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罗唐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

论罗唐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

举报
开通vip

论罗唐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 2005 年 3 月 第 15 卷  第 1 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Mar12005 Vol115 No11 论罗唐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 拜根兴      本文利用中韩现存史料以及新发现的金石墓志资料 ,探讨了罗唐战争期间 (669 —676) 、战后双 方的交往 ,交往的性质 ,中韩学界对其的评议等问题。认为战争的终结是在新罗积极抵抗 ,唐朝军事 目标转移及罗唐双方通过交涉前提下达成的一种妥协 ,应该说...

论罗唐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
2005 年 3 月 第 15 卷  第 1 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Mar12005 Vol115 No11 论罗唐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 拜根兴      本文利用中韩现存史料以及新发现的金石墓志资料 ,探讨了罗唐战争期间 (669 —676) 、战后双 方的交往 ,交往的性质 ,中韩学界对其的评议等问题。认为战争的终结是在新罗积极抵抗 ,唐朝军事 目标转移及罗唐双方通过交涉前提下达成的一种妥协 ,应该说双方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胜者或败者 , 但双方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  唐朝  新罗  战争性质  相互关系 作者拜根兴 ,1964 年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地址 :西安市南郊师大 路 1 号 ,邮编 710062。 关于罗唐战争的研究 ,韩国、日本学界极为关注 ,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了大量颇有见地的论著。① 相反 ,国 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却十分有限。② 鉴于此 ,笔者曾撰有《罗唐战争研究中的史料问题》一文 ,对 中、韩现存有关史料做了相应的考察 ,本文针对韩、日学界对罗唐战争前后双方交往 ,以及交往 的性质等问题提出质疑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4— ① ② 国内学界的专门研究 ,此前只见到韩升先生的《论新罗的独立》一文 ,刊于《欧亚学刊》第一辑 ,中华书 局 1999 年版。 关于罗唐战争 ,国外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 [美 ]John Charles Jamieson :《罗唐同盟的瓦解 ———韩中记事取舍的比较》,《历史学报》总第 44 辑 ,1969 年。 [韩 ]李铉淙 :《统一新罗的自主意识和对唐抗争》,《国土统一》1973 年第 11 期。 [日 ]池内宏 :《高句丽灭亡后 の遗民 の叛乱及 び唐 と新罗 との关系》,《满鲜史研究》上世第 2 册 ,吉川弘文 馆 1980 年。 [日 ]古 彻 :《七世纪末 から八世纪初 たかけの新罗·唐关系 ———新罗外交史 の—试论》,《朝鲜学报》总第 107 辑 ,1982 年。 [韩 ]梁炳龙 :《罗唐战争进行过程中所见高句丽遗民的对唐战争》,《史丛》总第 46 辑 ,1987 年。 [韩 ]闵德植 :《对罗唐战争的考察》,《史学研究》总第 40 辑 ,1989 年。 [韩 ]卢泰暾 :《对唐战争期间 (669 —676)新罗的对外关系和军事活动》,《军史》总第 34 辑 ,1997 年。 [韩 ]徐荣教 :《关于新罗长枪幢的新考察》,《庆州史学》总第 17 辑 ,1998 年。 [韩 ]徐仁汉 :《罗唐战争史》,韩国国防军事研究所 ,1999 年。 [韩 ]金寿泰 :《罗唐关系的变化和金仁问》,《白山学报》总第 52 辑 ,1999 年。 [韩 ]徐荣教 :《关于九誓幢完成背景的新考察 ———罗唐战争的余震》,《韩国古代史研究》总第 18 辑 ,2000 年。 [韩 ]张学根 :《新罗的征服地支配防御战略 ———以对唐战争为中心》,《军史》总第 41 辑 ,2001 年。 一、战争中双方的交往及其性质 罗唐战争研究中 ,一个重要的现象往往被研究者忽略 ,这就是贯穿战争始终的罗唐使节往 来。正是由于使节的沟通 ,双方原有的关系才得以维持 ,并避免了可能采取的极端行为。《三 国史记》卷 6、卷 7 详细记载了当时罗唐交往的史实 ,云 : 九年 ,夏五月 ,遣祗珍山级氵食等入唐献磁石二箱 ;又遣钦纯、良图波珍氵食入唐谢罪。 冬 ,唐使到传诏 ,与弩师仇珍川沙氵食回 ,命造木弩 ⋯⋯ 十年 ,春正月 ,高宗许钦纯还国 ,留囚良图 ,终死于狱。