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

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 《管理世界 》双月刊 - 108 - 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 胡晓清 一、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有其自己产生、生存的文化土壤。最早的企业制度差不多是与早期资本主义同 时产生的。经过了对一系列文化现象的考察后 , 马克斯 ·韦 伯断言 : 资本主义“仅存在于西 方”,这是因为 ,尽管其他各地都存在与资本主义相似的东西 ,但真正支持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 必要条件 ,只存在于西方 Ë。确实 ,在近代中国、日本、朝鲜 ,都有过试图引进西方物质技术以富 国的做法 ,这就是所谓的“中体西用”、“和魂洋...

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
《管理世界 》双月刊 - 108 - 中国建设现代企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社会文化困扰 胡晓清 一、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有其自己产生、生存的文化土壤。最早的企业制度差不多是与早期资本主义同 时产生的。经过了对一系列文化现象的考察后 , 马克斯 ·韦 伯断言 : 资本主义“仅存在于西 方”,这是因为 ,尽管其他各地都存在与资本主义相似的东西 ,但真正支持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 必要条件 ,只存在于西方 Ë。确实 ,在近代中国、日本、朝鲜 ,都有过试图引进西方物质技术以富 国的做法 ,这就是所谓的“中体西用”、“和魂洋才”、“东道西器”,其中只有日本的“明治维新”取 得了部分的成功。这是因为 ,资本主义“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 品格构造 (character st ruct ure) 。在文化上 ,它的特征是自我实现 ,即把个人从传统束缚和归属 纽带 (家庭或血统)中解脱出来 ,以便他按照主观意愿‘造就’自我。在品格构造上 ,它确立了自 我控制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延期报偿原则 (delayed gratification) ,培养出为追求既定目的所需的严肃意向 行为方式。正是这种经济系统与文化、品格构造的交融关系组成了资产阶级文明。”Ì以中国传 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 ,缺乏的正是这种“自我实现”及追求个人既定目的的自我意识。 如“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 , 以趋善示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Í ,“日本文化的 一个特征就是采用‘万众一心 ,金城汤池’的方式 ,重视人和”Î ,等等。 然而 ,文化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作为与自然的对应面 ———人类的本质决定了人类 文化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都要在与自然的交流中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 在吸收中不 断地成长。可以说 ,文化的本质就在于流动与变化。所不同的不过是 ,西方文化更强调与自然的 对立 ,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 ,企业制度正是西方文化在对自然的征服过程中的发明 ; 而东方文 化更强调与自然的调和与统一 ,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对立与征服 ,当然要更强调自我。因此 , 可以说 ,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意识”不过是人与自然对立观念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发展 ;而东方 文化追求“和谐”、“中庸”的意识不过是“天人合一”观念在其社会观念中的反应。 然而 , 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生产产品的场所 , 更是一种制度。“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 框架 ,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 ,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一 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 ,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 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Ï在人们不遵循企业制度所要求的最基本规则与伦理规范的前提下 , 要以它来达到只有遵循这种规则与规范才能达到的目的 , 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国试图不改变 当时的其他文化要素 ,而维持已经开始没落的封建社会文化一切格局 ,更没有考虑过其道德伦 理观念还需要改变的问题 ,洋务运动当然不可能取得成功。 日本则从官制制度、法制、公民身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不仅引进了西方的技术 ,而 且引进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使日本的社会文化出现了新的气 象 , 生活习惯、教育体制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Ð。这样 , 至少在上层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方 - 109 - 1998 年第 3 期 面 ,出现了适应西方企业制度的文化环境 ,基层民众的文化习俗也在这种变革的引导下逐渐发 生了有利于西方企业制度生存与发展的变化。因此 , 其国营企业的发展就出现了与中国洋务 派所开办的“官办”企业完全不同的情景。随后 ,将一大批国营企业“处理”给私人 ,扶植资本主 义的发展 ,西方企业制度因此而在日本取得了适应它成长的文化土壤。 同时 ,企业制度在适应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吸收不同文化营养的过程中 ,也丰富了自己 的内涵 ,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形成了自己不同的特色。特殊的人群 (以移民为主体) 在几乎是 一张白纸 (在“忽略”土著人的前提下)上建立起的美国 ,其建国就是在“自由”、“平等”旗帜下进 行的。因此 ,自由、平等、崇尚个人主义 ,就成为美国社会最主要的文化观念 ;而几乎不受约束 的可开发的自然资源也为建立自由企业提供了物质资源保证。因此 , 美国的企业制度自一开 始就是最为自由的。日本的企业一开始就是在国家的扶植下建立的 , 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国 家的富强 ;加上其历史文化中的“和”的特色 ,这种文化环境下的企业制度就很自然地带上了命 运共同体的特色 ,就是说 ,更为强调企业和国家的共同命运 ,更为强调企业内部成员的共同命 运。 与此同时 ,不论是何种特点的企业 ,随着其自身带给的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文化系统其 他因素的不断发展 ,以及企业自身的扩张本性使然 ,它们都已经或 (和)正在发生更大的变化。 其中最大变化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发展的由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公司制度的变革。 公司制度与企业制度几乎是同时诞生的 , 其雏形的产生甚至比资本主义企业更早。