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

《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

举报
开通vip

《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 中国典籍与文化 ZHONGGUODIANjlYUWENHUA N022008(总第65期) 《国晤臼团))的版本源流述略① 一高华平 摘要:《论语集解》应该是曹魏正始中期何晏为吏部尚书时主持完成的一部著作。现在可见《论语 集解》的最早的本子是敦煌文书中的卷子,宋监本则是传世文献中最古的版本。宋代流行的《论语集解》 一般都是注疏合一的本子,主要有岳珂刻《论语集解附音义》十卷、廖莹中世缲堂刻《论语集解义疏》十 卷(与皇侃义疏合刊)等。明毛晋汲古阁刻印的何晏等人的《论语集解》,是依据宋廖氏本影钞的。清人 乾...

《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
中国典籍与文化 ZHONGGUODIANjlYUWENHUA N022008(总第65期) 《国晤臼团))的版本源流述略① 一高华平 摘要:《论语集解》应该是曹魏正始中期何晏为吏部尚书时主持完成的一部著作。现在可见《论语 集解》的最早的本子是敦煌文书中的卷子,宋监本则是传世文献中最古的版本。宋代流行的《论语集解》 一般都是注疏合一的本子,主要有岳珂刻《论语集解附音义》十卷、廖莹中世缲堂刻《论语集解义疏》十 卷(与皇侃义疏合刊)等。明毛晋汲古阁刻印的何晏等人的《论语集解》,是依据宋廖氏本影钞的。清人 乾隆时期传入保存于日本的单疏本和义疏本,对于考察《论语集解》的古貌具有重要价值。阮元的《十三 经注疏》校勘本,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校勘本。 关键词:何晏《论语集解》版本 何晏(公元190一249年),字平叔,南阳人, 是东汉末年何皇后之兄何进的孙子。母尹氏, 后被曹操纳为夫人。何晏长于魏氏宫中,尚金 乡公主,曾任魏国的附马都尉、吏部尚书,又喜 好老、庄,是魏晋著名的玄学家。 何晏的著作,根据《三国志·魏书·曹爽 传》记载,有“《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 篇”。但据《隋书·经籍志》及其他补修史志,属 于何晏独著的有《官族传》十四卷、《魏晋谥议》 十三卷②、《老子道德论》二卷、《何晏集》十卷; 属于何晏与他人合撰的著作有《论语集解》十卷 (又作“二十卷”,说明详后)、《孝经注》一卷(与 魏常侍苏林、光禄大夫刘邵、孙氏等注)、《老子 杂论》一卷(与王弼等注)。 《论语集解》是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 经书的注释著作,不仅历代史志均有记载,而且 今本《十三经注疏》也采用此注。《论语集解》在 《隋书·经籍志》中称为“何晏集”,后代目录学 著作一般也题作“何晏集解”,只有《宋史·艺文 志》题作“何晏等集解”。而根据何晏自己所作 的《论语集解叙》中的署名:“光禄大夫关内侯臣 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领军安乡亭侯 臣曹羲、侍中臣苟颉、尚书附马都尉关内侯臣何 晏等上”,称《论语集解》一书为“何晏等集”,这 应该更符合历史事实。 “何晏等集”《论语集解》是在什么时候呢? 对此,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论语集解叙》 题何晏官爵为“尚书附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 则此书的完成当在何晏有了这些官爵之后。王 晓毅先生以为此书“约完成于正始中期”;理由 是“作为一部出自多人之手的官书,想必写作时 间不会太短,应该早于正始中期。”③王说基本 上是可从的,但“早于正始中期”的推断欠妥。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日:“(魏)明帝崩,齐 王(芳)即位,加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邑万二千 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南 作者简介:高华平,1962年生,湖北监利人,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 古典文献学和中国传统文化。 ①本文属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论语集解校释”的阶段性成果(批准编号:0250)。 ②案:《魏晋谥议》当为《魏谥议》之误。参见拙文:《何晏著述考》,《文献))2003年第4期。 ③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第1'Z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万方数据 文献天地● 阳何晏、邓飚、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 名,进趣于时⋯⋯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 心。’’“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 之于人。乃以晏、飚、谧为尚书,晏典选举⋯⋯” 裴松之注引《魏略》云: ⋯⋯晏尚主,又好色,故黄初时无所事 任。及明帝立,颇为冗官。至正始初,曲合 于曹爽,亦以才能,故爽用为散骑常侍,迁 侍中尚书。晏前以尚主,得赐为列侯,又其 母在内,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 顾影。晏为尚书,主选举,其宿之有旧者, 多被拔擢。 根据《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记载,齐王芳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即位,次年为正始 元年,开始进用何晏等人。约正始二年,何晏等 人当被任用为尚书,何晏开始“典选举”,故何氏 《论语集解叙》中以“尚书”署名。但“附马都尉 关内侯”之职爵的获得当在此前,因为他“尚主” 而得。《魏略》“晏前以尚主,得赐为列侯”之语, 可以为证。其开始“集解”《论语》的具体时间, 当在正始二年二月以后。《三国志·魏书·三 少帝纪》又云: (正始)二年春"-fl,帝初通《论语》,使 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 齐王芳“初通《论语》”,心中必定还存在很 多疑惑,年幼的曹芳让辅政的曹爽等人为之解 惑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曹爽乃曹真之子,武将 之后,经史之学殆非所长。因此,这个任务很自 然地就落在了受曹爽进用的何晏等人的头上 了。何晏“少以才秀知名”,正当其选。从这个 意义上讲,何晏主持“集解《论语》”的具体动机, 既是为了配合曹爽辅政,便于让年幼的曹芳学 习《论语》,也是为了显示何晏自己的才能。所 以,我推测,何晏开始“集解”《论语》的时间应该 在正始二年(公元242年)前后。再说,何晏此 时任尚书,“典选举”,集中孙邕、郑冲、曹羲、苟 颉等人来编集《论语集解》一书,也是完全可 能的。 《论语集解》开始编撰的时间约在正始二年 (242),那么,它又是在什么时间完成的呢?这 一点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我在前面说过,认为 “《论语集解》约完成于正始中期”,①这个结论 似值得商榷的。《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日:“(正始八年)秋七月,尚书何晏奏日:‘善为 国者必先治身,治身者慎其所习。所习正则其 身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所习不正则其身不 正’,‘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何晏这里谈 到“治其身者慎所习”和“其身正则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则虽令不从”,前者似源于《论语·阳 货》:“子日:‘性相近,习相远也’。”后者明显出 于《论语·子路》:“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何晏在嘉平元年之初(即 正始十年初,249)“高平陵事件”中,即与曹爽一 同被杀,并夷三族。而正始八年“秋七月”何晏 的上奏中还大量引用《论语》一书的内容,说明 《论语集解》成书当在此前不久。因当时何晏在 统稿的过程中对《论语》中的话语还记忆犹新, 故而引起了他对“为政”与“治身”关系的思考。 这样看来,所谓《论语集解》成书于正始中期的 可能性其实并不大。因为正始年号共九年,《论 语集解》若成书于正始七年末或正始八年上半 年,则它就应算是正始后期的著作了。《论语集 解》的主要特点是,以玄学(道家)解释儒学的思 想,及其儒玄一家、名教与自然统一的观点。”② 故如《论语·公冶长》:“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 可得而闻也已矣。”何晏注:“性者,人之所受以 生者也。天道者,元亨日新道也。深微,故不可 得而闻也。”同书《卫灵公》:“予(道)一以贯之。” 何晏注:“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 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都是综合儒 道的例子。 