以王擅取百济土地遗民 ,皇帝责怒 , 再留使者。 十一年 ,秋七月二十六日 ,大唐总管薛仁贵使琳润法师寄书 ⋯⋯大王报书 ⋯⋯ 十二年 ,九月 ,王以向者百济往诉于唐 ,请兵侵我 ,事势急迫 ,不获申奏 ,出兵讨之 ,由是获 罪大朝。遂遣级氵食原川 ,奈麻边山及所留兵船郎将钳耳大侯 ⋯⋯上表乞罪 ⋯⋯ 十四年春正月 ,入唐宿卫大奈麻德福传学历术还 ,改用新历。王纳高句丽叛众 ,又据百济 故地 ,使人守之。唐高宗大怒 ,诏削王官爵 ,王弟右骁卫员外大将军临海公仁问在京师 ,立以为 新罗王 ,使归国。以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 ,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 军李谨行副之 ,发兵来讨。 十五年 ,二月 ,刘仁轨破我兵于七重城。仁轨引兵还。诏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 ,以经 略之。王乃遣使入贡谢罪 ,帝赦之 ,复王官爵 ;金仁问中路而还 ,改封临海郡公。 同年 ,九月 ,遣使入唐贡方物。 除此之外 ,高丽后期僧一然编撰的《三国遗事》一书 ,亦载有唐高宗遣礼部侍郎乐鹏龟① 到新罗 ,观新创四天王寺之事。就是说 ,虽然双方处于交战状态 ,但相互使节的来往并未中断。 对于双方的这种交涉 ,一般论著中讨论相当有限 ,只是强调新罗如何与唐朝激战 ,最终将唐势 力驱逐出朝鲜半岛。无疑 ,从中韩关系史研究的角度看 ,这种研究表述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值 得提及的是 ,韩国汉城大学校的卢泰暾教授在上注论文中指出 :新罗“和唐既存的朝贡、册封关 系 ,并未成为新罗对唐政策的障碍 ,而是能动地利用这个关系 ,将与唐的交涉引向有利于新罗 的方向。即唐军的攻势激烈、形势危急之时 ,新罗依照臣礼 ,前往朝贡 ,以蒙骗唐廷。战争期 间 ,双方始终立足于已有朝贡、册封关系 ,其中交涉从未终断。这不仅维持了和唐朝固有关系 , 而且从此后的形势发展看 ,也有牵制日本的意味和效果”。应该说 ,卢氏虽阐明罗唐战争期间 双方交往的部分事实 ,但对新罗文武王的“朝贡”、“谢罪”、“上表谢罪”等的探讨 ,似乎与当时史 实仍有一定差距。那么 ,罗唐战争期间罗唐双方交往的真实状况又是如何呢 ? 首先 ,罗唐战争期间双方的交往是在唐朝天下秩序的范畴内进行的。② 同时 ,交战期间 , 唐朝仍然行使天子对附属国的权力 ,不管新罗统治层采取如何对策 ,其承认这种秩序约束则是 —44—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5 年第 1 期 ① ② 关于中国的天下秩序 ,参见高明士 :《从天下秩序看古代的中韩关系》,韩国研究学会编 :《中韩关系史 论文集》,1983 年。 乐鹏龟其人在《三国遗事》卷 2、卷 4 连续出现 ,此当为“乡传”或小说家言资料。中国史书 ,毋论新、 旧唐书 ,《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全唐文》,《全唐诗》等 ,以及野史笔记和金石文史料中 ,均未见与其人关联 的任何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笔者以为 ,其可能是当时的吏部侍郎乐彦玮。 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文武王九年 (669)派金钦纯、金良图赴唐请罪 ;十二年 (672)的乞罪表文开 头即是“臣某死罪谨言”,又有“然深仇百济 ,逼近臣蕃 ,告引天兵 ,灭臣雪耻 ,臣惧破灭 ,自欲求 存 ,枉被凶逆之名 ,遂入难赦之罪。臣恐事意未申 ,先从刑戮 ,生为逆命之臣 ,死为背恩之鬼。 谨录事状 ,冒死奏闻”等语。① 通过谢罪表文 ,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 ,新罗始终承认唐 朝的宗主国地位。其二 ,文武王明确说罗唐冲突产生的原因是 :“王以向者百济往诉于唐 ,请兵 侵我 ,事势急迫 ,不获申奏 ,出兵讨之 ,由是获罪大朝。”②丝毫没有提及近 30 年前所谓的“罗唐 密约”。其三 ,“不获申奏”语 ,说明上年薛仁贵的《与新罗文武王书》并非唐朝廷的授意 ,完全是 薛仁贵自己想通过战争以外的方式解决罗唐冲突 , ③ 文武王也不认为《答薛仁贵书》是向唐朝 廷申诉。另外 ,战争期间 ,唐朝削新罗王金法敏官爵 ,在唐宿卫的新罗王子金仁问被“立以为 王 ,令归国以代其兄 ,仍册为鸡林州大都督 ,开府仪同三司 ⋯⋯”。④ 新罗迫于政治、军事及国 内安定的形势 ,派使入贡谢罪 ,唐高宗赦新罗之罪 ,恢复新罗王官爵 ,金仁问亦于半路返回唐 都。在此 ,唐朝的宗主国地位十分清楚 ,无须多论。 其次 ,罗唐战争是在当时唐朝天下秩序下宗主国和附属国之间矛盾的产物。关于宗主国、 附属国的论议 ,可能有的研究者依据现在的国家形态否认或不愿承认当时的历史事实 ,但无论 如何这是历史的存在。⑤ 成书于唐贞观十九年 (645) 而后又数次修订的唐僧侣道宣 (596 — 667)撰述的《续高僧传》中 ,言及新罗僧侣时 ,往往写为“唐新罗国”,如“唐新罗国大僧统释慈藏 传”(卷 24) 、“唐新罗国皇隆寺释圆光传”(卷 13) ;而提及百济僧侣时则直言“伯济国”,前面并 未加“唐”字样 ,如“伯济国达 山寺释慧显传”即是如此。