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举报
开通vip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学术评介·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左玉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所,北京 100006) 摘 要: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依据研究重心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 1978年到 80年代 末,研究重点集中于思想家个案及政治思想史方面;二是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研究重心逐渐转变为以社会 思潮史及思想家个案为主;三是 90年代末以来,研究重心集中于社会思潮史和学术思想史领域。正是在研究重 心的逐渐转移过程之中,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广度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亦渐次深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界最...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学术评介·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左玉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所,北京 100006) 摘 要: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依据研究重心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 1978年到 80年代 末,研究重点集中于思想家个案及政治思想史方面;二是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研究重心逐渐转变为以社会 思潮史及思想家个案为主;三是 90年代末以来,研究重心集中于社会思潮史和学术思想史领域。正是在研究重 心的逐渐转移过程之中,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广度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亦渐次深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界最 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复兴;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史发展的新趋势,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 勃然兴起。长期无人问津或受人冷落的研究领域,如近代科技文化、民间宗教、民间意识与观念、文化心态、公共 空间领域、新词语与观念变迁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近代社会文化史正在成为史 学新观念和新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关键词:中国;近代思想史;近代文化史;社会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605X(2009)01- 0112- 13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in the past 30 years ZUO Yu- he (Institute ofModern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6,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in the past 30 yea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mphasis of the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one is from 1978 to the late 1980s, in which the researches focused on the cases of ideologists and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the second one is from the late 1980s to the late 1990s, in which the emphasis of study had gradually shifted to the trends of social thought and the cases of ideologists; the last one is from the 1990s to the present, in which the studies have been concentrated upon the history of trends of social thought and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thought.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the emphasis of study, the research scope of modern in- tellectual history has continuously broadened, and the research profundity of that has gradually deepened. One of the most re- markable phenomena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the revival of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The new trend of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since 1990s is the ris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ocietal culture. The research fields which have been out of favor for a long time, such a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lk religion, folk ideology and conception, cultural mentality, public space, newwords and expressions, changes of concept, etc,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 and many re- search achievements appeared. History of modern societal culture has been becoming a significant growing point of new concep- tions and newmean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Key words: China; 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 modern cultural history; history of societal culture. 尽管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在五四以后开始起步并取 得了不少成果,但它的真正繁荣则是在 1978年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 逐步实现的。在 20世纪 80年代“文化热”的影响下,中 112 国近代文化史研究重新起步,政治思想史首先受到关注, 然后逐步拓展到近代经济思想、法律思想、宗教思想、军 事思想、文学思想、伦理思想等专门领域,思想家个案研 究及思潮史研究蔚然成风,近代社会文化史逐步兴起,出 版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著作。现分别将 30年来中国近代 思想史与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基本线索、研究状况、研 究热点加以阐述①,进而展望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发展的基本趋向。 