近代 公司的最初的发展主要是出于资本原始积累和向殖民地扩张的需要 , 宗主国的军事力量往往 是其向外扩张的后盾 ;后来其在近代金融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则是为了筹集巨额资本金。但是 ,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近代公司的规模不断膨胀 ,其数量也不断发展起来。到 19 世纪下 半叶 ,公司发展形成了一个高潮 ,并开始进入向现代公司发展的阶段。“到 19 世纪末、20 世纪 初 ,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已经完全脱去其稚气 ,以成熟的姿态 ,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 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举足轻重的角色 ,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 ,并进 入了现代公司发展阶段。”Ñ 但是 ,我认为 ,真正的现代公司制度 ,能做为我们的发展目标的现代公司制度是二次世界 大战前后才发展起来的。这是因为 ,现代公司成为现代企业的主流 ,做为现代市场经济的行为 主体 ,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事。 第一 , 区别于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在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资 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的。“市场体系并不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其它体系以外的绝无仅有的社会 秩序 ; 它取决于社会基础 ,而后者又取决于非市场的决策机制。”Ò正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 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基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 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彼此争斗出现了完全 不同的特点 (殖民地已经瓜分完毕等等) , 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统治的内部文化基础也出现了以 往不曾出现过的特点 (人民已经不满足对纯粹的物质利益的追求等等) , 资本主义世界的外部 文化特点也发生了变化 (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及帝国主义对其围剿 的失败等等) ,因此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对企业的管理决策机制也发生着变化 ,其典型代表 就是“罗斯福新政”。如果说 , 在此之前 , 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与企业的干预还主要是外部性 (主要从立法角度) 的话 , 从这时起 , 国家对市场与企业的干预已经要求深入到企业体系的内 《管理世界 》双月刊 - 110 - 部。 第二 ,企业内部管理出现根本性的变化。首先 ,是社会环境的变化逼迫企业从单纯的生产 管理为主向销售管理为主转变 , 这使几乎所有企业都不能不更关心外部文化环境的变化。其 次 ,管理阶层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职业企业家开始占居公司管理的主导地位。在此之前 ,“许多 公司的经营就像封建诸侯一样 ,是由意志坚强的经理人来带领 ,如有异议一律镇压。”“在他们 的眼中以武力来达成目标也没有什么 ,企业买卖可以是无法无天的。”Ó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这 种状况开始转变 ,家族管理让位于职业精英管理集团管理。 第三 ,公司本身的性质开始出现悄悄的变化 ,其目标不再仅仅是利润目标 ,尽管利润目标 还是第一位的 ,但社会文化目标开始被公司所重视。这是因为 ,公司已经由人们谋生的场所逐 步转变为个人发展的舞台。只追逐利润而不能给个人提供发展机会的公司开始失去吸引力 , 从而面临市场竞争力降低的危险。因此 ,企业与社会文化其他方面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 ,个人 的社会文化观念开始更多地左右企业的发展。 第四 ,公司对社会发展的地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果说 ,在此之前 ,企业对社会的影 响还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控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命脉的话 ,那么 ,在此之后 ,随着企业向社 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渗透 ,加上它自己的文化内涵的丰富 ,企业开始主导整个社会文化发 展的方向 ;不仅仅是市场经济行为主体 ,更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运行先导。 因此 ,我认为 ,现代企业制度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成熟的 ,是现 代市场经济制度的一部分 , 是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并受其所在文化系统所制约的现 代经济组织规则。与传统企业制度相比 ,它更强调与社会文化的融合 ,作为整个文化系统的一 个主要部分发挥作用。 二、企业制度在中国的演变及其与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差距 尽管我国在很早就有类似于英国 17、18 世纪资本主义企业前身的手工作坊 (最晚在宋代 已经出现) ,纺织、陶瓷等行业的生产组织与规模甚至相当发达 ,尽管“到明代末年 ,我国已经有 了合伙 (合股) 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ÔÞ但是 ,近代意义的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到鸦片战争前一 直没有出现过。 制度经济学家往往倾向于把制度作为先于一个组织的存在来研究 ,认为一个“组织之所以 存在只是因为有界定它们的一套工作规则”∏Þ。在内生的制度创新中 , 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义 的。但是如果分析对组织的盲目移植 ,恐怕就难以奏效了。 中国最早的类似近代企业的组织是 19 世纪中叶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所创办的军事工业机 构 ,以及 p 在此前后的开始出现的民办工商业。严格地说 , 洋务派早期创办的这种工业组织形式还不具 有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 , 本质上还是一种封建性质的经济组织。因为 , 无论从其创办目 的、产权结构 ,还是从组织形式来看都没有丝毫资本主义企业组织的影子。从其结果来看 ,它 也没有给中国社会带来资本主义企业带给西方社会 (包括日本)的经济社会变化。从这个意义 上可以说 ,它是先于制度而产生的组织。在此 ,我们不能看其用近代机器从事生产就说它是资 本主义的。不过 ,它给中国社会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可以说 ,它开了中国官僚资本的先河。 - 111 - 1998 年第 3 期 中国民族资本无论从规模、影响力来看 ,都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甚至是有影响力 的力量。受中国民族资本存续期间的整个中国文化环境 (主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影 响 ,中国的民族企业一直是软弱的、不能自由主宰自己命运的经济组织 ,更没有像西方资本主 义企业那样影响其所在的文化系统的发展 ,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当代中国主体企业 (公有制企业) 的前身 ,是产生于 20 年代末、30 年代初的根据地的公营 事业。