从政治上来看,何晏主持的《论语集解》,之 ①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第17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②李方录校:《敦煌论语集解校证·前言》,第2—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万方数据 中国典籍与文化 ZHONGGUODIANJlYUWENHUA N022008(总第65期) 所以会形成这种儒、道兼综,名教与自然统一的 特点,这也是当时社会司马氏与曹魏两种政治 势力的妥协所致。曹魏政权自曹操、曹丕开始, 都以“尚通脱”、不拘礼法著称。何晏长于魏氏 官省,后入曹爽集团,道家作风是明显的。司马 氏虽后来篡魏,但其始则谨于礼法,强调以孝治 天下。正始初年,齐王曹芳即位,司马懿和曹爽 共同辅政。但曹爽及其同党丁谧、何晏、邓肠等 人属青年后进,羽毛未丰;司马氏也尚未完全控 制朝中大权,故双方都需要暂时倚靠对方。《三 国志·魏书·曹爽传》云:“初,爽以宣王年德并 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又说:“宣王以爽魏之 肺腑,每推先之。”①于是,这便有了齐王芳“(正 始)--年春,帝初通《论语》,使太常以太牢祭孔 子于辟雍,以颜渊配。“(正始五年,)五月癸巳, 讲《尚书经》通⋯⋯”“(六年)十二月辛亥,诏司 徒王朗所作《易传》,令学者得以课试;’’“(七年) 冬十二月,讲《礼记经》⋯⋯”②等等。而《晋 书·宣帝纪》也就有了“(正始二年)秋七月⋯⋯ 帝(指司马懿——引者)勋德益盛,而谦恭愈 甚⋯⋯恒戒弟子日:‘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 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庶几可免 乎’?”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产生了《论语集解》 这类综合儒道的著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何晏主持的《论语集解》问世以后,对后世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两个方 面;一是后世社会上出现了众多仿效何晏等人 的《论语集解》的“集注”性质的著作。仅《隋 书·经籍志》著录的即有《集注论语》六卷(原 注:“晋八卷。晋太保卫璀注,梁有《论语补阙》 二卷,宋文帝补卫瑾阙,亡。")、《集解论语》十卷 (原注:“晋廷尉孙绰集解。梁有盈氏及孟鳌注 《论语》各十卷,亡。”)、《论语集义》八卷(原注: “晋尚书左兵郎崔豹集,梁十卷。”)等多种。二 是在后世多种“集注”本和注疏本中,何晏等人 的《论语集解》通过自然竞争胜出,最终得以独 占鳌头。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叙录》中说: ①《三国志·魏书·曹爽传》裴松之注。 ②《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 一6一 “(何晏)《集解》盛行于世,今(指唐代——引者) 以为主。”《隋书·经籍志》之《论语》“类序”日: “是后诸儒多为之注⋯⋯梁、陈之时,唯郑玄、何 晏立于国学,而郑氏甚微。”至隋朝,郑、何并行; 但到了唐代,却是陆德明所说的“何以为主”了。 此时的《论语集解》又与皇侃的《论语义疏》十卷 合并为“注疏本”——一般称之为“皇本”。到北 宋咸平年间(998--1003),邢晶著《论语疏》,又 与何晏等人的《论语集解》合刊,世称“邢本”;到 南宋时,“邢本”很快取代“皇本”《论语义疏》, “皇本”终于亡佚。清人编《十三经注疏》所用即 是“邢本”。“皇本”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从日本 传回中国。 现在所见的最早的《论语集解》的本子,是 敦煌卷子中的唐写本。这些《论语集解》的唐写 本都是单行本,共六十余件。近年,敦煌唐写本 经李方先生录校成《敦煌论语集解校证》一书, 已于1998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其次是 西夏时期陈详道刊刻了西夏文《论语集解》。这 个刻本现藏俄罗斯,上海古籍出版社于 1996.12—1998.12年间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 献》著录了这个本子。 宋、明时期的《论语集解》,据有人考察,最 早的是《郡斋读书志》著录的“何晏注《论语》十 卷99、《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论语集解》十 卷”、以及《崇文总目》中的“《论语》十卷,何晏集 解”。但这些著录中的《论语集解》虽如《郡斋读 书志》说有所谓“衢本”、“袁本”之分,但因原本 不存,已无得而言其详。宋真宗咸平四年 (1001),在由崔颐正、孙夷、崔僵俭等人雠校、刊 刻“二传”、“三礼”、《孝经》及《论语》、《尔雅》的 注疏时,即刊刻了何晏等人的《论语集解》。有 人说这就产生了宋监本。