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喘第九

气喘第九

举报
开通vip

气喘第九气喘第九 【医学实在易】 喘促者,气上冲而不得倚息也。与痰饮,咳嗽,哮症参观。有内外虚实四证; 外证为风寒,以小青龙汤加杏仁主之。 内证为水饮,以小半夏汤加茯苓八钱主之。 实证非气闭不开即肺胀不约,气闭因支饮壅满,呼吸不能自如,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虚证非脾虚不能转运即肾虚不能吸纳,脾虚以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主之;肾虚宜真武汤,黑锡丹主之; 亦有气短为微饮,宜从小便主之。出气短者,宜苓桂甘术汤;入气短者,宜肾气丸。 此证不尽属于热,缘《内经》有“诸...

气喘第九
气喘第九 【医学实在易】 喘促者,气上冲而不得倚息也。与痰饮,咳嗽,哮症参观。有内外虚实四证; 外证为风寒,以小青龙汤加杏仁主之。 内证为水饮,以小半夏汤加茯苓八钱主之。 实证非气闭不开即肺胀不约,气闭因支饮壅满,呼吸不能自如,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虚证非脾虚不能转运即肾虚不能吸纳,脾虚以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主之;肾虚宜真武汤,黑锡丹主之; 亦有气短为微饮,宜从小便主之。出气短者,宜苓桂甘术汤;入气短者,宜肾气丸。 此证不尽属于热,缘《内经》有“诸逆上冲,皆属于火”句,故属于热证。 喘促诗 喘分内外实虚医,内(饮小半)夏(汤)外感(小青)龙两路驰,气阻实痰葶苈下(大枣泻肺汤。)肺为实胀越婢(汤)施,虚而不运(脾虚不运)六君(子汤)助,虚若离根(肾气上奔)真武(汤)追,导引利便(小便)呼吸辨(呼气短,宜从太阳以化气;吸气短,宜从少阴以纳气,)桂甘(苓桂甘术汤)肾气丸古遗规(此首限于字母,四字化为六字,俱要平提明提出,故不能合法。) 喘促症 治分门 【医学从众录】喘促 喘症最重而难医。吾观庸医凡遇喘症,必投苏子降气汤一二剂;不愈,即用贞元饮治之;不愈,即加沉香、黑铅、磁石、牛膝之类。曰:吾遵景岳法施治,无如其病深弗效也。斯说也,倡之于某老医,今已传为成矩,诚可痛恨。余即以景岳之说正之。 景岳曰:喘有虚实。实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论中未尝不以风寒燥火怒气痰饮分别而治之。 又曰: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降,劳动则甚,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论中未尝不以老弱久病,脾肺肾脏大虚,及血后汗后、妇人产后等症,胪列而分治之。 脉息 宜浮滑,忌短涩。 景岳曰:微弱细涩者,阴中之阳虚也;浮大弦芤,按之全虚者,阳中之阴虚也。微弱者顺而易医,浮空者险而难治。 苏子降气汤 紫苏子(二钱,微炒) 前胡 当归 半夏 陈皮 厚朴(各一钱) 沉香 炙草(各五分) 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 卤莽辈 只贞元 贞元饮是治血虚而气无所附,以此饮济之、缓之。方中熟地、当归之润,所以济之。甘草之甘,所以缓之。常服调养之剂,非急救之剂也。今医遇元气欲脱上奔之症,每用此饮,以速其危,良可浩叹! 贞元饮(景岳) 阴血为阳气之依归,血虚则气无所依,时或微喘,妇人血海常虚,多有此症。景岳方意在济之缓之四字。济之以归、地,缓之以甘草,颇有意义。今人加紫石英、黑铅之重镇,则失缓之之义;加沉香、白芥子之辛香,则失济之之义矣。且此方非为元气奔脱而设,时医每遇大喘之症,必以此方大剂与服。气升则火升,偶得濡润之药,气亦渐平一晌,旋而阴柔之性与饮水混为一家,则胸膈间纯是阴霾之气,其人顷刻归阴矣。吾乡潘市医倡此法以局人神智,无一人悟及,诚可痛恨! 熟地黄(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身(三四钱) 炙草(一二三钱) 水三四杯,煎八分服。 【医学从众录】 余推景岳制方之意,以气为阳,血为阴。大汗亡血,产后及热病之后,血虚则气无附丽。孤阳无主,时见喘促,故以此饮济之缓之。其要旨在“济之缓之”四字,今人顺口读过,便致许多误事。盖阴血枯竭,最喜熟地之濡润以济之,犹恐济之不及济,故加当归以助其济之之力;呼吸气促,最宜甘草之大甘以缓之,犹恐缓之不能缓,故用至二三钱,以成其缓之之功。 熟地(三五钱至一两) 当归 炙草(各二三钱) 水煎服。 长孙男心典按:气为夫,血为妻。无妻夫必荡,自然之势也。此方补血为主,使气有归附,渐渐而平,缓剂也。今人于真阳暴脱、气喘痰涌危症,不知议用附子汤、真武汤及黑锡丹等药,而以贞元饮投之,则阴霾冲天,痰涎如涌,顷刻死矣。 此方入经,不能入肾,不可不知。 【时方妙用】 过服辛燥等药。喘促愈盛者。可用贞元饮。然为缓剂。若痰多喘甚者。大忌之。 阴霾盛 龙雷奔 喘症多属饮病。饮为阴邪,非离照当空,群阴焉能退避。若地黄之类,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而龙雷之火,愈因以奔腾矣。 