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到2020年中国冶金科学和技术发展指南

到2020年中国冶金科学和技术发展指南

举报
开通vip

到2020年中国冶金科学和技术发展指南null“到2020年中国冶金科学和技术发展指南” “到2020年中国冶金科学和技术发展指南” “指南”基本内容 “指南”基本内容 1 概论 1.1 现状和主要特点 我国钢铁生产实现历史性高速增长,预计铁产量2005和2010年将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45亿吨/年和3.05亿吨/年的水平null中长期内,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地位不会改变 —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 —钢材仍是不可替代的、用量最大、性价比最好的基础性、结构性、功能性材料 —钢铁科技推动钢铁...

到2020年中国冶金科学和技术发展指南
null“到2020年中国冶金科学和技术发展指南” “到2020年中国冶金科学和技术发展指南” “指南”基本内容 “指南”基本内容 1 概论 1.1 现状和主要特点 我国钢铁生产实现历史性高速增长,预计铁产量2005和2010年将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45亿吨/年和3.05亿吨/年的水平null中长期内,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地位不会改变 —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 —钢材仍是不可替代的、用量最大、性价比最好的基础性、结构性、功能性材料 —钢铁科技推动钢铁清洁生产与钢材性能优化,为各行业发展及优化环境创造了条件 —钢铁科技发展,有赖于信息、环境、装备加工等学科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null我国钢铁技术发展进入全面繁荣新时期 —流程解析与优化重组的系统科技思路不断完善发展 —高炉喷煤、高炉长寿、转炉溅渣长寿、高效连铸、型线材连轧和综合节能六大共性技术在中国钢铁科技发展中起到支撑和关键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自动控制已具备了在全行业深入应用的良好基础。 —新型钢铁材料开发的重点技术已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null—钢铁前沿技术的开发正在深入,不断提出新思路 —当代钢铁先进生产技术与装备已具备立足国内的基本条件 —世界钢铁科技研究开发投入与实施正在主要转向中国 我国钢铁技术总体上处于钢铁生产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有的科技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null主要存在问题 —资源开发的工艺、装备及技术经济指标水平与先进钢铁生产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不利于资源“瓶颈”制约问题的妥善解决 —从采矿到冶炼、轧钢、装备大型化程度与先进钢铁生产国之间的差距,制约了先进流程钢铁科技的发展,生产率与消耗水平等方面,难与先进国家匹敌 null—科技开发投入强度低,影响国产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与装备国产化比例增长缓慢,与钢铁大国地位不相称 —自主创新研发与引进技术装备的再开发不够,跟踪性的研究仍占主流地位 —仍有国家明令淘汰或限止的小冶炼炉、化铁炼钢、横列式轧机、热轧硅钢甚至地条钢等落后的工艺、装备、产品影响了整个行业科技、环保水平的提高 null1.2 发展目标 到2005年共性关键技术推广在行业覆盖面达80%以上,国产科技成果在国内技术市场占有率超过60%,在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较大优化,基本上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到2010年,熔融还原、薄带坯连铸直轧、新型钢铁材料、电磁冶金、清洁生产与钢厂消纳社会污染物、智能化工厂关键技术等前沿科技项目或产业化、或具有产业化前景。行业科技总体水平进入世界钢铁科技领先行列null到2020年,纳米科技、复杂系统、时空多尺度结构分析与效应技术、全连续紧凑型钢铁生产新流程系统技术、新型超细晶钢铁材料、半凝固加工等超前沿科技研发取得阶段成果。