1927 年井冈山根据地建立时 ,就创办了小型修械所 ,以后 ,随着根据地的逐步扩大和发 展 ,为了满足军队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等需要 ,陆续创办了多种公营企业。到抗日战争时期 ,这 种公营企业的范围更加扩大和发展。产业范围覆盖工业、邮政、交通运输、商业等各个行业。由 于这种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目的 ,是为了反对国民党及日伪军的封锁 ,争取军队与根据地人民 的内部生活需要的自给 , 其一开始就带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色及军事共产主义的产品经 济性质 ,因此 ,其成立时起就有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完全不同的性质。到 1943 年 以前 ,其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实现的基本上是报销制 ,“就是工厂生产所需的一切原料和经费 ,按预决算制 度向主管部门领取和报销 ,生产的成品 ,全部交给主管部门分配。”√Þ尽管后来采取过营业制、 制造费制等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制度 , 但基本上未脱离产品经济的性质。其工厂管理制度主要 实行的是“三人团”制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Þ。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 ,经过组建一批专业公司 (如 1950 年的上海市搬运公司) ,加上解放区 的公营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两三年内 ,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体系 ;后来 ,经过对民 族资本、私营资本的改造 ,并组建大型托拉斯 (如 1963 年的中国烟草公司) ,中国开始有了现代 企业制度的雏形。与根据地及解放区的公营企业不同 , 新中国的公有制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为 了恢复生产与发展经济 ,企业的外部文化环境对企业的要求 (发展经济) 与企业的本身的性质 (经济组织)至少有了表面上的一致性。 但是 ,与企业的根本性质不同的是 ,这时的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 ,而是国家行政机构 的附属物 ,或者反过来说 ,国家是一个超级大企业 ,而各个企业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车间或周转 仓库 ,因此 ,企业也就带有了国家机关的性质 ,“企业单位”就是对这种状况的最好注解。由于 国家特有的性质 ,企业不可能成为能自我发展的经济组织。尽管经历过几次改革 ,但基本上是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上的收与放的反复。十年动乱 ,通过对企业管理制度的“破除迷信”,使企业 内部的管理中的企业特点也没有了 ,企业的政治单位色彩愈益浓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企业制度的发展开始出现不同的格局。最突出的表现是 , 1984 年以后 ,企业改革开始突破权力收与放的格局 ,在继续为企业发展放松环境的同时 ,开始 着眼于企业内部制度改革 ,并探讨企业资源配置的新方式。如果说“利改税”、“放权让利”、“承 包制”等还只是这种探讨的表面和初级的形式的话 ,那么 ,“股份制”的推行、“市场经济”的提 出 ,则开始触及到根本。加上对国外企业的借鉴以及引进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示范作用 ,我 国企业开始向其应有的方向回归。 然而 ,企业制度的真正改变 ,在当代实质是一个文化系统中经济运行主体制度的改变 ,其 难度与意义甚至可以与社会性质的改变相比较 ;随着把握方向的不同 ,它甚至有可能改变文化 系统的整体运行方向和性质。这种改变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尽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 中国的企业的面貌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 ,我国的企业制度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与国际 《管理世界 》双月刊 - 112 - 惯例接轨”的过程中迈出了较大的步伐。但是 ,与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相比 ,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表现在 : 首先 ,由于文化系统发展的延续性 ,我国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不能扔 掉办社会的包袱 (如养老金问题) ,在企业资源 (特别是劳动力资源)重组上还不可能有自主权 , 很多企业的目标也不是利润而是资金总额¬Þ ,从而还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 ÙÞ。其次 ,企业内国有 资本还没有明确的权利行使人 ,即国内众多学者所说的“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模糊”与“所有者缺 位”(一个时期以来 , 这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 , 其文其言不胜枚举 , 固不再赘述) 。再 次 , 与上两点相联系 , 由于缺乏激励机制 ÚÞ , 大部分中国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还没有自己的目 标 , 从而还不能形成一个利益主体。最后 , 相当大部分的国有企业职工正处在两难境地之中 , 不能独立地把握自己的在企业中的人格角色。“待岗”一词尖锐地刻划了这种状况 : 一方面他 们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十分不满 ,另一方面却不能摆脱对企业的依附地位 ,即使下岗在家甚 至另外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也不愿与企业解除就业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关系。 三、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遇到的文化困扰 正确地把握、理解上述差别是很重要的 , 它涉及到对中国企业改革的正确把握。我认为 , 要从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出发理解这个问题。 我认为 ,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总的特点 ,是政治文化向商业文化的转化 ,是政治文化向世 俗文化的发展 ,是缺乏主流文化的过渡性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来源于三条主线 :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潜流 ,这是最深层的主 线 ,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最深厚的基础。尽管自五四运动以来 ,人们就不断地对中国传统文化 大加鞭鞑 ,文化大革命中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达到极致。但是 ,作为一种文化潜流 ,它一直是近 代以来中国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部分 , 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亦是如此。不要说广泛存在的乡村农 业经济 ,就是在今天已经成为中国工商业经济的重要力量的乡镇企业中 ,传统文化观念也还在 其经营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极而言之 , 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职工对企业的严重依附 的问题 ,除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外 ,难道没有中国传统人伦观念起作用的因素吗 ? (2) 西方 文化的东渐。