一、政治思想史及思想家个案研究的新进展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依据研究重心的变 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 1978年到 80年代末, 研究重点集中于思想家个案及政治思想史方面;二是 80 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研究重心逐渐转变为以社会思潮史 及思想家个案为主;三是 90年代末以来,研究重心集中 于社会思潮史和学术思想史领域。正是在研究重心的逐 渐转移过程之中,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广度不断拓宽,研究 深度亦渐次深化。 1978年出版的侯外庐主编的《中国近代哲学史》(人 民出版社 1978年版),实际上仍偏重于政治思想史,注重 从哲学角度探求近代人物的思想根源,说明其思想变化 的轨迹,并注意揭示每个时期的思想与当时社会历史的 联系,说明各个时期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该著关注 近代西方哲学社会思想的输入对中国思想界所产生的影 响,尤其是对辛亥革命前后西方哲学的输入及其影响作 了重点阐述。随后,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种冠以中国近代 政治思想史的著作,其中比较重要者,有邵德门的《中国 近代政治思想史》(法律出版社 1983年版),桑咸之、林翘 翘和宝成关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1986年版)等 10余部。张锡勤的《中国近代思想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李华兴的《中国近代思 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等著作也主要以政治 思想史为主,并集中于狭义的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到五 四运动,即 1840- 1919年)。至于论述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及相关人物政治思想的论文,则数量众多。这些论著,主 要揭示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政治思想发展的历 史过程及总趋势,将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确定为近代 政治思想史发展的主线,着力于对中国封建主义国家观 及维护这种国家观的君权神授说和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 念的批判,同时也注意考察资产阶级国家观形成并经过 实践最终失败的历史。这些论著认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纷繁复杂,在很短的时间内走过 了欧洲几百年的思想历程,社会政治思想从封建主义跃 进到社会主义,各个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有继承传统的,有借鉴外来的,有糅合中西的,呈现出缤 纷异彩、五光十色的特色。二是肤浅粗糙,中国近代政治 思想是针对迫切的救亡图存的政治问题而提出的,现实 斗争的紧迫性没有给思想家们留有足够的条件来构筑他 们的理论体系,往往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已经 形成之后才去找哲学的支撑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些论著对近代政治思想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较为客观和实事求是, 对过去一概否定的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思想流派,既 指出其消极作用,也能肯定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具有 的反专制主义和批判封建文化的贡献。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是所谓狭义上的中国 现代史(即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1919- 1949年),此 时期出版的几部有代表性的现代思想史论著同样以政治 思想史为主。其中比较重要者,有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 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 版),陈旭麓等的《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高军、王桧 林、杨树标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评要》(华夏出版社 1990年版),彭明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十讲》(河南人 民出版社 1986年版),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 方出版社 1987年版),王金铻、李子文的《中国现代政治 思想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等。林茂生等人主 编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是一部较系统论述中国现 代政治思想史的专著。该书认为,五四以后的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建国问题,各种建国纲领和 方针的提出及其斗争,构成了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基 本内容。该书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三种建国理论与主张的相互关系与斗争为基本线 索,系统论述了五四以后的主要政派及其政治思想。王金 铻、李子文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在撰写体例上有较 大突破,主要按照思想出现的先后,重点论述了三民主 义、新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和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等主要 思想,将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的主体比较完整地显示出来, 并由此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高军等人主编的《中国现代 政治思想评要》也在撰写体例上有所创新,主要以纪事本 末的编辑体例,重点阐述了五四以后 30年间有影响的 20余种政治思想产生、发展过程,并做了深入分析和客 观评价,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思想家是思想史的主体,理当成为思想史研究的重 ①本文所谓“中国近代”,是指广义上的中国近代历 史,即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1840- 1949年),包括了所谓狭义的中国近代(1840- 1919 年)和狭义的中国现代(1919- 1949年);1990年代中期以 后,广义上的“中国近代”逐渐为学术界接受并流行。故本 文所谓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指 1840- 1949年间的中 国近代思想文化演变史。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 113 点。故当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起步之初,便格外注重对龚 自珍、魏源、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等著 名思想家的研究。李泽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 版社 1979年版),阐述了有代表性的 9位思想人物的思 想,把代表人物的思想与社会思潮的演进结合起来,对推 动近代中国发展的太平天国、改良派、革命派三大进步思 潮作了重点论述,明确提出了中国近代反动阶级的思想 同样值得研究的新见解。其另一部著作《中国现代思想史 论》,则主要阐述了五四以后一些重要人物的政治思想, 内容拓展到了文化论战、文艺思想等过去较少涉及的领 域,提出了一些颇有争议的新观点。如其所提出的“救亡 压倒启蒙”命题,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批评者认 为这种说法不符合近代思想演进的历史实际,如果从中 国近代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恰恰是救亡推进了启蒙,而 不是救亡压倒了启蒙,每次救亡运动的高潮总能唤起一 次伟大启蒙运动的到来。 80年代有关近代思想家研究的论著数量很多,除了 人物传记涉及思想方面外,专门研究康有为、孙中山、章 太炎等人思想的专著也相继问世。