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社会学论文法社会学论文:他们为什么是_捣蛋_学生_对三名_捣蛋_学生的教育社会学解读

教育社会学论文法社会学论文:他们为什么是_捣蛋_学生_对三名_捣蛋_学生的教育社会学解读

举报
开通vip

教育社会学论文法社会学论文:他们为什么是_捣蛋_学生_对三名_捣蛋_学生的教育社会学解读 他们为什么是“捣蛋”学生? ———对三名“捣蛋”学生的教育社会学解读 ■胡春光 教育学术月刊 2010.9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摘 要:通过对教育现场中三名“捣蛋”学生的访谈和观察,文章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在三个方面解读了他们 的捣蛋行为:成为“罪魁祸首”的嫌疑犯、强化教师心中的刻板印象、抗拒权威中心的心理满足。 “好学生”的定义使这 些捣蛋学生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我们该如何正确认知和对待他们,如何让这类学生和教师彼此更容易沟通、亲 近,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全面发...

教育社会学论文法社会学论文:他们为什么是_捣蛋_学生_对三名_捣蛋_学生的教育社会学解读
他们为什么是“捣蛋”学生? ———对三名“捣蛋”学生的教育社会学解读 ■胡春光 教育学术月刊 2010.9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摘 要:通过对教育现场中三名“捣蛋”学生的访谈和观察,文章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在三个方面解读了他们 的捣蛋行为:成为“罪魁祸首”的嫌疑犯、强化教师心中的刻板印象、抗拒权威中心的心理满足。 “好学生”的定义使这 些捣蛋学生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我们该如何正确认知和对待他们,如何让这类学生和教师彼此更容易沟通、亲 近,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教育者需要多加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捣蛋学生;刻板印象;抗拒权威 作者简介:胡春光,男,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 ,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重庆 401331)。 一 在某小学,六年级(4)班的学生没有时常参加学校 各项比赛获奖的荣誉记录,也没有优异突出的学业表现, 但是这个班级却在学校 “赫赫有名”,“在学校的教务会 议、教师例会等会议中,这个班级总是学校教师讨论的重 点对象。 ”这个班级之所以声名如此显赫,原因是班上有 三名顽皮的“捣蛋鬼”,这三个“刺头学生”就是本文中的 小史、小明和小桑。 只要班级里有违纪事情发生,三人几 乎都脱离不了干系。 “破坏公物是他们下课时的乐趣所 在,平时翘课游荡校园充当巡视人员也是司空见惯,经常 上演的师生冲突让任课教师抱怨连连。总之,他们是令人 头痛至极的学生。 ” 三人的班主任这样向研究者介绍他 们。 1.破坏公物,引以为荣 下课时间是小史、小明和小桑四处游荡玩乐的大好 时机, 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尤其是校园中的许多隐秘死 角, 更是他们常出没的地方, 例如厕所不仅可以躲着抽 烟,也是他们制造恶作剧的绝佳场所。 小史:之前还有的事情,那就很大了。 就是我和小明 两个把快要坏掉的挡板门给拆下来, 砸到厕所的另一个 便池里面。 小桑:然后,学校教务处就查到他们两个,当时我只 是在旁边看,也被叫去了,倒霉得很,还被那个可恶的老 师敲了一下脑壳。 (说着还做了一个敲脑壳的动作。 ) 小史:我们起先是丢垃圾,可是发现里面没有反应, 心里想,“奇怪,怎么里面没有人啊! ”然后就把门板砸进 去了。 (似乎很得意地说着往事。 ) 他们觉得这样的行为十分有趣,总是想方设法制造 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在他们眼中,学校是一个几乎密不 透风、处处设限的空间,“除了监狱(劳改农场)之类的管 制组织与部队之类的军事组织之外, 没有哪一种社会组 织中的强迫命令与训斥行为更甚于学校中的教师对学生 的同类行为”。 [1]所以,他们便常觉得“学校真的很烦,老师 管的实在太多了,如地狱般折磨人啊”! 各种规范与限制 让小史他们觉得学校生活相当单调、机械、无趣,必须时 时谨遵老师的要求与学校的规章, 学校生活因而显得无 聊乏味,下课时间肆无忌惮地作怪恶搞,就是希望在沉闷 无趣的学校生活中寻求刺激,排解空虚。 2.逾越规范,不满权威 学校组织形式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规范性的根源:把 “规定年龄”或“规定身份”的人强行约束在“规定空间” 内,按“规定要求”进行“规定活动”。 因此,教育在本质上 作为一种权威性的活动, 教师角色代表的就是一种权威 性文化, 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对学生进行的几乎是全方 位的“社会监督”与“社会评价”,他们都会自觉地或不自 觉地、 诱导性地或强制性地使学生承认或接受自己的文 化权威。很多学生为得到教师的赞美和欣赏,会对教师言 听计从,达成教师的期待,取悦教师的心理,迎合教师的 口味。 