这是最表层的气流 ,也是目前中国文化现象里最浓厚的气流。这种影响似乎是近 十几年来的事 ,实际上 ,即使仅从经济史的观点看 ,这种引进从洋务运动就开始了 ,当时引进的 重点是物质装备与技术 ,是文化的最表面层次 ,而它的影响首先是对中国文化的组织制度 ,同 时对人们的心理观念也开始发生冲击。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西方文化东渐的一个顶点 , 它 的变革目标直接指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制度层次和心理观念核心 ,其中 ,五四运动对当代中 国文化的最直接的结果 ,就是马克思主义观念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导观念 ,这些先进知 识分子后来用这个观念作指导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是这条主线发展的最极致的表现 , 也 是一个综合。这条主线所形成的文化气流将来到底是中国文化主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还 是只是这种文化的将被澄清、被撇除的漂浮物、游离物 ,将要看我们如何引导它。(3)新中国成 立后前 30 年一步步走向极端的政治文化。这种文化本身是一个综合物。也许人们并不承认它 与其他两条线平等 ,但它的影响是最复杂的 ,它确实是也只能是主线之一 :第一 ,到目前为止 , 它还是没有被所有国人认可的一致的文化观念 , 因而并不能说它是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 ; 第 二 , 尽管表面上它一直试图破除中国传统文化的桎梏 , 但实际上却一直在后者的影子中成长 , - 113 - 1998 年第 3 期 近些年 ,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在文化主流中抬头的趋势 ,因此它没有也不可能取代传统文化观念 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第三 ,更重要的是 ,出于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恶痛绝与恐惧 , 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它强行从意识形态上彻底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脐带 ,却又未能把新的意识 形态完全建立起来 (新的意识形态没有得到文化群体全体成员的全面理解和认可) , 从而造成 了中国文化主流文化的断层 ; 第四 , 当代中国文化与新中国成立后前 30 年的文化应该说已经 有了根本的不同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的机械理解正在被肃清 ,僵化的说教已在上层 意识形态中开始退位 ,从而它已不再是前 30 年文化的直接延续。 在当代文化中 ,以上三个方面的任一方面都没有在当前中国文化中取得主流文化的地位 , 当然更没有其他文化取得这种地位 ,因此 ,中国当前文化是一种缺乏主流文化的过渡性文化 , 即主流文化出现断层ÛÞ. 由于在这种过渡性中 ,出于对过去政治文化的排斥 ,脱离政治的商业意 识、世俗意识渗透于这种文化的各个角落 ,因此 ,它是政治文化向商业文化和世俗文化的过渡. 这种文化现状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然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 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方方 面面都遇到了文化困扰。这种困扰表现在 : 第一 ,没有主流文化的文化环境 ,使人们的行为缺乏统一的文化观念的约束 ,对各种制度 的理解也缺乏统一的文化观念作为参照系。在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上当然也会有很大 差别 ,而现实文化环境的存在也对现代企业制度构成制度变迁上的障碍。《中共中央关于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定义为五个方面 ,人们把 它们概括为十六个字 ,即“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然而 ,正是在这些方面 , 当代中国文化环境都对之构成了困扰。 首先 ,产权本身并不是内生的 ,而是外部环境规定的。其中 ,国家及其意识形态在其中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ÜÞ , 当代中国文化中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在这方面都还存在多方面的困 扰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行政化就是其典型表现。其次 ,权责分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企业 以其法人财产独立地承担责任与义务 ,享有依法自主经营的权力 ;资产所有者在选择资产经营 者、资产受益、重大决策等方面享有权利 ,但不干涉企业的具体经营 ,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企业 风险。实际上 ,这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但是 ,在资产存量不清楚、企业担负大量的 社会责任、市场体系不完善的社会状态下 ,这种责任与权利实际上是难以分清的。再次 ,在上 述状态下 ,政府与企业的市场意识、角色定位都不清楚 ,要想政企分开 ,又谈何容易 ? 最后 ,管 理科学 ,最重要的是管理意识的进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就是对市场的适应性。而当代 ,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恰恰“落后就落后在对市场的适应性上”,以至于过去“曾是‘先进企业’的国 有企业 ,在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后 ,竟跌为‘亏损大户’”ÝÞ。 第二 ,过渡性的文化特点 ,使人们在文化心态与对制度的需求上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适应方 式 ,从而构成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资源配置与公司治理结构上的人文环境障碍。 首先 , 资产所有者权利身份不明并带有强烈的政府行为色彩决不仅仅是国有企业的独特 现象 ,也不仅仅是由国有资产多重代理造成的 ,这从乡镇企业对政府的高度依赖及地方政府对 企业的高度控制Ôß ,以及“大量私人企业带‘红帽子’”∏ß中都不难看出。所谓产权不清、产权关系 模糊、政企不分等等现象决不仅仅是存在于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方面问题 ,而是一个带有普遍 性的文化现象。因此 ,与其说它是资产管理上的困惑 ,毋宁说它是一种文化困扰。因此 ,“多重 《管理世界 》双月刊 - 114 - 代理造成的所有者缺位”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低效率甚至企业运营效率差的主流观点 ,如果 不是不正确的 ,至少是不全面的。 其次 , 经营者的意识与素质并没有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而做出改变。尽管 80 %以上 的国有企业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但在实际工作中 ,相当一部分人对 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只限于一般的概念上 √ß 。同时 ,自己的权利意识还不明确 ,如自 1988 年以 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就赋予了企业各项自主权 ,然而 ,有调查表明恰 恰在最能主动体现企业独立精神的拒绝摊派权方面落实最差 , 1995 年落实率仅 17. 4 % ×ß 。