其中比较重要者,有杨 慎之等编的《魏源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版)、邝柏林的《康有为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980年版)、肖万源的《孙中山哲学思想》(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姜义华的《章太炎思想研究》(上 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张磊的《孙中山思想研究》(中 华书局 1991年版)、韦杰廷的《孙中山民生主义新探》(黑 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等。这些论著突破了过去以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为主线的研究框架,纠正了以 阶级成份决定思想状况的简单化倾向,认为唯心主义在 近代进步思想界长期占主导地位,也是进步思想家进行 政治斗争的思想武器。研究者逐步认识到同一阶级不同 阶层、利益集团的思想倾向的差异,开始从其个人的经 历、思想渊源等多方面具体考察人物思想,在注意思想家 共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其个性特色。 90年代以后,与社会思潮史研究的兴起相联系,学 术界对近代思想家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这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思想家的选择上,已改变了先前只 注意主要的进步思想家、而对许多次要的或所谓反面人 物关注不够的倾向,研究者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许多过去 很少有人关注的人物,如曾国藩、倭仁、张之洞、梁漱溟、 林语堂、杜亚泉、章士钊、张君劢、罗家伦、傅斯年、吴宓、 陈序经等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马 勇的《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张海林 的《王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郑大华的 《张君劢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高力克的《杜亚泉思 想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左玉河的《张东荪 传》(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李细珠的《倭仁思想研 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沈卫威的《情僧苦 行:吴宓传》(东方出版社 2000年版)、邹小站的《章士钊 社会政治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等,均 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对过去研究较多的 思想家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细化,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 点。如对戊戌时期的康有为的研究,已经不再停留在泛泛 谈论康有为的贡献、局限、历史地位等表层问题上,而是 深入剖析康有为思想主张的细节,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原 因及其内在变化;戊戌变法后到辛亥革命期间,梁启超思 想深受当时日本思想的影响,郑匡民的《梁启超启蒙思想 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年版),对于梁启超 所受的日本思想的影响进行了细致梳理,深化了人们对 梁启超思想的认识。 二、思潮史研究蔚然成风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社会思潮风起云 涌、潮起潮落。但此前的研究对此关注不够,虽然一些学 者如王忍之、徐宗勉、侯外庐、金冲及等曾提出过应当研 究近代社会思潮,但学者们的研究仍多以思想家个案为 主,思潮研究的成果比较少。那些以“中国近代思想史”命 名的著作,基本上是各个时期一些主要思想家思想的汇 编。早在 1984年,金冲及就提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应 该从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把近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发 展演变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重点来研究;二是在 时间上应该重点研究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的 20多年, 因为这 20多年是思想浪潮汹涌澎拜的时期;三是深入探 索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关系;四是研究西方 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各种重要流派对中国近 代思想的影响,更要研究日本近代思想界对中国的影响 ①。这些见解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 史研究重心的转移。80年代末期以后,近代思潮史研究 异军突起,蔚成风尚,近代思想史著作越来越多地以社会 思潮为研究主线。 较早以“思潮”命名来阐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著作, 是吴剑杰的《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作者认为,以往有关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 和教材存在着不足,即“依时期、分派别重点地论述各个 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似难以揭示出近代政治 思想潮流兴衰替嬗、发展演进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性”,故 该书主要以近代史上出现的几种进步性思潮,而不再以 ①金冲及:《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 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年 版。 安徽史学 2009年第 1期 114 人物思想为线索,论述了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 的社会批判思想、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19世纪后半 期的洋务思潮、戊戌时期的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时期的社 会思潮及马克思主义传入等。此后,以“社会思潮”命名的 研究著作日益增多,如吴雁南主编的《清末社会思潮》(福 建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戚其章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胡维革的《中国近代社 会思潮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黎仁凯 的《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高 瑞泉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朱义禄等人的《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年版)、郭汉民的《晚清社 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及冯契主 编的《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研究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等。这些著作多以社会思潮为主线,对近代诸 思潮作分类阐述。 胡维革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在撰写结构上较 有特色。它着重探讨了三方面问题:一是关于中国近代社 会思潮的开端、主线、流程和终结;二是关于西方文化、传 统文化、社会意识、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巨人与中国近代 社会思潮的关系;三是关于几种重大社会思潮的起因、内 容、演变及影响。这样的论述,深化了对近代社会思潮演 变史的认识。高瑞泉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重点阐 述了近代影响较大的 11种思潮:人道主义思潮、进化论 思潮、实证主义思潮、唯意志论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文化 激进主义思潮、汉宋学术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无政府主 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佛教复兴思潮与中国的近代化、 基督教传教与晚清“西学东渐”。