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谋远虑谁能解得失成败论书生_戊戌变法一百一十周年祭

近谋远虑谁能解得失成败论书生_戊戌变法一百一十周年祭

举报
开通vip

近谋远虑谁能解得失成败论书生_戊戌变法一百一十周年祭 中国近代史研究 近谋远虑谁能解 � 得失成败论书生 � � � 戊戌变法一百一十周年祭 何晓明 摘 � 要 � 戊戌维新既是一场肤浅的制度变革,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康有为等人没有能 力把握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下的利益关系, 因此失败的结局是注定的。但从另一层面说,变法 的必然趋势又是不可逆转的。戊戌政变后, 变法的部分目的通过曲折的方式、流血的代价,依然得 到了迟到的实现。如此说来,变法又不能说完全的失败。戊戌时代, 康有为等人极力争取的, 其实 是绅权。其基本思路是通过绅权的申发,一方面启发民智, ...

近谋远虑谁能解得失成败论书生_戊戌变法一百一十周年祭
中国近代史研究 近谋远虑谁能解 � 得失成败论书生 � � � 戊戌变法一百一十周年祭 何晓明 摘 � 要 � 戊戌维新既是一场肤浅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变革,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康有为等人没有能 力把握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下的利益关系, 因此失败的结局是注定的。但从另一层面说,变法 的必然趋势又是不可逆转的。戊戌政变后, 变法的部分目的通过曲折的方式、流血的代价,依然得 到了迟到的实现。如此说来,变法又不能说完全的失败。戊戌时代, 康有为等人极力争取的, 其实 是绅权。其基本思路是通过绅权的申发,一方面启发民智, 为扩张民权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制约皇 权,从而达到 布衣改制!的目的。康有为在投身改革灰暗的现实政治的同时, 念念不忘在心中描绘 人类社会玫瑰色的未来图景。这种远大的理想关怀, 绝非简单的 空想!一语便可轻易打发的。 关 键 词 � 思想启蒙 � 制度变革 � 目标设定 � 谋略选择 � 现实政治 � 理想关怀 � � 戊戌维新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 带有新旧时代 转型之际中国知识分子思维和行为的鲜明特色。缅 怀先贤,温故知新, 在其一百一十周年的祭典上, 我 们理当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一、思想启蒙与制度变革 戊戌维新既是一场肤浅的制度变革, 又是一次 深刻的思想启蒙。思想启蒙, 面向民间, 自下而上, 灌输鼓吹,读书人轻车熟路, 加之时世运会, 条件天 成,自然成就伟大。制度变革, 面向官府, 自上而下, 机枢万端,读书人或不明就里, 或知其不可而为之, 结果当然事与愿违, 甚至全盘崩溃。 政变前一周,光绪在乾清宫召见被荐经济人才 严复, 问其有无 得意文章!。严复赶紧将此前( 1898 年 1月 27日到 2 月 4 日)在∀国闻报#上分九次连 载、而光绪未得以见的∀拟上皇帝书#整理进呈。严 复在文中提出 得未变法之前, 陛下之所亟宜行者 三!,一曰联各国之欢,二曰结百姓之心,三曰破把持 之局 ∃。相比严复甲午以后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论世变之亟#、 ∀原强#等文以及译作∀天演论#的巨大理论震撼力和 精神感召力,在变法已开始三个月后,他面向政治极 峰人物提出的这三条建议,看似无懈可击, 但内里大 而无当,实在算不上什么 得意文章!。知识分子的 强项在思想启蒙, 而弱项在实际的政治手法和策略 选择, 于此可见一斑。王蘧常评价严复是 能坐言而 不能起行者! % ,实际上道出了戊戌一代知识分子的 通病。 戊戌维新的领袖康有为看得清楚, 布衣改制, 事大骇人!。所以既要自下而上, 又要自上而下, 全 方位动作方可奏功。 122 � 天津社会科学 � 2009年第 2期 ∃ % 参见∀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 1986年版, 第 61~ 77页。其中 君子之把持!与 小人之把持!的辨析,以及 其法弥敝, 则其变 弥不可缓,而亦其变之弥不可缓,则其欲变弥难!的推论,均言之 成理,可惜都无具操作性的建策。 王蘧常:∀严几道年谱#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第 42页。 自下而上, 就是在宣传民众方面动脑筋, 不如 与之先王,既不惊人, 自可避祸! ∃。