然而,教师代表的权威对小史等人来说,常被认为 是一种无理排斥的对待,因而激起他们挑战权威的行为。 小史向研究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上音乐课,班上有人说话,其实那次真的不是 27 教育学术月刊 2010.9 我在故意捣乱,而是其他同学在小声说话,结果老师从钢 琴座位上站起来,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我说:是不是你又在 捣蛋,不想上课,你给我滚出去! 结果我站在外面可以更 潇洒地看班级里的“风景”。怎么在她眼里,什么坏事都和 我有关系,处处刁难,做什么都是错的。 后来,凡是她的 课,我就故意迟到,或坐在后面故意聊天,我就是要气她。 小史在教师心中“捣蛋学生”的刻板印象,往往转变 为某种形式的“认可概念”。 此种僵硬与固定化的内在价 值观与态度,使得教师不会进行深层意义的思索,因而师 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形式化与表面化的特征。 恰如布 迪厄(P.Bourdieu)所说:“为什么他们能在无人思考更多 的条件下达到思考? 我以为答案是,他们仅依凭‘被认可 的概念’来思考。‘被认可的概念’是那些经由所有的人共 同约定、共同认可的概念。 当他们传送出一个‘被认可的 概念’时,事情就像已经做过了,问题已经被解决了。沟通 的传递是固定化的, 因此, 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根本不存 在,或许它只存在于表面。 ”[2]在此情况下,教师对这些捣 蛋学生总有相当多的负面评价,诸如侵犯性、粗暴、低俗、 喧哗与自我堕落等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反过来又加深了 教师心中的“被认可概念”。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师生 彼此间的冲突自然就产生了。 从小史的言语中看出, 教师的隔离惩罚并没有效 果。这种教师算计好的清场惩罚,在学生的抗拒中演变成 一种对教师的反清场。 也就是说,被责令隔离于群体、自 我反省的学生, 在不理会教师清场的同时或者产生更多 的抗拒行为,这恰恰是将教师晾在了悬置的清场中。小史 的“漠然”抗拒反而使其成为某种胜利者,教师的警示、期 待就这样被搁置起来。 捣蛋学生发展出类似于“反清场” 的行动策略,以回避学校的强制性控制,达到挑战学校与 教师权威的目的, 并且能获得维持与发展 “自我概念”、 “自我认同”与“自我控制”的效果。 3.师生对立引发冲突 师生冲突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交战”或“碰撞”,是 教师与学生之间因认知相异、 意见不合或是感情不睦而 引起的争执情形。 师生冲突的形式有隐含的, 也有外显 的,隐含的冲突较为内敛、消极,只是不愉快的感受及态 度上的不愿合作;外显的冲突则会制造僵硬紧张的气氛, 甚至言词的不逊及肢体的对抗。 由于小史等人对教师权 威的抗拒及对规范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漠视, 导致师生冲突的场景经 常上演。 “今天小明又和美术老师干上了! ”小桑兴致勃勃地 提到小明今天的 “英勇表现”。 “还不是小史和小桑给害 的。 他们拿走了我的手机,两个人在那儿抢来抢去,结果 上课被美术老师发现了。老师就问是谁的手机,因为学校 规定是不能带手机的,尤其是上课时不能用。我就告诉老 师说那是我的手机,是他们俩抢走的,结果老师也不听我 解释,就很生气说要交给‘小青蛙’(班主任的绰号)处理。 问题是我又没怎样,上课也没用,也不是我在玩,干吗倒 霉的是我。 很不爽的,就和他冲起来喽。 ”对这场池鱼之 殃,小明显得忿忿不平。 即使他带手机到学校有错在先, 老师也不该拿他开刀, 让他非常不以为然, 他生气地说 道:“我跟他说,我又没在玩,干吗针对我,只会找我的麻 烦,唉!”小明继续说道,“后来他就骂我,说我狗改不了吃 屎的本性,然后就叫我站在教室外面。 每次都站外面,我 都习惯啦! ”小明对师生冲突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都习惯啦! ”从小明的言谈中可以体会出,他对 这种师生冲突后的惩罚控制状态已经“麻木”。 其实在学 生的各种抗拒策略中, 最消极的一种方式就是 “麻木”。 “麻木”表面上看是被动接受的受控状态,很难与抗拒联 系起来。 但实际上“麻木”有时也是一种“聪明”的抗拒策 略。我们知道,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麻木,均可对人 本身构成一种保护,否则就不会有医学上麻醉术的发明。 所以,严刑峻法制造的首先不是对惩罚的恐惧,而是对疼 痛的恐惧。如果人能够对疼痛感到麻木,那么严刑峻法的 威慑作用也就无从实现。 同样,人也畏惧精神上的疼痛, 而麻木可以消除疼痛的感觉,从而避免疼痛对人的伤害。 所以弱者在受到惩罚而遭受痛苦的时候, 麻木就是一种 必要的保护措施,而这也意味着教师的惩罚效果失效。小 明最终还是无奈地被赶出教室,教师的强势权力“在与弱 者的对抗中独占上风,使后者屈尊于它的意志,但是这些 被征服者虽然暂时屈从了强力统治,却没有认同统治,因 此,这种状态肯定不会带来一种安宁祥和的气氛”。 [3] 二 对“捣蛋”学生的教育社会学解读可以从以下三个 方面进行: 1.成为“罪魁祸首”的嫌疑犯 由于教师是执行学校强制性支配权力的“代理者”, 而抗拒教师的支配与权威成为他们这类“捣蛋”学生维持 “自我认同”的主要途径。 