这些思潮虽以政治思潮 为主,但已经涉及到哲学和文化思潮,拓展了近代思潮史 研究的领域。彭明、程歗主编的《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虽然没有用“思潮”命 名,但就内容来看也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思潮演变发展 的著作。与其他著作多以思潮为线索,分类撰述不同,该 书将思潮看作是由从低到高的认识序列互相联结而成的 精神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根据时代主导意识的变化提出 了颇有新意的划分阶段的见解。它将中国近代思潮划分 为四个阶段加以撰述:一是从中英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 战争,是多种改革思潮的萌动时期;二是从甲午战争到辛 亥革命,是对传统思想的否定时期;三是从五四运动到 20世纪 30年代中期,是思想界重新调整思考方向和发 生深刻的分化组合时期;四是从 20世纪 30年代中期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思 想体系开花结果时期。这样,中国近代思潮的演化线索在 该书中得到了较好阐述,并得出了“一部中国近代思潮 史,本质上是中国人自我发现、自我觉醒和自我选择民族 生存方式的认识史”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 的,也是颇有新意的。 吴雁南等主编的四卷本《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湖南 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是目前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 域篇幅最长、规模最大的研究近代社会思潮的专著。该著 围绕救亡图存、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时代主旋律,对近 代中国 109年起伏跌宕、异彩纷呈的社会思潮作了比较 系统的论述。其特点主要有二:一是比较系统地展示了中 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完整性及其演变发展的轨迹, 把握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流和方向,揭示出救亡图 存、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路是近代社会思潮 的中心,爱国主义则是这些社会思潮的原动力,而科学社 会主义在各种社会思潮中最终取得主导地位;同时顾及 了中间和反动的思潮,并把它们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民 众心理的嬗变联系起来考察。二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 社会思潮。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是与中西文化的冲 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的,只有科学地认识中西文化才能 正确地解决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故该著以较多的篇幅 来评述文化领域中的思潮演变及其文化论争。 与此同时,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如民族 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启蒙思潮、国粹主义思潮的 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民族主义不仅是一股重要的社 会政治思潮,而且表现为一次次前后相继的实践运动,甚 至是各种政治力量手中的重要招牌,其地位之重要不言 而喻,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出版了一些重要成 果。其中重要者有唐文权的《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 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陶绪的《晚 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和罗福惠主编 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等。这些著作,对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特点及 其存在的缺陷作了一定的探讨,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 和缺点也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唐文权拓展了民族主 义思想研究的范围,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不仅是 政治的,而且还有经济的和文化的民族主义思想。陶绪在 书中考察了传统民族观念及其在晚清的变化,较系统地 阐述了传统民族观念在近代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 认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来源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 思想,直接原因是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和资本主义发展 的需要。罗福惠在书中论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反洋教斗争 和义和团运动中中国乡村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 近代民族斗争的巨大影响。关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 史作用,李文海认为,对于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来说,民 族主义往往能激发整个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提 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 此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主要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并非没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 115 有产生过消极的作用和影响,它在处理对内和对外民族 关系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并非尽善尽美①。关于中 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特征,史革新将其概括为三个方 面:一是反对民族压迫,以争取民族独立为职志;二是始 终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相结合;三是不断克服狭隘民族 情绪,理性民族主义占主流地位②。李喜所认为,现代性 是民族主义与生俱来的特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芽、生 根的历史过程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客观进程 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现代化的深度决定着民族主义普及 的广度,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并不构成悖论;只要中国的 现代化没有完结,现代性就永远是民族主义的灵魂③。 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思潮是受到研究者高度关注的 社会思潮。除了系统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社会思潮史 著作中均辟专章论述外,还出版了一些专门研究无政府 主义思潮的著作。其中比较重要者有徐善广、柳剑平的 《中国无政府主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路哲 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蒋俊、李兴芝的《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 出版社 1991年版),汤庭芬的《中国无政府主义研究》(法 律出版社 1991年版),胡庆云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史》(国 防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李怡的《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 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等。