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历史学强化讲义

北京历史学强化讲义

举报
开通vip

北京历史学强化讲义 1 历史学讲稿 主讲人: 王振红 2007 年 8 月 19 日—24 日 本讲义严格按照 2008 年历史学考研大纲,力求做到考点翔实、线索清楚、重点突出,进而使同学们能达到 有的放矢、省时高效的复习效果。 本讲义共包括如下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 2008 年历史学大纲变化的分析与对策;第二部分,对中国通 史与世界通史主要线索的梳理;第三部分,按照 2008 年历史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对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所有考 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预测;第四部分,对 ...

北京历史学强化讲义
1 历史学讲稿 主讲人: 王振红 2007 年 8 月 19 日—24 日 本讲义严格按照 2008 年历史学考研大纲,力求做到考点翔实、线索清楚、重点突出,进而使同学们能达到 有的放矢、省时高效的复习效果。 本讲义共包括如下几部分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第一部分,对 2008 年历史学大纲变化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与对策;第二部分,对中国通 史与世界通史主要线索的梳理;第三部分,按照 2008 年历史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对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所有考 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预测;第四部分,对 2007 年真题进行解读,以期从中发现命题的难度与趋向等。 第一部分 2008 年历史学大纲变化分析与对策 第一章 08 历史学大纲与 07 年比较分析 一、07 与 08 历史学考察目标的比较 1.2007 年考察目标: 其一,掌握基本的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其二,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 和历史人物; 其三,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基本史料进行分析解读、辨析史料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 其四,要求对有关历史问题能够进行概念准确、逻辑严密、论述严谨的文字表达。 2.2008 年考察目标: 其一,掌握基本的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其二,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 和历史人物; 其三,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基本史料进行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 颇或局限,获取有效的信息; 其四,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3.分析: 比较 08 年与 07 年历史学考研大纲来看,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用词表达上作了稍微的调整,但是, 从这微小的调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08 年历史学大纲的考察目标的特点: 第一方面,在对基本事实的要求上没有变化,这说明历史学考研依然重视基本史实的考察,所以同学们复习 应考必须注重基础,正如这两年考纲的要求“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这是学习 与研究历史学最为基础性的要求,所以 08 年历史学大纲的考察目标在此两点上面与 07 年大纲保持一致。 但是,08 年历史学考研大纲在具体的考试范围与考点的设置上还是有不少的变动,这些变动更重视历史发 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如 07 年考点“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与措施”调整为 08 年的“刘秀与 东汉初期政治”,这就更具概括性,而且范围有所扩大;07 年“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等考点,在 08 年 就没有单独列为一目,这是因为 08 年“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就已经包含了这一考点,这些情况在本文 第二部分有更为清晰的反映。 第二方面,与 07 年历史学大纲的考察目标一样,08 年大纲也是非常注重基本理论的运用,以及对基本史料 的解读,这就要求同学们具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应具备相关的科学理论与方 法,能较为合理地解读、评价与理解史料。 这一考察目标,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答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相关的理论运用到对具体问题与具体史料的 分析理解上,使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做到史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罗列史实或者空谈理论。首先,要善于从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历史。其次,要具有辨证的历史思维,就是在分析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时候,应 把它们放入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来考察,全面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而不是采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决问题; 同样,分析史料时也应该注重史料的时代背景,全面而辩证地看待史料,以认识其价值、偏颇或局限,并从中获 取有效的信息。再次,要对目前历史学界某些基本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评价与借鉴他人研究成 果的能力,这一要求对于一般的本科生要求较高,但是如果做好的话,极容易得高分。 第三方面,08 年大纲在答题表述上的考察目标比 07 的要求更为清楚明确,大家比较一下可以看出,07 年是 “要求对有关历史问题能够进行概念准确、逻辑严密、论述严谨的文字表达”,而 08 年则是“论据确凿,论证 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两者比较可以看出 07 年在答题上的考察目标过于笼统,强调的似乎仅仅是对“文 字表达”的要求,这显然不够全面合理;而 08 年则是对答题的论据、论证与文字三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这就要求同学们复习的时候要更为注意归纳总结,要针对性地扩大对史料史实(论据)的掌握,对论证步骤、逻 2 辑思维的训练,对文字表达方面的提高,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考察目标之“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 字准确”的要求。 