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冈察洛夫

冈察洛夫

举报
开通vip

冈察洛夫冈察洛夫 冈察洛夫的一生 母亲河的哺育 壮美的俄罗斯母亲河伏尔加哺育着许多古老的城镇。在大萨拉托夫与莫 斯科交界处有个著名的小城西姆比尔斯克,那儿是伏尔加河流经之处,形成 雏谷状的陡峭的河岸。悬崖上有一所大型的二层石房,掩映在浓密的灌木林 中,大果园一直伸展到伏尔加河畔。一八一二年六月十八日,正当拿破仑进 攻的严酷消息传来之际,就在这所粮商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的祖宅里诞生 了一个男婴,他就是未来的大作家伊凡·亚历山大罗维奇·冈察洛夫。 在那个年代里,家庭的喜事与祖国的忧患常常交织在一起。虽然西姆比 尔斯克离战场还很...

冈察洛夫
冈察洛夫 冈察洛夫的一生 母亲河的哺育 壮美的俄罗斯母亲河伏尔加哺育着许多古老的城镇。在大萨拉托夫与莫 斯科交界处有个著名的小城西姆比尔斯克,那儿是伏尔加河流经之处,形成 雏谷状的陡峭的河岸。悬崖上有一所大型的二层石房,掩映在浓密的灌木林 中,大果园一直伸展到伏尔加河畔。一八一二年六月十八日,正当拿破仑进 攻的严酷消息传来之际,就在这所粮商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的祖宅里诞生 了一个男婴,他就是未来的大作家伊凡·亚历山大罗维奇·冈察洛夫。 在那个年代里,家庭的喜事与祖国的忧患常常交织在一起。虽然西姆比 尔斯克离战场还很远,但人们也要经受严峻的磨练。冈察洛夫的家庭是西姆 比尔斯克地方上有根基的家族之一,属于爱国者的行列。冈察洛夫的祖父曾 经当过军官,在奥伦堡军队服过役,被晋封为带军职的贵族;父亲为卫国战 争作过捐献,是地方上有影响的商人,受尊敬的市长;母亲也出身于古老而 殷实的商人家庭,她文化不高,但聪明、热爱生活,以自己性格的魅力熏染 着孩子们。她对四个孩子从不娇惯溺爱,也绝不偏爱其中的任何一个,更不 会像谢德林笔下那种“满身生意眼”的母亲那样去毒化、毁坏孩子们的心灵; 她对孩子们要求严格,从不姑息他们身上的弱点;她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教 育他们清醒地看待生活,去开辟独立生活的道路。冈察洛夫为自己有这样一 位值得敬爱的妈妈而自豪。当然,淘气的儿子有时也难免受妈妈的责打,除 了这一点,冈察洛夫总称道她是一位“无可指摘的母亲”,直到暮年,他还 骄傲地回忆说:“按母亲的智慧,她足以当个部长!” 冈察洛夫七岁丧父,由他的教父,世袭贵族特列古波夫承担起教育孩子 的责任。这是一位有功勋的海军军官、十二月党人的同情者,一位值得受人 尊重的善良而有品德的人。他在退休以后,迁到西姆比尔斯克冈察洛夫宅邸 居住,像父亲一般关心着孩子们。冈察洛夫的家庭原本属于较有教养的商人 家庭,与亚·奥斯特洛夫斯基“黑暗王国”中的宗法式商人家庭不同,由于 特列古波夫的缘故,更带有一些省城贵族家庭的气氛。 冈察洛夫童年时代的生活总离不了美妙的童话故事。小伊凡对仆人室里 带插图的读物总是爱不释手。他的第一个缪斯是他的老保姆阿奴什卡,她给 伊凡讲许多故事,正是那些民间歌谣中的神话形象培养了孩子的诗意想象。 小伊凡童年时代总是特别好奇的。有一次,五岁的小伊凡异想天开地想通过 烟囱看天空,便偷偷地爬进熄了火的大炉膛里。家人找遍了花园、悬崖,正 急得无法可想的时候,却不料孩子像从地下冒出来一般,他浑身漆黑,连柔 丝般的淡褐头发也被焦油染乌了,只剩下两只大蓝眼睛在忽闪发亮。 用好幻想的、明亮的眼睛看着周围世界的冈察洛夫,生活在无忧无虑的 环境中。在这所家宅里虽然不存在对农奴的暴行,像赫尔岑、涅克拉索夫、 谢德林在童年时代所目睹的那样,但是,奴仆们的沉重劳动,也往往使孩子 的幼小心灵困惑不安。 教父特列古波夫可算是冈察洛夫的启蒙老师。他给孩子们传授广博的知 识,对小伊凡各方面的成长起着不可磨灭的良好作用。教父也善于讲故事, 他描绘起鲍尔金诺战役和莫斯科大火来真是绘声绘色。这位老海员对到过的 远方国家的回忆,更是引起孩子的想象,使冈察洛夫自幼就对大海产生了炽 热的向往。教父还常常带着小伊凡去拜访那些从省里来这儿过冬的庄园地 主。这是一些既谈论法国文学和伏尔泰,又时刻不忘美味佳肴和舒适睡眠的 贵族老爷,他们给了冈察洛夫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在回忆中说:“当我看 见那种漠不关心的、无所事事而终日躺卧的生活时,我这个敏锐地观察事物 而又富于感受的童稚的头脑中,就产生了一种关于‘奥勃洛摩夫性格’的模 糊概念了。” 冈察洛夫记忆中的早年生活是与悬崖下的伏尔加河分不开的。那时候, 小伊凡常常瞒着大人,穿过大花园,跑到悬崖上,俯瞰美丽宽广的伏尔加河。 有时,他跟着教父去春水泛滥的码头。那儿,有密集的货船,有扛大包的脚 夫,有兜售货物的商人,还有那些找寻生计的农民以及茨冈人、乞丐⋯⋯杂 沓喧闹的人声与浪拍打船弦声混成一片,纤夫唱着沉重而悲哀的号子应和 着⋯⋯他看到,正是那些普通的穷汉子船老大,驾驶着货船,给小城送来生 活的必需品,维持着小城的命脉。 坦荡平静的伏尔加河,在它对岸的草原上空,雄鹰正展翅滑行,雄健而 自由⋯⋯这时孩子的心中升起了一团团像太阳一般明亮的东西,对俄罗斯母 亲的热爱充满了他整个的身心,产生了想要大步走向生活的意愿。 写作——是一种使命 伊凡长大了,进了伏尔加河对岸不远的一所私人寄宿学校,在科学和语 言方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校的创办人是著名十二月党人符·伊瓦雪夫的 姊妹霍万斯卡娅公嚼夫人,她聘请的教师中不乏具有启蒙思想的睿智博学之 士。他们培养学生对知识和大自然的兴趣与热爱。冈察洛夫在那里只读了两 年就毕业了。一八二二年他进入了带有官方性质的莫斯科商业学校。这所学 校被誉为“模范学校”。一八二六年沙皇尼古拉一世视察时还给予了嘉奖。 可是,那儿的教师迂腐粗暴,都是些不学无术之徒,校长更是因循守旧、愚 钝、狡猾、谄媚。他在每个班级里都安插了他的心腹,专事监视告密,防止 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扼杀了青年的活跃思想。商业学校里的气氛阴森恐怖。 一八二五年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当然,议会广场的炮声未必能透过学校 的厚墙,因为关于十二月党人事件的消息被学校当局严格地封锁住了。 在商业学校的这段生活给冈察洛夫留下了极为阴沉的回忆,我们可以从 他的自传中看到他那时的心情,“我们在那里虚度了八个年头,美好的年华, 却无事可做!”然而,也正是这八个年头,给他提供了广泛的阅读时间。他 为了躲避粗暴的侮辱,便一头扎进了图书馆,抓到什么就读什么。