可以知道 , 沃利斯所加入的小组的研究重点是 “新哲学或实验哲学 ” , 小组成员关心 自然科学发展的许多具体问题 , 他们常常进行实验 , 进行讨论 。 有关科学史提到的情况大体都与此资料相符 , 但是有一个引人注意的情况是 , 这 份资料并没有说这个小组叫做 “无形学院 ” , 倒是使用了 “哲学学会 ” 这样的名称 。 那么 , 皇家学会的前身是怎样获得 “无形学院 ” 这个雅号的呢了 这个称谓来 自当年只有 岁的波义 耳 。 威尔德所著 《皇家学会史 》 选人了波义耳在 年和 一 年的两封信的片段 , 信中 提到了 “我们的无形学院 ” , “无形学院的基石 ” 〔”。 但是 , 信件中没有无形学院的参加者 的名单 , 也没有提及活动地点 。 波义耳两次信中提到的这个 “无形学院 ” 究竟是不是沃利斯 所参加的那个小组呢 关于这一点 , 说法不一 。 梅森的 ‘ 自然科学史 》 认为 , 波义耳所参加的团体就是沃利斯的小组 , 他写道 , “沃利 斯及威尔金斯的 ‘哲学学院 ’从 年起又增加了罗伯特 · 波义耳和威廉 · 配第 。 ” 该书中译 本第 页 。 但是 , 在科学史家中也有人认为波义耳所称的 “无形学院 ” , 他所在的团体 , 是与沃利斯和威尔金斯所在团体不同的另一个小组 。 如霍尔在他的 《 一 。年的科学革 命 》 一书中写道 , 皇家学会从一些非正式的小组中形成的历史已经被许多人叙述过了 , “现 在看来至少有两个小组 , 其成员成为英国的真正的科学之父 , 某 些 人 不 止参加一个团体 , ⋯⋯但是培根的影响是与所有的小组都联系着的 , 许多人希望看到某种专门的科学组织的建 立 , 不少人坚信科学知识将有力地推动文明的发展 。 这一类人具体说来就是 年波义耳称 之为 ‘无形学院 , 的小组 , 他们特别注意农业 、 也注意 自然哲学和力学 。 ” 霍尔在正文及有关 的注释中指出 , 这个小组以哈特立布为首 , 成员包括波义耳 、 奥登堡 、 普拉兹 、 代墨克 、 佩 第等人 他还提到哈特立布本人不是科学家 , 后来也没有参加皇家学会。 他明确指出 , 还有 “ 另一个包括了更加重要人物的组织 , ” “这个组织的情况正如沃利斯回忆 年情况时所 说的 ” , “除了在 年死去的福斯特 , 全都成为皇家学会的第一批会员 ” 。 〔们 显然 , 科学史家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 从三十年代起到七十年代许多学者专门 撰文探讨究竟哪一个小组是波义耳所在的 “无形学院 ” 在涉及此一问题的专著及通史中说 法也并不统一 。 默顿把这种混乱归咎于第二部皇家学会史 ①的撰写者伯奇 , 是因为他误用了 这样一个名词。 〔‘’ 但是 , 我认为 , 科学史上的这个悬案 , 并不影响皇家学会研究中的一个事实 皇家学会 在 年正式宣布成立 , 确认其第一批会员 , 年获查理二世特许 , 并在 年正式公布 会章 , 这样 , 它就形成了正式的 、 有形的 、 实在的组织 。 但是在此之前 , 就存在着非正式的 团体 , 这些团体不论是一个或者多个 , 无论以何种名称出现 , 都具有共同的 目标及宗旨 , 表 ① 共有四部皇家学会史 分别由 企 , , , 撰写 , 一 选一 现出共同的活动特点 , 这些特点说明 , 它们不是政治或宗教团体 , 而是旨在促进 自然科学发 展的团体 。 相对于后来形成的 、 组织上清楚 , 章程明确 , 活动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完整的皇家学会来说 , 我 们确实可以把它们看作是 “无形的学院 ” 。 波义耳当年所指的那个 “ 无形学会 ” 究竟是哪一 个 , 历史学家可以继续讨论 。 但是 , 他所首次使用的 “无形学院 ” 一词 , 以非常偶然和有趣 的形式 , 为科学的社会史以至科学的社会学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 。 这种思考方式指明 , 在某 种有形的科学的学术组织出现以前 , 可以有一种无形的组织存在着 。 这里还要提到 , “ 无形学院 ” 这个名称 , 已经再次被用来称谓历史上出现的又一个科学 家的特定 团体 。 普赖斯 , 马尔凯等人都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英国出现的 , 以贝尔纳为代表 的左翼科学家团体叫敞 “ 无形学院 ” 。 