同 时 ,我国企业家形成的环境、自在意识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文化困扰。有利于企业家职业 化的人才市场还没有形成 ,“现行的组织、人事及户籍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其职业流动的需要”¬ß ; 1995 年 ,我国企业经营者近 2/ 3 的还是上级组织任命的 , 60 %以上的人最关注的是上级主 管部门的评价 , 14 %以上的人把最主要精力放在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关系上 (比 1994 年上升 5 个多百分点) ,1994 年 ,同意取消企业行政性级别的企业经营者仅占调查样本的 41. 7 %Ùß 。这 些都说明 ,我国企业家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 再次 ,总体水平上 ,我国企业职工的自主意识更差。尽管改革过程中 ,最先被推向市场的 要素所有者就是劳动者 ,但是 ,由于几十年来对企业与政府的过度依附 ,加上社会保障制度改 革迟迟不能到位 , 使我国企业职工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心理适应能力普遍不高。国有企业 是改革开放以来遭受非议最多的企业 ,然而 ,在就业选择上 ,我国职工仍有近 40 %的人将国有 企业作为首选 ,并且 ,近 46 %以上的人还会考虑单位的级别 ;在面对就业风险时 ,还有 28. 8 % 的职工较同意或很同意“只要生活有保障 ,生老病死有依靠 ,生活水平低一点也没有关系”的说 法 ; 在面临企业倒闭时 , 15 %以上的职工愿意继续留在单位与大伙吃大锅饭 Úß 。员工数量庞大 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主要障碍之一 ,而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 ,我国职工也存在较大的 心理障碍Ûß 。 第三 ,重要的是 ,这种没有主流文化的过渡文化性质 ,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整个外部文 化环境方面遇到较大困扰。 现代企业制度是法律体系约束下的企业制度。我国文化是缺乏法律传统的文化 , 尽管我 国近十几年来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 ,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 ,传统的法 律意识的缺乏 ,常常使这些法律文本形同虚设。如 ,有关企业的法律制度早已颁布 , 1988 年颁 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就规定了企业的自主权 , 1992 年国务院又颁布 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更明确规定了企业的各项自主权。然而 ,到 1995 年 ,这些权力并没有完全落实 ,在投资决策、资产处置、劳动用工、联营兼并等涉及生产要素安 排的关键权利上落实率都没有超过 3/ 4 Üß 。又比如 ,1994 年我国实施了《公司法》,其中 ,对上市 公司中的社会公众股比例有明确的规定 ,应达到 25 %。实际上 ,1997 年我国个别新上市公司的 社会公众股股本比例仍低于这个比例 ,如沪市的黄山旅游 (16. 09 %) 、西宁特钢 (22. 5 %) 、东风 电仪 (22. 5 %) 、同仁堂 (22. 5 %) 、华源股份 (15. 09 %) 、深市的中信国安 (22. 5 %) 、新兴铸管 (22. 5 %) 、盐湖钾肥 (22. 5 %)等都属此例 Ýß 。这至少体现了从上市公司到国家监管机构对法律 规定严肃性认识的普遍不足。 政府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种意 - 115 - 1998 年第 3 期 识、观念与行为是通过其官僚组织实现的 ,其中 ,政府官员的行为、意识与观念是其代表。面对 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 我国地方政府官员中 42 %的人认为企业离开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而 无法在市场上公开竞争 ,累计有 81. 9 %的人认为行业主管部门改成行业协会是“换汤不换药” 或“有其名而无其实”, 28. 4 %的人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能真正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 机制 (还有 23. 8 %的人认为对此问题说不清楚) 。这说明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政府本身也存 在较大的文化阻力。另一方面 , 在中央改革与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 ,62. 5 % 的地方官员认为 , 属于地方的利益即使政策限制 ,也要全力向上争取 ,这对建立适应于现代企业制度生长的统一 的市场经济体系显然也是不利的Ô◊ 。 即使抛开这种意识形态的分析 , 仅就市场制度体系的形成来看 , 这种文化困扰也是明显 的。据估计 ,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为 35 % ,资金的市场化程度不足 40 % ,生产的市场化 程度也只有 55 % ,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也只有 60 %∏◊ 。这说明 ,尽管经过十几年朝向市场经济方 向的改革 ,我国的市场体系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还有较大的距离。 四、摆脱上述困扰的对策思考 实际上 ,这种不定型的文化环境既对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造成了上述困扰 ,也为摆脱上 述困扰提供了思路与契机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制度选择空间。这就是 :无论我们朝向哪一个方 向选择 ,都会遇到较大的阻力 ,但都不会比在传统的大一统文化下遇到的阻力更大。关键在于 我们如何把握这种文化环境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切合点 , 适应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 , 因势利导 ,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建设成本。 我认为 ,在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与整个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相结合 ,在重新塑造中国 主流文化的过程中 ,建立起与之充分融合的现代企业制度。 一个文化系统要有长久的生命力 ,就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文化营养 ,融合新的文化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能保持几千年来不间断 (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固然有其文化内核方 面的合理性因素 , 但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 (佛教等) 营养并加以消化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 一。当然 ,这种吸收过程中 ,就会难免产生主流文化的断层。但是 ,一个文化系统要想生存 ,就 不能长时期没有主流文化的控制与引导。新中国成立后 , 曾试图建立与传统文化彻底割裂的 主流文化 , 结果造成了今天主流文化的断层。这种断层当然也不可能持久地延续下去。实际 上 , 种种问题的暴露 √◊ , 已经提醒我们 , 建设适应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主流文化已经是时候 了。这是因为经过近 20 年的改革开放 ,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潮流在当代中国文化的舞台上已 得到较为充分的表演 ,各种矛盾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暴露 ,整合的需求已经较为强烈。 