二、07 与 08 历史学具体考点的比较 (一)中国史 ☆ 秦汉部分 07 年: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与措施,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 08 年:刘秀与东汉初期政治(内容范围有所扩大),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危机”比“腐败”更为全面合 理) ☆ 魏晋南北朝 07 年:“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划入 08 考纲“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之中),十六国的兴亡 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东晋门阀政治,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08 考点 没有单独列出,府兵制应该是“西魏”宇文泰创设,故“北魏”似乎有误) 08 年:十六国与南北对峙(更为简洁、全面),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把东晋与南朝门阀合在 一起,更加综合,便于复习) ☆ 隋唐五代 07 年: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划入“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之中),唐朝相关制度对隋朝 的继承和发展,“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唐中叶政治、军事、社会各领域发生的变化,两税法的颁 行与唐后期的经济,唐朝末年的社会问题,隋唐时期边境各少数民族概况,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08 年:唐朝对隋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去掉相关二字,更简洁),“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去掉“形成”, 更为全面考察“藩镇割据”),两税法与唐后期的经济,唐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增加“农民起义”考察内 容),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把“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合二为一,更为综合) ☆ 宋、辽、西夏、金、元 07 年: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元末的农民战争,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 08 年: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把宋与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制度上的举措一并考察),宋元对外经 济文化交流(有所扩大考察范围) ☆ 明清(前期) 07 年:朱元璋与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郑和下西洋,“南倭北虏”问题,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改革,明清社 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 08 年: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去掉“朱元璋”,表明明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并非他一人完成),郑和下西洋与 “南倭北虏”,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更清晰地指出是“张居正改革”,更具体),清代疆域的奠定与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制度 ☆ 列强的对华侵略(比 07 年“晚清时期的侵华战争”的标题更为全面合理 ) 07 年:重要的不平等条约 08 年: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其“影响”在中国近代很重要,故增加) ☆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07 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过程、结局和影响,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局 08 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更为简洁) ☆ 晚清政局(比 07 年“晚清政局的变化与清政府的自救改革”的标题更简洁,并删去一些内容) 07 年: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辛酉政变,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清政府自救改革中的新旧思想冲突 08 年: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删去“清政府自救改革中的新旧思想冲突”) ☆ 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07 年: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新变化) 07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和特点,“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及其代表人物与近代科学技术的 输入与初步发展”(08 年删去) 08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容有所缩减) ☆ 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07 年:维新变法思潮(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严复介绍和传播进化论思想),戊戌维新运动,清末立宪派和 立宪运动,孙中山与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革命派的武装反清活动,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成立,袁世凯窃权 08 年:维新变法思潮,戊戌变法,立宪运动,孙中山与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从兴中会到武 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07 与 08 年范围内容基本没变,只是各个考点内容有所调整,使各考点更为清晰) ☆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07 年:北洋军阀的统治,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08 年: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增加“袁世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 加) ☆ 南京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3 07 年: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全国“统一”,新旧军阀混战 08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新军阀混战 (上述两个考点内容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复习时注意。) ☆ 抗日战争 07 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高涨,正面战场的持续作战与敌后战场的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 设,西南大后方的建设,中共“七大”的召开 08 年:抗日救亡运动,南京大屠杀与日军暴行,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延安整 风与中共“七大”,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 (增加“南京大屠杀与日军暴行”、“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及“延安整风”的内容,但删去了“西南大后 方的建设”;而上述列出的其他考点则有个别表述的变化。) ☆ 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比 07 年“国内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的演进”更为简洁) 07 年: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国共重庆谈判,内战爆发及其演进,国统区人民的反压迫斗争,三大战役与解 放军渡江作战,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倾轧与中间路线的破产 08 年:战后国民党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重庆谈判,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 (07 年考点“国统区人民的反压迫斗争”、“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倾轧与中间路线的破产”被删去, 上述列出的其他考点表述上有所变化。) ☆ 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07 年: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文化) 07 年:现代新儒学思潮,民国年间的文学与戏曲成就 08 年:民国时期的各种思潮,民国时期的史学、文学与艺术 (二)世界史 ☆ 古代埃及文明 07 年:古代埃及的历史线索 08 