这个 “无形学院 ” 是在 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 科学史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形成的 。 这次代表大会上 , 苏联代表 团 的 发 言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 后来 , 贝尔纳 , 李约瑟 , 哈尔丹 , 霍格本 , 赫胃黎 , 列维 , 布拉克特等深受马克思主义 影响的科学家热情地参加了当时在英国出现的 运动 讨论科学与社会关 系的运动 , 形 成运动中的左翼集团 。 他们的思想观点集中地反映在 《科学的社会功能 》 一书中。 尽管他们 并不是在所有的问题上都完全一致 , 但是毕竟是观点非常接近的一个团体 。 这个 “非正式而 又不公开的学术团体 ” , 是历史上出现的又一个具体的 “无形学院 ” 参见科学出版社 《 科 学的科 学 》 一 书第 及第 页 。 无论是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 “无形学院 ” , 还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 “无形学院 ” , 都 说明了一个事实 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 , 除了有形的正式的关系 , 还存在着无形的非正式的 关系。 这就是 “无形学院 ” 的历史研究为社会学研究所埋下的伏笔 。 二 、 普赖斯笔下的 “ 无形学院 ” 普赖斯是以科学计量学家著称于世 。 但池本人是受过物理学训练和科学史训练灼科学史 家 , 这种双重的训练决定 了他能够从新的角度去观察科学的发展 。 正像他在 《 小科学 、 大科 学 ” 一书的前言中所说的 , 他之所以能够跳出传统科学史研究的局限 , 不再仅从单个科学家 的行为和单个科学史事件来看待科学的发展 , 是因为热力学统计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启示 “基于这 样一种不受个人意志影响的均量 , 把气体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正是 这种方法 , 使他要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讨论 。 ” 〔‘ ’他从这种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出发 考察科学 , 发展了关于科学的人力 、 文献及经费等方面的计量技术 , 通过数字得出当代 “ 大 科学 ” 有别于以往 “ 小科学 ” 的结论 。 现在 “小科学 ” “大科学 ” 的说法 , 已广为流行 , 普 赖斯的方法也已发展为一门工具性科学 。 普赖斯的创新精神还表现在 , 他把科学史中的 “无形学院 ” , 搬到了对于当代科学的社 会学研究中来 , 完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概念移植 。 翻开 《 小科学 、 大科学 》 第三章 , 赫然在 目的标题是 “无形学院和络绎不绝的科学交 换者 。 ” 作者在这一章是要从科学分子 即科学家 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科学 , 这正是科 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 ’。 在这里 , 他把科学交流与无形学院连接在一起了 。 问题是从科学论文引出的 。 科学论文的数量研究是普赖斯考察大科学的特 征 的 指 标之 一 。 从科学论文发表的数量可以考察科学及其各个分支发展的状况 。 他指出 , 每一篇论文至 少是一个有用的信息量 。 他考察了科学论文这种信息交流方式的历史 , 指出 , 科学论文是在 科学发展的一定时期产生的 , 在正式的科学杂志和科学论文出现以前 , 科学家们发表 自己的 一 一 研究成果的方式是写成书籍 , 科学家之间交流信息的方式是浏览书店 , 私人通讯 , 私人传闻 与接触 。 