他的∀新学伪经 考#、∀孔子改制考#虽然不甚严密, 粗疏武断, 但是宣 传效果特佳, 犹如 大飓风!、 大地震!, 轰动一时。 加之西学素养精深的严复揭橥 以自由为体, 以民主 为用!的要旨, 笔锋常带情感!、 别有一种魔力!的 梁启超挥动如椽大笔,以及汪康年等人的努力,思想 启蒙大获成功。 自上而下, 就是借助皇权以强力推进变法。这 是中国革新派政治家古已有之的看家本领。但是康 有为犯的第一个 低级!错误是没搞清皇权的配置状 况:光绪并非政治决策的最后拍板人物 % ; 第二个 高级!错误是未看清慈禧的真正立场和命根所系: 她不是极端愚昧的顽固派,她可以接受、容忍若干改 革的举措,但是绝不允许丝毫动摇自己的根本政治 利益和绝对权威地位。这两个致命的错误从一开始 就决定了戊戌维新的悲剧性结局。康广仁批评其 兄: 伯兄规模太广, 志气太锐, 包揽太多, 同志太孤, 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 而 上又无权, 安能有成?! &至于变法绝望关头, 孤注一 掷,联络袁世凯图谋捕杀慈禧, 徒酿血腥报复, 丝毫 无益于大业之成功。陈夔龙论道: 孝钦并无仇视新 法之意, 徒以利害切身, 一闻警告, 即刻由淀园还 京。! ∋随后便是改革中绝, 维新党人作鸟兽散。严 复在给张元济的信中称康有为、梁启超 轻举妄动, 虑事不周,上负其君,下累其友! ( , 不是对其整个运 动的指责,而是对其最后一搏的批评。 在国际方面, 康有为、梁启超寄希望于英、日方 面的帮助。在道义上,他们确实得到了支持和援助, 但变法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却招致英方人士的尖锐 批评。英人评论: 这些维新者办事没有章法, 过分 急于求成,因而造成了他们的救国事业的失败。!英 国公使也说: 我认为中国正当的变法, 已大大被康 有为和他朋友们的不智行为搞坏了。! )在他们看 来,康有为 是一位富于幻想而无甚魄力的人,很不 适宜作一个动乱时代的领导者! ∗。这些意见和评 论来自赞成、同情变法的国际势力方面,在相当程度 上道出了康有为等人的缺陷所在+。 七十多年前,陈恭禄评价说: 康梁诸人不知环 境之阻力, 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 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话虽尖刻,却离事实不远。 二、目标设定与谋略选择 甲午以后,全国确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于 变法维新的大环境。正如梁启超所说: 我支那四千 余年之大梦之唤醒!, 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 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 。而疆吏若李鸿章、 张之洞辈, 亦稍稍和之。!���变法实际上已成为全社 会的共识。除了极少数顽固昏聩者(如刚毅、徐桐) , 从最高统治核心、各级地方大员直到知识分子、下层 民众, 人人思变图强。例如, 北京、上海强学会的列 名者, 角色纷陈, 政治立场各异, 但都认同改革的必 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变法可贵的社会基础。李鸿章 当时声名狼藉,其实内心也赞同变法。变法期间, 他 对李提摩太说: 掌权的大臣绝不知道西国的情形, 没人肯看∀泰西新史揽要#, 我倒看过几次。京中大 僚都称西学为鬼子学, 所以人不肯研究。现在的八 股考试,实在不得人才正用。从西国留学回国的学 生,政府不肯优予位置,叫他各尽所长//现在政权 在守旧派中,所以稍明新学的官员, 得格外小心, 不 敢倡言新法。即使有新主张,新政见,也作不成什么 123� 中国近代史研究 ∃ % & ∋ ( ) ∗ + , ���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中华书局 1958年版,第 267页。 关于戊戌政变发生以前的帝、后政治权力关系,茅海建分析,慈 禧通过事后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制度和事前 请示 关于预备党员转正的请示关于招聘人员的请示增加职数的请示复产请示文档专项资金请示 制度控制光绪, 但她并不能直 接通过军机处向步军统领衙门下达懿旨。 光绪帝对慈禧太后 负责,而整个国家机器须对光绪帝负责! (茅海建: ∀戊戌变法史 事考# ,三联书店 2005年版,第 38页)。 转引自王也扬∀戊戌变法: 近代中国唯一可能成功的改革#, ∀浙 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 3期。 ∀戊戌变法# (一)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年版, 第 481页。 ∀严复集#第三册,第 533页 转引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 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第 571页。 ∀戊戌变法# (三) ,第 527页。 葛兆光认为, 对于变法中外都支持,所不同的只是, 中国人讲变 法,心里先有一个民族自强以与外国相颉颃的意思, 而西洋人则 在推行普遍主义的西洋道路, 也希望中国加入全球政治与经济 后在规则内游戏!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 社 2000年版,第 676页)。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下) ,商务印书馆 1935年版,第 486页。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二十九) ,载∀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岳 麓书社 1985年版。 事功。! ∃即使在政变发生后, 他依然对慈禧说: 若 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 主张变法者 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 实是康党。! % 形势有利于变 法是一回事, 如何利用这一大好形势, 切实推进改 革,是另一回事。康有为、梁启超自觉担当历史重 任,天心可察, 但在谋略选择上, 实在是错在了要 害处。 1898年夏天, 康有为在陆续进呈的∀日本变政 考#中对光绪帝分析, 变器! (购船置械)不是 变 事!, 变事!(设邮局开矿务)不是 变政!, 变政!(改 官制废科举)不是 变法!。定国宪才是 变法!。这 里的逻辑辨析完全正确, 但问题的关键是从这一逻 辑线条的哪一个环节入手, 如何去推动改革。当时 变器!已不是问题, 变事!也基础牢固,而 变政!则 尚未启动。康有为从此入手, 足见其见识与胆量。 他在戊戌时期没有直接提出设议院, 也没有直接提 出立宪法, 其实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他将确立君 主的开明专制作为改革的现实目标也没有错, 错就 错在他不知道光绪的开明专制的权威性远不足以有 效地推进改革, 而不开明的慈禧的专制却足以在一 夜之间置改革于死地。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变法, 均无 好下场!。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是朝廷内部的权力平衡关 系和利益协调关系极难允许一派力量的独大或独 强。变法大臣依赖变法君主的权威强制推行的种种 举措,往往随着变法君主个人的变化而迅即烟消云 散。在这样的历史定势下, 再强悍坚韧的大臣也是 极度虚弱的。与中国历史上此前发生的历次变法相 比,康有为等在依赖君权上与前辈无异,但有所不同 的是,其一,光绪所拥有的仅仅是君权的一小部分; 其二,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朝廷各方势力心目中的 地位、声望远远无法与王安石、张居正等重臣相比; 其三,此时朝廷内部的权力平衡关系和利益协调关 系更加敏感尖锐、错综复杂;其四,以往变法只是 体 制内!的政策调整, 而此次却是企图根本改变体制。 直言之,康有为、梁启超等以较以往变法差得多的既 有条件,去争取实现困难得多的目标, 这其实是一个 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如此困难的任务, 康有为却过于乐观。他 向光绪如此描绘美妙前景: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 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 人民之众, 变法三年, 可以自立, 此后则蒸蒸日上, 富强可驾万 国。以皇上之圣, 图自强在一反掌间耳! ! &也许有 人会说,这是康有为为了打消光绪的思想顾虑而作 的鼓励之言。殊不知光绪其实心里明白得很, 中国 就是守旧人多,怎好?! ∋ 康有为与诸大臣论变法,廖寿恒问 如何变法!, 答曰: 宜变法律,官制为先。!李鸿章不解, 问: 然则 六部尽撤, 则例尽弃乎?!答曰: 弱亡中国, 皆此物 也,诚宜尽撤,即一时不能尽去,亦当斟酌改定,新政 乃可推行。! (他甚至对荣禄称 杀二三品阻挠新法 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 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昏话。