这些论著在对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思潮发展线索的 认识上虽稍有差别,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认为 19世纪 末 20世纪初为传入时期,1907年至五四运动前后为形 成、发展时期,1923年到 1941年为破灭时期。蒋俊、李兴 芝的《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是按照无政府主义思 想从传入到尾声的发展变化线索顺序撰述的,脉络清晰, 比较系统。作者认为,中国无政府主义主要是一个以小资 产阶级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为特点的思想派别, 它不仅提出了防止资本主义的口号,而且还发表了许多 反封建和要求民主的言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 作用,不能简单地否定。这种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坚持实 事求是原则的态度是可取的。而汤庭芬积数年研究而成 的《中国无政府主义研究》,则着重从横向上分析了中国 无政府主义思潮,具有明显的专题性研究性质。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社会思潮。 丁守和主编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 1999年版)是一部值得重视的研究近代启蒙思潮的资 料性著作。该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三卷,第一卷从 1840年 的鸦片战争前后到 1915年《新青年》创刊之前,第二卷从 《新青年》创刊到 1923年底“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基本 结束,第三卷从 1924年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每卷之始,有该卷编者撰写的前言;每卷之中,按内容分 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之前有介绍本专题的说明文字。此 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研究的专题性著作,还有唐明邦 主编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版)、彭平一的《冲破思想的牢宠———中国近代启蒙思潮》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喻大华的《晚清文化 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江沛的《战 国策派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周积明 等人的《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 和社会》(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张世保的《西化思潮的 源流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赵立彬 的《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世纪 20- 40年代的全盘西 化思潮》(三联书店 2005年版)、麻天祥的《晚清佛学与近 代社会思潮(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等。社会思潮是 近代中国具有群体特性的思想倾向,反映了近代中国民 众的普遍心理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向,学术界将研究重 心集中于社会思潮问题上,并以社会思潮为线索构建中 国近代思想史,显然是对近代思想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三、学术思想史研究渐成热点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范围空前广 泛,各个专门思想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几乎 涵盖了近代思想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一批专门思想史领 域的研究成果。如经济思想方面有赵靖、易梦虹重新修订 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 1980年版)等多种 著作,法律思想方面有张晋藩的《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 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及《中国法律的传 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等,哲学思想方 面有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 版)等,史学思想方面有胡逢祥、张文建的《中国近代史学 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陈其泰 的《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等,佛学方面有郭朋的《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巴蜀书 社 1989年版)等,军事思想方面有田震亚的《中国近代军 事思想》(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吴信忠等人的《中国近 代军事思想和军队建设》(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等,新闻思想方面有胡大春的《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 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民主思想方面有熊月之的《中 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徐宗 勉主编的《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安徽人民出版社 ①李文海:《对“民族主义”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史学月刊》2006年第 6期。 ②史革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特征之我见》,《史学 月刊》2006年第 7期。 ③李喜所:《关于民族主义现代性的宏观思考》,《史 学月刊》2006年第 6期。 安徽史学 2009年第 1期 116 1996年版)、耿云志主编的《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 青年出版社 2003年版)等,文艺思想方面有叶易的《中国 近代文艺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刘增 杰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6年 版)等。其中以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研究最为突出。 学术与思想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中国近代史 上不少思想家同时是著作等身的学者。以前的思想史研 究对于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关注较多,而对其学 术思想则相对关注较少。随着 90年代以来思想史研究的 深入,学术思想史研究逐渐成为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热点, 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注意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流变之 际,逐渐关注晚清及民国学术史研究,逐渐形成了“思想 家淡出,学术家凸显”的新格局。 人们研究晚清及民国学术史之重点,主要集中在两 个方面:一是对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如对龚自珍、魏源、康 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王国维、胡适、赵元任、陈寅 恪、陈垣、傅斯年、顾颉刚、吴宓、钱钟书、范文澜等)学术 思想的个案研究。