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题库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题库

举报
开通vip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题库第一章习题 一、选择题 1.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这句话体现了思想。 A.启发诱导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循序渐进 2.“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朱熹这句话体现了思想。 A.启发诱导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D.循序渐进 3.在发展心理学史上,首先将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在年龄上扩展到青少年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题库
第一章习题 一、选择题 1.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这句话体现了思想。 A.启发诱导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循序渐进 2.“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朱熹这句话体现了思想。 A.启发诱导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D.循序渐进 3.在发展心理学史上,首先将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在年龄上扩展到青少年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詹姆斯 D.霍尔 4.在发展心理学史上,首先将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在年龄上扩展到人生全程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詹姆斯                      D.霍尔 5.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强调教育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提出儿童发展“内化说”的前苏联心理学家是。 A.维果茨基                    B.布隆斯基 C.鲁宾斯坦                    D.聂恰耶夫 6.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A.房东岳                    B.廖世承 C.陈鹤琴                      D.朱智贤 7.解放后,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A.房东岳                      B.潘菽 C.陈鹤琴D.朱智贤 8.下列不属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任务的是。 A.描述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心理状态 B.解释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C.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D.对有心理疾病的儿童进行干预与治疗 9.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通过对变量进行操纵与控制,以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测验法 10.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是。 A.一线教师                      B.教育管理人员 C.教育专家                      D.专职研究人员 11.下列不属于教育行动研究特点的是。 A.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        B.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C.对申报的课题进行研究        D.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研究 12.“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说明教学的目的是。 A.教会学生学习                B.教会学生研究 C.发展学生智力D.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 四、问答题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师和教学有何意义? 2.教师如何参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3.如何理解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等的优缺点? 4.如何成为会学习的学生? 5.怎样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 五、材料分析题 1.在本章开头的案例中,针对武爱东的违纪行为,(1)程发老师处理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假如你是班主任老师,你应该怎么做?(3)作为一名有意识的教师,你如何运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去分析和处理这一事件? 2.刘老师教初一的政治课程,他在处理小张同学表现出的不良行为时遇到了麻烦。今天上课时,小张叠了个纸飞机,他趁刘老师板书的时候,把飞机扔向空中,引得全班同学一阵哄笑。刘老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 D.3.D.4.B.5.A.6.A.7.D.8.D.9.B.10.A.11.C.12.A. 四、问答题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师和教学有何意义? 答:首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和学习的理论,对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指导。此外,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教师每天的有效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重视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有更多的人深入到中小学去与教师一起研究,针对实际教育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讲直接用于改进教学。 2.教师如何参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答:教师作为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与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不同,教师所从事的研究主要是在教育情境中针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也不是形成某种理论,而是解决问题,即教师所从事的研究主要是教育行动研究。教师参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求教师在工作环境中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如何理解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等的优缺点? 答:观察法能获得大量生动直观的资料,比较真实可靠,研究结果也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外部效度较高;但观察法因缺乏控制,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观察的结果难以深入量化分析,需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来增强其科学性。 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访谈法的主要优点是有利于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同时能保证所收集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但访谈法也有缺点,一是访谈结果的准确性受到研究者的素质的影响;二是有些问题被访谈对象比较敏感,不宜进行访谈;三是访谈结果处理比较麻烦。问卷法的优点是,问卷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比较方便;样本量大,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匿名性强,主试与被试间的相互作用小。但是问卷法也有一些缺点,由于问卷的问题和回答方式比较固定,因而灵活性不强;问卷法通常只能研究一些比较简单、表面的问题,难以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问卷法得到的结果的真实性受问卷的效度和被试的态度影响较大。 实验法的优势是能对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从而能从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分离出来,以检验和揭示有关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同时,对变量的操纵和控制也是实验法的缺陷,因为实验中对变量的操纵难以排除人为化的影响,实验情境中许多特定因素的作用也使实验结果的推广受到限制。 测验法的优缺点与问卷法类似,所不同的是,测验法所运用的工具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程度很高的量表。 4.如何成为会学习的学生? 答:会学习不仅仅指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会学习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品质:(1)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2)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已有经验、技能和能力,能运用多种学习策略进行学习;(3)具有坚持学习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会学生学习要从以上几方面着手。 5.怎样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 答:要成为专家型教师,需要从所教学科内容、一般教学方法和讲授所教课程的特定教学方法中不断学习;需要进行反思,提高元认知能力,使日常工作和事物的完成逐渐自动化;需要培养洞察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专家型教师不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需要时间,需要在实践中的不断练习、反思和再学习。成为专家型教师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约需要经过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这几个过程。 五、材料分析题 1.答:(1)程发老师处理的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一味地采用惩罚进行压制;(2)假如我是班主任老师,我会向秦老师那样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给予关怀,因势利导,激发其内在的动机。(3)作为一名有意识的教师,我会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去分析学生的行为动机和目的,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发现其闪光点,逐步加以转化。 2.答:作为有意识的教师,刘老师在处理小张的不良行为时,会思考一些处理方法,如第一种方法是训斥小张;第二种方法是忽视小张的行为;第三种方法是让小张去办公室呆着;第四种是说服教育;第五种方法是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组织全班同学对该事件进行讨论;第六种方法是表扬小张同学飞机叠得好,借机教育他要制作一架真飞机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激发小张内在的学习动机。其实,每一种理论都有其优势和缺陷,任何一种处理方法都不可能很完美。重要的是,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就是小张同学为什么会表现出捣乱行为?其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才能对症下药,所采取的措施才是有效的。 第二章习题 一、选择题 1.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 A.种系进化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B.人类的心理发展 C.民族心理发展 D.个体人生全程发展 2.哈洛(Harlow)的恒河猴隔离实验说明了。 A.遗传的决定作用                B.环境的决定作用 C.早期经验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D.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3.通常说“好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说明了。 A.遗传对环境的影响              B.环境对遗传的影响 C.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D.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4.鸟类印刻现象说明。 A.个体发展存在阶段性            B.个体发展存在多样性 C.早期经验决定个体发展 D.个体发展存在关键期 5.一般认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A.1-3岁                      B.3-5岁 C.1-5岁                      D.4-5岁 6.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开始具备守恒的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开始具备“去自我中心”的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8.强调语言和交往对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科尔伯格 9.重视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弗洛伊德 C.埃里克森                    D.科尔伯格 10.运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科尔伯格 1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是探讨个体的。 A.本我的发展  B.自我的发展 C.人际关系的发展              D.思维的发展 12.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所探讨的核心是儿童。 A.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B.道德情感的发展 C.道德意志的发展              D.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填空题 1.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是岁,儿童音乐学习的关键期是岁前。 2.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和两种方式逐渐适应环境,与环境不断取得平衡,并逐渐习得新的图式,从而使心理不断得到发展。 3.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其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防止,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4.