现存何晏集解《论语》 之宋监本,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全称《监本纂 置(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近代藏书家杨守 敬、袁克文有跋,李盛铎木犀轩、潘宗周宝礼堂 递藏,印人张元济所辑《涉园所见宋版书影》第 万方数据 文献天地● 一辑,《中国善本书目》有录。”① 现存《监本纂苦(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 为何晏等人的《论语集解》与陆德明《音义》合刊 本,后附“重言“重意”。原书不易见。近人杨 守敬认为该书不刊于北宋,而“刊于(朱熹)《集 注》既行之后也”。其与他本之异同,杨氏《跋》 文逐章逐句详加说明,读者可以自行覆核。就 《监本纂昌(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一书来看, 虽然此书亦属与《释文》、“重言”(说明注文中的 某语词在《论语》某篇中重复出现过)、“重意” (说明注文中某语意在《论语》某篇中重复出现 过)的合刊本,但却与一般的注疏本不同,实际 只是个《论语集解》的单刻本。从版本源头来 看,因此本大多与日本正平本《论语集解》及“皇 疏”合,而日本正平本《论语集解》“为六朝之遗, 并非唐初诸儒定本”,(详后)故此本应该属宋人 以日本正平本《论语集解》的同一祖本为基础, 而加以校雠、刊刻的。 宋代流行的《论语集解》,一般是注疏合刊 本。主要有岳珂刻《论语集解附音义》十卷、廖 莹中世绦堂刻《论语集解义疏》十卷(与皇侃义 疏合刊)等。明季毛晋汲古阁刻印的何晏等人 的《论语集解》,也是依据宋廖氏本影钞的。至 于近代辑成的《四部要籍注疏丛刊》本(除“正平 本”外)及《天禄琳琅丛书》本中的《论语集解》, 都是以宋廖氏本为祖本。清阮元在校刻《十三 经注疏》时所作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对 宋版与其后诸本的源流关系有很清楚的说明: ⋯⋯逮两宋,刻本浸多。有宋十行本 注疏者,即南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所 载建本附释音注疏也。其书刻于宋南渡之 后,由元入明,递有修补。至明正德中,其 板犹存。是以十行本为诸本最古之册。此 后有闽板,乃明嘉靖中,用十行本重刻者; 有明监板,乃明万历中用闽本重刻者;有汲 古阁毛氏板,乃明崇祯中用明监本重刻者。 辗转翻刻,讹谬百出。明监板已毁,今各省 书坊通行者,惟有汲古阁毛本。此本漫漶 不可识读,近人修补,更多讹舛。元家所藏 十行宋本,有“十一经”,虽无《仪礼》《尔 雅》,但有苏州北宋所刻之单疏板本,为贾 公彦、邢禺之原书。此二经更在十行本之 前⋯⋯ 因为“皇本’’‘‘其佚在南宋时矣”,②故阮元所谈 《论语》注疏的版本源流,实际只是“邢本”流传 的情况。以阮元的观点来看,现存的《论语集 解》的源头,应该是南宋建阳版“十行本”,这个 本子是与“邢呙疏”合在一起的。明代的“北监 本”、“闽本”和“毛本”,也都是此本的翻刻本。 阮元主持校刊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集 解》,也是以这个本子为底本的。“皇本”《论语 集解》在南宋亡佚之后,直到清初才由朝鲜传回 中国。③ 历代对《论语集解》的整理和研究成果很 多,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和北宋邢爵的《论语 注疏》,无疑是影响最大的两种。此二书之成就 《四库全书总目》已言之,读者可自行参阅。只 是此二书对《论语集解》的整理的重点仍在《论 语》之义理的解释方面,而不在其文献的校勘 上。在文献的整理方面成绩最大者,当推清人 阮元的《论语注疏校勘记》和刘宝楠的《论语正 义》等。此外,《四库全书》所收“浙江巡抚采进 本”《论语义疏》和“内府藏本”《论语注疏》,对 《论语集解》的整理也有一定的意义。阮元的 《论语注疏校勘记序》说,他校勘时所引据的本 子,包括《汉石经》十卷(洪适《隶释》所载石刻残 字)、《唐石经》十卷(唐开成时石刻本)、《宋石 经》(宋绍兴时石刻本)、《皇侃义疏》十卷(日本 宽延庚午根伯修逊志校刊)、“高丽本”(据海宁 ①周昌梅:《何晏论语集解版本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案:张元济《涉园所见宋版书影》 第一辑中所载宋监本《论语集解》,只有数页样本,而非全本。 ②《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四书类一》,《四库全书总目LIE:册,第29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案:现在所见最早的“皇本”当是乾隆年间由日本引进的,所谓朝鲜传入本,即“高丽本”,实为日本“正平 本”,清人已有考证。 万方数据 中国典籍与文化 ZHoNGGLtODIANJlYUWENHUA It022008(总第65期) 陈鳢《论语古训》本所引)、“十行本”(宋刻、元明 递有修补)、“闽本”二十卷(明嘉靖中闽中御史 李元阳校刊)、“北监本”(明神庙问北国子监所 刊)、“毛本”(明崇祯间汲古阁毛子晋校刊)。