实喘者 痰饮援 喘症之实者,风寒不解,有痰饮而为之援,则咳嗽甚而喘症作矣。 葶苈饮 十枣汤 肺气实而气路闭塞为喘者,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咳嗽气喘,心下停饮,两胁满痛者,以十枣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 治支饮满而肺气闭,气闭则呼吸不能自如,用此苦降,以泄实邪。 葶苈子(隔纸炒研如泥,二钱二分) 水一杯半,大枣十二枚,煎七分,入葶苈子服之。 【金匮方歌括】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肺痈喘不得卧者主之。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鸡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歌曰 喘而不卧肺痈成。口燥(口中辟辟干燥。) 胸疼(胸中隐隐痛。)数实呈。(肺痿脉数而虚。肺痈脉数而实。)葶苈一丸十二枣。雄军直入夺初萌。 尤在泾云。葶苈苦寒。入肺泄气闭。加大枣甘温以和药力。与皂荚丸之饮以枣膏同法。 葶苈大枣泻肺汤 (见肺痈。) 支饮不得息。此主之。 犀按。肺主气。为出入之路。师云。支饮不得息者。乃饮邪壅肺。填塞气路矣。方用葶苈泄肺气以开之。大枣补脾土以纳之。则气息畅矣。 十枣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此汤主之。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 男元犀按。脉沉主里。弦主饮。饮水凝结。悬于胸膈之间。致咳引内痛也。悬饮既成。缓必滋蔓。急用十枣汤直达病所。不嫌其峻。意谓始成而即攻之。使水饮下趋而无结痛之患。所谓毒药去病者是也。若畏其猛而不敢用。必迁延而成痼疾矣。 青龙辈 撤其藩 此方解表,兼能利水,治内外合邪,以两撤之。 【长沙方歌括】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此方主之。 麻黄(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蔚按。此伤寒太阳之表不解而动其里水也。麻、桂从太阳以祛表邪。细辛入少阴而行里水。干姜散胸前之满。半夏降上逆之气。合五味之酸。芍药之苦。取酸苦涌泄而下行。既欲下行而仍用甘草以缓之者。令药性不暴。则药力周到。能入邪气水饮互结之处而攻之。凡无形之邪气从肌表出。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而邪气水饮一并廓清矣。喻嘉言云。方名小青龙者。取其翻波逐浪以归江海。不欲其兴云升天而为淫雨之意。若泥麻黄过散。减去不用。则不成其为龙。将何恃以翻波逐浪乎。 【医学从众录】实喘方 越婢加半夏汤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脉浮大者。 小青龙汤 肺胀咳而上气,心下有水气,脉浮者。 桂苓五味甘草汤 小青龙汤虽治寒饮咳嗽上气之良方,而下虚之人,不堪发散,动其冲气,急用桂苓伐肾邪,五味敛肺气,以辑其火,甘草调中气,以制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加姜辛汤(方各见《金匮》) 既藉桂苓之方,下其冲气,而反更咳胸满者,是寒邪贮胸,虽用桂而邪不服,嫌其偏于走表而去之。加干姜、细辛,取其大辛大热,以驱寒泄满也。 《金匮》法,前症兼冒而呕者,加半夏以驱饮,名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前症兼形肿者,是肺气滞而为肿,加杏仁利之,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前症又兼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其面,加大黄三钱以利之。(脉气不利,滞于外而形肿,滞于内而胃热,既以杏仁利其胸中之气,复以大黄利其胃中之热。)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大黄汤。 徐忠可曰:仲景数方,俱不去姜、辛,即面热亦不去姜、辛,何也?盖以姜、辛最能泄满止咳,凡饮邪未去,须以此二味刻刻预防也。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见《伤寒》) 喘家主之,太阳病下之,微喘,以此解表。 射干麻黄汤 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者。 皂荚丸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稠痰粘肺,非此方不能清涤稠痰矣) 葶苈大枣泻肺汤 肺因支饮满而气闷,气闭则呼吸不能自如,此方苦降以泄实邪。 十枣汤 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 喻嘉言曰: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饮渍入肺中,自令人咳嗽不已。