位于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原献殿 前的 14 个石人像 ,历史上称其为“十四藩王像”,石人像是“写诸蕃君长擒伏归化之状”,其中排 列第 7 名的就是新罗王金真德。唐乾陵前的“六十一藩臣像”,因其背部题名多已不能辨认 ,故 难以确认是否有朝鲜半岛人物之石刻。⑥ 这些都说明唐高宗时代 ,在唐人的心目中 ,唐朝的宗 主国地位是相当明确的。当然 ,新罗采用唐年号、历法 ,频繁派遣使者朝贡 ,新罗王子在唐宿 卫 ,新罗王历次所上表文中的表现等 ,亦证明新罗承认唐朝的这种宗主国地位。双方的矛盾产 生于一定的范围之内 (唐朝的天下秩序之内) ,故战争期间呈现了一系列在现在看来十分奇怪 但在当时却不足为奇的现象 ,即 :7 年间新罗三度上表谢罪入贡 ,但随后仍然备战交战 ;唐朝历 次接受新罗入贡、赦免新罗罪过的同时 ,又积极派遣一定的兵力介入冲突。对此 ,学界一般多 言及新罗文武王如何积极运用交涉手段 ,面对强大的唐朝 ,终于按照新罗的方式取得朝鲜半岛 统一 ,但对于唐朝此时的应对措施却绝少论及 ,这对探明此一时期罗唐关系不能说不是一大欠 缺。 应该看到 ,唐朝灭亡高句丽之后 ,在平壤构筑的安东都护府体制 ,其实质是针对高句丽故 地以及朝鲜半岛全域采取的羁縻府州体系统治措施 ,此大概也是唐朝一贯的以高句丽为中心 的朝鲜半岛政策的延续。然而 ,这在某种程度上却忽视了新罗的实际感受。因为此时鸡林州 —54— 论罗唐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 ① ③ ④ ⑤ ⑥ 参见章群 :《关于唐代乾陵石人像问题》,唐代学者联谊会编辑《第一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 湾学生书局 1989 年版 ;孙迟 :《昭陵十四国君长像考》,《文博》1984 年第 2 期。 参见[韩 ]金翰奎 :《韩中关系史 Ⅰ》,韩国大宇学术丛书第 422 号 1999 年版 ,第 25 —31 页。 《三国史记》卷 44《金仁问传》。 参见黄约瑟 :《薛仁贵》,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129 —146 页。 ② 《三国史记》卷 7《新罗本纪》。 大都督府事实上已沦为和熊津都督府同等的地位 ,假若在安东都护府内明确新罗的某种影响 或地位 ,对此后整个朝鲜半岛事务的处置可能会容易一些。更何况此前刘仁愿主持、刘仁轨撰 写的新罗、百济盟约中 , 承诺 党员整改承诺书工程质量保证服务承诺书供货时间与服务承诺方案食品安全承诺书我公司的设计优势和服务承诺 熊津都督府所在的百济“依倚新罗 ,长为与国 ,各除宿怨 ,结好和 亲 ,各承诏命 ,永为藩服”,但此时却没有任何体现 ,这对新罗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如《答薛 仁贵书》所言 :“入朝使金钦纯等至 ,将划界地 ,按图披检百济旧地 , 令割还。黄河未带 ,太 (泰)山未砺 ,三、四年间 ,一与一夺 ,新罗百姓 ,皆本失望 ⋯⋯”。① 就是说 ,新罗对唐朝在处置 其与百济的关系方面采取的措施相当不满 ,进而直接导致新罗派兵攻占百济故地。这是高句 丽灭亡之后 ,唐朝对朝鲜半岛的整体处置缺乏新思维所导致的恶果。因为虽然唐朝在西、北、 南三面建立了安西、安北、安南三都护府 ,但朝鲜半岛三国数十年与大陆统一王朝只能用复杂 两字表达的交往 ,长达数世纪接受汉文化的卓越水准 , ② 朝鲜半岛住民对长期相互杀戮的厌 恶和对统一的期求 ,不断增长的军事综合实力和山岳遍布独特的地理环境 , ③ 这些似乎在唐 朝的其他边地难以看到 ,故采取与其他地方相同的政策显然有待反省。同时 ,新罗希望的是唐 朝势力全部退出朝鲜半岛 ,由新罗自身收拾百济、高句丽灭亡之后的半岛局势 ,但在以唐朝为 中心的东亚世界里 ,朝鲜半岛的最终定位无疑是要受到唐朝势力制约的。唐朝对新罗及此后 出现的渤海采取的管辖策略 ,应该说是修正以往政策的结果。 再者 ,唐朝西北方面吐蕃势力的壮大 ,时时影响唐朝对朝鲜半岛事务处置的决心。如果轻 视或避开此原因探讨罗唐战争 ,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完整的。金石墓志资料可以提供这方面 的证据。就在唐高宗任命刘仁轨率兵讨伐新罗之时 , ④ 刘氏曾推荐当时朔州尚德府果毅王方 翼为将帅 ,唐高宗诏其为“持节鸡林道总管”。然而 ,由于西北战事之故 ,王方翼并未东行 ,而是 临时改派沙州刺史 ,未至沙州 ,又改任肃州刺史。其在肃州“大筑雉堞 ,严备橹械 ,人知有恃 ,戎 亦来威”, ⑤ 为备防吐蕃入侵建立功勋。此后 ,刘仁轨获得七重城战斗之胜利 ,唐朝诏其率军 返回 ,任命李谨行为安东镇抚使 ,全权负责半岛事务。唐朝为什么如此处置 ? 史料上并没有明 确的解答 ,研究者的解释亦各有千秋。其一 ,从唐朝廷内部主战与厌战势力均衡考察 ,认为此 时的刘仁轨已经成为唐朝内厌战的主要人物 ,他的撤军极可能和武则天本人的意向有关。⑥ 其二 ,认为刘仁轨的胜利其实很有限 ,因为刘仁轨在此前后担当国史编撰任务即“监修国史”, 故为收拾国内人心 ,对与新罗的战果及自身功劳过分夸大所致。⑦ 唐派刘仁轨出兵朝鲜半岛 , 并册封在唐新罗王子金仁问为新罗王 ,回国取代其兄的王位 ;新罗方面在七重城战斗中失败 , —64—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5 年第 1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参见[美 ]John Charles Jamieson :《罗唐同盟的瓦解 ———韩中记事取舍的比较》,《历史学报》第 44 辑 , 1969 年。 