最早的 《 皇家学会哲学会刊 》 只是对于学术著作的定期摘录 , 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学 术出版物中的文献体例并不规范 , 大约到了 年前后才出现了科学论文的现代形式 。 这种 形式要求明确注明前人的著作 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 措词精炼的说明 主题思想 , 其中 尤其强调的是对于别人论文的参考引证 。 这样的论文 , 充分说明了科学知识是点点滴滴积累 起来的 , 每一篇论文都是在前人论文基础上形成的 , 又成为后人论文的出发点 。 从信息交流 的角度看 , 每个科学家都 自动提供科学的信息 , 又公开认可地利用别人提供的信息 。 科学论文为什么会成为科学信息交流的工具 为什么会爆炸性地按指数增长 普赖斯在 吸收了默顿学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 “现代科学论文的原型是一种社会的手段 , 而不是 信息积累的技术 , 是什么样的强大力量使它产生出来并使它充满活力呢了 毫无疑问 , 是建立 和保持知识产权的动机 。 ” 〔 〕, 普赖斯介绍了默顿 、 巴伯等人对科学史上多 重发现 及优先权之争的研究 , 认为 “ 看来科学论文是在多重发现引起的优先权要求中产生的 , 其社 会根源是每个人都有一种愿望 , 在论文中记录他 自己的要求 、 保留自己的要求 。 科学论文作 为信息的传递者 , 宣布给世界以好处的新知识 , 赠予对手们以无偿的优惠 , 这的确是偶然的 事情 ” 〔 〕, 他指出 , 科学家的工作和艺术家的作品不一样 , 艺术具有强 烈 的 个人 色彩 , 艺术成果不会被他人的作品所取代 而科学则不然 , 某项研究谁做出的成果都是一样 的 , 已做工作若不公开宣布并得到承认 , 优先权落人别人之手就意 味 着 竞 争中的失败 。 所 认, 科学家及其团体无一例外地要求科学知识财产的所有权 。 这样 , 在普赖斯眼中科学论文 ‘ 是人 科学家 的社会活动的产物 。 普赖斯在第二章中作了许多具体分析 , 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于科学 家 的 论 文发表率 也就是生产率 进行研究 , 肯定了论文生产率的逆二次幂规律 , 分析了这个规律的本质 , 提出了区分高产作者与低产作者的界限 , 得出了科学家发表论文的平均数以及其他的相关关 系 。 他指出 , “如果我们知道在一个学科中共有多少论文发表 , 就可以计算出是多少作者撰 写了这些论文 , 甚至可以计算出对这个学科做出突出贡献的一小批科学家的数量 。 所以 , 在 拥有 篇论文的学科内 , 大体有 名作者 , 其中撰写一篇论文的是 人 , 撰写 篇以上 内是 人 , 对学科贡献较大的作者是 人 。 ” 〔 〕, 这种结论指明 , 从论文发表情况 考察科学家在学术上的贡献及学科 中的地位 , 可以看到一方面有少数高产的优秀科学家 , 另 一方面是数量很大的发表论文很少的一般科学家 。 普赖斯还通过学术杂志的研究说明了类似 的情况 。 现代 “ 大科学 ” 的标志之一是学术期刊的爆炸性增长 , 但是 , 这种增长并不意味着 所有的杂志都具有同等的地位 。 他援引对伦敦科学图书馆杂志借阅登记的一项调查说明 在 种类的期刊中 , 种停刊 , 种无人借阅 , 种仅被借阅一次 , 这是一方面 另 一方面 , 受到欢迎的 种杂志的借阅次数占据总借阅次数的一半 , 不到馆藏期刊总数百分之 十的杂志 , 足以满足百分之八十的需求量 。 他说 , “和优秀科学家的数量是科学家总数的平 方根一样 , 尽管现在有 , 种杂志 , 最受欢迎的 , 登载被读者阅读文章半数以上的杂志不 过 种 。 ” 〔 〕, 这些研究都说明 , 科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是有 结构的 。 普赖 斯把科学的这种发展称之为结晶化趋势 , 他认为 , 在科学中大学科与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科之间 , 科学巨人 与小人物之间 , 读者众多的杂志与无人问津的杂志之间 , 都是以前者的指数型增长和后者的 数量发展为平衡的 , 也就是 “ 大的东西的发展总是以牺牲那些构成其母液的小的东西为代价 的 ” 。 