年: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线索 ☆ 欧洲基督教文明 07 年:西欧封建国家的兴起与强盛 08 年: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西欧各国的发展与相互关系 ☆ 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08 年增加: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07 年:殖民扩张及其后果,第一次工业革命,19 世纪后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与社 会政策,列强瓜分非洲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08 年:工业革命,19 世界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政策,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 工人文化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比 07 年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为标题更为合理) 07 年: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第二国际 08 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第二国际 ☆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08 年增加:殖民入侵前的亚非拉国家 ☆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07 年:蒸汽技术与电气技术(08 没有单独列出,其内容实际上属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07 年: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德法矛盾与欧洲的均势 08 年: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列强矛盾与欧洲的均势,第一次世界大战 (08 年比 07 年内容有调整,这一阶段中“神圣同盟”只是“欧洲国际体系”的核心部分,不足以代表全部 的欧洲国际关系;同样德法矛盾很大,但是一战前的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故改为“列强矛盾”。) ☆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07 年:布列斯特和约(单纯一事件,不足以列目) 08 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07 年: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08 年: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07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苏联的工业化与“斯大林模式” 08 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 ☆ 第二次世界大战 07 年: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大战的结束 08 年: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以“法西斯国家”代替“法西斯德国”,范围有所扩 4 大),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07 年:“铁幕演说”与冷战 08 年: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铁幕演说”本身就是冷战的序幕,故不予单独列出,另外冷战与两大阵营 对峙是同时进行、相互攸关的,故并为一目)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07 年:英国的内政与外交,联邦德国的内政与外交 08 年: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英、法、德等国都包含在内,07 年更综合全面),战后的日本(08 年 增加)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07 年:苏南冲突与“铁托主义” 08 年:苏南冲突(“铁托主义”内容本身就包含在苏南冲突之中,故不单独列出) 第二章 2008 历史学大纲的要求及其对策 一、2008 历史学大纲的要求 (1)突出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的考察 新大纲囊括的知识面非常大,考试不可能面面俱到。从新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来看,我感觉考察的都是一些 重大、重要,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2)突出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的考察 (3)突出运用理论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2008 年历史学大纲依然重视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 物。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答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相关的理论运用到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总结上,使同学们在 答题的时候做到史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罗列史实或者空谈理论。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时候,首先,要善于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历史。其次,要具有辨证 的历史思维,就是在分析认识历史事件、历史进程的时候,注重从事件的局部与整体、前因与后果、具体与抽象、 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主观与客观等辨证的思维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次,要有创新思维,历史学是 一门实事求是的学问,注重史料的积累,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学不需要创新的思维与理论。 (4)突出逻辑论证能力与文字表述能力 新大纲要求论据确凿,论证严谨,能够逻辑合理、准确地进行表述。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考点,尤其是是重难点提 炼成一个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化的复习,在考试的时候可以节省较多的分析与审题时间。因为,在 3个小时, 做这么多的题目,时间确实太紧了。这种情况下,答题很难做到严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符合逻辑等等,所以,平时加强锻 炼,到考试的时候可以把平时的分析、审题模式迁移到答题中去。这样就会节省很多时间。 二、针对 2008 历史学大纲的复习对策 1.“点――线――面――体”式的的复习 “点”就是指所有的考点,但是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过于局限于小的考点,就是要分清考点的轻重缓急, 进行针对性的复习。也就是分清核心重点与外围重点的关系,分清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但是,单纯地复习考“点”, 则有很大的局限,就是考点太多,且过于分散,这样不利于记忆与理解。 “线”是纵向的线索。它其实有两种,一是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一是许多关系密切的考点组成的专题线索。 这两种线索,对于提纲挈领地宏观把握整体内容,以及前后溯源式的深入理解专题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以 “线”统“点”,就能很好的归纳分类,做到纲举目张。 鉴于此,所以要做到“点”与“线”的交错复习,把“点”纳入到“线”中,以“线”来更好地把握和深 化对“点”的认识与理解。 “面”是横向的线索与历史阶段发展特征。它是有点组成的,一般而言,“面”是横向的,就是同一历史时 期各个考点组成了历史的横切面。通过这一横切面的分析与认识,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特征。 比如西周的突出特征就是封建制,而这一特征就是有许多的点组成:比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制礼作乐等 等。 “体”则是有点、线、面共同组成的整体。它把由众多考点组成的纵向时间与专题发展线索,以及由众多考 点组成的横向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综合纳入到整体的中国史与世界史的体系当中,达到对整体历史全面而深入 的理解与把握。 5 2.以纲为纲,注重基础 对于考点的复习,我们的主张就是以纲为纲,注重基础。尤其是第一、二轮的复习不要好高骛远,要踏踏实 实把全部的考点与整体的历史发展线索理出一个头绪了,不能稀里糊涂、模棱两可。第三轮复习,我觉得使对考 点的进一步强化、线索的进一步清晰,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对重要问题、重要专题的进一步深化。最后,第四轮的 复习就是全面的温习,补差补缺的阶段。 3.注重重要问题与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复习时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区别重点非重点的意识。要把自己认为或者是老师、同学认为的确实是重点的 问题归纳起来,把它们问题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归纳总结与答题能力。 历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这个特征往往就是内容的重点。比如,西周的封邦建国、宗法制、 制礼作乐肯定都是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的出现及其原因、官僚体制的形成以及新的土地制度的 形成等肯定都是重点;再如,秦汉的大一统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等。总之,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新的制度、新 的文化因素、新的经济制度或模式等出现,这些新的东西都是这些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也往往都是重点。 4.优美的语言、较强的逻辑论证与理论的修养 在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基础上,才有语言、逻辑论证、理论等方面的提高。当然,这些素质是可以在复习 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锻炼与提高的。 5.不要迷信预测:重点永远都是重点 考试难度、侧重点都会不断地进行调整,任何人都无法在如此多又不断变化的考点中做出准确的预测。 其实难度增大对每位考生来说很难说,每位考生情况不一样,这和每位考研朋友的专业基础、考研的复习, 以及对新的考试的感觉都有关系,从我的角度来说,新大纲下的考试与以前各个高校自主考试相比有容易的地方 也有难的地方,难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考试面的扩大,容易的方面可能在与深、偏、难的题目相应减少(当然要答 好这些题还要有专业的基础),就看各位此时的感觉了。 三、2008 年试题动向及其对策 (1)注重基础不会改变:对策较为全面地掌握基础内容,力争做到基础内容线索化、专题化、清晰化与网 络化。 (2)名词解释:这些题目一般情况下都注重基础,但是,也会出一些既重要而又稍稍不为人所注意的问题, 比如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就换个说法;而九十五条论纲、阇提、圩田就是有些稍偏,可是却也属于重要内容。 所以,大家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把握问题性质的能力。 (3)简答题:会依然会侧重在政治史、经济史与军事战争史方面,文化史内容会考察具有重大的阶段性特 征的思想文化,比如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所以,复习时要善于归纳、对重大问题要不断深化把握重点 的能力;同时,复习时要具有问题意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意识,要对一些重大问题或专题尝试着作一些分析, 甚至针对它们自己出题,然后进行深入分析。 (4)材料题:一般不会考单打一的题目,多是几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时代或不同国别进行比较,从中 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寻找它们所涉及核心问题的异同,然后从异同中深化问题的内涵,答出问题的本质。 第三章 制定明晰的考研目标与复习步骤 一、制定明晰的考研目标 职业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是选择报考院校的前提:院校的选择要与以后的职业追求相结合。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应选择 学风踏实、学术研究氛围较好的院校;希望从政者,选择比较思想活跃的大学,政治氛围比较浓厚的学校;而从 事经商、市场者则选择商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大学,以便于有较多的机会从事市场活动。总之,培养能 力与智慧是读研的目的,读研究生绝不是简单为了找一个好的工作,因为一味地想着找好工作永远找不到好的工 作,读研的目的在于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了核心竞争力就有机会、就会有好的工 作与良好的发展前景。 基于此,考研之前应在理想(喜欢做什么)、能力(应该做什么)与现实(必须做什么)之间寻求一个交集: 第一,你想做什么?这属于理想的层面,理想的一般都是喜欢的,但是它却是不现实的,如果既喜欢某项 工作,又有能力做它,这是最理想的选择。 第二,你能做什么?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属于自我认识、自我定位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生,尤其 是今天的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你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所在、优势所在与弱势所在,以 便于在竞争中扬长避短,对于一个企业,这就是核心竞争力。总之,你有核心竞争力吗?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个 方面?如何培养与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问题的关键。 第三,社会需要你做什么?这是最最现实的层面,社会的需求是你许比要做的。今天的社会,它对人才的 6 需求是多元的,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么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不要想着有一个一劳永逸的工作。我们必须考虑社 会的需求,针对社会的需求锻炼自己的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总之,一定要认真地把你的选择与你的人生发展规划给密切结合起来,要深入考虑,你所选择的院校所在 的层次,所拥有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经济条件等等。力求把考研与择校与自己未来的发展、自己 的人生规划相吻合。当然,还有很多个性化的原因,比如你喜欢南方、他喜欢北方等。总之,大家在选择院校的 时候,一定要多方面、全方位,认真慎重地分析后,再做选择,要努力地把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与研究生院校的 报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出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 二、制定明晰的复习步骤 1.制定目标:因人而异 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制定出明晰的复习步骤。我们建议专业课应复习四轮,第一轮复习应在 9 月中旬之 前结束,在这一轮中历史发展的主线与框架必须把握清楚,重要考点重点复习,次要考点最起码要了解;第二轮 复习应在 10 月底结束,这一阶段应针对重要问题强化复习,要进一步深化主线与重点内容,对众多次要的考点 也应重视;第三轮复习应在 12 上旬结束,在这一轮中注重深化专题与重点的同时,应结合相关专题的研究现状 加以深化,同时有意识地归纳总结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就是要有问题意识,要带着问题复习,自己把考点归纳 成考题来加深复习效果;最后,12 月上旬至元月中旬考试之前,做最后一论的强化复习,这一阶段应注重基础 知识的全面把握,加深自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深化自己复习的心得,加强对相关理论、观点以及研究前沿的认 识,最后达到融化整体的知识体系。 2.复习效果:学会自我评估 力争明晰的复习效果,也就是说根据自己的复习状况,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整体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每一 轮结束之后,都应对自己复习所达到的效果做一个基本的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一步调整下一步的复习 方法与复习重点。