小史等人的抗拒行为表现与威 利斯(P.Willis)在《学习成为劳工》中的研究如出一辙 [4], 这群捣蛋学生反对学校权威,以奇装异服、逃学翘课、违 反校规等表示对于学校制度的不认可, 并通过这种抗拒 行为显示出他们与顺从学校“乖乖牌”学生的差异。“调皮 捣蛋”和“成绩很差”是划等号的,小史说:“我总是坐在教 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那里是差生的‘专座’,其实我还不 乐意和成绩好的同学一起坐呢。”从小史的语气中我们能 够感受到一个“差生”发出的强烈抗拒情绪。 在强调以学 习成绩竞争和听话规范表现为主的学校组织里, 实际上 充满着对失败者的公然歧视。学生群体中有其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成绩不好”这样一个由学习的接受能力、学习的努力程 度、考试的适应能力不同而导致的客观差异,变成了“差 生标签”被贴在小史他们身上。 而后,社会大众对其“捣 蛋”、“差生”标签的印象将超过原有身份和角色,他们最 终被众人宣布从合法的社会中剔除, 只能承受别人的负 面批评、控制监视及警惕怀疑,人际关系也会因此遭受极 大挫折,只能永远成为“罪魁祸首”的嫌疑犯。 学校产生的“对心智的训诫”是依据一系列同源性 的对立范畴(聪明/愚笨、优秀/拙劣、独创/普通、高等/低 28 级)进行的,这些对立范畴同样型塑了学生所拥有的自我 形象以及学术抱负和职业抱负的等级制, 而且对立范畴 以系统的方式维持了他们的文化性情,用布迪厄的话说, “由某种特定环境(如阶层生存的文化环境)所构成的结 构,会形成生存心态,意即心理结构,它是永久、可转换的 禀性系统,是已结构的结构,具有进行结构的结构功能, 是日常生活实际行为的衍生原则。”[5]因而,处于相同场域 中的群体成员会分享特定形态的“禀性系统”,它反映出 共同社会文化条件下的团体性认知架构。 被视为破坏嫌 疑犯的“捣蛋学生”很容易因为这套禀性系统而分类认同 他们的角色形象,最终自暴自弃下去成为真的破坏分子。 2.强化教师心中的刻板印象 教师所认定的好学生往往具备如下特质: 聪明、智 商高、学习好;听话、规矩、守秩序;身体好、外貌好,总之 就是“三好”,样样好。此种期望进而形成僵硬与主观性的 评价标准, 并用它来看待不同差异学生的学业与行为表 现:“好学生是用功的、服从的与柔顺的,捣蛋学生绝大部 分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相对缺乏秩序与服从的训练,在 智力成就上缺乏兴趣, 在家中他们缺乏增强以顺从学校 的要求。”[6]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以既有的刻板评价标准对 学生进行筛选,排斥所谓捣蛋学生的语言风格、行为习惯 与思维模式, 进而在学校场域中产生结构化的 “筛选机 制”,而非顾及学生既有条件的差异性。 此种现象就如同 伯恩斯坦(B.Bernstein)所指出的,教师价值体系将形成隐 藏性的社会控制与规训,“若师生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强 的架构关系(即师生间的社会关系疆界维持程度),则代 表一种限制性的社会控制方式;反之,若架构强度减弱, 则代表的社会控制意义就有所转变。”[7]因此,教师所持有 的教育价值观念将形成排他性的“社会控制”,此种“筛选 机制”会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成效的差异性。 在心理层面, 教师往往认可课本知识的权威地位, 并自认为是知识与真理的传播者。 此种主观性心理也使 教师产生错误的认知, 即学习成功与否仅代表学习者能 力与努力的高低, 而未能觉察到知识权威在教学过程中 所传播的权力支配性。从学习的角度看,如果将课程视为 知识权威,那么课程将是无可置疑的。 于是,学习的范围 受到限制,没有质疑知识的可能。 学生要想成功,就得依 照老师讲授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进入该知识领域的形式当中,并用该 领域认可的方式表达或沟通。 教师对学生学习失败原因 的解释,不是教学不良、课程设置、知识选择,而是学生进 学校前在社会和心理方面就有缺陷或者学生学习不用 功。 当学习者发现现实世界和学校安排的学科世界之间 有落差而予以抗拒时,他们就被视为低能力和愚笨的。此 种主观与刻板印象进而使教师倾向于成绩优秀的学生, 而非致力于如何改善成绩差的捣蛋学生, 这样学生之间 的差别就被制造出来了。 3.抗拒权威中心的心理满足 捣蛋学生即使被强制性要求呆在教室中,他们也并 非就完全认同教师灌输的价值观, 他们展现出来的顺从 只是被强制性权力与惩罚所禁止的产物。 对捣蛋学生而 言,学校是一个压迫性、强制性的场域,而非学习有用知 识的机构。 再者,顺从行为的产生乃是基于权力,而不是 信念与价值观。 因此,权力产生禁止的“规训”作用,其包 含的意义是“规训”学生行为必须持续维持“权力”与“惩 罚”,否则反学校行为将可能随时浮现:“当他们感受到权 力在压迫他们时,这些学生将会服从权力与惩罚。换句话 说,如果他们感受到他们做一件事而不会被逮到时,他们 将会做,而不是理会过去因为相同违反被惩罚的经验。”[8] 捣蛋学生深知他们很难由学业表现带来个人成就、 心理 满足与自我尊严,因而他们展现出一种“抗拒文化”,也称 之为“反文化”。 “在意识形态层面上,一种反文化是一套 信仰和价值,它们全盘排斥一个社会的主导文化,并确定 一种宗派性的选择。在行为层面上,一种反文化是这样一 群人,他们因为接受了上述信仰和价值,行为举止根本与 众不同,以致他们都倾向于独立出这个社会。”