参见黄约瑟 :《武则天与朝鲜半岛》,《黄约瑟隋唐史论集》,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全唐文》卷 228《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 卢泰暾氏认为唐于 675 年 2 月派刘仁轨等人率兵出征新罗 ,是为了挽回 674 年唐军的失败而采取的 军事行动。对此 ,徐荣教检讨史料 ,认为没有史料证明 674 年唐军与新罗军曾经有过战斗 ,故其说法不可能成 立。卢、徐论文见前面注释。事实上 ,刘仁轨等 674 年接受诏令后 ,并未即刻出兵 ,可能一直到该年末才出发 , 并于次年 2 月才投入对新罗的战斗。 参见[韩 ]李仁哲 :《6 —7 世纪的武器、武装和军事组织的编制》,《韩国古代史论从》总第 7 辑 ,1995 年。 参见[韩 ]朱甫暾 :《新罗的汉文字定着过程和佛教受容》,《岭南学》2001 年创刊号。 《三国史记》卷 7《新罗本王纪》。 特别是考虑金仁问回国可能导致的内部混乱 ,故遣使谢罪入贡 ,唐高宗赦免新罗王的罪责 ,恢 复王爵。唐朝之所以如此 ,一方面唐朝希望采取双管齐下策略 ,迫使新罗降服 ,认为这样就已 达到维持唐朝天下秩序的目的 ;另一方面 ,唐朝西北边境瞬息万变的形势 ,不容许大量兵力长 期滞留新罗 (虽然现在并不清楚刘仁轨领兵的数目) 。还有 ,刘仁轨入朝后 ,颇受唐高宗、武则 天的信任 , ① 可能“二圣”并不希望年逾古稀的刘仁轨长期出征在外。 二、战后双方的交往考论 罗唐战争结束后 ,双方的实际交往情况又是如何呢 ? 既往研究要么避而不论 ,要么用“国交断绝”② 或“冷冻关系”③ 作论 ,造成此时罗、唐之 间一切来往均已完全断绝的印象。这似乎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应当看到 ,现存《三国史 记》、《三国遗事》文武王十六年 (676) 到神文王六年 (686) 10 年间 ,未见双方任何交流的记录 , 中国的史书亦是如此 ,这可能是产生双方没有来往论议的主要原因。 然而 ,考古新发现为双方的交往提供了有力论据。从事韩中关系史研究的权德永认为 : “庆州雁鸭池出土的‘调露二年’砖铭 ,可知其制作时间为新罗文武王二十年 (调露二年 ,680) , 因为新罗仍然使用唐的年号 ,可见两国之间此时依然保持一定形态的外交交涉关系。”④ 就是 说 ,权氏主张此时罗唐之间仍然维持一种交涉关系 ,至于如何交涉 ,未见权氏具体说明。在此 , 笔者根据相关史料试作辨证。 依据《唐会要》的记载 ,唐高宗调露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改元永隆 ,也就是说 ,改元永隆之前 的多半年时间中唐朝廷乃至相关周边地域仍然使用调露年号。此砖铭为“汉只伐部君若小舍 ⋯⋯三月三日作 □⋯⋯”,时间在八月二十三日改元永隆之前。除此之外 ,韩国考古工作者在 清理庆州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时 ,还发现有“仪凤四年皆土”字样的铭文板瓦。⑤ 仪凤 四年即调露元年 ,此年六月十三日改元调露 ,故此铭文板瓦制作当在改元调露之前。还有 ,上 世纪 70 年代初东国大学校蔚山地区佛迹考察队 ,在庆尚南道蔚山郡斗东面川前里山 207 —3 番地发现了著名的“川前里书石”摩崖石刻 ,为研究 6 世纪新罗国家形态、上层社会政治人物活 动提供了重要史料。与此同时 ,在书石的周围还发现有“上元二年铭”与“上元四年铭”。⑥ 其 —74— 论罗唐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上元二年铭文为“上元二年乙亥三月 □日 ,加具见之也。大阿干 ⋯⋯”;上元四年铭全文为“上元四年 十月四日 ,夫米 ( ?)坪宅猪鸟”按 :唐代有两个上元年号 ,其一为唐高宗 ,共有两年余时间 ,即 674 年 8 月 —676 年 11 月 ;其二为唐肃宗 ,即 760 —761 年。基于有上元四年之辞 ,故可排除唐肃宗上元年号之可能。上引铭文 见前注所引《译注韩国古代金石文》(新罗 1·伽亻耶编) 。 参见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编 :《精美的新罗矶瓦 ,延续千年的气息》,2000 年 8 月出版 ,第 348 页。 [韩 ]权德永 :《古代韩中外交史 ———遣唐使研究》,一潮阁 1997 年版 ,第 43 页。另外《译注韩国古代 金石文》载有朱甫暾师注释的“调露二年”砖铭文。依据朱氏的研究可知 ,该砖铭是韩国文化财管理局 1975 — 1976 年发掘庆州雁鸭池遗址时出土的 ,并且是所出土的唯一有铭文的砖石。参见韩国古代社会研究所编 : 《译注韩国古代金石文》(新罗 1·伽亻耶编) ,1992 年。 参见王小甫 :《8 —9 世纪唐朝与新罗关系论》,《唐研究》第 6 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参见[韩 ]申滢植 :《韩国古代史的新研究》,一潮阁 1984 年版 ,第 327 页。 