同时,结合历史学大纲的考察目标与大纲范围,把自己掌握的复习效果与其要求相比较,评估 自己的复习是否达到了考察目标的要求。 三、其他相关问题 1.关于教材:精选一套、抓住纲要、纲举目张、追源溯流、因果明晰 2.历史地理、史学理论与历史文献学等专业: 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分配好时间。建议不要在初试之前过多地准备复试所需的科目,尽量把复试内容渗 入到初试的复习当中去,至于专业课的复试,考研后立即准备。初试题目不可能具有针对性地考察历史地理、史 学史与史学理论与历史文献学等专业知识,至多考察一些相关的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与材料题也不可能单 纯地考察这些专业的内容,但是会在考察重要考点的时候,潜在地涉及到史学理论、史学史或者历史文献学等专 业知识相关的内容。 3.如何处理初试与复试的关系 考前初试占主导,复试内容为辅助;考试后全部精力时间投入到复试专业课的复习。 4.关于跨专业的问题 关键在基础,力争达到一般历史学专业的考生在知识储备上的要求;熟悉历史学答题的基本规则与要求;作 为跨专业的考生,要想拿高分,必须平时多积累,多看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综述,力争了解一些重要问题的前沿 研究状况;思维要活跃,争取对相关问题有自己的合理的见解;再者,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增强自己的逻辑论争 能力等。 第二部分 专题线索梳理 历史学是极为复杂的一门学科,史事人物众多、制度复杂多变、事件互相影响等。所以,对于这样一个纷繁 复杂的学科,我们复习的时候必须有很好的方法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研究多年的考研试题,尤其是通过对 2007 年历史学综合考题的研究分析,我们以为下面的复习方法应该是非常有效的,即做到:分门别类....、纲举目... 张.;追源溯流....、因明果晰....。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认为做学问应该做到“辨彰学术....,考镜源流....”,其实,复习应考也是如此。所谓“辨 彰学术”,就是把复杂的内容进行分类,把同一范畴的内容划归为一类进行比较的记忆与理解;其实,这一分类 的过程也是与其他内容进行比较的过程,这显然加深了对此类内容以及其他类别内容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辨彰 学术”式的复习,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分门别类、纲举目张。这样对历史学的内容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 7 所谓“考镜源流”,就是在分类之后,再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具体内容进行追源溯流式的考察,以便于认清 某一事物发生的原因、历程、结果及其影响等。通过“考镜源流”式的复习,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源流顺畅、 因明果晰。这种复习对于深入认识专门问题,以及应考答题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可见,“辨彰学术”与“考镜源流”是同一个复习方法的两个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二者是同时使用的,就 是在分类复习的同时进行追源溯流的考察,与此同时,在追源溯流考察某一问题的时候也要进行分类的工作。这 两者同时渗入到复习的过程中,肯定会对学习考研尤其是历史学的复习有很好的效果。鉴于此,我们从纷繁复杂 的历史史实中,分门别类地梳理出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以便于大家的复习应考,力求使同学们用最少的时间达 到纲举目张、因明果晰的复习效果。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专题线索梳理 第一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与演变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与部落联盟 这个时期形成了原始社会的组织与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孕育阶段。 在这一阶段,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看,重要的考点有:氏族、氏族公社、部落、部落联盟等。联系到世界 史还有:军事民主制、图腾等。 二、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 五帝时期,尧、舜、禹之间的君位继承实行禅让制,禹建立夏朝后,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 制。 夏代: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起初步的国家机构,设立了武装、官职、监狱、刑法等国家机 构。 三、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 (观点:一种重“分”的国家(邦国)体制建立起来。王权与贵族的权力结构已经萌芽。) 重要的考点有:宗法制、分封制与井田制,还有“制礼作乐”等。 约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之后,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周朝成为地域辽 阔的奴隶制国家。西周后期随着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四、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方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变奏) 生产力: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水利的兴修、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的增多、市场的形成,都市的出 现。突出表现是:井田制逐步瓦解。 生产关系: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富商大贾的出现;相应的是,旧贵族的政治、经济 地位逐步消弱,尤其他们是在春秋战国各国的变法中受到不断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宗法制、分封制难以维持。 上层建筑的变化:各诸侯国建立封建制度,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废井田,承认土 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奖励农业、军功等措施。最终,各诸侯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确立了封 建制生产关系,封建制度逐渐形成,郡县制在各国得以确立。 重要的考点有: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的原因及其表现;官僚制度的形成及其原因。 五、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重点在内容: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初建) 1、政治上:“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 2、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3、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 4、影响:第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秦朝地主阶级凭统治力 量的加强,人民处境日趋恶劣。秦朝的文化专制、愚民政策,以及各种暴政也由此而来,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六、汉承秦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观点:分封与郡县之间的矛盾,一定意义上来讲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实质上是皇权与贵族之间的 矛盾,每一代都有贵族势力的存在,它是一种分裂势力,与郡县制的皇权制度是抵触的。)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政治体制上形成“中朝”与“外朝”; (2)解决地方不稳定因素:封国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平定七国之乱、推恩令、设置刺史 ; (3)解决意识形态的一统:察举制、兴办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七、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注:考镜源流,前后比较。