这 中间,除了他的“高丽本”采用的是陈鳇的《论语 古训》所引用的材料,因而没有弄清“高丽本”与 日本输入之《皇侃义疏》的关系之外,其他引据 的书目,基本涵盖了当时《论语集解》的所有 版本。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二十四卷,是综合了 包括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以及日本人山井鼎 《七经孟子考文》所引古本《论语》等多种成果的 产物。其对《论语集解》除照录原文外,又多有 增补和申述。因而,该著既是解说《论语》的义 理之书,实亦可视为对《论语集解》的整理与研 究成果。他对《论语集解》的基本处理方式是: “经文注文,从邢疏本。“至注文讹错处,多从皇 本及后人校改。其皇本所载注文,视邢本甚繁, 非关典要,悉从略焉。’’“注用《集解》者,所以存 汉魏人著录之旧。而郑君遗注,悉载疏内。至 引申经文,实事求是,不专一家。故于注义之备 者,则据注以释经;略者,则依经以补疏;其有违 失未可从者,则先疏经文,次及注义;若说义二 三,于义皆合,悉为录之,以正向来注疏家墨守 之失。”① 清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中收录了 “皇本”《论语义疏》十卷②和“邢疏本”《论语正 义》二十卷。前者用“浙江巡抚采进本”,后者用 “内府藏本”。“浙江巡抚采进本”《论语义疏》中 的《集解》部分,与日本“足利本”《论语义疏》中 之《集解》皆作十卷,内容亦同。试以《论语集 解·乡党第十》为例加以比较之。此篇与阮元 《集解》诸本不同者有三处,但这三处“浙江巡抚 采进本”与“足利本”并无不同。(1)《乡党第 十》“言唯谨尔”句下《义疏》中之《集解》作:“注: 郑玄日:‘便便,言辨貌。虽辨而谨敬也’。”日本 “足利本”《论语义疏》之《集解》作:“[注]郑玄 日:‘便便,言辨貌。虽辨而谨敬也’。’’(2)同卷 同篇“不撤薹食”句下《义疏》之《集解》作:“注: 孔安国日:‘撤,去也。齐禁薰物。薹辛而不薰, 故不去也。’"日本“足利本”《论语义疏》作: “[注]孔安国日:‘撤,去也。齐禁薰物。堇辛而 不薰,故不去也。’’’(3)同卷同篇“君赐必正席 +先尝之”句下《义疏》之《集解》:“注:孔安国日: ‘敬君惠也。既尝之乃以班赐也。"日本“足利 本”《论语义疏》之《集解》作:“[注]孔安国日: ‘敬君惠也。既尝之乃以班赐也。’" 由以上诸例可以看出,“四库本”《论语义 疏》中《集解》的内容,与“足利本”除了“注”字一 加“[]”,一未有“[]”之外,二者是完全相同 的。相反上述“四库本”《论语义疏》之《集解》的 文字,与阮元《十三经注疏》的底本(“十行本”) 及其“校勘本”所引诸本的文字却略有差异。如 第一例中《论语义疏》之《集解》的文字,诸本注 文中均无“注”字,孔安国日:均作“孔日”,其余 依此类推。“言辨貌”,诸本均作“言辨也”;“虽 辨而谨敬也”一句,诸本与“十行本”之“谨敬”二 字皆作“敬谨”不同,但诸本句末皆无“也”字。 在第二例中,《论语义疏》之《集解》的内容,与 “足利本”本之《集解》的差异,亦即其与《十三经 注疏》及“校勘记”所引诸本的差异。因为“足利 本”《论语义疏》之《集解》的文字,正与《十三经 注疏》及“校勘记”相同。在第三例中,《论语义 疏》之《集解》的“既尝之乃以班赐也”。在《十三 经注疏》中引《论语集解》作:“既尝之乃以班 赐。”无“之也’’二字。且据阮元“校勘记”:“闽 本、北监本、毛本,‘班’作‘颁’。”这说明,所谓 “浙江巡抚采进本”,应该就是日本足利学中藏 皇侃《论语义疏》的翻刻本,它不同于国内原有 的“邢疏本”系统的《论语集解》。卢文昭《皇侃 论语义疏序》曾讲到我国翻刻日本“足利”藏本 的经过,其言云: 宋成平时,日本僧裔然尝献郑康成所 注《孝经》,乃中国所亡失者,是时但藏于秘 府,外人莫得见。久而其书复亡。尝憾当 ①刘宝楠:《论语正义·凡例》,《论语正义》第1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②案:此据《丛书集成初编》采“知不足斋”本。 一8~ 万方数据 文献天地● 时在廷文学诸臣,曾莫为意,未能使之流传 世间。抑何其蔑视先代传注如土苴之致不 足贵而轻为弃绝之也!先是,周显德中,新 罗亦尝献《别叙孝经》,亦云即郑注,乃皆得 自外国,而旋失之,岂不惜哉!向见钱遵王 所记《论语》异文,云传自高丽,其本世亦罕 见。吾乡汪翼沧氏常往来瀛海间,得梁皇 侃《论语义疏》十卷于日本足利学中,其正 文与高丽本大略相同。彼国亦知中夏之失 传矣,其扶微举坠之意,恳恳欲大其传,而 不为一邦之私秘。此其所见诚卓而其意诚 公,夫孰得而小之也哉?新安鲍以文氏广 购异书,得之,喜甚,顾剞劂之费有不逮。 浙之大府闻有斯举也,慨然任之,且属鲍君 以校订之事。于是不外求而事已集。既而 大府以他事获谴死,名不彰。人日:“是鲍 子之功也。”以文日:“吾无其实,敢冒其名 乎?”谓文诏日:“是书梓成时,末为之序者, 人率未知其端末。夫是书入中国之首功, 则汪君也;使天下学者得以家置一编,则大 府之为之也。《春秋》褒毫毛之善,今国法 已伸,而此一编也,其功要不容没。子幸为 之序而并及之,使吾不尸其功,庶几不为朋 友之所讥责,吾始得安焉。”