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 5.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包括定向和定向两个阶段。 三、名词解释 1.关键期 2.图式 3.同化与顺应 4.最近发展区 5.自我同一性 6.心理发展 四、问答题 1.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2.简述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的意义。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4.简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和教学观。 5.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6.比较与评价科尔伯格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五、材料分析题 1.根据本章开头的材料分析:(1)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2)为什么Itard对Victor的教育并不成功。 2.7岁的姐姐琪琪带着5岁的弟弟冬冬一起去买冰淇淋吃,她给弟弟买了一块筒状的冰淇淋,给自己买了一块棒状的冰淇淋。弟弟盯着姐姐的冰淇淋似乎想说什么,姐姐见状对弟弟说:“我的虽然长一些但是也细一些,你的短一些但是也粗一些,我们两个的冰淇淋是一样多的”。 请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析姐姐和弟弟的心理特征。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A.4.D.5.C.1-5岁6.C.7.C.8.B.9.C.10.A.11.B.12.A. 二、填空题 1.5,6;2.同化,顺应;3.同一性,同一性混乱;4.前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5.惩罚与服从,相对功利主义。 三、名词解释 1.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图式:是主体动作的认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皮亚杰指出,凡能在行为中可以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图式。 3.同化与顺应: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4.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5.自我同一性:是指主体我与客体我、现实我与理想我等方面的统一状态。 6.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人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个性社会性发展。 四、问答题 1.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答:有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性,心理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不可逆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2.简述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的意义 答: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因此,教育要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4.简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和教学观。 答: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借助于语言进行交流,使得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在教学观上,维果茨基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最近发展区由教学创造;(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5.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答:埃里克森认为,个性是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自我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其发展经历几个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如果发展任务没有成功地完成,就形成消极的品质。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八个互相联系的阶段,要解决八对矛盾。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理解为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统一,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强调自我在发展中的成熟和作用,并且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这对于我们理解儿童的人格发展很有价值;同时从毕生发展的角度诠释人格发展的模型对人格发展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6.比较与评价科尔伯格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皮亚杰及其同事主要从三方面研究道德认知的发展规律:(1)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使用;(2)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3)儿童的公正观念。在研究方法上,皮亚杰主要采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利用这种方法研究和考察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并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也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就是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自己的“三阶段六水平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道德观念发展阶段,强调道德发展与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之间的关联。在研究方法上,科尔伯格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五、材料分析题 1.答:(1)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发展可能性,环境使遗传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等)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 (2)早期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儿童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进行教育效果就比较差。 2.答:姐姐具有守恒和去自我中心;弟弟不具有守恒,存在自我中心性 第五章习题 一、选择题 1. 布鲁纳提倡。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观察学习                    D.指导学习 2. 以下哪个内容不属于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律。 A.准备率    B.练习率 C.强化率    D.效果率 3.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动物只对特定的强化刺激产生唾液分泌条件作用,而对其它近似的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 A.消退    B.维持 C.分化    D.泛化 4. 当一个受过处分的学生持续表现出良好行为时,校方就撤消了对他的处分,这种做法属于。 A.消退    B.负强化 C.泛化    D.正强化 5. 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符合。 A.人本主义思想    B.建构主义思想 C.认知同化思想    D.行为主义思想 6. 下列哪一个不属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过程。 A.注意过程    B.动机过程 C.认同过程    D.动作再现过程 7. 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信息加工的过程    B.认知同化的过程 C.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D.产生顿悟的过程 8. 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喜爱的活动去强化不喜爱的活动,这是。 A.普雷马克原理    B.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C.泛化原理    D.皮格马利翁原理 9.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A.消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10. 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叫做。 A.直接强化    B.正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11. 提出自我实现人格观的马斯洛是属于。 A.人本主义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认知学派 12. 儿童在学习了“胡萝卜”和“菠菜”这类概念后,再学习“蔬菜”这个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A.并列学习    B.组合学习    C.上位学习    D.下位学习 13. 下列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通过听课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4.下列哪种学习属于独立的发现学习。 A.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 B.小学生通过自编口诀背诵圆周率 C.中学生通过听课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 在下列心理学家中,哪位强调强化的作用。 A.马斯洛                    B.皮亚杰 C.铁钦纳                    D.斯金纳 16.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    B.奥苏贝尔    C.加涅    D.桑代克 17.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 A.支架式教学    B.抛锚式教学    C.随机通达教学    D.合作学习 18.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费希纳    D.巴甫洛夫 19.班杜拉提出的两种强化为。 A.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                B.替代性强化和间接强化 C.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20. 奥苏泊尔认为动机至少应该包括。 A.学习内驱力、工作内驱力和生活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成就内驱力 C.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D.认知内驱力、成就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 A.原有知识在学习中的作用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习的影响 C.行为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            D.图式在学习中的作用 22. 一个人为了保持家长、教师等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达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叫(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目标内驱力 二、填空题 1.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被称之为;斯金纳的条件反射被称之为。 2.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而苛勒认为学习的过程是。 3.在学习方式上,布鲁纳提倡;而奥苏伯尔提倡。 4.奥苏伯尔把接受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罗杰斯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 5.罗杰斯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做到三点:、共情心和。 三、名词解释 1. 负强化 2. 程序教学 3. 替代性强化 4. 发现学习 5. 先行组织者 6. 共情心 四、问答题 1.简述强化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2.比较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3.评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4.比较苛勒的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试误说的主要观点; 5.比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6. 理解加涅对学习结果划分的教学意义; 7.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教育的意义 8.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意义。 五、材料分析题 1. 在第五章开头的案例中,斯科特的做法很有效。试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分析斯科特所使用奖励、惩罚、代币制的理论机理及其作用。 2.在班杜拉所做的经典实验中,一开始成人为儿童示范对玩偶的攻击性行为,两个儿童观察后,模仿成人对玩偶的攻击行为,玩得很开心,于是习得了攻击行为。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根据这一实验研究,(1)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儿童不良行为习得的原因;(2)分析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3)分析班杜拉示范教学的机能价值。 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2. C;3. D;B;5. B;6.C;7. C;8. A;9.B;10. C;11. A.;12. C;13.C;14.A.;15. D;16. A;17. B;18. D;19. D;20. C;21. B;22.C。 二、填空题 1.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2.尝试-错误;顿悟。3.发现学习;接受学习。4.机械学习;无意义学习。5.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三、名词解释 1. 负强化:通过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以增强反应发生的频率。 2. 程序教学:指将各门科学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的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并及时给与强化,使学生最终掌握所学的知识。 3.