他怀着激 动的心情阅读了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的作品。启蒙革命家的热爱自 由、为反对农奴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而献身的精神,使他十分同情和景仰;他也深深地被罗 蒙诺索夫的爱国主义诗章所吸引,为茹科夫斯基的温婉神秘的浪漫主义、雨 果、仲马的引人入胜的小说心醉神迷。他常常幻想着塔索①史诗中的远方的国 度:那沙漠的王国,带着突兀的大石块在他眼前闪烁出奇异可怕的美;那全 身披挂的英雄,为酬壮志而与伊斯兰教徒决死相拼的崇高气概⋯⋯都使他激 动得喘不过气来。这时期,他不但大量地阅读、吸收,还尝试写作。当时他 那种专注于书本世界和对于脱离生活的美与崇高的幻想与追求,无疑地,在 日后都写进了他的长篇小说《悬崖》里,部分地反映在小说主人公赖斯基的 性格特征中。 也是在这个时期,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问世了。冈 察洛夫对这位当代大诗人的艺术简直崇拜到了极点,他折服于它思想的真实 丰富,为它的纯朴优美的魅力所倾倒。他一生始终把普希金看作是自己的生 活和艺术创作的导师。 这时的冈察洛夫已开始进入形成自己观点的青年时代,虽然各门课程的 成绩均属优秀,但最终坚信自己的志趣并非从商而在于文学。在他回忆中曾 有这样一段记载:“写作——这是一种使命——成为一种强烈的感情。我有 过这种激情,几乎是从童年开始,还在学校的时候!”为了离开商校去考文 学专业,他经过短时期艰苦自学希腊文,于一八三一年在母亲和教父的支持 下,考进了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于是他穿起燕尾服式的红领制服,一心攻读 文学,他梦寐以求的心愿实现了。 三十年代是反动倒退的年代,它的标志是尼古拉的高压恐怖和残暴的奴 役。人民给它的回答是霍乱、暴动、波兰的民族解放运动等等。三十年代的 莫斯科大学,尽管沙皇企图对它严加控制,把除过名的学生送去当兵,但是, 革命的余音依然回响在大学生们的耳际中,指引着青年们透过绞刑架瞩望祖 ① 塔索(1544—1595)文艺复兴晚期的意大利诗人。 国的未来。在这所成为进步思想的温床的大学里,各阶层的子弟都沐浴在民 主精神之下,洗刷掉家庭、环境的印痕,相互学习,成立了各种读书会等进 步组织,如赫尔岑—奥加辽夫小组等;与冈察洛夫先后同学的年轻人中,就 有诗人莱蒙托夫,有第二代俄国革命家别林斯基。冈察洛夫并未参加小团体 的活动,也不曾卷入过有关政治、哲学问题的热烈争论中。但有一次,在校 方命令学生签名登记与秘密团体的联系时,冈察洛夫十分鄙夷地给以嘲讽, 他说:“英明的措施,使那些做梦也没见到过秘密团体的人开了眼界⋯⋯。 而对于参加秘密团体的人来说,签个名又有何妨。”冈察洛夫就属于“做梦 也不曾见到过秘密团体”而又“开了眼界”的大学生之列。 大学生活的内容是丰富的。冈察洛夫可以在大学图书馆里广泛而系统地 阅读学习,可以聆听学识渊博的教授们的讲课。当时的美学教授纳杰日津对 他的美学观点的形成就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使冈察洛夫终生难忘的是大诗人 普希金的莅校访问。那一天,普希金来到了正在上课的教室里,陪同前来的 教育部长乌瓦洛夫把诗人向学生们介绍说:“这,就是艺术!”顿时,冈察 洛夫感到仿佛有“一道阳光照耀了整个课堂”。大学生们都兴奋地围拢过去, 倾听普希金对《伊戈尔远征记》所发表的意见,都惟恐听漏了哪一句话,哪 一个字。以后,每当他回忆起大学生活中的这段插曲时,他总会激动不已。 确实,大诗人的那些诉说真理与自由的诗行,从来就像“滋润的雨露”、像 “母亲的乳汁”,培育了未来的作家冈察洛夫。诗人雄辩地以古俄罗斯文学 的真实性,启迪、加深了冈察洛夫的现实主义艺术观。 大学生冈察洛夫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他与俄罗斯小剧院结下了不解之 缘。当时正是名演员谢普奎、莫恰洛夫等人的艺术全盛时期,他们精湛的艺 术再创造,提高了冈察洛夫的艺术鉴赏力,坚定了他从事创作的信念,他开 始勤奋地翻译和写作。一八三二年,在纳杰日津教授的《望远镜》杂志上, 冈察洛夫第一次发表了法国欧日尼·许的《阿达——居勒》的译文片断。 一八三四年冈察洛夫大学毕业。他感到新的生活道路已在他面前敞开, 他带着自由公民的新眼光返家了。可是,一到家乡,便感到有一股“奥勃洛 摩夫”气息迎面扑来。小城似乎沉睡在梦乡中的一潭死水里。与十余年前一 样,河沟长满艾草与牛蒡,街道寂寞而空荡,两旁旧屋依然,因年久失修而 更呈灰暗色调。在闭塞懒散的生活中笼罩着的人们无目的地、无信念地生活 着,整天吃喝、打呵欠;仅有的变化是沙皇高压政策所留下的痕迹。现在贵 族老爷们更加深了对政府的忠诚,将一切进步事物视作洪水猛兽,而那个小 城角上的可爱剧院却几乎难以生存。冈察洛夫深感故乡气氛的沉闷窒息,一 心想去生活沸腾的都城彼得堡。只是这位回乡的大学生受到了省长的青睐, 被任命在省长属下当秘书而不得不留了下来。然而,在这根本不存在人民福 利的政府机关里,是谈不上什么创造性的劳动的,那儿只有一片人人熟视无 睹的、令人震惊的腐败景象。年轻人为社会谋幸福的一腔热诚被浇上了冷水, 从事创作的心愿也被淹没在冰冷腐烂的泥潭中,所幸者,只一年时间省长便 下了台,冈察洛夫才有可能辞职去到他所向往的文化中心彼得堡,去实现自 己的抱负,为自己的使命——写作而献身。 我进入世界并环顾 彼得堡确实赐予了冈察洛夫实现自己使命的希望。为了生活,他不得不 去担任公职,在外贸部当个翻译,忍受为得到一块面包而去应酬的苦差事。 可是,他依然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因为外贸部的工作并不过于繁忙,他可 以利用公余时间阅读和写作,而且,外贸部的服务给了冈察洛夫在官场漩涡 中观察生活的条件,他得以研究那些资产阶级企业家,考察资产阶级在俄国 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他阅读了席勒、温克尔曼,以及各种流派、观点 的作品。当他越是沉入文学的无边无涯的海洋中,他就越发感到:“一个文 学家,如果他在文学中的追求并非是浅尝辄止的,而是意义严肃的,那就需 要在这个事业中放进几乎整个的自己和整个的生命。”这个严肃的创作信念, 成为冈察洛夫一生所遵循的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也为了这个缘故,冈察洛夫 在外贸部服务了十五年,始终只是一个平凡的小职员,直到一八五二年环球 旅行时才升到八等文官。 这时期,冈察洛夫又重读了普希金的所有作品,对普希金的每一行诗反 复地“感受了,咀嚼了”。