以文之命意如 此,用是据实书之⋯⋯ 卢氏此《序》写成于乾隆五十三年(1789)元 夕前一日,日本“足利本”《论语义疏》翻刻成书 亦当即在此时。《四库全书》之编修,始于乾隆 三十七年(1772),约十年间完成;但在直到乾隆 在位的后期,《四库全书》都不断地被补充和抽 换。《四库全书总目》称“皇上右文稽古,经籍道 昌,乃发其光于鲸波鲛室之中,藉海舶而登秘 阁。”则此“浙江巡抚采进本”,当即“足利本”的 抄本或刻本,由浙江巡府采进者欤? 需要说明的是,卢文昭氏上文中有所谓“向 见钱遵王所记《论语》异文,云传自高丽”。又 云:此本“其正文与高丽古本大略相同”。并不 是说钱遵王所记之“高丽本”,即为“高丽本”皇 侃《论语义疏》。因为据钱氏《读书敏求记》“何 晏《论语集解》十卷”条所记,所谓“高丽本”实为 “正平本”单行之《论语集解》。钱氏《读书敏求 记》云:“后得高丽钞本何晏《论语集解》⋯⋯是 此书乃邃海道萧公讳应宫监军朝鲜时所 得。⋯⋯末二行云:‘坍浦道韦占居士重新命工镂 梓,正平甲辰五月吉日谨志。’未知正平是朝鲜 何时年号,俟续考之。”①这是因不知“正平”年 号而误将此本称为“高丽本”的始末。近人杨守 敬《覆正平论语集解后序》对之有详细说明: 右正平刊本《论语集解》十卷,卷末跋 云:“墀浦道秸居士重新命工镂梓,正平甲 辰五月吉日谨志。”案:正平甲辰为日本后 村上天皇正平十九年,当元顺帝至正二十 四年也。据所云“重新镂梓”,则犹有原本 可知。验其格式字体,实出于古卷轴,绝不 与宋椠相涉⋯⋯彼邦学者指为六朝之遗, 并非唐初诸儒定本,其语信为不诬⋯⋯顾 前代市舶,罕载其流传中土者,唯钱遵王 《述古堂》一通,因得自朝鲜,遂误以为朝鲜 刊本。盖彼时未知正平为日本年号也。② 由此可知,清代从日本传来的《论语集解》 实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单行本《论语集解》,即 “正平本”;另一个为皇侃的《论语义疏》,是一个 注疏合刊的本子,以得于“足利学中”,故称“足 利本”。《四库全书》编修者以得自浙江,因称为 “浙江巡抚采进本”。但二者的渊源关系仍是很 清楚的。 《四库全书》所收《论语注疏》署名称为“内 府藏本”。此本《论语》分为二十卷,与诸“邢疏 本”同。其“注文”皆以“注”字始,随后“孔安国 日”、“郑玄日”、“王肃日”等,皆省称“孔日”、“郑 日”、“王日”等。以“注”字始,同于“四库本”《论 语义疏》;省称“孔日”、“王日”、“郑日”,则异于 “四库本”《论语义疏》,而同于《十三经注疏》及 ①覆正平本《论语集解》附录。《古逸丛书》上,第103—104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影印本。 ②同上注,第102页。 一9一 万方数据 中国典籍与文化 ZHoNGGUODIANJI YUWENHUA N022008(总第65期) 阮元“校勘记”所引诸本。我们不妨仍以上述 《论语》中《乡党第十》的几例来加以说明。“四 库本”《论语注疏》“便便言唯谨尔”句下之《集 解》日:“注:郑日:‘便便,辩也。虽辩而敬谨,。” 《十三经注疏》中之《集解》日:“郑日:‘便便,辩 也。虽辩而谨敬’’’。阮元《校勘记》曰:“闽本、 北监本、毛本‘谨敬’作‘敬谨’。”同卷同篇“四库 本”《论语注疏》“不撤堇食”句下《集解》:“注:孔 日:‘撤,去也。齐禁荤物,堇辛而不臭,故不 去。’’’《十三经注疏》之《集解》日:“孔日:‘撤,去 也。齐禁薰物。堇辛而不臭,故不去。’’’阮元 《校勘记》:“北监本、毛本‘薰’作‘荤’。《疏》同。 《释文》出‘煮’字,云:‘本或作荤,同本今作薰。’ 按:‘荤’古作‘薰’,或作‘煮’。”同卷同篇“四库 本”《论语注疏》“吾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句下《集 解》:“注:孔日:‘敬君惠也。既尝之,乃以颁 赐。’’’《十三经注疏》之《集解》日:“孔日:‘敬君 惠也。既尝之,乃以班赐。”’阮元《校勘记》日: “闽本、北监本、毛本‘班’作‘颁’。按:‘颁’,假 借字。”由此看来,“四库本”《论语注疏》采用的 虽称为“内府藏本”,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当时通 行的“邢疏本”而已,其价值甚至还不如阮元校 刻的《十三经注疏》本。 近代以来,各种翻刻的《论语集解》(包括附 见于《论语义疏》和《论语注疏》中的《集解》)的 确也不少,对《论语》进行注解、整理和研究的著 作也很多,但有意识地从事《论语集解》整理和 研究者却很少。据笔者所知,此类著作只有日 本篁墩吉的《论语集解考异》(宽政三年四月聚 珍版)和我国学者李方近年出版的《敦煌论语集 解校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两种。因 此,目前对《论语集解》的文献学整理和研究是 十分必要的。 万方数据 《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 作者: 高华平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刊名: 中国典籍与文化 英文刊名: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 年,卷(期): 2008,""(2)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14条) 1.