《资治通鉴》卷 202 ,唐高宗仪凤三年 (678)条载 :刘仁轨奏请中书令李敬玄代己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 抚大使 ,李敬玄推辞 ,唐高宗云 :“仁轨须朕 ,朕亦自往 ,卿安得辞 !”足见唐高宗对刘仁轨的信任。 中上元四年 (新罗文武王十七年 ,677) ,即在罗唐战争结束一年后 ,新罗王京邻近地域仍然使用 唐朝廷年号。 通过上述三件考古发掘的铭文资料 ,可以说明以下几点 : 其一 ,正如权德永所云 ,罗唐战争结束之后 ,罗、唐双方并未“国交断绝”或处于“冷冻关系” 状态。同时 ,考察上元四年铭文纪年 ,至少可以断定 ,676 年伎伐浦战斗结束到上元四年十月 一年多时间里 ,罗、唐可能没有来往。因为上元年号严格讲只有不到三年时间 ,但新罗却记有 上元四年 ,从另一侧面可以推出新罗并不知道上元二年十一月已改元为仪凤元年。 其二 ,结合仪凤四年板瓦铭文可以断定 ,仪凤二年到三年间 ,罗、唐已恢复双方使节或民间 交往。至于双方以什么形式、什么人物重新交涉往来 ,没有史料说明 ,难以作论。但以金仁问 为首担当宿卫的新罗外交使团仍滞留唐都长安 ,此前新罗求法僧侣、留学生等在唐人数恐亦不 少。从唐朝派金仁问以新罗王身份代替其兄 ,文武王即刻派使谢罪上贡看 ,新罗内部或明或暗 的亲唐势力 (当然也可理解为热衷唐文化者) 仍不可低估。再者 ,依据《三国史记》及其他史籍 的记载 ,在新罗的唐人数目也不会少 , ① 其可能主要是被俘唐军及滞留朝鲜半岛的唐朝人士。 其三 ,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 ,是唐朝年号变换最为频繁时期 ,新罗远离大陆 ,一次往返常常 需要半年左右 ,此时 (仪凤、调露年间)能及时采用唐年号 ,说明双方交往已经恢复 ,来往已趋频 繁。正因如此 ,随后的文武王去世 ,新罗即遣使通报唐朝 ,唐朝亦派使节吊唁并册封继立的神 文王。接着也就有了神文王六年 (685)遣使入唐 ,“奏请礼记并文章 ;则天令所司写吉凶要礼 , 并于文馆词林 ,采其词涉规诫者 ,勒成五十卷赐之”事件 ,以及此后金仁问客死唐都 ,武则天遣 “朝散大夫行司礼寺大医署令陆元景 ,判官朝散郎司礼寺某等押送灵柩”至新罗等双方密切交 往事件的发生。② 当然 ,双方更频繁的交往 ,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七、八世纪交替的岁月里 才能实现。就是说 ,罗、唐此前数十年千丝万缕的关系 ,唐文化在当时东亚世界无可匹敌的优 势地位 ,东亚以唐为中心 ,包括日本、新罗等新型国际秩序或东亚文化圈的构成发展 ,特别是处 于发展变化之重要时期的统一新罗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强烈需求 ,不会因为罗、唐双方此前的冲 突而中断交往 ;双方重启交涉大门亦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任何政治家都不会无视此 客观存在。 三、对战争最终结果的论议 676 年 2 月 ,唐安东都护府从平壤移至辽东故城。次年再移于新城 ,唐朝军事势力完全退 出朝鲜半岛。与此同时 ,唐朝改变此前直接介入朝鲜半岛事务的做法 ,利用归化的高句丽、百 济王室成员对其遗民实行统治。③ 唐朝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 其和罗唐战争的关系如何 ? 这是应该探讨的问题。 —84—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5 年第 1 期 ① ② ③ 参见[韩 ]金贤淑 :《中国所在高句丽遗民的动向》,《韩国古代史研究》总第 23 辑 ,2001 年。 《三国史记》卷 8《神文王纪》。 参见高丽时代编撰的《弘赞法华经传》卷 10“唐汝州梁县刘老”条。此资料虽有点离奇 ,但有明确的 年代“仪凤年”,即罗唐战争结束前后 ,故应该是和新罗有关 ,其“高丽”可能是“新罗”之误 ,因为此时高句丽已 经灭亡近十年了。当时在新罗的唐人俘虏等滞留者人数当不会少。参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1 卷 ,史传部 3 ,1974 年再版。 对此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 ,韩国学界李铉淙、申滢植、卢泰暾、梁炳龙、李钟学、李昊荣、闵 德植、徐仁汉、张学根等学者 ,在民族主义史学的框架内 ,均强调罗唐战争中 ,新罗支持高句丽 复兴军 ,逐步攻占百济故土 ,并且上下同心协力顽强战斗 ,最终将唐势力驱逐出朝鲜半岛 ,取得 了朝鲜半岛三韩的统一。而徐荣教的研究与上述研究稍有不同 ,即强调吐蕃势力对唐压迫 ,唐 军主力西移诸因素在罗唐战争乃至新罗统一中的重要作用。① 中国学界对此涉及的很少 ,通史著作及一些学者在其论著中只是简单提及。如著名学者 陈寅恪认为“高宗时代唐朝获胜之重要原因在乘高丽之内乱及据新罗、百济之形势。然既得其 国 ,而终不能有 ,则以吐蕃炽盛 ,西北危急 ,更无余力经营东北 ,观其徙新克高丽胜将薛仁贵以 讨吐蕃 ,而致大败之事可知也。自此以后 ,高丽废而新罗、渤海兴 ,唐室对于东北遂消极采退守 维持现状之政策”。② 吕思勉以为“高宗虽因高丽、百济之衅 ,翦灭之。然兵力不充 ,故得其地 而不能守”。③ 岑仲勉认为安东都护府撤出朝鲜半岛是因为 :其一 ,辽东道远 ,粮运艰阻 ;其二 , 突厥、契丹、奚脱离中国控制 ,使唐室顾此失彼。④ 对此 ,黄约瑟曾有反驳。