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集中成果,是百花 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大师丛书》和北京图书馆出版 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传记丛书》。后种丛书 由中国史学会前任会长戴逸主编,自 1999年推出后,先 后出版了《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郑大华著)、《严复学术 思想评传》(马勇著)、《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郑大华 著)、《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丁为祥著)、《冯友兰学术思 想评传》(宋志明著)、《钱穆学术思想评传》(汪学群著)、 《张东荪学术思想评传》(左玉河著)、《赵元任学术思想评 传》(苏金智著)、《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刘利娜著)、《郭 沫若学术思想评传》(谢保成著)、《金岳霖学术思想评传》 (王中江著)、《吕振羽学术思想评传》(朱政惠著)、《翦伯 赞学术思想评传》(王学典著)、《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 (颜炳罡著)、《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陈其泰著)等 20多 部著作,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受到海外学术 界的广泛好评。此外,胡适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备受研 究者重视,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如耿云志的《胡适 与五四后中国学术的几个新趋向》①、章清的《重建范式: 胡适与现代中国学术的转型》②、罗志田的《大纲与史:民 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③等文,为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成 果。 二是对清末民初的重要学术流派进行专题研究,包 括晚清经学、理学、民国新史学派、古史辨派、唯物史观派 等。这方面的成果有陈其泰的《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 1997年版)、罗检秋的《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陈少明的《汉宋学术与现代思 潮》(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史革新的《晚清理学研 究》(商务印书馆 2007年版)、郭双林的《西潮激荡下的晚 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罗志田的《国家 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 2003年版)及刘大年的《评近代经学》等。与此同时,近代 学术史上的其他重要问题,如学术分科、整理国故等也受 到研究者的关注,有人开始尝试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视 角来研究近代中国学术转型问题。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学 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罗志田的《权势 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 社 1999年版)、桑兵的《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 出版社 2001年版)、麻天祥等人的《中国近代学术史》(湖 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左玉河的《从四部之学到 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 海书店出版社 2004年版)、罗检秋的《嘉庆以来汉学传统 的衍变与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等,是 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其中桑兵对于近代学术史上学派 的由来及其研究路径与方法的探讨,颇值得关注。他认 为,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派分与道统论渊源甚深。晚近学 人好以学派讲学术,并且奠定了学术史叙述的基本框架。 而判定流派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包括宗师、学说、方法、师承与传人的 谱系化、流变以及地缘关系等,大抵是他人或后人的指 认。在他看来,按照学派来探寻学术发展变化的渊源脉 络,固然有简便易行的好处,但却存在着看朱成碧、倒叙 历史、以偏概全等弊端。因此,治学须深入门户,超越学 派,只有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古往今来学术发展的渊源 脉络和趋向④。 四、“文化热”中起步的近代文化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是文化史研究的复兴。文化史的复兴是由思想解放运动 直接引发的。人们从思想解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 对文化问题进行反省,对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的新文 化及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思考,由此在 80年代初出现了 一股强大的“文化热”。正是在这种文化反思热潮引发下,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开始重新起步。1982年 10月在成 都召开“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学术讨论会,提出从文 化传统探索近代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命题。同年 12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与复旦大 学历史系共同发起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呼 吁大力开展中国文化史研究以填补这一巨大空白,决定 ①《浙江学刊》1999年第 2期。 ②《复旦学报》1993年第 1期。 ③《历史研究》2000年第 1期。 ④桑兵:《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中国 社会科学》2006年第 3期。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 117 主办建国以来第一份文化史研究刊物《中国文化》研究集 刊。随后,刘志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关于文化史研究 的初步设想》①,在建国后首次公开提出了开展文化史研 究的倡议。此后,中国文化史研究蓬勃开展起来,逐渐成 为学术界的热门学科。 80年代兴起的“文化热”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 代化的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近代以来中西文 化关系等问题,成为当时学术研究的热点,出版了一些比 较重要的文化史著作,如姜义华等编《港台及海外学者论 近代中国文化》(重庆出版社 1987年版),龚书铎的《中国 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中华 近代文化史丛书编委会编的《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 书局 1989年版),冯天瑜主编的《东方的黎明:中国文化 走向近代的历程》(巴蜀书社 1988年版),张岱年、程宜山 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 版)等,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论文。据不完 全统计,从 1983年到 1989年共发表学术论文 600多篇。 这些论著关注的论题,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重新认 识中国文化近代化历程中的敏感问题,如对洋务运动及 其思潮的重新认识,如对“中体西用”论的重新评价,如对 五四精神的重新审视等。学术界从文化近代化进程的角 度,肯定了洋务思潮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作用,肯定了“中 体西用”论对减弱学习西方的阻力、便于吸收西学以实现 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积极作用,重新反省了五四民主与 科学精神,肯定了其思想启蒙价值。