况支饮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气逆冲而上者,尤易上下合邪也。夫以支饮之故,而令外邪可内,下邪可上,不去支饮,其咳嗽终无宁宇矣。 麦冬汤(方各见《金匮》)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此方主之。 泻白散 治肺火喘嗽。 四磨饮 治七情气逆而为咳,并治一切实喘。 苏子降气汤(方各见《时方》) 治痰嗽胀满喘促,上盛下虚。 紫苏汤(《圣济》) 治卒气短。 紫苏(四钱) 陈皮(一钱) 红枣(二枚) 水酒煎服。 虚喘者 补而温 虚喘气促,不能接续,脉虚细无力,温补二字宜串看。有以温为补者,有以补为温者,切不可走于贞元一路,留滞痰涎也。 桂苓类 肾气论 仲景云:气短有微饮者,宜从小便去之,桂苓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苓桂术甘汤(《金匮》) 治气短。喻嘉言云:此治呼气短。 茯苓(四钱) 白术 桂枝(各二钱) 炙草(一钱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肾气丸(《金匮》) 治气短。喻嘉言云:此治吸气短,即八味地黄丸,但原方系干生地黄、桂枝。 【金匮方歌括】苓桂术甘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次孙男心兰禀按。心下者。脾之部位也。饮凌于脾。致脾弱不输。不能制水。则生痰矣。故曰。心下有痰饮也。胸乃人身之太空。为阳气往来之道路。饮邪弥漫于胸。盈满于胁。蔽其君阳。溢于支络。故曰胸胁支满也。动则水气荡漾。其变态无常。或头旋转。目冒眩。心动悸诸症。皆随其所作也。主以苓桂术甘汤者。以茯苓为君。盖以苓者令也。使治节之令行。而水可从令而下耳。桂枝振心阳以退其群阴。如离照当空则阴霾全消。而天日复明也。白术补中土以修其堤岸。使水无泛滥之虞。更以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庶治节行。心阳振。土气旺。转输速。而水有下行之势。无上凌之患矣。 肾气丸 (见妇人杂病。) 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此丸亦主之。 次孙男心兰禀按。微者不显之谓也。饮水也。微饮者。犹阴霾四布细雨轻飞之状。阻于胸中。蔽其往来之气。故曰短气有微饮者。谓微饮阻其气也。经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若心肺之阳虚。则不能行水化气。用苓桂术甘汤振心阳崇土以防御之。使天日明而阴霾散。则气化行矣。若肾虚而水泛。则吸引无权。当用肾气丸补肾行水。使肾气足。则能通腑而化气。气化则水道通矣。余解见妇人杂病。不再赘。 平冲逆 泄奔豚 冲气上逆,宜小半夏加茯苓汤以降之。奔豚症初起,脐下动气,久则上逆冲心,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安之。 【金匮方歌括】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主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歌曰 呕吐悸眩痞又呈。四苓升夏八姜烹。膈间有水金针度。澹渗而辛得病情。 男元犀按。水滞于心下则为痞。水凌于心则眩悸。水阻胸膈则阴阳升降之机不利为呕吐。方用半夏降逆。生姜利气。茯苓导水。合之为涤痰定呕之良方。 茯苓甘草大枣汤(仲景) 治气喘脐下动气,欲作奔豚。 茯苓(六钱) 桂枝 甘草(炙,各二钱) 大枣(四枚) 用甘澜水三杯半,先煎茯苓至二杯,入诸药,煎七分服。作甘澜水法:取长流水扬之数百遍,或千遍愈妙。 此为欲作奔。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金匮要略浅注】 程氏曰、汗后脐下悸者。阳气虚而肾邪上逆也。脐下为肾气发源之地。茯苓泄水以伐肾邪。桂枝行阳以散逆气。甘草大枣。助脾土以制肾水。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全无水性。取其不助肾邪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也。) 【长沙方歌括】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方主之。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 炙。)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一斗。置在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歌曰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程知本。甘草二两。) 蔚按。此治发汗而伤其肾气也。桂枝保心气于上。茯苓安肾气于下。二物皆能化太阳之水气。甘草、大枣补中土而制水邪之溢。甘澜水速诸药下行。此心悸欲作奔豚。图于未事之神方也。 