[9]这种反文 化产生两种作用:其一是试图维持、强化自我认同的存在 空间,同时彰显自己在同辈群体价值体系中的独特性;其 二是在“抗拒”被支配甚至颠覆“权威”的过程中,包容一 定程度的快乐, 此种效果进而成为这类学生能忍受被迫 学习, 以及长期苦闷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因为他们享 受嘲弄教师,所以他们期待在学校制造乐趣。 ”[10]上述挑 战甚至颠覆教师权威行为能使捣蛋学生自认达到否定被 他人支配的心理, 同时嘲弄与挑战教师权威的抗拒行为 产生相当程度的乐趣, 此种乐趣心理与上述的心理满足 使这些学生持续进行这些抗拒行为。 通过现场观察发现,捣蛋学生的抗拒行为并非是个 别人的产物,而是一种小团体互动的结果,他们企图通过 非正式团体的基础,自主控制学校情境(发布自己的时间 表、控制自己的例行公事、追求自己的生活空间等),借助 恶作剧或游戏嬉闹来制造一些欢乐, 不断滋事以寻求刺 激,逼迫老师生气,获取更多乐趣。 这些捣蛋学生在教师 和别人眼中属于“疯癫”的另类,正如福柯曾在《疯狂与文 明》中指出的:疯癫在任何社会中皆被视为一种“异己” 的、“他者”的行为,疯子被送入精神病医院,但医院的设 立不是基于治疗(针对偏差者)而是出于对治安(着眼于 正常的大多数) 的考虑, 正如监狱的设立不是基于司法 (公正性)而是出于对于规训(控制性)的考虑一般。 福柯 接橥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化标定, 但他却 用医疗这一理性的论述将其排斥为“异者”,最根本的原因 在于疯狂属于非理性的他乡, 在这个由理性主宰的社会 中,他们置神圣的伦理于度外,其旨趣是对规则与秩序的 强调,或者是强化了既有的结构。少数对于多数的“差异” 导致对少数的排斥及禁闭, 多数借助理性的话语对个别 的“他者”实施惩罚和排斥。在以往的专制社会中,剥夺其 身体的在场(囚禁);在今天相对开放的社会中,剥夺其心 理的在场感(你是另类,你不属于我们正常中的一员)。在 疏离的视线中,个体永远如同被监视般不能自如生活。 [11] “好学生”的定义使小史他们在教育现场中被贴上“坏学 他们为什么是“捣蛋”学生 29 教育学术月刊 2010.9 [4][15](美)弗林斯.舍勒的心灵[M].张志平译.上海 :三联书店, 2006:145,165. [7]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89-90. [9][13](奥)舍克.嫉妒论[M].王祖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1988:70,151. [10](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141. [11](美)罗洛·梅.爱与意志[M].冯川译.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 司,1998:24. [12]张志平 .情感的本质与意义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6:136. [14](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206. 责任编辑:武 杰 Students’ Resentment and Its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on It Liu De-lin (College of Educatio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 Students’ resentment is a kind of resentful emotion that appears when they are hurt or frustrated in school. Because of their own incompetence, students give no utterance to that emotion. Students’ resentment involves both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The social dimension is the resentment’s external condition, while its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refers to student’s incompetent character. Students’ resentment appears und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Resentment is a kind of negative emotion for students’ morality, which means it may distort students’ personality, result in their mediocre morality, and result in their subversiv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Those negative significances require necessary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The intervention must be carried on from two directions: Firstly, preven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let