何晏著述考[期刊论文]-文献 2003(04) 2.王晓毅 中国文化的清流 1991 3.王晓毅 中国文化的清流 1991 4.李方 敦煌论语集解校证·前言 1998 5.裴松之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6.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 7.周昌梅 何晏论语集解版本考辨[期刊论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03) 8.张元济 涉园所见宋版书影 9.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四书类一 1965 10.案:现在所见最早的"皇本"当是乾隆年间由日本引进的,所谓朝鲜传人本,即"高丽本",实为日本"正平本",清人已 有考证 11.刘宝楠 论语正义·凡例 1986 12.丛书集成初编 13.覆正平 《论语集解》附录 1997 14.同上注,第102页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闫春新.Yan Chun-xin 《论语集解》何晏注初探 -齐鲁学刊2010,""(2) 在何晏<论语集解>中,何晏自己所加<论语>注文极具汉魏注经的两面性,充分显示了何晏<论语>注由两汉经学<论语>向魏晋玄学<论语>的过渡性特色 :从注经风格上其基本属于汉注系统,但不乏重义解的魏晋新学风:何晏既承袭了汉儒注经的重字词训诂、稍讲阴阳五行,又决不征引谶纬;更是在其少部分 注文中偏重义解,不过其大多数的义理发挥又不离字词训诂;从汉晋间论语学的前后走向看,何晏<论语>注透露了一些玄学信息,将一些儒学观念初步玄学 化,更规定了以后魏晋<论语>注经的主要发展方向;若具体到其<论语>注与魏晋<易>、<老>、<庄>的关系,何晏则较为系统、全面地以三玄之学注解了<论 语>,并有意使其玄学化. 2.学位论文 黄帅 何晏《论语集解》训诂研究 2005 何晏《论语集解》是我国第一部“集解”体训释专著,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早的一部《论语》训释专书。该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它作一个全面 分析:(1)《论语集解》的主要内容;(2)《论语集解》的训释方法;(3)《论语集解》思想与训释方面的特点;(4)《论语集解》的成就及影响;(5)《论语集 解》的不足之处。 3.期刊论文 唐明贵 何晏《论语集解》探微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论语集解》是目前全帙具存之最古《论语》注本,也是"十三经"中的第一个集注本.它虽成于众人之手,但何晏在其中起着决断作用.它不仅创立了 集解体,保存了大量的古注,而且"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增加了许多词丰义富的新解释;其序文不仅探讨了《论语》的撰集者、内容、版本和传授情况,而 且历数了《论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其注释中少有玄虚之语,后人以此来攻击何晏等人是不正确的.它在《论语》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4.学位论文 张长胜 《论语集解》研究 2006 《论语》成书以后,随之出现了很多注解《论语》的本子,其中《论语集解》在早期“《论语》学”的发展中居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拨开围绕 在它身上的学术迷雾,对于我们了解“《论语》学”在汉、魏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当时的学术思潮演变至关重要。 由于“浮华之风”的兴起危及了曹魏统治者以名教治天下的统治策略,重新注释以《论语》、《孝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就成了他们推行名教的一 个重要举措。从思想背景、学术影响、政治地位以及与司马氏、曹氏两大政治集团的关系来看,何晏无疑是主编《论语集解》最为合适的人选。以何晏 为代表的五位编者,在采收汉魏《论语》古注的时候,采取了更为信任经典的态度,但其中所收《古论》孔注却遭到了后来学术界的怀疑和非议。从《 古论》传流和文本考证来看,《古论》孔注其正文是可靠的,但署名孔安国的注解却为后人所托。到了东汉,古文经学兴起,马融对《古论语》重新进 行了注释,这也间接影响了郑玄。从对《论语郑氏注》残卷的文本分析来看,王国维关于郑玄注“字句全从古”的论断是错误的。《鲁论语》方面,《 论语集解》收东汉包咸注仅次于孔安国注,署名周氏的注解却仅有十几条。