二是传统文化特性及 其与现代化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提出了多种新见解。既 有力图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具有现代意义的因素,以谋求 现代化的“儒学复兴”说,也有认为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作 为文化核心的观念形态必须重建的“文化重建”说;既有 认为在抨击传统中有害因素的同时,可以适当地对传统 的符号和价值系统进行重新解释与建构的“创造性的转 化”说,还有主张以多元开放的心态,建立以中国为本位 的“中西文化互为体用”说等。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 激烈与反复,使得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争议经常出现 弘扬传统与彻底否定传统的两极对峙,在这两极之间又 存在众说纷纭的歧见和程度不同的折衷,从而使讨论具 有更为复杂纷繁的内容。 进入 90年代以后,“文化热”虽然有所退潮,但近代 文化史研究的领域逐步拓宽了,并向着纵深发展。学术界 对近代知识分子、社会风俗风尚、中西文化关系等领域的 研究逐渐深化了,并出版了许多研究成果。知识分子是文 化传承的载体,知识分子的近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近代化 有紧密的联系。钟叔河的《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 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 1985年版),通过多侧面的研 究,再现了早年出国的人们在认识、介绍世界方面所经受 的误解、屈辱、痛苦和走过的坎坷道路。吴廷嘉的《中国近 代知识分子》(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王金铻的《中国现 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对近代知识分子成长的历程及命运作了宏观阐述。李长 莉的《先觉者的悲剧———洋务知识分子研究》(学林出版 社 1993年版)则对洋务知识分子的产生及特性作了分 析,对他们致力于引进西方科技文化而又受到旧体制的 约束和传统士人的排斥的悲剧命运作了揭示,认为其悲 剧反映了中国文化推陈出新的艰难历程。许纪霖的《智者 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学林出版社 1991年版)、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则通 过对近代若干重要人物的分析,揭示了知识分子群体对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章开沅的《离异与回 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则通过对开创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近代思想先驱的分 析,揭示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存在的离异与回归两种 倾向,深化了人们对近代知识分子特性的认识。 由于建国以后极左思潮的影响,有些在近代文化史 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成为批判的对象,评论有失公允。 耿云志的《胡适思想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是第一部突破胡适研究禁区的学术著作。此后,从文化近 代化的视角重新评价近代人物成为研究的热点,像郭嵩 焘、章太炎、辜鸿铭、康有为、梁启超、梁漱溟、瞿秋白、张 东荪、曾国藩、李鸿章、杜亚泉、陈序经等都引起了学术界 的研究兴趣,并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不少研究 论著。其中比较重要者,有马勇的《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易新鼎的《梁启超和中国 学术思想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郑师渠的《晚 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版),耿云志、崔志海的《梁启超》(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姜义华的《章太炎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 年版),左玉河的《张东荪文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1998年版),高力克的《杜亚泉思想研究》(浙江人 民出版社 1998年版),刘集林的《陈序经文化思想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等,对深化中国近代文化史 研究有重要作用。 “体用之争”是贯穿中国近代文化史的重要问题,当 时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称为“中学”与“西学”,对于二 者的关系在较长时期内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说法。丁伟志、陈崧的《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995年版),对中学和西学的冲突和交融及其文化 观的萌生、形成、嬗变、分解进行了详细考察,对鸦片战争 到辛亥革命前的“中西体用”思潮作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刻 ①《光明日报》1983年 9月 28日。 安徽史学 2009年第 1期 118 的阐发,是专门研究中西文化观念演进问题的力作。此 外,社会风俗、宗教、教育、科技、新闻、出版等近代文化的 诸多领域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并出现了众多的研究 成果。严昌洪的《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 变》(湖南出版社 1991年版)和《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两著,对中国近代社会风 俗,特别是西方文化影响及社会变迁所引起的社会风俗 的变迁作了综合性论述,是有关中国近代风俗文化史的 开拓之作。此后,还有李少兵的《民国时期的西式风俗文 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岳庆平的《中国民 国习俗史》(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梁景和的《近代中国 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及 李少兵、左玉河等人撰著的《民国百姓生活文化丛书》(包 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节庆》三卷,中国文史 出版社 2005年版)等。继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后,杨天宏的《基督教与近 代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顾卫民的《基督教 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及陶飞亚 的《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等,是中国近代基督教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至 于近代教育史、新闻报刊史、出版史及藏书史方面的研 究,更有多种著作问世。关于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史及 江浙、湖湘、岭南、燕赵等地域文化史研究也开始起步,出 版了像忻平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 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李长 莉的《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等重要研究著作。专门文化 史领域的拓展,成为 80年代“文化热”之后中国近代文化 史研究日趋深入的重要标志。 正是在各文化专门史研究深入的基础上,全面反映 近代文化发展风貌的综合性文化通史著作陆续出现。其 中比较重要者,有史全生主编的《中华民国文化史》(3卷 本,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年版)、马勇的《近代中国文化 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龚书铎主编的《中 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 1997年版)和郑师渠主编的 《中国文化通史》(10卷本,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9年版)、 汪林茂的《晚清文化史》(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等。