这位俄罗斯文学之父的诗作,在冈察洛夫简陋小 屋的书架上占据着首要位置,给未来的作家指出了创作的方向。一八三六年, 传来了诗人被杀害的消息,仿佛是晴天霹雳,冈察洛夫“跑到走廊里,痛苦 得不能自已,转身向墙捂着脸失声痛哭,悲哀就像尖刀剜心一样,⋯⋯无可 安慰地哭着⋯⋯”那时,冈察洛夫简直不能相信“他没有了”,那个使他钦 佩得“五体投地的人没有了”! 在彼得堡服务不久,冈察洛夫结识了对他进入艺术生涯具有举足轻重意 义的、有名望的贵族世家迈科夫。这是一个艺术之家。尼·迈科夫的父亲是 位喜剧家、帝国剧院的经理;兄弟是位诗人,写过四集寓言诗;迈科夫的妻 子颇有修养,也喜爱文学创作。冈察洛夫被邀请为迈科夫的两个有才能的儿 子教授拉丁文、美学与俄罗斯文学。这两个学生:阿波隆后来成为著名的诗 人,瓦列里扬成了文学评论家。迈科夫的家庭在三十年代下半期与四十年代, 在彼得堡素以文艺沙龙著称。各种艺术流派的代表、艺术爱好者、出版家、 科学界人士经常聚集在这个中心;格利戈洛维奇、巴纳耶夫、陀思妥耶夫斯 基、涅克拉索夫和屠格涅夫等也常在这里出入。冈察洛夫在迈科夫家接触了 不少知识界的人物,聆听各种不同趣味、观点、思想的讨论,不断地摸索着 自己的道路,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迈科夫的沙龙里,还出版过两种手抄丛刊《雪花》和《月夜》。尼·迈 科夫给它配上了精美的装帧,并为之精心制作插图。冈察洛夫在这两种有唯 美主义色彩的丛刊上发表了他最初的一些作品,如两个中篇《癫痫》、《因 祸得福》,浪漫主义诗歌《忧愁与快乐》、《失去的安宁》、《罗曼斯》以 及《致友人书信片断》等。 冈察洛夫的早期诗作带有某些遁入象牙之塔的倾向,这是三十年代流行 的浪漫主义的产物,难免带上迈科夫沙龙的艺术趣味,但在诗的情绪感受上 与那些忧郁绝望的唯美主义诗歌还是有所不同的。他的诗中虽表现出诗人在 与现实冲突下沉入了“痛苦的深渊”,但也透露出年轻诗人对未来具有信念 的真诚调子:“我进入世界并环顾——周围的一切如花盛开”,“幻想将更 加生动地炽燃,我的生命将更加旺盛地熠熠闪光⋯⋯”,这里,是不难找到 普希金的影响的。未来的大作家正在积聚力量,迈向他一心向往的艺术乐园。 行进在现实主义的先进潮流中 对于自己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感情,冈察洛夫是并不满意的。也 是由于这个缘故,他把这类诗移植到他日后的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之中, 作为多愁善感、脱离生活的小阿杜耶夫少爷的得意“杰作”,并通过叔父老 阿杜耶夫之口给予不留情的揶揄嘲笑。冈察洛夫能如此坦率地揭己之短,可 算是文学史上作家勇于自嘲的佳话之一。 三十年代,马尔林斯基的浪漫主义中篇小说在俄国文坛上风行一时。别 林斯基曾肯定了这是马尔林斯基“从生活的大书里扯下几页来”的形式探索, 同时更指出在他的中篇小说里,“没有生活的真实⋯⋯一切都是虚构的”, 而且“不无矫揉造作、堆砌词藻之弊”。冈察洛夫从开始创作他的中篇小说 《癫痫》、《因祸得福》时,就看出了这种虚伪的浪漫主义的空泛和不自然。 《癫痫》的主人公地主加舍连科在冈察洛夫笔下,是一个感情夸张的梦想家, 作者揭示了他的懒虫本质,通过这一人物,冈察洛夫嘲讽了马尔林斯基式的 人物。虽然作者尚未能寻根溯源地研究这类性格,探索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 社会根源,但显然地,冈察洛夫已经力图于再现生活时对它作出现实主义的 描绘。加舍连科的形象可以说是奥勃洛摩夫的雏形。冈察洛夫在以后的同名 长篇中,就给了这种性格以更充分的、典型的刻画。第二个中篇《因祸得福》, 用同样幽默谐谑的色彩来点染贵族青年主人公叶戈尔·阿杜耶夫的浮夸激 情,揭露了那种小阿杜耶夫式的人道主义的虚妄性。这一点,在作家描写同 名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中,也得到了异常深刻的展示。在这里 虽然叶戈尔·阿杜耶夫还只是个概念式的人物,但作者试图对传统世俗小说 的浪漫主义形象作出现实主义处理的意愿,还是有迹可循的,而且,这个中 篇小说也是作者谴责农奴制度的最初尝试。 四十年代,冈察洛夫的创作与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进程有了更加 密切的联系。他继承了果戈理的传统,写出了一系列描绘形形色色的彼得堡 社会生活的特写,就像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涅克拉索夫的《彼得堡风 貌素描》那样,冈察洛失描写了城市居民的各个阶层,如小官吏、平民出身 的知识分子、“角落”里的居民、贫困的劳动人民等等。作者对普通的小人 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城市社会的畸形现象给以讽刺,与果戈理、涅克拉 索夫等人的作品构成了一整幅彼得堡社会的现实生活的画卷。冈察洛夫最重 要的一篇特写《伊凡·萨维奇·彼德查勃宁》(1842年写,1848年发表), 描写了一个“赫列斯达可夫气质”的青年官吏,一个玩世不恭的、浅薄轻浮 的喜剧性人物,讥讽了官僚阶层的寄生恶习。他的另一篇特写,曾在迈科夫 家庭圈子里朗诵过的《生活在世界上是好还是坏》,则在现实生活与理想生 活之间进行了哲理性的探讨。作者认为:现实中的人已经沦为为生活而忙碌 操心的奴隶,只有“心灵的理想风暴”才能使凋谢褪色了的沉重生活变得新 鲜。这篇作品反映了冈察洛夫自身的体验:一直过着枯燥的小职员生活的他, 厌恶庸碌的生活,珍视惟一能在其中交流感情、寄托理想的艺术,同时也反 映了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中的普遍的苦闷情绪。 一八四三年夏,迈科夫一家去国外,与这个家庭有着亲密友谊的冈察洛 夫没有随之同行。他准备尝试着写作长篇小说,构思自己的长篇《老人》。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中的内容是描绘两个孤独的乡居老人,由于友谊而使生活变得美好起 来。然而,行进在现实主义文学道路上的冈察洛夫,已经不能满足于写出一 部温情主义的、只能引起眼泪和欢笑的作品。尽管文友们热望读到他的长篇 作品,甚至激励他,说他如不完成长篇,就是对上帝对人类的“犯罪”,但 冈察洛夫却始终没有让《老人》见诸文字。最后,作者推翻了它的写作计划 而代之以另一部长篇《平凡的故事》的构思。对于自己的作品的态度非常严 肃的冈察洛夫,在他创作生涯的最初十五年中,还从没有让自己的作品正式 发表过,即使是比较成熟的《伊凡·萨维奇·彼德查勃宁》,他也并不满意 而将它束之高阁达六年之久。