全行科技水平位于世界钢铁科技导向行列 4.1.3 关键技术 新型地勘探测技术 矿山连续、高效、无(少)废开采与复垦技术、智能化开采技术,海洋采矿技术,高选别率系列选矿技术。null推广完善高炉喷媒、高炉长寿、高效连铸、溅渣复吹长寿、小型与线材连轧等共性工艺技术;包括蓄热式加热、汽化冷却、TRT、CDQ与低水熄焦、能环管理中心和水、汽、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城市污水资源化处理与应用在内的综合节能环保技术;完善PCS、ERP,研究应用MES系统等自控、管理技术。 继续开发完善并逐步实施新型钢铁材料产业化的系统技术 加紧开发熔融还原、薄带坯连铸直轧、电磁冶金,钢厂消纳社会废弃物与智能化钢厂关键技术的前沿科技项目并推动其产业化null研究全连续新型钢铁工艺流程、新型超细晶钢铁材料、半凝固加工等超前科技项目 纳米科技在钢铁中的应用技术开发 —铁基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钢铁生产用非金属纳米材料及金属—非金属复合纳米材料的研究 —纳米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应用,高灵敏、高精度智能系统的建立 —纳米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null钢铁生产复杂系统时空多尺度结构分析与效应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单一冶金反应微观、介观、宏观多尺度结构机理及高效、优质反应技术研究 —多工序、多层次冶金工厂复杂系统时空多尺度结构优化及影响机理调控技术研究 —钢铁复杂系统时空多尺度普适规律研究null1.4 对策和建议 发扬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把上述关键技术中重大共性技术与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国家牵头,国家与企业联合投资,组织实施,成果共享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例如: —资源高效、充分环保、利用技术 —电炉炼钢综合优化技术 —钢厂消纳社会污染物技术 —新型超级钢铁材料技术null—熔融还原技术 —电磁冶金系统技术 —纳米科技在钢铁中应用 —复杂系统时空多尺度结构及效应理论与技术 建立钢铁行业与原料、用户行业联合投资、开发、推广应用的有效机制,加快技术、产品、装备的国产化步伐null严格市场准入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抓紧制定并完善行业准入的技术、质量、环保、安全、能耗等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国家产业政策等法规制度的执法力度,制止对资源的破坏增加环境污染的企业行为,全面提升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繁荣学术争鸣与创新,创立各专业领域和行业学术活动的精品,全面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与提高全员科技水平。 加强对行业科技进步的宣传力度 null2 资源技术 2.1 现状与特点 总体上看,资源是制约我国钢铁工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资源相对短缺、质量较差和当前消耗偏高的矛盾是推动资源技术开发的重要动力 进口资源从种类、数量比重、应用范围上全面增长的势头将长期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国内、外两种资源优化匹配应用技术开发需加快和深入进行null水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可能最终成为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开源、节流两方面的技术开发同等重要,已经开始注意城市污水资源化、不用或少用新水的冶金技术研究。 二次资源的开发与充分利用,与其他行业相结合的高附加应用技术已有一定基础还必须与环保技术全面结合深入开发。 2.1.1 矿的开采,选别与环保技术 储量与原矿品位情况(略)null主要技术状况与差距 —铁矿:露天开采用钻、铲、汽车比国外小1~2.5倍,生产规模和效率低,成本高;露天开采比例少,但间断—连续开采工艺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地下开采设备差距更大;开矿自动化程度低;无(低)废开采技术刚刚起步;品位低,选别难度大,但重磨—阴(阳)离子反浮选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共生矿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也较高;null—锰、铬矿总体开采技术与机械化水平低于铁矿,选别上对去除P等有害杂质的技术还有待深入开发。