其中 由史革新主编的《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和黄兴涛主编 的《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吸呐了国内学术界 10多位 专家共同研究,充分吸收了近年来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成 果,在体例、观点上有较大的突破,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 研究领域较有权威、影响较大的通史性著作。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文化也同样处于转型的 过程中。在近代文化问题的研究中,尽管有不少论著有所 涉及,但真正系统地研究中国近代文化转型问题,是中国 社会科学院 2000年立项、由耿云志主持的《近代中国文 化转型研究》课题。经过 7年多的努力,该课题成果以《近 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系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 2008年 出版。这套著作分为 9卷:《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耿云志著)、《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郑大华等 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李长莉著)、 《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邹小站著)、《西学的中介:清末 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郑匡民著)、《近代中国思维方式 演变的趋势》(王中江著)、《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近代中 国价值观的嬗变》(宋惠昌著)、《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 建》(左玉河著)、《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体制化》(张剑 著)。这套著作紧紧扣住近代文化转型的主题,从多学科、 多视角、多层面比较立体地展现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 进程,比较清晰地勾勒出近代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并提 出了许多新见解,如社会公共文化空间形成的意义、近代 学术体制化的趋势、政治与文化互动的复杂关系等,为中 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起点。 五、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史发展的新趋势,是社会文化 史研究的勃然兴起。文化史主要研究社会的精神领域,社 会史主要研究社会生活领域,二者各有侧重,又互相补 充,成为新时期历史学复兴的两翼。但随着文化史和社会 史的持续发展,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如文化史往往只注 意精神层面,特别是精英思想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大众观 念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而社会史又多注重社会结 构和具体社会问题的描述而或显空泛,或显细碎,缺乏对 人这一社会主体的关注及与观念领域的联系。所以,一些 学者开始思考文化史与社会史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可 能。首先提出文化史与社会史相结合问题者,是中国社会 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刘志琴。她在 1988年发表《复兴 社会史三议》①一文,首次论述了文化史与社会史之间的 连带关系,首次提出了社会史与文化史相交织的“社会文 化”及“社会的文化史”这一概念,并在随后发表的《社会 史的复兴与史学变革》中指出:“文化史是从文化的要素、 结构和功能上认识文化现象,融合社会、思想和文化人类 学的成果,揭示社会文化的形态和特质;社会史则从社会 的构成和生活方式上认识社会现象,融合文化和社会学 的成果,揭示社会文化的形态和特质。社会史和文化史从 不同的方位出发,实际上是沿着同一目标双轨运行的认 知活动。”②她在这两篇文章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 文化史”这一学科概念,但致力于社会史与文化史的相互 ①《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 1期。 ②《史学理论》1988年第 3期。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 119 结合,以及将“社会文化特质”和“民族文化心理”作为研 究的重心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 此后,在刘志琴领导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 究所文化研究室,开始明确提出以社会史和文化史相结 合的“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为以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 向,并组织编撰多卷本的《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990年,在成都召开的中国社会史第三届年会上,李长 莉明确提出了“社会文化史”这一学科概念,并引入文化 学的方法,对这一新学科概念作了比较完整的解说,对社 会文化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意义以及与文化史和 社会史的区别等作了集中论述,提出社会文化史主要研 究历史上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之间的相互关 系,其重心是对历史上某一时期社会的整体精神面貌作 出描述和解释①。1993年,刘志琴进一步提出以社会史 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化问题的思路,并指出:“伦理价值 通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作用积淀到民族文化心 理的最深层,成为群体无意识的自发意识,这样的文化才 真正具有在各种波澜曲折中得到稳定传承的内在机制。” ②经过十余年的讨论,学术界初步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 并对社会文化史作了基本的界定:它是一门社会史和文 化史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要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 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 法,研究社会生活、大众文化与思想观念相互关系变迁历 史的史学分支学科。 “社会文化史”在中国大陆学术界的兴起,并不是孤 立的现象,而是国际史学发展的趋势。法国年鉴学派明确 批判传统史学重上层、重叙事的弊病,提倡总体史、社会 史,标明了关注下层平民及注重分析综合的方法论取向。 欧美学术界新兴起的“新文化史”学派同样强调思想史与 社会史的结合,出现了以“社会与思想互动”为特征的观 念史、语境论研究方法,英国学者彼得·伯克致力于民众 态度和价值观念研究的“新文化史”路向③、美国学者艾 尔曼致力于打通思想史与社会史的“新文化史”路向④、 德国学者罗梅君讨论北京民俗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现代化 变迁的研究路向⑤,与中国大陆兴起的“社会文化史”路 向是一致的。这种关注社会与观念的互动、民众生活与观 念的互动,可以视为国际史学界致力于史学深入发展中 不约而同选择的一个重要路径。 “社会文化史”学科概念被提出后,社会文化史的学 科理论建设和研究实践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 成果,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特别是年轻研究者的兴 趣,使这一新学科日渐发展成熟。刘志琴主编的三卷本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 1
本文档为【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4067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3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06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