他的这些早期作品,虽说是献给强调沙龙趣味、 轻视“生活散文”的迈科夫小团体的,但即使如此,冈察洛夫就已经作出了 对浪漫主义的巧妙讽刺,开始了对生活真实的现实主义的探索。 冈察洛夫开始文学创作的四十年代,是一个农奴制矛盾趋向尖锐化的年 代,酝酿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社会思想的普遍活跃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再 现生活,再现现实的真实面貌”(别林斯基语)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屠 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阿·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别林斯基 的《给果戈理的信》,帮助许多作家走上了进步的文学道路,冈察洛夫便是 其中之一。他以自己再现、揭露专制农奴制度下的俄罗斯生活的篇章,进入 俄罗斯进步作家的行列。 一八四六年,冈察洛夫完成了从一八四四年即已开始创作的第一部长篇 小说《平凡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曾将写成的大部分读给迈科夫家庭 听,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冈察洛夫十分谦虚地听取文友们的意见,哪怕是他 的学生、迈科夫家最年少的瓦列里扬所提出的,他也认真考虑并精心修改。 在他写完《平凡的故事》之后,他便立即请亚齐柯夫交与别林斯基,惶惶然 地等待这位文学批评权威的“审判”。可是转交者十分轻率地将作品否定了, 压了一年之久,只在一次偶然的场合下,亚齐柯夫向涅克拉索夫提及这部文 稿,独具慧眼的涅克拉索夫只翻阅了几页,便确认是一部杰作,立即交与别 林斯基。当然,小说得到了大批评家的充分肯定,认为《平凡的故事》是继 《当代英雄》、《死魂灵》之后对俄国“自然派”文学的一个新贡献,并热 情地邀请作者前去朗诵。能够得到大批评家的激励赞赏,冈察洛夫真正地尝 到了成功的欢欣,他不再怀疑自己的力量,感到生活就像长了翅膀一般,对 创作充满了信心。此后,冈察洛夫开始了与别林斯基的个人交往,结识了不 少常在别林斯基周围的作家。一八四七年,涅克拉索夫把《平凡的故事》刊 载在经过刷新改组、由他主持的《现代人》杂志第三、四期上。由于作品在 客观上嘲讽了斯拉夫派所美化的古老落后的宗法式生活,揭示了地主贵族田 园式的多情善感和一无所能,展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干精神,生动地反映 了它的时代特征,因此,它一发表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轰动了整个彼得 堡”。自此,冈察洛夫所特具的反对专制农奴制的停滞落后和肯定社会进步 的思想,就像一根红线一样贯串在自己的创作中。行进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 他,忠实于作家的使命而终生不渝。 四十年代末,作家的不朽名作《奥勃洛摩夫》构思成熟(1847—1859)。 在《平凡的故事》发表后不久,《现代人》刊出了这部新作的序曲式的一章 《奥勃洛摩夫的梦》(以下简称《梦》——笔者)。《梦》这个片断,真实 地再现了外省小城死水般的沉闷生活图景,回响着批判农奴制度的产物—— “奥勃洛摩夫精神”的激越调子。而在创作这一作品时,作家一方面感到心 中荡溢着丰富的思想构思,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所写的是否有用,会不会是“相 说八道”,便经常把自己创作中的困难与疑虑向别林斯基诉说。这时,别林 斯基已经身陷病魔之中,但仍坚持工作,他十分支持作家的创作构思,并给 以帮助、忠告。他的支持坚定了冈察洛夫将自己的创作与俄国社会的先进思 想联系在一起的信念。虽说政治上持温和态度的冈察洛夫并不完全赞同别林 斯基的农民革命思想,但在反农奴制这个根本问题上则是完全一致的。与此 同时,冈察洛夫还曾高度评价与自己政治观点不同的革命家、文学活动家赫 尔岑。一八四七年初,在赫尔岑流亡国外途经彼得堡时,他俩还曾经见过一 面。冈察洛夫十分同情赫尔岑的被迫流亡,认为赫尔岑出国是必要的。因为 在这儿,有恐怖和灾难的威胁,赫尔岑是不可能自由地从事自己的事业的。 冈察洛夫一直认真地看待赫尔岑的活动,重视赫尔岑的文艺思想,尤其是赫 尔岑关于文学应当描写现代社会和人物、反映自己时代的观点曾经给冈察洛 夫构思《平凡的故事》指出了方向。在这段时期里,冈察洛夫与《现代人》 的合作关系十分密切。 冈察洛夫对“自然派”的创始人果戈理是十分钦慕的。一八四八年,果 戈理从西欧疗养地回国并在彼得堡歇脚,冈察洛夫随同涅克拉索夫等人穿上 燕尾服隆重地前去专程拜访。果戈理在接见来客时表现得无精打采,态度勉 强,只问冈察 洛夫今后打算写些什么。冈察洛夫激动地回答说:“老天爷让我写什么 就写什么”,可是也只得到一声“唔”作为回答。随着,大作家就轻慢地评 价起《平凡的故事》来,使冈察洛夫感到十分伤心。这仅有的一次与果戈理 的会晤给了冈察洛夫留下了沉重的回忆。尽管如此,冈察洛夫仍非常尊重果 戈理。他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始终不减。冈察洛夫充分认识到批判现 实主义奠基人果戈理对于俄国文学发展的贡献价值。 在《奥勃洛摩夫的梦》刊出几个月之后,冈察洛夫满载着作家的声誉重 回阔别十四年的故乡西姆比尔斯克。冈察洛夫在自己的回忆中写道: “我看到尚未消逝的宗法制生活,也看到新的萌芽。青年、老人、花园、 伏尔加河、两岸的悬崖、故乡的空气、童年的回忆,这一切都浮现到我的脑 海中来,几乎搅扰我去完成《奥勃洛摩夫》⋯⋯”他脑海中产生了创作第三 部长篇小说《悬崖》(1849—1869)的构思,但他不得不暂时抑制创作《悬 崖》的冲动,尽快地完成《奥勃洛摩夫》。于是,他每天清晨就起身闭门写 作,但总觉得不顺手,不满足于已经积累的生活素材,感到尚需不断地观察 生活。同时,他深感四十年代末期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更意识到《奥勃洛摩 夫》的创作构思尚有待于深入,必须加强作品中的反农奴制度的揭露倾向。 这个时期,整个社会气氛异常沉重,使人窒息。一八四八年的欧洲革命被镇 压以后,俄国反动势力加强了,书报检查制度威胁着作家们,如屠格涅夫、 涅克拉索夫等的创作活动,一些作家如谢德林、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甚至遭受 流放的迫害,而一代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活动家别林斯基,只是由于死亡才免 遭锒铛入狱之灾。