⑤ 以研究隋唐史及 东亚古代教育而知名的高明士认为 :“675 年 ,唐军三战新罗皆捷 ,但以新罗遣使入贡 ⋯⋯翌 年 ,竟自动将安东都护府从平壤移至辽东城 (今辽阳) 。结果 ,太宗、高宗两朝 ,以全盛之势 ,历 经艰困始克高丽 ,但仅得之后旋即退出 ,其因当非由军事上之失败或新罗坐大后唐无法节制之 观点来解释。论军事 ,如上所述 ,当时之唐军并非处于绝对劣势 ;论新罗对唐之态度 ,也非倨傲 不恭 ,由上述之谢罪 ,可为证明 ,而统一新罗时代对唐更是恭顺有加 ,则唐朝统辖机构后撤之因 自皆不在此。”高氏还引用《旧唐书·张文 传》的记载 ,认同陈寅恪的观点。与此同时 ,高氏进 一步指出“若就天下秩序而言 ,隋以来对朝鲜所要求之藩臣礼 ,则在统一新罗时代实现。另一 方面 ,也因新罗之恭顺 ,且积极摄取中国文物 ,到八世纪以后 ,在中国的天下秩序里 ,由新罗、渤 海、日本及中国所构成的‘东亚世界’完全形成”。⑥ 这样 ,高氏看法的妥当性是无容质疑的。 另外 ,黄约瑟在指出薛仁贵、高侃、李谨行三将军西调西北吐蕃战场之后 ,认为 :“670 年高宗朝 的外务 ,是以吐蕃为重。了解到高侃和李谨行西调的背景 ,也不难明白到 676 年安东都护府迁 移的原因。没有强力的军队作后盾 ,唐室实不易控制潜伏着强大反对势力的高句丽旧地。比 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是利用旧日的皇族 ,这在初唐是有例可援的。”黄氏亦谈及唐对新罗的态 度 ,认为其主要是以唐朝廷内部主战派与厌战派的势力转换来立论的。⑦综上所述 ,安东都护 府内移的原因主要是 :当时唐朝面临东、西两面作战的困境 ,固有的兵力不能满足两面作战的 需要 ,而对于唐朝来说 ,西北战线的重要性显然大于东部战场。正因如此 ,朝廷中反战、厌战人 士亦施加影响 ,唐高宗最终在新罗承认并加入唐朝固有的天下秩序前提下 ,默认新罗统一朝鲜 —94— 论罗唐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前引高明士的论文。 ⑦ 参见前引黄约瑟的论文。 参见岑仲勉 :《隋唐史》,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 年版 ,第 127 页。 吕思勉 :《隋唐五代史》上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第 155 页。 陈寅恪 :《唐代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150 页。 韩国学界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关于徐荣教的研究 ,参见《罗唐战争的开始和背景》,《历史学报》第 173 辑 ,2002 年 ;《罗唐战争与吐蕃》,《东洋史学研究》总第 79 辑 ,2002 年。 —05—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5 年第 1 期 various guarding posts of Ningxi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bstantial results and limits of these factor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guarding post and the system of borderland defense imple2 mented in the region. Key Words : Period of Hongwu  Northern Shanxi Province  Borderland Defense A Study On the Prohibition of Drug in Xinjiang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Zhou Weiping  Meng Nan( 26)⋯⋯⋯⋯⋯⋯⋯⋯⋯⋯⋯⋯⋯⋯⋯⋯⋯⋯⋯⋯⋯⋯⋯ After Opium War Ⅱ, Xinjiang , with the carrying - out of a policy of lifting a ban on opium planting , began to plant opium on a large scale. Besides , Russia exported opium into Xinjiang and Gansu province also mongered it into Xinjiang. All these made opium overrun in Xinjiang. In 1906 ,Qing government changed its policy and established a ”Ten - yeared Prohibition of Opium - smoking and Opium Trade”program , which was one part of its reform. Xinjiang government unfolded the movement of drug prohibitio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 to st rengthen publici2 ty , to bring ”four prohibitions”into effect , to st rictly execute the law and to forbid the growing and sale of opium.