即对上述几种制度要系统掌握,弄清其来龙去脉,就是了解它们在每一个朝 代的变革等作一比较。) 8 1、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时期首创三省六部制,到唐太宗时,此制度得以发展完备。中书省负责拟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负责 执行国家的政令,下设六部, 既然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三省 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不论对当时,还是对以后历代的 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2、科举制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扩大统治基础。隋炀帝时开始创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时进一步 完善。隋朝初年设立,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的实质,是代表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建立,对隋唐社 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以后的历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改进府兵制 4、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八、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宋代积贫积弱的历史原因:其一,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少数民族势力已深入内部,且快速封建化,处于 上升时期。其二,而宋代极力恢复中央的集权以解决内部矛盾,对于外部少数民族的进攻较多的是主张议和。) 1、历史原因与现实需要 唐朝后期藩镇势力扩张,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要避免重蹈覆辙,改变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必须加 强中央集权。 宋朝建立,赵匡胤本人也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 2、具体措施 (1)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将帅没有调兵权。 (2)集中行政权: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派文臣管理地方。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4)对科举制的调整 3、结果和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人治国,重文轻武,有效巩固了统一。但是,由于文官不懂军事,造成了军事战斗力的下降;弱支强干,守内 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屡次失败的重要 原因;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了地方分裂,但也导致地方办事效率低下,而中央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九、元朝: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注意:元代制度建设方面的新举措,如行省制;以及对边疆的有效管辖,如对台湾、西藏的有效管辖。) 1、行省制度 元政府健全中央官制: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行省制度的实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 权在体制上得到保证;行省制度是元朝为有效控制地方和边疆而实行的一项开创性的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 我国行政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并 延续到今天。 2、设立宣政院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使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元中央和藏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也 大大加强。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东南沿海以及台湾地区。 十、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专制制度从明代才真正开始,这是华东师大教授王家范的一个观点。从秦始 皇以至于宋,一定程度上说甚至有点“集体领导”的意味。明代以后,专制权力的强化,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反映 出来,比如:对功臣的杀戮,对外戚、宦官的掌控等。比如,自汉至唐代:“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 以此言之,朕殆不如!”而明以后,只要皇帝愿意掌权,权力永远会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宦官与外戚力 量不足以干预朝政。) 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政府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在地 方,废除行省,权分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通过废除丞相制度,皇权空前强化,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最终受命于皇帝。经过改革,分散了相权和 地方权力。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 3、设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民的控制 4、八股取士 十一、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的顶峰 (梳理:清代中央权力机构的变更,并与明朝进行比较其异同点。) 1、大体采用明制,设置了六部和内阁。 9 2、延续旧规,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康熙时在各旗主之下设置督统掌管旗务,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形同虚设。 4、康熙时设南书房,参与机密,中枢权力一分为三。 5、雍正时设军机处,加强皇权,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 军机处的设置是清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是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进一步强化的重要标志,也使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章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专题线索梳理 注意:对于这一部分,复习时要注意每一朝代的新情况,并且要善于系统的归纳整理。比如汉代与唐代在 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等方面的不同。 一、原始社会 生产工具:粗糙的石器到打磨的石器;木制工具; 原始农作物的出现:水稻、粟、蔬菜等; 原始畜牧业:猪、狗、牛、羊等牲畜的驯养等。 二、三代的奴隶制经济 土地制度:奴隶制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发展,诸如井田制; 生产工具:石制工具、木制工具,青铜工具; 商品交换:简单的交换,以物易物,或一般等价物的交换。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进步 铁农具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春秋时开始出现,到战国期间范围扩大,西汉时期基本普及, 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工程:芍陂: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淮河流域。