冈察洛夫在《奥勃洛摩夫的梦》刊出时就曾被迫作出删改。 他知道,要发表整部《奥勃洛摩夫》将更会遇到重重障碍。作家担心自己是 否会连写作的权利也被剥夺,因而忧心忡忡。 作一个“远征的荷马” 一八五二年秋,彼得堡传出了冈察洛夫乘坐俄国战舰巴拉达号作环球航 行的消息。人们对这位性格恬静的作家去从事这一不寻常的冒险活动感到惊 奇。冈察洛夫在少年时代,他的教父特列古波夫给他讲了很多关于大海的故 事。从那时起,他就爱上了大海,多少年来他就想见见大海,如今要如愿以 偿,他当然欣然前往。此外,还有一个更加主要的、当时的现实社会因素: 冈察洛夫急切地渴望完成自己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但在恼人的现实 生活中不得不时时中断自己的工作;他痛切地感到亲爱的俄罗斯土地虽然广 袤辽阔,但都不容他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说话。于是,怀着沉重苦闷的心情, 在四十岁时,为了改变窒息人的环境,用清新的生活环境丰富自己,冈察洛 夫毅然随战船远航异邦。 环球航行为期两年,冈察洛夫以海军上将波特金的秘书身份参加与日本 政府进行的贸易谈判。战舰自喀琅斯塔得启航,在访问了美国之后,经受了 好望角风暴的严酷考验,自印度洋驶入太平洋。然后航经马来亚、菲律宾、 中国,稍事停泊后即驶抵日本,最终于一八五四年到达黑龙江。归来时,则 由于俄土战争而改由陆路返回。穿越西伯利亚的归程是万分艰辛的,但冈察 洛夫仍不忘去参谒当年流放在那儿的十二月党人居住过的小屋,并于一八五 五年返回彼得堡。 冈察洛夫有意成为一个“远征的荷马”,自称是“旅行的奥勃洛摩夫”。 在海上,他把自己的观感写信向朋友们倾谈,并请他们小心保存这些信,他 的这些信件以后就成为他一八五八年问世的大型随笔《战船巴拉达号》的素 材和组成部分。这位出色的海上歌手,就如同大事记的编撰人一般,忠实而 毫不虚饰地记录,评述了旅程中的所见所闻,并使这部史诗式的旅行游记闪 耀出英雄主义的光芒。 《战船巴拉达号》突出地描写了俄国海员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地反映 在“沿着东西伯利亚”一章中。那是巴拉达号接近终点站堪察加时,俄土战 争的参加者英国,早已在太平洋上准备了军事行动,一俟带篷帆的巴拉达号 驶入,即出动钢铁舰队进行拦袭。这时,巴拉达号的全体船员破釜沉舟,准 备与敌舰一起爆炸而同归于尽。冈察洛夫充满自豪地记录了这场亲身经历的 事变。他在给迈科夫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只要一息尚存就决不投降,船 员们将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战船就是用这样激昂的气概,粉碎了英舰的挑 衅行动。在船上,由于职务上的等级悬殊,冈察洛夫在广泛深入地接触船员 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他始终怀着十分友爱的感情去了解、描写他们 那生动、鲜明的性格。在他的笔下出现了许多动人的形象,诸如:化险为夷 的法捷耶夫、性如烈火的雅齐可夫、博学而受人尊敬的里姆斯基—科萨可夫 以及被大伙亲昵地唤做“好主妇”的哈列佐夫等等。在这些敢于向命运抗争 而沉着镇静、忠于职守的船员们身上,作者看到了真正的人民的力量,揭示 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世界还停泊在英国之时,冈察洛夫就已获得了极为深 刻的印象。那里有繁荣发达的商业,更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的关系,那 里虽举办了各种被称为社会主义的慈善事业,但成批成批的个人和家庭却毁 于贫穷。首都伦敦更是一所“骗术的模范学校”,满布着小偷、走私贩子和 警察恶棍⋯⋯。冈察洛夫在承认资本主义文明成就的同时,揭露了资产阶级 社会的矛盾和弊端,撕下了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的帷幕。 对于殖民主义者,冈察洛夫表现出明显的憎恶。他斥责道:他们打着保 护殖民地人民的旗号,无孔不入地进行渗透,带着“棉布、毛料、枪炮和最 新的文明工具”,公然横行在别人的国土上。哪怕是远在亚洲的原始宗法制 的基利群岛——一个被世人“忘却了的古老角落”,也在所难免。他辛辣地 讽刺殖民者的强盗逻辑,尖刻地奚落道:“这样美好的幸福的岛啊,怎能不 将它放在自己的保护之下呢?”冈察洛夫对那些被“保护”的人民则怀着深 切的同情。在“上海”一章中,他高度赞扬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愤怒地谴 责英国人用鸦片毒害中国的罪行:“靠他们发财,毒杀他们,甚至蔑视自己 手下的这些牺牲品!”他并仗义执言道:“我不知道,他们中间到底谁能开 化谁?难道中国人不能以他们温文有礼的态度,甚而也不能以他们经商的才 能来开化英国人吗?”人道主义者的冈察洛夫坚信人类是上帝的孩子,各个 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应当坚持和平和友谊,而掠夺和暴行是世间罪大恶极的 残暴行为。 《战船巴拉达号》绝不是一部旅行调查的学术专著。在这部旅行记中, 主人公旅程观感的着眼点始终是生活和人。他看到世界上到处有衣衫褴褛、 房屋倾倒的穷人,到处是沉重的劳动和奴隶般的生活;不论在南方酷热的骄 阳下,或是在北方灰色的酷寒中,那些黑种人、黄种人或下层白种人,他们 的生活都像呻吟于农奴制度下的俄国人民同样可悲。作者站在现实主义进步 的观点上,以爱憎鲜明的感情、睿智幽默的谐趣,真实详尽地记下了自己对 于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当代人的心理情绪。因此,作 品得到了俄国进步批评界的高度评价。 在艺术上,冈察洛夫同感伤主义和刻意追求猎奇效果或调子高昂的浪漫 主义截然不同。冈察洛夫运用了细腻而浑厚的彩笔来再现、点染大海的庄严 和美丽,这在当时同类游记文学中也是独具特色的。而作品中的主人公—— 旅行者,又总能质朴安详地、清醒地观看世界,使作品表现出平凡中见诗意 的风格。作为果戈理现实主义的信徒的冈察洛夫,在并不刻意追求外部情节 效果之下,挥洒自如地在随笔中反映了史诗般广泛的内容。 耕耘在“自己的土壤”上 自五十年代末期起,冈察洛夫更是常常处在内心的不平静中,其中有个 人的,也有社会的因素。 一八五五年旅行归来之后,作家即着手完成他那部曾经带着它的提纲去 环游世界的巨作《奥勃洛摩夫》。这部作品,在俄罗斯文学中,就揭露地主 寄生生活的主题而言,可称得上是最深刻的垂世杰作之一。