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n the opium overrun in Xinjiang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measures of drug prohibition. At the same time , it also summarizes the experi2 ence and lessons of the movement . Key Words : End of Qing Dynasty  Xinjiang  the Prohibition of Drug PEOPL ES OF THE BORDERLAND A Restudy on Xiongnu’s Shouji Marriage ———Series of Xiongnu Marriage Studies Wu Mu( 34)⋯⋯⋯⋯⋯⋯⋯⋯⋯⋯⋯⋯⋯⋯⋯⋯⋯⋯⋯⋯⋯⋯⋯⋯⋯⋯⋯⋯⋯⋯⋯ Xiongnu’s marriage system is more complicated. Shouji Marriage system , as one of its mar2 riage systems , was mostly characterized. In Chin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books , Xiongnu’s Shouji Marriage is generalized that ”If father dies , the son will marry his mother ; and if brother dies , his elder or younger brother will marry his wife. ”In fact , this habit has its st rict principle and sequence. Besides , Xiongnu’s Shouji Marriage system is not only a marriage system , but also a constituent part of status successive system and support system. Key Words : Xiongnu  Marriage  System  Shouji Marriage RESEARCHES ON THE RELA TIONS WITH N EIGHBOU RIN G REGIONS On the War Nature and the Intercourse of Xinluo and Tang Dynasty Bai Genxing( 43)⋯⋯ This paper , making use of the existent materials i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nd newly - found epitaphs , discusses the intercourse of Xinluo and Tang Dynasty and its nature in and after the war as well as the comments made by the scholars both from China and South Korea. It —641— thinks that the end of war was led to by a compromise reached between Xinluo and Tang Dynasty under the premises of Xinluo’s active resistance and the transfer of the military aim of Tang dy2 nasty as well as the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both sides. Properly speaking , neither is winner nor loser , but both attain to their anticipative aims. Key Words : Tang Dynasty  Xinluo  War Nature  Interrelation The Yaoguan Battle of Sino - Burma in 1583 ———A Study on Narration of Installment of Martyry Yu Dingbang( 51)⋯⋯⋯⋯⋯⋯⋯⋯⋯⋯⋯⋯⋯⋯⋯⋯⋯⋯⋯⋯⋯⋯⋯⋯⋯⋯ The narration of the Yaoguan Battle of Sino - Burma in 1583 is very summary and it is diffi2 cult for us to know its panorama. Narration of Installment of Martyry , which is at Qingping2 