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岷江流域;郑国渠, 沟通泾水与渭水,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冶铸业的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出现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有新发展。 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商品丰富,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 一些商人富比王侯;出现不少商业中心,人口繁多。 (二)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变化。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开始变化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革,阶级力量也产生了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 力也越来越大,已成为一种强大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阶级与原有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各国纷纷掀起旨在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改革变法。诸如李悝在魏国、 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促使封建制度终于确立下来。 四、秦汉的经济 1、秦朝经济措施: 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2、汉代的编户齐民: (1)背景:汉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众多。 (2)目的:为加强对百姓的统治并拥有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控制和剥削)。 3、汉武帝时期财政的改革 (1)盐铁官营;(2)算缗、告缗;(3)改革币制,实行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五铢钱;(4) 均 输、平准。 4、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注: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中心南移是古代经济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大家系统整理一下:三 国-东晋-南朝-唐代-宋) (一)江南经济的发展 10 1、江南农业开发 江南的开发始于三国时期,之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开发与发展。地域开发的范围渐次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 长江流域,进一步波及到岭南和闽江流域。 开发的原因及其有利条件: 北民南移: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南方稳定:战乱较少,提供了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民 族融合:相互学习,生产互补;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人民 勤劳:南北人民共同辛勤劳动;自然条件:江南地区的气候、日照、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的成就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增多;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兴修; 江南的开发,促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2、江南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纺织业;制瓷业;造纸术;商业经济中心形成。 (二)均田制 关于古代的田制问题也需要系统的整理,比较记忆: 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晋代占田制-北魏均田制-隋唐均田制等。同样,赋税制也可以系统整理一 下:夏商周的贡赋制-春秋战国的初税亩、履亩而税等-汉代的 30 税 1、15 税 1 等―西晋的占田制与租调制- 隋唐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等。 六、隋唐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租庸调制 1、前提:均田制的推行。 2、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但负担数量轻、服役时间短。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庸。“纳绢代役”是隋 朝在服役方面的最重大的改革。以庸代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3、唐朝在隋朝租调制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4、唐朝实施租庸调制的原因:唐初经济衰败,财政困难,人民流离失所; 5、影响与作用: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对减轻,纳绢代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土地大量开垦; 由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争取了大量原来在豪强地主控制下的农民转为国家编户,扩大了税源与兵 源,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总之,租庸调制的实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家富强 起来。 (二)两税法 1、目的:为解决财政困难,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唐朝的统治。780 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了两税法。 2、主要内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3、意义:统一了税制,使唐中期以来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 发展;改变了标准,“以资产为主,不以丁身为主”,以资产税代替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税制,表明封建国家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扩大税源,贵族、地主、商人都要交税,多少改变了贫富负 担不均的现象,在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的前提下,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遏制了官吏的盘剥;过渡了形式,两税 法征收资产税,不仅使农民能够较自由地支配自己,也使得古代地租形式开始从劳役地租为主向实物地租为主的 形式过渡。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4、局限性:两税法征收资产税,这就承认了土地兼并后土地占有的实际情况,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虽 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但使土地兼并愈加严重;两税法的实行直接影响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大地主千方 百计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而政府在两税之外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阶级矛盾没有从根 本上解决,唐朝统治日渐衰败。 (三)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 1、隋唐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国家统一,前期政局稳定;统治者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交通发达,陆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比较畅通;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采取比较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前代的基 础。 2、农业 (1)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圩田更加普遍,水稻产量提高。