【金匮方歌括】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汤主之。 茯苓 甘草 大枣 桂枝 此发汗后心气不足。而后肾气乘之脐下悸。即奔豚之兆也。 孙男心典禀按。因惊而得。似只宜以心为治也。然自下而上。动于肾气。激乱于厥阴。而撤守在心。实三经同病也。仲景三方。亦微示其意。学者当隅反之。余读金匮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汗后肾气凌心。即悟桂枝甘草汤叉手冒心之治也。更悟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火逆惊狂之治也。因奔豚汤治气上冲胸。即悟乌梅丸气上冲心之治。并四逆散加茯苓心下悸之治也。因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即悟理中汤去术加桂脐下动气之治也。先祖云。仲景书一言一字。俱是活法。难与不读书者道。亦难与读书死于句下者道也。 真武剂 治其源 经云:其标在肺,其本在肾。真武汤为治喘之源也。 真武汤(仲景) 镇水逆,定痰喘之神剂。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宜倍茯苓。咳嗽甚者,去生姜,加干姜一钱五分,五味、细辛各一钱。 【医学从众录】 真武汤 治水气咳呕,小便不利,四肢肿,腹痛。 次男元犀按:以上治喘等方,多主水饮。因仲景云“短气皆属饮”一语,悟出无数方法,药到病瘳,指不胜屈。方知取法贵上也。 真武为北方水神。以之名汤者,借以镇水也。附子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白术之温燥建中土,则水有所制;附子得生姜之辛散,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白术合茯苓之淡渗,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尤妙在芍药之苦降,以收真阳之上越。盖芍药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借其性味,亟令阳气归根于阴也。 附子汤(方各见《伤寒》) 此方即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其补阳镇阴。分歧只一味与分两略殊。学者读古人书,必于此处究心,方能受益。 《金匮》云:气短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甘术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喻嘉言曰:饮邪阻碍呼吸,故气短。但呼吸几微之介,不可辨。若呼之气短,是心肺之阳有碍,宜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膀胱之气窍利矣;若吸之气短,是肝肾之阴有碍,宜肾气丸以通其阴,阴通则少阴之关开矣。 按:气短分及呼吸,其旨微矣。 金水母 主诸坤 肺属金而主上,肾属水而主下,虚喘为天水不交之危候,治病当求其本。须知天水一气,而位乎天水之中者,坤土也。况乎土为金母,金为水母,危笃之症,必以脾胃为主。 【时方妙用】 喘气诸家之说最杂。近有张心在之论。深合鄙意。余所以数千里而神交之也。心在云。喘气专在口也。鼻息出入。气未始不至于口。而专在口。则喘矣。天气通于鼻。一呼一吸。吐故而纳新。果顺其常。则出心肺而入肝肾。脾居中而转运。(此句最精。可以悟出绝妙心法。)何喘之有。唯鼻失其职。或肺壅窍塞。不能上达其气。复返心脾而出于口。或肺虚力弱不能下引其气。上到心脾而出于口。则喘作焉。皆肺之过也。至若气短症。鼻气有出无入。能呼而不能吸则责在肝肾之绝。肺不任咎矣。 六君子 妙难言 六君子汤加五味、干姜、北细辛,为治喘神剂。面肿加杏仁;面热如醉加大黄。此法时师闻之,莫不惊骇,能读《金匮》者,始知予言之不谬也。 【医学从众录】虚喘方 加味六君子汤 治肺脾虚寒,痰嗽气喘。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半夏(各二钱) 陈皮 甘草(炙) 干姜(各一钱) 细辛(八分) 五味(七分) 水煎服。 参附汤 治元气虚脱,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气短欲绝。 愚按:此上中下俱脱之症。若中焦脾气脱者,以白术一两代人参,名术附汤;上焦肺气脱者,以炙黄芪一两代人参,名芪附汤,但黄芪轻浮,必加麦冬三钱,五味一钱以纳之;下焦肾气脱者,以熟地黄一两代人参。但熟地性滞,非痰所宜,且功缓,非急症所倚,须加茯苓四钱导之,方为稳当。观仲景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真武汤三方,皆以茯苓为君,皆治汗出不止。盖以汗之大泄,必引肾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镇之。此以平淡之药,用为救逆之品,仲景之法,所以神妙也。 六味丸(方各见《时方》) 治肾阴虚不能纳气者,加麦冬五钱、五味一钱。 肾气丸(方见《金匮》) 治肾阳虚不能纳气。 