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4. 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书籍和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5. 先行组织者:指一种包摄性较广、概括性较强、最稳定、最清晰的引导性材料,通常是新概念的上位概念。 6. 共情心:也译移情,指学习的促进者能设身处地地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了解学习者的内在需求、情感体验,与学习者共情。 四、问答题 1.简述强化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答:斯金纳非常重视强化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重要性,他详细研究了强化的种类、强化的性质以及强化的作用模式等问题,形成了他的一套强化理论。他把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把强化程序分为连续强化和断续强化。他还比较了惩罚与负强化。在教学中应用:程序教学、课堂管理、行为塑造、行为矫正等。 2.比较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答: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所研究的是应答性行为,是被动的;研究的重点是使中性刺激如何变成条件性刺激,即侧重于研究刺激的变化,故也称之为刺激型条件反射;无条件刺激物的强化意义在于使中性刺激具有信号意义,即研究的核心是揭示刺激物的信号意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所研究的是操作性行为,是主动的;研究的重点是使自发行为变成操作性行为或工具性行为,即侧重于研究行为的变化,故也称之为反应型条件反射;强化的意义在于使得行为具有工具性,并详细探讨了不同的强化类型和程序所具有的强化作用。 3.评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注社会行为的习得,而非简单的刺激-反应行为,注重学习中认知因素的作用,将认知过程引进自己的理论体系,把行为主义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加以融合,从而超越了行为主义的学习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认知理论学习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严密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并且以人为研究对象,摒弃了行为主义用动物作为研究对象,使得研究结果更富有说服力;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的方式,并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而不是主要通过直接学习获得的,从而丰富了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班杜拉关于环境、个体与行为三者交互作用的理论,强调期望、信念、自我效能感等个体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强调认知因素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避免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忽视认知的弊端,更加全面地阐释了影响行为的因素;班杜拉提出三种强化模式,而非单一的直接强化模式,完善了强化学习原理;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过程和示范教学过程,揭示了示范教学的一般规律,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比较苛勒的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试误说的主要观点 答:桑代克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他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境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的研究结果,提出三条著名的学习律:效果率、练习率、准备率。苛勒认为,学习是对知觉情境的重新组织,即通过对学习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而实现的。从学习的结果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从学习的过程看,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通路的联结,而是在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刺激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 5.比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即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各学科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学习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也是知识教学的主要目的。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包含三个并行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通过这三个过程,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布鲁纳积极倡导知识的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最重要的是学习者要具备善于发现学习和训练有素的认知能力。此外,布鲁纳还特别强调认知需要和内部动机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是认知-同化的过程,即是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得到改组,一方面是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内在机制。奥苏伯尔对学习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者是否对材料意义理解,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就是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一是学习者表现出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二是学习材料对于学习者必须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发生联系。具备这两个条件,学习者就会积极主动地将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进行相互作用,于是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奥苏伯尔非常重视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已有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会影响新知识的获得:即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固性。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奥苏伯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学习动机方面,奥苏伯尔主要关注的是成就动机,即学生试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主要有三方面驱力组成: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和附属驱力。 6. 理解加涅对学习结果划分的教学意义 答:加涅把学习结果看作是学生性能(capability)的改变。五类学习结果分别是:(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运动技能。这五类结果设计到学生的认知领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有相通之处,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 7.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教育的意义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是:在学习目标上,要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动机上,强调需要和内在学习动机;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对人生发展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在学习途径上,强调“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在真实的情境中学;在教学观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倡导“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的各个从属方面(如行为表现、认知过程、情绪障碍)割裂开来加以分析,这对于当今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主张从行为者而不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去解释和理解行为,尤其关注人的情感、需要、知觉、信念、尊严与价值等,以发展人性、开发潜能、促进自我实现为人生的目标,这对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具有主要的现实意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也具有主要的启发意义。 8.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作为一种认识论思潮,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地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的实质是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改变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学习是主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内容不应该事先被确定下来和系统化,学习内容包含在学习环境中,每一个体从各自的现状出发,学习那些认为是重要的、想要的、有用的东西。学习目标是培养能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应用的能力。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习者的经验,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习者个人意见。建构主义教学目标强调把“理解认知过程”和有用的“意义建构”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把社会化和文化适应作为教学目标。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是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简单的、直接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的、反省的、互动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出四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学模式:(1)抛锚式教学模式;(2)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3)随机通达教学模式;(4)支架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对传统教学的革命,对于改革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忽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等;以及改革学生不加思考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地记忆知识、机械重复的练习等学习方式,都具有主要的现实意义。 五、材料分析题 1. 答:斯科特所使用奖励有:不定期给玻璃球(可变比率强化)、联欢会和看卡通片(符合普雷马克原理)、冰淇淋或披萨饼、海星卡等,根据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奖励属于强化,具有加强行为的效果,可变比率强化效果最好;斯科特所使用的惩罚有:口头警告、黄色卡片、失去自由活动的时间(负惩罚)、给家长写便条。斯科特使用自制的代币或特纳币给学生奖励,其实上述的玻璃球也属于代币制,具有强化作用。 2.答:(1)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不良行为的习得原因可能是观察并模仿了他人的不良行为,并受到了强化或替代性强化;(2)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观察)、保持、动作再现(模仿)、动机(强化)四个过程;(3)班杜拉认为在示范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榜样有助于提高示范教学的机能价值。榜样具有示范性,感染性,可产生替代性强化。 第六章习题 一、选择题 1.学生对学习结果归因为“能力”,它是。 A. 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 B. 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 C. 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      D. 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 2.学生对学习结果归因为“运气”,它是。 A. 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    B. 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 C. 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      D. 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 3.学生对学习结果归因为“老师评分不公平”,它是。 A. 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      B. 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 C. 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      D. 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 4. “学生不喜欢学习是因为其先前的学习行为没有受到强化或是因为受到了惩罚所致”,这一观点最能体现的是。 A. 成就动机理论 B. 行为主义理论 C. 归因理论                        D. 自我效能感理论 5. “学生学习动机低下是因为他(她)不相信自己能胜任学习这一任务”,这一观点最能体现的是。 A. 成就动机理论 B. 行为主义理论  C. 需要层次理论                  D. 自我效能感理论 6. “有些孩子认为,只要我不努力学习,那么考不好也并不能说明我很笨”,这一现象最适合用下列哪种理论进行解释。 A. 自我价值感理论 B. 行为主义理论  C. 归因理论                        D. 自我效能感理论 7.根据耶可斯-多德森定律,下列哪个表述正确。 A. 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B. 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差 C.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      D.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且受任务难度影响 8. 