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版完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笔记重点

版完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笔记重点

举报
开通vip

版完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笔记重点1《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笔记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第二章中学课程...............................................................................................................................

版完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笔记重点
1《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点 西游记考点整理二建建筑实务必背考点药理学考点整理部分幼儿综合素质考点归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 笔记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第二章中学课程..............................................................................................................................16第三章中学教学..............................................................................................................................22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31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45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52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592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选○辨◆考点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考点2:教育的概念1.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能无组织,也可能是组织的有纪律的)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现象的根本特征。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集中体现在教育的时代性和阶级性)(3)相对独立性○辨—a.教育具有继承性b.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受社会制约,又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c.教育与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可能超前或者落后)d.教育具有生产性,e.教育具有民族性教育要先行,需要超前于经济建设,这是由教育本身的规律决定的。教育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制度的两种情况:一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别的当旧的政治制度消亡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仍然存在;二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3◆考点5:教育的起源○选学说主张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宗教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交往起源论人类的交往活动叶澜◆考点6:教育的产生的条件,劳动的进行是最根本条件,语言的形成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2)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水平低下(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夏、商、西周庠序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外国古印度古儒《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宗教教育(佛)古埃及宫廷,职官,文士学校法老皇子皇孙;官员子弟;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培养军人武士尚武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崇文封建社会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春秋战国私学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百家争鸣汉代官学私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征辟制隋唐国子寺(监)“六学”“二馆”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科举制宋以后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西方中世纪教会学校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培养教师和僧侣骑士学校七技培养封建骑士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教育——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等社会教育——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学校教育——专业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等4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教育的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宗教性)(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治教。◆考点9:20世纪以后的教育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选○简(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第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第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第五,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第六,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第七,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3.教育各时期发展特点时期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无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教法单一古代社会的教育阶级性和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相分离;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现代社会的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班级授课制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个体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社会功能社会变迁功能:开发潜能,提高素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功能等社会流动功能:培养,筛选;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和调动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考点10教育的基本功能显性功能隐形功能5专题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考点11:教育学的概念○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1)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3)属于基础学科◆考点12:教育学的萌芽1、萌芽阶段的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的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并没有专门论述2、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中国的教育思想】(1)孔子(2)《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主要观点: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liè躐等长善救失——与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相一致学不躐等——与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相一致(3)墨子(墨翟)——兼爱、非攻(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亲和”“闻知”“说知”三种)(4)孟子——性善论(5)荀子——性恶论【西方】(1)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闻名于世,这种教学方法叫“产婆术”(问答法,启发性原则)(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从现实世界到达理想世界(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继承并发展柏拉图的理性说,著《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文雅教育)。(4)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也叫《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也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将学校过程概况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学而优则仕”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礼),揭示君子品德形成的过程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学、思、行并重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谦虚笃实孔子教学内容的缺陷:①忽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授;②鄙视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6◆考点13: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人物著作教育观点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科学归纳法2.首次指出“教育学”应独立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1.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2.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3.教学思想:“泛智”思想教育4.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康德[德](赫尔巴特的老师)《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卢梭[法]启蒙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爱弥儿》宣扬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人的本性是善的,浪漫主义自然教育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洛克[英]《教育漫话》1.“白板说”;2.“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自然主义教育,“教育心理学化”,爱的教育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2.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4.教育性教学原则(德育);5.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公民◆考点14: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人物著作备注斯宾塞[英]<实证主义>《教育论》1.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2.教育任务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3.启发学生自觉性,反对形式教育,重视实科教育梅伊曼与拉伊[德]《实验教育学》(梅提出,拉出版)梅: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拉:教育是对人发展的指导——完整生物完整个体杜威<实用主义创始人>[美]《民主主义与教育》(又译我的信条主义)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批评赫尔巴特提出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1.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2.教育无目的论;3.从做中学: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4.“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马卡连柯《教育诗》《父母必读》《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杨贤江[中]《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著作【苏联】“把一切事务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7◆考点15: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人物著作备注布卢姆[美]《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布鲁纳[美]《教育过程》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相适应赞可夫[苏联]《教学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才是最好的)发展性教学理论-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创立教学理论皮亚杰[瑞士]《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巴班斯基[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提出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专题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考点16: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简(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其成为专门的和发达的劳动力;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简单劳动力训练成发展劳动力;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自由途径是学校教育)补充:(1)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观点:舒尔茨认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2)社会化理论----提出者:鲍尔斯和金蒂斯观点:学校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考点17: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简○辨(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决定教育的一切8(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生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考点18: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简★(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考点19: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按照不同的层次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考点20: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改善人口结构的合理手段;3.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补充: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并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在一定轨道上发挥作用教育也不能成为决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9专题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很重要的内容◆考点21:人的发展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考点22: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选○简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要求: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适应最近发展区】2.阶段性: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同阶段不同质,不能搞“一刀切”,量力而行】3.不平衡性:①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②指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教育要求:抓关键期,即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4.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一是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或缺失后可以得到其他方面的补偿,另外是机体个方面存在互补的可能。【教育要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别差异性:①个体角度: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的差异。如有人聪明早慧,有人大器晚成。②群体角度:个别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异。【教育要求】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6.整体性: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紧密联系在一切【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考点23: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1、内发论——内在需要(遗传决定论)观点: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孔子——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童年期: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少年期: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营做支持。根据少年儿童的总体性阶段特征,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性本能是人发展根本动因)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102、外铄论——外在力量(环境决定论)观点: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学习是成长的主要途径。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继承华生观点)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考点24: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作用★○简○辨○材1.遗传(遗传素质)遗传的意义(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或训练,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环境/教育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变为现实。2.环境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则黑”(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级与阶层中生活的人,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知识才能和行为习惯都有明显的差别,每个人的思想、品行、才能与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文化和社会阶级与阶层的烙印。环境是人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2)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社会生产力,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3)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方式是不同的(被动接受和主动选择)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定义: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4.教育(学校教育)——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为什么主导人的发展)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概念】B.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D.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代表人物11(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专题五教育制度◆考点25:教育制度的概念1.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2.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3.