the resentment be eliminated in its embryonic form. Secondly,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intervene students who have already been caught resentful. Key words: Students’ Resentment; Hurt or Frustration; Bear; Incompetence; Mor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上接第 7页) Why They are Mischievous Students? ———Interpretation on Three Mischievous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Hu Chun-guang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Colleg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interpret three mischievous students’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by interviewing and observing them.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y become the suspects who cause a lot of trouble, strengthen their stereotyped impression in teachers and satisfy themselves psychologically by resisting the authority. The definition of “Good Students” makes those mischievous students be labeled “Bad Students”. Educators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into consideration: how to properly understand and treat them, how to make those students communicate with teachers more easily so as to make them have the chance to get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school. Key words: Mischievous Students; Stereotyped Image; Resist the Authority !!!!!!!!!!!!!!!!!!!!!!!!!!!!!!!!!!!!!!!!!!!!! 生”的标签,我们该如何正确认知和对待他们,如何善用 及营造“正向比马龙效应”,让这类学生和教师彼此更容 易沟通、 亲近, 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全面发展的机 会,这是我们需要多加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255- 256. [2]布迪厄.布迪厄论电视[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71. [3]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15. [4]Willis,P.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M]. NY: Coh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5]邱天助 .布尔迪厄文化再制理论 [M].台北 :桂冠书店 ,1998: 155. [6] A.K.Cohen. Delinquent Boys [M]. London: Macmillan, 1977: 115. [7]陈奎熹.现代教育社会学[M].台北:师苑书店,1998:185. [8][10]Corrigan, P. Schooling the Smash Street Kids[M]. London: Macmillan, 1979:65,57. [9]J.M.英格尔.文化与反文化[A].苏国勋,刘小枫.社会理论的 政治分化[C].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75. [11]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 [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0:222-225. 责任编辑:程方生 30
本文档为【教育社会学论文法社会学论文:他们为什么是_捣蛋_学生_对三名_捣蛋_学生的教育社会学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0048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1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1-10
浏览量:38