有人可能认为 ,主流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与沉淀 ,而不是人为捏合的结果。确实 ,我 们不能脱离当前的文化环境强行推行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 (就像新中国前 30 年一样) ,但 是我们却可以在当代文化中去选择去培植 , 从而有助于我们所希望的主流文化的形成。通过 建设现代经济运行主体的规则 ———现代企业制度来做到这一点 ,无疑是一条捷径。 具体地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 第一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 ,结合当代文化向时俗文化的发展 ,重构中国主流文 化的核心观念。 《管理世界 》双月刊 - 116 - 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 ,中国文化成为唯一不曾被割裂、唯一绵延不绝 直至今日的文化系统 , 毕竟不是偶然的 , 而是有其合理的核心。我认为 , 这种核心就是 : 强调 “天人合一”世界观 ,以及与此对应的重视人伦关系的社会观。 尽管我们不能说是中国儒家文化促进了当代东亚国家经济的兴起 ,但我们也不否认 ,中国 传统文化的合理性确实是促进当代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之一。东亚经济的起飞确实 有其相关的世界文化环境 (如朝鲜战争之于日本、越南战争之于新加坡)有关 ,但是持续的高速 发展 ,却与西方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中遇到困境有关。我认为 ,西方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之 所以遇到了困境 ,原因就在于 ,征服自然的观念引致的对自然的过度征服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迅 速枯竭 ———西方文明一个多世纪给人类带来的财富固然比以往加起来的还要多 , 但其对自然 的破坏 ,也要比以往历史加起来的还要多 ,从而造成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迅速恶化。东方文化 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恰恰是对“征服自然”的反动 ,因而符合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正如我们前文有所涉及的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天生地适合于现代企业制度生长的 ,尤其 发展到近代 ,它是天生地不适合于现代企业制度生长的。但是 ,我们不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看 作是僵化不变的东西 (这正是近代以来 ,大多数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人走入误 区的主要原因) ,而应该看到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封闭的文化模式 ,相反 ,它历来就是强调开 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 ,正是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 今天 ,我们吸收它的合理内核 ,就是要吸收其中利于我们的文化与世界潮流相融合的那部 分 , 促进符合当代人类文化共同发展的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建设。这样对我们建设现代企业 制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前文我已经提到过 ,现代企业制度与传统企业制度相比 ,已经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 ,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更重视与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在这里 ,“天人合 一”的观念更有利于现代企业建立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理性关系。我们不应该仅仅把中国传统 文化中重视人伦的传统看作是重视家庭的利益 ,而应看到 ,重视人伦实际上是“天人合一”观念 的发展 ,它所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同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不仅是人的 道德的修养过程 ,更是人身与社会的同构 (身 →家 →国 →天下) ,是社会关系的和谐。“责人之 心责己 ,恕己之心恕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都是这种观念的注解。重 视人伦关系也决不仅仅是重视家族、亲情 ,而且包括重视成员间的团结互助关系的内容。当代 企业管理理论、竞争理论比以往都更强调“伙伴关系”、“合作关系”, 不是偶然的 , 而是在看到 “征服”关系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企业自身的恶果后的自然回归 ;重视企业内部的团结合作也 不仅仅是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更是对过分强调自我的扬弃。因此 ,重建这种“天人合一”的观 念符合当代世界文化发展 ,也是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心理观念上的准备。 对传统文化的这种核心观念的理解必须澄清两个误解 :一是“天人合一”是“存天理 ,灭人 欲”。“存天理 ,灭人欲”是宋明理教对传统文化中“抑己”成分过分发挥以致极致的结果 ,重视 “人伦”的文化 ,其核心怎么可能是“灭人欲”呢 ?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竞争意识。应该说 , 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的是对抗 ,而不是竞争 ,竞争是因势利导 ,顺应自然的竞争 ,而非对抗 ,这 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否则 , 2000 多年前就已较为发达其后不断发展 ,至今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的“兵法”就不能得到解释。 第二 ,吸收西方文化中强调法制的合理成分 ,加强我国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的建设。 - 117 - 1998 年第 3 期 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一部分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对此 ,西奥多 · 洛伊在为国际开发署准备的一篇短文中 ,列举了它的制度前提。它们是 :“(1)法律和秩序 , (2) 一种稳定的货币 , (3)财产法和财产权 , (4)合同法 , (5)交换的法律 , (6)公共领域转让到私人手 中的法规 , (7)公共物品的提供 , (8)人力资本 (劳动)的提供和控制 , (9)分担风险。”×◊从我国对 法制建设的重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不断完善的成文法体系不难看出 , 这些制度前提在我国的 成文法上已基本具备。但是 ,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什么又如此举步维艰呢 ?原因就如前文 指出的 ,我国缺乏的不是法律制度本身而是法律意识。 因此 ,培育法律意识就成为我国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这里 ,我认为 ,关键不在于 规则的成文与否 ,而在于让人们理解与承认规则。如果让人们理解了法律 ,法律的执行成本就 会大大降低 ;强力执法也许也可以收到培养法律意识的效果 ,并且也是我们当前应该考虑的选 择之一 ; 但是 , 长期不被人们理解的法律 , 其执行费用可能是相当高的 , 以至于高到根本不可 行。