大洋锰结核开采利用技术正开始研究。 —环保:在复垦;固废处理利用;水害、滑坡、泥石流、地表塌陷等灾害防治方面的技术开发已有一定成绩,但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而且灾害范围和频率正在增加,将严重影响资源利用程度与环境、安全问题 非金属矿含煤(略)null2.1.2 水 中国是缺水国家,将变为严重缺水国家 钢铁工业新水耗量却是先进国家的1~5倍,因汽化冷却等技术应用少,循环量也比先进国家大 气化冷却、水循环处理技术已有了中国特点,但普遍程度及有效利用程度与先进国家还有差距 生活污水处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开发已引起重视null2.1.3 二次资源利用技术 近十年来与环保相结合进行已提高了利用率与覆盖面,但技术与应用水平不平衡性十分突出 尚未建立企业有效全面调控的机制 2.2 目标 铁矿石品位 null电炉锰矿入炉品位:2005年>30%,2010年>32%,2020年>35% 2.3 关键技术 2.3.1 资源勘探技术 研究新的矿石成相理论与勘探方法 2.3.2 采矿 大型开采运输设备开发应用技术 深部开采和深井开采系统技术,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技术null高强度矿山开采技术 无(少)废开采技术 灾害控制技术 复垦技术与矿山生产保护技术 前沿技术 —大洋多金属结构采矿 —智能化矿山技术 —非爆破型破岩新技术null2.3.3 选矿 工艺流程结构创新提质降杂技术 开发多碎少磨、高效细碎设备、高效强磁选矿设备 浮选药剂优选技术 自控与信息化应用技术 2.3.4 水 污水处理回收利用技术 汽化冷却及蒸汽回收新技术 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技术null2.4 对策与建议 加强资源勘探的技术开发投入,扩大基础储量 制订支持大型矿山工艺与装备科技开发投入的财税政策 制订限制破坏资源乱采、群采活动的法规 制定严格的用水标准法规,鼓励节水技术装备发展null3 产品 分为钢铁产品和特种冶金材料两大部分 3.1 钢铁产品 这次编写把钢铁产品分薄板、中厚板、建筑材、电工钢、不锈钢、管材、大型材七类,而传统钢铁产品用户集中在八大行业 这部分编写的情况较复杂,大部分材料对钢种基本性能叙述多,发展趋势叙述少,未按四部分内容叙述,不能逐一按分类产品的现状、目标、关键技术、对策与建议进行汇报,只将综合情况汇报如下:null3.1.1 现状与差距 总的看七类产品我们都能生产,而且超高性能化,制造流程和生产工艺更加优化集成、优质、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薄板差距主要是强度、屈强比、表面质量稳定性和冷轧板极限厚度方面,例如宝钢尚不能生产低锡、无锡和<0.18mm的镀锡板 大型材主要是耐候、耐火、耐磨和高强韧性及高精度方面有差距 电工钢主要差距是磁性含量小、尺寸公差大、板形与表面质量差,高牌号大型变压器、电机用钢还不能批量生产,产品基本仿制,专利少null中厚板主要是在调质钢板厚度<40mm,控轧控冷技术应用率低,且产量少;强度级别低,耐火,耐候性能和抗层状撕裂性方面的差距 建筑用长材主要已加快推广,HRB400钢筋,但帘线钢质量稳定性差,表面质量与夹杂物水平均低于国外焊接材料性能 不锈钢主要是品种结构上铬系铁素体、马氏体不锈钢比例比国外低,基本上没有含氮无镍不锈钢系列,生产大型化与规模化,光亮板生产量、品种数与质量控制手段均与国外有差距。感应炉生产低质量不锈钢比例大null3.1.2 目标 板 2005年 2010年 —800MPa级热轧—热镀生产系列产 1200MPa级 品稳定生产 —x42~70(含HIC)管线板卷稳 x80 定生产 —235~450MPa低屈强比 500~700MPa 、耐火、耐候TMCP钢板 —屈服强度500~700MPa工程机械 980MPa 板稳定生产 —1000MPa先进高强冷轧板工艺 1000~1430MPa 生产技术稳定null电工钢 2005年,淘汰热轧硅钢,取向硅钢30Q120和30QG105牌号比例达50%以上,0.23mmHi-B钢,开发低铁损高磁感家电用钢和高效电机用钢(Si+Al≤ 1.0%),提高板型质量,开发无铬绝缘涂层环保产品null2010年 淘汰30Q140以下低牌号取向硅钢,开 发高Si、高Al高牌号无取向硅钢W05、 W06(0.35mm,0.5mm厚)提高板厚精度, 0.5mm厚,同板差 ≤5μ m 2020年 电工钢设备完全可以立足国内 电工钢知识产权率>50% 超细晶粒、高洁净度、高均匀性钢材 2005年,实现产业化 