诸大臣政治经验老道,明白改革个中的艰难, 绝非康有为设想的那么简单。关于改革的形势、步 骤和手法,其实时人多有思考。 廷臣主变法者为翁 同龢、张荫桓,主守旧者为徐桐、刚毅,主变法而专师 西人练兵、制械、通商、开矿者为奕、李鸿藻、荣禄, 余则依违二者之间! )。荣禄致信林旭,称变法改革 以补偏救弊下手, 不在遇事纷更。他用肯定的语气 谈及 朝政日新!, 时局日新! ∗ , 表明并非顽愚的冬 烘先生。 翁同龢曾建议 调和两宫!,看起来异想天开, 其 实并非没有文章可作。王照的看法是: 所有变革之 事皆太后开其端, 皇上继其志, 次照之主意, 欲和两 宫,以名誉归太后, 庶消变萌。! +他还说: 戊戌之 变,外人或误会为慈禧反对变法, 其实慈禧但知权 利,绝无政见,纯为家务之争,故以余个人之见,若奉 之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 则皇上之志可由 屈而得伸, 久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此策曾于余 之第一奏折显揭之,亦屡向南海劝以此旨, 而南海为 张荫桓所蔽,坚执扶此抑彼之策,以那拉氏为万不可 124 � 天津社会科学 � 2009年第 2期 ∃ % & ∋ ( ) ∗ + 转引自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8年版, 第 52页。 转引自王也扬∀戊戌变法: 近代中国唯一可能成功的改革#, ∀浙 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 3期。 ∀戊戌变法# (四) ,第 145页。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四日∀国闻报#新闻, 参见∀严复集#第一册, 第 61页注解。 ∀戊戌变法# (四) ,第 140页。 ∀戊戌变法# (一) ,第 463页。 转引自冯永亮∀荣禄与戊戌变法# ,∀清华大学学报#1998年第 3 期。 ∀戊戌变法# (四) ,第 331页。 造就之物。! ∃在对于慈禧的态度方面, 康有为不理 睬深悉宫廷内幕的翁同和、王照等人的建议, 实际上 已将棋走进了死路。 维新派中相对温和的汪康年, 也曾设计出由上 至下和由下至上两套改革方案, 而且很快对实行由 上至下方案不抱信心, 理由有三: ( 1)国家政治错综 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想快刀斩乱麻式地迅速成 功,绝不可能; ( 2)君主不会轻易放权; ( 3)国民智识 太低 %。他设想的理想路径是, 普通官员和地方士 绅 但就各人愿力之所及, 随其事之大小难易, 而合 力以图之,则安知数年之后, 维新之盛业, 不于此基 之哉! ! &汪康年与康有为、梁启超过往甚密, 这些观 点肯定与之交流过, 可惜也没有被采纳。 康有为第一次被光绪帝召见, 吾知上碍于西后 无如何,乃曰: −就皇上现在之权, 行可变之事, 虽不 能尽变, 而扼要以图, 亦足以救中国矣。惟方今大 臣,皆老耄守旧,不通外国之故,皇上欲倚以变法, 犹 缘木以求鱼也。. ! ∋ 扼要以图!就是换人! 道理虽 然正确,但同时也明示在这场政治博弈中, 康有为已 然将自己置于与强大的既有利益集团相敌对的危险 境地。变法的上谕一天十几条,慈禧可以不管不问, 一旦涉及人事, 她立马绷紧神经。 康有为当年一心想做的事情是取得合法地位,进 入实际政治核心。他提出的设制度局、设议政处、设 散卿、开懋勤殿, 这种种名目, 表面上为政治咨询机 构,实际上将是政治决策机构。原有的负责咨询和议 政功能的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等机构,将会变成单纯的 执行机构!, 而这在慈禧看来, 已然是政变 (。光绪其 实早就知道康有为的心思,只不过实在无力突破慈禧 的最后底线。直到政变前夜,他在给杨锐的密诏中才 说 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 而登进英勇通达之 人,令其议政!,在最后危急关头表态认可康有为的谋 略章法,可惜已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 康有为争取直接进入实际政治核心的变法谋略 之所以无法推行,根本在于他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 或者说误判了一个基本事实: 慈禧并非变法不可逾 越的障碍! )。30年的洋务运动, 没有她的支持(起 码是默许) ,绝无推行的可能。她何尝不知道富国强 兵的道理,何尝不知道改革旧弊的必要! 但是这一 切均以不触动自己的绝对权威、不从根本上危及贵 族集团既得利益为前提和先决条件。