它所展示的时代 的特殊产物——“奥勃洛摩夫性格”,对整个农奴制俄国具有普遍的典型意 义。 一八五七年冈察洛夫结束了《奥勃洛摩夫》的创作,连载在一八五九年 的《祖国纪事》上,并继续写他的原题名为《艺术家》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悬 崖》(1860)。 这时期,冈察洛夫与屠格涅夫常有往来,相互通信,倾谈创作的苦乐, 他写道:“我真诚地爱文学。如果生活常常能让我感到一些幸福的话,那就 是我的使命赐予的。它曾经不下千百次地召唤我去工作,我都不好意思承认, 我是怎样地一连许多天,在神圣的诗意的梦境中祈求、等待和希望实现那流 着眼泪进行构思的心愿⋯⋯。”他还常把自己呕心沥血地酝酿出来的思想和 形象讲述给屠格涅夫听,让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悦。冈察洛夫是十分看重同屠 格涅夫的友谊的,对于屠格涅夫所具有的精湛的艺术鉴赏水平和批评的眼力 非常钦佩。当他正在紧张不安地等待《奥勃洛摩夫》全文出版后舆论界的评 判之际,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1858)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并得 到热烈的反响。冈察洛夫兴奋地阅读之后,却惊讶地发现它与自己的《悬崖》 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使得敏感的冈察洛夫感到异常的痛心。于是,两位艺术 家之间便产生了裂痕。之后没两年,屠格涅夫的《前夜》(1860)问世,那 导致冲突的阴影重又在冈察洛夫眼前出现。冈察洛夫非常诧异,原本是中、 短篇小说家的屠格涅夫却突然转向长篇创作,而且居然能这么迅速地写出新 作品,怀疑他是个虚伪的剽窃者。在这之前,两人的关系曾经有过一些挽回, 如一八五九年在为屠格涅夫赴西欧举行的饯行宴会上,由于朋友们的斡旋, 最后握手言和,友好地祝福、告别;一八六○年又有安宁柯夫、法鲁日宁等 人为他俩调解。朋友们认为,两个不同作家的作品,由于产生在共同的时代 土壤上,出现某种思想上、构思上的类似情况,是不足为怪的;何况两位作 家对自己的构思各有独特的处理,某些不期而遇的雷同并不意味着抄袭。然 而,一次次的新的裂痕,终于酿成公开的敌对,以致于使辗转于怀疑痛苦之 中的冈察洛夫最后也没能谅解对方,直到一八八三年屠格涅夫去世,他俩的 友谊也始终不曾得到挽回与弥补。 冈察洛夫曾经两度赴玛丽叶巴顿温泉疗养地。还在一八五七年,他在那 儿紧张地写《奥勃洛摩夫》的结尾部分时,还带着小说的手稿前去巴黎拜访 过屠格涅夫,后者也热情地为了《奥勃洛摩夫》的成功张开双臂拥抱过他。 可是,一八五九年的这次温泉之行,他却带着精神上的创伤,抱病耕耘他的 最后一部长篇《悬崖》。在病中,他有感于岁月荏苒和人事沧桑,忧伤地感 到自己“浪费了灵感”,谴责自己简直像在昏睡中生活着,甚至想“坚决永 远”地抛弃文学生涯。 一八六○年初,冈察洛夫回彼得堡。他抛弃的倒并不是创作,而是立即 向外贸部提出辞呈。退职之后,他很快地加工完成了《悬崖》的开头部分《祖 母》等章,交给了《现代人》杂志。 六十年代初,代表进步阵营的《现代人》发生了分化。围绕着农奴制改 革问题所掀起的一场大论战,暴露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进步阵营分 裂了,屠格涅夫就在一八六一年退出了《现代人》。社会政治上的这些重大 矛盾,不能不反映在冈察洛夫的作品中。《现代人》的思想领导人车尔尼雪 夫斯基一眼就看出了《祖母》中有把俄罗斯庄园地主理想化的倾向,因此, 冈察洛夫的新作被退稿了。 冈察洛夫热爱祖国、憎恨农奴制度,但不能接受革命的道理,他幻想不 流血的革命。然而,作为一个目光敏锐的作家,感受着时代的要求,总觉得 《悬崖》的构思不明确,对它的形象处理不满意,长时期地为自己的这个新 生儿的诞生经受着分娩前的痛苦与不安。这期间,冈察洛夫于一八六二年重 又回到他所厌恶的官场,主持政府机关刊物《北方邮政》,第二年被任命为 四等文官,一八六五年又就任出版事业咨询机关的委员和检查官。在刊物上, 他与皮沙烈夫展开过激烈的论战,也因此导致了激进刊物《俄国言论》在一 八六六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的反动年代里被封闭的后果。这一切使冈 察洛夫与革命民主主义阵营的关系冷淡了下来。可他在官场的升迁,又使他 越来越感到生活在庸俗卑鄙的阴谋家之中实在令人作呕。一八六七年冈察洛 夫请求退职。对于自己这段官场生涯,每当回忆起来,就带着忧伤的心情而 感到歉疚。 《悬崖》终于在一八六八年问世了。这部冈察洛夫几乎奉献了整个创作 生涯的作品,从构思到成书,随着作家思想的矛盾发展,构思的变化也很大。 在早先的设想中,女主人公薇拉被英雄所吸引,抛弃了自己的家,跟随心爱 的人走遍整个西伯利亚。倘若这个构思得以实现,那么小说就能提供出一位 像屠格涅夫《前夜》中的叶琳娜、涅克拉索夫的俄罗斯妇女那样先进女性的 光辉典型。然而,由于冈察洛夫在小说情节上的举棋不定,最终,原构思中 反抗的女主人公,在经历了一段爱情悲剧之后,重又回到了自己的“老窝”。 即使如此,在整部作品的思想倾向上,作家的初衷未变,它依然贯穿着前两 部长篇的思想红线,体现了与停滞的农奴制生活、与多种“奥勃洛摩夫精神” 斗争的主题。因此,它虽然未能给俄罗斯文学画廊增添新人的形象,但它真 实地展示了四五十年代农奴制度的深刻危机,反映了宗法式生活道德基础的 动摇;它不仅描写了停滞,也描写了觉醒,在反沙皇专制农奴制度的主题上 继续前进。正因为如此,于一八六八年,涅克拉索夫为《祖国纪事》向作家 预约这部新作,可是,也许是由于冈察洛夫与革命民主主义阵营的隔阂,他 把手稿交给了《欧罗巴导报》,发表于该刊第一至五期上。 《悬崖》的创作,使作家呕尽了心血。冈察洛夫感到改革后的时代在变 化更迭,新的社会生活正在迅猛发展,要继续创作反映新时代的长篇小说尚 有待于积累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故而,在五六十年代以小说家蜚声文坛的冈 察洛夫,到七十年代改用起评论的笔,写出了《迟做总比不做好》、《万般 苦恼》等具有独创见解的文学评论,并写成回忆录《关于别林斯基个性的随 笔》以及《文学晚会》、《旧世纪的仆役》等特写。 在文学评论中,冈察洛夫较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点。