再通过对周氏注的文本进行分析,可以认为,《论语集解》中所收周氏注为 魏人周生烈之注,而并没有采东汉初的周氏之注。《论语集解》于王肃、陈群、周生烈三家当时魏人之注总共才收几十条,而其中王肃最多,在反映了 政治对学术影响的同时,也反映了王肃之注确有其优异之处。 《论语集解》撰成以后,被一些人当成何晏的玄学著作。但在仔细分析书中所谓的玄虚之语后,可以发现,何晏在其中所灌注的思想主要受到了《 周易》的影响,体现了一种对先秦儒学回归的倾向。《论语集解》最初流传很广,但在宋以后,逐渐式微,日本正平本《论语集解》的回归给我们的研 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论语集解》所开创的“集解体”对后世产生了很大一向,而其中存留的汉魏《论语》古注对我们研究“《论语》学”的发展 更是提供了宝贵资料。 5.期刊论文 周昌梅.ZHOU Chang-mei 何晏《论语集解》版本考辨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1) 何晏等人所撰<论语集解>,自成书后一直流传不废,本文对其版本源流作了大致考察,勾勒出了它在我国唐代、宋明时期、清代以来三个阶段的递藏情 况,并对其在日本国的情况作了考辨,文章还考察了<论语集解>的版本存佚,介绍了现存的重要版本. 6.期刊论文 黄帅.康尚文 何晏《论语集解》的成就及影响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6) <论语集解>是我国训诂史上第一部集解体训释专著,它打破了两汉学界的师法门户之限,杂糅古今经学,吸收了汉魏以来八家学者的优秀成果,援道入 儒,训释简洁精当,不但本身成果卓著,跻身于<十三经注疏>之列,亦能破除两汉注经的烦琐和阴阳五行之说,给经学注入一股清新简洁之风,也导致了魏晋 经学"儒道兼综"思想格局的形成和经学的玄学化,可谓影响深远. 7.期刊论文 罗小如 朱熹《论语集注》与何晏《论语集解》之比较 -龙岩师专学报2004,22(5) 朱熹训诂学是宋学代表,其训诂特点明显区别于汉学,有人认为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学就是理学,而给以"空疏"、"义理"的特点.本文通过<论语>朱注和 何注的比较,说明朱熹训诂学是把传统和时代相结合的训诂学. 8.学位论文 王亦旻 《论语集解》研究 2006 本文对《论语》的研究意义重大,它是现存最早一部保存完整的《论语》注释著作,也是第一次尝试用“集解”的形式来注释古代经书。其注释在 内容和形式上,对后世的《论语》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集解》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及前人的一些不准确的观点,影响了对这部注的评 价和利用。本文借助近代以来敦煌、吐鲁番发现的唐人写本《论语郑玄注》残卷,与传世的《论语集解》进行比较研究,纠正了传统经学研究中关于汉 代《论语》注释的一些错误结论,澄清了后人对汉儒所注《论语》的一些争论和模糊认识。 9.期刊论文 秦跃宇.龙延.QIN Yue-yu.LONG Yan 何晏玄儒兼治思想发微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8(2) 正始清谈领袖何晏会通儒道建立起比较成熟形态的本体哲学,但是深入到"以无为本"的抽象思辨未能完全熔接传统儒家.《论语集解》致力经学玄化 开创了学术新局面,然比之王弼则基本仍是汉儒正统立场的延续.史书记载何晏玄学政治观指导下的正始改制言行多有牴牾,矛盾背后正是时代命题"名教 "与"自然"之争.何晏遵循儒术的的政治实践体现出儒术与道体分立的鸿沟,进而探讨圣人情性表现为玄学理想人格构建的缺失. 10.期刊论文 杨鉴生.YANG Jian-sheng 何晏丛考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3) 考证何晏身世之谜、生年、担任吏部尚书年份、<论语集解>与<景福殿赋>著作年代等重要生平事件,可以弥补这位魏晋玄学创始人诸多生平事迹的空 白点.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djywh200802001.aspx 授权使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dbsdt),授权号:35929ba0-4fc6-4126-8882-9e2501791a7e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5日
本文档为【《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616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1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1-01
浏览量: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