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灌溉的进步和农具的改进:大运河的开凿,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筒车和曲辕犁的发明。 (4)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 (1)产地分布广:丝织业,瓷窑,铁的产地。 (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 (3)分工细,品种繁多。 (4)技艺水平高,并融入了外来生产技艺。 11 4、商业和城市 (1)交通发达:陆路交通和水路运输都很发达,南方众多的河流、湖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路网。 (2)统一货币:隋仍铸五铢钱;唐高祖“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3)市场发达: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4)经商人数众多。 (5)城市兴旺: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七、宋代的经济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经济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民的反抗斗争:宋仁宗时,农民反抗活动遍及中原各地。 3、冗官、冗兵、冗费:到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已入不敷出,形成“积弱”、“积贫”的局面。 (二)王安石变法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主要内容: (1)经济方面: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2)军事方面:保甲法,将兵法。 (3)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2、变法的成效: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 积弱的局面。 3、评价: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一定程度上起 到开源节流的作用,但是用人不当,新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又遭到大地主的发对,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是 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八、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一条鞭法: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1581 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 主要内容: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收税。 性质:封建赋役制度的一个调整,实质上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结果: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度好转。但是,实行不久就因为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停止了。 影响与意义: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反映了我国赋税制度逐渐向一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一 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 系的松驰。赋役征银的办法,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摊丁入亩: 1712 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主要内容: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影响与意义: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又一次重大改革,使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封建国家对农 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国家不再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些人身自由,隐瞒人口的 现象也逐渐减少。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对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 地租的发展,对工商业的繁荣有积极意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业 农作物品种的增加,明代引进了玉米、甘薯,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种植 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棉花在江南、江北普遍种植,蚕桑、茶叶、油料等种 植面积的进一步推广和扩大。 农业生产发展出现了专业化、商品化发展趋势。 (三)手工业 1、生产工具的革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 2、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 3、生产分工更细密。 4、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 5、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四)商业 1、表现: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品投放市场,品种达到两百余种;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 快;北京和南京等几十座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延伸到农村,特别是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2、影响: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前提 (五)资本主义萌芽 12 1、局部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在农业、手工、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新的生产关系。明 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的棉纺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第一、历史方面的有利条件:早在南宋时,南方就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南方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社会方面的有利条件: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北方人民不断南迁带来了劳 动力,先进生产技术。 第三、自然、地理方面的有利条件:气候、水利条件好,交通条件优越。 2、具体情况:机户—早期资本家;机房—工场;机工—早期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雇 佣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表明封建制度在经济上开始走向衰落。 3、缓慢发展: 发展缓慢:缓慢是指相对于西欧,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至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 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不
本文档为【北京历史学强化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740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5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0
分类:历史学
上传时间:2010-10-26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