他否定斯拉 夫派的保守反对纲领,也反对无思想、无理想的“纯艺术”作品;他热情肯 定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所开辟的道路,声言自己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现实主义 拥护者;他主张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服务于生活,像列·托尔斯泰那样为人民 创作;他还对喜剧《聪明误》作出新颖的评价,赞扬格利鲍耶夫给俄罗斯文 学提供了正面形象,并断言任何时代都需要像恰茨基(《聪明误》一剧中的 主人公)那样的人物,对于自己的三部长篇小说,他表明,正是由于反对农 奴制停滞生活的思想,才将它们的构思串联在一起的,它们反映的是他自己 的“回忆的世界”、自己的“土壤”。他承认,当前那种变化多端的生活对 他的笔是“陌生的”。在美学观点上,在肯定艺术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上, 冈察洛夫与别林斯基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他的最优秀的回忆录就是献给别 林斯基的,他对这位革命家的肖像作了动人的描写,不但肯定了作为文学批 评家的别林斯基,而且也高度评价了作为革命宣传家的别林斯基;强调指出 了别林斯基在促使俄罗斯现实主义新流派的形成中,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功 绩。 性格沉静内向的冈察洛夫,他的晚年生活是孤寂的,除了与亲友们的书 信来往外很少与人交往。他与奥斯特洛夫斯基、斯塔索夫、鲁宾斯坦、列·托 尔斯泰等友人的通信,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是俄国书信评论中的佳品。尽 管艰苦的作家生涯常使他处在不安的思虑中而很少欢乐,但他从未丢下过他 的笔,停止过他对俄罗斯生活道路的探索。一八九一年夏,在他离开人世前 不久,尚口授作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守在作家岗位上。是年九月十 五日,八十高龄的冈察洛夫病逝于彼得堡。 代表作品介绍 《平凡的故事》 冈察洛夫的《平凡的故事》(1847),正如题目所说,确实,故事是再 平凡不过了。可是,小说一问世,就引起社会上的普遍兴趣。这位默默无闻 的青年作家的第一部小说,一时成为俄国批评界讨论的中心。对于保守派来 说,他们是大为失望了,因为他们想在小说中找到对宗法制贵族地主田园生 活的颂歌,结果却看到了作者对外省地主庄园闭塞生活的讽刺。而进步阵营, 则找到了小说中批判贵族浪漫主义和揭露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共同语言,对 小说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赞叹作者是一位“卓越的天才”(别林斯基语)。 一个夏日的清晨,格拉契村中产地主安娜·巴甫洛芙娜的独生子亚历山 大·斐德里枢·阿杜耶夫要出远门了。这位少爷在家里就好比众星捧月,有 亲人的娇惯宠爱、奴仆的恭顺效忠,从襁褓之日起,他所看到的就全是笑脸 和赞许的眼光,过着不知忧愁、眼泪和烦恼的玫瑰色的日子。虽说这种无所 用心的闲散生活并不能教给他对于现实人生的理解,也不能为他的必将来临 的奋斗生活作好精神准备。然而,他有一颗向善的至诚之心,而且,充满脉 脉温情的乡居生活,又培养了他多愁善感的气质,他梦想成为一个歌唱美与 善的诗人。 亚历山大成年了,待他长到二十岁的那年,就感到家庭的天地太狭小了。 对于生活的浪漫幻想,使他宁愿离开家乡乐土,到首都彼得堡去寻找前程。 悲伤的母亲拴不住她引为骄傲的儿子的心,只得替她的心肝宝贝打点行装。 她准备了足足有一打,够用上三年的绣有名字的被单和枕套,还有三打上好 的麻纱衬衫、柔软的羽毛被,外加短袜二十二双,以及领带、手绢等等,一 应俱全。她还将用窖藏五年的上品陈酒为儿子饯行,千叮万嘱地交代儿子: 妈妈每年都会给寄去二千五百卢布,正经该用的地方不必心痛,但切不可乱 花钱;四旬斋那天一定要坚持斋戒,绝不可纵酒放荡;还要时时惦记着妈 妈⋯⋯等等。这时传来了一阵得得的马蹄声,亚历山大儿时的朋友鲍斯比洛 夫从一百六十俄里之外赶来送别了。两个年轻人互相拥抱握别,彼此表白至 死不渝的友情。当亲友们簇拥他上路走近一片树林的时候,亚历山大才找到 了一个与他的意中人,牧师的女儿索菲亚单独相会的机会。姑娘含情脉脉地 赠送了自己的一缕青丝和一枚戒指作为信物。小伙子感激地抱吻了心爱的姑 娘,相约等待重逢的日子。在一片“亲爱的,再会”的喊声中,哭着吊在儿 子脖子上的母亲给了儿子最后一次祝福,替儿子挂上了神像,马车便启程了。 第一次离家的亚历山大坐在马车上,久久地凝视着亲人们的身影,直到他们 消失在视线之外才转过头来,当即禁不住将脸埋进座椅靠垫里啜泣了起来。 亚历山大一到彼得堡,就去投奔他的亲叔叔彼得·伊凡诺维奇·阿杜耶 夫。这一位阿杜耶夫也是在二十岁上由他的兄长,小阿杜耶夫已故的父亲送 他出门的。现在,他已经在彼得堡干了十七年,与人合资开了一家玻璃、瓷 器厂,成为一位有资财的实业家、一位有身分的绅士。这位老阿杜耶夫正当 盛年,他举止端庄、风度潇洒而富有才智。那天早晨,当他醒来的时候,仆 人便送上两封信,禀报说有个自称乡下侄儿的年轻人,捎来蜂蜜、干草莓等 土产前来拜谒。“乡下来的侄儿——好奇怪呀!”彼得·伊凡诺维奇一时想 不起来,顺手拿起一封信,打开读起来:“亲爱的兄弟⋯⋯” “这是什么姊妹!”他自言自语地看那签名:“玛利亚·高尔巴托娃。” 对了,他想起来了,他的嫂子姓高尔巴托娃,这是他的姨妹。他皱了皱眉头 继续读下去。 “虽然命运拆散了我们⋯⋯,我命中注定要过一种独身的生活,可 我总不忘那次小湖边的散步。你不顾一切地踏进没膝的湖水,在芦苇丛 中为我采来了几朵大黄花。还有,留在你那里的小带子都还在吗?” “简直是不可思议!”老阿杜耶夫对于十七年前与他的小姨曾经一度有 过的那段罗曼史早已置之脑后了。直到如今,这位老姑娘还如此自作多情, 使他感到可笑而嗤之以鼻。 另一封信是他嫂子的。信上恳请他关照她的儿子亚历山大。老阿杜耶夫 根据自己的智慧与正义的原则,对于这个素不相识的侄儿,他完全不需要负 什么责任。不过,他回想起年轻时代离开家乡的情景。他那热心肠的嫂子是 怎样特地为他准备了肉饼,又是怎样带着母性的眼泪给他以最好的祝福的。 因此,良心告诉他,不能将嫂子托付给他的这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弃之不顾。 何况嫂子的信中说明,她儿子所需的开销,她每年都会分文不短地寄来。于 是,老阿杜耶夫决定接待侄儿并给予安排照应。 亚历山大进得屋来。在异地见到亲人,第一个冲动便是上前热情拥抱叔 叔。不料老阿杜耶夫敏捷地伸出手来,用握手把年轻人留在了相当的距离之 外。 这里的规矩与家乡有多么不同呵!城市里那种纷沓、枯燥的生活与乡下 简直有着天壤之别!人们整天操心,为事务忙碌,彼此间从不表露真实的感 情,关系又是那么冷漠。