dong , Yaoguan , Yunnan Province , records the course of the battle in detail and points out the cause why the army of Ming Dynasty got victory. It is a kind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with high val2 ue. It indicates that the army of Ming Dynasty campaigning in borderland , besides the brave sol2 diers and the competent generals , had to have correct st rategy and policy of ethnic group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lation with ethnic groups in the borderland. Key Words : Sino - Burma War  Yaoguan  Deng Zilong Yazimayasuzirou : A Japanese Military Drillmaster of Tibet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Qin Yongzhang  Li Li( 55)⋯⋯⋯⋯⋯⋯⋯⋯⋯⋯⋯⋯⋯⋯⋯⋯⋯⋯⋯⋯⋯⋯⋯⋯⋯ Yazimayasuzirou was a person with venturesome tint among the Japaneses entering Tibet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He twice went to Tibet with different aims and was retained as a military drillmaster by Tibet local government and lived there as long as 6 years. He therefore be2 came a quite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Japan and China’s Tibet . That we review his course entering Tibet and activities in Tibet is helpful for us not only to study modern Tibet history , but also to realize Japanese penetration of Tibet in modern history. Key Words :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Tibet  Japanese Military Drillmaster  Yazimaya2 suzirou DEV ELOPM EN T OF THE BORDERLAN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in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Zhou Weizhou( 62)⋯⋯⋯⋯⋯⋯⋯⋯⋯⋯⋯⋯⋯⋯⋯⋯⋯⋯⋯⋯⋯⋯⋯⋯⋯⋯⋯⋯⋯ Based on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populations in various city states , cities and towns , economical developments as well as the measures to open up Western Regions in the period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It al2 so summari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Xinj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e2 riods and considers that this is the first development climax in the history of Xinjiang. Key Words :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West Regions  Development —741—
本文档为【论罗唐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215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7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0-28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