地位:它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考点26: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理念“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考点27: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简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考点28: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1.双轨制:最早出现在欧洲,典型代表是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的学校教育制度2.单轨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3.分支制:(又称分支型学制或中间学制)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这是一种介于双规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考点29: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选1.旧中国的学制沿革中国现代学制建立于清朝末年,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学制名称颁布时间特点地位壬寅学制1902清政府颁布,没有实施,《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首次颁布癸卯学制1904《奏定学堂章程》以日本为蓝本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规定男女不许同校首次实施122.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1从层次结构上看,包括学期教育(幼儿)、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2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3从类别上看,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2)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发展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积极发展学期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现,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考点30: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考点31:义务教育制度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2.特点:1强制性(义务性)——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2普及性(统一性)3免费性(公益性)4公共性5基础性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初等小学)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沿用至解放初期(时间最长)133.产生:始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开创,发源于德国。4.我国制定的与义务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1)我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标志着我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立法宗旨:第一,发展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状况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第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规划:第一,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第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三,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专题六教育目的○选○辩◆考点32: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和质量规格。[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考点3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辩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1)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教育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3.教师的教学目标居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14◆考点34:教育目的的理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选理论代表人物观点社会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荀子、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巴格莱凯兴斯泰纳那托尔普(又译纳托普)a.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b.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关其他目的;c.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衡量的。“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建设造就公民”(凯兴斯泰纳)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与个性,至于社会的要求是无关紧要的。]孟子、卢梭、罗杰斯康德、萨特、马斯洛奈勒、帕克、马利坦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爱伦·凯a.教育目的是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b.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c.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生活本位论a.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斯宾塞)b.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考点35: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年修订)◆考点36:我国的教育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2)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1)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4)要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缺失(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根本途径)第一,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第二,全面发展不能忽视人的个性发展第三,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15◆考点3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其相互关系○选★第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第二,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方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第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理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意义要求第一,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二,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第三,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道求直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第四,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第五,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德育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意义:第一,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技能、技巧。第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要求智育第一,学校体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社会体育的特点主要是娱乐性和竞技性,学校体育的特点是教育性和基础性第二,学校体育是完整的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学校体育第一,体育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第二,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第三,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弱盛衰。意义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技能,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成熟,增强他们的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要求:体育第一,美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加强美育,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可以促进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的提倡和普及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美育能够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意义第一,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第三,使学生形成创造美的能力要求美育第一,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第二,劳动技术教育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意义要求: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动手能力,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劳动技术教育1.德育★——统帅和动力源泉2.智育——认识基础和支持作用3.体育——物质前提4.美育——协调各育发展5.劳动技术教育——各育的实践基础△相互关系16专题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考点38: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1.概念: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三)历史法概念:历史法是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步骤:史料的收集、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分析。(四)实验法。分类:(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4)根据实验控制的程度,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五)行动研究法(教师+研究者)★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第二章中学课程专题八中学课程◆考点39:课程的概念1、广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2、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辩。3、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单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1)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根据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人为)(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设备(3)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观察内容是否统一设计,是否有一定的观察项目和要求(5)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观察活动是否规律2.分类做准备及制定计划→实验观察→整理材料17◆考点40:课程的分类★分类标准课程课程特点内容的组织形式分科课程(学科课程)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新的学科。内容属性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活动课程(杜威)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设计开发主体国家课程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课程,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地方课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杜威、克伯屈)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表现形式:观念性、物质性、制度性、心理性硬性课程)◆考点41: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布鲁纳、赫尔巴特、斯宾塞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经验课程)杜威、克伯屈主张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理论来设计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社会中心课程论(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了解评价18◆考点42:课程目标1.概念: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2.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学生的研究(学习者的需要)、对社会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学科的研究(学科的发展)3.三维课程目标(新课程改革倡导)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布卢姆提出的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一致]◆考点43课程内容1.构成:(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包含了学生应具备的间接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直接经验)(1)间接知识: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2)直接知识: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而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2.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①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有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同一门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后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课程内容层层递进。②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③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考点44: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指向学校(1)内涵: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作用: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组织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3)制定依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4)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5)特点: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指向学科(1)内涵:课程标准是指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19(2)作用:①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②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④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课程标准具体包括: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教材——指向教师(1)概念: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2)教材的编写的两种模式:○选①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②螺旋式教科书结构: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的编排形式。(3)作用: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4)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18年、14年考简答)①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④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要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⑥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补充: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考点45: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考点46:课程开发(概念:对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②学科特征和性质③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①代表人物: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②泰勒原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a.确定教育目标(最关键的一步)b.选择教育经验c.组织教育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2)过程模式。(关注过程)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对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3)情境模式。(关注目标,又关注过程。)美国劳顿“文化分析”。主体部分(社会、知识、学生)20◆考点47:课程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考点48: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当代课程评价之父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针对目标评价弊端突出)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3.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构成。◆考点4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1)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后两者主要)。(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关心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考点5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知识传授→积极学习态度的养成)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6.实行三级课程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考点51:课程结构的改革★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简2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新课程结构基本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1)普及型:面向每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2)基础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3)发展性:课程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考点52:教育观念改革1.学生观2.教学观①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③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④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3.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教师教学观的转变: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①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是其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②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的责权的主体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2◆考点53:学习方式的改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考点54:课程评价的改
本文档为【版完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笔记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6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s_29489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0-04-24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