政变后, 慈禧 在上谕中称 业经议行及现在交议各事, 如通商、惠 工、重农、育才以及修武备,浚利源, 实系有关国计民 生者, 即当切实次第举行! ∗, 其证明是不久以后实 行的废科举、制定现代法律( ∀刑律#、∀民律#、∀刑事 诉讼律#、∀民事诉讼律#) , 甚至远远超过戊戌当年的 构想。荣禄在政变后所说: 乱党既已伏诛, 而中国 一切变法自强之事, 亦当择其紧要者次第举行!, 也 绝非空话。 长期以来, 学术界论及戊戌,往往将帝、后两党 置于忠奸正邪的道德天平上来衡量。这种做法本身 既不符合历史事实,更不利于梳理历史真相,探讨历 史钥秘。帝、后两党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宗法君主专 制制度孕育出的政治怪胎。 牝鸡司晨!为习惯势力 所不容,因此才有 垂帘听政!的麻烦环节和低下效 率。强势的 后!与弱势的 帝!相依为命, 构成戊戌 时期特定的政治权力架构。准确认识并合理利用这 一客观存在的架构来服务于维新变法的大政伟业, 本是康梁一辈难得的机遇和考验。遗憾的是, 他们 的政治眼光和政治能力限制了他们的行为。 戊戌以后,朝廷自上而下的 自改革!不能说完 全停止,但是民间自下而上的 造反!式改革已隐然 酝酿, 并与朝廷 自改革!中的立宪派相互呼应+。 立宪派的思路与维新派本质无异; 造反!派的决然 态度当然更与谭嗣同等人的死难直接相关。如此说 来,戊戌的目标和手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后继有人, 当 是历史定论。 戊戌时代的知识分子, 没有能力把握处理错综 复杂的政治格局下的利益关系(帝、后两党以及各自 背后的列强势力的博弈;变革必然引起的社会各阶 层、尤其是士大夫集团的利益损益, 等等) , 因此, 失 败的结局是注定的。但是,从另一层面说, 改革、变 125� 中国近代史研究 ∃ % & ∋ ( ) ∗ + ∀戊戌变法# (四) ,第 359页。 参见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第 104页。 汪康年:∀论中国求富强宜筹易行之法# , 转引自廖梅∀汪康年:从 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 ,第 105页。 ∀戊戌变法# (四) ,第 145~ 146页。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第 43页。 萧功秦:∀戊戌变法的再反省# ,∀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 4期。 ∀戊戌变法# (二) ,第 102页。 范文澜认为,辛亥革命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努力的结果,此为 的论。 法的必要性、必然趋势, 又是不可逆转的。政变后, 变法主张中的许多条款陆续恢复实施, 有的甚至超 出康有为、梁启超方案的范围和力度。 新政!的大 规模施行,无异于表明朝廷的态度: 有的事情, 你做 不行, 而我做则可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变法的部分 目的通过曲折的方式、流血的代价, 依然得到了迟到 的实现。如此说来, 变法又不能说完全的失败。 三、现实政治与理想关怀 在近代中国, 讨论民主政治、君主立宪, 很大程 度上是如何处置民权、绅权、皇权之间的关系。 康有为和严复当年同样认为, 民智未开, 开议院 的条件不具备,因而真正的民主政治当缓行。康有 为还为此与谭嗣同发生意见分歧 ∃。变法期间, 他 在∀答人论议院书#中说: 中国惟有以君权治天下而 已/ /故今日之言议院、言民权者是助守旧者以自 亡其国者也。! %夏曾佑甚至认为中国 言兴民权!乃 三百年以后的事情 &。麦孟华更主张当务之急是 尊君权, 抑民权! ∋。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 康有为事后改撰的∀戊戌奏 稿#与戊戌年间奏疏原件比较, 删除了称颂君权的字 句,加入了制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而且, 光绪变法期间颁布的一系列政令,均与立宪毫 无关系。因此, 说戊戌维新是宪政运动, 有拔高之 嫌。但是说它切实推进了近代民主政治的进程, 则 并无不当。其重要依据之一, 即此一时期学会的蓬 勃兴起,实为近代民主政党政治的肇端。梁启超后 来回忆: 彼时同仁固不知各国有所谓政党, 但知欲 改良国政,不可无此种团体耳。! ( 不可无!的理由,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 欲兴绅权, 宜以学会为之起 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 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 也! )。