〔 〕, 普赖斯从数量研究进入到结晶与结构的研究决非偶然 。 正是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 , 普赖斯看到了在络绎不绝的信息交流网上的 “无形学院 ” 。 一 一 如果把科学家通过各种正式的 、 确定的机构与期刊杂志所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看作是有形的 确实的 , 那么还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的 、 无形的交流过程 。 他指出 , 在一个学科内部 , 我们常 常可以看到 , 有一些人并不满足于几年一度的正式学术会议 , 或正式期刊发 表 文 章 交换信 息 。 他们之中有些人互相寄送尚未最后定稿的文章 , 通过巧妙的安排 , 使得某些研究中心向 他们的若干人发出邀请 , 从而有了短期合作的机会 , 接着可以又去另一个研究中心与另一批 人员合作 , 最后仍然回到 自己所属的机构中去 。 所以说 , 存在着一条由研究所 , 研究中心和 夏季学校联系成的交换路线 , 经过几年的时间 , 这一批人中每个人都获得了彼 此 合 作 的机 会 。 ” 这样的一些小组组成了一个无形学院 , 他们所做的正像那些在 年聚在一起建立皇 家学会的那些第一批非正式的先驱人物一样 。 ” 〔 〕, , 普赖斯认为 , 无形学院的出现 , 是科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 因为在当代 , 即使最小的学 科分支 , 其成员数 卧也超过一百人 , 大规模的学术团体的人数可以达到几万 , 十几万 。 他认 为一个学术组织的人员如果太多 , 真正有学问的人就会分裂为非正式的子团体 。 所以 , 在任 何一个大学科中 , 都存在着由小规模的 、 由一百名左右的优秀人才构成的无形学院 。 无形学 院的成员分别属于不同的正式机构 , 通过交换未定稿论文 , 在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进行短期 合作等形式 , 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 。 这个团体的力量要比它的规模增长得快得多 。 科学家 的动机和出版物的作用似乎也因为无形学院的出现而发生了变化 。 〔 〕, 一 我认 为 , 可以把普赖斯发现的无形学院看作是科学信息普遍的正式交流网络上流动的纽结 , 是他 所指出的科学发展中的结晶作用的体现 。 普赖斯从科学信息交流看到了科学家活动的社会形式 , 看到了正式的大规模的科学共同 体中的不定型的小规模的团体 , 他用“ 无形学院 ”这个历史上存在模糊的团体的名称来概括这 一发现 , 完成了有重要意义的概念移植 。 他的这项成果 , 提出了新的研究角度 , 展现了更加 深入研究的可能性 。 在普赖斯本人这部篇幅很小的著作中 , 许多地方他只是 提 出 了 一种看 法 , 并未详细地论证与展开 。 三 、 学科发展与 “ 无形学院 ” 继普赖斯之后 , 不少科学社会学家研究科学家团体和科学领域中的 “ 无形学院 ” , 出现 了不少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著 。 其中 , 比较系统而深人的研究 , 是黛安娜 · 克兰 的 《 无形学院 》 一书 。 〔 」这本书的研究重点是科学 主要是基础科学 知识的增长和生产这 些知识的具体社会组织的关系 。 她运用本人及他人的许多经验调查成果说明 , 伴随着科学知 识的增长 , 必然出现科学共同体的一系列变化 。 她认为 , 这些变化都说明 , 科学家之间存在 着非正式的 , 但是具体的社会系统 正是这种 “无形学院 ” 的组织形式 , 决定着科学知识的 发展 。 克兰的著作的前提之一是普赖斯的工作 。 她在本书的一开始就肯定了普赖斯所提出的学 科发展的逻辑斯曲线规律 , 认为 “ 正像绝大多数 自然现象一样 , 科学知识的增长采取了逻辑 斯曲线的形式 。 ” 〔 ,她用出版物的增长来观察科学知识的增长 , 认为一般的学科知识的发展 都经历以下的阶段 第一 , 初期阶段 , 学科刚刚出现 , 尽管增长的绝对值不大 , 但是 , 增长 本是很高的 这种增长率要逐步下降 第二 , 增长的指数时期 , 此时期的特点是 , 在一定 的时间间隔内 , 论文的绝对数量成倍增长 , 表明这时的增长率是一个常量 第三个时期 , 这 个时期的情况正好与上个时期相反 , 绝对增长量接近于恒定 , 但增长率却在下降 第四个时 一 一 期 , 是学科的衰退时期 , 此时期的论文增长率及增长的绝对值都下降了 , 最后趋近于零。 她 指出 , 普赖斯揭示了这种现象 , 但是没有提供说明 。 她为 自己规定的任务就是证明 , 每个学 科科学知识的逻辑斯增长是特殊形式的社会共同体进行知识开发创新的结果 , 要证明是科学 共同体影响知识的增长使它皇现为上述的发展规律。 克兰在她的研究中 , 把普赖斯的逻辑斯曲线和库恩有关科学发展的范式学说结合起来 , 由此观察科学家共同体的状况 。 在学科发展的初期 , 首先是出现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 , 有 关这项创新研究成果的发表吸引新的科学家到这个领域中来石这就是发展的初期 。 以后 , 由 于少数高产作者 , 也就是优秀科学家 , 通过发现的优先权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并取得权威 力量 , 他们能够接收与训练学生 , 使这些人成为 自己的合作者 , 并且通过各种形式与这个领 域的其他成员保持非正式的联系 , 于是就形成了逻辑斯曲线中的第二个时期 , 即科学出版物 的按指数增长的时期 。 这 可 以 对应 于库恩所说的范式形成与常规科学的时期 。 到了第三和 第四个阶段 , 科学知识中已有的丰富内容的各种复杂联系已经充分阐明 , 甚至出现各种困难 例如不能解释反常 , 这种情况导致论文与成员的数字下降以致衰落 。 这也就是库恩所说 的出现反常与危机的时期 , 是科学共同体退出历史午台的时期 。 克兰用一个简单的图表概括 了她的这种认识 , 集中地反映了她的思路 , 现在附录如下 酬械暖带铆袅双 阶段 甲 阶段之 阶段 阶段 时 间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知识的 范式 常规 解决 耗尽 特点 出现 科学 主要问题 反常出现 危机 科学共同 体的特点 社会组织 少或没有 合作者团体 和无形学院 日益专门化 成员减少 争论增多 成员减少 图 在逻辑斯曲线的不同阶段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共同体的特点 。 〔 〕, 科学知识的增长可以从出版物数量的研究进行考察 , 其根本的依据就是科学论文和科学 著作的发表说明了新知识的产生和传播 。 所以克兰的工作没有停留在从总体上对应知识的发 展和共同体的状况 。 她还从许多角度研究在创造新知识和传播新知识过程中科学家形成的种 一 一 种社会关系 。 她认为 , “在研究领域中 , 科学家彼此之间可以有许多不同形式的社会关系 , 有必要用不同的指标去量度社会组织 ” 。 〔〕, 她所强调的是许多非正式的 、 不团之 的联系 。 比如 , 科学家在开始某项研究之前 , 常常和其他科学家交换信息 , 为 的 是 得 到忠 告 、 建议以及必需的情报 。 比如 , 科学家在选择课题和适用技术之前往往受到同行的影吹 。 她非常重视科学中的师生关系 。 师生关系是一定时期内的正式关系 , 但她所强调的不是这一 方面 。 她认为 , 学生接受了某一教师的训练 , 不管这个学生 日后是否仍然和他的导师保持玄 切的联系或直接的合作 , 教师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教师对于这个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方 针对于学生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 克兰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经验研究的成果 , 以图表的形 式具体说明了这种无形的社会联系 , 使得看不见的学院成为可见的存在 。 在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中 , 在广泛存在的非正式联系中 , 可以明显地看到少数优秀人 物的领袖作用和少数 “核心 ” 杂志的集中作用 。 