2010年,覆盖面>20% 2020年,覆盖面>50%null3.1.3 关键技术 板 —热轧TMCP过程模型控制技术  —先进高温板可镀性技术  —热镀锌外板生产控制技术 电工钢  —环保绝缘涂层技术和低温黏结涂层技术  —快速加热细化磁畴技术 其它  —有效夹杂物控制技术null—偏板控制技术 —在线热处理技术 —高精度形状尺寸控制技术 —高精度在线质量监测技术 —新品种生产流程优化技术 —不锈钢生产装备大型化技术 —产品性能预报和质量监测技术 —电子实验室、产品开发平台和虚拟轧制技术 null3.1.4 对策与建议 像973超细晶钢研发机制一样,对高新产品联合组织开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迅速提高产品档次水平 加紧制订产品产业化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品 行业组织协调,强化专业化、高效率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null3.2 特种冶金材料,包括各种合金钢,高温材料,功能材料,难熔材料,钛合金,粉末冶金,非晶等7类 3.2.1 现状 国外 性能超级化,高洁角度,高均匀性,微细组织,高精度 品种规格多样化 应用研究深入化 先进材料不断涌现,复合化、功能化、环境协调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性能预报、制备工艺高技术化null国内 体系建设,基本满足需要 生产工艺,装备,技经指标水平不断提高 产业化,高级化和深加工化已成共识 问题 部分冶金材料仍需要进口约200万吨/年,难生产占50万吨/年,品种结构不合理;质量尚待提高;创新研究少;部分装备、软件尚需引进。null3.2.2 目标 —全面建成具有我国特色,国际先进水平冶金新材料体系 —实物质量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比例,2005年50%,2010年80%,2020年100% —自主研发核心技术,2005年达5%,2010年达15%,2020年达30% —可持续发展null —实现下述发展方向 满足能源、交通、石化、装备、信息、环保、生物、海洋对新材料需要 满足国防、航空、航天高新装备技术对新材料的需要 研发极限性能冶金新材料null3.2.3 关键技术 关键冶金新材料生产技术开发 能源新材料(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用材料) 交通运输(汽车、火车、轮船) 石化 装备(高速钢、复合陶瓷、纳米陶瓷) 信息(结构、功能、粉末难熔) 环保 null海洋(港用、海水淡化、海洋发电、海底采矿) 生物制药 国防 关键技术工艺技术 合金钢 高温合金(如喷射、半凝固成形等) 功能材料(宏观微观混合和梯度复合加工、磁畴、亚稳等) 难熔、陶瓷、粉末冶金 钛及钛合金null3.2.4 对策与建议 制订发展政策 明确牵引型号新材料,给以支持 合理利用合金资源政策 支持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坚持“设计、材料、工艺”“研究、开发、生产、应用”一体化方向 可持续发展 同步发展相关技术 null4 工艺技术 分为炼铁、炼钢、轧钢,自动化和相关材 料5大类 4.1 炼铁(含焦化、烧结) 4.1.1 现状与差距 (一)焦化 先进和落后企业技术与装备水平差距太大,落后工艺与装备还未完全淘汰 大型化与国外有差距(注意日本scope-21技术与装备)null质量(主要是灰份和转鼓强度)与国外有差距 加热方式单一,煤调湿、型煤、捣固技术应用与国外有差距 炉体寿命平均25年,国外30年 焦煤不足,优化配煤技术研究不够深入 干熄焦、低水熄焦技术推广力度还不大 (二) 烧结与球团 已大力淘汰热烧和小型烧结机 小球烧结、厚料层烧结技术开发已成效null除尘、回收余热技术已推广应用 竖炉球团生产工艺落后,大型链箅机回转窑球团技术与装备已成功并加速推广 装备大型化、规模、自控、能耗、环保与国外还有差距 (三) 炼铁 大中型高炉技术经济指标有较大改善,喷煤、利用系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少数企业进入领先水平行列null已具备大型高炉成套设计、施工、生产的自主技术 精料水平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条件下,已有很大改进,推动了高炉生产顺行、降耗 高风温、渣量、极限喷煤等指标与国外还有差距 非焦炼铁技术尚未开发与产业化 自动控制水平发展不平衡,总体上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高炉长寿水平及系统技术与国外还有差距null4.1.2 目标 2005年,大型链箅机回转窑生产球团占球团生产50%以上 