有些小学生在课堂上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一面小红旗。这种学习动机是。 A. 内部动机  B. 外部动机 C. 内化动机                        D. 近景动机 9.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人是。 A. 海德B. 罗特 C. 韦纳                            D. 麦克莱兰德 10.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 个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B. 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C. 个体的身心状态                  D. 个人的知识水平 11.根据自我价值感理论,有些学生不愿意努力学习是因为。 A. 习得了无助感                  B. 回避失败以维持自我价值 C. 害怕困难                        D. 自我效能感低 1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生的求知欲属于。 A. 低层次的需要                    B. 基本需要 C. 成长的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填空题 1.阿特金森把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不同倾向:和。 2.海德把归因方式分为和。 3.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七种,还进一步把这七种需要分为两种水平,前四种需要称为;后三种称为。 4.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对归因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概括的是。 5.首先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提出自我价值感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三、名词解释 1. 学习动机 2. 内化动机 3. 自我实现的需要 4. 自我效能感 5.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6. 成就动机 四、问答题 1.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 简述自我价值感理论的主要思想。 3. 简述归因训练的步骤。 4. 根据强化动机理论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 5.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如何引导学生追求成功、避免失败? 6. 如何根据归因理论引导学生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合理归因? 7. 如何根据自我价值感理论解释有些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努力学习? 8. 根据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9. 根据学习动机理论谈谈如何采取具体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案例分析 1.小林和小华是初三学生,这次的英语考试他们俩都考了95分的高分。小林对学习充满兴趣,无论对哪门课、哪个新内容,他都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尤其在学英语的时候,他经常会问自己,“如果是外国人看到这个会怎么说呢?”“这个想法用英语怎么表达呢?”于是,每次上英语课甚至做练习他都乐在其中,英语成绩一直很稳定,爸爸妈妈对小林的学习几乎不用操心。小华的情况则不相同。从小,爸爸妈妈就告诉他,学习成绩一定要好,这样才能考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才能出人头地……上了初中,爸爸妈妈对英语也特别强调,以后上大学考英语四六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只要成绩好,爸爸妈妈就给他奖励(比如钱、零食、玩具、带他去玩等等),而只要成绩不好,就会对他进行严厉地批评。慢慢地,小华也知道考出好成绩有多重要。为此,他有时也会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不稳定,忽上忽下。而且,他越来越觉得学英语很痛苦,感到很累。 请根据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对小林和小华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据此谈谈对教育的启示。 2.期中考试结束了,老师把数学考卷发给学生。学生拿到卷子的时候,各自表现了不同的态度。小A看到自己得了80分的卷子,很不高兴:“上次考85分,这次才80分,都怪自己运气不好,考试那天感冒了,所以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气死我了!”小B虽然考了78分,但高兴极了,他对小A说:“瞧,我一点都没复习就考了78分,你还每天复习呢,比你才少两分,看来我是个数学天才!”小C一向很认真,她考了95分,说:“我觉得上课认真听、多做练习,还有认真复习才能考得好,这叫工夫不负有心人吗!”小D拿着自己55分的卷子,唉声叹气:“认真有什么用,多做练习有什么用?反正我怎么努力都是白费,注定我数学学不好了,唉……” (1)试分析这几位同学的归因特点;(2)分析者几位同学的归因对他们以后学习动机的影响;(3)如果你是他们的老师,如何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归因? 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B. 5. D. 6. A. 7.D. 8.B.9.A. 10.A. 11.D. 12.C. 二、填空题 1.追求成功;回避失败。2.内部因素;外部因素。3.基本需要;成长需要。4.海德;韦纳。5.班杜拉;科文顿。 三、名词解释 1. 学习动机:是指促使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具体而言,学习动机是发动、指引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2. 内化动机:由外部动机转化而来的内部动机,或者叫内化了的外部动机。 3.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渴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自己越来越靠近自己希望成为的人的一种需要。 4.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胜任某项任务的信念。 5.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和多德森(1908)的研究已经表明,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且受学习任务难度的影响,该规律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具体地说,学习动机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习,而当动机保持在最佳水平时,则可以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过低时,个体对学习活动态度冷漠,学习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 6.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莱兰德和阿特金森在默瑞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研究发现,成就需求强烈的人喜欢选择难度大,有挑战的工作,他们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获得更大的成功;而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的任务和独立决策少的任务。阿特金森还进一步区分了成就动机的两种不同倾向:力求成功的需要和避免失败的需要。 四、问答题 1.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等需要。它们间的关系是:出现的顺序是由低到高、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可以分为二种水平。 2. 简述自我价值感理论的主要思想 答:自我价值感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文顿在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归因理论而提出的。该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着眼于“为什么有些学生不愿意学习?”的问题。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1)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2)学生倾向于把成功看作是能力的显现,而不是努力的结果。(3)追求成功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学生倾向于回避失败,以维持自我价值感。(4)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倾向随着年纪的升高而变化转移。 3. 简述归因训练的步骤 答:第一步,要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教师可以通过访谈或问卷等方式来了解。第二步,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任务。第三步,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如果学生的归因比较积极,如把失败归因为没有努力,教师应及时强化。如果根据学生的归因中存在问题,如把成功归因为运气,把失败归因为能力等,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另外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 4. 根据强化动机理论,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 答:强化动机理论是行为主义范式下的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认为,操纵有机体行为之后的强化事件可以引发和维持有机体的学习行为,因此,强化动机理论主张从外部对学习动机进行控制,适时给予学生表扬或奖励,或者免于处罚,可以增强学习的学习动机。 5.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如何引导学生追求成功、避免失败? 答:阿特金森把成就动机分为两种:力求成功的需要和避免失败的需要。根据成就动机理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成就动机倾向,有着不同成就动机倾向的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不同行为倾向。为了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动机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如对于力求成功的学生可以安排成功率为50%左右的任务,而对于避免失败的学生则应安排竞争性小的环境,给予他们及时积极的反馈,避免失败感,提高效能感,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 6. 如何根据归因理论引导学生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合理归因? 答:根据归因理论可知:(1)积极的归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2)长期消极归因有碍学生的学习和人格成长;(3)教师的反馈会影响学生的归因,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4)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识,提高学习动机。因此,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个体内在的可控因素,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责任心和学习动机,如果归因于不可控制因素,则会不负责任,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努力学习。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将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 7. 如何根据自我价值感理论解释有些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努力学习? 答:自我价值感理论的基本思想是:(1)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2)学生倾向于把成功看作是能力的显现,而不是努力的结果。(3)追求成功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学生倾向于回避失败,以维持自我价值感。(4)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倾向随着年纪的升高而变化转移。一般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将能力看的越来越重要,而轻视努力的作用,因此学习动机的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科文顿的自我价值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一部分学生智力水平较高,但就是不愿意努力学习的原因在于:维持自我价值感,避免因努力但并没有成功而带来的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8. 根据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答: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班杜拉认为人们的自我效能信念决定了他们的动机水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强,他付出的努力就越大,坚持的时间也越长。班杜拉根据研究认为,个体自我效能感的产生有如下四个来源。(1)个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2)替代性经验;(3)书本知识或他人意见;(4)生理和情绪状态。因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 9. 根据学习动机理论谈谈如何采取具体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2)运用强化动机理论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3)为学生设置合理有效的目标;(4)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5)根据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6)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应先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要。 五、案例分析 1.答:一方面,小林和小华的学习动机类型不同。小林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即由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小华的动机则属于外部动机,指的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这里的外部诱因就是爸爸妈妈的奖励和批评。另一方面,从案例中也可以看到,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作用不同。内部动机的这种动机是自发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动机,当个体被内部动机驱使进行学习时,无需外部奖励或惩罚。作用持久而稳定。而外部动机的作用相对微弱和短暂。对教育的启示: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举一些具体的措施说明如何培养内部动机) 2.答:(1)小A把失败归因于运气;小B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小C把成功归因于努力;小D把失败归因于能力。 (2)小A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会不负责任,产生气氛等消极情绪,不从自身寻找原因,以后也不会努力;小B把成功归因于能力,会自负和骄傲,不会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以后也不会刻苦学习;小C把成功归因于努力,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也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以后还会努力学习以获得好成绩;小D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会产生自卑,长期下去会产生自弃,不再努力了。 (3)要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归因,就要让他们认识到归因对以后学习的影响,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取得是要考自己的努力,不能单纯依靠外部因素,依靠运气等不可控因素,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成绩。 第七章习题 一、选择题 1.根据获得知识方式的不同,知识分为。 A.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    B.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C.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D.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2. 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长之和大于第三边”,属于。 A.陈述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3.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描述性知识 4.下面不属于心智技能的一项是。 A.阅读技能    B.计算技能 C.绘画技能    D.记忆技能 5.下列对心智技能的特点概括正确的是。 A.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B.观念性、外显性、简缩性 C.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D.实践性、内潜性、简缩性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组织策略。 A.表格    B.摘录 C.列提纲    D.过度学习 7.利用网络关系图可以图解各种观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这种认知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认识策略 8.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是。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调节策略 9.利用二十四节气歌熟记各个季节,可显著提高记忆效果,这种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策略 10.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参与的肌肉群性质的不同动作技能可分为。 A.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B.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 C.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    D.徒手性动作技能和器械性动作技能 11.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加涅 C.安德森    D.奥苏泊尔 12.下列代表概念的词是。 A.天安门    B.故宫 C.北京    D.首都 13.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 A.产生式    B.图式 C.命题    D.命题网络 14.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知道自己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写完一篇作文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 15.对于复杂的知识来说,有效的精细加工策略是。 A.记忆术    B.做笔记 C.复述    D.编码和组织 16.在学完一篇逻辑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17.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视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的是。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复述策略 18.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19.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面划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20.语词表达意义的最小单元是。 A.产生式    B.图式 C.命题    D.命题网络 二、填空题 1.根据是否可以用语言明确表述,可以将知识分为和。 2.概念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二是。 3.规则学习有两种方式:和。 4.根据技能的性质和活动方式来分,可把技能分为和。 5.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三种成分。 三、名词解释 1.知识 2.陈述性知识 3.程序性知识 4.智慧技能 5.认知策略 6.元认知 四、问答题 1.与动作技能相比,心智技能有哪些特点? 2.阐述教学中心智技能的培养 3.阐述.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4.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程序性知识的一些建议 5.简述程序性知识的特点 6.简述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 7.简述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要求 8.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9.试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10.试述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关系。 11.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 1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使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 下列属于陈述性知识:知道独立宣言是什么;知道各国及其首都的名称;知道计算面积的公式;知道圆是什么;知道谁写了《战争与和平》;知道蜘蛛的种和属;知道毕达哥拉斯定理。 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知道怎样使用一个计算机程序;知道怎样完成一个数学运算;知道怎样玩篮球;知道怎样写作;知道怎样学习;知道怎样在图书馆查找信息;知道怎样完成一个实验步骤;知道怎样解剖一个动物。 回答问题:(1)你能对现实生活中的“能做”、“知道怎样做”以及“会做”加以区分吗?请说明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2)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 2.材料 李老师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令人尴尬的现象:他讲课不可谓不透、不明、不用功,有时甚至很卖力,课下督促检查不可谓不细、不紧、不认真,而学生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师生满以为会取得较大的收获与提高,可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付出和希冀相去甚远。 问题:针对这种现象,结合相关理论谈谈李老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情况。 3.材料 利威林(Llewellyn)在美国一所高中教了一年的社会研究课,她刚从美国一所大学的历史系获得学位,成绩优秀。她的历史课在九月份开始,刚开始学习的是早期对西半球的探险活动。到了十一月初,他们已经学习了法国和印度之战、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宣言。整个十二月份则是学习19世纪的有关历史(如工业革命、美国内战),整个春季则是学习20世纪的历史(包括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危机、以及令天的恐怖主义)。利威林小姐对学生的期望很高,每节课上她都详细地描述了历史事件,希望学生了解整个事件有多么的复杂。除了要求学生阅读常用的课堂 教材 民兵爆破地雷教材pdf初中剪纸校本课程教材衍纸校本课程教材排球校本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版四级教材 外,她还布置学生阅读在历史期刊上的专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偶尔,利威林小姐也会在下课铃响之前几分钟的时候停止讲授,对学生提几个问题以检查他们对当天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尽管学生通常能回忆起她讲课内容的要点,但他们不能回忆起每个细节,要不就是把细节混淆在一起,要不就是全部忘掉。少数的学生几乎一无所知,以至于她几乎不敢相信这些学生那天上过她的课。她的学生在每月的论文测验中的表现则更为糟糕,显然他们在书面测验中的表现已经说明,对利威林小姐所教的东西他们能识记起来的是少之又少。“我把事情解释得如此清楚,”她对自己说,“也许这些孩子根本就不想学习。” 问题:利威林的学生在学习和识记教学内容时存在困难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解决的策略有哪些? 4.材料: (1)一个几何课老师把球定义为“在三维空间内与一个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的集合”;(2)为了说明民主这个概念,一个社会研究课的老师描述了一个假设的、“理想”的政府;(3)一个老师在描述什么是哺乳动物的时候.他举了青娃和蜥蜴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这些动物不是哺乳动物;(4)一个老师用一幅强调了它的定义特征的线条画来说明昆虫的概念,如身体分为三个部分,有三对腿等。与此同时,这幅画对其他学生可能看到的无关特征则不予重视,如昆生的颜色或是否有翅膀。(5)一个科学课老师向学生解释速度和加速度在某种程度是有不同意义的,尽管它们都包括速度这个概念。(6)一位数学课老师,在讲完关于“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后,让学生回家后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考虑为什么。 问题:通过上述例子,试着总结科学概念的学习与掌握应该注意什么? 第七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 A;3.B;4.C;5.A;6.D;7.A;8.A.;9.B;10.B;11.C;12.D; 13.C;14.D;15.B;16.B.;17.B.;18.B;19。D;20.C。 二、填空题 1.外显知识;内隐知识。2.日常生活;教学。3.例-规式:规-例式。4.动作技能;智慧技能。5.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三、名词解释 1.知识: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狭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仅包括信息的贮存和提取;而广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仅包括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也包括应用。 2.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或事实“是什么”的知识,比如对事实和观点的描述。 3.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怎么做”的知识,包括各种动作技能、心智技能等。 4.智慧技能:又称之为心智技能或智力技能,是指直接调节智力活动的一种程序性知识。 5.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个体自主控制其内在心理活动历程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 6.元认知:又称为反省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 四、问答题 1.答:(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3)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2.答:(1)识别教学内容;(2)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完整定向能力;(3)摆脱思维定势的约束;(4)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练习;(5)从部分到整体的指导练习,使学生智力技能熟练、灵活。 3.答:(1)认知阶段;(2)联系阶段;(3)自动化阶段阐述.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4.答:(1)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程序性知识的内在逻辑;(2)当技能较为复杂时,将他们分解成在一定时间内容易掌握的小任务;(3)提供能够帮助学生记住各个步骤顺序的记忆方法;(4)给学生提供更多练习新技能的机会,并且及时作出反馈。 5.答:(1)程序性知识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系统,单一的动作本身不是技能;(2)构成程序性知识的动作系统应该是一个有目的的合理系统;(3)程序性知识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 6.答:(1)知识的习得阶段;(2)知识的巩固与转化阶段;(3)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阶段。 7.答:(1)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的知识基础;(2)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中需存在契合点;(3)学生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动机和相应的认知策略;(4)运用多种手段防止遗忘。 8.答:(1)以准确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2)提供概念的典型样例或原型,恰当运用概念的正例与反例;(3)突出概念的相关特征,弱化无关特征,恰当运用变式;(4)加强概念间的联系和组织,形成概念体系;(5)通过实际运用掌握概念。 9.答:区别:1.反映的对象不同。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形态、内容、联系以及变化发展的原因等,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而程序性知识往往反映的是一套操作步骤或流程,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2.与意识的关系不同。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应用都是在意识水平之上发生的,提取和应用需要意志努力,个体可以很清楚用言语表述出来;而程序性知识一旦被掌握、巩固下来后,个体往往只能执行,但是对其流程的细节往往是无意识的,也不能用言语准确描述。3.获得方式与顺序不同。陈述性知识可以靠复述获得,而程序性知识需要与特定的操作对象结合起来,进行实际的练习,才可以最终掌握。 联系: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2.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0.