克兰女士根据引证分析的资料说明 , 在一个 学科内 , 大多数的论文很少被人引证 , 而少数的论文被引证多次 而大量的引证又是那些少 数高产的优秀科学家所作出的 。 进一步的研究说明 , 不仅这些少数优秀科学家本人的思悲勿 著作有较高的引证率和较大的影响 而且那些经过他们采用和肯定的 、 其 他 人 的 思想和著 作 , 要比那些没有被他们弓用过的思想和著作的影响大 。 她认为 , 在研究领域中这些少数优 秀的 “核心 ” 科学家的存在 , 在文献海洋中少数影响大的 “核心 ” 杂志的存在 , 对于科学交 流中的某些重要的思想信息和问题起到了重复和强调的作用 , 因而保证了这些知识内容的伶 播和被接受 , 使得研究工作按照某种方向进行 。 克兰指出 , 这种高水平的引证率和所产生的 影响说明了在学科知识内容的发展和传播中有领袖人物存在 , 说明了这个学科中的 “ 无形学 院 ” 所确立的规范被人们遵循着 。 压 〕, , , 在这里 , 我们又一次看我普 赖斯提出的向题被解答了 , “无形学院 ” 是强有力的 , 它本身是在信息交流中出现的 , 它的 强大作用也通过知识交流和传播的途径而实现 。 从知识的发展研究科学家的社会组织 , 必然涉及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科学共同体的相互关 系问题 。 克兰正确地指出 , 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本身具有两种趋势 , 高度专门化的趋势和接 受外部学术思想的趋势 。 从前一种趋势出发 , 可以引出某一个领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种程魔 上说是封闭式的 , 因为不如此就不能保证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增长 。 后一种趋势就是广泛出现 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 , 说明现代科学知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 那么生产这些科学知识为 科学家组织能够是封闭的吗 不 , 克兰及其他科学社会学家的研究说明 , 科学家共同体是开 放的 , 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活动时 , 不但和本学科内的科学家有联系 , 还和学科以外的其他领 域的科学家有联系。 克兰所引用的一项调查说明 , 几个领域的调查对象在选择向题时的社会 联系情况如下 乡村社会学领域 , 是内部的 , 是外部的 , 睡眠与 梦 的 研 究领域 , 是内部的 , 是外部的 数学领域 , 是内部的 , 是 外 部的 。 〔 〕, 正像波兰依所指出的 , 整个科学像一个蜂房 , 每一个学科就是一个小室 , 彼此联系在一起 。 当然 , 各个学科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 , 和生物学相比 , 数学和物理学就比较 自满 自足 , 而化 学则好像一座桥梁 , 它和数学 、 物理学与生物学这两类学科都有联系 但是任何一个学科内 的科学共同体都不能是完全封闭的 , 即使是大的科学共同体内部的 “ ‘无形学院 , 本身也是相 对开放的 ” 。 〔 〕, 学科际的 “ 无形学院 ” 正是新学科出现的起点 。 克兰的研究最后归结到对科学知识的创造与交流的全局的考察。 她认为 , 存 在 着 复 杂 的、 易变的研究前沿 , 这就是普赖斯所说的 “ 无形学院 ” 也存在着不大变化的正式交流系 箭 这就是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所具有的正规的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学术专著 , 文献摘要 一 一 和目录索引等等。 科学交流系统就是由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 。 