全真一气汤(《冯氏锦囊》) 治上焦虚热,下焦虚冷,此方清肃在上,填实在下之法。 熟地(一两)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另炖调复) 麦冬 牛膝(各二钱) 冬白术(炒,三钱) 五味(七分) 附子(一钱,须重用) 水煎服。 枸杞汤(方见《时方》) 治气短。 贞元饮(见《三字经》) 他标剂 忘本根 唯黑锡丹镇纳元气,为喘症必用之剂。此外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及沉香黑铅丹,皆是害人之剂。 黑锡丹 治脾肾虚冷,上实下虚,奔豚,五种水气,中风痰潮危急。 喻嘉言曰:凡遇阴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症,舍此方再无他法可施。予每用小囊佩带随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药,且欲吾身元气温养其药,借手效灵,厥功历历可纪。即痘症倒塌逆候,服此亦可回生。 沉香 附子(炮) 胡芦巴 肉桂(各一钱) 小茴香 补骨脂 肉豆蔻 木香 金铃子(去核,各一两) 硫黄 黑铅(与硫黄炒成砂子,各三两)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阴干,以布袋擦令光莹。每服四五十丸,姜汤送下。 【时方歌括】黑锡丹 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攻头目。及奔豚上气。两脚膨胀。并阴阳气不升降。五种水气脚气上攻。或卒暴中风。痰潮上膈等症。 镇纳浮阳黑锡丹。硫黄入锡结成团。葫芦故纸茴沉木。桂附金铃肉蔻丸。 陈修园曰。此方一派辛温之中。杂以金铃子之苦寒为导。妙不可言。 徐灵胎曰。镇纳元气。为治喘必备之药。当蓄在平时。非一时所能骤合也。既备此丹。如灵砂丹养正丹之类。可不再备。 【医学实在易】 哮症,寒邪伏于肺腧,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役劳房劳亦发。一发则肺腧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狼狈相依,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鼾有声,非泛常之药所能治,宜圣济射干丸主之。然涤痰虽为得法,又必于潜伏为援之处,断其根株,须灸肺腧、膏肓、天突诸穴。此证原非因热所致,缘《内经》有“诸逆上冲皆属于火”之句,故与喘促均列于热证。 哮症诗 寒伏腧中哮证根,射干丸料是专门,再将天突膏肓灸,陈饮新邪绝党援。 【时方妙用】哮症 圣济总录。名呷。咳嗽而胸中多痰结于喉间。偏与气相击。随其呼吸。呀呷有声。用射干丸。其方用射干半夏陈皮百部款冬花细辛干老姜五味子贝母茯苓郁李仁各一两。皂荚刮去皮子炙五钱。共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以米饮下三十丸。一日两服。 脉喜浮滑。 忌短涩代散。 愚按。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俞。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役房劳亦发。一发。则肺俞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狼狈相依窒塞关溢。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鼾齁有声。非泛常之药所能治。故圣济用前方之竣。然体实者可用。若虚弱之人。宜用六君子汤料十两。加贝母二两。共研末。以竹沥四两。生姜汁一两。和匀拌之。又拌又晒以九次为度。每服三钱。开水送下。以竹沥姜汁。可以透窠囊也。然内之浊痰。荡涤虽为得法。又必于潜伏为援之处。断其根株。须用各家秘传诸穴灸法。如畏多者。宜于夏月三伏中。用张路玉外贴药末。余家传有哮喘断根神验药散。(其方载于修园新按。)入麝五分。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俟三柱香尽。方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哮喘辨症方治。俱详痰饮咳嗽喘促三门。不赘。 【时方妙用】 一圣济总录云。枸杞汤治气短。方用枸杞四钱。姜枣水煎服。又云。紫苏汤治卒气短。方用紫苏四钱。陈皮一钱。枣二枚。水酒各半煎服。○按二方同治气短。何以彼此悬殊。而不知一治肺。一治肾也。肺主出气。皮毛为肺之合。风寒客于皮毛。则肺之窍道闭。窍道闭则出气不利而短。故用紫苏陈皮之辛以开之。书中卒字一字大有意义。肾主纳气。肾虚。则吸气不能归根而短。故用枸杞之补肾精以填之。与八味地黄丸同意。但任专则效速。所以舍彼而用此也。 PAGE 1
本文档为【气喘第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3816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3-05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