干熄焦与低水熄焦装置投入量占焦炉能力30%以上 小球烧结、厚料层烧结、型焦、煤润湿技术推广应用面扩大20% 高炉入炉品位>59%Fe 高炉热风温度≥ 1200℃ 喷煤平均>150kg/tnull2010年 干熄焦,低水熄焦占焦炉能力60%以上 球团矿占入炉料比例达20%以上 非焦炼铁技术产业化 塑料配煤炼焦或喷吹技术产业化 喷煤平均>200kg/t 2020年 非焦炼铁占铁水生产比例30%以上 喷煤平均>250kg/tnull4.1.3 关键技术 低硅、低燃耗、高铁烧结技术 高强度、高品位球团生产技术 超高量( ≥300kg/t)喷煤技术 喷煤粒煤技术 铜冷却壁技术 干熄焦与低水熄焦技术 熔融还原技术null4.2 炼钢 4.2.1 转炉炼钢 (一) 现状与差距 生产能力世界第一 转炉长寿,高生产率(利用系数)、复吹动态、终点控制技术世界先进或领先 大、中、小转炉设计制造生产可立足国内 平均容量过小、大型化上与先进国家有差距null少渣炼钢,炉外处理比与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铁钢比、煤气回收量、总体自动控制与监测技术有差距 (二) 目标 2005年 转炉寿命平均≥8000炉,复吹比≥50% 煤气回收量≥90NM3 /t 平均生产效率1.2~1.5万吨/公称吨.年 终点自控率≥70%, 炉外处理比≥40%(不包括单纯吹氩喂丝)null2010年 复吹比≥ 80%,转炉寿命≥10000炉 煤气回收量≥100NM3 /t 平均生产效率1.5万吨/公称吨.年 终点自控率≥90%, 炉外处理比≥70%,真空精炼比≥50% (三) 关键技术 转炉溅渣复吹长寿技术 null高供氧强度技术 全自动化炼钢技术 少渣炼钢技术 铁水Mg基脱S技术 多功能钢水精炼技术与洁净钢生产系统技术4.2.2 电炉炼钢 (一) 现状与差距4.2.2 电炉炼钢 (一) 现状与差距1、1995年到2001年:世界钢总产量由74306.1万吨增长到84379.7万吨;世界电炉钢总产量由24257.9万吨增长到29587.9万吨;世界电炉钢比由32.65%增长到35.07%。 2、1995到2002年:中国电炉钢产量由1811.0万吨增长到3048.9万吨(增长91.3%);电炉钢比由18.99%降低到16.71%,由于中国转炉钢增长远远大于电炉钢增长。标志着中国电炉钢发展存在较大的空间。null3、电弧炉技术的发展 20世纪60~70年: UHP 20世纪70~80年:吹氧,氧燃烧嘴 20世纪80~90年:水冷炉壁、水冷炉盖 EBT,泡沫渣,DC炉 20世纪90~至今:氧枪机械手,二次燃烧 底吹气搅拌,废钢预热 计算机控制,优化供电 null(二) 目标 2005年 电炉平均电耗<420kwh/t(全废钢) 平均生产速率0.7~1.0万吨/公称吨.年 炉外处理比≥60% 2010年 电炉平均电耗<400kwh/t(全废钢) 平均生产速率0.9~1.1万吨/公称吨.年 炉外处理比≥80%null(三) 关键技术 (1)在原料方面,主要是对废钢的处理,包括物理分离法(振动、磁化)、化学分离法;为了规范废钢的尺寸,可以采用低温冷冻技术破碎废钢,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2)提高生产率,降低能耗,充分利用化学能和废气物理热。 (3)高效利用电能。研制低压高电流型高功率变压器,实现现有电弧炉的高效率化。null(四) 对策与建议 (1)系统地消化从国外引进的废钢预热技术及设备,并开发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新的炉型和技术。 (2)进一步研究电弧炉合理供电制度,使电能的效率最佳化。 (3)电炉用原料的研究,包括废钢的科学分类、废钢破碎装备的研制;新的铁源的开发。 null4.2.3 连铸 (一) 现状和差距 连铸比已居世界先进行列 连铸技术与装备与保护渣等可基本立足国内 高效连铸技术和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尚未全面推广 近终形连铸开发与产业化进程已走在前列 连铸生产品种和质量有显著进步,但与国外尚有明显差距,尤其是高碳、优质、高合金钢铸坯的重要质量指标水平(如夹杂、中心偏析)差距较大null铸坯质量计算机控制与预测技术还未全面应用 薄带连铸尚未产业化 铸机平均作业率与国外尚有差距 (二) 目标 2005年 高效连铸机数量比例>60% 薄带坯连铸直轧产业化 薄板坯连铸产量、品种、质量进入世界领先行列null2010年 智能化连铸技术产业化 薄板坯、薄带坯连铸连轧产品产量占薄带材产品40%以上 (三) 关键技术 高均质、高等轴晶凝固技术 电磁连铸技术 近终形连铸优化技术 全数字智能化监测与控制技术 连铸坯全热送热装系统技术 超高连浇率系统技术null4.2.4 轧钢 现状和目标与产品部分基本相似,本部分仅介绍关键技术 直接热装与直轧技术 高刚度轧机与高精度轧机技术 控轧控冷技术 轧材形状控制与优化技术 