科学研究的前沿 , 也 就是由少数人形成的 “无形学院 ” 创造出新知识 正式的交流系统估价它 , 承认它 , 并且向 产生它的研究领域之外去传播它。 由于科学前沿的不断发展变化 , 任何人想通过正式交流系 统中出现的论文来跟踪它都是非常困难的 , 但是 , 每个领域似乎都具有 自己的有效的 、 非正 式的交流网络 。 她指出 , 科学知识的迅速发展要求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有更大的适应性 , 科 学界的人士正在探讨这个向题并且作出了相应建议和努力。 克兰女士在对于科学中交流问题作了详尽研究之后 , 从科学社会学走向一般的文化社会 学的思考与比较 。 其中特别是把科学界存在着 “ 无形学院 ” 的现象与文学艺术中情况加以类 比 。 认为在这些领域 , 也存在某些重要人物及他们的联合 , 存在着少数人的联系紧密的小组 , 这样的小组对于文化领域中的创新的提出以及传播是有影响的 。 她认为 , 从科学社会学研究 所得到的启示 , 可以发展为复杂的研究课题 , 发展为对于不同文化体制相互关系的系统分析 。 普赖斯开创了 “ 无形学院 ” 的研究领域 , 许多人在这方 面 进 行了工作 , 仁, , , 〔叼克兰的工 作只不过是一个代表 。 这项工作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学家一个时期的研究重点 研究科学的 认识活动 如学科发展 和科学家的人际关系 从学术交流反映出来 二者的关系 。 默顿给 “无形学院 ” 下了一个定义 , 他说 “ 从社会学意义上 , 可以把 ‘无形学院 , 解释为地理上分 教的科学家集簇 , , 这些科学家处在较大的科学共同体之中 , 但是他们 彼 此 之间在 认识上的相互作用要比和其他的科学家的相互影响更为频繁 。 ” 〔‘’所以 , “ 无形学院 ” 是反 映在科学中有为学术交流的人们的互动关系的社会学概念 。 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 , 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 经过三百多年 , “ 无形学院 ” 从科学史 上偶然出现的名词及由此引起的史实争论 , 演变为不折不扣的社会学概念 。 这是学科之间概 念转移的成功例子 。 这个概念转移的环节是范式的转变 从科学史范式 —研究具体的历史事件 包括人物 , 转变为社会学的范式 —研究科学家的集体行为及他们的 相 互 关 系 。 默顿的 《 十七世纪的英国科学 、 技术与社会 》 是这个范式的开山祖 。 普赖斯完成了这个 转移 , 他本人也就从不那么知名的科学史家转变为誉满夭下的科学社会学家和科学计量学家 了 。 他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个转变并不是偶然的事情 科学史的训练是他工作的基础 , 物理学 家观察问题的角度 大量分子的运动 和社会学家眼光 大量科学家的互动行为 的结合 , 计量工具的帮助 , 这一切结合起来才有这项似乎是碰巧的成功 。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 , 创造性 的思维孕育在严谨的科学训练的交叉点上 。 无形学院的研究说明 , 社会学家所使用的方法与哲学家、 历史学家的方法不尽相同 。 他 们是通过具体可察的经验研究结果来探讨看不见的东西的 。 他们对于在科学中存在的正式交 流网络 、 常规的互动关系 这种关系相对于 “ 无形学院 ” 反映的关系 , 可称为 “ 有形学院 ” 虽然 , 它和某某学院 、 某某研究所相比 , 也可以看作 “ 无形的 ” , 通过强有力的数量分析 工具 例如科学引证分析 来把握 。 对于 “ 无形学院 ” , 即非正式的学术交流关系网络 , 他 们也是依据具体的经验研究 , 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 , 以事实来说明 , 以资料来证实 。 “ 无形 学院 ” 和许多其他的社会学概念一样 , 并不是单纯思辨的产物 。 在这里 , 社会学家的工作很 象实验物理学家的工作 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有意义的现象 , 需要一个概念来把握它 , 于是就从 日常语言或其他学科中引进一个概念来完成这个任务 。 