因此 ,我认为 ,在当前 ,培养法律意识关键不仅是要强力执法 ,更重要是要找到一种人们可 以理解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来培养法律意识 ,而与人们可接受的人伦观念加以结合 ,可能就是一个可行的选 择。 第三 ,建立“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要与上述两个方 面相结合 ,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界定产权的目的在于使产权的行使费用最低。如果明确了这一点 ,我们就会发现 ,当代中 国社会中 ,对公有产权的界定也许并不是越清晰越好。“在社会成员相信这个制度是公平的时 候 , 由于个人不违反规则和不侵犯产权 ———甚至当私人的成本 —收益计算会使这样的行为合 算时 ———这一简单的事实 ,规则和产权的执行费用就会大量减少。”¬◊相反 ,如果人们认为这个 制度不公平 ,产权界定得越清晰 ,也许矛盾会越多 ,从而产权的执行费用大大高于其可能得到 收益。因此 ,如果不考虑中国的现实社会文化环境 ,单纯强调产权的清晰 ,希望通过建立各种 代理机构使国有产权有更具体的执行人 ,就可能步入“为产权清晰而建立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 变成新的行政机构 →出现新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 →国有产权所有者缺位”的怪圈而不能自 拔。我认为 ,先不考虑国有产权的代理者问题 ,而是尽快把国有资产存量盘活 (不论用什么方 式) ,同时从外部环境 (文化意识与法律规范)严格控制对国有资产的侵犯也许是一个更现实更 可行的选择。终究 ,产权的界定权在于国家 ,通过一道法令 ,国家可以把私有产权变为公有 ,也 可以相反 ———二次世界大战后 ,许多西方国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国家界定的产权结构“依赖 于考核技术水平。哪里的资源测量成本高于收益 ,哪里就会存在公有产权 Ù◊ 。在我国这方面的 考核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 ,保持公有产权的模糊性 ,也许是一个更理智的选择。产权模糊的中 国非国有企业的蓬勃发展与东欧及前苏联国家采用迅速私有化之后却使得经济大滑坡的强烈 对比 ,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佐证。这样 ,资本的法人代理与治理结构将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因 为 ,法人资本代理与治理结构既能容纳目前产权的模糊性 ,也为将来更进一步的产权清晰化留 下了可供改造的空间。显然 ,在这里 ,西方文化传播影响下形成的“极端个人主义与极端功利 主义”是必须清除的。 “权责明确与政企分开”应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政企不分开 ,权责不可能明确。“企业改 革的真正难点在于政府本身。”Ú◊关键是要政府树立为现代经济服务的意识 , 以经济为中心意 《管理世界 》双月刊 - 118 - 谬王 味着政府必须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与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 , 前面提到的我国政府官员 的“企业离不开政府”的意识是必须放弃的。目前第一步的工作 ,应该是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 , 使企业放弃行政等级观念 ,而注重企业的内部经营与管理 ;其次应该是取消企业的上级主管部 门 , 以工商部门和法律的管理代替各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 , 割断政府与企业的直接联系渠道 , 树立政府与企业的企业独立意识。在中国目前的文化环境下 ,做到了这两点 ,就为中国现代企 业中实现“权责明确”扫清了道路。 “管理科学”正如前文所述 ,首先是管理意识的进步。在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下 ,应该解决两 个文化环境的前提 ,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实行 ,清除人们对企业的人身依附 ; 二是提高 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这两点我们都在做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各种社会调查 (如中国 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连续调查等等)来看 ,我国公民的这两方面的意识近几年是不断提高的。 综上所述 , 结合建立中国主流文化来考虑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不仅是摆脱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文化困扰的有效途径 ,而且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近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看 , 在同样的资产管理制度下 , 我国已经转变观念的企业 (尽管是少数)尽管处在同样的文化环境下 ,尽管面临同样的国家行政体制 ,却能取得好的经营 成果 ,而有些企业尽管已经改制 (如改为股份有限公司甚至是上市公司) ,却还是换汤不换药。 这一方面说明了 , 中国当代文化对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很深的困扰 , 另一方面也说明 , 只有考虑到文化观念因素的改变 ,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考虑 ,才是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的正确思路。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罗桂芬)注释Ë参见马克斯·韦伯著 ,黄晓京、彭强译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第 15~30 页。Ì丹尼尔·贝尔著 ,赵一凡、蒲 隆、任晓晋译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北京) ,1989 年 5 月 版 ,第 25 页。Í李宗桂著 :《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版 ,第 348 页。Î [日 ] 名和太郎著 ,高增杰、郝玉珍译 :《经济与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7 年 10 月版 ,第 21 页。Ï [美 ] 道格拉斯·C. 诺思著 ,陈 郁、罗华平等译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6 月版 ,第 225~226 页。Ð参见吴廷 主编 :《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7 月版 ,第 277~382 页 ,第 392~405 页。Ñ黄速建著 :《公司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1 月版 ,第 38 页。Ò文森特·奥斯特罗姆 :《机会、差异及复杂性》,见 V . 奥斯特罗姆、D. 菲尼、H. 皮希特编 ,王诚等译 :《制度分析与发展 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 ,1996 年 4 月版 ,第 297 页。Ó约翰·伯恩著 ,陈山、真如译 :《蓝血十杰———美国现代企业管理之父》,海南出版社 ,1996 年 3 月版 ,第 105 页。ÔÞ黄速建著 :《公司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1 月版 ,第 71 页。∏Þ丹尼尔·W. 布罗姆利著 ,陈 郁、郭宇峰、汪春译 :《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8 月版 ,第 54 页。