一个过惯了乡间闲逸生活的人,可以终生都不费脑 筋地随着太阳的升沉起来、睡觉;而且高兴的话,在每家敞开着的大门里, 随时都可以进去串门,受到真诚的吃喝款待。现在,小阿杜耶夫猝然间改换 了环境,在他走进一个难以想象的新的生活之初,是很难适应的。这里,一 切都建筑在务实的事业基础之上,一切都要用金钱来作衡量;所谓事业,实 际上就是资本积累获取赢利的同义词;这里,谁也不需要他所视为神圣的爱 情和友谊。他的那种壮志凌云式的空想以及代替从事实际工作的浮夸热情就 变得可笑而不合时宜了。亚历山大既然来到了这里,就必须从一个毫无实际 生活经验的地主少爷来一个改造,才能够在资本社会的生存原则下,立足安 命,求得发展。过来人老阿杜耶夫就担当起了他的改造者的任务,不断地开 导他,使他尽快地走上符合资本主义时代所要求的道路。亚历山大安顿下来 后,一天,他摆开笔墨,抚摩着信物,情思绵绵地给索菲亚以及鲍斯比洛夫 写信,倾诉自己对于新环境的新感受: “我的叔叔是个好心肠的人,非常有才智,只是永远缠在事务和算 计里。他的灵魂看来好像是和地面分不开,永远不会超升到远离了污秽尘 世的太空里去的。在这儿,这个冰冷的世界里,他用什么来迎接我的呢? ——冷漠的箴言。他是一切真实情感表露的敌人。我有时觉得他就像普希 金笔下的恶魔,谈话句句不离生意经!看起来他也不喜欢艺术,我想他连 普希金的作品都没有读过。” 事有凑巧,偏偏叔叔在这个当口进来了。倒霉的亚历山大在慌乱中只把 信收起来,却没来得及藏起他的爱情信物。于是,他的那绺珍贵的头发和戒 指都遭了殃:叔叔顺手拿起一张小纸片把它们裹成一团,没让它们的主人来 得及阻挡便向窗外一扔,啪嚓一声落到了河里。对着侄儿惊诧痛苦的责难目 光,老阿杜耶夫平静地说道:“这些毫无意义的纪念物,你把它当成了你的 心的一部分!举个例子说,在你的姨母的信里边有诗吗?什么黄花、湖,一 些神秘迷人的故事和别的什么。再过几年这些信物是会让你记起自己的傻 样,让你羞红脸的。” 正当亚历山大委屈地想为自己的神圣爱情辩护时,老阿杜耶夫巧妙地把 话题一转,告诉他已为他找好了工作。这真是太好了!亚历山大转嗔为喜, 高兴了起来,奔过去出其不意地在叔叔面颊上飞速地亲了一下作为回答。于 是他欢天喜地地在桌上翻阅各种文件以证明自己的才能,却在不意之中让叔 父看到了他写给鲍斯比洛夫的信,这可真是命运捉弄人!亚历山大惊惶羞愧, 连连向叔父请求原谅,承认自己信中对叔父的评价并不恰当,并表示愿意根 据叔父的意思重写。老阿杜耶夫便毫不推辞地口授着内容让侄儿记下: “我的叔父既不是一个恶魔,也不是一个安琪儿,他以为如果我们 住在地上,那就不应该从地上飞到从不来过问我们的天上去。他相信善 良也相信邪恶,相信高贵也相信下流,他还相信爱情和友谊,只不过认 为它们是为了人们而存在的。他不相信永恒不变的爱情,靠了心活着的 人就会牺牲头脑。他说,我们是属于社会的,他的工作带来了金钱,而 金钱则带来了他所喜爱的舒适。我的叔叔并不终日想着他的公事和他的 工厂,他能背得烂熟的也不只是一个普希金;他喜爱艺术,搜集了法兰 德斯画派的精品;他常去剧院,但并不心神恍惚、唉声叹气,他认为这 都是幼稚。一个人必须能够控制自己⋯⋯” 老阿杜耶夫信口说着,顺手将侄儿写给索菲亚的信撕成纸条引火,点燃 了雪茄后就扔进炉火里。又提醒为此伤心的侄儿,不要浪漫主义地对待爱情 和友谊,尤其不可在爱情中陷得太深。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与索菲亚保持 感情上的联系了,应当忘掉她。老阿杜耶夫力图让侄儿懂得,虽然已经受过 大学教育,得到过学位,但是,为了走上人生真实的道路,实际的教育还只 刚刚开始。 亚历山大得到了一个抄写文件的工作。他捧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毕业论 文和一叠诗文手稿,期望以自己的文才取得叔父的赞赏。没想到老阿杜耶夫 对他的论文简直不屑一顾,轻蔑地认为这种闭门造车的计划,早在一千年前 就已经实施了。对于诗稿,叔父边打呵欠边读,还夹着挖苦嘲讽,使亚历山 大十分沮丧。突然,老阿杜耶夫问侄儿可否将稿子相赠,亚历山大感到有点 受宠若惊,正志得意满之际,叔叔却给他泼了一头冷水说:“谢谢你的礼物, 这只是些乱七八糟的废物。”旋即吩咐仆人拿去糊东西。就这样干净利落地, 他便把这一大叠无病呻吟的“废物”从侄儿身边清除出去了。 让亚历山大去接触、熟悉他即将进入的新天地也是十分重要的。老阿杜 耶夫带领侄儿去工厂办公所。在那儿,亚历山大第一次看到各种原料如何在 转动着的机器中变化形态;在那儿,他惊异于经过了许多只手签署、标号的 成千成万的文件簿册和案卷,居然能永不迷失而各得其所;在那儿,官僚制 度宛如一架不停地工作着的机器,似乎只见轮盘和弹簧在运转。在它的威力 震撼之下,亚历山大所保存的幻想和信念被动摇了;庞大的机器向他提出了 如何面对严峻的现实来认真考虑个人生存发展的问题。他开始感到叔父的原 则虽然有点残酷,但似乎是正确的。 幸运的亚历山大靠了叔父的提携,还谋得了另一份兼职的翻译工作。他 年收入总共有二千二百卢布,足以在大城市昂贵的生活中站住脚跟。他抗拒 各种温情的诱惑,孜孜于工作事务并从事关于农业的翻译,诗的灵感也不再 左右他的想象力了。经过两年多的生活实践以后,这个服饰变得入时、举止 文雅的年轻人身上,已经一丝一毫也看不到当初那个腼腆的乡下小伙子的影 子了。原来的恍惚神色也被闪烁着勇敢自信目光的眼神所替代。这期间,他 曾由于轻信,被一个虚情假意的赌棍主任骗去过钱款,经受了诸如此类的教 训后,他学得了待人处世的法宝——圆滑,对人既不温情,也不冷酷。他承 认,人生并非完全充满着玫瑰花,他要像一个“活塞”控制蒸汽那样控制自 己的情感,尽力不流露出自己的激情和冲动。当然,更不会在见了任何人就 热情地上前拥抱了。本米,亚历山大按他的地位只是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年轻 雇员,但却以自己的才干和稳重在机关里崭露头角并受到重视。在编辑部里, 他不仅翻泽或修改别人的文章,而且自己也撰写了不少有点分量的农业论 文,成为编辑部的一个重要成员。 然而,年轻人的感情“活塞”总有一天会在不可抗拒的天性驱使下被冲 开的。亚历山大在他的社交活动中结识了鲁拜斯基夫人一家,与这家的女儿
本文档为【冈察洛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6611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3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7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18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