戊戌时期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众多学会, 宗旨 各异,且旋生旋灭, 命运短促, 但是这一形式所昭示 的民主政治运作模式,却被知识分子深深铭刻在心, 并在以后的年代里逐渐熟练地操作起来。这是戊戌 变法留下的珍贵遗产。正如陈旭麓所分析: 短时间 里纷纷兴起的学会, 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 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 的力 量,而且各依其不同的具体宗旨,为广开中国的民智 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知 识就是力量. 。在近代中国知识几乎必然地会转化 为政治力量。! ∗ 戊戌时代, 康有为等极力争取的, 其实是绅权。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绅权的申发,一方面启发民智, 为 扩张民权创造条件,一方面制约皇权(其实他心里真 实的企图是以 素王!身份操纵皇权) , 从而达到 布 衣改制!的目的。从实际运作情况看,如果说在中央 层面, 维新派的努力略有进展(谭嗣同等列名军机四 卿,康有为本人可在帝王身边 行走!) , 那么在地方 层面, 湖南激动人心的政治局面的出现,无疑给了维 新派以无限的鼓舞。谭嗣同断言: 苟有绅权, 即不 必有议院之名, 而有议院之实矣!, 确已部分地化为 湖南的现实。当然, 我们须认清, 其一, 绅权不能完 全等同于民权; 其二, 戊戌时代康有为、谭嗣同等争 取到的绅权,相对于皇权(特别是掌握在慈禧太后手 中的皇权) ,实在是不堪一击。不管人们在确信∀戊 戌奏稿#的改撰之后,对于当年康有为等人政治 激 进!程度如何判定和评价, 维新志士推进中国社会民 主政治进步的巨大历史功绩,是无庸置疑的。 从甲午到戊戌, 国内政局激荡, 变法呼声高亢。 知识分子古已有之的爱国赤诚和政治热情都燃烧到 沸点。值得注意的是, 儒家 入世!人生哲学指导下 的知识分子一向将 治国!与 平天下!一并列入自己 的抱负范围。这在康有为辈身上的表现, 便是在投 身改革灰暗的现实政治的同时, 仍念念不忘在心中 描绘人类未来玫瑰色的理想图景。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康有为∀大同书#的写作年 代多有争论商榷。抛开具体的写作时间争议, 可以 确认的是, 从 19世纪 80年代中期一直到 20世纪初 年,无论是求学、讲学期间, 变法的急迫关口还是亡 126 � 天津社会科学 � 2009年第 2期 ∃ % & ∋ ( ) ∗ ∀康南海自编年谱# ( 外二种) , 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第 56~ 57 页。 据孔祥吉研究, 此信发表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国闻 报#。参见孔祥吉∀关于康有为的一篇重要佚文# ,∀光明日报# 1982年 8月 2日。 ∀致汪康年书# ,载∀汪康年师友书札# (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369页。 ∀论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 , ∀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一 日。 ∀戊戌变法# (四) ,第 254页。 ∀戊戌变法# (二) ,第 553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 版,第 180页。 命海外的漂泊岁月, 康有为对于超越现实政治的关 于人类未来的终极关怀, 始终未曾中歇。∀大同书# 就是这一关怀的最终思想结晶 ∃。 康有为阐发∀礼运#大同之教, 是中国历史上的 第一人 %。他依据今文经学推演∀春秋公羊传#的 通三统!、 张三世!之说,比附 据乱世!就是西方的 君主专制时代, 升平世!就是君主立宪时代, 太平 世!就是民主共和时代。他认为中国当时正处在 据 乱世!,必须经由变法维新进入 升平世!, 即由君主 专制走向君主立宪。无论从学术还是政治的角度, 康有为今文经学路数下的 三世说!,历来不受好评。 它不中不西, 不今不古, 或者干脆说不伦不类。但 是,正是这个主观臆造的框架, 激发了戊戌一代风云 人物既投身现实政治斗争,又向往理想关怀的全方 位人格品位与力量, 才有了可以统一起来的理论基 础。而这正是康有为辈值得一再祭奠的理由。 知识分子是以理念世界批判现实世界的人。如 同所有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 康有为真诚地相 信 世界乐园!的必然到来。