答:它们是构成技能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①活动对象不同。动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智力技能的对象是头脑中的映像,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属于观念范畴。②活动的结构不同。动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所以其动作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不能省略。而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确良,可以高度省略、高度简缩,甚至察觉不到它的进行。③活动的要求不同。动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联结,而智力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11.答:形成过程:心智技能的形成和动作技能的形成有许多相同点。作为程序性知识,其获得过程都有一个从对变现为陈述性知识的基本规则的认知,到脱离陈述性知识转而由简略的内部言语进行操作、最后到达相对流畅和自动化的过程。心智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看一看做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 培养:(1)识别教学内容;(2)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完整定向能力;(3)摆脱思维定势的约束;(4)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练习;(5)从部分到整体的指导练习,使学生智力技能熟练、灵活。 12.答:第一、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具体包括(一)识记过程中的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6、过度学习(达到150%最好)。(二)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3、复习形式多样化;4、画线。 第二、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效果好。具体包括:(一)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缩简和编歌诀;3、谐音联想法;4、关键词法;5、视觉想象;6、语义联想。(二)做笔记;(三)提问;(四)生成性学习。(五)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第三、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具体包括:(一)列提纲;(二)利用图示:1、系统结构图;2、流程图;3、模式或模型图;4、网络关系图。(三)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 五、材料分析题 1.答:(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能做”、“知道怎样做”以及“会做”未能明确加以区分开来。事实上,这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能做”处于较低层次,表明个体能够完成一定的具体任务,但至于是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则不能做出计划或用言语加以表述,对于问题的解决也只是经过探索的结果,而不是事先已经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或然性。“知道怎样做”是指个体能用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表述活动的进行,或能陈述活动的规则,并知道为完成一定任务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会做”则不仅“能做”,而且“知道怎样做”,表现为通过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表述做的程序,并以一定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知道怎样做不等于会做,会做一定知道怎样做,但“知道怎样做”不一定“会做”。一个某项活动的熟练操作者可能根本不了解或无法给出内含于这项操作活动的有关原理与规则,但他能做这项工作或者会做这项工作,也许他根本从未思考如何完成任务或为完成该项任务需具备哪些条件,以至他不能用言语表述活动进行的程序,但他至少应该能用内部语言表述他关于该工作的开展,或者在经过反思、总结后能表述活动的程序。也许正是由于他的技能相当熟练,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以至于在其活动中根本意识不到活动是如何开展的。这种不受意识支配的技能是难以教给他人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不能意识到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则他根本不可能去培养学生的技能,要让他人能从他那里学习如何完成这项技能,则他首先应该知道怎样做,并能运用外部语言陈述出来,也即是以程序性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做”、“会做”可表现为一种外显的行为,而“知道怎样做”则表现为“知识”的形态。 (2)一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这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前提。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程序性知识的前身就是陈述性知识,它通常提供程序所需的材料,理解某个过程的条件需要陈述性知识。二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阶段。在第一阶段,学生习得的陈述性、程序知识主要以命题网络的方式被保持下来,这时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和规则主要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存储,学生能言语陈述规则,但不能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需要弄清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条件,使命题网络方式存储的陈述性、程序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为表征的程序性知识。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陈述性知识都能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如历史课上学到的历史事件、地名、人名,地理课上学到的国家、省份、山脉、河流的名称、位置等只能作为符号的知识或事实的知识在长时记忆中保持下来。可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知识是作为程序性知识前身的陈述性知识。三是提供适当的变式练习,使学生在规则适用的条件下表现出相应的行动,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技能。在前两个阶段的教学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如果某个条件适合,就可以采取某个行动”,学生不一定能采取相应的行动,但能够识别刺激情境是否符合某个行为的条件或符合应用某个规则的条件。在第三阶段的教学中,则要求学生在适当的条件下采取相应行动,要求学生掌握“动作系列知识”,“技术的知识”开始转化为“实践的知识”,学生由“知道怎样做”开始变得“会做”。 2.答: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只忙于“教”与“检”,学生只忙于“学”与“考”,但是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可以建议尝试着从学习策略的培养去改变这种情况。其次,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但是纵观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大多教师只重视讲听。缺乏学法及其运用的指导。许多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淡薄;许多学生只知道某种学习方法或技能有效.但并不清楚何时选择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或技能,只知道是机械地运用,遇到新情况则表现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而培养学习策略能弥补这一不足。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成绩的良好途径,第三,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它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的变量很多.除了学习风格外.还包括学习的目标、任务、要求、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能力、性格、气质与个性特点等。学习策略的任务是要充分认识这些变量。并揭示这些变量与学习方法或技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去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①首先,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并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思维状态;②分析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方法;③制订周密、详细的计划;④执行、监控、整理学习计划。 3.答:对于一个单独的学年来说,课程包含了过多的材料内容。教学的步骤过快,对所涉及的内容也是浅尝辄止,因而学生可能根本没有时间对材料进行意义学习,或对其进行有效的理解后重组。教学方式几乎变成了单纯的讲座。利威林小姐呈现了过多的信息,以至于学生无法判断哪些东西是重要的,哪些东西是不重要的。另外,学生可能会接受到过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已经超出了工作记忆的容量,更不要说把它们保存在长时记忆中了。课堂上几乎都是利威林小姐一个人在讲,我们也很难知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得怎么样。对于阅读作业来说,如果历史教科书真正是按照学生的阅读水平而编写的话,那么是完全适合学生阅读的。然而,很多高中学生没有所需的相关背景知识,可能也不具有所需的阅读技能,因而不能从专业杂志的文献中获得更多信息。 策略:(1)安排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一些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如讨论,辩论等)。也要通过一些视觉的手段(图片,旧的报纸等)来弥补口头表达的不足。(2)在历史事件与学生的已有知识之间建立多种联系(如把美国内战的那种情绪与学生关于什么是可接受行为的争论时的情绪联系起来)。(3)减少所呈现信息的数量。如果地区课程要求勒维尔小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所有内容都有所涉及的话,可以重点讲述关键性的历史事件,而对其他一些不太重要的事件可以略讲。同时,还可以删除那些无助于学生的整体理解,反而让学生产生分心的细节。(4)取消学习专业杂志中的论文,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作业,如不同时期的新闻剪报、日记摘要,或者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小说。 4.答:(1)以准确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2)提供概念的典型样例或原型,恰当运用概念的正例与反例;(3)突出概念的相关特征,弱化无关特征,恰当运用变式;(4)加强概念间的联系和组织,形成概念体系;(5)通过实际运用掌握概念。 第八章习题 一、选择题 1.按照迁移的效果,学习迁移可以分类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C.近迁移与远迁移            D.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 2.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属于典型的迁移现象的是。 A.举一反三   B.循序渐进 C.启发诱导   D.物以类聚 3.前摄抑制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4.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对后来学习英语字母的影响是。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5.运用数学中学到的公式或原理解物理题目,这种迁移是。 A.高路迁移                  B.低路迁移 C.态度迁移                  D.方法的迁移 6.相同要素说的提出者是。 A.官能心理学家B.桑代克 C.贾德                        D.苛勒 7.认为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相同要素只是迁移产生的条件,迁移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者的共同原理,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官能心理学家                B.桑代克 C.贾德                        D.苛勒 8.贾德根据“水下打靶”实验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A.相同要素说B.概括化理论 C.关系转换说                  D.形式训练说 9.苛勒用小鸡、猴子和三岁幼儿做实验,总结得出的迁移理论是。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转换说                  D.形式训练说 10.学习加法对学习乘法的迁移是。 A.横向迁移B.纵向迁移 C.一般迁移                    D.特殊迁移 11.强调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质量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伯尔                  D.安德森 12.定势对学习新知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迁移的角度看它是。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零迁移D.正迁移或负迁移 二、填空题 1.根据迁移的效果分,可把迁移分为和。 2.根据迁移的方向分,可把迁移分为和。 3.根据迁移的意识程度分,可把迁移分为和。 4.根据迁移的相似性程度,可把迁移分为和。 5.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质量对迁移产生重要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质量体现在三个变量上:即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和。 三、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 2.高路迁移 3.远迁移 4.逆向迁移 5.共同要素说 6.概括化理论 四、问答题 1.共同要素说与概括化理论优势与局限性? 2.如何理解认知结构的特点对迁移的影响? 3.产生式迁移理论与共同要素说有何异同? 4.建构主义迁移理论对现代教育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5.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 6.如何实现“为迁移而教”? 五、材料分析题 1.学习了舞蹈的人学花样滑冰比学田径的人要快;学习了短跑的人跳远成绩更好;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学摩托车很快。 试从迁移的角度加以分析原因。 2.下面是水的概念图。这个概念图有三个分支:水、生物、植物、动物组成一个分支,水、分子、运动组成一个分支,水、状态、固体、液体、气体、雪、冰、湖、蒸汽组成一个分支;水的概念图分成三个水平:生物、分子、状态一个水平;植物、动物、运动、固体、液体、气体一个水平;雪、冰、湖、蒸汽一个水平。水是生物所需要的,水是由分子组成的,水改变着状态等等。教学之初和复习阶段,教师利用概念图呈现教材中各个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和本质联系。