强力轧制和超细晶轧制技术null小型材条线切分技术 冷、热轧带钢成套设备国产化技术 涂镀层生产技术 轧制过程智能化技术 加热系统高效节能技术(如蓄热式加热与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 环保技术null4.2.5 冶金自动化 现状与水平在铁、钢、轧中已有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主要介绍关键技术 高炉炉况在线评估和操作指导(专家系统) 钢水成分温度全程连续监测预报 铸坯质量实时预报技术 高性能轧钢大功率交流传动技术 轧制过程数字模拟仿真技术 ERP、MES信息管理控制技术 电子实验室、产品开发平台与虚拟轧制技术 产品性能预测和质量监控技术null5 .环保(含安全、卫生与健康) 5.1.1 现状与差距 已掌握了水处理循环利用的基本技术与装备,但水质稳定与药剂、焦化废水处理与国外有明显差距 废气治理已基本形成主体技术,但处理率仅<98%,SO2、NOx、二恶英的治理与国外有差距,中小企业更差 固体废弃物(尾矿、矿渣、尘泥、粉煤灰)已进行治理,但利用率仅分别为7%、36~80%、95%和40%,低于国外水平null5.1.2 目标 2005 2010 2020 废水处理率% 100 100 100 新水耗量t/t 12(争取8) 8 (争取5) 4 含尘废气处理率% 100 100 100 含尘废气达标率% >90 >95 >98 SO2排放kg/t <4 <1.7 NO2、二恶英 开始处理  固体废弃物利用率% >60 >80 >90null5.1.3 关键技术 用水串级循环、一水多用技术“零排放”技术(含尾矿水资源化循环技术) 高效环保药剂技术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利用技术 高温冶金垃圾处理技术 焦化水处理技术 SO2烟气、二恶英、NOx治理技术null噪声控制与防治技术 钢铁厂制造流程综合平衡环境治理、能源转化技术 固体废弃物提取分离有价值金属技术(如电炉粉尘提锌等) 冶金渣成分活性激发,高附加值应用技术 要考虑减少CO2产生和控制的冶金流程,为全球环境接轨作前期准备 减排CO2及CO2利用(如化工、食品、农业等)综合优化技术null5.1.4 对策与建议 制订严格的环境污染监测与防治法规条例 政府支持环境治理工程及环保技术研发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推进实施节能、环保自愿控制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制度 null5.2 安全 5.2.1 现状 冶金企业千人负伤率、重伤率直线下降 建立安全危险辨识评价和监控体系 设备本质安全化技术设计与应用已有进步 设备与工艺水平差别造成安全性差别 安全技术研发投资不足 5.2.2 目标 千人死亡率2010年<0.08、2020年<0.05null5.2.3 关键技术 推行装备工艺本质安全化技术,安全多级冗余设计技术 矿山安全突发监控与预测技术 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 先进安全防护装备技术 5.2.4 对策和建议 加强安全科技交流推广和安全知识教育 加强安全管理实施规范措施与责任制(含检查) 安全科技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重点null5.3 卫生与健康(医疗、职业卫生、防疫 5.3.1现状 烧烫伤的救治已有系统技术、疗效提高 骨科材料与诊治技术已有加强 重大疾病、疫情监测预警还有差距 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与治疗已有基本体制,但在中小企业中还不够普及 粉尘、高温、辐射继续造成职业病高发null5.3.2 关键技术和对策 依法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意识和职业病防治机构 加强矽肺、骨科、烧伤治疗的优化技术研究 建立健全防疫、职业卫生、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定期进行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演习
本文档为【到2020年中国冶金科学和技术发展指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940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01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0-12-22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