√Þ徐之河、徐建中著 :《中国公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 (1927~1965)》,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年 8 月版 ,第 7 页。×Þ以上内容 ,参见徐之河、徐建中著 :《中国公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 (1927~1965)》第 1 章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年 8 月版。¬Þ参见 [美 ] 史泰丽 :《中国的国有企业为什么亏损》,《经济研究》,1995 年第 4 期 ,第 21~28 页。ÙÞ高良谋、于 立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几个难点问题》,《管理世界》,1995 年第 3 期 ,第 164 页。当然 ,国内外学者这方 面的论述还很多 ,而不仅仅限于以上两篇。ÚÞ参见黄慧群、张艳丽 :《国有企业代理阶层的“激励空缺”问题初探》,《经济研究》,1995 年第 8 期 ,第 13~15 页。ÛÞ参见乐国安、江国平 :《略论我国市场经济运行初期的破坏性失范行为》,《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年第 3 期 ,第 25~27 页。ÜÞ诺思认为 :“产权的出现是国家统治者的欲望与交换当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费用的企图彼此合作的结果。”见 [美 ]道格 拉斯·C. 诺思著 ,陈 郁、罗华平等译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4 年 12 月版 ,第 17 页。 - 119 - 1998 年第 3 期 (上接第 91 页)企业管理之间的有机联系 ,统一规划、实施和考核 ,扭转“三改”中企业管理难到 位、“两张皮”的局面。要加大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力度 ,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企业经营者。要实 行科学技术与管理并举的方针。在加大科技投入、放宽激励政策 ,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同时 , 对管理也要给予强化。对管理不善 ,水平不高 ,又纳入三年解困目标的亏损企业 ,要在管理上 有所投入 ,包括资金投入 ,通过社会中介组织 (如管理、咨询、培训) ,帮助其改善经营管理。改 变技术进步要投入而管理进步不要投入的观念 ,切实在政策、资金、机构、人力配备等方面提出 明确要求和保障措施 ,实施管理创新工程 ,对管理搞得好的企业、业绩突出的企业经营者和深 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产品给予认定、表彰和奖励 ,实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同步发展。 课题指导 :陈 重 潘承烈 课题负责人 :于 武 课题组成员 :于 武 李建明 康月强 闫书会 张文涛 胡媛媛 张艳艳 报告撰写 :于 武 李建明 张艳艳 报告总篡 :李建明 数据处理 :李建明 张艳艳 胡媛媛 张文涛 许 玲 闫书会 参与讨论 :李占祥 刘冀生 (责任编辑 :尚 鸣) ÝÞ中国社会科学院《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研究》课题组 :《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原因剖析》,《管理世界》, 1997 年第 1 期 ,第 130 页。Ôß参见陈剑波 :《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5 年第 9 期 ,第 24~32 页 ;郑红亮 : 《我国乡镇企业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研究》,《管理世界》,1996 年第 6 期 ,第 145~153 页。∏ß刘迎秋 :《论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行为特征及企业产权选择》,《管理世界》,1993 年第 6 期 ,第 32 页。√ß贾小保 :《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若干思考》,《管理世界》,1996 年第 4 期 ,第 140 页。×ß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改革发展的判断与建议———1995 年中国企业家问卷调查主报 告》,《管理世界》,1996 年第 1 期 ,第 146 页。¬ß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现阶段我国企业经营者的职业流动与职业化取向———1996 年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 查报告》,《管理世界》,1996 年第 3 期 ,第 128 页。Ùß以上数据分别见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现阶段我国企业经营者的职业流动与职业化取向———1996 年中国企业家成 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管理世界》, 1996 年第 3 期 ,第 128~135 页) 、《现阶段我国企业家队伍的行为特征调查分析——— 1995 年中国企业家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管理世界》,1995 年第 3 期 ,第 153~163 页) 。Úß以上数据引自吴晓刚 :《中国职工的择业与流动 : 变动中的劳动关系透视》,《管理世界》, 1995 年第 3 期 ,第 204~210 页。Ûß参见王 元 :《大企业结构优化中的冗员问题》,《管理世界》,1997 年第 2 期 ,第 145 页。Üß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改革发展的判断与建议———1995 年中国企业家问卷调查 主报告》(《管理世界》,1996 年第 1 期)有关资料整理。Ýß根据《中国证券报》1997 年 11 月 1 日有关资料整理。Ô◊ 以上数据引自课题组 :《中国地方政府官员综合调查报告》,《管理世界》,1996 年第 2 期 ,第 193~202 页。∏◊ 以上数据引自顾海兵 :《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最新估计与预测》,《管理世界》,1997 年第 2 期 ,第 52~55 页。√◊ 参见乐国安、江国平 :《略论我国市场经济运行初期的破坏性失范行为》,《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年第 3 期 ,第 23~29 页。相信其他作者还能从其他的角度列出类似的各种问题。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见诺曼·尼科尔森 :《制度分析与发展的现状》,载 V . 奥斯特罗姆、D. 菲尼、H. 皮希特编 ,王诚等译 :《制度分析与发展 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 ,1996 年 4 月版 ,第 26 页。¬◊ [美 ] 道格拉斯·C. 诺思著 ,陈 郁、罗华平等译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12 月版 ,第 59 页。Ù◊ [美 ] 道格拉斯·C. 诺思著 ,陈郁、罗华平等译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 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12 月版 ,第 26 页。Ú◊ 丁宁宁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重点及推进途径的选择》,《管理世界》,1996 年第 3 期 ,第 138 页。
本文档为【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0277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0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0-11-14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