在教学新内容时,教师利用概念图先呈现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然后把新知识纳入概念图中,让新知识与旧知识本质链接在一起。同时教师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制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应用概念图。 试分析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层次 被需要 组成改变 水平1 是一种决定可以是可以是可以是 是一种在(横向连接) 水平2  存在存在存在存在 比如例如 树狗水平3 比如 太湖 第八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 A.3.B.4.B.5.A.6.B.7.C.8.B.9.C.10.B.11.C.12.D。 二、填空题 1.正迁移;负迁移。2.顺向迁移;逆向迁移。3.高路迁移;低路迁移。 4.近迁移;远迁移。5.可辨别性;稳固性。 三、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学习中。 2.高路迁移:是指学习者将先前习得的抽象内容有意识地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3.远迁移:是指将所学得的知识经验或原理、方法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境不相似的情境中。 4.逆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它可以是正迁移,也可以是负迁移。 5.共同要素说:是桑代克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桑代克认为,迁移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在后面的学习情境中含有和以前学习情境中共同的要素。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6.概括化理论:是贾德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贾德认为,一种学习迁移到新情境的是概括,而不是共同要素。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四、问答题 1.答:共同要素说是桑代克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桑代克认为,实验中迁移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在后面的学习情境中含有和以前学习情境中共同的要素。他认为,不同学习情境之间的共同要素包括相同的内容、过程、事实、行动、态度、方法或者原理。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而贾德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概括化理论。贾德认为,一种学习迁移到新情境的是概括,而不是共同要素。概括是一种对关系的陈述或者理解,它也可以称为原理、规律或定律。贾德认为,在先前的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面的学习中去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后面的学习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相比之下,贾德的理论注重学习者对原理的掌握情况,更能说明迁移的实质。 2.答: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的因素”。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可以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提高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3.答:产生式迁移理论与共同要素说的相同点是都认为迁移的发生需要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相同的成分;不同点是产生式迁移理论是关注技能的迁移,两种学习之间所存在的相同成分是产生式,两种学习之间的产生式重叠量越大,迁移越大。而共同要素说所关注的更多的是知识的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的相同要素更多指的是相同的内容、过程、事实、行动、态度、方法或者原理等。 4.答: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建构主义的迁移观主要反映在情境性(situated)或情境化(contextualized)认知上。学习迁移,这种知识的重新建构同时涉及知识的意义与应用范围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知识的意义要通过知识的应用来理解。学习迁移是在新条件下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对知识的心理应用范围的扩充。因此,实质上,学习迁移就是新旧经验的整合,学习迁移的机制就等同于学习的机制。 借鉴意义:(1)教学中要重视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经验,并要求知识掌握达到相当的熟练程度。(2)注重创设学习的情境性。(3)注重在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生成联系,识别、抽象和匹配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在不同的情境中发现其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的共同特征并形成富有弹性的表征,这些都离不开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5.答:(1)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和能力;认知结构;心理准备状态。(2)客观因素,包括:学习材料的性质;教师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6.答:为促进学习迁移而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合理编排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根据认知结构的迁移观,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特征是影响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并利用教材的内在联系。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而教师利用概念图实现了让教材内容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2)合理处理教学程序。奥苏贝尔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认知组织的基本原则,这同样适合于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程序需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逐步引导教学。 (3)教授必要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促进有效学习的一些手段,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习的策略、方法,还要启发学生经常思考策略方法的作用,如何形成适合自己的策略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教师传授学生利用概念图作为学习策略,教给了学生有效的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五、材料分析题 1.答:这是动作技能的迁移。根据安德森(J.R.Anderson)等人提出的产生式迁移理论,个体在最初的学习任务中,通过学习形成一个产生式系统,后期在新的情境中也形成一个产生式系统,如果两个产生式系统有交叉重叠,即两个产生式系统共有一些产生式,则迁移就会发生,且重叠越多,迁移越大。材料中所说的学得快,是因为两者技能之间的产生式重叠量大。 2.答:教师利用概念图促进学习的迁移。为促进学习迁移而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合理编排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根据认知结构的迁移观,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特征是影响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并利用教材的内在联系。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而教师利用概念图实现了让教材内容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2)合理处理教学程序。奥苏贝尔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认知组织的基本原则,这同样适合于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程序需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逐步引导教学。 (3)教授必要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促进有效学习的一些手段,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习的策略、方法,还要启发学生经常思考策略方法的作用,如何形成适合自己的策略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教师传授学生利用概念图作为学习策略,教给了学生有效的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浙江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出版了一本《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A.冯特                    B.普莱尔 C.霍尔                    D.桑代克 2.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所探讨的核心是儿童。 A.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B.道德情感的发展 C.道德意志的发展              D.道德行为的发展 3.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 A.学习                      B.游戏 C.课外科技活动              D.上课 4.中学生人格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 A.自我意识高涨                B.理智特征明显 C.性格越来越稳定              D.气质越来越明显 5.布鲁纳提倡。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观察学习                    D.指导学习 6.学生对学习结果归因为“能力”,它是。 A. 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    B. 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 C. 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  D. 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 7.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视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的是。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复述策略 8.按照迁移的效果,学习迁移可以分类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C.近迁移与远迁移            D.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 9.运用“异性伙伴配对跳舞”为例解决“棋盘问题”是运用。 A.算法式                      B.启发式 C.类比法                      D.手段-目的分析法 10.教师给学生上新课,这是扮演。 A.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B.育人的角色 C.管理者的角色                D.父母代言人的角色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2.根据性向来分,荣格(C.G.Jung)将性格分为和。 3.阿特金森把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不同倾向:和。 4.根据是否可以用语言明确表述,可以将知识分为和。 5.问题的基本成分有三个:起始状态、和。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关键期 2.友谊 3.学习迁移 4.功能固着 5.程序性知识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如何成为会学习的学生。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2.如何实现“为迁移而教”? 六、材料题(12分) 下面是几个中学生在周记中流露出她们的内心苦闷。小丽同学写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了解我呢?我跟小朋友迷路时一样迷茫,我的心情糟透了,头疼得厉害......”小林同学写到:“这世界上还有谁了解我呢?从前那个活泼开朗的我哪儿去了?进了初中,我整个人都变了,变得忧郁、烦闷,什么事都埋在心里,不愿意与人交流,上课也听不进,成绩直线下降,唉,我该怎么办?”佳佳同学说:“我仿佛掉进了漆黑的无底洞,好深好深,与妈妈的距离愈来愈远,难过与失望使我一味继续的往下掉。”...... (1)针对小丽同学的情况,分析她的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如何引导她正确认识自我和调整自我?(2)针对小林的情况,分析她的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如何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3)针对佳佳的情况,如何帮助她处理好亲子关系?(4)三位同学问题的共同点是什么?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帮助她们走出困境? 浙江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卷(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朱熹这句话体现了思想。 A.启发诱导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循序渐进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是探讨个体的。 A.本我的发展                  B.自我的发展 C.人际关系的发展              D.思维的发展 3.在方位知觉发展中,小学生发展最慢的是。 A.上下知觉                    B.左右知觉 C.前后知觉                    D.深度知觉 4.理想、信念、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是。 A.小学高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到初中低年级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5.以下哪个内容不属于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律。 A.准备率    B.练习率 C.强化率    D.效果率 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生的求知欲属于。 A. 低层次的需要                    B. 基本需要 C. 成长的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7.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知道自己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写完一篇作文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 8.