普赖斯从正式的 、 可见的学 术交流系统中见到了非正式的 、 流动的 、 似乎不可察的相互作用 , 从普遍的交流网络上见到 了结晶出来的 “ 集簇 ” 他从科学史中借用了 “ 无形学院 ” 一词 , 作为他在经验研究中见到 一 一 的现象的概括 。 而克兰等一批人 , 又以进一步的经验研究成果丰富发展了这个概念 。 克兰著 作中的大量表格是可感的证明 布劳关于理论高能物理学领域人际关系的研究论文 , 更进一 步给出了 “ 无形学院 ” 的更加形象的图示 。 〔〕, 我们似乎见到了确实 存 在 于 科学 领域中某些科学家之间的 “ 无形学院 ” 的生动景象 。 参 考 文 献 」 〔 , , 二 , , , · 一 , , , , , 一 , 一 · , 一 , , , , , , , 一 , , , , · , , , , , 二 , 本文责任编辑 赵雷进 ,飞门」,口工 · 书刊简介 · 《 为社会科学中的科学辩护 》 在社会科学哲学方面国外学者长期以来 已作了 大量工作 , 大卫 · 帕皮尼奥 的论 著 《为社会科 学中 的科 学 辩护 》 。 , , 就 是其中之一 。 《为社会科学中的科学辩护 》 共 分七章 , 每一 章都探讨一个相对独立 、 自足的课题 。 但 是有一条 隐含的线索贯穿全书 , 这就是为 社会科学应该采纳 自然科学所创立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这一观点作辩 护 。 作者认为这一观点 目前并不流行 , 社会 科学中 的 “实证主义 ” 传统时下正处于最低潮 。 《辩 护 》 一书也并不想完全脱离这一大趋势 , 因为 该书作者 认为确实有许多以模仿自然科学为目标的 社会科学 工作是不成功的 、 误入歧途的 。 但 是 , 作者认为不 应把这些失败归诸于目标本身 , 也就 是说 , 社会科 学应该仿效它的自然科学同伴 这一想法本身并无错 误 。 社会科学家所说的 “实证主义 ” 一词 , 通常指在 社会科学与 自然科学之间存在有一种方法论上的 统 一 。而另一方面 , 自然科学哲学家所使用的 “实证 主 义 ” 一词 更专门的术语是 “逻辑实证 主义 ” 则是 一种极端的经验主义观 点 , 即认为科学 实 在 可 以 无遗漏地为立于直接 观察基础之上的方法所认识 。 存在于两大学科之间的 这种语意分政是很容易理解 的 , 因为人们 都曾从最初的实证主义者奥古斯特 孔德 那里吸取养料 , 而事实上在孔德的 实 证 哲 学 中 , 上述两种意义的 实证主义概念都采用过 。 由于 未能注意这 些微妙的语义差别 , 那些关心社会科学 基础的人就想当然地 认为坚持自然科学方法就意味 着只关注那 些可观察的现象 。 作者认为自然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 的确是有 缺陷的 , 近年来 , 人们已经普遍认 识到在官然科学 理论的创立过程中 , 包含 有许多为自然科学的实证 哲学所不允许的 想象成分 。 ’ 但作者并不同意某些学者所提出的极端主张 , 他力图证明科学仍是一种客观 过程 , 其中观察在指 引理论成为对于实在的 不断完善的表述方面起着一 定的作用 。 即使如此 , 该书作者最终 所达到的观点 也已经远离了实证主义 指过于严格的经验主义 。 因此 , 他希望那些甚至觉得另一种意 义上的实证主 义 认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存在连 续性 也同样是难以接受的人 , 不要以为他 是在倡导前一 种实证主义 。 该书各 章分别讨论了 “社会事实 ” , “科学理 论 ” , “原因与 统计 ” , “行动 、 规律和意义 ” 等 理论 问题 。 肖 霍 一 一
本文档为【关于_无形学院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723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1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2-12-25
浏览量: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