他渴望生产力的高度发 达, 一人之用可代古昔百人之劳!, 且预见家庭和国 家的必然消亡。在康有为心目中, 天下为公!的公 有原则, 尽为平等!的人权原则和 去苦同乐!的人 道原则是 世界乐园!的三大支柱& , 而他的∀大同 书#不过是 资产阶级的斗士们找到了为了不让自己 看到自己的斗争的资产阶级狭隘内容、为了要把自 己的热情保持在伟大历史悲剧的高度上所必需的理 想、艺术形式和幻想! ∋。康有为批判现实世界扭曲 了人的自然本性, 妄生分别!, 等级、贫富、家庭、男 女、宗教、人种/ /众多的差别酿成人类无穷尽的苦 恼。∀大同书#开篇便是 入世界观众苦!,不仅有 劳 者之苦!、 贱者之苦!,而且有 帝王之苦!、 富人之 苦!。要想从根本上解除人类之苦, 就必须打破束缚 人性的所有外在枷锁, 去国, 去种,去家, 去产, 以完 全自主自由的个人, 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梁启 超强调: ∀大同书#其最要关键, 在毁灭家族。有为 谓佛法出家,求脱苦也, 不如使其无家可出; 谓私有 财产为争乱之源, 无家族则谁复乐有私产; 若夫国 家,则又随家族而消灭者也。有为悬此鹄为人类造 化之极轨。! (康有为的 大同世界!, 有别于莫尔的 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 太阳城!, 具有鲜明的中国 特色。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 被他 铸进中华文化传统的 仁道!范型。刺激莫尔、康帕 内拉创作的主要动因是圈地运动等资本主义原始积 累给欧洲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所以,他们首先关注 的是理想国内的经济平等和政治自由; 而刺激康有 为创作的主要动因, 却是几千年来专制家族制度对 中华民族的深重戕害,因此, ∀大同书#首先要铲除的 正是盘根错节于社会肌体之中的伦常关系及其枢 纽 � � � 家族及家庭, 以确立 独人!的价值和尊严。 一个国家的自由愈少, 公开的阶级斗争愈弱, 群众 的文化程度愈低, 政治上的乌托邦通常也愈容易产 生,而且保持的时间也愈久! )。康有为的 大同世 界!当然是 乌托邦!。梁启超说康有为 出世太 早! ∗ ,无非是说他的理想关怀远超出时人所能理 解、接受的范围和程度。康有为自己也知道其说与 现实中国的遥远距离, 所以∀大同书#完稿后, 密不 示人!,意思是时人读不懂,或者读懂了也接受不了, 所以留待后人评判。这一举动显示了思想巨人的自 知之明,可钦可叹! 晚年康有为曾心怀灵犀,手书元好问∀春日半山 亭游眺#云: 小草不妨怀远志, 芳兰谁为发幽妍。千 年石壁留诗在,会有骚人一慨然。! +此时的他, 已经 被旋转的历史车轮抛离了时代的中心位置, 甚至在 有些人眼里,已成了试图 开历史倒车!的反派白鼻 小丑。但是,康有为辈在戊戌时代叱咤风云的良苦 用心, 尤其是他于亡命天涯的困顿之际对人类远景 的深刻洞察,又有几人怀有 同情的理解!? 在祭奠 戊戌变法一百一十周年之际,谁来做回应当年壮美、 凄婉的改革诗篇的 骚人!呢? (本文作者: 何晓明 � 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 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 � 贞 127� 中国近代史研究 ∃ % & ∋ ( ) ∗ + 康有为的这一思想活动反映在他的∀人类公理#、∀实理公法全 书#和∀大同书#的写作过程中。 黄彰健:∀戊戌变法与素王改制# ,载∀谭嗣同与戊戌维新#, 岳麓 书社 1999年版,第 678页。 参见曹锡仁∀幻想与现实: 中国道路#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版,第 3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 604页。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二十四)。 ∀列宁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 429页。 ∀戊戌变法# (四) ,第 36页。 参见∀康有为手书真迹#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 1994年。
本文档为【近谋远虑谁能解得失成败论书生_戊戌变法一百一十周年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580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1-12
浏览量: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