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属于典型的迁移现象的是。 A.举一反三   B.循序渐进 C.启发诱导   D.物以类聚 9.解决“河内塔”问题的主要策略。 A.算法式                      B.启发式 C.试误法                      D.手段-目的分析法 10.家长期望教师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以便孩子能够考上重点学校,而国家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公民。这往往会出现角色冲突。这种冲突是属于。 A.由不同的角色期待所引起的角色冲突 B.由于角色自身局限性而引起的角色冲突 C.教书育人者和父母代理人之间的冲突 D.角色间冲突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是岁,儿童音乐学校的关键期是岁前。 2.中学生包括初中生与高中生,其中初中生是处于11、12岁至14、15岁的期,高中生是处于14、15岁至17、18岁的。通常我们把中学生统称之为青少年。 3.罗杰斯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做到三点:、共情心和。 4.根据迁移的效果分,可把迁移分为和。 5.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专家型教师 2.先行组织者 3.学习动机 4.陈述性知识 5.问题解决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如何根据小学生观察的特点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2.比较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3.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如何指导中学生正确对待友谊和同伴交往? 2.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六、材料题(12分) 下面是水的概念图。 层次 被需要 组成改变 水平1 是一种决定可以是可以是可以是 是一种在(横向连接) 水平2  存在存在存在存在 比如例如 树狗水平3 比如 太湖 这个概念图有三个分支:水、生物、植物、动物组成一个分支,水、分子、运动组成一个分支,水、状态、固体、液体、气体、雪、冰、湖、蒸汽组成一个分支;水的概念图分成三个水平:生物、分子、状态一个水平;植物、动物、运动、固体、液体、气体一个水平;雪、冰、湖、蒸汽一个水平。水是生物所需要的,水是由分子组成的,水改变着状态等等。教学之初和复习阶段,教师利用概念图呈现教材中各个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和本质联系。在教学新内容时,教师利用概念图先呈现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然后把新知识纳入概念图中,让新知识与旧知识本质链接在一起。同时教师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制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应用概念图。 试根据迁移理论分析,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浙江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卷(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这句话体现了思想。 A.启发诱导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循序渐进 2.运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科尔伯格 3.在时间知觉发展中,小学生知觉最准确的是。 A.对一小时的知觉              B.对一天的知觉 C.对一星期的知觉              D.对一个月的知觉 4.下列哪一个最能表现出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征。 A.浪漫                        B.激情 C.两极性                      D.理智感增强 5.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动物只对特定的强化刺激产生唾液分泌条件作用,而对其它近似的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 A.消退    B.维持 C.分化    D.泛化 6.根据自我价值感理论,有些学生不愿意努力学习是因为。 A. 习得了无助感                B. 回避失败以维持自我价值 C. 害怕困难                    D. 自我效能感低 7.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 A.产生式    B.图式 C.命题    D.命题网络 8.前摄抑制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9.原先设置的三位数字的密码忘记了,密码箱打不开,通过排列组合,一个一个试,最终将密码箱打开了。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 A.算法式                      B.启发式 C.试误法                      D.手段-目的分析法 10.“关于教什么的知识”是。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科学知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者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李比特和怀特(Lippitt & White,1943)根据教师使用权威的程度将师生关系分为权威型、和三种形式。 3.海德把归因方式分为和。 4.概念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二是。 5.对问题的分类有多种划分标准,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程度,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和。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同化与顺应 2.自我意识 3.高路迁移 4.皮革马利翁效应 5.自我效能感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师和教学有何意义? 2.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3.阐述教学中心智技能的培养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差异心理进行因材施教? 2.根据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谈谈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六、材料题(12分) 在班杜拉所做的经典实验中,一开始成人为儿童示范对玩偶的攻击性行为,两个儿童观察后,模仿成人对玩偶的攻击行为,玩得很开心,于是习得了攻击行为。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根据这一实验研究,(1)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儿童不良行为习得的原因;(2)分析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3)分析班杜拉示范教学的技能价值;(4)简评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意义 浙江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卷(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发展心理学史上,首先将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在年龄上扩展到青少年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詹姆斯                      D.霍尔 2.强调语言和交往对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科尔伯格 3.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是。 A.无意注意占优势              B.有意注意占主导 C.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D.从有意注意逐渐过渡到有意后注意 4.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 A.创造性动机                  B.创造性思维 C.创造性想象                  D.创造性人格 5.当一个受过处分的学生持续表现出良好行为时,校方就撤消了对他的处分,这种做法属于。 A.消退    B.负强化 C.泛化    D.正强化 6.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 个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B. 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C. 个体的身心状态                  D. 个人的知识水平 7.下列代表概念的词是。 A.天安门    B.故宫 C.北京    D.首都 8.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对后来学习英语字母的影响是。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9.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种现象邓克尔将它称之为。 A.问题情境                    B.原型启发 C.定势                        D.功能固着 10.大部分教师很难做到在不丧失职业权威的前提下能够放下架子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容易产生角色冲突。这种冲突属于。 A.由不同的角色期待所引起的角色冲突 B.由于角色自身局限性而引起的角色冲突 C.学生的领导者、管理者与学生的顺应者之间的冲突 D.学生的权威和学生的朋友之间的冲突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和两种方式逐渐适应环境,与环境不断取得平衡,并逐渐习得新的图式,从而使心理不断得到发展。 2.注意的品质有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和。 3.奥苏伯尔把接受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罗杰斯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 4.根据迁移的方向分,可把迁移分为和。 5.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材处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行动研究 2.发现学习 3.自我实现的需要 4.程序性知识 5.定势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的意义。 2.评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3.产生式迁移理论与共同要素说有何异同?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如何根据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矫正不良的道德品质? 2.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有哪些?如何防止教师的角色冲突? 六、材料题(12分) 已知:D=5,并给定了这样的算式: 要求求出算式中字母代表的数字,所代表的数字代入以上算式,等式成立。 (1)从问题的类型来看,这是一道什么样的问题?(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运用什么样的策略?(3)影响这道题目解答的因素有哪些? 浙江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卷(五)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发展心理学史上,首先将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在年龄上扩展到人生全程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詹姆斯                      D.霍尔 2.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开始具备守恒的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从记忆的方法上看,小学儿童的记忆是。 A.以无意记忆为主              B.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 C.以机械记忆为主              D.以意义记忆为主 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是。 A.以动作思维为主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C.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          D.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5.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符合。 A.人本主义思想    B.建构主义思想 C.认知同化思想    D.行为主义思想 6.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人是。 A. 海德      B. 罗特 C. 韦纳                        D. 麦克莱兰德 7.利用网络关系图可以图解各种观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这种认知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认识策略 8.贾德根据“水下打靶”实验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转换说                  D.形式训练说 9.心理学家卢钦斯的“量水实验”是为了验证。 A.原型启发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守恒 10.“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科学知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到年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品德的心理结构通常被认为由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四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 3.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七种,还进一步把这七种需要分为两种水平,前四种需要称为;后三种称为。 4.规则学习有两种方式:和。 5.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问题表征、、评价结果四个阶段。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最近发展区 2.情绪智力 3.替代性强化 4.逆向迁移 5.教师的角色冲突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怎样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
本文档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题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1KB
软件:Word
页数:81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1-16
浏览量: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